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淡水鱼养殖8篇

时间:2022-09-03 15:05:17

淡水鱼养殖

淡水鱼养殖篇1

关键词淡水鲨鱼;人工养殖;苗种培育

淡水鲨鱼(PangasiussutchiFowler),又叫巴丁鱼、虎鲨等,主要生长在东南亚,隶属于硬骨纲,鲶形目,鱼芒科,圆腹鱼芒属,目前在广东、广西、贵州、海南等省份养殖较多。该鱼病害少、耐低氧、易饲养、营养价值颇高,对饲料要求不高,生长迅速,养殖18个月即可上市,当年鱼种即可长到1.5~2.0kg,其市场价值达30元/kg,经济效益显著。且该鱼体内富含硫酸软骨素,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1-6]。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淡水鲨鱼的生物学特性[3]、苗种培育[7]、人工繁殖[4]、营养需求[8]、疾病防治[1]、工厂化养殖[6]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归纳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对近年来淡水鲨鱼的人工繁殖、高效养殖及疾病防控等情况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淡水鲨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人工授精及苗种培育

陈秀珠[9]以地热温泉为水源,人工控温条件下对水晶巴丁鱼(淡水鲨鱼的一个品种)进行人工催产及干法授精,仔鱼出膜后在水泥池中培育,投喂丰年虫及仔虾料饲养。郭根喜等[10]在控温增氧条件下在室内水泥池中孵化水晶巴丁鱼仔鱼,孵化率达25%,出膜率达83.2%,培育成活率9.9%。陈秀珠[11]使用温泉水养殖淡水鲨鱼,从培育的亲鱼中选择雌雄比例为1∶1的10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最终孵化率达80%,出苗率达90%。说明淡水鲨鱼人工孵化的最适宜水温为28~30℃,水温在28℃以下时孵化时间会延长,孵化率降低;而水温在30℃以上时会导致胚胎发育过快、鱼苗畸形率升高、体质变差等现象。同时,孵化期间水温波动大于4℃会对孵化率产生影响。朱永安等[12]利用天然饵料、豆饼、细鱼粉等饲喂淡水鲨鱼苗种,培育出3~5cm苗种的成活率达41.5%~57.8%。

2高效健康养殖

2.1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面积800~1000m2,水源洁净、充足,排注水方便,水深1.0~2.5m,养殖水质符合渔业标准。鱼苗放养前10d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施粪肥及绿肥培育水质,水温25~32℃,水质清新,pH7.0~8.5[13-14]。透明度35~45cm,电力配备为0.5kW增氧机20台,平均0.2hm2池塘1台,自动投饵机1台/0.67hm2,池水盐度达0.1%~0.2%。

2.2鱼苗放养及饲养管理

1)池塘单养。池塘面积1hm2左右,5月水温达25℃时,放养规格为3~5cm的鱼苗,每666.67m2放养量为5000~8000;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小虾、小鱼、米糠,每天早中晚投喂3次,09:00左右投喂日粮的30%,14:00投喂日粮的40%,18:00投喂日粮的30%,日投喂量达鱼体重的3%~5%[15]。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前进行驯食,放养鱼苗后,每次投饵前先敲击金属物体或击掌发出声音,吸引鱼苗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摄食,逐步使鱼形成条件反射,集中到固定区域抢食[14]。投饵量要根据看天气、看水质、看鱼活动情况等“三看”原则灵活调整,不浪费,让鱼吃八分饱,保证鱼苗获得充足的营养。2)池塘混养。可与斑点叉尾鮰、罗非鱼、青鱼、草鱼、鲢、鳙、虾、蟹等混养,每666.67m2水面可混养规格5~10cm的淡水鲨鱼150~200尾,饲喂过程中淡水鲨鱼可充分利用水体天然饵料及其他品种鱼类饲料,不用另投饲料,混养的好处是充分利用了池塘各层的水体空间,提高了淡水鲨鱼的产量与效益。3)成鱼的饲养管理。鱼苗培育结束后,进入鱼种培育阶段,鱼种阶段放3~4尾/m3,随后进入成鱼养殖,成鱼放养2~3尾/m3。成鱼阶段主要投喂蛋白含量在28%左右的膨化料,使用投饵机投喂,每次投喂量以8成鱼吃饱为宜。淡水鲨鱼配合饲料的配方大致如下:鱼粉18%,豆粕10%,米糠15%,啤酒酵母粉7%,麦麸15%,面粉20%,次粉11%,豆油1%,复合矿物质添加剂2%,复合维生素添加剂1%。每天早、中、晚共巡塘3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根据鱼体活动和水色变化判断水中溶氧及鱼摄食情况,如池水变白色并且鱼有浮头现象,则可能水中溶氧不足,应加入新水,如池鱼持续浮头,则马上开增氧机,如果池塘2/3的鱼都出现严重浮头,则泼洒增氧灵进行抢救[16]。每隔15d注水1次,每天早上和下午各开1次增氧机,持续2h。定期泼撒生石灰消毒池水,泼洒辣椒水防治寄生虫病。

