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8篇

时间:2023-09-20 15:23:15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1

关键词:化工工艺 设计 危险 识别与控制

化工工艺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可以实施的必要条件有许多,安全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化工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问题更应该大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化工工艺设计分类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假象设计,它是按拟建规模工业生产装置进行的,概念设计一般在中试前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工艺条件和生产路线是否合理,确定数据和小试补充的内容以及必要时中试规模和中试目的。

2.基础设计

基础设计是整个技术开发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目的是提供建设生产装置的一切技术要点。

3.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精细化工工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它的成果是初步设汁说明书和总概算书。根据基础设计和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厂址选择报告,对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进行总体研究与计算的具体建设方案。初步设计结果应能满足项目审查和施工推备,材料与设备订货,项目招标等要求,能提供建厂投资依据。

4.中试设计

中试内容和任务主要是检验小试确定的工艺路线和条件;试制产品考核的使用性能;考验工艺系统连续运转可靠性;获取设计工艺必需的工艺和工程数据;考察放大致应和检验校正放大模型;考核杂质积累对工艺过程及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以上内容和业务在检验时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部分,视具体情况而定。

5.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依据上级对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将初步设计中确定的设计原则和方案,根据建筑与非标准设备制作的要求,以图样和文字方式招工艺和设备各个组成部分的尺寸,布置和主要施工方法具体化,明确化,并解决初步设计阶段待定的各项问题。

二、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识别与控

1.工艺物料方面

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质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危险特性是进行危险辩识、分析、评价的基础。

物质危险的辩识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辩识。

2.工艺路线方面

一种反应往往有好几条工艺路线,需要考虑的是采用哪条路线更能消除或减少危险物质的量。尽量使用无害的、低危险性物料取代有害的、高危险性物料,尽量缓和过程条件苛刻度,如采用催化剂或更好的催化剂,稀释危险性物料以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尽量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取消或缩小中间贮罐以减少危险介质藏量,尽量减少生产废料,过程用原料、助剂等是否可回收循环使用或综合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化学反应装置方面

化学反应是整个产品生产的核心,一般通过反应才能得到所需的产物,同时反应也带来了许多危险性因素,在反应器的设计和选型前,往往要想到可能发生最严重的事故是什么,反应器中哪些将导致失控反应,搅拌器有何影响等等。

反应器的种类很多,按照反应器进出物料的状况,可以分为间歇式与连续式两类。按照物料的流程则可分为单程与循环两大类。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来分,可以分成釜式、管式、塔式、固定床、流化床等多种反应器形式,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化学反应,应根据物系反应机理来选择。

化学反应的种类繁多,因此在控制上的难易程度相差很大,一些容易控制的反应器,控制方案十分简单,但是,当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或由于设计上的原因使反应器的稳定操作区域很小时,反应器控制方案的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缺少物质的反应或分解速度及热效应数据,一旦失控反应发生如何降低反应速度、将反应停止、或者放空,需要时如何迅速使反应物不参与反应或进行处理,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有些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很稳定的,但如果出现:冷却效果变差或过量加热,搅拌能力失效,反应物的过量加入,反应物加入顺序不当,反应器外部火灾,传热介质漏入容器等,就可能发生失控现象。设计时应确保温度等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以免反应失控。

设备从安全角度讲,特别是高压容器,不但要求有足够的结构强度,防止爆裂,而且要求密封必须良好。一定要有足够的严密性,防止泄露,因为大量介质的泄露会引起火灾或中毒,酿成巨祸。对高压密封结构的要求,首先是安全可靠,运行过程中,在温度和压力有波动,仍要始终保持严密不漏,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容器产生了超压,那么容器就有可能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遭到破坏,造成恶性事故,为了防止这种异常情况,一般在容器上装有安全压力释放装置。

4.管道方面

管道输送的物料常具有易燃、易爆、腐蚀和毒性,各种有毒有害的介质从泄漏部位跑、冒、滴、漏,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是安全生产的隐患。

管道设计,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泄漏进行研究从材料选择。管道布置、振动和应力分析等多方面避免泄漏的发生。解整个工程的工艺流程,明确管道系统在工艺流程中的作用,以及操作条件、介质物化特性、腐蚀情况及工艺方面的特殊要求等,结合实际的使用经验选择管道和阀门的材质,阀门、法兰的结构和密封面型式,合理布置管道,防止管道振动。如选择合理的管径、等级和材质,尽量减少连接处的泄漏,易燃介质管道应尽量减少拐弯,拐弯时宜采用弯曲半径较大、内壁光滑的弯头,管道在室内外架空或埋地敷设时,都必须可靠接地。

工艺设计时,为了节省投资和方便切换,也采用一些软管连接。其实这也会造成危险,当管内物料有毒性或易燃易爆时,一旦喷溅出来会造成事故。当管内有压力时,管道的断开会造成未固定的端部摆动。打到脸上或身体其他细嫩部位也将造成伤害。因此,如果不是绝对必要就不用软管。

5.整体园区方面

针对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的特点和现有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现实,应当设立统一的安全监管和危机管理部门,创建完整的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管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中介机构、企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三方连带责任追究机制和化工园区相关安全技术标准都亟待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园区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的安全生产整体实施科学化、可视化、网络化的解决方案,全流程、全方位支撑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对,引领安全生产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战略转变。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空间立体的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生产水平。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2

一、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主要种类与特色

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各民族的艺术精华,体现着各民族的意志和追求。内蒙古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多种文化相互交融,这些都是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文化基础,而内蒙古丰富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基础。因此,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品种。

(一)绘画工艺美术

绘画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皮画、毡画、沙画、树皮画和木浮雕画。皮画选用优质天然牛皮为原料,采用皴、擦、刻、染、凹凸等工艺技术手法,经手工多次绘制、刻画、雕塑而成,题材多为草原风情和蒙古族传统图案,风格淳朴、粗犷。羊毛毡是游牧民族的特有产品,当代毡画继承了蒙古包用毡绣的传统,又吸收了木板烙画工艺,产品充满了异域风情,且容易携带,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二)雕塑工艺美术

雕塑工艺美术包括牛角雕、驼骨雕、犴角雕、猛犸象牙雕、巴林石雕、佘太翠雕、兴安石雕、麦饭石工艺品、根雕、木瘤雕等。其中巴林石色彩丰富高雅,深沉润泽,内容丰富,俏色取意,深浅皆宜,是观赏石中的精品。

