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资产管理的核心8篇

时间:2023-09-18 17:02:05

资产管理的核心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1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 资产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一、会计集中核算和单位资产的有关内容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的一种财政管理模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统一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资金的使用权和资金筹措、债权债务关系仍由原单位行使和负责,其他的会计工作:如材料、固定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权、处置权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在会计核算中心只核算实物资产的一级总账科目,由报账会计登记明细账,这使得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分离。

二、目前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账实不符。由于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单位管物不管账,账与物的管理相分离,使得单位对内部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掌控不严,不能及时进行账实核对,并且各职能部门对其使用的实物资产也不承担管理责任。从而导致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程序处置、资产及收益流失,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时有发生。

2.管理混乱。由于实物资产的管理归属于单位,而会计核算归属于会计核算中心,形成会计核算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之外的局面。单位报账人员和实物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的具体状况心中无数、管理针对性不强;材料入库、领用不履行手续,消耗性物资没有制定定额,随用随领,缺乏控制;多数单位出借资产无手续、内部转移使用不交接、存放地点改变不登记、资产去向不明无人负责。

3.闲置突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产物资仍由单位管理。特别是实物资产,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未深入到详细的物、件管理,报废处置的管理也呈粗线条,账面上反映不出实物资产的类别,财务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各项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

4.流失严重。单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而弱化了资产管理,认为一切有中心“统”着、“管”着而放弃了实物资产管理。形成会计核算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之外的局面,造成实物资产“财”、“产”脱节,家底不清。

三、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实物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实物资产管理的现状,为规范资产管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1.强化实物资产管理意识。虽然财务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中心,但单位仍然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资产的保值增值负有责任。单位应建立以法人代表为核心、以专职人员管理为依托、以分级负责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目标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实物资产的特点,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内部财务制度约束资产管理行为,自上而下提高理财理念和理财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约束机制,订立实物资产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

2.实行财产定期清查制度。首先,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一次全面的实物资产清查,掌握实物资产盘存和使用的真实、准确信息。同时,各单位要按清查盘存的实物资产开设实物资产登记簿,逐个填写实物资产卡片;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财务处理程序,及时调整实物资产账面记录,设立实物资产明细账。其次,单位要建立起财产物资实物账,并由财务主管负责登记,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和核实,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定期与核算中心的资产账进行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会计核算中心要和单位结合,定期不定期地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以保证实物资产的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2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实物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会计核算方式的一次变革,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但资产管理,特别是实物资产的管理,长期不被行政事业单位所重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其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随着会计核算制度的普遍推行,财政财务管理的重点需要从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

一、会计集中核算后实物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账实不符。各单位财务纳入核算中心后,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业务量大,客观上很难对各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控制。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着重钱轻物,重投入轻管理的观念,不重视对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缺乏有效的日常管理意识和监督,账实不符的现象日益增多。审计调查发现,由于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单位管物不管账,账与物的管理相分离,使得单位对内部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掌控不严,不能及时进行账实核对,并且各职能部门对其使用的实物资产也不承担管理责任。从而导致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程序处置、资产及收益流失、新形成的资产特别是非购置原因增加的资产不入账、私自处置资产的收入不入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现象时有发生。

2、管理混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按照规定必须全部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财务管理的权限也发生了部分转移,造成单位对资产的管理职能弱化。由于实物资产的管理归属于单位,而会计核算归属于会计核算中心,形成会计核算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之外的局面,客观上也会诱发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审计调查发现,部分单位实物资产卡片和实物资产备查簿普遍没有使用,单位报账人员和实物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的具体状况心中无数、管理针对性不强;材料入库、领用不履行手续,消耗性物资没有制定定额,随用随领,缺乏控制;多数单位出借资产无手续、内部转移使用不交接、存放地点改变不登记、资产去向不明无人负责。

3、闲置突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移至中心,但单位的财产物资仍由单位管理。特别是实物资产,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未深入到详细的物、件管理,报废处置的管理也呈粗线条,账面上反映不出实物资产的类别,财务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各项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同时,从审计情况看,会计集中核算后大部分单位存在不需用或未使用资产,个别单位的闲置资产超过同类资产数量的20%以上,价值占实物资产总额的比例达10%,有些资产闲置达数年以上。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金额之大、时间之长,令人担忧。

4、流失严重。单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而有意无意弱化了资产管理,认为一切有中心“统”着、“管”着而放弃了实物资产管理。久而久之,势必形成会计核算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之外的局面,造成实物资产“财”、“产”脱节,家底不清。从审计发现的情况看,这些大额的固定资产购置大都未登记固定资产账和资产卡片,出售资产也未登记减少固定资产账,而是由会计核算中心列作经费支出,使单位资产游离于账外,失去了对其有效监督。有的单位将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不入账,或开小收大,将此笔收入置于会计核算之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使用过程中的因人为事故及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或丢失、因故障而提前报废、不当处置等,都会导致资产流失。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实物资产管理的对策

