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8篇

时间:2023-09-19 15:44:34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1

1、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广义理解,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具体而言,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而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选择研究主题,并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取、应用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探索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过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的特点,旅游课程教学中已经有许多采用这种学习方法进行课程教学的成功案例,也积累了充足的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这为旅游市场营销学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旅游定性研究定性方法,是指不使用任何定量标准和技术的社会研究方法。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更加注重词语。内容分析(contentanalysis)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料分析方法,通过深入剖析研究对象的内容,并经客观、系统、量化分析后,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容所含的隐性本质,并进一步给予相应预测的科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具体是把用言语表示的非数量化资料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其研究资料可以是研究文献、实验记录、访谈记录和观察记录等,基本做法是按照一定的类别对各种形态的资料进行系统评判、分类、记录和分析。这种方法最早萌生于新闻界,由于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旅游领域的研究中。目前的旅游营销研究中,从网络收集定性研究的资料,并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从而得出于旅游市场营销有益的研究已不在少数。如朱峰等(2006)把网络文字作为定性数据进行收集,对e龙网友评价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饭店的服务及消费者的行为;周永广等(2007)利用携程网游客点评数据对游客满意度进行了分析。正是基于学者对于旅游定性研究方法中网络资料收集,及对网络资料进行文本分析方法的深入认识及经验总结,为将旅游定性研究运用在旅游市场营销调研,提供了完善的体系方法,使其可以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实践中顺利实现。

二、旅游定性研究在旅游市场营销学研究性学习中的设计

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市场调研”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课本上虽然提及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可是以往的学习重点和实践重点多在问卷调查部分,而对定性研究及其方法多有忽略。另外,在市场营销的实践中,来自海量网络文本的内容与数字同样可以提供反应市场状况的有效信息,且对网络文本进行分析具有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的调查优势。基于此,笔者在对用于定性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加以介绍后,会提出几个问题,随后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文。

1、实施步骤(1)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设立“旅游市场调查”的情境,在对市场调查与文本分析知识内容进行铺垫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已经掌握的旅游市场营销知识和业已具备的营销经验,经过讨论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最终确定了“秦岭旅游安全事故”、“西安景点游客评价”“、西安星级酒店游客满意度”三个研究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2)建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长、个性特征及性别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小组,组内成员的各项条件最好存在差异并形成互补,每组人数控制在5-6人,并由学生自行推选小组长1名,负责控制和调整研究进度,及为组员合理分配研究任务。(3)研究的实施。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研究过程中还应给予学生操作方法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适当引导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和研究,并协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在本课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室资源,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实地指导学生从网络上收集有用的文本资料,并对收集整理好的文本资料用ROSTCM软件进行分词和词频分析,方便学生对资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2、评价方法学生小组对旅游市场调研相关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教师需要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既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总结与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学生学习和研究热情的手段和方法。在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笔者采用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种手段。通过开题报告表、研究活动记录与评价表和研究性学习结题评价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督促学生按研究计划完成阶段任务,并对任务完成情况予以评价。这起到了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工作过程进行及时监督,并对可能产生的错误纠偏的作用。在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后,要求学生就小组所选主题,形成一份完整的学习报告,并做汇报。最终的研究性学习成绩,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成绩的综合体现。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在研究的过程各个阶段的积极性。而且过程评价的加入,也有别于普通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适合对小组完成的研究性学习中,从选题到研究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报告形成的环节进行分别评价,更可以针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积极性、团队分工合作等不易量化的行为进行有效评价。

三、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旅游营销调研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旅游市场营销网络文本分析”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模拟了科学研究的情境,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定性研究常用的内容分析方法,还让学习实际操作了利用网络获取、筛选、文本信息,最后指导学生利用内容分析软件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量化的词频分析,和并进一步做出相关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和操作,提升了学生旅游市场调研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旅游市场调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教师也通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尽量减少了对学生的限制。教师变课堂教授已有理论知识,为适度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创新观点、主动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数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39-0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分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力求开辟一条数学分析教学的改革新路。

一、网络环境下数学分析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发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改变传统的数学分析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理念。计算机网络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库,它为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开放的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主动性。网络的智能化、交互性特点使学生可以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织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网上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实施数学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为数学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和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为学习者(学生)、指导者(老师)留有巨大的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巨大空间。在数学分析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和研究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的、具体的信息,借助网络的巨大搜索引擎功能,学生可以快速查寻相关的信息,可以大大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虚拟环境为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实现的,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通过自主选择获得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活动中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虚拟现实与虚拟的交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世界,它汇集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多项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完成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学习指导中把数学分析问题融合于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客体进行交流,从而给学生以逼真的感受与体验。

3.网络为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沟通与协作的过程。网络正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