(三)金属工艺美术

金属工艺美术主要包括金银制品和铜制工艺品。蒙古族的金银制品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银碗是蒙古族传统的餐饮用具,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牛角镶嵌银质的牛角结盟杯、镀金的马等金银摆件及蒙古族银餐具系列。手工錾花工艺铜制火锅纹样细腻、工艺精湛,极具民族特色。(四)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别具一格。蒙古族服饰艳丽美观,有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饰是最受人瞩目的装饰。诸如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均由兽皮制作而成,赫哲族有制作鱼皮衣的古老传统。蒙古族刺绣源远流长,应用范围广泛,色彩丰富艳丽,具有强烈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

(五)其他工艺美术

其他工艺美术主要有皮革工艺品、牛角工艺品、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制品、艺术挂毯、剪纸、仿辽瓷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发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民族工艺美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现代工业文明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数珍贵的民族工艺美术正在逐渐消亡,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品种进行保护已十分紧迫。然而,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生存环境的恶化;二是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逐步消亡;三是一些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和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四是民族工艺美术资源流失严重。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刻不容缓。而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利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新的传承模式。为此,把民族工艺美术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的传承人进入到相关院校传授工艺美术技艺,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加强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办出自己的区域民族特色,对培养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意义重大。开展民族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将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于专业教学中,通过有效而多样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方式,将其文化内化,使学生在了解了民族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现存状态后,从而更加珍视工艺美术文化瑰宝,产生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参与到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来,使其发扬光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总之,民族工艺美术要得以系统的传承,就要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美术师资队伍去探究民族工艺美术的理论和技艺;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基础来支撑高校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编写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的课程教材资源。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平台,播下民族工艺美术的“种子”,使高校成为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前沿阵地。

(二)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设计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本地区传统的民间美术和色彩意识知之甚少。民间造型观念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民族工艺美术以其质朴的造型、深厚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收集、挖掘、整理、选择优秀的内蒙古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把这些内容渗透进专业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并初步学习和掌握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感受和了解内蒙古地区民族工艺美术的特色,深化、补充、延伸专业知识,让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工艺美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和创作实践水平。在教学中要将内蒙古工艺美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的生活、生存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们熟悉和感悟民族的美术思维方式,培养和树立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调查与采访、设计与制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体。

(三)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关注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在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保持地方资源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是传承、弘扬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开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将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融入到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使民族工艺美术得以更好的传承,现针对我区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

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有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答疑、考察与调研以及实践与创作四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而后两个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来使学生了解其品种、艺术特色、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概貌。最后,遴选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可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

(二)实践教学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3

【关键词】 艺术院校;社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艺术院校的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艺术阅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艺术院校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资源;社区也将越来越重视艺术院校对辖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一)社区文化建设对艺术的需求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也随着他们对文化活动认识层面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向艺术化发展,群聊、下棋、纳凉、看录像等简单的活动逐渐被文艺表演、票友会、书法活动等文化活动所取代。[1]85-87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但是由于社区自身的原因,从艺术需求来看,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硬件方面先天不足。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在管理上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的机制。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因此,要改变目前硬件方面的制约,除了积极争取资金外,更好的办法应该是盘活社区内艺术院校的现有硬件资源。

二是软件方面人才匮乏。目前从事社区文化艺术方面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培养起来的,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但其年龄、精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因为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等原因不想从事社区文化工作,造成了目前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2]111-112这些原因使社区建立不起艺术骨干队伍,制约了社区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的定位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和艺术院校各有不同的定位。社区是建设的主体,艺术院校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合作方,它们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将有利于解决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许多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一般组织和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多数艺术院校在资源方面拥有设施先进的音乐厅、剧场,有自己的画室和展览大厅等。这些地方既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艺术实践的舞台。据调查,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的硬件资源在教学期间的利用率不到70%。因此,艺术院校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制定一定条件,与社区共享资源,这一方面降低了艺术院校硬件资源的空置率和浪费率,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全国许多艺术院校与所在社区的联系还比较少,它们只是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做了一些政策性的指导和活动,这与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艺术院校还具有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作为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的艺术院校,它们在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上比社区更为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和研究,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艺术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可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改进,这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教学和科研。艺术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把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当作课余重要的实践活动,实践与学习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夯实学生的兴趣与艺术特长,又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业与就业,有利于高校教学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3]22-23

二、新时期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逐步开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要求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这极大地鼓舞了社区文化建设,也给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一)国内的现状和经验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和底蕴比较深厚的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比较高,它们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四种:

一是双方共建实践基地,共享软硬件资源。这种模式采取艺术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共享艺术资源,为社区群众普及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如上海音乐学院与普陀区共建艺术实践基地,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到那里为社区文艺团队提供创作指导、排练辅导;定期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举办系列音乐艺术普及讲座和音乐会。再如四川美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供社区群众参观。

二是参与社区规划设计,营造社区文化艺术特色。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包含艺术的成分, 艺术院校参与到社区规划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艺术的氛围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例如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四川美术学院就充分应用其专业特色,参与设计规划“黄桷坪涂鸦艺术街”,为社区文化开创了新的亮点。

三是面向社区的文艺表演活动。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参与方式。小到社区的表演、各类的文化艺术节,大到全国性、国际性的活动,都有各艺术院校的身影,比如上海世博会,就有众多艺术院校参与各个社区组织的文化演出活动。

四是开拓文化艺术市场,以扶植毕业生创业和就业为目的成立社区艺术中心。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沈阳音乐学院与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合作成立沈音莱茵河社区艺术培训中心,师资力量来自沈音的部分老师和学生,沈音的毕业生同时可以在艺术培训中心实现就业甚至创业,社区群众也从中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和艺术教育,双方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

(二)新形势下的对策和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省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沈阳等地的艺术院校和当地社区的共建程度比较高,许多模式值得参考和借鉴,但是仍有大部分地区的艺术院校和当地社区的文化共建比较落后。因此,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和社区都应该抓住机遇,在思想上强化认识、激发热情,在行动上明确定位、创新管理,努力使双方取得共建双赢的成果。

