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淡水渔业养殖8篇

时间:2023-09-25 11:18:51

淡水渔业养殖

淡水渔业养殖篇1

[关键词] 淡水渔业 环境保护 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89-01

1 淡水渔业环境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快速发展及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淡水渔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为捕捞,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功能急剧减弱,各类水环境危害现象发生频率愈来愈高[1]。同时,部分淡水渔业养殖模式较为落后,资源消耗较大,容易影响水体质量,并且排污、净化措施不够到位,导致淡水环境当中营养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较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总体上来看,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环境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2 影响淡水渔业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因素[2]:(1)养殖物。多数淡水渔业养殖户会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来控制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杀藻剂、除草剂等来抑制淡水植物生长,并且会采用杀杂鱼药物来控制非养殖类动物生长。在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是主要产业之一,整体养殖规模较大,所投入的养殖药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用药习惯,甚至存在滥用药的行为,再加上宏观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水体污染、水环境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反而不利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2)养殖饲料。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养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养殖饲料。这些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所养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会残留在水体当中。相关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数养殖饲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超过半小时以上,其损失率接近40%。部分大规模渔业养殖基地每日投入的养殖饲料数量较大,很多未能够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养殖饲料会不断累积,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一些水域较深的区域当中,一些饲料会沉入水底,这部分饲料会消耗水体当中的养分,容易滋生大量厌氧生物,会让水底生态结构受到影响。(3)工业废水及城市废水污染。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排放量愈来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并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淡水环境及其资源受到持续性的污染及破坏,影响了淡水渔业发展。

3 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3.1 大力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

传统淡水渔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淡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产值。经过一段高增长期后,渔业经济会逐渐放缓,并且淡水渔业环境破坏程度变得愈来愈严重,渔业产品质量也会不断下降,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态渔业弥补了传统淡水养殖的缺陷与漏洞。以草鱼养殖为例,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技术进行养殖。在一定规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网围的方式实施集约化精养,通过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养殖大规格成鱼的方式来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又如,在生态养殖当中可采用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部分淡水水域水质及底质较肥,可为软体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软体动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成为部分鱼类或水生生物的食物,为渔业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软体动物生长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能够实现滤食性鱼类与软体动物互利共生。通过生态养殖,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水产业经济产值,还能够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淡水渔业的实际环境状况,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水环境污染。根据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况,相关部门可制定保护性政策,避免淡水渔业环境受到持续性破坏。同时,要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渔业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渔业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形成联网监测机制,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并将相关监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社会化监督。

3.3 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关部门要发挥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强污水排放监管。在排放所有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入淡水环境当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若发现违规排放行为,以法律为后盾对违规对象进行严惩。其次,要大力推广科学水产养殖技术。由相关部门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科学饲养,合理控制养殖药物投放量及饲料投放量,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实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水体,并做好相关修复评价工作,持续改善淡水渔业水环境质量。

4 结语

在淡水渔业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关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为此应通过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对淡水渔业环境进行持续性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文武,王文玉,孙i.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90-292.

淡水渔业养殖篇2

关键词:淡水渔业生产; 集约化; 水库水域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丰富的水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水库水域水体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大,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如何解决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已经成为淡水渔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制约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淡水渔业的养殖范围也在断的扩大,我国水域虽然辽阔,但渔业资源也不能完全考海洋补给,为了节省养殖区域,我国开始使用了集中箱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应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然而,这种集中箱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不仅使水体被污染,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对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的影响如下。

1.1 鱼类饵料的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得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养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向着集约化方向转变。这种集约化方式所利用的是集中箱养殖方法,这种养殖的密度相对较高,方便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但是这种水产养殖方式主要靠人工喂食饵料,因是集中箱式管理,所投放的喂饵量比较大,在长期养殖中会有大量的饵料残余和粪便。虽然经常进行清理,但是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水质,加剧水库水域污染压力,同时也会影响水库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等。

1.2 富营养化的影响   由于是集中箱式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往箱中房鱼苗或是将成鱼取出,频繁的水体交换会给水域带来一些污染物,不同类别的污染物严重超标,会给水库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小型水库。由于水库自身洁净能力是有限的,在污染物超标的状况下,废物会排放出大量的气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所谓的富营养化就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在水体频繁交换的情况下,在水域中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溶解氧会耗竭,加剧水质恶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会影响书体的透明度,还会是大量的浮游生物被氧化,致使大量的鱼类死亡。富营养化过程中还会分解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及生物霉素。同时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多,人畜使用这种水后,轻者中毒,重者致病甚至死亡。因此,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会使水库水的水质迅速恶化,加剧水库水域压力,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众多的不便。富营养化问题已经成为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最大的限制性条件。

