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有趣的会计知识8篇

时间:2023-09-26 15:10:23

有趣的会计知识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1

【关键词】 教学;培养;兴趣;会计;途径

一、前言

学习兴趣表现为力求更深入地了解某种知识的愿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或求知欲常常驱使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凡是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学科,学生就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积极地思考和实践,兴趣越强,智力发展越快,未来成就往往也越大。从事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学习效率难以提高。会计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会计成绩的好坏除了与其固有的素质有关外,学习兴趣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南京林业大学一到四年级学生50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各种期刊查阅有关会计教学、学习兴趣方面的文章60余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3.7%。其中男生254份,女生308份。

3.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微机归纳整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会计课的态度,分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分析,女生有71.1%的人对会计课很感兴趣,而男生只有15.4%对会计课感兴趣;对会计课一般感兴趣的女生有16.9%,男生有41.3%;对会计课无所谓的女生有7.5%,男生有21.2%;对会计课不感兴趣的女生有4.5%,而男生则多达21.9%。

通过调查,可以分析得出女生对会计课的兴趣远远大于男生对会计的爱好,这些是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对会计课的认识以及学生的素质有关的。以素质教育思想来要求,可发现会计教学存在以下教学误区,笔者对此分别进行分析。

(一)知识中心主义

教师致力于传授现成的系统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感兴趣的新知识的介绍和传授,教学内容陈旧,呆板,缺少创造力,忽视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定自由,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发挥学生互助、互学的热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予指导,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中心主义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分数定优差,严重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考核上应改变过去不同起点、同一终点、同一标准的做法。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向上的愿望,这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不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而忽视了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种学习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将这种赏识贯穿于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整个过程。对于那些学习有些掉队的学生,要使学生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但不予迁就和放松。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系统化,编织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主要作用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掌握知识,实际上也就是要掌握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知识,更应引导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组成一定的体系。每门课程本身均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联系,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存在逻辑层次和有机联系,展示出一个知识结构网络。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哪些课程的分化,与哪些课程有交叉,又是哪些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基本结构。如:在讲《会计学原理》时,应首先告诉学生该课程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必备知识,引起学生想学好这门课程的兴趣。在讲完全课程的内容时,要进行全面地归纳、总结,找出本课程中,哪些内容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哪些内容是围绕前者进行扩展和外延的。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掌握认知结构、编织知识网络,不但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内容,而且能掌握知识交叉和交合的各种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学科中某一方面知识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内容弄懂了,哪些内容没弄懂,以推动学生自觉弥补知识欠缺的自觉性。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1.应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践相联系。每一门课程都有许多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整个课程的基础,也是整个课程知识网上的网结,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重要的。但这些概念较抽象,单纯地把这些概念介绍给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在讲授这些基本概念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通过生活中观察到的实例或实验结果来解释、说明这些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2)帮助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到事物的内部规律,进而掌握由科学抽象形成科学概念的一般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围绕这些基本概念不断提出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促进多向思维,建立丰富联想,从更多更具体的实例去思考、体会,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了“原始凭证”的定义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原始凭证中哪些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其他原始凭证吗?” “你认为原始凭证重要吗?如何保证其真实性、合法性?”等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将身边发生的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2.讲授中应适当运用数学知识。几乎每一门课程,都有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达的基本概念和定律。这种表达不仅简洁、精确,而且可以通过应用数学所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数量方面的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教师在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具体的形式中归纳、总结这一过程的主要步骤和要点,并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练习,使学生掌握这种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出这些数学方法和技巧在同类学科类似问题上的应用,可从以往学过的课程和今后将要学到的课程中列举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迅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3.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思维方法。每一门课程中都有许多相近的知识点,运用类比和比较的办法来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如:在讲到会计核算程序时,书上介绍了7种具体核算程序。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易混淆,难掌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课前将7种核算程序列在一张图示上,并用醒目色彩将不同核算程序的主要区别点标识出来。学生看了图示后,通过类比,很快便掌握了七种核算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除了应用类比和比较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类比和比较的办法用于同类学科中的类似问题上,让学生真正掌握类比和比较的思维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室、校园网等网络教学环境迅速普及。现在,许多家庭已购买电脑,且绝大多数已连入英特网,信息技术在逐渐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利用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逐步失去了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有的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敏感地捕捉信息并进行有效地分析、判断、整理、归纳、评估、加工、传递和创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网络时代知识急剧增长,若是像传统学校教育那样只强调对系统知识本身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学到的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过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自主学习,继续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学习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四)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学习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一个因素。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学习内容的特性,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1. 多媒体技术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电影、电视等,将学习内容融入到这些元素当中并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改变传统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的特性。2. 多媒体技术能够便捷地使用多媒体,将这些媒体合理安排,充分运用,能有效地做到寓教于乐、愉快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本身还是它具体表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对学生而言,都是新鲜的,因此,它能给学生一种新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懂得多媒体技术,提前编写教学课件。编写教学课件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除了大量的文字、图形的输入工作,还要穿插动画,录制声音,剪辑一部分电影电视画面,技术要求较高。所以,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就成了现代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长的一种内动力。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必然会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具有广泛而深厚读书兴趣的学生能够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学得广,钻得深。兴趣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机动灵活地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兴趣升华为志趣,为其将来在财务岗位工作储备过硬的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1] 曾华锋.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教育发展研究,2003,(12):30-31.

