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8篇

时间:2023-09-22 09:30:12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1

当前,综合交通枢纽在某些城市作为机场或高铁的配套项目进行建设,枢纽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建成后的综合交通枢纽的日常运营日益复杂和无序,主要存在管理部门缺乏协调、交通管理方式落后、应急指挥无法统一、信息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须将一体化融合进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建设、组织、运营和管理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须用各种技术、经济、管理手段调节控制枢纽的交通需求,增加运输效率较高的公共交通的交通承担比例,以达到综合交通枢纽各交通方式总体上的供需平衡,宏观上优化综合交通枢纽的资源配置。笔者认为应该在承认综合体的系统性同时,强调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功能-行为体系。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应是现代交通枢纽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综合交通枢纽的设施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管理一体化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信息建设一体化几个方面。

2系统架构

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平台以枢纽运营管理系统为核心,以空间数据/图档库和综合交通信息库为基础,通过GIS共享服务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整合综合交通枢纽的业务信息,实时展现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状况。空间数据/图档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工程图档为基础,通过清洗、整理、转换和网格化,同步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库,构建最根本的基础支撑平台;综合交通信息库基于大型关系数据库,全面采集各交通方式的交通班次信息、旅客流量信息、调度应急信息、监控视频数据,实现枢纽业务数据的整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定位:面向交通班次信息、旅客流量信息、调度应急信息、监控视频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主要包括指挥调度、应急指挥、信息等。

3系统功能

3.1GIS共享服务平台

GIS共享服务平台的定位:GIS共享服务平台以空间数据/图档库为基础,为满足多个业务系统对空间数据/图档库的访问需求,基于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把软件功能和数据需求制作成一种服务,而不是在多个地方冗余地提供同样的软件功能和数据资源的架构,构建一个GIS基础服务平台。通过建设GIS共享服务平台,盘活了各种零散的空间数据资源,增强了综合交通枢纽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促进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利用。GIS共享服务平台是综合交通枢纽数字化的基础,GIS共享服务平台的总体功能是空间地理信息管理和GIS的共享服务。

3.2业务应用服务平台

业务应用服务平台的定位:业务应用服务平台根据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要求,结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以综合交通信息库和视频流为基础,基于SOA的架构和业务规则构建业务应用服务平台。业务应用服务平台的架构如图3所示。业务应用服务平台的总体功能是建立公用信息集成平台、综合交通信息库及业务应用服务平台。公用信息集成平台就是在综合交通枢纽内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交换和服务的环境,增加综合交通信息库获取分散信息资源的能力,提供资源共享的便利性,它是实现运营管理平台的基础。业务应用服务平台基于SOA架构,采用J2EE或同类架构,将应用业务逻辑处理按服务类别进行颗粒细分,保障了数据操作的安全性,应用业务逻辑的重用性、客户端的简便性,减小了客户端软件的数据处理压力。

3.3运营管理系统

运营管理系统应是运营管理平台业务处理关键环节(全面采集、安全传输、智能处理)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满足综合交通枢纽的日常运行、应急指挥和信息服务,都取决于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运营管理系统通过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的综合交通信息库,对各交通方式的信息资源进行汇聚、集成和融合,完成数据、视频的关联分析和存储,建设一套综合性的可视化的应用管理平台。功能上包括指挥调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指挥调度系统是实现综合交通枢纽运营一体化的核心,通过全面获取各交通方式信息,根据交通换乘模式生成交通调度计划辅助决策。并且工作人员能基于指挥调度系统全面、实时、准确地掌握枢纽内的各种信息(系统提供多扇区、多维度的综合业务(数据、图形、视频)查询)。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建立综合交通枢纽的应急模型,实现应急预案的管理,基于各交通方式的应急事件和报警信号,完成枢纽的统一应急指挥。信息服务系统是面向旅客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可为旅客提供全面、实时、准确的枢纽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各交通方式的班次信息和调度信息,提供显示信息、自助信息查询。

4结束语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2

关键词:航运 综合 服务

珠江口是我国最发达的航运水域之一,珠江口两岸分布着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大城市,分布着众多重要的港口和码头,庞大的珠江口城市群孕育着巨大物流运输需求。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5.3%,占到全国的7.6%,2014年平均增长速度仍高于全省其他地区市。2013年,广东实现进出口总额10915.7亿美元,是唯一一个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省份。航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航运有着运输量大、单位运价经济的特点,特别是原材料、油品的输入和大宗物资的进出口运输只能依靠航运途径,在进出口贸易中航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东海事局在海事履职的过程中,安全监管方式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提出了“珠江口海事安全监管升级版”的发展计划,从原来重监管向重服务转变,从原来重事后执法向事前预防转变。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配合“珠江口海事安全监管升级版”的要求,进行了珠江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的思考和构想。

珠江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是一种新型的航运服务模式,实质是通过改善公益服务,提高航运安全和效率的办法和途径,是主动服务航运经济的一种体现。

1.珠江口航运保障服务的现状和需求1 . 1珠江口航运保障服务的现状

交通运输部南海航航保障中心是南海区域履行航运保障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目前提供主要有航标、测绘、海事通信三大类的航海保障服务。

1.1.1航标导航服务

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负责珠江口水域的航标管理维护,目前共维护航标919座(未含AIS基站),其中目视航标837座,无线电航标和音响航标82座;设于广州航标处的南海海区AIS管理中心管辖南海沿海和华南内河AIS基站182座;另外,广州航标处还积极服务水上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4年7月仅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设置调整航标就达318座次。

航标可以分为目标航标、无线电航标、音响航标三类,对于目视航标、音响航标而言,船舶只有抵近航标才可以获得航标的导航服务;对于无线电航标,船舶可以在更远的地方获得航标的导航服务。已经可以预见,在未来精细化的航运管理中,无论是船岸都需要掌握未来近期的船舶或水域通航态势,这是无线电航标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

