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8篇

时间:2023-10-08 10:16:34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观;自然观;思维方式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状况。两种文化一经接触就必会因其差异性而产生矛盾、冲突。本文从电影里许一家在美国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并探讨其根源。

一、征服与调和

电影中许被认为虐子主要是因为美国人不理解刮痧,听证会上许解释到:“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有七经八脉,就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此话让稍有文化的中国人听来,都会觉得将中医解释得形象易懂,但美国人却理解不了。西医以神经学、细胞学等为基础,用药物和仪器来治疗,以把侵入的病毒杀死,尊崇的是征服与毁灭;而中医以“气”为中心,始终遵守着生命进化的规则,其治疗用的药材都是自然生长的,讲究养气、调气、理气,追求的是调和与平衡。

中西医的差异不仅是医学原理上的,更体现了中美哲学观的差异。中医基本上是建立在庄子的哲学基础上的。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气相通”、“一理相连”。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注重整体观察,诊断手法是望、闻、问、切、察言观色;临床经验是口耳相传,师徒相授;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刮痧等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性。西医建立在实证论的西方哲学之上,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注重化验、透视、切片、造影等科学的验证手段。

中西医差异还体现了中美迥然不同的自然观。近代西方的自然观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所以西医的原则是,通过科学实验,使用药物和仪器,杀死病菌,表现出一种对立和毁灭。中国儒道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推崇“天人合一”,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庄子认为人的能力有限,人类的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所以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而是安然的随顺自然、任变而终。以此为基础的中医,使用自然生长的药材,注重阴阳平衡下的转化,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这源于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把气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二、集体与个体

电影中昆兰不理解许为什么把本是父亲给丹尼斯刮痧说成是自己刮的,简宁给他的回答是“BecauseheisaChinese”。中华文明源于内陆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孕育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在重视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合作,看重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且中国人还认为集体主义高于个人利益,在两者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家作为一个小的群体单位,在中国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百善孝为先”为原则遵循孝道是中国人维持家这个小集体的主要方式,许在听证会上作伪证便是保护、孝顺老父的体现;不止如此,故事的背景是许将老父接到美国,准备给他办绿卡一起生活,这是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在老父回国时,许将丹尼斯从儿童福利院“偷”出来,只为让老父走之前见一眼孙子,这便是从精神上满足父母。

与中国不同,西方文明是源于海洋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特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重视竞争与挑战、看重权力和自由,重视自身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寻求个人的发展,谋求个人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人生的目标,集体利益不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是不容侵犯的。所以听证会上,美护士指责许在简宁生产有危险的时候宁可要大人不要小孩,认为这是野蛮的,是对个体存在的抹杀。而许反驳了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认为只要妻子在孩子就还会有,从长远和整体来看都是最合适的。而原告律师为了打赢官司,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惜歪曲《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也是奉行个人主义的体现。

三、法理与情理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的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字形可以引发意义上的联想,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意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促进了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又因为英语结构紧凑,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结构松散。很少使用关联词,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以及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所以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或逻辑思维;汉语结构呈现的更多是关联思维。这种思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态度上就是中国人重义轻利,美国人更注重原则性。在美国法律是绝对的,在中国则是“法理之外,更有情理”。

护士看到丹尼斯背后的瘀伤,立即打电话给儿童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立即采访许一家人接触的人员收集证据,之后向法院控告许虐子;还有不能将孩子单独留在家里的规定,都凸显了美国法律对于公民的各项权利都是予以保护,且有相应的执行力。电影中昆兰作为许的律师,在看到丹尼斯身后瘀伤的照片之后,对许产生质疑,后来竟然出庭作证说许打孩子是不对的。可见,美国人的法律观念和其原则性。中国则是一个人情社会,办什么事情都喜欢找熟人,如昆兰明明不是家庭法方面的律师,许认为他是自己的好朋友可以信任就将其半强迫来做自己的辩护律师。在听证会上,许也试图通过讲述自己有多爱丹尼斯,让法官和原告理解并认可这种情感,撤回对自己的诬告。结果并不乐观,法庭讲究的是切实的证据。后来许聘请的女律师,建议他们走向法官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这条路时,许却痛苦的表示爱自己的孩子,难道还是一件需要证明的事?这种鲜明对比体现了美国人的分析、逻辑思维特征,以及中国人喜欢以情动人的民族特征。

四、结语

中美因使用语言、地理位置、社会起源、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思维方式以及名族性格。我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将中西方主要的思维和文化差异总结为四点:东方人讲求整体性,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东方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东方人重义轻利,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原则性;东方人的感情表达间接、含蓄,而西方人的感情表达则直接、外露。这几点在电影中都有体现。两种文化接触,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同时也会有平衡与融合。中美文化的对立和同一在《刮痧》中以听证会对峙和圣诞节大团圆的方式分别表现出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琛、刘蓓、郭树强.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J].电影文学,2008.

[2]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J].理论学刊,2010(05)

[3]金鸿浩.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应对方式刍议——基于对电影《刮痧》的内容分析[J].影视文学.2011

[4]刘石钰、李荣美.《刮痧》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J].电影文学,2011.

[5]李茜.从民族中心角度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文艺探究,2011.

