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家安全法教案8篇

时间:2023-09-12 17:01:36

国家安全法教案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1

Abstract: The crisis events occurring frequently on campus and the violence that transgresses civil law or rule or moral happening in society are common in recent years. It poses a monumental challenge fo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The

"four-in-one" pattern of secur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roceed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 mechanism, contents, system and styles, consolidate school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duce their investment of human power, financial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time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costs. It will make education work more standardized and more systematized, provide new realization pattern for building civilized campus,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etter serve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关键词:高校;四位一体;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Key words: college;the "four-in-one" pattern;secur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al pattern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173-04

0 引言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安全稳定的基石,大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和长远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校园环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在悄然改变。在校园里屡屡出现学生伤害伤亡事故,学生被抢、被骗的案例,学生参与非法社会组织或团体,社会上频繁发生暴力事件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正确面对新形势,重视并加强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社会安定团结。

1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凸显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缺失严重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故意杀人案;2012年3月10日昆明理工大学刘甜甜失踪案;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件;2014年8月重庆女大学生高渝因搭错车后被杀害案;以及近几年频繁发生的高校女大学生失踪或被害案件等,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伤害与被伤害案件凸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位的严重性。除了上述发生的学生人身安全危机事件外,大学生被骗、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更是比例惊人,根据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派出所统计,在一年时间内发生在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中的安全危机事件共计几百例,其中以大学生被诈骗和被盗窃的案例居多。

1.2 层出不穷的社会暴力安全危机事件预警高校安全教育的深入思考

2014年3月1日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砍人事件,5月6日广州火车站砍人事件,6月16日兰州火车站又现砍人事件,以及2014年5月2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早市发生的爆炸案,2014年5月28日晚在山东招远市麦当劳快餐店内发生的“全能教”故意杀人案,以及2015年发生的系列持刀、持枪伤害人民群众案件等一系列社会暴力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和影响。深入思考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1.3 花样百出的西方敌对势力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随着我国实现伟大复兴步伐的快速推进,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总想寻找各种机会,来阻碍和破坏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也缺少对改革开放成果的深刻体验,因此,往往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觊觎并伺机利用的目标,他们无时无刻地企图从年轻人身上打开突破口,进而达到他们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1]。近年来,境外间谍通过大学生网上求职等渠道,威逼、利诱、策反大陆学生窃取军事机密和国防情报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一些境外势力通过提供“夏令营”、各种基金资助或国外生活体验等方式,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或思想诱导。

②遵纪守法和自我防范意识。在上文列举的诸多案例中可以得出,高校须将遵纪守法和自我防范意识嵌入当代大学生日常安全法制教育中。面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性及各种不安全因素,高校开展遵纪守法观念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作出理智和明确的判断。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要注意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劫、防刑事突发事件,无论是与同学、朋友还是陌生人,在进行交往或处理各类社会事物中,都要考虑安全、守法护法及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③文化安全意识。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鼓励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淡薄,对国外通过电影、电视、娱乐等渗透的资本主义思想和西式文化没有辨识度,出现盲目崇拜和空想主义,高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讲座和宣传,做好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教育,培育大学生形成国家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④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伴随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朝夕相处、难舍难分的伙伴,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网上的信息有时又真假难辨,极易误导学生,严重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黄色信息、反动言论、教唆犯罪等,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防范不良信息传播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安全有着积极作用。

⑤心理健康安全意识。上文介绍到的系列校园案件,暴露出一些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及心理素质存在着问题,反应出学生在应对困难的承受力欠缺。因此,高校进行安全教育需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健康心理的培养,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⑥形势政策专题教育。学校应结合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专门聘请专家、学者或相关部门的领导,通过报告、讲座、座谈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热点信息、分析专业观点、分享大众评论,帮助学生端正认识、明辨是非。

3.3 教育的体系(System)

①按年级划分的教育体系。为了突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根据本科四年制的常态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将安全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性目标。一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二年级,注重学生的安全实践体验;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四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对四个年级分别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并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和行为素养,更好地做好自我防范,保障自身权益,同时推动国民整体文化素养的进程。

②按层级划分的教育体系。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安全教育可以围绕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社会家庭四个层次,创造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层面,举办专题讲座,与法检司部门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增强学生法制安全教育效果,强化法制意识;院系层面,将安全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实行心理诱导式教育;班级社团,开展社区安全宣传,主题调研、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等活动;社会家庭,可以作为辅助教育渠道,延伸安全教育的领域。

③按季节划分的教育体系。为了实现安全教育的目标性,高校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针对性地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比如,春季可开展传染病预防、伤风感冒预防系列教育活动;夏季开展高温、雷电、暴雨、台风及食物中毒教育;秋季天干物燥,可开展防火知识和技能教育;冬季开展用电教育等。这样有针对性的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能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倍地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

