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8篇

时间:2023-09-12 17:01:36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1

关键词 原州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建设

中图分类号 TV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208-01

1 农田水利现状

1.1 水源工程

原州区现有中小型水库共计34座,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11座;总设计库容2.88亿m3,因多年运行淤积,有效库容1.04亿m3。

清水河流域有水库27座,包括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3座中型水库,16座小(一)型水库和8座小(二)型水库;葫芦河流域有小(一)型水库2座和小(二)型水库2座;茹河流域有2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

水库水源工程截止目前,除险加固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3座中型水库,张易、二营、杨达沟、黑洞沟、康沟、上店子6座小(一)型水库。

1.2 灌区现状

1.2.1 水库灌区

原州区境内现有水库灌区15处,灌区15座水库总的流域面积为948.1 km2,年均来水量为5921.2万m3,总库容为1.27亿m3,目前已淤积0.57亿m3,现有效库容为0.7亿m3。设计灌溉面积10.05万亩,现效灌溉面积5.57万亩,库灌区已建设干渠总长128 km,已砌护106 km,完好率26.1%;支渠151 km,已砌护93 km,完好率36.5%。水库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衬砌少而且标准低,冻胀破坏严重。灌区现有干支渠279 km,已砌护199 km,衬砌完好率不足50%;衬砌后的渠道也都因冻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缺少必要的量水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老化损失严重,工程带病运行,渠道供水极不安全。同时,畦灌面积大,土地不够平整,渠道及田间渗漏严重,大量水资源消耗于无效蒸发;造成灌区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6-0.48,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不足1.0 kg,处于较低水平。

1.2.2 扬黄灌区

杨黄灌区涉及原州区三营、头营、彭堡三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为5.53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5.05万亩(包括寺口子及冬至河库灌区)。

1.2.3 井灌区

井灌区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目前项目区有机井538眼,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61万亩,实灌面积5.92万亩。现有渠道77.47 km,已砌护57.4 km,配套低压管道27.16 km,其余均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为50%-60%,水资源浪费严重。

1.2.4 小型扬水灌区

主要包括沟道扬水和骨干坝扬水灌区。小扬水灌区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和茹河沿岸,目前共有小型扬水站8处,设计灌溉面积0.145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为0.07万亩。骨干坝65座,设计灌溉面积2.05万亩,由于后期配套工程无资金来源,现实际灌溉面积为0.07万亩。

1.2.5 高效节水补灌区

主要分布在原州区东部干旱片区,共建成生产窖36030眼,设计灌溉面积7.206万亩,由于干旱少雨,现有效灌溉面积为2.37万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2)群众投工投劳不足,严重影响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取消“两工”以后,群众出工投劳没有了强制性约束,再加上农业效益逐步下降,农村劳力外出经商务工的较为普遍。由于农村人员大量外出,致使工程自筹(折资投劳)部分跟不上,农田水利建设进展缓慢,原有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损毁严重。

3)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的好坏;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4)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投资较大而效益较低,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困难。原州区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程年久失修,库、塘坝淤积量大,渠系及建筑物损坏严重,加之干旱,库灌区供水水源无法保证,效益不高,多数灌区工程效益收不抵支,加固维修费用高,农民不敢承包、租赁,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同时,水利工程一般投资较大,相应的拍卖、承包或租赁费用也高,群众难以接受。另外,部分库、塘坝及建筑物防洪标准低,群众担心负不起防汛责任而放弃承包或租赁机会。

5)小型水利工程承包租赁后,经营管理者普遍存在重效益、轻管理、急功近利的投机经营行为。由于工程承包租赁年限一般较短(3~5年),经营者对短期内所获利益的期望较高,争抢用户,垄断水源,甚至不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运作和管护,造成工程设施损坏,运行年限降低;井灌区部分改制后,机井经营管理者为追求更高利润,加大了地下水开采力度,造成局地或整个井灌区地下水位大副下降;有的民营工程管理者为尽快收回投资,随意提高水价,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社会效益。

3 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工作和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情系广大农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搞好农田水利是关系到我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社会问题,是实现农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目前水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1)要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原州区已建成以水库为水源的灌区中,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偏低,工程不配套,原衬砌渠道老化失修、干支渠道部分以土渠输水,斗渠以下全部为土渠输水,渠道淤积、缺乏末级农渠,渠系配套设施简陋,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造成输水不畅,斗渠以下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0.38左右,亩均灌溉用水量高达360 m3,水分生产率仅为1.0 kg/m3。因此,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节水配套改造,恢复、改善和提高其功能,是保证工程处于完好状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必不可少的工作。

2)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州区未来粮食需求总量还需不断增加,质量也需不断提高。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出发,必须继续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3)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对水利灌排条件,特别是优质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对灌水保证程度、服务质量,如供水量、水质、供水时间、空气湿度、养分供应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原州区原有水利设施的标准和功能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主动调整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改造原有工程,建设节水高效工程。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但要有一定规模,还要有较高的质量,要不断创新、发展,跟上新时代农业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形势。

参考文献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2

【关键词】清除沙田柚黄龙病保护对策

广西容县是“中国沙田柚之乡”,其柚果以果大形美,味甜肉脆,营养丰富,便于贮藏而被列为中国四大名果之榜首。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沙田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至2011年止,全县种植沙田柚面积达12万亩,产量达7万吨,产值近5亿元,沙田柚已成为容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部分果农管理粗放,对沙田柚病害防治重视不够,特别对沙田柚黄龙病防控重视不够,使黄龙病发生有蔓延趋势。柑桔黄龙病是一种危害柑桔生产的最危险的一种传染病害,为我国B类植物检疫性病害,在柑桔的整个生长季节都可以发病。柑桔树受黄龙病原侵染后,轻则树势衰退,产量骤减20~30%,果实品质下降;重的病株3~5a内枯死,一个生长茂盛的沙田柚园感染黄龙病后可在短短的几年内全部毁灭。因此,要设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黄龙病的发生蔓延,保护沙田柚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容县沙田柚黄龙病发生及病树清除状况

