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渔业文化8篇

时间:2023-09-28 09:07:57

渔业文化

渔业文化篇1

一、渔业安全“双基”工作建设行动

建立完善全市渔业四级安全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渔民自律管理、委托管理管理模式。对中小型渔船集中的地区,推广建立渔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对捕捞生产单位密集地区,引导联户个体(承包)渔船挂靠大渔业公司,实行委托管理;对渔船停泊分散、渔港安全条件较差的地区,全面建立县级渔业行政执法联系点和联络员制度,增强渔民渔船安全管理的可控性,努力实现安全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相协调,正规化、规范化管理渔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二、“平安渔业示范县、示范单位”创建行动

按照农业部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县”评选标准,全省渔业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单位”评选标准,会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积极推动全市“平安渔业”创建行动,以评选标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营造我安全、他安全、大家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和环境,推动渔业生产的安全发展和渔业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落实渔船船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动

通过与船长签订责任书并在每一艘渔船驾驶室悬挂“省渔船船长安全生产责任书”形式,明确渔船船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参加安全培训,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杜绝违章作业,保证渔民生命安全和渔船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安全。造成渔船较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追究事故责任。

四、文明渔港与执法文明窗口单位创建行动

积极推进农业部开展的文明渔港与执法文明窗口单位创建行动,学典型、树形象、强素质、严法纪,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严格管理,规范程序,积极做好服务渔民群众的工作,依法保障渔民渔船生产安全。

五、评选安全贤内助保障安全行动

积极开展安全贤内助评选活动,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深化到渔民家属的群体中,充分调动渔民家属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的积极性,利用千叮咛、万嘱咐、常唠叨的做法,提醒并督促渔民特别是船长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搞好安全生产。

初步确定:每年评选20名全市渔业安全生产贤内助,以此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带动渔民家属进一步做好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的工作。

六、渔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行动

一是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制度,建立渔业船员培训基地,完善以人为本的规范化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强化渔业船员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职务船员、远洋及涉外渔业船员实行特殊安全强制培训。

二是严格渔业船员考试发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渔业用工和准入管理,确保渔业船员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适应渔业生产发展需要。

三是积极推进渔民安全生产“三种意识”和“三个能力”的建设,即:“人人珍惜生命、人人重视安全意识,学法守法、安全行为意识,从我做起、相互关爱意识”和“遵章作业、规范操作能力,自主保安、相互保安能力,紧急避险、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高渔民安全生产的整体素质。

七、渔业安全装备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行动

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渔船船型和网具设计标准化建设,对木质渔船进行玻璃钢化改造,大型渔船冷冻化改造,提高渔船安全质量。大力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渔业安全生产上的应用,60马力以下渔船CDMA(手机)通信终端,60马力以上渔船AIS(自动识别避碰仪)和北斗卫星定位通信终端配备,渔船RFID(射频识别)系统建设,规范渔船标识,构建以CDMA网络、AIS网络和卫星网络“三网”为主体,以渔船基础信息管理(IC卡)、近海渔业通讯、渔船射频识别与渔港视频监控“四大系统”为辅助,省、市、县、镇四级共享的海洋渔船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对海洋渔船和渔港全海域、无缝隙的动态监管。

渔业文化篇2

摘要:休闲渔业是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和渔业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对辽宁渔业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休闲渔业文化景观的运动型、体验型、产业型、观光型和教育文化型等5大类型进行详细解析。这对辽宁渔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1引言

文化景观是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外在的或内在的文化特征。渔业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原始的经济活动形态之一,并随着科技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从沿岸渔业逐步拓展到深海渔业。渔业文化景观是渔业活动的劳动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体现,不仅包含产业活动发展过程中的生产行为,还包含因产业活动而衍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休闲渔业是指将渔业、旅游和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科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的,实现以一、二、三产业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目前,国内外不少相关学者对休闲渔业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休闲渔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游客的市场细分以及特征、跨学科式地(生物科学人文和经济等)综合研究发展等方面研究。国内学者侧重于休闲渔业的含义和类型、存在问题与对策、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研究;在区域方面中,侧重于山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广东和天津等区域的休闲渔业研究,这些区域把渔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政策来宣传和推广休闲渔业,并提升休闲渔业的品牌度和社会影响力。但是,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休闲渔业的相对比较少。

2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分析

海水养殖业是辽宁渔业的主导,这与辽宁气候适宜、水质肥沃,海岸有基岩海岸(港湾型和岛礁型)、淤泥质海岸(平原型和岬湾型)和沙质海岸(岬湾型和堤坝型)等类型多样有很大关系,并且沿岸富含藻类和底栖生物,也是多种鱼虾类繁殖活跃的场所。赶海、打渔是沿海民众赖以生存的技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可适应海域的捕捞渔法,以及富有浓厚地方风土人情的渔俗节庆、渔俗文化。捕捞渔法,从古时民间土法到科学捕捞的省时省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海边的渔民从利用简单的手工制作渔具,如用自制弯钩子、自制鱼笼、香味捕鱼、破冰冰河床捕鱼到现在利用科学机械、仪器定位鱼群,在适宜的时间点撒网收鱼使得渔业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越。渔俗节庆包括:放海灯、祭龙王、祭海、贴船联等。在民间依然传言渔民吃鱼翻鱼不吉利等特色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渔文化而兴起的节日,如长海县渔民节、钓鱼节、旅顺渔人节,此类节日的兴办发扬地方特色的同时吸引喜爱钓鱼的钓友、喜爱海产的游客,从而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各类靠海而建的海鲜市场数目逐渐增加,如大连湾辽鱼水产市场面积14万m2,是大连市政府的民生工程、旅顺海岸桥市场、营口裕兴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都是沿海旅游业吸引游客必备场所。

3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解析

在辽宁省《休闲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休闲渔业和文化景观研究,本文将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分为运动型、体验型、产业型、观光型和教育文化型5大类型,也基本涵盖了省“十三五”时期休闲渔业发展的十大方面。

3.1运动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运动型景观包括3点:一为岸上海洋观光活动,如堤钓、垂钓、高空滑索、海岸公园、渔人码头及岩石创意活动。二为海面活动,即在近海处可以体验海钓、水上摩托、水上步行球,深海可包游轮体验。三为海面下活动,即可依据海域情况设有潜水活动、潜艇体验。辽宁海域辽阔,海岸线弯曲绵长,沿海城市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沿海旅游资源丰富,大连地区大黑石海滨浴场可出现罕为人见的荧光海奇景;小平岛一带为海蚀典型地段,营口盖州海蚀则是中国唯一拥有18亿年历史的海蚀景观,形成多种形状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台、海蚀柱、海蚀桥等。合理利用自然的丰富条件为基础建立海岸运动场地,既保留了原有自然风景,又可以增强运动型休闲渔业文化为导向景观的整体美化。

3.2体验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体验型景观重点在于亲自参与。可包括:(1)参与赶海活动,捡拾螺、贝类活动及绿色藻类;(2)参与捕捞作业以及水产加工过程;(3)体验渔村生活、体验渔民劳作、体验民宿。大连甘井子区北部的夏家河海滨浴场位于渤海海峡作为赶海活动的佳地,“钓蝼蛄虾”和“抓海肠子”作为日常娱乐活动,不仅使老一辈市民唤起年轻时的回忆,同时这种靠海吃海的文化也耳濡目染着年轻的一代。浴场周边设施完整,植被葱郁。离岸地区,大连獐子岛海域下生物繁多被誉为“海底银行”,风景美不胜收,如多彩多姿的岛垛岩礁,清澈洁净的港湾沙滩。在体验捕捞作业的同时,可以欣赏自然的魅力。兴城市觉华岛是辽东湾最大的岛屿,有“南有普陀山、北有觉华岛”之美誉。整体规划为觉华八景区,无论是迎客、怀旧、滨水、文化各区各特色展现都达到一流。

