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设安全评估8篇

时间:2023-09-08 09:28:56

建设安全评估

建设安全评估篇1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

Information Security Hierarchy Pro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Dai Lian-fen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Guangzhou Branch GuangdongGuangzhou 510725)

【 Abstract 】 This paper on how to combine the hierarchy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hierarch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hierarchy protection;risk assessment

1 风险评估是等级保护建设工作的基础

等级保护测评中的差距分析是按照等保的所有要求进行符合性检查,检查信息系统现状与国家等保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工作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其目标是深入、详细地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状况,比差距分析结果在技术上更加深入。为此,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之间存在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关系,等级保护是国家一项信息安全政策,而风险评估则是贯彻这项制度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周期和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险评估贯穿等级保护工作的整个流程,只是在不同阶段评估的内容和结果不一样。《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将等级保护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定级,规划与设计,实施、等级评估与改进。在第一阶段中,风险评估的对象内容是资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级。在第二阶段中,主要是对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潜在的脆弱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综合平衡安全风险和成本,以及各系统特定安全需求,选择和调整安全措施,确定出关键业务系统、子系统和各类保护对象的安全措施。在第三个阶段中,则涉及评估系统是否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评估系统的安全状况等,同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等级保护所要完成的工作本质就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对信息系统安全需求进行分级, 实施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实施等级保护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了解系统的风险状况和安全等级, 所以风险评估是等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2 等级保护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结合风险评估

2.1 以风险评估中资产安全属性的重要度来划分信息系统等级

在公安部等四部局联合下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第66号文中,根据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将信息和信息系统划分为了五个等级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和专控保护级。实际上对信息系统的定级过程,也就是对信息资产的识别及赋值的过程。在国家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中,提出了对信息系统的定级依据,而这些依据基本的思想是根据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重要程度来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这正是风险评估中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赋值的过程:对信息资产的机密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完整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可用性进行识别并赋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系统(不是信息)的安全等级划分,实际上也是对残余风险的接受和认可。

2.2 以风险评估中威胁程度来确定安全等级的要求

在等级保护中,对系统定级完成后,应按照信息系统的相应等级提出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实际上体现在信息系统在对抗威胁的能力与系统在被破坏后,恢复的速度与恢复的程度方面。而这些在风险评估中,则是对威胁的识别与赋值活动;脆弱性识别与赋值活动;安全措施的识别与确认活动。对于一个安全事件来说,是威胁利用了脆弱性所导致的,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不会自己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对威胁的分析与识别是等级保护安全要求的基本前提,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对抗不同强度和时间长度的安全威胁。

2.3 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等级保护建设的安全设计的依据

在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和进行风险评估后,应该根据安全等级的要求和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安全方案设计,而在安全方案设计中,首要的依据是风险评估的结果,特别是对威胁的识别,在一些不存在的威胁的情况下,对相应的脆弱性应该不予考虑,只作为残余风险来监控。对于两个等级相同的信息系统,由于所承载业务的不同,其信息的安全属性也可能不同,对于需要机密性保护的信息系统,和对于一个需要完整性保护的信息系统,保护的策略必须是不同,虽然它们可能有相同的安全等级,但是保护的方法则不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安全设计首先应该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而将设计的结果与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相比较,对于需要保护的必须符合安全等级要求,而对于不需要保护的则可以暂不考虑安全等级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必须高于安全等级要求的,则必须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高标准的设计。

3 结束语

风险评估为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是等级保护定级、建设的实际出发点,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与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等级保护措施。文章对等级保护工作中如何结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有效地支撑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关系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07.

[2] 冯登国,张阳,张玉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通信学报,2004.

建设安全评估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估;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155-02

1 对地质灾害进行研究评估的背景

按照当前对地质灾害研究的通常做法来看,所谓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质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地貌的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余种类的与地质因素相关的灾害类型比如说地震、普通的地面沉降等,都不属于地质灾害的范畴。因为前几类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动力地质波动而产生的,而地震等灾害则主要是受地下水、岩溶等地质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的。之前进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是地质灾害发生以后的救灾抢险工作,而现在逐渐发展到了预防为主、注重防治的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加大实地调研的力度,注意总结平时灾害发生的规律,紧紧围绕地质灾害发生的方方面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加强气象、国土、地质勘探等部门的联动机制,科学有效的进行提前预防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对多发易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地质灾害比较易于发生的天气、地质条件和发生的原因探讨,二是多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和次数,三是地质灾害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和容易导致的危险方面。在对这三个方面研究的同时,要重点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地质灾害发生后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衡量,尤其是要特别注意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潜在危险,因为当地质灾害发生后,许多地质灾害的产生过程还很不稳定,一旦有其他外力因素的介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进一步质变的可能,造成二次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抗震救灾的规定办法,并且严格要求各地要对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掌握地质构造,为深入的开展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扎实的条件。而且,在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和预测的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对次生灾害的发生有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预测和评估工作,为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美好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注意的几个方面

2.1 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时要树立正确的思路

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地质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地貌的地面塌陷这几种情况,而且这几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偶然性很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较严重,而且非常不容易预测,一旦发生,危害非常大。因此,我们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时,就要结合这几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有针对性的改变之前固定的思维方式,创新工作的思路,有的放矢,科学预测。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时,要把评估工作的重点放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大中城市、人员聚居的乡镇、农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开发的企业所在地等重要区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测绘比例规定,重点对主要交通线路,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国道、省道以及乡村道路等能够影响交通运输正常进行的范围内,做到重点突出,特别需要着重关注的水电站、核电站、大坝等重点设施的预测和评估。有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作引导,才能在以后的预测和评估工作中目标明确,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工作。

