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8篇

时间:2023-09-26 15:10:33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1

关键词:莲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07

思灵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西南部,其拥有悠久的莲藕种植历史,且所生产的莲藕品质优良、口感甜脆。近年来,思灵乡的莲藕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优良品种与技术的引进、种植面积的扩大、农业旅游的发展以及相关加工企业的引进等,从而促进了思灵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有力地推进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思灵乡莲藕产业发展的现状

思灵乡拥有悠久的莲藕种植历史,但是其传统的莲藕种植由于长期的近亲繁殖以及藕种的老化等原因,从而造成其莲藕具有产量少、品质低以及商品率低等特点。而且,思灵乡的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这就造成了其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从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1-2]。

近几年来,思灵乡通过积极引进优良的莲藕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扩大莲藕种植面积以及积极发展观光旅游、招商引资、发展莲藕加工企业等措施,促进了其莲藕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为思灵乡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012年平安村的莲藕连片种植面积达40.02多hm2,带动了山汶、思劳、古樟、太平村委的群众种植莲藕,面积达73.37hm2。

2 思灵乡发展莲藕产业的有利条件

思灵乡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非常的充足,平均年降雨量达1200mm以上;日照充足,年日照时间达1700h以上;热量充足,冬季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1.2℃。思灵乡拥有耕地面积2254.13hm2,其中水田面积为825.41hm2。这些优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思灵乡莲藕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思灵乡发展莲藕产业的措施

近年来,思灵乡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大力发展莲藕产业,其中包括引进优良品种与技术、扩大种植面积、成立平安“莲香”农民合作社、思灵乡莲藕专业协会、发展观光旅游、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及发展相关加工产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思灵乡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3.1 引进优良品种与技术

思灵乡从湖北引进“鄂莲5号”莲藕,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生长周期短、淀粉含量高、藕茎体型肥大、口味香甜以及炒食香脆等特点,使得思灵乡的莲藕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该品种莲藕市场价格比其它普通品种要高出很多,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增收。目前,全乡已普遍种植“鄂莲5号” 品种,且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思灵乡在积极引进优良莲藕品种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根据思灵乡常年温度比较高,而且夏季雨水充足等特点,使其莲藕种植主要方式:1年2季。第1季于3月进行播种,到7月即可进行采收;第2季于8月初进行播种,到年底即可采收。还可套种慈菇,产慈菇1000kg/hm2。思灵乡的莲藕种植多以水田种植为主,在种植的过程中对于藕田的选择与整理、藕种的选择、种植时间和气温的把握、种植密度和方式的规范、人工除草以及合理采收等栽培技术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其莲藕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扩大种植面积

由于优良莲藕品种和技术的不断引进,以及莲藕市场价格的提高,使得思灵乡的莲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思灵乡已经在平安村建立起莲藕种植基地,其种植面积达40.02多hm2,产值达1.5万元/hm2左右,为种植户带来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山汶、思劳、古樟、太平村委的群众种植莲藕,面积达73.37多hm2。另外,其它村的莲藕种植面积也在逐渐增加,从而促进思灵乡的莲藕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3.3 成立合作社,保障种植收益

为壮大莲藕产业,平安村成立了“莲香”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思灵莲藕专业协会。形成“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并与福山农副产品销售公司合作,切实做好产前的种子供应、产中的管理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3.4 发展观光旅游产业

思灵乡在发展莲藕种植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产业,使得其莲藕特色产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思灵乡主要通过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化藕池周边的环境,建立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例如建立景观大门、游客游览的道路、观赏台、停车场、宾馆、酒店等,从而打造其独特的“荷塘月色”观光旅游。另外,思灵乡还通过结合其它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生态旅游,以提高其地方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3]。

3.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思灵乡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农民进行莲藕种植,其中包括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莲藕种植基地以及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莲藕种植技术等。

3.5.1 出台鼓励发展莲藕特色产业优惠政策

今年思灵乡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莲藕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扶持资金,对全乡新种植莲藕的农户进行补贴,当年全乡就新种植莲藕73.37多hm2。

3.5.2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开展“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建设,引导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培育出许多莲藕种植大户。

3.5.3 基础设施建设

思灵乡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用以修建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思灵乡还加大游客通道、观赏台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本地的旅游产业。例如:思灵乡党委和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将原先种植水稻的水田改为种植莲藕的藕田,从而使种植户的收益增长近10倍。