3疾病防控

淡水鲨鱼鱼种放养时,必须使用食盐水消毒,防止小瓜虫病的传播。养殖过程中,每千克饲料添加0.3g大蒜素,防治肠炎病。

3.1小瓜虫病

病鱼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的小白点,所以也叫白点病,病鱼受到小瓜虫的刺激,体表和鳃会分泌大量粘液,导致鱼呼吸困难,最终死亡。每年3-5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15~25℃的水温适合小瓜虫繁殖,当水温在12℃以下或者25℃以上时,病原体死亡。防治方法:①260~300mg/L冰醋酸(乙酸)溶液浸洗鱼12min后放回鱼池,重复操作3次,1次/d。②2mg/L亚甲基蓝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达到3mg/L,保持24~36h。③24h结束后隔1d,每600m3水体用辣椒粉300g、鲜生姜600g,加水12kg,煎煮15min,取汁液全池泼洒,1次/d,连用2~4d。

淡水鱼养殖篇2

淡水鱼的鱼种应当依据水质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如受气候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水温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不同鱼类适应温度的范围不同,所以在自然水体中养殖,可以在大部分自然水体中养殖温水性鱼类,如草鱼、鳙鱼、白鲢、鳊鱼、鲂鱼、黄鳝、泥鳅、鲤鱼、鲫鱼等;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较高、生理活动性强且生长速度快的热带性鱼类,如淡水白鲳鱼、角胡子鲶鱼等;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宜在10~18℃生长的冷水性鱼类,如虹鲟鱼等。同时,还可以根据盐度来选择鱼种,如淡水鱼适应的盐度为0.2%~0.5%范围;当盐度在3%左右时,可以选择罗非鱼;而当盐度达到5%时,可以选择养殖团头鲂鱼;当盐度达到10%时,可以选择养殖淡水白鲳鱼。溶氧量也可作为选择鱼类品种的一项标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鱼类如角胡子鲶、泥鳅、黄鳝等最为适宜的溶氧量为5mg/L;而当水中溶氧量偏低时,可以选择养殖耐低氧的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鱼和奥里亚罗非鱼等。此外,还可根据饵料来选择适宜的鱼种,如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时,可以选择鲶鱼、鳙鱼等鱼种;水中含有大量的草类时,可以选择草鱼、鳊鱼或者团头鲂鱼等草食性鱼类;水中含有大量的底栖贝类或环节动物时,可以选择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种;水中含有大量的杂鱼小鱼等,可以选择养肉食性鱼类,如加州鲈、鳜鱼等;水中的饵料比较繁杂时,可以选择杂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黄鳝、角胡子鲶、淡水白鲳鱼等。

2合理掌握淡水鱼的放养时机

在我国北方通常以春季放养鱼种为宜,通常选择三月下旬作为放养的最佳时机,而在我国南方则通常以冬季放养鱼种为宜,由于这段时期水温较低,鱼类的活动力较弱,且鳞片比较紧密,因而在捕捞、运输以及放养等过程中,不容易导致鱼体产生机械创伤,所以通常情况下,将冬至到翌年的立春作为淡水鱼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机。在该阶段,鱼类的新陈代谢缓慢,因而不容易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赤皮鱼病及水霉病的感染率。实际上冬季放养鱼种等于是提早放养,如此能够令鱼种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新生活环境的时间,从而使得鱼种的生长期得到有效延长。一般的鲤鱼科类在水温超出10℃时便开始捕食生长,故而提前防止可以令水体内的天然饵料得到充分利用,使得鱼类能够及时弥补越冬期间所消耗的能量,尽快恢复到旺时期的正常体质。

3对常见鱼病的科学防治

近几年来出现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病、水霉病、烂嘴病、鳃寄生虫病以及赤皮病等,这些病的主要病原有单胞菌类、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发病导致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随后病情发展迅速,初始症状加重,体表各部位均出现严重充血或出血,甚至引起急性感染而死亡。对这些鱼的诊断可以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其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苗种需用全菌苗,并需要清除鱼塘淤泥以切断传播途径,在发病流行季节,要每隔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每立方米水体内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全水体消毒,杀灭鱼体外和水体内的病原菌与寄生虫,至病情稳定或消失方可。

4结束语

淡水鱼养殖篇3

1、乌头鱼是淡水鱼,鱼能淡水养殖。乌头鱼在饲养的时候要求水深1.2米到两米之间,饲养的规格最好是三厘米左右的鱼苗,投放200~300尾,而且产值可以达到四千元左右,所以饲养乌头鱼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乌头鱼更是水产养殖中不可缺少的优质品种,乌头鱼的饲养季节性比较强,如果错过了这个投苗的黄金时间,将会影响一年的经济效益。