[2] 曾华锋.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高等教育研究,1998,(1):10-12.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 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05-02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基本要求。21世纪的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好的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是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经纳入必修课当中。计算机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想让学生长期热爱计算机学习,学好计算机课程,其关键在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使计算机教学充满活力。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计算机游戏几乎是大部分同学感兴趣的事情,为此,可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偶尔会插入一些游戏的例子。例如,在为学生讲VB知识点时,可以选用“猜数字游戏”的任务。任务的描述是这样的:一开始计算机会随机产生一个不重复的四位数,你要输入四位不重复的数与计算机给出的数作对比,如果与计算机给出的数的位置相同数字相同,那么将会是1A,如果数字相同而位置不同,将会显示1B。如:计算机随机数字为:1734,你猜的数字为:1358,这时计算机就会给你提示为:1A1B,也就是说,你所猜的数字当中,有一位数字是对的,且数字位置都对,所以显示为1A;而还有一个数字也猜对了,不过位置不对,所以显示为1B。最后看谁猜的次数少。然后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和学生一起做这个游戏,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再趁机提出今天的任务“完成猜数字游戏的程序编写”。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来实现这个游戏。这样的课学生上得非常投入,表面上在做游戏,实际上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学生自己编写游戏,这样做不仅打破了学生对游戏的神秘感,在编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又锤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穿插这类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中,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才能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

二、让学生在求知欲中激发兴趣

计算机内容日新月异,网上的信息量也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在计算机教学中,为体现互联网作为极其强大的信息工具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互联网上采集知识、撷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删除一些过时的或已被淘汰的知识,并添加一些新的知识,使计算机的教学更贴近现实的应用,同时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其他内容先不讲,首先和同学们聊如何上网,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网页,如何下载喜欢的歌曲视频,如何接收和发送邮件。有些同学对这些轻车熟路,当然会滔滔不绝;另一些人觉得这些东西既有用有好玩,暗暗下决心去掌握它们。在以后学到不同的知识的时候,比如学习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就让同学们自己上网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使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讲演稿,并在上课时给大家作报告。这样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利用可以获得新知识的各种手段去整理和总结新知识,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教会了他们如何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把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加以练习和巩固。这种求知欲是最原始的兴趣点,也是最容易实现快速激发兴趣的手段。

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计算机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课堂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计算机应用,借助生活经验学习计算机知识,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都对电脑游戏充满了好奇,在课余生活中也往往通过玩游戏来进行放松娱乐,在讲到在讲述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个人电脑配置,然后介绍双核CPU,让学生看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现学好计算机知识对于自己的生活有着实际的用处,从而激发起了主动求知的兴趣。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双核技术能提高运算速度,相应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讨论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看到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激发了求知欲望。

