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8篇

时间:2023-09-03 15:18:41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1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物理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严重的偏差,具体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深度的挖掘和对严谨性的追求,忽视了物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这对青少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为解决困难多,任务重,基础设施差等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上,打破传统,转变方法,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简单谈谈为纠正这些偏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做好教学目标的转变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书,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组织者,学习的倡导者。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的定位;也是认真实施新教材、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完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艺术虽然更多的表现在课堂上,但许多技能源于备课。面对新课程,教师在上课前,除了要认真钻研初中物理新旧教材和大纲外,而且还要认真地翻阅初中的相关课程,明确哪些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可以少讲或不讲的内容,哪些需复习、需补充或延伸的知识点,明确初中物理教学中各部份的重点和难点。如:八年级中的电路连接和电路分析,是电学部份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电学部份的学习和提高;九年级中的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部份的重点和难点,影响学生对初中力学的学习,甚至影响高中力学部份的提高。因此在初中阶段必要的重视,要分清来龙去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备课中做到有的放矢,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初中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只是一成不变地传授课本知识,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不能只是一成不变地传授课本知识,而应是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思维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换法等等。借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开放性的思维品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反思工作

学生在学习反思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不断的监督、评价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对学生学习进行不断反思,从而达到掌握学生,实现客观公正评价学生。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致力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主动、能动、独立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创新的过程,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的轻松、学的快乐为目的。学生的发展关键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式,单一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心里负担很重,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新课程要求建立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理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成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许多的遇到的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中各个方面的改变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巨大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克服自身的困难,这样,中学的物理教学必然可以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蔡琴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学生之友 初中版 2010年15期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对策;

G633.7

一、引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认识不够,缺乏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

目前,在初中物理W习中,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自身对于新学科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还有对于物理学科的体系学习和思维模式没有形成具体的认识。

2.当前初中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动手实验

当前很多学校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中,由于资金或物资缺乏的原因,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项目,往往很多过程重要、体验性强的实验内容往往都因为缺乏器材和材料等无法开展,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动手参与物理实验的需求,很多实验课程最后只能“纸上谈兵”。

3.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

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直存在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论哪个学科的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往往这样的课堂模式趋向于枯燥、单调的学习印象。

三、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与对策

1.立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与过程

初中物理课程在开展学习活动时,需要充分的了解并吃透新课标对于物理学习的大纲要求,坚持以新课标的物理大纲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指导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的注重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转变传统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实行“双主”原则。

2.结合信息技术,转变课堂枯燥氛围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资源优势。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把很多枯燥、抽象的物理理论和内容,转变成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的融合,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转变传统课堂中枯燥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3.落实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是考察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初中物理教师要切实的转变传统考察内容中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或者重要参考依据,忽略其他考核内容的考核标准,把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思维、课堂表现、作用完成情况、考核成绩等科学的分配考核分数比例,优化考核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考察。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初中物理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结语、

实践证明,在初中物理课程教育应该全面的坚持以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基础,积极有效的开展各类课程开发和课程研究,研究和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的过程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与新媒体技术等有效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的枯燥模式,打造时代物理课堂的趣味性特征,转变学生要学生为爱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反思,推动初中物理课堂教与学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锋. 渗透STS教育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J]. 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5(00)

[2]李大光,何薇撰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

[3]翟拥军,陈桂仁. 浅议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年03期

[4]闫赛楠. 乌鲁木齐市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变化;思考

新课程标准主要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大点阐述了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我们主要参考前言(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来思考。新课程标准重申了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性质,强调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既要习得科学知识,又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的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则强调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要,要注重情感教学和多样化教学。根据对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分析,我们总结得出初中生物教学三要点:创新教学方式,还原课程自然科学本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一、创新教学方式,还原课程自然科学本质

生物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它的存在是为了揭示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探究生命背后的本质,并且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基础,支撑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它仅仅被作为应试科目,以机械重复教材的方式教和学习,缺乏探究和创新。

