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影像的危害8篇

时间:2023-09-25 11:18:59

医学影像的危害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1

1.常规X线

(1)危害。1999年11月,高夫曼教授的研究报告《癌症和缺血性心脏病病理分析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反应研究(按每10万人口从医人数)》已由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成书出版发行。该报告在对医疗辐射致癌的大量病例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认为,50%以上的癌症患者死因与医用X射线有关,人们早就证实,电离辐射极易致癌,而X光正属于此类辐射。高夫曼首先提出假设,经过反复验证后得出结论:在美国,大量的癌症病例确系医疗辐射引起。与之相反,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症)以前从未被人认为与电离辐射有关。如今,高夫曼的研究工作以具体数字将真相公之于众: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死因与医用X光有关。1995年,高夫曼完成了一项有关乳腺癌病因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在每年经确诊为乳腺癌的18万例病人中,大约有2/3的患者病因与医用X光有关。在最近一次调查中,除了乳腺癌之外,高夫曼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他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没有直接联系。

(2)降低危害的办法。减少医疗辐射,可以避免诱发癌症和心脏病。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还摸索出不少方法,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X光照射。减少照射,应对非受照部位进行防护,主要是穿戴铅防护用品(如铅裙、铅帽、铅颈套)用以防护易受损伤的性腺、眼晶体、甲状腺等部位。据了解,目前西方发达国家X光受检者几乎全都知道要对非受检部位进行防护,一些外国人在北京受检时,往往主动提出穿戴铅保护用品。常规X线透视采用影像增强器取代普通荧光屏,可提高影像质量,照射量降低系数0.2;如辅以非检查部位的屏蔽,则降低系数为0.18;加之实施远距离或隔室操作,则更有利于对X线工作人员的防护。稀土增感屏取代钨酸钙屏,影像质量无明显差别,但可使患者受照剂量降低近1/2。胸部摄影使用稀土屏,并辅以限束装置,其剂量降低系数为0.34,若再将胸部摄影取代胸部透视,降低系数为0.08,加之使用高千伏技术,则更利于防护。

2.照相术

(1)危害。目前,乳腺X光照射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一大问题。多次反复接受X光照射会导致电离放射线在体内积累,而电离放射线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乳癌。不少专家指出,X光照射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被低估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每10万名40~50岁每年接受乳腺X光检查的妇女中,死于由放射线导致的乳癌的高达8例。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环境医学教授萨缪尔・埃普斯滕博士说,常规X光片要照四张片子,就是说,每一只,哪怕是健康的,也不得不吸收一千毫雷姆放射线。埃普斯滕博士说,妇女在停经前那段时间,对放射物格外敏感,每吸收一千毫雷姆放射线,患乳癌的概率就提高一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如果您每年体检都吸收一千毫雷姆放射线的照射,你患乳癌的概率就提高十个百分点。埃普斯滕博士总结说,对健康妇女而言,接受乳腺X光检查得不偿失。

(2)降低危害的办法 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妇女健康网络中心辛迪・皮尔森说,人们现在对乳腺X光技术开始越来越拿不准了。克莱默说,为保护妇女健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做出规定:对妇女的X光照射放射总量每次不得超过300毫雷姆。而此前这一数字为360毫雷姆。美国预防医学同盟负责人阿尔弗雷德・O・伯格建议,40岁以上的妇女应考虑每一两年做一次乳腺X光透视,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2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 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 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 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 = 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 11.300,p = 0.021)和带教老师(χ2= 9.117,p = 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

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 < 0.05)。见表2。

2.3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 = 1,知晓 = 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 强永刚. 医学辐射防护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陈福华,袁建华. 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华. 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莹.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 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 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

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 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 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陈渝,高加蓉,郎朗. 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 邬仁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辐射防护;实习生;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 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 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 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 = 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 11.300,P = 0.021)和带教老师(χ2= 9.117,P = 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究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 < 0.05)。见表2。