2.2 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时要准确把握评估的内容

要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需要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类条件和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诸多因素着手,全面平衡和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天气状况、工程建设等,甚至于在之前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和造成的损失都要综合考虑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推算好某一地区地质灾害潜在的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把握和了解,就能够比较准确的得出某一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机率,作出科学的评估。一是要做好对当地地质条件的勘察和研究。从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诸多因素来看,地质构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提高评估地质灾害的准确度,就要深入到当地实地查看,对某一地区内的地理环境构造、水文环境对当地的影响、岩石的厚度、分布的范围、矿产资源的分布、采矿的进度和深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当地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为科学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准确的资料和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注意把握当地的气象和降水的规律。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和当地的地质条件密不可分,但这种灾害的发生也是有一定的诱因的,而气象变化、水文条件就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外在的条件。当某一地区的降水量到达一定的程度,有可能会导致地上水位的急剧变化,山洪暴发、水坝溃堤等情况就有可能出现,特别是当出现连续的强降雨等天气的时候,这种地质灾害受雨水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容易发生大的地质灾害。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评估时,就要充分的收集、整理这些具体的资料,从而为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地质灾害的评估提供坚强的保障。三是要高度重视工农建设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这些地质灾害来分析,很多起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城市建设、矿产开发、农田建设等的影响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时,要对当地的地质条件作充分的了解,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生产生活建设有可能会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出发,做好科学的规划,趋利避害,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四是充分尊重历史。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对某一地区内之前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原因、次数、危害等各个方面都要有综合的分析,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吸收和借鉴,能够有效的避免将来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提前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人口迁移、工程改造等等手段,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也为地质灾害的正确评估提高可靠的科学依据。五是要对地质灾害本身做出正确的评估。对地质灾害的分析和研究,要从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数量、造成的损失等当面去综合衡量,因为每一次发生的地质灾害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在进行统计汇总和综合分析时,要区别对待每一次的地质灾害,对上述各个方面做出精确的统计,积极的查找共性,区分个性,力求能够找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为正确的评估提供准确的资料。六是要对潜在的威胁和风险做出评估。说到底,地质灾害发生以后,主要就是抢险救灾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对地质灾害的评估,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和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能够提前预防,降低损失。通过对降水量、气象条件、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分析,对某一个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和预测,通常的情况是某一地区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越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也就越大,反之情况也是一样。同时,通过对风险大小的评估,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有了计算之后,就能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预防、提高抗灾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3 在地质灾害评估过程中要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时,我们要改变以往被动的评估办法,与时俱进,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评估的准确性。在评估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地质灾害的评估要符合某一地区的客观实际,不能闭门造车,不切合实际的胡编乱造;二是要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正确做出评估。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要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作为辅助来操作。要针对当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简单实用的技术手段进行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时,要重点注意做好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和高损性的评估。特别是对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的研究,从实际出发,对每一个地质灾害都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评估。特别要注意的是,定性和定量分析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各种影响因素之间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所以我们在具体进行评估时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地质灾害评估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影响,即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提条件、发生的历史规律和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等几方面的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的不同,结合各个因素的具体情况,就可以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估模式,对每个具体的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每个地区的具体条件都是千差万别的,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会不尽相同,不可偏而概之,一视同仁。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时,要对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特点、损失大小、发生规律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详细的评估,特别是要对当地的人们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评估,一事一研究,一事一评估,不怕麻烦,耐心细致的进行风险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在牵扯到水利枢纽、发电站等工程时,要注意评估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以及水电工程建设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结合当地的地质构造、历史规律、潜在威胁的各个方面,有的放矢的做出正确的评估,为建设安全幸福家园贡献力量。

3 结 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提前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评估工作,做到以防为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发生的规律以及潜在的危险和风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评估,并根据得出的结论做好具体的预防方案和制定详实的措施,趋利避害,提前预防,为正确评估地质灾害,建设幸福安全的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树仁,石菊松,王涛.突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概论[J].地质通报,2008,(11).

[2] 张茂省,唐亚民.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方法与实践[J].地质通报,2008,(8).

[3] 吴树仁.突发地质灾害研究某些新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06,(2).

建设安全评估篇3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评估时点;安全性风险

任何一个建筑都要经历前期建设和使用维护两个阶段,其中使用维护阶段跨越时间较长,也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使用阶段跨度时间更长,出现问题后对社会影响更大,理应是安全性风险的重点评估时段。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的风险评估没有详细完整的规定,只是针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事件约定了评估的机构和内容。此外虽然有规定要对危房进行鉴定,但却要先由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提出申请之后方能进行鉴定,并没有涉及房屋强制性定期检测的问题1。相关部门无法律依据来对既有公共建筑整体进行强制性的周期安全评估,也无法强制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共建筑进行整修。所以,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研究其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研究了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设置问题。

1 国外建筑物风险评估时点情况分析

在众多的国外建筑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中,真正涉及风险评估时点的内容并不多,而且由于执法力度、气候、地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相关研究中只有新加坡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德国的行业约定俗成值得参考。

1.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法制性较强的国家,其《建筑管理法》中就明确规定除临时建筑物和独立和半独立住宅外,建筑物在投入正式使用后,政府仍然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住宅项目规定每十年检查一次,对非住宅项目每五年检查一次,以确保其能安全使用。这是国外相关资料中对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较为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结构安全,并不包括建筑内部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因此该时点设定的并不全面。