4.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的培养

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搜索”和“纵向搜索”两方面。横向搜索用于解决“横向复杂性”,纵向搜索用于解决“纵向复杂性”。辩证思维从哲学上为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提供指导策略,横纵思维则从心理学角度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具体的操作策略。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相关专业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更加全面认识问题。网络环境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力量的沟通协作提供了平台,通过对问题多方面的探究,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5.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它强调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应与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不同,甚至相反,其思维事先不能确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它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面思考,得出大量不同或相同结论的思维。发散思维在数学分析学习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数学分析学习中若没有发散思维,则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不敢提出半点怀疑,而没有疑问,是学不好数学分析的。网络上有大量的丰富的数学分析教学资源,这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不少同学在网上与网友讨论学习问题,有的利用网络搜索,从网上下载了各类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均为各数学分析教学利用,各具特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由于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性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态度和社会使命感,它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类型,强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交流协作,因此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把它的教学程序划分为五步,即问题产生、立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步骤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必要时问题可以由教师先给出,再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确定:每一个步骤都会产生形成性评价信息;每一个步骤的完成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课时安排适当调整;在讨论分析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或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支持,因此学习可能要转到新的分析研究中。

1.选题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

选题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题目不仅要是“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帮助,亦即通过数学分析教学研究性学习,实现课程目标,并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分析教学学习,切不可将“研究性学习”简单理解为在教室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几道“应用题”。

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领域来选取,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大课题”和“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数学分析的研究性的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大课题每学期安排1~2个为宜,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在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产生,如煮粥中的积分。而专题是指在数学分析教学中,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都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如产品利润中的极限问题、单位时间内血流量问题、转售机飞机俯冲时机翼影响的速度问题、飞机降落曲线问题等。为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将课题的研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让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数学分析课程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交互作用,相辅相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积极性,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数学学科的应用功能的发挥。

2.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教学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研究性学习评价策略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合作的作用外,还应该将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整合进数学分析的课堂教学之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研究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经验,进而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学生是否将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获取知识的技能方法运用于数学分析学习,在数学分析学习中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和解决问题,也就是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行整合。

数学分析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尝试,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学习空间和更加灵活的学习形式,又能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发展。学生经过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科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增强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3

关键词:验证性因子分析;英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一致性检测

一、背景简介

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ge Anxiety),作为影响大学生英语英语学习情况的主要因素,一直被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所关注。Horwitz,曾在1986年提出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从此之后,很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的有Aida(1994),Pascual(2001),Matsuda (2004),Mak (2011) 和Park (2014)。以上学者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和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的受试者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Aida的研究中,96名美国的学生学习日语,他们处于初级日语水平,再次研究中,Aida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三个潜在的因子能够解释42%的外语学习焦虑变量。Horwitz的受试者是108名美国学生学习西班牙语,结果表明有四个潜在的焦虑因素。Pascual F.的研究是针对198名西班牙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分析,学习者处于初级水平,他的研究结果和Aida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非常相近。Mak对313名中国香港的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五个潜在的焦虑因素。韩国的Park对217名韩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得出连个潜在的焦虑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本研究在总结了以上研究结果的同时,针对中国大学的英语学习情况尽心分析,具体调查中国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发现其中的焦虑潜在因素。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东烟台三所高校中的36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都进行外语焦虑量表调查。第一组的学生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组的学生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所采用的分析软件分别为SPSS20.0和AMOS。

三、研究结果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首相对所有的数据进行normality检测,所有的数据的kurtosis 和 skewnesss都在-2和+2的范围之内,说明数据分布十分正常,对焦虑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进行检测发现crobach Alpha 是0.79,表明内在一致性也正常范围以内。巴特利球形检验数据为0.899,表明此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的33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四个潜在的焦虑因素,他们分别为交流性焦虑,考试性焦虑,负面评价焦虑和与外国人交流焦虑。其中交流性焦虑所占比重最大能够解释所有因素的27.4%,其他三个潜在因素共同可以解释28.6%的变量。在此结果中有三个问题(item15, 16, 30),共同解释变量低于0.4,所以这三个问题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进行删除。

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来验证新的数据是否完全适合所得的模型,第二组学生的数据同样也进行了normality检测和内在一致性检测,所有的数据都在正常的范围以内。

CMIN DF CMIN/DF GFI CIF TLI RMSEA

256.01 142 1.83 0.91 0.92 0.94 0.44

以上的数据显示CMIN/Df为1.83在低于数值3,表明此此数据适应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的模型,其他的考查数据,例如GFI,CFI,TlI的数值都高于0.9而RMSEA的数值低于0.5,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了第二组学生的数据适应新的模型。此模型可以作为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的课堂焦虑情况,四个潜在的因素能够56.1%的解释所有的焦虑变量。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4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内容的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告诉学生最后结论,由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和自主性研究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总结自身学习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得出问题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开放性是说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是很广泛开阔的,学习使用的手段和考虑方式的选择只要是合适的都可以采用,师生关系是很灵活的等方面.探索性是指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指定或者学生自己确定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得出结论的方式.实践性是指学生要注重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学习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起来,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要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来探究问题,发现其中的实质性问题.