[6]王洪刚、唐功志.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0.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2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他们的知识起点、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接受新知的快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面对城镇与农村的地区差异,学生思维的个性差异等,应如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交流自己在农村和城市前后三次做法与体会。

一、设置弹性目标,适应起点差异

进城前,我把《东南西北》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能发现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的规律;

2.通过引导和帮助,多数学生能发现“东南西北”顺时针排列的规律;

3.认识“东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并尝试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

进城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调整为:

1.能较快发现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的规律;

2.多数学生能独立发现“东南西北”的顺时针排列规律,少数学生能发现其逆时针排列规律;

3.理解和掌握“东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并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应用。

在检查方向卡的制作情况时,就验证了弹性目标的合理性。农村的许多学生都认为,只有与老师制作的方向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一样的才是正确的;而在城区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出只要根据“东南西北”顺时针排列的规律制作的方向卡都是正确的(如图1)。

通过本课的两次教学,笔者对学习起点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何谓“学习起点”呢?笔者认为,学习起点就是学生学习新知必需的认知准备。一般而言,它包括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教学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教材的逻辑起点出发,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甚至主观地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导致本末倒置。所以,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才是新知着陆的点。

二、改变引导策略,顺应思维差异

进城后的第一次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在黑板上辨别平面的东南西北。

1.如果告诉大家一个方向,你们能够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吗?

2.教师分别在黑板上贴出“东”、“南”、“西”、“北”,学生依次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由于本环节是在平面上认识方位的,因此学生判断的正确率比较高。

第二个环节是在教室里辨别四个空间方位。

笔者告诉学生:“我们教室的讲桌所在的方向是‘东’,你能找到其他三个方向吗?”学生回答:“那上面是‘西’,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由于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是基于黑板的垂直方向,形成的是垂直平面的印象。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确定教室的方向也从垂直方向来辨别。

这样的教学设计,由于忽视对学生思维特点的深入了解,缺乏对学生辨别方向时可能遇到困难的分析,导致大多数学生判断具体情境中的方向时发生错误。

在第三环节,笔者调整了教学策略。

一是视觉强化。在学生改进方向卡时,请他们用红色彩笔标明观察中心(如图2)。

二是沟通联系。让学生先把方向卡水平放置。再把方向卡的“东”对准讲桌,并说出讲桌的后面、左边、右边三个方向;再让学生先把方向卡垂直放置,体验、感受方向卡水平放置与垂直放置时的联系和区别:即左右两边的方向一样,水平放置时的前面和后面分别相当于垂直放置时的上面和下面。

三是搭设桥梁。从表面看,学生学习遇到了困难,是不能沟通“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之间的联系的。经深层次分析,发现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需要通过架设“想象”这座桥梁来沟通“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联系。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它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作用。于是有了这样的活动:首先闭眼记忆,牢牢记住方向卡上的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其次是联想活动,把方向卡水平放置,再闭上眼睛,把手中的方向卡想象成教室一样大,自己站在和教室一样大的方向卡的中心;最后才实际辨别,让学生慢慢睁开双眼,再现刚才的想象,告诉学生我们讲桌的实际位置是东,另外三个方向在哪?如此反复任意指定教室的一个实际方向的位置,让学生依次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这样,学生变手中的方向卡为活生生的教室,把自己置身于所辨析空间的中心位置,在平面方位和空间方位之间架设了想象的桥梁,实现了四个空间方位的真实建构。

三、聚焦个体特点,回应过程差异

进城前后对《东南西北》的两次教学,让笔者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们既要关注城乡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采用弹性教学目标;又要注意成人与孩子思维的差异,克服思维定势,进行思维对接。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三次教学。第一环节,自主探索,交流方法。

师:倘若我们站在教室这个大方向卡的中心,讲台所在的位置是东,其它三个方向在哪呢?

生:讲台的对面,黑板报的位置是西。

师:你用了相对的规律,那另外两个方向呢?

生: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师:好,能不能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

生:前是东,右是南,后是西,左是北。

师:很好,你运用的是顺时针的规律。如果教室的左侧是东,谁能快速地找到其它三个方向?

生:先按照相对的规律找到右侧是西,再按照顺时针的规律找到前面是南,后面是北。

生:我找得更快,只要按照顺时针的规律就能依次找到南、西、北了!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位同学的捷径,一边用手指比划一边说。

每次判断后,都让学生拿方向卡验证一下。

教学进行到这里,大多数学生已经摸着了门道,如果不丢掉“方向卡”这根拐棍,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得不到发展。

于是,第二个环节改做游戏。把“东”“南”“西”“北”四张方向牌随意发给四位学生,轮流让其中一位学生任意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其他三个学生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学生活动的状况看,游戏几轮后效果不错。

第三个环节,适应情境,形成技能。“如果以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为中心,知道太阳下山的方位,你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话音刚落,同学们有的先根据相对的规律找到东,再依据顺时针规律“东南西北”找到其它两个方向。有的直接根据顺时针规律“西北东南”找到其它三个方向。有的还直接根据逆时针规律“西南东北”找到其它三个方向。

这次教学,笔者自己觉得略有新意。实践下来,效果颇佳。然而,几个环节也并非百密而无一疏,问题就出在最后一个环节“当堂检测,全班反馈”。当检测到一位后进生时,虽能根据相对的规律很快地找到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却不能熟练地运用顺时针规律找到另外两个方向。