1.1.2测绘服务

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是南海海区海事测绘服务部门,主要提供公益性的航道测绘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测绘业务当中,例如,海道测量生产数据库系统(HPD)的应用,北斗CORS系统的建设,水文气象站建设等。测绘业务正向着全程数字化,精准化、自动化,高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未来全面采用信息化生产手段,测绘信息采集、处理、提供的周期将越来越短,可实现即时采集即时的高效测绘信息服务能力。1.1.3通信服务

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通信中心是南海海区海事通信服务部门,主要提供船岸双向沟通的通信支撑,目前提供包括MF/HF/VHF海岸电台数字选择性呼叫的电台值班和应急值守、呼叫转接、以及NAVTEX播发等服务。海事通信服务对于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救助海上人命财产,减少船舶海难事故及损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海上监管和执法也起到了重要支持,同时也是海上生产作业调度指挥的必要手段之一。为了适应未来的生产作业、航政管理、航海保障的业务要求,通信服务将向着信道宽带化、覆盖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1 . 2珠江口航运服务保障的需求1.2.1珠江口航运安全的保障需求

珠江口水域日均的船舶流量达4000余艘次,每年达150万艘次,是我国船舶活动最繁忙、密集的水域之一。珠江口水域有着庞大的港口群,以及多条纵横交错的重要航道,如伶仃航道、青州水道、榕树头航道、大濠水道、铜鼓航道、龙鼓航道等多条进出港航道互相纵横交叉、船舶高度密集,近年来多次发生大型船舶碰撞的严重事故。

近年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增加了大量的运输船舶和水上作业船舶,划定多个区域进行施工作业,包括大桥海底隧道开挖,大型沉管浮运安装等重大工程,伶仃航道配合大桥建设进行了多次航道转换,大大增加了珠江口水上安全监管的难度,也对航海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江口另外一个特点是往返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的高速客轮航班特别密集,每天超过200个航班,高速客轮航速快,航经水域船舶密度大,航行穿越港珠澳大桥施工区。因为高速客船航行安全涉及到重大的人员生命安全,安全监管和航海保障压力十分巨大。

1.2.2珠江口航运经济效益的保障需求

航运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安全高效的航运物流可以间接地产生利润,但是航运企业需求远远不止于此的,保障服务更应深入到航运的生产运营中。航运物流交易的供需关系直接影响到航运业的利润,当物流运输需求和船舶运力资源能够维持动态平衡时,是航运业最佳的发展运行状态,但是目前航运物流交易仍广泛采用的传统的船代、货代等运作模式,使得这一平衡不容易实现。一方面,货代船代无法全面掌握同一时期的物流需求和船舶运力情况,导致有时候运力紧张,有时候运力闲置,致使航运价格的相应地上下波动,而航运价格的波动,促使船舶运力的滞后性调配,又一次导致运力的闲置或紧张,对航运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航运价格的不透明,存在不少的货代船代一边对货主抬高托运运价,另一边打压航运企业承运价格,较大地伤害航运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航运市场需要有及时、透明、公平的供需信息和价格信息,而这不可能由航运参与企业提供。作为航海保障部门,我们除了在传统的航海保障领域外,更应义不容辞地主动开展保障航运经济的工作。

1.2.3珠江口航政服务需求

珠江口航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水上交通安全和航运经济秩序,保障和促进航运业健康发展。航政管理的高质高效运作对航运生产运作和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航政综合服务涉及到海事、海洋、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行政审批、规费征缴,海事事故调查,船舶信息等服务;涉及到港口、引航部门的进出港申请、引航等服务;涉及到海事、救助部门的应急搜救等服务。目前,这些航政服务分布在海事、海洋、海关、检验检疫、港口、引航、救助、司法等不同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互相共享,航运企业或船舶办理行政审批、申请服务、缴纳费用等需要来回奔跑多个部门,浪费时间也增加成本,因此构建航政综合服务平台是十分迫切的。

总而言之,珠江口的航海保障综合服务大有可为,并远远不局限在传统航海保障业务领域。通过建立珠江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使水上交通更安全、港口生产更高效,能源消耗更环保、航运成本更经济,是目前珠江口航运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我们航海保障的责任和追求的方向。

2.珠江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的设计

航运的效益从安全、高效、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中获得,由此我们提出以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的为出发点,主要从四方面构建珠江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分别是提供“水上交通安全服务”,建立“航政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航运物流交易平台”和“航海物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2 . 1水上交通安全服务

以现有航海保障服务能力为基础,联合海事、海洋、港口、物流、航运企业等部门,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通过建设“水上交通安全服务系统”为实质载体,提升船舶的航行安全水平和航行效率。水上交通安全服务应提供但不局限于以下的服务内容。

2.1.1航线交换服务

实现船岸畅顺的数据通信,灵活采用包括公用移动通信网络、专用VHF数字通信链路,利用智能手机、船载终端等多种设备,构建航线交换系统。实现船船、船岸关于目的港和计划航线的信息交换。岸基航线交换系统根据船舶目的地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GIS水深模型,结合水文气象条件和通航管制因素,为船舶检证和推荐最佳航线。

通过掌握船舶的目的港和抵港时间等信息,海事、港口、引航部门、物流企业和航运企业可以充分安排和配套有关资源。例如,海事部门可以提前安排航道、锚地,以及海事执法力量;港口部门可以提前做好码头泊位的生产计划;引航管理部门可以提前做好引航工作安排;物流企业可以提前做好陆上运输配送对接安排;航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船舶卸货后的船舶运力,进行其他物资的运输。

2.1.2海事安全信息服务

岸基系统根据船舶航线计划情况和船舶当前船位,实时为船舶提供航线沿途的海事安全信息。基于实时海测和水文气象信息的实时采集,通过多种的船岸通信方式,为船舶实时提供海洋环境信息(如海流、水深、能见度、风速风向、温度、热带低压、地震海啸等),航行通警告、电子海图修正等信息服务。

船舶接收的到海事安全信息可以自动标绘在船载电子海图或叠加在雷达显示屏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来。船舶在参考电子导航设备航行时候,能够方便和集中地获得所需要的全部助航信息。