2、它吃什么食物长大:乌头鱼主要摄食植物性食物、藻泥和鱼塘肥水中浮游生物及其他鱼类吃剩的残饵,也可摄食米糠、稻草糠、麦麸、玉米粉等低级营养性食物,同时乌头鱼能改善池塘水质,起到“清道夫”作用。所以,乌头鱼在淡水鱼塘中与其他鱼类搭配混养具有易管理、低成本、高收益的优点。

3、乌头鱼混养,每亩鱼塘(水深1.2-2米)投放规格为3厘米左右的鱼苗200-300尾,如果鱼塘平时有投饲料喂养,又有增氧机及良好排灌设施的,可适当增加放养量,通过淡化驯养的鱼苗,成活率可达80%-95%,放养一年该鱼可长至500-750克,每亩产量150公斤以上,每公斤市场价16-20元,每亩产值可达2500-4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所以,乌头鱼是水产养殖中不可缺少的优质品种。乌头鱼投苗季节极强,主要在每年的大寒至春分前完成,一旦错过这个投苗的黄金时间,将会使鱼塘找不到鱼苗放养而影响一年养殖的经济效益,为此,养殖户必须提前做好投苗计划及鱼苗订购工作,确保鱼塘通过混养乌头鱼来提高现有鱼塘的养殖经济效益。

(来源:文章屋网 )

淡水鱼养殖篇4

关键词:淡水鱼;品质;养殖模式;外界因素

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健康、安全、绿色、优质的水产品广泛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使得鱼类品质的改良成为了营养学界的研究对象。单纯来说,评估肉的品质标准关键在于肌肉的pH值、肉的成色、系水力、质嫩程度和风味等。肉质的性状通常是复合性状,每种指标当中的关联复杂且互相影响。而且影响肉质的因素也比较多,主要包括环境、营养、外界应激和遗传因素等。因此,各个国家的相关人士对肉质的改善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从中发现了可以通过添加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或者是变换养殖方式等多种办法来增强淡水鱼自身的抗氧化性,用来提要鱼肉的口感,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矿物质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保持淡水鱼可以正常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就是矿物质,对于鱼肉中的胶原蛋白的形成、机体的免疫功能、铁的吸收和运转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关系。为改进水产品的品质,可以在饲料中增添矿物质,可以提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水性,促使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铬

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饲料添加来增强鱼类肌肉纤维的密度,从而降低脂肪率。

(二)硒

硒可以预防细胞膜脂质的构造遭到破损,使细胞膜保持完整性,从而提高鱼肉的品质,还可以使鱼肉的口味得到改善。

(三)镁

镁主要是添加在饲料中来有效减少肌肉滴水,充分体现鱼肉本身的鲜嫩程度,也是为了能够降低鱼肉的滴水损失,达到改善肉质的功效。

(四)锌和锰

锌和锰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主要成分,合理添加使肉质得到改善,使食用鱼肉口感和质感新鲜、细腻,最主要是能增强淡水鱼的免疫力。

(五)钙

给淡水鱼添加钙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淡水鱼的口感和嫩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烹调的损失,向淡水鱼的肌肉中注入钙剂,可以使淡水鱼的肌肉快速熟化和降解。

二、微量元素对鱼肉质感的影响

(一)维生素E

饲料中加入维生素E可以使鲜肉长期保存,增强鱼肉的持水性,使鱼肉的褪色程度得到减缓,保持淡水鱼肌肉的色泽及鲜度。

(二)维生素C

维生素C的功能主要是降低鱼肉pH值,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促进淡水鱼的生长,还可以增强淡水鱼的非特异免疫力。

(三)生物素与其他因素

增添生物素可以提升淡水鱼类的脂肪饱和度与硬度,降低滴水损失,改变肉的成色。最主要的功效是防止烂尾病,对淡水鱼类的品质起到保护作用。

三、饲料添加剂在淡水鱼品质改善中的应用

为了达到改良鱼肉的质感可以在饲料内增添一部分外源物质,概括来说就是使绿色添加剂和改良剂按照规定的比例去分配。近几年,世界对产品品格改良剂的研发逐渐增多,但微生态的制剂已经作为目前淡水鱼改良剂的技术研发的首要趋向。

四、养殖规模的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

(一)养殖规模对淡水鱼品质影响

1.传统模式的生态养殖试验证明,提出“三个一点”的养殖模式,为补一点、割一点、种一点。这个传统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够降低成本,达到双赢的优势。2.围网养殖围网的养殖优势远远高于传统的网箱养殖模式,围网养殖的淡水鱼粗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的数量明显超过了传统养殖的淡水鱼。所以,围网养殖模式可改善淡水鱼的生活环境,添加天然的饲料,更是一种提高淡水鱼肉质的饲养模式。3.综合立体循环养殖这个模式是生物间共同利用饲料,是当代养殖产业发展的必定趋向。其中独有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在不同领域上起到改善淡水鱼品质的特性。而且大大减少了成本,继而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养殖环境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淡水鱼养殖的环境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态体系。复杂的物质结构之外,迁徙的变化、物质的存在形态都还生存着丰富的生命活动。淡水鱼类身为存在于水中的有机生命体,生存条件与繁殖间接或者直接地变换着周围水中物质的形态。

五、结语

本文对淡水鱼的养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矿物质对淡水鱼养殖的影响到微量元素对肉质的影响再到饲料添加剂的运用,以及淡水鱼养殖规模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这为我国淡水鱼产业的研究和叙述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未来淡水鱼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利,徐红心.鱼肉品质的研究进展[J].内陆水产,2008(8):127-131.

