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8篇

时间:2023-09-22 09:30:10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1

关键词 卓越计划 煤矿安全 采矿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煤炭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其生产过程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能力,才能保障煤炭生产的安全和高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是主要为煤矿及相关部门培养的人才,煤矿安全课程是其必修的课程,该课程注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安全本领、安全素质和意识的培养,不但能使他们快速的进入职业角色,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人才保障,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

1煤矿安全课程发展沿革

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以金属矿开采为主,以煤矿开采为辅, 2006年增设“矿山安全”选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金属矿开采和地下采煤两个方面的安全技术,因两者在诸多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学习矿山安全课程时易于概念混淆,且难以理解,不利于学习与掌握。2012年,为突出我校采矿工程的地下采煤特色方向,将“矿山安全”课程改名为“煤矿安全”课程,且为地下采煤方向的必修课程。

2煤矿安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2.1行业发展态势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经历了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各生产环节都有了相对较为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并不热爱矿山,只是为了能就业而选择采矿专业,加之行业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几乎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部分学生几乎不来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更是普遍,上课的学生多数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虽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课堂约束,但效果不佳。

2.2教学内容庞杂加剧学生厌学情绪

煤矿安全课程以《煤矿地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采掘机械》和《采矿学》等课程学习为基础,同时与《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法律法规》、《矿井通风》和《现代矿山企业管理》等课程相衔接,课程涉及面广,专业术语、概念、理论的工程实践性非常强,多数知识要结合实验或现场才能理解。一般的课堂讲授很难把现场实际宏观的表达清楚,加之井下实践时间短,室内实验条件不成熟,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教材的理论和实践性太强,学生自学受挫,导致厌学情绪激增,上课流于形式,只为应付老师而上课。

2.3煤矿安全课程教材现状解析

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以及毕业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反馈,在现有“煤矿安全”方面的教材中,仍然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实用性强的专业教材。教材中多数仍沿用旧的规范和规程,同时,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有些技术与措施、设备仪器都已不使用或淘汰,这就造成学生所学无用,学生不定教材,上课也没有教材,不利于正常有效地“教与学”。

3煤矿安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课程的作用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矿井瓦斯、顶板、矿尘、矿井火灾、矿井水灾等防治技术及矿井灾害处理能力,兼具现场的自救与互救和煤矿安全管理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与实训达到能针对矿井瓦斯、顶板、矿尘、水、火等灾害选择使用各种安全检测仪器仪表与设备,制订相应的矿井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和能及时进行正确的灾变处置,同时编写事故分析报告。

3.2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我校着手煤矿开采方向的专业建设,经多方调研并结合我校专业师资配置,将采矿工程专业分金属矿开采方向(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和地下采煤方向,重点突出地下采煤方向,在地下采煤方向设煤矿安全必修课程。为体现地下采煤方向的煤矿安全课程特点,删去“矿山安全”课程中金属矿山开采安全技术知识的内容,本着求精务专的理念来梳理煤矿安全课程的构架与内容,以期达到精益求精的知识体系。

3.3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通过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来培养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现有师资与实验平台,将煤矿安全课程划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室内实验教学模块和现场实践教学模块,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1)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学习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相关知名专家学者探讨教学方法和经验,将煤矿安全课程知识体系按照教学单元划分为瓦斯防治、顶板灾害防治、防尘、防火、防水、自救与互救和煤矿安全管理等7个篇章及下属32小节,每个小节讲授专项任务。例如:瓦斯防治可划分为瓦斯的生成与赋存、瓦斯涌出规律、瓦斯突出的防治技术、瓦斯爆炸防治技术、瓦斯抽放技术5小节。

(2)为加强学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除观看采矿教学模型外,购置三维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单项操作,然后进行单项实验的互换,要求每个学生都可熟练完成设备操作。对于一些大型复杂设备,可聘请校外专家或现场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技术指导和讲解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若校内实验设施不完善,可到内蒙古煤炭安全培训中心进行实操练习。

(3)通过校企合作与实习基地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到井下实际考察与观摩,有条件时可进行跟班作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以致用的学习宗旨。例如:在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学生可进行井巷瓦斯含量检测、顶板离层的观测等内容。

4结语

煤矿安全是关乎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经济命脉,煤矿安全人才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力军,煤矿安全课程是培养煤矿安全人才的重要基石。通过对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煤矿安全课程建设的需要,制定出以地下采煤方向为特色的采矿工程专业煤矿安全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实验平台,全力推行“卓越计划”背景下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科技人才。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JY2014075)。

参考文献

[1] 于威,张学武.高校煤炭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J].煤,2012(3):75-76.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2

关键词:娄底;开采沉降;滑坡;瓦斯爆炸;矿井突水

娄底市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享有“江南煤海”之美誉,约占湖南省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全市煤矿开采企业全年产原煤1375.3 万吨,首次突破原煤销售产值百亿元大关,采煤业的持续发展,为娄底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娄底市保留矿井248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对煤炭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娄底市多年来的粗放性、高强度开采、生态保护却未同步进行,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打破了地质环境的原有平衡, 使地质环境所受影响和压力日渐明显, 环境保护和灾害的防治等有关问题愈加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其它环境问题[1]。煤矿地质环境灾害的多发性是制约娄底市经济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能有效地反映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 是目前地质工作者较为突出的一个研究课题。