经过反思,笔者发现这名学生对“顺时针”方向掌握较差。这固然有教材编写的疏忽,更有教师教学的忽视。因为在低年级认识时间时,学生虽然对“顺时针”方向有所接触,但是教材并未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不同教师对“顺时针”方向教学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顺时针规律掌握情况的差异。为此,在以后的练习课中,笔者增加了巩固顺时针、逆时针规律的学习活动,既回应学生的过程差异,又照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3

>>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谈英语教学中对思维的教法 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探析 试论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技能大赛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儿歌对幼师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语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高考英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考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中国英语对中国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家教英语对课堂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新型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游戏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文化模拟法在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英语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乃至大学的主要考核课程。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区别。笔者分析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受到不同的哲学体系的影响,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形象性与抽象性。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结构上面。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区别,分析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英语教学中规避这种影响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思维方式 英语教学 国语思维 文化差异

正文

一、概论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语学习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考试科目。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成绩不错,词汇语法掌握的很好,然而一旦涉及到听说的实际应用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有两点:我国英语教育的重点在笔试上面;汉语思维逻辑限制了英语学习。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英语教学主要注重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的考察能较少。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是用国语思维来思考和理解英语,而英语国家的思维和国语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思维差异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国语思维方式是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要想全面提高英语能力不仅需要完整系统的英语学习,更需要英语学习者减少国语思维的负迁移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本文集中讨论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阐述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二、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普遍的结构性思维程式。思维方式是人看待和处理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逻辑方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直接影响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研究不同文化的思维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研究各民族间不同的文化特点。反过来说,母语思维也会影响对其他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建立了整个哲学系统,而西方则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形成的世界观。这种基础差别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从具体表现上说,中西方思维差异表现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抽象性与具体性;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等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一直贯穿我国哲学始终。不管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都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朴素的整体思维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后世人民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偏重整体性。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语言语态的表达方式。国语在时间语态上没有任何的变化,比如说“我去上学”这句话可以表示过去式、现在式甚至将来式,他们在语法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英语的话就有很严格的语法区分,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西方哲学思想深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的影响,将世界万物都看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认为世界是“天人相分”的。这在事物个体性描述上有明显的差距。比如英语中表示会将电话、电视、电脑的词语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汉语中则都是围绕“电”这个词进行延伸。将大多数以电为基础产生的产品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整体。

(二) 形象性与抽象性

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派生出来的形象思维一直贯穿着语言发展史。“尚象”就是提倡用整体的形象思维来看待事物,引导人们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上“悟”,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由此产生的,并不断发展至今。古语中更是将形象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类比、比喻、比拟等几乎在每篇古文中都能看到。

相反西方则采取理性思维客观的认识世界、研究其共性,在通过抽象的思维概括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西方思维体系中具有抽象性特征,由于原有的感性思维方式不能完整的表达世界万物,需要借助抽象思维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本质和规律。但究其本质西方思维还是以理性、科学、客观为主。这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会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名词来阐述复杂抽象的概念,以此来生动形象的体现其本质;相反英语中则会用抽象名词来表达。

(三)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

国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孟子早就在战国时期就在其著作《孟子・尽心上》中写道:“万物皆备于我”,该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思维将人作为思维主体,用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世界和自然。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倾向性。

西方文化是以物为本的,他们客观、理性观察世界,善于通过推理、论证、辩证等方法来研究自然规律和本质。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语言表达具有物本主义倾向性。

这两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英文的表达逻辑和顺序,尤其在主语运用上有明显的差别。中文常常将有生命力的人物作为主语,而西方则将无生命的人物作为主语。主语不同直接导致中英文在表达语态上的差异,中文常常是主动语态,惯常用什么怎么样,而英文则是被动语态,习惯表达什么被怎么样了。

(四)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

国学文化更加注重含蓄美,喜欢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思维是螺旋性推进的。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讲到:“中国人凡是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非常精准独到的表述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思维逻辑。在语言表达方面喜欢先经过层层渲染,逐步铺垫,最后点明中心思想,甚至最后也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其本意。不管是在国画中还是在古文中可以常常看到这种“隐而不说”、“不言而喻”“水到渠成”的含蓄美。

西方文化恰恰相反,说话直接,先说中心思想或者重要内容然后层层分解,剖析论证其观点。他们擅长用理性的思维先总后分的层层推进。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人说话拐外抹角的方式,同样中国人也不能接受西方人直接大胆的方式。

三、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有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理解上。英语词汇会出现很多同音形异词和同音异议词,在汉语中则没有。在语法上英语多采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而国语中受到人本思想的影响多以主动语态为主。很多学生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是大概意思明白,但是没有办法流畅的表达出来,在汉译英的时候又会出现汉式英语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直在用国语思维学习英语,没有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我国的英语教育,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的中文说教法,也就是利用汉语去解释英语,但是解释和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应用必须身处其中,方能体会到英语的魅力;而解释只能够剖析英语语法或者词汇以及各种语态、时态之所以那么用的原因。所以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用解释的心理去“学习”英语,可想而知这种“学习”效率是低下的。同时解释和应用在学习者的对待角度上也有根本的不同,解释是站在学问之外对学问加以研究,得出其规律以及原委;而应用则是站在规律和原委之上,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对知识加以使用,是与学问一体的,是站在解释之上的,与学问没有内外之分,这便是角度上的不同。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减小国语思维的影响