1.3 病虫害影响   就目前来看,我国淡水渔业生产中,养殖人员比较重视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少注重其淡水渔业对水库水域的影响。由于一些养殖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出现一些疏忽,投喂饵料后产生的饵料及粪便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及在用药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残余的药物等,这些都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病原菌滋生的现象,引起相应的水下生物疾病,导致与病虫害频发,甚至会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加剧水体污染程度,也会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减少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策略

淡水渔业养殖篇3

关键词: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S9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5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能够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外界自然环境和人为养殖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淡水鱼养殖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养殖技术应用不合理、养殖模式不科学、淡水鱼病频发等。为了解决淡水鱼养殖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如何实现淡水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淡水鱼科学养殖进行策略分析。

1 我国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

现阶段我国淡水鱼的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且没有发展总产值超过10亿的渔业产业。虽然一些生产经营规模小的企业在渔业种植、加工、流通等存在各自的发展优势,但是受经济的影响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不利于淡水鱼产业的发展。

1.2 渔业发展缺乏产业专家

虽然我国渔业资源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渔业养殖生产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在资源利用、市场管理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3 O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差

在人工繁殖技术发展之后,我国淡水鱼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淡水鱼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但是现阶段我国一些淡水鱼产业链发展成果大多是阶段性、单一性的。且由于我国渔业科技本身学研联合机制发展不完善,导致我国渔业产业链的各个发展环节没有形成完善化的配套技术体系。

2 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战略

2.1 以渔业资本化实现为目标,促进渔业深入可持续发展

传统渔业对自然资源的应用方式是一种单一化的物质流动开放化线性经济,渔业资本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但是对渔业自然资源却没有进行循环利用,导致渔业的生产行为没有满足物质界的循环流动规律。为此,我国渔业养殖需要加强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具体包含2点内容:实现淡水鱼养殖资源的资本化管理;在未来10a中,加快建立3~5家渔业总产值超过100亿的渔业企业,并要尽可能的让渔业企业上市发展,在相关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下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2.2 根据产业终端消费市场需求带动渔业产业链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渔业市场逐渐从卖方转变为买方,渔业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渔业企业竞争力,需要加快产业研发技术,多生产适合经济市场发展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渔业产品。淡水鱼产业体系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基本主体,多吸收借鉴国内外渔业养殖发展快速的企业经验,完善渔业企业科技人员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3 以市场发展为基本导向,提升淡水鱼在饮食结构中比重

食品安全近几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受海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海产品中一些物质常出现超标的情况。淡水鱼的养殖和市场价格低廉,很容易出现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失调,制约渔业发展。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引导人们树立水产品安全消费理念,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淡水鱼产品的重要价值,进而促进淡水鱼企业的经营发展。

2.4 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构建多层次淡水鱼养殖体系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对淡水鱼的购买能力都发生了变化。为此,淡水鱼企业需要以渔业安全生产为保障,在健康养殖的引领下,根据不同消费者对淡水鱼的需要形成多层次的淡水鱼产品养殖,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消费者层析结构细化为依据,开展有机淡水鱼产品、绿色淡水鱼产品的健康养殖;以消费者不同饮食习惯为细分依据,开展不同种类淡水鱼的养殖;以不同淡水鱼的养殖水域为细分依据,加快生产繁殖高质量的淡水鱼。

2.5 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淡水鱼企业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品牌成为淡水鱼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需要加快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以科技为先导完善淡水鱼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淡水鱼产品养殖模式;加大对淡水鱼产业的发展投入,培育具有特色的淡水鱼;通过营销方式的创新提升淡水鱼企业在市场竞争力。

3 结束语

淡水鱼在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民生发展,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制定出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少社会发展中不利环境因素对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淡水鱼产业科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戈贤平,缪凌鸿.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22-31.

[2]徐锦.淡水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D].西华大学,2012.