四、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样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别较大,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在上机实习时,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个别指导,一旦发现有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基础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该加大对他们的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促进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举行计算机技能大赛,制定奖励考核制度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学科;教材;教学方法;趣味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32-02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会计是职业学校一门内容严谨,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学科,其理论性与专业技能性很强。翻开每一本会计类教材,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悦目的图册,没有悦耳的音符。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技术性、专业性、严谨性及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等因素,使得职校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乏味。在会计学科的教学中,也因教材的特点,使教师更多地采用直接教学法,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根据,采用大量讲授的方式教授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中职会计教学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发现传统的、直接的教学法已不适用于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因为中职学校学生的普遍特点是生源素质较差,理解课本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强,再鉴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材的特点,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技能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好会计知识、掌握会计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趣味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职校会计专业教学中,传统的直接教学法已慢慢向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技术教学法转变。本文认为,如果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更多地灵活采用趣味教学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趣味教学法具有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对于本身文化基础不扎实的中职学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法,有以下三个作用。首先,采用趣味教学法,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学习的专业知识感兴趣,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其次,化腐朽为神奇。将会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枯燥的专业化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耳熟能详、浅显明快的语言,并结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由烦闷变为愉快,学习负担由沉重为变轻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使职校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要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轻松愉快的教学形式,以有趣的会计语言或会计小故事讲授会计教材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专业技能。

三、趣味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将趣味教学法引入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呢?结合目前中职生源素质特点和现行会计专业教材特点,经过不断实践与研究,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会计专业名词解释趣味化、生活化

职校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的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必定会接触到大量的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名词。比如《基础会计》中的会计主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固定资产、实收资本、固定资产折旧、主营业务收入,还有主营业务成本、资本公积、本年利润等等。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以教材的名词解释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语言来说,绝大部分刚进入校门的中职学生势必听得云里雾里。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虽然能使一部分学生理解其义,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为尚未接触会计学科,对教师所做的名词解释仍是似懂非懂。像《基础会计》教材中出现的“资产”“固定资产”等专业名词,即使联系企业实际中的例子进行教学,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意义。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存在一个不足,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理解,但因为课后未能进行及时的复习,很容易就会忘记部分专业名词的解释,很难真正牢固地掌握相关会计知识点。若采用趣味教学法,则能解决上述问题。比如,网络语言中曾将会计专业名词进行了一些趣味性比喻:“身体是固定资产,生活是持续经营,爱情是无形资产,思念是现金日记账,暗恋是收不回来的呆账,爱人是实收资本,读书是长期投资,年龄是累计折旧。”趣味教学法能使初学者感觉到课堂学习气氛的愉快,知识点的讲解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其年龄段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感兴趣,愿意学习它、理解它、掌握它,并且在课余活动中仍可与同学欢快地进行交流、谈论,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正如歌德所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4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学能力 学习热情

计算机教学中,又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应以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不仅可以教会学生计算机知识,更重要是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作为计算机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会用,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兴趣

电脑作为新世纪的一种工具,每个学生对它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不加以正确的培养和激发这种兴趣可能会好景不长。现在的计算机理论学习,大都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并且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其他学科,与学生想象的只有操作远远不符,再加上老师的教学传统,不能吸引学生,这样电脑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跌到了低谷。或者虽然一直对电脑课感兴趣,但是一上电脑操作课就沉在游戏中,这样大大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上来。

对具体的学科,课外组织比较重要,比如:本学期我班开设了《DreamweaverMX网页制作》,上学期已开设过《FlashMX网页制作》,因此,我组织了一个课外兴趣小组,专门设计网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制作出自己独特的网页。另外,我还要求他们用《Flash》制作出一副篇头,要求必须把“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高二网络(1)班”写上去。每个人都很积极地动脑筋思考怎样做出自己的网页,并把他们的思路拿给我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避免了每天上课都要规定做几题,才能完成今天的任务等等情况。

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很好,课堂学习气氛也比较浓厚。 因此,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基础。

二、引导复习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复习和预习是组织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笔者所教的学校是职业高中,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会以作业的形式进行,这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难以达到调节学生的互动性。而我在上完课前,总要针对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实际操作急于想知道的问题,有些学生会去翻资料或讨论,然后主动去问老师,这时我总是加以引导,或埋下关子,然后在课堂上讲出,以达到在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还不失时机地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加以表扬。譬如曾有学生问笔者怎么样安装WIN7操作系统。于是就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怎么样安装操作系统”,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去实践、讨论。经过课堂讲解、课外复习学生都掌握了操作系统的安装。利用这种复习和预习的形式组织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会就形成一种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