3.3产业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产业型文化景观应该选取能力较强,资源丰富的海域地区加强建设,凸显其特色经济文化,利用科学应用与养护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市场。长海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由142个岛、垛、礁组成,是闻名中外的海洋岛渔场,也是大连渔业的发展领军地区。近年来,长海县政府应国家号召将“渔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为推进项目改造老旧设施,带动当地渔民成立规范化的渔家旅店,对于废弃船舶进行改造,形成特色消费场所,如水产销售中心、游船海鲜美食大排档、贝壳类工艺品售卖。这为加快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促进当地自营产业的同时,把居住环境也改造了一番,是一种双赢的战略。

3.4观光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以确保交通通畅便捷为前提,根据自然风景设置特色观光路线。由于水是渔业文化的载体,水又环抱岛屿,形成以下3个观光型休闲景观主导项目为:深海环岛游、海滨美食游、观赏渔业游。以沈阳为基点到辽宁境内可供观光的岛屿共25座,其中大连15座,以仙人岛为例,它是一座未经开发的原生态岛屿。白天观赏风力发电厂,游走槐树林,感受兔岛惊涛;黄昏退潮余晖洒落海面如万点金珠。以自然风光为热点,返璞归真为理念的原生态观光是近年来趋势所在。庄河地区观光海岛5座,大王家岛向来以海产丰富新鲜为特色进行观光宣传,依旧以老式的靠海吃海方式进行打捞海产,宣扬当地美食鸡毛菜,清炒杂色蛤。以抹不去的记忆为主题做怀旧体验观光。位于丹东的獐岛则以原始渔业闻名,被称为“万里海疆第一岛”保留原有古渔村,可观光当地渔村渔民的完整生产作业过程。

3.5教育文化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

教育文化型休闲渔业文化景观包括渔业推广、渔史展示以及渔业教育3点。渔业推广应含有定期举办养殖渔业新技术交流会议、海产品烹饪培训且举办比赛全民参与,进行优秀奖励。渔史展示应对民俗庆典的由来、海岛名称的由来、渔事传说等进行讲解,助于理解海岛文化背景,展示渔村文化。渔业教育应当对渔业海洋生物知识普及,了解海洋珍惜物种、危害性强的海洋生物进行重点教学、设立渔具展示厅、海洋生物分类展示馆等等。祭妈祖、建妈祖庙已经成为以海为生的渔民思想中的一部分。民俗庆典不仅可以吸引投资,而且可增加渔业知名度,如利用长海县钓鱼节、旅顺口渔民节深层加强渔业的文化建设。

4结语

渔业文化景观是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的变迁、历史的演变、人类活动行为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杰作,因此,渔业文化景观呈现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意义。辽宁休闲渔业文化景观研究,有助于和服务于辽宁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并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促进辽宁休闲渔业的蓬勃发展,还可以为其文化景观给予保护开发及改善对策,提升城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5-6

[2]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等.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71

[3]郑岩.大连旅顺口区休闲渔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7):80-81

[4]刘勇,赵万民等.城市文化地图与城市文化规划[J].规划广角,2008(8):67-71

[5]王茂军,栾维新,李向诺,等.大连市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设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51-52

渔业文化篇3

关键词:渤海渔村;民间剪纸;文化创意产业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也称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备受关注,并且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描述为“来源于创意或文化的积累,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联合国的定义强调了文化传承的群体性、历时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提升整个人类生活品质的作用,使得人们对此概念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准确。

就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言,英、美、澳、日、韩、新等国起步较早、研究较多、业态也比较成熟。他们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划分为广告、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音乐及表演艺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出版业、设计及视觉艺术、工艺制造、艺术和古董市场、建筑艺术等行业。

尽管全球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历程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方面,高辐射力与高融合性并存。一旦消费者对某种文化有所认同,必然带动对富含此种文化的所有创意产品的接受和认同,文化自身的高辐射力带来了文化产品的市场扩张,从而使得好的创意与其他相关行业融合,进一步带动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从而提升其他行业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小型化与集群化并存。由于强调知识与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单个企业往往规模较小,甚至表现为个人工作室的形式。但为了给消费者更强的文化冲击,这些企业通常要通过集群式分布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业园区。它们在集体的互动中共享信息、凝聚力量,建立与全球消费者和世界文化的联系。

二. 渤海渔村剪纸的历史

河北省黄骅市东北部的歧口一带,素称渤海渔乡,渤海渔村剪纸即发源于此。身处渤海渔区,特殊的渔业文化使得当地剪纸艺术的发展也独具特色。岐口东临渤海,鱼、虾、蟹等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又因为与天津、山东交接,道路纵横交错,交通非常便利,当地百姓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在科技欠发达、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的年代里,渔民完全靠海吃饭,收成难以保证,同时又有极高的危险性,生命财产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因此,渔民们就在逢年过节时做剪纸、贴窗花,祈祷出海的亲人平平安安、满载而归。

20世纪初,岐口村赵国英老人是远近闻名的剪纸高手,每逢海神娘娘的祭日,她都到庙前为人们剪纸祈福。村里逢过节娶嫁,也总有人请她剪上几幅炕围、窗围、窗花等,所谓“鸳鸯戏水成双对、龙凤呈祥添祥瑞”,“上炕石榴下炕桃、多子多孙团团绕”,“红双喜字添喜气、燃烧的蜡烛对人笑”,“虾儿跃、鱼儿跳、螃蟹横行船上跑”等,都是渔村百姓的必备剪纸样式。赵国英老人的外孙女韩宝菊,是渤海渔村剪纸的第二代传人,她的作品有反映渔家祈盼收获、团圆的《织海》、《思亲人》、《盼夫归》、《平安是福》、《满载而归》等,也有表现渤海丰富水产资源的《渤海潮》系列,还有寓意为人处世道德原则的《鸡有五德》系列。诸多作品凸显了渤海湾文化的特色,为韩宝菊赢得了包括全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同时,也使得渤海渔村剪纸更具标志意义和品牌价值。

2008年,渤海渔村剪纸被列为第三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在国际友好往来、互赠礼品及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以韩宝菊为代表的第二代遗产传承人和以白金磊、白金鑫为代表的第三代遗产传承人,为了将独具特色的渤海湾剪纸文化发扬光大,正在做着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三. 渤海渔村剪纸产业发展思路

渤海渔村剪纸虽然历史久远、内蕴独特,但长期以来,除了作为国际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的礼品外,一直缺乏市场化的运作,甚至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在电脑刻制、机械印刷的现代技术冲击下,传统剪纸由于耗时长、产量低、价格相对较高,已经乏人问津。剪纸艺人无以谋生,剪纸艺术已近人亡艺绝的境地。为了保护和发展渤海渔村剪纸,艺人韩宝菊创建了宝菊艺术社,个人出资制作剪纸作品画册、举办剪纸展览,并正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开办剪纸学校、出版剪纸教材。然而,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仅靠艺人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路,才能使得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断发扬光大。

