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8篇

时间:2022-11-02 08:39:25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1

最早的流行音乐与古诗词

流行音乐诞生于近代开埠最早的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流行歌曲充满西方的情调,是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移植。所谓的现代流行歌曲在音乐上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元素,由此塑造“现代”感觉。如果仔细对歌词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种现代新兴歌曲与古典诗词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联。现代流行歌曲中,中国传统古诗词汇集到一起,成为现代流行音乐取之不尽的资源。这种承续和汲取一直维持到当下,还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新文化代替原来的旧文化。上海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了以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为开山之作的中国第一代流行歌曲。当时的流行乐坛还到处充斥着西方味道,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缺乏流行音乐元素。与此同时,较为流行的西方音乐形式不断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流行乐坛。当时的流行乐坛多采用欧美流行的曲子,由中国文人“依声填词”。由于要考虑新思想的传播和传播形式的保守,古代诗词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现代流行歌曲之中。

流行歌曲对古代诗词的吸收和借鉴没有固定的方式,最明显的就是直接选用旧体诗词作为歌词。这类作品在当时流行歌曲中占比不是很大,但要超过新诗作歌词的情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有《淡白梅花》(纳兰性德《眼儿媚・咏梅》)、《长亭柳》(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湘江忆君》(卢仝《有所思》)、《良宵曲》(温庭筠《更漏子》)等等。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流行歌曲的第一阶段,反映了以黎锦晖为主的第一代词人面对匮乏的新诗资源及自身并不成熟的创作能力,不得不转向深厚的古代诗词寻求支持。比如由黎锦晖创作、王人美演唱的《淡白梅花》,现在听来充满了浓重的老上海百老汇色彩,原词的意境倒是淡了。

《淡白梅花》

词曲:黎锦晖

莫把琼花比淡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除了直接将古诗词当作歌词外,当时还通过点缀式或拼接式等方式借用古诗词。点缀式是指在歌曲中仅选用一两句古典诗词作为点缀,比如:

《一封快信》

选用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昨夜梦太长/醒来时不早/门外有人敲/绿衣邮差到/……

拼接式一般选用整首或至少半首古诗词原作,和新歌词拼接成一首完整的歌词:

《我怎么舍得你》

借用宋代《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一次相逢/约在黄昏后/你礼仪周到/你倜傥风流/……/你别离情偶/泪向内心流/我失去灵魂/比死还难受/今年元夜时/花市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当时的歌词创作中,古诗词要明显高于新诗借用频率,可能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由于新诗大多只宜读,不宜唱,二是新诗有著作权的问题,诗人不愿作为歌词材料推广。

古诗词本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歌词

古诗词在今天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殿堂中光辉四射的文学体裁,而在其产生的当时,它正是流行于秦楼楚馆闹井酒肆的流行歌曲。从现在发现的敦煌词中,我们大致还可以还原出其通俗而清新的原始面貌,也可以从中想象出歌女演唱的情形。“词”在唐代的兴起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是诗由盛转衰形成新的文学形式的召唤,另一方面是新的音乐对歌词的急切需求。从《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在初期都可以入乐而歌,与今天的歌词一样自由灵活,但是,每当新的诗体从音乐中独立出来,“遂变为文章之事,非复律吕之事”。我国的诗歌史,其实是一部歌词的发展史。古人没办法记录旋律,只有歌词文本被记录,古人称之为诗,在唐宋时,才把歌词与诗从形式到概念上加以区分。

我国自古就有“诗乐舞混沌不分”的传统,《诗经》《楚辞》和乐府诗歌中的古诗大都吟唱,作为音乐性更强的词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均体现出歌曲的特征。

古诗词潜伏在流行歌曲中的形式

流行歌曲在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消失――复苏――繁荣等时期,不论是二十世纪早期的流行歌曲还是当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都可以看到古诗词在语言上对歌词的影响。

流行歌曲的全面复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不断传过来,其中以邓丽君的影响最大。从邓丽君演唱歌曲的歌词中,有许多整段整段的古诗词。她开创了歌词借用整首古诗词的先例。时至今日,在热播的大型古装剧《甄执》中的大量插曲也都来自古诗词。

有些流行歌词则将古诗词同现代白话文相结合,即借用古诗词的某一两句,点缀其中――如家喻户晓的琼瑶,1981年为电影《却上心头》同名主题曲作词,其中就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电视剧《庭院深深》的同名主}曲借用了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中“庭园深深深几许”。著名创作型艺人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则是借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外还有很多单纯的借用词牌名,其歌词本身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如伊能静《念奴娇》、SHE《长相思》、费玉清《一剪梅》、张信哲《声声慢》《雨霖铃》等。这些歌词将白话文与古诗词结合起来,迎合并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不但有利于流行歌曲的发展,增加歌词的内涵,也有利于古诗词的传承。

有些流行歌曲不直接借用古诗词的句子,而是化用古诗词中的意境,借用古诗词中的典故,这种传承方式以方文山的作品最突出。《娘子》《上海一九四三》《双截棍》《刀马旦》《东风破》《敦煌》《千年之恋》等均将古诗词中描述的情感和故事用白话文叙述,使古诗词化为现代歌词。

