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急诊知识培训8篇

时间:2023-09-25 11:18:37

急诊知识培训

急诊知识培训篇1

准备把病人迅速安置在抢救复苏床或单间抢救床,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或异物,取下活动的义齿或假牙;拉开床头距墙越40~60cm,固定脚杀,患者去枕平卧头后仰,必要时可在肩下垫一小枕,使肩部抬高约5~10cm,下颌上抬,尽量使口、咽、喉同一轴线,充分显露声门。神志清楚或烦躁者,医务人员尽量握住双手安慰或必要时行肢体约束。选择离心近的大静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病情评估检查患者的张口程度、颈部活动度、牙齿、咽喉部情况,选择插管型号和评估插管深度。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SPO2、心电图,向患者家属了解有无其他伴随疾病及气管插管史。

插管时护理配合保证给氧要求有专人配合操作医生在插管前预先用简易呼吸器或加纯氧挤捏呼吸囊辅助通气1~3min,使氧饱和度高于90%,能有效增加患者体内氧的储备,提高插管过程中呼吸停止时患者的耐受时间。一次插管失败后,应重新快速面罩给氧、辅助通气,尤其当患者氧饱和度低于90%时[2]。插管成功到位,迅速使用呼吸器确定导管位置和辅助通气,保证氧饱和度。按医嘱辅助用药将抢救车及抢救药品放置在合适位置,方便抽取药液,药量精确,用药迅速。插管过程配合在病人头颈肩下垫一次性中单,形成相对无菌区域及防止插管诱发呕吐物污染床单位和衣被。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性别、体型、颈部长度选择适宜型号、长度的导管插入导丝,检查气囊,导管前端涂油备用。对插管过程中声门暴露不佳者,护士应较为熟练的正确按压甲状软骨(向上、向后、向右)。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多容易发生胃内容物返流,因此多需专人负责按压环状软骨,以封闭食道、减少返流。确定导管插入后迅速取出导管内芯,吸痰,递上牙垫和听诊器,并接上简易呼吸囊,一边固定插管刻度位置,一边辅助通气,观察胸廓起伏,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SPO2情况,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用10mL注射器向气囊注气7~10mL[3]。

插管用物准备不齐急诊科危重病人多,有时一天即有多个病人需要行气管插管抢救,抢救结束后物品未及时补充,检查其性能。如补齐各型号的导管;喉镜灯炮亮度不强或不亮;药物准备不充分;吸引设备和呼吸皮囊终末消毒后未定位并组装好处于备用状态;抢救物品、仪器在抢救区域内摆放不合理,搬挪抢救床或仪器耗费时间。对策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抢救制度补齐所需物品、药品、器械;严格交接班制度,每班检查各仪器性能,每周一次总检查;科室领导加强管理,及时调整床位,预留抢救床,抢救结束后及时分流病人,保证急诊抢救随时性、紧急性的需要。

医护配合不默契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气管插管的绝对适应证,必须尽快进行气管插管并给予机械通气。一般认为:大脑缺氧超过5min则其所受损害为不可逆,现场抢救必须分秒必争。插管目的主要解决患者体内缺氧,因此插管过程中应尽量快速,避免再缺氧。年轻的医护人员操作不熟练,流程不清晰,加之自信心不足和疲惫心理,尤其午间和夜间人员少时,造成忙乱,病人病情主次、问题关键不分,未果断决定,容易导致插管失败和延误插管时间,外请麻醉科或ICU医生会诊插管其中时间较长,容易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对策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临床技能训练。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要求急诊医生掌握气管插管指征,熟悉插管流程,护士熟练配合插管操作[4]。组织急诊医护人员分组在急救模型上同时演练并考核,可分为两人组(一医生一护士)、三人组(一医生二护士)、四人组(一医生三护士或二医生二护士),考核通过者才能安排单独值班。合理排班:保证人员充足,新老搭配;运用“激励法”鼓励医护人员,增强其抢救信心。

病情估计不到位,出现并发症处理不及时气管插管前情评估不完整,未检查患者的张口程度、颈部活动度、牙齿、咽喉部情况、评估插管深度。暴牙明显或及不规则时,操作时声门暴露不清、口咽部分泌物过多影响视野易误入食管;一插入过深或插入后未及时固定移位所致;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或气道开放不充分;镇静使用不规范,致肌肉松弛不完全,暴露声门插管困难或过于松弛(颈部肥厚者容易压迫导管弯曲使判断困难);发病前饱食、操作刺激或并发应激性溃疡,胃内容物反流。对策操作前充分评估,掌握好气管插管的适应证,选择型号合适的喉镜和导管,术者需根据病人的不同采取不同姿势来操作,根据喉和气管内的解剖标志循序推进喉镜片以充分显露声门,可根据情况调整导管不同的曲度顺镜片进入声门;及时有效吸引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插管前先行胃肠减压;保证给氧情况下,遇到异常气道和特殊病情紧急请麻醉科医师和相关科室会诊协助;组织科室人员学习麻醉镇静药的使用和总结学习特殊病例的插管经验和学会各种特殊情况下的插管方法和并发症的处理与护理配合[2]。