2.3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 = 1,知晓 = 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本科实习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 强永刚. 医学辐射防护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陈福华,袁建华. 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华. 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莹.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 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 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 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 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陈渝,高加蓉,郎朗. 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 邬仁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9] 李明,李新明,李玲,等. 某医院核医学影像检查医护人员的辐射评价与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2009,18(2):177-178.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4

【关键词】 普通放射 诊断 x线

通过多年在影像科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普放诊断对于医院各科都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病症的确诊都需要普放诊断的支持,并且影像学也在进一步被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然而普放诊断并不是一项有利无害的事业,因此医务人员对普放诊断发展史的了解和对普放诊断工作的进一步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1 x线的医学史

从事普放诊断,首先要了解普放诊断史,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技术。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2 对于影像诊断的一点建议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

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

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为病症的确诊提供有效的数据。

3 普通放射诊断的优势

普放诊断的好处很多,以下是我这些年来个人的一些体会。

3.1普放诊断的简便性 只需影像科人员通过病人的x线影像检查就能够看出其机体是否正常,随时检查给其主治医师一些建议。

3.2普放诊断是快速的 影像检查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到人体部位的x片,无需复杂的观察等待。普通检查可在半分钟到两分钟内完成。

3.3普放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于医生通过经验或常理主观判断病人病情,同过客观事实为医生的确诊提供帮助。

3.4普放诊断无痛苦 检查时病人只需站在规定的位置,检查者不会觉得身体有任何不适,使病人愿意选择此诊断方法。

普放诊断的优点还有很多,它是不可取代的,它使疾病的检查更加安全有效。

4 普放诊断应用实例

今天x线摄影诊断及荧光屏法已能够探查出更小或更模糊不清的病灶来,x线不仅在消化道内,几乎在所有的“外”腔内、尿道内,甚至在动脉内,以及某些极重要的器官(例如脑和脊髓内)也能应用。

静脉注射肾盂照相术,开始是利用一些如碘化钠和尿路显影剂等不透明制剂,这些物质在静脉注射后不久即由尿道排出。因此由一系列的x线摄影,就能显出肾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准确形象。碘油及其他不透明物质,是用来显示肺部支气管扩大或脊椎管的外形,也用于女性生殖道内以诊断子宫腔内的肿瘤以及鉴定输卵管有无闭锁。羊膜照相术,即将碘化锶溶液通过腹壁而注入,借此,胎儿软部得以显影,胎盘亦得以确定位置。通过此术常能确定胎儿的性别。

5 放射诊断的危害

x线在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人的身体组织也有很大危害,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长期接触x线,使手及其它暴露部分出现有慢性和疼痛的皮肤溃疡,其中一些人用各种治疗均无效果,转变为不治的癌症。早年许多这样的工作者,在他们认识这个危害作用之前,均以因皮肤的复发癌症或是不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死亡。现在我们用铅屏以及含有铅的玻璃在病人检查室和影像观察室中间做隔膜板予以防护。

科学不断进步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也不会落后。普放诊断会更加完善,更多的病症将能通过普通放射影像诊断出来,并可让病人进行及时的治疗,也让诊断结症时无痛、简单、快速、准确的理念达到了极致。诊断仪器对人体的危害也将通过医院的防护措施和研究人员对医疗器械的改进慢慢消除。对于普通放射性诊断技术我们要取其精华避其糟粕。在世界所有大医院和外科门诊中,放射部门以及专院,都积极的致力于常规的诊断和治疗,并不断研究创新,在放射学的活动范围中开辟了一个新园地。

参 考 文 献

[1]罗立民,舒华忠等.仿真影像学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4.

[2]贺能树,吴恩慧等.中华影像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6.