容县沙田柚种植面积大,种植基地多,果园多,自良、松山、浪水、县底、十里、容州、六王等7个乡镇规划为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县建起了10亩以上柚园1600多个,100亩以上柚场130多个,万亩柚场2个,据调查,感染黄龙病树的果园已达15.3%,面积达8000多亩,有的果园柚树感染率达47%;感染黄龙病的果园主要为一是农户自行种植,自行管理,面积较小(约10多亩)的果园,这类果园多为果农重视不够,管理粗放;二是不科学规划种植的柚园间种蕉柑、椪柑,容易引起黄龙病相互传染;三是沙田柚树进入丰产期后的柚园,栽培管理跟不上,特别是大丰收后,管理失调,导致柚树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更易感染黄龙病。

黄龙病树清除是否彻底,对黄龙病的防控影响很大,据我们调查,大型基地由于管理较为到位,对发生病树能及时清除,杜绝了部分病源,黄龙病发生少或基本不发生。而果农自行种植果园,管理不到位,对发病树多数不清除,病树清除率不到2%,黄龙病防控效果不大理想,对黄龙病的发生和控制带来不少困难,困此,清除沙田柚黄龙病树应成为防控黄龙病发生蔓延十分重要的防控措施。

二、影响清除黄龙病树的主要因素

1.部分群众认识不够,行动不力,影响黄龙病的防控工作

由于果农分散种植,规模不大,虽然种植沙田柚是增收途径,但没有成为家庭主要收入,多数果户对管理不够重视,处于粗放管理状态;由于黄龙病发生过程较长,发生初期病树尚能结果,容易造成麻痹思想,不愿意认真清除;同时部分果户认为发病数株关系不大,对收入没有多大影响,更没意识到黄龙病可以蔓延可造成更大损失;有些果农则认为对病树打些农药,防治传病的木虱等传毒昆虫,再施些肥料,枝梢转绿,认为防治好了,不必再清除病树,如此种种导致行动不力,不愿意砍掉病树,影响了沙田柚黄龙病的防控。

2.部分群众识别黄龙病水平低,影响了黄龙病树的清除工作

由于部分基层干部、技术人员、果农接受培训过少,或没有接受过黄龙病知识培训,对黄龙病发病早期识别能力较低;对发病果园的黄龙病防治技术指导没有及时跟进,因此沙田柚黄龙病发生时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及早防控;沙田柚黄龙病发病早期症状与生理性黄叶相似,很多农技人员或果农容易把黄龙病误认为因缺肥水或缺乏元素而引起的生理黄叶,延误了黄龙病的防治时间,使黄龙病发生没有得到及时的防控,特别对发病树的清除,影响了防控工作的效果。

3.政府重视不够,预防工作开展不力,影响黄龙病树清除和防控工作

政府多重视发展产业规模,近年来种植面积连年增长,产量增加,主要得益政府大力扶持和推广,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按标准化、规模化、连片开发新种沙田柚5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每亩500元的奖励,激发柚农大面积开发种植的积极性,面积扩大了,规模上来了,但对病虫害综合防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黄龙病预防工作仍较为滞后,资金投入过少,技术咨询培训没跟上,对柚园黄龙病树的诊断、柚园的间种等技术指导,对清除病树,消除病源进行预防黄龙病进一步传染发病的技术指导相当欠缺,多数由果农自行诊断和防治,导致黄龙病从小果园向中果园,甚至向大果园蔓延,黄龙病防控工作形势较为严峻。

三、清除黄龙病树,保护容县沙田柚产业健康发展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集中行动

砍除黄龙病树,是消除病源,抓好沙田柚黄龙病防治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宣传,广泛发动,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科技咨询等活动,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农技人员、果农充分认识清除病树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清除黄龙病树成为当前防控黄龙病最有效、最经济可行的办法;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清除黄龙病树是暂时的经济损失,不清除病树,病树的柚果品质也较差,经济价值也不会高,更重要的黄龙病会不断感染周边健康柚树,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只有提高他们的科学认识,统一他们的思想,采取集中行力,让他们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加入到清除病树行列中来,扩大清除黄龙病的范围和面积,才能对黄龙病的防控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群众识别黄龙病的技能

由县政府主导,县、乡、村、果农协会四级层层开展技术培训,在技术培训中结合实物标本观察、现场参观、图片展示等方式,加强果农或农技人员对黄龙病的直观认识,切实提高果农或农技人员对沙田柚黄龙病的识别能力,加强田间技术指导,特别是黄龙病与生理性黄叶的区别,防止把黄叶病树当黄龙病树清除。沙田柚黄龙病与生理性黄叶的主要区别:黄龙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枝梢的叶片发黄,并逐步向四周扩散,这种黄化的枝梢有两种症状类型,一种是全张叶片均匀黄化,另一种是叶片一块黄一块绿,黄绿相间,称为斑驳型。这两种类型的叶片的共同特点是叶质硬化,缺乏光泽,在黄梢下部的老叶仍是正常绿色。黄龙病的病状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表现最明显,是辨别黄龙病的最好时机。 生理性黄叶一般是从树冠下部开始发生,然后向上蔓延,多为成片发生,表现为秋梢黄化,叶片变小,病叶柔软,不会变硬,枝梢易枯,果小畸形,皮硬味酸,一般由缺乏营养元素引起,在加强水肥管理后,症状就会逐渐消退。

