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8篇

时间:2023-09-28 15:27:39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1

虽然中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全国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思想、文化的千差万别,使得素质教育改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在地域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改革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多数学校只是形式上应付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的改革方案,但实际上仍以应试教育为本,以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考核教师教学成果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年龄老化,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年轻教师,音、体、美、德育、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等现象广泛存在。同时,在硬件方面,校园设施陈旧落后,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设施等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在硬件条件方面相比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合理

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大量存在,许多中小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且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普遍存在溺爱、放任、严酷管教、体罚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且大部分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种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2013年,在山东农村一所小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小明和小东在课余时间玩耍,小东不小心将小明的手夹到,经过医生检查后并无大碍,但小明的家长却经常去学校里闹,要求赔偿,最终事情以老师赔偿2000元告终。由于家长的溺爱和放任,本身道德知识水平有限,造成学生养成了大量的坏品质,老师之间也形成了不敢教,不敢管的气氛,当然这是少数,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受家长教育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因此,应该在村里通过海报广播等途径宣传有意有利的道德观价值观。

(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副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身身心还未成熟,自制力低下,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放任自流,造成了懒散、傲慢、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品质下降等问题,不认真学习,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行为,这是目前农村素质教育改革主要出现的副作用。

二、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状的反思和展望

目前,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是改革带来的阵痛,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积极寻求改进方法,来攻克当今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

(一)改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方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广泛征询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考虑学生,家长的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有益的改进和调整。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软硬件条件

国家需要大力提倡和引导杰出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师范生到广大的农村去工作,缩小城乡教师薪酬待遇差距,并且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通道,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三)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准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落后,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大量的讲座、宣传杂志、广播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并且进行后期跟踪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引导农村中小学生利用素质教育平台提升自我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教育;教育改革现状

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一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素质,是时代所需。虽然在教育改革期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应试教育”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很多中学尽管有素质教育的形式,却没有素质教育的实质。

一、我国农村中学教育事业的基本状况

中国的教育现状可以用“升学无望,致富无能”来概括,这种现状一直在困扰着我们,长久以来没能被打破。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师资队伍薄弱;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薄弱;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投资较少;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

1.农村师资队伍薄弱

众所周知,农村的经济条件远远低于城市,日常生活也不如城市便利,教育条件更是不能与城市相提并论。因此,许多中学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到偏远的农村地区支教。长此以往,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即城市地区师资队伍逐渐强大,而农村地区则越来越匮乏,并由此导致更多的农村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错失很多改变自己命运的大好机会。这些无辜的孩子不得不选择辍学,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务农,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而他们本来是有机会可以过上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

2.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薄弱

“教师”这一圣洁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和职业道德,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为人师表。而在我们的中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对工作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工作态度极其不认真;有的教师生搬硬套,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丝毫不顾学生的需求;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分率、高升学率,只知道让学生做题,根本不顾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的教师甚至变相体罚学生。这些教师的行为都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些虽然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也反映了我国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学生家长忽视对教育的投资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投资要远远高于农村家长。农村中学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较为守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就选择让孩子辍学打工,不愿意花钱让他们继续读书;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读完小学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甚至认为读中学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这些都是愚昧的想法,是不可取的,这些家长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看到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并没有为孩子的未来做长远的打算。

4.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

从封建时期的“科举考试”,再到恢复高考制度,两千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存在着,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考试目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模式,它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在中国,升学的唯一途径就是考试,小升初,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这些重要的人生转折点都是由考试来决定的,许多人的命运就这样被一锤定音,那些平时成绩和表现都很好,但是却在考试中失利的同学,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那些不符合时展的制度,应该予以废除,不能只是实行口头素质教育,要切实落到实处。

二、农村中学素质教育建设的策略

农村中学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农村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离农教育”,无论从办学思想,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这种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型的综合人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素质教育的建设,针对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一一予以解决。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抓好农村中学教育,教师是根本,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做好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就必须加强财政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对于那些愿意到农村支教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和补贴。大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素质教育,以改变目前教学条件落后的状况。

2.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道德素质。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高尚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决定了老师的素质,也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中学教师要主动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要敢于突破以往陈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打破条条框框,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吸收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树立新的人才观,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重心,以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高度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其次,学校领导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在把好教师质量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我深造,定期组织教师进修,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深造的机会,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并言传身教给学生。同时,要重视培养从事教育研究、获得研究成果的教师,让他们成为教学骨干。