2.1.3航线快速协商调整服务

基于航线交换信息共享和实时船舶动态监视,岸基系统和船载系统可以提前准确识别追越和会遇船舶,并自动计算船可能的追越或会遇的位置和时间。追越会遇船舶的船载系统可以通过根据相同的航行规则进行航线协商,实现自动快速的航线调整,岸基系统可以为船舶之间的航线协商结果进行最后的确认,并进行监视,对于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航线协商进行自动或人工的调整和修正。船舶可以根据调整后的航线顺利通过,提高船舶追越会遇的通过效率和安全性。

2.1.4高精度定位服务

提供GPS差分、北斗CORS高精度定位修正服务,通过多点定位动态修正技术手段,提高船舶自身体型相对与其他船舶和设施的位置掌控能力,特别是针对大型船舶狭窄水道会遇追越其他船舶,或者雾航进出码头港口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船舶航行的精确操控能力,提升通航安全水平。

2.1.5通航资源管理服务

通过共享港口生产计划和引航计划,结合船舶动态信息,为海事管理部门与港口管理部门提供综合的通航资源管理服务。通过应用该服务,海事部门和港口调度部门可以进行最优化的港口生产计划和通航资源(例如航道、锚地等的资源)调度分配管理,提高船舶进出港口的效率;另外,海事和港口部门最终制定的航行计划也可以提前告知船舶,由此船舶可以提前掌握自己进出港的时间安排,从而提高航运的生产效率。

2.1.6综合交通管理指挥服务

基于船舶航线交换服务、航线快速协商调整服务、通航资源管理服务的综合应用,提供新型的综合交通管理指挥服务。依靠此服务应用,VTS值班人员可以轻松高效地开展交通管理和指挥调度,大部分船舶的航行动向都可被识别和由系统自动做出处理。例如某船的航行可能面临搁浅风险,岸基系统可以自动通过VHF进行警告,纠正船舶不当行为,从而保障船舶安全和航道畅顺。

2 . 2航政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在海事、海关、海洋、港口、引航、救助等部门均有本部门成熟的内部办公系统和对外服务平台,但是都相互独立和各自为政,缺乏有效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因此,建立航政综合服务平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联合有关单位,建立互信互认的机制,建立数据资源互通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充分提高对船舶、物流等信息综合掌控能力,充分利用电子认证、远程申报审查的技术手段,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制;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出行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期待。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为保障交通运输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在现代交通运输新的安全生产形势下,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视角,从综合监管在行业安全监管中的角色定位入手,在分析行业综合监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1综合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是构成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按照《安全生产法》第九条相关规定,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基本要求,作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主要决策者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主要监管主体。近几年,随着交通运输大部制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为了依法履行和落实安全监管职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逐级逐层建立健全了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处室,负责综合安全监管工作,例如交通运输部内设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简称“安质司”),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内设安全监督与应急处,辽宁省交通厅内设安全生产监督处,虽然名称各异,但均为综合安全监管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内部“安全部门综合监管,其他部门依法监管”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和形成。在如图1所示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结构关系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承担安全监管的总体领导、管理和监察职责,主管部门内设的安全处室承担综合管理和协调的责任,同时,承担对个别企业的部分安全监管责任,各分行业管理部门承担行业管理责任和对社会企业的监督主体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综合安全监管部门为专职承担安全监管职责的机构,其余不论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还是各行业管理部门或机构,在其法定职责中,除了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外,还承担了包括市场管理、环境保护和质量监管等其他方面的职责。分析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结构关系可知,安全部门一般作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内设处室,通常也是安委会办公室常设部门。安全部门在体制结构中的角色定位和被赋予的职责受其所在主管部门意愿的影响,在不同级别和不同省份、市县的主管部门内部,安全部门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大致相同,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讲,综合安全监管部门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中主要承担以下几个角色:①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领导安全生产工作决策的参谋者;②解决跨地域和跨行业安全监管工作重大问题的召集者和协调者;③行业安全监管工作落实的督促者;④行业综合安全生产信息的分析者和者;⑤行业综合安全生产体系的制定者;⑥行业安全事故调查的组织者。结合其角色定位,考虑综合监管的丰富内涵,概括地说,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就是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宏观的、全局的、全面的协调管理和督促,具体内容包括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组织部署、指导协调、宣教培训、统计分析、监督检查、通达反馈和综合调度等。

2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经过近几年从无到有的发展,监管体制不断健全,监管职责日渐明确,机制建设日益完善,综合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但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建立与我国交通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与公众对交通安全的需求和期望相比,与国家对安全事故的重视程度和追责力度相比,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还有较大的效能提升空间。鉴于此,有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目前交通行业安全综合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既是综合监管能力实现从有到优的升级进化的现实需要,也是综合监管部门持续改进、自我提升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项研究于2015年、2016年连续2年间内,对32个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综合安全处室以及部分市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综合安全处室进行了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和访谈,掌握了基本情况,了解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调研结果,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认识不统一

很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人员对综合监管在认识上仍然存在较大偏差,习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没有全面理解综合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把监管监察混同于行业管理;某些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把安全部门排在大部分职能部门或机构之后,某些仅比工会等其他部门靠前,把安全部门当成一颗“不定时炸弹”,安排最新上任的部门副职主管安全部门,对管理安全部门“避之唯恐不及”,对综合监管的重视程度偏低,责任担当不足。

2.2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制建设逐级弱化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专设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省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专职部门设置比例达94%,到地市级约为60%,而县级基本没有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机构设置呈现逐级弱化的情况。省级和地市级综合监管部门的人员编制配置呈现配置不均的情况。在各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中,上海市交通委的综合安全处室配置人员编制最多,编制人员数达到了12人;对于个别经济欠发达省份,编制配置只有两三人;到地市级一层,仅有64%的地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置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处室,另有约1/3的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仅配置了兼职处室或未配置相关处室。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图2地市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处(科)室设置情况统计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的人员配置自上而下逐级弱化,越往基层兼职综合监管的人员比例越高,专职从事综合安全监管的人员偏少。作为监管组织结构金字塔的底层,市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既是法规政策落实的监督者,又是地方安全生产状况的“感应器”,基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的相对缺失导致综合安全监管覆盖面不全,上层相关政策指令的信息传递和落实执行大打折扣,导致一些综合监管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和保持相应力度,也影响地方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生产情况的敏锐感应和高效上达。