[3][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史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5

关键词:  普通放射  诊断  X线 

     通过多年在影像科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普放诊断对于医院各科都是十分重要的。许多病症的确诊都需要普放诊断的支持,并且影像学也在进一步被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然而普放诊断并不是一项有利无害的事业,因此医务人员对普放诊断发展史的了解和对普放诊断工作的进一步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1  X线的医学史

    从事普放诊断,首先要了解普放诊断史,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技术。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2  对于影像诊断的一点建议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

    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体位,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体位(体位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

 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为病症的确诊提供有效的数据。

    3  普通放射诊断的优势

    普放诊断的好处很多,以下是我这些年来个人的一些体会。

    3.1普放诊断的简便性   只需影像科人员通过病人的X线影像检查就能够看出其机体是否正常,随时检查给其主治医师一些建议。

    3.2普放诊断是快速的   影像检查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到人体部位的X片,无需复杂的观察等待。普通检查可在半分钟到两分钟内完成。

    3.3普放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于医生通过经验或常理主观判断病人病情,同过客观事实为医生的确诊提供帮助。

    3.4普放诊断无痛苦  

[1] [2] 

检查时病人只需站在规定的位置,检查者不会觉得身体有任何不适,使病人愿意选择此诊断方法。

    普放诊断的优点还有很多,它是不可取代的,它使疾病的检查更加安全有效。

      普放诊断应用实例

    今天X线摄影诊断及荧光屏法已能够探查出更小或更模糊不清的病灶来,X线不仅在消化道内,几乎在所有的“外”腔内、尿道内,甚至在动脉内,以及某些极重要的器官(例如脑和脊髓内)也能应用。

    静脉注射肾盂照相术,开始是利用一些如碘化钠和尿路显影剂等不透明制剂,这些物质在静脉注射后不久即由尿道排出。因此由一系列的X线摄影,就能显出肾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准确形象。碘油及其他不透明物质,是用来显示肺部支气管扩大或脊椎管的外形,也用于女性生殖道内以诊断子宫腔内的肿瘤以及鉴定输卵管有无闭锁。羊膜照相术,即将碘化锶溶液通过腹壁而注入,借此,胎儿软部得以显影,胎盘亦得以确定位置。通过此术常能确定胎儿的性别。

      放射诊断的危害

    X线在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人的身体组织也有很大危害,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长期接触X线,使手及其它暴露部分出现有慢性和疼痛的皮肤溃疡,其中一些人用各种治疗均无效果,转变为不治的癌症。早年许多这样的工作者,在他们认识这个危害作用之前,均以因皮肤的复发癌症或是不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死亡。现在我们用铅屏以及含有铅的玻璃在病人检查室和影像观察室中间做隔膜板予以防护。

    科学不断进步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也不会落后。普放诊断会更加完善,更多的病症将能通过普通放射影像诊断出来,并可让病人进行及时的治疗,也让诊断结症时无痛、简单、快速、准确的理念达到了极致。诊断仪器对人体的危害也将通过医院的防护措施和研究人员对医疗器械的改进慢慢消除。对于普通放射性诊断技术我们要取其精华避其糟粕。在世界所有大医院和外科门诊中,放射部门以及专院,都积极的致力于常规的诊断和治疗,并不断研究创新,在放射学的活动范围中开辟了一个新园地。 

参 考 文 献

罗立民,舒华忠等.仿真影像学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

贺能树,吴恩慧等.中华影像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史学.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邹雄,吕建新.基本检验技术及仪器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6

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消毒工作是重要的护理项目之一。因此长时间的接触消毒剂,对人体产生危害。现代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甲醛等,这些常用的消毒净剂常带有挥发性,可通过皮肤、呼吸道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可对人体的免疫、神经系统等产生危害。据调查,手术室护理人员由消毒剂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已成为危害护理人员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手术室麻醉剂的使用量很大,常用的麻醉剂异氟醚、安氟醚等泄漏后,会污染手术室的空气。麻醉剂废气在人体组织内可以蓄积,当达到人体的代谢阈的时候,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可表现为慢性氟化物中毒、白细胞减少等。为防止手术室护理人员过多接触消毒剂、麻醉剂废气等有害物质,护理人员在消毒过程中,必须戴上防护手套、防护目镜,甚至穿防护服;手术过程中戴防护口罩。操作完毕,一定要到空气清洁、流通性好的地方深呼吸,加快有害物质通过气体交换排出体外。此外,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同时注意麻醉机的密封,减少麻醉剂废气的泄漏。

