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8篇

时间:2023-09-22 15:04:55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1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2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3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校体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体质下降受关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的重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面。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决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新时期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势在必行

2012年在中国青年网上登载了一则消息,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以0∶15不敌俄罗斯少年队,引发社会对学生体质的关注。10月24日,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踢了一场友谊赛。地坛小学队在身材比对手高出一大截的情况下,以0∶15惨败给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这一消息被记者用微博传播后,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还有,2012年10月29日,长沙举行了第五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启动仪式,希望集中展示长沙市160多万在校学生阳光、青春、健康、活力的形象。长沙冬季长跑活动的对象为全市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中小学生,要求小学生每天跑1000米,初中生每天跑1500米,高中生每天跑2000米,活动将持续到明年4月。当天,长沙市组织了33个学生参加入场式。有孩子绕着标准田径场行进一周,立正站立参加完简短的开场仪式后,一解散就东倒西歪地瘫倒在地,气喘不已。孩子们倒地休息的照片也迅速在网上流传,让很多人对中国学生的体质问题表示了担忧。事实上,随着中小学生学习竞争的激烈,大部分孩子把提高和维持体质的方式仅停留在每周不多的体育课上,而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又让家长格外担心。

类似以上的案例在全国中小学中随处可见,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学校的体育教育,势在必行!中学生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开拓创新能力和坚强体魄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中学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至关重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平行并列的教育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

二、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北京晨报,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降,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10%。针对此类现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每天1小时锻炼活动的检查和督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作为指导今后 1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保障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加强学校体育教育,首先,必须切实加强教师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在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中,体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体育教学不仅要完成体育运动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而且在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坚持经常、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建立终生体育意识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学校要开设有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开设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能力,使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第三,学校应该去办各种形式的学生运动会,积极调动学生的竞技爱好。增加一些休闲娱乐和生活实用等运动项目,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增加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逐渐发展学生的运动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身体健康成才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期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应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文化课程的学习,健康的体魄才是德智发展的保障,因此,应该积极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和体育课程、创建更好的运动条件来吸引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在政策上采取“半强迫”的方式,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典玲.加强学校体育管理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1):24-26

[2]宋尽贤.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1日第004版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5

人物对话

《教育》:如何理解“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教育理念?

游业强:作为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经过数年探索、实践、思考后,我们提出了“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培养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教育是“求真知,做真人”校训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发展而来,是上芬小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办学思想的延续,是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的体现。

《教育》:您对智慧课程再构建有哪些想法?

游业强:电子教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x择,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也不等于简单的实施教育技术化、课堂电子化。本人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而投入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师与有趣的教学相结合。上芬小学的“3H智慧课程”,就是基于课堂内容的再构建,基于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灵活把握,基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文化审美和身心健康的融合,在不依赖电子课堂、不依赖科技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育人目标,从而实现办学品牌的形成。

《教育》: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关系?

游业强: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发展、适合时代需要和为未来公民做准备的课程体系,是一名优秀校长应尽之责。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内涵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学校开发足球、机器人、创客、水墨国画、数码摄影及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能有效补充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而且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操作,重视活动体验。

《教育》:为什么说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

游业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新定义了智慧课程,因为课程不是一本书,而是对孩子思想情感、生命成长的有效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课程。上芬小学开发的智慧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后,老师们在“怎样教”和“教什么”上有了很大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壁垒,不得不在“怎么教”上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这也与国家课改中“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课程”相吻合。所以,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勇立时代潮头的学校

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创办于1976年,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720名,教职工105人,其中省、市级名师28人。2017年9月将搬至新校址,办学规模也将扩至48个教学班。新校址位于腾龙路与简上路交口,背靠中海锦城,东邻和公馆花园。占地2.46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是龙华区又一所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新校建有艺术楼、机器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等。

