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8篇

时间:2023-09-24 15:44:03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小学阶段;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3-03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地区和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见证。然而,不少非遗因为得不到及时保护而面临失传境地,一些地方的非遗几乎不为当地人所知,尤其是过上现代化生活的青少年,对非遗更感陌生。在我国非遗面临急剧流变和消失的背景下,高校已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非遗教育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开展与普及却不像在高校那么受关注,非遗内容没有被系统性地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也没有确立非遗在初等教育学科的体系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所长兰静认为非遗文化既要保护理论与实践体系,还要长期不懈地培养后继人才。更有专家学者认为非遗文化应列入中小学教材,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广泛关注。目前,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等各省市均有“非遗进校园”活动,对中小学生开展相关的非遗教育,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

二、研究意义

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近几年来呼声较高的议题。然而,各省市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多结合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等形式,非遗教育在小学中的开展还面临着种种挑战,以何种形式如何在小学长期系统地普遍开展非遗教育值得探究。杭州市当地民俗文化极其灿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是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仅靠列入遗产名录恐怕难以为继。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载体开展杭州市小学阶段的非遗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新颖,覆盖面广,结合小学生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开展非遗教育将是一个既创新又有效的方法。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重新唤起少年的民族记忆,建立起民族文化认同感,小学教育传承责无旁贷。通过本文,笔者希望引起杭州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以结合小学生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和普及初等教育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视,为非遗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支持和引导,激发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并使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

三、研究方法

1.电话调查法。2011年10月至2011年11月,笔者电话调查了杭州市98所第二课堂场馆,了解了现有第二课堂场馆中开展非遗教育的状况,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名称、涉及非遗的活动名称及内容和小学生的参与情况。

2.访谈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笔者实地走访了拱墅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对馆内第二课堂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单独访谈。了解该馆第二课堂活动名称与内容、小学生参与情况、非遗传人指导活动情况及高校志愿者工作。

3.问卷调查法。2012年3月至2012年4月,笔者以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杭州市4个城区8所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回收率为93.1%。本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第二课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小学生对遗的了解情况、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现状、非遗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开展情况、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影响等内容。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1.电话调查结果。非遗教育在杭第二课堂的分布情况。为了了解杭州市98所青少年第二课堂场馆开展非遗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其进行电话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杭州市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但非遗在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课堂中所占比例却很小。

2.问卷调查结果。研究问卷第3、9和16题采用5.0计分法,有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五个层次,分别对应给予4-0分。第4题为多项选择题,五个选项每项分别给予1分。

(1)小学生了解非遗的途径及程度。①途径。小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对非遗进行了解,调查显示小学生了解非遗的途径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外读物[143/242]、电视网络等媒体[132/242]、第二课堂[111/242]、旅游[68/242]、学校[65/242]、其他途径[3/242]。第二课堂和学校在小学阶段普及非遗教育上未起主要作用。②小学生对非遗的了解程度。由表3.2中第3题“非遗了解程度(总体)”的数据可知,杭州市小学生主观认识中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一般(平均值=2.608),且拱墅区小学生总体水平>西湖区>上城区>江干区。又根据表3.2中第4题“非遗了解程度(具体)”的数据,发现通过具体的选项小学生的非遗了解程度平均值=2.093,即平均每个小学生在5个选项内选择了2个选项。问卷中该题5个均属于非遗范畴即均为正确答案,所以杭州市小学生该题的正确率约为40%。可见,目前小学生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偏低。与第3题一致的是拱墅区小学生总体水平>西湖区>上城区>江干区。(2)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开展现状。①小学生参与非遗第二课堂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在参与过第二课堂的183人中,参加过拥有较多非遗活动的第二课堂的人占26.8%,参加过拥有一般非遗活动的第二课堂的占43.7%,参与过非遗教育活动较少的占19.7%,没有参与过非遗第二课堂的人占7.7%,不清楚参与的第二课堂内是否涉及非遗的占2.2%。②非遗教育激发了小学生保护意识的程度,小学生认知中非遗教育能否激起其保护意识与责任心的调查结果如表3.2第16题,平均值为3.441>3。杭州市小学生普遍认为在第二课堂中的非遗教育活动,能较强地激起自己保护非遗的意识和责任心。③小学生对第二课堂非遗教育的兴趣。将“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归为感兴趣,据数据统计得出:杭州市97%的小学生对在第二课堂中开展非遗活动感兴趣。据表3.2第12题,无论是参与过还是没有参与过非遗第二课堂活动的小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平均值=3.54)。且将第12题和第16题的结果与第3题的结果作横向比较可发现,虽然目前小学生总体的非遗了解程度较低,但是小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及意识却是强烈的。与表3.2第3题一致的是拱墅区小学生的兴趣程度>西湖区>上城区>江干区。(3)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一课堂内的反馈。为更好地吸收第二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在第一课堂中进行反馈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第一课堂内对第二课堂内容进行反馈的有86.90%,无反馈的占13.10%。总体情况较好,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反馈率。(4)对第二课堂中开展非遗教育的看法和建议。242份问卷中共有109名小学生填写了建议看法。总结归纳起来共分两类:第一类,表达保护非遗及学习非遗知识的愿望。部分调查对象表明希望多学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丰富头脑开阔眼界。第二类,对学校和第二课堂内的非遗教育活动内容及形式提出了建议。