思维和语言是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通过语言表达,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是思维的表象。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英语思维,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知识和文化结合起来。英语教师也应该从学生英语能力出发,结合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重视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认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者常常不自觉的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出现一些汉式英语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就要英语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并改正,而不是完全否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并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这种错误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短时间能立刻改正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错误根源,尽力避免其影响。

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对比研究、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这些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关注两者文化差异,提高其学结能力。

(二)顺应语言发展规律,正确运用迁移规律

英语学习者长期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自然而言的会在学习产生迁移作用。其实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迁移作用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善加利用或引导,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应该建立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能主动认识到问题所在,主动去寻找差异,探究其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英语教师可以将两者差异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讲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正迁移作用,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规避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三)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心理过程,是人在对以往的学习或经验不自觉的概括总结出来的无法直说的感觉特征。很多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尽管不知道明确答案,但是会直觉的认为句子的正误,这就是语感好的一种表现。语感需要长期学习和锻炼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英语思维中,避免国语思维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积累英语知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

(四)情境教学法,融入西方文化

英语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语法、词汇的学习,更是西方文化的学习。现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局限在英语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上面。对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涉及的比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了英语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吸收,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语法结构、词汇等。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西方思维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能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

五、总结

尽管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国际间文化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思维在不断包容、融合。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在历史根源和本质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简单的融合就可以改变的。就当前情况来说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别是哲学体系的差别,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哲学基础的差异。国语思维是整体性思维,将世界看成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将形、音、义三者集于汉字一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词汇创造上面也在具有同类特点的词汇会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与西方人的大胆直接不同,中国人出于礼貌会用委婉、螺旋性思维结构去表达想法。西方人则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直指问题核心或者中心思想,然后在层层分析、步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们注重悟性,重视理性思维,注重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汉字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一个对形象性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中国人提倡以人为本,在语法结构上倾向于主动语态,喜欢用有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而这方面在英语中恰恰相反。

总之国语思维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正确看待这种情况,重视对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的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主动研究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东西文化主义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敬南菲.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邱国丹.中西思维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8).

[6]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3.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4

关键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刮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22-02

一、“伦理型”与“认知型”

“伦理型”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侧重反映人伦―政治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其中“孝”是最基本的原则。这种道德信念延伸到社会组织中,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所以,判断人的标准往往比较注重身份、地位、伦理、道德。

“认知型”是指西方人所提倡的人文主义,主张个性解放,认为个体是自由的,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判断人的标准为注重个人的行为、表现,注重个人奋斗,注重个人成就。

东方思维具有“伦理型”特点,因为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小农经济和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哺育了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其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有序。古代君主为了唯护君臣关系向来是推崇儒家学说,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

西方思维具有“认知型”特点,因为西方哲学家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西方智者们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重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把自然科学看作是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人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属性,从而产生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种种推断、证明、解释的思维形式,造就了无数的科学理论和体系,形成了西方科学认知型的思维。

在电影《刮痧》中大同替父承认刮痧一事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电影中大同为了不影响父亲办绿卡而说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并且没有因为刮痧事件而责备父亲,反而设法隐瞒。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重视伦理纲常,父亲在子女心中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爷爷得知自己给孙子刮痧引起了麻烦时,独自一人找到大同的老板昆兰,用手语和图画向其说明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而不是大同。昆兰无法理解大同为什么要说谎,大同的妻子简宁一语道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深受群体取向价值观的影响,思维上整体优先,以群体的和谐、利益为重,注重亲情和人情,父慈子孝。

二、“整体性”与“分析性”

“整体性”是指中国人处理事情时善于运用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注重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靠主体的主观经验和感受进行分析论证。注重宏观调控,定性把握,横向联系,群体共存,经验积累。

“分析性”是指西方人在处理事情时倾向于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依据严密的分析和逻辑进行分析论证。注重微观分解,定量分析,理论思辨纵向深入,个体独立,科学实验。

在电影《刮痧》中对于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文化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而西方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在《刮疹》中,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疹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大同认为刮痧是中医治病的方式,通过刮痧所造成背部的刮痕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而法官等其他西方人只相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相信在背部进行刮痧能治疗肚子痛,而背部的刮痕正说明这是一种虐待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源于中西方医学来源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中医学基本是建立在庄子的哲学基础之上,《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天人一气”、“万物一体”的宏观宇宙观。刮痧是中医治疗的方法之一,具有很丰富的临床实践性。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中医理论重体验,轻理论;重经验总结,轻演绎推理;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轻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而西方的哲学思想是实践论,西方的医学建立在科学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上。西方的医学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倾向于运用化验、透视、切片等先进的科学验证手段。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理论是解释不清的,因为其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是大相径庭的。影片中爷爷不禁自问:“刮疹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这体现了中医的治病理念是崇尚“整体和谐”而西医则注重运用科学的、分析的、实证的方法。

三、“意向性”与“对象性”

“意向性”是指中国人在处理事情时,总是会把情考虑在其中,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以情作为判断事物的重要标准。理是定的而人情是活的,善于经世致用的中国人总是能在处理繁杂的事务中运用好“情”。

“对象性”是指西方人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以人为中心,所以形成了西方人反对以情感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而是以科学认知为基础,以事实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排除主观因素而强调客观因素。