三、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并不难,但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利用好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创造从问题开始。我们要学会让学生提问,不能总是自己去讲。例如有的教师在上Flash这门课时,总是教什么,就叫学生做什么,结果许多东西他们学完后还是不知道要用,做出的动画很一般,考核时知识点也掌握的不全面。但我在教Flash时从制作一个MTV入手,先教学生会做最简单的动画,学生会做后让开始问:如何加入声音,再然后就开始问歌词如何处理……这样,学生的问题越问越多,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遮罩效果、风吹字效果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越学越有兴趣,甚至还能创造性的发挥,不但做出的作品让老师赞叹,再考核这些知识点,由于他们思考过、用过,掌握得也非常好。所以教与学的过程中,实质是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到想学,有兴趣学,这时教师再来教,效果才明显。

总之,教无定法,有教无类,只要每个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契机,巧拨善引,开发潜能,才能授之以渔。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内容繁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将来需用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归纳总结,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汲取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5

1.巧借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实现兴趣教学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早在他们进入初中之前,大多数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算是一知半解。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还是相当感兴趣的,这就在根本上促发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理进行兴趣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进行幻灯片的制作时,就可以事先将自己制作的精美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幻灯片的内容选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当红明星、时下热点等,只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即可。通过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引发学生对幻灯片制作的兴趣,最终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幻灯片的操作、探究。巧借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实现兴趣教学是兴趣教学最基础的做法,充分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调解整个计算机课堂学习的和谐氛围,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赢。

2.通过电脑游戏实现兴趣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游戏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情感认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巧妙地运用电脑游戏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通常计算机知识讲解起来学生会提不起兴趣,然而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让每位学生进行体验尝试后,再进行讲解,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融入其中,学生的兴趣盎然。例如有些学生语数外成绩不怎么样,而计算机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因为他喜欢动手操作,教师通过鼓励,这些学生在其他课上的表现更积极,学习也会更用功。适当地运用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3.利用活动比赛的方式实现兴趣教学

虽然计算机课程比较新颖,但是长时间的重复操作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和乏味,所以教师应该迎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深思熟虑,举办一些以计算机知识为主题的活动和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交流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思考等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Word相关知识前先通知学生学习结束后将举办Word操作比赛,学生自由组合,获胜的小组将颁发奖状,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学习气氛较浓厚,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渐传递开来,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如在教学演示文稿相关知识的时候,希望学生提高对幻灯片学习的兴趣,可以组织小活动,布置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幻灯片制作,最后由全体师生共同选出做得最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兴趣,是一件多全其美的事情。

二、结语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6

[关键词]教学知识流兴趣特长交流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01-03一、教与学面临的窘境和挑战

令大学生们极度迷茫的是:对人才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和无特长的自己在未来该如何对接?学生们普遍感觉没有掌握多少企业需求的真本领,底气不足,心里发虚。他们迫切要求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秉性和内心追求的发展方向并在学校得到强有力的培育,成为在毕业时满足社会需求的特长。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按照学生的兴趣实施教育和培养,则早已是教育者们的共识和追求,供需双方目标一致――一切似乎不再有什么问题了。

然而,谈何容易。人类知识总量、知识增量和知识增速均呈令人吃惊的态势。“人类总体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人类个体认识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正前所未见地凸显出来。IT产业的技术更新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计算机网络、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搜索引擎、E-learning和M-learning等现代信息获取技术与方法强烈地体现着“交互性”,这一特征不仅以从未有过的力度催化着人们的交流,还全方位影响着教和学,影响着认知方式甚至认知规律。

教学环境的改变,给仅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课堂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教师几乎完全掌控的教学控制模式正在崩溃,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甚至主要来源,不再是“课堂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原有的教师和学生(通常被单个地看待)之间单通道单方向的知识传输通道无法避免地断裂了。有些毕业生回忆说:大学期间的兴趣培养是零散的、断续的,特长的形成过程往往被抑制、打断、终止,学校的培养没有形成合力以明确助长兴趣点,最终结果则是难有特长。

从知识传输的角度看,教与学面临的窘境给我们提出的挑战实际上就是:重新构建知识传输通道需要根据怎样的指导?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围绕人的兴趣培养并形成特长?本文在知识流动理论指导下,理清兴趣和学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分析教学活动中各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特点,探讨并实践“注重连贯―聚焦―交流的链式教学”,以保证面向兴趣―特长培养的教学质量。

