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8篇

时间:2023-09-24 15:44:31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命运。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给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所以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的渗透。”[1]这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进行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是生物教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德育渗透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学科切入法

有效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德育教育只有以知识为载体才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在备教材的同时,备德育教育工作,着力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会贯通,使德育教育工作附着有物。如:我在讲“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2] 时,首先让学生查阅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方面的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当同学介绍我国珍稀动物――麋鹿之后,我提出“从麋鹿的消失到麋鹿的回归,你有什么感受?”这一开放性问题,有的同学说:“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我感到很自豪”;有的同学说:“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有的同学表示“对偷运者和八国联军入侵、屠杀和掠夺的憎恨”;有的同学还表示“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麋鹿的回归”……于是我又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作为零零后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同学都表示要努力学习,为建设强大的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在学生热情被调动起来之后,我又号召学生动手制作一期以“保护篇”为主题的生物手抄报,既使学生知识和情感融合时附着有物,又培养了学生发散的思维模式。可见只有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感引导法

一般来说,情感、信念支配道德行为,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情感特点,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初中生中存在抽烟、酗酒和性无知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例如针对学生“抽烟、酗酒”问题,我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观察正常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正常人的肝脏和酗酒人的肝脏之后,再讲吸烟、酗酒的危害,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吸烟、酗酒的危害,更容易接受教育,从而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又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但是学生对性知识却很模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所以我在学生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2]时,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性教育知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学生对性的无知与困惑。同时根据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时期,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使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面对这些问题我又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其今后健康的生活和学习铺平了道路。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珍惜自己、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意思。

三、实践锻炼法

初中生物教学,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外,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延伸。

例如在组织学生采集并制作动、植物标本活动中,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体会到物种的多样性,感受到人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理解了和谐发展的真谛,学会了尊重、关爱和珍惜。又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植物的种植活动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植物的形态特性,以及生长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苦,理解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探索和研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成功之路,德育教育工作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渗透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 德育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生动、最富有挑战性的学科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在德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充分发挥生物教学的德育功能。

一感恩自然敬畏生命

目前,在地球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被发现并命名的生物约有2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植物也有33--35万多种。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竟达10亿种,更何况现在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生物呢!茫茫宇宙,星球无数,只有地球才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星球。而我们人类就是其中具有最高智慧的万物之灵,但是我们生活的一切来源都依赖于这个生物圈:每时每刻必须呼吸的空气,温热的阳光,脚踏的坚实的土地,能饮用的生命之水,以及资源来自其他生物的衣食住行,日用药材甚至生活中的一些乐趣,哪一项离开大自然都不行。这怎能不让我们感恩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啊!

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必须要与各种生物共同和谐地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中。不能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就随意地践踏其他生命,哪怕是一棵小草,一只野兔。大自然赐予了所有生命以阳光、空气、土壤,以及适宜的温度,生命是平等的,每种生命都有它生存的权利,也都有它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惟其如此,万物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整个生物圈才能够生生不息,和谐发展,教育学生要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动物,感恩自然,敬畏生命。

二.珍爱生命关注健康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愿望。在讲人体的营养一章中,让学生了解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作用之后,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青春期阶段,要有充足的营养作保证。不要挑食、偏食;也不能暴饮暴食。不吃早餐;零食不断,影响正餐;甜食过多,用高糖饮料或碳酸饮料代替饮用水等等,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或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不均衡。一日三餐,要讲究科学膳食,才能吃出健康来。关于世界三大公害"烟酒",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危害的基础上,一定要趁热打铁,强化教育他们珍爱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生命,不吸烟,不饮酒,远离,对自己对家庭也对社会都有益处。

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近年来频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联想到人们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从工厂里林立的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联想到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从鱼虾死亡、泛着泡沫的黑臭河水联想到本就匮乏的淡水资源却再被化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林林总总的现实,使学生明白社会发展要依靠科学,遵循生态规律,才能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否则,人类发展得越快,环境污染的越厉害,越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最后人类只能是自掘坟墓,快速走向灭亡的目的地。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就有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垃圾要分类,能回收的要回收;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爱护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节约水节约粮食节约用电,节约每一件日常用品,也就间接地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等等,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将来才会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四、尊重父母 关爱老人

生命的孕育知识,使学生懂得了一个新生命的来之不易,特别是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哺育和培养,借此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家里不和父母顶嘴,尽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让父母放心。在学生们通过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中,了解了老年人的骨的成分中无机物含量增加,有机物的比例减少,使骨具有硬脆、易骨折的特性之后,及时教育学生不但要有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热别关爱老年人的行走、坐车的安全,以防摔倒发生骨折,把关爱老年人落到实处。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不论哪门学科,我们的最终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的德才兼备的人,都要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而不只是教授给他们专业知识。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偏离轨道,甚至使学生将来有才无德,贻害社会。那样,我们做教师的也问心有愧啊!

