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职德育研究8篇

时间:2023-09-21 16:35:03

中职德育研究

中职德育研究篇1

摘要: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社会各界对于这一热点问题的探索,多侧重于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对于中、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衔接问题则探讨较少,本文就如何确定中、高职德育教育的衔接点,立足职业教育思想实际以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德育衔接制度保障机制及有效举措。

关键词:中职高职德育教育体系有效衔接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通过高考、成人高考、“3+2”等途径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此,既能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圆广大中职生的大学之梦;同时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1.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不衔接的现实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崇尚“学科本位”思想尚存,导致鄙薄职业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职业生源层次的改变,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学历”病问题日趋突出,导致人才的“高消费”,实质是人才的高浪费。这不符合“优化教育结构”,调整人才类型结构,尽快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定位于“双率”,即招生率和就业率。注重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把理论知识的评价作为评价标准,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却把育人的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被忽视,很难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1 中高职教育比例严重失调

通过现有的职业教育生源信息和学校数量对比,反映了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中职规模过大,高职规模偏小。在中职教育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受中职生高考政策的瓶颈制约,导致职业教育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中职教育自身质量下降。加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还存在着管理体系脱节,政策扶持不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以及考试制度衔接不好等问题 。另外,在考试政策中,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与高职招生考试的复习迎考时间相冲突,由于时间过于集中,许多中职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部分优秀的中职生为了找工作而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想法。

1.2 中高职专业和课程不一致

目前,中高职院校间因专业设置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成为阻碍中高职德育衔接的因素之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强调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由于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中职隶属于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隶属于高教管理部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在中职,学生以班级为固定单位开展各门学科教学、各种班队活动和德育活动。而在高职,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建立,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了,班级的概念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班级的形式和作用相对减弱。这使得大学的德育活动缺少固定、有效的组织形式,与中职相比,高职的管理模式显得较宽松。这种转变极大的管理方法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即适应,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大受影响。

1.3德育教育工作者衔接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忽视德育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很少甚至没有去了解和挖掘相邻学段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这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不了解中职的德育教育内容和规律,很少关注中职德育研究取得的优秀德育成果;中职德育工作者也极少了解高职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大学德育的成功做法,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孤立的德育观,造成德育工作者对彼此的工作只知差异而不懂联系,使得中高职德育教学之间难寻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

2构建中高德育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

2.1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整个学习的过程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开展各项活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2.2根据实际需要课程衔接

根据不同年龄结构特点的职业教育层次,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成才的道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教材内容要贴进学生生活,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不强调理论系统化而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理论要通俗浅显,要和生活实际衔接。同时学校必须在机制上搭建中高职德育交流的平台,积极提倡和有效推动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引导中高职教师达成德育衔接的共识,进而寻求推动课程衔接的正确路径和方法。使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中高职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加强校际的联系与交流,理清中高职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研究对策。中高职德育交流平台的搭建必须要落实到制度上,这主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主管中高职德育工作的领导的支持。省级教育主管单位要将促进中高职德育衔接作为一项工作,增加到分管高校德育工作的部门,并将其作为对各高校日常德育工作进行考核的子项目。在这种刚性的要求下,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一定能打开局面,带来切实的效果。

2.3树立正确的德育衔接意识

随着职业教育层次性的渐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德育教育要放低姿态,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道德素质,注重道德素质可持续发展。相信以情商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会很具有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高职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状况。从研究大学教材体系的层次递进的思路去认识中高职教材,找到实现不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确保整个德育链的正常连接和德育效果的正常发挥。其次,必须了解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德育课教学方法、评价与管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等,这是高职德育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教师寻找过渡“阶梯”的一条捷径。

3.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既关系到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还涉及到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问题等。随着职业教育各项教育衔接工作的不断延伸,为促进中高职德育教育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制度规范、领导得力、队伍完整及氛围和谐等衔接体系。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当前最紧迫的是建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中高职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高职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德育衔接之路。

参考文献:

中职德育研究篇2

关键词:中职高职德育教育体系有效衔接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通过高考、成人高考、“3+2”等途径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此,既能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圆广大中职生的大学之梦;同时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1.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不衔接的现实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崇尚“学科本位”思想尚存,导致鄙薄职业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职业生源层次的改变,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学历”病问题日趋突出,导致人才的“高消费”,实质是人才的高浪费。这不符合“优化教育结构”,调整人才类型结构,尽快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定位于“双率”,即招生率和就业率。注重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把理论知识的评价作为评价标准,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却把育人的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被忽视,很难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1 中高职教育比例严重失调

通过现有的职业教育生源信息和学校数量对比,反映了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中职规模过大,高职规模偏小。在中职教育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受中职生高考政策的瓶颈制约,导致职业教育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中职教育自身质量下降。加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还存在着管理体系脱节,政策扶持不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以及考试制度衔接不好等问题 。另外,在考试政策中,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与高职招生考试的复习迎考时间相冲突,由于时间过于集中,许多中职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部分优秀的中职生为了找工作而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想法。

1.2 中高职专业和课程不一致

目前,中高职院校间因专业设置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成为阻碍中高职德育衔接的因素之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强调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由于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中职隶属于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隶属于高教管理部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在中职,学生以班级为固定单位开展各门学科教学、各种班队活动和德育活动。而在高职,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建立,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了,班级的概念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班级的形式和作用相对减弱。这使得大学的德育活动缺少固定、有效的组织形式,与中职相比,高职的管理模式显得较宽松。这种转变极大的管理方法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即适应,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大受影响。

1.3德育教育工作者衔接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忽视德育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很少甚至没有去了解和挖掘相邻学段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这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不了解中职的德育教育内容和规律,很少关注中职德育研究取得的优秀德育成果;中职德育工作者也极少了解高职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大学德育的成功做法,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孤立的德育观,造成德育工作者对彼此的工作只知差异而不懂联系,使得中高职德育教学之间难寻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

2构建中高德育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

2.1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整个学习的过程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开展各项活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2.2根据实际需要课程衔接

根据不同年龄结构特点的职业教育层次,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成才的道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教材内容要贴进学生生活,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不强调理论系统化而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理论要通俗浅显,要和生活实际衔接。同时学校必须在机制上搭建中高职德育交流的平台,积极提倡和有效推动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引导中高职教师达成德育衔接的共识,进而寻求推动课程衔接的正确路径和方法。使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中高职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加强校际的联系与交流,理清中高职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研究对策。中高职德育交流平台的搭建必须要落实到制度上,这主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主管中高职德育工作的领导的支持。省级教育主管单位要将促进中高职德育衔接作为一项工作,增加到分管高校德育工作的部门,并将其作为对各高校日常德育工作进行考核的子项目。在这种刚性的要求下,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一定能打开局面,带来切实的效果。

2.3树立正确的德育衔接意识

随着职业教育层次性的渐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德育教育要放低姿态,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道德素质,注重道德素质可持续发展。相信以情商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会很具有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高职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状况。从研究大学教材体系的层次递进的思路去认识中高职教材,找到实现不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确保整个德育链的正常连接和德育效果的正常发挥。其次,必须了解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德育课教学方法、评价与管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等,这是高职德育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教师寻找过渡“阶梯”的一条捷径。

3.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既关系到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还涉及到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问题等。随着职业教育各项教育衔接工作的不断延伸,为促进中高职德育教育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制度规范、领导得力、队伍完整及氛围和谐等衔接体系。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当前最紧迫的是建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中高职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高职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德育衔接之路。

参考文献:

中职德育研究篇3

【关键词】 中等职业院校 体育生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21-01

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中,体育和职业道德是核心,职业道德借助于体育知识得到传输,而体育知识也因为职业道德而得到升华。在给学生传输体育知识的时候,我通常会根据中等职业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心理、道德现状,将道德教学以创新方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真正具备针对性强、目的明确、规划得当的将道德和体育相互融合教学。

1 体育和职业道德教学的联系

所谓的职业道德,指的是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需要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如果所有人都履行了规范的职业道德标准,也就能培养起美好的思想品德,足以推动社会的和谐。作为中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直接就业,这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加严格,才能够让这些学生不需要经历适应期,就能上岗,满足单位的要求,

