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8篇

时间:2023-09-08 09:29:03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1

【关键词】农田;水利;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评估

一、农田水利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过往我国不少地区兴建农田水渠工程,因工程成本、施工进度、质量控制、维修管理等因素,通常会采用混凝土渠道三面光工法进行设计及施工。然而,混凝土由生产制作到运输至现场施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其它渠道结构建材,并且于施工完毕后对周边环境及生态影响很大。

事实上,优势农业发展应包括三个方面,也即生产、生活及生态。我国相关部门也积极推广水利的生态工法工程,并注重生态保育环境的思维开发。可持续公共工程的“绿色内涵”是指以符合环境保育、社会公义和经济发展的全面思考来进行规划、构建、营运与管理的公共工程,并以“节能减碳”作为推动的重点及评估依据,以应对世界碳交易的思维。可持续公共工程须从全生命周期进行良好管理,才能发挥节能减碳的目的,公共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浓缩为四大项绿色内涵:绿色环境、绿色工法、绿色材料及绿色能源。这四者之间的共通点,均是在推行发展“可持续环境”,其中要素“可持续工程”如何落实,就是将节能减碳可持续工程的“绿色内涵”融入水利设施的生态工程中。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的评估的关注点

一是评估合理营建规模,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工程的施工必然对于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因此,选址一开始即必须先确实评估与检视,在营建规模上,还必须考虑最小且合理的营建规模。营建规模越小,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也越小。避免设计出不符合实际需求、过大规模的工程,也可以达成资源最佳化、高效益的利用。

二是生态环境保育。对于原有生态环境(如:动植物栖地与生态系统)加以维护,降低污染、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具体作法如:在规划设计时应进行优质基地环境设计,以“回避、减轻、补偿”等原则降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冲击;以及自然排水、雨水回收系统、生态池、复层植栽、使用原生树种、栖地补偿、生物廊道等手法。

三是景观绿化。在水利设施、水塘基地内自然土层以及相关设施上的覆土层栽种适当的各种植栽,增加绿化的面积。景观绿化除能够美化环境、调节温度、提高环境舒适度外,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固碳效果。景观绿化的具体作法可参考“绿建筑”指标中的“绿化指标”,包含:生态绿化、人工地盘绿化技术、绿化防排水技术和绿化防风技术等。植栽采用原生物种进行植生绿化,并以保护原有现地植栽与表土,及现地植栽移植至妥适地点进行绿化为原则。此外,进行植栽时,也应评估植物的生存特性与环境需求来设计植栽的环境。

四是基地保与透水。指基地内自然土层及人工土层涵养水分及贮留雨水的能力。妥善的基地透水与保水贮流设计,可以有效减少降雨之地表径流,降低下游水路排水的负荷,并有助涵养地下水。过去农业水路多为三面光沟渠,既不生态又不透水,导致地下水补注水源缺乏,农田灌溉水源过度抽取地下水的结果导致地层下陷问题。

五是采用天然材料。天然材料的应用为营造绿色环境的重要作法,避免过多的人工构造物的施工,采用自然环境中的各项天然材料,如在坡面植生(挂网植生)采用花草树木或块石等应用,可降低非天然材料使用对于环境冲击。

三、农田水利生态工程建设的效益评估方式

(一)工程材料生产及运输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工程的CO2 减量以减少建材在生产与运输两阶段的 CO2 排放量为目标,为减少构造物整体 CO2 排放量重要的一环。建筑构造物为能源的产物,生产建材于工厂端所需投入的能源可进一部透过各项能源的碳排系数换算为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由于两者均拥有共同建材计量单位,因此也得将两者数据合并简化,构建起相应的数据库,以方便计算应用。该数据库内的数据应通过符合国际 PAS2050 规范的碳盘查机制而统计所得,表内将各项工程常用建材区应分为“原料开采与运输”以及“建材成品生产与运输”两部分,所谓原料开采与运输,以型钢的生产为例:是指铁矿砂的开采耗能以及铁矿砂运输至炼钢厂的海运与陆运的运输耗能;而“建材成品生产与运输”:是指炼钢厂的炼钢耗能与型钢的二次加工耗能再加上型钢成品运输到工地现场所必要的公路运输耗能。工程材料生产及运输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是以各项建材的使用量乘上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求得。