急诊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 基层医院 STEMI 恶性心律失常 业务培训

临床资料

选择赣榆县10家较大镇医院为调查对象(包括县全部5家沙河、城头、厉庄、黑林、土城中心卫生院及5家较大欢墩、搬庄、门河、城南、罗阳镇医院)。调查内容包括临床医护人员个人基本情况、STEMI和恶性心律失常认知及处理及对专业知识培训需求和态度。

结 果

一般资料:10家镇医院临床医生136人,男性57人(41.9%);女79人(58.1%)。年龄24~60岁,平均27.15±7.44岁。学历:本科52人(38.2%);专科68人(50.0%);中专16人(11.8%)。职称:初级85人(62.5%);中级47人(34.6%);副高级4人(2.9%)。10家镇医院临床护士105人,全部女性。年龄18~46岁,平均23.15±7.44岁。学历:本科9人(8.6%);专科52人(49.5%);中专44人(41.9%)。职称:初级83人(79.0%);中级20人(19.0%);副高级2人(2.9%)。

对STEMI和恶性心律失常处理:通过调查10家医院都有心电图机,另沙河医院配有三通心电图机和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生化标记物调查:肌钙蛋白0家检查;CK、CK-MB、LDH仅沙河1家(10%)检查;天门冬酸转移酶(AST)10家(100%)检查。对STEMI仅沙河1家(10%)开展尿激酶溶栓治疗;城头医院在患者情况较轻时用活血化瘀等简单对症处理,症状重转外院;其余8家医院看到这种在能识别是STEMI全部转外院治疗。通过调查对恶性心律失常处理,药物仅局限利多卡因,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今年3月以后可达龙已经无法进入镇级医院;仅沙河1家医院配有除颤仪,但由于医疗环境恶劣已经1年多没用。对恶性心律失常10家镇医院基本全部外转。

医护人员对相关专业继续教育现状、态度和需求:通过调查临床医生每年参加业务继续教育5次及以上4人(2.9%);4次9人(6.6%);3次11人(8.0%);2次16人(11.8%);1次32(23.5%);0次64人(47.1%)。临床护士每年参加业务继续教育1次及以上11人(8.1%),有人多年没参加一次。把医护人员对相关专业继续教育态度和需求分为4级:迫切需要、比较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结果见表1。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濒死心肌的重要措施,可以使STEMI相关的血管再通,目前再灌注治疗主要有静脉溶栓、急诊PTCA等。2010年急性STEMI诊断与治疗指南再次给予静脉溶栓重要地位。对于无PCI条件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如无溶栓禁忌证应立即(在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对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溶栓可达到与直接PCI相似的疗效,患者即使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如直接PCI拖延时间(如导管室被占用,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等原因)也用尽快溶栓治疗,而不应一味拖延时间等待PCI。溶栓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挽救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能否开展溶栓成为关键所在。广大农村患者离城市中心医院远及经济原因,镇医院往往是广大农村患者就诊第一医院,调查发现仅沙河一家开展溶栓治疗,这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有更高的要求,对生活质量更高要求相违背。

本次调查中,136名临床医生每年业务继续教育5次及以上、4次、3次、2次、1次及以下分别占2.9%、6.6%、8.0%、11.8%、23.5%、47.1%;临床护士每年参加业务继续教育1次及以上11人(8.1%),有人多年没参加1次,医护人员培训次数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医疗组对培训态度迫切需要、比较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分别占68.4%、16.9%、14.0%、0.0%,需要占到100%,从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对新知识迫切要求需要。

目前,医疗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医护人员作为医院工作人员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医院的工作质量和满足患者的利益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临床医生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严重不足,近一半几乎无法接触专业知识再教育;护理人员几乎全部没有再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培训,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因此,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年投入一定量用于培训基层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地进行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急诊知识培训篇3

摘 要 目的:探讨微技能培训法在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中的效果。方法:对18名急诊低年资护士使用微技能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急诊专科理论知识、抢救技术的掌握情况。结果:培训前后急诊理论知识、抢救技术各项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技能培训法能够有效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抢救技能。

关键词 微技能;培训;急诊科;应急能力;护士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75

临床应急能力是护理人员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及娴熟的操作技术处理病人急危重病情的能力,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1]。由于急诊科疾病复杂多样、病情急重变化迅速、专科性强,对护士临床应急能力要求较高[2]。而工作不到5年的低年资护士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在应对急危重症病人或突发事件时难以有效应对,增加了抢救护理的风险性。因此,对进入急诊的低年资护士进行行之有效的专科培训,提高其专科技能,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2012年10月根据急诊科特点,我们设计了微技能培训法,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共1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名,女11名。年龄21~35岁,平均(26.13±7.40)岁。学历:本科6名,在读研究生1名,大专11名。纳入标准:(1)均有护士执业证书。(2)急诊工作年限<5年。(3)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微技能培训

