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体育培训8篇

时间:2023-10-08 09:43:01

初中体育培训

初中体育培训篇1

关键词:部级;初中体育教师;同课异构;研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31-02

2012年10月至11月中旬,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举办了两期“2012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紧缺薄弱学科-初中体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结合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课例研究与问题诊断”主题,以一线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突破口,针对热点、聚焦难点问题,设计“同课异构”深入课堂的培训环节,提升初中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同课异构”研修设计的初衷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采用多人“同课异构”的研修方式:即多位教师在共同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共同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由每一位教师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选择不同的方案、策略、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交流展示。

针对教师们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同课异构”,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激发教师对体育教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在同行之间研讨、交流,并在专家引领与指导下,提升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使培训更具实效性、指导性、针对性,促进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技能提升。

二、“同课异构”研修的准备

多人“同课异构”是在集体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个人教学设计、研修团队集体备课、教学现场实践、即时反馈、反思研讨、反思报告的撰写等环节的基础上,碰撞问题、激发智慧、达成共识,解决教学问题及教学困惑,提升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水平、综合素养及培养体育教师的问题意识。

(一)“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场所的选择

1.选择北京市普通中学初中体育教学班;

2.“同课异构”研修培训不打乱北京市学校的教学秩序,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进度;使培训常态、真实,既碰撞课堂中的问题,又使学习交流自然、实效、不做作;

3.根据北京市初中体育教学进度确定教学内容(初中体育教学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的方式),选定年级和时间,内容即确定。

(二)“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准备

1.问题的研讨与碰撞

为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项目组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如:无主题交流问题的研讨针对性小组论坛主题发言等聚焦问题,以便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聚焦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梳理老师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2.“同课异构”教学内容的确定

针对参加培训老师们的问题、困惑及结合北京市教学进度,研修团队选择了初三年级的体育课为“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根据北京市初中教学内容安排,内容确定为女生—耐久跑,男生—篮球运球过障碍。

3.“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准备

(1)选择和确定学校后,提前3天通知授课教师(国培学员)上课时间、授课年级及授课内容、授课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情况等。国培班的学员以班级为单位(2个班),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晚上的休息时间集体备课形成教学构想,经班级集体研讨修改、形成教学设计;然后确定参加“同课异构”的教师,班级核心小组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案。

(2)培训团队负责组织国培学员明确“同课异构”的意义、价值及通过“同课异构”将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3)被观摩学校安排接待,随班授课及教学观摩场地、教学研讨的会议室、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及体育组工作情况介绍等,使教师明确以“国培”为平台进行“同课异构”培训的意义。

三、“同课异构”研修的实施

通过“同课异构”实践交流,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1.相互交流学习,碰撞问题

2012年10月24日上午,国培一期学员们到北京石油附中观摩体育课并与特级教师交流;下午学员们来到北京市育英中学,观摩了4节初三年级“同课异构”教学课,分别由国培1班江苏二十七初级中学孙银花老师、北京育英中学青年教师陈光老师上女生“耐久跑”;国培2班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董飞舞老师、北京育英中学青年教师田希伟老师上男生“篮球运球过障碍”。老师们一致认为,北京市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学生的身体素质好,运动技术技能强,授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国培学员异地授课虽难度大,但老师们能非常游刃有余的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实践、教学针对性指导,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控课堂节奏,教学效果好。国培班的学员在与专家、学者、教研员、特级教师、一线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就解决当前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如:教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等等畅所欲言。通过观摩、交流、研讨学员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种形式的培训得到学员们的好评,老师们遗憾时间太短。

2.国培学员、一线教师是“资源和财富”

在“同课异构”课后即时研讨过程中,老师们结合女生“耐久跑”、男生“篮球运球过障碍”四节课,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重难点的解决;从教材的定位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从准备及结束部分的安排到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从体育课的密度到学生运动负荷大小的合理性安排;从体育场地的安排到器械的合理运用;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到教师的应变能力等,就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讨。如:本次篮球教学课学生持球的时间应该是多少更合理,学生过障碍撞杆的解决方法及纠正策略,教学难点的定位问题;耐久跑课中的途中跑的距离应为多少合理;示范的次数问题;结束部分如何使学生身心放松,以及使学生达到身心放松的手段等等,通过教师间的互动、专家引领,大家集思广益,有效解决了教师们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培训教师的自身资源,国培学员、一线教师就是“资源和财富”。