淡水鱼养殖篇5

勃氏雅罗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滩头雅罗鱼种,学名滩头雅罗鱼、三块鱼(国际商品名)、远东雅罗鱼、亚细亚陆鱼,地方名有大红线、小红线、大白肚、滩头鱼、金滩头、银滩头、黑滩头和高丽细鳞等。勃氏雅罗鱼是鲤科鱼类中唯一在海洋中生活、在淡水河流中繁殖的洄游型溯河产卵的偏冷水性鱼类,在繁殖季节主要出现于我国图们江及绥芬河流域下游纯淡水和河流人海口的半咸水域中。

勃氏雅罗鱼体长型,稍侧扁;背部颜色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变化较大,腹部白色;头尖吻长,口亚下位;圆磷;尾鳍分叉型,两叶末端尖。成鱼通常在身体两侧侧线下、鼻孔下方向后至尾鳍基部有一条橘红色纵带,因而勃氏雅罗鱼又称大红线或小红线,但纵带颜色也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每年4月中下旬,勃氏雅罗鱼都会分三批从公海千里迢迢、成群结队地游回故乡,进入淡水河流产卵繁殖。第一批游回的勃氏雅罗鱼个体较小,数量较多,体色金黄,鳍条及身体两侧的纵带呈红色或橘红色,在阳光照耀下通体金光闪闪,俗称金滩头;过一段时间,第二批勃氏雅罗鱼游回,此时的鱼个体稍大,数量极少,体色较浅,身体两侧的纵带也变浅,通体变成银白色,俗称银滩头;再过一段时间,第三批勃氏雅罗鱼游回,这批鱼的数量最多,个体最大,是勃氏雅罗鱼的主要产卵群体,鱼体色较暗,体背变成铁灰色,俗称黑滩头或铁滩头。

勃氏雅罗鱼在自然江河中3龄成熟,人工养殖的2龄可达成熟期。成熟个体一般重500克左右。每500克雌鱼怀卵量平均3万粒。

勃氏雅罗鱼在纯淡水中产卵,适宜产卵水温7~20℃。鱼的卵径小,平均直径1.8毫米,卵黏性、米黄色。

勃氏雅罗鱼仔鱼在河湾育肥,到秋末降河人海;也有的在河湾越冬,第二年春季解冻后才降河入海。成鱼产卵后即返回海中,活动于水体中下层。

勃氏雅罗鱼对温度适应性强,0~33℃均可生存,水温8℃开始摄食,22~28℃摄食最佳。勃氏雅罗鱼在海水、淡水中均可生长,有较高的耐碱性,在海水、咸水、咸淡水、纯淡水和pH值9以下的碱性水中均能生活。勃氏雅罗鱼与鲤鱼的食性相同,主要食物为水生昆x、软体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其次为水生维管束植物、藻类、小鱼虾等,幼鱼时期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动物,在人工池塘中可食人工颗粒饲料。

二、养殖前景

勃氏雅罗鱼是传统的名贵珍稀鱼类,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肉中蛋氨酸和赖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一般鱼类高(比鲤鱼、草鱼分别高出29%和34%),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现代研究证明,雅罗鱼体内含有一种多糖黏蛋白质,有促进细胞发育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功效,对代谢性疾病、身体虚弱等也有较好疗效。历史上,勃氏雅罗鱼与兴凯湖的大白鱼和乌苏里江的鲑鱼并称为“边塞三珍”,曾是皇室贡品。由于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加之污染和滥捕滥捞等多种原因,我国的勃氏雅罗鱼资源濒临枯竭,自然水域的资源现已相当稀少。当前,市场上极少量的勃氏雅罗鱼的商品鱼主要来自于人工捕捞,但由于受勃氏雅罗鱼洄游的限制,其商品鱼的季节性非常强,非洄游季节市场上根本见不到。因此,每到勃氏雅罗鱼的洄游季节,人们便蜂拥而至,此时其市场价格高达120元/公斤。目前,雅罗鱼的大规模人工催产、繁育技术已经成功,商品鱼养殖也在广东、辽宁、山东、黑龙江、湖北和天津等省(市)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适应市场需求,投资勃氏雅罗鱼养殖业前景广阔。

三、养殖技术

1.建塘要求

池塘建设无严格要求,一般的水产养殖池塘即可使用。塘口面积2~10亩,水深1.5~2.0米,底泥厚度以不超过10厘米为宜。池塘之间互不相通。注意池塘水源要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在投放勃氏雅罗鱼苗种前20天左右,要对池塘进行清淤、除野和消毒。用人工或机械等方式铲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使底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清淤后往池中注水10厘米深,然后每亩用75~100公斤生石灰或8~10公斤漂白粉化浆后全池遍洒消毒。清塘两天后,将池水注到70厘米左右深,注水要经过密眼网过滤,谨防敌害生物等进入,然后往池中投入发酵好的粪肥约250公斤/亩,以培肥水质。每个池塘要配备一台3千瓦的增氧机。