1.强化认识,激发双方共建热情

目前,在艺术院校与社区文化共建方面,艺术院校和社区在认识上均不够重视。

一方面,部分社区对自身文化建设有非常迫切的需求,但是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文化艺术资源,更有部分社区花费大量财力物力组建艺术队伍、搞硬件建设,实际上是在软硬件方面重复建设。因此,强化社区内部对与艺术院校共建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社区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内艺术院校资源的宝贵,积极主动地与艺术院校沟通;二是要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另一方面,艺术院校也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与社区文化共建上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缺乏从艺术院校内部产生共建的动力。因此,一要加强理论学习,艺术院校从领导层到师生,都必须正确认识到学院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是政治任务,也不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相反,它作为一个实践平台,对学院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共建、加深认识,在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建立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不断促进社区文化艺术发展的共识。

2.创新管理,有效对接,积极开拓合作新途径

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对接是管理上的一个难题,这关系到共建的美好蓝图如何落实的问题。在对以往案例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落实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创新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接模式。

一是个人层面的对接。这主要是指学校师生与社区定的帮扶对象之间的指导与合作。既包括学校领导与社区领导的对接,更应该包括师生艺术骨干与社区特定对象的对接,比如教师艺术骨干可以针对社区文艺工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艺术骨干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社区中有特定要求的群众进行辅导。这些措施从最小的社会单元——个人层面上有效地促进了共建共享政策的落实。

二是单元层面的对接。这是指社区管理层、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与艺术教研室、学生文化艺术社团的对接。艺术院校的教研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师资力量,根据各个社区自身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特点,对社区管理人员、专业文化工作队伍进行培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能力。学生艺术社团的特点是校内活动比较多,难以拓展到社会。这使学生艺术社团失去了在社会大舞台实践的机会,制约了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通过在社区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文化交流站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工作从基层做起的思想。

三是单位层面的对接。这主要是指街道与校团委、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进行对接。街道作为社区的管理部门,负责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指导和管理。团委、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等校级工作部门对学生思想工作和实践工作,包括创业就业方面应予统筹和指导。因此,街道和校级工作部门应积极对接,共同制定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纲领和框架。在对社区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软硬件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再安排实际层面的工作,确保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将不断涌现,这对社区文化建设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双方共建共享过程中在管理上不断创新的要求也将越来越具体。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作为社会上专门培养高级艺术人才的殿堂,艺术院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佳,郎学田.音乐艺术与社区文化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1(5).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4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探析目前,我国拥有众多理工科院校,这些理工科院校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和提升,为社会不断输送着高精尖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竞争加大,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高校的重要任务,更给理工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营造理工科院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理工科院校师生的课余生活,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者,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需求不断扩大、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新建新校区,打造多校区办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多校区办学格局下,作为校园文化生力军的大学生艺术团,肩负着高校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使命,承载着传承与发展高校新老校区办学理念的希望,连接着新老校区新旧血液的纽带。所以说,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的开展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与发展的意义

理工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院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力,又给院校带来了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诸如新老校区办学理念冲突、教学模式冲突、文化积淀错位等,如果能发展好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不断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文化水平,这些新的问题的处理将会事半功倍。

理工科院校在办学理念和现实教学中,对校园艺术气息、艺术氛围的培养比较欠缺,对师生艺术文化生活方面开展的艺术活动、艺术实践较少,因此,理工科院校师生在艺术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方面与文科院校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因此,面对理工科院校自身特点和多校区办学模式格局,成立与发展大学生艺术团,通过理工科院校多校区大学生艺术团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沟通协作,不仅可以提升理工科院校师生的艺术理论素养,丰富理工科院校师生的艺术生活,增强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紧密理工科院校多校区之间的联系,互通有无、综合互补,巧妙地提升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的文化软实力。

二、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与发展存在问题、困难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结构性桎梏

高校多校办学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其校区可以相互毗邻,也可以分处异地。[2]常见多校区办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合并型高校,它由几个别具功能的高校,为了取得综合竞争实力而组合形成;另一种是新建校区型高校,它是由老校区区域外新建校区,为了满足其本身空间上的不足而新建形成。

合并型高校由于组成院校众多,院校特色、原管理体制和院校文化等差别较大,院校在制定方针政策、办学思路、学科设置等方面造成不便,有碍于打造院校综合性的发展;新建校区型高校由于拓展延伸,院校资金、重心、中心等可能会发生转移,对老校区将会产生影响。这种结构性的桎梏也会影响到多校区办学条件下艺术团的成立与发展。

(二)资源配置分布不均衡,艺术团工作建设进程不一

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由于把大量的资金、师资力量、办学侧重点等集中在如何提高理工科院校的专业性上,这就造成各个校区之间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学生专业构成、软硬件设备等方面多少都存在在差异,[3]而且理工科院校本身就对艺术团建设缺乏优势,这就加剧了艺术团建设进度不一、偏向性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将阻碍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工作的开展。

(三)艺术团师资力量紧缺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突出

艺术团师资力量的大小与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质量,理工科院校由于把师资力量重心放在理工科专业方面,而对艺术团师资力量的投入与关注极少,艺术老师不但要忙于自身的教务,还得腾出时间来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这就难于保证艺术品的质量。在多校区的办学条件下,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庞大,理工科院校原有的艺术团师资资源本来就稀缺、教务也繁重,不能满足于教学,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艺术团教师任课量加剧、教务变得更为繁重,或奔波于多个校区之间任教,无力潜心研究教学,也难于在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下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与培养,艺术团教学常常只停留在艺术理论层面,而很难转化为真正的艺术实践,促进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艺术团的发展。

(四)艺术气息不浓厚,艺术团基础薄弱

由于理工科院校长期在艺术投入上的不足,艺术气息和氛围上与文科院校、艺术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艺术团建设方面也比较单一,艺术品位、艺术涵养方面也比较欠缺。如果在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下,各个校区的艺术团工作进度、侧重性都有差别,再加上艺术团团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各校区人文积淀不一,这将给原本艺术团基础就薄弱的理工科院校增加了负担。

(五)艺术团工作机制不健全,各校区建设差别大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大学也是一样,一所好的大学,不但要在教育科研方面出类拔萃,而且在文化积淀上也要有厚度。尽管我国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4]这就要求各校区要寻找到共同的文化归属,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但是,在目前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往往在艺术团工作上急于求成,追求表面上的繁荣而忽略了实质性的艺术升华,容易造成艺术品繁多而不精、庸俗而不雅、快速消费而经不起推敲品味。所以,必须要建立起成熟完善的艺术团管理机制来,才能提升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归属感。