(二)现地施工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

现地施工作业的碳排放计算,主要区分为施工场内耗能的排碳与场外耗能的排碳两部分。而场内耗能为“现地施工阶段”的主要排碳来源,以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而言包括两大施工作业,一为土石挖填作业,另一为弃土作业。而场外耗能主要的排碳来源,为机具运输与施工人员旅次的运输工具排碳。场内与场外排碳加总所得即为“现地施工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因工地场外耗能由于为数很小,对整体工程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大,再加上数据搜集不易,可不计入讨论。场内耗能部份则为施工作业使用各项设备与人工而消耗能源,直接产生碳排放,根据各排放源所使用的能源不同可区分为耗油设备、耗电设备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两部份。对于施工中所使用的耗电设备,首先调查每部耗电机具功率,根据目标施工作业时间特性的不同,计算该耗电设备单位时间耗电量,再乘上单位电量碳排放量后,以求得该机具单位时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 史瑞琴. 浅论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特征[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6)

[2] 李宗亮. 基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措施研究[J]. 科技资讯. 2011(05)

[3] 杨秀荣,郭艳,赵付鸣. 浅析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提高的措施[J]. 科技风. 2011(05)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2;X8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31

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8万多座水库,6万多座水闸,堤防累积长度达到30万公里,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系统。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会对当地的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环境效益。

1水利工程对局部降雨量的影响

1.1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在水利工程兴建的过程中,会对季节性降雨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修建造成了当地区域内积水增多,水分蒸发量会大大提高,使得区域内的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增加。致使夏季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陆地温度大于水面温度,水域范围内空气结构稳定,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导致降水减少。冬季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使降水增加的正面因素会超过负面因素。

1.2地域性降水发生变化

我国季风湿润区降水较多,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但在水利工程兴建的过程中可能会改变这种降水的区域性特征。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空气上升运动的强弱和空气的对流运动规律发生变化。例如,干旱地区因为修建水库,当地的空气湿度上升,其附近地区水汽会比以前更加充足,降水量也随之增加。

2 水利工程对局部气温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修建之前,与空气直接接触的物质是地面,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增加了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域面积,地面的热容量和水的热容量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导致空气间的热容交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使区域内的局部气温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夏季温度降低,冬季温度升高。通过对水利工程考察,一般深7米的水库,在冬季会使该区域内的气温上升2℃~4℃,夏季降温4℃左右;二是在日温差和年温差方面的变化。大型水库可降低日温差2℃左右,降低年温差1.5℃~2℃左右。

3 水利工程对水文系统的影响

一般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直接影响到下游河流的水位变化,例如大型水库一般修建在水流较为湍急,水质较好的河流上游区域,并且通过在河道的关键位置设置水闸来控制河流流量和水位,主要是为了满足上游区域的取水或通航,并且对拦截洪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下游地区河水流量会迅速减少,水位降低甚至断流,严重情况会造成海水倒灌,对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水闸开启后,水流量突然增大,水流速度加快,对河底底泥扰动较大,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

4 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库内河流的流速减慢,水中的浮游生物活动较为频繁,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碳酸钙和碳酸镁,缓解水质的硬度。水库内的水停滞时间较长,水中的杂质会得到沉积,提高水质的清澈度;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库内部河水的流动性降低,水体与空气的交换作用就会降低,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变差,水体中的污染物逐渐增多,导致水质变差。水库内的浮藻生物大量繁殖会导致水的富营养化。

5 水利工程对土壤的影响

以水库的建设为例,会对周围的土地造成盐碱化、沼泽化等。一是修建水库会导致下游地区的水位逐渐上升,水位接近地表时,遇到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土地盐碱化,地表植物会受到盐碱化影响干旱死亡;二是水库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水分增多,出现沼泽化的现象,地表植被的根系因为难以接触养分而死亡,同时土壤沼泽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减少,不利于地表植被生长。