参考文献:

聂晓勇《初中生物教学应开展德育教育》,《实验教学研究》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3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中学生物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进行知识性教学,不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德育的重要作用,则教学目的难以保证。“教之道,德为先”,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认知能力外,更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那么,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如我在准备七年级第一堂课“致同学们”时,大量查阅并收集了一些资料,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向学生讲述明朝李时珍经过二十七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人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又如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他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难万阻环球考察五年历时二十多年写成《物种起源》,补充了费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以及青霉素的发现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拯救了千千万万肺炎患者的性命,使医疗事业跨入一个新时代,人类寿命大大延长。

我把这些资料串联起来制成较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从前辈科学家那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感召力。一方面为我国古今在生物学研究方面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而自豪,另一方面科学家们的这种为理想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有着重要作用。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下,教师上课时存在生硬的“满堂灌”现象,教师讲到底,不给学生阅读、讨论、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一节课由老师包打包唱,这样一来,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被动者,怎么会生硬的接受老师的德育灌输呢?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我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认知特点,借助生物教材中课外阅读内容――“生物圈2号”实验,制成课件,以图片形式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有一座用玻璃、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美丽建筑,这里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和溪流。这就是美国科学家模拟地球这个自然生物圈而设计的人造生物圈――“生物圈2号”。1991年9月26日,4男4女8位科学家走进这个人造的家,在这里他们将与其他3800多种生物共同生活两年。他们的设想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建筑中,他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猪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将设法使这个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可是,一年多以后这个人造生物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粮食严重减产,多数昆虫灭绝,微生物子孙满堂……科学家在里面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提前撤出。“生物圈2号”实验没有获得成功。看完图片资料后,我用较短的时间把教材内容梳理了一下,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告诉我们什么?让他们在讨论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所有同学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家园的决心。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由此可知,我们要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讲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变实施,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

三、走出课堂,重视探究性学习

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生物和环保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对增强学生生态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其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自身的探究活动,这种知识的获取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影响学生。如在讲解水污染时,大家分析了水污染的原因,知道了含磷洗衣粉中的磷对水会造成污染,课后同学们先查找资料,了解含磷洗衣粉对水体的危害,然后对学校附近某大型超市出售的含磷洗衣粉所占比例、购买人员进行了调查,向群众宣扬了含磷洗衣粉对水体的危害。这对他们深有启发,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了社会,学习能力有了提高,调查的过程对自身的教育效果是教师的讲解无法达到的,这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探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也逐渐形成。

总之,进行生物教学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定会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功效,从而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紫千,安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生物学通报,2000.7.

[2]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德育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面临的任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化学老师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一、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素质,进行德育教育的使命,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化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占据学生平时学习的较多时间,因此,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是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对学生施以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有人说,化学没有什么德育方面的东西,就是有也非常得少,通过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没有可能性,但是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就能发现教材的很多地方都不乏思想教育的素材,是化学教学与德育很好的结合点,这就说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可行。

三、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

1.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化学学科有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此,学习化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培养。如:在《元素周期律》部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充分展现了人们追求真理时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寓责任感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人类所需物质的基本来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界性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有增无减,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出现了土地荒漠化、酸雨、赤潮、有毒食品等很多污染问题,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占国土18.7,占面积179.4万平方千米;沙化占国土15.5,面积1449万平方千米;水源污染,有42城市污染。每年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多达数千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环保意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化学教学中要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造纸术和火药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主要有:侯氏制碱法揭开了现代化学制碱的新篇章;在世界上笫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1月15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相应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核糖核酸。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的稀有金属矿产均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占世界比例较大。通过一系列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了最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有了显著的提升。

4.寓法制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化学教学中的易燃、易爆、腐蚀性、有毒性物质,涉及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及要求,新装修房屋中甲醛超标的问题,塑化剂的问题,问题奶粉的问题,工业酒精勾兑白酒的问题,等等。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介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卫生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等。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与课本的联系上,形式可以灵活掌握。重点把大气污染、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污水处理方法、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等污染事件与法律条文结合分析,找出合理的方法与对策。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德育

古人云“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理”就是德,良好的品德。有了良好的品德,我们才能浩然正气,有了浩然正气我们才能顶天立地,我们才能行走于天下。可见一个的人的良好的品德在他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可一个人的良好的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修养。是在学习、生活中点滴的积累,防微杜渐而慢慢养成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我曾亲眼目睹一个学生与其母亲在老师办公室里大声争吵,我也曾听闻一个初一的学生挥拳打向教他的老师,我沉思,这些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虽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养成只是一个方面,但我想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修养肯定能起很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物教育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意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古人在诠释“人”字时讲得很好,那“一撇”就是德,那“一捺”就是一个人的才,只有这两笔都丰满有力,“人”字才不会歪,才能站得直,站得正。这种诠释是多么的形象生动,一个人要是只有才而没有德,怎么算得上是人呢?我国在重难轻女的旧时代更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对女子的要求是德在先,有了德,无才能才学也没关系。对男子的要求是“谦谦君子”,意思是“谦逊,文质彬彬又有才”的才称得上君子,只有才学而没有德行也不能被称作君子,而在当今、,我们的教育常常忽略了这些。

