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8篇

时间:2023-09-25 11:19:00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

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最难的一个标准。测量是不是健康,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过程。国内目前出现了心理CT,它是一种心理测量的集合,它的客观性、操作性相对来说比较差。所以我们说,心理健康有标准又没标准。根据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统计标准四个不同层面,这几方面集合起来才能判断是否心理健康。

体验标准

关注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健康标准。比如说,良好的心情,与恰当的自我评价,这是体验当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首先,良好的心情,一个人的心情好,但健康不健康不一定。如果一个人长期心情不愉快,我们可以说他肯定不健康。一般来说,长寿的老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人经常或长期心情不愉快,肯定是精神方面不健全,而且心情不愉快也容易产生疾病,比如,心情抑郁和冠心病,还有一些心脏疾病。现在医学已经证明心情不好是抑郁发病的重要因素。

操作标准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都表示,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谁说自己也无所谓。但是,在心情不愉快时,看谁都不顺眼,越加强对自己控制反而越控制不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一个人以心情为代价控制自己的时候,那就是对自己心情的摧残。

在这方面有个指标:

比如,一个人最近和母亲发火、和丈夫闹矛盾、跟孩子发火,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开始和亲近朋友发火;

第三步,和谁都发火,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这时这个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程度。所以说,心情变动是一个阀门,如果这个阀门不灵就完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是一个人多年来的行为、习惯促使他出现今天的问题,他再想用以往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发展标准

心理健康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该紧张就紧张,不该紧张不紧张,紧张对一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在战场上紧张,表现得勇猛才能打败敌人;在高考的时候,适度紧张才能调动起人的职能水平,并且才能做好事情。

另一方面,良好的心情包含着跃跃欲试的动机,这样的心情让我们对世界任何事情都很好奇,而且时刻在迎接挑战。它处于主动状态、积极、好奇、变化、时刻迎接挑战,这个是动机。相反,焦急、被动,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一有点风吹草动便恐惧不安,便是不健康的。

人很难把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很难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所以,恰当的自我评价,就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准。

自我评价过低就容易缺乏信心,容易产生抑郁症,“抑郁症”病人往往倾向于自我评价过低。反之,自我评价过高,个人树立的目标就显然高,如,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所以,自大和自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自大隐藏自卑,故意不看自己的缺点,这类人不能合理看自己,稍微受点挫折和失败,缺点和自卑感马上就会显示出来。

还有一种,自卑也隐藏着自大,自卑总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标准,高不可攀乃至自我评价过高。

社会标准就是工作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亚健康有哪些表现?

人们常说的心理有问题包括多种情况,比如,学生厌学、常年疲劳、失眠等。为什么很多重点学校的孩子突然厌学,这其中便有心理问题。有很多家长特别困惑,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迷恋上网,这是为什么?因为不愉快,追求精神解脱。

还有一些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都存在着考试焦虑的问题。考试焦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调整好考试焦虑的问题,分数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再一个情况就是学校,一些孩子你说好,但就不愿意去学校,小学孩子和高中孩子都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些涉及学校人际关系的问题。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目前中学生或者大学生,要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家长不用忽视你的孩子在学校会产生什么压力,这种压力有的时候是可以存在的,有的时候自寻烦恼。所以学校人际关系也要不断调整。从前面几个情况看,一旦心情出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调节,好多孩子来心理咨询处咨询,很少因为鸡毛蒜皮小事,有的是焦虑症、抑郁症这些都是个问题。

至于成年疲劳感和不愉,几乎是目前每一个上班族共有的体会。有人说我过去指挥千军万马都没有问题,现在在办公室里,一来新客人我就心跳得非常快,在办公室时间长了,总是觉得特别压抑,心里总觉得堵得慌。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2

一、儿童心理问题调查

现如今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家庭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从家庭结构方面讲。

其一,独生子女家庭,如今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孩子缺少兄弟姐妹,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形成任性、孤独、不合群等不良个性,故也容易养成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品质。

其二,单亲家庭,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单亲家庭中以离异家庭为最多,这些家庭中的孩子通常表现的孤僻、愤怒、自卑、缺乏安全感,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觉得与父母有距离,逐渐出现不愿意与他人说话,疏远周围的亲友的行为。