三、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与发展的解决思路

(一)创新办学理念,优化管理体制,克服结构性桎梏

多校区办学由于校区分散性,各校区的具体情况各异,即使是相同的办学理念,在具体的贯彻落实当中也会产生差异性结果。如,新建校区型高校中,老校区由于原有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文化积淀等等方面较好地保留下来,所以在办学理念上易于统一;而在合并型高校中,由于各校区在合并前有自身的办学制度、办学理念、文化积淀等,特征明显,在合并之后,在段时间内很难摆脱原有的单校区模式,而原有的单校区的模式已不适用于多校区,造成理念和制度性的冲突;所以,高校采取多校区办学模式要拔高立意,结合各校区特色,创新办学理念;要加强各校区的协调管理,创新制度,优化管理体制,以克服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结构性桎梏。

(二)优化资源配置,协调艺术团建设进程

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在拓展延伸了原有办学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成本和管理成本,给高校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甚至有些高校因发生资金断裂而造成克扣教职工工资现象产生、巧立名目乱收学杂费等恶性循环现象的产生,这就大大地压制了学校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理工科院校在多校区办学下,由于对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科研经费等方面所占投入比例大,艺术团建设方面投入少,所以理工科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教育投入方面的政策制度,整合社会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强艺术团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协调各校区之间艺术团建设的资源配置,均衡配置、以优扶弱、协调发展。

(三)广纳贤才,完善机制,提升艺术作品质量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工程师,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教学水平的强大后盾。由于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师师资力量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务沉重等问题突出,导致理工科艺术团发展相对滞后。多校区办学条件下为提升理工科院校艺术团艺术作品质量,促进艺术团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理工科院校应该广纳贤才,弥补艺术教师稀缺缺口,减轻原有艺术教师教学压力;招名师、聘能师,并给以优厚的条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晋升机制,严格对艺术品的质量要求,严格对艺术教师的工作进行实效性的考核;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艺术教师应该加强对艺术团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导、互动交流,在学生中培养一批艺术骨干并充分利用这批骨干力量,带动、帮扶艺术团成员,形成团内帮扶制度,以快速促进艺术团总体水平的提高。

(四)整合校园文化,注重文化积累

不管是新建校区型高校还是合并型高校,各校区之间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积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进一步协调和提升校园文化,一方面必须坚持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大学必须树立“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确立多校区办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思路。[5]新建校区型模式的新校区应该多向老校区学习如何提高校园文化底蕴和文化质量,老校区应该向新校区学习文化方面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增长,促进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合并型高校中,各校区也应该保持原校区原有的优秀校园文化传统和积淀,在合并后应该积极寻求自身文化特色与新的大艺术环境下的切合点,吸取其它校区的精华,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文化特色和与整体校园文化的和谐性。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艺术团还应推陈出新,更新艺术团发展理念,在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积极寻求和拓展新领域艺术实践,拔高艺术品位,自觉抵制不良、低俗艺术,增强艺术涵养,提升艺术品质。

(五)细化团内管理机制,组织各团定期交流

高校艺术团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团队工作,不是单单靠单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努力和出众就能发展壮大的,它必须依靠团队内成员的相互配合和努力、各艺术团协调交流才能够健康地发展。因此,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应该明确地确定学校艺术团的艺术理念,并将这以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团员里面。一方面要做到在艺术团建设方面应该戒骄戒躁、剔除浮华,避免某些局部的亚文化造成全局性的蔓延或泛滥[6],设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每位成员的表现进行细化的考核,在创作艺术品制度上不能急于求成,应加强成员之间的商讨,才能出作品、出精品;另一方面应组织各校区艺术团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可以协调彼此的艺术团建设进程、发展方向、管理机制创新等问题,通过交流不仅能对艺术团的发展提供活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强亲切感与文化的归属感。

总之,大学生艺术团对理工科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团品质的高低关系着理工科院校的长远发展;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成立与发展将会面临着更加复杂而艰巨的问题,所以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理工科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艺术团的作用,加大对大学生艺术团的投入,不断完善多校区办学体制与艺术团机制,化挑战为改革动力。

课题: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UT13FB22)

参考文献:

[1]张莜莉.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2-133

[2]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9-40.

[3]董柄剑.多校区办学团学工作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02):30

[4]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01):27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5

关键词:化工工艺 风险识别 设备 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12-01

化工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对化工工艺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安全评价是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的项目风险识别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方法,但在化工工艺风险识别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

1 化工工艺

1.1 化工工艺的概念

化工工艺是指:把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成产品的方法以及过程,它包括完成这一变化的全部措施。其生产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原材料的处理;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净化、提浓、混合、乳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

(2)进行化学反应;这是生产的关键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

(3)对产品进行精致。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以上每一步都需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变

1.2 危险化工工艺

危险化工工艺是指:在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引起火灾、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工艺。根据我国安全监管总局编制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它包括:电解工艺、氯化工艺、合成氨工艺、加氢工艺、硝化工艺、裂解工艺、氧化工艺等15类工艺,并且每种工艺都有其典型的工艺。

2 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技术

2.1 风险识别内容

根据我国制定的化工工艺技术的有关规范,加上借鉴日本的“六阶段”定量评价表,我国制定了“危险工艺辨识取值表”,它规定:化工工艺的危险性是由化工物质本身具有的温度、压力、腐蚀、操作等七个项目组成,其危险的分值按照10分、5分、2分、0分的赋值计算,由累计分值确定化工工艺的危险程度。

2.2 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分级

根据“危险工艺辨识取值表”,我们可以得到工艺的危险分值,把各个参数的分值分别和与它对应的权重相乘后,再相加,就可以得出工艺的危险程度,根据不同的危险程度,我们就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危险程度分级表如表1。

3 化工工艺的安全评价

3.1 化工设备的安全现状

由于化工设备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国内外的研究机构都对化工设备中的爆炸、火灾、中毒等危险性的定量分析做了很多工作,由于定量来评价方法可以对化工设备风险做出明确的级别,所以它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使用。

3.2 化工设备安全评价内容

(1)化学反应过程中设备的安全性。物料的运输、干燥、冷凝、过滤、混合等工序构成了化工设备的操作部分。反映容器内不仅进行着化学反映,还有流体的流动、传热等无礼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所以反映设备是化工设备的核心,它的选择对化工设备的安全有很重要的影响。

由于连续过程具有稳定的操作、较高的生产能力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它在化工过程中占有首选的地位。但是不同的工艺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之相比,间歇工艺的工程更为简单、操作的弹性较大,进行设计时,可以使用精确度较低的数据,其通用也很强。