各单位的资产既是各单位履行其职能的必要基础,也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虽然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但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实物资产管理也是打造“高效政府”、建设节约型社会、降低行政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实物资产管理的现状,为规范资产管理,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1、强化实物资产管理意识。虽然财务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中心,但单位仍然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资产的保值增值负有责任。单位应建立以法人代表为核心、以专职人员管理为依托、以分级负责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目标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实物资产的特点,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内部财务制度约束资产管理行为,自上而下提高理财理念和理财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约束机制,订立实物资产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提高全员的参与实物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行财产定期清查制度。首先,会计核算中心、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应联合进行一次全面的实物资产清查,掌握实物资产盘存和使用的真实、准确信息。根据清查情况,依照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对非正常盘亏的资产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各单位要按清查盘存的实物资产开设实物资产登记簿,逐个填写实物资产卡片;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财务处理程序,及时调整实物资产账面记录,设立实物资产明细账。其次,单位要建立起财产物资实物账,并由财务主管负责登记,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和核实,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定期与核算中心的资产账进行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会计核算中心要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结合,定期不定期地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以保证实物资产的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再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制度完善和监督,对资产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数字的监督,要深入到各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3、加强资产日常管理。(1)资产的购置。购置完成后,要有专职管理人员验收。如为大批材料,应入库保管,领用时填写领料单,并根据入库单、领料单登记实物资产备查簿;如为固定资产,则填写实物资产卡片(一式二份,一份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登记保管,一份由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登记保管,卡片应标明该资产的名称、类别、编号、购置时间、来源、金额、使用单位或人员、存放地点、附属设备情况、内部转移使用记录、出借出租记录、设卡日期、卡片编号、专职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签名等),并及时转移给资产使用者。(2)资产的使用。材料的消耗要制定定额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应实行全程管理,责任到人。对一些特定的设备要制定操作规程,实行规范操作,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使用;使用人员或存放地点发生变动时,要履行移交手续,及时更改固定资产卡片的相关记录;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应由专人负责,以保持资产的正常使用;非专门配备的工具器具,用后应及时交还专职管理人员,并办理缴销手续。(3)资产的处置。资产的处置应由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审核备案。出售资产的,需聘请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落后需淘汰的资产,应由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出具技术鉴定意见书;报废无法继续使用的资产,按规定程序转入清理;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应查明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4、健全资产报账手续。(1)资产的购置和增加。购置完成后应及时到会计核算中心报账,报账时如为外购资产,必须提供外购资产原始发票和政府采购中心的相关凭据,并附单位专职资产管理人员的验收证明,连同填写完整的实物资产卡片一并交会计核算中心,经审核无误后方可入账;如为自建自制资产,应提供外购工程物资的原始发票、验收入库单、实物资产卡片,领用的库存材料、产成品应提供原始领料单,以便确定资产原始价值;如为发包工程,在报账时应提供建造合同、预决算报告、验收报告单、工程结算等原始凭证、实物资产卡片等;外单位拨入、捐赠的资产应附相关可以证明资产价值的原始凭证,如调拨单、捐赠方提供的有关凭证等,连同实物资产卡片审核入账;盘盈的资产,应填写实物资产卡片,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入账。(2)资产的处置和减少。资产处置完成后应及时到会计核算中心报账,报账时应提供相关的原始凭证或证明,包括单位领导批准处置资产的书面材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书,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技术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报告,单位撤销、改制、分立、合并、改变隶属关系等的批准文件,非正常损失资产的有关情况说明以及对责任人、相关领导的处理情况,按规定应上缴财政的变价收入、残值收入的缴款凭证等。会计核算中心对上述凭证审核无误后方可入账,同时将实物资产卡片注销,另行保管。

5、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政府要加大对会计核算中心的软硬件投资力度,实现对实物资产管理的电子化,细化实物资产核算,建立财务管理与实物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使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联网,依托现代电子技术,解决信息传输不畅的问题。通过共享数据信息,可以使各单位及时直观地掌握最新数据,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实时监控。单位要及时检查资产的动态,对闲置的资产进行分析评估。如为不需用的资产,应早清理、早盘活;如为暂时停用的资产,应做好保养维护,保证资产的性能和安全完整;如为已报废或应报废资产,应尽快处置。争取采用科学的方法,如出售、出租、对外投资等,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叶振鹏主编,《中国财政改革:难点与热点》,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3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固定资产;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江苏省宿迁市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于1999年,截止2014年12月,全市158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全部纳入市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报账,取消了纳入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及银行账户。会计核算中心在规范各单位会计核算、监控资金支付、执行财经法规和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规范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宿迁市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了以几点看法:

一、账实不符问题

一是购入固定资产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按照固定资产记账而单位未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现象。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设兼职或专职报账员,购置、核销固定原始凭证由报账员整理后交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记账。由于在,固定资产概念上,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报账员往往将一些价值较小、使用时间超过一年的资产理解成低值易耗品或办公用品,未当固定资产管理。二是各单位盘亏、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销账不及时,往往等全市统一清产核资时才发现账实不符。三是借入、接受捐赠、借出、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未及时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账务处理,往往只是在单位固定资产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四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修缮后的固定资产,各单位报账员往往当作维修费支出报账,会计核算中心未能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五、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不入账,尤其是房屋建筑物。行政事业单位一些基本建设,建设周期长、资金缺口较大,部分工程款由施工单位代垫,发生的财务纠纷较多,发票不能及时开出,不能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导致部分固定资产已完工使用多年,却还没有入账。六、有些部门由于预算缺口等原因,往往形成上级单位单位购置固定给下级使用、或者下级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给上级单位使用、下级单位之间互相购置固定资产混用现象。资产领用过程中往往只要求领用单位经办人签字,未到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固定资产移交账务手续。固定资产清查时常出现有实物找不到单位,或者单位有账,查不到实物现象。