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和发现,把未知变为已知,科学要实现发展,必须在已经存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才能找到以往没有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如果仅仅是重复和复制,像文科学习一样把知识传承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甚至实际上文化也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发展,科学无法实现发展,停滞不前,那么教学就失去了长远的意义。初中生物教学要在改革的过程中适应时代要求,就要体现出其自然科学的性质,以探究的方式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学习道理,但是现实与期望往往背道而驰,学生可能对生物世界,对各种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感兴趣,但是对生物这门课程感觉到吃力,甚至感觉学习很痛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让学生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呢?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具体的、直观呈现出来的事物或者是生活中可观可感的事物有更大的兴趣,学生或许对此毫无观念,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发现,所以,我们要把文字、公式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具体生物世界存在结合起来,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时,我们可以把遗传原理与学生和父母之间的遗传结合起来,把学生和父母之间存在那些共同点找出来,利用学习的理论来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注重实践展示

“一次的背诵不及一次实践操作”,这是自然科学学习的不二法门,把对知识原理的讲解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呈现出现象到本质的动态演变过程,给学生以深刻直观的知识理解。初中生物教程对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实验操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在当今的教学条件下,多数学校都有完善的实验硬件设施,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认真、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让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不能因为实验课程耗时或者考试要求不重就不安排相关课程或者敷衍了事。我和同学们交流时发现,同学们对实验课有着很大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甚至能够把书本上始终未理解的知识点弄明白。除了实验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演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如何区分酶的催化与胆汁的乳化,我们不妨用烧一张小纸片模拟胆汁乳化,用粉笔磨灰来模仿酶的催化,可以简单明了的把二者反应的形态和生成物性质展现出来。

二、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新课标对于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做了多出强调,这体现出教学改革的一个总方向:以学生为中心。

(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兼顾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教学肯定是放在首位的,但同时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与实践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同等的份量,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的自然科学课程来说,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甚至超过了理论。初中生物相对于高中生物来说应试的压力要小很多,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将教学眼光放长远,从素质培养的角度来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注意学科情感养成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也要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辅助,因为学生在作为学生之前,首先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去成长,所以在学习中所接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也会对个人品格、情感的养成产生影响。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初中生物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探究生命的奥秘,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决策等等,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不仅要成为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人才,也要成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益的社会公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科知识本身,也要结合时事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负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

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情景

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知物理知识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初中阶段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宝贵的物理学习资源,能动性地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化物理学习情景。”新课标的这一指示其实质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初中物理教学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经历或者体验之上。

在对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形成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笔者将其很好地运用到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升华和凝华是一组相对的物理术语,可是由于定义描述得过于理论化与抽象化,不少学生在初接触时很难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深刻理解,甚至还经常出现将两者混淆、错用的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就采取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即引用大量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辅助展开教学。

在寒冷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被晾干是因为固态的冰会逐渐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慢慢从衣服中蒸发出去,最终衣服变干;放置在衣柜中用来预防虫子的樟脑片会慢慢地变小甚至消失,是因为固态的樟脑丸会逐渐变成气态的形式,并渐渐挥发在空气中……这些原本由固态最终演变成气态的现象就是升华;在寒冷的冬季,室内的窗户玻璃上很容易出现一层厚厚的冰花,这是因为屋内有大量温暖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窗户玻璃时,就会由原本的气态凝结成固态,也就出现了冰花;秋季早晨经常出现霜冻现象也是这个道理:原本湿润的水蒸气在遇到寒冷的空气时,也会由原本的气态迅速凝结成固态,从而出现了霜……这些原本由气态最终演变成固态的现象就是凝华。

借助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不但重新唤起了学生对于“升华”“凝华”这一物理知识点的浓厚学习兴趣,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正是这些生活实例的运用使得原本抽象的“升华”“凝华”的物理定义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熟悉而亲切,在大大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为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大大改善了该节物理知识点的实际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物理教学手段的创新及优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及辐射性普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师有序、规范地展开常规教学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也很好地顺应了这一时展趋势,做出了“积极学习、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开拓物理教育新渠道”的指示。