1.2 日本

由于日本属于地震频发国家,所以日本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2,对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公共建筑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项定期检测时点可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日本对住宅类建筑还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年限和修缮周期3:房屋结构三年检查一次(包括基础、地国梁、墙柱、梁板、楼梯等);房屋设备每年一次;外落水设施三年一次。虽说住宅类建筑不能代表全部的建筑物,但该修缮周期还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安全评估的参考时点。

1.3 德国

虽然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的具体时点规定,但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定――在建筑物即将到达使用年限时,原设计单位有义务向该建筑物的现有者提供延续使用或更改用途的设计建议及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部位。即由设计单位发出提醒及相关建议,由业主进行该项工作。由此可知,在德国,由于其质量较好,建筑物在设计寿命期结束后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其内部的各个部分都将进入到一个质量无法保证的阶段,因此如果想继续使用,则应在设计寿命期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2 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推断

对既有公共建筑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和推断,可以得出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时点的应设时段。

2.1 从使用原因导致事故推断

从目前统计的资料来看,既有公共建筑因使用和维护原因导致的安全质量事故并不在少数,表2-1详细列举了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具体原因和所占比例。

表2-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类型 事故原因 频率(%)

维护管理不善 未建立清灰制度(减轻屋面荷载) 16.7

未设计和考证便注胶治漏

疏水缝堵塞

下水管堵塞致使水压升高

线路老化

拆除不当

使用不当 随意改变结构用途 23.3

长期无人使用

二次装修不当

天燃气管道泄露

超荷载使用

地下水位变化 过量抽取地下水 6.7

长期不定时的滥灌水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电梯违章操作 23.3

年久失修 超寿命使用 3.3

渐发型因素 钢筋锈蚀 26.7

水土流失

久雨后贴面砖吸水饱和

无排水沟,水渗透严重

下水管破碎,生活污水浸入素填土地基

大量污水渗入地基土

气候导致冻融交替次数增加

地基长期浸泡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渐发型因素和使用不当及维护管理不当是造成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中涉及到装饰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5年内,因此该时段中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管道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年内,因此在装饰材料设置时点之前还应设置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钢筋锈蚀的一般发生在使用8~10年内,一旦钢筋锈蚀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该时段也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

此外关于超寿命期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有涉及:重庆一使用100多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突然倒塌,在倒塌前老屋便已年久失修存在危情。老屋原本是作为图书馆兴建的,其设计寿命大大低于实际使用年限,当其设计寿命期到达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估和鉴定便继续使用,最终造成倒塌事故。通过该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在到达使用年限时,为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建筑,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安全。

2.2 从事故发生时间推断

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还可以从事故的多发时段来推断。表2-2中列举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多发时段及其所出现的频率。

表2-2 在使用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时段分析

事故发生时间 2年以内 2~5年 5~10年 10年以上

频率(%) 因使用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4.6 23.1 19.2 23.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使用2年内是所有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该时段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期相距太远,故在该时段应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以保证建筑能安全使用,完成其使用价值;使用2~5年和使用10年以上也是事故频发的时段,因此这两个时段也应分别设置评估时点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使用5~10年是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段,原本作为评估时点的参考时段价值不大,但因使用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该时段发生的频率将近20%,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比例,所以该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3 使用阶段结构疲劳及损伤研究 建筑物在建成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部分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疲劳及磨损,一旦这种疲劳和磨损达到一个“临界点”,结构便会产生裂缝、渗漏、剥蚀等问题,给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影响继续使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结构疲劳和损坏的“临界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应该设置安全风险评估的时点,进行定期检测和周期性维修,能够预防病害和破损的发生、发展,保持设备技术良好,安全适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1 我国建筑物保修期 通过我国目前对建筑物保修期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各个部分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从中可以间接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坏“临界点”。

我国规定,建设工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4: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 5 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 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 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3.2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结构耐久性分析 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等原因,许多建筑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现象,其他部分也常常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而出现问题,因此应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分析,找出耐久性失效的时段。

3.2.1 混凝土耐久性 我国多数既有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然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混凝土耐久性失效多见的是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

(1)混凝土碳化5 混凝土的病害主要有裂缝、渗漏、剥蚀三种,其中影响安全和使用的最大病害是裂缝。而混凝土出现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导致的,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混凝土碳化到钢筋表面或钢筋锈蚀后构件出现顺筋裂缝。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因素:混凝土密实度越大,碳化速度越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碳化速度越快;环境温度越高,碳化速度越快;环境相对湿度在50~70%时,碳化速度最快。这些因素可以从时间中体现出来,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律的碳化模型认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D与碳化时间t的关系式为:

D=α*t1/2 (3-1)

式中,a为碳化速度系数;D为混凝土碳化深度(mm);t为测定D的碳化时间(年)。

由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建筑物使用10年其结构碳化深度一般是15~20mm,使用20年的为20~23mm,使用30年的大约在25mm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碳化深度不同。我国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目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酸雨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剧(酸雨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雨水直接与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使混凝土碳化速度加快),我国目前关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中最薄的仅有15mm(一类环境、C25~C45、板、墙、壳),根据上述资料所表明的碳化深度有必要在使用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风险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该评估之前也应适当增加一个评估时点。

(2)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腐蚀6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服役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在有水、二氧化碳的环境下,混凝土中埋置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被逐渐破坏,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并且随着锈蚀的加剧,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1):

图3-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示意图

从图3-1中可以看出,t0> t1> t2> t3。即当混凝土表面出现破坏现象后,很快结构便需要进行全面大修,因此,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顺筋开裂的临界时间点是一个安全评估的关键时点(t0+ t1)。上面已经讨论了碳化时间,在此基础上考虑氯盐污染可以得出t0大大低于碳化时间,又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t1大约为t0时间的一半,t0+ t1基本可以定在使用10年。