2.鱼种放养

每年5月初,在池塘消毒10天后,先每亩放养体重50~60克/尾的勃氏雅罗鱼鱼种1500~2000尾;待5~6天,即勃氏雅罗鱼驯化完成、进入正常摄食后,每亩再放养350~450克/尾的白鲢鱼种100尾、400~450克/尾的花鲢鱼种50尾。

3.饲料投喂

目前尚无勃氏雅罗鱼的专用配合颗粒饲料,可暂时用乌鳢或鲈鱼的配合颗粒饲料代替。

(1)摄食驯化。在鱼池长边的中间搭一饵料台。放养鱼种两天后直接使用投饵机进行驯化,利用投饵机的投饵声音作为对勃氏雅罗鱼的声音刺激,每天驯化3次,每次1小时,3天后大部分勃氏雅罗鱼能较好地上台摄食。

(2)养殖投喂。勃氏雅罗鱼在水温8℃以上时开始摄食,22~28℃摄食最佳。投饵时应严格按照“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原则进行。在饲养前期(北方地区每年5月至6月中下旬,水温22℃以下时)和后期(北方地区每年9月中旬以后,水温22℃以下时)水温偏低时每天投喂3次,时间分别为8时至8时30分、11时30分至12时、16时至16时30分,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3%;在饲养中期(北方地区每年6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水温22℃以上时),正值滩头鱼的摄食旺季,每天投喂4次,时间分别为8时至8时40分、11时30分至12时10分、16时至16时40分,19时至19时40分,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4%。

4.日常管理

(1)水位、水质调控。池塘水深初期在1.0米左右,随着水温升高和投饵量的增加,水位逐步提升至1.5~2.0米,并始终保持池塘水位在1.5~2.0米。养殖期间要及时对水质进行调控。养殖期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25~40厘米。透明度小于20厘米时,需及时换水、加水或施沸石粉、生石灰(每亩用量15公斤)等进行调节;若透明度过大,可追施氮肥和磷肥等增加池水的生物量。

淡水鱼养殖篇6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现状;展望

作为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我国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从20世纪开始,渔业行业开始在中国兴起,大量渔场的开设,带动了一批饲料、加工、养殖企业的萌生。近十余年来,我国渔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不到16年的时间内,我国水产总量从1998年的3906万吨已发展到2014年的6300万吨左右。

随着渔业行业的快速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淡水养殖。从最开始的普通池塘养殖到现在的多元化养殖模式,工厂化养鱼池、家庭庭院水池、河渠水库等方式被广泛运用,我国已有将近1838万平方米的淡水面积被大幅度开发用于水产养殖。

一、淡水鱼养殖行业的现状

我国淡水鱼产业一直处于散点发展状态,是一个缺乏产业组织、产业秩序混乱,缺乏产业发展,进而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弱质产业。产业的弱质化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整合型企业诞生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从产业的整体竞争层面分析,大致呈现如下竞争状态:

淡水鱼养殖产业竞争力低下,亟待通过渠道建设建立产业优势与其他农产品产业相似,淡水鱼养殖产业由于养殖周期短,养殖管理无序,养殖品种缺乏统筹规划,养殖户技术与管理运营水平低下,缺乏政府有效统筹与引导,产业竞争力十分低下。养殖产业受制于市场与销路,受制于品牌与物流,亟待通过渠道终端的一体化建设以建立全产业链优势。

淡水鱼加工产业迅猛发展,朝向休闲化、菜品化方向发展由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限制,淡水鱼加工产业逐渐往休闲产品、调味产品、菜品化菜品发展,对接商超渠道,以实现淡水鱼养殖加工的增值。目前淡水鱼加工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水产食品深加工的全新势力。

淡水鱼渠道竞争呈现散点分布,以物流与价格形成掌控市场的主要力量淡水鱼渠道的主要力量是活跃在各大鱼贩或经纪人、物流商,依托水产批发市场传统渠道的经营积累形成区域市场的大大小小经营势力,以物流与价格形成掌控市场的主要力量,但是所呈现出来的是散点分布的局面。

品牌淡水鱼竞争力不足,未能形成对市场、消费群体的有效影响有限的几大淡水鱼品牌,实际销量都不大,远远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有的直供餐饮渠道,产销量有限;有的缺乏品牌核心价值和强大的市场消费影响力;有的仅仅是概念营销,缺乏主力产品,竞争力低下。品牌淡水鱼阵营的竞争力不足,让国内淡水鱼产业一直处于缺乏战略模式、缺乏成功品牌的市场真空中,很难对市场、消费群体形成强有力的引领和带动。