五、结果分析

1.非遗第二课堂分布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杭州市98所青少年第二课堂公益性场馆的电话调查发现:非遗场馆多集中在拱墅区、西湖区和上城区,而杭州市其他几个区则较少或没有涉及非遗教育的第二课堂场馆。随后笔者查阅资料了解到,西湖区、上城区、拱墅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而其余几个城区非遗资源较少,所以,相较于其他几个地区,西湖区、上城区和拱墅区能为第二课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展提供更多便利。因此,地域性差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杭州青少年第二课堂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2.小学生非遗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对表3.2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c2=68.29>c20.005(9),P

根据杭州市98所第二课堂场馆的电话调查和资料搜集,发现拥有非遗第二课堂场馆的个数从高到低的城区依次为拱墅区、西湖区、上城区、江干区。由表3.2第3题知,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为拱墅>西湖区>上城区>江干区。在不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杭州市小学所在区域的非遗第二课堂场馆对小学生非遗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影响,且非遗场馆个数越多小学生的了解程度越高;非遗场馆活动内容和形式越创新,小学生的了解程度越高。

3.开展第二课堂非遗教育影响的因素。笔者实地走访时发现,目前小学生参与过的第二课堂场馆内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活动的形式有自主动手操作型、志愿者帮教型、知识讲解型、视频媒体播放型、闯关游戏积分型、图片数据作品展、非遗知识竞赛。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为自主操作型。因此多以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开展非遗教育有助于第二课堂内非遗教育的推广普及。

六、政策建议

1.政府应关注小学阶段的非遗教育。(1)完善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根据《杭州市中小学校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考评(试行)办法》:六城区中小学生每学期到列入第二课堂名录的场馆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次数不少于3次,学校集体组织不少于1次。其中并未提到非遗教育活动次数。明确规定学生参与开展非遗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次的数并计入《成长记录手册》,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非遗教育普及有一定帮助。(2)加大非遗基础知识的普及。非遗有很明显的地方性,因此政府可多关注杭州民俗文化,通过对本地风景、民俗、历史等内容的多元化宣传开展小学生第二课堂非遗教育活动。(3)构建有效非遗学习资料。现有小学语文教材非遗的内容极少,市场上适合小学阶段读者的相关资料也不多,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多样化的非遗学习资料如非遗绘本、非遗光盘等。

2.第二课堂活场馆应完善自身建设。(1)优化馆内设施、拓展活动形式。小学生对可自主参与、互动多、趣味性强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第二课堂场馆可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引进先进设备,还原项目原始情景;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积极探索与学校、社区合作的途径。(2)培训传统手工艺传人的文化知识。现有第二课堂场馆非遗活动指导老师一般为杭州传统手工艺人,若场馆可为聘请的非遗传人进行一定的文化培训,为其配备相应的文讲稿、PPT、视频等,便能更好地为参观者服务。(3)完善高校志愿者体系。完善场馆与高校志愿者合作协议、提高高校志愿者的非遗文化素质、增进志愿者的传统工艺技能及建立第二课堂场馆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小学第二课堂非遗教育的开展是很有利的。(4)借鉴经验合作促发展。由于地域等问题,某些场馆可供学习参观的非遗资源相对匮乏。这类场馆可以和邻区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场馆进行合作,增设一些不需要大型设备和专业人员指导的较为简单的第二课堂非遗教育活动。

3.中小学应提高重视程度。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可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加强对非遗教育的重视:结合小学美术、音乐、体育、校本课程等在中小学的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融入非遗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学生非遗第二课堂活动的第一课堂反馈情况;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非遗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斌.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机制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刘彩珍,李颖,励宁.服务学习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非遗文化应列入中小学教材[N].温州日报,2011-11-17.