6 水利工程对地质的影响

一是大型水库的修建,水库内水体压力过重引起地壳应力增加,或者水体流动性较差导致水渗入岩层空隙,增加了断层之间的度,导致地质的稳定性降低,可能诱发地震;二是水位的上升,河岸土地强度下降,可能出现滑坡现象;三是水库的修建,水体容易受到污染,同时水体通过地下渗透将污染扩大,直接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7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促进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可对当地的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局部降雨量变化、气温异常、水质变差、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地质活动异常等,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蓉,郑垂勇,马骏,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水利经济,2011,(02).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经济评价;能值分析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及管理,并先后制定相关建设规划。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又将农田水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高度,但是在而目前我国多采用传统的经济评价或定性分析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工程可行性评价,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大量不能计量或虽可计量但难以用货币单位表示其效果和影响的因素往往无法评估,致使评价不足,论证不够充分,容易造成生态失衡等问题。本文中我们采用能值理论方法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全面分析工程建设可行性,以期补充、完善现有的可行性评价研究,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论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评价,是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从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以能值为量纲统一量化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设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据工程建设评价标准,得出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进而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评定依据。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区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其经济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消耗的社会经济财富,如石、沙、钢材、水泥等;社会成本指工程项目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生态环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

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除涝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减少的农产品损失); 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气候,净化空气、补给地下水等。能值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行性步骤如下:

1.全面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首先对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全面分析①按物质来源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社会性投入(社会成本),包括管理维修费、安装工程费等人力劳务费; 二类是自然资源投资(生态成本),如太阳能、风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环境资源; 三类是经济反馈能值投入( 经济成本) ,包括水泥、钢材、机械设备等工业投资。②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及主要建设用途,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分析工程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及作用对象,将工程效益进行区分归类: 一类是社会效益,如科学教育研究、增加就业等; 一类是经济效益,如粮食增产、灌溉用水收入等; 另一类是生态效益,如调节水分、改善局部小气候等。

2.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与效益的能值计算。太阳能是万物之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各种生态流统一为太阳能值,即单位物质或能量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太阳能值量。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通过式(1)对工程系统中各种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态流进行统一。能值转换率是指形成每单位物质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种能量之量。能值货币比是全年总能值使用量与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

式中:EM为单位物质、货币形成所包含的太阳能值; 为物质、货币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率;E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或货币价值。

3.计算农田水利工程能值产投比。根据式(2) 计算工程能值产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不受人类支付意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率,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其大小作为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的依据。一般认为当EmCBR大于1时,则该工程建设具有可行性;等于1时,该工程满足工程建设最低要求;小于1时,则不建议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2)式中:EmCBR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为工程生态经济产出能值;C为工程生态经济投入能值;RV为工程剩余能值。

二 讨论

经济方法虽然能够从经济学角度简单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设可行性,但论证内容不够全面,对不能用货币进行衡量的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消耗等) 及社会效益(如科学研究价值等) 不能完全纳入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认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影响基础上,将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统一衡量并比较各子系统的能量提供,进而能够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设可行性。

三 结论

本文将能值理论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综合分析评价中,定量研究了工程经济、生态、社会成本及效益间的相互关系。从对农田水利工程能值评价与传统可行性决策评价相比来看,基于能值理论的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过程中,能更全面更客观的反映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工程生态经济系统的成本及效益。但农田水利工程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各功能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值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影响目前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对工程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认识不够完善,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记者 席晶. 创新水利经济研究 服务水利跨越式发展[N]. 中国水利报,2011-04-28001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4

    文中根据额济纳旗农田水利规划报告书,并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现有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工程成本和预期效益,并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参照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标准,评定工程建设可行性。工程项目的经济计算期为2010年到2020年,基准年采用2010年。将工程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能值量化工程每年的生态经济成本及效益(表1)。