零售终端品牌意识薄弱,但在所在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区消费群体农贸市场的淡水鱼零售终端绝大多数是个体户,品牌意识薄弱,以追求短期利润为主,靠每日贩运实现销售,在所在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区消费群体,具备可整合的条件,但是引导、管理的难度较大。

二、淡水鱼养殖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普及健康养殖模式,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比如池塘循环水模式、“鱼-稻”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生物浮床池塘原位净化技术等,要联合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在源头上控制好养殖水产品安全问题。就以武进水产养殖场试验基地的池塘循环水模式为例,这个模式主要是引进了工厂化生产的理念,将池塘水面分为养殖区和一级、二级、三级净化区,一级净化是以河道为主体,在河道二边种养凤眼莲、水花生,同时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形成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二级净化池是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土池,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有浮水的,有挺水的,有沉水的。在二级净化池塘同时也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等动物品种。三级净化池是一个浅水池塘,这里以挺水植物为主,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挺水植物,同时也有一定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水生动物有河蚌、青虾、花白鲢等。经三级净化出来的水体,水体中氨氮的去除率平均为60.49%,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平均为86.51%,TN的去除率平均为74%,TP的去除率平均为68.5%,叶绿素-a的去除率平均为73.67%。以上数据通俗来说就是经过净化处理的水可达到三类水甚至二类水的标准,甚至有可能比引进水源的水质量还高,真正能做到好水养好鱼的目的。

2.创新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之后,良种繁育已经从自然资源依赖型向半人工型转型,但是要实现全人工化良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几年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将优良新品种推向全国,异育银鲫“中科3号”、松浦镜鲤、芙蓉银鲤、长丰鲢、福瑞鲤的推广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2012年,鲫鱼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及其合作单位向湖北、江苏、广东等23个省份,共推广异育银鲫“中科3号”苗种180亿尾,推广养殖面积超200万亩。

3.加强药物开发,建立疾控平台。水产养殖病害一直是影响产业的一大问题,爆发的水产品食品安全也多是养殖户为了自己的养殖利益不合法用药,这方面要加强研发疫苗和禁用渔药的替代产品。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获批,不仅预示着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成功问世,也预示着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实质性的产业化阶段。

加强重大疫病的监测、预警、诊断与检测技术研究可对鱼早期发病防患于未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多重PCR、基因芯片以及基于单克隆抗体的ELISA等新技术,针对草鱼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远程诊断专家系统。

4.饲料营养与投喂模式改进。营养饲料的研究不仅要在配方上改进,也要在投喂模式上改进,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投喂量,减少饲料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水生所建立的异育银鲤动态投喂模型与摄食数据库,可以通过合理投喂,每生产1吨异育银鲫可减少0.86吨饲料的投入,降低31千克氨氮排放。另外,在青鱼环境友好型池塘养殖模式中,选择面积相近的2口池塘,主养塘养殖青鱼成鱼,辅养塘养殖小规格的青鱼鱼种。主养塘设进水口,排水口设在辅养塘,在主养塘中投喂青鱼膨化饲料,水流入辅养塘中,经池塘生物净化后的水再循环进入青鱼主养塘使用。

5.发展渔业机械化。传统水产养殖是一个苦力活,在劳动力成本升高的现在,发展机械化才是规模化、工厂化的道路。现在研发的远程集中投饵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大湖泊的投饵搬运等问题,还可以精确控制投喂量,大大减少了劳动成本。在商品鱼捕捞上,机械化捕鱼以及池塘起鱼输送设备也在研究和试验中。

淡水鱼养殖篇7

一、科学投喂,提高鱼的体质

科学投喂的重点是均匀投喂和饵料优质。夏秋季节是鱼类摄食的旺季,随着鱼体规格的逐渐增大,两极分化现象也更明显。规格大、体质强、抢食快的鱼种,其体长、体重都明显优于其他鱼种;而一些规格过小、体质较弱、抢食能力较差的鱼种,因摄食不足、缺乏营养而逐渐被淘汰,降低了鱼类的成活率,使池塘总产量下降。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不仅要求投喂的饵料营养全面、均衡,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点投喂,相应增加投喂次数,给体质较弱的鱼种提供更多摄食机会。另外,采取适时分塘、轮捕成鱼上市等方法,可保持同塘鱼种规格基本一致,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在养殖期间,切忌使用发霉、变质饵料,也不宜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原料粮,最好按照鱼类营养要求配制全价配合颗粒饵料,且饵料粒径要适口。

二、合理调水,强化水质管理

水体不洁是鱼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投饵以及鱼类排泄物的积累,水质极易富营养化,使水体透明度变小、pH值降低,水色呈深褐色,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水体藻相不好,可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减少,有的水域甚至出现异味。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是换水,在夏末或入秋时采用大换水的方法,把池塘水体换去1/2,先排后灌,尽可能排出养殖废水,间隔1周再大换水1次,通过连续两次大换水,可使鱼类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不少养殖户对大换水不重视,一塘水养到底,使水质老化,影响鱼种生长。此外,适时增氧并施用生石灰、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等改良水质,但这些措施的落实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因增氧不当会引发鱼类气泡病等病害,生石灰使用不当往往引起水体pH值骤变,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使用不当效果不好等,因此,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发挥各项措施的最大成效。