2009年,由李宇春演唱、郭敬明作词的中国风歌曲《蜀绣》,堪称近年流行歌曲借用或化用古诗词的集大成者,据考察,整首歌曲竟然隐藏了至少十五首古诗词,正是由于巧妙地借用了众多的古诗词,整首歌的古典唯美意境凸显,听者如沐古风。

结语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2

关键词:国学;古诗词歌曲;声乐教学;通识教育课程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术数、医学、星相乃至音乐、戏曲、书画、建筑、舞蹈等艺术范畴。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曲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而且活态化地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对文化进行过滤和整合,将本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髓进行保存和传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因而,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弘扬国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与研究,应是我们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一、古曲渐息——古诗词歌曲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高教领域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由本科至研究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这大概是我国唯一冠以“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唯一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专业的音乐院校(此处的“古典诗词歌曲”即本文的“古诗词歌曲”)。随着那位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研究的傅雪漪先生的离世,随着创办这一专业教学的中国音乐学院王学芬教授的退休,也随着王教授苦心孤诣培养的7位研究生的先后“转业”,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这块原本是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土壤,而今已是地荒人稀、寂寥冷清。

2500年来,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国内外推崇得如火如荼。8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82所“孔子学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学。国学日兴,但儒家音乐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歌曲却声息渐远、日趋式微。点开“网络孔子学院”的音乐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下有民歌、民乐、戏曲、曲艺、歌唱家、演奏家、乐评论道、音乐资讯……唯独没有古诗词歌曲的介绍。近年来,我国数以百计的高校设立了音乐专业,但又有多少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并真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科研呢?我们难以设想在其他门类的艺术教学中——绘画不学水墨丹青、工笔重彩;建筑不懂雕梁画栋、斗拱重檐;工艺不识四羊方尊,长信宫灯;而书法不知道泰山刻石、颜骨柳筋、《兰亭序》、《华严疏》……假若如此,高等教育何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而,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没有理由让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处于后位、甚至缺失。

难道是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边缘化了?或是她自身的生命力开始衰竭?

二、诗乐同源——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1]赵晓生阐述的诗歌与音乐同源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古希腊的“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没有音乐,诗歌形式便没有名称”,抒情诗歌(Lyric)最初指的就是“和着里尔琴(Lyre)而唱的诗歌”[2],这和我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几乎是同样的音乐行为方式。

然而,由于乐谱的佚亡,我们无法知道诗经、楚辞、乐府这些上古时期的诗词歌曲是什么样的曲调?用什么样的谱式记录?歌词与曲调的配合又是怎样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音乐是通过自身的嗓音来创造的。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4]从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吟诵进而“嗟叹不足故咏歌之”的咏唱,原始的歌唱是语言的音调化逐步加强的结果。由于汉语的“四声”音韵极富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性地朗诵,可‘吟诵’出曲调来。”[5]这正是《礼记乐记》中“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的意思。因而,吟诵这种最自然的发声状态也常常成为营造古诗词歌曲清微淡雅、沉着高古的艺境特有的表现手段。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古诗词歌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只是语言声调情绪化的强调,它应该还有与歌词同出一“辙”的曲调。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除了录有《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另外还录有与此相应的《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以“歌诗”与“歌声曲折”并列,由此可以推断应是词与曲的关系。《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得更清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这里“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6] 尽管当今学者对于“声曲折”或“歌声曲折”的谱式形态还见解不一,尚在探讨,但无论是认为“声曲折是用线条的曲折来表示音调的高低” [7]之 “曲线说”,还是认为“声曲折是用文字记写的方式标记歌诗音调之高下的乐谱”[8]之 “曲谱说”, 或者是认为“歌声曲折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旋律谱本”之“旋律谱说”[9],基本的共识是古诗词歌曲在文学的诗词之外还存在表现音乐的歌曲曲调。由于至今缺乏实物考证,唐代以远的古诗词歌曲还不能如我国古代器乐曲那样根据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以及弦索谱和管色谱去“按谱寻声”,大量“歌词尚存”的古诗词歌曲均为后人补曲,这也为我们研究古诗词歌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历史发展到“依声度曲”、“倚声填词”的诗、乐高度分化阶段,我们依然可以从诗的整齐美、对仗美、节奏美、音律美以及词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散文化的语法句式中看到古诗词歌曲中音韵与旋律的关系,即诗乐同源、共为连体的关系。

三、修身养性——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用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古诗词歌曲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曲调则婉转迂回,韵味幽远,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表现一种超脱、旷达的人文品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现为气定神闲的“自娱性”音乐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 “中正平和、含蓄蕴籍”的审美趣味,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和谐的音响对人的心理有安定、抚慰的作用,音乐的和谐让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在”。[10]