    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H.T.Odum提出的,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4]。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评价,是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从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以能值为量纲统一量化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设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据工程建设评价标准,得出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进而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评定依据。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区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5]。其经济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消耗的社会经济财富,如石、沙、钢材、水泥等[5];社会成本指工程项目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7];生态环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8]。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除涝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减少的农产品损失)[2],;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9]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气候,净化空气、补给地下水等[10]。能值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行性步骤如下:(1)全面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首先对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全面分析:1)按物质来源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社会性投入(社会成本),包括管理维修费、安装工程费等人力劳务费[11];二类是自然资源投资(生态成本),如太阳能、风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环境资源;三类是经济反馈能值投入(经济成本),包括水泥、钢材、机械设备等工业投资。2)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及主要建设用途,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分析工程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及作用对象,将工程效益进行区分归类:一类是社会效益,如科学教育研究、增加就业等;一类是经济效益,如粮食增产、灌溉用水收入等;另一类是生态效益,如调节水分、改善局部小气候等。(2)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与效益的能值计算。太阳能是万物之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各种生态流统一为太阳能值,即单位物质或能量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太阳能值量[12]。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通过式(1)对工程系统中各种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态流进行统一。能值转换率是指形成每单位物质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种能量之量[12]。能值货币比是全年总能值使用量与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13]。EM=τ×E(1)式中:EM为单位物质、货币形成所包含的太阳能值,sej;τ为物质、货币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率,sej/$(sej/J);E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或货币价值,J($)。(3)计算农田水利工程能值产投比。根据式(2)计算工程能值产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6,14]不受人类支付意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率,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其大小作为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的依据。一般认为当EmCBR大于1时,则该工程建设具有可行性;等于1时,该工程满足工程建设最低要求;小于1时,则不建议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EmCBR=B+RVC(2)式中:EmCBR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为工程生态经济产出能值,sej;C为工程生态经济投入能值,sej;RV为工程剩余能值,sej。

    结果与分析

    根据能值理论,计算额济纳旗灌域内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生态经济成本投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能值价值(表1)。据表1,对工程生态经济成本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构组成比例和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值情况进行分析(表2)。由表1和表2可知,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中,经济成本最高、社会成本次之,生态环境成本最少,分别占总成本的61.48%、33.38%和5.13%,说明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小,经济投入占主导,其中主要表现为砾石消耗,相应的能值价值为2.60E+18sej;工程生态经济效益中,经济效益最为显着、生态环境效益次之、社会收益较少,分别占总效益的56.54%、27.89%和15.58%,说明工程收益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经济效益,表现形式为棉花产量的增加。由表2可知,工程的经济效益成本能值比为5.26,社会效益成本比为2.67,生态环境效益成本为31.12,生态经济效益成本比为5.72,各比值均远大于1,说明工程在经济、生态和社会各方面均满足工程建设可行性要求。另外,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成本比最大,说明该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改善潜力。综合分析,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除了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还可大力促进社会发展,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节约水资源方面,工程节水价值尤为突出,这对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的西北干旱区更显重要。总之,从生态经济评价角度进行分析,额济纳旗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具有较强的建设可行性。

    讨论

    用传统经济评价方法分析额济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工程年均投资482.5万元,项目效益主要表现为粮经增产值984.6万元、节省灌溉投资51万元、减少能源消耗投资46.58万元及省工效益56万元,工程经济效益成本比为2.36,大于1。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虽存有一定差异,但评价结果较一致,均表明额济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建设可行性。经济方法虽然能够从经济学角度简单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设可行性,但论证内容不够全面,对不能用货币进行衡量的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消耗等)及社会效益(如科学研究价值等),不能完全纳入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认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影响基础上,将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统一衡量并比较各子系统的能量提供,进而能够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设可行性。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 生态工程环境

1、水利生态工程应用原则

1.1 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在水利开发中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必须按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从对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的高度来进行这种经济活动.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从过去单纯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做到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并结合工程建设.寻求生态环境的后发效益。如向下游提供可靠优质的生态用水、发展水利旅游业等。

1.2 共生互补原则

所谓共生,是指一种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的现象。工程在处理施工或运行与生态环境问题上采用多种手段共存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规划与协调,建立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以期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工程基础开挖的大量弃碴,需要占地堆放,工程运行的生产与生活场所,又需占地建设,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若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不仅可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节约劳力和资金。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运用循环再生的原则,处理施工垃圾,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