(2)化学反应路线的安全性。通常一种反映会具有几条工艺路线,我们要选择使用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危险物质用量的那条路线。要尽可能的使用无毒的、低危险性的物料;尽量降低过程条件的苛刻度,例如:使用催化剂来稀释危险物料,以此来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使用新科技、新技术减少危险介质的藏量;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生产废料,尽量做到过程用料、辅助剂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其对于环境的污染。

(3)安全防护设备的安全性。化工设备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出现偏离正常运转状态的情况,从而引起超温、超压的现象。再进行安全考虑时,要注意压力控制装置,如排泄阀、防爆板、通风管、安全阀等设备的安全是哦会影响到整个设备的安全系数;稳定装置,如冷却装置、紧急控制装置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细数。

对于一些非常危险的操作,要使用全自动控制系统,或者程序控制装置,一旦有爆炸、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能够起到防止事态扩大,减小事故损失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维修的安全性,所有的管道都要设有阀门使之与检修的部分相断开,为保证人身安全,还要考虑设置安全救护设施,如设立洗眼区和安全淋雨区。

4 结语

由于化工工艺中存在危险因素较多,对化工工艺进行风险识别和安全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工事故发生的几率,对于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实际操作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妥善的完成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东壳.蒋军成,杜锋.基于事故连锁风险的区域危险源辨识技术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12):48~53.

[2] 崔克清,张礼敬,陶刚.化工安全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0~235.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6

关键词:化工工艺;设计理论安全;控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社会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繁荣与发展,其中化工行业也不例外。化工行业是一种危险程度高,事故突发率高的特殊行业,相比较其他设计行业来说,化工设计行业本身具备的安全隐患因素有很多,这也造成了化工工艺事故的突发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状况,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工工艺设计时,就要学会避开并识别化工工艺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并严格控制和管理化工工艺的整个设计流程,避免大规模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简要介绍了化工工艺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并对其工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一、化工工艺设计概念和特点

化工工艺设计主要是根据化学反应的物料、工艺流程、反应条件等对一些安全设备、工艺管道、泵阀以及自动化仪表等产品来进行设计。在进行这些化工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每种产品的化工工艺设计的要求与原则,充分了解其化工工艺设计精神和重点,并在设计中要严谨细致,遵守相关设计规范。此外,我们在设计某种化工产品时之前,一定要对其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特性等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设计过程中避免一些因材料因素而导致发生危险事故的现象。我们对于化工产品的危险性也有相关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料、中间化工成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以及其火灾爆炸程度来划分其危险等级,而我们在进行化工设计时才能根据危险等级的不同来确定其产品的防火距离、防爆等级等安全防护因素,这对于我们仪表、设备和消防器材的选用有着关键性的帮助和作用。化工工艺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很多化工设计的基本资料都是相关单位根据现有的数据来分析编制的,普遍没有经过试验和检测,使得其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事故隐患很多;其次,由于大部分的化工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使用的设施和设备种类和数量也很多,使得整个化工工艺要求复杂,工序繁多;然后,由于其工序的繁多和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化工工艺设计是一项任务量、内容都较多的系统工程;最后,一般的化工产品都带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影响工艺管道的稳定性,同时也很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化工工艺设计需要结合化学品性质考虑生产环境和设备设施的稳定性,也要充分考虑化工产品的物料输送、储存和运输安全问题。

二、化工工程设计中安全问题的识别及控制

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就是指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和损失的条件,表1显示的是化工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典型原因及其频率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安全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化工厂的定位、选址及布局

对化工厂的安全而言,工厂的定位、选址和布局是至关紧要的。化工厂的定位、选址要解决的就是化工厂厂址的问题,一般化工厂的定位、选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良好的原料、燃料供应及产品销售的流通条件;(2)良好的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等协作环境;(3)便利的交通条件;(4)水源充足等,同时应避免易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及风景浏览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等。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关注主导风的方向,把化工厂定位在社区的下风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化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安全隐患,工厂的布局是化工厂内部组件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问题,其基本任务是结合厂区的内外条件,确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的空间位置,从而获得最合理的物料和人员流动路线。因此,在其布局中,工业设备及储存设备应避免过于密集,显著危险性的工业装置应与无危险或低危险的工业装置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锅炉、加热器等火源要与可燃物的工艺装置保持相当的距离,并且对不能替换的装置要给予有效的保护措施等。

2、化工工程设计中管道的安全问题

管道是化工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连接生产过程的各种设备及相关辅助设施,同时也是输送各类流体介质的通道。针对介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有毒性等特点,管道的全安问题尤为重要。机械损坏、腐蚀、密封失效往往是导致管道防护失效,致使介质泄露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当所选管道的材料不能承受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及腐蚀性介质时,就会导致管道的机械损坏及腐蚀问题。因此在化工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选用合适的管道材料。管道密封失效主要指法兰和阀门的密封失效。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用与设备相匹配的法兰,管道分界处的金属垫要选用合适的硬度等。要完成一个相对安全的管道设计,还必须充分了解化工工程全部的工艺条件及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离及偏离所带来的后果,同时还要正确判断管道材料在工作环境中的适应性,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

3、化工工程设计中塔设备的安全问题

塔设备具有生产能力强、传质效率高、操作性能良好等特点,因此在化工装置中,塔设备所占投资的比例,根据所属行业的不同(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从10%到50%不等。随着化工装置大型化的发展,塔设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塔设备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危险因素。仅从塔设备的安全角度来看,在设计时必须要求塔设备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防止在吸热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中爆裂,并且要求塔设备的密封性良好,以防大量介质泄露引起的火灾或中毒事故。由于塔设备内所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种类多样性,且在反应过程中涉及到的吸热、放热、反应速率快慢等诸多问题,对塔设备内部进行的化学反应则必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案,以便在反应失控时降低反应速率、停止反应或者将塔设备放空。当塔设备冷却效果变差,过量加入反应物,加入反应物的顺序不当,塔设备外部发生火灾等原因,都有可能使失控现象发生。

4、化工工程设计中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

电气安全问题是化工工程得以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主要指防爆问题,因此电气设备的合理设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合理控制点燃源,在进行电气设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中可能成为点燃源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控制;②合理控制释放源,电气设备设计应以设备的长期正常运转为目标,尽可能少的产生易燃易爆混合物;③合理控制爆炸浓度,对爆炸浓度进行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对电气设备的类型加以考虑,根据化工生产场所的危险区域来匹配电气设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且不可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