学校认为:“智慧之人”首先指向“德”,指向人的品质,“智慧之人”应是具备美德的人,具有“真”和“善”的品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智慧之人”也一定是适应“未来”之人,他们是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之人”应有“仰望星空”的志向,亦有“脚踏实地”的意志;“智慧之人”不仅是聪慧的,更是“敏于行”、有强大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的人。此正是上芬小学“智慧上芬人”的三个标识。“2017年FIRST工程挑战赛华南区选拔赛”之前,上芬小学机器人创客实践室学生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年深圳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活动”,学校派出9支学生代表队分别参加4个项目比赛,学生陈尧夺得“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第一名,也成功实现了连续4年该赛事卫冕;该项比赛全市100多所中小学参加,上芬小学“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FLL动物之友竞赛”等项目5支代表队获得晋级。除了以机器人、摄影、水墨、民乐合奏团、文学社为代表的智慧社团,学校还开发“3H智慧课程”,契合学校“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学风建设,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展学生成长空间的目的。学校先后出版《语文智慧教育探索》《墨趣》《智慧生活》《跟着课本去旅行》等教辅用书。通过“3H智慧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据“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街道”“深圳市办学效益评估”调查结果,上芬小学综合满意度超过95分,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的优质学校。近3年,师生获得区级以上荣誉达1159人次。

校长游业强在任深圳市清湖小学校长期间,将一所村办小学打造成具有教育特色的“航母学校”,校长岗位13年来,创造了一系列教育典型。游业强任上芬小学校长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继续沿着培养“时代视野”为标识的智慧学生迈进。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成为深圳名校的抢手生源,学校因此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水墨国画和摄影特色教学实验基地、广东省红领巾小社团、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学校、深圳市足球特色学校、深圳市“智慧校园”示范校、深圳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深圳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

“3H智慧课程”解读

上芬小学是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学校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上芬小学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智慧教育理念。“智慧”既是育人目标,又是育人手段,必然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与构建课程的关键词。学校以“智慧”为关键词进行顶层设计。“3H智慧课程”突出智慧教育,是实现智慧育人的重要载体。“3H智慧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总目标基础上,结合学校智慧教育理念,通过校本课程整合,从课程统领、课程规划与建构、课程实施三个维度实施课程改革。三个维度既是自上而下的引领,又有自下而上的互补与创新。在“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中取“慧”字的首字母,合称“3H智慧课程”,又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螺旋推进,共同培育“智于心,明于思,慧于行”的智慧学生。

上芬小学课程改革的规划、建设、实施,都带有自己特定的标识,如英语配音、语文国学、趣味数学相互拓展。据介绍,“3H智慧课程”以“拓展”为途径,以“体验”为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教师实行走班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开展课程。“3H智慧课程”以课程表的形式落实在课堂、功能室及社区活动场地,教师是智慧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规定,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大型智慧教学展示活动。此类活动已成为深圳市、龙华区品牌教研活动。过去一年,学校以智慧教学为核心,将“智慧课程”落实在操作层面,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教学成果。

学校建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如“慧心课程”既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也有“手拉手工程、义工工程、当家工程”及“职业体验俱乐部”综合实践活动;“慧行课程”实行学生走班制,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走向不同教室,形成自学与互学的学习氛围;“慧思课程”实行导师走班制,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这样,每一天,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不同的智慧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

V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上芬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燕香说:这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再整合,以学科单元或知识点统领教学内容,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学到连贯性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光影课程”“FT机器人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整合后,出现一种视界融合的教学景观:机器人社团的孩子用现场演绎的方式,展现科技魅力;而摄影社团的孩子,用镜头记录机器人社团的精彩校园生活;文学社社团孩子,则用文字为镜头润色。

近年来,全国不同省份学校相继来到上芬小学取经,“3H智慧课程”教学模式走向天津、杭州、桂林、重庆等地学校。浙江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到上芬小学仔细研究了“3H智慧课程”后说:我很欣赏这种自主开发、高度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是一次重大创新。上芬小学基于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智慧,被深圳市授予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称号,《南方都市报》《广东教育》及深圳教育新闻网以不同方式对上芬小学“3H智慧课程”进行专题报道。

智慧学生的别样风采

在上芬小学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摄影、水墨作品,校长办公室也是用学生作品装饰。学校现有机器人、数码摄影、水墨国画、文学社、朗诵社、女子足球队、舞蹈队、民乐合奏团等20多个学生社团。退休教师邓建昌主动向学校提出建立“小小实验家”社团,组织学生进行科普活动。学校100%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摄影作品分别在《摄影之友》《特区教育》等杂志发表110多篇(幅),学生水墨画作品获区以上奖项740余人次;学生摄影与水墨国画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宝安群艺馆、新区文体中心展览13次。目前,学校既是广东省国画特色教育与创作实验基地,也是广东省摄影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星光点点文学社”创办至今,已经编辑出版《星光点点》校报33期,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560余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被深圳报业集团定为“学通社小记者站”。在各级比赛中,学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学生7次获区级冠军,5次获市级冠军,2次夺省级冠军,1次拿到全国金牌。