1.3 时程需求与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是应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而提出的。我们知道生物种群分布主要有平面和垂直两种分布格局。根据生态工程对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域的空间组织问题。同时统筹兼顾施工区域有关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围的最小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规划,科学安排。

2、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问题

蓄坝拦水势必会对下游的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工程施工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由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直接导致一些动物不能洄游过冬和繁殖,一些植物因不适应这种改变,逐渐退化等现象。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定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给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土质等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损坏,通过雨水径流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相互补充和调节,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加大了水汽的蒸发,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就很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2.3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噪音问题

实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有序施工,是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建在峡谷、山区等地方,经常需要对一些地段进行爆破、挖填等作业,这势必会对施工人员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爆破和机器操作产生的噪音会对施工人员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4 对当地空气的污染

水泥、石灰等,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但由于它易挥散、易传播,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粉尘污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呼吸到这些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内部器官造成一定伤害,使当地民众和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3、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旁系,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工程周边水域和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门工程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某些需求,但也对当地的气候、水域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也对人类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而生态水利工程是从长远出发,从全局着手,通过科学规划和指导、河流综合管理以及传统除污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1 共生互补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建立起水利工程和区域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协调关系,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2 循环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实现对施工材料、物品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争取将每一种原材料和物品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以确保在施工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实现工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3 主体空间利用

主体空间的利用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地的生物物种的分布规则而提出来的。主体空间利用的目标就是在合理利用施工区域土地、有效控制水流、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工程建设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布置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安排。

3.4 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已经竣工或者还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利工程,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工程进行监控管理,严把审核关,确保工区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同时要配置专业的监测设备,并将监测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整理成报表。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工程;施工;环境问题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influenc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facto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need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dhere to certain principl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from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ystem analysis and so on the aspect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bout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briefl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影响比较多,其中有些影响时间比较长且不可逆,需要我们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就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系统的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来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且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这样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工程对解决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对环境的破坏应用了重要的工艺。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实现比较高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对丰富水利工程施工理论与生态工程理论有着促进作用。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一)土地利用问题

兴修水利需要占用比较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还会出现乱堆弃碴、乱修临建等的问题出现,这些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有时问题严重还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浪费、淤塞河道等问题。

(二)水流控制问题

截流蓄水对下流的用水量有着直接影响,且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使得一些生物的生产环境发生变化。若水利工程的兴建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动物的生存、繁殖、过冬等行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施工当中的废水与污水也给下游的水质造成了影响,处理好废水也显得比较重要。

(三)爆破与噪音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避免不了爆破作业,这些施工方式对施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爆炸和机械的噪声也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而,在进行这些施工时需尽量控制在不影响居民休息的时候来作业。

(四)大气污染

在施工作业时,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然而这些物质是比较严重的粉尘污染。人体一旦呼吸到含有大量粉尘的空气,就会对人体肺部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比较严重地影响到施工人员与附近居民的健康。

二、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一)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以及环境保护各重关系,以保护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和谐良性地循环,这样求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当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必须依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保持着对人类与社会和谐发展负责的态度来进行经济活动,把水利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全面联系起来,把追求工程效益上升为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追求保证最优组合的高度。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我们还需要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寻求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共生互补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用一些手段保持与生态环境共同生存,共同协调,建立起一种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这样来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共生互补的原则也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在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上,工程中开挖的大量废渣,需要占地堆放,然而工程生产和生活的地方需要施工建设,要是分开考虑,将会形成割裂开的两个土地占用系统,浪费了土地资源,要是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节约人力与财力。

(三)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材料,采用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原则,处理好施工过程中的垃圾,保护生态环境。

(四)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利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主要为平面与垂直的两种,依据生态工程对象与目的,合理安排生物种群,这样也能有助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解决了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的空间组织问题,以及土地合理利用、周围最小干扰以及水流的有效控制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分析