[4]为非遗进校园叫好[EB/OL].(2010-05-04).

.

[5]张学敏,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6]孙亿文.当代“非遗”教育传承、保护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1,(4).

[7]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

[8]李琦.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9]郝好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的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2

【关键词】第二课堂 高职 实践能力 计算机类 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8-01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的本质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是指向社会就业目的的基本保证,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目前,各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潜能、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较好地承载了理论知识实践化、个性化和趣味化的任务。特别对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 、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内容限制的特点,已经成为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二、计算机类专业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

2011―2012年对重庆地区6所高职院校为主的计算机类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多数院校都强调了第二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实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由于与第一课堂教学脱节,一定程度分散了学生学习精力,未能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

2.过分强调趣味性,课堂安排随意性较大,不利于自主学习或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学生方向迷茫;

3.没有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或流于形式化,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出现掉队或离队情况;

4.在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过程中,出于管理便捷性考虑,部分院校主要由团组织和学工队伍负责和实施,特别是由于专业教师参与的缺失,不能很好适应活动对象专业性质与特点,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基本形同虚设,第二课堂环节不同程度遭受着被理论化、弱化、边缘化的情况;

5.在人员配备方面,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大多是一种临时性参与行为,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高校第二课堂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总之,专业第二课堂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如何合理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学时间和内容,在完成教学计划及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三、专业第二课堂任务与驱动机制的构建

在计算机类的高职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了够用、实用为主的方针进行教学。在计算机类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在可持续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实践教学环节主导必须由课堂延伸到课后,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以专业性为主线,在突出其实践特性方面进行特色研究。本论文主要是以重庆正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为基础对专业第二课堂建设进行构建。

1.专业第二课堂学分制

专业第二课堂纳入专业实践教学总体规划,可根据专业课实行学分制。专业第二课堂是为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而提出的,因此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完成相应专业知识的实践内容后可获得学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库建设与研究

专业第二课堂的项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软件工程系对专业课程设置有专门的项目资源库,这里的项目大部分是以往的商业项目,基本能体现该课程必修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目前专业课程对应的项目资源库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项目的选择,这部分项目的选择了之后会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如:项目未包含本课程的知识体系,项目主要包含了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项目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属于其他专业。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就需要多方协调合作完成项目,在学生团体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尝试,但是对于课程考核方面难度有点大,因此这部分项目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项目,尽量让学生在项目的选择方面与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密切相关。最后,对于自学能力较强且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来自专业社团或社会的商业项目作为专业第二课堂的实践项目。

3.专业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体系的构建

以项目为驱动的专业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体系的建立是研究的重点,专业第二课堂是为第一课堂服务的,首先在课程标准上要完全遵循第一课堂的知识体系结构;其次在专业实践方面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以项目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让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第二课堂学习项目进行学习体系的构建,将每个组的项目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划分功能模块,并将每个功能模块对应的相关知识模块进行详细的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模块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功能模块的实现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由组内分工协作完成,导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让学习过程真正实现由学生为主导提高实践能力。

4.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

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首先人员建设方面,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导师应该具有项目实践经验和授课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对导师分配一定量的指导任务,并折算成相应的工作量,让导师能够获得相应的工作量,使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其次应建立完善的专业第二课堂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管理系统,按学分制进行定量考核,变软性要求为硬性指标,促使学生重视,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第二课堂,对于参与校内、省市级获奖学生进行奖励;最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园网络作品展示平台,该平台主要展示在校内、省市级获奖作品,同时可以分专业建立技术交流的论坛,论坛的组织、运行和维护主要由专业社团进行管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提供学习与沟通的桥梁。

5.专业社团在专业第二课堂的作用

专业社团是专业第二课堂宣传和指导的重要组织,该组织是不同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基于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成,每个专业社团的正常运行和管理配备一名专业导师,指导社团的工作。该社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设计一些以专业学习为中心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社团活动为专业学习提供交流和实践指导,同时可组织一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商业项目中去,真正体会实践商业项目中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83-02