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体育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核心,二者存在着相同之处,依赖着彼此进步。职业道德借助于体育知识而得到传输,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里,融入职业道德,有助于学生早日吸收“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遵守法律法规、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职业道德内容。体育教育者是传输体育知识的实践者和组织者,需要明确在学校的教育中体育知识的影响力,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完美地融入职业道德。

2 中等职业体育教育里职业道德的具体教学内容

2.1 文明道德教学——文明的行为举止、忠诚老实、信守承诺

一个人的素养,最突出的就是这个人行为举止是否文明,当代的体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充分做到举止文明,能够忠诚老实、信守承诺,拥有帮助别人的热心肠,对待别人要宽容大方,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和物品。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时刻融入了文明道德的传输,比如,学生要同老师打招呼、要遵守时间约定归还体育器材、维护体育场所的卫生情况等,相信能够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奠定职业道德基础。

2.2 组织纪律的教学——遵守规章制度、听从学校的组织安排

一般来说,中职学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个性鲜明,较为开朗,不过,不乏一些自制能力不强、基础水平低的学生的存在。对于体育生,规定上课不准晚到和早退,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纪律性;在比赛时,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标准,而选手需要听从裁判的指令,这就相当于员工在单位里要听从领导的安排。

2.3 心理素质的教学——经受得住劳苦、乐观向上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面临高难度的任务,很多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而不能够完成,此时,教育者应该适时地选择较为容易的任务,并且提高保护力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鼓励他们,让他们变得自信,从而形成勇于挑战的精神,工作岗位中十分注重经受得住劳苦的精神。

2.4 和谐的团队精神的教学——能够团结一致、互帮互助

通过队伍汇集、整齐排列、全队跑步前进等一些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学生可以在此养成重视整体局面的习惯。

3 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学的途径

3.1 更全面的特色教学程序

谈及体育教育,涉及的只是十分宽广,有理论和心理层面的;有常见的加强身体素质的走、跑、跳、投和具体的球类锻炼;有趣味性项目与融合健身、健心的户外运动。因此,教育者需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性,安排适当的、目的明确的教学程序,适时地指引,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一同吸收。

3.2 适时丰富教学模式

第一,借助于恰当的管理模式。教育者需要结合教学模式,融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借助于教学过程给学生传输知识。第二,要适当地进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且,对他们的表现要给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不应该都是批评,要在肯定之后进行适度的否定,才能事半功倍。

3.3 要加强体育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第一,要重视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培养。身为教育者,重心要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上,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以高尚的教学道德和深厚的专业水平进行教学,才足以得到学生的肯定和敬重,从而营造美好的个人形象,才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吸引力,以一种向往和膜拜的心态听你教学,那么,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也就顺利多了。第二,要及时地完善个人教学理念,结合合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要始终渗透着思想品德,并且,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将思想品德的教学视作长期工作。第三,要重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意义。教育者需要具备有先进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理念,自身拥有着完美的道德品质,需要深入了解思想品德,从而提升自我素质,真正地实现了用自身作为教学的例子。只有自身拥有了良好的道德规范,那么久能够为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带来长远的效应。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中等职业院校需要一同关注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够让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双双获益;并且,要寻找出二者间的潜在关系,借助于职业道德,让体育专业知识完整地实现自身影响力。所谓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要持续不断地、长远地进行练习和塑造,这同时也为教育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董永成.体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学科教育研究,2007