第一,创建剪纸博物馆。

剪纸博物馆不但要突出渤海渔村剪纸的地域特色,也要将视野拓展到中国剪纸艺术的整体,以点带面,全面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工具、技法、传承人及代表作品等,使其成为全国剪纸艺术的展览和研究基地,以奠定渤海渔村剪纸在全国剪纸行业的领军地位。

在展品的展出和介绍上,除了文字和图案这些平面媒介外,应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以更好地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增强展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外,博物馆可采用耳机式讲解系统,分发给每位入馆人员,参观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各类信息,比起单纯地躬身看文字介绍更方便有效得多。

第二,开发剪纸风格的动漫产品和网络游戏。

年轻人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追随流行又强调个性,尤其在动漫产品和网络游戏上有很高的消费热情。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曾经拥有一个动画发展的繁盛期,这期间推出的《大闹天宫》《九色鹿》《哪吒闹海》等作品都为中国动画界赢得了广泛的观众群体和良好的国际声誉。它们不仅在角色设计上借鉴了戏剧造型、敦煌壁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在制作手法上也涌现了剪纸片、水墨片、皮影片、木偶片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进入9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流行动漫形象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得国产动漫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从而陷入了盲目模仿和滥用高科技的误区。其实就剪纸文化而言,它独特的剪、刻手法,虚实结合,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作为中国传统家庭年节喜庆必备之物,也很容易唤起人们熟悉亲切的感情,再加上渤海渔村剪纸自身所蕴含的搏击风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文化题材,如果能结合好的故事情节设定和角色设计,一定能使消失已久的剪纸动画重新进入年轻观众的视野。网络游戏也是如此,可以仿照“开心农场”游戏,开发蕴含渔村剪纸元素的“开心渔场”系列游戏,既简单有趣,又富含激励性,再辅以漂亮的剪纸图案画面,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建设剪纸文化风情街。

黄骅岐口渔港水产丰富、渔船众多,有悠久的捕捞历史和典型的渔业文化。走进岐口村,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海鲜酒楼饭店;海边有京津地区慕名而来的海钓爱好者下竿垂钓,也有摄影爱好者在选取港口拍摄素材。可以说,岐口村已经拥有了开展生态渔业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如果对这些资源善加利用,把岐口村打造成一个集渔业生产、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渔业基地,定能成为渔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渔村旅游开发方面,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渤海渔村剪纸当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剪纸文化风情街的建设,必将成为吸引游客休闲观光的一个亮点。具体来说,街区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剪纸主题民居客栈

民居客栈不但是休闲度假村的基础服务设施,更应成为体现地域民风与文化积淀的地标性符号。渤海渔村剪纸历来就是渔村家居中床铺、窗户、箱柜的重要装饰,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人们乐于看到这些代表儿时记忆的鲜活元素重现于生活当中。因此,把渔村剪纸以新的建材和工艺重新应用于民居客栈的装饰装修之中,针对情侣、家庭、儿童等不同游客的情感需求,借助不同的剪纸题材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客房空间,就能使这些民居客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电视电影占据人们大量娱乐时间的今天,将民俗文化与影像文化相结合,让这些民居客栈成为影视剧的特色外景拍摄地,借助影像文化的传播使其成为影迷们重温剧情、感受经典的文化景点,则更能提升这些民居客栈的品味和魅力。

2.剪纸创意工坊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元素,全国各地都有广泛分布,然而剪纸艺人的生存也已成为普遍难题。风情街内应建立成规模的创意工坊区,将全国各地的剪纸艺人汇聚于此,突出渔村剪纸特色的同时兼容其他地区剪纸,从而提升岐口剪纸文化风情街在全国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工坊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剪纸展示和售卖区,一部分为剪纸制作体验区。所售卖的剪纸产品应迎合现代家庭装饰的需求,色彩上突破传统的红色基调,题材上与现代东西方艺术潮流接轨,并结合卷轴、镜框、窗帘、台布、抱枕等不同的形式和介质,形成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在剪纸制作体验区中,要简化剪纸程序,并向顾客提供安全的剪纸工具和材料,让人们享受DIY的原创乐趣,拓展剪纸文化的体验深度。剪纸制作体验对材料和空间的要求都比较简单灵活,同时又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手脑协调能力、培养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也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儿童类创业项目。现在全国各地的商场、公园都有专为儿童设置的以沙画、胶画、彩陶等为主的手工中心,顾客众多、盈利丰厚。渤海渔村剪纸也可循此思路,将儿童剪纸体验开发成辐射全国的连锁式经营项目,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剪纸文化节

每年的五一、十一、寒假、暑假都是旅游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风情街上可以举办规模盛大的剪纸文化节,推出以渔村剪纸为特色的民俗花车游行,举办有剪纸元素的服装走秀,集中拍卖大师级的剪纸艺术作品。在文化节上,还应设立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即剪纸创意设计大赛。大赛以剪纸为核心元素,内容形式不限,平面、立体、影音均可,以充分发挥各界艺术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才能。对于获奖作品,除给以重奖外,应结合有效的包装和策划,尽快完成其市场化的过程。从而使渤海渔村剪纸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形式,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渤海渔村剪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较为完备的开发策略外,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招商力度、引入民营资本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促进其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苗红磊《民俗文化——剪纸》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

[2] 王晓利,尤兰萍.文化产业大发展 千年瓷窑燃新火——磁州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分析,《飞天》〔J〕2012(02).

[3] 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国商贸》〔J〕2012(04).

渔业文化篇4

关键词:休闲渔业;渔业资源;投资多元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渔业在发展渔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休闲渔业的发展关系到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渔业产业水平的提升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休闲渔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1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管理问题 休闲渔业虽是国家鼓励扶持的朝阳产业,但也具有其弱质性,需要凭借旅游资源优势和社会各方面合作。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导致目前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标准、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等方面比较薄弱,产业发展还未走上有序的轨道。

1.2 规模和效益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上海的休闲渔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由于一些场所投入较少,项目内容单一,设施和功能配套也不完善,至今未能成为普通百姓项目。因此,参与竞争的能力总体讲还不够强。

1.3 文化的融入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休闲渔业还只是简单的“观巨网捕鱼、品有机鱼宴”,缺少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渔家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时,从传统渔业转移而来农民,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2 休闲渔业发展趋势

我国的休闲渔业正在从仅仅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开发各种休闲渔业项目的单一型,逐步走向整合当地的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综合性休闲项目的综合型,直至以休闲渔业为核心创造产业联动优势,带动相关生产和服务业,实现渔业产业升级的产业联动型方向发展。

2.1 重视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休闲渔业的发展是渔业产业功能的拓展,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规划设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等相结合,还必须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性适应。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对人们的休闲消费起到引领作用。

2.2 注重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因地治宜,各地根据自然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优势,选择有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品牌,避免项目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盲目竞争的状态。

2.3 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 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相关行业的结合,尤其是观光旅游业。把休闲渔业与当地的旅游线路结合,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设计旅游线路,借外力发展休闲渔业,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3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对策借鉴

3.1 重新定位,做好休闲渔业的长期规划 要形成国家、省、市、区发展规划体系,内容包括开发的范围、内容,开发的时间、方式,开发的投入和产出,管理体系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循序渐进,进行选择性、滚动式开发,切实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与旅游规划开发相结合,与餐饮等服务业的建设相结合,科学合理布局,形成集聚效用,充分吸引客源。政策的制定要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综合考虑实施政策所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为休闲渔业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3.2 广辟融资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 发展休闲渔业,必须首先解决好资金问题。同美、日相比,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低,需要支持的项目多,因此不可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发展休闲渔业,应该在政府的扶持下,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元化投资格局。(1)财政扶持。建立渔区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的一种投入方式,即对纯渔村、渔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鼓励休闲渔业发展的发展基金、专项基金、补助基金等。(2)银行贷款。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协调好渔区的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3 加强对鱼文化的研究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加强对鱼文化的研究与融合,开发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开渔节、捕鱼节、钓鱼节、渔人节、渔饰节、螃蟹节、海鲜节……全方位提升渔业文化层次。

参考文献

[1] 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37.