淡水渔业养殖篇4

关键词:北方淡水养殖;问题;发展对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1 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一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1.2 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 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 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2.1 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

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2 研究市场供需关系 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

2.3 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 随着北方的淡水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还要积极寻找新的销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在寻找新的销路时,首要还是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市场的供求情况,以适当的时机进军新的市场,才可以将利益扩大到最大。

2.4 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

淡水渔业养殖篇5

关键词:北方地区; 淡水养殖; 问题与对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本文将重点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对策提出几点对策。

1 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一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在2006年,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爆发这种急性的综合型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危害了近千家渔户的五万多亩养殖区,鱼类死亡400多万kg,损失更是直接打到千万元。

1.2 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 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 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2.1 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

 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淡水渔业养殖篇6

关键词:淡水渔业生产; 集约化; 水库水域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丰富的水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水库水域水体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大,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如何解决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已经成为淡水渔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制约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淡水渔业的养殖范围也在断的扩大,我国水域虽然辽阔,但渔业资源也不能完全考海洋补给,为了节省养殖区域,我国开始使用了集中箱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应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然而,这种集中箱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不仅使水体被污染,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对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的影响如下。

1.1 鱼类饵料的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得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养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向着集约化方向转变。这种集约化方式所利用的是集中箱养殖方法,这种养殖的密度相对较高,方便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但是这种水产养殖方式主要靠人工喂食饵料,因是集中箱式管理,所投放的喂饵量比较大,在长期养殖中会有大量的饵料残余和粪便。虽然经常进行清理,但是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水质,加剧水库水域污染压力,同时也会影响水库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等。

1.2 富营养化的影响 由于是集中箱式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往箱中房鱼苗或是将成鱼取出,频繁的水体交换会给水域带来一些污染物,不同类别的污染物严重超标,会给水库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小型水库。由于水库自身洁净能力是有限的,在污染物超标的状况下,废物会排放出大量的气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所谓的富营养化就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在水体频繁交换的情况下,在水域中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溶解氧会耗竭,加剧水质恶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会影响书体的透明度,还会是大量的浮游生物被氧化,致使大量的鱼类死亡。富营养化过程中还会分解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及生物霉素。同时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多,人畜使用这种水后,轻者中毒,重者致病甚至死亡。因此,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会使水库水的水质迅速恶化,加剧水库水域压力,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众多的不便。富营养化问题已经成为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最大的限制性条件。

1.3 病虫害影响 就目前来看,我国淡水渔业生产中,养殖人员比较重视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少注重其淡水渔业对水库水域的影响。由于一些养殖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出现一些疏忽,投喂饵料后产生的饵料及粪便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及在用药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残余的药物等,这些都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病原菌滋生的现象,引起相应的水下生物疾病,导致与病虫害频发,甚至会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加剧水体污染程度,也会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减少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策略

2.1 选择适当的水域 集中箱式淡水鱼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水库水域的水体质量。要想使集中箱淡水鱼养殖方法得到更好的利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在淡水养殖选址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

在淡水渔业养殖选址的时候,最好选择水域面积在二十以上,水深达到三米以上的水库。这样集中箱式渔业就能大量获得有机物,也可以加强水库自身洁净能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减少因富营养化而引起水体污染现象。此外,集约化水产养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一些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设备是需要一定面积和水深才能更好的利用的。因此,只有水深和面积达到一定的标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更好的满足集约设备的使用,以促进集约化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在淡水养殖中,还要注意水库地势的选择,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大的水产养殖产水库。要选择地势较低,水量丰富的地区作为养殖基地。必须要远离大型的畜牧业养殖场,畜牧业在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水

源,甚至会给鱼类带来影响,因此必须远离畜牧业在养殖厂;必须选择水质比较稳定的地区,枯水期也能达到渔业所需要的用水量,水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水产品的质量。水库中的水资源最好是一年四季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尽量选择交通比较便利的水库,方便鱼类运输,也能使渔业达到增收的目的;选择的水库,最好是远离居民区会使大型的工厂,以免因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造成水体污染,影响鱼类的成长。

2.2 合理控制集中箱密度 如果集中箱密度过密,在投喂饵料的时候容易产生大量的粪便,还有可能产生富营养化现象,加剧水域污染程度。因此,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必须注重集中箱的密度。最好是对水域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清理,保证水质的质量。首先就要对养殖容量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使养殖户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水产养殖,以免因养殖容量过大,而加剧水域污染程度;要合理的布置集中箱,并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产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对水产养殖中出现的废物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减少因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废物而使水体污染程度加重;在投喂饵料的时候,尽量避免过量或是产生更多的废物,同时也要合理的使用鱼药,以免增加水库水域的负担。