(一)系统总目标

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能缺少人的活动,人的施工活动与周围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着各种联系,比如人口流、物质流与价值流等,形成了水利施工区的生态工程系统。生态工程系统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程效益主要是用来解决工程问题比如减少工程投资、增大施工进度。生态效益主要是用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系统边界的确认

生态系统的边界有生态稳定条件,它主要为土地面积、下游用水以及环境质量等,还有施工管理,它主要为资金、人力、进度以及质量等,另外还有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方面的要求。

(三)系统控制变量的识别

水利工程施工中,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土地、水流、施工活动以及资金,其中水流控制与土地利用为最优先需要控制的因素。生态工程系统中,输入变量主要有上游流经与下游用水量、工程用料与开挖弃渣量等。若解决下游用水来改善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加大工程费用,然而工程的开挖圈地、水流控制等影响到施工的用地,有时甚至会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移民征地,因此,系统需要控制的最主要的变量是土地面积。我们通过土地的合理运用与全面综合治理来减少成本,控制综合效益,输出量为工程与生态效益的经济指标。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防空洞、溢洪道、厂房以及升压站等建筑物组成,因水利工程兴建用土量大,我们需要规划与管理好施工用地。

总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中关于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涉及到因素比较多,从施工现场的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到施工开展当中的生态工程环境和谐发展都不是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水流环境的保护、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安全的保证等,需要我们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引起高度重视,遵循生态工程应用原则,控制系统各个变量,实现所有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方广友,建华,立山.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大众科技,2005(05)

[2] 张贵芳.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J]科技风,2010(17)

[3] 陈荣军,毛高兵.水利工程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0(01)

[4] 孟华锋. 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科协论坛,2007(12)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7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水环境有着不利的影响。在展开蓄坝拦水工作的时候,就必然会影响水流下流的各种用水,而且水利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地的生态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样会影响一些动物的过冬和繁殖,会使得一些植物因为不能承受环境的变化而逐渐的消失[1]。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措施来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减小。2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施工地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等方式于当地的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得旱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得以避免,而且雨水的径流还可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自我调节和互补,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会在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这样就会导致水库的水位不断的上升,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水的蒸发会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加快,这样就会使得水库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出现。3水利工程的施工产生的噪音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地常常会是峡谷或者山区等地方,这就需要对某些路段进行爆破或者挖填,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噪音对施工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袭扰,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2生态工程管理原则

2.1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

物种种群分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确保物种种群不受影响,不要打破周边环境和物种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物质的分级,并建立多层次利用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分布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2]。主体空间的应用可以使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障碍得到有效的处理,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使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和建设格局相互适应,还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对生物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2.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

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2.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物种共生原则

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篇8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施工地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等方式于当地的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得旱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得以避免,而且雨水的径流还可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自我调节和互补,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会在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这样就会导致水库的水位不断的上升,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水的蒸发会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加快,这样就会使得水库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出现。

2)水利工程的施工产生的噪音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地常常会是峡谷或者山区等地方,这就需要对某些路段进行爆破或者挖填,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噪音对施工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袭扰,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2生态工程管理原则

2.1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

物种种群分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确保物种种群不受影响,不要打破周边环境和物种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物质的分级,并建立多层次利用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分布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主体空间的应用可以使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障碍得到有效的处理,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使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和建设格局相互适应,还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对生物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2.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

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2.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物种共生原则

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以保护施工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计划,这样才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要循环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和各种物品

并进行综合的利用,要尽可能的实现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既能够保护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总成本降低,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对于那些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项目和接近完工的工程项目

也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对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管理,要确保在整个施工期都能够有严格的环境监测,及时地发现施工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将相关环境保护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配置最专业的监测设备来实现信息数据的收集,聘用最专业的人才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4)工程区域系统和工程系统是构成生态工程系统的两部分

工程是工程系统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依照生态学原理的基础,并立足于运行的目标,进而使得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得以实现,想要保证工程系统和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必须具备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这样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能够协调的发展,进而提高生态工程的效益。

5)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有机的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通过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得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问题被解决,还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6)想要工程水利的施工,就必须保护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