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学作品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3篇

时间:2022-12-23 16:09:43
摘要:饮食文化向来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从国际视野来看,饮食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推动了各国饮食习惯的交叉融合,还渗透在文学领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想启迪,对世界文学作品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中西 饮食文化

文学作品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3篇

文学作品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其中饮食文化也成为国与国之间开展文化交流的关键。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烹饪方式、饮食方式等方面,还表现在饮食礼仪和观念的方面。在文学作品当中,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创作元素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文学家的关注。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英美文学作品开始进入我国。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阅读和赏析不仅能够提升文学欣赏水平,还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提升文学综合素养。《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从食材制作、餐桌礼仪、民俗禁忌等方面比较了中西饮食文化当中的差异,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中西饮食文化由于受到地理、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的饮食重视美味的感性饮食,而西方人的饮食是重视营养的理性饮食。《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主要从中西食材、礼仪和民俗禁忌等方面对中西饮食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另外,该书的一个特色是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食材,菜品和餐制及语言入手,展示中西方饮食的交流及其带来的影响。在内容上,该书首先对中西食材制作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主食面点、素食蔬菜、肉禽水产、酒水饮品等四个大的方面。之后,该书深入探讨了中西餐桌礼仪中的差异,包括赴宴之前的礼仪准备,用餐过程中的餐具摆放以及用餐礼仪等内容。最后,作者从饮食文化拓展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剖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对中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从宏观上阐明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该书认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受到地域、经济、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属于农业大国,幅员辽阔,食材来源广泛,因而在饮食当中则更加注重美味;西方国家以畜牧业为主,食材来源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而且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与我国的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而言,在对饮食的认识方面,我国的饮食文化更为注重的食物的味道,从而拥有了众多的烹饪技巧和方式,不同的地域之间也具有独特的烹饪方式,从而延伸出八大菜系,但是在食物营养搭配方面,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西方国家则是因为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国家的国土面积较小,在历史上各国之间的交流困难,因此其饮食主要以本国食材为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所以其更为重视饮食的营养均衡,对于色、香、味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在饮食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国家讲究一人一份,而我国则以圆形餐桌为主,除了满足果腹的需求之外,还重视团圆与交流等,可以说一张餐桌就是一个小的“社会”。两种饮食方式也体现出了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另外,在饮食内容方面中西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饮食以素食为主,主要来源于大米、小麦等,而西方国家则是以肉类为主。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西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也反映在文学作品当中。因而,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也要注意其与东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首先,要树立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都具有其个性化特征,其也对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英美文学当中我们也能够常常看到聚餐,其中包括了家庭聚餐与成员聚餐,不过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出现的聚餐情节基本上都是在晚餐中,因为西方国家将晚餐看作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而对早餐与午餐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文学作品当中也鲜有体现。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读者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充分的认知,不能够仅仅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而是要尊重和理解这种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从中了解到饮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其次,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等方面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英美文学进行赏析时,除了要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容,还应该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从多维度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

在西方名作《百年孤独》中有一个情节,奥雷良诺二世的妻子费尔南达在餐桌上,按部就班地践行者餐桌礼仪,此时其他的成员已经开始用餐了,并且快速吃完之后离开了餐桌。这一内容也反映出了追求传统贵族文化和追求高效的现代平民文化的冲突。面对这样的内容,如果读者对于创作背景以及饮食文化的内容缺乏了解,则很难从中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因此,读者在对英美文学进行赏析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而不是单纯地分析表面的内容。综上,通过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于读者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以从饮食方式及内容的描写上,了解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中西饮食文化比较》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介绍和比较,使我国读者能够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者:张捷 李悦