只有注重保护水域环境,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生态修复,见少池底淤泥,适时的将水藻除去,并采用人工增氧的方式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才能保证水体质量,使鱼类更好的成长,使淡水渔业想更好的方向发展。

2.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随着淡水渔业的发展给水库水域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国家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应

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污染水体的渔业养殖业进行治理,同时也应该实行政策干预和引导,以保证渔业养殖的质量安全。在渔业养殖达标的状况下,还应引导养殖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多养殖的品种进行改良,以提高节约化养殖的目的。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淡水渔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集中箱式养殖方法的出现,为淡水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方便。在方便渔业生产的时候,我们也该看到其不足之处,这种养殖方式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受富营养化、鱼类饵料以及病虫害的影响,而加剧水库水域污染程度。因此,一定要对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水体质量,使集约化淡水渔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谦. 试论淡水渔业的高效率及规模化建设. 吉林农业,2011(03):129-132.

[2] 史磊,戴桂杰. 山东省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 渔业经济研究, 2009(01):53-58.

淡水渔业养殖篇7

关键词:渔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江苏

一、引言

渔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提供食品安全保障和食品营养、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业收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从产量上看,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国,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373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36%。其次,渔业发展十分迅速,在过去的30年间,渔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1.5%增加到2009年的9.3%,年均增长率为6.27%,而同期农业、林业和牧业所占比重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3%、0.27%、2.2%。第三,渔业也是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0年,渔民人均纯收入为8962.8元,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渔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1.5倍。第四,渔业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2010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138.3亿美元,贸易顺差72.9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

在过去的30年,我国渔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渔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4%,远快于农业(4.6%)、林业(5.4%)和牧业(8.2%)的增长率。然而,我国渔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渔业在过去30年的增长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的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不是科技进步来推动渔业的增长,而粗放型的增长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以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必定是不可持续的。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的问题。目前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品种单一、结构雷同、养殖方式落后、新的优良品种少使得主要产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的产品过剩和价格下跌等问题。此外,我国渔业还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在资源方面,渔业资源衰退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在生态环境方面,局部水域污染的存在,制约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我国渔业正处在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调整渔业经济发展思路,彻底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渔业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生产率变化是评价产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理解生产率的变化对于渔业管理十分重要。生产率和效率的测量在农业经济领域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但在渔业经济领域的应用还很少。准确地评估和测算渔业的生产率和效率对于理解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DEA方法和MalmquistTFP指数方法相结合,对江苏渔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测算,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三种成分,为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二、江苏省渔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的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弱到强,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渔业总产出大幅增加,渔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水产品消费日益增多。渔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居民食物供给安全、提高居民食物营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渔业经济总量

在过去的60年中,江苏渔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江苏在建国之初的渔业经济总量也极为有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的数据,1949年江苏的渔业经济总产值为0.16亿元(当年价),在整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0.7%。2010年,江苏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了805.25亿元(当年价),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18.7%。而同期,农业的比重由85.9%减少到52.8%,林业的比重由0%增加到1.8%,畜牧业的比重由13.4%增加到21.5%(见表1)。

表2给出了按照该总产值指数计算的分阶段年均增长率。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渔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江苏渔业的年均增长率为8.62%,略低于全国渔业的增长率(9.69%)。其次,在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江苏渔业增长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前30年的年均增长率相对较低(只有4.14%),而后30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了11.2%;全国渔业的增长率在改革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异,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第三,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中,江苏和全国的渔业都出现了先加速后减速的发展趋势,但是江苏渔业的增长率要高于全国渔业的增长率,尤其是最近十年,江苏渔业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7.13%)。

2.渔业经济结构

就渔业生产方式而言,江苏省的渔业以养殖为主;在渔业生产水域方面,江苏渔业则以淡水生产为主。因此,淡水养殖产出在江苏渔业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以渔业总产值为例,2010年江苏省渔业总产值为804.7亿元,其中养殖产品产值为647亿元,占总产值的80.4%,捕捞产品产值为131.3亿元,占总产值的16.3%;淡水产品产值和海水产品产值分别为598.2亿元和180.2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8.6%和11.8%。

2010年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海水捕捞和淡水捕捞产品产值在江苏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68.63%、11.78%、10.61%和5.71。这一产出结构与全国相比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与除江苏以外的其他10个沿海省(市)相比却存在较大差异。在江苏渔业产值中,淡水养殖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近70%),而在其他沿海省(市)的渔业产值中,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所占的比重非常接近,基本呈“三足鼎立”的格局(见图1)。