3.政府重视出台优惠措施,补偿农民损失

在沙田柚黄龙病防控上,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如同沙田柚推广种植一样,采取切实可行办法,一方面加大组培育苗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无毒组培苗种植;制订砧木和接穗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从苗木开始杜绝黄龙病病毒传染。二是出台优惠措施,对清除黄龙病树进行适当补偿,减少果农的损失。三是抓好清除黄龙病的示范工作,对发病较重的果园进行清除,清除后的防控效果予以宣传示范推广,让广大果农知道清除的好处。

4.广泛发动群众,全面清除沙田柚黄龙病树

政府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对沙田柚黄龙病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及早发现病树,确定病园,组织广大果农参观因清除黄龙病取得良好防控效果的示范园,让他们切身感受清除黄龙病树所取得的成效,使他们体会到清除黄龙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组织果农开展清除病树工作;在清除工作中较为困难的是刚发病1~2年的感染病树,因为有一定产量,很多果农不愿意清除,因此要充分做好果农的思想工作,提高科学认识,使清除工作顺利进行。清除病树时间以每年春、夏、秋三次抽梢期,尤其是秋梢期,认真逐株检查,发现病株或可疑病株立即挖除,对清除的病树集中烧毁,不运出果园,以免感染其他果园,挖除病株后施入石灰,空置1~2年后再补植无病苗。

五、采取综合防治,有效防控沙田柚黄龙病

1.推行容县沙田柚地方系列标准和推广“养猪-沼气-沙田柚-果实套袋-综合防治病虫害”发展模式,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促使抽梢整齐,加快枝梢老熟,减轻黄龙病的侵染。

2.实行植物检疫,禁止病区苗木向新区和无病区调运。在病区内,对带病或可能带病的苗木进行有控制的相对集中种植,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新开辟的果园一律采用无病苗特别注意采用组培无毒苗种植。

3.采用组培无毒苗直接种植,现在种植柚树采用优质品种接穗和一般砧木嫁接而成,当接穗感染病毒后,嫁接苗木自然带毒,最后发病。因此发展组培苗繁育和种植,有效消除黄龙病的发生,就像广西香蕉栽培用组培苗,能解决香蕉束顶病(病毒病)一样。

4.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无病苗圃可选在没有柑桔木虱发生的非病区。若在病区建圃,必须要有一定的隔离条件,如用全防虫网棚育苗;与果园最少相距100米以上,无柑桔木虱发生的地块或具有防止木虱传播的设施。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3

关键词: 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浙江台州;椒江区 

 

所谓生态高效农业即“万元田”指一茬或多茬进行种植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滩涂、围垦地及其他农用地,其年产值达15万元/hm2以上、纯收益达60%以上的田块。“万元田”的实质是效益、生态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农业。即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国际、国内2个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以可持续高效为目标。“万元田”建设与传统农业有明显不同,主要的不同点有:①对科技的需求;②对资金投入的依赖;③对市场信息的需求;④对交通物流的依赖;⑤对资源整合的要求。椒江发展“万元田”的优势条件很多:椒江虽然土地面积有限,但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数喜温果木和各种农作物生长;作为台州市主城区和行政中心,椒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椒江经济发达,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地方财政实力雄厚;椒江人才密集。 

 

1 当前椒江“万元田”发展现状 

 

最近我们对全区“万元田”进行了1次摸底调查,我区的“万元田”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露天果树类,包括杨梅、柑桔,品种有东魁杨梅、少核本地早、满头红等,经过多年改造或拥有核心技术,品质优,产量高,市场销路一般不成问题,除非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一般年份均能稳定达到万元田的标准。其余的是设施蔬菜、瓜果类,主要特征是设施+优质品种+套种+外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难度高,对销路依存度亦高,搞得好的与不好的收入差异很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年度间差异也很大,如茭白、红茄虽然也能达到“万元田”标准,但不稳定。椒江“万元田”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依靠技术和管理建成“万元田” 

如三甲光辉村的2hm2少核本地早,原为滩涂,土壤条件并不好,因为极易抽生“六月梢”导致大量落果,产量一直提不高,后来种植户通过反复实践,采用环剥技术保果获得成功,加上精心的管理,目前产量可达52.5~60.0t/hm2,产值达15.0~16.5万元/hm2,净收入可达10.5~13.5万元/hm2。 

1.2 利用设施提高复种指数 

此类型有大棚蔬菜、大棚双季茭白、大棚葡萄等,主要特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如葭芷水门村10hm2大棚蔬菜基地,复种模式为茄子—丝瓜,成本达7.5万元/hm2,产值18.75万元/hm2,净收入11.25万元/hm2。 

1.3 多因素促成 

如章安街道的陈宅、李宅、山横村利用山坡地种植杨梅历史悠久,那里的土壤、气侯条件适宜杨梅生长,当地政府重视基地的培育,给予种植户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使面积得以逐年扩大,现总面积已达280hm2,最高收入达到27万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达到18万元/hm2。 

 

2 椒江发展“万元田”的制约因素 

 

(1)技术与管理。同其他高效益农业相比,“万元田”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无疑更高,虽然农户已经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但真正掌握的不多,少数掌握关键技术的农户一般比较保守,不轻易传授给同行,大多数田地管理仍然比较粗放,制约了产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资金。大棚、喷滴灌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每公顷需要几万元,这对于起步阶段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3)产后环节。产后环节包括贮存、销售、保鲜和加工等,这些环节稍有差错就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严重后果。如章安的杨梅基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鲜和加工必须跟上。 