二、对在新教材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现有数学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以及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一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

2.数学研究性学习相关内容的分析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解决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说材料和课题的选择和教学的评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该不仅是教师来提供,更要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探索和分析得出的问题,只要是具有可行性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探讨,学生在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不仅要自己确定研究问题,还要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研究性课题的确立应该根据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来进行研究,就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安排上看,目前提出了几个课题,比如说向量在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和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有效运用等方面的数学研究课题.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和评价方面,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更高,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锻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说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思考等方面,根据这些综合方面来做出跟踪观察,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才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想顺利进行,不仅要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更要注意的是选择恰当的载体,所谓恰当的载体就是指在研究性学习中利用这一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探究兴趣.据相关资料调查,数学开放题就具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挥这一功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由此可见数学开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这一载体对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1)根据数学中某一条数学定理进行开放题的编制.参考数学中的定理是研究性学习中进行开放题编制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就这一特定情景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从中探索真理的学习方法,使得体会了学生自己得出数学相似定理的成就感.

(2)改变学生定向解题模式为依据编制开放题.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全面知识体系来进行分析.传统的解题模式都是带有固定的解题步骤,比如说解题所使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答案,但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创新,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面对一道题时,改变定向模式,能够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涉及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假设更多的情形来得出更多的结论的探究性思维.

(3)根据一定的实际问题来要求学生编制出自己的开放题.研究性学习不仅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实际生活遇到的不同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编制,这样学生自己构造的数学题更让学生体会了研究的乐趣,锻炼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针对目前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开始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实施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工作者认真分析和总结,以此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何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J].数学通报,2003(2).

[2] 李宗平.高中数学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 张廷艳.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5

关键词: 国内英语教学 需求分析 研究综述

需求(needs)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客观要求的反映,属人体的一种缺失状态,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状态和个性倾向性(冯惠敏、黄明东、杨旭生,1994)。需求分析是一种高度立足于本土情境、讲究实用的活动(Schutz & Derwing,198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需求分析进外语教育领域以来,它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一、国外需求分析简介

需求分析是决定特定学生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工具、技术和程序。Munby(1978;1978)提出情景交流需求,满足了语言用于交流的功能。Hutchinson和Water(1987)提供了需求分析的详细方法:主要涉及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包括必要条件、缺失条件和所需条件。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学习中的需求,包括分析语言的框架,即学习语言的原因和目的,成为了二语习得中记载的最多的模式。Dudley-Evans(1998)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除了包含学习者的需求外,还把教师和管理者对需求的理解也融入进去。他认为需求分析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指目标情景导向需求和导向需求,主观需求为过程导向需求和学习导向需求。这使得需求分析的内容扩大。Dudley的模型成为涉及角度最全的分析模型,使得课程需求分析不再随意化。Nunan(1999)把需求分析分为初始需求分析、动态需求、内容分析和过程分析。

其中动态分析是由课程开始后,由教师用非正式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生情况,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决策,满足学生需要。Nunan使需求分析更加细化。

至此,国外对于需求分析的理解和建模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陈冰冰,2009)。从国外需求分析的建立到完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需求分析需要定义需求分析的主体、内容、客观目标、主观目标、实际情况,还有实际效果与目标间的差距,还要定义动态的需求差距和静态的需求差距。

二、国内需求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展开了对需求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需求分析展开了理论研究。余卫华(2002)指出需求分析的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倪传斌(2007)从理论核心性、层次性、可分性可测性、变化性和多维性对外语需求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需求分析是应用语言学理论和教学的核心,它能为教育提供教学大纲。英语需求分析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层次上:位于底层的是普通心理学需求,位于中层的是个人和情感需求,位于高层的是情感中介和认知中介需求,而目前国际上的需求分析多与中高需求有关。需求分析可根据不同视角进行分类。需求分析还可以用问卷、访谈、日记、观察来测量。它还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这样的定性分析,从理论上界定需求分析的研究范围、方法、内容和角度,为需求分析在我国的理论研究的应用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根据倪传斌对于需求分析的内容和角度的界定,我国学者近二十年来做了大量的需求分析上的研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包括外部的研究如研究态度、动机(秦晓晴、文秋芳,2002;高一虹,et al.,2003)、差异性(汪顺玉、张勇,2001)、性别(施珊珊、倪传斌,2009)等,还要有内部的研究有策略、衔接(倪传斌,et al.,1997)、教学大纲,中国学习者的需求、外国学习者的需求(倪传斌,2007)、少数民族的需求(曹幼南、向晓红,2006;黄静,2008)的分析等。