我们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社会媒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低俗、恶俗现象,并日趋形成强大的媚俗文化势力。从颠覆审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乱的“反智主义”,都是用瞬间的精神快感去满足人们日益浮躁、倦怠无聊的心态。长期 “速食”这种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人们将逐渐丧失审美的“咀嚼”能力和对一种高品质文化的欣赏耐心,直接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审美取向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大声疾呼,在低俗化的时风下 “高校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发出科学的声音”、“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对民族的艺术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2009.2.13于东南大学),这也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良知。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大学生品读、演唱古诗词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唱着歌儿学古诗”[11]中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在文化人格、艺术趣味、音乐素质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能从情感上建立起母语文化的音乐情结,从而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转贴于 四、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古诗词歌曲教学走进高校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主要的艺术品种,古诗词歌曲应该成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并获得应有的地位,犹如德奥艺术歌曲、民族民间歌曲、现代通俗歌曲等,真正使高校课程体系包容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多元而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在高校实施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首先从声乐专业教学切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获得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包括诗词审美欣赏、音乐本题分析、演唱风格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及到全校学生公选课的教学,形成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的全方位展开。

专业化的研究是指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系统的进行中国古诗词教学与研究。

(一)组成教学团队

在高校的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古诗词歌曲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以及对古诗词歌曲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也是古诗词歌曲教学难以在高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四)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使他们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

(五)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普及性的推广是指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外延扩大到非音乐专业范围,将国学的传承融入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儒家古籍中的名言强调用音乐来提高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说明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的六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类就是“文学与艺术”,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因而,构建一门“以国学传承为宗旨,以音乐教学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品读与学唱”尤为必要。在通识课的教学中可以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将多媒体大课教学与口传面授的分组辅助更广泛的教学平台。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 2009年 12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办、北京世纪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暨唱着歌儿学古诗汪国真古诗词歌曲唱专 辑首发式”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此处借用“唱着歌儿学古诗”,是提倡一种边唱、边学、边背的古诗词传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分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

[5]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力.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8]刘再生.“声曲折”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1990 (1).

[9]冯洁轩,李爱群.“声曲折”是个错定的词[J].中国音乐,1998 (1).

[10]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Making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Songs filled with Ancient Poetries

Rao Zerong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3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声乐教学 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3-02

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产生了近百年,以其独特的古典艺术特色,成为了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歌曲题材。这些歌曲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名家诗篇为主要内容,曲调大多清丽婉约,满足了许多倾心于声乐的欣赏群体。当今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已经较为匮乏,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古诗词歌曲,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历史

1.古诗词艺术歌曲应用在早期声乐教学中

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国家也规定在学校要开展音乐教育,要把音乐课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开展,并且组织了大批专家编写相应的音乐教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受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青睐,当时的音乐教材因此收录了一大批古诗词艺术歌曲。比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清平乐・春归何处》等作品。这些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歌词也易于理解,在当时社会广为传唱,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声乐教学也越来越专业化。30年代中国的声乐教育已经开始走上正轨,声乐课也变成了主要教学课程。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对于声乐教学提高专业性,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虽然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社会中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人民大众很多并不能完全接受,但在专业性较强的声乐教学中,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作为经典作品流传下来。

2.新时期声乐教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声乐教学中的经典作品,被保留和传承下来。此时,大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被收录进歌曲集进行出版,比如《刘雪庵作品选》、《赵元任歌曲选集》等。这些作品集收录的大多是作曲家们在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品。作品集中不仅仅是歌曲曲谱,还有对作品的注释和分析,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研究对象。

对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歌曲也在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用古代名家名篇作为创作素材,而是更多地去自己创作古诗词歌曲。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大型的艺术歌曲比赛,这些比赛的举行为推出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起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展望

1.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不足之处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声唱法在国内迅速发展壮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逐渐把侧重点放在了外国的美声演唱上,外国作品也被看作是教学重点。相反,中国歌曲,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则不再被广泛应用,甚至在一些音乐学校,古诗词艺术歌曲被教师弃之一旁,无人问津。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现状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音乐家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必须了解时展的需要,为当今时代服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要努力创作符合当今时代的古诗词歌曲,也要努力大众宣传这些歌曲,培养大众对于古诗词歌曲的审美意识。只有音乐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共同努力,才会让古诗词艺术歌曲不断发展,不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有效教学

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声的训练,让学生演唱声乐作品是训练发声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授不同的演唱技巧的时候,要选择不同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选对了演唱作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单单具有普通歌曲所具备的意义,还有很强的审美功效。古诗词艺术歌曲富有独特的意境感和韵律感,教师用古诗词艺术歌曲来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方面提升演唱技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加强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愉悦身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案例: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枫桥夜泊》这首艺术歌曲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蕴含的优美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学生在鉴赏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对歌词的理解,马上就可以感受到这首歌曲的画面感,仿佛在心上一幅“枫桥夜泊图”。这首古诗,在乐曲旋律之下变得立体化和形象化。学生通过分析歌词来感受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接着通过教师的演唱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寂寥孤独的心情。最后,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理解歌曲的真正内涵,为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不仅要具有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总结出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教授古诗词艺术歌曲。

三、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历史悠久,很早就应用到教学当中,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广大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过去的优秀教学经验,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展望未来,真正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才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2]张璐.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