(4)自然灾害。椒江地处沿海,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多发的台风、暴雨、海潮、旱灾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如台风就经常给菜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不少菜农不敢种菜。如何有效地抵御台风等多发、严重的灾害是建设“万元田”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5)成本。2008年以来化肥、农药和人工费用均快速增长,使每公顷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 

(6)市场。特别是蔬菜类价格几乎每天都在波动,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 

 

3 椒江“万元田”建设对策 

 

“万元田”建设的核心和目标是建立一套能有效推动其稳步发展的服务体系,具体可细化为:科技支撑体系、资金投入机制、市场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体系、指导协调机制。 

3.1 加大政策扶持,凝聚社会力量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着力在规模连片和长久性、耐用性设施栽培上给予大力扶持,力争通过扶持政策、激励政策,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引导到关心、关注“万元田”问题上来。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大户领包、小户联包的经营模式。 

3.2 培育典型事例,激活运营机制 

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加大对发展设施栽培目的意义、效益对比、技术信息等的宣传、。有计划组织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整合财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等部门项目发展资金、农水资金以及设施农业建设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模示范典型。整合各方面技术服务资源,积极做好产前调资料、产中包技术、产后帮销售等各项指导服务。 

3.3 搞好结构调整,促进由点及面 

“万元田”出现在某地往往并非偶然,它是当地土壤、气候、耕作制度与群众艰苦探索等诸多因素的结晶,也是自然与科技、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对此我们要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推动其稳步发展。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搞好“万元田”布局规划,明确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和生产模式。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根据规划布局,发挥资源、技术等综合优势,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4

1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霍山县茶树虫害以茶小绿叶蝉、茶蚕为常发性害虫,茶尺蠖、茶毛虫等间歇局部重发,茶轮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几乎不造成危害。2006年主要是茶小绿叶蝉有所发生,共引起7867公顷次茶园受害,茶尺蠖、茶蚕和茶毛虫均未造成明显为害。在积极开展病虫测报和电视字幕预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技术培训,实行以健身栽培、生物物理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1.1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以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网络为主体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安排、日常监管,以农业主管部门为核心开展技术培训、操作指导,让茶农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二是明确责任。为扎实稳妥地推进茶叶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作,针对诸佛庵镇分户经营规模小、对象多的特点,明确要求乡镇农技部门要承担实施责任,具体负责茶园病虫害发生信息收集、通报和指导茶农防治的日常事务。

1.2技术保障

一是举办茶叶农民田间学校。几年来共举办了茶叶农民田间学校43所,累计培训茶农、种植大户共1650人。采用茶农参与的方式,探讨茶园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和茶园综合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茶园改造、黄芽茶合理的采制、茶园新建等技术。通过茶叶全生长季节的培训,茶农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了解了茶树生长特性,认识了茶叶上的主要病虫害,掌握了防治方法,懂得了在通常情况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道理。接受培训的茶农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周围茶农和亲友,非学员户可向接受培训的学员请教。二是结合民生工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2年开展2项民生工程,培训4处,160人,重点介绍茶树健身栽培和综合防控技术,注重交流互动,以集中培训为辅,强化田间个别指导,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充分利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开展示范大户培育。三是发挥茶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全镇有茶农合作社5家,社员913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开展综合防控,建立茶园生产档案,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跟踪制度做好准备。

1.3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实施综合防控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有机肥。清除田间表面杂草和病残体,根据茶树对环境、肥水的自然需求,施用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沼液沼渣、厩肥、饼肥秸秆覆盖还田等科学方法,使其生长稳健。二是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由于茶小绿叶蝉卵块呈带状和茶毛虫、茶蚕低龄幼虫具群集性,及时剪下有卵聚集在一起幼虫的枝叶,就地踩死。三是诱杀。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茶园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了尺蠖类、茶蚕、茶毛虫等毒蛾类的鳞翅目害虫、茶蚜、茶籽象甲等多种成虫;还可利用糖醋液诱杀鳞翅目成虫;2008—2010年应用杀虫粘板6600片,防治面积中国整理近33.33hm2。四是生物防治。茶尺蠖、茶蚕、茶毛虫等幼虫3龄前期食量小,用Bt1.6万IU/mg[2]、颗粒体病毒、杆状病毒、核多角体病毒、茶小绿叶蝉用白僵菌等[3],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左右。五是化学防治。防治茶蚕、茶小绿叶蝉期间遇阴雨低温天气,防治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地方虫口密度较大且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及时用1.2%阿维菌素乳油150~300mL/hm2或0.2%苦参素水剂1125mL/hm2,对水600kg在茶园中实行点片喷雾法进行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并兼治部分刺蛾、叶斑蛾等其他多种叶部虫害。

2成效

2.1田间发生量及为害率降低

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发生量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虫量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9~24.3)。从调查情况来看,应用灯光杀虫区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为害率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每代平均为害率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2.7~12.7)。

2.2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根据分别跟踪调查诸佛庵镇农技服务中心2011年在频振式杀虫灯应用区与非灯光杀虫区30户平均产量,平均增产10.06%,应用灯光杀虫区增产效果明显。一是经济效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首先诱杀了大量的害虫,减少了田间害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实现了增产增值。跟踪调查显示,应用杀光虫灯区域共135hm2,平均节约农药成本40.1元/hm2,当年累计节支5413.5元;平均增产鲜叶802.5kg/hm2,累计增产107t,按1.4元/kg计算,共增收14.98万元。而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具有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二是生态效益。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方方面面危害是众所周知;而使用频振杀虫灯具有对人畜安全、诱杀害虫种类多、累计成本低、无毒、无污染、节能、省工、管理容易、活体性引诱效果显著、控害面积大、控害时间长,增产效果明显、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是一项环保节能型、光物理控制害虫新技术。从2011年应用情况来看,符合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林)产品的生产标准,防效一般可达90%以上,同时在防治病害时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田间6次调查百丛蜘蛛数量来看,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较各处理区下降3.5%~9.5%,农民自防区使用了化学农药,茶园生态系统影响较大,蜘蛛数量下降幅度达40.51%,远高于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和试验处理区的下降幅度。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安全;发展现状;对策