2.3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责任落实受限制

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为交通主管部门的内设部门之一,在职级上一般等同或低于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在协调、督促或指导其他职能部门时,以安全部门的名义执行相关工作往往行不通,不得已只能以本级主管部门安委会办公室的名义来变通,对“综合安全处”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委会办公室”2块牌子的运用出现偏差。另外,综合监管具体职责依然不够明确,除了粗框架确定安全部门主要职责的“三定方案”以外,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或文件明确细化安全部门的具体职责及其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涉及部门多、单位多、人员多、环节多、涵盖内容广,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多变,压力和责任巨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职责依然存在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等问题。对于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该管什么怎么管,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范,综合监管的工作内容、成效也缺乏可行的参照要求和评价标准,同时,配套应拥有的支配权力、应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形和应享有的利益保障等更是无从谈起,容易导致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不敢大胆创新,工作抓了很多但效果却并不显著的情况出现。

2.4难以保证综合监管力量配置

综合监管力量配置难以保证,缺乏保障支撑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目前,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安全生产追责风险高,工作责任大,难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流失显著,队伍结构不稳定。监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学习,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人更少。②大部分省级、地市级、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缺乏必要的安全装备配备,比如安全监督管理必备的车辆、照相机等,信息化手段落后于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需要,影响了监管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的水平。③专项工作经费落实困难,特别是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基层一线的问题相对突出。根据调研,全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中有19个省设立了专项工作经费,多个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处室无专项工作经费,而地市级、县级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专项工作经费更加无法保障,导致监管效能大受影响。④行业安全生产服务机构发展迟缓、数量不足、职能定位不明确,难以满足综合监管中的教育培训、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技术咨询和服务的需求。

3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和最终的工作成效。进一步理顺交通运输行业内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明确履职规范,提高监管工作保障能力,从法制、体制和保障等方面予以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提升,是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水平的重要途径。

3.1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的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组织体系,一方面,能够提高省、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处室的比例,保证按需分配,配备充足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另一方面,以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监管部门为中心,同时,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服务机构等为辅助的安全监管体系。政府推动社会监管机构的发展,授予其相应的监管权力和职责,社会机构协助开展综合安全监管工作。

3.2明确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职能边界

在工作过程中,有必要根据三定方案、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出台《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责任规范》,明确行业内综合监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职责边界。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界定细化综合监管部门和各行业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工作规程、职责内容等。另外,综合监管部门普遍承担着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能,可以充分发挥安委会(安委办)的作用,加强综合监管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使沟通协调常态化。当涉及到一些安全生产重大事项或问题时,可以以安委会或安委办的名义对同层级或下级相关部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3.3改善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条件

设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安全生产监管评价考核、督查巡查、检查、事故和重大险情技术调查、标准化建设、诚信体系建设与维护、科技创新、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是监管体系的“助推器”,为政府监管队伍提供培训和工作指导,为企业自我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因此,笔者建议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等组织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其行业自律、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协助政府开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3.4加强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行业基层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优化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人员专业结构,提高基层监管人员的录用门槛,有针对性地招录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②完善行业安全监管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培训标准,建立稳定的教学和培训基地。根据不同工作内容和业务领域,对监管人员开展分级分类培训,突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推进尽职免责,维护监管人员正当的法律权益,增强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监管岗位吸引力,保证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

4结束语

目前,虽然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中仍然存在若干问题,但对于管理部门而言,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促进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本文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部分对策建议,意在为行业综合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完善路径的参考和借鉴。不论政府选择采取哪些举措,解决系列问题的最终途径都将指向建设一个更为法治、高效、严密、公正的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我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需要认清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举措,加快监管转型升级,抓好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广威.浅析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J].交通标准化,2008(10):78-82.

[2]李志强,陈济丁,田建.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现状及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7):74-79.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4

2009年全省交通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确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为目标,强化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交通平安建设,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加大《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宣传力度,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措施,确保社会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一、进一步完善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通过完善落实领导责任制,推动交通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严格按照总书记关于“稳定是硬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综合治理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加强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对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真抓实管。明确2009年工作目标和任务,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体系。认真组织半年暗访督办、年度检查考评,推动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基层。对因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甚至失职、渎职,而导致发生重大案件、事件、事故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和一票否决权制。把抓综治工作的能力和实绩列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其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二、认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紧紧围绕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关注民生问题,在3月至9月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重点抓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设,使工作网络覆盖全交通系统;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季度分析、情况信息报送、定期集中排查调处等工作机制。加强前端管理和源头预防,突出排查调处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工程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建设资金不到位导致拖欠工程款、环境保护、客运线路更新、客货运输集约化经营、运营站点线路调整、出租车行业管理、交通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乱收费、乱罚款、企业改制过程中困难职工生活、安置、下岗分流等方面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完善预警

和处置机制。对因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不及时、不得力而导致发生和“民转刑”案件的,必须倒查追究责任。认真贯彻《条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维护者的合法权益和秩序。三、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机制,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突出抓好交通系统农民工和客运环节中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与服务。解决好流动人口集中外出、返乡期间的交通出行问题。积极应对流动人口集中外出、返乡期间的运输压力,认真开展客流调查,及时掌握人口集中流动方向和时间,科学调整运力,加强运输调度和管理服务,完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基本实现流动人口走得快、走得了、走得好。做好农民工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等管理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坚决依法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指导、督促行业内企业加强外地用工管理;对在交通领域从业的流动人口、务工人员开展摸底排查,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中可能危害社会治安的高危人群的管控。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流动人口日常登记管理工作。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意见》,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防范工作。利用电子视频监控,对车站、港口、高速公路和重点要害部位进行管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加强对危货车辆、长途客车、旅游车辆、出租车的适时监控,确保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落实单位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严密治安联防网络。进一步加强客运码头船舶、车站客车、滚装运输、重要物资运输的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枪支弹药及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等危险品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配合公安部门以港(站)、车(船)、物流园区为重点,深入排查影响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治理整顿。深入开展交通“扫黄打非”和禁毒、禁赌斗争,预防和打击“×××”等组织的破坏活动