文学作品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篇2

饮食文化向来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从国际视野来看,饮食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推动了各国饮食习惯的交叉融合,还渗透在文学领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想启迪,对世界文学作品产生深远影响。尤其英美文学将饮食文化发展为重要的创作内容,围绕美食来展开人物故事的描写,实现了饮食与文学的贯通融合。因此,研究中外饮食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情感,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由杜莉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立足全球化视角,全面审视中西方饮食文化,分别从民俗礼仪、饮品、文化遗产等角度,对比分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为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与饮食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概念界定与阐释,先介绍饮食与烹饪之间的联系,以及饮食文化产生的根源,然后针对中西文化与饮食文化的特征进行简要概述。第二章围绕中西饮食文化遗产进行对比分析,先阐述了中西烹饪典籍的特点以及差异性,然后针对饮食文献,分析了中西哲学宗教文献、文学艺术文献以及道德法规文献的内在差异性,最后详细论述了中西方饮馔语言的特色。第三章聚焦于饮食文化与民俗礼仪之间的联系,深入阐述中西方国家节日食俗、日常食俗的内容,并从人生礼仪和社交礼仪两方面对比得出中西饮食礼仪的共性与个性。第四章以饮食科学与饮食历史为对比依据,在梳理各自发展历程基础上,阐述了中西饮食科学与饮食历史的内容特点、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趋势。第五章针对中西的馔肴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二者在烹饪技艺和风味流派上的差异性。第六章重点探讨中西方在酒文化与茶文化方面的特点。由本书可知,中国饮食文化历经几千年文明演化,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文化体系,既包括饮食菜系、烹饪方式、饮食器具等物质文化形态,也体现为深厚的饮食思想、饮食审美、饮食文学等精神文化形态,折射出独有的文化韵味,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贵的瑰宝。英美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丰富,受到早期航海冒险、游牧生活的深刻影响,大多数人保持着食荤的饮食传统,以肉食为主,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并且在长期的殖民与被殖民过程中,有效融合了各国饮食文化特色,创造出开放包容且独特的饮食文化。具体来看,中外饮食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饮食观念差异。在饮食上,英美国家讲究科学理性,中国则注重感官的满足,对食物的味道和审美十分看重。英美人将饮食作为生存手段,认为饮食的主要作用在于果腹充饥、保持身体健康,希望通过食物来补充营养、预防疾病。因此,即使食物味道不佳,他们仍然会继续食用,并尽可能减少食物的加工处理,保持其原汁原味,防止营养成分流失。通常,人们在搭配饮食时,主要从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出发,通过科学配比来保障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等营养素摄取充足。中国人则认为饮食是感官味觉上的享受,希望体验不同风味的食物,为此,中国的菜系风格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包含鲜香、麻辣、酸甜、咸香等多种口味,有效满足了中国人的味蕾需求。同时,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搭配协调,通过主菜和辅料的调和,将不同食材、调料的味道交融起来,形成口味独特的菜肴。

二是饮食结构差异。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长期占据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不仅形成了意义深远的农业文明,而且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使得中国养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英美国家处于温带气候,适宜畜牧业发展,肉类产品众多、产量丰富,而粮食谷物以及蔬菜相对较少,从而养成了欧美人肉食为主、素食为辅的饮食结构。这两种饮食结构特色鲜明,但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与缺点。中餐制作过程繁琐,对于食物的加工工序多,很容易使得蔬菜水果的营养物质流失,并且谷物类食物所含的蛋白质较低,微量元素少,无法满足人体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英美国家喜食肉类,可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源,但是摄入过量,将会导致身体脂肪含量超标,引起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三是餐桌礼仪。在中国的礼仪制度中,餐桌礼仪是十分讲究的。面朝大门的座位是主座,要留给家里的长辈或者尊贵的客人,不能随便落座;主座旁边的位置为次座,通常为身份地位居于次位的客人或者家人;临近门口的位置为末席,坐在此处的人需要处理餐前餐后大小事宜。而英美人聚餐时通常是围坐在一起,各自食用盘子里的菜品,不讲究座位次序。在餐具方面,中国人多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饭,用碟子盛菜;英美人则以刀叉为饮食用具,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并用汤匙来喝汤,需要佩戴围裙和围嘴,防止食物残留在衣服上。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性造就了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形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理解,尤其是英美文学,限制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英美文学作品反映着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对于研究西方文学历史演变具有重要价值。要客观品鉴英美文学作品,必须立足于跨文化视角,结合双方的饮食文化差异性来深入思考,才能够透过文学故事表象,了解到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意义。具体来说,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尊重文化差异性。文化背景不同,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思维理念、语言形态等也会产生较大差异。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之前,应当首先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二者在价值理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以西方的文化历史与背景来思考评析英美文学作品。就饮食文化而言,中国人将饮茶作为单独的茶事活动,有着完善的饮茶流程和器具,注重品味茶本身的成分、品质、味道等,并且开设有专门的茶馆;英美人则推崇“下午茶”,也就是在下午时分搭配蛋糕、甜品等食物饮茶,还会在茶中掺杂牛奶、蜂蜜等食物,以中和茶的苦味。这一差异同样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英国著名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大量关于上流社会举办“茶会”的细节,体现出西方国家将饮茶作为精致生活的象征,并且茶会讨论的内容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相反,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并衍生出许多社会意义,用来表达含蓄的情感。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用“吃茶”来比喻古代订婚这一婚嫁风俗。