2物理性危险因素

2.1电离辐射:X线、透视检查等已成为现代医疗过程中重要的检查手段,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强有力的影像学证据。这种背景下,由X线、电透等引导,完成手术的情况大大增加,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不断增多,但是长时间照射,可对护士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在手术中要接受X线透视的,护理人员应穿好防护服(铅衣),并且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2.2噪声污染:通常情况下,手术室很难避免来自各种医疗设备的噪音,如呼吸机、吸引器、高频电刀、麻醉机报警等;骨科或口腔科手术,还有来自电锯、电钻、骨锤等噪音,长期在此种环境下,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听力下降,判断力和记忆力减退,影响健康和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室内尽可能减少噪音,保持手术室的安静。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由于手术的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常处于长时间的站立状态,将整个身体的重量集中于双腿,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甚至水肿。同时,手术室内,空气中除了具有生物学和化学性的危害因素之外,CO2的浓度很高。

3小结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7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1896年x线开始应用于医学,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至今它经历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x线是什么?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正确应用x线检查,x线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防护呢?首先,我们需简单了解一下x线产生的原理: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x线具有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三大特性。本文重点论述的是X线的生物效应。

1 辐射线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阶段

1.1 物理阶段:在放射生物作用的初期过程,能量被物体吸收,构成细胞与组织的原子,分子产生激发或电离过程。

1.2 物理化学阶段:在物理阶段的生成物是不稳定的,又与邻近的分子作用,产生二次生成物。

1.3 化学阶段:像自由电子与原子团那样反应性很强的生成物的相互作用,引发与周边物质的反应,其所生成的分子的变化,则将进入生化学阶段。

1.4 生化学阶段:数秒至数小时,由于分子的变化会引起DNA和蛋白质的生物构造的变化。

1.5 生物学阶段:数小时至数十年,在此阶段可观察到细胞坏死,癌的发生,遗传效应等生物学变化。

2 组织对X线照射的感受性

2.1 高感受性组织:造血组织淋巴组织生殖腺肠上皮胎儿。

2.2 中高感受性组织;口腔粘膜、唾液腺、毛发、汗腺、皮肤、毛细血管、眼晶状体。

2.3 中感受性组织:脑、肺、胸膜、肾、肾腺、肝、血管。

2.4 中低感受性组织:甲状腺、脾、关节、骨、软骨。

2.5 低感受性组织:脂肪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3 辐射线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受下列因素影响

3.1 辐射线性质(种类和能量),x线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部位和范围,以及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营养等。

4 在受小剂量,低剂量率辐射的人群中,引起的辐射损害主要是随机性效应

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ICRP)对于人体受辐射危险的主要组织,可能出现的随机性效应给予了定量估计,规定了组织器官危险度的数值,即WT=组织T受1SV照射的危险度全身均匀受照ISV时的总危险度。

5 在基本认识了X线生物效应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后,我们有必要了解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5.1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保障放射工作者和受检者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发生有害的随机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

5.2 放射防护原则:建立剂量限制体系,包括辐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水平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等。放射检查必须确实具有适应证,切不可滥用,在保证患者诊断和治疗效益的前提下,辐射照射应保持在合理,尽可能低的水平。

5.3 建立防护外照射:基本方法是缩短受照时间,增大与射线源的距离并尽可能屏蔽防护,屏蔽防护是在射线源与人员之间设置一种能有效吸收x线的屏蔽物,从而减弱或消除x线对人体的危害。屏蔽防护分主防护与副防护两种,x线诊断机房的主防护应有2MM铅当量的厚度,副防护应有1MM铅当量的厚度。

