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09-12 17:01:36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 山地鸡 林下养殖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85-01

最近几年,随着云南省景洪市鸡养殖产业不断的发展,山地鸡林下饲养模式因为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了,越来越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多养殖户高度关注的一种养殖模式。当下,由于鸡养殖集中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的爆发给餐饮行业造成影响,使得我们的鸡养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向着生态养殖方向转变,采用先进技术和饲养方式,促进鸡产业的发展,而山地鸡林下饲养方式切实解决可上述的种种问题。在饲养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措施和饲养技术,为我国动物和禽畜饲养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云南省景洪市山地鸡林下养殖存在问题分析

1.1 认识不够深入,投入不足

由于个别领导对林下饲养模式以及对林业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发展过程中,沟通协调的力度不够,而有些技术人员对这种饲养模式的认识还不到位,研究不够深入,始终认为发展畜牧和林业发展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产业,没有寻求实现这两个产业共赢的有效对策和途径,导致了多年以来,对林下生产和养殖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拉动。

1.2 种畜良种化程度不高

在进行山地鸡林下饲养过程中,没有稳定的良种供给,养殖户对优良品种的认识程度不够,在选种过程中一直按照传统落后的选种方式进行养殖,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鸡良种化的程度较低,饲养的成品其产量和品质不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品质衡量标准,同时,在饲养过程中由于种畜良种化程度较低,很容易到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给养殖户和林业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影响。

1.3 饲养技术不足

在林下养殖过程中,对不同林地饲养山地鸡的而饲养密度该如何确定,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林地和养殖的双重经济效益,如何对这种养殖模式进行集中的疾病预防,山地鸡的饲料问题,饲养多久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1.4 养殖规模较少,产业化程度较低

在云南省景洪市进行山地鸡林下养殖的农户较少,多数情况下都是农户自发性的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导致了鸡的产量和品质低下,品牌化程度角度,在市场中缺少必要的销售途径。缺少相应的企业或者经济组织帮助养殖户去开拓市场,造成了养殖成本高,存在质量上去了,但是价格不高。此外,由于产业化程度较低,导致了山地鸡林下饲养的周期较长,需要投入较高的养殖成本,而市场却对这种优质的鸡产品认识较少,导致了山地鸡的市场阻塞现象十分严重。

2 发展山地鸡林下养殖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在林下饲养模式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和互联网媒体的宣传优势,在当地社会中积极的宣传这种养殖模式,对发展林下饲养的重要性、技术和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宣传,让更多的养殖户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清楚林下养殖的发展前景,通过将传统饲养方式和林下饲养方式的成本和销售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在当地社会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激发群当地的养殖户积极的发展该种养殖模式,从而扩大养殖规模。

2.2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在发展山地鸡林下养殖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合理的进行规划和布局,突出本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把生态养殖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饲养理念和饲养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农村建设和规划相结合,从多个层次、角度对林下发展鸡养殖产业的潜力进行全面的挖掘。

2.3 示范带动,保证资金投入

在发展林下产业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具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或者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示范带动,带动养殖户积极的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在这项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和帮助企业申请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真以及优质畜产品产地认证,从而打造属于云南省景洪市的农业特色品牌,从而做大做强林下养殖产业。此外,在山地鸡林下养殖过程中,还要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将发展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方式转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去抓,加强对这项产业的资金投入,并积极的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鼓励政策,扶持产业的发展。

3 山地鸡林下养殖的趋势分析

山地鸡在禽类市场上所占的消费比例越来越重,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而且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在果园林下养殖后出售,附加值会更高,利润是快速型肉鸡的数倍,前途更是不可限量。在未来林下养殖模式可以采取规模化养殖,质量标准化监控、品牌化管理,采用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超市的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山地鸡产品直接进入超市会成可能。在林下对山地鸡进行养殖,在忽略伙食、人工费不计情况下,仅在脱温育雏期使用全价饲料,后期使用林种存在的天然饲料,然后通过专业合作社或者企业上市零售,利润会更高。

参考文献

[1]杨云艳.对保山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思考[J].云南畜牧兽医. 2014(01)

[2]秦志刚,刘冰,张新.核桃园种草养鸡对核桃树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J]. 广西农学报. 2011(01)

[3]刘玉华,张立峰.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定量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 2005(04)

[4]庄智民.提高德化黑鸡林间放养效益的技术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07(11)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2