1 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类型

娄底煤矿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 主要有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滑坡、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采矿废弃物污染和水土流失等, 严重的危及到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1.1 开采沉陷地质灾害

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

在娄底丘陵山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塌陷和裂缝,将诱发山体滑坡。而在村庄下方采煤,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致使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倾斜,甚至倒塌,从而危及村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开采沉陷会破坏地下水源,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防止矿坑涌水而进行的顶、底板疏水,使顶、底板承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二是开采后采空区塌落,使上覆地层产生位移,产生导水裂隙,破坏各隔水层。据有关资料统计,娄底市因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面变形极为严重,截至2011 年底,全市共产生塌洞(坑)约15000 处(个),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累计达到5200余亩,地裂缝22 条,地面沉降现象极为普遍。煤矿地面变形以冷水江、涟源及娄星地段最为集中,双峰、新化局部发育。据统计,冷水江市共有采空区17500 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采空区地面塌陷有4000 多处,受损面积2900 公顷,造成1500 多栋房屋开裂,受灾人口达7000 余人[2-3]。

1.2 滑坡

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斜坡的原始平衡,是产生大量的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诱导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娄底市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百万元计。如冷水江市城西南约1.5km 处的浪石滩滑坡,1987年以来,浪石滩之上的侯家岭山体向南东(资水河床) 缓慢运动。同时,伴生地陷裂形变滑坡后缘形成一条长约2000m,宽5~100m,可见深度5~12m的大规模地陷裂带;严重危及冷水江市的安全,并对数家大中型厂矿和湘黔铁路构成威胁。

地面的塌陷不仅破坏了城镇和乡村建筑物、交通和水利工程设施等,而且改变了土地条件及其资源价值,使得大面积的土地丧失使用性。如新化县温塘崩岩山1942 年由于采煤活动淘空坡脚,使斜坡失稳,悬崖崩落造成12 人死亡和20 间民房全毁;煤矿排放的废渣常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内,这些松散物质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煤矿开采引起的塌陷区改变了区域的地表水系格局,破坏地表覆盖和山体,加剧水土流失,大量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坡面山体,和松动的土壤、岩屑极易遭受侵蚀,因此造成的土地破坏、农田被压、河流淤塞和交通受阻等问题突出。全市各类煤矿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10667 公顷,水土流失总量约64 万m3,其中农地流失占28%,林草荒地占72%。

1.3 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

煤矿瓦斯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从煤层或围岩中涌出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沼气。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沼气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井巷、设备的严重破坏,并会扬起煤尘,形成连续爆炸,随之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引发人员的继续伤亡,是煤矿事故中破坏性很强的重大灾害事故,如娄底市1993年晏家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2人,巷道摧毁严重,现场惨不忍睹。

另外娄底市保留248对矿井中,突出矿井128对,占矿井总数51.6%,灾害非常严重,可以说瓦斯突出事故娄底市煤矿“第一杀手”,如2005年资江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40多人,突出煤量达1000多吨。随着娄底市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采掘强度的加大,突出灾害程度越来越大。无论是从经济上看,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瓦斯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4]。

1.4 矿井突水

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 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具有来势迅猛、瞬时涌水量大、损失巨大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娄底市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如2008年冷水江市金胜煤矿突发涌水,死亡6人,事故非常惨重;另外娄底市晏家铺矿区一些煤矿井下存在大量溶洞水,且矿井大都是带压开采,严重制约煤矿安全发展。

1.5 其他灾害

煤矿生产中的大量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废水的排放等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有抽放瓦斯、燃烟煤气和烟尘污染等对井筒破裂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煤矿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各不相同, 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如开采深度的增加, 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底鼓; 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 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乱挖乱采等, 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 有的煤矿片面追求利润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 摈弃常规, 如开采保安煤柱、求近避远, 结果会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

2 预防对策

2.1 高度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关系,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关爱职工生命的理念,真正把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2 加强查明矿区地质状况预防

地质状况是产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人类采掘活动使致灾速度加快,致灾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应查明煤矿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特点及活动程度,寻找出活动构造或不稳定的复活断裂,分析、认识各种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区工程活动。认真开展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按地质灾害类型谋划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做好灾害预测,制定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2.3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最大程度地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监测技术日趋成熟,设备精度、设备性能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而地质灾害的位移监测方法均可进行毫米级监测,高精度位移监测方法可以实现0.1mm精度。监测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三维立体化。由于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结合对比检核,以及从空中、地面到灾害体深部的立体化监测网络,使得综合判别能力加强,对促进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

