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建设研究

时间:2023-04-04 14:57:40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农民作为农村文化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建设尤为关键。在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建设中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主体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建设研究

1农民主体性概述

主体性指的是人类活动中主客体互相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主动性,也可以说是社会历史主体在历史创造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人类主体性地位的确定,以及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本质就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逐渐获得主体性地位,而在现代化进程当中,也是以改造自然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所以,在现代化条件中,主体性是人具有的一种特征,也是人类不断奋进的一种推动力量[1]。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指的是参与其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农民作为农村的居住者、生活者,他们深知要建设怎样的农村文化来促进农村发展,他们不仅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应该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整体反映,若缺少农民参与,也不能形成农村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载体包括农村建筑、民俗等,而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构成者,也应主动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成果。

2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缺乏主体意识

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农民主体建设存在阻碍。农民群体想要成为主体,就需要具有主体意识,但由于农民群体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农民群体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导致其自身主体意识缺失。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农民思想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并且在各种社会思潮道德冲击下,导致其功利主义倾向较为严重,甚至存在低俗文化,如攀比、浪费、等,严重影响农民群体身心健康。总而言之,农民的主体意识稍微欠缺,主要是受到落后文化发展的影响,而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质量无法为农民所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没有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甚至部分农村正在被不良文化侵蚀,农民自主性比较弱,以至于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承担服从、执行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文化主体性。

2.2农民主体性力量薄弱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农民的参与,但是,农民主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表现出的力量较为薄弱。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为了增收常年外出打工。在城乡二元分化越发严重的情况下,城市各方面资源比较完善,而农村则相对匮乏,大多数农民子女毕业后选择在城市扎根,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多数农村仅剩下一些老弱群体,很难延续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一旦离开农民群体,则会全部由政府主导,导致农村文化失去根源、活力,很难长时间持续。另一方面,农民群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参与,表现出农民文化人才匮乏的情况,无法有效发挥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手工艺者的作用。在过去的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中,大多以师徒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范围较小,限制了农村文化工作人数,并且呈现出地域性特点。我国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但由于部分农村文化的发展存在地域性特点,市场不大,甚至面临生存问题,也很难吸引年轻群体学习,并且一部分文化手艺人在文化活动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参与性较低。

2.3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化

农民群体的文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性,且公共文化资源匮乏,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在广大群众面前,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甘肃地区为例,基层常设文化活动不多,且乡镇大都没有设立图书馆,即使设立,规模也不大,藏书有限,也没有应用自动化技术,导致农民看书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无法提升其整体文化素养。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通常以传统活动为主,如鼓乐队、社火等,参与群体大多是老年群体、妇女、学生等,文化活动形式、内容缺乏创新,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此外,对于特色文化没有进行过充分挖掘,无法及时将当地文化资源优势转为文化项目以及文化产业优势。

3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建设策略

3.1培养农民主人翁意识

新时代,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注重提升农民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动为乡村振兴。只有让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其主体作用。首先,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由于农民在农村建设的缺位,所以,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主体观念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而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各项文化建设中。注意现代化职业农民的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维护农民利益为主,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发展新产业模式,有效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农民拓展增收的渠道,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职业农民的吸引力。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医疗、教育方面加强建设,缩小城乡在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距,为农村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创造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在凸显其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下,强化农民自主性,基层党组织作为党领导农村的体现,其职责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并且具有决定权,所以,在农民文化自主性的提升上,应以党组织领导为主。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基层党委和农民之间的对话机制,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而,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式、效果、改进等,都需要以农民作为指标来衡量,所以,应先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习惯等,合理处理农民的意见,完善农村文化建设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基层党组织应加大科学思维的宣传力度,这也是农民主体性建设的内在需求,通过长时间宣传,潜移默化地对农民产生影响,在其心中埋下科学发展的种子。同时,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监督,通过完善党员文化培训制度,提升培训效果,并将农民群体中的优秀文化人才纳入党员中,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最后,在政府的引导下,有效拓宽农民自主空间。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起到投入、主导作用,若政府地位发挥不当,无法保证农村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如果政府地位发挥过当,便会改变农民主体地位,自身成为主体。因此,应合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推广PPP模式,即在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上,以招投标的方式让社会资本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支出,确保社会资本的收益,这样能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并且解决农村公共设施质量问题。该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出政府的职能,转变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虽然该模式并未直接改变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但各方力量的参与,导致农民参与难度增加,所以,为了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就需要政府、高水平社会资本、专业机构的共同参与,从而有效提升农民参与的门槛,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有任何不满意,只能和政府沟通,由政府出面整改,导致效率较低。因此,在该模式中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非常重要,需要完善顶层设计,既要对接现有文化体系,还应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慢慢强化农民主体意识,提升其文化水平,对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3.2增强农民的文化积极性