四、“同课异构”研修方式的思考

(一)“同课异构”凝聚了教师智慧,构建了培训学员的文化氛围

1.“同课异构”凝聚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同课异构”这一环节的培训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发展的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交流、课后即时反思凝聚了老师们的智慧,部分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2.“同课异构”构建了培训学员的文化氛围,建立了友谊

“国培”一期的培训是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的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可以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沿海、有内陆;有青藏高原和新疆兵团,也有中原河南;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升能力、转化思想、创新体育教学”。通过备课、说课、集体研讨、教学展示课及教学资源的准备、“同课异构”交流及教学研讨等过程,构建了培训学员的学习文化氛围,建立了友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熟和成长。

“同课异构”使参加培训学员们的研讨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堂到寝室,从教学现场到休息时间,针对问题有感而发、有思而想;有时是热烈的讨论、有时是激烈的争论……在真实的情境中、真实的讨论中,流露着老师们真挚的情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执著、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负责、对这份职业的崇敬。

(二)“同课异构”提升了体育教师的地位,促进学校校本研修的实现

北京市承担“国培”教学观摩的学校,对“国培”项目和“同课异构”研修活动非常重视,他们同样抓住机会对本校的教师们进行校本培训。学校以“同课异构”为切入点,锻炼教师队伍,通过与国培班学员的切磋、交流,推进校本培训,为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学习的平台、实践的平台、发挥特长的平台、挑战的平台;对关注体育教师的发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同时对理解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同课异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五、完善“同课异构”研修方式的思考

1.增加“同课异构”交流的时间

下校观摩环节深受“国培学员”和一线教师的欢迎,从组织“同课异构”的培训经验看,教师们交流的时间相对不足;如果再增加1天研讨的时间,“同课异构”培训环节中对问题的深度分析、问题解决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2.结合“同课异构”分层次研讨

由于培训的时间短,对有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没有展开充分研讨,如:对教材的理解、解决技术技能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关系的策略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度研讨。

建议在今后的培训中,针对一线骨干教师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同课异构”的培训方式,进行“专题研讨”、“现场研讨”和“深度分析”相结合。“专题研讨”关注“面”(相对较宏观的),即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现场研讨”关注“点”,即在教学观摩现场(针对课例)老师们关注的具体问题的研讨;“深度分析”关注“点”与“面”的结合,分析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合理的策略。同时应增加下校观摩及针对性研讨的时间和和次数,避免研讨“蜻蜓点水”。

初中体育培训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影响因素;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62-03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1]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 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 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2] 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3]

2 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4]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 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是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5]培训学员出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 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立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出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二 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全过程相关因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6]

1 培训前的目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手段上的基本要求。

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重要工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制定培训目标与模式既要针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使培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自主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 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手段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日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日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 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 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培训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7]

5 培训支持系统

各级培训基地在设施、设备、资源、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应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结合当地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条件,对所建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作必要的删除、合并、扩展以完成本模块的真实任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学员和学校各个要素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该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忠生,郭述平.构建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41.

[2] 何克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58-163.

[3]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9.

[4] 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8.

[5] 孙祯祥,刘建新.教师培训后管理问题-以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管理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8:79-80.

初中体育培训篇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2019年9月28日至30日,我参加了xxx政务服务管理局党组开展的为期三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次集中学习读书班培训会,培训期间通过集中学习、局党组几位领导专题辅导、到红色革命基地接受党史教育以及倾听同志们的交流感悟,使我净化了心灵,全身心受到革命理想信念的洗礼。虽然我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自我,以党性修养要求自己。

“清正廉洁作表率”是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实现的三个具体目标之一。强调:“清正廉洁作表率,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一目标,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该保持的政治本色。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将以对党员的要求对标对表,认真全面查找自己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强化自我修炼、谨言慎行、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在廉洁自律上作表率。

