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8篇

时间:2023-11-08 10:11:47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1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2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3

[关键词]中医执业医师;执业类别;执业范围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58―03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并于1999年5月1日正式施行。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有关部门又颁发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4号)、《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6号)等相关规定。根据《执业医师法》,目前全国已经有50余万人获得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他们活跃在从省、部级医院到乡村诊所的各级医疗机构中,是我国临床医疗工作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随着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毕业,将有更多的现代中医临床医师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然而,在具体的执业过程中,现有《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中执业类别及范围的有关规定却带给他们很多的困扰和不必要的纠纷。根据现有规定,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主要是中医院校毕业生和部分西医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以下简称规定学历类)和西医I临床类执业医师分列,分别属于中医类别和临床类别: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的执业类别和范围与非学历教育、师承认定的传统中医师等同起来,一样归人中医类别的中医专业;同时,中医类别的执业范围划分模糊笼统,与临床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这些规定在实际执业中给中医临床医师造成很多困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1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和西医临床类执业医师不应分列,应同属于临床类别

1.1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和西医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分列的弊端

1.1.1 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医疗诉讼现有规定把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和西医临床类执业医师分列,分别属于中医类别和临床类别,很容易误导患者甚至某些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认为中医执业医师只能也只会使用中医中药,不能也不会使用西药等西医诊疗手段,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医疗诉讼,对将近50万以及未来更多的中医执业人员造成不利的局面,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有违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则,最终也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1.1.2 严重妨碍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在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本来就不好,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是首当其冲。由于现行《执业医师法》等政策的限定,即中医类和临床类的分列,且中医类专业毕业生不能考临床类的执业医师证书。即使明知这类毕业生可以胜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西医诊疗机构也不愿意接收这类毕业生,他们只能去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而这些机构远比西医机构要少得多;即使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边远地区和大西北乡镇的卫生院去工作,因大多数卫生院没有中医科,一旦他们在内科或者急诊科等执业,则有超范围执业之嫌,医院同样不能录用他们,其平等就业权严重受侵犯。西医专业毕业生就明显不一样,他们可以选择去各种医院,中医院对他们更是敞开大门。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学生报考中医院校的热情,事实上,目前中医院校相对于西医院校已经可以说是招生困难了。因此,应该修改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给予中医专业毕业生平等的就业权。

1.2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师的专业特点实际上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具有临床医学的特点

实际上,在我国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临床医师无论是从其教育背景或者是临床实践过程来看,其专业特点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具有临床医学的特点,应一并归人临床类,并使用适当名称如“中西医结合”注明其专业特点,以便与西医临床类别有所区分。我国高等院校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课程外,还系统地学习了绝大部分的西医基础及临床课程。以下是福建中医学院90级五年制中医学专业课程。

第一学年:医用物理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革命史,英语,医用化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组织胚胎学,医古文,中国革命史,体育;第二学年:生理学,生物化学,方剂学,中国医学史,微生物学,病理学,寄生虫学,伤寒论,社会主义建设,英语,体育;第三学年:文献检索利用,温病学,药理学,哲学,金匮要略,针灸学,自然辩证法,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西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第四学年:体育,西医内科学,中医眼科学,西医外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学,内经,各家学说;第五学年:临床实习(其中,中医医院半年,西医医院半年);毕业考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该校中医学专业现代医学及中医课程的设置差不多是各占50%,从西医基础到临床课程基本具备,其他各个中医院校临床类专业课程(如骨伤、针灸专业)的中、西医课程设置比例均与此类似。可见,中医临床类专业毕业生除具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外,还接受了现代医学从基础到临床体系的系统知识教育,完全具有同时运用中医及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处理临床问题的知识储备,完全符合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应一并列入临床类,才符合科学立法的原则。

1.3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师的执业类别并入临床类别,有助于从法律上保障我国中医临床医师同时使用中医及现代医学技术的权利

在我国,中医临床医师同时使用中医及现代医学技术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合理性。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医诊疗机构,从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到各级中医院、西医院的中医科,其模式都是中西医两套诊疗手段同时使用。这种模式的存在其实有很大的合理性,绝对不会如某些人批评的那样阻碍中医的发展,相反,这种模式促进了对中医疗效的进一步认识,从而真正做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了中医的发展。由于同时使用了中、西医两套诊断标准,对于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更为全面;由于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法的同时使用。才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比同一种疾病中、西医疗法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优化出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应该从法律上保障这一模式的合法性。具有

规定学历的中医师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知识结构。将其执业类别纳入临床类别中,可以更好地保障他们同时使用中、西医两套诊疗手段的权利,更好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1.4 海外中医师的执业范围规定不适用于我国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师