2.4 加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预防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是相当严重的,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使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达到预防减灾的目的。矿区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与许多地质采矿因素有关, 如煤层倾角、开采厚度、开采深度、采区尺寸、采煤方法、松散层厚度等。不同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往往差异较大, 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亦有区别。因此, 各矿区应积极进行开采沉陷预测预报,在已开采区域科学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 定期、重复地测定观测路线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并对观测数据及时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所在矿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规律, 从而有效地预计、预报开采区域的地面塌陷状况及设施的破坏程度。根据待采区域开采沉陷预计数据及其破坏程度,可综合采用减缓地表沉降技术来减轻地表下沉和破坏。减轻地表下沉的有效开采技术主要有大条带协调式全采法、冒落条带法、充填条带法、水砂充填法等, 同时地表有建筑物的可辅以地面建筑物维修加固。

随着矿区煤炭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塌陷、破坏的土地日益增多,矿区土地的大面积塌陷,不但给矿区带来严重的环境灾害,而且使农田荒芜,农民少地或无地,因此必须对采煤塌陷区域进行全面治理。治理时应根据现场的塌陷状况及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对塌陷区域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治理措施。

2.5 加强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预防

为了防止瓦斯聚集引起的爆炸,首先要加强通风管理,增加有效风量,“以风定产”,降低瓦斯浓度,避免其达到某一浓度时引起的爆炸,各采区和各工作面都应该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对于井下使用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还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对于瓦斯突出的预防,矿井要严格执行“煤与瓦斯防治突出管理规定”,加强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优先开采保护层,强化“预测预报、抽采达标、管理有效”的瓦斯防治体系。

2.6 加强矿井水害预防

矿井水害主要指的是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是煤矿重要的灾害之一,不容忽视。因此对其预防要做到详细调查、充分准备、细心观察、坚决处理。首先要对井田周围的老窑及采空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将获得的开采范围、积水量、警戒线等数据准确地标注在图纸上;其次要注意出水的征兆,当发现煤层发暗发潮、工作面温度降低、巷道出现雾气等出水征兆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转移工作人员;第三在对井筒的位置选择上要避开河床及受洪水影响的地段,为了防止河流及洪水灌入井下,要在工业广场设置挡水墙、构筑防洪沟等设施。

3 结束语

煤炭作为娄底市的主要能源,随着娄底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需要,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煤炭资源的开采向深一步发展,由此带来的地质灾害也将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煤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防治,保证娄底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梅,曾勇.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5,18(3):29-32.

[2]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 2000.2.24.

[3] 殷国华.娄底市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与恢复治理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5):149-154.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3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煤矿防汛工作汇报材料

一、全市地方煤矿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煤矿企业兼并领导组办公室批复我市保留矿井数量为129座,规划产能规模为11230万吨/年.其中省属x煤集团、省煤炭运销集团、x煤炭进出口集团办矿62座,规划能力4890万吨/年,分别占48%和44%,地方及省外主体企业办矿67座,规划能力6340万吨/年,分别占52%和56%.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x政办发[2010]8号文件精神,我市目前监管的整合保留矿井数为67座,其中原有x煤集团(省煤炭资产经营公司)重组的3座保留矿井虽经省领导组会议决定由兰花集团为主体,但现未正式行文批复.

地方监管的重组整合保留67矿中,按属地分:市直10座,能力1525万吨/年;xx6座,xx720万吨/年;xx16座,能力1485万吨/年;xx17座,能力5万吨/年;xx11座,能力900万吨/年;xx7座,能力375万吨/年.按主体企业分:xx集团14座,产能1530万吨/年;xx天泰5座,产能420万吨/年; xx13座,产能1215万吨/年; xx12座,产能930万吨/年;xx能源8座,产能675万吨/年; xx7座,产能375万吨/年; xx4座,产能315万吨/年; xx1座,产能300万吨/年; xx集团1座,产能90万吨/年;xx集团1座,产能90万吨/年;xx1座,产能400万吨/年.

二、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

近几年,在防治水方面主要抓了四个体系的落实:

(一)、构建防治水责任落实体系

1、落实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年初市煤炭局与兰花公司市直各矿、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重点加强安全目标责任考核,细化、分解和落实防治水工作的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监督责任和现场管理责任;安全考核 “一票否决”制.

2、落实煤矿防治水工作两个主体责任.逐矿落实了我市境内各类煤矿的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人,强化对煤矿防治水工作监管责任落实;明确了煤矿企业是防治水工作责任主体,矿长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是第一技术责任人,分管矿长是监督落实责任人,同时明确了防治水副总、科室、区队、班组和井下各个岗位的责任.

3、突出加强对雨季“三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防汛责任体系和防汛指挥运行机制,层层落实防汛岗位责任制,切实做到职责、思想、指挥到位.防汛重点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了行政、技术和抢险责任人,并公诸于众,接受监督.我局以晋市煤局字〔2010〕222号文转发了省煤炭厅《关于做好全省煤矿防汛工作的通知》,以晋市煤局字〔2010〕241号文将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三个文件《关于印发山西省防汛检查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晋市汛 [2010]1号)、《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晋市汛 [2010]2号)、《关于开展汛前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晋市汛 [2010]3号)全文转发给各县(市)煤炭工业局和市直各煤矿,成立了以局长赵晚畴为总指挥、副局长崔晋宁为副总指挥的全市地方煤矿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均成立了专门的雨季“三防”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雨季期间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构建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

1、明确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认真执行“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明确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矿井防治水管理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以上的煤矿企业必须设置防治水专门机构,配备满足正常生产安全的防治水队伍及设备.