[3]李秀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4

一、强化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语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近三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也加大了对古代诗歌考查的力度,有“积累及运用”部分的默写考查,有“阅读理解”部分的古代诗歌赏析考查,分值占中考试卷的总分比例也逐渐增加。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诵读古诗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诵读古诗,培养热爱学习古诗的美好情愫,培养良好的古诗文语感,培养诵读古诗的能力。诵读古代诗歌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我认为初中古诗教学主要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读好古诗的句读

古代诗歌的源头是《诗经》,而《诗经》又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在诗歌的源头时代,诗歌是劳动号子,是歌唱的产物,有着其内在的节拍和韵律。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一定要抓住这种韵律和节拍:古代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兼以杂言。五言诗诵读基本以23节奏为主,有时也可以按212的节奏朗读。如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可读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又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可读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七言诗大都以223的节奏朗读,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可以读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当然,五言、七言诗的朗读停顿远不止上面所说,还可以变化出其它节奏来,但无论怎么变化,按照诗句的意思进行停顿的原则都是不会改变的。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按照规律来判断诗句朗读节奏,又要不拘泥于所谓的规律,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灵活地进行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出来还要多朗读、多体会,有没有读破句的现象,如有,还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这样,久而久之,读准诗句的句读这个难题是肯定能解决好的。

2.读好诗句的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另一个难点,读出重音能很好地体现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凸显诗歌表达的重点内容。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再将规律运用于实践加以检验。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应该这样分析:国家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满目凄凉,到处长满青青的野草。“破”是残破的意思,“在”是尚存的意思,和“破”构成鲜明的对比,极言沧桑巨变一瞬间,所以这两个字要重读。“溅泪”和“惊心”,是在安史之乱后,作者目睹京城长安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满目的凄凉涌入心扉的真实感受的写照,只有这两个字读重音,才能强调出这个意味。基于此,一般而言状写作者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都需要重读,只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多揣摩,多尝试,多总结,朗读重音问题虽有些难度,但还是可以解决的。

3.朗读诗歌要注意语调、语气

除了需要注意停顿、重音外,朗读诗歌还需要根据内容确定合适的语调、语气。注意根据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选用升调、降调、平调及曲折调和不同的语气来加强朗读效果,渲染诗歌强烈的感情,震撼听众的心灵,达到作者、朗诵者和听众的心灵共振的目的。

二、注重理解,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读懂古诗,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的能力。

如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时,我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重点理解这样几个词语:“戟”、“销”、“将”、“铜雀”、“二乔”,在此基础上,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时还联系三国时期赤壁之战这个著名战役来理解:诗的前两句是叙述,从小处着笔。后两句是以小见大式的议论,表明一个偶然的原因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方向,作者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我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全诗,联系赤壁之战周瑜获胜最重要的客观条件“东南风”,进而感悟到诗歌所要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能力。

三、引导品味,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5

艺术歌曲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18世纪时,德国的诗歌艺术得到了发展,因此德国众多著名的作曲家开始为德国诗歌尝试着谱曲,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艺术形式在20世纪初传入了我国,我国的作曲家开始为我国的传统诗词尝试着谱曲,在几十年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让我国的传统诗词变得更让人易于接受。而且由于我国在数千年中所积累的优美古诗词数量众多,而且这些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在进行谱曲后不仅会显得更加容易接受,而且普遍比当下流行的歌曲要优美许多。

二、我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特色

对于古诗词而言,要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美感就需要对其进行吟唱,但是我国的古诗词传统演唱方法与近现代的演唱方法是不同的,其演唱特征也不相同。

(一)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所选用伴奏的特点

对于我国的传统古诗词而言,由于没有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吟唱方式完全为我国的传统唱法。但是对于我国近现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由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很多西式的演唱方式,例如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加入西方唱法,并且在配乐中融入了很多西方乐器,如钢琴、提琴等,这些与我国古代的传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都是不同的。由于加入了西方的演唱方法与乐器,因此在这样的加工方法下也就能够将古诗词中的意境、音律等因素表现得深入人心,也就更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

(二)近现代古诗词题材选择上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往往是选择我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并且流传深远、妇孺皆知的诗词,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以及李白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些诗词不仅在我国古代流传深远,在近现代也是十分出名的诗词。而且这些诗词在每个时代都会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满江红•写怀》可以激发起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并且在进行演唱时能够让人充满正能量,抒发人们内心的感受。

(三)音乐和诗词韵律结合的特点

由于我国的古诗词在进行创作时就注意到了音律以及曲调的特点,因此没有进行谱曲的情况下读来也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如果要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就需要运用到诗歌中的这些音律。依靠着这些音律谱出的曲调往往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我国古诗词的美感,并且让人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我国传统诗词中的深厚艺术功底。

(四)调性与调式以及和声上的特点

在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往往都会利用到古诗词中所具有的调式与调性特点,例如很多古诗词中就含有对比的调式与调性。通过作曲家自身的专业水平结合这些调式与调性能够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美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另外还要注意使用和声,正确的使用和声能够为我国的传统古诗词注入更加新鲜的元素,从而让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显得更加优美。