和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严防恐怖势力、境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五、切实加强综治办建设,积极推动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推进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单位综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指导督办、检查考评等职能作用,组织推动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坚持对部门综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严格检查考评,认真兑现奖惩。积极探索完善综治工作考评、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机制,落实工作经费,完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六、以创建“平安交通”为抓手,维护交通系统社会政治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着力动员全员参与,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以落实好“三个服务”为主线,在全省交通系统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平安港口、平安渡口和安全畅通文明样板路(航线)等创建活动,切实提高交通安全生产水平和交通治安管理水平。各级交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专群结合、各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继续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平安机关”创建活动。做好政治敏感期和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七、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综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宣传工作制度,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质量。重点抓好《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的宣传工作,提高干部职工对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加大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精心组织好综治宣传月活动。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5

关键词:综合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总体架构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主要有以美国的“联邦企业体系架构”(FEA)、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府交互架构(e-GIF)”、德国政府的“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标准和体系架构”(SAGA)3国为代表的电子政府顶层设计方法体系。3个国家在电子政府顶层体系架构(体系结构)的构建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分别形成3种典型的体系结构风格。美国的顶层设计采用典型的“自上而下”模式,该模式优先考虑的是底层数据交换和系统的互操作。英国的模式采用“自下而上”式,主要强调系统数据的设计和标准化,强调电子服务提供者(政府)与服务接受者(公民用户)之间的沟通。

而国内许多行业也纷纷运用这一方法开展大型信息系统和行业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主要代表是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通过对水利业务与政务目标进行综合分析与抽象,以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为基础,构造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水利信息化顶层体系,形成以指导信息资源建设,业务应用建设和运行环境建设为目标的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及成果,综合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借鉴经验为:

——分析研究综合运输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尊重发展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提高顶层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研究业务现状,全面梳理各级政府部门的业务关系,保证信息化顶层设计横向、纵向的统一协调性。

——依据设计原则,构建符合行业特征,满足综合运输发展需要的信息化总体架构,建立各子架构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整体架构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执行性。同时,研究提出推进策略。

——根据行业总体发展战略,以提高行业效率、效能、效益为目标,强化“业务驱动”,面向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从业务架构出发,推进数据架构、应用架构设计与建设。同时,以构建信息化安全架构、运维架构作为重要保障。

2.综合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目标

——强化信息基础采集能力

运用先进、适用、标准化的技术和应用,全面实现运输装备、人员、基础设施、服务对象的动、静态信息一源化采集。

——实现信息资源集约管理

构建交通信息资源集约管理体系,完善数据交换共享与质量考核机制,打破数据交换壁垒,提高使用效率。

——实现全面应用协同

加大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使信息在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全面流转。

——实现海量数据科学分析

运用科学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指标,实现海量数据的智能处理与分析,掌握交通运输行业经济运行状态,发现行业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途径,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

——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信息化标准规范、管理体制,确保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工作的开展。

3.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

综合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是在满足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总体要求框架下,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从发挥信息化对综合运输管理与服务的支撑作用出发,立通运输信息化现状,对综合运输管理业务进行梳理,并从上至下、从点至面、从弱至强的开展满足业务需求的信息化顶层设计,并描述出综合运输信息化的发展蓝图和实施路径。

根据行业总体发展战略,综合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总体架构应该包括四个层面,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支撑体系。

3.1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综合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都是围绕业务架构展开的。综合运输管理的业务架构中包含四个业务域,分别是日常运行协调、应急运输保障、综合运行分析、综合信息服务。

3.2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是通过对业务架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抽象,将具体的业务实现按照功能模块组织形成相应的功能域。综合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应用架构可以划分为日常运行监测系统、综合运行分析与决策系统、应急运输保障系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四个应用系统。

3.2.1日常运行监测系统

日常运行监测系统是通过视频通讯设备,依托GIS和GPS实现对公路网运行状态、港口、航道、客货运场站、营运车辆/船舶的监控和查询,同时依托交通行业现有业务系统,实现对公路水路日常运行数据的监测分析,是交通行业宏观运行状态的直观展现,为行业管理者了解交通行业总体运行状态提供支持,为综合运输管理提供支撑。主要功能包括公路网运行监测、港航运行监测、道路运输运行监测、机场运行监测四个功能模块。

3.2.2综合运行分析与决策系统

综合运行分析与决策系统是基于交通信息资源整合,通过确立分析主题建立分析模型,实现面向领导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服务,主要包括综合信息查询、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行效率、运输服务、行政执法、信用管理、资源能源、安全等专题。

3.2.3应急运输保障系统

应急运输保障系统是基于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和相关预案,依托公路、港航、道路运输等业务应用系统,满足应急运输保障的指挥调度与综合管理等需求,实现在信息接报、应急指挥、决策分析、应急运输资源管理和统计评估等功能。

3.2.4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为满足综合运输服务一体化的需要,加快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运输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综合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票务信息查询、班次信息查询、路网信息查询、货物信息查询。

3.3数据架构

数据架构从总体上可分为数据架构域、数据资源域及数据治理域3大领域。数据架构域是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根据建立的业务框架,识别由业务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实体,按照数据实体的关系,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聚类、归并等,主要指建立全域数据模型。数据资源域是实现对数据资源内容的获取及建设,大体上又可分为基础数据域、数据交换域、综合数据域。

3.4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主要综合运输管理应用平台所需软硬件环境和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应用支撑层里的交通地理信息共享服务、交通视频整合共享服务、交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交通移动位置共享服务、交通运输安全认证共享服务等和基础支撑层里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配套设施、主机存储设备等。还包括交通运输信息标准规范体系、交通运输信息安全体系、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顶层设计”的魅力和价值[ EB/OL].(2011-06-23)[2011-07-26]..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建设管理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城市设施维护、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 拓展网格化管理系统应用。加大城市网络管理范围,完成拓展区域的部件数据调查入库、万米网格和责任网格划分、处置单位联网等工作;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镇,实施街镇网格化管理拓展,加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安、教育、卫生、工商等其他社会管理联动。