二、职责不分,核算与管理脱节问题

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实际上扮演的是一个记账的角色,被核算单位实际上仍然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不少单位负责人却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有关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上的责任应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推诿扯皮。这就形成了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相脱离,会计核算中心难以控制固定资产购置、验收、核销过程中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从而产生了支付风险。另一方面,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紧密联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从原单位分离出来交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客观上也造成了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执行过程中无章可循,有些单位虽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

四、固定资产管理不善,资产收益流失问题

一是固定资产不入账问题,例如部分有行政执法权通过单位罚没手段取得的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未及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实际上已经占有使用甚至用于经营取得收益,而账上却没反映。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往往一人兼顾十几家单位账务处理,远离原始凭证记载事项的发生环境和地点,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此类资产的管理使用和收益问题。二是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往往不考虑资产存量,部分可调配使用的资产例如数码相机等完全没有必要每个部门均购置,造成闲置浪费。三是使用人责任心不强,部分破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维修改良,也未及时履行手续进行核销,造成本可通过维修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不用,重新购买。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树立资产管理主体责任意识

增强单位负责人和各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的责任意识,会计核算中心并不是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单位负责人仍是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及收益负总责。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是否合法、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监督和管理,其责任必须由单位来承担。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各单位必须制定完整可靠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大对固定资产毁损、流失责任人的追责力度。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使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内部调拨、价值变更、报废处置都处于制度的严密监控和管理之下。

2.定期指导各单位进行资产清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专业责任,在固定资产清查等方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定期组织各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目前各单位的报账员大都是兼职,相当比例是非会计出身,对财务管理尤其是资产管理意识淡化。会计核算中心应通过业务培训,明确报账员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监督责任,保证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3.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应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固定资产使用及账务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使用登记薄、资产交接登记表。定期更新,且内容要齐全、准确,以便掌握本单位资产的总体情况。二是单位及使用部门定期与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账务核对,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并与资产在用状况结合全面了解资产价值、实物状况。三是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建立维护与保养机制,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库[2013]218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4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弊端分析 财务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其资金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于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对单位会计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职能和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不注意理顺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和财务业绩的同时,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动向。因此,笔者在分析当前核算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强和完善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是当务之急。

1.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只承担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无法深入参与单位财务管理,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人员无从核实票据所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财权、事权相分离,又限定了会计集中核算无法从事后监督的圈子跳出,无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目的:对核算单位资金收支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

1.2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核算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财产清查也由单位实施,部分核算单位根据会计账登账,相互依赖,造成登记不实,加之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进行定期实地清查盘点,使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部分单位实物短少、移交,不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而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忽略资产的管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1.3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

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 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办理, 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 这样的制度明显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不易获得及时的财务信息,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1.4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核算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核算中心,资产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具有单一性。

1.5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核算单位混淆不清,核算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造成专项资金支出效率不高。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2.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在会计监督职能方面,需要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分析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2完善内外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对重大预算项目和专项经费要进行重点监控,核算单位除提供真实合法的原始票据报账,必要时还需具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反映。建议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预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加强支付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统一固定资产口径,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财务审核机制。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单位必须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有验收、领用、移交有登记,保证账实相符,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以及时掌握核算单位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必要时也可形成制度化行为。同时核算中心应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及时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机制,接受财政内部检查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2.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核算中心的数据做到资源共享

单位可随时通过网络查询本单位的报表、账簿,及时对账,保证本单位账表、账账、账实相符。实现核算数据资源共享后,可使单位能够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情况,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在不具备网络数据资源共享的条件时,建议可采用月度、季度分析报表反馈的形式实现财务信息交流,注重核算单位信息需求,跟踪分析,不断改进。待条件具备时,建议也可考虑采用远程报账系统,从根本上实现核算中心自核算型向管理型职能的转变。

2.4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2.5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核算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2.6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财政部门引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机制,应与以往单纯查账式的审计不同,绩效审计不仅要查清账目,而且应提出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具体建议。否则,绩效审计就会有当家理财“不善”的记录。

参考文献:

[1]王茜.集中核算体制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之我见.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7)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5

一、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所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能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能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发展等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展望等确定出为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所应建立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是指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通过事先的统筹规划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以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培育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应用是指如何寻找核心能力的应用机会,尽可能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核心能力的适应性、领先性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保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领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2、管理的循环性。对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能力,或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能力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实时性。对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二、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保护

关于公司核心能力的可持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所谓对公司的核心能力的有效保护,是指公司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或手段提高竞争对手的“模仿门槛”,使公司的核心能力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一定的领先距离,为公司的核心能力“制造”出一块隔离带或安全区。

1、核心技术的保密与垄断。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对其核心技术都非常注重保密,因为他们深知核心技术一旦被竞争对手轻而易举地掌握则意味着竞争优势的丧失。因此,他们在核心技术的保密方面会坚持这样的原则,即输出产品不输出技术;输出非核心技术不输出核心技术。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有许多合资厂,也尽管其配方99%的成分都已被研究分析出来,就是剩余的1%(可称为核心配方),可口可乐公司对外界从不公开。另外,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还通过注册专利以使核心技术获得垄断地位来实现对其的有效保护。同时,制定大量的保密规则,对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掌握公司核心技术的人员的保密行为实行有效的约束,已成为这些公司的惯例。

2、核心技术的谨慎推出。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在制定市场战略时注重在客户需求和核心技术保护方面寻求平衡。对其核心技术的推出是谨慎的,并非一下子把核心技术都拿出来到市场上推广。如IBM公司、微软公司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战略。他们以雄厚的人力、财力、研发能力等,贮备几个档次的新技术,但只推出比其他公司先进半步的技术,以保持技术领先和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对于尚未利用的技术或一时很难转化为商品的技术,则让技术保持原有的状态加以储存,绝不拿出来推广或出售。