三、稳定水温,降低应激反应

水温突变是鱼类发生应激,进而产生病害的重要因素。夏秋季节是暴雨频发、雨水较多的季节,雨水温度明显低于池塘水温,如果短时间内雨水集中进入池塘,往往造成池塘水温的突变,从而引发鱼类感冒等症状。因此,在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要注意疏导排水渠道,避免雨水大量直接灌入池塘。

池塘换水也是水温骤变的因素之一,在池塘大换水时,当外源水水温明显低于池塘水时,换水不可过多,避免池塘水温骤降,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如果使用井水等外源水时,要经暴晒、曝气等处理,待水体升温后再进行大换水,使池塘水温保持稳定,降低鱼的应激反应。

四、适时施肥,维持藻相平衡

水色的浓淡是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多少的直观表现,良好的水质条件是水体藻相平衡的结果,因此要创造条件,保持藻相平衡,促进鱼类健康生长。养殖池塘到夏秋季节时虽然水色很浓,但水体常常缺乏必需的营养元素,尤其在池塘大换水以后,缺肥情况更为明显,在采用调节水质措施后,水体缺肥的现象也较严重,因而要注意补充肥料。在各种元素肥料中,水体最容易缺乏的是磷肥和氮肥,在进行水质培肥中要注意追施,施肥时要先施磷肥、后施氮肥,顺序不可颠倒。养殖池塘追肥一般用无机速效肥,如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施用时宜少量多次,每次每亩水面施用尿素1.5千克和过磷酸钙2.5千克或磷酸二氢钾1千克,化肥应分别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肥料不能混合泼洒),根据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施用时间和次数。另外,使用生物渔肥也是提高水体肥度的重要措施,但要严格按要求施用。

五、预防缺氧,保持水体溶解氧充足

水体溶解氧充足是鱼类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夏秋季节池塘的载鱼量相对较大,水质条件又容易老化,在暴雨或天阴时,由于气压低、气温低、池塘水温高、水色过浓,池塘极易发生缺氧现象,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或施用化学增氧剂进行增氧。要特别注意午后和凌晨增氧,一般午后开机2小时、凌晨开机4小时,基本可使池塘水体溶解氧达标。没有增氧机的要备足化学增氧剂,以备急需。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改良水质条件,通过水质的改善提高水体溶氧水平,确保池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缺氧现象。

六、科学用药,预防疾病发生

药物预防是鱼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夏秋季节是鱼类疾病的高发期,疾病危害较重,造成的损失大,所以抓好预防工作特别重要。夏秋季节应当采取内服加外消即内外兼顾的防病措施,内服主要是在饵料中添加增强鱼体抵抗力和预防病害发生的药物,如在饵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大蒜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按疗程投喂,连喂4~6天,能取得较好的防病效果。在制作药饵时,需将药物用适量水溶解,采用小型喷雾器喷洒,使之均匀附着在颗粒饵料表面,稍晾干后投喂;外消主要是进行杀虫和灭菌,选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硫酸锌粉或敌百虫等杀虫剂,在入夏、夏末入秋或中秋进行2~3次的杀虫,以有效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在小满节气和白露节气分别进行1次杀菌,选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等杀菌药物,按要求剂量使用,防病效果良好。

七、严密布控,驱除敌害生物

敌害生物对养殖鱼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争饵料、争溶解氧、争活动空间,还会传播疾病、败坏水质,所以要严密布控,及时驱除敌害生物。在进、排水时须进行过滤,进水口采用40目筛绢网包裹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采用鱼花布网片过滤,便于排出杂藻、污物。另外,还有很多敌害生物对鱼类有较大的危害,如各种水鸟时刻对鱼类造成威胁,水蛇、水老鼠等直接摄食鱼种,蛙类、野杂鱼等与鱼类争饵料、争溶解氧、争空间,所以要及时采取丝网挂池边、网片隔离、人工驱逐、捕捉等措施,消灭侵入池塘的敌害生物。

八、加固池埂,随时防洪防旱

鱼类生活的水体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夏秋季节,养殖池塘受气候因素影响更为明显。汛期往往会突降暴雨,造成洪涝灾害,因此要提前加固池埂,防止洪水冲开池埂造成逃鱼,必要时在池埂处架设围网,防止过高的水位使鱼种逃逸。有涝就有旱,有时甚至旱涝急转,所以夏秋养鱼还要做好抗击干旱准备,要打好水井,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有连通于湖泊、水库、江河的排灌设施,对防涝防旱都具有极大意义。旱季还要注重水质调节、减少投喂、确保水产品安全度过干旱季节,为丰水期鱼类健康、快速生长打下基础。