3.4 教育的方式(Way)

①“两课”教育要进一步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因“两课”教育属于重理论,讲深度的课程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比如,为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学校可以邀请公检法部门的人员作为特聘教师为大学生上一定比例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就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需要教师向学生阐明历史,分析现在,摆证据,讲道理,在实事求是的真诚态度下,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和国民情感引导。

②探索“体验式”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安全教育的理念和形式,体验式安全教育模式适应了高校教育制度改革,主要是指借助特定事件的经历,使学生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法制安全的重要性[5]。例如在消防安全教育中,通过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演示安全技能;编排安全教育情景剧,实现角色体验;开展安全教育多媒体制作活动,洗礼学生心灵。用好“体验式”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

③有效运用网络新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传统的安全宣传方式主要通过橱窗、广播以及版面陈旧的网页等,因形式呆板、视觉效果差,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新兴传媒QQ、微博、微信等的广泛应用,对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可以将安全教育典型事件通过信息发送给大学生,或通过微博、微信制作动感、立体的宣传图片、视频,使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自然融进学生头脑,在实现安全教育的同时,传达学校的人文关怀。

昆明理工大学从2014年3月起实行“四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模式以来,在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中(大学城共有九所大学)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典范作用。以学生被盗和被骗两项案件为例:2013年,整个大学城发生大学生涉校警情总计600起,包含盗窃及诈骗案件,其中昆明理工大学141起,包括盗窃44起,诈骗97起,2014年,整个大学城发生大学生涉校警情总计585起,其中昆明理工大学112起,包括盗窃39起,诈骗73起。此两项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学校自实行“四位一体”学生安全教育模式以来,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更加深刻,学校教育模式和手段更加清晰,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高校学生安全事故高频率和高数量的发生,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国家后继有人和社会稳定的大格局。“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从教育的机制、内容、体系、方式四个维度,全面、规范、系统地将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有力整合,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教育”或“应付式教育”模式,给予了高校开展该项工作明确的指导和发展的目标,极力地保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房立明.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之浅见[J].中国轻工教育,2008(2):44-46.

[2]程现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现实考量与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9):139-141.

[3]冯小宁,陈木龙.新形势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05-107.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2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的分析,提出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偷盗、诈骗案件频发,甚至出现入室持刀抢劫这类恶性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给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对学生公共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方面的知识和应对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措施和办法,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当前我国国家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潜入大学校园,妄图利用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差的弱点,以举办讲座、设立基金会等形式诱惑学生加入他们的队伍,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意识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因此,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国家安全的含义,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就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高校安全教育是当前校园治安形势的需要。 

开放型校园的发展,使得校园与社会相互影响,校园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后勤化改革后,大量的外来务工、社会闲杂人员涌入校园,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高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位,地域广,周边人员复杂,给整个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高校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识意识相对薄弱,思想单纯,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没有及时报警或向学校保卫部门求助。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起到预防犯罪、减少发案的作用。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各高校领导,特别是主管学生安全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都日益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并依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家安全教育。 

一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二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使每个大学生在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二)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针对这些情况,一是要组织大学生学习好国家和学校的名项消防法规知识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采用开设消防知识讲座,举办消防员培训,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方法,进行模拟消防训练等多种方式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三)交通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交通法制观念。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或交通安全月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三是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交通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作出迅速处理,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防盗防骗教育。 

近期高校学生宿舍盗窃案发率上升,要减少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治安防范意识。二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防盗窃教育。三要建立治安情况通报制度。通过校园网定期“防骗警示”、“温馨提示”、“案情通报”或上传防盗防骗视频资料等形式,及时向学生通报各类案件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告诉学生一些防盗防骗的知识。四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内不得存放大额现金,贵重物品不得随意摆放,不擅自留宿外客。同时,宿管人员要严格制订来访人员登记制度,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随时进行询问,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五)网络安全教育。 

当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高校师生几乎人人涉足网络,虽然他们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针对上述情况,要重点抓好网络安全教育,一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制观念。二是积极开展“构建安全和谐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三是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上的有害信息,防止校园网络遭到非法侵入。 

三、抓好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以校长为首,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各学院“一把手”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各项具体工作。二是在师生中树立“安全稳定工作压倒一切”的共识,让大家认识到安全是高校稳定和谐发展的前提,提高自防自救自卫能力。三是点面结合抓好安全教育。抓好重点人物、重点场所和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加强新生入学时和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课。采取课堂授课与实践演练的形式,推广安全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各种安全案例,上传生动的视频资料,供学生阅读观看。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月活动,辅之图片展板,集中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 

总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校园的安全稳定直接关乎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要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才能真正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叶长才.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j].教育探索,2007,24:220-222.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3