从渔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上来看,近年来江苏渔业经济结构呈现如下的变化趋势:(1)“养殖增捕捞减”,养殖产品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1.75%增加到2010年的80.41%,而同期捕捞产品所占比重则由26.69%降至16.32%;(2)“淡水增海水减”,淡水产品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0.52%增加到2010年的74.34%,而同期海水产品所占比重则由27.91%降至22.39%;(3)具体而言,增加的主要是淡水养殖(比重由2003年的60.11%增加到2010年的68.63%),减少的主要是海水捕捞(比重由2003年的16.27%减少到2010年的10.61%)和淡水捕捞(比重由2003年的10.41%减少到2010年的5.71%),海水养殖基本保持不变。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1)MalmquistTFP指数。对生产率的度量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率水平的度量,二是对生产率变化的度量,而后者在生产率研究的文献中更常见。由于生产率通常指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的变化也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指数)。文献中有多种测量生产率变化的方法,其中MalmquistTFP指数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MalmquistTFP指数首先由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1982)提出,他们使用Malmquist投入和产出距离函数来定义TFP指数,因此被称为MalmquistTFP指数。该方法通过测算时期s和时期t所观察到的投入和产出相对于参照技术(生产前沿)的距离来计算TFP指数。由于距离函数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之分,MalmquistTFP指数也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之分。

(2)DEA模型。对效率以及生产率变化的度量是建立在生产前沿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具体测算某一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率变化首先必须知道该经济活动的生产前沿,这就需要收集该经济活动的样本数据,并利用这些样本数据估计该活动的生产前沿。在生产率和效率分析领域,用于估计生产前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由于不需设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可以用于多产出的情况,DEA方法在生产率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DEA方法利用线性规划技术构造一个非参数的生产前沿,该方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对于多投入、多产出的经济活动,我们希望得到一个所有产出相对于所有投入的比率(全要素生产率),其中u和v分别表示把产出和投入进行加总的权重向量。最优的权重可通过求解数学规划问题得出。

(二)变量设置

(1)产出指标。渔业经济活动是一项典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过程。渔业经济活动的产出通常按照获取产品的方式分为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按照产品的生产水域分为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另外,根据2008年开始执行的渔业统计指标体系(国统制[2008]27号)中关于远洋渔业产量单列的要求,目前在海水产品中已将远洋渔业单独列出。这样就有五种类型的渔业产出:淡水养殖产品、淡水捕捞产品、海水养殖产品、海水捕捞产品和远洋渔业产品。但是由于远洋渔业在渔业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很小(2010年,全国远洋渔业产量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1%;就单个地区而言,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省(市、区)远洋渔业所占的比重均不超过4%),本文将不对远洋渔业单独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产出的数量指标,即水产品总产量、淡水养殖产品产量、淡水捕捞产品产量、海水养殖产品产量和海水捕捞产品产量分别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2)投入指标。渔业经济活动的投入主要包括有形的水产养殖面积、水产苗种、渔船、渔业劳动力,以及无形的技术或管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和质量,本文选取水产养殖面积、渔船、渔业劳动力和水产技术推广作为投入指标。

水产养殖面积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用于养殖水产品的水面面积,分海水养殖面积和淡水养殖面积,单位为公顷;渔船是渔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物质资本,按有无推进动力分为机动渔船和非机动渔船,按生产性质分为生产渔船和辅助渔船,本文采用生产性机动渔船的数量作为渔船投入指标,单位为千瓦;渔业劳动力指标为渔业从业人员中的专业从业人员(全年从事渔业活动6个月以上或50%以上的生活来源依赖渔业活动)数;水产技术推广用推广业务经费表示(单位为万元)。

水产苗种也是渔业生产过程的一种重要投入,但是由于苗种是以生产单位而不是以实际使用单位进行统计的(见《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的指标解释),这一统计原则可能会对生产率和效率的测算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的投入变量不考虑水产苗种。

3.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大体上包含了1999-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的渔业投入和产出数据。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测算不同类型的渔业生产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时,所涉及到的地区和时间跨度不尽相同。

上述投入和产出指标中,推广业务经费为价值变量,为保证在不同年份之间具有可比性,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折减,其他变量均为数量指标,在不同年份间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四、江苏渔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