在电影《刮痧》中昆兰在法庭上没有应大同的要求做证一事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电影中,大同请他的朋友昆兰在法庭上替他做证,即使昆兰是出版法方面的律师而非家庭法方面的律师,大同依然坚持让昆兰替自己辩护,按照中国人的观点,为朋友就得“两肋插刀”,但是当昆兰看过丹尼斯背上的瘀痕后义无反顾地站到了证人席上,昆兰选择让证据说话,并没有因为大同是自己的朋友而徇私枉法。大同认为昆兰背叛了自己,他愤而辞职,与昆兰分道扬镳。在中国,主体意向性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体对象,以价值选择优先于真假问题,寓事实与判断于价值判断之中。正是这种价值判断型思维,而非事实判断型思维,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意向性。中国人认为法律只适用于陌生人之间,家人和朋友之间进行交往时一般只注重情理,至于法律法规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遵守。而在西方处理一切事物的标准就是要符合法律法规,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昆兰为什么拒绝为大同做证了。中国儒家传统以“人情”为依归,人们在人情的相互往来中实现了物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享。而西方人往往是理智超越情感,公事公办是他们的基本原则,即使对家人和朋友也要做到依法办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不讲人情,没有亲情和友情,在电影中昆兰亲自去唐人街的中医馆尝试了刮痧后在法庭上为大同做证,以自己身上看似像伤痕的刮痧痕迹为证据向法官证明了大同的清白,这不仅体现了昆兰与大同之间的真挚友情,亦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在美国一切都以证据为依据,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不近人情,但却从侧面证明了美国是一个讲求证据的法制国家。

四、“后馈性”与“前瞻性”

“后馈性”是指中国人具有“唯圣”、“唯书”、“唯上”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人崇古敬老的传统表现在学术上重经史、社会上崇祖先、心理上怀古旧和思想上好常恶变,求稳怕乱。中国人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过去了解现在并推知未来,因而偏向于注重时间而非空间。

“前瞻性”是指西方人具有崇尚民主、自由、科学和理性思维的传统。西方人不断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未来的发展善于提出预测和预言,进而运用预见、理性和科学信念,面对未来,不断提出假设、理论和方法,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

在电影《刮痧》中大同当着老板昆兰打儿子这件事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大同打了儿子丹尼斯以后,大同的父亲说道“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后来(清)吴獬著的《一法通》也有提到:堂前教子,枕边训妻。所以爷爷对于大同打孙子这件事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因为这是经历几千年从老祖宗那儿流传下来的,是权威,是圣言。这正体现了中国人“向后看,立足于过去”的后馈性思维特征。而昆兰不能接受大同所谓的因为给他面子而打了丹尼斯的说法,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不再时兴以圣贤之言作为论据,较少引用前人的名言。西方人注重“唯真”、“唯实”、“唯理”、“唯法”。所以昆兰认为丹尼斯与保罗打架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与大人无关,所以他不能理解大同的做法。

随着全球经济化、一体化,中西方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化冲突油然而生,文化融合也不可避免。从冲突到融合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宽容的态度和真诚的心去感受文化的差异,彼此尊重信任,随着深入的交流互动,我想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会越来越少,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融洽。电影的最后大同教丹尼斯讲中文正暗示着中西文化正在走向融合,文化冲突也会逐渐被吸收。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J].河海大学学报,2005(1).

[3]彭如青.从电影《刮痧》透视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语篇系统观[J].电影文学,2009(15).

[4]李文慧.从社会学角度看《刮痧》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咸宁学院学报,2011(7).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5

【关键词】刮痧;思维;电影

1 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实证,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孟子的“诚”,老子的“道”,玄学家的“无”,理学家的“太极”,都靠直觉灵感、顿悟来领会,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电影《刮痧》中大同和美国法官对待大同是否爱儿子的取证上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丹尼斯被认为虐待而被政府暂时代为抚养时,大同夫妇如果想要重新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就必须打赢官司。大同为准备打官司而搜索爱孩子而没有虐待孩子的证据,作为中国人的大同感到尤为愤怒与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爱儿子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还要去找证据证明,这种人人皆知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是不需要经过逻辑证明的。而代表西方思维的美国法官们则认为找这种证据则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父亲爱子女这种简单的道理,也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大同和美国的法官在对待找大同爱儿子的证据的这种态度和思维方式很好地阐述了中国的感性直觉思维和西方的理性逻辑思维。

2 伦理思维与科学思维

“伦理型”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侧重反映人伦―政治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其中“孝”是最基本的原则。这种道德信念延伸到社会组织中,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所以,中国人做判断往往受到情感的影响。

西方思维具有尊重科学的特点,因为西方哲学家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西方智者们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重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把自然科学看作是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人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属性,从而产生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种种推断、证明、解释的思维形式,造就了无数的科学理论和体系,形成了西方科学尊重事实的思维。

中西方思维的一个重大差异表现在中国尊重伦理,以伦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思维方式;而西方则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法律,以它们为准绳来判断和决策事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电影“刮痧”中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刮痧”中,当法官问大同是谁给丹尼斯刮痧的,在面对选择尊重事实还是保护父亲的权益时,大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伦理。大同承认是自己刮痧的,他之所以说是自己刮的痧而没有说是他父亲刮的痧是为了不影响他父亲拿美国的绿卡。如果大同选择尊重事实,就不会引来后面一系列的麻烦。这一点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在大同的上司老板昆兰自己调查事实的真相时,当大同的妻子告诉昆兰刮痧不是大同所为时,受西方文化思维影响的昆兰则倍感震惊,连问为什么。