这其中,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科学使用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手段的创新以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都可以起到显著而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时就涉及托里拆利这一实验,该实验的正常进行离不开水银,但众所周知,水银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稍有不慎,实验者就会面临非常危险的处境,并不适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对此,笔者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提前在网络上搜集了关于“托里拆利实验”的演示视频,在上课时将该实验视频播放给学生,这样一来在避免有可能产生实验危险的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辅设备直面、近距离地观察到了托里拆里实验的整个过程,大大加深了他们对于该实验的主观印象与感知,从而为他们实现对于该实验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起到了优化实验教学手段、获取完美实验教学效果的双重目的。再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这一物理知识点时,笔者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如图所示。这样一来,借助该幻灯片,学生就得以最直观、最立体、最直接的形式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直线角等形成深刻的认知,而这些很显然为他们实现对于“光的折射”这一内容的熟练掌握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工作,有利于最终良好学习效果的切实获得。除此之外,笔者还会有意识地将物理课堂上用到的视频资料、幻灯片等信息一并打包发送到班级公共的QQ群之中,倡导有条件的学生及时下载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样一来就在创新学生复习模式的基础上,极大地保障了最终的复习成果。

三、设置实践运用情景,着重发展学生的物理实践运用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新时代的教学不能仅仅将教学目标局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的肤浅层面,而应当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有效锻炼与发展,而后者显然更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类似的教学指导意见:“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而能动性地为学生创设实践运用性质较强的物理学习情景,推动学生物理实践运用能力的显著进步与发展。”因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授学生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之外,通常都会有意识地为其设置一些与所学物理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运用情景。如,在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这一内容之后,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

找一个皮球进行反复的拍皮球动作,并尝试从中归纳皮球从手中落下又重新高高弹起过程中不同能量的相互转化;找一个装有弹簧的门进行反复的关门动作,并尝试从中归纳弹簧门在推开之后能进行自主关闭过程中不同能量的相互转化……

如此一来,就通过这些实践性质较强的课后练习任务,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对自身所学物理理论知识点进行实践运用的物理学习情景。在这一情景中,既帮助学生实现了对于“机械能及其转化”相关知识点的及时复习、巩固,而且对学生“机械能及其转化”部分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锻炼与发展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与推动作用,教学反响良好。

总而言之,新课改运动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使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呈现出了以前未曾出现过的蓬勃发展趋势。鉴于此,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新课标所积极提倡的优秀、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在真正满足新课改运动发展需要的同时,显著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5

    1 回顾100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 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 02年。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 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 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补充“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 了中学的5年学制, 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 “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 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 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 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12年,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 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 其中包括植物学和 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 课程, 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 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 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 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 “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 ”、“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 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 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 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 和不断修改完善,1998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2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 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 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2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 的内容也很突出动、植物的分类、结构等知识;3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国家开始把动、植物学合并为一门“生 物学”讲授;50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科的进展,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 趋势是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在高一 仍然开设综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美国在初中阶段有些学校 开设综合“理科”,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生物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综合“生物学”。英国初中阶段的“生物 学”课程也是综合的“生物学”。初中阶段综合的“生物学”课程反映了生物科学内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自身日趋综合的趋势。

    国际上强化理科包括生物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 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了解社会,也要求了解自然,认为这对人的思维发展和智能培养都有重大意义。“科学” 教育界认为,“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还应该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概貌,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 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 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 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学的综合性,“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则决定 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当然分成 植物、动物和人去讲更好。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展, 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 ”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 、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关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再例如,初 中阶段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时,有没有必要分门别类的教授“草履虫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虫 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动物的呼吸”的详细的知识?很多学生此后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草 履虫”、“水螅”等动物了,再也不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动物分为低 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们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果初中生物 学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物学教学内容就只有综合起来,而且综合起来的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 内容的重叠,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既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 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和素质教育。

    国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当时前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特别引起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 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理科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大变革时期,逐步取得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 要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英国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 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一 些教育家在检讨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张,在强化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理科教育要通过讲授创造发明的科学史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创造出新的东西。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和智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率愈来愈快;无形化知识资产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等。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率变化惊人。以从科学到技 术的周期变化为例,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纪 末,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 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 来越重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 鲜奶,纸盒右边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 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 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 《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 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生物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2-02