2. 建设并完善专业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水务管理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防汛堤岸、排水设施等重点部位(件)及江河水污染防治、违法侵占堤岸等重点事件的网格化管理;完善市容绿化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等领域的管理拓展;完善市政专业网格化系统,逐步将越江设施、掘路管理等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

3. 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应用已有系统资源,建设本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建设程序审批、工地现场监管、建设主体管理、建设市场信息服务等应用,实现项目全覆盖、管理全过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互用和共建共享。

4. 建设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以中心城区为主要实施范围,完成包括地下综合管线和高架道路、地铁及部分其他地下构筑物的数据建设,开展地下综合管理、地下空间建设风险控制等示范应用;建设地下空间专业网格系统,重点开展对防空和民防设施的防火、防水、治安和非法经营等的网格化管理。

5. 搞好智能电网示范应用。着眼于解决城市电力峰谷差距大、新能源电力入网难等问题,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区域。

二、 城市运行安全

围绕城市运行的关键领域,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逐步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减少重复检查和管理漏洞,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1. 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以肉类、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整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检验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食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为各部门无缝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利用各类贴近公众需求的形式和终端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众。

2. 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基于一期建设成果,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安全生产隐患管理共享与应用系统、危化品安全生产诚信系统,以及由专家处置案例、危化品安全特性(MSDS)、应急响应物资构成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构建及时、准确、智慧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体系。

3. 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具备多灾种早发现监测、灾害预报预警、预警信息等功能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 安防视频资源共享系统。制定社区视频联网共享方案,推进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道路的视频探头覆盖,依托公安视频系统建设安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治安防控视频资源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全面提升城市视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三、智能交通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1. 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完善现有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系统,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2.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时采集轨道交通全网各类运行动态信息和客流数据,提升地面公交动态客流信息采集能力,逐步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信息;完善公交企业营运调度系统,试点推进公交站点车辆信息预报服务系统,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完善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的信息采集,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换乘(P+R)信息系统,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和预约停车服务。

3. 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整合交通管理各业务系统和静态、动态等交通数据,深入挖掘数据在交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拓展交通指挥调度、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功能,提高交通指挥协调能力和交通智能诱导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4.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覆盖面,完成所有收费匝口ETC车道部署,实现主线收费匝口ETC车道三进三出的规模,提高收费道口通行能力。

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1.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以政务外网为依托,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连通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通过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遵循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原则,为每位市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辅助决策和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减少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支撑用药智能提醒,开展影像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辅助决策;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及时与市民相关的卫生医疗信息,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查询、医疗服务资源网上查询和预约的“一站式”服务。

2. 数字教育工程。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依托,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探索建立各类成人教育课程学分和学习成果相互认定、转换的机制及学分银行系统。

3. 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4. 电子账单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依托“市民信箱”和“付费通”平台,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提升;道路运输行;业管理

近年来,合肥市交通运输管理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统筹加强全市道路综合运输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自主研发创新新技术应用,推动运输服务新模式与市场资本的对接,以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合作共建(PPP模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信息化集约效益和倍增效应,在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高品质的道路运输服务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卓有成效的业绩。

1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新常态经济下提升道路运输行业

治理能力要有新思路,不能以“小米加步枪”来推进道路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合肥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就提出“通过科技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市道路运输行业创新发展”工作思路。明确指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提供“互联网+智能交通服务”的综合应用,为合肥市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领域、运输企业服务领域、公众出行服务领域,提供详细、具体、快捷、绿色环保的信息化服务。总体目标是建设以“一个交通综合运输服务平台、一个交通运输指挥中心、三套保障体系、四项智能交通运输服务应用”为内容,构建合肥市“互联网+智能交通服务”信息化综合体系。一个交通综合运输服务平台是指:统一平台窗口。构建不同层次的面向管理部门、企业用户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网上和网下同步,系统间互为补充、互为调用、互为关联。一个交通运输指挥中心是指:提供集基础支撑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动态监管与应急指挥、统一热线服务等功能一体的复合性运营团队。三套保障体系是指: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四项智能交通运输服务应用是指:综合运输政务与公共信息服务“一网通”、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一号通”、区域公共客运交通“一卡通”、综合客运枢纽运营服务“一站通”。

2加强自主研发和大数据建设工作,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初显

信息资源自主研发和大数据应用是贯穿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主线。通过近两年大力推进和行之有效的实际工作,目前,合肥市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已经在实施和建设中,项目已在日常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效。第一,在行业政务信息化建设上。分别立项和启动了OA门户系统、运政综合管理平台、货运源头治超联网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工作,综合应用系统覆盖客运、货运、维修、驾培、执法、安全等各业务领域。第二,在行业监管信息化建设上。开通了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原96333)、客运站场视频监控系统、驾校培训场地视频监控系统。“两客一危”并网进入交通部“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第三,在企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上。实现有合肥市汽车客运多元化联网售票系统、小件快运系统、合肥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驾驶员培训服务管理系统等。第四,在探索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上做出有益尝试。目前开展正在积极建设的《合肥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就是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开招投标,引入第三方投资的运营模式。

3继续加大推进力度,不断丰富道路运

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篇8

[关键词]社区综合服务 集成平台 网格化管理 流程再造

[分类号]TP311.52

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集成平台是在现有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街道、社区管理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等实际情况,将不同街道、社区、住户按照地域属性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使其数字化,形成多维信息平台。整个平台分为内部平台和外部平台,内部平台为街道、社区协同办公和事物网格化管理系统,主要由街道事务管理系统、社区事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三个子系统集成;外部平台是由社区综合服务网站集群平台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细分成功能更细小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都以网格化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最终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1 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思路和目标