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可能随意狂为,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切实措施。应对草地、林园稍做改良,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变以往就养论养,就种论种,单一留养的传统种养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资源利用地域划分上,对于草山、疏林地类,可经改良后发展牛、羊养殖;而对果、茶园,竹林、药材基地,为避免牛类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应以发展山羊、禽类养殖为宜。在宜牧资源所处的陡坡、山体的中上部、管理较为不便的地段,应以发展活动力、爬坡力强,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黄牛为好;而在山体中下部缓坡地段,管理较为方便的地处,以养殖鸡等禽类为宜;在稻田中只适合于稻鸭混合种养与稻鸡轮作。在品种选择上,以选用适生性、活动力、寻食力强,肉质风味、市场行情好的绍兴麻鸭、缙云麻鸭,绿壳蛋鸡、当地芦花鸡,凉山黄牛、宣汉黄牛、当地本地种牛,波尔山羊等为佳。在生态养殖实践中,应密切注意与种植业产业基地建设、林地抚养、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紧密联系,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契机,致力于发展种、养、沼循环农业现代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产出效益[1,3]。

2效益估测

2.1规模预测

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关资料分析,借力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宁县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实施之良机,通过人为措施的改良,适当降低栽种、留养密度,留置、套播优化牧草资源,辅之以诸如交通、饮水、栏舍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拟可以实现如下表1的养殖规模。以各类资源的80%面积可供畜禽养殖;养鸡以每年养2批,养羊、养鸭以每年养1批计算。由表1可以推测,如果能将景宁县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的80%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实现930多万头、只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当于2010年77多万头、只畜禽养殖的11.7倍的饲养量,这说明在景宁县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饲养产出效益

根据表1所列的养殖量,依据各类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拟可获得如下表2的饲养产出效益。牛以每年单体重225kg,纯收入以产值的25%计。由表2可见,如能将景宁县可用于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据当地当前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每年可增加农业产值7.8亿多元,增加纯收入近2亿元,仅此一项,农业产值可比2012年的9亿元增加近1倍。可见,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景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3节省成本投入效益

实行生态种养,可起到产业互利共促的作用,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养殖业则为种植业起到以养代抚,取食园内杂草,寻食植物害虫,控制病虫杂草发生为害,畜禽排泄肥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用[4-6]。根据景宁县的资源禀赋,如能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仅可以促进景宁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与生产实践调查统计,可为种植业增加如下表3的养分投入[7],并拟可获得如下表4的节本效益。

2.3.1肥料投入以各类粪便有机质含量换算为栏粪便,栏粪肥以30.0元/100kg计;化肥价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过磷酸钙0.52元/kg(含P12%),氯化钾3.50元/kg(含K60%)计。

2.3.2养鸡鸭饲料1.88元/kg,放养节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养320d计。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据资源禀赋,实行资源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质120648.86t,植物主要营养成分纯N6996.94吨、P2O56504.35t、K2O3576.65t。这就为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供了条件[8];并此可以增加农业纯收入19618.76万元,节省生产投入成本92854.3万元,节本增效可为景宁县14万多农业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见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结语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3

摘 要:依靠资源禀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是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区域经济的正确选择。本文作者以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现实为依据,拟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所生产的效应进行了简评,以期为今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绿色畜牧经济;资源禀赋;利用效应中图分类号:S811.5