6 在实际工作中,对患者的防护尤其重要

医学影像的危害篇8

1.1现代诊断手段对患者生理上的二次伤害

现代科学为医学提供了各种高新高效的诊断技术,然而有多少医生会感觉到这些手段对患者的伤害性影响呢?以放射诊断为例,X射线是一把双刃剑,既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又对人体有伤害,可以诱发癌症、白血病以及其他遗传性疾病[3]。尤其是新生儿因头部外伤而做的CT检查,对其以后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最新一代扫描仪的危险性更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CT扫描所产生的辐射量远高于传统的X射线,并且重复CT检查的风险会更高。孕妇接受X光检查、CT断层检查等,有可能使胎儿发生流产、畸形、心智发育迟缓等危险。目前钼靶乳腺摄影已广泛用于临床诊断,甚至用于乳腺癌健康普查,其非但不能发现早期乳腺癌,反而可能在健康妇女人群中诱发乳腺癌。虽然这些辐射本身的危害性在非频繁使用的前提下影响不大,但这种风险是医疗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非人性化因素。同样,其他用于诊断的很多手段也具有伤害性,同位素检查中放射性元素的影响;胃肠镜检查患者要忍受内镜的痛苦;骨髓检查、血液检验、胃液化验、腹水等检查时,首先要使患者受穿刺的疼痛;病理切片首先要切一块组织,才能取到标本,等等。医学技术主义将技术方法绝对化,对人的躯体和心灵的救治形成一个由技术控制的机械过程,技术程序变为医学思维的中心和实践的主宰。

1.2临床治疗过程对患者身体上的二次伤害

临床治疗过程也同样需要各种治疗手段,而这些手段无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性,例如,外科手术的损伤是不言而喻的,切除肿瘤必须剖开人体,心脏搭桥或瓣膜置换要将心脏停跳并切开,甚至在治疗病变器官的同时也可能毫不留情地破坏了局部或其他器官功能,器官移植不仅患者受伤害,而且还涉及到对供体的人身损害。同样,内科治疗也具有对患者的附加伤害,肾内科的透析治疗首先要穿刺或手术建立大血管通路,心脏起搏器要通过中心静脉植入到达心脏,内分泌科的替代性治疗,呼吸科的肺内灌注治疗,疑难病例的试验性治疗,精神性疾病的电击治疗法、休克治疗法,等等。临床医疗过程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医疗伤害性的存在,在大多数医院的医疗告知书的主要内容均以二次伤害的可能性为中心,诸如手术治疗可能引起粘连、出血、休克或心脏意外;穿刺可能发生出血、气胸;治疗可能有不良反应,等等风险告知。这些“不可避免”的伤害过程是现代医疗的必要手段,也是当下过度医疗的另一个隐藏的侧面[4]。虽然人们承认诊疗手段的这些伤害性,但医生很难接受这些伤害的非人性化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医疗的人性化发展中的障碍。

1.3医疗服务行为对患者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医院是神圣的,然而很多患者就诊时,却带着希望和恐惧的感觉,不仅仅恐惧在解除病痛过程中附带的肉体伤害,还包括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例如,“白大衣效应”或“白大衣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就是心理紧张。尤其是小儿更恐惧面对医生,这是因为诊疗手段本身具有伤害性特征,而这种伤害是不可拒绝和回避的,患者所承受的心理伤害除了由肉体上的伤害带来的心理恐惧,还有因为医疗服务行为本身带来的负面创伤,突出表现在“看病难”的无助感带来的精神上的伤害,医生在服务过程中的“不会说话”带给患者心理上的郁闷和压抑,以及在享受高新技术救治的同时带来的“看病贵”的无奈,在很多患者心理产生一种说不出的痛[5]。然而,医务人员对此过程的忽视更加剧了当今医学人文的衰减,诊疗手段带来的二次伤害是很多医生极易忽视的部分,他们认为治疗过程附带的一点伤害是正常现象,所以对患者内心的打击毫无察觉或麻木不仁,例如,对手术患者的恐惧、胃肠镜检查患者的彷徨、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痛苦、小儿发热不退时父母的焦急,等等都习以为常。面对人性化的医疗与伤害性的手段之间的矛盾,现代医疗的人性化出路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核心问题。