2、严格落实防治水技术措施.严格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抓好地表水害、老空水害和底板承压水害的防治,严防溃水、透水、突水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探放水制度,切实做到有疑必探、不探不掘、不治不采;对未采取全方位、全过程探放水措施的,坚决停产整顿.

3、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多次召开全市煤矿事故案例剖析会、重大灾害预防技术研讨会等会议,剖析近几年来全国及我省发生的重大(侥幸)水害事故案例,邀请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作水害防治技术讲座,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工作.

(三)、构建防治水隐患排查体系

1、坚持水害隐患专项检查和安全大检查相结合.在开展各项安全检查中把防治水列入头等隐患排查范围,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逐矿进行防治水分析论证活动,逐矿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形成了重大问题专家把关、疑难问题专家集中会诊制度.突出抓了地表与老空水害、大矿周边小煤矿、资源枯竭矿井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直接下达整改指令,对落实不力的,当作事故查处.

2、重点时期时段抓好重大水害隐患的排查整改.汛期前后,重点围绕地表水、老空水、承压水及上覆岩层水、相邻矿井及已关闭矿井水害,组织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水情水害排查分析,明确防治水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对排查确认的各类水害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切实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3、落实雨季“三防”工程计划.超前部署煤矿雨季“三防”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雨季“三防”工程计划,严格各项工程的检查验收,确保矿井排水、供电设施和各项防治水安全设施完好、可靠.

(四)、构建防治水应急处置体系

1、健全完善灾害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处置机制.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了市、县、矿三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采取发手机短信、联系和传真通知等方式,严格落实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规定.凡该停产撤人而未停产撤人的,当作事故来对待,形成“逢大暴雨必须停产撤人”的规矩和习惯.

2、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制定了《晋城市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级各煤矿企业编制了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系.组织编制全市煤矿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加强调度和现场督导,汛期前对部分生产矿井进行了停产撤人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健全应急处置机构.我市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信息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发生水害险情立即报告,及时处理,建立了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快速响应、反应机制.我市的两支矿山军事化救护队共购置水泵21 台,装备排水能力达4000立方米/小时,大大提高了水害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同时我们定期对抢险队机械设备进行清查,对常备的防汛专用物资逐项进行盘点,仔细检查质量,逐级把关通过,采取“一查、二看、三通过”的措施,确保防汛专用物资真正落实到位,不误抢险急需.

今年以来,全市地方煤矿未发生水害事故,未收到煤矿水害险情报告,防汛工作有条不紊,我们将继续一如既往抓好防汛日常管理,确保防汛工作缜密落实,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局领导带班制度,对突发情况、重大汛情、灾情即发即报,及时科学调度,确保万无一失.

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4

【关键词】煤矿防治水;现状;措施

1、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现状

我省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由于历史开采遗留大量隐患,以及重组整合后现有矿井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煤矿开采的多是不安全储量,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特别是水害隐患威胁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历史上事故多发。矿井生产过程中防治水工作难点比较多,突出的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类型多,历史遗留隐患多,情况不明,千年开采历史的部分地层破坏生成隐患,近百年来大量开采的古井与古空的积水隐患,都对现有开采生产构成威胁。受水害影响的矿井带有普遍性。

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分析,煤矿防治水工作基础还不牢固。开采条件逐年恶化,经过多年开采,部分煤矿资源枯竭,井深巷远,系统复杂,接续紧张,生产区域正在向浅部上限转移,向煤柱转移,向深部水平转移,向村下转移,向极薄煤层转移,矿井水害隐患突出,给搞好防治水工作增加了难度。近年来各地虽然关闭了大量小煤矿,但隐患并没有消除,这些小矿大多位于国有大矿的浅部,关井后遗留下的大量采空区积水对周边生产矿井构成严重威胁;一些现有小矿依附大矿残余资源生存,安全隐患大量存在。衰老矿井生产系统复杂,环节多、水平多、战线长、人员多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受水害威胁矿井防治水机构尚不健全,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特别是从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专家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当前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瓶颈”。个别煤矿非法越界开采,以及煤矿井田内及周边非煤矿山非法生产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由此带来的水害隐患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迫于安全责任追究的压力,一些单位发生水害事故后,不是按规定时间如实报告,而是盲目组织排水、施救,贻误时机,给事故救援工作埋下了隐患。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必须深刻汲取这些惨痛的事故教训,充分认识当前煤矿防治水工作面临形势和问题,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超前工作,全面应对,防患于未然。

2、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扎实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

2.1严格落实防治水责任制

煤矿主要负责人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健全专门的防治水机构,进一步强化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按规定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及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严格落实分管副总工程师、地测防治水专业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责任,特别是受水害威胁矿井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必须配齐配强防治水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工作到位。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水害预测预报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对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作业规程、设计等严格进行审查,定期组织会审和复查。认真做好防治水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保证其具备必要的防治水知识,提高防治水工作的技能和抵御水灾的能力。