从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成效日益显现。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丙麻乡的农机从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国家采取了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以来,各种新型实用农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农家,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着改革的丰硕成果。

一、丙麻乡基本情况和农机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

丙麻乡有国土面积213.99km2,辖15个村民委员会,145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8576人,耕地面积1867.6hm2,其中水田657.86hm2,旱地1209.4hm2,林地11462.4hmz。

2.发展现状

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乡拥有各种农机875台,产值900.5万元,主要是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加工机械类,农用水泵等,农田机械较少。2011年末,全乡共有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3575台(套),农用水泵5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0台,小型拖拉机120台,微耕机683台,中型耕田机械2台,稻麦收割机2台。2011年全乡完成机收面100 hm2,机耕、机耙面积1000.6hm2,完成产值2800万元,数量增长了5倍,产值增长了3.1倍。农业机械的推广和运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力,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政府引导下,使得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逐渐走出家门,打工创收,促进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补贴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

近两年,农民对农机需求量增大,农机购置补贴指标往往是杯水车薪。例如,2011年初我乡报名的有245户,满足的指标仅有17台。虽然上级部门后来又追加了20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

我乡虽然在2009年搞了现代烟草核心示范区建设,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沟路配套,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覆盖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左右,并且局限于乡政府周围四个村,不利于大面积的大机械作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3.农业经营模式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

分散经营的模式只给小农机具带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不适应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要求,更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农机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乡农机拥有数量情况看,坝区明显多于山区,机耕机械较多,而农产品加工机械、插秧、收获、烘干、节水灌溉等机械发展缓慢。

5.农机安全隐患多

农村的特殊地域环境和农机拥有者文化参差不齐的状况给安全带来了隐患。一是农村道路等次低,一些道路年久失修,低凹不平,急、难、险坡弯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二是农田作业机械增多,机械作业条件差,农田机耕道路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田地块零敲碎打,易发生农机事故;三是农机拥有者文化水平低,对农机安全认识不足,侥幸心理严重,隐患排查松懈,一旦发生农机事故,叫苦不迭;四是农机维修和后续服务跟不上,一些农机厂商只注重售出农机数量和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后续跟踪服务,农机作业带病工作情况较多,往往小问题最终铸成大过错。

三、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级投入,搞好农田沟路规划,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2.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农业产业化大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订单农业,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寻求订单式农业,加大对农民工技术的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农机增产增收的优势,提高土地农机利用率。

4.建立稳定的农机安全管理机构。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弱化,基层农机站撤销,原属集体性质的农机管理人员撤、并、转,编制部门只保留了一个编制,只留给了乡镇农科站一个岗,设立农机员,负责农机的日常管理,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加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农机执法只是浅层次的说教,没有路检、路查的权利,给一些农机户以麻痹松懈的心态,农机管理存在“管不了、管不好”的现象,现在的农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在编制上既要充分考虑到农机的今天和明天,更要建立一个工作机构和一支稳定的农机工作队伍,切实搞好农机的推广、管理工作,为地方和谐建设提供保障。

5.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好现有宣传教育平台,广泛宣传平安农机,对促进和谐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农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多形式、多角度宣传报道典型人物的事迹,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示范教育作用,营造人人讲农机安全,个个行农机安全的纷围。每年在每个村组织1~2次农机安全教育,跟每一个农机手签订一份农机安全责任书,在农村赶集街天或重要节假日组织3~5次安全警示教育。在醒目位置搞好永久性宣传标语,强化农机宣传的根基作用。

6.建立完善的农机管理信息资料。完善乡、村、组农机信息档案资料,将农机信息资料纳入网络管理,实行资源共享,对农机的使用管理实行常态化。

7.建立农机的使用、报废管理制度。农机使用寿命跟农机使用条件、使用者文化层次、安全意识、农机质量、日常维护等息息相关。农机处在最底层,情况复杂多变,农机超期、超量、带病工作给农机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上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机管理制度,形成农机的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报废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6

关键词:GIS 农田信息化管理 农田信息化维护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国家还实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的产量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为了保障永久性基本农田提高产量和不被侵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就有了极大的作用,信息化处理数据,可以更有效率地管理永久性基本农田。其中GIS技术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GIS技术,全名叫地理信息技术,它是在电脑硬、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地理数据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组织而成的对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的集成的系统。它可以把农田的一切地理数据录入计算机,通过软件分析,把地图的视觉效果和一般数据操作集成在一起,可以更简单直接有效地看到地理信息。

1 运用GIS系统在永久性基本农田上划定上的应用分析

1.1 现存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还有许多基层还是用文字报告、报表和手工编制的方式表达基本农田的保护分布图,用这种方法管理基本农田,既不能实现相关的成果,在快速检索查询也极不方便,又不能对相关成果及时更新最新动态和动态的监测。同时也会容易出现遗漏、差错等问题,与图上数据、面积和统计数字不相符。