3、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通常是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对一项资产大规模投资。竞争对手尽管同样可以使用这种资产,因为市场规模较小,以现在的盈利水平无法支持两家厂商。显然,通过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可能使潜在的竞争对手驻足不前,从而达到核心技术的可持续性。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核心能力与大公司,特别与跨国公司是紧密相联的。这是因为,大公司的发展需要核心能力的支持,而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又通常具有安全的收益。中小公司在某个时段上也不是没有核心能力。但是,因其资源配置的规模较小,使其面临竞争对手的“模仿式冲击”所带来的风险较大,因而中小公司的核心能力容易呈现出不稳定性。三、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

鉴于所有资源都会贬值,核心能力作为公司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也是如此。如果不保持对核心能力的持续投资,核心能力的丧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有效的公司战略需要不断地对其核心能力保持高强度的投资。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大体有三个方向:

1、对核心技术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在实体构成上,必须以作为无形资产的卓越品牌为主导,大力实施并推进第四代R&D战略管理。实际上,品牌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它是企业核心技术的结晶,是消费者获得高消费者剩余的产品的“身份证”。顾客可以从名牌获得满意,并同时避免了一系列消费风险。毫无疑问,实施品牌战略、核心能力机制的打造及其整个新型战略管理体系的构造,关乎整个现代社会生产价值链条,从产品设计开发、做成样品、零部件生产、半成品组装,到成品组装、包装、运输、分销,再到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然而,这一整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部分对产品的价值增值功能是不同的。而最能增大价值的两大环节之一就是上游的核心技术开发。

2、对人力资源特别是核心员工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的人格载体必须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另一方面,以知识资本化为基本线索而具体实施的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将使公司战略的有效推进获得更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的社会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知识工作者正在成为资本。因此,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较之传统经济更为必要。核心能力理念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认识到在具有传统部门结构的公司,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核心能力确定了公司行政机构的关键角色应该是充当公司核心能力的保护人。有时,为做好保护工作,甚至可以指定一位管理人员,负责对核心能力的投资。公司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时,尤其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投资。因为,核心员工的丧失或其人力资本价值的下降,将意味着公司核心能力的丧失或下降。在这方面,必须关注的重点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员工能为客户、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创造分别来源于核心员工的预见力与执行力。②相对竞争对手,专家可以出高薪聘请,但忠诚的核心员工无法用高薪招聘。拥有卓越预见力与执行力,又忠诚于企业的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但问题在于要时刻爱护员工的忠诚。③核心员工能力是公司自学习积累的结果,教育与培训导致人力资源的不断丰厚。公司必须建立基于“能本管理”的员工预见力、执行力开发机制。④为了使公司的命运不掌握在个别员工手里,必须倡导并实现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平台,构筑合理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与公司制度安排。

3、对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核心能力的调整轨迹一般是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即向研发和营销延伸。公司拥有核心技术不是目的所在,目的在于优化公司的利润。而公司的营销能力正是把“技术变为财富”的最后一站,因此,对公司的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也就成为必要。从为客户创造新生活这一核心能力本质内涵的视角出发,公司核心能力亦即公司核心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顾客的忠诚度,这是全部营销管理的聚集点,也是公司核心能力的最本质内涵。营销就是要使传统的公司销售经营化,在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的基础上,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应客户的需要,形成产品自我销售。

四、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如果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正在被竞争对手所效仿,那么该如何保持维系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1、将核心能力升级到结构上更有吸引力的行业。夏普公司的做法为如何针对技术和产品的连续升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供了很好的示范。20世纪50年代,夏普公司是电视机和收音机的组装公司,表面上属于日本二类消费电气公司。为打破这种局面,公司创始人早川笃治(ToKujiHayakaova)建立起研发机构。当日本通产省禁止夏普公司设计计算机时,公司在1964年利用其有限的技术生产出全球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巩固其在该领域的地位,夏普公司向后集成,生产自己的专业化半导体,并大力投资开发新的液晶显示技术。夏普公司押在LCD技术上的赌注得到了回报,并使其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如Wizard电子管理器。一段时间后,其卓越的显示技术令夏普公司在以前拼搏的领域(如便携式摄像机)拥有了竞争优势。

2、将核心能力移植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市场。如果说创新是发展核心能力的推动力,那么跨国经营则是催化核心能力的拉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无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求在国际竞争中放大自身的核心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通用电气公司、索尼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均是将核心能力移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以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得到升级与放大,从而摆脱竞争对手的模仿威胁,有效地保持维系了公司的核心能力。

3、以公司核心能力为主线实施资本运作。能力学派管理专家指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是把公司的内部组织和产品——市场战略有效联结起来,就是变业务流程为战略性资产。所谓战略性资产亦可认定为具有核心能力的资产,因而以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资本运作的主旨在于:透过各个层面将资本运作直接同市场结构联系起来。所以重组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产权重组以产业重组为导向,不能为重组而重组,产权重组只有按照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才能体现核心能力的需求;产业结构重组以产品结构重组为导向;产品结构重组以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为导向;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以居民消费结构为导向。

4、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百年的旗帜公司,过去靠的是技术,现在其核心能力则在于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通用电气式培训。从中国海尔公司的成长转变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可以说,世界著名的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奥秘,也在于其完成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公司改造。在将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提升重点是公司的组织能力。因此,必须关注的方面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管理能力能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源于公司的经营理念。②公司良好的界面管理机制是公司效率的关键。③必须解决好管理责任制问题,构造能上能下、持续上下的变动机制。④基础管理水平是核心管理能力的基本功,也是竞争对手很难一时就能模仿的。