3.5.4 建立莲藕种植基地

思灵乡党委和政府在平安村建立40.02多hm2的莲藕种植基地,以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2014年,平安村的莲藕产量3000多kg/hm2,产值达到近1.5万元/hm2。这使得全乡的农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其它村也相继进行莲藕种植。

3.6 发展相关加工产业

思灵乡政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并加大财政投入,用以建立与扶持莲藕加工企业,从而促进其由传统的种植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例如,思灵乡建立藕粉加工厂、藕粉面条加工厂等相关的加工企业。这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延长了莲藕产业链,开拓了产品新市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 思灵乡莲藕特色产业所取得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思灵乡已经实现了莲藕的普遍种植,莲藕产量不断地提高。同时,思灵乡的“荷塘月色”观光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第3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附近市民的旅游圣地。另外,思灵乡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促进了莲藕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思灵乡莲藕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相关加工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莲藕产业逐渐成为全乡的支柱性产业,从而初步实现了其农业的现代化[4-5]。

5 总 结

武宣县思灵乡的莲藕特色产业是由莲藕种植产业、莲藕加工产业以及观光旅游等第一、第二、第三3大产业组合而成的,这种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而且,思灵乡的莲藕特色产业发展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其农业的产业化以及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方永颖.发展莲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J].长江蔬菜,2014(03):62-63.

[2] 马章甫,宋继伟.武汉市蔡甸区莲藕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长江蔬菜,2008(08):54-55.

[3] 王瑜,吴修,马加清等.山东莲藕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蔬菜,2013(03):22-24.

[4] 张长贵,董加宝,王祯旭,谢伍容.莲藕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34-36.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合作组织链接、一批企业和大户支撑的办法,在未来3-4年时间内,集中力量抓好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水产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鼓励和引导一批联系紧密、市场相关、产业相联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服务组织开展分工合作,培育形成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

二、工作重点

(一)粮油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实现粮食总产463万吨、油料总产23万吨、粮油加工产值64.4亿元;20*年实现粮食总产500万吨、油料总产30万吨、粮油加工产值100亿元。培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18家,1000亩以上粮油种植大户100个。

2、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粮食局。

3、承办单位:*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友勇米业有限公司、*帅旺食品有限公司、*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天裕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县南港东方米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及其主管部门,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市农科所、市植保站、市土肥站、市种子管理站、市种子公司等。

6、重点建设项目:*三农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优质粮种植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市*面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友勇米业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2亿元、1.08亿元的2个年产10万吨碎米深加工淀粉麦芽糖项目;*帅旺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600万元的4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及5万吨仓储中心项目;*大团结食用油有限公司投资1.9亿元的10万吨精制冷榨食用油产品生产建设项目;*汇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年产10000吨淀粉糖酯、*00吨大米食用蛋白粉和紫甘薯种植项目。

(二)生猪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生猪饲养量580万头,出栏365万头,母猪存栏17.9万头,规模养殖比重40%以上,生猪年加工量90万头;20*年生猪饲养量700万头,出栏450万头,母猪存栏21万头,规模养殖比重60%以上,生猪年加工量200万头,培育年产值5亿元以上生猪加工企业1家、1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商务局。

3、承办单位:*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县康达畜禽有限公司、*大别山生态综合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县三缘牧业有限公司、*县长风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省*县康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市东润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市天时畜牧种业有限公司、*瑞泰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新华饲料有限公司、*天业集团饲料有限公司。

5、服务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畜牧兽医站,各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省西商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34亿元的优质商品猪贸工农产业化经营项目;*老山区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黑毛猪生产加工开发项目;*思裕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10万头猪场建设项目。

(三)家禽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家禽饲养量1.2亿只,出栏8800万只,禽蛋产量14万吨,肉禽年加工产值6亿元;20*年家禽饲养量1.6亿只,出栏1.3亿只,禽蛋产量16万吨,规模养禽比重达到60%以上,肉禽年加工产值15亿元以上,培育年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夏星食品有限公司、*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一隆羽绒有限公司、*省*县玉河羽绒有限公司、*县华强羽绒有限公司、*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三祥羽毛有限公司、*省*西羽绒厂、*宝祥禽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恒福食品有限公司、*省*西白鹅原种场、*县银源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市华润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新华饲料有限公司、*天业集团饲料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畜牧兽医站,各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夏星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年产5万吨冷冻禽肉制品生产项目;*市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5000万只禽类加工项目;*宝祥禽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投资1.28亿元、6000万元的5000万只肉禽深加工项目和*西白鹅熟食制品深加工开发项目;*县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肉鸡产业化项目;*省*县玉河羽绒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西白鹅生态养殖基地和羽毛(绒)交易市场项目。