生物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新课程中明显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初中教育主教要以提高升学考试的上线率为目标,初中生物由于在中考中不考,导致学校对生物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对于生物没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手段滞后、教学信息单调以及实践活动的缺乏,导致了当下生物教学成效普遍较低,使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效果和教育质量大打折扣。要想有效突破这些不利因素,教师就需要进行针对性改进,优化探寻初中生物教学的创新发展思路。

二、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

在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标认识不清、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首先,很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很难从宏观整体出发去考虑课程的总体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同步进行,很难正确地处理好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例如:课改后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学生的需求情况不能有效把握、只注重创新内容而忽略重点内容等。其次,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意见不能有效倾听,仍然延续以教为主的模式,因此,教学效果差。

2.实践教学有所欠缺

首先,一部分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验教学和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且对生物知识缺少全面性的理解。其次,生物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来不断实践以巩固新知识,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条件的缺乏带来的一系列教学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新生物课程的实验比原来的生物教学大纲生物实验多,实验室不够和实验室装备得不到位,严重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由于学校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过度强调生物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以背诵生物教学重点为主要内容,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其次,对多媒体系统的利用效率较低,使学生对生物的理解知识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而对其深层次内容缺少一定的理解。

三、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新讲授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1)讲授方面

在新课标背景下,应不断对讲授模式进行创新,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备课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有效运用,对教材进行开发。教材是很多专家通过研究、反复挑选而编定的,所以教师要重视教材,并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备课中,要重视教学的重、难点。②有效讲授是指教师在教课时能引导学生主动来参与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把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而在已往的教学中,教师不会先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但是在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把目标和任务告诉学生,学生明确了解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就会积极参与教学。同时教师在讲到重难点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和做笔记。

(2)互动方面

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互动。首先,有效提问是需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解答,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所以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如果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教师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不过难度不能太大,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其次,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要生活化,要使学生除了能在书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在生活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除此之外,教师先要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提问后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在耐心等待倾听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的见解,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完成学习任务。

2.改革实验教程,强化课外探究

首先,初中生物本身是一项实验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涉及到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在条件许可时,教师应示范实验,同时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其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其次,在实验教学之中还要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实验教学进行优化组合,发挥两者的互补效用。例如:在动物展示观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鲫鱼、青蛙等体积稍大的标本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清楚观察其生物特点;但是对于葫芦、藓等细微生物在演示方面就存在一些麻烦,观察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此外,运用结课艺术,推动学生的课外探究。课堂小结是课堂艺术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小结时,教师应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即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后动手探究。

3.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极为广泛,也使得教学活动相当精彩富有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和生动的同时,也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例如:教学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展示出来,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使学生对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初中生物课教师应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教学理论,立足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新观念的创建教学改革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董茂辉.初中生物教学的导入艺术[J].新教育2010年Z1期:21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7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03-0007-06

教学的实效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标准乃不争之事,然而课程目标的内涵丰富,其表述又往往相对宏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地将课程目标化解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依据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通过持续训练,使每一堂课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最终能汇聚成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如果说前者是一个(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的)化整为零的过程,后者则指向(从教学目标到课程目标的)化零为整的效应。而这种“过程”的实施与“效应”的获得,固然必须遵循课程标准所秉承的理念与原则,但同时也一定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新能力,这就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文借助于近半年来两场以此为主题的上海市教研活动(下文用“初探”与“再探”区别之),谈一些初步实践的思考与体会,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研活动有目标,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合的教研活动也不例外。但从“初探”到“再探”,两场教研活动的目标还是有所变化。

(一)“初探”的目标

通过观摩、交流与研讨,进一步关注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将课程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中,准确拟定教学目标;树立以目标具体化而非形式化的方法、手段作为教学准绳的意识;探索全市中学历史各基地联合教研活动的模式。

(二)“再探”的目标

通过观摩、交流与研讨,树立基于标准的教学意识;提炼依据学生实际,针对课程内容,有机分解课程目标的基本路径;探索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为当下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积累实证。