中国自古就以儒家的思想为尊,一直被灌输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思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儿子当然有理由保护父亲了,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在中国,完全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社会,人们注重社会实践,更注感性的社会。而以昆兰夫妇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受到希腊古文明,罗马古文明以及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熏陶,在西方人那里,他们更注重个人,注重个人权利的保障,更注重理性的思维,这便是整个影片贯穿始终的矛盾原因所在。

西方尊重事实、讲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样不被重伦理、重人情的中国人所接受。当昆兰作为许大同在美国最好的伙伴,是他事业上很好的搭档,可是昆兰却在听证会上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仅管这些事实对许极度的不利。西方是一个极其重视事实的区域,而在中国,人情、伦理则被摆在了第一位。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思想,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但这一套在美国就不管用了,因此大同感到极其不理解,为什么昆兰不肯为自己说情,以至于大同做出了离开了昆兰的决定,辞掉了当下让他事业处于巅峰的工作。

3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在电影《刮痧》中对于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文化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并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思维方式,而西方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把人的身体划分为局部来进行研究和对待。在《刮疹》中,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疹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大同认为刮痧是中医治病的方式,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通过刮痧所造成背部的刮痕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而法官等其他西方人只相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相信在背部进行刮痧能治疗肚子痛,而背部的刮痕正说明这是一种虐待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源于中西方医学来源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中医学基本是建立在庄子的哲学基础之上,《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天人一气”、“万物一体”的宏观宇宙观。而西方的哲学思想是实践论,西方的医学建立在科学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上。西方的医学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倾向于运用化验、透视、切片等先进的科学验证手段。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理论是解释不清的,因为其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是大相径庭的。影片中爷爷不禁自问:“刮疹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这体现了中医的治病理念是崇尚“整体和谐”而西医则注重运用科学的、分析的、实证的方法。

中西方思维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这样就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避免因此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韩枫.从电影《刮痧》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生物技术世界,2012(8).

[2]李佩君.从电影《刮痧》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J].新闻传播,2013(8).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连淑能.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6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时空观念;主观倾向;客观倾向

1 引言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制约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瓶颈。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常常语义不连贯,使用的句型少,缺少衔接或衔接不当,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中国学生用汉语思维方式去构建英语的句子和篇章,写出来的作文不符合英语的规约,这种汉语式作文常令西方人不知所云。本文从句子入手,分析中西思维在英语作文句子层面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启示,从而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西方差异和英文句子的写作特点,以此来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2 中西思维差异在句子层面的表现

2.1时空观念上的差异

汉语重意合,即使在形式上分散,但也能够清楚明确的表达意思,不太讲究形式上的一致。而英语重形合,英语句子的人称、数、时态、语态情态均受时空限制,形成语法形式上的一致。如他当了三年律师。这句话中“当律师”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因此有学生表达为He has become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但根据英语的时空观,动词become 是瞬间动词,而三年是时间段,二者不相调和,不能出现在一句话。按英语习惯应为He has worked as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再如那位年轻的女士大声喊道有人偷了她的钱包。汉语注重整体、意合,虽然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不一致,即喊和偷的动作发出者不同,但整体表达意思完整,清楚。但按照汉语的思维该句写成The young lady shouted that someone had stolen her purse. 就不符合英语形式上一致的习惯,这句应改为The young lady shouted that her purse had been stolen.

2.2句式主、客观倾向的差异

西方的客体思维强调“物我二分”,在语言上同样追求客观、公正、严密。英语写作中常写事物及过程而非动作的执行者,因此非生命的词做主语相当普遍。正如G.Leech和J. Sv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中所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style; i. e. the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中国的主体思维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语, “I, we”等指人代词出现频率高,爱用“We think ... ”,“I estimate…”等等,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 “It is estimated that”等句型结构。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I felt fear by the teaching setup. 同样的意思,前一句的出发点是外界事物,客观幽默;而后一句的出发点是说话者自身,主观色彩强烈。汉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学生很少能想到用前一种表达。出发点的差异实质上影响了整个句子的主客观倾向。下面这组句子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如“如果不按时将书归还图书馆或到期前不续借,就得按规定罚款。译成“If you don’t return books to the library on time or renew them before they are clue, the library will fine you ... ”,就极易激化读者与图书馆的矛盾; 而“If books are not returned…,a fine must be paid…”就易被读者接受。注意到这种倾向性的差异,学生作文时如能变换一下出发点,使自己的表达趋于客观、公正,这样其实反而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外,英语在叙述完一件事情之后,如果还需要评论,通常评论在前,叙述随后。汉语反之,先叙事,后评论。

3 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在课文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思维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即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规则和篇章结构上的不同。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按照英语思维习惯选词造句、构思篇章,使其逐步克服汉语思维的负迁移作用,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思维模式的形成非一日之事,这需要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刺激中形成对英语思维的敏感度,建立一种自然的语感。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大量课上课下阅读,通过复述文章内容、练写文章摘要和仿写文章等方法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罗明礼.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谈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J].外国语文,2011(6)145-149