由于渔业生产活动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渔业生产活动的产出和所使用的投入要素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分渔业总产出、淡水养殖渔业、淡水捕捞渔业、海水养殖渔业、海水捕捞渔业分别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1.渔业总产出

表3报告了江苏渔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测算结果。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江苏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1%,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其次是规模效率,再次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2%、1.2%和0.6%。

图2比较了江苏及全国渔业2000年到2010年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方面的表现也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海水养殖产品

表4报告了江苏海水养殖渔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测算结果。测算结果表明,2003年-2010年,江苏海水养殖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5%,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改进,而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几乎没有变化。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3.3%、-0.2%和-0.5%。

从与沿海地区的比较来看,江苏海水养殖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要高于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要快于沿海平均水平,规模效率的增长率则低于沿海平均水平。

3.海水捕捞产品

表5报告了江苏海水捕捞渔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测算结果。测算结果表明,2003年-2010年,江苏海水捕捞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8%,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改进,规模效率略有增长,技术进步率则有所下降。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7%、0.2%和-2.1%。

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相比,江苏海水捕捞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要高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其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效率的变化则与全国基本持平。

4.淡水养殖产品

表6报告了江苏淡水养殖渔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测算结果。测算结果表明,2003年-2010年,江苏淡水养殖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5.2%,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其次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则有所下降。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7.5%、-4.6%和2.6%。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江苏淡水养殖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分解成分中只有技术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淡水捕捞产品

表7报告了江苏淡水捕捞渔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测算结果。测算结果表明,2003年-2010年,江苏淡水捕捞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较为明显,年均增长率为-9.5%。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的恶化和技术退步,尽管技术效率有着明显的改进,但是仍抵消不了规模效率下降的技术退步的影响。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4.3%、-11.7%和-10.4%。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江苏淡水捕捞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进方面的表现均不如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技术效率的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江苏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在全国所处的位置,表8给出江苏渔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构成成分在全国的排序。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江苏渔业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位居全国第一,说明在所考察的期间江苏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是增长最快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增长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均排在第2位),规模效率的提高相对较慢(排在第11位)。

从分类型的渔业生产活动来看,海水养殖、海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分别居第2、第2和第3位;淡水捕捞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落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全国各省(市、区)渔业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借助MalmquistTFP指数和DEA模型对近年来江苏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成分的变化。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渔业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最近十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7%以上。江苏渔业经济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淡水养殖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海水捕捞和淡水捕捞所占的比重下降较快,海水养殖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2)总体上看,近年来江苏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取得了较快的增长。渔业总产出、海水养殖、海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2.5%、0.8%和5.2%,但是淡水捕捞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较为明显,年均减少9.5%。(3)江苏渔业全要素生产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为负。各类渔业生产活动的技术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海水养殖、海水捕捞、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的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2.7%、7.5%和14.3%。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促进江苏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1)进一步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努力提高渔业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根据增长核算方程,产出的增长率等于生产要素的加权平均增长率加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尽管过去十年江苏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4.1%的速度增长,但是仍低于渔业总产值7.1%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江苏渔业的增长仍然在较大的程度上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渔业增长中的贡献率。

(2)加快渔业结构转变,提高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2006年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与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实现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相统一。从江苏渔业的内部结构来看,尽管捕捞渔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有所下降,但仍占渔业总产值的16.32%。而且根据本文的测算结果,江苏捕捞渔业的全要素增长率远低于养殖渔业的全要素增长率,因此今后还需要继续优化渔业生产结构,把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结合起来。

(3)加大渔业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渔业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多个来源,既可以来自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归功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从本文的测算结果来看,近年来江苏渔业全要素的增长主要利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这一方面说明江苏渔业在充分掌握现有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某种不足,因为技术效率的提升是有限度的,而长期的持续增长最终靠的是技术的进步。因此必须加大渔业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地提升渔业生产的前沿面。

参考文献

1.杨林.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中国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5(1).

2.王爱香,韩立民.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9).

3.杨林.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农村经济,2004(8).

4.孟庆武.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0(4).

5.DaleSquires.Productivitymeasurementincommonpropertyresourceindustries:anapplicationtothePacificcoasttrawlfishery.RANDJournalofEconomics,1992,23(2).