1.2.1 培训内容 微技能分为急诊理论知识和抢救技术2个方面:(1)理论知识。急诊常见疾病理论知识、急危重症病情观察、治疗抢救配合、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2)抢救技术。心肺复苏、电除颤、机械通气、心电监护、负压吸痰、气管切开/插管、动静脉穿刺、清创包扎、危重病人接诊/转运、抢救记录书写,共10项。

1.2.2 培训时间 每周一到周五晨间交班后抽10 min,对各种原因未参加培训护士由当天授课老师补充教授,确保每位受训人员学习时间及学习机会。

1.2.3 授课老师 由急诊科获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老师轮流教学。

1.3 效果评价 对急诊监护理论和抢救技术2个方面进行考试考核,即在开展微技能培训前进行1次全面摸底考试,在培训半年后进行第2次考核。急诊理论知识考核5项,每项10分,总分50分;急诊抢救技术考核10项,每项10分,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3 讨 论

急诊护士应急能力指护士在急救护理工作中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运用娴熟的技能,有效配合抢救及治疗的能力。急诊科是先进的临床治疗手段、综合性监护技术的特殊科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抢救能力及应急意识。急诊护理质量的优劣是评价急诊护士专业技术能力和护理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低年资护士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不足,操作技能生疏,导致病情观察不及时、应急处理不到位、难以有效配合抢救治疗等问题[3]。对进入急诊的低年资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有利于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减少职业风险[4,5],使其能尽早胜任急诊工作,保证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

3.1 采用微技能培训符合护理工作特点,利于护士持之以恒 传统急诊专科培训方式多采用时间块进行一次性或阶段性的集体培训,学习内容多,信息量大,护士容易学过即忘,收效不佳。一些培训甚至占用护士个人时间,导致护士对培训兴趣低、积极性不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抢救技术各项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利用时间点的微技能培训方法较传统培训模式更能有效提高护士应急能力。微技能培训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了护理工作中10 min的零散时间,每天学习某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科学利用了护理工作的重复性,一方面使短时间学习的知识能在临床工作中被反复练习,及时强化,所学内容得以巩固,最大限度提高护士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较少的学习时间有助于专科培训的长期开展,持续知识更新,而不会影响护士的休息时间。

3.2 提高护士主动性,学习工作两不误 微技能培训方法将急诊护士应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点进行有机分解,选择实用性专科性强的内容组织学习。对急诊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抢救技能、操作流程3个方面,再将3部分细化分解成子内容以符合微技能教学。急诊护理可归为反复应用的操作技能,可在低年资护士工作中对各项技术进行强化,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培训内容,使护士在工作中掌握,在掌握后得以巩固,把学习任务转变为自我技能的学习,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更新理论知识、完善操作技能,使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研究显示,通过微技能培训学习,低年资护士急诊常见疾病知识、抢救技能及操作流程熟练程度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微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急诊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

3.3 丰富了急救护理培训模式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学科,采用传统团体集中培训模式,培养一名合格的专科护士一般需要2年时间[3],而急诊专科性强、护理技术更新快,且对护理人员应急能力要求高,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所需要的周期更长。低年资护士通过长时间不间断临床继续教育后,其专业成熟度在各方面可以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表现为专科知识、救护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及效率大大提高,相比培训前,成绩明显。在急诊科室低年资护士专科培训中运用微技能培训方法,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专科护理知识、急救技能的掌握,提升护士的应急能力,不失为急诊科室低年资护士培训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采用微技能培训方法可以促进对急诊科室低年资护士长周期高效率的专业培养,不仅提高了护士应急能力,还能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学习和工作负担,从而使工作与学习互补,建立良性循环,达到满意培训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学勤,余 咏,杜德伟,等.ICU专科护士能力测评量表的研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1279-1281.

[2] 王宝春,陈碧群.厦门市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专科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300-3302.

[3] 宋红霞.心灵体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2:65-68.

[4] 宋爱琴,牛学红,李西荣.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的应用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58-59.

[5] 李庆印,朱志鸿,韩 璐,等.心血管ICU护士对危急值掌握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001-4003.

急诊知识培训篇4

【关键词】急诊科; 护士; 培训

为了培养急诊科的专业护理人才,满足现代急救护理工作的需要,改善急诊护士严重缺编状态,我院急诊科近几年陆续新分配了一些护士,为使新护士尽快地适应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需要,培养她们良好的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对她们的培训与管理。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规范化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

1.1实施岗前培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岗前培训由医院护理部、人力资源部组织。(1)由护理部主任对其进行医德医风、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讲述护理工作经验及护理工作重要性,树立热爱护理工作、热爱医院、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请有经验、形象得体的护士长,进行护士礼仪行为规范、护患沟通讲课。通过学习、教育,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工作作风。(2)由护理技能操作培训组的护士长进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的授课。授课前先组织观看护理技术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录像带,再由该护士长为其逐一分解授课、示范。强化新生训练,练习中手把手指导,严格规范,统一动作,严格把关,通过考核,要求人人达标。