在本次培训会上我观看和学习一些干部的反面典型案例,如:白恩培、秦光荣、仇和、曹建方、侯新华、赵海仙、姜扬、王玉玺等,他们对党的纪律规矩不以为然,不忠诚、不老实,当“两面派”、做“两面人”,台上一套背后一套,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污腐化,工作上总想打擦边球,面对利益和诱惑总是不收敛不收手。这些人,都曾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都是经组织长期培养逐渐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没有守住初心,逐渐褪了色、变了质,最后落得“阶下囚”的下场。我将引以为戒,以焦裕禄、杨善洲、张富清、李文芝等先进典型为榜样,反面典型为镜鉴,真正用正反两面镜子,对照先进典型对标杆、找差距,对照反面典型知底线、受警醒,自觉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通过本次培训,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就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刻、政治站位不够高对党内的一些错误观念、丑恶现象、不正之风敢于亮剑方面有待加强;。我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对照存在不足认真整改,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对不正之风敢于亮剑。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法纪,坚持原则、恪守规矩,夯实廉洁奉公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要要发扬斗争精神,对党内的一切错误观念、丑恶现象、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勇当驱邪扶正的“泰山石”,不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三是要继续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新变异,继续紧盯享乐奢靡问题,找出可能反弹的风险点,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对不收敛不收手的露头就打,严防回潮复燃。四是要增强底线意识,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的关系,算好亲情账、政治账、名誉账、经济账、健康账,时刻自警自省自律自励,坚守清正廉洁的从政底线。

初中体育培训篇4

关键词:非农转移;劳动力细分;分层次培训

目前,我国无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与技能型、知识型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双重局面已经形成。农村女性劳动力能否向城市、向非农产业顺利转移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进行职业培训的效果。但由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个人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必须根据其在非农转移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对整个群体进行细分,以便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促进其就业。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细分

细分农村女性劳动力是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的第一步,其标准的选择一定要非常谨慎,一般来说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足够鲜明,便于对其群体进行有效地区分;符合培训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营利性的培训项目对参与者进行甄别和筛选。

目前,参与非农转移的女性劳动力总体呈现出三大特征:转移主体为青年女性、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从表面上看,以这三个特点为标准都可以将非农转移中的女性劳动力进行细分,但其中,年龄因素只与劳动者劳动机会的获取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职业收入和培训的关系并不显著,不适合作为细分的标准。婚姻状况虽然不仅可以通过影响流动的机会成本影响女性劳动者流动的倾向,也可以通过影响其家庭负担状况来影响其参与培训的形式,但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影响较小,也并非最佳选择。

而以学历层次作为细分标准则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学历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有利于根据其职业走向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学历层次可以通过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收入,影响培训投资主体的确定;学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者的自学能力,从而影响到培训方式的选择。

综上所述,农村女性劳动力应该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细分,更明确一点说,应该以是否接受过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为分界线,将其分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两大群体。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包含从未接受过教育、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女性。前者在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数量日益减少,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家务农,对她们的培训以农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为主,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因此,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主要指的是具有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的群体则包含初中学历、高中和中职中专学历、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女性劳动者。

二、农村女性劳动力分层次培训目标的确定

(一)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的主体为具有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对这一部分女性进行培训,目的是要把她们培养成掌握多种初级工作技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初级劳动力。确定这一目标的依据有四个:

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或基本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门槛低,竞争激烈,失业风险大,收入少。在相应的社会保障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即使是短期的失去工作,也将给她们带来生存危机。掌握多种初级工作技能将大大增加她们的就业机会,缩短择业的时间。

2、这部分女性所从事的工作较为繁重,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正规学历教育和比较复杂、困难的技能培训,只能进行耗时较少的初级工作技能的培训。

3、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太低,在获得更高学历之前,她们不具备到较高技术层次需要的职业就业的资格(企业招收技术性工人和管理人员往往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升迁性的职业流动基本不可能,参加中高级技能培训的动力不足。

4、这部分女性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较差,必须对她们进行专门的城市公共设施、法律法规、工作制度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其融入城市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

(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

初中以上(包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是非农转移中女性劳动力的主体,所从事的职业分布很广,包括宾馆和餐饮服务、保险推销、汽车销售、个体经营和业务员,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女性流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对这一部分女性劳动力进行培训,目的是要把她们培养成中高级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员,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其原因有: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产业衰落下去,另一些产业发展起来,要想进入新的产业就业,相关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原有的产业中,新技术、新机器不断被引入,也要求其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技能培训。