1.前言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除了课程课堂教学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它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以其广泛参与性、深入实践性、丰富趣味性等特点,发挥着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进行德育和美育的良好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增城市新塘镇菊泉中学创办于1946年,以广东省56位历史名人中的崔菊波(宋朝时的宰相)、湛甘泉(明朝时的三部尚书)两位先贤之号各取一字,命名"菊泉中学"。学校名字虽然有来头,但却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公办学校,首先面积很小,全校占地面积只有8077.9,第二是生源普通,完全按区域招收的农村与镇街混合的学生。那么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上,怎样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知识,练技能,促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于2012年3月份对菊泉中学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并根据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如何以学生为本建设良好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为类似的农村中学的同行提供一点经验。

2.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随机选取的七年级、八年级部分学生。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46人,七年级、八年级各占50%。收集到不同类别的学生对第二课堂所持的不同认识与态度,以便制定一个全面合理的实施方案。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46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本次的问卷调查,采取匿名问卷形式,确保调查问卷结果能够尽可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此外还对部分老师及家长进行了个别访谈。

本次问卷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共有16个题目,用Excel软件统计处理后结果如下:

2.1 第二课堂实施的环境氛围。菊泉中学于2008年创建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和德育管理模式。教学改革,使老师们真正减了压,找回久违的快乐与激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课堂舞台的主角,潜能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较大提高;我们倡导不为分数而教,不以分数而评,却能在中考中取得名列市前茅的优异成绩,形成了鲜明的菊泉教育特色。此外,学校也积极开展了多种类的学生活动,比如每学期的篮球比赛、各科组的学生活动、校本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体育艺术节等等。

同时通过问卷第一题分析可以得出,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当的广泛。主要集中在了图音体及各科组拓展性的活动中,分别占到了39.42%和46.83%。可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

2.2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总体认识。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片面的认为第二课堂就是文艺、体育等校园娱乐活动。对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有42.68%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同等重要;50.34%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有效的拓展;只有8.12%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重要,而第二课堂可有可无。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心目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种期望值在上升。

在回答"您希望能从第二课堂学到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3.12%的人选择了"培养兴趣,发掘专长" 和"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两项;而仅有占10.9%选择了"对升学有帮助"这一项;3.2%的人没想过;5.8%的人选择了其他。虽然升学是初中学习的最终目标,但很多学生期望通过第二课堂能把自己的初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2.3 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态度。对于学校目前的第二课堂活动,26.8%的同学认为"满意,能学到很多东西"; 54.5%的同学认为"基本满意,但认为和上其他课没多大差别"; 16.62%的同学不满意。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有些活动是走过场,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有78.4%的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看法普遍认为很好;83.2%的学生希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丰富多彩;65.1%的学生希望能从第二课堂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其中52.8%的人觉得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丰富;20.5%认为课堂沉闷,得不到放松。这对教师有效驾驭第二课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4 学生对第二课堂开展形式的选择。在对"第二课堂该如何开展"的回答中,52.15%的同学选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让学生自主把握;36.6%的同学也提出应该听学生的,老师在旁边给予指导;13.4%认为应该听老师的;也有4.5%的同学没想过这一问题。可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培养起来,他们希望课程的设置能够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与需求。

3.思考与建议

3.1 健全制度,总结经验。"第二课堂"由教学处进行原则性和指导性安排,由各年级和科级具体组织实施。把"第二课堂"教学纳人教师的正常工作量,经常检查教学情况,避免第二课堂活动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多倾听意见,解决矛盾,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2 以学生为本,开展自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 开展活动时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征求学生的建议。如科技班的学生提到:"开展第二课堂,可以让我们多方面的发展,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也可以选择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应该参与课程的开发,寻找并建构自己的课程。

3.3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前教师课堂总是满堂灌,学生学习一直存在被动中。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尤其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活动、去探讨、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总结、去检讨,使学生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3.4 创造条件,合作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诸如场地、工具、图书、仪器等。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积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各种条件。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局限在校园内的,他们需要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比如生物兴趣小组,可以通过调查当地的垃圾分类情况来宣传普及环保。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

4.小结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深入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开展的水平,把第二课堂的开展变成菊泉中学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晓如,大强.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1):86.