1.2严把带教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前培训结束后,分配到科室,新入急诊科的护士,一般试用期为3个月,指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由在急诊科独立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专科理论和抢救技术能力的护师以上的老师担任。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她们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尽快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以科室讲课、教学查房、晨会提问、交接班、组织专科常见病的护理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等形式,使她们在试用期间专科理论、技术操作迅速得到强化和提高。试用期满后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技术操作以及模拟急救等全面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聘为急诊科护士。

1.3充分调动新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帮助新护士树立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她们勤动手,多提问题,对她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对新护士进行本专业疾病和相关知识的指导培训,使她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4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对新护士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造条件支持并鼓励她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她们的敬业和进取精神,使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人的同情心,从而使她们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 转贴于

2学习具有急诊专业特征的基本知识

2.1学习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急救、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断及处理方法等。

2.2掌握急诊科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图、洗胃机、微量泵、除颤器、血气分析仪的应用,各种检验标本的留取法及结果的判断等。

2.3在掌握急诊科基本抢救技术及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护士对病人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和急需抢救的独立分析、抢救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潜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2.4院前急救训练:新护士根据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准备,不定期进行应急抽查,要求1分钟内备齐相应的急救物品,训练护士能初步处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内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道,对休克、昏迷等急症的处理。

3体会

经过对近年来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我们深感严格的培训与管理,才能提高急救护理成效。新护士上岗到位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发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1]。缓解了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为急诊科护理队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视新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势必会影响急诊护理队伍建设,造成护理质量滑坡。通过对新护士培训及管理证明,只有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护理队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保证各项抢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急诊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 N2级护士; 急诊科轮转; 培训

doi:10.14033/ki.cfmr.2016.35.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161-02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分层级培训是护理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目前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分层级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改进并完善培训方案,以提高护士岗位胜任力及病区护理质量,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2015年1月笔者做了一份以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护士层级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N2级护士(毕业4~6年的护士)应参加急诊科的轮转培训,以提高急救技术和应急能力,护理部也规定护士晋升护师之前必须完成3个月急诊科轮训,2015年4-12月参与轮训的护士有34名,笔者对这批护士进行了研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共分四个院区,2015年4-12月,全院在各院区急诊科轮训的N2护士共34名,年龄22~26岁,平均(24.68±2.41)岁;护龄3~5年;学历:中专7名,占20.6%;大专23名,占67.6%;本科4名,占11.8%;其中妇产科4名,儿科3名,大内科15名,大外科12名。

1.2 方法

1.2.1 制定培计划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护士轮转培训,保证轮转学习的质量,护理部要求各院区急诊室根据接收和带教能力,制定接收计划,并填写《急诊科轮转护士接收计划表》,各临床科室根据科室人员安排及护士需求制定科室轮转计划,并填写《科室护士急诊科轮转计划表》。这两种表格分季度上报至护理部,上报时间为每季度倒数第2周,护理部根据科室计划安排轮转,并于每季度最后1周公布下一季度轮转及接收计划。四个院区每期可接收护士共12~15名,时间为3个月。培训前统一进行考核,内容为急救知识如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如吸痰、心肺复苏等。

1.2.2 确定培训内容 由护理部统一制订《急诊科轮转护士培训手册》,明确每个阶段的培训及考核内容,轮训者每人一册。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常用仪器如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呼吸机等的使用及维护,心肺复苏术,各项规章制度,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护理观察,护理病历书写,交接班与转运流程等。

1.2.3 带教老师资质认定 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护士培训质量,要求在急诊工作满5年以上,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并取得急救技能培训资质的护士[2]。每一批培训结束后,轮训护士要填写对带教老师的评价表,提出意见及建议,科室召开研讨会, 年终对带教老师进行综合评价,不合格者取消带教资格。

1.2.4 实施系统化培训

1.2.4.1 阶段培训 第一阶段:第1周进行岗前培训,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讲解急诊科工作环境、急救仪器、药品、物品的放置与使用,要求轮训护士熟悉各项制度与岗位职责,以及急诊危重患者、留观患者护理表格的书写及要求,交接班方法以及如何与120、ICU、手术室及病房交接等内容。第6天进行考试,合格者第2周入科工作。第二阶段:第2周起至第2个月末,实施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老师随班讲解,整个学习期间采取导师制。轮训护士跟随带教老师共同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正确书写护理病历,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带教老师要采取边工作,边讲解,边提问的方法带教,并根据轮训护士的个人情况,结合带教计划,因人施教。第三阶段:第3个月开始至轮训结束实行双班制带教,轮训护士与带教老师值相同的班次,但要独立完成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护理,并独立书写护理病历。要求带教老师做好监督及指导工作,轮训护士遇到的问题应及时请教带教老师,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1.2.4.2 多形式培训 除了临床带教,整个轮训期间轮训护士要随科室完成每周三的理论培训,完成每个月的操作培训。临床带教要与集中讲座、观摩操作录像、护理查房、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有机的结合。有研究表明,最受认可的护士培训方式居前3位的分别是示范练习、实地参观和角色扮演,发放资料自学最不受认可[3]。