其次,初中以上(包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能力强,可以完成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

最后,这个群体的女性自我期望值较高,自我发展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收入也比前一个群体更高,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支持去完成相对复杂的技能培训。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分层次培训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

1、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并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对城市新生活比较陌生,适应能力也较差,这需要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只注重技能培训,而要把引导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谓引导性培训,主要是进行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市民道德规范、市情、社情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目的在于提高被培训者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文明素质,加快其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但对于农村女性而言,引导性培训还应包括正确两性关系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精神,鼓励其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以政府为培训投资主体。如果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化规则,培训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而言,政府必须成为培训投资的主体,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这一群体的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对培训收费将大大降低她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十分突出,企业很容易就从市场上招收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劳动者,缺乏投资办培训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政府,依靠财政力量才能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3、“学”和“练”分离,合理设置培训地点。农村女性劳动力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又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往往精力和体力双重透支,如果培训地点设置不合理,就会浪费她们的时间,增加她们的培训成本。因此,应该从她们的利益出发,尽量将培训基地安排在吸纳农村女性较多的工厂周边地区或居住聚集区的附近。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部分女性的学习能力是较弱的,职业培训不仅要进行课堂的讲授,还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观摩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就近设置的每一个培训地点都建立实践基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将“学”和“练”的场所相对分开,就近设置培训地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理论传授,利用已有的就业训练中心(例如技校所拥有的工厂)进行技能的实践。当然,这需要政府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

1、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合理分摊培训成本。我国农民工培训经费的缺口是比较大的,单靠政府投资,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农民工的培训需要。并且前文已经提到,财政应对初级技能培训倾斜。那么,针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女性群体所开展的培训经费缺口将更大。因此对这类培训,应推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从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入中高级技能的培训,这也体现了培训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继续和向工作领域的延伸,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特点。其次,应鼓励企业利用内部培训机构或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的投资。最后,劳动者个人应承担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由于整个群体的就业层次相对于前者较高,收入也较高,只要分摊的比例合理,培训内容有吸引力,让其自己掏腰包参加培训是完全可能的。

2、逐步落实就业准入控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将就业准入控制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既可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又有利于引导劳动者由被动接受培训为主动参加培训,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要想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上对该制度予以确认,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内部奖励和晋升制度相配合。比如法国就规定农业职业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农业技术员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3、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就业信息服务与网络职业教育平台。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时间长,学习能力较强,其中的大部分能够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政府和各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服务。例如,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各行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和职业培训机构信息库,并向外公开,让求职者能够很容易的获知相应的就业与培训信息,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盲目性。各级培训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职业培训的后续服务,包括解答疑难问题和就业指导等,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对学校的培训情况进行信息的反馈,或参与师资的考评,这将反过来促进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

4、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培训,要有发展的眼光,把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这一群体中的女性自我发展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因此,除对她们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应利用成人中专、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普通高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举办夜大学、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帮助其提高学历水平。只有获得了更高的学历,她们才拥有进入更高层次劳动力市场的资格、更多升迁性流动的机会,才能更好的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方向新,裴莉.农村妇女流迁:性别差异与内部差异[J].湘潮理论,2007(1).

2、张晓芬.被动非农化过程对农村妇女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07(6).

3、聂亚珍.现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J].兰州学刊,2008(2).

初中体育培训篇5

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近年来受到了国内诸多高校的广泛关注,许多高校辅导员上岗前也参加了相应的岗前培训及考试.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对象的动态性和多变性,部分高校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培训定位不明确.初入职辅导员专业学科、年级分配、学生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工作特征的具体情况加以安排.在培训内容上强调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核心是学习的内容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然而,囿于传统思维观念的限制,一些高校组织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考核,“大多数高校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很少有高校分析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基于什么样的培训动机,达到什么样的培训目标,缺乏系统性的考虑”,因此,我们发现在很多高校出现初入职辅导员与专任教学教师培训课程一致、考核内容也完全相同的现象,没有体现辅导员专项或定向培训目标,缺乏辅导员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培训制度不健全.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

培训制度的健全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培训对象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目前,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及考核还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陷和制度执行困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评估考核体系.譬如,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一般要求入职前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基于自身工作繁重性或人力资源短缺的考量,往往允许甚至鼓励初入职辅导员先上岗后培训或请假处理自身的教学和管理事务,教育培训规范化凸显不足;一些高校在培训考核上往往只采用走过场的“考勤叠加”或“提交训后感”或“划重点,开卷考”等单向性考核方式,无法真实、客观、全面地把握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受训成效,也无法保证初入职辅导员学习和回应渠道的畅通.