中职德育研究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7-01

一、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样承担着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责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探索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解决,从而达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目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以及教师不够重视德育教育。从整体的教育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缺乏特色,教育成效不理想。正常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校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严重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而正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教师从潜意识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要,在教育中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德育方面,这就造成了学生认识不到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1]。第二,教材内容以及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通常只是盲目的照搬课本教材,不懂得将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教学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上的乏味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共鸣。同时大多数教师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机械,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愿意认真听讲,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校与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德育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及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人才,而且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其次,德育教学内容应当贴近生活。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当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抽象化的德育知识教育中转化为具体[2]。例如在讲到职业道德操守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记者简光洲坚持揭发“三鹿”毒奶粉事件,关于毒奶粉事件从前也有很多记者报道,但是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家,而且三鹿是知名企业,揭发后极有可能被告,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简光洲不惧风险,毅然揭发三鹿奶粉的危害。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认识职业道德操守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再次,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PPT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认真的听讲。同时,教师应当给予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从最终的成绩评价,而是从成绩、德育等各个方面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应将德育列入整个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学生逐渐改正自己的劣势[3]。最后,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由于成绩等方面的原因,学生不得已选择读职业学校,这是一个较为尴尬的时期,很多学生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非常敏感,对于他人的任何言论极为在意,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过来,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危害,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恢复自信心,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以正确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流,尽快的融入到学校生活中,而且对于将来进入社会工作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水平,学校与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还应当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将德育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从而给予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杜佳艳.中职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0):105-107.

[2]吴凡.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与学生情感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07(30):97-100.

[3]夏云华.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与管理现状[J].时代教育.2016,07(16):195-197.

中职德育研究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9402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2004年5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才需求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较快,但中等职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刻的思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

1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国家一线劳动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修养和职业技能,更快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能够增强我国劳动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初中后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对身边和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缺少分析判断能力,不知道如何冷静理性的应对和处理问题,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他们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道德教育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完善他们的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1.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新世纪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职业学校的特点是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从事具有一定技能性的工作,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劳动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个人特点和专业实际,引导学生具有与自己职业相匹配的职业道德,教会学生如何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工作中面对的难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踏实勤奋,爱岗敬业,团结友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到现实与理想、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而对各种思想的交错起伏和相互冲撞,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我国已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引发一场意识形态的变革,如竞争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创业和创新意识等等,面对种种新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去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利益,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学校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满足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培养他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引导他们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意识,培养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进行。

1.4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围绕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职业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并且其中相当部分将从事第三产业,直接服务在“窗口”行业,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直接体现着社会风气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具有较强的事业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作好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遵守行业道德,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2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强化理论建设,密切联系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工作,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而且是一种理论探索过程,从而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理论探索中,我们重点要搞清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道德的内涵不断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新的载体和形式也不断出现,职业道德不仅要解决好做事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它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的服务与关怀,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合法地位,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实践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小组,将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及时地去研究、去解决,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以保证职业道德教育能紧密联系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2 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之中。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缺乏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那么后果必将是知能脱节。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出其人本性,教学方法要体现多元性和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由“知”到“行”的提升,要把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做到在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将职业道德与专业课紧密接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职业道德这一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另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密切配合,邀请企业的一些劳动模范、优秀员工到学校做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等等,学校还要加强与社会以及家庭的密切配合,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2.3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项实习、实践和社会活动当中去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在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非常重要,学校或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时,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其相关的职业道德习惯。譬如,参加军训时,让学生学习、体验军人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严守纪律的职业精神;到工厂实习时,让学生学习、体验工人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一丝不苟、注重信誉的职业道德风貌;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接待工作,参与社交活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敬业意识等。总之,要尽量多的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不要单去追求自己的专业技术,还要同步追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实效。

2.4 确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有了高标准的评价体系,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才有衡量尺度,才会使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显出生机和活力,学校应建立对老师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评价两种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确立时,应当遵循信度和效度原则,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学生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理论掌握程度的检测标准和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应当重点评估学生的人生态度、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等,教师的评价体系应根据学生反馈,学校检查等情况重点评估教师的业务素质、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综合表现等等,运用适当的评价体系对师生进行量化管理和各项考核评价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成绩纳入进去,进而得出综合评定结果,并及时根据评定结果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树典型,立标兵,以督促师生实行和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持久性,保证职业道德教育永远充满活力。

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直接向社会职业岗位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比以往更需要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守法纪、讲信誉、讲公道的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丰富学生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陶冶他们道德情操,将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融汇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参考文献

[1]刘宽亮.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06,(8).