(四)茶叶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茶园面积45万亩,产值6亿元以上,其中*瓜片茶园15万亩,产值5亿元;*黄芽有机和绿色认证茶园*万亩,产值1.5亿元;*小兰花茶园6.5万亩,产值0.8亿元。20*年茶园面积50万亩,产值10亿元,其中*瓜片茶园20万亩,产值6亿元以上;*黄芽有机和绿色认证茶园15万亩,产值3亿元;*小兰花茶园7万亩,产值1.2亿元;培育超亿元产值茶叶龙头企业2家、5000万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县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县大团山茶厂、*名优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省*县圣茗茶叶有限公司、*舒绿茶业有限公司、*省*市大山茶厂、*市金*茶厂、*市东石笋野茶开发有限公司、*县齐山*瓜片有限公司、*县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质监局、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农委,相关县区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省*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瓜片有机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标准化加工厂房及清洁化、机械化加工工艺研发项目;**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大化坪有机生态茶园;*安态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00万元的*瓜片智能机械化加工生产线研发与推广项目;*县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茶叶精深加工项目;*舒绿茶业有限公司投资6100万元的茶多酚及茶色素提取项目;*县投资2000万元的有机*瓜片产业化开发项目;*县投资4000万元的茶业发展项目;*瓜片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整合、保护和规范使用项目。

(五)油茶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新育苗400亩,新造林3万亩,低产林改造6.5万亩,油茶面积35万亩,茶籽产量1.5万吨,年加工产值2.5亿元;20*年油茶面积50万亩,茶籽产量3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培育年产值2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3、承办单位:*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新世界绿洲茶油有限公司、*省*县鸟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市邦恒茶油发展有限公司、*县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县硕果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5、服务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西学院,相关金融部门,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大别山科技开发公司投资4700万元的2万吨油茶籽综合加工项目;*华银茶油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的年5万吨油(绿)茶籽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县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油茶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县硕果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000万元的凡冲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茧丝绸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桑园面积20万亩,蚕茧产量1.2万吨,年产白厂丝1500吨,年加工产值2.5亿元;20*年桑园面积30万亩,蚕茧产量2万吨,年产白厂丝3000吨,年加工产值6亿元,培育年产值超3亿元企业1家、超1亿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委。

3、承办单位:*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实施主体:*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龙华集团、宏宝集团(*)丝绸有限公司、**金燕桑茧丝绸有限公司、*三利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太平丝棉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相关县区政府、管委及其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源牌集团投资1.8亿元的年产50万件出口蚕丝被项目;*三利丝绸集团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缫丝、丝绸技改及20万件丝棉被建设项目;宏宝(*)丝绸集团公司投资5200万元的1.5万亩蚕桑基地建设和蚕丝制品加工项目。

(七)毛竹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毛竹种植面积65万亩,年加工产值9亿元;20*年毛竹种植面积80万亩,年加工产值16亿元,培育年产值8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4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3、承办单位:*龙华竹业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龙华竹业有限公司、*春城有限公司、*县金诚竹业有限公司、*宝德利竹业有限公司、*丰田竹业制造有限公司、*县盛隆竹业有限公司、*省*县富邦竹业有限责任公司、*县华竹实业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相关金融部门,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等。

6、重点建设项目:*龙华竹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年产200万平方米竹木复合重组材项目;*春城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竹加工剩余物沼气能源化项目;*县盛隆竹业有限公司投资5200万元的年处理1万吨农林剩余物竹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金诚竹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竹胶板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八)大麻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大麻种植面积8万亩,麻皮总产1.36万吨,年加工产值3亿元;20*年*大麻种植面积15万亩,麻皮总产2.8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农委。

3、承办单位:*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市凯旋大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金鹰股份*麻纺有限公司、*市百里大麻专业合作社等。

5、服务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农科所,市质监局、农发行*市分行等。

6、重点建设项目:*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450万元的大麻纤维产品系列开发项目;浙江金鹰股份*麻纺有限公司投资7350万元的*大麻产业化项目;*市百里大麻专业合作社投资的8000万元的大麻标桔杆活性炭项目。