3.改变家长对于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提高农村家庭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主要在于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已下几个方法来解决: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深入到家长身边,举办教师讲座,讲诉一些成功典范,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老师要经常跟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那些束缚孩子成长的方法要予以纠正,并鼓励他们改变教育理念。

4.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加注重素质,强调的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主动要求学习,而不是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老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时候,不能只是以学习成绩为准,而要更多地倾向于这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表现。真正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才是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则必须要灵活地安排课程,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主科”是不可取的。在有些老师看来毫无用处的“副科”是必不可少的,历史教会学生铭记教训;政治教会学生思考;体育教会学生忍耐;音乐教会学生欣赏;这些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在当今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基础教育。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的高度。从基础教育开始发展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间必定充满了曲折和障碍,但是我们坚信,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推动下,素质教育必将成为现实。届时,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将不再是困扰社会的难题,中国的教育水平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3

一、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现状

“素质”一词,以前的含义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某些先天的特点,又称天赋或禀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的充分http://考虑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实际需要的,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提高和发展除学校教育外,还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实现。我们农村中学基本上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只是口头上谈素质教育,而根本上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对素质教育现状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问题。农村学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以前政府实行了一些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迅速发展、需要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今天,这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和存在,便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问题日渐暴露出来。从学校内部看,农村中学的生源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以及学校的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素质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学素质教育问题的原因

1、教育理念匮乏、落后,教育资源配置失调。教师仍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wwW.133229.coM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2、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非常松散。

3、课程改革形式。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的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

三、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知识的主人。只有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才有出路。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创设民主和谐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更加努力的学习。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考虑。

转贴于 http://

(三)完善教育评估机制,以人为本,推进农村中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使教育评估机制进一步的完善。注重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http://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真正走进乡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4

[关键词] 农村学校 素质教育 现状分析

时下,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种声音见解也不绝于耳。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素质教育改革还是在全面实施。各种措施包括新课程的改革也是纷纷上马.什么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科学课、探索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排满了学校的课程表。紧接而来的是似乎强有力的督导检查。各种新课程的教案汇报检查、听课、日常开课情况检查等等,一环扣一环,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阵势。更有禁止给学生打分数排队,禁止举办特长班、重点班,禁止拿成绩向家长说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一时间,学校内外、师生、家长、社会上下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有喜有忧。这一切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着想。可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呢?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学生的家长满意了吗?事实不得不让人摇头怀疑,甚至是担忧。

担忧之一:

学生的素质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并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非常确切和明白的问题。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弄清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才会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恰倒好处,直至事半功倍。不容质疑新时期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是指应该求得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个性发展是指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达到充分发挥。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接班人。素质教育改革制定的一切举措的出发点在此,落脚点也应该在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教育目的、教学方向,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服务服从于教育目的。

担忧之二:

素质教育改革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或流于形式,或剑走偏锋,或拣起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其结果当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丢失了已取得的好的教育成果,迎来的是素质教育的夹生饭。把仅有的一点办学特色拱手让出。把本已紧张活泼的教育教学秩序变得涣散。把本已熟悉擅长的教学抛之脑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家长对素质教育改革抵触,因为改革使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对素质教育改革欢迎,因为改革让他们变得更轻松,有了更多的玩耍时间。教师对改革未置可否,有的高兴,有的无奈,因为改革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没有了教学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改革也让一些优秀教师迷失了努力的方向。擅长制假者有了用武之地。只要做好应付各种检查的纸面文章,我的工作就是好的,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而真正事关学生风俗制发展的教育活动却没有扎实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在农村,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音体美教学秩序仍然是我行我素可有可无。各种音体美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是空中楼阁若有若无。音体美教师的配置也是随意指定。至于教育教学也就依旧原地踏步,完全没有目的和教法可言。至于停课或放羊教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倒是现在被停的音体美课已没有哪个任科教师愿意代替。因为没有了教学成绩的压力,谁都懒得再去多上几节课去逼迫学生多学一点。至于所谓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且不说教师中此类教育人才以及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奇缺,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单单就实践活动中所要求具备的人力、物质、时间条件就根本不具备。所以所谓的许多实践活动只有布置没有检查。也不可能取得怎样的实践成果。其他新设置的课程也是有课节无教材无考评标准,任课教师本就是新手,又无积极性可言。这些新开设课程的素质教育结可想而知。