在学校活动中,拿着“长枪短炮”拍照的是“童心飞扬”摄影小社团成员,他们是“生活即教育”的最好实践者。社团负责教师贺剑辉说:我们的初衷只是让学生熟悉相机,用镜头记录童年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摄影不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审美与创新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10年,上芬小学申报摄影教学课题《小学数码摄影教学探索》成为区重点课题,由此开启了学校探索普及摄影教学的时代。

摄影教学以小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采取“实践、点评、再实践”循环教学法及小团队合作实践法。比如:以拍摄某主题为契机培养学生合作、操作与沟通能力,拍摄期间有教师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作总结性分析;学生逐渐学会理解与拍摄方法,通过电脑制作、整理图片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社团在进行循环学习期间,经常穿插作品欣赏、名家作品分析及学生作品观摩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欣赏能力。

科普机器人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龙华区乃至深圳市都小有名气。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机器人课程,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玩转”编程,让不少教育专家大为惊叹。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艾米・江口(Amy Eguchi)女士,以及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区主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李实等人,曾慕名来到上芬小学,高度肯定了学校普及机器人教学与培养方式,并愿意为机器人教学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3H”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学校认为:教育无时不在创造智慧,以“3H智慧课程”为载体的智慧教育,成就了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学校的整体功能。“3H智慧课程”下的“慧心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与重构。首先,“慧心课程”整合为“智慧语文”“智慧数学”等7个学科。每一个学科课程均有独特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学校教师黄爱华组成课题组,构建“基于问题”的数学课程,课程学习从“大问题”开始,提供“大空间”,最终呈现“大格局”的智慧景观。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体育与健康教育遵循这一规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不论是田径、篮球等常规课程还是“快乐足球”校本课程,都散发出一种寓教于乐的智慧。“慧心课程”是“3H智慧课程”的基础,占有核心地位,是学生品德素养、学习素养、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慧思课程”则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少年儿童作为“快乐的体验者”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既有灵动的“国学堂”,又有时尚的“英语配音秀”;有引人注目的“趣味数学”,还有流连忘返的“阳光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室,由课堂走向操场、功能室、社区等广阔天地。

“慧行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而构建,它以教师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课程的“私人订制”。学校的摄影社团、文学社团、机器人社团由此分别走进“光影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在“慧行课程”中,学生不仅是体验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慧行课程”开发与执行中,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得以“刷新”和“升级”,不断体验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幸福。上芬小学教师与“3H智慧课程”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陈燕香,深圳市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上芬小学负责人;深圳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继续教育课程主讲教师;上芬小学“智慧教学研究室”的核心成员。

语文教师马强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教师;深圳市龙华区首批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原宝安区首届班主任大赛第一名。

美术教师贺剑辉,小学一级教师;深圳市美术兼职教研员;先后主持、参与省、市、区重点课题研究;编著《童心飞扬》《墨影》《索摄拾文》《墨趣》等教育文集;作品在宝安区艺术馆、深圳少年儿童图片馆展览;所教学科已成为深圳市美术继续教育实验基地。

数学教师陈觯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参加市、区课堂教学比赛中,其数学的本真教育获得广泛好评,参与出版《数学“三味”》等文集。

语文教师张慧,深圳市教坛新秀;龙华区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获得者;曾获原宝安区第三届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合著《语文教育智慧探索》《跟着课本去旅行》;编著《点点星光》一书;辅导学生发表作品100余篇。

英语教师廖晓霞,龙华区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第二、三届小学英语教研中心组成员;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英语学科一等奖获得者;参加课堂教学、说课、资源包设计、试题命制、英语演讲等各类比赛获得佳绩。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6

1.我国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所指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特殊青少年,即聋、盲等感官、智力、肢体残疾等青少年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教育,包括劳动技术教育、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