(九)渔业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9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5万吨,产值22亿元;20*年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产值33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1家、超5000万元企业2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

4、实施主体:*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华海鳗业有限公司、*金湖水产有限公司、*县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县瑞明水产养殖场、霍邱县东湖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霍邱县西湖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水产局、市水产站,各县区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县万佛湖渔业总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西五大水库苗种配套基地—万佛湖水产良种场建设项目、投资8600万元的*西五大水库水产品生态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华海鳗业有限公司投资1.29亿元的4000亩鳗鱼生态养殖基地和年产3000吨烤鳗加工出口项目;*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640万元的水产品深加工出口项目;*县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安丰塘生态养殖及水产品深加工项目。

(十)蔬菜产业

1、发展目标: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200万吨,总产值25亿元,其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面积40万亩;20*年蔬菜种植面积150万亩,产量230万吨,总产值30亿元,其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面积80万亩,蔬菜年加工产值6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亿元蔬菜加工企业3家。

2、责任单位:市农委。

3、承办单位:*华园食品有限公司。

4、实施主体:*华园食品有限公司、*市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新荣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舒丰现代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景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省*县天绿食品有限公司等。

5、服务单位:市农科所、市菜办、市植保站、市土肥站,各县区主管部门。

6、重点建设项目:*华园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果菜深加工项目;*景山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水煮菜生产线及冷库扩建项目;*华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00万元的万亩绿色蔬菜(外向型)产业化项目;*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山野菜、冷冻食品加工项目;*县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0万元的*农业科研基地及绿色蔬菜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投资700万元的*县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项目。

三、主要措施

1、强化产业协会建设。按产业分类积极稳妥地组建各行业协会,吸纳更多积极性高、有实力的企业和大户进入协会,提升协会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每个产业确定1-2个市直部门作为召集和主管单位,明确一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实施法人和产业协会会长候选单位,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大户、经纪人作为实施主体和协会的主要成员,具体负责产业发展的推进。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协会向实体性、产业性发展,逐步过渡到专业合作社。每个产业协会由会长单位提供专门办公地点,明确1-3名全职人员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人员经费由协会自理。会长和副会长单位根据工作业绩,定期实行民主评选、动态管理。每个产业所涉及的县区及其产业的细分行业,比照市级产业协会模式架构组建分会,扩大产业协会的覆盖范围。

2、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长远,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各责任单位和承办单位负责产业内各相关部门、企业、组织和大户的组织协调,齐心协力,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部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以及农产品标准的制定,走标准化带动产业发展、拉动效益提升的道路。各产业协会在抓好特色产业中长期规划建设的同时,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每年至少为会员办好5-10件实事。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3

乳山寨镇耕地面积5.2万亩,农业人口3.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6亩。近几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本镇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确立了改造传统产业(小麦、玉米)、壮大新兴产业(畜禽饲养、茶叶)、巩固特色产业(草莓、苹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路子,初步形成了东部苹果、西部草莓、南部海鲜、北部茶叶、中部大姜的产业格局。目前,全镇发展大姜8000亩,苹果3000亩,芋头5000亩,大棚草莓2000余亩,茶叶1000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草莓、茶叶两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草莓种植上,顺势利导,组织实施了“品牌带动、政策倾斜、服务引导”战略,加快了两大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注册了新自然博士无公害草莓商标,并出口新加坡;二是成立了草莓经济合作社,实行统一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农民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困难,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结合市里确定的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依托巨禺山风景区开发优势,确定了长期的茶叶发展规划,通过协调正华公司在赤家口村创建茶叶专业村,走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由正华公司为老百姓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支持,负责统一收购,并由正华公司牵头成立乳山寨镇茶叶经济合作社,统一镇域茶叶品牌,高调炒作,打响了乳山寨茶叶品牌。

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在茶叶发展上,我镇在去年免费提供茶种,每亩补贴200元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入30多万元,发挥激励措施作用,带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有效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壮大发展,逐步提高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度。在大姜、芋头等产业发展上,通过与企业联手建设发展大姜示范基地,与企业签定最低收购价格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解决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近几年,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条件改造力度,先后引进农业项目7个,投放在农业基础设施改造资金达两千多万元,完成节水灌溉2万多亩,夹带治理土地1万多亩,新建及维修平塘12座,新打大口井24眼,新建蓄水池4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镇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群众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人力资源馈乏、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政策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群众认识不足,主动调整积极性不高。近几年,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群众因长期传统观念影响,过于重视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对新兴优势产业前景缺乏预测和认识,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农村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馈乏。据调查,受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带来的高收入影响,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现阶段在村务农60岁以上人口占了80%,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了95%,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高效产业推广的进程。