文献标识码:B根据资源禀赋,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抉择。景宁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介于N 119°13′40″~119°58′19″,E27°28′42″~28°10′52″之间。境内山峰叠障、河谷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性好,常年平均气温达17.5℃,年降雨量在1800mm以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被保护良好,物种资源丰富,工业化污染程度极低,山清水秀、空气洁净,具有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和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德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鉴此,笔者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拟通过对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效应进行了思考分析,以期为今后畜牧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起到益裨作用。1 资源禀赋景宁县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在1949.98km2的土地面积中,有山地面积178466.7hm2,占总面积的91.52%,耕地面积仅7193.33hm2,占总面积的3.69%。面对现实,在当地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果蔬自给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的是要做好“山字文章”。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景宁县有草山3113.93hm2、疏林地4012.4hm2、果园3733.33hm2、茶园3133.33hm2、竹林11800hm2、油茶园733.40hm2、木本药材基地3345.20hm2、水田5800hm2。所有的这些资源存量,如果稍加人为改良,优化资源配置,在林、果园内留置或套播一些优质耐荫牧草,实行稻田养鸭,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不仅可以起到以养代抚,培肥土壤基础肥力的作用,更为生态养殖,推进山区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发展,增加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实现资源有效增值拓展了空间。2 资源配置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可能随意狂为,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切实措施。应对草地、林园稍做改良,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变以往就养论养,就种论种,单一留养的传统种养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资源利用地域划分上,对于草山、疏林地类,可经改良后发展牛、羊养殖;而对果、茶园,竹林、药材基地,为避免牛类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应以发展山羊、禽类养殖为宜。在宜牧资源所处的陡坡、山体的中上部、管理较为不便的地段,应以发展活动力、爬坡力强,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黄牛为好;而在山体中下部缓坡地段,管理较为方便的地处,以养殖鸡等禽类为宜;在稻田中只适合于稻鸭混合种养与稻鸡轮作。在品种选择上,以选用适生性、活动力、寻食力强,肉质风味、市场行情好的绍兴麻鸭、缙云麻鸭,绿壳蛋鸡、当地芦花鸡,凉山黄牛、宣汉黄牛、当地本地种牛,波尔山羊等为佳。在生态养殖实践中,应密切注意与种植业产业基地建设、林地抚养、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紧密联系,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契机,致力于发展种、养、沼循环农业现代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产出效益[1,3]。3 效益估测3.1 规模预测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关资料分析,借力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宁县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实施之良机,通过人为措施的改良,适当降低栽种、留养密度,留置、套播优化牧草资源,辅之以诸如交通、饮水、栏舍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拟可以实现如下表1的养殖规模。以各类资源的80%面积可供畜禽养殖;养鸡以每年养2批,养羊、养鸭以每年养1批计算。由表1可以推测,如果能将景宁县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的80%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实现930多万头、只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当于2010年77多万头、只畜禽养殖的11.7倍的饲养量,这说明在景宁县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2 饲养产出效益 根据表1所列的养殖量,依据各类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拟可获得如下表2的饲养产出效益。牛以每年单体重225kg,纯收入以产值的25%计。由表2可见,如能将景宁县可用于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据当地当前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每年可增加农业产值7.8亿多元,增加纯收入近2亿元,仅此一项,农业产值可比2012年的9亿元增加近1倍。可见,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景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3 节省成本投入效益实行生态种养,可起到产业互利共促的作用,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养殖业则为种植业起到以养代抚,取食园内杂草,寻食植物害虫,控制病虫杂草发生为害,畜禽排泄肥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用[4-6]。根据景宁县的资源禀赋,如能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仅可以促进景宁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与生产实践调查统计,可为种植业增加如下表3的养分投入[7],并拟可获得如下表4的节本效益。畜禽类便日排泄量为:牛20kg、羊1.5kg、鸡0.13kg、麻鸭0.12kg,牛、羊、鸡、鸭粪便含有机质分别为14.6%、25.5%、25.5%、26.2%,含纯N分别为0.38%、0.75%、1.63%、1.1%,含P2O5分别为0.20%、0.53%、1.54%、1.4%,含K2O分别为0.10%、0.45%、0.85%、0.62%计。3.3.1肥料投入

以各类粪便有机质含量换算为栏粪便,栏粪肥以30.0元/100kg计;化肥价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过磷酸钙0.52元/kg(含P12%),氯化钾3.50元/kg (含K60%)计。3.3.2养鸡鸭饲

料1.88元/kg,放养节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养320d计。 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据资源禀赋,实行资源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质120648.86t,植物主要营养成分纯N6996.94吨、P2O56504.35t、K2O3576.65t。这就为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供了条件[8];并此可以增加农业纯收入19618.76万元,节省生产投入成本92854.3万元,节本增效可为景宁县14万多农业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见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4 结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物尽所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业产出效益,节省农业投入成本,提供更为安全、可口的农畜产品,并可更为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趋减,粮、林、果、生态建设的用地矛盾、有效推动资源增值,节源增效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以上只是对实行生态种养经济效益方面的粗略估测。如是加之考虑,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价格升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等诸多方面的效应,其综合效应更是可观。很显然,在景宁县根据资源禀赋,致力于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是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 杜一新,赵沛忠.毛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4):43.[2] 杜一新,周爱平,梁碧元,等.对生态油茶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3):31-33.[3] 畜牧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携手 共建浙江绿色生态家园.[4] 王华,黄璜,杨志辉,等.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3-26,44.[5] 吴丽芳,杜一新,李永青.茶园养鸡生态种养模式效益浅析[J].现代物业,2010,9(7):103,89.[6] 富相奎,刘娣.发展绿色畜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53-54.[7] 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编写组.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6-83.[8] 刘小华,杜一新,雷沈英.吊瓜园放养鸡对园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9,26(11):42,45.作者简介: 石家成(1963-),男,浙江景宁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石硅产业;环境优势;养殖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浙江建德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http://china-shiwa.com)。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2] 刘建国.发展石硅养殖促进农民致富[j].农村新技术,2008(20):33-34.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石硅产业;环境优势;养殖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浙江建德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2] 刘建国.发展石硅养殖促进农民致富[j].农村新技术,2008(20):33-34.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石硅产业;环境优势;养殖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浙江建德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china-shiwa.com)。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2] 刘建国.发展石硅养殖促进农民致富[J].农村新技术,2008(20):33-34.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肇源农场;狐貉养殖;问题;对策