担忧之三:

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经费资金支持。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难怪素质教育改革流于形式。

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办学水平的的差异长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到了基层已经所剩无几。学校无米下锅有限的资金不能维护正常的办公需要。还要腾出手搞花架式,为自己涂脂抹粉。更有甚至很多农村学校长期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至于学校内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硬件设施更是上了放,放着坏,坏了拖,拖了再上。有限的资金及教学设施没有被利用好。有限设施无法满足师生从事素质教育教学的 基本需要。教师们业余自修的空间狭窄,施展自身教学素质的条件简陋,久而久之很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也懒于提升已有素质,随遇而安原地踏步或干脆生疏掉已有素质乐得自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在农村学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不由得不发人深省。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葬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发展起来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引起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下滑。就有可能耽误和影响一代热的人才培养。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5

[关键词] 农村学校 素质教育 现状分析

时下,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种声音见解也不绝于耳。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素质教育改革还是在全面实施。各种措施包括新课程的改革也是纷纷上马.什么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科学课、探索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排满了学校的课程表。紧接而来的是似乎强有力的督导检查。各种新课程的教案汇报检查、听课、日常开课情况检查等等,一环扣一环,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阵势。更有禁止给学生打分数排队,禁止举办特长班、重点班,禁止拿成绩向家长说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一时间,学校内外、师生、家长、社会上下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有喜有忧。这一切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着想。可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呢?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学生的家长满意了吗?事实不得不让人摇头怀疑,甚至是担忧。

担忧之一:

学生的素质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并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非常确切和明白的问题。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弄清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才会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恰倒好处,直至事半功倍。不容质疑新时期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是指应该求得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个性发展是指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达到充分发挥。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接班人。素质教育改革制定的一切举措的出发点在此,落脚点也应该在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教育目的、教学方向,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服务服从于教育目的。

担忧之二:

素质教育改革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或流于形式,或剑走偏锋,或拣起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其结果当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丢失了已取得的好的教育成果,迎来的是素质教育的夹生饭。把仅有的一点办学特色拱手让出。把本已紧张活泼的教育教学秩序变得涣散。把本已熟悉擅长的教学抛之脑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家长对素质教育改革抵触,因为改革使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对素质教育改革欢迎,因为改革让他们变得更轻松,有了更多的玩耍时间。教师对改革未置可否,有的高兴,有的无奈,因为改革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没有了教学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改革也让一些优秀教师迷失了努力的方向。擅长制假者有了用武之地。只要做好应付各种检查的纸面文章,我的工作就是好的,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而真正事关学生风俗制发展的教育活动却没有扎实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在农村,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音体美教学秩序仍然是我行我素可有可无。各种音体美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是空中楼阁若有若无。音体美教师的配置也是随意指定。至于教育教学也就依旧原地踏步,完全没有目的和教法可言。至于停课或放羊教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倒是现在被停的音体美课已没有哪个任科教师愿意代替。因为没有了教学成绩的压力,谁都懒得再去多上几节课去逼迫学生多学一点。至于所谓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且不说教师中此类教育人才以及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奇缺,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单单就实践活动中所要求具备的人力、物质、时间条件就根本不具备。所以所谓的许多实践活动只有布置没有检查。也不可能取得怎样的实践成果。其他新设置的课程也是有课节无教材无考评标准,任课教师本就是新手,又无积极性可言。这些新开设课程的素质教育结可想而知。

担忧之三:

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经费资金支持。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难怪素质教育改革流于形式。 转贴于

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办学水平的的差异长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到了基层已经所剩无几。学校无米下锅有限的资金不能维护正常的办公需要。还要腾出手搞花架式,为自己涂脂抹粉。更有甚至很多农村学校长期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至于学校内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硬件设施更是上了放,放着坏,坏了拖,拖了再上。有限的资金及教学设施没有被利用好。有限设施无法满足师生从事素质教育教学的 基本需要。教师们业余自修的空间狭窄,施展自身教学素质的条件简陋,久而久之很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也懒于提升已有素质,随遇而安原地踏步或干脆生疏掉已有素质乐得自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在农村学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不由得不发人深省。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葬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发展起来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引起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下滑。就有可能耽误和影响一代热的人才培养。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艺术学科,通过美术教学可以教会小学生掌握初步的绘画与制作技巧,发展学生的艺术才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热爱学习与生活的情趣。