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让孩子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培养孩子在学习或社会生活中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讲。现代家长尤其是城市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子女的物质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状况。有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出入上下学都用车子接送孩子,从小为孩子买名牌衣服、玩具等,至使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懂得攀比。虽然想给孩子最好的是人之常情,但如何让孩子树立良好的金钱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工作繁忙,从小无法好好的照顾孩子,一味的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而为了弥补往往是给孩子更多的零用钱,只要孩子开口无论多贵都买,这样就容易养成了孩子炫耀、奢侈、花钱如流水的习惯。

3.从家庭教育方面讲。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国际夏令营活动由许多国家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加。中国的孩子进入夏令营,父母在所带的背包中装满了零食,而背包都是由父母拿着,吃完的零食袋都帮孩子处理;而西方的父母在孩子背包中装着移动帐篷、野营工具等,且一路上沉重的背包都由孩子自己背,只陪在孩子身边鼓励,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父母对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

目前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①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养成孩子无法独立、依赖性强。②过分干涉型,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用所谓的“我是为你好”的心态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活动,使孩子缺乏认识错误、独立思考的能力。③严厉型,这种一般很少但真实存在,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等,如孩子不从就动手打,这种行为使孩子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容易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西方国家的父母通常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以家庭劳动或打工等方式得到零用钱,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如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也不严厉的指责,而是设法让孩子自己认识、改正错误。

三、幼儿期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

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幼儿的衣食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

1.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溺爱与珍爱混淆起来,把孩子摆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上,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诸事依从。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独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将来一旦失去家人的保护,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低,势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对形成他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争吵不休,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至于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健康。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现过失和犯错误都是不奇怪的。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仔细,尤其要讲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骂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批评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以免使孩子无所适从,不愿接受教育。

四、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儿童期是一个人性格、个性、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的儿童往往身心发育的更加良好,也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1.情绪积极稳定。保持持续的快乐与积极的心境,是第一个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2.智力正常。将智力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智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关。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而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各种儿童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

3.性格。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三个方面,是考察孩子的性格和自我意识。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心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4.与人交往能力。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还体现在与孩子社交范围相称的人际交往和谐。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5.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后一个方面,是考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健全和协调。

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说来,发展有限。然而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五、家园配合创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幼儿园单方面实施是不够的,有效的操作主要还需依靠家庭,因为家庭才是幼儿的来源与归属。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通力合作才能切实发挥幼儿园的“主导”和家庭的“主体”这两方面的积极性。

1.家长必须注意交流但更要重视倾听。注意交流、更重倾听不但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起码策略,而且也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主要是老师说,孩子说的机会相对较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家长是孩子倾诉的首选对象,应该注意把说话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孩子。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宽容与约束有机结合。宽与严的优劣比较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当代家庭教育的失策往往不是过宽就是过严,极端化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家长应该很好地理解宽严的对立统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平等对待和宽容孩子的同时,又要给予必需的限制。事实证明,可控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过分宽容容易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容易导致寡爱。失度是失败的根源。家长要领会幼儿园所倡导的表扬为主原则,在可控的条件下施加必要的鼓励,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长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一起活动。时间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许多人难以抽出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客观上无数的事情必须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工作与孩子之间做出绝然选择。有的时候,孩子甚至可以协助大人完成某些任务。只要稍加想象,许多事情都可变为娱乐。我们可以边玩边做,比如“厨房游戏”并不耽误做出丰盛的晚餐。每天都应抽出一段时间与孩子玩耍,哪怕只是20分钟甚至10分钟,重要的是“经常”,对于孩子来说,给予时间就是关爱。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3

【关键词】青少年 体质健康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给出总体要求和对策措施。2014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联合下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开展体质测试的各项工作。

从我国近十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测试结果显示,除了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提高外,其他各项测试指标所反应出的体质健康水平均呈下滑趋势。其表现及成因如下。