关键词: 高校安全教育 重要性 主要内容 建议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偷盗、诈骗案件频发,甚至出现入室持刀抢劫这类恶性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给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对学生公共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方面的知识和应对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措施和办法,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当前我国国家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潜入大学校园,妄图利用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差的弱点,以举办讲座、设立基金会等形式诱惑学生加入他们的队伍,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意识渗透,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因此,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国家安全的含义,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就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高校安全教育是当前校园治安形势的需要。

开放型校园的发展,使得校园与社会相互影响,校园治安形势严峻。高校后勤化改革后,大量的外来务工、社会闲杂人员涌入校园,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高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位,地域广,周边人员复杂,给整个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高校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识意识相对薄弱,思想单纯,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没有及时报警或向学校保卫部门求助。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起到预防犯罪、减少发案的作用。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各高校领导,特别是主管学生安全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都日益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并依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家安全教育。

一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二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使每个大学生在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二)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针对这些情况,一是要组织大学生学习好国家和学校的名项消防法规知识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采用开设消防知识讲座,举办消防员培训,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方法,进行模拟消防训练等多种方式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三)交通安全教育。

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交通法制观念。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或交通安全月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三是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交通突况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作出迅速处理,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防盗防骗教育。

近期高校学生宿舍盗窃案发率上升,要减少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治安防范意识。二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防盗窃教育。三要建立治安情况通报制度。通过校园网定期“防骗警示”、“温馨提示”、“案情通报”或上传防盗防骗视频资料等形式,及时向学生通报各类案件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告诉学生一些防盗防骗的知识。四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内不得存放大额现金,贵重物品不得随意摆放,不擅自留宿外客。同时,宿管人员要严格制订来访人员登记制度,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随时进行询问,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五)网络安全教育。

当今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高校师生几乎人人涉足网络,虽然他们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针对上述情况,要重点抓好网络安全教育,一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制观念。二是积极开展“构建安全和谐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三是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上的有害信息,防止校园网络遭到非法侵入。

三、抓好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以校长为首,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各学院“一把手”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各项具体工作。二是在师生中树立“安全稳定工作压倒一切”的共识,让大家认识到安全是高校稳定和谐发展的前提,提高自防自救自卫能力。三是点面结合抓好安全教育。抓好重点人物、重点场所和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加强新生入学时和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课。采取课堂授课与实践演练的形式,推广安全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各种安全案例,上传生动的视频资料,供学生阅读观看。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月活动,辅之图片展板,集中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

总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校园的安全稳定直接关乎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要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才能真正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叶长才.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J].教育探索,2007,24:220-222.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4

教育界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的安全问题,必须通过校园安全立法,以法律特有的强制性、权威性,来规范校园安全管理。

美国校园血案一直为世人诟病。1987年,美国政府制定和颁发《美国校园安全守卫法令》,把建设安全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目标之一。国家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关注,促使联邦、各州、各地区尽力完善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立法工作。如《校园禁枪法》要求所有接受联邦教育基金的州通过《改善校园环境法》,否则将被取消领取联邦教育基金的资格。

从校园外部环境来说,法治的作用也尤为重要。新加坡电影《三个好人》里面有句经典台词:“法官判我三年,社会判我无期。”虽然严刑峻法多被批评,但对犯罪分子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新加坡的犯罪率在世界排名中很低,校园血案几乎闻所未闻。

我国近期频发校园血案,急需出台中国《校园安全法》的呼声不断高涨。但全国人大的相关人士表示,涉及校园安全的因素很多,一部《校园安全法》怎么写得过来?

学校各种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处理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突发性的校园犯罪,令各国政府头疼。从校园恶势力到最近连续发生的恶性案件可以看出,中国的校园安全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有着历史和社会的影子。

根据美国教育部的调查,目前美国学校正凭借高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多功能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报警等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并且,美国政府要求每一个学区和每一所学校都要制定师生员工的安全训练计划,学校行政人员、教师、职工、学生需要定期在危急状态中进行训练和实践。学校管理者要在学生中进行经常性的走访,与学生交谈,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担忧的事情。

为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美国着手构建起强大的安全网络。许多学校与法律实施机关,学区人,检测鉴定部门,青少年案件负责部门,社会、健康、福利部门等形成联盟,签订有关校园安全管理的“参加力量协议”或“了解备忘录”。

美国积极争取社区内每一个人的策略,其意义在台湾中小学校园得到充分印证。在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安全学校中,台湾有17所之多,占到全球的一半。台北市内湖区南湖国小是2008年获得认证的。

“我们每所学校都有两名政府配备的警卫。校园内每个楼层亦有志工进行巡逻,看有没有可疑人员混入。”南湖国小校训导主任陈锡安称,以前,各单位各行其是,缺乏统筹,学校安全局限于校内,忽略社区的力量。现在,每学期开学时,学校的安全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卫生单位负责通报社区有无精神病患者,警政单位通报社区事故多发区有无假释罪犯。