三、结语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6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古诗词歌曲;演唱技巧;艺术修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从体裁和形式上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并无大的差异,目的都是体现诗词的思想情感与意境。不同的是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格韵、节奏、音律,本身就是可以吟诵的,与音乐更好地融合,使音乐更有意蕴。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摇晃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的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古代的音乐家们作曲,如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创作的《杏花天影》、《扬州慢》等,这些属于早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们也可以称为古词古曲。第二类则是古词新编,是现代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同时又借鉴了我国许多民族音乐的特点所创作的歌曲,是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不断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相结合,实践与探索的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途径。”[1]这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我们来说比较熟悉,如青主的《大江东去》、石夫的《长相知》等。“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产生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律诗、词体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体裁的演变,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赴欧学习西洋作曲理论回国后,他们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的古典诗词进行再度谱曲,创作了一大批有中国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与演唱的提高,文化部专门成立了“全国艺术歌曲推广委员会”,以促进中国风格艺术歌曲的发展,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形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类代表。发展到今天,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在我国高等声乐教材与教学中得到普及。

二、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积极作用

第一次接触古诗词艺术歌曲,就发现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和一般的歌曲不同,非常考验一个歌者在歌曲的整体布局、音色以及歌曲意象和韵味的把握。学习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从作品所需要的艺术特质去思考,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情感来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品的音乐语言。现代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领域中常常出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教学的重要曲目,如《我住长江头》、《枫桥夜泊》等。作为一名音乐与文学的爱好者、学习者,在不断实践以及教学的经验中总结得出,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一)乐感的培养和丰富

在我看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现代艺术歌曲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蕴更深厚,对情感的演绎要求非常高。现代艺术歌曲的情感基本显现于歌词上,更为直白直接,情感的宣泄或高亢激昂或深情痛苦。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则不然,不管是表达喜悦还是幽怨,都隐藏在短短的诗词当中,婉转内敛,意味深长。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灵敏而丰富的乐感。对于古诗词而言,最好的普及方法就是吟诵,中国的古诗词与国外的诗歌不一样,中国的古诗词在与音乐结合时,不能完全的问字取腔,因为它本身对音高就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们只有吟诵出它的抑扬顿挫,体会它的美,才能真正的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怀。“首先,要情景结合的去进行学习和演唱,激发学生或听众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先从大家熟悉的作品开始,这样会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理解。其次,带着诗词本身的声韵吟诵,除了外在环境的营造更需要对作品内在的理解。”[3]这要求演唱者对歌曲的节奏感把握非常准确,太快了丢失诗词意境,太慢了显得拖沓繁复。诗词本身就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演唱者对歌曲整体及局部的结构层次要分明,有时往往一句转换结构,对乐感的表达要求无疑是严苛的。最后,我们要放飞局限的想象,去读懂“景外之情”、“诗外之意”。古诗词大多是意境深远,比现代文学更婉转、含蓄,所以要更好的读懂它、诠释它更需要合理的想象。想象空间是艺术创作最不可缺失的,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一次“二次创作”,只有正真明白个中之意,将自己代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去演绎作品。诗词本身的字数有限,且大都寓情于景,要在有限的字数中,既要唱出景物的画面感,又要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做到准确且稳定,细腻且灵动,有丰富的形象感又不失意韵。

(二)气息训练水平的提高

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演唱时的气息和咬字都有很大的促进。气息是演唱一切歌曲的基础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支撑。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要具备扎实的技巧与灵活控制气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是“重声更重情”,悠远的意境仅靠“气聚丹田”,气息的上下对抗并不足以表达;要强调气息的流动性和学会在放松的状态下拉紧,拉紧的状态下放松,做到柔韧有余、自然到位。不管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身体的放松状态都讲究“度”的拿捏,只有在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同时保持音乐的流动性,结合诗词本身韵律与音乐特色,才能将诗词的思想情感更贴切的传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受诗词本身的韵律和节奏的影响,一般都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的形式,这种形式对气息的稳定要求较高。此外,中国古诗词讲究抑扬顿挫,演唱时也要不失吟诵的韵味。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一字多音的词上下苦功,每一个音是气息均匀,渐强推送或者弱收。这些都要求演唱者准确把握每一个字的韵律,准确演绎。当然,除了状态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作品情感与音乐风格去调节气息的节奏。许多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中经常会出现五度,甚至五度以上的音程跳跃,同时,部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艺术形象多角度、多层次表现的需要所以存在着音区、节奏变化复杂的特点。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气息的训练和提升不亚于任何体裁的歌曲。其实,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气息方面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可以说是无止境的,因为所谓“意境”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情感表达的最高要求。而要用声音去营造“意境”,气息就是根本。“意境”本身就是抽象的,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想象和表现,以沉稳娴熟的气息去塑造声音,表达更广阔、更深刻的意境是每一位演唱者毕生的追求。