[2] 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21-23. (编辑王影)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4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高校承担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根据“社会培养需求”,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尤其要注重学生分析、表达、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而对于高校来说,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的教育主要是强调“实践教育”环节,贯穿育人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势,提高大学生知识巩固、技能娴熟运用、人际交往、创新创业等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开展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设计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些列实践活动的总和,是与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第二课堂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在各类课外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

(二)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机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交流互动,促进专业课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学生成才衡量标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人才的标杆;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成长空间,它可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制度结合体;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它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更多全面自我发展的有效空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第二课堂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农学院开展情况为例

根据金职院办[2016]29号文件执行近一年以来,农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做了一定的思考,促进了大学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

(一)第二课堂执行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

农学院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院组建了一个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助农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周末服务广场、社区志愿服务、植物义务养护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6年9月正式实施第二课堂以来,共有17381人次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共计50693小时。

2.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农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全员参与文化校园建设的局面,在学风建设、诵读经典、婺文化进校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并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各级各类文体活动等,不仅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彰显了涉农专业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校园文化的阵地与舞台。

3.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

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加入挑战杯、互联网+、学科技能竞赛中来。2016-2017学年,共有7个学生团队申报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10个学生团队加入挑战杯比赛、7个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学生积极参与小动物骨科技能竞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食品检测等技能竞赛,共计411人次,比2015-2016学年从质量上、参赛人次上均大幅提升,学生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现阶段,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的规划与培养,所以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没有统筹规划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履行育人职能,这取决于青年成才规律、素质教育发展规律和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其归根结底就是加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阵地的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二课堂其实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但目前存在许多活动的开展为了搞活动而活动的情况,缺乏与第一课堂的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檎体规划,内容形式单一,跟不上涉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调。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专业技能、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社会适应性活动,但相较传统课堂来说,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问题,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求不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例如,缺乏活动场所、活动多而杂、学生理解不到位、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情况。

3.第二课堂活动还未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除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管理也缺乏系统的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未完全得到验证。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比较大,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与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建立科学的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如何科学的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解决对策

(一)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并非弱化第一课堂,相反,我们要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推动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校而言,特别是涉农专业的高校而言,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实践平台和重要途径,要以第一课堂为主,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在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两者的进行设计与整合,从而正确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也表现出了多元化需求的表现。学校在第二课堂搭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平台,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队方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雅有内涵的活动,让第二课堂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力有助于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迎更多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等,应该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从学生的发展性指标来进行评价,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评价考评。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整改意见,使第二课堂教育真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贴近高等教育培养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3]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5

关键词:农村;综合实践;第二课堂;整合

目前,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备不足等实际情况,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提出了具体的结合对策,通过多元活动和弹性化时间安排,确保全面整合教育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是一种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与互补性、有着自己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形态,它代表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体系结构性的突破。基于农村的实际教学情况,综合实践课虽然有教材,但这方面的师资薄弱,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材料没有,教师任课也就照本宣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尝试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利用现有农村教师的特长,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然后利用第二课堂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为各个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辅助教学。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虽然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但是基于课程内容的相近性、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教学整合还是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发挥学生特长兴趣,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够彰显出实际效应。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实施

1.多元化活动

整合教学的开展必须保证能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而为了实现这种多学科的整合,必须重视多元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第二课堂教学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兴趣培养空间。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我校利用教师的特长,开设了毛笔书法、钢笔书法、写作、奥数、英语口语、环保手工艺品制作、折纸艺术、剪纸艺术、篮球、乒乓球、电子琴、舞蹈、美术绘画等,还打算开设烹饪、毛线编织等。其中较为有特点的结合模式包括:

(1)农村生活类活动

农村生活的学生最为熟悉的就是农村的生活,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开展相关的整合教学活动有着积极实际的意义。例如,开展“小学生农科院”的第二课堂,通过一系列融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实践活动以实现“发现问题形成方案实验过程成果分析形成报告评审成果”的教学过程。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观察、查访、调查、翻阅资料、搜集信息、开展试验、动手操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这种农村生活类第二课堂的开设可行性较高,多数农村教师都会干农活,对于农业技术也有相关的知识累积,进行教学更为容易,而且农村科技活动的相关活动也有农业基地。另外,小学科学学科、美术、语文等综合实践活动都能在科技园之中完成,例如,以“叶的研究”为例,学生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研究叶的形状,有的研究叶的功能,有的研究叶之多彩等。通过观察、研究、动手尝试,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既发挥了学习潜能,又提高了认识自然的综合能力。总之,整合教学模式使得活动与学科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2)农村艺术类活动