三是培训方式不丰富.英国政府曾在《教育:一然而,一套科学有序、合理有度、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还是能在很大层面上影响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效果.综观当前,初入辅导员职包括高等学校教师几乎不分门别类地参加了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对于诸如学生党团建设、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等学生常规事务管理却鲜有介绍,既少有案例分析,也少有情景模拟,这种“大一统”的培训内容往往脱离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具体需要,难以深入解读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也难以使受训的初入职辅导员真正把握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技巧.另外,当前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方式上还多停留于课堂理论教育的单一封闭模式,且受训时间较短,这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教学教育方式也难以使马上步入学生工作的新辅导员真正收到实效,致使许多学员缺乏受训的意愿和热情.

四是培训投入不到位.一个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过程需要必要的资金、物质、设备、人员做支撑.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经费一般要占全年教师培训经费支出的一定比重.当前,为确保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大多数高校或教育部门也已经建立起了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项经费.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对于辅导员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一些高校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将辅导员培训的经费支出分流到各院(系)自行负责,没有形成统一的辅导员培训组织机构,导致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资金投入和培训质量上参差不齐.同时,在师资选择上,受困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数量的稀缺及经费“支付危机”的限制,一些高校也无法或不愿邀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这也是阻滞初入职辅导员在教育培训中真正收到实效的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

加快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1准确定位,设立和强化科学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目标

开展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首先要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和意义,即为什么要进行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怎么进行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通过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加强辅导员教育培训是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培养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更好的掌握辅导员工作的技能和本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好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绝不是可有可无,也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等流于形式的简单过场,而是要以人为本,真正瞄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瞄准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需求和关切,引导初入职辅导员真正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过程、环节、步骤,做到规范清晰、条理清楚、环环把握、有机衔接,切实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完善规章,促进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全面推进初入职辅导员的教育培训管理有赖于一套健全的教育培训制度为载体,以保证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建设.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快关于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管理的制度研究,确保教育培训管理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过程中有章可循.要加紧制定和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初入职辅导员评估制度,确保初入职辅导员的各项培训、考核在内容、指标、程序上有据可依,避免教育培训工作走入偏门.要加强对初入职辅导员培训班、培训课堂、培训基地、培训组织机构的检查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的实施能够落到实处.譬如,以英国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为镜鉴,英国在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上设立了全国性的引导标准,并对初任教师的表现进行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监控与记录,不但激发了初任教师的积极性,也给予他们一定的约束力.

3拓宽思维,构建合理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方式和方法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而且可以促进初入职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规避或减缓辅导员职业恐慌和职业倦怠.为此,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要加强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科际整合,寻求特定问题的共享解释.要多采取课堂交流研讨、案例解析、情景示范、角色扮演、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初入职辅导员更具体地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要推进校本培训建设,把握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整合党校、行政学院以及专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发挥他们的知识补给功能和智力支撑作用.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组织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及优秀辅导员开展初入职辅导员沙龙,积极利用自媒体工具,搭建辅导员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分享和讨论工作经验或心得.同时,学校也可根据老辅导员的实际经历组织编写诸如《高校辅导员培训教程》或《辅导员工作案例汇编》等初入职辅导员自学资料,帮助新辅导员尽快熟悉工作内容.