(三)提高吐字、咬字技巧

演唱歌曲特别是中国歌曲都要强调咬字清晰,字头字尾干净利落,而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艺术歌曲中歌词是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如果咬字太松听不清歌词,就失去了艺术歌曲的原则和魅力;也不能咬得太紧,把歌词咬得过死容易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破坏了音乐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姜嘉锵曾说过,古诗词的吟诵在咬字方面必须极其讲究“字清”。吟诵对准确的咬字十分严谨,准确、清晰是吟诵的首要要求。咬字的清楚包括要将汉语字音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表达清楚,其次就是是要将吟诵中“平长仄短”的基本节奏把握好。吟诵对吐字咬字的准确、清晰,对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有很好的示范作用。[4]一首古诗词的字数大都比较少,每句每字都是有深刻意义和作用。一首五言律诗20个字,七言律诗28个字,绝句也仅是40或者56个字,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情景、心境和意蕴,可想每个字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种不可替代性,才要求更精准的表达,对于每个字的发音、轻重都需要反复琢磨,演唱时才能把诗词本身的韵律结合音乐展现出来。与一般的歌曲不同,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字腹和字尾的要求会高一些,大多数情况下字腹要求圆润、拉长,字尾不要咬得太重。当然对于不同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要求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诗词的风格和意象作调整。只有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做出准确的分析,才能达到语言的规范,而只有做到语言的规范,才能谈语义的表达。

(四)艺术修养与气质的培养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人常常形容文人风度翩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长相,而是因为学识而散发出来的气质。“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众多艺术歌曲的其中一种,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5]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意识;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文化底蕴,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依词作曲,所以可以说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由词而起,那么对于歌词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案工作。要做到对一首古诗词理解透彻,需要对诗人或词人有详细的了解,诗词的表面描述的是什么,背后蕴含的深意又是什么,深入发掘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因此,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欣赏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心境“美”的培养。只有将心境的审美层次提高,才能更好地塑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模式和层次。

三、结语

歌曲是诗词传播的触媒,古诗词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与乐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其演唱韵味之美,深化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意蕴,其伴奏和声之美,烘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神韵”。[6]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古典、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继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大赛上许多选手正演唱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不但能使我们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得以传承,更能使中国文化的精髓得到推广和发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深邃、魅力无穷,值得我们广大的声乐学习者去演唱和研究。

作者:彭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J].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3]谈亲旸.走进美的王国——谈中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科技风.

[4]韦歌.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韵味把握.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7

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贯彻五个原则:“转变观念,精到分析,延伸拓展,简介理论,全面归纳。”

“转变观念”即我们的诗歌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三五个“天才”的诗人,而是为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以乐观的豪情去面对人生的苦难。

“精到分析”是指对课文所选内容的重点讲授,使学生真正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浓情。

“延伸拓展”是指对课文内容涉及的作家背景,代表作,所属流派,特点等作适当讲解。

“简介理论”是指对中国古典`现代诗及外国诗新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鉴赏理论作适当提示,培养鉴赏能力。

“全面归纳”是指高三复习阶段要对时代,国籍,作品,流派等作出全面精当的归纳以及对诗文名句的归纳。

由于中国古诗`新诗及外国诗歌的特点不同,教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作几点浅显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它以丰富的文学营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天才的艺术家和高素质的国民大众,所以,这一部分既是我们掌握的重点,也是高考试卷的主要采分点。

高中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古典诗歌,目的是使学生从已有的大量诗歌感性材料中走出来,上升到理性化认识的高度,然后去指导自己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培养初步鉴赏能力。

针对高考,及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特点,具体教学操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诵读,丰富知识。

中国古典诗都非常注重节奏感,平仄,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记诵一定数量的名诗佳作,既可以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其创作技巧,又可以丰富语言的知识,提高文学修养,积累写作素材。应强调的一点是,诗文记诵要牢固准确,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2分析精到,讲求收获。

对课文所选的诗歌的内容,艺术成就,炼字选句的妙处要作重点讲述。如在教授屈原的《离骚》时,在思想内容上对主人公两遭流放,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多加渲染;在艺术表达上对体现在夸张,象征等具体方法上的浪漫主义创作源头细加分析;在炼字造句上对多用”兮”字体的楚辞句式加以点拨,则会使学生确有所获。

3设置意境,引发思考。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意境,突出情景的交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可用文学性的语言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以抓住学生心理,走进诗歌,引发全面深刻的思考。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太守为儿子许亲,兰芝应婚后,作者对热闹的送聘礼的场景作了不厌其烦的大段描述,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我们不妨设置这样的情境:第一幅画面:隆冬的车轮声里,兰芝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仲卿骑在马背上,透过模糊的双眼痴痴地望着车幕,不停地挥舞着手,喃喃地重复着:“我会去接你,等着我------”第二幅画面:彩旗飘飘,车轮滚滚,太守府上的四五百名男女仆人浩浩荡荡奔赴刘家,一路吹吹打打,笑语欢歌,金银彩礼,满车满箱。两幅画面的对比,我们便很容易引发学生联想其作用:这些描写除了突出兰芝很高的身价外,还着力渲染了一种悲剧的气氛。每一声热闹的锣鼓都无情地敲打着兰芝那颗为仲卿而滴血的心,如同〈〈红楼梦〉〉中宝玉与宝钗拜堂成亲的喧天锣鼓声,恰恰是为潇湘馆的黛玉独自焚稿擂响了心碎的挽歌。如果我们在讲解古诗时能设置出特定的情境,学生便会学得深,记得牢。