农村市场发育不全,销售渠道不畅。现有的农村集贸市场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条件较差,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还处于自然成交,无法适应当前大调整、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农产品质量亟待加强。由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和群众科技兴农意识不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广大农村群众普遍对农产品食品安全意识,在控制农药残留和化肥使用上缺乏自觉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农业基础设施和土地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现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和2001年土地延包后,村级机动地不断的减少,村级发展规模经济的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策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到我镇农民增收的大事。我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草莓、茶叶、苹果、大姜、芋头等五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五抓五促”:

(一)抓政策宣传,促产业规模提升。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企业效益不景气,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减少。而我镇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国内整体形势下,始终保持较高的稳定收益,大棚草莓种植自元旦开始收益截止到目前,仅2个月的时间,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面对双方收益形势对比,我们一方面加大外出务工与发展高效产业收益对比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由村、镇两级组织出面协调,实行统一规划土地、统一科技服务、统一营销,走专业合作化路子,带动返乡农民工发展高效产业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计划今年在全镇总面积达到2000亩的基础上,新发展800亩;一方面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去年,镇党委政府在免费提供茶种的基础上,小年前已将每亩200元补贴款共计16万元发到了群众手中。今年,3月6日,镇党委政府又将投资16万元购入的5万多斤茶种发到了各村,并决定,每亩茶叶再补贴200元,今年共发展茶叶种植800亩,同时围绕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目前,正华集团茶叶加工厂已在赤家口村开工建设,既有效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又壮大了全镇茶叶加工业的发展,逐步提高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度。

(二)抓农产品加工,促产业增值增效。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展程度。据调查,农业初级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价值量的10%,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要鼓励涉农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以点带面,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重点搞好小管村气调库建设,拓宽草莓储藏和销售渠道,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加快茶叶加工厂建设步伐,由政府出面协调加工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意向书,解决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带来的销售问题,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壮大发展;吸引外地企业来我镇发展大姜、芋头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

(三)抓科技服务,促产业优化发展。由于群众生产长期以来从事以传统产业为主,对特色产业生产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我们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把农业科技人员聘请到我镇生产第一线,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搞好技术服务,组织镇科技人员和特色产业种植大户到外地或高等农业技术院校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水平,优化草莓、大姜、芋头等产业品种,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4

1.1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不足,生态农业有待发展

目前,海南良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于60%,尚有荒地约130hm2;适于海水养殖的浅海滩约95hm2,利用率只达10%;淡水养殖面积8×104hm2,大部分还没有利用。同时,特色农业资源的利用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致使渔业、畜物业生产发展缓慢。其中,渔业产值仅占海南农业产值的16%,年人均水产品67kg,相当于台湾人均水平的30%;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低下;在一些地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绿地面积和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态的破坏现象,生态农业还有待研究、创新和发展。

1.2农业技术基础薄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

海南农业技术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论是与我国先进省份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抗灾抗害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或更大的差距。特别是海南设施栽培技术,在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则更加明显。海南设施农业发展缓慢,有待新的起步、发展和突破。

1.3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创新落后

海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研发的水平落后,科技推广经费缺乏,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发展为新的产业的速度与效率不高。具体说来,海南农业技术人员仅3941人,每1400农业人口中只有一个农业技人员。全省事业单位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2.3%,公有经济企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为6%;在农林牧渔业,农业技术人员集中分布于各事业单位,而真正从事一线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较少。

1.4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目前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品牌结构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首先,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优良性能和质量安全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和提高。其次,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区域布局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存在着较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再次,海南特色农业产品繁多,但是,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较低,加工规模较小,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1.5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建设亟需提高,绿色农业有待发展

尽管海南瓜、果、菜品种的相对优势仍然明显,但生产水平仍较为落后,产品质量尤其是绿色指标或安全指标依然是影响农产品出岛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以来,海南农业产品销售中先后出现的“毒豇豆”、“毒香蕉”事件以及“汇源果汁检测”事件,对海南瓜、果、菜的出岛、出口带来了很大冲击,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海南农业产品的质量特别是绿色指标有待尽快提升,海南农业产品标准化的制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迅速健全,海南的绿色农业有待有效地向前发展。此外,海南的特色创意农业有待尽快起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特色民族农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特色育种农业有待迅速崛起,海南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现代产业动态结合的产业集群网络有待更快形成与运行。