两场活动的目标虽各有四条,但除却最后一条,“初探”的目标总体定位在目标分合观念意识的形成,“再探”则在进一步强化这种观念意识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方法及路径的探索。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基层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注与理解程度不够。这表现在忽视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约指导作用,教学无目标,或是抄袭他人的目标,抑或是有目标却缺乏梳理;尤其是对基于史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漠然无知;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史学研究、史学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混淆初高中教学目标的差异,无限拔高目标,致使初中教学高中化、高中教学大学化的现象甚嚣尘上,教学仅是传达史学研究结论、以卖弄新观点替代目标的倾向愈演愈烈。诸上种种,使得开展“初探”时必须首先在观念上作正本清源。自然在目标分合的方法路径上也开始作出思考实践,但仅是起步,尚不够圆满;至“再探”时,考虑到观念意识层面的转变已初见成效,故重点关注了目标分合的路径及其有效达成的方法。

两场教研活动探讨的主题均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分合,但从目标来看,首先解决的是“分”,即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化整为零的细分,对于“合”的要求尚未涉及。实际上,基于样本的限制,仅靠两次教研活动的确也无法论证这种“合”的效应。当然,如果把“合”只是看作针对课程目标不同条目内容的整合,或是完整而非分解地达成某条课程目标的话,那么这种“合”的效应在两场教研活动中还是存在的。

思考这两场教研活动的路径固然先是从内容层面开始的,但对教研形式的考量也是早早就定下了,毕竟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反映。

(一)形式

1.采用基地联合教研模式

两场活动均采用了历史学科基地的联合教研模式,有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建设基地、上海市普教系统历史名师培养基地、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初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浦东新区历史教师培训基地共同组织参与,以确保资源的丰富与共享。因此,规模大、受众多、参与面广、分工合作、成为这两场教研活动的显性特点。

2.设计关联递进教研流程

两场活动均以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为依托,以交流发言为主要研讨方式,以专家点评和教研员小结为方向引领,其基本流程总体可概括为:教学观摩――专题报告――研讨交流――总结提高。教学观摩仅是切入口,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形式熟悉,也易接受、易形成印象,为人所识;专题报告的跟进意图深入,寻找理论支撑也好,注重实践倡导迁移也罢,抑或是探讨教师个人或学校教研组开展类似教研的可能性,均在于强化印象,提供样板,进而寻求触类旁通。有了这两个环节的支撑,研讨交流方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由系统而至分列,由整体而至局部,由专攻而至常态,能基于主题拓展和深入,因而总结提高也就有了着落点。

(二)内容

这里仅就两场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内容作重点探讨。

1.教学体现目标分合方式

两场教研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均是选择初高中都涉及的思想史课程内容:“初探”选择的是“启蒙运动”,八年级、高一年级、高三年级各开一课;“再探”选择的是“新文化运动”,七年级、高二年级各开一课。

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分合,课堂教学的设计路径首先是依据课程内容确立主旨立意;其次是针对思想史内容,对照课程目标后筛选出可尝试达成的目标条目;再次是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思考这些目标如何分解与整合;然后才是依据主旨及目标,思考结构、选材、设问、演示等方法手段问题,包括教学环节的导入、过渡、收尾等;当然最后还要考虑教学策略,以预估教学临场中的种种问题及应对预案。

“初探”选择了“启蒙运动”,三堂课最终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八年级《启蒙运动》教学目标:

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及影响,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理解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舆论宣传和思想准备;学会从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历史信息,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影响,理解油画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写实反映历史的价值,更能折射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认同个人价值取决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会贡献的历史观点,培养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高一年级《启蒙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表格分类整理知识的方式,大致知道启蒙运动的经过、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式教学,进一步培养从多种历史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尝试从多视角解释启蒙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条件下的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初步感悟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高三年级《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教学目标:

从思想家的著作中理解法国启蒙思想的内容及其差异;结合时代特征,分析理解思想的流变;体会“自由”、“平等”的原则如何成为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财富,感悟“启蒙”的深刻涵义。

三堂课在教学目标设定及目标分合意识的达成上力图体现如下特点:

(1)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上,由同一课程目标作出分合处理

初高中都想通过教学达成“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经人们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现实力量”的课程目标。①但分野在于初中偏重“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高一侧重后半句,高三强调整句。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上,不同年级选取了不同的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为贴近学生认知实际,多以人物及其故事切入,故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上,侧重于掌握“运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高一年级的教学则更多地把启蒙思想作为一种优秀文明成果,以成果带出历史人物与事件,故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上,侧重于从“运用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创新意义的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解释与评价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特点与贡献、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的课程目标中抽离出可行部分。

高三年级的教学追求高屋建瓴和前后通达,以事带人,又凸显思想的流变及个性,突出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对思想形成、承继与发展的影响力,故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上,侧重于掌握“运用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有重点地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联系、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应该说,从目标的表述来看,第一条特征体现得还比较明显,但第二条特征体现的力度与清晰度均不够。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两堂课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上也不乏亮点,但教学实效与设计之间确有不小距离。如不少教师反映关于过程与目标的设定上,不同年级选取不同的课程目标显得“各说各的话”,看不出分合关系,没有借鉴价值。基于此,“再探”时进行了重大调整。

“再探”时,继承和发展了“初探”处理目标分合关系的做法,即对同一课程目标作分解与整合,且以目标的行为动词作出要求上的程度区分。“再探”所选择的“新文化运动”,两堂课最终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七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感受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懂得文献、著作、回忆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学会从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历史信息;感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不畏艰难、勇于变革的精神;赞赏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初步认同个人价值取决于他的智慧、意志和社会贡献的观点。

高二年级《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

知道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等重大史实;理解文献、著作、回忆等资料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以“变”字为主线,学会从基本特征、联系比较、创新意义等视角解释与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方法;体认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的思考与抉择,感悟其对民族未来敢于担当和探索求真的精神,认同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先导的历史观点。

较之“初探”,“再探”分合同一课程目标且要求程度化的意图明显。如在“懂得文献、著作、回忆资料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以及这些史料不同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这一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分合关系处理上,初中强调“懂得文献、著作、回忆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高中则是“理解文献、著作、回忆等资料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行为动词的差异已明确了目标达成的程度。同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课程目标的分合关系处理上,初中提出“感受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感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不畏艰难、勇于变革的精神;赞赏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高中则是“认同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先导的历史观点”“体认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的思考与抉择,感悟其对民族未来敢于担当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不同的行为动词及其内容清晰地界定了达成目标的不同水平,其分中有合的关系是明确的。在后续的研讨交流环节中,多数教师也对这两堂课教学目标分合课程目标的方式及效果表示认同。

当然,“再探”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还多少留有取向不一致的痕迹,如初中提出“学会从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历史信息”;高中提出“学会从基本特征、联系比较、创新意义等视角解释与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方法”。即初中仍是突出以人带事,高中仍是强化以文明成果带人与事,这种不一致的依据仍是不同学段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学习方式的差异。这个问题在后续的研讨交流环节中也有争议,有老师责疑仍是“自说自话”,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论者则认为前者还在固守着“教条化”。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初探”时这种责疑的观点几乎占尽上风,但到“再探”时已有不少教师开始对这种“责疑”表示怀疑,进而有了责疑的责疑。固然,初高中相近课程内容的教学是否允许课程目标的取向不一致,对其尚需作进一步研究,当下似乎也难有定论。只是,围绕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两次教研活动中教师所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思维火花却是值得肯定的。

2.报告强化目标分合行为

两场活动在课堂教学后均分别跟进两个基层教师的专题报告。

“首探”的两个专题报告,一为《多维与贯通》,教师在分析初中、高一和高三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差异的基础上,引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不同。然后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用教学目标分类表格将这三课的目标逐一细化,使大家对教学目标分合关系的理性认识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初步体会了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论意义。二为《分・合・效――以历史人物的教学为例》,教师以中学历史人物教学为例,进一步阐述基于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的学习如何分解与整合教学目标,从而凸显认知规律;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隐性信息,源中有高地把握课程内容,从而取得教学实效等。这两个报告,前一个偏重理论,后一个侧重实践中的迁移,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地看这两个报告,因其独有的操作性、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教师们的思维空间。