民间戏剧、说唱、器乐、剪纸、雕刻、陶艺、泥塑、农民画等,都为农村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当然,各类艺术类的活动要考虑到教师的培训能力,同时要在与自然、社会生活联系的同时,把握当前的社会脉搏,使学生活动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学生融入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

2.弹性化时间

第二课堂的时间是课后时间,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则属于课上时间,基于这些问题的情况,整合教学可以尝试进行弹性化时间安排。所谓弹性化时间安排包括:

(1)长周期实施模式

利用寒暑假进行长期活动,将课堂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挪到寒暑假的长周期活动中来。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需要长期观察的项目,例如,“牵牛花的成长”等内容就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需要真实的观察记录。

(2)短周期实施模式

以班级为模式,开展小主题、小活动,这主要是利用综合实践的课堂时间分组完成活动。同时,课后第二课堂也是开展短周期活动的主要形式。总之,弹性化时间安排模式巧妙地解决了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规教学课时安排不易把握、难以操作的难题,同时又显示了农村的特色。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的有效整合可行性较高,能够确保农村地区综合实践课程更好地发展,确保学生能够不断增强主动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慧华.如何让综合实践有益身心,惠顾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2(5).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6

关键词: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议

一、引言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建设是预科汉语教学改革的需要。预科汉语第二课堂优化了汉语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的汉语学习和应用空间,是第一课堂的辅助和延伸,是整个预科汉语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院的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除了常年举办“汉语晨读”活动外,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汉语实践活动:汉语演讲比赛、汉语写作比赛、黑板报比赛、主持人大赛、 汉语知识比赛、学院好声音 、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学院还举办一些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如汉语口语培训、MHK强化班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愿性参加的活动,对夯实学生的汉语基本功、锻炼学生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激发学习热情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汉语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调节学生的情感,促进预科汉语课堂教学,从而保证预科汉语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接触汉语、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的环境。开辟和建设预科汉语第二课堂使其既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课内的教学。从学生对现有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和教师第二课堂教学的感受来看,目前我院预科汉语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各种活动也在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少明确的、规范的预科汉语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

(一)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促进预科汉语第二课堂管理、提升活动效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帮助认定、判断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开展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他们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较好的汉语实践能力。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效果与评价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可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二是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良性发展。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等手段,搜集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严格的分析,然后根据评价标准分析出第二课堂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途径和措施。通过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评价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第二课堂活动朝着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他们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较好的汉语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正确方向良性发展,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对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建议

在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热爱汉语学习,积极报名参加各种活动;但有的同学出于各种原因,极少参与。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学院利用修订预科结业标准之际,将汉语第二课堂活动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那些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获得奖励分。这样,那些缺乏自信、学习较被动、喜欢旁观而不主动参与的学生也不得不投入到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我院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评价为主要评估方式。教师评价主要指由教师担任评委的竞赛类汉语第二课堂活动,教师长期稳定地参与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估的则寥寥无几。对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两种模式,大多数也只是汉语第二课堂活动在个别情况下所采用的评估形式,并非常态化评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汉语第二课堂活动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估机制,第二课堂参与情况也没有纳入预科汉语课程成绩的统计结果。同时,由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中所占比例有限,并没有单独纳入学分制,所以对很多学生来说往往并不寄希望于第二课堂的分数。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应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又要预防引导失灵,避免“因为分数,所以活动”现象的滋生蔓延。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稳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于汉语正规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科学稳定的评价体系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环节。对于汉语第二课堂而言,学生可以从稳定有效的评价结果中获得对学习效果的系统评价,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时间精力的投入等。评价结果同时可以让教师了解第二课堂开展效果、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等。因此,汉语第二课堂的评价形式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可多可少,而应根据汉语第二课堂的开展频率、组织形式、活动性质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价模式。我们发现,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的稳定性确实有待提高,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要么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价,要么临时确定评价形式,或者只是教师对竞赛类的活动进行简要的结果点评。零散随机的评价机制使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由于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参与积极性降低。