2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根据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并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创新发展海南特色农业产业的总体思路或基本路径是依靠思想观念创新、管理决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创新等,在各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将各种特色产品作大、作强,进而发展为一大新的农业产业,并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形成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各相关产业相链结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网络。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特色的农业资源和优势的农业产品,并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和变化,大力发展海南特色的出岛、出口农业,这也是海南农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是对于所经营的农产品通过取得相关的质量认证与相应的商标权,并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一类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促进农业产品绿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海南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具体路径或思路,一是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作大、作强传统农业产品(如海南橡胶),开发高端品牌产品,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并在纵向上进行深度加工以延长产品链,在横向上进行广度开发即与其它产业相结合以拓宽产业链。二是依托海南特色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的研发或协同的创新,打造新的农业品牌。三是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引进国外的农业品种,进行培育、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地区、国内乃至国际的农业品牌。四是发展“特色出岛出口农业”。

2.2促动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

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的建设,为海南特色农业产业与海南特色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为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海南特色的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业传统等,同时也是海南特色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海南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是特色农业产业与特色休闲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与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目标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催生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并以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应根据岛内与岛外休闲旅游市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求,结合海南不同地区农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特色,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开发和建设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应注意和加强对现有的和传统特色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减少对原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农业生态、建筑园艺生态、习俗文化生态等的破坏。海南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村镇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其中包括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及其耕作方式、各具特色的食物饮品及其加工方式等。上述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既是特色民族农业也是特色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发展特色民族农业,一是加强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特别是农业文化、纺织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发掘和打造具有更大价值空间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的农业产品,并作大、作强,发展为新的民族农业产业。二是加强特色民族农业与特色民族旅游业的整合,以特色民族农业带动特色民族旅游、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

2.3注重良性循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特色绿色农业”

海南在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组建各级各类研发创新团队,探讨和揭示各地区、各领域、各层次特色农业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的机制与模式,创办不同农业领域和地区的特色生态农业企业、产业、产业集群,或示范工程与示范区域,并大力、有效地进行推广。从海南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实施了林牧复合工程、胶园立体种植、桉树林多层次结构、畜禽粪便利用等初级模式。应当指出,特色生态农业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综合优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实现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协调、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加快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一是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药的监督、监测、管理与控制,并对特色农业产品的质量进行全程的检测、控制与安全认证,同时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检测。二是在对农药加强全程监督、检测和控制的同时,发挥海南特色自然条件的优势,大力推广和种植各种有机瓜菜。三是组建和依托专门研发机构,开发耐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新的农作物品种。四是加强有关企业法规的教育,指导出岛出口农业企业按照国内外质量标准及其管理体系进行农业生产,使企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诚信经营的良好机制,从而打造海南绿色农产品品牌,促进海南特色绿色农业的发展。

2.4夯实技术装备基础,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和“特色育种农业”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显著标志。推广和应用适合海南的中高档瓜菜设施大棚,创新喷滴灌节水、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广适合海南特色的节能、环保、轻便、快捷、实用的新型农机,并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集约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基地,并大力进行推广;同时应投放专项资金,设立专门研发机构,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发热带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加速提升海南省设施农业的水平。育种农业也称制种农业,是实现农业产品创新进而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的重要基础。育种基地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的繁殖、制种、加代选育和鉴定等科研与生产活动。海南是国家南繁育种的基地,同时这一基地的建设也已纳入国家粮食发展战略规划,这是海南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海南发展特色育种农业就应切实把握这一机遇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加强南繁育种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向国内和各国开放,以服务全国、服务世界,吸引国内外各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在基地从事育种研究与生产活动,培育出更多、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使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真正成为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农业育种基地。

3.5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特色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指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价值增值的突破。创意农业是创意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与转化,即促使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并进行深度开发,以获取农业产业的效益。目前,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缺乏政策支持体系,组织化程度不高,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海南发展特色创意农业,应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和高度出发,立足海南特色的农业资源,组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跟踪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突破,重点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特色创意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特色创意农业产品的开发。同时,要加大对特色创意农业的资金投入和高科技投入,建设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高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创意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特色创意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增强特色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及其辐射力和带动力,从而加快海南特色创意农业的发展。