3.2.2 其他材料结构耐久性 其他材料结构主要包括装饰工程和水电管道工程,该结构部分对建筑整体稳定性影响没有混凝土结构大,但因其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活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该部分耐久性也是使用阶段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需要研究的部分。

对于防水材料来说,其老化期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约为8~15年。虽说很多建筑物防水耐久性最低为10年,但因为目前在防水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施工不过关和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实际上防水材料普遍在5年内便出现老化现象,尤其是中小学的校舍,往往使用不到3年,防水材料就需要重新进行铺设或加盖。对于内墙面、地面装饰来说,由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使用频率较高,其老化要比防水材料早,如:墙面、顶棚抹灰层脱落多发于使用3年;地面空鼓开裂、大面积起砂多发于2年;门窗翘裂、五金件损坏也多发于2年7。对于外墙面砖尤其是许多大型公共建拥有的玻璃幕墙来说,其发生脱落的时间大约为使用5年。既有公共建筑的管道和供热供冷系统较多、使用也较频繁,故此其结构老化的速度也较快,大约在使用2~3年。

4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文中第一节通过对国外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值得我国借鉴的评估时点为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每10年、设计寿命结束;第二节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时点的建议时段为使用2年内、使用2~5年、使用8~10年、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第三节罗列了我国的保修期、相关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时点的法规,还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伤“临界点”为:2年、5年、10年。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考虑,针对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时点设置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建议设置在:使用2年,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设计使用期结束后每年。具体见图4-1。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公共建筑在其较长的使用维护期内,发生对建筑物使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故还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地震、恐怖袭击、非常规性暴雨、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研究,分析其给建筑物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进一步确定既有公共建筑的特殊评估时点。

图4-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

参考文献:

[1]《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制定,2004年修正,建设部第129号令).

[2] 肖元真,叶松青 发达国家抗震救灾的有效方法及启示[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3] 潘其源 房屋修缮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 2000年1月10日.

[5]《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7] 《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探讨》.

建设安全评估篇4

关键词:建筑性能防火;基本内容;安全评估目标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38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是为了在建筑发生火灾的时候,让伤亡减少到最少,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建筑的防火灾的能力。它与消防知识密切相关,而消防安全工程学则是这一设计的理论基础,它必须要对建筑本身的结构、以及火灾的特点,建筑内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关于建筑自身结构可以从建筑内的装修材料、消防安全设备以及安全通道等进行着手,由于引起或紫阿迪额原因各不相同以及建筑的结构也有所不同,火灾的特点也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根据具体的建筑结构特点以及火灾特点在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应对方案。对当今建筑物的防火效果具有很大的防护和保护作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对消防人员的伤亡数量,而且也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公共物品和私人设施的损害,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1 建筑性能防火设计的基本内容

建筑性能防火设计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以大量的火灾事例为研究对象,并针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火灾演练为参考对象。对人员疏散计算方法、火灾现场分析、火势蔓延分析、烟气流动分析,这种分析为建筑性能防火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定了以下几个步骤。

1.1 设计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确立一系列有关此方案设计的项目基本参数,包括对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内部可燃物的评估与计算,确定防火目的与火灾风险承担人可接受的防火目标,或者是设定防火安全目标及分析方法,让设计师能够大概的了解到建筑物的整体防火策略。

1.2 定量分析阶段

定量分析是对防火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加以计算验证的分析阶段。它将以设计火灾场景为基础,选择设定可能的火灾路线,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建筑物可能发生的火灾情况。

1.2.1 火灾场景

第一,发展火灾场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使用功能,火灾场景应包括起火前的状况,既要考虑建筑物自身的结构特点,还要考虑建筑物在起火前的使用情况。第二,可燃物的存在状况。在火灾发生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可燃物的状态,对于给定的点火源,可燃物的状态是最终的影响因素,热释放速度、材料的表面积、材料的几何排列等都是设计火灾场景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这是针对一次可燃物来说。那么对于大火来说,需要大量的二次可燃物,在设计火灾场景时,需要考虑二次可燃物与一次可燃物的接近程度、数量与分布等。第三,蔓延的可能性。火灾蔓延出原先的建筑物内部,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特征、通风和空调系统对可燃物蔓延的影响。第四,室内人员的状况。由于室内人员的状况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在设计火灾场景时,一定要考虑到室内人员的年龄、精神状况、体力状况和清醒程度等。

1.2.2 设定火灾曲线

火灾曲线是指火灾热释放速率曲线,热释放速率是可燃物的化学能、几何状态、空气的供应状况及受限建筑物表面影响的函数,此速率设置的是否合理将会极大影响模拟的可信度,使用可燃物的热速率与室内烟气对人员构成危险的实践联系起来,为分析人员安全疏散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1.2.3 选择火灾计算工具

在设计火灾场景时,一般都要运用火灾模拟工具或软件对火灾的发展进行模拟。目前国内外用于火灾计算的软件很多,如国外的CFAST,ASET等区域模拟软件,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场区网相结合的火灾模拟软件。在进行火灾场景分析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了解各个软件的特点和应用条件,在选择火灾计算工具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火灾发展状况进行正确的选择。

1.3 方案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是针对定量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最终形成满足火灾预防和实施的设计方案。首先,设计多种备选方案,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作为标准和参照,来限制以后所需要评价的其他的火灾方案的数量。其次,设计一个最不利状况下最有作用的方案,来满足和减少业主的损失,并与其他的备选方案进行比较,综合考虑各种防火设计方案中的可行性因素。最后,如果对此方案的评估效果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那么可以以增加其他满足此火灾场景条件的形式进行修改,但是如果无法增加或是增加后仍然无法达到防火的目的,那么此方案便可以放弃了,继续探寻其他的备选方案中的有效方案。