“再探”的两个专题报告,一为《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对主题阐发了自己的认识,并提出了两个基本做法:(1)“分层设定教学目标、有合有分的意识”,即关注同一课程目标的分合问题;(2)“创新学习方式”,以适合学生认知水平、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设计,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已知中发掘未知,通过思考探究获得新知。二为《积跬步,致千里》,教师结合实例,重点介绍如何以学校历史教研组为单位,从内容主旨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有效等视角深化对初高中教学目标分合教研主题的认识,并介绍了经初步实践探索所获得的若干经验。这两个报告,前一个偏重个体教研,后一个倡导集体(教研组)教研,所谈经验与问题均比较实在,走的都是“怎么做”的路子,即实践操作及方法建模,其内容背后所蕴含的示范引领意义不言而喻。

(一)追求系列研究以结构化

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合的教研活动有待持续、深入,从系列化到达成系统化。两场主题教研,在目标分解的路径研究上,“再探”比“初探”有所进步;在目标“合”的结构研究上,进步有限。无疑,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研的品质,至少,有足够的样本积累,也有助于发现典型问题,破解疑难症结,总结点滴经验。当然,系统化的研究必须基于一定数量的实证,其有助于通盘设计目标分合的整体结构。

(二)倡导主旨先行以明晰化

不应把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合的教研行为简单地等同于“同课异构”,从本质上讲,该教研是基于相同的课程目标和相近的课程内容,基于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达成应有的教学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分合,其前提有三:一为把握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中“课程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规定;二为对学生群体的历史学习水平作出基本判断;三为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而在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方面,对教科书文本表述作深入理解必不可少。①

在教学理念倡导“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时代背景下,倡导对教科书文本表述作深入理解大概会被不少人诟病。但是,平心而论,教师真的能够挖掘、把握教材文本结构及其表述背后的思想观念了吗?(这是不是属于“教教材”?)真的能敏感地捕捉到教材文本对课程标准的贯彻意图了吗?(这又是不是属于“教教材”?)比如说,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启蒙运动》一课,②全以人物(启蒙思想家)立目;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教材中的《启蒙运动》一课,③把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人物生平均置于小字,却以启蒙思想的共性――“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和平等”――立目,第一自然段中有两句关键话:“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忽视或无力窥破初高中教科书对同一课程内容表述方式的这种差异,也就无法把握课程内容的主旨所在,也就易于无限拔高教学目标,背离基于标准开展教学的原则。

主旨明确是准确分合、设定教学目标的前提,因为主旨在把握过程中,既从教材文本表述角度探寻其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紧密程度,又考虑了史学因素,更顾及了学生的认知因素,因而实际已蕴含了对目标分合关系的初步思考。在这方面,“再探”时由于较为明晰地先行确定内容主旨,其与教学目标的呼应程度、对整体把握目标分合的意图贯彻大为提高,较之“初探”有不小进步。大家可以对照“再探”时两堂课的内容主旨,不难窥破个中的关联。

七年级《新文化运动》内容主旨:

20世纪早期,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倡导新文学,宣传新思想,寄望以新文化培育新青年,开始了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高二年级《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主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时代“激变”和历史“渐变”下的产物;它“改变”了当时的中国,也推动之后中国的“巨变”。

(三)谨慎分合目标以精准化

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涉及教学目标制订的精准化问题,教学目标的分合也自然为这种精准的把握提供了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是史学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学习历史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安排。刚刚接触历史学习的七年级学生,上到第7节课就“被要求”全面评价秦始皇,这种荒谬尚易被人看破,但高中讲启蒙运动,明明尚未学到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凭什么说启蒙运动对他们有深刻影响?明明还未学到《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凭什么说启蒙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明明还没学到雅各宾,凭什么说卢梭的启蒙思想也有负面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历史事件、文明成果的影响时,常常不自觉地会犯观念先行的毛病,其实这就是片面追求史学认识要完整和系统化所带来的问题。但若采用“学到呼应到”的顺势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历史认识规律来说,未尝不是有效的方式。而且,因为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必面面俱到,教学时间就会相对富余,教学内容也就相应集中,提高教学实效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变化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构建式生态课堂;教师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72-03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一定优越性,当前国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得到普及,传统课堂式教学将会逐渐被新型课堂模式而取代。教育按照阶段成长可划分成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阶段教育其教学目标不同。在初中阶段教育中,学生思想行为皆具备一定自主性,加之青春期叛逆心理行为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摆脱传统束缚,要求更加自主化,更加趣味性教学。而“构建式生态课堂”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回归学生原有的教学地位,重新组建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基石实施初中课堂教学,将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知相关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质型人才。