渔业文化篇5

【关键词】休闲渔业 必要性 现状 建议

一、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是一种与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行为、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联系的,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生产场地、渔业产品以及经营活动、渔业环境、人文等众多因素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结合起来的新型交叉产业。发展渔业休闲产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能降低捕捞强度,有利于环境恢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也能带动二三产业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形式。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于拉丁美洲。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部级地区盛行。我国休闲渔业得到迅猛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提出的休闲渔业发展潜力需要充分发挥,在产业规模和产业贡献有限的前提下,加快休闲渔业的发展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总而言之,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是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致的,并且沿海地区发展优于内陆地区。

二、发展休闲渔业的必要性

(一)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三渔”相关问题。休闲渔业可增加关联产业的就业机会。发展休闲渔业有优化美化、提高知名度的作用。也能切实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区稳定,为渔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锐减,效益降低。休闲渔业是将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融入到渔业生产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不仅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增加旅游收益,也能解决休渔期间或转产渔民的生活问题。

(三)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人们能在休闲渔业中观赏到的自然、生物、人文旅游景观的同时又能享受休闲渔业场所提供环境与空间服务,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情,也能舒缓压抑心情,放松身体和精神,有助于身心健康。

(四)完善经济服务功能。休闲渔业能够美化环境,增添旅游项目,使休闲旅游增值;也能带动带动交通、通讯、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依托海洋资源也能带动水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海洋文化开发、房地产业等。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传统的捕捞渔业生产基地,大都是依山临水的江河湖海之滨,利用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渔文化,来发展旅游业、休闲渔业,能够促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有效的转移安置转产的捕捞渔民,改善渔村环境,繁荣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维护渔区稳定。

三、我国休闲渔业现状与优势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淡水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质肥沃,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发展休闲渔业以及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适合休闲旅游的季节较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海洋文化是适宜开发和发展休闲渔业。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也吸引着各国游客,所以说休闲渔业游者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总结出,我国发展休闲渔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商机。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各具地方特色。如北京、卜海、大连、福建漳州等沿海地区结合,发展具有特色的休闲渔业。各地寻找地方特点与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建立集郊游、垂钓、健身、竞技、文化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参与。

四、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搭建各方平台,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弘扬海洋文化休闲产业,制定政策,严格执行。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协调平衡产业之间关系,促进休闲渔业产业升级,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项目资金补助、创新科技的税费减免等。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制定信贷支相关持政策,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协调好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渔民入股等,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渔业转型相关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平台公司效率,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较高水平,然而,在现阶段从事休闲渔业的人员,多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渔民,且老龄化高,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满足休闲渔业发展要求。由此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是将加强宣传教育,大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性,能够提供给游客好的服务和指导。

(四)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创新

开发海洋文化,为休闲渔业创造多元化发展平台,加强海洋文化文化理论研究和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理论依据和专业科学的系统指导,从而提高休闲渔业的服务水平与层次。

(五)完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加强休闲渔业的管理,落实管理职责,制定可行方案,落实监督管理。发挥积极性,共同发展,以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发展休闲渔业涉及多方管理工作,如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等。

综上所述,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文化产业,是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发展休闲渔业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提供较高层次的视听享受,也弘扬千百年来的渔文化。良好的海洋经济、文化等氛围,创造了一个幸福、娱乐的社会环境,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瑛.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1.

[2]苏勇军.宁波市休闲渔业发展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

[5]柴寿升.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闲渔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

[6]闵宽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

渔业文化篇6

研究假设

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新观点的假设。

渔村人口结构变化,整体向城市迁移,渔村劳动力流失。现代因素进入渔村,对渔民的生计方式造成了影响,进而也对渔村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冲击。在渔村转型的过程中自我主义与长老统治的人际格局被现代化的人际交往模式所渐渐取代。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里的劳动力需求促使渔民进城务工。在渔民进城务工的过程中代际经济积累,继而促进了下一代的城市化M程。这种城市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对渔村自身产生影响。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了渔村自身需要的劳动力流失,从而使得渔村的发展受到阻碍。

当前渔村整体存在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瓦解,地域文化传承存在断代现象。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渔村经济变化以及城市化致使渔村青壮年大量外流,人们需要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来维持自身的优质资源导致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逐渐被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互动代替,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互动成为主流,由此导致渔村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瓦解。同时,由于传统社会互动关系的瓦解加上传统文化过于繁杂枯燥、传播方式过于单一以及现代人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下降的整体风气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地域文化难以传承,地域文化出现断代现象。

渔村可以根据自然资源、劳动力、政策扶持和地理环境等传统区位优势因素进行类型学划分,合理发展。每个渔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发展驱动力,我们能够通过对渔村的历史文献资料、近年经济发展增速和政策颁布对渔村进行性质上的类型学划分。在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建构最优发展框架和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建议。对于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的渔村,鼓励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合理利用资源;劳动力富足的渔村,建议其分散劳动力方向――外出务工或扩大产业链;政策福利待遇优渥的渔村,动员其发展积极性,配合政策扶持进行发展;地理环境优越的渔村,考虑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在一定数量的调查中分出不同的渔村类型。

总体情况

根据100份问卷调查和6份问卷访谈,和两次实地考察,了解了龙王塘的现有情况和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出海打渔局面式微:被访谈者大多表示以往大船都是被大公司承包,且收益不错。但是现在大公司承包的船也开始变少,打渔的渔民也开始变少,渔民都是自主经营一条小船出海捕鱼。原因有以下几点:1.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个航运业发展受到冲击,破产的威胁仍旧笼着亏损过多的船东和运营商。船东需要选择更有经济效益的产业链来维持自身的运作,对于出海的整体资金投入减少,因此大公司承包的船也就变少了。2.海洋资源的减少。随着区域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海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现在乃至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渔民在龙王塘可捕捞海域内捕到的东西减少,而出海成本没有减少,但是出海效益减少了,出海的人也就减少了。3.与大公司的竞争。大公司从出海到捕捞到最后的售卖海产品,都是流水线的操作形式,承担的经济风险小于普通渔民。公司与渔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渔民在这种关系中处于劣势。

外地人直接从事打渔的更多,本地人更多的发展第三产业:当地大部分依旧以捕鱼为生的都是外来人口,当地居民直接从事打渔的很少,但是有一部分依旧从事与渔业相关的产业,例如开打鱼用品的商铺,贩卖海鲜。原因有:1.外地人背井离乡,经济追求不同。外地人来到龙王塘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寻求经济利益,打鱼的收入至少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开销。本地人经过几代人的资本原始积累,在龙王塘村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生活的压力小于外地人,也就不愿意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捕鱼行业。2.可利用的血缘、业缘、地缘、趣缘、资金不同。本地人自小在渤海区域边长大,耳濡目染的受到海洋产业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渔业的认识更深刻,能更好地借助自己的人脉、资金等资源来帮助自身发展。3.本地人的城镇化。如今国家大背景下是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龙王塘作为一个渔村也面临着城镇化和产业转型的冲击。