淡水鱼养殖篇8

[关键词] 鱼类 疾病 诊断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75-01

近几年,淡水养殖鱼类开始增多,养殖鱼市场不断扩大,特别是淡水养殖鱼类的出现,虽然给人们养殖带来较大方便,但也导致各项疾病的产生,从而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产生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淡水养殖鱼

淡水养殖鱼主要是利用海水以外的水对其饲养、繁殖,如:池塘、水库等以内的水资源。主要包括的鱼类为虾类、蟹类等水生生物。目前,在我国淡水养殖鱼过程中,主要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淡水养殖鱼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但生产的面积比较小。其二,淡水养殖鱼形成的集约化程度高,能够促进人工的管理与控制。其三,淡水养殖鱼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主要的淡水养殖鱼分为池塘养殖、湖泊养殖等,都具有较高的集约化程度[1]。

2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

淡水养殖鱼产生的疾病受外界各个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鱼类自身产生疾病,在对其诊断过程中发现,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两方面。

2.1 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的淡水养殖鱼都为室内环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受淡水水温的影响,因为自然界中的淡水水温会随着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给一些寄生虫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并造成淡水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第二,受氧气的影响,因为淡水中的氧气含量对淡水养殖鱼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淡水氧气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淡水养殖鱼的正常生存。第三,受水资源酸碱度的影响,一般淡水养殖鱼适合生活在酸碱度为7―8.5之间,如果低于或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加速鱼类死亡现象。

2.2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淡水养殖鱼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饲养者为人类,所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与鱼的生存和生长也存在较大关系。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产生的污染问题,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开始大面积的建设工厂[2]。但在另一种程度上,这些工厂的加工与生产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并污染着水资源,从而也影响了淡水养殖鱼的正常发展。第二,人们的非正常捕捞现象,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如果人们的捕捞方式不对,将会给淡水养殖鱼造成较大伤害,也会增大一些有害微生物的扩展与滋生,从而增加了更多疾病。第三,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一些疾病,如:变质、饲料过期以及不及时捕捞等现象都会引起淡水养殖鱼疾病。

基于以上对淡水养殖鱼疾病的产生和受到的污染现象,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制约这些行为基础上,还需要针对不同疾病的产生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是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还是寄生虫疾病,都需要淡水养殖人员在工作中针对实际状况严格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对其有效防治,以保证养殖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所以说,在下文中,对淡水养殖鱼常见疾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为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3]。

3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3.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受各种病毒入侵影响淡水养殖鱼,并产生危害疾病。比如:出血病,该病一般会危害到草鱼的鳃部、头顶或下颚等位置,传染后表现为暗黑色,甚至会造成死亡现象。为了有效对该病治疗,相关养殖人员可以从两方面对其改善。一方面,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对淡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另一方面,Φ水养殖区域内存在的淤泥、杂物等有效清理,以保持内部的清洁性,这样不仅能为淡水养殖鱼提供干净的生存空间,还能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4]。

3.2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受细菌影响淡水养殖鱼,并导致其死亡现象。该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细菌性出血病,该病一般会发生在草鱼群体中,受细菌感染后,形成严重的出血现象。为了对其有效治疗,淡水养殖人员需要利用增氧机将氯立得、菌毒克投入到淡水中,以发挥其治疗效果。期间,如果鱼类疾病更严重,需要利用耕降鱼血康宁来对其治疗。其二,烂鳃病,该病一般会产生于草鱼、鲤鱼身上,当病产生后,鱼体、鱼鳍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并且逐渐肿胀,难以呼吸。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利用石灰石、其他物质对淡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也可以在鱼饲料中添加鱼虾康、易福康等药物,这样不仅能保证治疗效果,还能促进其健康成长[5]。

3.3 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受寄生虫的影响,导致淡水养殖鱼产生疾病。一般表现为:其一,粘袍子病,该病主要产生在鲤鱼群中。当鲤鱼受到感染会,胸部、腹部以及尾部会呈现灰白色胞囊。更为严重的是,鱼群的肠道、大脑等部位也会产生,从而影响了鱼的正常成长。为了有效防治该现象,淡水养殖人员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生石灰、漂白剂对鱼群生活环境进行清洁,以保证其全方位实施。对于已经感染的鱼群,需要利用菌毒克,渔丰碘等药物对其治疗。其二,小瓜虫病,当鱼患该病后,会离开鱼群,并表现为食欲不振、动作缓慢等现象。为了对该病进行有效治疗,淡水养殖人员需要将辣椒、生姜等投入到鱼群生活区域,并维持3-7个疗程,以促进治疗的有效性。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在淡水养殖鱼类产生的疾病中,为了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工作执行过程中,相关的养殖人员需要针对饲养鱼群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异常情况,并结合不同的疾病选择出不同的实施对策,以促进淡水养殖鱼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谢达尧.大宗淡水养殖鱼类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J].水产养殖,2016,37(3):46-47.

[2] 陈如梅.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J].养殖与饲料,2015(4):51-52,53.

[3] 于健.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科学种养,2015(9):213-2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