1.1 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质是管理者将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具体的任务,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制,借助跨部门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实现流程顺畅,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把网格运用到社区建设中,它被赋予了多重新的含义:①实现全覆盖。在街道、居委会等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统一划分网格单元,明确管理对象,界定管理幅度,对社区实现属地化为特征的全方位覆盖。②强化整合力。把各类资源在网格单元内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③数字化管理。由各单元构成网格,结构清晰,功能相近,信息搜集及时,便于实行信息化基础上的数字管理,体现管理成本优势和长效管理优势。④快捷反应机制。网格本身具有相互连接、彼此联动的特点,从而为资源的纵向、横向移动创造有利条件,便于调控力量的有效、集中投放,容易做出快速反应的处置。因此。社区网格化管理可以作为表达和概括新一轮社区发展本质特点的核心概念和主导理念。

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集成平台基本做法是,把按照街道-社区-小区-楼栋-住户的形式划分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将每一网格中所有居民的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医疗、教育等信息资料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网格内管理服务,达到全街道居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100%覆盖,如每户、每个角落、流动人口等。系统涵盖街道和社区事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实现了街道、社区、辖区单位日常办公的全面信息化管理。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共用系统,按照工作分工不同,分配不同的权限。居民通过该平台进行相关业务办理的申请,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负责进行审核并办理,街道领导亦可随时掌握和监督街道和社区的各项工作,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实现社区工作从无序化转为规范化、从粗放化转为精细化、从被动化变为主动化。

1.2 支持“一站式”协同服务流程再造

针对目前的工作实际,结合信息化建没的需求,管理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街道、社区工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等操作,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流程,使之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特别是涉及多机构处理的事情,更要进行相关的业务流程重组,让所有的工作在一个管理平台内处理完成,让居民真正体会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高效、快速。在进行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当中,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开发人员、社区居民都应参与进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开发管理平台,对需要进行流程重组、该改造的地方一律进行重组、改造,绝不能因为工作人员暂时性的不适应和不方便而沿用原有的工作流程,从而简单的把工作模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上来处理。

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平台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健全的后台支持系统,即实体服务网络,其中,街道办事处及其各个职能分中心是这个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街道办事处及其各职能分中心的关系如图1所示:

1.3 开通在线服务,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管理平台实行的是24小时在线管理。管理平台下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7 x24小时运行,社区居民、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登录平台进行相应的商务、办公等管理服务处理,社区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在线答疑、社区论坛、生活资汛、呼叫服务中心等在线的服务。当出现需要救助的情况时,居民可以在网上救助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电活向呼叫服务中心求助,一旦救助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计算、分析、网格化定位,可以立即查明救助信息发出点并在整个社区网站公布显示,让救援者立即赶赴现场,也提示救助信息发出点附近居民进行救助,让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从而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4 数据分散采集、集中存放,平台比对、授权共享

管理平台采取数据分散采集、集中存放。平台比对、授权共享。目前,街道、社区的管理工作基本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大多数部门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动化,个别部门的工作实现了计算机化、资料数据的电子化,但是各单位所采用软件五花八门,信息系统缺乏或根本无法互连互通,信息资源难以开发利用,数据录入等工作不断机械地重复。该管理平台通过整合集队伍、划分责任网格、整合采集表、利用共享平台进行数据比对、授权共享,打破丫信息产生、使用、分析的条块分割,明确了采集、共享、使用、分析的层级责任,通过整合采集,让政务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完成内部协调,实现了统一服务。

1.5 统一数据规范及信息技术标准与准则

管理平台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数据采集时,采用国际、国家、行业等地方通常的标准及规范。主要体现在建设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数据采集规范、代码规范、数据元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数据交换规范、系统接入规范等。通过这些规范化的处理,社区信息化建没遵守了相关的信息技术标准与准则,规范了社区工作的业务处理。

1.6 科学部署、配置简便、操作便捷

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实现社区综合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整个平台对数据和应用进行集中化地部署。各级用户通过已有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来访问社区管理平台,各社区无须配置服务器和应用系统。社区管理乎台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设,集中维护,基于B/S方式进行管理,客户端没有特殊要求,无须安装额外的客户端软件。

2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架构

2.1 信息化平台软件架构体系

管理平台是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存储、处理组织办公的相关信息;采用.Net和Web技术,基于组件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构建,通过Internet公网VPN技术和拨号访问方式,实现各地的信息接人和处理,通过标准数据接口技术与其他系统互联,通过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整合及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平台分为浏览器、Web服务器、App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四层架构。浏览器部署在客户端,通过Internet同服务器交互,其余三层部署在服务器上,其中Web服务器负责接收浏览器提交的Http请求。

管理平台软件体系架构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街道事务管理子系统、社区事务管理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和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子系统。其中街道事务管理子系统、社区事务管理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办公、业务处理等相关事务处理的系统,属于“对内”系统;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子系统主要为社区居民以及外界人员服务,如街道/社区信息、社区BBS、社区商务等,属于“对外”系统。整个平台分为五个层次,即基础数据层、业务数据层、基础软件层、应用软件层,用户层,各层之间严格遵守“高内聚、低耦合”原则,同时严格按照街道现行办(所)、社区的划分和职责,设立了党政工作子系统、计生工作子系统、综治工作子系统、经济工作子系统、社区事务子系统等15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平台软件架构体系见图2。

2.2 信息化平台物理架构体系

管理乎台物理架构体系中所有网络硬件设备集中配置在信息中心机房内,以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为骨干设备,中心通过和交换机连接的路由器以及拨号服务器经数据交换网和公共电话网同其他网络互连,整个网络呈星型拓扑结构。各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及区政府各科局的局域网通过光纤专线接人至区信息中心,居民和社区单位则通过拨号方式接人区信息中心网络,各办事处之间通过划分VLAN的方式进行隔离。

3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开发原则及功能设计

3.1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开发原则 3.1.1 基本原则 管理平台在设计上应按照国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省、市、区政府关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为指导,以理顺社区关系、推动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构建为目标,以社区服务和社区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构建社区管理协同工作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总体水平。同时应充分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求,在实施上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投资金额,分期配置、分期实施、逐步扩展,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用户的投资,平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①实用性、易用性原则;②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原则;③成熟和先进性原则;④规范性原则;⑤开放性原则;⑥可扩充和扩展化原则;⑦最优响应时间原则;⑧经济性原则。