2降低二次伤害在于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

伤害性医疗手段是一种缺陷,但这并非是医学本身想要的初衷,而是医学本身的暂时无能为力。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技术的道德化方向,以人性化的关怀弥补医学自身伤害性的缺陷,并加速医学技术手段向无伤害的人性化方向发展。

2.1以医学技术更新修复医疗诊断中的缺陷

随着计算机和射线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大型医疗仪器已成为临床诊断不可离弃的有效检查手段。然而,科学规避检查中的二次伤害也是当下医学人文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接受X射线照射到的组织器官和细胞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射线损伤并不能被患者立即感觉到。相关专家指出[6],医疗照射的正当性是力求规避不必要照射,权衡照射的利益和危害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照射。慎重选择对育龄妇女、孕妇和婴幼儿放射检查,能不用尽量不用,尽可能用摄影方式代替透视检查。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取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和小照射野的照射方法,并加强非照射部位的屏蔽防护,对于一般健康体检是否需要放射性筛查仍有待商榷。目前许多检查项目已向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如计算机成像(CR)和数字化成像(DR)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射线剂量;最先进的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技术也具有无污染、无辐射、无伤害等优势。此外,其他具有伤害性的检查,如核医学诊断、同位素检查、造影剂检查、某些标记物示踪检查等等,也应遵循减少二次伤害或无伤害性原则,虽然非频繁照射或检查的伤害性并不是很大,但医务人员必须要有减少伤害的医学诊疗意识,合格的医生不仅仅是医疗保障的提供者,也是医疗方案的决策者,而单纯为了创收所进行的高规格、高伤害的检查则有悖于医学的宗旨。

2.2以医学自身转型推进技术的无害化发展

诊疗手段的伤害性是目前难以避免的事实,我们并没有指望立即改变这种状态,而是希望时刻要有改变的意识。就外科手术而言,微创技术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人性化治疗手段,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但同时也伴随着相关风险,例如,腹腔镜的气体栓塞、高碳酸血症、皮下气肿、循环紊乱等等。因此,需要不断改进以完善技术,并要防止表面微创实则危险的局面,医疗技术的缺陷还需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解决,诊疗手段的人性化转型就是要向无伤害性方向发展,向舒适化的医疗转型[7],当今很多新技术的设计是以维护技术操作为中心,没有考虑到对患者的损害因素,例如,胆囊切除头高脚底位,妇科腔镜头低脚高位,肾镜手术的折刀位,电切手术的液体灌洗,支撑喉镜的头过度后仰等等,在给术者提供清晰视野的同时,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也大大增加了麻醉管理等相关风险因素。因此,要时刻保持人性化意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二次伤害,实现人性化医疗效果的最大化。人类与疾病并非永远是对立的,多数慢性病并非仅是医生给予药物就可以治疗,而是需要能让患者了解所患的疾病和如何治疗。“治是为了不治”应该是临床医疗的最高层次,诊疗手段不仅要从损伤性转向微创性,而且还要向无创性的目标发展,预防代替治疗也必将成为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2.3以人性化的关怀弥补患者心灵上的伤害

虽然医学不能没有这些诊疗技术,但我们至少应该对医疗手段的伤害特征求得共识,同时在这种不可回避的伤害性手段中融入人性化关怀,以弥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当我们认识到医疗手段的损伤对患者产生的二次伤害,手术时操作就要稳一点、检查时动作轻一点,疗效差时关爱多一点,患者疼痛时态度好一点。因为治疗的伤害性因素会让患者形成恶性阴影,影响疾病的转归,抚平心灵上的伤害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尊严,提高临床治疗的成功率而加速康复。很多医生知道人文关怀具有治疗作用,但他们并没有想把语言作为治疗手段[8]。临床医疗之所以可以解决现代医学所不能,因为不论疾病有多么危重,医生总是能给患者帮助的,因为“医生本身就是一种治疗”,例如,肿瘤科“痛并快乐着”的格言,就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这不仅是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也是医学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