从研究方来看,需求研究的分析方法多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数据收集用问卷的方法为主要收集办法。分析数据的方法多为统计学中各种办法。有不少学者用了相当多的办法说明各数据间的联系。文秋芳(2001)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三次跟踪调查了南京大学1996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可控因素(动机、观念和策略)及其关系的变化情况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可控因素(动机、观念和策略)及其关系的变化情况。秦晓晴用日记法对学生学习环境、课堂教学、语言能力和个人努力等方面进行分高低组后、归因(秦晓晴,2002);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LISREL)分析方法,获得了动机因果关系的最终模型(秦晓晴、文秋芳,2002)。倪传斌以学习需求为“突破口”,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误学习开展了的探索性的需求分析实证研究。汪顺玉发现研究需求分析的方法统计方法多为频率、百分数、平均数等。这些数据分析方法仅只能用单变量数据描述,并且数据拘泥于就事论事的描述,不能挖掘数据间的联系。所以对应分析法(汪顺玉,2004)正在用在需求分析中,可以较好地说明问题,他们为我们了解学生需求,提高产学效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难看出,学者们做了需求分析方面的定量研究。他们用日记、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英语基础和他们对英语教师、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教材、学习方式和方法等进行调查,采取高层次的统计分析法如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LISREL)等数据分析方式,得出与需求分析有关的结论。

研究的结论常涉及动机、策略、态度、课堂外学习时间等多层次相关因素。动机、观念、策略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动机影响观念和策略,观念也影响策略(文秋芳,2001)。外语学习动机的高低并非取决于孤立的动机变量,而是取决于整个动机变量系统(秦晓晴、文秋芳,2002)。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在学习环境、课堂教学、语言天赋和个人努力等方面的归因上存在着定性差异;高分组在解释归因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低分组在解释归因时则存在差异;归因和归因理解上对外语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秦晓晴,2002)。

从研究对象来看,需求分析的对象多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如果用中国知网检索,会发现英语学习需求研究通常在本科院校中进行。也有把英语放在专业人员背景下进行的需求分析,但出现的频率很低。近五年来,有学者从动机的角度出发用归因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统计方式,研究英语专业的高职生的学习状况(龙绍,2005;龙绍,2010a;龙绍,2010b),但是由于样本仅限于英语专业的高职生,而没有涉及非英语专业的高职生,样本的数量非常有限。动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效果、语言天赋和个人努力研究分析等项目的研究还需要用大量的样本来进行统计分析后,实证研究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分析。不仅如此,如果本科院校研究中提到的低分组归因时显出多样性,那么非英语专业的高职生中英语学习需求会不会也显示相当复杂,也是未来需求分析的发展方向。所以,描述和研究非英语专业高职生中的英语学习需求也会成为我国二语习得理论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扩充。

三、需求分析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工学结合”的口号的倡导下,高职的英语教学开始了以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模块、考核为模块的行业英语教学研究。行业英语是面向高职生教授各行业的英语。它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行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从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研究范畴。既然教学对象是高职生,就必须对高职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需求分析研究,以了解基础不同、兴趣各异的高职生;以此需求分析为基础,建设出满足学生兴趣的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冯惠敏,黄明东,杨旭生.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统计与层次分析[J].电力高等教育,1994.2.

[2]Schutz,N.&Derwing,B.The problem of needs assess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J].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1981:29-44.

[3]John Munby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J].Cambridge,1978.

[5]Hutchinson,T.&Water,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J].1987.

[6]Dudley-Evans.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iplinary approach[J].1998.

[7]Nunan.Second Lan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The Learner Centred Curriculum.Cambridge University,Cambridge:1999:150.

[8]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2:125-130.

[9]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20-23.

[10]倪传斌.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68-76.

[11]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1:51-58.

[12]高一虹,程英,赵媛.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2003.01:60-64+80.

[13]汪顺玉,张勇.外语差生归因调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51-53+73.

[14]施珊珊,倪传斌.基于荟萃分析的语言认知性别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3:35-43.

[15]倪传斌,刘洪泉,刘治.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调查与分析[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01:48-51.

[16]曹幼南,向晓红.彝族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18-121+127.

[17]黄静.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287-289.

[18]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2:105-110+160.

[19]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01:72-78+71.

[20]汪顺玉.SPSS对应分析在外语学习需求分析中的运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53-155.

[2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2:105-110+160.

[22]龙绍.英语专业高职生学习动机行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6:49-53.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6

关键词:中指语文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以学生未主体的实践性教学和开放性教学,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同时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问深度不够、分析不到位以及升华意境理解不全等问题,使得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一项必要任务。

1.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模式创设

1.1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提出

在整个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中,可供研究性文章的选择性比较多,但是应当注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问题时要比较准确客观的抓住关键性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而且在很大意义上有助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所选教材进行合理以及彻底的分析,然后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更好地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学习研究《雷雨》时,可提出一系列研究性问题如:周冲为什么成为《雷雨》整部剧的牺牲品?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感情和愧疚哪个更多?鲁侍萍不阻止四凤去周公馆干活的原因是什么,是报复还是认亲?鲁大海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又有哪些象征意义?通过研究性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对《雷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对《雷雨》创作环境、创作意义以及创作时代的理解程度。