目前我国防范校园安全问题,欠缺完善的法治渠道和各部门的联动。教育部编写的《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中只提到了一句:希望学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席,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搞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

如今,消除校园隐患不能再被算作某个部门的责任。此时,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校园安全体系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校安全维护的重要平台,也是将不安全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手段。

于建嵘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社区,筑起第一道防线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的杀人狂,但一个不健康的社会将会促使更多的人走上这条道路。要让潜在的郑民生们不再制造血案,以社区为代表的社会支撑建设,要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

对弱势人群来说,社区工作者要重视和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周围有不少类似的男女,他们逐渐与主流社会脱离,长期生活在某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慢慢地,他们变成另外一类人。

为什么其他弱者没有杀人,原因可能是,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圈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找人喝喝酒、聊聊天,情绪可能就化解了。

我认为,郑民生不但是他人恐惧的制造者,自己也是恐惧的受害者。从这个角度说,郑民生走向犯罪的外因,充满了社会转型期的独特色彩。因此,要消弭南平血案引发的社会恐慌,要加强社会建设,而社会建设中,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社区建设。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5

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即将正式全文公布,广纳民意。这个草案回应了哪些焦点问题?能否成为破解校车安全问题的良善之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焦点一:校车资金谁来承担

校车资金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当前校车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充足的资金就难以保障校车的质量和运行。

据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草案经反复征求部门、地方、专家的意见,形成了保障就近入学,大力发展公交,重点支持农村校车服务的总体思路。

在这一思路主导下,草案对资金问题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国家通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校车服务。发展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支持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坦言:“在校车服务问题上,政府的功能和服务能力也是有限的。草案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思路,这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实情况的。”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表示,随着地方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校车服务也可能演变为一种公共服务,但一定要和国家整体的财政能力相匹配。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授沈荣华提出:“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和比重,有关方丽应以校车安全为契机,通立法确保校车安全的财政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

焦点二:校车安全谁来监管

校车安全涉及诸多管理部门,教育、公安、质监等。越是多头管理越容易导致权限不清,责任不明。针对这一弊端和焦点问题,草案在责任划分上予以较为详细的规定:

首先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校车安全管理负“总责”。此外,教育部门负责审核校车使用申请,查处学校违规行为等。

公安部门主要负责审查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办理注册登记并核发校车标牌,审核校车驾驶人资格,查处取缔上路行驶的非法校车等。

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产品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

草案还指明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对于这些职责划分,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表示:“我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工作重心下移,明晰地方政府责任符合我国国情。在赋予县级政府权责的同时,要求各个部门协同做好工作,思路是很好的。”

焦点三:安全责任谁来保障

校车安全到底谁该负责?草案明确,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保障校车安全的责任。

“校车是流动的校舍,学校应当对乘车学生的安全负责。配备校车的学校和为学校提供校车服务的单位是保证校车安全的主体,应当对校车的安全性负责。”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说。

草案为此做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车的安全维护,签订责任书,派人随车全程照管学生等。

对于这些规定,王敬波教授有一定的担忧,她说:“我注意到草案出于安全考虑,把很多安全责任给了学校。学校是一个义务教育机构,能够承担多少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责任?即使想承担,有没有这个能力也是一个要考量的问题,否则实施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阻力。”

焦点四:质量标准如何设定

在网络上,一幅照片被很多人转载:美国一辆悍马撞上校车后,悍马半个车体粉碎、校车安然无恙。这和我国一些地方尤其农村地区运送学生的车辆质量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国家的校车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来打造呢?

据介绍,草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作为强制性技术规范的校车安全标准体系,并对校车安全标准的制定部门和制定、修订的原则作了规定;要求校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保证生产、改装的校车符合校车安全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销售。

’2010年7月1日,国家标准委员会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开始执行,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多改造设计,比如为了防止小学生在车辆行驶时将头或四肢伸出窗外,车窗的下部采用了封闭式设计。

除此之外,据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专用于幼儿的校车安全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将有望进一步提升校车的安全系数和质量。

焦点五:什么样的车可做校车

校车的安全性能是保障行驶安全的基础。实践中,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以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往往是将安全性能不符合规定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

对此,草案规定:只有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等安全保障条件,审查合格,取得校车标牌的7座以上载客汽车,方可作为校车使用。

草案还要求,校车要装备停车指示牌,喷涂统一的外观标识,投保交强险和乘客责任险等。

有关专家表示,这些要求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但在制定我国的标准时,应根据教育事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焦点六:驾驶人要具备什么资格