二、知识流特点与知识形成规律

(一)个体学习的知识流动过程

综合唐艺等人和谢守美提出的知识个体的知识流动过程模型和Holsapple等人提出的系统知识链概念,本文用图1来相对完整地表示个体学习中的知识流动过程。从图1可知,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一旦停留或中止在这个链条的中间环节,则新知识和新知识结构都无从产生和形成,换言之新知识结构在个体中的形成需要从头至尾连续的知识链做保障;图1还提醒我们,知识链中存在着遗忘、无序、冗余、老化等等耗散现象,一旦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则耗散效应会严重影响新知识以及新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个体之间互相学习的知识流动过程

如果更全面地考虑耗散的存在,则我们可以把个体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表示为图2,其中个体甲向个体乙学习的知识流动过程A,就是图1中的过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甲向个体乙的知识传授也是个体甲再学习的过程,它类似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从图2可知,知识源是自身已有知识,不是外部知识源;源自内部知识源的知识流动可以产生并形成自身的新知识(图2粗实线)。

图1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流动

图2个体之间互相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流动

(三)知识流动速率

唐艺等人例举了一个典型的知识流动速率发生减慢的情况,即当多个学习主体构成层次关系,因而某两个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必须经过其他主体的传递才能实现时,知识的流动速率将减慢。

三、兴趣培养对教学设计的要求

围绕兴趣的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学习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博览群书”、“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等学习方法适合知识面的扩大,而人们对兴趣形成的共识则是:专注、稳定和持久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育成了特长。不难觉察到,由兴趣培养特长所需的这些条件和知识流动理论对新知识形成的要求是吻合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所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环境可以直接施加影响的情境兴趣和主题兴趣,至于已经完成了塑造的个体兴趣,则是情境兴趣和主题兴趣培育和转化的最终结果。情境兴趣对主题兴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主题兴趣对情境兴趣又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一主题非常感兴趣时,营造和渲染的策略会对情境兴趣的“维持”起积极作用,而当学生对某一主题无甚兴趣时,相关策略只会对情境兴趣的“激发”起积极作用,甚至有些无关教学主旨和教学目的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小技巧,往往对促进学习无甚帮助。他们的观点既肯定了情境和主题对兴趣的积极作用,鼓舞我们寻找和探索围绕兴趣的教学方法,又让我们知道不能只注重零碎的、局部的、短时的做法和方法,更要避免那些对兴趣培养起负面作用的“味精”式技巧。

四、围绕兴趣特长的链式教学实证

鉴于内化和外化的质量取决于学习主体,我们应该做也能做的是:设计、组织、营造并加强知识的流动过程,特别注意设计和营造该过程中的知识选择、生成、内化、外化、再组织、再内化、再外化等环节。这里介绍本文采用的以专业基础课课程论文为起点的围绕兴趣特长的教学实践:从选择课程论文题目开始,通过后续一环扣一环连贯、聚焦且学习主体之间充分交流的教学链(图3),对兴趣点加以激发、发现、提升和培育,最后将兴趣发展成具备初步集成创新能力的特长。对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学链中即时予以修正与改进,进一步保证了教学质量。

图3围绕兴趣/特长的教学链从零散到完整的分步形成过程

(一)教学链的设计

1.课程内部教学链的完整性及其作用。实际上,图3中许多模块更早的时候已经零散地被教师所采用,毫无疑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只有在补充了“期末考试范围”、“作品”、“设计报告答辩”等模块后,每一门课程内部的教学链才完整了。从知识流视域看,不仅要经过前期模块的“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生成”、“内化”、“外化”等功能,还要经过新增模块的“再组织”、“再内化”、“再外化”功能,才能明显提高兴趣的培养质量。换言之,新增模块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是兴趣得以巩固的一个条件。

2.前后课程之间教学链的衔接及其作用。在一门课程结束后,由于教学过程的停顿,知识流出现了停滞,造成兴趣淡化、分散、转移,甚至丢弃和消失。我们采用在后续课程一开始就设置具有衔接功能的模块,使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得以持续,减少了“耗散现象”的发生。图4中课程设计实践周阶段和专业实验课阶段的起始模块“方案论证”就起到衔接聚焦的作用(参见图5)。

3.充分的交流。学生之间在互利驱动下的交流具有师生之间交流所达不到的充分性。比如,学生小组在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后,接下来教师宣布这些问题属于期末考试范围。于是,学生小组之间自然而然开展起很充分的交流。这种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非常有利于知识以较高速率流动。

(二)实践中的观察与改进

我们对尝试教学改革以来共五届学生的近四届情况进行了持续统计研究(见表1),对四个年级在各个不同教学阶段对应于相应改革措施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表1 四个年级学生在各个课程阶段的兴趣保持人数