我国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且绝大部分养殖品种均源自国外。《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展皮毛类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基地。黑龙江省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肇源农场居民除种植水稻外另一个脱贫致富的经济增长点。但近年来,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狐貉皮张的收购价格在逐年下降,养殖效益呈下滑趋势。

一、肇源农场狐貉养殖现状

2002年初,农场决定在原有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组建民营性质的养殖协会,本着“先给予,后发展;先扶持,后规范”的原则,指派1名农场副职领导专门负责协会的组建工作。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条件,农场与养殖协会于同年规划了2个共计10万平方米的养殖小区,采取免收费用、给予建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进入养殖小区养殖狐貉。2014年,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实现产值1440万元,利润收入350万元,增加值约为500~600万元。2015年肇源农场狐貉总存栏量达到了36412只。其中,基础母总计6458只,包括蓝狐1671只,银狐3406只,乌苏里貉1381只;种公狐958只,基础公母合计7417只;狐貉仔总计28995只,其中蓝狐仔8904只,银狐仔12663只,乌苏里貉仔8238只。从狐貉养殖的总量上来看,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二、肇源农场狐貉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在黑龙江垦区以及黑龙江省内有自己的养殖特色,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农场也在积极地扶持产业发展,但在我国毛皮动物养殖的整体大背景下,也存在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

(一)品种存在退化

随着狐貉养殖业的逐步发展,农场狐貉养殖户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品种的改良,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狐貉个体变小,皮张质量下降的情况,致使狐貉养殖的利润下降。农场鼓励养殖户出资40万从从芬兰引进了100只种狐。2002年,协会养殖户的狐貉品种改良率为30%,到2003年,狐貉改良率达到了90%,平稳地度过了种源危机,并为养殖户增添了收益。但从调查了解到,近年来,种源退化的问题再次出现。目前来看,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户从留种到繁殖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的,缺乏科学性,传统观念上并不重视种源的问题依旧存在。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单一

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多以家庭养殖为主,不具备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产业化程度不高。1家养殖户平均每人一年约可以养殖400~600只狐貉,从个体规模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农场并没有龙头企业或统一的组织,生产的皮张被小贩以低价收购,形成了北方生产原料在南方加工增值后又销往北方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地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近些年,肇源农场也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曾组织养殖协会号召养殖户集体入会,但因为养殖户个人原因,养殖协会的发展并不顺利。

(三)经济动物养殖业缺乏政策扶持

据了解,我省畜牧业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两牛一猪”的扶持,但并没有对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出台过多的优惠政策。在养殖户调查中了解到,狐貉这种经济动物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2012年开始,狐貉皮张收购价格进入低谷期,从皮张行业流传的一句俗语“皮张价格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来看,何时皮张价格回暖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三、肇源农场狐貉养殖业的发展对策

(一)积极引种,提高种群质量

我国皮毛动物的品种优化问题一直都在靠引种解决,由于技术、财力等多方面原因,狐貉养殖业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支柱品种。养殖户认为引种是解决狐貉皮张质量最有效、收益最明显的方法,所以“重引种轻选育”现象普遍存在。养殖模式一直循环“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模式。肇源农场作为在狐貉养殖业具有多年养殖历史的地区,应该多了解现阶段狐貉养殖的主流品种,定期对其养殖品种进行适量更新,在狐貉的繁殖、选育上多下功夫,与省内知名大学合作进行狐貉种源优育问题的研究。

(二)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联动性

继续强化狐貉养殖协会的职能作用,鼓励养殖大户加入狐貉养殖协会,通过大户引领和帮扶小户的方式,壮大肇源农场的养殖队伍,从而提高养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肇源农场凭借素有“农垦第一米”之称的品牌稻米和嫩江丰富的水资源,发展了“尝江鱼、吃好米、享受农家乐”特色旅游,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如果在此基础上,建立“狐貉养殖园区”使游客有机会接触、认识狐貉,也会促进农场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农场狐貉养殖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协会作用