驾驶人的安全驾驶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关键。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说,鉴于校车乘坐对象的特殊性,草案对校车驾驶人规定了比一般车辆驾驶人更为严格的资格条件。

草案规定,校车驾驶人应有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资格,年龄不超60周岁,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满分记录,无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交通责任事故,无饮酒及醉酒后驾驶记录,无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无犯罪记录,未因违反治安管理受拘留处罚,身体健康,无酗酒、吸毒行为记录,无传染性疾病,无癫痫、精神病等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病史。

这位负责人透露,有些人建议要设置更严格的标准。“但经反复研究校车驾驶这个职业,如果规定太严,司机就不好找。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要求。校车驾驶员必须具备驾驶客车的条件,而且要比这些条件更加严格一些才行。”这位负责人说。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也认为不能对校车驾驶员高要求,否则实践中不好操作。他认为可以通建立信用制来解决问题。

袁桂林教授则建议,应强调驾驶人应该热爱教育事业而且品行端正。“因为校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一个流动教室,是一个教育场所,驾驶员有义务和责任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他说。

焦点七:校车享受哪些“特权”

为保障校车通行和停靠安全,草案对校车赋予了三项优先权:校车运载学生时,交通警察应当指挥疏导校车优先

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需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禁止超越等。

为校车设置一定的优先权在国外也是通行的做法,有利于保障校车的安全。

焦点八:乘车安全怎么保障

乘车安全是校车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草案规定,学校应当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并应定期对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

草案对随车照管人员的职责予以了详细规定。比如,发现驾驶人饮酒、超载要制止校车开行;确保学生安全落座;制止离开座位;发生交通事故立即报警,设置警示标志,及时把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等。

“乘坐校车的都是未成年人,很多还是年幼的孩子。他们天生爱动,免不了打打闹闹。因此在乘车程中,需要有专人全程照管。”袁桂林教授说。

他还建议,老师最好也能够允许乘坐校车,这样不仅给老师上下班提供了便利,老师在乘坐程中,也能承担起照管责任,可以对孩子的打闹、走动等危险行为进行劝导或者教育。

焦点九:法律责任怎么设定

只有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才能确保法律法规各项规定得到严格执行。

此次草案对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校车的,使用拼装、擅自改装的机动车接送学生或者以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单位不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随车照管人员不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的,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校车超速、超载的,以及教育、公安、交通运输等负有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等,分别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草案还规定,对违反本条例,造成校车安全事故的,依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的法律、行政法规从重处罚。

焦点十:渡期怎么办

在草案“附则”中有这样一项关于“渡期”的规定:自条例施行起,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不超3年的渡期。在该期限内,用于接送幼儿、小学生的专用校车不能满足需求的,可以使用其他取得校车标牌的载客汽车。但条例的其他各项规定在渡期内都应执行。

“考虑到我国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国家标准实施不久,幼儿专用校车标准正在抓紧制定,在一段时间内,专用校车的生产、改装还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个渡期的规定。”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说。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6

[关键词]课程思政;信息安全;教学方法

现阶段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专业课教师积极促进课程思政入课堂,但由于有的教师刻意地加入相关内容,为了思政而思政,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内容的过度生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因此,高校应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由“两层皮”向“一盘棋”转化,以真正达到育人效果。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比较随机当前,各科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多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自我发掘与发挥,这就有可能导致思政内容重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高校应从整体专业规划出发,针对每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使其形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改革

1.紧扣毕业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在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定位,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应结合毕业要求,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抓手,明确并落实课程育人目标。以信息安全这门课为例,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使学生具备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病毒分析与防范、防火墙技术与VPN、安全扫描与入侵检测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在确定育人目标时,应让学生通过熟悉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追求科学真理,牢固树立热爱祖国、“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明确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的界限,理解诚实、公正、诚信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范,并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自觉遵守。另外,还要面向国际科学应用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经济主战场,将前沿科技渗透到课程实践中,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破解“卡脖子”难题。2.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信息安全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设计信息安全框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指引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和课堂讨论,并及时分析、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另外,要从课程内容、实验环节、互动交流、分组讨论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

具体案例研究

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深入渗透到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设计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肩负历史使命,勇担强国重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高端信息安全人才。