1.2 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化管理永久性基本农田,包括GIS技术,以基本农田为对象,大量检测土地以及大气数据,对各类农田数据进行搜集、存储、加工、使用和维护,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令原本需要人工处理的改变成为计算机科学管理,不但节省人力物力,更重要是杜绝了人为的出错,安全可靠,令资料管理达到了全新的水平。为基本农田建立复杂的信息功能系统模型,可以实现各种功能应用,利用计算机运算和GIS系统综合使用,可以在管理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模型辅助决策功能。同时也可以提升管理工作的标准性、客观性、公正性。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人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观错误和片面性错误。促进和丰富了土地的科学发展,把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方式相互结合,既丰富了系统中的数据和应用模型,又可以加速GIS的发展,同时避免了人为错误,更好地科学使用土地。做好信息化管理用户界面,是对系统流程的最终体验,是系同直接面对用户的窗口,对用户来说,界面就等于系统,用户界面是否优化得当、是否让人容易上手、是否容易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用户对系统使用程度,间接影响着基本农田的科学化管理程度,所以一个方便使用,容易上手,简介人性化的用户界面也十分重要。

1.3 GIS对农田的保护

信息化土地管理主要对土地调查、土地利用产生重大作用。在GIS的监测之下,对农田的地理信息一览无遗,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看出农田的一切自然状况,如果永久性基本农田受到侵占或荒废,甚至土地上、天空中有一切异常,只要在管理的区域内有任何变化,也可以在GIS系统下很容易监测出来,方便及时处理。在信息化管理下,减少气候变化、气温变化的影响,做到能更加平稳的粮食出产,就可以更加科学地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田的效应。

2 运用GIS技术给基本农田带来帮助

2.1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困境

最近几十年,我国频繁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这暴露出我国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尤其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特别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所以国家带头为农业建造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农田的水利主要以灌溉排水系统为主,调节农田地区的水情,缓解旱涝,防治盐碱化等作用,又可以促进农业稳产、提高收成。但由于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是公共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同时有多部门维护和管理,水利的管理和维护相对落后,令很多新建的农田水利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很多时候得不到没有及时维护,大大缩短了设施的寿命,令农田得不到正常的保证。而且农田水利设施分别范围广,许多的设施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数量还非常庞大,为日常管理、维护都带来很大的麻烦。

2.2 GIS技术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

通过信息录入,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分析总路径的长度和要花费的时间、各个水利设施的检查时间等资料。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可以汇总数字信息,进一步扩大GIS覆盖范围,更方便、快捷管理好信息系统。伴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和气候变化异常,农田将会越来越依赖水利设施,做好信息化现代化灌溉和排水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农田水利的利用、更高效利用水资源,其中节水设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喷灌和滴管有机结合,做到水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农田信息自动化采集,利用GIS技术,对农田周边环境信息和水利设施的科学使用,做到最优化水资源管理。还可以完善快速检测水利设施故障和定位、快走指导检测等功能,为农田的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 结语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可以对自然界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综合分析处理的科学管理一种高新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数据归纳、处理把基本农田信息技术系统建立。跟随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和GIS技术日渐大众化,构建成熟的农田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趋势。同时针对数量庞大、分布区域广泛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水利系统,利用GIS技术可以进一步管理水利设施的应用,能以最快速度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及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令GIS技术成为提高粮食产量而又绿色环保的双赢做法的有力保障和强大后盾。

参考文献:

[1]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1-4.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7

关键词: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

1引言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在世界七大油菜主产国(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中,我国是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居世界之首。在国内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四大油料作物中,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居榜首,在油料作物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连年干旱,油菜受灾损失严重;二是农村青壮年大量转移,导致油菜种植劳动力紧缺;三是转基因、地沟油等各种伪劣油品的出现,冲击了油菜产业;四是油菜生产本身延续传统栽培,高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油菜其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油菜产业发展需求。因此,推广简易、省工、节本、增效、环保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

2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概述

油菜精耕细作生产,是一种高投入、高强度和劳动密集型、低产出、投入产出比例低的传统栽培模式,是在农业生产初级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便计较劳动力成本等历史时期的产物。云南省油菜专家符明联等老师经过科学实验,计算出其生产成本比例为:劳动力投入占50.8%,肥料投入占35.28%,农药、机械等投入占13.92%,投入产出比为1∶1.37。油菜轻简化栽培模式与传统精耕细作相比较,投入产出为1∶1.77,提高29.68%,生产成本投入平均下降20.83%,降本增效66.49%。因此,对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推广,不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产比例、增加产出效益和提高生产力,还能抢抓节令适时早播,不耽误农时,有利于劳动力转换。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农村经济和最终实现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油菜轻简化栽培主要模式

3.1免耕直播机开沟栽培

油菜免耕直播机开沟栽培是在前茬农作物收割之后,不经翻耕就直接在板茬上均匀撒播种子和底肥,随后在土壤适耕期使用开沟机按畦设计开沟,把沟土均匀分布在畦面上,从而实现排灌、覆盖菜种、肥料及抑制杂草目的。这是当前各地运用比较普片的一种主要轻简栽培模式。

3.2免耕直播农作物秸秆全程覆盖栽培

该模式是在前茬农作物收割前后(可前可后),排干田间积水,把油菜种子和底肥均匀撒播在板茬上,用农作物秸秆均匀覆盖在种肥之上完成播种过程的一种模式。适宜在排灌设施良好、前茬农作物有大量农作物秸秆且不回收利用的地区或田块使用。排灌设施欠缺,必须在田块四周开排灌沟,理想搭配的前茬是稻、麦、高粱、玉米等农作物。

3.3免耕打塘移植栽培

该模式是在前茬农作物收割之后,不经翻耕就直接在板茬上按种植规格打塘,把预先培育在母床上的菜苗移植到大田上,并施足压根肥和定根水。幼苗成活后追施肥料并辅以适当中耕的栽培模式。在四周开好排灌沟。