文化传承的断层:当地居民除打鱼外还有别的经济来源,对渔村文化的认知度不够,部分居民已经离开了渔村,来到城市生活。原因如下:1.传统渔业危险性高,受天气以及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大部分人不愿意让后代继续从事此类会威胁到生命安全的职业。2.传统渔业的收益降低,村民追求更具有经济效益的工作。3.对自己所生活的渔村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身份归属感。村子本身也没有立足于渔村发展的文化氛围,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使得文化在传承方面存在代际断层的情况。

龙王塘还是保持着原有的风俗习惯,仪式感较强:龙王塘村有与海有专门的节日,正月十三和六月十三要对海神进行祭拜。过年的时候要在船上贴对联,拜海神娘娘来祈福。北方地区还是不允许女性上船,认为不吉利,但是部分渔村表示在近些年,南方地区女性是可以上船的。

对海洋的依赖依旧存在:海洋依旧在龙王塘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村民依赖海洋。原因有:靠海吃海,有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有的是当做自己的食材;对原有的家庭生活状态很满意,不愿意有所改变,维持原样;对外界的一种抗拒性,认为离开了渔村自身很难立足;海洋带来的娱乐性,如和家人海边漫步、捕捞海鲜。

验证假设

龙王塘地区的人口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缺少,本地人向外地流失情况严重。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21-40岁占比45%;41-60岁占比30%;60岁以上占比25%。渔村老龄化现象严重。仅21%的人为当地人,说明了外地人是龙王塘村的主要活动人群。有机会会离开渔村发展的占58%,有机会也不会离开渔村发展的占42%,多于一半的人有机会会离开渔村发展。结合以上数据,可看出有一部分人对渔村基本满意,但是依然想离开渔村发展,体现了渔村居民的趋城市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断代现象严重,消极态度明显。数据显示,40.00%的人认为渔村文化应该被积极普及,48.00%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12.00%的人认为不应该普及。对传承渔村文化持消极态度的占比60%,结合受访者年龄结构,渔村文化在下一辈的发展中不容乐观。自己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调查中,34.00%的人认为自己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较差,63.00%的人认为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识一般,3.00%的人认为对于渔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很强,这说明渔村人民对渔村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渔村经济过于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落后,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类型学划分,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数据显示,受访者中从事渔业生产的受访者占比63%;不从事渔业生产的占比37%。而其中的渔民从事渔业生产时间0-3年的占10.14%,从事渔业生产时间3-6年的占21.74%,从事渔业生产时间6-9年的占15.94%,从事渔业生产时间9年以上的占52.17%。大部分渔民都长期从事渔业生产,但是新鲜渔业劳动力后劲不足。

对策与建议

渔业和渔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渔业政策调动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是政策的供给者,应该制定并严格落实支持新渔村建设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渔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激励和诱导。政府要因地制宜,通^对渔村渔业资源情况的现状调查,进行科学海水养殖。处理好渔民与水产公司的生产关系,调整优化养殖的海域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对海洋养殖规模严格控制,做到良性养殖,扩展外海养殖空间。

政府加大对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渔村生产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资金支持,不断优化渔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对于渔村的教育投入,改善渔村教学环境,提高渔村教师整体素质,扩大教师队伍。并且加大对于义务教育的宣传和巩固工作,确保适龄儿童能够及时入学并且完成学业。同时采取奖学金制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也要加强渔村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从整体大环境出发,建设与渔村居民人口数量相匹配的文化设施资源,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的教育作用。

加大对于渔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的支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针对渔民的职业特殊性增加新的补助标准,提供部分免费检查和预防的卫生教育普及服务,建立与渔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渔村医疗服务。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的经济发展。对于渔村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渔民予以税收优惠,通过政策优惠来积极促进渔民主动转变传统就业方式,向高精尖方向迈进。渔村要与周围的村庄或者城市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人才交流和劳动力互换的市场,规范人员流动政策,对就业服务机构行业实行统一的监管政策,切实有效的为渔村村民就业提供服务。

渔业文化篇7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渔业的带动促进作用日渐显著,人力与劳工配合流水线工作趋于没落。而在儋州“白马井码头”存在着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码头景观,从凌晨到夜晚,来来往往都是女性卸货装箱、讨价还价,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渔婆。她们作为农村家庭的女性从事着男性的粗重体力劳动,用女性羸弱的双手和肩膀创造家庭和社会财富,他们身上蕴含着海南人民坚毅勤劳、精明能干的品格,同时也颠复着中国传统社会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

渔婆文化发展至今,已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白马井渔婆文化历史变迁,以推出系列承载渔婆精神的特色文创产品,探索渔婆生存现状、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和留存发展模式,肩负起深度挖掘海南渔婆文化资源、弘扬渔婆文化精神的重任。

关键词:渔婆文化;白马井;乡村振兴;传承发展

目录

一、渔婆文化发展调查主题背景 1

二、渔婆文化发展调查内容 1

(一)了解渔婆文化 1

(二)探索渔婆文化的传承方式 2

(三)当地渔民对渔婆文化的关注情况、看法及传承态度 2

三、渔婆文化发展研究调查方法 2

(一)网络调查法 2

(二)文献分析法 2

(三)访谈调查法 3

3.1实地前期访谈考察 3

3.2后续的实地访谈考察 3

四、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查结果 3

(一)渔婆历史起源 3

1、前世起源 3

2、今生未来 3

(二) 渔婆劳作生活方式 4

(三) 民俗及传说 4

五、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

(一)渔婆分散经营,管理不当 5

(二)渔村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

(三)渔婆实业遭遇外部因素影响 5

(四)渔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6

(五)劳动者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6

六、渔婆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建议 6

(一)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实施保护 7

(二)充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7

(三)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 8

(四)增加渔婆文化创意 8

(五)大力繁荣渔婆文化创作 8

(六)创新渔婆民俗庆典 9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养文化自觉 9

七、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一、渔婆文化发展调查主题背景

白马井镇位于儋州市西北部,相传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得名,很长时间以来,这里都是海南的渔业重镇。随着近几年的开发,拥有良好的深水良港、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白马井从一片原始沉寂的西海岸变成了投资的热土。渔业的发展促进了白马井迈向“滨海时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渔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儋州白马井渔婆文化是渔业文化一项重要内容。[1]

渔婆文化和渔业相互促进。白马井的经济快速提升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对传统渔婆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渔业发展,渔婆文化的传承面临冲击,企业合理开发渔婆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渔婆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提升企业文化和儋州文化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白马井镇的渔业仍然处在传统的生产和发展水平上,渔婆文化也面临困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现实必然路径。[2]因此乡村文化兴盛同样重要,从文化振兴的角度探索儋州白马井渔婆文化的振兴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目标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儋州白马井的渔婆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期望通过调查及保护等研究,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渔婆文化。利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渔婆文化,感受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的碰撞和融合,发现渔婆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需求,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此外,把渔婆文化融入城市的先进性,多渠道多思路发掘承载渔婆精神的特色文创产品,这些实体产品能够给乡村振兴带来福利,让村民感受到乡村文化振兴给渔民带来的实惠。

二、渔婆文化发展调查内容

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变迁过程为主线,以历史志、图鉴和视频为传播载体展开调查:

(一)了解渔婆文化

通过儋州市博物馆、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实物记载等资料的查询;搜集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民谣;对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走访调查;寻找当地工作的渔婆和当地人了解等。

(二)探索渔婆文化的传承方式

第一,创作白马井渔婆文化历史志,分为三方面:首先,针对白马井渔婆劳作的场景从时间脉络上进行追溯,打造一本具有渔婆文化特色的追忆性历史志;其次,利用实践调研的成果对其周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设计及制作,扩大白马井渔婆文化传播的内涵;最后,针对白马井渔婆劳作的具体场景,如斗笠的差别,人员劳作的传承等进行白马井渔婆文化图鉴的创作。第二,利用纪录片、宣传片、微视频、直播等视频传播方式,展现白马井渔婆劳作、生活的状况,追溯渔婆文化历史发展,挖掘白马井渔婆背后的精神内涵。

三、渔婆文化发展研究调查方法

(一)网络调查法

网上资料的搜集是整个团队工作的重要方式,通过新浪微博、天涯论坛、有关贴吧以及百度搜狗等各种搜索引擎,广泛全面地初步了解儋州白马井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习俗信息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此次调查核心——“白马井渔婆”,这一特殊人群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为之后进行实地调查和调查总结的整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分析法                                                                                

为进一步获得有关儋州白马井渔婆文化的信息,按照原定计划,8月1日,团队抽调出部分队员到儋州市博物馆和图书馆进行书面和实物文献资料查阅。

在图书馆,队员们仔细全面地查阅从上世纪90年代至现在的海南日报、儋州日报等报纸资料,以及近几年的海南年鉴、儋州历史图志、黎族人文图志、渔业的历史和发展等珍贵一手文献。同时,从图书馆借阅了数十本有关图书,为之后编纂图志、论文撰写以及有关资料提取做好准备。

博物馆方面,队员们详细听取讲解员对儋州民俗文化及有关渔业历史的解说,并对展览的相关文物进行拍照保存,取得了非常珍贵且实质性的的资料。

(三)访谈调查法  

3.1实地前期访谈考察

8月18日,按照原计划,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带领部分队员到达儋州市创华实业有限公司,面对面和白马井渔人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作息、具体的工作内容、对渔婆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白马井渔婆这一特殊群体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队员们进行了实地资料的考察,拍摄下很多珍贵的资料,为后续实地考察做好准备。

3.2后续的实地访谈考察

在进行一番全面的准备后,8月21日,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带领队员们再次向白马井进发,进行一次后续实地考察,对此次调查的重点人群——“白马井渔婆”进行深入了解访谈调查。

四、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查结果

(一)渔婆历史起源

1、前世起源

白马井渔婆文化,随着白马井码头的发展产生。白马井码头又叫南司码头,与南司公司密切相关。南司公司全称国营南海水产公司,于建国后五十年代成立。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南海疆土做出过突出贡献,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国有企业。南司公司在广州市成立,但因主要作业渔场在北部湾,因此,在50年代末,公司整体搬迁到儋州市白马井镇。公司集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制冰、发电、运输等职能为一体,伴随着公司的建立与白马井码头的发展,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催动下,产生了“渔婆”这一群体。

2、今生未来

调查结果显示,80年代初,由于体制不顺,近海渔场萎缩,设备陈旧老化,远洋捕捞能力不足等原因,南司公司开始衰败,直至21世纪初,轰然倒下。虽然南司公司没有延续发展,但是白马井码头依旧发展,渔婆这一群体也经历了几代留存至今。调查过程中,依据受访者的表述,可以发现这几年来,除了码头基础设施略有改进,由以前的土路变化到现在的水泥马路之外,渔婆的生活方式、劳作工具、民俗文化等方面均没有其他明显变化。相较于三亚码头,白马井码头的科技设备引进较少,现代化程度较低是造成变化差异小的一个主要原因。白马井码头靠岸水位较浅,大型渔船无法停泊,不利于现代化机器设立,这一特殊原因使得渔婆这一行业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取代。在未来的近几十年中这一现象将持续存在。

(二)渔婆劳作生活方式

白马井镇地处儋州市中北部,距省城海口138千米、三亚251千米,全镇海岸线长6.8公里,位于西部线路枢纽地带,交通便利。镇辖区内有原海南省海洋渔业总公司工业厂区,是海南省较为发达的一个渔业城镇。白马井镇是海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海鲜品种产量在全省同类乡镇中位居前列,其海产品产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

从渔船到港口开始,下船卸货,分鱼、装箱、放冰,肩挑手扛把各式海鲜从船上搬运到市场,争吵这讨价还价,完成交易,都是由这些“渔婆”来完成的,其中不乏一些本该男人做的重体力劳动。

这里被称为早鱼市,天不亮这些渔婆就出来干活了,早则深夜一两点,最晚不到五点她们便会早早的来到渔市场,等着回来的船,开始她们的工作,这繁忙的工作,大致要持续到上午九时许,而渔市散市场,要直至中午。

凌晨的码头,有数不清的女人,但是她们有着明确的层级分工,有联络渔船安排挑鱼的贩头,有从船上挑鱼、挑冰、挑水的苦工,有在市场开摊位等着卖鱼的摊主、有等着买鱼转手的中间商渔婆,她们各司其职,繁忙却也尽然有序。[3]

忙碌过后,下午的是属于渔婆们的“休闲时光”,在公园锻炼、跳舞、与人闲聊。在每年的休渔期,不同层级的渔婆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贩头一类的渔婆会选择出去旅游,放松心情。但是那些做苦工的渔婆,因生活所迫,则再继续寻找散工,补贴家用。

(三)民俗及传说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涉海民众会自发产生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上午仪式制度,是以称为信仰。[4]不同于福建、台湾渔民信奉妈祖,白马井的渔民渔婆信奉伏波将军。长久以来以渔业为生,人们希望海洋能够保佑他们渔业丰收,出海平安,归来能够鱼获仓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白马井镇有一个很大的付波将军庙,每年的正月十六,当地人都会把付波神像抬出街放鞭炮庆祝节日,祭拜将军。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是伏波将军的生日,每一条巷子的代表都会杀猪,来祭拜他。

五、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渔婆分散经营,管理不当

现在每个渔村以承包制为主的体制将原来属于集体的渔业权转给了个人,使得每个渔民都获得了渔业权,这跟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土地承包制是同样的道理。这样,渔婆的运作是个体进行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分工劳作,大大降低了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对码头捕捞流水线管理制度缺乏,现场秩序管理问题频出,摊位摆放杂乱,卫生状况堪忧,管理人员岗位分散较少。

(二)渔村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白马井向现代化都市的过渡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沿海码头区域不断地被开发,以求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开发的过程中,渔婆文化作为白马井渔文化的体现,必须选择与城市相同的模式来存在,而渔婆文化所独有的衣帽服饰,富有民间表演特色的表演艺术,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渔业劳作工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这些工艺的制作,忽视了它们的存在。目前白马井渔婆文化旅游尚未开发,调研过程中发现人们保护意识不强,渔婆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旅游发展层次不高、转型提升压力较大、渔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略低等。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白马井未出现有渔具馆、渔婆文化馆、民间收藏馆、文化体验馆和历史文化馆等文化博物馆。而且,当地还没有结合其地域和传统渔文化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以此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白马井缺少能够体现当地浓郁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5]。