五、建立企业学习力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和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在新的竞争时代,光靠雄厚的资源和强大的规模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的能力才是突破生存不利格局、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只有重视学习、用心学习,企业才能适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市场,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什么是学习力呢?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总和,企业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力,才能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才能获得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因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企业必将是那些能够想方设法使组织内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因为学习是提高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惟一渠道;学习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学习有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6

一、建立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同时在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领先性,那么企业就需要动态的核心能力及动态管理能力。所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管理应是对核心能力整个演变过程的循环和实时的动态管理,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核心能力管理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发展等阶段。核心能力的确定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展望等确定出为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所应建立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是指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能力,通过事先的统筹规划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以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培育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应用是指如何寻找核心能力的应用机会,尽可能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为企业带来优良的经营业绩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评价与发展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核心能力的适应性、领先性等,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核心能力保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领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

2、管理的循环性。对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绝不是在评价完成之后便告结束,而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再返回培育、确定或应用阶段,即或在原有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单纯强化提高,或是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能力,或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应用,通过每一次循环,核心能力的内涵和价值都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并不断提高核心能力的管理过程。

3、管理的实时性。对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的管理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管理的循环性和实时性存在于各管理阶段中,对动态管理的管理手段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进行操作。

二、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保护

关于公司核心能力的可持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所谓对公司的核心能力的有效保护,是指公司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或手段提高竞争对手的“模仿门槛”,使公司的核心能力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一定的领先距离,为公司的核心能力“制造”出一块隔离带或安全区。

1、核心技术的保密与垄断。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对其核心技术都非常注重保密,因为他们深知核心技术一旦被竞争对手轻而易举地掌握则意味着竞争优势的丧失。因此,他们在核心技术的保密方面会坚持这样的原则,即输出产品不输出技术;输出非核心技术不输出核心技术。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有许多合资厂,也尽管其配方99%的成分都已被研究分析出来,就是剩余的1%(可称为核心配方),可口可乐公司对外界从不公开。另外,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还通过注册专利以使核心技术获得垄断地位来实现对其的有效保护。同时,制定大量的保密规则,对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掌握公司核心技术的人员的保密行为实行有效的约束,已成为这些公司的惯例。

2、核心技术的谨慎推出。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在制定市场战略时注重在客户需求和核心技术保护方面寻求平衡。对其核心技术的推出是谨慎的,并非一下子把核心技术都拿出来到市场上推广。如IBM公司、微软公司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战略。他们以雄厚的人力、财力、研发能力等,贮备几个档次的新技术,但只推出比其他公司先进半步的技术,以保持技术领先和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对于尚未利用的技术或一时很难转化为商品的技术,则让技术保持原有的状态加以储存,绝不拿出来推广或出售。

3、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通常是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对一项资产大规模投资。竞争对手尽管同样可以使用这种资产,因为市场规模较小,以现在的盈利水平无法支持两家厂商。显然,通过围绕核心技术的经济威慑可能使潜在的竞争对手驻足不前,从而达到核心技术的可持续性。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核心能力与大公司,特别与跨国公司是紧密相联的。这是因为,大公司的发展需要核心能力的支持,而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又通常具有安全的收益。中小公司在某个时段上也不是没有核心能力。但是,因其资源配置的规模较小,使其面临竞争对手的“模仿式冲击”所带来的风险较大,因而中小公司的核心能力容易呈现出不稳定性。

三、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

鉴于所有资源都会贬值,核心能力作为公司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也是如此。如果不保持对核心能力的持续投资,核心能力的丧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有效的公司战略需要不断地对其核心能力保持高强度的投资。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大体有三个方向:

1、对核心技术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在实体构成上,必须以作为无形资产的卓越品牌为主导,大力实施并推进第四代R&D战略管理。实际上,品牌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它是企业核心技术的结晶,是消费者获得高消费者剩余的产品的“身份证”。顾客可以从名牌获得满意,并同时避免了一系列消费风险。毫无疑问,实施品牌战略、核心能力机制的打造及其整个新型战略管理体系的构造,关乎整个现代社会生产价值链条,从产品设计开发、做成样品、零部件生产、半成品组装,到成品组装、包装、运输、分销,再到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然而,这一整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部分对产品的价值增值功能是不同的。而最能增大价值的两大环节之一就是上游的核心技术开发。

2、对人力资源特别是核心员工进行投资。公司核心能力的人格载体必须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另一方面,以知识资本化为基本线索而具体实施的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将使公司战略的有效推进获得更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的社会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知识工作者正在成为资本。因此,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较之传统经济更为必要。核心能力理念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它认识到在具有传统部门结构的公司,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投资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核心能力确定了公司行政机构的关键角色应该是充当公司核心能力的保护人。有时,为做好保护工作,甚至可以指定一位管理人员,负责对核心能力的投资。公司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时,尤其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投资。因为,核心员工的丧失或其人力资本价值的下降,将意味着公司核心能力的丧失或下降。在这方面,必须关注的重点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员工能为客户、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创造分别来源于核心员工的预见力与执行力。②相对竞争对手,专家可以出高薪聘请,但忠诚的核心员工无法用高薪招聘。拥有卓越预见力与执行力,又忠诚于企业的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但问题在于要时刻爱护员工的忠诚。③核心员工能力是公司自学习积累的结果,教育与培训导致人力资源的不断丰厚。公司必须建立基于“能本管理”的员工预见力、执行力开发机制。④为了使公司的命运不掌握在个别员工手里,必须倡导并实现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平台,构筑合理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与公司制度安排。