1.2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分析

中职语文研究性的教学主要体现为由学生自身自主探索与研究,所以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是教学性研究的关键所在。而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学习分析,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问题分析的这一过程中,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客观性。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按照小组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研究,以及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答案。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琵琶行》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文时,教师可将“杜十娘”与“琵琶女”两个角色予以比较,从琵琶女的行为举止分析可看出琵琶女属于性格柔和、犹豫不决以及身世悲凉,对待现实社会充满着无奈和无助。同时从杜十娘与老鸨及李甲的处事方式来看,杜十娘则呈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于社会根源所造成的爱情悲剧杜十娘以死明志。两种形象鲜明、形象及冲突性强通过研究性分析,可大幅度提升学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了解,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1.3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深化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问题的深化的主要表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增长以及研究性问题切身实际的参与到其中。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的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参与到其中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在很大意义上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于应当规避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置。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若没有对该文章研究性问题予以升华,则极易容易对文章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除却文章语言优美、富于诗意以及充满情趣外,学生无法理解曾皙所描绘的烂漫春光不仅是游春图,而是字里行间闪烁出的文人智慧光彩以及学士所崇尚的一种大智大慧。所以加强对中职语文教学研究性问题的升华可感悟作者表达的最高意境并在生活中所有领悟。

2.中职语文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

2.1有助于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其中,对于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研究性问题探讨以及与同学之间、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相互促进[1]。此外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其他额外收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扩展学习思维,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综合人学习能力以及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有利于激发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而研究性的教学模式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不在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抵触学习的心理,提升学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兴趣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2]。此外,在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意识,能够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的有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同时能够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这一过程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语文这一科目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2.3有助于提高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有助于提高中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提高[3]。中职院校的教师在对于研究性问题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更加全面的只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研究性问题分析进行培养。所以,在革新这一教学理念的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结构,还应当对自身的缺点进行改正,满足中职语文教学的硬性要求。

3.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作为中指语文教学中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思维性有不可或缺作用。但是从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来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发展中要加强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以及教学策略的创新,以此提升语文教学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培永.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04):441-443.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7

【关键词】学习拖延;大学生;拖延成因

一、引言

拖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拖延行为。在越来越强调效率的今天拖延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贬低和指责。因此,有必要对拖延进行研究。据已有资料表明,学习拖延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有近70%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拖延行为。它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影响[1]。

二、定义与分类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学习拖延下定义。大部分研究者对学习拖延采取了一种间接定义的方式,即学习拖延是学习活动中的拖延行为。也有少数研究者借鉴拖延的定义,将学习拖延直接定义为:学习者有意而无必要的推迟启动或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1]。学习拖延的类型划分也基本上参照拖延的划分方式。第一种划分方式是按照拖延发生在行为上还是意识上分为行为性拖延和决策性拖延;第二种划分方式是按照学习拖延的经常性水平可分为长期拖延与短期拖延,其中长期拖延又分为逃避型拖延和唤起型拖延。逃避型拖延是指学习者在能够放映出个人能力水平的任务上的拖延;唤起型拖延是指人们在冲刺完成任务时,通过暂时性的拖延,自己的各方面状态都达到最佳或最高[2]。对学习拖延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认清学习拖延的心理机制及其成因,能更好的进行学习拖延的理论研究和矫治工作。

三、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关于学习拖延的研究多半只停留在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或者哲学解释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国外对学习拖延的研究以对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的研究为主,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具有选取被试方便、易于观察、测量、跟踪、控制等优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生的学习拖延是最严重、最突出的。我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系统研究的,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研究数量较少,而且在内容上多以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缺乏对学习拖延的系统探讨[2]。

四、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假设

学习拖延对学业的损害,是学习拖延对学生的最直接的影响;同时学习拖延也会对学生情绪、情感及身心健康产生损害。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现状和原因作调查,并对学习拖延的种类和原因的关系作初步分析。

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学习拖延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既有学习动机、兴趣等主管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任务特征、教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不同类型的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不同。

五、问卷调查与结果

本文选用华东师大韩宁贵硕士的《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和《大学生学习拖延成因问卷》[3],据相关资料表明,该问卷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而且具有较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们认为它能更好的体现我国大学生的拖延现状。

1、问卷一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

据初步统计分析显示,该问卷的信度指标Alpha=0.749,α>0.7,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该问卷对于测量大学生拖延现状的衡量具有高信度。由于一些题目同质性较低,所以又对该问卷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其信度指标提升到了Alpha=0.885。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效度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为:KMO=0.888,p<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可以做因素分析。

综合旋转成分矩阵和碎石图,抽取5个因子,我们将这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内省型拖延、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分心型拖延。

2、问卷二 《大学生学习拖延成因问卷》

依据已有的资料,我们删除了其中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所代表的原因对学习拖延没有显著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分析显示,该问卷的信度指标Alpha=0.85,α>0.7,表明该问卷的信度高,能较好的衡量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效度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KMO=0.821,p<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可以做因素分析。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和碎石图,抽取8个因子。这8个因子分别是任务价值、师生能力、内部要求、外部监控、情绪、任务价值、时间管理、动机。