2.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延伸了预科汉语课堂教学。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长期积极地参与,进行语言实践和知识积累,第二课堂评价方式除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外,同时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良好跟踪,鼓励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展语言应用技能。为此,第二课堂评价应突出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频率、方式、学习方法、内容、收获等方面进行消息记录和考核。同时,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此相对应,汉语第二课堂的评价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可有教师评估、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不同主体的评价模式,也可有学习档案、技能比赛等形式不同的评价模式。如果在活动开展的同时,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通过设立出缺勤情况、课堂及课外活动表现、平时作业情况、期末和MHK考试等考核项目,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那么,整个活动的方案会是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突出学生的对于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必须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而不能只注重考试这一种评价手段。而且,根据我院都是预科学生的特色,更应该突出汉语的应用性,使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和保持,真正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使其主动地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形成学习汉语的良性循环,达到调动我院预科汉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活跃我院汉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从体验和应用汉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的目的。

3.为教师评价创造条件

本次调研我们发现,汉语第二课堂评价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参与度较低。从对教师的访谈汇总来看,原因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方面对汉语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第二课堂参与未纳入教学考核等。因此,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必须首先为提高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中的教师参与度创造条件,认识到第二课堂对学生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把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范围,为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评价腾出时间、精力,激发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4.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

从学校政策层面,应该出台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措施,如单独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学分制,对高层次成果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对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认可等。

三、结语

预科汉语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良好环境。但目前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开展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科W、稳定的评估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改善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扩大第二课堂影响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预科汉语第二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XJEDU2014I010)阶段性成果。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效衔接

初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堂即为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按时间、教学进度和课程推进的教学行为。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不受课本的限制,在课余时间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是弥补第一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从学生心理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制定的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激发其爱国热情,提升其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逐步朝开放性、全面性、独立性、丰富性等方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统筹地看两种课堂的关系,两者都是历史教学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课堂侧重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在此基础上弥补了因第一课堂空间、时间上限制而存在的不足,同时两者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在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统一性从教学目标来看,第一课堂在教学大纲要求下主要是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基础,了解基本历史事实,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第二课堂也是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来开展,细化其目标,是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相关知识的能力,锻炼其探究和思考的能力,促进综合图纸提升。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一课堂的内容是严格遵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如隋炀帝暴政章节的学习中,可通过讲解其具体残暴行为来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知,而第二课堂则是安排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来自我阐述隋朝历史等,两者的核心本质上都是课本教学内容。新课改的指导下,逐步淡化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多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学会摸索。从第二课堂的特点来看,学生本来就是开展学习工作的主体,因此两种课堂有着统一的教学主体。2.互补性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理论基础。第一课堂受空间、时间所限,教学知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时,第二课堂通过相关资料阅读、参观博物馆等活动来发散思维,巩固基础。第一课堂的教学面向全班,而同一班级的历史水平有所差别,第二课堂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来指定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以此来维护学生的爱好,提升其自信。3.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提升在中考的影响、意识层面不足两个方面。在成绩第一的教学机制下,学校和学生都会更多的投入时间去学习课本知识。刚入初中的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兴趣,越往后特别是面临中考的学生通常认为第二课堂是浪费时间,他们更希望把时间花在历史知识背诵方面。在开展第二课堂过程中也会受到部分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反对,认为这样的游戏会浪费时间,意识认识误区严重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开展现状及问题

1.第二课堂开展现状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历史课还是较为热爱,了解第二课堂相关活动,也肯定其必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达到预期且较为消极,未能获得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他们更倾向于在教室的指导下以第一课堂的历史活动为依据而开展的相关活动。总的来说,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基本未能完全落实,没有发挥其作用。2.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的现状分析可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课改要求未能落实,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学方法粗暴、缺乏教学资源等方面。尽管新课改实施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仍以中考为方向,分数第一。部分教师认为第二课堂是游戏环节,说教为主的教学使得学生被动接受,未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上,教师的模式还是停留在讲听背练,教师讲、学生听,然后是进行习题练习,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出于教学排名和学生安全等担心,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受到极大限制,而参观历史古迹等收费的场所也会因费用问题而搁浅,必要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开展活动的困难。