1.2.5 定期考核与讲评 阶段性考核由带教老师每两周组织1次,了解各阶段学习的重点是否掌握,并听取轮训护士的收获和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及方法,达到最终的培训目标[4]。最后1周完成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考核成绩均记入《急诊科轮转护士培训手册》。

1.2.6 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分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护理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护理病历书写5项。培训结束前1周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急诊案例情景模拟考核。理论考核由总带教老师及护士长建立题库,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考核,理论成绩评价标准:≥80分为合格。技术操作考核参照护理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对6项急救操作进行考核,抽签方式决定考试项目,共2项,操作成绩评价标准:≥85分为合格。护理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从案例情景模拟考核中给予评分,选取急诊科常见危急重症病例,轮训护士随机抽取1个案例,模拟案例现场还原,包括医生、急救设备、患者自身情况,甚至还有患者家属,由护士现场处置,考核护士急救意识、病情观察和应急能力。病历书写抽取独立护理患者时书写的最后一份护理病历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以无记名方式调查轮训护士对急诊科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阶段安排的合理性、培训的具体形式及效果的满意程度;培训结束后2个月,对受训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及科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培训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轮训护士对培训方法、形式、内容及效果满意度为94.1%(32/34);轮训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及科主任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为92.6%(63/68)。轮训护士培训后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及技能显著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培训可以提高护士急救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急救护士的临床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5]。轮训护士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奠定了急救基础知识,锻炼和培养了急救意识,规范了急救技能操作,病情观察能力也得到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也适应当今循证护理的需要[6]。表1结果显示,通过轮训,护士临床工作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

3.2 提高各临床科室的病情观察和应急抢救能力

轮训护士返回科室后能学以致用,在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不再手忙脚乱,而是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对患者的观察也更加仔细,能够发现问题,并能为治疗提供合理化建议,逐渐成长为各科室骨干力量。随着轮训人员数量的增加,科室整体对危急重症患者病情观察能力和抢救应急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3 护士轮训可以减轻急诊科的工作压力

急诊科急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是全院最忙的科室,轮训护士的加入,补充了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她们在轮训前基本都在内外妇儿大科轮训过,有一定基础护理知识及经验,她们在学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急诊科由于人力不足造成的工作压力,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

3.4 N2级护士晋升护师前轮转急诊科培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医院的迅速的扩建,各个科室的护理队伍日趋年轻化,而急诊、危重患者却逐年增多,这就要求护士有更高的急救技术、应急和病情观察能力。但参加培训的护士,培训前作为N1级o士(工作1~3年)定科前要参加内外妇儿大科为期3年的轮训,临床上主要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基础护理,急救意识和抢救经验缺乏。定科后作为初级责任护士,多为是从开始独立分管轻症患者到熟练应用专业知识执行整体护理的阶段,必须具有应急抢救的能力,及时处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紧急、突发事件。急诊科急危重患者多,抢救的机会多,有利于护士快速掌握急救技能[7],让她们参与急诊科轮训是有必要的。医院早在几年前就有护士参加急诊轮训制度,但因医院的扩建,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轮训制度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为了提高其培训的依从性,护理部将职称聘任与培训相结合,聘任护师岗位之前必须轮转急诊室3个月并取得合格证书,使制度更好的落实。

N2级护士急诊科轮转培训是各科室提高护理质量,尤其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需要,但由于理论轮训时间短,实际操作机会也不多,难以巩固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需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8]。

参考文献

[1]董梅德,吴玲,马红.急诊科轮转护士系统培训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26-128.

[2]曹艾斓,王志稳.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24.

[3]陈丽,冯先琼.我国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5,29(7):2561-2563.

[4]王红,黎瑞红.耳鼻喉科护士急诊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20):27-28.

[5]陈莉萍.护士实行ICU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136-137.

[6]白永菊,付燕.ICU进修护士的带教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428.

[7]刘玉兰.急诊科轮转护士急救技能的培养与管理体会[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6):567-568.