4归纳总结,鉴赏评价。

对付高考,仅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只强调诗文浩杂,无从下手,而对这一部分的复习放任自流,也是不足取的。鉴于此,我们应做到:(1)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史作一简单讲述,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作纵向比较,把主要诗人,作品,流派等分门别类加以讲解;(2)试题分类知识的讲解,重点讲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3)对古代诗歌理论作一般介绍(意象,形象,意境,用典,炼字,表达技巧等常识以及诗,书,画互通知识等),使学生了解一般格律知识(平仄,对仗,押韵等),逐步提高诗歌鉴赏力。

二、中国现代诗歌及外国诗歌教学

中国现代诗歌是与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它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因大量吸收了外国诗歌的许多营养,一开始便是以反古典的面目出现的。这是中国新诗教学不可忽视的特点,而外国诗歌以写实为本质特点。

这一部分在实际高考测试中占分较少,但对于指导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的诗歌初步写作能力,有着切实重要的意义。

讲授中还应体现文理侧重不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具体教学操作注意以下几点:

1努力培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教材既涉及领袖诗词,诗坛泰斗代表作,又有当代新人佳作,兼有外国诗人名篇。学习这些诗歌最好能组织各类诗歌朗诵,诗歌自选自评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诗中,乐在其中。

2积极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了解中国新诗概貌(浪漫诗人郭沫若,格律派倡导者闻一多,抒情王子徐志摩,雨巷诗人戴望舒,诗怪李金发等;解放区诗人艾青,贺敬之等,建国后歌颂新时代的诗人郭小川,闻捷等;朦胧诗人舒婷,顾城,北岛等),了解外国诗歌概貌(拜伦,海涅,普希金,惠特曼等),最好能联系课一下中外诗歌的对比赏析。

3讲解鉴赏理论。

我们应把自由体和格律体的区分作重点,学习现代诗歌对新派艺术的吸收(朦胧派,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荒诞派,意识流等),学习其对古典的继承(意境,神韵),使学生在良莠不齐的诗歌园地里有一双明智的眼睛。

4倡导诗歌创作.

对学有专长的学生,指导其进行旧体诗和新诗创作。应使学生抒其真情,发其激情,颂其豪情;指导他们摆脱自我的羁绊,用真诚的笔触,寻找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生活的美。这无疑会从语言的精炼,立意的深刻方面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篇8

关键词:古代体育 诗歌 审美特性

中国古代体育诗歌是建立在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上的,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感寄寓于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中,并通过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予以抒发和表达,尤其能够表现出民族性。在我国的众多古代诗歌中,体育诗歌占了很大比重,本文针对体育活动的实际内容和独特精神魅力,在体育活动中的哲学道理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分别做出了介绍和阐述,诸如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的热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叹,对民族振兴的热切希望等等。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体育诗歌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影响并鼓励着青年一代在体育事业上不断创新和进步。下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古代体育诗歌所具有的审美特性。

一、中国古代体育诗歌之叙事审美特性

中国古代体育诗歌是生动写实的文学体裁,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活动,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性语言表达方式,它注重将创作者的情感巧妙蕴含于词句的表述和运用之中,构建出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活动场面和生活环境,并因其用词的准确、精湛和语言的形象、美妙而流传至今。我国古代体育诗歌的创作者都致力于通过生动而精细的描写,去营造优美、丰富的体育活动情境。不同的体育诗歌、不同的叙事手法表达出不同的体育活动情境,有的体育诗歌表达了浪漫与美好,有的表达了激昂与雄壮,有的表达了意志与勇气,有的表达了期盼与希望。我国古代体育诗歌以内容丰富的叙事手法,对包括足球、马球、水球、划船比赛、射箭、比武、打猎等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做出了描述。“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王建)。“白打”即足球,他在这首七言律诗中描述了宫女的足球运动场面:几位通宵工作没有休息的宫女,于清晨时分聚集在大树下玩蹴鞠。作者用词精准,把宫女的外貌、精神状态,活动时间等交代得非常清楚,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内容详实的体育活动画面。类似的诗歌还有“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采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二首(之二)》)等。诗歌“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钱福《蹴鞠》)对足球比赛的时间、比赛参加者的容貌和运动姿态、比赛的详细内容都做出了交代,“露”借指汗水,“烟”借指飞起的尘土,“玉笋”和“金莲”借指女性的手足,全诗叙事细致、传神,为我们勾画出栩栩如生的足球运动场面。“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掷球戏水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宋徽宗赵佶用这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水球的运动场面。诗中的“流星”是对抛起水球的比喻,前句描写了周围静态环境的清凉和安静,后句描写了水球活动场面的精彩和激烈,通过前后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呈现出鲜明、生动的体育竞技场面。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将眼前场景和想象与个人感觉相结合,用华丽、漂亮的流星代指传递中的水球,营造动感的视觉效果。