4加强投入,确保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真正收到实际成效

初中体育培训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有效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如果实施素质教育,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能够满足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然而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作为老师必须坚持学习新知识、拓展视野、开阔眼界。[1]因此教师要建立继续教育的观念,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一、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目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未来教师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专业化发展即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也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2]初中数学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数学教育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数学教师是初中数学教育的实施者、主导者,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是影响初中数学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二)践行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要求

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要连续不断进行的过程,终身学习成为了新时展的趋势。作为培养中国合格人才的人民教师,更要终身学习和进行终身教育,将学习贯穿于一生,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积极吸取本专业和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最新成果,增强科研能力,跟上时展的脚步,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的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等。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主动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

二、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条件,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要以敬业爱岗为核心;其次是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再次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目的设置多元的培训内容,但目前的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多以理论为重点,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培训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但缺乏针对性。“因材施教,满足需要”是教师培训的总原则,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课程内容与教师的工作需求并不相符,导致参加培训的教师无法将培训内容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二)缺乏专业和完整的培训专家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培训体系,有些培训专家并不适合进行培训指导,完全符合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专家团队很少。许多培训机构会请当地或外地大学有名的学者指导培训,但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专家多是研究与大学有关的内容,他们拥有的有关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因此这些培训专家在指导培训活动时都会有些力不从心,这就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导致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出现低效性。

(三)参训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些培训机构对参训教师的管理存在漏洞,有参训教师出现迟到或早退现象,培训机构并没有记载。有管理部门对参训教师在最后结业时的评价也不完善,出现参训教师无论在培训中取得的效果如何,一般都可以得到一张“合格证书”。同时也出现有关部门对参训教师的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没有及时协调,导致有冲突,从而参训教师不能准时参加培训。没有完整的考勤体系和规范的评价机制,必定要影响培训的效果。需要培训结构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和对接,这样才能保障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整体效果。对于参训态度不端正的教师要给予评价不合格,责令参加下一期培训。

三、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置系统的培训课程

课程是培训的灵魂,培训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确定上。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无论是校本培训还是其他形式的培训,培训资料比较贫乏。目前市场上针对初中数学教师的书籍较多的主要是优秀教案和试题集,能够提升教师素质的书籍较少。骨干教师培训往往也是使用研究生课程,理论性极强,与教育实际严重脱节。有关部门应该大力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发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相关课程。针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目标,涉及的课程应该包括:数学教育哲学、数学课程研究及其发展、数学学习和教学研究、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数学教育的现代研究、数学史、数学教育史、数学思想史、数学竞赛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建模、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包括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比较与优化)、数学命题研究、数学教育心理与学生心理、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脑科学与教育、学校生活与儿童的健康、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等。这些课程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师的教龄分阶段开展,并且按照必修、选修方式进行学习,不强制要求教师学习以上所有课程。

(二)加强培训专家授课质量监督

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由培训专家的水平直接决定。相关机构和部门在推选培训专家时要综合考查其能力水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等。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对培训专家进行监督,对培训专家的培训效果、培训目标要进行调查。对培训专家的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等要把关和及时收集。从而避免培训专家使培训流于形式,避免应付式地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培训结束后要马上请参训教师对培训专家进行评价,评选出有责任和有能力的培训专家,并作为有关部门以后推选培训专家的重要依据。而对于优秀的培训专家则要进行适当的表彰,颁发证书,树立正面形象。

(三)实施科学的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包括对培训专家的评价、对参训教师的评价、专家和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对培训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评价。如果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培训评价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将对培训起不到促进和监督作用。培训评价是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进行培训评价可以避免和纠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从而可以通过改进培训策略,调整培训形式和内容,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培训评价可以使培训专家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状况和培训效果,为将来的教师培训积累经验。培训评价也可以使参训教师及时反馈培训过程状况和最终效果,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评价,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四)落实培训经费和规范培训管理

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它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是中学得以稳步发展的保障,对促进我国中学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对于培训经费的合理运用和完善培训管理是实现整个中学教师培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国家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支持是为了使教师培训活动有序进行,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分派到各培训机构的培训经费应当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设置课程和聘请培训专家,这也不是说就不关注参加培训教师的日常生活费用,要将特定的费用用到适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在规范使用培训经费的同时,还要制定培训管理制度,这不仅是整个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培训,它必须要求培训机构和管理部门事先确定管理流程,如训前要调查参训教师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训后考察等系列流程。

四、结语

总之,作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素质、促进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培训在新课改背景下意义重大,同时也给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中,既要关注教师的培训需求及特点,更要以发展的眼光、依据成人学习规律及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系统制定培训策略,将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初中体育培训篇7

【关键词】教师 培训 目标 专业 素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初中体育培训篇8

Abstrac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in-service training in Wuhan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predi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in-job training.