农业养殖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畜牧养殖;模式;现状;对策;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35-02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典型的山区县级市,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由于地少人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唯靠外出打工赚钱,因此发展山区养殖业,探索养殖新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自助创业,稳定农村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走特色生态养殖之路,激活农村经济。

1 宁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21.9万头,生猪存栏11.5万头,比上年增长0.3%;家禽出栏2 315.4万羽,家禽存栏329.3万只;肉类总产5.5万t;禽蛋总产量1.1万t;畜牧业产值增长0.1%。全市畜禽生产发展增长态势略有回落,比上年下降。家禽及肉羊养殖效益较差,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低迷所致。特种养殖异军突起,市场前景较好,目前保护区内有中蜂养殖户60多个,饲养中华蜂1 500余箱,已晋级为省级中蜂保护区。

2 宁国畜牧业目前养殖模式

2.1 农户散养型模式 此种模式目前在宁国较为普遍,一般是以家庭农户为经营单位,养殖户在自家的果园、茶园等地放养,多以养殖地方土鸡、鸭子、鹅子、肉羊等品种。此种散养模式的家禽、家畜多以生态化养殖方式,口感、营养较一般规模化养殖优越,所以市场价格高、口碑较好。

2.2 公司加农户模式(规模养殖户)以家禽为主,公司和农户签订订单,农户饲养,公司以订单价回收,比如:五星公司、太阳禽业等大型养殖场。此种养殖模式减少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多数养殖户采用此种模式。

2.3 农场圈养型模式 此种模式养殖量不大,一般控制在50头以内,家禽100只左右。以家庭农场为养殖单位,纯养殖型农场一般以饲料为主;种养结合型一般利用农场的青草、蔬菜的下脚料饲喂家禽家畜,同时利用家禽家畜的粪便制作沼气、发酵发电用于基地生产,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2.4 畜禽养殖小区模式 一般是龙头企业行为,养殖量较大,工厂化管理。比如明亮养猪场、博龙公司等。

3 目前养殖模式存在问题

3.1 规模养殖巩固率不高 规模养殖受市场、饲料基础、养殖效益及后续投入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性。在市场前景较好的情况下,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公司加农户形式的养殖方式的养殖量曾达到一定高度,但随着市场的不稳定性,龙头企业则易走滑坡路,规模养殖户也随之逐渐没落,而且市场风险很大。如太阳禽业、五星公司。

3.2 产业链短,仍处在初级产销阶段 缺少大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靠小市场调节产销供求关系,因而不能更好地发挥新的养殖模式作用,致使畜牧业发展缓慢。

3.3 新的养殖观念淡薄 目前宁国市新的养殖模式正在萌芽探索阶段,不少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对新的养殖模式认识不高,观念意识淡薄。传统养殖管理的方式仍然束缚养殖业。

3.4 效益低、环境差 近年来宁国市倡导“绿色、生态、高效、和谐”的发展理念,一般的规模养殖场、农户散养户都存在着一定的污染,而且时间短、肉品差、价格低,很难走进高端市场。

4 宁国养殖模式建议

根据宁国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目前宁国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六化”标准的家庭农场,即: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意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畜牧业经营,严格生态化养殖标准,发展兼生产、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种养殖型家庭农场。总体发展思路是农牧结合、经牧结合,产、学、研、销于一体,在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特色经济。

4.1 生态循环型 对小型养殖场、散养户、家庭农场比较适应。发展猪―沼―菜、禽―沼―草等种养结合模式,循环利用畜禽粪便、种植废弃物等,达到高效、循环、生态的目的,生产出来的畜禽因多饲喂蔬菜、牧草等绿色植物,肉质鲜美,市场迎合度较高,效益高。比如宁国的传福合作社、荆虹家庭农场、世京果园等都是朝着这样模式发展。

4.2 立体种养型 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及现有养殖基础,充分利用茶园、果园、经济林园和荒山、荒坡、荒滩,大力发展和推广土鸡、鸭等野外林间放养,形成园林育草、草为禽食、靠禽除虫、禽粪育草育园的良性循环,发展生态放养模式。

4.3 特种养殖型 结合现有的资源优势,发展高效、高质量的特种养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注重养生,这给养殖业带来无限商机。在宁国可以发展壮大特种养殖,比如说中蜂、兔、鸽子、孔雀、乌骨羊等特色品种养殖,建立养殖小区,按照生态化饲养标准,迎合市场发展需求。

4.4 基地、农户结合型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建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发挥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各自优势。通过行业协会实现外连市场、内连基地和农户的作用,为基地提供种源、饲料、技术等服务,解决产销难买难卖问题,以利益共同体形式组织发展基地加农户的养殖模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