1.4 设计报告编写阶段

建筑性能化防火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实施后,要在各个步骤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记录和整理,在此阶段主要是对此次设计方案的实施进行一个总结和分析,并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以备在将来的真实现场能够运用,以备不时之需。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报告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方案的目的,设计方案和分

析的参与者,所用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等、火灾场景的设计、火灾曲线的设计,分析计算的工具,以及设计方案中的优点及改进方案等。

2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安全评估目标

目前,通过对世界各国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评估目标可划分为两个类别:即生命安全评估目标与非生命安全评估目标。其中,生命安全评估目标主要是针对火灾发生时,对人的生命安全的保障,通过控制火灾的迅猛攻势,为、为着火房间或空间以外的人员、不与可燃物直接接触的人员、为着火楼层以外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时间到达安全地段,以确保大多数人的人身安全,这一点是安全评估目标中的最主要的目标。另外是非生命安全评估目标包括,第一,防火设计方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防范火灾的发展及蔓延,防止其蔓延出着火房间或空间,甚至是蔓延至整个楼层、至整个建筑物,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失,实现对建筑物财产的有效保护;第二,防火设计方案的实施,同样可以确保控制火灾蔓延至建筑物内的相关物件,并在火灾发生和蔓延过程中,给予其提供适当的防火安全措施,以确保关键操作设备不会因外部火灾而造成损坏,以减少建筑物内的商家或是其他人员,会因火灾造成商业运营停工及损失的现象;第三,防止因火灾或灭火行动使地下水源遭受到火灾而引发的污染,减少因建筑物燃烧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等,即为建筑性能化火灾设计的安全评估目标。安全评估目标最主要的是保障火灾现场的人员的安全问题,同时又要减少对建筑物内部设施和商家的损害。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是为了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需要,对城市内各大建筑物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火灾、以及发生火灾后的把损失降到最低的一个重要作用,通过对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基本内容的介绍以及安全评估目标的说明,足以见得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实用性和为民性。

参考文献

[1]谢正良.大空间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建设安全评估篇5

在成立6年的岁月里,东海救助局在安全管理、管理模式、救助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和发展。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安全化管理、管理模式、救助文化进行评估,为其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管理模式;救助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34-02

1 安全管理的评估

1.1 取得的成就

东海救助局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于2004年,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救助船舶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率有了提高,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合一”综合考核奖惩办法,该奖惩方法大大提高了船容船貌,航行事故也有所减少。

所谓“四合一”综合考核奖惩办法就是:把船舶训练考评(占考评标准总分的40%)、船舶设备考评(占考评标准总分的25%)、SMS(即安全管理系统)运行考评(占考评标准总分的25%)、船容船貌考评(占考评标准总分的10%)四项考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出台了单船年度最高奖金147000元、单船最高处罚主要责任人13500元并离岗培训的滚动重奖重罚政策,重拳出击,综合考核。

1.2 存在问题

现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仍然不能防止一些救助环节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发生概率较高的事故包括:救助事故、碰撞事故、航行事故、机损事故、车叶被缠事故、训练事故、断缆事故等等。

2 管理模式的评估

2.1 取得的成就

自东海救助局2003年建立以来,其领导干部不断在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共同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得东海救助局在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改善,逐渐解决了一些在刚分家时产生的管理上的混乱和矛盾。同时,东海救助局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改革,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有中国救助特色的管理办法(如“四合一”综合考核奖惩办法等),使得东海救助局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2.2 存在问题

2.2.1 部门间协调程度应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各个部门之间相对独立,很少进行沟通,本部门对于其他部门的了解相对较为匮乏。其原因是因为救助局实行的是向上统一,严格执行的是上层领导的命令,在组织结构中属于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有如下缺点:

(1)各职能单位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易重复,工作效率不高。

(2)若职能部门授权过大,容易干扰直线指挥命令系统。

(3)职能部门缺乏弹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

(4)可能增加管理费用。导致部门之间的沟通困难,程序繁琐,导致效率的降低。

所以东海救助局在组织管理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使得部门闻的协调程度较差。

2.2.2 管理制度的柔性化程度应该加强

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制度的制定比较刚性,缺乏柔性,使得任务执行过程中管理程序繁杂,缺乏应变能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制度设计更好地符合救助行业的特点,在管理上对程序性制度要更多地体现柔性化思想,在遇到某种突况时,既能满足制度规定的要求,又能对情况做出迅速地反映。

2.2.3 管理作风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创新

东海救助局是事业型单位,承担着东海区域海上的救助事业,是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所从事的事业性质近乎是公益性的。所以其管理作风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创新,要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5个方面不断锤炼自己,把管理队伍乃至整个东海队伍建设成为高素质的队伍。

3 救助文化的评估

3.1 取得的成绩

东海救助局一直坚持以“准军事化管理”为切入点,加强对机关、基层单位、船舶的管理,积极探索具有组织特色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建立了适合实际需要的海上救助训练机制和训练方法,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组织精神文化方面,东海救助局倡导“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救得下来”的工作理念,提出“和谐救助”的组织文化构建设想。在救助工作中努力贯彻黄菊副总理“冲得上去、救得下来”的批示和原交通部长张春贤“三精两关键”的指示精神。建局6年,广大救助船员能充分发挥“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助精神,待命船舶和岸基值班人员的救助意识、责任意识明显提高,为完成好救助任务提供了较有力的保证。