2.2认真做好防治水基础工作

贯彻《煤矿防治水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具体方案或细则。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查清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并依此类型制定相应防治水措施。进一步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情况,定期收集、调查核对本矿及相邻煤矿的废弃老窑情况,及时、准确编制《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等基础图纸和资料,准确掌握矿井水害隐患威胁情况,对矿井生产区域的地质构造情况、水害类型等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预防和处理水害的针对性措施。

加强防排水设施管理。加强井下水闸门、水闸墙管理与维护,井下需构筑水闸墙的,由具有相应资质单位设计,按设计进行施工,并按规定进行竣工验收。建立健全矿井主排水、采区及工作面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能力达到要求;对进入下组煤开采或即将转入下组煤开采的矿井,必须先健全完善排水系统,再组织生产活动。

加大水害防治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逐步实现水文自动监测和预警、先进物探技术探测老空水体、防治水信息网络管理,以及推广实施井下涌水量、水压、井下突(出)水点、挡水墙、水闸门等监测的自动化管理。

2.3全力开展水害隐患排查

各类矿井要专门组织专家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水情水害排查分析,查清各类水害的水量大小、水情变化、联通关系、生产采动情况、危害程度等,建立健全水情水害档案。对于情况不清的,要采取调查、探查等针对性措施,查清危害,制定并实施相应防治措施。突出抓好矿井老空水、承压水害的排查。

2.4全面落实防治水工作措施

老空水害防治方面:在接近水淹或可能积水的井巷、古空、老空、老窑或邻近矿井边界等区域施工时,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按规定编制探放水设计,落实责任和措施,严格按批准设计要求,采用符合规定的物探、化探或钻探等方法,查明施工区域四周、上下方积水情况,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坚决做到不安全不施工。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凡受井巷、古空、老空、老窑或相邻矿井积水威胁的作业地点,未进行探放并消除事故隐患的或资料不清的区域,不得进行采掘作业。矿井探放水时,必须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所有无关人员;有突水预兆时,必须立即撤出井下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所有人员。矿井探放水工程必须由矿总工程师组织地测、技术、安监、施工单位等有关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评价。对相邻矿井采空区与本矿井相透,无法留设防水安全隔离煤(岩)柱的,本矿井必须在矿井内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承压水害防治方面: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徐奥灰水的富水性与富水区域、隔水层岩性、承压水导升高度等,在对底板突水可能性(危险性)进行评价基础上,确定开采方案,并合理选择带压开采、疏干降压、充填开采或缩面开采等措施。对可能存在的隐伏导水构造,逐面逐条查明;对导水断层或经分析可能的导水断层,按规定留足防水煤柱;对突水危险性大的矿井,采取分区隔离措施。

2.5加强防治水科技攻关

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防治水技术专家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保障有力的技术网络,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专家技术讲座、经验交流。要针对煤矿防治水重大课题和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科学技术攻关,适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要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定期预测、预报;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的矿井要补充勘探;水体下采煤必须按规定报批,按要求进行岩移观测;受底板承压水威胁严重的矿井,要加强高承压岩溶水防治及底板破坏规律研究,选取合理采煤方法,减少底板破坏深度;提高开采上限的矿井,必须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上覆隔水层的隔水性能;其它矿井也要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水害防治分析研究工作。

2.6突出做好汛期防治水工作

汛期历来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特殊时期。每年汛期前,组织对工程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地处河道水库、泄洪区、低洼地及有古井、沙井煤矿隐患治理情况实施全方位排查。汛期期间,严格落实24小时调度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和紧急情况下停产撤人制度,及时掌握汛期安全生产动态,保证安全生产信息上下畅通。下大雨时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大雨以上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汛期主要行洪河道及河堤下不得进行采掘活动;受水害威胁严重且难以采取有效根治措施的,严格控制井下生产水平个数,原则上只允许一个水平生产。

2.7强化应急处置管理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5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煤矿是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为了发展。不断的开采煤矿。而煤矿地质不同于其他矿物的地质.导致了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导致了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如何能有效地反映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煤矿地质灾害,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 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由于山地、高原、丘陵占 70%左右, 地质构造活动频繁, 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很大, 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 而且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我国能源 70%以上取自煤炭, 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煤矿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煤炭开采不仅受到地面地质自然灾害的威胁, 更严重的是还遭受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无论从灾害的经济损失, 还是从死亡的人数看, 煤炭行业均占全国灾害损失的 1/10 以上。

长期的研究实践表明, 无论是地质灾害本身还是对其监测和防治,都涉及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 都需要开展合理的经济评价;但在国内, 对地质灾害, 尤其是煤矿的地质灾害, 尚缺乏可供借鉴的经济评价方面的系统理论、方法和经验, 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以往开展的少许研究也多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员进行的, 对地质灾害本身缺乏应有的专业了解。