生物学虽然是理科教育,说它是理科是因为它与物理、化学联系颇多,“理、化、生”三门学科被看做一家。但新教材中也有很多渗透着情感教育,品德养成的良好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适时、适地的进行品德教育的正面诱导,犹如春雨润万物般的,无声无息地潜移默化的诱导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而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想应该有很大的收获。我常常从以下几个方法去入手。

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材中这些美妙的诗句,让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的美景跃然纸上。我与学生的心已然不在教室,这些诗句牵着我与学生的手,共同走进大自然,共同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品味大自然给予我与学生的无限的情趣,陶冶着我与学生的情操。激发着学生与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再看,教材七年级下册开头,“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郭沫若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让学生感动。在此我不会蜻蜓点水而过,而是先让学生饱含感情地大声地读三遍,然后让学生来讲自己的感想。有一个学生讲得好,我的母亲哺育了我,我觉得她很伟大,大地母亲更伟大,因为它养育了所有的生灵,我们都应该爱自己的母亲――地球。此时,学生与我对大自然的爱更上一层楼,我们不仅热爱她,更想保护她,我们的地球――母亲。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在学生了解了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实际行动上热爱祖国,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再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阐明,一棵树,能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制造O2、消耗CO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

二、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中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教材中唐代诗人白居易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虽是描写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但人同此鸟,正是我们父母的真实写照。又有孟郊所写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我必然会讲给学生,目的就是一个,激起学生对父母之爱,激起学生报恩父母之心,其实我们怎能报答得了父母的深恩呢。

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难折断”,“孤木难成林,”“孤掌难鸣”,是太明白不过的道理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集体就是我们的祖国。想那八年抗战,团结一切抗战力量经历了无数次与侵略者的较量,面对侵略者的刺刀不惧,面对侵略者的细菌战不惧,面对着死不惧,最后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如果不是依靠爱国者一颗颗爱国的心,不是依靠集体的团队的力量,怎么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呢?在学习细菌的知识时,我会用细菌战引入这段历史的回顾,对学生的爱国之心进行培养。

四,培养学生勤劳节约,勇敢的品德与坚忍不拔的精神

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我们常看见蜜蜂忙碌地飞舞在花丛中,采集花粉与花蜜带回家然后又出来采集,勤勤恳恳不怕辛苦。蜜蜂群体中的保卫蜂更是勇士的象征,当有外来的敌人侵犯到它们时,这些保卫蜂奉献上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它们的群体,真是歌可泣。我在与学生们学习时,我会大势宣染蜜蜂勤劳与勇敢的场景,使之对学生有所启迪,来培养它们这方面的品德。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6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初中生物;渗透

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初中生物学科中含有大量的对学生展开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涉及到了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既符合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多措并举,引导学生在形成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生态保护观念。

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能够意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那么他们就会积极自主地践行生态保护的行为,生物课堂上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就获得了实质性的效果。而且生物学科内容本身就包括对生态变化的研究,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生物内容,对学生展开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教师可以呼伦贝尔草原的狼、羊、兔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种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人们一开始认为呼伦贝尔草原的狼对羊和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危害,所以就大肆捕狼,但是等狼的数量大肆减少后,兔子的数量急剧增长,兔子和羊争食草原上的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也影响了羊的生长。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每一种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重要性案例的收集,进而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接着,教师可以再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到,很多人非但没有与动物和谐相处,反而对动物滥捕滥杀,致使生物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某些小朋友认为捕捉蝌蚪很好玩,就会在夏天用网兜捕捉大量的蝌蚪,而这些蝌蚪最终都无法蜕变成青蛙;如某些人会捕捉各种鸟类,或是观赏,或是贩卖;如某些人还会冒着生命危险,捕捉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动物,等等。

二、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意识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措施,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意识到环境保护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行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因此,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实践活动。植树节前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学生展开力所能及的植树、护树活动;五一劳动节前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展开环境保护的宣传,学生们可以清除粘贴在墙壁上的小广告,可以清扫路面上的垃圾,可以展开环境保护的知识讲座,等等。相信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自觉将垃圾扔进相应的垃圾箱,学生不会随意践踏草坪,不会攀折花枝。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断探究和完善的问题。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始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娇生惯养。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肯吃苦,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历史教师应该以历史教学为突破口,运用好历史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从中受到感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继承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考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仅使历史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1.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是注重学生的历史成绩,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分数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学为了考试服务。只要学生成绩好,其它方面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以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被忽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制约作用。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仍然是成绩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优秀的品质,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学观点是相违背的。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

历史学习包括丰富的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成“ 以德治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坚韧顽强,谱下历史巨作《史记》;张骞不惧路途的遥远与劳累,勇于开拓,出使西域;李时珍用毕生的经历,尝遍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等等。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的杰出人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选择正面的人物,对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介绍与点评,指出积极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自己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初中历史教师要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初中历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朱汉国.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

[3]沈宏.浅谈中学历史教学[J] .吉林教育.2010年.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篇8

第一,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第二,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三,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第五,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