3.2 存在的问题

(1)“准军事化”救助管理理念,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要真正形成作风顽强、纪律严明、运转高效、奋发有为的新局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员工作风纪律的加强迫在眉睫。“准军事化管理”不仅是_一种理念,不能停留于表面,更应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准军事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2)组织精神文化方面,“平均主义”、“大锅饭”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思想仍根植于部分干部职工的头脑里,滋生工作惰性,影响工作效率。部分岗位干部职工缺乏忧患意识。

(3)“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传统提法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组织文化在一个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协调功能。而目前东海救助局组织文化的口号“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反而使一线救助人员对于救助危险性的恐惧程度大大增强。这句话本身目的是为了让一线救助人员勇于奉献,不畏艰险,完成国家的救助任务。但目前来看,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的效果。

4 改进建议

4.1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4.1.1 争取与其他救助单位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以最经济与科学的方式实现海上救助信息的相互传输与利用,实现与相关海事部门进行的信息即时传输。例如:救助局可以和船务公司的船舶信息库搭建平台,在船舶遇险后可以更容易地查找遇险船舶的具体信息情况,缩减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所花费的时间,提高获得信息的准确程度。

4.1.2 加强对求救信息的评估与甄别

东海救助局的搜救中心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从各类不同信息源获得的求救信息进行评估、甄别。在全面掌握搜救资源,科学合理地调配搜救资源,以免发生由于信息不全面、准确或信息更新不及时等原因,造成救助船舶赶赴失事海域执行救助任务带来重大资源浪费。

4.1.3 着手建立东海救助局救助资源库

收集可用于海上救助的相对静态的救助力量,以及来自中国船舶报告系统和各级海上搜救中心的可用于海上救助的动态救助力量。为提高救助资源库信息的可靠性,录

入救助资源库的信息必须逐条核实并落实及时更新的手段。

4.1.4 加快远程可视会议项目的建设

远程可视会议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东海救助局可以利用这一技术,使总局与下属各个救助基地之间实现远程交流和指令的传递,避免各个基地负责人每个月来往总局开会,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

4.2 调整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

东海救助局的组织结构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渐由直线制转变为混合制。为了实现救助时对指令高度服从以及增加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可以由各部门抽调1到2名员工组成一个协调部,让他们到各个部门进行岗位轮流,了解各部门业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熟悉,由协调部承担起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任务,并进行业务指导。例如船队在对某种物资需求申报中,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原因就在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从而增加了管理中的程序和环节。因此,可以由新组建的这个协调部门来将这一系列的上报与审批功能简化为一个环节,由其代船队向别的部门沟通并完这些工作。这就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模式。

4.3 救助文化精神提炼

根据东海救助局行业特征并结合东海救助局救助文化现状分析与评估、东海救助局救助文化识别与发展规划研究相关内容,建议对东海救助局救助文化精神提炼如下:

热爱救助、以人为本;同舟共济、奋不顾身;

科学施救、快速有效;开拓创新、和谐发展。

具体说明为:

热爱救助、以人为本。

东海救助局的特有使命决定了“热爱救助、以人为本”必将成为该局组织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全局确保救助中心工作地位,坚持救助为立局之本、坚持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坚持没有救助就没有生存空间的思想,坚持“训练、值班、安全”就是日常工作的理念,融入救助,热爱救助,保证救助。以人为本,救助事业是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

同舟共济、奋不顾身。

为忠实地履行社会公益职责,出色地完成人命救助和一系列重大应急抢险任务,在关键时刻发挥国家专业救助队伍的关键作用,东海救助局广大干部职工必须牢记东海救助人的神圣职责,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奋不顾身,“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冲得上去救得下来”。

科学施救、快速高效。

紧密围绕人命救助中心工作,实施科技强局战略,科学高效地运用先进的救助船舶、救助设施和救助技术,快速反应,科技攻关,切实提高海上搜索遇险单元的效率和准确性,切实提高大风浪中以及其他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现场救助能力和救助效果,依靠科技闯新路,争分夺秒救人命。

建设安全评估篇6

1工程规模

2015年北票市计划解决28个乡(镇),36个村,51个自然屯,3022户,12367口人,2039头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主要包括项目区用水量计算、机泵的选型、蓄水池容积的确定、管网工程等。计划打井35眼(其中大口井12眼,深井23眼),安装水泵35台套,配套微机4台,蓄水池14座,单项泵自动供水17处(其中14处为学校),建泵房及院套23座,铺设输水管路190000m,架设高低压线路4.5km,根据需要增设水质净化和消毒设备。

2经济评价

2.1评价依据及参数

2.1.1评价依据(1)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组织编制与修订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2013年11月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以下简称《规范》)。

2.1.2评价参数(1)价格水平年。国民经济评价中工程效益和费用在计算期内采用同一价格水平年,价格水平年为2015年。(2)社会折现率。本次设计采用7%折现率进行评价。(3)计算期和折算基准年。工程拟于2015年3月开工,当年即可发挥效益,工程全部建成后发挥正常效益。参照《规范》,工程正常运行期按15年计算,折算基准年定在建设期第1年末,各项费用和效益均按年末发生折算。