3、对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核心能力的调整轨迹一般是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即向研发和营销延伸。公司拥有核心技术不是目的所在,目的在于优化公司的利润。而公司的营销能力正是把“技术变为财富”的最后一站,因此,对公司的核心营销能力进行投资也就成为必要。从为客户创造新生活这一核心能力本质内涵的视角出发,公司核心能力亦即公司核心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顾客的忠诚度,这是全部营销管理的聚集点,也是公司核心能力的最本质内涵。营销就是要使传统的公司销售经营化,在深刻认识和了解顾客的基础上,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应客户的需要,形成产品自我销售。

四、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如果一家公司的核心能力正在被竞争对手所效仿,那么该如何保持维系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升级。

1、将核心能力升级到结构上更有吸引力的行业。夏普公司的做法为如何针对技术和产品的连续升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供了很好的示范。20世纪50年代,夏普公司是电视机和收音机的组装公司,表面上属于日本二类消费电气公司。为打破这种局面,公司创始人早川笃治(ToKujiHayakaova)建立起研发机构。当日本通产省禁止夏普公司设计计算机时,公司在1964年利用其有限的技术生产出全球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巩固其在该领域的地位,夏普公司向后集成,生产自己的专业化半导体,并大力投资开发新的液晶显示技术。夏普公司押在LCD技术上的赌注得到了回报,并使其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如Wizard电子管理器。一段时间后,其卓越的显示技术令夏普公司在以前拼搏的领域(如便携式摄像机)拥有了竞争优势。

2、将核心能力移植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市场。如果说创新是发展核心能力的推动力,那么跨国经营则是催化核心能力的拉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拥有核心能力的公司无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求在国际竞争中放大自身的核心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通用电气公司、索尼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均是将核心能力移到地域上更有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以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得到升级与放大,从而摆脱竞争对手的模仿威胁,有效地保持维系了公司的核心能力。

3、以公司核心能力为主线实施资本运作。能力学派管理专家指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是把公司的内部组织和产品——市场战略有效联结起来,就是变业务流程为战略性资产。所谓战略性资产亦可认定为具有核心能力的资产,因而以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资本运作的主旨在于:透过各个层面将资本运作直接同市场结构联系起来。所以重组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产权重组以产业重组为导向,不能为重组而重组,产权重组只有按照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才能体现核心能力的需求;产业结构重组以产品结构重组为导向;产品结构重组以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为导向;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以居民消费结构为导向。

4、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百年的旗帜公司,过去靠的是技术,现在其核心能力则在于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通用电气式培训。从中国海尔公司的成长转变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可以说,世界著名的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奥秘,也在于其完成了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公司改造。在将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升级到核心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提升重点是公司的组织能力。因此,必须关注的方面是:①从客户层面考察,核心管理能力能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源于公司的经营理念。②公司良好的界面管理机制是公司效率的关键。③必须解决好管理责任制问题,构造能上能下、持续上下的变动机制。④基础管理水平是核心管理能力的基本功,也是竞争对手很难一时就能模仿的。

五、建立企业学习力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积累、转移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和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在新的竞争时代,光靠雄厚的资源和强大的规模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的能力才是突破生存不利格局、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只有重视学习、用心学习,企业才能适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市场,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什么是学习力呢?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总和,企业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力,才能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才能获得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因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企业必将是那些能够想方设法使组织内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因为学习是提高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惟一渠道;学习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学习有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7

一、教育会计集中核算的含义与运行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学校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1]。现行的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学校设一名报账员,整理原始凭证并经经手人、证明人、主管签名后,送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审核支付,由核算中心编制记账凭证、入账出报表、装订凭证,然后将所有会计资料由核算中心保留一年,一年后交由单位自行保管[2]。

该模式运行的特点是:一是统一账户。取消各核算单位的多头开户,各学校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同一个账户系统中,有利于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统一收付。各学校撤销了所有的银行账户,所有的行政性收费均直接进入财政专户;各学校的开支在学校主管领导审核的基础上再经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报销入账、支付,强化了部门预算约束。三是统一财务核算。各学校的报账员将各学校的支出原始凭证送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和原始凭证,核算中心要求各学校纠正或完善手续,这可以有效的遏制乱花费、乱开支的现象,预防贪污腐败。四是统一票据。集中核算之前,各单位的票据不统一;集中核算之后,各学校使用同一的票据。不仅有效规范了票据的使用,而且也起到监管的作用。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教育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监管职能不突出

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目的是要规范学校的财务支出,实现对经费的动态监控;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学校的每一笔支出都有知情权、审核权、监督检查权。但在实际工作中,核算中心在功能定位上没有突出监管职能的重要性,更多履行了核算职能。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每位会计每月要处理数十家学校的成百上千张原始凭证,除交接、整理、记账、审核凭证以外,还要忙于打印、装订记账凭证,出报表、做账簿,受人员、时间的制约,单位财务状况数据分析不够,监管不到位,成了“记账”[3]。他们只对票据的合规性和预算额度方面进行审查,只要票据规范,手续齐全,就可入账支付,至于开支的合理性,甚至票据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监管。