2.不同类型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对其他特殊青少年(如:学习障碍、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少。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时将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界定为三类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例如:由赵树铎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就业状况的典型调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其研究命题是残疾人职业教育,但在实际论述中主要指的是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例如:刘全礼的《试论我国残疾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及余敦清的《试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无论他们使用的是“残疾青少年”还是“残疾人”,在实际的研究和论述中,实际上都指的是视障、智障和听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研究者对三类(听障、视障和智障)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家课题还是地区课题,研究都仅局限于三类主要的特殊青少年,并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3.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方面,国内的研究较多,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索不同的课程模式和研究具体的课程设置。

在这两个主要的方面中,根据职业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准备式课程模式”和“支持式课程模式”。根据职业教育阶段的不同,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许家成指出,“准备式”课程设置模式受“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需要采用分科课程设置。准备式职业教育课程采用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支持性”课程设置和“支持性职业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要采用综合性开放课程。支持式职业教育课程的表达过程相对复杂。在职业陶冶课程阶段,它可以采用“课程纲要—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在职业训练阶段,可以采用“环境分析—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来表达职业训练课程[2]。

夏峰等认为:“支持式课程的基本课程结构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体验课程、人与社会课程,此外还有灵活的、具有高整合度的单元主题课程。”[3]

根据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赵树铎在《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中指出,这三类特殊青少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划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合理地安排实施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适应与职业技术教育这六方面的内容,是特教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础[4]。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内容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他还提出开设普通职业教育课,主张我国盲、聋、弱智青少年、青少年,通过普通职业教育的过渡,达到人格全面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率[5]。

赵树铎将“普通职业教育”称为“一般职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入门教育”,它是指“在普通中小学中,为使学生了解劳动世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职业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6]。

罗美洁在研究中提出了基础职业教育课程的概念,这一概念和赵树铎的普通职业技术教育相似[7]。

综观已有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但是目前的研究只关注了三类主要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今后,研究的范围还应扩大;(3)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因此,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因素,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人本课程,真正促进特殊青少年的发展。

4.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文献综评

关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我国主要有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和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

许家成对这两种主要的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他指出:“准备式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工作人格和工作能力),毕业以后,残疾人根据所学,在社会帮助或照顾下,寻求和维持就业机会(庇护性就业)。这是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采取的主要方式。”[8]“支持式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密集性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9]

刘全礼曾提出了五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庇护性训练模式、工作—学习方案模式、职业训练中心模式、在职训练模式及合作训练模式。[10]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者基本上持“准备式”和“支持式”这两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的观点,在实际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中,也大多采用这两种职业教育模式。

5.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文献综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内容的研究,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现行关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已初具规模、初成体系。但是这些法案只有宏观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无违反后的相关惩戒条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这不利于法律的施行。

刘全礼曾把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方面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法律不全、无良法可依和执法不严。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术语使用混乱。[11]

在《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一文中,阮李全和刘敏总结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备、结构不协调;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缺失其特有原则和制度;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立法技术落后。根据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构的具体对策。[12]

综合上述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研究并不多;(2)研究中术语使用仍然混乱,有的使用“特殊青少年”,有的使用 “残疾人”,这表明,有关概念还需进一步明确;(3)我国没有独立的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案,有关的规定都是从《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中提取出来的,这表明我国需要构建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7

1984年1月,李智华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时候,一场大火夺去了李智华的双手。因为没有手臂,李智华不能入学,她便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便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并且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她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整整练了一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由于不能穿袜子,她的双脚冬天满是冻疮,但她从不吭一声。最终,李智华用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写字、用脚夹饭、用脚做家务,走完了小学、初中、中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漫长求学历程。

在成长的道路上,李智华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尊重、爱护和帮助,这在李智华的心底播下了爱的种子。李智华第一次帮助别人是在2000年。当时,李智华在包头市轻工业中专学校就读。一位名叫申怀宝的同学因为家里贫穷而面临辍学的危险。李智华的母亲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非常贫穷,她的生活费主要靠打工的姐姐供给。为了帮助申怀宝,李智华省吃俭用,每个月节省20元钱,用匿名的方式寄给申怀宝。直到毕业,申怀宝才得知每月给自己邮寄生活费的大恩人竟然是没有双臂的同学李智华。那一刻,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受到别人帮助的李智华愿意用更多的爱心帮助别人。2006年7月,李智华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单位聘用,每月1000元工资。参加工作后,李智华得知一位13岁的女孩身患白血病因无治疗费而面临生命危险时,她将领到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打入女孩的住院账户。她看到一些农民工子女喜欢画画,她便办起了书画辅导班,免费为农民工子女做课外辅导。