据有关资料统计, 近20年内, 造成百人以上伤亡的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在我国几乎年年发生。最为严重的是1998年, 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突发性地质灾害 18 万处, 规模较大的有447处, 造成1157人遇难, 1万多人受伤, 50 多万间房屋被毁, 经济损失达270亿元。据专家分析, 95%的地质灾害是因为人类活动而诱发的。

今后一段时间内, 随着更多的基础建设、能源交通项目的启动,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 由于忽视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专题研究, 其教训惨痛。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

2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 主要有滑坡、地面塌陷、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淹井、井筒破裂及采矿废弃物污染灾害、水土流失等, 严重地危及着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2.1 山体滑坡

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 是诱导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亿元计。例如,2004年6月5日下午, 某地区一山体由于暴雨形成的山洪冲刷, 致使山体和煤矿煤矸石渣场拦堤被冲垮, 山体及矿渣约20万m 3 沿坡地向前推移约500 m, 覆盖山脚14户村民住房, 房屋被土石方压塌, 夷为平地, 造成人员伤亡。据现场调查, 该14户住房内共居住56人, 24人被埋, 其中3人生还, 3人死亡, 其余18人失踪。

2.2 地面塌陷

这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塌陷会造成矿区土地大面积水, 会诱发山体滑坡, 还会破坏耕地等等。根据不完全统计, 2000 年以前, 平均每年计划采煤 12×10 8 t, 塌陷土地面积 2.4×10 4 h m 2 , 2000 年以后, 每年塌陷土地面积将以 4%~5%的速度增长。例如,2006年5月, 某地区煤矿在开采时发生透水, 导致村庄多处地面发生塌陷, 全村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缝。该煤矿位于村西北侧, 由于开采历史悠久, 采空区面积大, 放炮时引起原来堵水的地下封墙出现松动和垮塌, 村子地下老窿积水迅猛涌入矿坑内, 造成村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地下溶洞土层发生崩落, 使地面出现裂缝和产生塌陷。

又如,由于过量采煤导致地表塌陷, 某采煤塌陷区昔日大片良田,如今变为一片。因地面塌陷, 附近已有4个村庄被迫搬迁。地面塌陷面积达4万h m 2 , 治理 1 h m 2 塌陷地要花费近 90 亿元。

从这些资料看, 煤矿的开采严重威胁着矿区土地资源和人民的生活, 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煤与瓦斯突出

据统计, 我国在 1984—1995年的11年间, 煤矿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近 10 万余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例如,1991年4月21日, 某省煤矿瓦斯煤尘爆炸, 死亡147人。2006年8月4日16时左右, 煤矿发生有害气体涌出事故, 至今已造成 18 人遇难。同时该煤矿范围内发生地面塌陷,造成井下一个永久密闭区被打开, 同时产生明火, 导致有害气体涌出。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上看, 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 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

2.4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

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 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如1993年1月5日某煤矿突水量 3.96×10 4 m 3 /h, 直接经济损失 1.35 亿元。又如,1996 年8月4日, 某地区连降暴雨, 山体边坡产生大量崩塌、滑坡, 受洪水夹带形成泥石流, 堵塞泄洪沟谷, 抬高洪峰, 使均匀泄洪变成集中泄洪, 下游洪峰高达 6 m~7 m, 洪水灌入矿井, 导致煤矿大面积冲淤, 546 名当班工人被困井下, 冲毁桥梁和公共建筑设施, 致使该地区周围的街道、商店遭到洪水、泥石流的袭击, 淤泥深达数十厘米, 造成矿工和居民死亡共 60人, 经济损失达 2 亿多元。

3 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维持社会的安定, 必须切实重视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御, 制定防御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科学管理并建立科学预报工作

各种地质灾害均有其自然属性, 其发生发展既有偶然性, 又有一定规律可循。煤矿生产要规范化, 杜绝私挖乱采现象, 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煤矿采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建立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只有做好这项工作, 才能够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才能彻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3.2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首先, 摸清地质灾害底数, 基本掌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在此基础上拟定防治规划、计划。其次, 坚持每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检查研究, 以防为主, 综合治理。第三, 加强行政管理执法力度, 健全完善 5 个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体系, 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建立政府预测预报体系, 分定期、不定期、长期、中期、近期及临灾警报等, 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通报、曝光。

3.3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以形成全民防灾意识

宣传各种地质灾害知识, 培养全民灾害意识, 可以做到灾前有防, 灾中不慌, 灾后自救, 提高生存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 通过各种途径做好防灾抗灾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起人们对灾害的足够重视, 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达到心中有数、居安思危的效果。

4 结束语

我国煤矿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大小多样化 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 资源开发中引起的地质灾害相当严重, 给矿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各个煤矿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复杂的, 单独的强调任何一种诱发因素和只采取某项防治措施都是片面的。因此, 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煤矿环境, 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煤矿地质灾害, 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6