一、近视率逐年提升且逐渐低龄化

由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并充斥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当前青少年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就是与电子产品相伴,有的甚至沉溺于虚拟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导致青少年患眼疾的几率大幅度提升,近视眼患者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逐渐向着低龄化发展,现在的青少年学生除了在校内学习各类知识技能,课外家长会给自己的子女安排各种培优辅导班,孩子们甚至连节假日都难有轻松的闲暇时光。长时间的伏案学习,用眼疲劳,最终导致近视。

二、肥胖现象递增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满足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的摄取,但现实情形却是倍受艰苦岁月历练的家长,再不愿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仅让孩子吃饱、更要吃好,形成了什么好吃、什么营养价值高就让孩子吃什么的营养观。很多家长对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视而不见,各种高能高脂及不健康的食品任由孩子享用,结果导致“各种营养元素”摄取量超标。青少年学生每日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周一到周五回家就与“题海”相伴若干小时,周末应接不暇的特色补习班,这些让使孩子陷入“被学习”的漩涡不能自拔。加之原来的徒步上学、放学逐渐变为公交车或者私家车接送,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循环代谢速率慢使得脂肪在体内逐渐堆积,肥胖现象越来越严重,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居然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

三、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全面下降

体现呼吸机能的肺活量,反应上肢力量的引体向上以及反应耐力素质的中长跑等指标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降低合格标准反应出整体呈下降趋势。学校对党的教育方针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问题、校园体育安全问题、青少年学生学业压力和休闲娱乐方式等是导致其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各位教师关注点过度集中在学生的文化成绩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千方百计地挤出和占用时间,挖掘学生尽可能多的潜能。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担心各类校园体育安全,为了避免体育事故带来的麻烦,一些学校取消了所谓安全隐患较大的体育项目,这严重影响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体育课的质量。中央7号文件的制定与颁布实施,其对学生体质下降的态度不可谓不重视。然而这些年来,中央7号文件的落实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学生体质状况依然令人堪忧。

四、心理亚健康突显

当前青少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环境致使很多孩子从小就没玩伴,除了在校期间能和同学接触,放学回家便长期一人独处。繁重的课业量和休闲娱乐方式的单一化,一些青少年学生逐渐变得寡言少语,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心理有想法不愿和父母沟通,有负面情绪没有合适的宣泄方式,久而久之导致心理亚健康的形成。若这些负面不良情绪挥之不去,走极端的心理暗示就会出现,甚至有的青少年会付诸行动。

五、建议及对策

政府要发挥导向及监督作用,有关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机制要落到实处,不定期走进校园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长此以往,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开展就不会只做表面文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自然会得以提升。

学校要发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主阵地的作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各类趣味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确保学生每天能主动锻炼一小时。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贯彻实施阳光体育活动,每年要真实有效的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工作。

家庭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课堂,它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和补充。因此,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家长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平时晚饭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小区散散步,有助身体的同时可以和孩子交流,不但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了解孩子心理动态。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可带孩子到户外运动,郊游、爬山、打球、骑行等都是有意义的运动。

学校体育安全问题已成为主要制约学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因素,建议相关部门要制定《学校体育活动安全条例》,对事故责任认定以及事故的处理办法做出明确规定。学校体育主动引入保险机制,用保险的手段来分流学校的负担,为体育教师全方位的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4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心理健康教学;心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2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结构的重新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重视。许多小学均会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然而,人们多重视的还是高年级阶段的孩子,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却不如高年级开展得那么多。是低年级的孩子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众所周知,孩子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校门,他们所面对的人、事已经截然不同,低年级正是他们适应并融入小学生活的磨合期,在这个阶段,训练和发展孩子的学习品质、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尤为重要。而且,老师们都明白,直接对孩子说教远不如活动体验教育来得有效。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低年级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呢?调查发现,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小学里,很少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是兼职的,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而低年级的课相对高年级要少一些,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孩子的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活动过后生成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老师们大都认为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以直接说教来得省力。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就明显少于高年级段了。

2012年的10月份,偶然在“凤凰教育网”上发现了南京白下区关于“拓展品德教学渠道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活动,笔者眼前一亮,咱们身边不是有一份非常好的低年级心理健康教材吗?《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不正是蕴含着我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吗?