3结语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5

实现产业集群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可行路径。本文提出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培植和对产业链条进行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体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的演进发展,在产业链与集群网络互动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以及特色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集群;龙头企业

一、引言

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能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强调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方面表现突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然而在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实践中,依靠地理位置相邻,生产和加工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企业集聚并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辅助机构长期互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发展时期。如果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构建和培育产业链条,对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链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汇集产业链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并在链网互动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二、特色农业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一)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辨析产业链作为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投入的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纵向的产业链条[1]。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特征,农业产业链是指立足市场,在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下,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围绕某种核心农产品的生产或以此为原料进行的加工生产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所形成的链式结构。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专注于生产环节或片段的同时,不断强化与提供生产加工原材料的种植户以及农业加工制成品销售企业的互动联系,形成围绕农业加工制成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链条式结构关系。同农业产业链相比,农业产业集群这种农业产业空间组织具有更为明显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它是一系列地理位置相邻且相互联系紧密的农产品企业与地方政府、相关辅组织机构、广大农业种植户共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若能够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将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特色农业集群内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辅组织和中介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在一定地理空间集聚形成集群网络结构。

(二)农业产业链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作为农业产业的两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业产业链不是单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生产中形成的简单链接,而是相关环节以投入产出为纽带联接而成的复杂系统。从产业链空间组织结构来看,产业链纵向环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在核心企业的驱动下,实现产品和价值流动,在互动过程中形成承前启后的联系。在产业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聚集大量同类企业或辅机构,形成横向环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对于产业链,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其纵向上下游环节的衔接关系与价值分布,在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业链纵向各环节都参与产品价值的创造或实现,各环节具有连续追加价值的产业活动构成了价值链。价值在产业链上变化转移并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3]。产业链上农产品种植、加工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所实现的价值各不相同。在产业链上各环节中,根据其价值创造的多少可以区分出产业链的驱动力量。对于一般产业链而言,根据驱动力量的不同,可将产业链区分为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以及销售驱动型产业链,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中生产企业是产业链条的驱动者,销售驱动型产业链中从事产品营销的企业发挥产业链驱动者作用。对于农业产业链,生产驱动型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产业链条驱动者;销售型产业链中,从事初级农产品销售的企业(如大型超市)扮演产业链条的驱动者角色。就特色农业产业链而言,基本上属于生产驱动型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众多与特色农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4]。作为农业生产组织中的模式创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中,出于对某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需求,以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加工企业和大量的关联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进一步带动从事种子培育、农药化肥生产、机械工具生产、技术咨询、物流运输以及其他的辅组织机构的集聚,这些企业和辅助机构的集聚又促使农业聚集的进一步增强,经过集聚的自我强化效应,最终形成加工企业和关联企业、种植户、地方政府、辅组织或机构等主体联系密切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在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相互交织过程中构建了集群内部网络。可以说,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既是由各行为主体构成的经济网络,又是由各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培植和整合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发展既能实现农业自身的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又能对地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领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来实现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依托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产业链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还是通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部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本文认为,特色农业发展应该立足发展现实,在培育整合产业链基础上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演化,通过产业链与集群网络协同发展促进特色农业优化升级。