慢慢地,李智华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少年的成长不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可以自立自强,战胜任何困难。于是,已经大学毕业的李智华决定学习心理学,做一位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青少年矫正心理问题。李智华克服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克服了英语短板,顺利考入中科院心理咨询专业。在复试的时候,老师问:“你为什么报考心理学研究生?”“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人,要想生存下来,一定要有健康的内心。”李智华的回答博得了老师的赞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李智华来到西安刘瑶心理咨询工作室工作。自此,李智华开始了另一种爱心事业。

一位迷恋网络的少年曾让家长失去了信心。他们带着孩子来找李智华。李智华当场用脚为孩子书写了“励志”两个大字,让迷恋网络的少年看得目瞪口呆。李智华为孩子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孩子听得泪流满面。他哽咽着说:“姐姐,从今天起,我再也不进网吧了,我也要做一个励志少年!”李智华满意地点了点头。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机器人教学;创新精神

教育部从2003年起,把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纳入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同时普通高中新课程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及简易机器人制作列入选修内容。在机器人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取知识,针对项目主题进行研究、策划、设计、组装和测试。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抽象的理论如何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有关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知识,还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如: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合理分配、利用时间的能力,对他人尊重、毅力与自信心等。

一、机器人课程,现代教育的呼唤

青少年科技活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正值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高潮,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使得青少年科技活动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理论基础。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的。

我校在2009年成立了江南机器人工作室,开始“让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实验研究,面向参加杭州市智能机器人比赛的学生进行培训;2010年开始,机器人工作室面向四~八年级的学生,把智能机器人教学纳入综合实践课程,每周四课时,通过教学反馈,在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后,学生学习热情高,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养成,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在常规课程中也能以科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更准确、深入。

二、智能机器人教学模式的思考

我校机器人教学实践活动以普及组和提高组的形式,面向全校自愿报名,从中选拔四十余名同学,每周有两名专职教师进行固定课时的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与工作过程、FLL工程挑战赛、创意机器人制作等等项目。我们在活动课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学生掌握机器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机器人实践活动中不以竞赛为唯一目标,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多角度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轻结果,重过程,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都及时给予鼓励,使自信的愉悦贯穿整个教学。这种正面的情绪进而促使学生充满兴趣,更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些比较复杂的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小组间再进行竞争。竞争是触发激情的手段之一,能延续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小组设置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设计自己的机器人,并编写程序完成任务。实践中教师只是指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主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亲身体验抽象理论到触手可及的实物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动,促进其主动发展 。

三、机器人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效与思考

四年的智能机器人系统教学,我校涌现出一批有潜质的科技特长生,从最初对机器人知识的完全空白,到如今能把一堆零件器材搭建起来并编写具有针对性的程序,制作出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全国、省、市各级竞赛活动,已取得全国、省、市多项一、二等奖。

在智能机器人教学实践中,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亲自观察、探索、操作,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都得到较好发展,达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智力、能力的目的。智能机器人教学课程的内容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适于加进现代科学的新知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内容。课内,以传授的方法为主给学生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而在课外,机器人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进行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课堂教学对完成共性教育和全面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对于因材施教育发展个性又确定存在严重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使学生在科技上得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充分地发展。

四、机器人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思考

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它属于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以科技实践兴趣课为载体的智能机器人教学形式,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笔者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学生享受智能机器人课程?是否可以换一种教学载体:如把新课程标准下的“地方课程”拿出部分来用于实施智能机器人教学,或与关系比较紧密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本区域学生特质的校本课程。这样,可以让现有的机器人器材,尽可能提高使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取得更明显的教学与社会效益。

总之,智能机器人研究活动对学生知识建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硬件的制约,我们国内的机器人教学还大多是停留在课外兴趣小组辅导层面上,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普及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更多有综合素质和良好信息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英.孙增圻教授谈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期

[2]蔡鹤皋.机器人将是21世纪技术发展的热点[J].中国机械工程,2000(2)

[3]克来格.机器人学导论(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2006(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