(三)渔婆实业遭遇外部因素影响

相关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了渔民的阶层分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渔婆由于收入问题开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政府更多的扶持,但是目前的国家政策对渔业多是限制、 控制、调整。与此相对的是又出台了很多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两方面的作用反而加快了渔婆和渔民的阶层分化。其次是生产方式粗放落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建,比如航道、港口建设等,渔业水域、养殖滩涂地的被占用;近海海域的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对于渔婆作业生存也是极大的考验[6]。

(四)渔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白马井渔婆文化作为海南一种历史悠久的海洋渔业文化,世人知晓度不高。渔婆文化中独到的代表劳作分工与阶级差异的尖顶或圆顶的竹编斗笠,各色水靴,肩挑扁担与平板车等,由于制作价值与收益不成正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虽然认识到它的价值,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这些制作手法、继承这种这些文化元素,其中最大的阻碍因素是收入低,渔婆们朴实能干,大多并不在意工具是否到位,而是以按时完成海鲜交接运送贩卖,因此这些工具没有特定交易对象。倘若这些富有特色的工艺能够被人们所熟知,其中最重要的就将其作为一项表演内容被呈现出来,如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等。现阶段发展渔婆文化没有很好载体途径转化成市场产品,缺少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白马井渔婆文化的个性不被人广为知晓,知名度较低。应该打开市场,将地域文化做大成全国知名品牌,甚至具有国际地位的品牌,才能有长久发展的前景。

(五)劳动者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渔婆勤劳朴实,质朴善良。但就渔婆本身而言,她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渔婆自认为处在社会最底层,自我否定,有强烈的自卑感。她们认为自身愚笨,只能做苦力劳动维持生计。休闲渔业发展其中劳动者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阶段,渔婆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样可以给游客一定的指导。目前在这一方面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的服务质量水平。

六、渔婆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建议

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渔婆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无形渔婆文化的发展脉络已经断裂;有形的物质文化也是面临着自然界的日益侵蚀、削弱和人为破坏。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组织已经认识到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例如:近年来胶州大秧歌、 茂腔、胶东大鼓、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柳腔、周戈庄祭海仪式等,都被列入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的这些保护措施并不能够阻挡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传承与保护文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我们针对这方面的渔婆文化留存与发展,必须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和实施措施。

(一)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实施保护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关于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也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文物保护法》,但该法律主要是针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看不到无形文化本身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如现今渔婆流传的很多海洋传说等相关信仰传说已趋于消失,或者残缺不全,大部分为当地老渔婆的口述记录。另外,在发展白马井旅游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保护而出现一边开发一边破坏的现象。对此,以法律制约的形式使人们树立起一个概念,即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渔婆文化,保护好渔村文化,而不是破坏,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做到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白马井传统渔婆文化已具备丰富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可适当融进现代科学技术并进而形成独特的时代特色,开发以较短时间吸引大量短期参与者的“节庆会展型”(可充分利用现成的儋州博物馆或另行建馆)、划定传统渔婆文化景区建造诸多景点的“古迹仿造型”、将白马井渔婆文化景点集于一起的浓“缩集锦型”等项目[7]。白马井可在建立渔具馆、渔婆文化馆、和历史文化馆等基础上,可集思广益开展更多的渔文化展馆,可以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活动,比如举办特色渔货的展销会并配合民俗表演,借助白马井正月十六迎神节等各种节事活动的影响力来推动白马井渔婆文化的发展等一系列有浓郁渔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还可以结合当地码头旅游业的发展,继续开展和新增渔家乐、垂钓乐等休闲娱乐活动,户外的传统渔婆文化可与海上劳作相结合,实践操作如拉网、杂海浅滩劳作等均可设定固定单元,由专人负责,以便游客随时体验。培植以“白马井渔婆文化为品牌,以休闲农业为内涵,出海打渔,打造海岛天然氧吧”为特色的旅游新景观,催生出白马井旅游的附加产业,又可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且与渔婆文化并行发展,与白马井古镇旅游接轨[8]。在这些基础上再发展出其他水上休闲活动,通过发展渔婆文化旅游来保留和传承传统渔婆文化的原生态,焕发新的生命力。提升渔婆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渔民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

针对渔村妇女教育文化及科技素质偏低,培训机会仍需加大[9],针对其思想落后、专业技能不足等情况,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如邀请专家或者利用网络等资源对渔婆进行专业的培训,深入促进渔婆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使得渔婆的专业素养、沟通能力、对白马井热爱和骄傲感、对游客的友好和服务质量等有所提升,有助于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和奠定渔婆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

(四)增加渔婆文化创意

渔婆文化创意产业要深入到渔婆文化里面,白马井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白马井发展渔婆文化产业的前提,目前以旅游和渔婆文化结合的码头旅游业为重点,打造渔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寻找更加具有前景的创意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8]。以满足大众文化娱乐审美要求为目的,创新产品的研发,拓展文化产业链,为当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五)大力繁荣渔婆文化创作

丰富渔婆文化创作,繁荣渔婆文化活动是传承创新和弘扬渔婆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一是丰富渔婆文化创作。通过规划与立项监督与管理、考核与奖惩,切实加强对全县渔婆文化乃至海洋文化名品挖 掘、保护、提炼和渔婆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文化创作的宏观指导,实行专项扶持和重点攻关,积极提炼一批具有特色的渔婆文化特质、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优秀文化,加强文化与技术研究,促进更多艺术成果壮大[10]。重点创作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能生产较大影响的渔婆文化精品,打响渔婆文化品牌,提高渔婆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升鱼婆文化知名度,通过文字,视频,网络等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增加产业收入,提升鱼婆文化体验度,同时加大知名度。打造鱼婆品牌,对销售的水产品进行鱼婆标签,同时对相关渔具,产品进行品牌标注,并生产一些手办,微缩的场景,把文化进行实体化转变,作为实体产品销售。

(六)创新渔婆民俗庆典

创新渔婆文化节庆,以渔婆文化为主题,重视开渔节和庆典开展,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旅游大节和文化大节,重视做好旅游和文化文章,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更要着力体现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和参与性,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渔婆与渔民的节日、群众的节日,激发渔民群众的积极性,激活节庆活动的内在生命力, 扩大节庆品牌的社会认同面。积极创新运作模式,强化时常化运作理念,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的节庆。三是繁荣渔婆民俗文化活动。 大力扶持保护民间的庆典娱乐等活动, 扶持舞龙、龙灯、 船灯、马灯、渔鼓、船鼓等民俗文艺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渔婆与渔民民俗文化活动。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养文化自觉

当前,渔婆文化在快节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开始出现与社会脱节及开发滞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渔文化的开发和管理处于政府管理薄弱及民众随意“划地盘”的僵局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城市现代生活方式或涌向城市;一些人执着于高科技、收效快的现代深海捕捞等,使得白马井年轻一代对渔民与渔婆浅海捕捞中蕴藏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甚或连基础的浅海作业及其中的信仰讲究都不理解;渔婆文化的呈现不是常态性的而是“应旅游者要求”才能看到;等等。要打破这个格局,关键在于:理顺政府管理与民众自发的关系,只有政府先行,做好政府决策、发展规划,树立教育理念,才能带领当地人民对渔婆文化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及其意义、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地结合,渔婆文化自觉、自信才能真正形成。

七、总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每一个坐落在海边的渔村在我国沿海地区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成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马井码头上的女人,彰显吃苦耐劳,顽强不懈,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传统人工有很多被取代,渔婆这一群体也受到科技发展的冲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平凡群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息。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结果,结合网络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就渔婆文化发展历史的背景、内容、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以及原因等角度进行论述,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群“闯码头的女人”,感受渔婆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的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让海南人民勤奋坚毅,吃苦能干的优良品质始终激励我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 王婷荣. 青岛传统渔村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 王朝辉. 乡村振兴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动性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8):203-204.