三、保障初中历史两种课堂有效衔接的措施探讨

1.有效衔接两种课堂的方法第一,以第一课堂为铺垫实现两种课堂的衔接,对第一课堂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当前单元中的活动课,从教育性、意义两方面来对第二课堂进行规划,丰富第二课堂的同时,也补充了第一课堂。第二,在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实现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比如在参观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古迹时,根据历史档案连接到课本知识点,根据特定文物来丰富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实现有效衔接的同时也寓教于乐。2.实现两种课堂有效衔接的保障首先,是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目标来指定指导思想,多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来弥补第一课堂因空间和时间造成的不足,有效融合社会实际与课本知识。其次,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材以及标准,而教学方法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途径,教学内容决定了素质和知识的培养,而教学方法决定了能否有效达到预期,两者的有效结合能保障历史第一、二课堂的有效衔接。第三,良好的师生衔接是动力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都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第一课堂学习情况制定第二课堂计划,使学生愉快学习,同时,学生也要懂得感恩,彼此情感的共鸣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保障两种课堂的有效开展。3.两种课堂衔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开展第二课堂的内容要依托第一课堂。两者在内容方面不能有太大的出入,也不能完全雷同,不然会降低学生的接受程度。第二课堂是在教学需求下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丰富,对兴趣进行培养。第二课堂可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历史纪录片的观看和历史文献的阅读,以此来服务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要尊重实际学情。首先,开展第二课堂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主体学生自主思考、动手的情况下完成,要从学生年龄、历史教学资源两方面考虑。其次,是充分考虑本地历史资源,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资源入手,节约成本的同时更提升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知。开展第二课堂要做好教师工作。在开展第二课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身份是指导者,但是对其要求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没有教师参与时变为一盘散沙。历史教师首先要根据第一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为第二课堂制定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选择性实施。教师在开展活动前要做积极准备,包括事故应急处理、校方请示、动员学生和记录访问者联系方式等,开展活动中对各项活动进行评价,对于初中时间的学生应多以表扬为主,以此来带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尽管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诸多因素的干扰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还是不够紧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理论关系分析可看出,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依托第一课堂,要实现有效衔接就要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衔接、师生衔接三个方面进行改善。此外,为保障开展第二课堂的效果还需尊重实际学情和做好教师工作。

作者:赵启明 单位:大庆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现状;促进对策

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学校实际条件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第二课堂“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的作用发挥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研究,促进高校第二课堂积极有效的开展。

一、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设置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高校要将第一课堂中的静态、线形的课程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第二课堂,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制定松散的课程结构,使学生以辐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知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在第二课堂设置中,应开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样化的课堂。高校要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部分第二课堂的设置必须与第一课堂的专业相结合,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开设对应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

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教学运行中已逐渐引入第二课堂,并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教学目的等进行统筹安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更好地协同第一课堂共同完成培养目标。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应将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划和教学大纲。

二、以“有意义活动”为载体构建互动式第二课堂开展模式

第二课堂开展过程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开发和创造、共同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培训、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将第一课堂的传统权威教学转变成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回归。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要以“有意义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创造性开展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用科学的实验、规范的实践去推理论证第一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尝试到失败的滋味,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此外,第二课堂的特点更能使它发挥因材施教的功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求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因学生个体的不同而实施不同教育,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标准放在所有学生的身上。

三、以学分制为评价手段建立第二课堂质量监控体系

第二课堂时间的零散和地点的分散成为教学规范管理的最大障碍,第二课堂类别的多样化使其缺乏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因此,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成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点。学校应建立规范的行政督导系统,组织各类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检查,掌握了解第二课堂运行状况;通过收集实习基地、就业单位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参与第二课堂实施过程,对第二课堂进行科学的评价。构建多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应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列入评价领域;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高校采用证书管理、合格评价等方式对第二课堂进行考核;在评价形式上,应提倡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绝对评估与相对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尊重第二课堂主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将第二课堂学分化,可以使学分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第二课堂成效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在运行过程中,应按照对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的具体目标设立与第一课堂学分制相衔接的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如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践学分,具体可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完成;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创新类学分,具体可包括发明创造、学术论文、技能培训、科技讲座和各类竞赛等等。

四、以竞争机制加强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学校应该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应该完善第二课堂的导师制度。由于第二课堂的指导需要指导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从制度上为课程建设提供保证,在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时,将第二课堂建设水平作为一项指标,使第二课堂建设工作的成绩和教师工作量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同时充分调动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指导,将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取得的成果按照教学成果奖进行认定,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与第二课堂指导相结合,努力提高第二课堂指导的水平和质量。第二课堂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特别是第二课堂建设更需要开放的环境,在年轻教师加强自我建设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努力将其专业教学能力转化成实践运行过程中的掌控能力,使其对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系统、真实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加工,以实现从感性能力到理性能力的飞跃。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引向纵深化发展,真正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通,这将是第二课堂建设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秦录芳等.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技能培训体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