3.4耕牛点种、条播半免耕栽培

该模式主要运用于偏远乡村的山地油菜发展。顾名思义,山地前茬农作物收割之后,在油菜播种时期,用耕牛犁楼梯地,即:犁一铧空一铧,每亩用种、用肥量按种子250~300g、硼肥2kg、三元复合肥30kg、农家肥800~1000kg充分混合,人跟在牛后面点种或条播,并用细土覆盖种肥完成播种过程。

4油菜轻简化栽培配套的关键技术措施

油菜轻简化栽培与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最大区别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去繁就简、去重就轻,讲究实用与效益。两者在产量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前者油菜根系纵向、横向分布不及后者,株高、分枝、角果、单株产量均不及后者,其主要靠适量增加群体获取产量。因此,油菜轻简化栽培配套的关键技术更倾向苗后田间管理。

(1)适量增加播种量以期获得较多的基本苗或群体数,以群体获增产。这是轻简化栽培获高产的关键。一般直播田每亩用种量为:杂交种250~300g,每亩合理密植株数为2~2.5万苗;优质常规种350~400g,合理密植株数为2.5~2.8万苗;移栽田2~2.2万苗。播种后围绕齐苗全苗采取旱灌涝排,确保不缺水、不积水,鸟害较多的地方撒施驱鸟剂。

(2)重施基肥、早施提苗肥、春后稳苔肥是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获高产的基础。一般用量是:基肥:硼肥2kg,三元复合肥(15∶15∶15)20kg,农家肥800~1000kg;提苗肥:三元复合肥(15∶15∶15)15kg;稳苔肥:三元复合肥(15∶15∶15)15kg。群众用尿素经常出现烧苗,建议最好不用。

(3)早间苗、早补苗、早定苗。由于适当增加播种量,会轻易出现高脚苗,所以要及早间苗、补苗、定苗。间苗与定苗原则是六去六留:子叶期去密留稀;2~3叶期去大留小,叶不搭叶;5叶期去杂留纯、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去小留大。

(4)防除杂草。利用机器开畦沟的,进行清沟处理,用土来压草;定苗后及时追施提苗肥,促进幼苗生长,用苗来压草;在冬季来临之前施用腊肥。以暖性质的猪粪、鸡粪、牛马羊粪以及草木灰为主,均匀铺施在畦面。并利用清沟,把沟泥分布覆盖在畦面,用肥来压草;运用化学方法除草。用油菜田除草剂防治禾本科杂草,分芽前除草和芽后除草。芽前除草最好在播种结束或清沟后及时喷药处理,芽后除草一般在定苗后喷药处理。

(5)防病治虫。苗期以防治菜青虫、蚜虫为主,春节过后主要预防蚜虫、菌核病以及霜毒病。喷施多效唑蹲苗防倒伏。蕾苔期,结合防治病虫、施硼肥、施多效唑等进行三位一体喷施处理,以减少劳工。

5存在的问题

5.1认识不足,措施不到位

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是承担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由于受训少,知识得不到有效更新,对轻简化技术推广认识不足。油菜播种一般都比较集中,因人少面广,田间指导和培训工作不到位避免不了。生产者文化与科技意识低,关键技术措施不到位。

5.2油菜生产成本偏高,投入明显不足

油菜种植区一般经济欠发达,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燃油等农用物资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在不能承受的情况下常常以少施肥或不施肥,少喷药或不喷药的方式减轻负担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导致投入明显不足,产量降低,油菜轻简化栽培效益得不到体现。

5.3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老龄化严峻

科技工作者在2011年发放国家油菜种子补助过程中做过一次调查,在13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随机抽出100名领种人登记卡,共1300名,经过身份证信息统计其年龄,最年轻的31岁,最老的72岁,平均年龄51.5岁。结论说明在农村进行油菜生产的农民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实地走访发现,青壮年基本全部进城打工,留守老人多数健康状况欠佳,劳动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在农村仍然面临劳动力紧缺和老龄化严峻等问题。

5.4国家油菜补助资金运作不够规范

在补助资金运作上,有的地方为了省事打到群众一卡通上,这种做法起不到鼓励作用。有的地方购买种子发放给群众,发完就了事。这种做法表面看是可以,但是漏洞百出,由于缺乏检查监督和技术跟踪指导,虚报大面积种子转手倒卖现象时有发生。

5.5容易发生倒伏现象

倒伏田块主要是高肥力水稻田,一般从收花期开始发生倒伏。油菜倒伏后,一是籽粒不饱满,产量和含油率明显下降;二是收割困难,特别是给机械收割带来不便。

6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建议

6.1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油菜产业发展,关系到国民日常生产生活,是国计民生之大计。国家要像抓种粮大县一样实行以奖代补,重奖种油大县,鼓励地方政府重视油菜生产,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工作上予以督促。

6.2提高对种植油菜的补助标准和规范资金运作

近年来国家每亩补助10元表示支持,但是,这点补助实在是微不足道,应考虑提高补助标准。①以村小组为单位,由技术员、村两委干部实地调查核实油菜种植面积并张榜公布,无异议后由上述人员领取补助金到村小组召开培训会,重点讲解轻简化栽培技术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场发放补助金。②以种子实物发放补助的,基层科技人员必须逐村跟踪进行技术指导或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3加大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轻简化栽培作为现代农业新技术,一是加强高产优质、高油、高抗油菜品种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适宜轻简化栽培的主推品种。二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辐射和带动周边群众,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来指导油菜生产,以提高单产、提高栽培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6.4实行区域连片规划,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种植

当前,部分地方的粮油生产已经让位于其它产业,被挤向贫瘠坡地、田边地角零星种植,昔日一片花海已不复存在,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只有实行区域性连片规划,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种植,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金荣,朱传霞,杨鸿,等.常德市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探讨[J].作物杂志,2009(3).