对于“品德与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逐渐进入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争论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品德与生活”的区别。但笔者认为,两门课同样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融合呢?这样能够帮助解决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难的问题。

一、让思想品德老师蜕变成心理老师

在品德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喜欢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搪塞一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而去多想一想“我们怎样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师要想进入学生神秘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了解他们的烦恼,懂得他们的失落,理解他们的困难等。这势必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多用“老师能理解你的想法”,“你的回答正是我心里想的”诸如此类的评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品德老师跟学生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听、互相包容,老师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去面对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心心相印”。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

二、研究教学策略,把握结合点

不难发现,《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蕴含着心理品质,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如果教师把这些心理品质直接告诉学生,他们会不容易接受,而且会很快遗忘。如果能够不留痕迹地把这些心理品质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那效果会更好。这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是相一致的。

比如,在教学《送给新年的礼物》这一课时,笔者提前让家长把想告诉孩子的心里话搜集起来,当课堂上孩子们聆听了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之后,便有不少孩子表示要给家长写信。笔者便马上追问:“你们还可以怎样和爸爸妈妈讲心里话?”接着孩子们想了好多办法,有让老师转达,有留个小纸条,有请爸妈开会,等等,虽然有部分孩子的办法挺稚嫩的,但他们自己收获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和父母沟通。

再如,《做事不拖拉》一课,没有像往常一样最后出示一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说上这节课之后的体会。孩子不仅体会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更好地节约时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明白了“勤奋”的力量很大。

在教学《走进聪明屋》时,笔者抛下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我经常用粉笔写字,粉笔灰让我的手很容易干裂,你们能创造些小发明帮助我吗?”孩子们商量一下之后,想出了很多办法:发明润手粉笔、发明隐形手套等,足足十多样,笔者马上过渡:“看来,人多真是力量大,同学们想出那么多办法来帮助我,那咱们就来合作拼七巧板……”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作用和乐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凭老师的几句话就能送给学生的,它必须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之后内化成自己的。在教学时,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策略,获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直接就可以用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有利资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如《走进聪明屋》这一课,让学生畅想“螺纹图案像什么”,这一素材锻炼了想象力。当孩子们天马行空说出一连串事物之后,教师总结:“只要你们平时多观察生活,就会有更多的想象”,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想象的基础来自“观察生活”。学生就这样亲身体会到了想象的现实性。在教材安排的“折纸造桥”活动中,小组成员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从哪里来》这一课中,运用课文中从胚胎到婴儿的变化的图片做成动画,分别用黄豆、花生、橘子、柚子、西瓜来让孩子切实体验妈妈的不容易,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鼓励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智慧在探究中得以生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碰撞中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品德与生活”是一个塑造低年级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宝典。小学教师要把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就要积极探索,敢于实践。这样,“品德与生活”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糅合起来,弥补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同志指出:“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建国五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关心和重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从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出发,在不同时期先后制订《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并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些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表明: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寸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笔者所在学校今年对学生测试结果见表:

从测试结果看,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的原因。

一、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细养教育法”

所谓的“细养教育法”就是父母用细腻思维将孩子成长中的暗流险滩等阻碍都好心扫除,用精细想法将孩子能够忍受有战胜苦难的机会都铲除、剥夺了。现在的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由父母或祖父母代替完成,上学由家长接送,洗衣做饭由父母包办。孩子在家除了完成作业就是睡觉,偶尔有暇余时间也是消磨在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上,很少有机会、有时间走进大自然。我们的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而很少顾及孩子的体质健康,更不要说和孩子一起走进运动场。孩子的成长营养成分只有“细粮”和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而缺少黑色食品、绿色食品和五谷杂粮的滋补,造成营养结构失衡,形成人格缺“钙”,性格缺“钢”,事业缺“铁”,不具备傲然人群的人格竞争力和事业战斗力,干事情都畏首畏尾,谨小慎微,遇到挫折,畏缩不前意志薄弱,因而在体育锻炼中怕苦、怕累、怕流汗,体质状况只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在学校学生不能合理、科学地锻炼身体,那么要提高学生体质状况只能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学校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1)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重智轻体的倾向,学校体卫工作只是学校领导的纸上谈兵,仅仅出现在学校工作计划中而很少得到落实,学校体育经费得不到落实。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课被文化课无故占用,少数爱好运动的学生,在班主任的眼里成了问题学生。有的学校不能按部颁标准排足体育课,学生在校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学生一天的生活只能在听课、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晚上十一点才能完成作业)中度过,疲于应付,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何来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又怎能提高。