效果一:2009年级开始在专业基础课阶段增加“期末考试范围”模块,该模块使2009、2010、2011三个年级学生与2008年级相比,兴趣保持率从原来的35.5%首先提高到47.3%,以后逐步递增到54.7%。

分析:有明显效果,但不够大。经过了解和分析,原因是大二学生在一开始不清楚自己的真正兴趣到底是什么,教师仅凭基础课课程论文确定的兴趣点其真实度不是很高。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即一旦发现不是(甚至仅仅可能不是)自己的兴趣,便立即放弃,喊都喊不回来。要想较大幅度提高兴趣保持率,仅靠这一措施是不够的。

效果二:从2009年级开始,在课程设计实践周阶段增加“方案论证”和“作品演示”模块之后,出现兴趣转移的比例明显降低。与2008年级相比,2009、2010、2011三个年级发生兴趣转移学生的比例从原来的40.7%经过20.0%、21.6%,最后下降到14.6%。

分析:通过走上讲台“”和“答辩”,学生普遍反映理清了相关知识脉络,总结了产品开发的步骤和经验,兴趣点聚焦了。少数因故没有进行该两个模块的同学,抱怨缺少成就感,其中还有同学因此而“兴趣索然”,后来发生了兴趣转移。这可以解释为通过增加流动环节而避免了知识静止状态下的耗散现象。

效果三:从2010年级开始,在专业实验课阶段增加“方案论证”和“设计报告答辩”两个模块,它们和课程设计实践周阶段的“方案论证”和“作品演示”模块的原理是相同的,因此,评价这两个模块的作用更准确地要用“兴趣稳定率”来衡量。经过这一模块,兴趣维持率从此前的68.8%经过78.6%提高到96.6%。

分析:要使学生兴趣得以保持和延续。既要求有形式上的承接、连贯与紧凑,同时也必须有内容上的提高和递进,主要是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经过这两个阶段而兴趣没有发生转移的学生,基本上在大学阶段不会再发生转移了,至少不会在大方向上发生转移了。

虽然各种方法和措施对围绕兴趣和特长培养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但在实际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的现象。严格说来,兴趣转移不能一概地被否定。但是,兴趣不能频繁转移,至迟不能晚于三年级下学期。否则,形成稳定兴趣并发展成特长的比例极低。我们准备在2012年级尝试将教学链的起点前移,在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课程及其实验课阶段,探索合适的形式开展早期激发和发现兴趣点的任务。

五、结语

把教学看成密集快速不停顿的知识流运动,设计并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密切接触和交流的教学过程。通过几年的坚持,本文介绍的“注重连贯―聚焦―交流的链式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授课热情得以提高,特长得到较好培养。同时,以本文探索为重要支撑,形成了从入学到毕业的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围绕兴趣特长培养链”雏形。

[参考文献]

[1]刘振天.论大学教学内容更新的策略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2,(24).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2,(3).

[3]余胜泉.技术如何革新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 2012,(8).

[4]钱海燕,肖志国,陈侃等.师生对“教学优点”的不同定义[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4).

[5]于永华.方法学习:本科生学业标准的重要内容[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

[6]Ainley, M. Hidi, S. Berndoff, D. Interest, Learn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 94(3).

[7]涂阳军.论学习兴趣的养成:对西方近二十年来学习兴趣研究的反思[J].江苏高教,2013,(1).

[8]唐艺,谢守美.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研究[J].情报科学,8, 2009,27(8).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7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巧妙的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实现计算机兴趣教学。在利用学生好奇心理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知道学生对计算机哪部分内容感兴趣。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知道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性,到时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巧妙的运用计算机兴趣教学法,在教学时盲目追求兴趣教学方法,这样对学生对计算机兴趣的养成极为不利。第二,调动计算机课堂的和谐氛围。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时应该活跃课堂氛围,巧妙的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进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在计算机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理,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完幻灯片制作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精品的幻灯片展现给同学们,同时为了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教师还可以在幻灯片上添加一些热门的话题或者一些明星,这样将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观看完幻灯片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由于学生在观看时已经对幻灯片充满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让学生学习,其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通过电脑游戏实现兴趣教学