(二)、化工工艺设计危险因素的控制

对于化工工艺设计安全危险因素的控制,我们可以根据其工艺流程特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分别从化工产品的原材料、工艺流程、设备材质、物理化学反应条件以及管道运输等几个方面来研究。我们可以对化工产品的原材料的挑选和质量方面进行控制,在不影响产品的性能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危险性低、危害性小的原材料。对于相应的工艺流程,我们可以努力研究,争取设计一种工艺流程较为简洁、工艺路线较为规律和统一的生产流程,合理的分析并考量产品的制作流程,尽量降低危险物质的生产,并减低其产品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对于产品的设备来说,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其材质对于整个生产流程的影响,包括其湿度、温度、压力、物理化学反应等等这些因素,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选择质量高、耐高温以及耐腐蚀的合理设备。在化工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有很多,因此我们对这一环节的控制比较困难,对于这些我们就要设置一些容易控制的反应器来控制其化学反应过程,从而控制其危险因素,可以根据化学反应所需条件的不同,来调节其反应温度和反应速度等一些可控条件和因素,从而避免危险的化学反应的产生。在管道运输中的材料一般都是一些腐蚀性强、危险性高以及对人体毒害大的物料,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其运输过程中的密封性,对于管道的强度和结构也要进行合理的选用,避免泄漏、爆炸等危险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化工工艺设计是一种在设计时以考察整个化学产品的生产流程为基础的一种安全事故隐患高的设计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操作,并在设计过程中识别并控制相关安全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进而提高整个工艺流程的安全性,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7

关键词:大理;新华村;银铜器;手工艺;本真性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80-02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是一个以打制银铜手工艺而闻名的白族村寨。鹤庆银器一直以来最主要的销售对象是藏彝走廊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近年来,在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变迁中,鹤庆银器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发生了文化变迁,其制作方式、销售对象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异文化对民族文化系统的冲击,鹤庆银器历史中“小炉匠”的技艺在与文化体系发生持续性接触后,技术开始有了多样性的发展,器物符号上出现文化体系的“顺涵化”。在此过程中,鹤庆银器是不是还保持着本真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传统民族工艺在多样化的文化交融中的本真性问题。

一、鹤庆银器的文化渊源

新华村位于鹤庆县城西北角凤凰山下,是大理州北端的行政村,包括南翼、北翼、纲常河3个自然村。南翼村几乎家家都有从事银铜器手工业的匠人,十分典型。由于当地土地面积小,这里一度是个贫穷的地方。打制银铜器可以补贴家用,这成为促使他们手艺发展的诱因,使鹤庆的银匠家庭现在的家庭收入都在全国的一般水平上。

新华村的匠人其前身是“小炉匠”,他们走南闯北传承着祖辈的手艺,青海、甘肃、、四川、贵州以及云南的各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走村串寨帮人修锅焊补炉,在外面赚些小钱糊口。走南闯北的坎坷经历对其后来的技术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今天新华村手工艺能脱颖而出也与外出打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市场的开发是新华村今天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原来新华村的“小炉匠”多往南走。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一批年轻人开始向北走,从丽江出发,经宁蒗、大凉山、成都、汶川、茂县、马尔康入藏,从甘南、果洛、玉树直到那曲,甚至把手艺做到了阿里。

这条路线对于当时的新华人来说不仅是一次开拓市场的远征,也是技术学习、文化见闻增长的旅途。这条路线,由云南至的南北线,经过了民族学上提到的“藏彝走廊”以及藏区的大半部分。藏彝走廊上各个民族既相似又不同,让新华人对不同民族对器物的喜好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得到了极大丰富。藏区制造铜银器的历史久远,工匠制造法器的各种技术都使他们叹为观止。如果说经过藏彝走廊的旅程对他们来说是零星地“偷技”,那么的银器制作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是进修。地区对银器的大规模需求极大刺激了新华人对于藏传佛教法器制作的兴趣,他们从最初模仿贩运,发展到进入学艺开店,促进了新华白族银铜手工艺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华村最为著名的银匠要数寸发标。他1978年初中毕业随父学艺,走南闯北,先后到过云南、贵州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区。1987年到拉萨从事民族手工艺的开发研制,设计制作了大量佛事和藏民族生活用品。1996年回新华村创办“寸发标手工艺作坊”,制作以九龙杯、酒具为代表的民族手工艺品。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掌握了金属雕刻制作的技艺,能用黄金,白银和黄、红白铜等做原料,设计制作出数十种民族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主要有九龙壶酒具、九龙喷雾火锅、鹤阳八景酒具、九龙奖杯。1996年首创的“标样牌”九龙酒具获国家专利。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首批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他还被授予联合国手工艺大师的称号,是手工银器制作的第一人[1]!

当年寸发标受到人手工制作的唐卡的启发,试图将铜银等材料做成唐卡。他看到政府送给来访外宾的布达拉宫图案挂毯,使他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以此为契机,寸发标完成了他成为寸大师的转变。之后他给塑过铜佛像,其手工艺品被送给日本、韩国、英国等来访的外宾。

寸发标还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地最为重要的庙宇玉皇阁中的金佛由他与别人合力完成。他对于当地争取国家旅游村出过力,他开的鹤庆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也带动了本村人致富。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是大理的荣誉市民,而赠送给金庸先生的大理州金钥匙就由寸发标打制。

寸发标的经历是杰出白族工匠发展的缩影。鹤庆银器的文化渊源表明白族的银铜手工艺不仅体现了白族的少数民族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古老文化的神圣性。

二、鹤庆银器的加工模式

家庭手工艺作坊是鹤庆新华村传统的生产单元,这种作坊普遍是由家庭成员及徒弟构成的小型作坊。在工艺上,机械化程度较弱,保留较多传统手工加工成分,主要以运用藏族纹案,生产藏式器物为主。家庭手工艺作坊的典型代表是寸光伟的“光芝原始工艺作坊”。寸光伟有着高超的手工艺技术,他关于藏式法器的订单不断,供不应求。但是他家的作坊赚钱并不比别人多,因为纯手工艺制作效率低,别人一件产品的加工费虽然不及他,但是别人产量大,薄利多销,往往更赚钱。