第二,把握文学语言的交际性和艺术性。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进行社会交往与交际,而语言则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语言风格通常需要为文章的主旨服务,采用讽刺、幽默或者抒情的语言模式,并且会受到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体现为交际性的语言模式。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饮食语言属性,才能准确把握其语言的风格特征,进而探寻其中的文化意义。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的《论茶》用来赞美凯瑟琳皇后,为其庆生,充分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美国作家在《吃碗茶》中描绘了美国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具有良好的讽刺意味。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中国人通常会将“吃了吗”当作日常问候语,而英美人的问候方式则是“Howareyou”(你好吗)。因此,如果用中国的饮食习惯来分析英美文学中的饮食形式与饮食内容,将会出现偏差,并且逐渐背离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

第三,把握文学作品中饮食情感的差异性。相比于中国的含蓄内敛,西方人大多外放热情,崇尚个性自由。这一性格特征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通常会借助一些饮食物象来表达自身的思想理念与情感,体现出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英国文学作品关于茶文化、酒文化的描写体现出人们对于精致生活的追求,而美国文学作品则更崇尚简单生活和爱情的追求。但是中国的文学创作理念则是运用中庸思维来阐释情感的内在逻辑与哲理,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升华作品主旨内涵。因此,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应当认识到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对于情感表达的影响,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真实意图和风格特征。基于上述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赏析需要从文化差异视角入手,通过品鉴其中的语言差异、创作风格、思想意识来赏析文学内容,从而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化意蕴,切实提升阅读鉴赏力和文化认知能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角度来赏析:从创作形式来阅读鉴赏。英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戏剧化特征,会运用经典的故事来传达思想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在创作形式上,英美作家多采用简单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哲学道理,并引发读者的遐想与思考。比如,“文坛硬汉”海明威的经典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位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海湾中搏斗的故事,塑造出老人永不服输、奋力抗争的精神品质。其中,海明威描写了大量关于饮食的内容,对于食物进行了全方位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赏析时,可以从英美饮食文化特色出发,通过各种食物的形态、味道来思考其象征意义,认识到食物在展示性格、传达观点方面的作用,进而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语言风格来赏析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精炼简化,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其中,幽默讽刺是常见的英美文学语言形式,主要通过含蓄委婉的语言指出事物的荒谬性,或者借助反语,对某一事物或行为进行批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便采用了大量幽默讽刺式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而饮食文化的描写应用能够折射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真实意图,对于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赏析英美文学的语言风格,需要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视角出发,大量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比分析其中的语言风格,并结合历史背景和饮食习惯,品味不同语言模式的作用与真实用意,准确掌握作品的语言信息处理思路,增强英美文学的领悟力。综上所述,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是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角度和参照,对于人们把握英美文学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具有重要价值。《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全方位对比了中外饮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差异,展示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全貌,为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饮食描写以及思想内涵、语言特色等提供了有效参考,值得人们收藏品读。