(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产业集群化战略已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国内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以及河北昌黎葡萄酒产业集群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增收以及传统农业升级转变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特色农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困境。我国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集而不群,多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仅仅是大量同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企业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较差,企业之间缺乏长期合作所需的信任关系,在生产合作中存在短期机会主义行为,难以形成有效地利益分享机制和维持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工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户之间的关系也更多表现为出售——购买农产品的买卖关系,双方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种植户与企业之间的销售契约不稳定,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压价”、“毁约”现象进一步降低双方长期合作生产的可能性;企业聚集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与辅组织机构也没有发挥有效促进和服务集群发展的作用。无论是自发的地理空间的企业聚集,还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聚,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对产业集聚成群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往往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在集群发展中完全忽略市场的作用,完全由政府主导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另一种极端则是听任市场发挥作用,政府部门对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不提供政策扶持和施加影响。在企业集聚区域,加工企业及相关企业、种植户、地方政府、辅组织机构等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的缺乏,难以在各主体间建立紧密的经济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制约了特色农业的集群化发展过程。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残缺和不完整、相关链条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是我国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的又一制约要素。我国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企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户以及与销售环节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通常较短,缺乏向上游种子培育、加工机械等环节以及下游物流运输、产品售卖等环节的拓展延伸;同时,产业链往往较单一,在产业链条横向上拓展不够,难以充分发挥每个链条环节的潜力。产业链纵向延伸不足与横向拓展不够,导致农业产业链难以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阻碍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利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带动不同环节企业集聚以及与地方政府、种植户、辅组织或机构互动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进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网络演进从组织结构来看,产业链是基于纵向生产关系形成的链式结构,产业集群则以内部主体构建的网络结构为显著特征。尽管二者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来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网络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协同机制,对集群网络演进、实现向特色农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当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该从构建特色农业链出发,明确识别产业链的主导者。由于产业链是价值链的物质承载体,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分布,通常而言占据价值最大份额的环节就是产业链条资源整合的主导者。从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特征来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构成中占据最大份额,因此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驱动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的主导。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下,对产业链主体进行资源整合,包括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强化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互动联系;以及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导或带动下,衍生发展附属(旁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主链条与附属产业链并存和协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为集群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产业链培植和资源整合是动态化发展过程,产业链条上的种植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关系不断强化,同时,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也促使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辅机构和科研机构介入并逐渐形成关系交错的产业集聚网络,网络中各构成主体经过较长时期的关系互动,在形成基于产品生产的经济网络的同时,长期的接触在个主体间构建了无形社会关系网络,特色农业发展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网络演进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培植整合并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过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又会对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产生反馈作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特色产业链在地理空间上的衍生拓展。产业链与集群网络形成的链网互动持续强化和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链整合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从国外发达国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来看,集群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结合产业链培植整合与集群网络演进发展的机理以及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我国未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在产业链培育整合以及产业集群网络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产业链各环节是在一定的投入与产出关联关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影响力系数最大[5]。因此,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应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特征,根据企业发展潜力、发展导向等一系列综合指标,识别出能够在产业链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龙头加工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依托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引领和强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延伸产业链以及强化与农户、中介组织、政府机构等集群主体的协调互动,最终特色农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进。2.对产业链实施深度资源整合,促进区域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发挥龙头加工企业主导作用,实施产业链资源的深度整合。在产业链纵向上加强处于分离状态的产业链条片段之间的联系,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链条间的联动,在分工协作机制下,逆向拉动产业链上游的育种、种植环节,正向推动产业链条向销售环节的有效衔接,不断延伸主产业链条;在主产业链条基础上,培植新的产业链条,扩展和完善产业链结构,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3.在培育和整合产业链过程中,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链网互动过程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培植和整合产业链,在完善产业链条结构基础上,产业链条上种植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其他提供配套服务或技术支撑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从单一的纵向联系向多向交错的网络状结构演变,而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又会推动产业链条的整合重构,在链网互动过程中不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4.充分重视和积极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链培植整合以及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特色农业产业链在培植和整合过程中,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在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资源整合中的能够发挥积极助推作用。同时,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之一,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初期,需要政府对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进行统筹规划;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外部企业集聚。政府部门在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进程中,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

参考文献:

[1]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5-42.

[2]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芮明杰,等.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48-51.

[5]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7.

[6]黎元生.闽台农业分工深化与产业链整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黄海平,龚新蜀,等.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4):64-69.

[8]肖小虹.农业产业链成长要素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44-47.

[9]杨蕙馨,纪玉俊,吕萍.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7(9):14-22.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6

>> 农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山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将带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 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人才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浅谈发展淳安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 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成都特色农业产业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7-21.

[6] 崔克勇,王闰平.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色农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

[7] 任素萍,刘洪英.对我省农业土特名优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0(4)

[8] 张继德,景伟,阎海旺.特色农业――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J].山西农经,2012(1)

[9]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 王闰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N].生产力研究,2004(9)

[11] 黄斯克.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J].企业家天地,2014

[12] 李锦华.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创佳绩[N].农村工作通讯,2014

[13] 段利亚.建设适应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N].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14] 喻茜.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孟丽芳.晋中市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16] 吴志宏.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18]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7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陇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建设生态陇南、和谐陇南、富庶陇南,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陇南,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陇南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陇南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陇南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南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陇南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陇南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陇南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陇南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成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陇南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陇南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陇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陇南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宕昌县沙湾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成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宕昌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篇8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和谐*、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县*乡*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县*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