形成这种灾害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地下矿山空区规模越来越大、开采越来越深造成的。目前我国历史采空体积超过250亿m3,因采矿引起的塌陷面积达1150km2,危及30多个矿业城市;国内开采最深的矿井已达到1365m,28%的矿山采深超过600m,超过千米的深井20余个。矿山的大规模深度开采,客观上造成冲击性灾害呈上升趋势。 2005年11月6日,河北邢台石膏矿采空区突然整体塌陷,导致井下和地面37人死亡; 2008年6月5日和2011年11月3日,河南省义马千秋煤矿800m深井曾两次发生冲击地压灾害,分别造成13人、10人死亡;2010年7月30日,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张双楼煤矿在井下1200m深处发生冲击性灾害,造成该区域作业的18名矿工6人被埋身亡。

如洪水猛兽般的“冲击性灾害”, 瞬间便可吞噬矿工生命,摧毁整个矿井,但它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发生也是有征兆预示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准确掌握它的机制,给它装上“警报器”,使得灾害发生之前能够未卜先知,及时撤离井下人员,一直是我国矿山持续开采的重大需求和研究难题。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安监总局委托中国安科院等单位开展了“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研究过程

“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以预防采空区大面积塌陷和深井岩爆为目标,以冲击性灾害的“探测―评估―监测”技术为主线,建立了大型冲击性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研制了冲击性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提出了针对采空区大规模冒顶、塌陷等冲击性灾害的定量化评估、监测、预警技术。

在探测方法上,以综合物探方法为基础,与钻孔长探、短探相结合,采用激光钻孔扫描技术对采空区形态进行三维腔内成像,实现采空区精确探测成果的三维实体建模。

在分类体系上,对采空区的规模、体积等进行了统一约定,分析了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开发了“采空区风险专家系统CAIS”软件,建立了采空区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拟订了《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空区风险分级》标准。

在评估方法上,抛弃了传统的采空区岩石力学稳定性单一、静态的强度指标分析思路,将矿柱失稳与采空区顶板塌陷联合起来考虑,将计算流程动态的模拟采空区塌陷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基于非线性弹性的本构关系应力分析突变理论的板壳模型,获得判定采空区稳定性的临界值和判定法则。

在监测手段上,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发了顶板离层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微震监测传感器,对围岩应力、位移量和损伤情况进行连续监测,避免了传统传感器供电、腐蚀、漂移等缺点,保证了全系统的本质安全性,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监测精度和准确度。

成果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在北京密云冶金矿山公司首云铁矿、中国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西石门铁矿、山东金岭铁矿等开展推广应用,并在山东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谷家台铁矿建立了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

1999年7月12日,山东省莱钢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谷家台铁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29人死亡。事故发生10多年来,矿井的生产恢复工作步履维艰。项目组采用光纤光栅的顶板岩移监测和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对井下人工帷幕注浆隔水层进行稳定性监测,能够及时帷幕隔障冲击性破坏的预警信息。在保证了井下安全开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了矿山生产的全面恢复。

2007年11月,山东临淄金岭铁矿采空区突然塌陷,造成地表化工厂陷落,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课题组采用板壳突变理论分析了事故矿山“矿柱―顶板”系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评估了冲击性灾害风险等级,查明了事故原因,为科学的认定事故责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2008年11月,中国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西石门铁矿40m水平运输大巷因下部不明采空区突然坍塌,造成停产。课题组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塌陷采空区形态进行了扫描探测和三位精确建模,分析了采空区再次发生冲击灾害的风险性,提供了塌陷区充填治理方案,快速恢复了生产,保障了安全。

2009年7月,课题组在激光扫描三维建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微震监测技术,保证了北京首云铁矿大型采空区的强制放顶处理,消除了采空区冲击性灾害隐患。

“十一五”时期,“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研制监测系统1套,开发软件著作权1项,草拟安全生产行业标准1项,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8篇,开展成果应用推广项目4项,建立示范工程1项。2011年,该项目被评为第五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发展前景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强劲。到2015年,我国原煤需求量将达33亿t以上,铁矿石11亿t以上,较目前又有大幅增长。大量深部矿床、复杂矿床、难采矿床将获得开发,对冲击性灾害的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特别适用于3类矿山的应用。

一是大规模空场法开采的矿山。这类矿山是发生采空区突然塌陷的主要类型。目前我国仍有50%以上的矿山采用空场法开采。每年,全国矿山采空区总体积以10亿m3的速度不断扩大。多数矿山普遍存在采空区突然塌陷的风险,如: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采空区452.2万m3,湖南柿竹园铅锌矿采空区260万m3,河南栾川钼矿采空区1017.2万m3。

二是深井开采矿山。我国矿山的平均采深已经超过460m,深部资源的开采是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每年,全国矿山平均采深仍以20m的速度向地下延伸。深井岩爆灾害破坏力巨大,1960年1月,南非煤矿冲击地压事故曾一次造成432人死亡。我国早在1933年就发生过冲击地压事故,目前我国存在深井岩爆灾害的矿山有100余座,威胁着上万名矿工的生命安全。冲击性灾害监测预警是保证深井矿山安全开采最关键的技术。