(2)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滞后

笔者工作在基层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第一线,对目前基层体育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笔者认为大部分的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模式仍然以传授技能为,重竞技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虽说新课改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实施,但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课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老师教怎样练。学生就怎样练,完全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学习效果也就不可能得到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课前不备课,上课时想到什么上什么,想怎样上就怎样上,甚至哨一吹,球一发,真正的放羊式教学,长期以往,学生又怎能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学生又如何去锻炼身体,促进体质健康发展呢?

健康体魂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魂、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呢?

二、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对策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学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的使命。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要深化教学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更新,由重竞技向重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充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自我锻炼、坚持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保证活动时间,推动经常锻炼。

学生只有坚持经常性的系统锻炼,才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做到“四落实”(时间、地点、内容、人员),确保质量,提高锻炼效果,学生要科学处理好学习与锻炼的关系,保证锻炼的自觉性、经常性、系统性。教师要向学生适时地进行体育健康教育,使锻炼符合健康要求,并定时测试,检查锻炼效果。

4、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建立和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制度,每个学生都要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用以记录每学年的测试和评价结果,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不断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5、家庭教育的“粗养教育法”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6

在樱花盛开的时节,南京市开展了三岁前独生子女的健康评选活动。活动遍布全市6个城区、1个大厂区、8个郊区,8个郊县。共目测了11,600多人,体检6,000多人,智能测定600多人,从中评选出优秀独生子女104名。其中一等奖24名,二等奖80名。市人民政府为此召开授奖大会,向获奖的孩子赠送礼品作为留念。这次活动不仅评出了体魄健壮、品德良好、智力发达的独生子女,还为广大家长树立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榜样,发动社会来关心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这次评选获奖的标准是:独生子女,体格发育好(身长体重二项指标均达本地区平均数值的中上水平);身体无疾病(血色素11克以上,红细胞400万蹦上,大小便常规检查及胸部透视均正常);智能发育正常(采用丹佛智能发育筛选检查法测定。该法见本期另页);五官端正,无生理缺陷;能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按时增加辅食及断奶,个人及家庭卫生习惯良好,父母亲不是近亲结婚等。

从评选的结果看,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确下了不少功夫。拿获奖者之一,2岁零3个月的倪娜来说:她的妈妈是幼儿园的保健老师,平时很注意合理安排孩子不同生长时期的饮食营养,注意孩子的体格锻炼,按时接种各种预防针,还经常给孩子作健康检查,因此小倪娜很少生病,一直长得很健壮。倪娜的外婆是一个有30多年教龄的小学退休教师。她从培养孩子的感知觉、良好个性着手,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进行教育。在倪娜一岁半以后,外婆就有意识地组织游戏,教她看图识字,通过教唱儿歌,讲故事等方式发展孩子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平时家里的大人注意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经常在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认识各种植物、动物,增加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故而在这次智能测定中,小倪娜不仅达到了同年龄内应达到的水平,还超过了3岁小儿应达到的标准。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评选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些家长过分娇惯、依宠孩子,不注意建立正常的饮食起居规律,只注意补充麦乳精、巧克力等高级营养品,平时怕吹风、晒太阳,有的甚至连预防针也舍不得给孩子打。结果看起来孩子长得白白胖胖,但弱不禁风,一遇天气变化就感冒咳嗽,仔细查查还发现有营养性贫血和佝偻病。有些家长则只注意把小孩身体养好,不发生意外就行了,很少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以致孩子的心理不能得到健康发展。还有些家长虽已开始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教育方法不得当,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也不管孩子能否接受消化,天天逼着孩子认字、学算术,学不会还采取打骂的方法,久而久之,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同样影响了身心健康。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原先满以为自己的小宝贝是最健美、最够格的,可是一评比,就看到了自己的片面性。