一、构建式生态课堂概述

“构建式生态课堂”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当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特点而提出的,“构建式生态课堂”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构建式生态课堂”其中心主旨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各教育行为一切围绕学生发展而实施,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构建式生态课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皆进行了较大改变,且在教学活动中为师生之间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学生可在生态课堂中自主运用教学资源,挖掘新型知识点,并与教师共同享用构建式课堂教学设备,营造师生互助互交协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1]。通过“构建式生态课堂”,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构建新型思维,从不同角度领悟知识,并构建生活知识舞台,促进知识生活化,运用知识指导生活,领悟生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

“构建式生态课堂”最终要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构建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共同得到知识见解,要求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之中,而并非传统课堂被动式参与,但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并非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因此需师生一同构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行为,尽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但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也应适当控制教学活动氛围,“构建式生态课堂”并非随心所欲放任自流,而是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基础上得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切磋中改变对知识的传统认知,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当前,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但有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教学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积极变革传统课堂模式将成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首要任务。总结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其主要问题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由于部分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上出现一定偏差,因此导致难以构建“构建式生态课堂”,部分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活动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拟定教学计划,在课堂知识讲解中,按照教学计划照本宣科,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得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在传统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往往掌控全局,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教学速度,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有效知识,因此导致学生被迫参加校外课程辅导班。为此,不仅浪费了有效的教学资源,更助长了校外教学机构的发展态势,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阶段无法获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失去童年成长欢乐,沉浸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感受知识学习的乐趣[2]。

(二)教学方式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是一门指导生活、解释生活现象的学科,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应以生活为基石,帮助学生将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辅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通过分析思考与实践,为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提供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并教会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3]。但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初中物理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在长期学习中难以找到兴趣点,并逐渐丧失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单一

物理学科教学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激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有些教师为加快教学进程,而忽略实验过程,使得课堂成为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无法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使得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三、“构建式生态课堂”优化教师行为方法研究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为优化教师行为提供良好环境

“构建式生态课堂”的教师行为要以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为主要依托,通过校园环境对教师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大力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创建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初中物理的教学及教师行为进行良好渲染,大力宣传民主平等、和谐自然、创新求实、探求合作的教学理念,并开展教师行为培养活动,积极鼓励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行为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在第三章《光》现象这一内容的讲解中,学校要大力开展对光现象的宣传教育,并且鼓励学生开展以光现象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4]。

(二)增强教师改革意识

初中物理的构建式生态课堂建设并非一项简单的教学手段,而是一项贯彻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战略目标。在当代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的当前,各个阶段的教学均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着空前力度的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每一位教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增强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的主动性,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是实现生态课堂创设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弊端,并认识到构建式生态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让物理学科回归生活,从意识层面切实转变为行动,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指导,进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初中物理构建式生态课堂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优化教师行为,促进教学方法改进

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具有主观性,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生活成长的理解,学生已经逐步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从教师行为着手,首先改变教师传统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主动位回归于学生,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不同教学方法,构建“构建式生态课堂”。例如,在讲解八年级《物态变化》一章时,学生准备相应教学器材,采取小组学习合作方式,在教师实验后,小组之间进行实验,分析汽化和液化现象,记录每组学生得出的结果,在做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应掌控好课堂秩序,使得课堂教学课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构建式生态课堂”课题的提出,无疑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之路增加了新意,在这种氛围之下,初中物理教师的转型刻不容缓。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针对初中物理这一特殊学科,教师既要善于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又要能够带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初中物理“构建式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行为研究能够促使初中物理教学更具实效性,并为其他学科的教师行为研究提供了参考,这对教师的行为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要化压力为动力,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增进物理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协调与统一,才能攻坚克难,切实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 燕.初中物理“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师指导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2014,20:7~8.

[2]孙晓航.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5,18:65~6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