寸光伟发现自己的产品有时会被买走的人,打上别的印记,然后以数倍于自己的价格再卖出去。按订单加工出的商品,几乎刚生产出来立刻就被别人买走。他对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也颇为苦恼。因此,他也开始弄了自己的展室,虽然其中品类不丰,但是依旧让人惊叹。他说自己以后要做高端的工艺品,可能会缩减一些自己的产品数量。对于“高端”,寸光伟自己也不能说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他只是解释道,例如当时正在加工的酥油灯,虽然已经非常的精细,但是依然可以将它制作得更加精美。另外,他与内地美术学院的合作可能也促使他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的艺术灵感。

目前,作坊的订单以酥油灯、净水碗这样的宗教法器为主,这些法器除了尺寸大小和上面的花纹以外设计大同小异。除了这些法器,也会有汉人社会中的有钱人慕名而来,例如台湾地区的商人拿来样品或者图纸,让寸光伟依样打制银铜的器物。我们在他的展厅中就看到了许多银梳、银勺,这些东西都是台湾地区商人订做还没有拿走的。

相比传统手工艺作坊,现在村子里面大多数的家庭工厂,使用了更多的机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大规模生产。但工厂生产的产品较为简单,往往用精雕机来雕刻银器上面的花纹。例如银制筷子。首先用精雕机在一个锌锭上刻出图案,图案由人设计,但是全由机器雕。之后再将铅模做出,就可以将银片用液压机一片片压出来。老板说这样雕出的串子莲线条更笔直,也承认这样丧失了一些在表达上的艺术效果。但是这样能够使他们赚到更多的钱。

三、白族银器的本真性

为什么藏民可以接受白族银匠的手工艺品?为什么寸光伟的作坊所制作的银器能够满足藏传佛教影响地区外的购买者对本真性的需求?用机器加工的银器还具有本真性吗?

对于藏区的佛教徒来说,工匠虽然是来自白族,但其高度内化了藏文化,因为银匠在学会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所以他们认可接纳出自外人之手的工艺品。例如前面所说的寸发标,他曾参加过十七世噶玛巴的坐床仪式,十七世噶玛巴给他摸过顶,他因对寺院的杰出贡献曾专门得到过噶玛巴的接见。除了与宗教型卡里斯玛人物有过接触,寸发标还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制作礼品。他的家庭作坊多次接待过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的参观,与国家领导、文化名人的合影如今也悬挂在家中。这些都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它们都在构筑一套有意义的符号体系。

鹤庆的银器能够在藏地行销,表明它确实蕴含着文化所需的要素。换言之,鹤庆银匠打制的银器是被的文化所形塑的。鹤庆银匠打制出的法器能够得到藏人的认可,并不仅仅在于诸如“藏八宝”纹案的堆砌。诚如布莱恩・斯伯纳所言:“真正的东西并不仅是手工物品,它由特定的个人制造,由特定的工艺材料制成,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与环境条件中产生出来。”[2]白族的工匠自身虽然并未感觉到自己深受藏区文化模式的影响,但是从他们描述的经历和对藏族文化的熟稔和向往程度,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心智地图即使并未被另一民族文化所占据,但是他们有关身体技术体系的部分已经发生了文化混融。

真正成为手工艺大师的白族工匠几乎都深受藏传佛教体系的影响。寸发标等人在向藏地进发或停留时,以一种“默会知识”的形式潜在感受着另一个文化体系。因此他们或已经皈依藏传佛教信仰(纳入在白族本主崇拜当中)或可以在器物层面上理解法器上符号体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种心智上的文化变迁是手中之物的本真性来源。鹤庆银器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处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所被赋予的文化表征也不同。

今天白族银器同样面临了本真性的问题。新华银匠在对制造银器的学习,发生了与藏文化的涵化。藏文明的神秘体验使部分白族工匠获取了一种制造圣物的卡里斯马。藏的神圣性卡里斯马从工艺中传导给部分白族工匠,又从工匠灌注于手工艺品中,再流向市场。在卡里斯马光晕荫罩下,新华村的银铜手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白族银匠在对手工艺的学习了解到文化上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银匠通过藏区学习的技术可以返销给藏地,说明文化的边界与族群的边界有时并是一致。

银器制作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中,藏区的银器制作技术十分发达。白族银匠从藏区学到的技术,连藏民都能接受,藏区以及藏地边疆以外的购买者自然可以接受。银器的设计发生改变,受到藏区以及藏地边疆以外的文化的影响。这不能归结为文化上的悲哀,因为原本大理这个地域就处在汉藏的交接处,白族的文化本身就是杂糅了汉藏的属性,他们的艺术表达本身就是从别人的艺术中借鉴和生发出的,只是依附性对象发生了改变。

本真性是一件难以言说的商品属性。白族工匠获得的并不是可世袭的卡里斯马,而是个人基于社会学基础的偶然性事件,是否能够转为氏族卡里斯马尚且难估。设计上的文化选择并不一定会导致本真性流失,不过,危险的是,如果抛弃了向藏区工艺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而转向机器雕刻与流水线生产,白族银器必将失掉得之不易的本真性。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区别篇8

一、瑶族服饰的现状调查

广西瑶族人口众多(有147万,占全国瑶族人口56%以上),支系丰富(有盘瑶、白裤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等众多支系),服饰多彩(有精美的织绣、华丽的银饰、繁复的造型等),民俗独特(有盘王节、做功德、家郎等),在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上,广西境内的南丹县、贺州市等地的“瑶族服饰”在“民俗”分类中榜上有名。由此界定可以了解民族服饰是与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和“食、住、行”是密不可分的,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服装基本上分为日常劳作装和节庆盛装两大类。在当下社会,民族地区由于生活与劳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受到来自都市文明的浸淫,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已着汉服,只有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才会穿着民族服装出现在特定场合。广西也仅有龙胜和平乡黄洛、大小寨等个别远离城市的山区瑶寨的中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还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而这些偏远的村寨现在也露出旅游开发带来某些不良影响的端倪。如在村寨木楼间矗立起水泥的高层建筑、外来做生意的汉民与原住民渐渐杂居、旅游缆车横空穿越梯田观光,少数民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与文化部门为保护本民族文化在当地建立了博物馆、陈列厅,里面有部分民族服装及饰品展示,仅仅局限在静态的陈列。偶尔见到旅游景点的货摊上有书籍卖,也是风光摄影类居多,缺乏民族服饰动态的宣传形式及内容。在桂林义江缘景区,就是将瑶寨缩小版的整体搬移到景区,瑶族生活及文化动态呈现得较完整,但游客仅能依靠景区里面导游泛泛的解说词引导游览,问及景区的“原住民”有关他们民族的历史及生产制作技艺的问题,这些村民大部分均不能完整的回答,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一类的开发没有注重、也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技艺或了解民族历史的人才的合理使用。不能与游客互动,演出味较重、商业味道较浓。纵观目前瑶族服饰的保护及开发现状,不容乐观。最主要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也就是人才的重视和计划培养。盲目地做一些应景的保护与开发是不科学、难以长久的。