2.2国民经济评价

2.2.1经济效益该工程的经济效益用投资利润法做如下计算:根据《水利经济计算规范》的规定,乡村用水经济分析,报酬率采用7%,计算年限为设计使用年,取n=15年,用动态法计算。经调查,此次规划供水的项目区的受益人口为12367口人,共3022户人家,据调查统计项目区群众在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村民可以在打工、大棚及养殖、经商和减少就医等方面增收,饮水安全工程按总效益的20%进行分摊,则饮水安全工程效益为:B=855×0.20=171万元。新增利润详见表1。式中:R0为效益现值;B0=(P/A)15•7%•B;C0为年运行费现值;C0=(P/A)15•10%•C;K0为投资现值;(P/A)15•7%为系数为9.1079;B为年效益171万元;C为年运行费7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经计算:(1)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01%大于10%。(2)经济净现值为236万元大于零。(3)效益费用比为1.18大于1.0。(4)投资回收期为7年。综上可见,均符合经济要求,故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2.2.2社会效益饮水安全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工程实施后将使项目区内长期处在水量、方便程度、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群众饮用水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使项目区内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仅提高了健康水平,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项目的实施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2.3生态效益农村供水工程的建成,解决了村镇里部分环境用水、生态用水。村镇街道两旁,居民房前屋后开始植树育林、种花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村供水工程还为村镇居民、乡镇企业、工商饮食服务业等单位提供了消防用水。

2.3供水成本及水价

2.3.1水费成本1)工程年用水量该工程年用水量为∑Q,按下式计算式中:Qd为最高日给水量(1813m3/日);H为水泵工作扬程(50m);d为电费单价0.50元/kw;h为水泵和电动机的效率采用70%;E1'为变压器容量取20KVA;E2″为0.8元/月KVA;Kd为日变化系数取1.3。

2.3.2水费单价计算利润取水费成本的20%,税金按3%,水量损失5%,即:水费单价=1.47×(20%+3%+5%+1)=1.88元/m3。

2.3.3农村居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北票市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区水价在2元/m3左右,村民能够接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缺水矛盾得以解决,减少了水事纠纷,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2.4财务分析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为664万元,固定资产余值按固定资产投资的10%算,为66.4万元,具体分析见下表。根据以上公式,运行国民经济评价程序,可得出社会折现率为7%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01%大于7%,经济净现值为236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27,可认为本项目在国民经济评价上是合理的。

3结语

建设安全评估篇7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安全评估系统;发展方向

注:贵州省科技(黔科合GY字[2011]3008)资助项目。常州市科技专项(CM20122002)资助项目。

前 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塔式起重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建设施工工地现场应用的塔式起重机中,有一部分超龄设备未做安全评估,仍在使用。根据《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JGJT189-2009要求,这类设备的使用必须经过相关有资质的检测机构的安全评估,达到合格后才可投入到正常的使用。因此,塔机的安全评估工作日渐增多,在此项工作中,采用科学的评估手段,不仅保证评估的科学性,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将通过对塔机安全评估软件工作原理,分析其评估方法和依据,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分析预测。

1.塔机安全评估系统概述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设计依据来源于《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JGJT189-2009,根据规范要求,设计了环境管理子系统、塔机安全评估工作子系统以及自重应力计算子系统三部分。其中环境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人员信息、口令和报告审批流程进行管理;塔机安全评估工作子系统主要是按评估流程对塔机进行评估,并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同时自动编制评估报告;自重应力计算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塔机的自重应力进行计算。

塔式起重机在进行安全评估时,应力应变的检测是一个重要项目。由于塔式起重机自身的结构和受力特点,自重应力是不可忽视的。考虑到制造单位对“产品设计计算书”的保密性,本软件采用计算机自带的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提前输入的塔机信息,可以建立塔机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工况要求,自动计算塔机由于自重引起的应力,方便评估人员根据计算结果和应力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塔机安全评估系统评估流程介绍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首先对塔机的基本信息、资料情况进行审核,然后对重要结构件变形、锈蚀磨损情况进行检测,对结构件关键部位进行无损探伤检测,并对电气系统、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测,最后对整机进行载荷试验,并根据检测结果得出是否合格的结论,编制评估报告。

3.塔机安全评估系统评估依据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按照JGJT189-2009《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要求,对各项评估项目设定是否符合要求的合格条件,逐项判定,然后给出最终是否合格的结论。

3.1.资料审核

塔机资料评估主要是审核塔机的制造许可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等资料,了解塔机的工作年限、工作级别、技术参数、日常使用维护、吊载载荷等情况,计算塔机的工作循环次数,得到其使用等级和载荷状况,根据使用等级和载荷状态判定塔机是否合格,是否可降级使用。

3.2.结构件检测

重要结构件的检测,主要是对基础节、标准节、塔帽、拉杆、起重臂、平衡臂的锈蚀和变形情况进行检测,一般采用目测、塞尺、卡尺、超声波测厚仪等方法,关键部位锈蚀量不得超过3%,主弦杆直线度不得超过1‰,斜杆直线度不得超过1/750,界面对角线偏差不得超过1.5‰。

3.3.焊缝检测

结构件和连接件的焊缝检测,采用目测和无损探伤相结合的方法。对重要结构件和连接件的焊缝检测出存在裂纹情况,设备做不合格处理。

3.4.安全装置检测

塔机的电气保护、安全限制器、制动器等检测,采用模拟实验,检验各项安全保护装置是否有效。存在无效情况做不合格处理。

3.5.整机载荷试验

对塔机整机进行空载和额定载荷实验,实验过程中检测各机构运行是否正常,操作情况是否灵活可靠,并检测关键零部件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坏情况。存在相关问题时,做不合格处理。

4.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应用前景

随着企业的科学管理与维护保养制度完善,达到使用期限仍具备使用价值的塔机数量逐步增多,本着环保节能降耗、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对于已到年限的塔机经过安全评估,延长一定使用年限,具有实际的意义。截止2012年全国在役塔式起重机保有量已超过30万台,进入评估期的塔机保有量大致为3万台,年均增长量约为20%,因此按照评估市场的估计,年均可以达到6亿元。