3.1.2 内容设计原则 在进行管理平台内容设计时,应突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管理创新”的理念,通过归纳、梳理与基层社区日常管理相关的办公事务,将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10余大类多个基础数据项建库分类存储,实现社区日常管理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减轻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能够根据权限设置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教育、房产等部门的社区业务管理信息,定期生成固定报表和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新、准、实的数据信息,供各级领导统计分析和决策使用。

3.1.3 安全设计原则 街道、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是内外系统的综合集成,其中内部系统设计到电子政务部分,与上级的各条块行政管理部门相连同,而外部系统是完全对外开放,因此内外系统集成时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计算机安全学的观点分层进行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物理层的安全,即主机及路由器等网络硬件设备物理上的安全;②网络结构的安全,即整个网络不应该由于局部的故障而导致瘫痪;③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④网络应用,包括信息传输的安全,具体包括网络的物理安全问题、网络结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全、应用层安全、信息源安全及用户安全等。

3.2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服务容及功能设计

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集成平台是运用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原理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社区政务、服务、管理、商务等信息系统的协同,及社区居民“一站式”服务。具体通过职能域界定、业务梳理、构建用户视图、建立系统功能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等来实现社区党政工作系统、计生工作系统、综治工作系统、经济工作系统、社区事务系统、综合服务网站集群及社区商务系统等10余个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及系统集成。

由于街道/社区工作类别多、范围广、内容繁琐等特点,在综合平台的内容及功能设计中,尽量涵盖街道、社区服务的内容,利用全域U/C矩阵方法划分子系统。服务内容包含居民家庭、社区民政、社区训,生、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党工团建设、驻社区单位、民间团体、社区办公自动化、内务管理、社区电子地图等街道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综合服务网站集群系统的服务内容主要包含有电子商务、在线服务及呼叫中心、社区交流、生活资讯、志愿者服务等在线服务内容。

全域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全域U/C矩阵)是整个规划范围内所有子系统和主题数据库之间的关系;子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子系统U/C矩阵)是子系统内所有功能程序模块与基本表之间的关系。将系统功能模型与数据模型结合起来,通过构造U/C矩阵,来明确整个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划分出各子系统边界”,如表1所示:

在平台设计当中,首先以街道一社区一小区一楼栋一住户形式分层分级划分为若:卜个独立的网格,并形成社区电子地图。通过电子地图上的每一个网格实现对街道辖设的各社区、社区楼栋、楼栋住户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树形目录菜单管理,各级有严格的归属管理,如住户归属楼栋,楼栋归属社区,社区归属街道,将社区内的每一件物、每一个人都纳入管理范畴,真正实现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如对每个人住房、计生、医疗、教育等动态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支持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和呼叫中心等精细化服务。街道一社区一小区一住户网格划分如图4所示:

平台中的楼栋网格划分后界面见图5。整个信息化平台具有数据采集功能、数据交换功能、服务功能、分层分级权限控制管理功能、浏览查询功能、统计分析

功能及后台管理等基本功能。各级用户只要填写相应的账号、密码及管理权限就可以快速地登录管理平台,无需安装额外的软件和设备,社区工作者能够应用自如:①数据采集功能,使社区及时、准确采集、录入、更新、上传社区基础信息,使社区日常管理、相关报表、申报业务等工作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办公;②数据交换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区、社区之间架起信息传输的桥梁,能够满足所有部门的工作需求;③服务功能,以市或区为单位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处理,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提供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等服务,为各部门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④平台设计实现内部应用的分层分级权限控制管理,由社区到各街道到居委会居民小组逐级派发权限,上级部门可以看到所有下级部门采集的社区管理信息,下级用户只能查看修改自己登记的社区信息,居委会为主要的信息采集点,由街道通过区镇中心对这些采集点进行统一的权限管理。街道办可以看到整个辖区内所有上报的社区管理信息。

管理平台数据采集方便、简洁、准确、快速,为管理平台的良好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整个数据采集分为现场采集和网络采集,其中以网络采集为主。现场采集,即社区人员(网格管理员)定期到社区、居民当中进行实地的调查、记录或与居民面对面交谈并填写相应的信息资料;网络采集,即由街道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范表格于管理平台,居民再登录该管理平台自主地填写个人、家庭基本信息以及需采集的相关信息并提交至社区居委会,然后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审核再提交至街道一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

街道、社区服务信息化综合平成后,街道、社区服务是以高效、快捷的网络服务提供,特别是街道、社区的事务服务,如准生证、婚育证、独生子女证等事务的办理由社区居民通过网络提交申请,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在网络办理核实、审批、发放等,由原来的“单据流”变成“信息流”,从而提高街道、社区的服务质量。同样,街道、社区的办事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作人员摆脱了先前没日没夜地、重复地数据采集、录入,只需在系统初始化时完成一次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录入即可,基础数据库创建完成后,街道、社区的业务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数据都从基础数据库中调用并形成相应的业务数据库,从而达到数据高度共享。信息采集主要是人工采集和网络采集,数据更新则由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平台的数据信息采集

社区综合服务网站平台(或称社区门户网站、社区网站群)详细调研社区及社区居民需求,贴近居民实际生活需要,周密策划社区网站建设需求分析和技术方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避免了重复投资。克服了社区人才短缺的瓶颈,建设一个以省(市)社区门户网主站为核心,每个社区子网站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站,形成一个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网站群。社区子网站与社区子网站之间互动交流,信息共享。社区集群网将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完全重合,围绕社区政务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个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商家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如社区政务公共服务,提供户籍迁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商业、社区卫生、社区文教、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综合等服务。利用社区门户网平台,社区居民可通过网络平台随时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互动,传达民情民意,并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等在网上进行公开点评,让居民、居民性的社区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社区矛盾的解决,关怀弱势群体,培养社区归属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