(二)核算中心对经费开支的真实性监管不力

会计原始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对原始凭证中记录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审查和监督是至关重要的,《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核算中心忙于会计账务处理,无暇顾及审查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核算会计只能从票据的规范性方面进行审查,只要票据符合规范,符合票据管理原则,就可入账支付。另一方面,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与各中小学是相对独立的,核算中心人员没有参与学校的各项经济支出活动,对各中小学实际的经济活动缺乏了解,也就无法对财政资金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有全面了解。这种凭证的审核监督,实质上只是票据合规性审查。实行教育系统核算制度以来,会计资料日趋规范,表面账务的违规和作假现象很少发生,但虚假票据、虚假经济业务现象、“账外账”的“二层皮”现象却明显增多了[3]。真票据假业务现象可能在某些学校一定程度的存在[4]。例如,学校将办公用品、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购置费、劳务费等票据,拿到中心报支,通过变通手法套取出资金, 冲抵有关乱支滥用、请客送礼等会计中心账面不能直接列支的现象时有发生[5]。

(三)核算中心对资产监管薄弱

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在集中核算制下,资产监管力度有限。一是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资产实物与账务核算分离。核算中心主要负责财产的核算,而财产由各学校保管与使用,至于资产是在使用还是被出租、出借,核算中心不能及时知晓。各学校的资产管理员是兼职的,管理手段落后,责任不明确,没有对资产进行实物盘点和清查,对资产的处置,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且相关人员调离时也不能履行资产的移交手续,导致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的可能。二是出现账实不符。现在学校资产来源多样,可能是自购,可能是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也可能是其他单位的捐赠等,学校管理人员和报账员不能及时将入库单等相关凭证送往核算中心,中心不能及时入账;对报废的资产没及时办理核销手续,中心也不能作相应的账务调整;这些都容易造成账实不符,资产信息失真,监管乏力,导致资产流失风险加大[6]。

(四)资金使用效益监管缺失

目前核算中心侧重于会计核算业务,监管方面也只是对票据的合规性监管。对经费使用效益方面监管几乎是空白,存在资金的浪费性使用。一方面学校领导认为有核算中心监管,忽视对资金的结构和效益分析,资金支持的随意性大,存在超预算安排的现象。学校经费的使用不考虑效益,只要是不违反财经纪律就行了,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由于核算中心疲于应付日常核算事项,对集中单位的经济业务没有较好地参与,实际造成经济业务与会计业务的“两张皮”[7]。没有对各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也没有运用相应的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谈不上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管。

(五)学校内部会计监管缺位

教育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的出纳和会计岗位被取消,学校设一名报账员。报账员代替原来的出纳员和会计人员,承担了原来互不相容的两个工作岗位,受制于编制,报账员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兼任,学校的会计监管职能只能落到报账员一人的肩上,但是报账员缺乏相应的财会知识,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把会计凭证送到核算中心,严重削弱了对学校财务支出的监督职能[8];有些报账员为了在核算中心减少麻烦,甚至出谋划策,把不合理的支出变更为合理的支出。部分校长认为学校的会计核算和监管工作由核算中心负责,于是放松了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忽视内部会计控制,使内部监管出现漏洞;由于财务支出需要接受核算中心的制约与监管,有些学校领导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监管,有意采取措施规避核算中心的审核监管,导致学校内部不能有效行使内部会计监管职能。

(六)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审计监督难度增加

会计集中核算,学校的账户取消了,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仍属各学校,也就是说,没有改变其会计主体、预算主体及相关的会计责任,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仍由各学校负责。但由于学校不负责会计核算业务,而负责会计核算的会计核算中心又不是会计责任主体,导致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责任与各预算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界定不明确。一方面单位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不再承担核算职责和会计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接受审计等监督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与被监督主体不分。在实际的审计监督中,发生违法会计行为后,不易划清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的会计责任,很有可能相互推诿,这样会给追究会计责任造成困难[9]。

三、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监管的对策

(一)深化集中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职能

核算中心应改变目前重核算服务,轻会计监督的现象。明确“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分析和会计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会计监督和财务分析为手段,以会计服务为目的,从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功能[7]。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加大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按照经济法规,对核算单位的开支在事前进行预算监督[3]。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定期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抽查监督,工作重心应由原来的办理日常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与监督职能转变,对预算资金的支付执行更强的事前监督,实现向事前和事中监督的有效延伸。

(二)加强对学校支出的真实性检查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各项支出的票据都要经过核算中心的审查才能报支,应该从目前的重票据的合规性审查,重点转向开支事项的真实性监管。真实性的监管,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源头监管。审查票据手续是否完备,发票数量、单价、金额、购买数量是否准确完整,附件是否齐全,从源头上杜绝虚假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做好跟踪监督,审查账实是否相符。对报支的办公用品、大额购置费、会议费、修缮费等,必须与报账有关的实物进行核查,与商品销售单位进行核对,检查相关的会议记录,与相关的维修、施工单位进行核查。通过核查,确保各支出事项的真实性。

(三)会计核算中心和学校协同加强资产监管

一是核算中心加强资产的管理。首先,对存量的固定资产全面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核算中心对固定资产建立“三账一卡”管理制度,即由核算中心建立固定资产的总账和一级明细账,各学校的报账员负责建立二级明细账,各学校的具体使用部门建立登记台账和卡片。对已经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督促各学校及时办理资产的报废审批手续,核算中心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其次,对新增的固定资产完善入账手续。对学校自行购买的固定资产、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固定资产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核算中心制定相应入账程序,据此进行相应的登记入账。