作者:杜莉

文学作品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篇3

“吃”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饮食文化更是各国和各民族文化体系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彰显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化饮食风貌。由吕尔欣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书,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简析如何理性看待这种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全书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所在,包括饮食观念、传统习俗、饮食独享以及烹饪方式等方面。第二章对中西方餐饮语言的差异性展开分析,论述语言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三章详细介绍中国八大菜系,包括菜系特色、代表菜肴等。第四章对菜名翻译进行基本介绍,包括菜名翻译的文化元素、中餐菜名翻译现状以及原则等。第五章具体论述冷菜、热菜、风味菜以及汤煲四个类别的菜名翻译方法。第六章介绍主食、饮品的翻译思路和方法。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并结合大量案例,充分彰显出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指导价值突出。

书中指出,受地域特征、气候环境、民俗习惯以及历史背景等各方面要素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在食材选择、口味、烹制方法、厨房用具甚至饮食时间等方面,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极具地域特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都讲究“民以食为天”,食材来源丰富、产量足够,烹饪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更为丰富且多元,乃至每个省市、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以英美为典型的西方国家,受气候条件影响,其农业发展并不突出,畜牧养殖产业较为发达,并且受历史文化影响,其烹饪手法较为单一,饮食方式也与我国存在明显区别。结合本书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并联系相关英美文学作品文本,总结认为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出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有以下三点。其一,饮食内容的差异。受地理位置影响,中西方的饮食内容和对象存在明显差异,在主食方面,我国一般以米和面为主,而西方国家的主食为各种肉类或面包。基于此,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饭”的直接表述往往为面包,因此常常可以看到与“bread”(面包)有关的句子,比如“AsIlivebybread”,译为“我说的都是真话”,出自《克莱尔女爵》;“Acornsweregoodtillbreadwasfound”,译为“饥不择食”,出自《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llbreadisnotbakedinoneoven”,译为“人心不同、犹如其面”,出自《傲慢与偏见》;“Breadisthestaffoflife”,译为“民以食为天”,出自《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而在我国文化语境下,食物的通俗理解就是“饭”,即以米、面为主要原料的食物,比如“吃白饭”“家常便饭”等。其二,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国对饮食“味道”的热衷,西方饮食观念更加倾向于理性,即讲究饮食的营养摄入。因此西方多数菜品的烹饪方法略显单调,但食材的选用以及营养的搭配却比较精细。比如由美国当代作家科伦·麦凯恩编写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一书中,主人公之一的“侍者”评价牛排:“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米兰·昆德拉在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一道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一边煮青豆,再加几片番茄,各是各的味道”。由此可见,西方饮食对“美味”的追求并不深刻,烹饪方式也比较简单随意,“煎、炸、烤、煮”等烹饪相关字眼较为常见,而“炒、涮、灼、焖、煨、煸”等更加复杂的烹饪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其三,饮食习惯的差异。在我国饮食习惯中,一天中的正餐往往是午餐,一般亲戚好友的家庭聚会都选在午餐时分。而西方的正餐为晚餐,晚餐时分是西方人全家共享的时光,家庭聚会等也一般设置为晚宴,比如《呼啸山庄》中经常可以见到以各种名义开展的晚宴。此外,在饮食习惯方面,饮茶习惯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古代丝绸之路、海上茶叶之路以及茶马古道等渠道,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并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形成独特的茶文化。西方的茶文化表现为“下午茶”,一般是指女性邀请好友以喝茶的方式共度午后时光,这种下午茶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比如奥斯丁小说作品《傲慢与偏见》中细致描述了庄园太太们的下午茶会;狄更斯小说作品《匹克威克外传》中在描述老绅士匹克威克的英国之旅时,更是着重描述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全书共出现八十多次“茶”。除上述差异之外,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饮食方式、餐桌文化等方面,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过程中,这些饮食文化或多或少会对作品的深度赏析和解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内容时,读者应当先树立尊重文化差异性的观念,理性看待文学作品中饮食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并从具体情节、创作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生活经历等方面出发,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鄂丽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