三是复杂难采矿山。一些露天转地下、水体下、建筑物下开采的矿山受开采条件的限制,必须保证保护层不受开采扰动破坏,需要进行地压力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7

[关键词]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矿山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53-1

0引言

我省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省是采矿大省,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2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做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2)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渣场弃渣,严格做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做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4)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5)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设置监测点,做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7)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3.2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1)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2)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3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3.4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三大类型,本文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林芳,郭守权.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2]王文勇.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篇8

1.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矿业开发中的生产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煤炭开发中的生产安全问题。煤炭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能源。在中国生产和消费的一次商品能源中,煤炭约占70%左右。在未来的50年中,随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水电和核电的发展与推广,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将逐年下降;但是,受资源条件限制,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较长时期以内不会有大的变化,煤炭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矿业开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作为重要矿物能源的煤炭在开采中,经常受到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垮塌等矿井自然灾害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进一步加大,矿井灾害威胁越来越严重,煤矿灾害伤亡事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矿业安全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

安全生产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矿业安全方面的安全技术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近来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方面,又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上来认识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安全技术发展对创新安全技术人才需求的重要性;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规定要求。因此,矿业安全方面的创新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

3.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矿山行业高素质安全

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矿井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矿井灾害威胁严重,且矿井灾害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和难预测性,矿井的本质安全性差。对采矿工程人才除了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外,煤矿现代技术人才还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并且要求培养“三创新”的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据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由于我国采矿工程专业目前尚未完整系统地开设矿井安全类课程,使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矿井灾害防治安全技术知识不完整、不系统,工作上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较多,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比较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培养矿业安全方向的创新安全技术人才是矿井灾害防治和矿山行业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要求。

二、矿业安全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与知识结构陈旧。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时数过多,实践教学部分较弱;课程体系老化,课程内容陈旧、重复等现象较严重;教学方法仍多半为“注入式”。对学生矿山安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所培养人才矿山安全知识面较窄,矿山安全知识结构不合理,矿山安全的适应性不强。

二是,实践教学不足。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矿山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目前的实习、实验及设计等方面又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实验手段落后,有的技术过时;缺少覆盖面宽的跨学科高层次实验;实践范围过窄,连贯性不够,使学生实践环节出现“残缺”;实践教学仍属于灌输式,学生缺乏主动性。总之,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陈旧,育人功能较低,影响学生矿山安全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三是,课程与教材建设不足。矿山安全技术与矿山安全技术管理是煤矿工程师必备的专门知识。目前,国内外采矿工程类专业尚未专门系统开设矿山安全类课程,也没有系统的本科矿山安全类专门的教材。

四是,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与现实脱节。矿山安全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煤矿的“五大灾害”,其知识较深、知识面广,按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它的部分内容是放在采矿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中,而且安全知识的内容与《煤矿安全规程》严重脱节。对于学生来讲,接受的矿山安全类技术知识是不完整的,缺乏系统性。另外,矿山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矿山安全类技术知识要求较高,而目前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安排是分散式讲授部分相关内容,这种情况是不能满足现代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

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当前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21世纪对采矿行业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认真研究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矿山安全类课程建设,提出一套较完整、系统的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矿山安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大纲的改革方案,对于发展采矿工程专业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采矿工程专业跨世纪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益的。

三、采矿行业对矿山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培养模式

1.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环境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新一代矿山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的工程师。

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是一般的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是具有一种开发性的、具有在新时期从事艰苦行业工作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是为国家、社会的采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是提高他们为祖国矿山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它有以下四种具体要求:(1)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2)培养“三创新”的人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3)懂矿井生产技术、懂矿井安全技术;(4)具备“学矿山,爱矿山,献身矿山”的“乌金”精神。

3.采矿工程专业矿业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采矿工程专业矿业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有:(1)《矿山压力与控制》,42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2)《矿井通风安全学》,60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3)《矿井灾害防治技术》,48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4)《矿井安全监测监控技术》,36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5)《矿井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2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四、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和安全技术实验室建设

1.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

配套的实验教学主要如下:(1)矿山顶板破坏模型实验;(2)矿山压力与顶板变形“三量”测试仪操作实验;(3)矿井风速测试实验;(4)矿井瓦斯浓度与报警实验;(5)煤层瓦斯吸附与解析实验;(6)煤层瓦斯渗透实验;(7)煤与瓦斯突出过程模拟实验实验;(8)矿井煤层瓦斯爆炸实验;(9)矿井煤层粉尘测试实验;(10)高速地质雷达与工程多波地震探测实验;(11)高压水射流钻孔切割实验;(12)煤层钻孔水力压裂实验;(13)岩石声波与声发射测试实验;(14)矿用安全设备的检验性实验。

2.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实验室

配套的实验室主要如下:(1)岩石声波与声发射测试实验室;(2)高速地质雷达与工程多波地震探测实验室;(3)煤层气高压吸附解吸实验室;(4)高压水射流实验实验室;(5)现场监测监控仪器实验室;(6)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监控模拟实验室;(7)煤岩渗流流变测试实验室;(8)煤与瓦斯突出过程模拟实验室;(9)风筒实验室。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