急诊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法; 急诊科; 低年资护士; 护理培训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要求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而新入急诊科的护士大都是低年资护士,基础差,缺少临床经验,在临床护理、临床思维、人际关系等核心能力较差[1],在独立面对多病种、跨学科的危重症患者等紧急情况时,常显得心理紧张、忙乱无序,急救技能操作不过关,影响了护理质量。以往“以老带新”的临床带教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临床护理工作需求,为使新护士尽快适应急诊工作,笔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07年急诊科低年资护士20名均为女性,年龄19~26岁,平均23.5岁;护龄0~6 年,平均2.66年;文化程度:大专13名,中专7名,采用传统培训法为对照组。2008-2012年急诊科低年资护士22名均为女性,年龄18~25岁,平均22.5岁;护龄0~5年,平均2.15年;文化程度:大专15名,中专7名,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为实验组。两组低年资护士均无急诊工作经验,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护士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法,即传统的“一带一”的培训模式。实验组根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W. E. Deming) 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培训,即计划(plan )、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循环进行,包括培训计划的制订、计划的实施、工作情况落实检查和总结处理。(1) 计划阶段(plan ):①了解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需求。对新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提问,包括急救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情况、应急能力和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等,并了解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②成立科室培训考核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在急诊科工作10年以上、有丰富急诊专科知识及扎实的操作技能,并具有丰富的带教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高年资护师2~3名为小组成员。他们分别承担一至二项理论授课内容及操作技术培训,每项技术操作应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并专人负责,实行培训考核责任制[2],护士长全面负责监管整个培训过程。③根据急诊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及目标。通过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尽快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及布局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掌握预检分诊流程和抢救程序以及急救技能,能独立完成各班次工作职责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管理,能胜任各班岗位职责的培训目标,培训时间 2~3个月,分3个阶段进行。④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成绩由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组成,理论知识内容包括急诊科工作制度、各班工作职责、急诊工作流程、常见急救护理知识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和沟通技巧等;急救技能操作包括CPR、吸氧、吸痰、静脉留置针、除颤、洗胃,微泵、简易呼吸囊、心电图机、呼吸机的使用和气管插管配合等操作,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考核,考核标准参照广东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本院护理操作质量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成绩≥85分,急救技能操作成绩≥90分方能通过。(2) 实施阶段(do):第一阶段为熟悉环境阶段,通过带教老师的入科介绍及带班方式,使新护士熟悉急诊科各区域环境的布局及工作要求;掌握急诊治疗室、手术室、抢救室等的物品要求,掌握抢救物品的数量、性质和规范要求;熟悉急诊患者预检分诊流程、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班工作职责;掌握急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和上报制度等;熟悉急诊各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原则。第二阶段为技能培训阶段,通过理论授课、操作示范和临床工作实践等方式,使新护士熟悉急诊科各种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和要求,如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清创包、气管插管包等,以及各种器械的保养和管理;掌握急救操作技能,如吸氧、吸痰、CPR、静脉穿刺术、动脉血标本采集、各项术前准备、清创手术配合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熟悉气管插管术的护理配合、洗胃术等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急诊科各种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仪、心电图机、人工呼吸机、简易呼吸囊、洗胃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熟悉护患沟通技巧,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正确处理护患关系;熟悉抢救药品的作用、常用剂量、用药途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第三阶段为临床工作实践阶段,通过“一对一”跟班带教、模拟情景培训等形式,使新护士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和沟通技巧;掌握急诊患者的入出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患者病情观察及应急处理、急诊留观和抢救病历的书写,并能正确执行急诊医嘱;掌握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日常维护;掌握院感相关知识和个人防护和急诊环境的消毒要求等。(3)检查阶段(check):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培训工作和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培训阶段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通过定期提问、随机提问、理论考核及操作技能考核等形式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对不能通过考核者继续培训相关内容;对培训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低年资护士,考核予以加分,在晨会表扬,并适当缩短培训时间。(4)处理阶段(action):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改进措施,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把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作为推动下一阶段的动力和依据。如发现大部分低年资护士,虽然通过第二阶段的吸氧、吸痰、静脉穿刺术、CPR、气管插管护理配合、除颤等急救操作技能培训,但在第三段阶临床工作中,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时,仍出现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三阶段培训中加入情景模拟急救培训,如心搏骤停患者进入抢救室,接诊护士如何单人进行急救操作和多人进行抢救配合等,如单人的CPR、吸痰、吸氧操作等;多位医务人员的抢救配合,如气管插管配合、简易呼吸囊的应用、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等多项急救技能的配合,并实行定位抢救配合。通过情景模拟培训,低年资护士如亲临其境,亲历抢救现场,对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各项急救技能的衔接、医嘱的执行、医护的配合、仪器的使用、医患的沟通、护理文书写的正确记录等环节,有了系统的认识和加深了抢救工作体会。当遇到患者抢救时,能实施相关抢救操作流程,将被动执行转变成主动完成[3],从而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实操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同时,带教老师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整理,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科室组织再次理论或技能操作的集中培训;对存在的个性问题,针对不同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培训,并落实考核。在培训过程中,带教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理论授课,课件制作加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声、图、文都有;操作示范制作成录像,操作流程明快,理论授课和操作示范的培训方式受到低年资护士的欢迎。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构思,收集需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并通过搜索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

1.3.2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护理能力判定标准采用Norman等提出的包括临床技能、知识和理解能力、人际能力、解决问题和临床判断能力、技术能力等几方面的评价体系[4],通过专家讨论研究,确定了七项指标:包括专业技术水平、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按照客观结构式临床检测( 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方法编制试卷,成绩100分制。经专家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评价两组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5]。