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在小时候都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对计算机游戏也并不陌生,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添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计算机小游戏。教师在利用计算机小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小游戏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尽量是一些能够增强学生思维的游戏,并且游戏应该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尽量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精心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计算机游戏。第二,教师应该对学生玩计算机游戏的时间和精力加以限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计算机游戏,对学生的发展危害极大,因此,教师要时刻监控学生的游戏时间,防止因沉迷于游戏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的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计算机成绩却较为突出,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小时候,这部分学生的父母经常会陪同孩子来一起玩一些有利于开发智力的小游戏,由此可见适当地玩一些计算机游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的空隙,教师要穿插一些不同类别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教会学生如何用学习到的知识玩游戏,把学习和游戏充分结合到一起,并且在学生游戏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自己在本次游戏中的体会进行总结,一次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利用活动比赛实现兴趣教学

在计算机学习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虽然计算机的学习方式较为新颖,但是一旦长时间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计算机学习丧失兴趣,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活力,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比赛的方式实现兴趣教学。第一,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等特点,围绕者计算机知识进行比赛,在比赛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宣传计算机比赛对学生的好处,鼓励学生积极报名。第二,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多鼓励,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自己积极动手动脑。第三,比赛结束后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帮助他们找到比赛失利的原因。例如,教师在讲授完word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word为主题的比赛,在比赛之前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城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会对成绩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颁发奖状,这样不但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是一种鼓励,而且还能激励那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小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以后的课堂氛围,传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热情。再比如,为了增强学生对演示文稿的熟练度,教师可以不限制题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份演示文稿,然后与学生一起当评委,从演示文稿的选材以及制作的技术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总体评价。教师定期开展这些计算机专业知识比赛,给以给学生良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对每个人的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都会起到一定的好处。

四、结语

有趣的会计知识篇8

关键词: 中职会计专业 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学习动力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中职类会计专业学生大多反映会计难学,会计教学枯燥,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积极,很少进行思考和讨论,课堂气氛不活跃,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能有效进行。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积极性,无法有效掌握知识,也就不能实现学习目标。分析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中职类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底子较薄。经过中考筛选,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类学校学习,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能力一般,对学习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虽然不可一概而论,但大多数学生认为进了中职学校就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没有把学习职业技术放在心上。

二是传统会计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会计人员给人的一贯印象是严谨,一板一眼,谨小慎微,这是这个专业的特性。教师在讲课时延续了这种风格,习惯一章一节地讲,而学生则面无表情地听。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正常,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很明显,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没有兴趣,表面上的认真听讲不能提高效率。

那么,教师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教学中,我总结了这样几点,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第一,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是从喜欢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开始的。教师拥有良好的个人魅力,学生就会服你、喜欢你和尊重你。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是有优雅的外表,更多的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上。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生理上讲,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正趋于成熟,从心理上讲,他们正处于困惑期,对人生、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正是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的时期。老师不仅应传授知识、教授技术,还应从各方面向学生提供帮助。

第二,上好第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第一堂课开始。第一堂课是建立学生对本门课程初步印象的重要一步,上好了第一堂课,学生对会计课有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学生就会愿意上好后面的课程。我在上第一堂课时,经常会使用一些榜样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会举这样两个例子:一是学生都非常喜爱的知名运动品牌NIKE,它的创始人前任CEO菲尔・奈特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学习会计专业,担任过会计师。后来才开始创业,让NIKE这个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二是本校毕业的某同学,他在进入企业时,最初是在生产岗位上工作,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非常辛苦。企业的一个会计人员离职之后,领导得知该同学是会计专业毕业有会计资格证书,马上将他调到会计部门工作,而该同学也不负厚望,凭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自己认真工作的态度获得领导的赏识。这两个例子,一个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品牌创始人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仰慕之心,一个是身边同学的奋斗故事,更贴近实际。通过一系列榜样事例,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受到调动。

第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开始之前,我经常使用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原始凭证这一节时,我创设情境:过年时,我买了一瓶酒送给父亲,当时没问商店要发票,回家后发现酒是假的,我只好哑巴吃黄连。从这个情境导出原始凭证的含义和作用,引出新课内容,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幽默通俗的语言。如在讲到应付账款的时候,我就用班上符同学今天中午去食堂买了中午饭但没付饭钱打比方。因为符同学的“符”与负债的“负”读音相同,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活跃课堂气氛。在后来的核算中,大家都记住应付账款是负债类科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