评选也为今后的儿童保健工作提出了方向。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必须重视婴、幼儿时期的科学喂养和早期教育。应该从母亲怀孕开始就对家长进行有关儿童保健知识的指导、积极地防治营养性贫血、佝偻病等小儿常见的多发病,定期给孩子们作健康检查及预防接种。做好托儿所幼儿园的保健业务指导。托儿所的房屋、设备、室内环境布置等,都应适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家长及保育人员要努力学习婴幼儿喂养及教育的知识,既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注意发展幼儿的智力,从小注意培养孩子有良好的生活制度、卫生习惯及个性品德。商业部门要为孩子提供适合婴幼儿生长发育需要的食品、玩具、服装及读物,让整个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让祖国的花朵开放得更加美丽!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7

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青少年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的要求。我国杰出的著名心理学家潘寂教授曾经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是不少中小学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些不听话的孩子甚至令他们伤透脑筋。为此,专家指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一、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孩子承受挫败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及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二、人格的培养

学生们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树立远大的志向。使用优秀的小说,人物传记,能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青少年应以古今中外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为榜样,借以鞭策、勉励自己;把激发进取和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为有用之才;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免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境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三、情绪的培养

要引导青少年认识情绪管理,学会情绪的表达技巧,掌握情绪调整途径。要做“乐天派”,不做“唉声派”。乐观是青少年保持情绪健康的金钥匙。乐观,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处理问题;乐观,就必须时刻准备迎击困难。正如所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青少年朋友们要能在搏击困难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与朋友分享胜利的喜悦。

四、意志的培养

要自觉地磨练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应针对自己容易受刺激而发生冲动的特点,学会控制激情,养成按照理性而行动的习惯。个人的欲求是否获得满足,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青少年还要养成对欲求不能满足的耐性。这样,即便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也要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五、心理卫生知识的培养

由于对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缺少思想准备,会产生异常心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异常敏感,学校通过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也可请医生专家,对男女学生分别进行专题报告,专门解答青少年最关心的性问题,以科学态度认识自己和异性。要通过各种有意义活动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并注意锻炼意志。要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指导他们在异性接触中自尊、自爱。要给他们讲早恋的危害,使之有理智、有道德观念。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六、建立心理档案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篇8

近几年,儿童食品安全正在越来越被广大父母所关注,“帮助孩子把好饮食卫生的第一步”,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想法,但在行动上,相信很多妈妈并不特别了解。那么,儿童食品安全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呢?

我国儿童食品相关标准

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张玲萍处长就“我国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制定与监督”介绍:儿童食品标准,我国和国际标准的体系是基本一致的。

在整个标准体系和框架里面,有儿童食品的横向标准:比如对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横向标准。有一整套的纵向标准,即针对不同产品具体的标准:对乳品、婴幼儿配方奶粉、辅食都有相应的标准。第三个是对生产企业的卫生规范。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对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要通过GSSP的认证,对乳品的生产企业,要求必须符合良好生产规范。第四套体系,是检验方法的体系。规定了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不能超过多少,儿童的营养素含量必须要达到多少等等。

如何正确认识儿童食品标准?

生活中没有零风险的事件,在食品的领域里面也是一样。所有有毒有害物质都有一个剂量、效应关系。要确定达到多少量才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预防的原则,二是合理保护健康水平的原则。制定标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但不是无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国家标准是一个最低的要求,各国都遵循的国家强制性的标准是对生产经营企业和上市的产品一个最低的要求。虽然国家鼓励企业采用更严格的标准保证其生产出更严于国家标准的产品。但作为消费者的父母们,应该以防治为原则,用科学的知识来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确保儿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儿童食品的安全之所以这么重要,这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孩子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一直处于不停地生长和发育状态。

有一些生长发育是我们能够看见的,比如说体重的增长、身高的增长,有一些器官系统的发育我们看不见,比如神经系统的发育、内脏各个器官的发育。人体正常的情况下,从血液中把一些有害的物质解毒、排泄出去,是要靠人体的肝脏、泌尿系统和肾脏进行的。对于孩子来说,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的排毒功能也是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由于儿童发育还不完善,对有害物质的耐受性就特别低。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