1.3.3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对两组低年资护士分别发放患者满意度测评表各100份及医生满意度测评表100份,回收率100%。患者和医生对两组低年资护士工作总体满意度,以百分率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比较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操作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见表2。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在专业技术能力、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等方面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见表3。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完善培训计划。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培训,并对低年资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从而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减少了他们在工作中对于岗位的恐惧感,增强了护士工作的信心。并按培训计划和目标进行培训,能避免因工作忙或其它主观原因造成培训内容的简化和遗漏;分阶段考核是检查培训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培训效果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计划[6],使培训更规范、更科学和更有针对性,使他们掌握知识更加巩固。低年资护士由于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不熟悉、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差、临床经验少等原因,易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抢救操作流程不熟练,不准确等情况,系统和多形式的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流程和操作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资料表1显示,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均比采用传统培训法成绩高,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能力。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生力军,他们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后倍感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临床思维欠缺,希望通过规范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而急诊科是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低年资护士进入急诊后要很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系统、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障了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一对一”跟班带教、模拟情景演练、并通过对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进行护理查房,指导低年资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充分了解病情观察的目的和动态变化的特点,提高低年资护士临床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通过基本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规范化的培训,让护士掌握每一项护理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告知的相关内容,提高护士基本操作、专科技术操作技能。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学会人文关怀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低年资护士在学习、培训、实践中掌握健康教育和沟通技巧,培养了优良职业作风、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沟通能力,沟通是架起人与人之间思想、态度、观念、情感、信息交流的桥梁[7],从而确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和安全培训,护理安全与法的教育,使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护理纠纷的防范意识得到强化。在培训中,加强了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教育,提高了他们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各种职业危害,防止针刺伤,严格洗手要求,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隐患,他们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本资料表2显示,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等各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3.3 提高患者和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患者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着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感。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模式,使低年资护士熟练、正确地掌握了护理操作技能,使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职业满意感[8]。同时,通过系统、有计划地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工作热情、责任心、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患者和医生对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在对低年资护士全面、系统、有计划的培训,也为医院进一步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本资料表3显示,经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

3.4 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9],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急诊科是高风险科室,各项急救操作的每一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患者安全,通过规范培训,强化了低年资护士质量意识,使每名护士都能从自身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他们护理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工作能力,规范了操作程序,使急诊科护理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有效保证。同时,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和考核中,培训考核小组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随时研讨、修改和不断完善。这样,使低年资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也使护理技术操作更加规范。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使低年资护士培训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他们不断学习急诊专科知识,切实提高急诊操作技能,自实行PDCA循环管理法以来,没有因护理质量的缺陷而导致护理纠纷,有效保证了护理质量安全。

3.5 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学习积极性。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针对性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学习需求,培训小组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带教老师针对他们的特点制作课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兴趣更浓厚,并积极借助书本和科室带教资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科室使用PDCA循环法对低年资护士实行培训后,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使科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6 对培训考核小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提高了急诊科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形成了护士长负责监督,科室培训考核小组组织实施,带教老师具体工作的落实的培训体系。这样,低年资护士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工作,各种操作技术进步很快;而高年资护士有一种不努力就会淘汰的紧迫感,会更认真的学习专科知识,也可以不断提高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沟通、科研能力[10]。在培训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对其他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就必须自己熟练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努力学习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带教老师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带教老师对自身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规范自身操作,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全面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菲,叶茂,代颖,等.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2]张芹,任素珍,刘光青. PDCA 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新入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93-94.

[3]周燕华,金向英.情景教学法在提高轮转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08,7(10):784-785.

[4] 黎雪梅,李继平.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8,23( 4):74-76.

[5] 刘明.中国注册护士能力结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1-694.

[6]孙玉勤.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483-484.

[7]陈玉霞,朱娟,李桂梅,等. 护理三级查房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医院,2011,11(7):118-120.

[8] 蒋银芬.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55-56.

[9]徐国勋,屠丽君.护理管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63.

急诊知识培训篇7

〔关键词〕项目管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监控

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办法[1]。项目管理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5个过程[2],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3],但目前尚数初级阶段的探索。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能保证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4]。本研究将我院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业务单元为支撑,成功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某2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60名,年龄19~25岁,平均22.5岁;护龄0~3年,平均1.5年;文化程度:本科28名,大专32名,以文化程度为基准分层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本科14名、大专16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低年护士培训法,试验组采取项目管理引入后的培训方法。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现状调研

为掌握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基础,项目组制定了急诊技能测评表,采用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的方法对60名护士进行了基础测评,测评内容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8个方面,并将他们的培训初始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以下现状:(1)低年资护士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尤其体现在病情观察方面;(2)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标准操作流程和实际临床工作脱节,手卫生和标准流程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3)教学计划的质量在教学执行中,对培训的课程时间、课件准备、教学质量、教学互动等没有监控,仅有阶段性的考试和出勤率统计的作为终末考核,导致教学管理未在过程中与时俱进;(4)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互动少,难以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1.3培训改进措施

将项目管理方法应用到试验组中,针对培训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计划,监督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1.3.1成立讲师团队,确定讲师考核制度