[2]王平,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3]刘宽平,周业芳.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EFL写作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4(5)107-111

作者简介: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7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 音乐创作 音乐织体 乐思手法 创作方法

音乐创作是音乐家为了表达某种社会精神气质,用旋律、语言、乐曲等表达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意图。用音乐的形式记录某些思想、情感等,它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它能将音乐家的内心的综合心理活动在创作过程中再现出来,表达其内心体验,所以音乐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作曲家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付诸实践创作的过程,中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为音乐的创作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中西方音乐创作进行比较可以为我们今后的音乐创作以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更深刻、更具体地理解中西方音乐的各自特色,取长补短,创造中西方融合的出多元化的音乐,为音乐创作道路的发展另辟蹊径。我们将从音乐创作的几大要素来展开分析中西方音乐创作上的差异。

一、中西方创作音乐织体的差异

音乐织体在这里指的是音乐写作的纵横结合的结构。织体感是音乐的时空关系和多声关系在人心目中所引起的心理反映和音乐文化意识。音乐织体也称为声部结构,是多声部音乐在各声部之间的纵横组合关系,即多声部乐曲的旋律进行组织搭配的方法或者规律,中西方音乐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西方音乐依靠发达的和声技巧形成疏密多样的织体,中国传统音乐则是取横向性的时间延伸所形成的单线型旋律为表现手段。从音乐创作的整体性构思来看,西方音乐在创做中,往往旋律与和声、复调往往交织在一起,旋律构思脱离不了和声和复调的因素。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则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传统音乐的旋律往往就是音乐的全部,西方音乐所采用音响手段和声、配器等手段渲染气氛,中国传统器乐在表现上往往追求含蓄的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在处理多声音乐的纵横向关系时,形成线性结构的多声音乐方法。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线性现象主要表现在横向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变化。重视单一的演奏或演唱,多人演奏时,音乐形态也大部分是齐奏,几乎不涉及西方常用的和声的手法,中国音乐十分注重旋律的流畅完美和意境的营造,注重以旋律进行为主要运动方式。中国传统音乐中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其织体就是旋律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其表现为线性思维模式的手段主要有旋律线条的上行、下行级进、跳进、旋律音的保持、延长,还有旋律线条的波浪形或拱形线等,它们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线性结构功能作用。

西方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多声而非单声,单声是多声的基础,单声音乐的形式构建原则完全影响到多声音乐。西方的音乐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 特别注意主调,即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是一种立体式的思维。一般说来,西方音乐只有一个曲调是主旋律,其它各和声声部都只对主旋律起衬托作用,突出其调性、加强其节奏、丰满其音响效果、渲染其情绪色彩和加强对音乐形象的刻画,在西方音乐体系中,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立体性的织体思维。

二、中西方音乐创作乐思的发展手法上的差异

西方艺术是建立在立体思维基础之上的,而中国艺术则是建立在线的思维基础之上,这种特点在音乐中是以旋律思维作为音乐思维的基本方式来体现的。西方音乐的发展乐思手法,为重复、装饰性变奏、展开、派生、对比,乐思可以作结构上的扩充和简缩。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乐思手法,主要的是重复和装饰性变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中,虽然没有像西方音乐的和声和复调理论,但却有移宫转调的技法,即在一音之中听闻无量数基音和泛音复合而成的立体和声。

三、中西方音乐创作方法上的差异

西方音乐作品的创作通常属于音乐家个体劳动,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这种创作方式具有一二度创作分离性的特点。一二度分离指的是作曲家仅仅是完成乐谱创作,要将乐谱变成音响,还须由歌唱家或演奏家进行第二度创作,才能最终将传达给受众,歌唱家或演奏家虽然在按谱演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中国音乐家作曲,一般都要先要熟悉大量前人的优秀作品,背唱或背奏若的前提下,将前人作品烂熟于心,再按照移步不换形的规律,依曲变奏而成,从而体现出方法和材料融为一体的特征。西方音乐家作曲,是先依据一定的音乐规则,也就是我们说的前人作品中抽象出的技术体系,然后才是创作材料的运用。

西方作曲的关键在于专门的构成的特殊技术,偏重理性。中国作曲则重材料的积累和内心的感悟,偏重于感性。中西音乐创作的方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为一曲多用一一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一一重原创。

四、中西方音乐形式上的差异

西方音乐对形式与技巧上有着高度地开发,而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缓慢且并不完备,但却特别重视具体情境的表现,展现出另一面的价值。

(一)调式

调式是将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个音为主音。从乐学的角度看,中西方音乐体系的最大差别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乐音组织形式以五声正音为基础的五声性调式音阶,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主,六声、七声并存的音阶体系。西方则是以七声音阶为主,西方音阶的本质是七声性.西方音乐中的调式类型为大调式和小调式,分别由7个高低不同的音组成,每调式又分为自然、和声、旋律三种形式。

(二)旋律

旋律是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指的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以及强弱的关系组成的音的线条,是音乐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可以说西方音乐是和声音乐,而中国音乐则是曲调音乐。这是因为在音组关系中,中国趋向自然的旋律而西方传统音乐的旋律人工痕迹重。中国传统音乐的乐曲的进行是通过渐变形式,通过旋律实现乐曲的。而西方音乐则是通过和声,调性来实现。