二、艺术教育与非遗保护

1.教育途径与形式的变化

长久以来,由于非物质文化,例如民间文化技艺的学习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的,在瑶寨,象瑶族服饰这样的制作手艺是靠妈妈教女儿、奶奶教孙女这样的单传式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的。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村上,甚至是劳作休息时,在田间地头也可以操作实践。但是,现在全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瑶族地区的女孩,她们是瑶族服饰技艺主要继承人,也是非遗的主要载体,她们要走进校园学习文化,需要完成学校教育的规定学业。她们不可能像过去农村的女孩那样有时间、有条件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她们不会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与意义,也不懂得自己民族服饰的价值何在。一整套纯手工的红瑶服饰,如果是一个人制作,最快也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年轻的女孩不会主动去学习、也无法去完成这些耗时又“无用”的东西。现在能掌握手工制作民族服饰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所以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植入与非遗相关的文化艺术的课程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广西有的地区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如兴安县在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就开展了刺绣课程的教学。如果能将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技艺课程连贯起来,规划其通识课程深浅程度的设计,那么,非遗保护就不是几个非遗协会人员忙活的事了,就会形成一种全民共识,民族文化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知识链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会培养出一种对文化艺术的喜爱与尊重,会对本民族文化因了解而充满自信。

2.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关联

传统的学校教育常常让知识成为重心,在课程设置中忽略了文化与素质教育课程的构成。这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高等美术与设计院校,这种现状仍普遍存在。学校的美术类、设计类课程,绝大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为教学目的,不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种“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功利教育,实在是助长了“快餐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决不可急功近利!否则,我们的学生怎么能够欣赏和接受瑶族精美服装那一针一线的“慢工出细活”,也无法理解传统中国工笔画那“三矾九染”的力道之美。教育的目的是“悟道”,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如果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师范类学校和有关培训机构,设置一些有关民间美术、非遗技艺等课程,普及民族艺术,就等于培育了非物质文化存活的土壤,经过这样专业学习、培训后的各类人员,如政府官员、文化工作者、各级学校教师、自由艺术家、学生等,形成了一种尊重、喜爱民族文化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种社会及文化氛围中,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达成社会共识。故我们的教育定是要改革的,是从上到下的改革。只有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我们的艺术教育才有希望,那么,民族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才有可能推广。非遗的保护、传承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当然,瑶族服饰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才会因为传承载体的进步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受众需求与非遗传承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诉求。文化消费由大众转向小众、由单一走向多元。多元化、特色化是当下文化受众需求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为桂林的旅游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好评如潮,荣获了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里面的广西少数民族歌舞、服饰、风俗都为演出营造了神秘的氛围、成功地赢得了票房。事实证明,民族文化的适度、合理开发是具有市场,为现代人所接受的。

1.设计师对民族服饰的借鉴运用

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服装服饰艺术设计类的服装设计作品中,获得金奖的《仲夏夜之梦》与优秀奖的《融・和》等两个系列的作品,设计师都运用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如传统图案、手工刺绣、民族饰品等。这是艺术性创意服装设计借鉴民族服饰获得成功的案例。在服装市场,民族风格的品牌赢得消费者喜爱的也很多:中国奢侈品牌“NE・TIGER”就做足了民族文化的功课,以云锦为材质、以刺绣为工艺,融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板型结构,稳稳的占领了华服的市场。还有品牌“例外”,其设计理念是“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设计总监马可凭借对中国美学的自觉加上国际时尚的敏锐触觉,成功打造一种东方哲学式的当代生活艺术,让“例外服饰”不仅是中国目前成立时间最久,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无论设计师在服装设计时显性的借鉴具体的民族服饰的造型或图案或色彩,还是隐形的运用民族服饰内涵的民族精神与美学,都是在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高等设计类院校是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摇篮,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分析当前业界的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融合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段设置课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也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如图(1、2、3、4)是笔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作品,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巧妙地将瑶族服饰元素结合牛仔面料综合装饰,作品颇具创意,独特、时尚。

2.旅游消费市场与民族服饰

近些年,由于国家增设了一些中华传统节日的假休,小长假旅游便成为了不少都市人的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各地旅游消费市场的服装及其饰品成为热门商品。据调查,目前的这类商品存在品种单一、货款趋同的现象。一条民族风格的裙子在云南大理能看见,在江南水乡的乌镇也能买到。这样的服饰商品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多元需求。以龙胜金坑景区商铺销售的瑶族服装商品来看,均为机织的混纺材料加机绣工艺的服装、花边,而且款式平常,无特色可言。倒是懂行的游客会跑到瑶民家里淘宝,但手绣、手织的纯手工的服装,价钱昂贵又使很多人接受不了。就算价钱可以接受,这种纯手工的精美服装,瑶民也只在本民族重大节庆日里穿着。不适合日用,只适合收藏,因为瑶服的织造及染色工艺还存在固色、整烫等一些服装工艺处理上的问题,需要现代纺织印染技术进行改良才适合日常穿着,而这是当地从事制作与销售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修养无法达到的。要想改变民族地区旅游服饰品目前的现状,其实还是要绕回到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是靠人才队伍来支撑的。

3.民族服饰的拓展空间广阔

服装最初只有日常穿着功能的时代早已经结束,现代服装的类别拓展到了演艺服、礼服、工作制服等等。除了生活、工作、休闲等场合穿着的实用功能,还有其它非实用功能,如在地方旅游宣传片、影视作品、游戏软件、广告等新媒介中也不能缺少服装的元素组成。一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给清朝满族宫廷服饰做了大广告、老幼皆知。由此我们在研究广西瑶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路上得到启发,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设计瑶族服饰博物馆,可以让参观者用语言、行为等自然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瑶寨的各种环境、对象进行操作,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途径获得体验和信息反馈,这种实时交互的过程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真实地进行。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瑶族服装的保护、宣传、开发,是一种新颖、先进的手段和方式。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新的科技丰富了传统艺术的生存形式,瑶族服装及其相依存的瑶族民俗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现代艺术创作的内涵。这种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的融合,成为了非遗保护传承一种新的思潮。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