[3] 白马井早鱼市一个属于“渔婆”的天地[N].天涯论坛

[4] 孙德汉.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9

[5] 渔业经济转型对渔村妇女就业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为例[J]. 韩兴勇,张丽.  中国渔业经济. 2014(02)

[6] 王婷荣. 青岛传统渔村文化研究——以青山渔村为案例[D].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7] 张秋萍. 京族传统渔文化的调适危机与当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7.

[8] 付翠莲,陶松珠.舟山渔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 2016

渔业文化篇8

一、总体要求

20*年我县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突出以发展渔农村经济、促进渔农民增收、完善渔农民社会保障、美化渔农村环境、提高渔农民素质为重点,加大对渔农村工作的倾斜力度,促进渔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打造“富强岱山”、构建“和谐岱山”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渔农业,强化*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渔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理念引领渔农业、观代生产要素投入渔农业、先进生产方式改造渔农业,进一步转变渔农业增长方式,走新型渔农业现代化道路。

1、做精做强渔农业基础产业。围绕现代渔业基地建设,加快高亭、衢山、长涂渔港经济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渔港集聚和辐射能力。调整和优化捕捞结构,提高捕捞经济效益,继续实施“减船减人”计划,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着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推进养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海岛渔农业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休闲渔农业、精品渔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2、积极推进渔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快培育现代渔农业的经营主体,把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培育现代渔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起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渔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渔农户”组织形式,让渔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累计发展县级以上渔农业龙头企业16家,新培育规范化渔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进一步加强渔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渔农产品品牌战略,搞好无公害渔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法保护渔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

3、增强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实施科教兴渔农战略,加大渔农业科技投入,完善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现代科技对高效生态渔农业的支撑力。创建一批渔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推广一批渔农业科技项目,推进实施渔农业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体系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农业,提升科技进步对渔农业的支撑力,实现传统渔农业向现代化渔农业转变。

4、大力培育渔农村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渔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化布局,提升传统产业,扩大新兴产业。发展节水型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岱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桂太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野生獐驯养繁殖基地,累计发展现代渔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1.5万亩。鼓励发展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观光渔农业等,进一步完善渔农家乐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渔农家乐的培训促销工作,新发展2个渔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

(二)积极培育新型渔农民,促进渔农民转移就业。

切实抓好渔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渔农村职业教育,重视渔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渔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科技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渔农民,为推进*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1、加大渔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把培育新型渔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根本目的。围绕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观代渔农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船舶修造、航运、旅游、港口、物流等二、三产业的技能型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渔农民职业教育,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和创业培训,完成渔农民各类培训7200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人数1600名,促进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使渔农村劳动力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到80%。

2、加强渔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促进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全县就业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乡镇和新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完成39个渔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室计算机联网。建立完善渔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和登记制度,实行渔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态管理。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做好“4*0”人员、“无人挣现钱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强化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援助工作,全面建立低收入家庭档案,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措施,今年要减少175户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渔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新增渔农民转移就业1600人,其中签订1年以上规范劳动合同率达到58%以上。培育12名以上诚信好、有经验、有实力的创业者作为帮助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头人,明确带头人工作任务和激励政策。研究制定充分就业社区的有关要求和政策,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今年新创建2个充分就业社区。切实保障渔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渔农村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选活动,在衢山镇建立劳动监察派出机构。

3、重视渔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渔农村科普和普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家庭、文明守法户、文明和谐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讲法制、改陋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努力营造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

(三)加强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渔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把村庄示范整治工程作为*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加快村庄整治步伐,切实抓好渔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整体提高改路、改水、改线、改房、改厕、垃圾污水处理水平,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岱山建设,进一步美化渔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渔农民生活质量。

1、深入实施村庄示范整治工程。按照扩面、深化、提高的要求,完成13个示范整治村建设任务,其中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统筹示范整治工程与渔农村新社区建设,把村庄整治与小康社区创建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共享率和对周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村庄整治与发展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业园区建设和“大岛建、小岛迁”工程结合起来,促进村庄整治建设逐步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区域治理,提高村庄品位转变,真正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2、切实推进渔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集中实施以整治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和提高渔农村绿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渔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今年要完成乡镇以上垃圾中转站4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2个。

3、树立一批*农村建设示范点。围绕“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创新”的总目标,按照既有综合性示范效应,又具单项特色的要求,培育4个在发展经济、培训就业、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等方面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的*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完成10个小康社区的编制规划。

4、继续实施“小岛迁、大岛建”战略。加快培育中心镇,促进渔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集聚。制定完善“小岛迁、大岛建”的发展规划,明确迁移的目标途径和政策,落实整体迁移的建设用地,切实解决迁移渔农民的户口、就业、居住、社保、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加强小岛的开发保护工作,加快大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关心留居小岛群众的生活。

(四)大力发展渔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新社区。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渔农村教育、卫生、文体、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广大渔农民同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渔农村教育的保障和倾斜力度,建立健全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3%以上。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深入实施渔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渔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上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杂费。进一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加强城乡教育共同体和渔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公平。

2、加强渔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健全渔农村新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海岛特色,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为80%以上。积极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不断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巩固和提高参保率,确保渔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5%以上,健康体检建档率达到70%以上。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到96%以上。

3、完善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鼓励被征地农民缴费参保,适当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积极探索适合捕捞渔民基本生活养老保障办法,鼓励多种养老保障共存互补。不断完善“以奖代保”制度,逐步提高发放标准,今年提高到每人每月38元。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做好新一轮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努力推进对低保边缘户家庭的救助。健全贫困群体医疗救助体系,巩固提高渔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4、发展渔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渔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信息共享、文体骨干培训等渔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结合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增加对渔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渔农村宣传文体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基层党的宣传员、文体骨干和业余文体队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渔农村文体活动,活跃渔农民精神文化生话。深入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等下乡活动,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渔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全面实施渔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增强渔农民体质。

5、构建和谐稳定的渔农村新社区。进一步开展“法治社区”建设,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社区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做到依法办事。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建设,加强新社区综治工作室、警务室建设,搞好渔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普法工作,深化民主法治社区(村)星级达标活动,保持渔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五)创*农村体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渔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基础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区管理,扩大公共服务。

1、深化渔农村综合改革。按照“转变职能、完善服务”的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乡镇、社区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完善新社区组织的职能职责。积极探索渔业经营体制创新,试行海洋捕捞渔船法人制改革。积极推进撤村建居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因村制宜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渔农业龙头企业和渔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渔农村合作服务组织。

2、加强渔农村民主管理。深化村(社)务、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建设,推进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干部工作“三项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村规民约,强化渔农民自我管理。

3、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发挥集体经济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落实集体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鼓励发展物业经济,集约开发集体的渔农业资源,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切实减轻村(社)集体经济负担,任何组织不得向村(社)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

三、工作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切实加强对“三渔”“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三渔”“三农”工作体系,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加快创建渔农村小康社区,扎实推进*农村建设。

(一)切实加强*农村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深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组织推进。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里设立县委县政府渔农村工作办公室(*农办、暖促办),作为县“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指挥部和县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机构,负责全县实施暖促工程和*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