3、拖延类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通过相关分析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先检验相关分析的假设是否满足,即检验各因子是否满足正态分布的假设。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内省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44,“长期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87,“行为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66,“逃避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66,“分心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拖延成因因子中,“任务价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4,“师生能力”的显著性水平为0.062,“内部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为0.035,“外部监控”的显著性水平为0.010,“情绪”的显著性水平为0.002,“任务趣味”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时间管理”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懒惰”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只有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和师生能力的显著性水平大于95%置信度下0.05的临界值。根据相关分析得知,5个拖延类型因子和8个拖延成因因子之间,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长期型延、行为型拖延和逃避型拖延分别和师生能力因子呈线性相关,其他因子则呈非线性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师生能力与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之间的相关均显著(p<0.01)。

六、讨论与总结

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拖延现象。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将学习拖延初步分为内省型拖延、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和分心型拖延五种类型,将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分为任务价值、师生能力、内部要求、外部监控、情绪、任务趣味、时间管理和懒惰。对于因子的命名有很大的主观性,该分类仅代表本研究观点;鉴于已有资料,我们并没有将人口学变量加入到数据分析中;我们直接选用现有的学习拖延问卷,尽管资料表明其信度效度较高,但实际数据分析时,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我们只应用已掌握的数据分析手段,可能会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丢失一些信息等等,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统计方法与手段;学习拖延成因因子中大部分因子都与学习拖延类型因子呈非线性相关,这样的现象是事实还是因为误差导致,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论文,2006.

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篇8

[关键词] Moodle平台; 网络学习动机;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文兰(1967—),女,浙江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一、研究缘起

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部因素,是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几十年来,从皮亚杰到罗伯特·加涅再到约翰·凯勒,学习动机一直被看作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然而,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到多媒体学习环境再到网络学习环境,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在变革传统的以训练和练习为主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和维持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困境。网络学习环境下教与学的弱控性决定了有意志力的、具有较高动机水平的心理努力、元认知自我监控等因素成为影响网络环境下学习成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相关研究表明,要想抓住新技术所提供的机遇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学习者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努力、全身心的投入是最重要的。[1]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提高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访谈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炼了Moodle平台支持下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系统工程的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方法,构建了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对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各因素之间的效应关系,为一线教师有效开展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动机及学习成效提供基于一线教学实践的、实证方面的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某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共85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在数据分析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在模型验证阶段,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效应关系。

(二)问卷设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在访谈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得出了基于Moodle平台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涉及学习平台、辅导教师、学习者和课程学习等四个维度,包括平台功能与设计(FD)、辅导教师(CT)、学习活动设计(LA)、虚拟奖励(VR)、感知有用(PU)、感知易用(PE)、同伴交流与反馈(CF)、同伴协作与竞争(CM)、课程要求(SR)、学习任务难度(LD)、讨论主题(DT)、学习资源(LR)等12个因素。[2]依据上述研究成果,笔者编制了“基于Moodle平台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并将学习平台层面、教师层面、学习者层面和课程学习层面作为问卷的一级指标。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共43个题目。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共3个题项,调查学生的性别、登录Moodle平台次数和在线学习时间等;第二部分是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类调查,每个题项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形式(1~5分别表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极不同意),共36个题项;第三部分是影响因素综合调查,共4个题项。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教学系统设计”为试验课程,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采用访谈法对前期课程平台学习内容设计的效果以及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了调研,对课程前期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学习目标的分析与设计”专题作为研究干预,并对专题内容进行深入的设计。之后,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对前期研究成果中的模型进行优化,并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了提高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以准确的调研数据和客观的结果来分析问题,笔者先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试测,并于2012年6月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为了检验问卷题项的适切程度,本研究采用项目分析法对受试者在每个题项的差异进行极端组检验和同质性检验。为进一步检验临界比值法分析得出的删除题项是否合理,本研究又采用相关分析法对问卷题项进行同质性检验,以确定不适切题项。综合项目分析和临界比值分析结果,将题项FD3、CT1、VR3、PE3和SR2进行删除,最终形成的正式调查问卷包括38个题目,其中封闭式问题34个,开放式问题4个。

本研究的正式问卷发放时间是2012年11月22日,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向使用课程学习平台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并现场收回。问卷共发放85份,收回85份,回收率100%。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删除填答不全的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筛选共保留有效样本83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7.6%。

三、数据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信度分析包括内在信度分析和外在信度分析两个层面。内在信度采用的方法是Cronbach’s alpha系数,而外在信度采用的是Guttman折半信度系数进行评价。参考吴明隆对多位学者关于Cronbach’s alpha系数划分观点的梳理,本研究中的信度值以0.6为标准。[3]利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的所有题项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806,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809,信度指标甚为理想。为了检验各因素内的题项是否达到信度要求,笔者又分别对各影响因素所包括的题项进行了信度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范围是从0.702到0.824,信度指标比较理想。从Guttman折半系数来看,其范围为0.614到0.782,也达到信度要求水平。