一、当前农村美术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学校由于师资水平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美术课往往形同虚设,常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有些学校美术课虽然有教师上课,但是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不禁反思:究竟什么样的美术课能算得上一节好课?究竟如何上美术课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与此同时,笔者也在不断地进行实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

二、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与策略

(一)重视美术教学的课前准备

上美术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其实不只是准备简单的教具,更应准备课外学习资源、教学心理、课堂预设氛围等。如在教学“节日的装饰”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制作好相关教具———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要为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与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积极的准备。如果再准备一些像《快乐的节日》等具有节日气氛的歌曲,在教学中播放,将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除了一些有形的教学资源外,当然,教师更要充分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

(二)把音乐与美术教学相结合

音乐与美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一个属于动态教学活动,一个属于静态教学活动。动静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采用幽默有趣的儿歌渲染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其次,要利用好音乐的生动性与易学性。教师要多选取有画面感的儿歌,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绘画时的可感性,也能愉悦学生的学习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将听觉美转化为艺术美,把儿歌与自身的绘画作品融为一体,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儿歌,也学会了绘画,实现了美术教学效果的双重性,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重要。有许多教师不重视这一点,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学画,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忙于涂抹画面,模仿得多观察得少。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教会学生观察的步骤,让学生从绘画的结构比例、颜色搭配、明暗层次等方面,不断重复训练,从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孩子善于幻想的特性,适时引导学生对绘画的主体进行积极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对绘画主题进行自由描述。这样,每个孩子想象的结果不一样,创作的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就不同,才更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教师就应该对每个不同的创作进行肯定,并鼓励孩子自由发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

(五)重视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

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不重视美术作业的评价,始终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作品,那么儿童绘画的天然童真、浪漫稚拙将会被抹杀。一幅幅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就会被人所忽视。因此,教师应站在不同角度制定灵活开放的标准,掌握学生的心智,激励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启发学生,发现儿童画中的闪光点,采用鼓励性的评语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六)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思想道德、道德情操及艺术修养的教育与培养。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怎样做到绘画教学、绘画技能、陶冶情操和谐发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认为教师应该把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把美术教学与思想品德课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热爱家乡的名胜古迹,热爱自己的家人,热爱大自然中的种种事物,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健康成长。

二、结语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注重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始终要把整个教学活动看作是为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享受美术课堂学习,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7

素质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智力教育对人知识增长的重要作用和对其评价的传统化而变得容易操作。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适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识学习,而是更强调知识的应用、综合与发现,更重视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热爱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强调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成长的主要资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置于对立的两端。我们还需要考试,但再也不能用应试的模式来进行教育,要努力把道德的学习与学科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一起。

由于对智力教育的评价传统而容易,所以大部分的教育行政机构都以文化科的成绩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这就驱使一些学校让学生和老师拼时间,违规办学。我所在的学校曾经一周上六天课,学生和老师叫苦不迭,一些学生年龄很小就戴上了眼镜。更可笑的是一些初三学生考上高中也放弃了,原因就是上学就是受罪,他们不愿意再受罪了,上初中已经上够了。规范办学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对于规范办学行为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这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项工程。近几年,我们山东省对规范办学行为查出力度较大,但依旧有些学校找借口、钻制度的空子占用老师和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什么一些学校领导顶风而上,这无非就是以教学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衡量学校的造成的。

对学生德育的评价应立足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评议。一个学生道德品质的好坏都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所以对它的评价同学和老师最有发言权。基于此,我认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应采取同学评议和老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同学评议主要以小组评议为主,同班其他同学评议为辅的方法。对学生思想品德科学、系统的评价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否则,家长和学校老师花很大力气也未必奏效。这一项应结合每年年底进行的三好学生评比和中考、高考中的德育考核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外部约束。