淡水渔业养殖篇8

近些年,部分地方对淡水养殖业发展打压得非常严重,采取了不少限制措施。有些人士甚至建议“直接禁止淡水养殖发展得了。”此言一出,与淡水养殖打了近30年交道的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杨品红教授坐不住了,连呼:“这种言论太过片面,且不负责任。”

“早有调查统计表明,污染水的最大元凶是工业,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水、农业、畜禽养殖,然后才轮到淡水养殖,把矛头都指向淡水渔业,有失公平。”杨品红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鱼类是人类获取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也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重要手段之一。单纯的禁止淡水养殖业发展,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也不符合生物资源多样性的自然规律。”

在我国,食用淡水鱼已经成为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内陆的人的饮食习惯。杨品红所在的湖南省,拥有充沛的水量、广阔的河网,水资源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水面积全国排名第四,仅环洞庭湖区域的水产就占到了湖南省水产总量的60%,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大省之一,古代就曾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对于爱吃淡水鱼的中国人来说,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一边系着百姓的生活需求,一边牵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期盼,淡水养殖和水体污染这对“死对头”也曾一度是困扰湖南省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专项整治活动没少开展,但水却没有清澈多少。在杨品红眼里,这对矛盾本不应该存在,“用对了方式,养对了鱼,不但不污染水,反而还能净化水。现在这种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构建起良好的水产生态系统所致。”

话虽如此,在各行各业都吹绿色环保风的今天,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摘掉“污染”这顶帽子,否则淡水渔业的发展必然会举步维艰。为了摘掉“污染”的帽子,杨品红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人-鱼-生态”和谐共处的良方。

那么,杨品红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灵丹妙药,不仅改善了淡水养殖对水质的污染,还实现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他只说了四个字—能效渔业。

所谓能效渔业,就是指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水域环境生态现有能量为基础,根据水域中能量特色及原生态系统定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特点而设计的一种能量生物生态控制技术,也可以叫做能量食物网(链)操控技术,主要通过人工调控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改善氮、磷比例关系,使其通过水产生物的食物链转化为人类和陆生动物的食物或饲料,从而达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水域渔产潜力与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多重目的。

2012年,杨品红辞去全国“淡水鱼第一股”—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和首席科学家职务后,出任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并率领团队从渔业资源的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收集入手,开展了渔业发展新模式探索,把自己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能效渔业”理念,再度推广应用并深化。他认为,能效渔业注重的是以保护水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域中的现有能量为目标而进行的渔业活动,它是动态的,“能效”突出的是实施过程和方法,最终达到了低碳的效果,尽管与时下热门的低碳渔业、生态渔业、碳汇渔业等概念有相似之处,“但能效渔业更全面、更可行、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特色。”

据杨品红介绍,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淡水养殖能量配比非常不平衡,假设能量投入是100,最后产出80,流失20算配比正常。但现实的情况是,投入100的能量,却只产出30~40,另外的60~70都被浪费了。如果实施能效渔业,则能有效避免这样的浪费。杨品红解释称:“能效渔业的实质其实是按需投入,假设一亩水面要产100公斤鱼,我们就计算在水体自身所含有的能量以外,要实现这样的产出目标,还需要补充多少能量。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对缺少的能量进行相应补充。”能效渔业综合考虑了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在配比恰当的情况下,不仅能实现最大效益,降低养殖成本,还能保证鱼类健康成长。

在2012年11月8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上,杨品红作了题为《内陆湖泊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前景》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与会专家对能效渔业理念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我国未来淡水渔业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一条新路。杨品红说:“养殖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就要‘以水为根,以鱼为本’,用好水好种孕育好鱼,依靠能效渔业构建起科学的水产生物水生态系统,为我国淡水渔业成功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近20年来,我国不少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都得到了开发利用,水产品产量占到世界水产品总量的2/3左右,连续十余年处于世界首位,品种也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养殖区域从沿海、长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然而,养殖模式落后、投入大、能耗高、效益提升乏力以及养殖的自身污染等问题导致水产养殖一度遭到诟病,不少传统养殖方式被取缔,新型养殖方式却仍有待探索。

杨品红称,当前我国淡水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和湖泊养殖等,这些传统方式由于适应了我国“小农式”的种植和养殖传统,历经数百年仍无根本变化,不仅与规模化养殖和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也无力应对动物流行病、水体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等带来的新挑战,这是目前我国淡水渔业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