2. 效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来测量问卷的建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须对以下变量进行检验:KMO值、Bartlett’s球性检验、因素负荷和累积贡献率,其中KMO的指标值为0.6,因素负荷量需在0.45以上,此时共同因素可以解释题项变量的百分比是20%。[4]通过采用限定抽取因素法对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在因素负荷量上,PU1、CF2和CM3的值均低于同层面其他因素的负荷量,表示与原层面的相关性不大,因此可以将之删除。在删除以上三个题项后,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发现,CM1在因子4的负荷量为0.585,在因子1的负荷量为0.542,表示其与CF层面也有相关性,而CF与CM在题项的内涵上也存在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探寻各因素的归类,采用非限定抽取因素法对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从因子负荷量上可以看出,CF1、CF3、CM1和CM2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6,且明显高于对其他因子的负荷,说明这四个题项属于同一层面。根据分析结果,将题项CF1、CF3、CM1和CM2进行合并,CF1改为CM3,CF2改为CM4,四个题项同属于CM层面。至此,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共为11个。

(二)问卷题项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1. 个人因素的指标统计

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是83份,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处理,从性别、登录Moodle平台频度、在线学习时间等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性别比例上,被调查者中女生要多于男生;在登录Moodle平台次数上,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周登录1~3次,少数学生登录4~5次,极少数学生选择5次以上或一次都不登录;从在线学习时间来看,多数学生在0.5~1小时之间,其次是0.5小时以内,只有少数学生是在1~2小时之间。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使用Moodle平台的外在行为频度和时间尚未达到较高层次,登录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学生网络学习动机不足这一现状。

表1 个人因素的统计分布

2. 一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四个一级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各层面的分析结果,见表2。从总和与均值来看,教师层面最能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学习者层面,而平台层面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最低。为了了解每个学生的问卷选值与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学生问卷选值的整体离散程度,我们需要分析各层面的偏态量和峰态量。偏态量是指描述次数分布的偏态方向和程度的量数。当偏态量>0时,分布为正偏态,选值低于均值;当偏态量

表2 一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尽管教师层面的均值高于其他层面,然而对其差异是否达到显著还要进行成对样本的t检验,即按均值排序并将相邻变量进行配对,看两者间的平均数差异是否达到显著,各层面间的分析结果见表3。教师与学习者两个层面平均数的差异为0.17704,差异检验的t统计量为3.646,显著性概率值p=0.000

3. 二级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为了了解二级指标中各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强弱程度,对调查问卷中11个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处理,统计结果表明CT、PU、VR和LR的总和与均值较高,而FD的总和与均值最低。然而对各变量间的差异是否达到显著还要进行成对样本的t检验。从显著性来看,CM与L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U与VR、SR与FD、LA与CM、LR与LA显著性概率值虽然较低,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从t统计量来看,CM与LD组也达到了3.000的标准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辅导教师、感知有用、虚拟奖励、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设计、同伴协作与竞争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而学习任务难度、感知易用、讨论主题、课程要求、平台功能与设计则对网络学习动机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通过前面对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辅导教师、感知有用、虚拟奖励、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设计、同伴协作与竞争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而平台功能与设计、感知易用、课程要求、讨论主题和学习任务难度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未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需要剔除前期研究成果模型中的部分因素变量,并对模型进行重构。在剔除未达到显著影响的变量之后,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按照模型构建过程进行操作,得出基于Moodle平台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重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Moodle平台学生网络学习动机

影响因素的重构模型

为了进一步探讨辅导教师、感知有用、虚拟奖励、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设计、同伴协作与竞争等六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围绕这些因素提出了九种可能存在的关系。H1:辅导教师对学习者的感知有用具有正向显著影响;H2:辅导教师对学习活动设计具有正向显著影响;H3:辅导教师对学习资源具有正向显著影响;H4:感知有用对虚拟奖励具有正向显著影响;H5:感知有用对同伴协作与竞争具有正向显著影响;H6:学习活动设计对虚拟奖励具有正向显著影响;H7:学习活动设计对同伴协作与竞争有正向显著影响;H8:学习资源对虚拟奖励具有正向显著影响;H9:学习资源对同伴协作与竞争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四)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基本流程,本研究采用AMOS6.0作为研究工具,绘制了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六个潜变量:辅导教师(CT)、感知有用(PU)、虚拟奖励(VR)、学习资源(LR)、学习活动设计(LA)、同伴协作与竞争(CM)。其中,辅导教师为外生潜变量,无须设定残差项,而感知有用、虚拟奖励、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设计、同伴协作与竞争为内生潜变量,需要设定残差项Y。此外,每个观察变量需设定一个误差值e。

2. 模型参数的估计

模型参数的估计包括违犯估计和正态性检验。所谓违犯估计(Offending Estimates)是指模型内统计所输出的估计系数,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也就是模型获得了不适当解的情况。[5]在评价模型拟合度之前,须先检查“违犯估计”,分析估计系数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参照Hair、Anderson、Tatham与Black(1998)的定义,违犯估计包括两个方面:(1)负的误差方差存在;(2)标准化系数超过或太接近1(通常以0.95为界限)。通过分析发现,模型中误差方差的测量误差值范围是0.037到0.089,并无负的误差方差存在;模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范围是0.194到0.610,皆未超过0.95,结果显示该模型并未发生违犯估计的现象,因此可以进行模型拟合度的检验。