1.中国音乐的单声体系

中国音乐如果没有旋律则不成为音乐,这与西方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音乐是单声体系的音乐,以旋律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单声音乐, 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单声音乐的旋律,是划分不规则的、自由展衍的的旋律。西方音乐则是划分规则、结构对称的、段落分明的旋律。我们以叠奏为例,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发展进行分析。在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称为“叠”。叠奏,是基于同一音乐轮廓的反复。它在重复的基础上,把局部性即兴性的变奏、展衍和发挥结合起来,在反复的叠唱叠奏中,既含音乐的可变性或即兴性发挥同时也有骨干旋律的支撑。

2.西方音乐的多声体系

西方音乐在多声部音乐比起单声织体要复杂些,音响丰满.有的是一条旋律加上和声伴奏,有的是各个声部是独立的旋律.西方音乐在对多声形式的开发上发了更大的精力,成了系统化的复调。

(三)节奏

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和强弱关系称之为节奏,是旋律在进行由不同高低和不同长短以及不同强弱的音产生的自然的律动。所以节奏本身是组成旋律的一大要素,通过节拍的强拍与弱拍作轮回的交替节奏。是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是音乐的灵魂,对音乐的形象塑造和音乐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剖析中西方音乐节奏的不同特征,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性

1.中西方音乐节奏中“拍”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位感均匀规则,有板有眼并且能打出拍子的均分律动,一种是时位感不均匀、不规则并且不能打出拍子的非均分律动。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以二为基础产生的倍分节拍体系,西方传统音乐则是以二和三为基础产生的不同节拍系。

2.中西方音乐节奏中“散拍”的特点

“散拍”是中国传统音乐时间结构上的一大特征,散板是由于相邻两拍的拍值的不同,从而形成了非均分律动,例如在京剧的快板有慢唱之句。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某板或某眼是强拍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成弱拍,而弱拍又可变成强拍。西方音乐中的拍则都是定值,周而复始的强弱拍的循环,不讲弹性节拍和强弱拍互易。

(四)曲式结构

曲式是音乐陈述的逻辑布局,曲式构成了人们对音乐特有的思维空间,中西方音乐曲式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以是在统一中求对比的多种形态的变奏体系和以联曲体为代表的多种曲式构成, 其音乐形态的表现以声乐为主的音乐体系。西方传统音乐则是多以奏鸣曲为代表,是在对比中求统一,其主要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的曲式结构。

参考文献:

[1]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篇8

[关键词]中西方 政治 经济 社会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以下简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经济存在差异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经济差异的原因首先要看看中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历史。中国从1840 年起, 帝国主义的魔爪陆续伸了进来,多年的内外战争,加上 “”的十年浩劫,使中国不能安定下来发展经济,中国经济停滞不前。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自从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后, 封建势力被摧毁,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产阶级在这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这样, 本来差异不大的中西方经济就拉开了差距。

2、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达2500 多年,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封建王权也掌握在具有较深封建思想的大地主手中, 他们竭力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维护封建的生产关系, 表现在“重本抑末”的出现。往往重视农业, 轻视工商业。而在西方,王权的形成与富裕市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中世纪后期兴起的包括工商业资产阶级,富裕农民与土地贵族,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自耕农和一般市民的第三等级,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大作用,具备了新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形态,脱离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束缚,工商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因此, 他们极力支持工商业的发展。

二、中西方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政治制度在原始社会时期是相似的,都实行原始民主制,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却产生了差异,西方从原始民主制过渡到作为国家制度的政治民主制,而中国的原始民主制则彻底消失并被两千多年的专制君主制取代。

1、经济原因

中西方不同的生产方式是政治制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是劳动奴隶制,这种劳动奴隶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工协作。奴隶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奴隶人数众多,而且作为整个奴隶主阶级的雅典城邦成员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劳动,共同创造了财富。奴隶的集体劳动不仅应用于手工工场,而且应用于农业、商业、采矿业、航海业、冶金业等所有的主要经济部门,也就是契约制度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推行。中国的奴隶制是家庭奴隶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奴隶人身依附于奴隶主,没有独立地位。雅典经济的繁荣支撑起了民主制,而中国商周经济的相对落后则抑制了民主制的发展。

2、法律原因

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商人阶级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触动了封建领主的政治经济势力,双方冲突最终达成妥协,并出现法律协调,因而权力制衡是西方法律传统产生的先决条件。权力制衡提供了法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制度架构。这一制衡机制最终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民主。中国自商周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君主制,法自君出、权大于法、重刑轻民等原则是中国法律传统的典型特征。君主制二千年一贯制的实行和与之配套的各种设施的设立,大大地巩固和强化了君主制。

三、中西方社会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社会关系它是人们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思想关系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法律、道德、 艺术、宗教等其他社会关系。

1、经济制度影响生产关系

西方各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增殖的源泉。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劳动者是主人翁的地位,实行按劳分配,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2、经济制度影响思维方式

受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常常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整体的社会。一般而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成为西方人的人际基础。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使人们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中国人的观念,则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才称得上圆满.中国人的想法比较复杂,我们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活,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这才是中国人的人际基础。

四、结束语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这些社会要素在漫长的岁月中的变迁和发展,对中西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西方各自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