关键词: 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影响因素;对策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teacher;in-service training;influence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75-02

0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目前,在中国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他们支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他们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更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此,本文在对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进行了实证研究,力求弄清影响教师在职培训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供实际工作部门参考。

1研究工具的选择及统计结果

1.1 调查的工具及其设计调查的工具是"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其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被调查教师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学历,职称,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工作压力等几个项目,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主要包括动机、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以及影响在职培训的因素等,全部为选择项,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

1.2 资料的搜集与统计工具问卷的发放采取分层抽样法。以武汉市全体初中教师作为本研究的调查总体,根据经济发展基础及教育发展水平,选取了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汉阳区、黄陂区、蔡甸区等六个区的9所初中学校为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基本上覆盖了武汉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初中学校,其中重点初中占52%,一般初中占48%。

1.3 问卷统计结果总体上看,青年教师在学校占主体地位,表明武汉市初中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从学历分布来看,虽然尚有1.7%的教师学历未达标,但总体上看,教师的学历比较高,本科以上学历占82.7%,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汉市初中教师的在职培训应由学历提高为主转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为主。

2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分析

2.1 武汉市初中教师2009年参加在职培训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教育法规对教师培训都有明确阐述: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目前,初中教师基本上都参加了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等举办的各种教师在职培训学习。本次调查研究了初中教师2009年参加培训的状况。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武汉市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特点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平衡,培训成本比较高。调查结果反映出:培训开设的课程没有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浮于形式,很难摆脱获取经济利益的误区,教师承担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以及因此而损失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平等的价值,以致于75.5%的教师对培训不满意,这为以后在职培训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2.2 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动机研究进行成功、有效的在职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机构单方面的责任,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了解了教师的培训动机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

本研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来尝试了解,经研究揭示,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最主要的动机在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从动机的类型来看,提高专业化水平属于外部动机,这表明,初中教师有着比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初中教师在职培训的内部学习动机进行转化,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就是应然的选择了。

2.3 阻碍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因素分析本次研究共提出了以下六个因素:(1)经济因素:个人费用、家庭负担、晋级加薪、损失收入;(2)时间因素:工学矛盾、交通不便;(3)文化因素:学习氛围;(4)效果因素: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5)压力因素:家人、学校不赞成;(6)个人因素。

利用因子分析法,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这样来了解各个方面的权重。各个因子具体如下:a.个人支付的费用过高,b.工学矛盾,难以抽身学习,c.交通不方便,费时耗力,d.家庭经济负担重,e.周围没有在职培训的学习氛围,f.培训对自己教学帮助不大,g.自己现有知识足够应付日常教学,h.培训对教师晋级加薪没有影响,i.参加学习影响自己获得其他收入,j.学校不支持、不鼓励,k.家人不赞成,l.自己职称高,没有必要培训,m.自己学历高,用不着培训,n.年龄大,参加培训对自己意义不大。KMO系数=0.804,所以适合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阻碍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人学历高、职称高;2、培训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3、经济原因;4、家庭等外部原因。

3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需求的研究和预测笔者认为,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培训教师的需求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在在职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树立研究意识,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预测机制,定期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并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2 根据在职培训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在2%-3%之间,2000年虽上升至3.19%,但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要使教师培训真正惠及广大教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在职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一般培训,主要是指能增加员工一般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该种培训不仅对所在的工作岗位有用,而且对其他的工作岗位也有用。另外一种培训为专门培训(也称为特殊培训),是指只能增加员工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这种培训一般只对特殊的工作岗位有用,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失去了发挥的场所,由于此种培训针对性强、风险小,企业普遍采用这种培训。笔者建议,根据在职培训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对偏重于特殊培训类型的,培训费用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承担,对属于一般培训类型的,其培训费用主要由教师个人承担,对偏重于一般培训的,其培训费用由教师承担较大部分,具体的支付比例则根据培训的收益进行测定。