中职德育研究篇6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对策研究

中职院校的课程中德育教育是必修的基本课程,它对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中职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中职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也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不过,在现今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不尽人意,同中职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这种形势下,好多中职生都已经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当然也是越来越差。另外,一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对设置德育教育这一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都以为德育教育这种理论性的课程,完全是可有可无。还有一部分中职院校过分的侧重于对中职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完全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将德育教育课程直接叫停,使中职生能有更多时间去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

以上这些误区,让现在的中职生在专业的技能上都能够达到目标,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待商榷,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就业人才综合能力各方面的要求,已经对中职生日后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1. 创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观念,对理念进行更新

想对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现状进行改善,不能光靠德育课教师去改变,一定要在中职院校内改变全体师生陈旧的德育理念,创建并健全院校内各个部门以及各方面的工作,全体行动,设立从党委各个成员到每个职教老师再到广大中职学生的全体德育教育组织机构,在队伍的壮大、管理的严谨、体系的完善、制度的规范以及对教师的德育教育责任等各方面给予明确的目标和规范的制度。只有在这样大的一个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教学才能够被重新正视,现有的教学情况才能够会有所改观。

在对陈旧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更新的同时,还要重新建立现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第一,要着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同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相结合,例如在课上讲到“内因和外因关系”的论证课程时,任课教师可与近期比较热门的“富士康员工群殴事件”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去分析“富士康员工群殴事件”发生的内因及外因,对此次事件各方的关系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证。在这样的热门话题讨论以及辩证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发言,激烈的讨论,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再者,要着重德育的现代化教育,让德育教育课程结合现代的技术工具和交流手段。例如讲到“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本质”这一课时,按照简单的教科书内容去授课,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之上,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把原有的文字知识,变换成视频播放,将种子长到幼苗,再长到参天的大树;水冻结成冰,冰再融化成水,再由水变成汽体等等,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从量变到质变的这一过程,提高教学的效率。

2. 着重中职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反感呆板、空洞的述说式教育,侧重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改变原有的单方向灌输,变为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使用启发式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首要的是要重视导入式的课堂教育,要想具体实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了解中职生的学习水平现状;

②根据主题进行导入;

③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

再者,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是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当中,多组织一些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互动,能够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力。

3. 开设心理咨询课程,设立师生思想交流的渠道

多年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一直侧重中职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却不够重视,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遇事容易冲动、走极端,有些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却被划归为品质道德方面的问题,将思想认知和心理疾病相互混淆,这种情况制约着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对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再运用心理学来进行对比,遵循这两条原则,对中职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思维特征来进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计。还要运用组织的各种优势,吸取各种比较有效的形式,开展挫折教育,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在全校的德育工作中开展中职生心理问题咨询,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如给中职生打电话、发短信或者是利用网络进行聊天互动,而且不要局限于教师和中职学生二者间,还可让学生同学生、学生同家长、教师同家长、学校同中职生实践的企业、中职生同实践的企业之间的沟通等等,让家长、教师、学校、实践企业充分掌握中职生的思想,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课程一直被认为与思想政治教学相同,而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主要是由思想政治专业的职教人员组合而成,但是,德育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增加了生活方式、心理学、性健康学等新增课程,可是施教的德育教育人员,缺乏以上学科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要应用聘用制,聘用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作为中职院校专业的德育教育施教人员。另外,再聘请教育界的德育教育专家、模范等,定时开设德育教育讲座,专家的名人效应,和模范的楷模效应,成效是很显著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还要创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的让给自己填充新的知识、总结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职德育研究篇7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途径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多年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对从业者个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和事业发展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入职员工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合格员工的必备条件。一个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胜任岗位职责。

第二,促进事业发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就业者职业关系来讲,工作目标就是为从业者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高质量的服务,取决于从业人员能否严格履行事业行为准则。

第三,抵制不正之风。中职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积极认真地完成岗位任务,履行职务职能,从而抵制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正之风。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生渴望爱与尊重,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关心和爱护。以行育情,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了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陶冶了职业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

第二,课堂教育是保证。课堂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信念的主阵地。职业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职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三,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学生容易融入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职业道德内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实”的目标,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合理安排学生专业实训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让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单位同事以及他人的社会关系,体现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职业岗位教育是未雨绸缪的好办法。除了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外,还要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校外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检验能否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提高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效的途径