[2] 张菊芳,谢成林,王汝利,等.油菜轻简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7(2).

基本农田跟一般农田的区别篇8

关键词:中低产田 改造 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96-01

阿克苏-阿拉尔一带处于天山南麓,位于阿克苏河三角洲和塔里木河上游平原地区,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已有40多年,阿拉尔南口农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重点农业开发项目。但是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资源、环境的组合很不协调,特别是荒漠化和盐碱地问题严重,导致中低产田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很大,十二团目前现有119868.43亩耕地,但是中低产田和盐渍化面积就在63577.3亩以上。因此以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农业改造迫在眉睫。合理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成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

1 中低产田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区域内的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各流域冲积扇上下部和河漫滩低阶地,其土壤类型以灌耕棕漠土、灌耕风砂土、灌耕草甸土为多,也有部分潮土和灌淤土。导致中低产田的原因主要是(1)土层贫瘠:多数为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含量低于0.8%。土壤施肥不足、结构不良,水分、养料和气热不协调,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2)耕地养分不足:农田的保水、保肥性能差,低产田土体潮湿、微生物作用较弱,造成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缓慢;(3)耕地盐碱危害严重:因为本地区灌溉用水和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量的盐分,地区生态气候的特殊性,致使中低产田盐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耕地地下水位高甚至出现积盐现象,在生产上表现为出苗不整齐、苗弱、烂根等问题;(4)耕地气温和土温低:因为一些耕地地处高寒地区,气温和土温都比较低,导致作物抗寒性能差、易早衰。

2 中低产田改造的具体措施

2.1 实行节水型灌溉

建立健全排灌系统,推行节水型灌溉是改造中低产田的关键。一是要做到防止灌溉渠道的防渗,即疏通现有各级排水渠系,保证排水畅通。对已发生渗漏的进行维修治理,未发生渗漏的开展全面防渗工作,提高灌溉的用水率。二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比普通灌溉能节约20%~40%的灌水量。三是新建、改建部分调节水库,增加机井数量,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2.2 加强土壤培肥技术

耕地土壤肥力状况,特别是各种养分含量的高低对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而本地区化肥投人总量不足,化肥利用率较低,各营养元素不平衡。应该持续增施有机肥料,特别是对中低产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油渣还田,发展农田种草养畜。目前本地区施肥技术比较落后,化肥利用率还比较低,尤其是磷肥利用率只有12%~20%。实验证明,基肥深施和追肥沟施均可提高化肥利用率达3%~5%,同时氮、磷、钾化肥的合理配比也可提高各营养元素的利用率。今后应根据地区土壤特性及肥力状况,增加施肥投入,推进有机肥的积累量,改进施肥技术,做到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平整土地、精耕细作。提高中低产田产量,改善土壤品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

2.3 改良盐碱化土壤

采用水利盐碱化土壤改良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引水洗盐、排盐,在土壤含盐碱较轻、较肥沃的土地上,开挖灌水渠、加高田埂,用水冲洗盐碱,将土壤表层的盐碱冲洗到低洼处。需要注意处理好处理上游与下游的关系,建立流域完善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灌排系统。另外可以平整农田,合并零星地块,收复夹荒地,完善灌排系统,清淤排碱渠。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渠道防渗的同时,统一规划,大规模挖排碱渠。在重盐碱荒地上引种红柳、沙枣等耐盐碱树木,创造地上栽树、树下种草的林草双层草场,发展农区畜牧业,养畜肥田。

2.4 配套采取生物措施

在耕作措施改良的同时需要配合生物措施。如种植绿肥作物实行作物伦作以改善土壤状况。比如,绿肥作物发达的根系和茂密的茎叶,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和促进脱盐。增施有机肥料,保证桔杆还田,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肥力增加,结构改良,盐分降低,选择好耐盐碱的植物。在盐渍土壤上,耐盐植物具有很高的细胞液渗透压保证它对水分的正常吸收。试验表明,用矿化度高的水灌溉的植物,体内渗透压比用淡水灌溉提高50%。因此可选择种植苜蓿、向日葵等作物以改善土壤状况。对盐碱大的顽固性土壤可选择种植耐盐树种,如胡杨、灰杨、银白杨等树种。

2.5 综合利用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挖盐碱斑、拉沙换土、改善土壤的团力结构,增强土壤的通气性和渗水能力。条田平整、改造各级灌排渠系、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压碱洗盐的效果,适应各种作物种植和农业机械耕作的要求。在挖盐渍碱斑施工中,要注意选择在夏季地下水位低的时候进行,必须挖透盐渍碱斑,开挖的面积必须大于盐渍碱斑的面积。拉沙换土施工中要注意沙和土的质量。选择含盐碱小的风积沙作为换土的沙。控制好板结土层与沙土的比例,要做到边拉沙边混土。

2.6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中低产田的改良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适应,从土壤的适应性出发,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广应用节水农业灌溉技术,改变种植模式为农草轮作。种植有经济价值的耐盐牧草、苜蓿、油葵,既有利于改良土壤和生态环境改变,也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对不宜种植业利用的中低产田,应进行林牧业利用,在多水区可发展养鱼。近几年来,一部分农户利用低产田发展养鱼,发展养畜或种片林,使这些低产田产生了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并且为改造劣质土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3 结语

综上,中低产田改造具有重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分析中低产田形成原因,对项目的开展进行全面的跟踪管理,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值得一再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魏朝富,朱钟麟,等.中国中低产田造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5(4).

[2] 梁青,王晓峰,查娜.赤峰市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