由门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讲课经验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组长或护士担任讲师,作为团队骨干[5]。并从课件质量、授课技巧、个人资历等因素对讲师进行选拔,最终形成了一个由10名讲师组成的团队。门急诊科护士长作为总管组长、急诊科护士长作为质量控制组长,5名专业组长负责专科知识和操作的讲师,3名基础讲师作为急诊基础知识的讲师,并负责低年资护士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项目为期一年,按季度分为4个阶段,科护士长将每季度按照无记名的方式,由试验组对讲师进行评价。最佳讲师将得到科室的奖金鼓励和成为晋升岗位的加分点。每月均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基础操作、专科操作、医院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有科室交流和互动的活动会,有属于护士长的“急诊科故事”的故事会时间。各项学习和活动细化到每一周,每月月初护士长将在科室公告栏公示本月学习安排。各位讲师也将提前2周上交次月教学课件,由护士长对教学思路和内容进行把控,并对教学课件进行批示和书写有关建议责令教师修改课件。课件一经确定,将由讲师将课件上传至试验组的共享网络平台,供其预习和复习。

1.3.2制定教学计划

为期一年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项目分为3个阶段进行培训,每一阶段均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培训组长实时对教学计划实施进行监察和调控,并在每项培训子项目末对试验组进行技能测评。第1阶段,观察室危重患者急救:为期6个月,观察室是低年资护士工作的初级场所。通过讲师授课帮助低年资护士认识观察区环境,熟悉观察区的布局和工作流程(观察区输液流程、病情发生变化的应急处置流程、护理记录书写保存流程等);明确观察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学习基本的护理相关制度;掌握观察区监测仪器和抢救设备的使用;掌握观察区抢救车药品的数量、疗效、使用方法。通过现场演练和实况练习,运用领悟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的知识和技巧。第2阶段,院内急救:为期4个月,在掌握了急诊急救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过渡到第二阶段,讲师通过操作演练、临床工作实践、科室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熟悉急诊科抢救区与观察区的相同内容,并熟悉抢救区的工作流程(预检分诊、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及沟通技巧;掌握抢救区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心电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简易呼吸球囊、洗胃机、心肺复苏机。掌握急诊科重大危急病种的抢救流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颅脑外伤;掌握需医护配合的专科操作流程和技巧,如气管插管的医护配合,洗胃术的医护配合;熟悉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要求及使用后的终末处置流程,如清创包、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包等。第3阶段,院前急救:讲师通过跟班带教、现场实施的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掌握院前急救原则、出诊救护的药物品种、疗效;掌握急诊患者的入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现场的紧急情况处置,如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讲师通过投诉案例分析,帮助低年资护士理解急诊科工作需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患者家属完成有效沟通。

1.3.3教学课堂管理

低年资护士培训共分为急诊观察室、院内、院前3个阶段,过程监督将贯穿理论授课和情景模拟。(1)课程提醒:在试验组中选择1名作为班长,负责每1次课程的课前提醒,告知每1名护士课程时间及地点。(2)课堂签到:急诊每一堂课程的均有参加护士名单,课前及课后各签名1次,不允许代签。(3)教学监督:讲师对课时和课程质量做到慎独,教学组长也将对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旁听或抽查。

1.4教学成果评价

在培训期间,于每一阶段末及每个培训子项目末采用笔试、口头测试、情景测试、小组测试、自我报告、讲师考评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护士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并相应调整下一阶段培训内容[6]。经过为期一年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项目管理组制定了3个维度的考核标准,即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的比较;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患者、医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的比较。并由护理部对两组进行能力测评。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急救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和表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5%;试验组医师满意度为94%,对照组为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项目管理的应用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工作能力

护理管理人员不断丰富培训内涵,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护理服务的保证[7]。急诊科完好的医护配合,可使急诊科的急救能力提升,增强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保证急诊科的安全,规避风险。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辨识出急诊传统培训的问题现状,设立培训计划的预期目标,成立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采取系统的培训改进措施,并对培训过程实时进行质量监控,不断采取纠错措施,使目标如期保质完成。本研究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避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改正了仅对结果分析再采取措施的滞后思维。经过此次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试验组的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方面,试验组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也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试验组的患者和医师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护士和急诊医师也实现了更好的配合,急诊科的整体急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将项目管理引入医疗行业,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3.2项目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管理这项新兴管理模式在护理行业的应用,对管理层和低年资护士都是一项挑战。项目管理与护理常用的品管圈管理模式相比,基于PDCA的科学工作程序[8-9],更强调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全程的监控。此次项目管理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中,让管理层扩宽了管理思维,也对低年资护士采取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利于低年资护士尽快提高急救能力,充实急诊科的护理团队的人才建设[10]。

作者:邵洁 黄丽 段俊 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辛原原,王建生,等.浅议项目管理方法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3):4-5.

[2]宁宁,陈佳丽,朱红,等.项目管理理论在医院护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32-35.

[3]LooR.Projectmanagement:acorecompetencyforprofessionalnursesandnursesmanagers[J].JNursesStaffDev,2003,19(4):187-193.

[4]吴妙桓,郭剑虹,郑瑞琪,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81-84.

[5]金丽萍,王宁,宁永金,等.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体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89-591.

[6]白妙春,王岩,陈海花.“整体化培养”理念在急诊ICU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67-70.

[7]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10.

[8]罗静兰,陈伟菊,何金爱.PDCA法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45-646.

急诊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 规范培训; 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32-01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 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 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 体会 (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