思政育人案例

1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掌握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思政元素切入点:针对美国政府在拿不出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以列入实体清单、技术封锁、投资设障等手段,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力度,让中国在芯片领域面临较为被动的局面。针对这一案例,要明确信息安全的真实含义,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强调中国人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容许被任何势力“卡脖子”。育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使其能潜心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的开发;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家培养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人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未来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等,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信息安全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3)课后拓展。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重大成果视频,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思政育人案例2教学内容:第二章,密码技术基础与公钥基础设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密码学基本概念、了解传统密码技术,掌握公钥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思政元素切入点:对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进行阐述,引入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已有密码学方案的冲击。在量子计算模型下,经典数论密码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量子时代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gev提出基于格的密码体系可以抵抗这种量子算法的攻击。格密码作为备受关注的抗量子密码体制,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目光。格自身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于其他密码体制有独特的优势:困难问题存在从一般情况到最坏情况的规约,具有较高的算法效率和并行性等。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基于格困难问题的密码体制设计进行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钻研精神。育人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知晓量子技术的发展对已有技术的冲击,引导其发挥工匠精神及钻研精神,勇于探索行业难题。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密码学数学基础、密码学基本概念、对称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针对“我们是否可以在标准模型下构造一个抗量子攻击的基于位置的服务方案?这样的方案是否可以做到避免密钥滥用?”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后拓展。课后对量子算法技术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了解两字算法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技术的推动,并引入相关思政素材,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及探索。思政育人案例3教学内容:第四章,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黑客的概念及黑客的攻击模式,掌握网络攻击的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攻击防范。思政元素切入点:2014年3月22日,国内漏洞研究平台曝光称,携程系统开启了用户支付服务接口的调试功能,使所有向银行验证持卡所有者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均直接保存在本地服务器,包括信用卡用户的身份证、卡号、CVV码等信息均可能被黑客任意窃取,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该漏洞引发了关于“电商网站存储用户信息,并存在泄露风险”等问题的热议。针对携程漏洞事件,教师引导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网络安全运营负有责任,对产品的漏洞及时补救,怠于履行法律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将面临最高五十万元的罚款,如果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2014年12月25日,第三方漏洞研究平台发现大量12306用户数据在互联网流传,内容包含用户账户、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这次事件是黑客通过收集其他网站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撞库的方式利用12306网站安全机制的缺失来获取13万多条用户数据。针对12306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引导学生熟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不仅有一般网络运营者应该履行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义务,还有更高层次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如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若没有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测评估,拒不改正或导致网络安全严重后果的,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至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育人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网络攻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自然融入《网络安全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安全和防御技术,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维护好个人、企业、组织、国家的信息安全,积极构建网络安全。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关于黑客、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网络攻击防范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网络安全法》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研讨之后,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点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研讨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网络安全意识。(3)课后拓展。课后可适当给学生提供《网络安全法》的相关报道视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总结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及各厅局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大力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素质,提高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主要内容

(一)以国家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一是深入分析全省公共安全形势,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最大程度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并减少其损失,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二是宣传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市、各部门围绕预案编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以下简称“一案三制”),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三是宣传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宣传抓好总体预案的落实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加强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四是宣传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检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及设备,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积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以典型事件为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介绍省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的优患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组织实施

(一)广泛开展预案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省、全社会关心公共安全的舆论氛围。

1、围绕总体预案进行深入报道。一是*日报全文播发总体预案简本,同时配发预案框架图。*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播出。二是总体预案简本公布后,*日报播发介绍制定总体预案的背景、目的、意义、原则和主要内容的通稿。三是及时报道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体预案的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2、开展专项预案的解读宣传。国家总体预案简本公布后,*日报转载新华社陆续播发可对外公开的21件国家专项预案简本及其解读文章、背景材料,供媒体选用。

3、进行典型案例宣传。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一案三制”工作,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在应急处置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此外,由我省主要新闻媒体采访有关政府部门、基层干部,以及曾受到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的普遍群众,请他们根据自身体会谈对贯彻落实应急预案的感想和看法。(由省政府应急措施办公室协调民政厅、国防工办、地震局、气象局、安监局、交通厅、卫生厅、文化厅等部门提供稿件,省委宣传部负责在专项预案宣传解读期间安排)

(二)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1、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公共安全宣传周和每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使社区、乡村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掌握避险和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科技厅、民政厅、安监局、卫生厅、公安厅和地震局、气象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作出具体安排,分步实施)

3、结合政府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进行宣传。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内容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公共安全专题等内容。宣传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加强公共安全科技研究对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作用。(由省政府急办会同省发改委、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加强应急知识的科教普及,提高公众的预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1、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在有关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省政府网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所属网站上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专刊,介绍普及应急知识。(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委宣传部、广电局、新闻出版局负责组织)

2、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分类别整理有关应急知识,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及音像制品,指导协调制作和播出有关电影、电视、广播和动漫等作品。(由科技厅、民政厅、国防办、地震局、气象局、安监局、卫生厅、公安厅和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等部门负责组织,作出具体安排,分步实施)

3、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的力度。(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

4、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编印发公共安全手册,制作张贴宣传海报、投放公益广告,在社区、高危企业、建筑群和车站、机场、码头、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结合宣传贯彻*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应急管理进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政府应急机构和建设厅、民政厅、农业厅、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