二、中国古代体育诗歌之抒情审美特性

中国古代体育诗歌蕴含着创作者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之情,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的许多体育诗歌中运用了抒情的表现手法,通常反映出体育活动参加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拼搏的精神面貌,它不仅仅是民族体育活动与文化的直接表现,更具有韵律性,寄托了诗歌创作者的喜悦、愉快、憧憬、忧伤等各种内心情感。我国古代体育诗歌涉及并涵盖了许多体育项目,其中也有对许多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相关内容描写,诗歌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也不局限于某一固定不变的空间,诗歌创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注入在体育诗歌的字里行间内,抒发个人情感,因而赋予了中国古代体育诗歌更加详实的内涵,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共鸣。体育诗歌的语言形式是变化多样的,创作者的情感也是复杂、不同的,运用比喻、夸张等创作手法,生动再现运动场面的热烈氛围和运动员的高超技艺,将个人情感和体育活动巧妙结合在一起是优秀诗歌的重要标准。“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地新。直为经过行乐处,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该诗歌传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感慨之情,反对和告诫读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过度的休闲娱乐上,叮嘱读者要懂得珍惜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的事情,不要浪费时间和虚度光阴。诗文中没有明确记录和说明体育活动的过程,但是间接地提到运动的场所和参与运动的人,并发出“不知虚度两京春”的感叹,全诗前后文相互照应,通畅流利,既为我们呈现出洛阳风光和人们对足球活动的喜爱,也抒发了自己的个人情感,是我国古代体育诗歌中抒情诗歌的优秀代表作品。“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风光流转浑如昨,志气低摧只自伤。日永东斋淡无事,闭门扫雪只焚香。”(陆游《晚春感事(之四)》),诗歌的前段描写了少年带着踌躇满志、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情,进城观看足球比赛,比赛场面气势宏大,人潮沸腾,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的太平盛世;诗歌的后段描写了老者失去了青春与活力,在生活里连续不断到来的挫折和打击中,也逐渐失去了对人生和事业的憧憬,间接反映出国家政治和经济各方面都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抒发了作者感慨和遗憾的心情。

三、中国古代体育诗歌之喻意审美特性

诗歌作为我国自古流传的一种文学载体,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而产生并得到世代传承的。体育诗歌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种类,其中既有描写体育活动的场面和过程,也介绍民族性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创作者通过叙事和抒情手法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的热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叹,对民族振兴的殷切希望等等,通过诗歌创作来阐述人生哲理,正是我国古代体育诗歌的重要审美特性之一。正因为体育项目多从民间诞生并得到发展的,因此民族体育活动的发展也代表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体育活动的民族性则反映了国家的民族性和民族荣誉感,对国家民族精神的振兴,国家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映射和影响。体育诗歌中常常充满着对民族命运和国家兴衰的感叹,从诗歌创作者个人的语言中,体会到体育活动对性格磨炼和品格培育的重要性,用个人运动技艺的提高和运动精神养成,去为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实现民族的腾飞和国家的富强。古代体育诗歌有了深刻的喻意,才能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才能给青年后辈带来启发和鼓励,因此优秀的体育诗歌总是包含着创作者想要说明的一定的道理和故事,成为诗歌的灵魂和支撑。更因为体育运动项目是竞技类的活动,该活动培养人类坚强勇敢的品格和不断挑战、不断进取的精神,而将这种品格和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正是我国古代体育诗歌所追求的。随着朝代的更替,部分体育诗歌中暗藏着为祖国和人们担忧的情感,这些内容各异,风格不同的体育诗歌都是从各种角度对当时群众生活和国家状态的现实反映。“临淄重蹴鞠,曲城好击剑,不要身后名,专骋眼前智。”(吴均《上承左思、鲍照之余边城将诗四首》),诗文先对两个不同地方盛行的体育运动做了简洁的介绍,后对这两种体育运动的共同竞技精神作了总结,从体育运动描写和叙事上升到精神文化。晚唐女诗人鱼玄机的《打球作》一诗,是对唐朝马球活动的叙事性描写,诗中写道:“坚固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高筹。”全诗对球杆、球、击球的技巧和姿态等都有所陈述,既有对物的描写,也有对运动场面的描写,并在结尾提出对运动员的期待和希望,全文流畅、连贯,活泼生动,是我国古代体育诗歌中的代表性佳作。“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韩愈《送灵师》)“黑白谁能入天元,千回生死体方圆”(张乔《味棋子赠弈僧》),这两首诗歌表述了围棋的精妙变化,其中充满智慧,是陶冶情操和培养品性的体育活动,体育诗歌通过将体育活动与意志、性格、品德相关联,使得诗歌从简单的记录功能中解放出来,升华到更高的文化层次,不仅仅是记叙体育活动,更是对人生、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全面解读。

中国古代体育诗歌的叙事、抒情、喻意的审美特性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历史性和哲学深度,在给读者送去优美、生动诗文的同时,也提醒读者要培养自身的性格和品德,表达了对健康、自由、乐观生活的追求,充满着对我国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喜爱之情。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陈学新.体育文学探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19-21.

[3]吕顺长.菅原道真的棋诗[J].体育文化导刊,2003(4):79-80.

[4]韩春萌.略谈体育名人的传记创作[J].当代文坛,2004(2):12-13.

[5]谢冕.论新诗潮[J].中山大学学报,2002(5):1-14.

[6]赵小华.唐代体育诗歌――体育的诗性存在[J].体育文化导刊,2006(9):92-9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