为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加强农民主体建设,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强化其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其真切地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从中感受农民应有的精神风貌。首先,加强产业升级,促进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存在较大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运作方式,还表现在产业支撑和管理上,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能够提高科学文化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并且激发其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村对产业升级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农业现代化并未完全普及,且农民发挥较大的劳动力优势,所以,应积极建立完善的科学文化教育体系,以科学理论作为重要支撑,确保与农村现代化生产有一定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产业、科学文化共同发展。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提升农民的现代化意识,使其朝向现代化农民身份的转变。在现代化产业中,农村文化产业作为重要部分,能够反映出农村文明程度,所以,应挖掘符合农民发展的文化产业,并引导其养成好的文化消费习惯,促进农村文化的良性发展。其次,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其文化建设参与积极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文化素养对其自身主体地位有一定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接受程度较高,对农村文化创新发展较为有利。为了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素养,就需要先从村委会负责人以及民间艺人着手,提升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这部分群体的文化素养对农村文化建设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在农村文化朝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中,要求民间手艺人应具有现代化艺术知识,而在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催生农民现代化意识,使其意识到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后,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助力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为了提升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培养机制,通过加强宣传,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农民可接受的方式展开教育,并结合当前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合理编制教育的内容。同时,组织多样化文化活动,增强农民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从以往的被动逐渐转为主动。此外,树立典范,在榜样激励的方式下,让农民了解自身文化短板,通过挖掘典型文化案例,并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助力农村文化发展。在制度层面,加大对互联网等科技的推广,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活力。

3.3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体系

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为农民主体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文化活动中,能够有效反映出农村文明程度。一方面,建设完善的制度,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了发挥农民文化主体性地位,就需要依赖物质、精神条件,通过建设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引导农村文化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完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较少投资下,便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载体为民间手艺人,传统生产方式的逐渐衰落,一些工艺逐渐失去市场,对此,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给予保护,但其根本问题是生存、传承的问题,所以,从制度上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使更多的人认识,并从市场层面推动文化形式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时展需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人才、财力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方式,在农家书屋资金投入上,可以适当减少前期投入占比,以保证后期维护、更新等经费的充足[2]。另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社会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资本的投入,对农村文化建设较为有利,不仅在资金上提供支撑,还可以带来先进管理经验,提供高质量农村文化产品。社会组织的灵活程度较高,文化产品的形式呈现多样性特点,例如专业文演艺术团,不管是在演出形式上还是经营方式上,都有着成熟经验,可以为民间艺术团提供经验以及演出渠道等,并且农村为专业文演艺术团提供了舞台,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土壤,进而实现双赢[3]。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加大监管,发挥其自身优势,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通过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有效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进而有效助力农村文化发展。

4结束语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作为主体,在其主体性建设中面临较大的困境。农民主体力量比较薄弱,并且缺乏主体意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性比较低。为了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需要从现实出发,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主体能力,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提升其思想觉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发挥其创造创新能力,进而有效推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姚杨.刍议提升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J].南方农业,2022,16(13):239-241,250.

[2]侯纶儒.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建设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21.

[3]李闵.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困境与出路[J].山西农经,2022(21):21-23,60.

作者:张佳媛 单位:中共成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