(四)、根据不同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训。

1、学校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安全课程教材,尽快进入课堂。同时,利用教育电视台等远程教育平台,对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普及教育。(由省政府国务院应急办会同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

2、公务员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不定期举行短训班或专题研讨班;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对公务员和各地方政府、各部门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由省政府应急办会同人事厅和新闻出版局负责组织实施)

3、职业培训。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中增加相关内容。(由劳动保障厅和安监局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五)各级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由各市人民政府制订本地区科普宣教工作方案。一是根据地域特点,编发公共安全手册;二是制作宣传海报,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以及工地、机场、车站、市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广泛张贴;三是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在各地电台、电视台播出,在公共汽车、地铁列车、民航班机等运输工具上广泛宣传;四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发放宣传提纲;五是围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当地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参加,组织青年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六是不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和技术展览活动。(由各地应急办负责组织实施)

军队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由军队应急办组织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积极配合新闻媒体,主动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统一安排,成立由本部门负责人牵头的工作小组,细化方案,分布实施;同时要落实责任,及时提供素材,主动接受采访,积极做好科普宣教工作。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根据总体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制订科普宣传工作计划。从2*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初步在全社会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普及基本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技能,逐步在公众中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倡导通过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减少因此而导致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是采取群众喜文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细分受众层次,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报道,将科普宣教工作的网络和触角延伸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家庭,在真正取得实效上下工夫。

三是将日常宣传与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科普宣教工作结合起来。利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有利时机,结合救援和调查等工作的开展,及时、动态地进行科普宣教,扩大宣传效果。要宣传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同时,还可以结合应急演练进行科普宣教。

四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发挥其在科普、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科普宣教效果。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委宣传部、广电局共同负责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科普宣教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科普宣教工作取得实效。

国家安全法教案篇8

关键词:转基因 案例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83-03

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ul Berg教授首次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获得首例重组DNA,自此拉开了转基因技术在人类史上的发展序幕[1]。20世纪90年代,第一例利用重组DNA基因工程菌生产的凝乳酶在奶酪工业中的使用,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以应用[1]。1993年,美国批准Calgene公司转反义Pg基因的延熟番茄Flavr-Savr上市,这使得转基因食品正式进入了民众的消费生活中,成为传统生物技术食品的延续和丰富 [2]。此后,转基因植物源食品原料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被寄予厚望的转基因食品被誉为未来“粮食咽喉”,但是随之其安全性也开始备受关注[3]。纵观我国近几年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发展状况,2008年,我国启动了计划投入资金约20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根据该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就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功能基因克隆验证与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和条件能力建设等五大优先领域这些重点问题及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突破[4]。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美国转基因巨头孟山都首席技术官Robert T. Fraley和另两名在作物中插入外来基因技术的科学家获得了国际农业领域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这是拥有27年历史的“世界粮食奖”首次颁奖给研究转基因的科学家[5]。多年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其安全性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同时也款款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就我国情况而言,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了解程度不一[6]。高层次的学术界和科研人员对其安全性的信息掌握较多,而普通民众的知晓程度较差,很多人只是听说有转基因食品的存在,谈不上科学理性的认知,更没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是人云亦云,甚至是盲目的谈“转”色变,可见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推广势在必行。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与转基因安全知识的推广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经由高等教育的食品专业人才,更加需要扎实的掌握转基因食品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性评价常识,做到能够客观、理性的认识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进而拥有认知新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才能让科学之风吹开发展之路。

自200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6门课程,其他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等课程,其教学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新技术、新问题和新生产力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从事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打下基础。而《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课程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原理概念相对晦涩难懂,教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的必要性

哈佛大学于20世纪初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之后,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实际的分析中,而不是学习晦涩的抽象理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7]。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转基因食品相关的经典故事也不胜枚举,非常适合案例法教学。因此,将教学计划内的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进一步向学生传授正确、客观地看待科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需要。通过案例引发讨论,让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避免教学课程枯燥无味;还可以逐步使学生转换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8]。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激发高科技兴趣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转基因科学技术中的深刻学说,体会蕴藏其中的科学思想,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可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老师也避免了填塞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就原理概念而讲原理概念的老调重弹,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高新科技的兴趣[9]。

案例法应用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中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需要。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批判、继承、发展之中曲折前行[10]。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凭借逻辑和证据进行辩论及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从而科学、客观地看待转基因食品,并推动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

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3.1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根据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案例设计教学内容,首先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虫转基因棉花、抗虫转基因水稻、抗病毒转基因番木瓜和抗病毒转基因甜椒”为例来认识具有特定抗性的转基因食品;以“耐储藏转基因番茄和耐储存转基因河套蜜瓜”为例来认识延长果实储藏期的转基因食品;以“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大米、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亚麻和降低过敏原的转基因花生”为例来认识改良品质的转基因食品;以“抗乙肝转基因番茄”为例来认识药用功能的转基因食品;以“吸收有毒重金属硒的转基因印度芥属”来认识可以改良环境的转基因植物。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研发和产业情况,更清晰地认识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研究,以及我国在转基因研究领域所处的位置。