对样本的正态性检验可通过分析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数值得到。当观察变量呈正态分布时,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都要接近于0。Kline(1998)认为当偏度系数>3、峰度系数>8时,研究者需要注意;当峰度系数>20时,需要密切注意。[6]通过实际分析发现,各变量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均接近于0,多变量的峰度系数也符合要求,临界比率值未超过2,说明各变量无异常值,可以进行模型拟合度的检验。

3. 模型拟合度的评估

本研究参考了荣泰生在《AMOS与研究方法》一书中列举的测量指标,通过计算估计值得出模型拟合度输出结果,见表4。从绝对拟合指标来看,卡方值大于0.05,可认定该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良好,而GFI、RMR和RMSEA的测量值也在判断标准的范围内。从增值拟合指标来看,AGFI的值为0.945,满足拟合度的要求,而NFI、CFI和IFI的值也都接近于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NFI的值较低,但在小样本与大自由度时,对于一个拟合度良好的假设模型,以NFI值来检验模型拟合度情况会有低估的现象。[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构建的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表4 模型拟合度测量指标

图2 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模型参数估计值

通过对各变量进行参数估计,得出模型参数估计值,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感知有用对虚拟奖励的路径系数为负值外,其他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感知有用对虚拟奖励并无正向影响。

(五)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通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检验分析,得出模型的路径系数与显著性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H1、H2、H3和H9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5,P值都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假设都通过,说明辅导教师对感知有用、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有正向显著影响,学习资源对同伴协作与竞争有正向显著影响。H6、H7和H8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4,P值都达到0.01的显著水平,假设都通过,说明学习活动设计对虚拟奖励和同伴协作与竞争有正向显著影响,学习资源对同伴协作与竞争有正向显著影响。H4的标注路径系数小于0,P值未达到显著,假设不通过,说明感知有用对虚拟奖励未有正向显著影响。从标准路径系数值的大小来看,H1、H2、H3和H9中的变量影响效应较强,而H5中的变量影响效应较弱。

表5 模型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六)模型中同层级因素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感知有用、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之间的影响效应以及虚拟奖励和同伴协作与竞争间的影响效应,本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同一层面内的变量关系进行分析。在回归分析中,以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为自变量,以感知有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学习活动设计对感知有用的Beta系数为0.405,P值为0.000,达到显著性,说明前者对后者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学习资源对感知有用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为0.181,P值为1.554,未达到显著性,说明前者对后者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采用同样的分析过程,以学习活动设计为自变量,以学习资源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eta系数为0.501,P值为0.000,达到显著性,说明前者对后者具有正向显著影响。此外,以虚拟奖励为自变量,同伴协作与竞争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eta系数为0.379,P值为0.000,达到显著性,说明前者对后者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表6 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通过对模型的假设检验分析和对模型中层级因素的相关分析,得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关系模型,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辅导教师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因素,感知有用、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资源则对学习动机产生间接影响,而虚拟奖励则直接影响同伴间的协作与竞争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各因素的影响广度来看,学习活动设计是所有影响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其对学生的感知有用、学习资源、虚拟奖励和同伴协作与竞争均有直接的影响。

图3 基于Moodle平台的学生网络学习动机

影响因素关系模型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高师院校教育技术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教学系统设计”为研究课程,通过Moodle平台在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对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效应关系。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包含学习平台层面、教师层面、学习者层面和课程学习层面,其中教师层面、学习者层面和课程学习层面对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较大,而学习平台层面影响较低。在具体影响因素上,辅导教师、感知有用、虚拟奖励、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设计、同伴协作与竞争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而学习任务难度、感知易用、讨论主题、课程要求和平台功能与设计则对网络学习动机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2)从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深度来看,辅导教师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因素,且对学习活动设计、学生的感知有用和学习资源有直接影响,而虚拟奖励和同伴协作与竞争则直接影响学生的网络学习动机。从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广度来看,学习活动设计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其对学生的感知有用、学习资源、虚拟奖励和同伴协作与竞争均有直接的影响。此外,虚拟奖励直接影响同伴协作与竞争,而感知有用对同伴协作与竞争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通过Moodle平台在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1)在影响因素的探索上,尽管通过文献搜集、访谈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了全面的筛选,但在构建的模型中仍有可能未包含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线阅读文献习惯等,这些内在因素也有可能对学生的网络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在研究实践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将Moodle平台与Discuz论坛进行整合,利用Discuz论坛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虚拟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动机,但因时间和条件所限未能实现。因此,今后的研究可将Moodle平台与Discuz论坛进行整合,以探讨虚拟奖励对学生网络学习动机影响的程度和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 Ruth V.Small. Motivation and New Med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2):177~180.

[2] 牟智佳,张文兰.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4):37~42.

[3] [4]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245.

[5] 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18~11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