3.3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创新教师在职培训发展模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85)关于在职教师培训,提出缺陷范型(Defect Paradigm)、变革范型(Change Paradigm)、问题解决范型(Problem Solving Paradigm)和成长范型(Growth Paradigm)四个基本范型。缺陷范型是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已经逐步过时和无效了,因而需要培训;变革范型是指教育要按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而进行变革,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应该进行培训;问题解决范型是指教育在不断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学校和班级中出现一些问题,在职培训就应该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长范型是指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很复杂,需要不断探索,教师应在不断探索中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本研究揭示的情况来看,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应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高度重视变革范型、问题解决范型和成长范型的教师在职培训。根据目前的情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3.1 实现由学历提高型向业务提高型转变。从本研究得到的数据来看,目前初中教师的学历绝大多数已达标,因此培训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提高。因此,建议实施各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如骨干教师提升工程、名师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同加强初中教师的在职培训。

3.3.2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目前,在实践中采用的培训方式有以学校为中心、以课程教材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等几种。教师培训活动结束后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直接交流-实地考察学员在任职学校的研究和学习情况,与学员进行直接面谈。②函件跟踪-通过与学员通信,具体了解学员在课题研究中的难题和需要加强指导的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③远程指导-网上交流。④课题研讨-组织专业导师与学员就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员互相切磋、交流。

3.3.3 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在职培训。富勒(Fuller)和鲍恩(Bown)1975年对教师"关心"(Concern)的发展作了研究,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思想,先是对生存的直接关心,为第一阶段;逐渐发展为对适应教学环境和学校期望的关心,为第二阶段;再发展为关心教学贡献对学生和质量的影响,为第三阶段。这项研究提出教师的"关心"是逐步发展的,有阶段性的。本研究主要是根据教师年龄进行层次划分,共分三个层次,分别是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笔者同时认为,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是教师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建议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培训主要是要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入手,通过课程的变革实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本次调查研究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年龄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

3.4 整合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优质培训资源从国际上看,教师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五大类:①大学或者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如美国大学兼顾教师培养和培训两大职能;②专门继续教育机构。如英国的"教师中心",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师进修机构;教职员工会组织举办各种研修活动;③教师专业团体。如日本教职员工会组织举办各种研修活动;④广播电视等多媒体远程教育设施。这己成为各国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⑤教师在职的中小学。

从武汉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五种机构基本上都存在。应该看到的是,各个培训机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必须对其力量进行整合,以形成优质资源。笔者建议采取大学+教师进修学院(中心)+中小学的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体,大学负责提供教育教学计划、师资,教师进修学院具体负责组织教学管理、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等,中小学主要作为培训的实验基地和研究基地。

3.5 以信息化手段引领教师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应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建立标准化实时教学应用平台,让信息技术主动适应教师的需要,用于广泛培训教师;以智能教育平台为工具,进行基础教育资料库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先进的教育和课程理念,开发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等。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现有的在职培训学习方式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笔者认为,由于参加在职培训的初中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大胆创新,考虑采用操作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开放式学习、菜单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操作性学习,侧重用于培养学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如计算机操作,多媒体的应用等。

讨论式学习,即教师与学员一起用讨论的方式学习某些科目。比如,讨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拟订新的教学课题,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设计,如何实施课题实验等。

开放式学习,即组织学员走出校门,参观、访问、考察,听教改实验课等。旨在帮助学员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菜单式学习,即根据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开设一系列专题,供教师自由选择。

3.6 建立教师在职培训质量标准,采取评估的方式鉴定在职培训机构和师资的资质,确保培训质量目前,教师在职培训机构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相应地也就产生了在职培训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考核问题。什么样的单位可以举办教师在职培训,在职培训课程如何设置,培训质量如何评估,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才能从制度上解决,并且由此促进教师在职培训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的道路。根据主体的多样性,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建立一整套教师在职培训质量标准基础上实施多级多层次评估。

增强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实施教师在职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看到的是,教师在职培训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极其复杂的实践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本研究仅仅是选取了一个城市从需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初中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现状、动机及影响因素等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38.

[2]邓娅.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J].教育研究信息,2001,(1):14-18.

[3]达肯沃尔德 梅里安著.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99.

[4]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22-24.

[5]于静.浅谈我国目前教师培训工作的特点及变化[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47-480.

[6]马敏等.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4,(5):55-59.

[7]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