对学生体育方面的评价也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评价的办法。身体是每个人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体育教学显得很重要。尤其是今天的独生子女由于整天处在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里,所以不愿意吃苦、不愿意锻炼,导致身体状况成总体下降的趋势。中国CBA联赛有句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有相应的要求,但没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在量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时候,没有一套考察体育方面的办法。在追求升学率这一指挥棒的指导下,一些农村学校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一到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前所有的音、体、美课程全都停止,全部安排成文化课,其结果是学生厌学,文化课老师叫苦不迭,音体美老师“万事大吉”。就连体育课中应该讲的一些基本动作要领也不去教给学生,我记得在一次初中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上一些跳三级跳远的运动员动作就错了,太可笑。在学生升高中或大学时对身体体质方面的考察要有硬性规定,否则,不能入学或升入差一点的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通过硬性手段使学生锻炼身体,以致形成习惯,这样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好处。同时也会促使初中、高中乃至小学体育教学不至于处在一种散乱的状态,不致于成为学校可有可无的课程。

美育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和音乐的教学实现其目的。让学生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是美育教育的目的。无论是美术教师还是音乐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并学会创造美的能力。现在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把教学当成应付,可上可不上的事,因为他们没有压力,从而就没有动力。他们应像文化科教师一样立足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美,感受到美。无论对美术教学还是对音乐教学都有一定的评价办法,不能随心所欲。从长远来看,应培养学生一项终生受益的爱好,这爱好从哪里来?就应该从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来。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们一点爱好、兴趣都没有,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没有条件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一些兴趣培训班。

再就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问题。有一些课程,像安全常识课、科学常识课、人生规划课、劳技课据我所知大部分学校都不开,只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来督查时,学校里临时找几个后勤老师迅速到班里讲一讲。讲的内容也很概括,像任课老师的姓名、讲了哪些问题、讲到什么地方等,时间就是几分钟。如果上级不来检查,有些学校干脆连课本也不发给学生。如果这些课程按时按量的上好,不但能增加一些生活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兴趣。

农村素质教育现状篇8

【关键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 素质现状 社区教育需求

一、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现状

(一)心理预期过高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普遍存在对搬迁后的生活心理预期过高的问题。在搬迁之前,他们认为成为了城里人,那么生活也将随之改善能过得更好。但是许多人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期过高,存在攀比心理。很多人呈现出一种比谁拿到的拆迁补偿款多,或谁分的安置房地理位置好等攀比的心态。二是内心空虚,心理压力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出去工作,都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在麻将馆打发时间的大有人在。三是缺乏认同感,与周边交流少。很多人认为周围的城市居民看不起他们,所以基本不与周边的城市居民有太多交流。

(二)缺乏职业技能

目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整体就业情况并不客观,许多人处于无业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缺乏职业技能。征地之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多以种植和养殖为业,从事的工作内容传统单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大部分人受教育年限较短,科学文化水平不高。面对城市中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就业难度很大,即便是找到了工作,整体质量也不高。二是就业观不正确。许多年轻人没有摆正心态,对薪酬待遇的期望过高,不愿意选择工资较低的职位。还有一些人在找到工作后,态度懒散,缺乏时间观念,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所以又很快失业。

(三)文化素质较低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生活的典型形式和总体特征。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分别形成了特征鲜明的生活方式,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长期受农村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习惯与城市文明存在很大差异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农村自由、散漫的生活,他们缺乏城市交通、卫生以及公共生活等意识,行为方式与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原来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基本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但是现在很多人赋闲在家,赋闲后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感觉生活空虚,没有精神寄托。

二、从素质现状看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需求

(一)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心理预期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逐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降低其心理预期,从而更好地从心理上实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一方面,心理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开放思想,接受城市文明,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防止其被边缘化。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自己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减少自卑感。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面对挫折、困难甚至不公平待遇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培养他们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掌握调试心理及控制情绪的科学方法,使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在的生活。

(二)通过社区职业技能教育增加就业

从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发现,他们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过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掌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技能。不同年龄层次可能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青年群体可以学习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技能,中年就业群体更适合一些易学易操作的技能培训。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择业观教育,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政策,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能够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其树立起职业所需的合作精神、时间观念等等。

(三)通过社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开展社区文化素质教育。具体的说,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接受公共道德教育。开展社区公共道德教育可以宣传社会公共道德,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法律准则;引导他们树立城市文明意识,使文明的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帮助他们从以前散漫、相对无序的生活转变为富有节奏和条理的生活。同时,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休闲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成立阅读、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他们可以学习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参与到社区文化与体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