二是学校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首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固定资产的购入、新建、报损、报废的审查由校长负责;财产物资的使用、分配、清查总务部门负责;校产的登记、核查由总管理员负责;校产的领取、报损、报废,并登记好卡片及台账由各部门的管理员负责;二级明细账由报账员负责登记,报账员要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确保账实、账账相符。各部门分工明确,互相监督,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学校应定期进行全面盘查和不定期抽查,掌握资产使用情况,严防资产被侵占;建立人员离任核查制度,校长和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应组织核查固定资产,办理移交手续,做到人走账清,防止固定资产流失[6]。

(四)强化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

核算中心除财务支出合规性审查外,应强化对资金使用效益监管。一是监管各学校是否按预算安排的项目进行支出;二是对各学校的财务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运用不同的比较分析方法,测算各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挖掘潜力,防止资金浪费使用。

(五)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学校内部监督体系是高效使用资金的第一道防线。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内部监管体系,一是改变目前报账员集会计、出纳和票据于一身的现状,在学校内部进行合理分工,相互监督[10];二是发挥学校纪检,稽核人员的作用,加强对票据事项真实性的监督;三是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学校的教师了解学校的情况,发挥他们的监督有利于杜绝虚假冒领的发生;四是定期账务公开制度,应公布明细账目,学期结束进行账务核算;五是建立财务违规的举报通道,广大的教职工发现财务问题可以向核算中心,上级相关的纪检、稽查部门进行举报。

资产管理的核心篇8

一、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中心的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一些单位的核算中心隶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就要受到财务管理部门的影响,体现财务管理部门的意图,这样容易形成财务管理部门代替核算中心行使职能,违背了核算中心成立的初衷,形成产、供、销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核算中心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职能划分不清,不利于企业内部的控制和核算中心职能的发挥。

2、核算中心在核算范围的确定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核算中心都隶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核算中心的核算范围大部分也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确定,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只将一小部分固定性支出(如人员工资、电费、电话费等)纳入核算中心核算,而将一些灵活性大的支出(如业务招待费、企业教育培训费等),留到财务管理部门,发生业务时,核算中心的所属单位再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处理业务,使核算中心不能全面核算所属单位部门的财务事项,而只核算其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核算,核算范围的划分既没有按照核算单位划分,也没有按照核算费用划分,甚至有的财务管理部门直接把计划留一部分,只下达一些固定性支出的计划,其它的酌量性支出,直接留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形成一个单位在两处核算费用的现象,给企业管理者对所属单位的监督、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

3、核算中心的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核算中心是将企业所属单位的财务及银行账户撤销,统一纳入企业的核算中心进行核算,所属的单位较多,如何快捷、准确、明析的提供有关的财务信息,充分发挥核算中心的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也是强化核算中心管理的重要问题。

4、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造成会计管理职能难以深入,虽然强化了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但弱化了会计管理职能。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加强对所属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1、成立总会计师领导下的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将管理职能与核算职能分开,使财务管理中心侧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侧重实际核算。为了能从源头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中心主要职能是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的分析,制定各项成本计划和产品的销售价格;通过对资金使用效果的分析,进行企业资金的筹集,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等,而核算中心则主要是对会计事项进行核算、监督,并执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以及成本计划和产品的定价。由总会计师直接管理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执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制度、办法,以及执行企业的各项计划和产品定价,这样既有利于规范核算,又有利于对各部门的监督和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协调,并做到各项计划的制定和计划执行的分离,更加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核算中心职能的发挥。

2、建立由总会计师或企业的管理部门确定核算中心核算范围的机制,保证核算范围的相对稳定。在核算中心的核算范围确定上,应该由企业的管理部门或总会计师进行确定,而不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确定,同时企业管理部门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以方案或制度等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核算中心的核算范围,并保证核算范围的相对稳定性,使核算中心的工作有所依据。

3、规范核算中心的业务,强化内部管理,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的制定和执行应分属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起到监督、制约作用,使预算更加具有客观性。(2)加强费用要素管理。建立工资管理台账,在工资费用发生时同事登记各部门的人员变动和工资额的变动情况,本月发生的工资情况与上月的工资情况对比,如有不同,分析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形成台账作为今后管理的依据,使工资管理规范化,加强工资的事前监督。建立办公用品备查账,监督和管理办公用品的采购和使用,在各部门采购消耗性的办公品到核算中心报账时,同时要提供一份与所报办公品名细相同的采购名细表,核算中心审核完毕后,分部门建立办公用品备查账,下次发生时,在审核办公用品的采购是否合理时,同时与办公用品备查账进行对照,看是否有突击采购,虚开发票的现象,同时也从数量上对单位使用办公费用品进行监督,促进各部门例行节约,避免各部门大量采购办公用品的现象的发生。(3)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建立一套由总会计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财务核算中心、各部门领导、部门报账员共同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第一,各部门实际发生业务的相关票据费(各部门领导审批后)各部门报账员(提出费用支出有效发票)――核算中心主任――核算会计(审核、填制凭证)――综合会计(审查、复合)――出纳员(审核、支付)――各部门报账员。第二,应收、应付款项的核算:部门领导(审批)――财务主管领导或总会计师(审批)――财务主管部门(审核)――核算中心主任(审核)――核算会计(审核、填制凭证)――综合会计(审查、复合)――出纳员(审核、支付)――部门报账员。

4、核算中心内设财务稽查人员,负责对大批量的采购进行核查和对金额大的资产购置进行认证,加强财产物资的管理,避免资产流失与浪费现象的发生。并对各单位实物资产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对往来款项也要及时清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