地处湖南洞庭流域的大通湖区,是湖南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素有“中国淡水鱼都”之称,与连通长江水体的东、西、南洞庭不同,它的主要功能是养殖。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洋水产大举占领我国市场等多重挑战,这里肩负着做大做强我国现代淡水渔业的重任。但是,如何兼顾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域生态环境,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淡水渔业发展之路,是洞庭湖及湖区人民都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也为了进一步考察能效渔业的效果,杨品红率领团队与当地渔民合作,以湖区自然资源调查和湖泊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为基础,从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水环境的重建入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希望由此探索出适合国内淡水渔业发展的新型养殖模式。

大闸蟹是我国特有品种,也是国人喜爱的水产品之一。据杨品红透露,目前市场上的大闸蟹,90%来自人工养殖,原生态大闸蟹的数量非常少。而现阶段我国湖泊河蟹仍以封闭式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过于强调人工干预,忽视了环境的承载力。近年来,大闸蟹的食品质量和养殖引致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出,产量、质量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有部分地区尝试放养,但由于缺乏科学研究,诸多技术环节存在空白,大水面中河蟹放养的产量也十分不稳定。为此,以能效渔业为基础,杨品红及其团队开展了此次研究,希望借助生态养殖,提升放养大闸蟹的质量和产量。

据杨品红介绍,为了保证大通湖大闸蟹的种群质量,他们选用正宗长江大闸蟹蟹种进行苗种培育,对大闸蟹进行了蟹种优质高产生态培育模式研究。随后,又对大通湖河蟹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估算,确定了蟹种放养数量,此举为大通湖河蟹原生态养殖提供了依据。紧接着,在对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环境进行重建后,项目组才真正开始原生态放养大闸蟹蟹种。放养期间,他们对大闸蟹进行了细菌性病的鉴定、药敏试验及防护研究,以确保大通湖大闸蟹的绿色健康及稳定增产。

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项目组又开始分析回捕时间对回捕率的影响以及河蟹的软壳率对暂养成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大闸蟹的最佳起捕时间,并建立了绿色食品大通湖大闸蟹放养规范和全国唯一一家大闸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为大闸蟹质量与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在对大通湖大闸蟹进行品质分析和质量评估的基础上,项目组还建立了大通湖大闸蟹产品质量标准,为之后的品牌建设与绿色营销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在此次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杨品红及其团队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建立一整套大闸蟹湖泊原生态放养产业化模式,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首次建立湖泊原生态放养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及放养估算模式;首次根据软壳蟹的暂养成活率、硬壳率对回捕率的影响确定了起捕时间……

由于有效控制了水体质量,使大闸蟹回捕率提高了5~10个百分点,再加上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质量特色,这一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专家组的评审,同时还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的高度肯定,他说:“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化模式和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首个大闸蟹原生态放养技术标准的出台,为我国大闸蟹湖泊原生态高产、高效放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国内同类研究中,相关成果处于领先水平。”

然而,“领先的水平”可不是在一夜之间达到的,为了给淡水渔业“穿上”能效渔业这件绿装,杨品红及其团队可是从2010年起,就长期“泡”在大通湖里。据他介绍,目前,除大通湖区外,湖南几大主要湖泊都在实践能效渔业,一般情况下每年3万吨的投入,最后能换来5万吨的产出,而且湖区水质也长期保持在三类水左右,冬季人工不投入时,水质甚至能达到一类水的标准。

自1985年毕业投身淡水渔业研究以来,杨品红一直在探索新型且生态环保的淡水养殖发展模式。28年间,他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与开发项目达45项,通过鉴定的项目就有23项,更有57个子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或国际空白。近10年来,他相继完成了“大水面无公害养殖技术与示范”、“超大型无核珍珠养殖与示范”、“洞庭青鲫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等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及市级奖励13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0项;150余篇,其中16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均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累计推广面积达1800万亩,创造了约130亿元的收益。他本人也凭借在淡水养殖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与称号。

然而,相比这些荣誉和奖励,他更关心我国淡水渔业的生态发展。他说:“荣誉都是过去式,思考如何解决当前困扰整个淡水渔业发展的难题,可比谈论荣誉更有意义。”在杨品红看来,淡水养殖对水质造成的污染,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养殖户不科学的投入和养殖模式有问题造成的。“整个行业太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法规范管理。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产量、利益,过量使用饲料,本来养一斤鱼用两斤饲料就行,非要投三斤,多余的饲料肯定会污染水质。尽管政府对此采取了干预手段,但引导性的措施不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