在此项工作中,塔机评估软件为检测人员的检测及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自检工作提供了工具,使检测评估工作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5.结语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目前具备了初步的自动化编制报告的功能,但是没有全过程监测塔机历史数据的功能。当前对设备使用工作循环的计算,是根据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计算,尚无完整的塔机工作循环记录数据引用,因此,结合塔机工作状态记录设备,利用其记录的完整数据,对塔机的安全评估工作,将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建设安全评估篇8

【关键词】性能化评估技术;建筑消防安全;火灾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为使人们丰富多样的生活需要得以满足,更多的具有多功能使用特点和独特结构形式的新型建筑开始出现。然而,以条文规范为基础的原有消防安全设计难以推动其发展,因此,消防安全的性能化设计应运而生。作为一项以科学性、灵活性、有效性、经济性而著称的设计方法,性能化评估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有关人员的重视。

一、性能化评估的概念

所谓性能化评估建筑消防安全是指运用性能化的评估方法评价建筑的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即对于为实现某种特定消防安全要求而制定出具体试行性能化设计方案的某建筑,可以运用经验证或被大众认定为具有相对可靠性的有关分析方法和相关工具,通过随机性和确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对象的有关设计火灾情景,对试行设计方案的具体消防安全性能进行判断,从而明确其能否达到判定标准或满足消防安全要求的过程。

二、性能化评估的基本步骤

受建筑物功能不同影响,在评估时往往具有不同的评估重点。尽管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步骤通常如下:

(一)对评估对象进行确定。

(二)结合承担风险人员的评估目标,对建筑消防安全的整体目标进行确定。比如:环境安全目标和结构安全目标;非生命安全目标和生命安全目标等。

(三)结合确定的消防安全整体目标,对消防安全性能的量化指标或判定标准进行确定。

(四)对性能化试行设计方案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定量评估方法和评估范围进行明确。

(五)对消防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进行、火灾危险性及建筑物内部相关人员特征等进行分析,从而对最不利场景下人员疏散和火灾发展情况进行确定,并对火灾场景,如火灾规模、增长速率、荷载密度、点燃源、可燃物等进行设置。

(六)对评估计算对象进行选取,对模拟计算模型,如人员疏模型和烟气蔓延模型等进行确定,从而使人员疏散和烟气蔓延状况得以精确分析。

(七)对评估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发生概率进行确定,并对其后果的严重性进行估计。对安全性进行论证。

(八)评价评估结果,对评估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对评估报告进行撰写。

三、量化指标与判定标准

(一)判定标准

对建筑物消防安全的相关性能判定标准通常包括能见度、毒性及热效应等将人身安全的保护作为评估目标的生命安全标准和烟气损害、火灾蔓延、热效应、受损的完整性结构和防火分隔物、在火灾中暴露的财产危害等将财产安全的保护作为评估目标的非生命安全标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们更多的重视生命安全,因此对现代建筑物消防安全进行性能化评估时,通常对生命安全标准进行运用。

(二)具体量化指标

作为性能化判定标准的体现,危害指标和安全指标可以是一个数值分布,也可以是一个极限值范围或极限值,其往往源于经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试验数据或实践经验。

实际上,具体量化指标通常属于系列性明确清晰性能目标向确定性的概率或工程数值转化而获得参数,其能够对消防措施或火灾导致的内部财产和建筑损害、人员伤亡、被中断的生产经营及最大可接受限度的风险等级等进行体现。通常包括热暴露水平、能见度、炭氧血红蛋白的具体含量、气体温度及材料温度等各种耐受极限。在对判定标准进行具体量化时,应主次有别的考虑各种耐受极限,并对关键性参数进行正确把握。

四、性能化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对消防安全水平、性能判定标准及总体目标等重要的三个确定原则进行良好把握。

(二)在将总消防安全目标向性能判定标准和子目标进行转化时,应确保其等效性和完整性。不能为满足达标设计而对性能判定标准进行随意改变。

(三)判定标准具体量化指标值对其评估结果的正确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对火灾风险的特定判定标准进行确定前,应对承担风险者能够接受的人员伤亡和损害水平进行充分了解。

(四)一项设计目标存在被多个性能标准进行验证的情况,而一个性能标准也存在被多个参数值进行支持的情况。

(五)在进行评估时,要对火灾场景进行认真选取,设计火灾的大小进行确定,在对有关参数值的严格选取中使评估结果的相对有效性得以保证。

(六)不同的评估模型通常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因此在评估过程中要结合具体问题对计算模型进行选取。同时,还要对选用模型的局限性和假设条件进行充分了解。

(七)进行评估的模型通常以简化和建设为基础,因此实际疏散过程和活在过程存在差异于模拟计算结果的情况。为确保模拟计算结果能够精准有效,在碱性模型参数输入时,应对其相对保守的取值进行采用。

(八)不利于安全目标的影响因素往往很多,在进行评估时,往往对可以预测的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而在实际人员疏散和火灾情况中往往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对某种安全系数进行事先设定,使不确定因素的不利影响得以尽可能削弱,从而使安全评估的结论得以相对可靠。

(九)要对消防安全拥有的全部子系统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充分考虑。在以设计主体作为整体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存在发生可能性的火灾、内外消防措施与设定设计目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型建筑日益增多的今天,要强化对性能化评估技术的探究和发展,从而使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设计得以更可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倪照鹏,阚强.正确认识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与评估[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04):55-59.

[2]梅秀娟.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情况[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6(01):39-43.

[3]杨昀,张和平,张庆文,等.性能化设计标准在火灾安全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3(06):37-4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