另外,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围绕历史上引发转基因食品物安全争论的典型案例,如“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普斯泰事件”、“孟山都转基因玉米事件”、“俄罗斯之声转基因食品事件”、“中国广西迪卡007/008玉米事件”、“黄金大米事件”、“帝王蝶事件”以及“墨西哥玉米事件”等展开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原则和内容,以及获准进入市场的程序。进而,将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新进展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

3.2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的教学过程

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导入案例,教学过程可分为“案例呈现-问题提炼-角色模拟-教学实施”四个步骤,下面以迄今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为例进行解读。

首先通过“案例呈现”将发生在1994年的“巴西坚果与转基因大豆”事件娓娓道来,然后向学习抛出“为什么要向大豆中转乳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 albumin的基因”、“如何确定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处理不安全的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掌握知识、搜集资料、查阅文献。然后把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角色模拟”环节请学生分饰大豆种植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角色,进行激烈的讨论或者辩论,其间由教师把转基因大豆的背景、转基因食品涉及的主要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原则以及管理策略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教学中,并对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存在分歧和疑问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完成“教学实施”的过程。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和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有效地保障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再让学生进一步提出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及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从而更易切中预设的教学目标。

此案例法教学将学生放到不同的角色饰演之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有助于引导食品专业人才用科学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事务的讨论之中。

3.3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师队伍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教师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本校教师+客座教师”的模式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以本校的师资力量为主,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坚持轮流听课,分析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适应时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提高本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水平[11]。另外,分析发生在我国或者涉及到我国的重要转基因安全案例可以从社会引入教师资源,以曾经参与处理过转基因重要安全事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专家、学者或公职人员为客座教授,有请他们参照国家标准程序来解读如何处理的相关事件,形成生动的课程教学典型案例,如“湖南黄金大米事件”、“湖北非法种植Bt转基因水稻事件”、“广西大学生异常事件”和“山西老鼠绝迹事件”等。本校教师与客座教师的结合,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碰撞。

3.4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材建设

目前在整个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教学中尚无一本合适的教材,本课程的案例法教学尤其需要一本精编的案例集锦教材,因此需自主编纂首册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集锦。该教材围绕五个原则进行编写,一是“秉承事实”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案例的来龙去脉,没有任何感彩的倾斜和结论性引导,保持科学严谨的纯粹态度;二是“百家争鸣”的原则,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历来存在许多争议,从客观的角度描述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拥有全方位信息的知情权;三是“科学规范”的原则,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用理性、客观、辩证的科学思想分析案例,让学生掌握用科学思考问题、用科学分析案例以及用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深入浅出”的原则,全书使用科普性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描述,继深入挖掘案例之后,注重强调转基因食品与我们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相关知识;四是“网络同步”的原则,在这个网络越来越重要的年代,青年人更愿意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因此将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电子教材、教案、大纲、课件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全部实现网上同步开放,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资料查阅和自主学习。

3.5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仅仅从一张期末试卷来判断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因此对于考核机制的改革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宗旨,将考核机制加以改革后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随堂考核”,涉及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参与度,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讨论及辩论”,理不辨不明,由学生分饰食品生产者、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媒体等不同的角色,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其中乾坤,让学生针对典型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和辩论,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第三部分“期末考试”,从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案例集锦教材上涉及的内容中选择3~5个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独立的案例分析并形成小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论文更加直观的得到教学质量的反馈,此部分占总成绩的45%。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充分体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更加注重于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使考核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塑造学生的科学观。

4 结语

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同时掌握并熟练运用新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进一步使得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状况,并且为学习其他的相关课程及从事食品安全领域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近几年,转基因食品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适应转基因食品安全领域发展的模式,力求为培养具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成长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9.

[2] 平静.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人类健康伦理疑虑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87-89.

[3] 许文涛,贺晓云,黄昆仑,等.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及评价策略[J].生命科学,2011,23(2):179-185.

[4] 王江波.转基因技术百亿重大专项获批[J].食品科技,2008,33(8):8.

[5] 杨骏.转基因专家获世界粮食奖的意义何在[J].种子科技,2013,31(8):31.

[6] 王国霞,贾红帅,秦凌云,等.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调查―― 以郑州市北大学城为例[J].农学学报,2013, 3(4):55-58.

[7] 朱金生,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6,24(6):66-67.

[8] 李楷彬.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7):61.

[9] 王珍发.利用科普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0] 沈亮.试论批判性教育教学反思[J].管理观察,2012(15):136-13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