第一,个案教育。为全面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需建立学生操行档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比如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实行的学生德育量化制度,尤其对“问题”学生,实行个案管理。“联网”互动,综合评定,全员管理,形成合力。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量化”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

第二,激励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激励教育有着很大优势。尤其对品德“问题”学生,激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会形成动力,从而引起学生更强烈的愉悦体验,进而自动“软化”其隐性抵触,提高其服从集体行为规则的意向。

第三,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暗示法则是间接内隐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中职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暗示法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让学生在校园中积极寻找“校园十大文明现象与十大不文明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要比说教效果好得多。

第四,劳动教育。很多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就业后承受不了企业的劳动强度而出现频繁跳槽,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就必须把已被遗忘的或忽略的劳动教育纳入管理。比如通过每周的公益劳动,班级辛苦一周打扫校园和教学楼等,在劳动中树立中职生劳动光荣的职业道德理念。总之,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采取多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渗透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总之,通过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在改变,素质在提高,职业道德在养成。

参考文献:

[1]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5):120-123.

中职德育研究篇8

【关键词】高职;德育途径;比较研究

读书育人,以德为先。在我国,由于高职院校存在的历史不长,高职德育工作正在探索过程中。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如何整体构建富有我国高职院校特色的德育体系,探索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显、隐结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

1.何谓高职德育途径

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者对高职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高职德育途径研究之比较

2.1国外德育途径研究

国外有关德育途径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家校结合、心理教育等方面展开[1-2],并侧重于对德育隐性途径的研究。

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在德育途径不仅注重正面的、德目式的灌输教育,还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开展教育,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隐性教育。在美国大学,隐性的教育往往是通过生活指导、社区活动、宗教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在社区学院,课外活动主要有学生社团和被视为必修课的课外活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迪纳初级学院,曾经成立了70个各种学生俱乐部。目前,虽然参加各种俱乐部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一些社区学院,它们会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生中培养能够组织领导课外活动和俱乐部的人才,通过学生组织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在美国高校,它们的学生工作采取法制化的校纪管理,因而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其法制特点不仅在于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从而使得校纪管理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构成了良好的德育软环境,在对学生的关注、体谅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给予学生以熏陶,是日本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德育方法上常常采取隐性教育的方法,但是其德育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等。

2.2国内德育途径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更青睐选择具有明确教育意义和目的的德育途径,而对学生道德具有潜在影响的隐性德育比较忽视,从而导致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德育工作主要通过贯彻实施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得以开展,这是对高职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两课课程在高职德育过程中扮演着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其他途径来开展德育工作。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德育主阵地建设,而在其他非德育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结果是淡化了各科教师关心育,参与德育的意识,尤其是非德育课教师淡化了教育性教学意识,客观上丧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同时,我国更注重显性德育途径的利用,校园环境、风气等隐性德育途径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各途径如何发挥各自功能、各途径如何优化配合、如何加强德育途径的实践环节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趋向于体系化建设和具体化实施[3-7]。如按照空间特点,一般将德育途径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国内相关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把企业纳入高职院校德育途径体系中,构成四大基本途径。从高职德育的具体实践出发,又在院校、家庭、社会、企业四大基本空间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再按照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分析整合和归类,把高职院校可以经常运用的德育途径包括课程、实践、组织、环境、管理、咨询、传媒等七类。这七类近20项德育途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通,构成了高职院校德育途径整体体系。对这些德育途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使德育资源得以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大格局。

通过对各国家德育途径的相关研究比较, 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倾向于隐性的德育途径建设,国内的研究与实践则侧重于显性的途径建设。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也随之显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决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式要从传统的以显性德育途径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变为显性德育途径与隐性德育途径相统一、相结合的德育途径新模式。只有显性与隐性途径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是德育活动的客体,又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德育水平,满足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需要。只有两种德育途径相互结合,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赵炜.比较视角中高职德育之共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3:97-100.

[4]程则思.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5:113-114.

[5]胡孝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创新思路[J].职教论坛,2010,12:36-3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