近年来,部分学者甚至是部分卫生行政管理制度制定者认为我国的中医执业制度应该逐步跟香港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中医执业管理制度接轨,逐步限制中医使用西医西药。殊不知当时这些地区和国家的中医师大多属师承、自学等非学历教育类,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具有较浓厚的民间医学色彩,所以立法限制其使用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中医师绝大多数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背景,经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具有使用现代医学手段的知识贮备和能力,因此,其执业范围应该不同于上述地区和国家的中医师。

2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师和师承认定的传统中医师执业范围应有所区别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临床医生和师承认定的传统中医师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两者的执业范围应有所区别。按现有法律法规,中医类别中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和师承认定的传统中医师(简称师承类)所取得的执业资格证书和执业注册范围是相同的,这显然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首先,必须承认,国家把经过正规师承培训和确有专长的传统中医师(包括其他民族医学医师)纳入执业医师范畴进行管理,允许其合法执业,对于传统医学精华的保护、传承和规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积极意义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如前所述,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临床医师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师承类非学历教育的中医师不一样,因此两者的执业类别及范围应该有所区分。师承类等非学历教育的中医师从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来看,与蒙医、藏医等民族医学同属于相对单纯的传统医学类,可与其他民族医学一并归入“中医类”或称“传统医学类”,这一点台湾地区的经验可供借鉴。台湾的中医师考试有三种,一是“中医师检定考试”(简称“检考”),第二种是“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简称“特考”),第三种是“中医检核考试”。检考和特考的报考资格针对的就是非学历教育的人员,其中包括师承类和自学者;检核考试的报考资格是医学院中医学系或医学系毕业并修习中医一定学分等学历教育的中医人员。这两类报考人员的考试内容及资格证书是有区别的。

3 现有中医执业范围和专业的划分模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应按照现代医学临床科目重新划分

现有规定造成中医类别执业范围和专业划分模糊笼统,与临床实际脱节,缺乏可操作性。根据现有法规,中医类(包括规定学历类和师承类)执业范围和专业只是简单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蒙医专业、藏医专业、维医专业、傣医专业等,而实际上目前综合性中医院以及规模较大的中医科大多已经按照现代医学临床科目设置方式进行了二级分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骨科等,与西医临床类的专业划分是一致的,因此,现有有关中医类的专业范围分类在实际的执业管理中缺乏可操作性,必须重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划分。实际上,目前管理机关在中医类医师资格证书的“专业”一栏上都是按照执业者所实际从事的内、外、妇、儿等专业填写,但是在现实中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应重新制定相应法规。

4 中医类别专业毕业生不能报考西医临床类执业医师资格的规定是一种歧视,应逐步废除

按现有规定,在考试资格上,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而实际上,由于中医专业毕业生大多系统地学习过现代医学,和西医专业毕业生一样,经过适当的复习,完全有能力通过西医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法规上剥夺他们参加这类考试的权利是一种歧视。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

5 建议

5.1 具体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修订现行《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中中医执业医师执业类别及执业范围有关规定已经迫在眉睫,具体建议如下:①将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执业医师与西医临床类一起并入临床类中,同样划分为内、外、妇、儿、骨科等专业,并分别注明中西医结合方向,以中医中药的使用为主,但可以使用西医诊疗手段;西医临床类执业医师可使用中成药(包括各种针剂),但不能使用汤剂及针灸推拿等其他中医治疗手段。各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人员可在综合性西医院及中医院相应专业科室执业。②原中医类别为师承类中医和确有专长的中医包括各种民族医学专业等非学历教育的传统医学从业人员,只能使用中医及民族医学诊疗手段,不能使用西药等西医治疗手段,但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可使用西医检查手段。③取消原有“中医类别”中“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设置。依照现有规定,中西医结合专业亦隶属中医类别,由于相关法规修订后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临床医师已归人临床类别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无须重复设置。④具有规定学历的针灸、推拿专业人员根据其专业特点,执业范围可归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专业。⑤修改相关考试制度,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经过修完相关中医课程,可以报考临床类(中西医结合)方向各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同时逐步增加中医类专业的学制,由五年提高到七年,参考台湾高校中医专业的双主修制,即既修满中医课程,又修满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在此基础上允许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同时报考西医临床类、口腔类别的医师资格考试。

5.2 修订后执业医师执业类别及范围

修订后,执业医师仍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类,其执业范围应如下:

5.2.1 临床类别医师执业范围内科专业,内科专业(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外科专业(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妇产科专业(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儿科专业(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咽喉科专业,眼耳鼻咽喉科专业(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与性病专业,皮肤病与性病专业(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专业,精神卫生专业(中西医结合),职业病专业,职业病专业(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专业,急救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专业,康复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含针灸、推拿专业),预防保健专业,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专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业,全科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医学检验、病理专业,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专业。

5.2.2 口腔类别医师执业范围口腔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专业。

5.2.3 公共卫生医师执业范围公共卫生类别专业,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4

关键词:中医类别;毕业生;就业

一、现状及原因

有资料显示,2007年毕业生有495万人,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众多毕业生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是不争的事实。以武汉地区为例,据人事部门统计:医学类2000年、2001年、2002年的就业率分别为68.65%、67.35%、63%,在13个统计大类中居倒数第一。据统计:2006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为31.01%,位居各专业排序的后三位;中医学专业就业率则更低,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同样,根据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7月公布的2003-2006年度3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就包括中医学专业,低就业率排名第10名。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是有很大困难的。

本文以三峡大学仁和医院1999-2009年共计184名中医类别专业实习生为对象,通过电话随访和网上交流等方式,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由于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大部分出自基层或农村,家庭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好,所以所有的学生一毕业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就了业,在所有从事的行业中,大致可以分为工作在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两大类。

(一)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

进入该领域的学生共有88人,占47.8%。在在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业,根据职业的特点分为以下两部分:

1、在非医学领域工作。进入非医学领域有45人,占24.5%;这部分人没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在工作,是让人遗憾的。但是由于具有医学背景,在五年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了中医知识,还大量地学习了临床医学知识,并且在实习阶段,也进行了系统的西医临床专业各科室的轮训。所以,没有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还是很可惜的,毕竟医学人才不是普通资源,没有发挥他们应有的医学人力资源,其实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中医药院校因生源的整体质量比不上综合性院校和西医院校,造成了毕业生先天相对不足,增加了后天培养的难度,间接降低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因此在“毕业即失业”的年代不改行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在社会上无生存的机会,改行是每一个本专业学生的无奈之举,每一个读5年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事临床工作当医生是最大遗憾,“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一条出路。

这行业基本上不和医学沾边,也就是说,在现行工作岗位中,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别人竞争基本上不占优势,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一是经过国家的大型招聘考试顺利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如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二是利用其自己的综合资源,成为小私营主、进入IT行业、当司机、自由从业人员等。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利用所学的专业来创造自己的生存所依赖的经济条件,只是在生活中利用一种中医本科生的平台和身份结合一些其他的知识结构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其生活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仍然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干扰或影响自己的职场生涯或生活方式,特别是在目前一个大肆奉行“养生”的一个社会里,其专业知识使其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同样也彰显其中医药学知识背景的优势,对职场和人际关系也无意识地起到催化作用。

2、在医疗卫生领域例工作,但是没有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如卫生管理部门、保险公司、中药材公司、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医院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上。有43人进入医疗相关领域的,占23.5%。这里面的职业也是纷样繁多,但医药和器械销售代表占半数以上,因为收入高、来钱快。由于医疗行业体制的原因,医院在上级部门拨款的缺口较大的情况,提高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销售。医生的笔杆子比摇钱树还值钱,不但为医院创造了收入,也丰富了自己的钱包,医药代表给医生大量、惊人的药品回扣让医生尽可能地多开药(器械),来促进这层关系的职业就是医药(器械)代表。他们利用有专业的医学背景、医疗领域的人脉资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主治医生等级别以上的医生建立良好关系,来提升药品(器械),也带动自己的经济收益。

同时,在各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局等也需要专业的医学人才来监督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的诊疗常规,并对治疗流程或病历文书等资料进行审核,以规范医疗行为。

总之,是在应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医疗机构服务,直接对医院产生影响。虽然没有当临床医生,但是也在运用中西医医学知识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利用医学的一些有关知识,发挥其局部的某一知识点,尽量放大,挖掘与现任工作有关的知识面的潜力,让自己在本职工作内能最大限度地胜任该工作,并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满足最丰富的利润空间,是自己得到较高的报酬,以致于许多人都本行业内成熟得非常快,同样也透支了大量的青春。

(二)进入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在医院运行的成百上千条的业务流程中,主要有各类医政管理、后勤支持、医技诊断、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等五大类流程,当然,临床诊疗和临床护理是医院的核心业务流程。目前中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在非医行业工作,1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进入了医院的学生,也多在县一级甚至乡镇医院。所以,进入医疗机构不是所有的医学生都会成为医生,根据医院的情况和自身情况,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这里面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进入医院,不是国家执业医师。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而言,不肯舍弃所学专业,将就业领域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也成了学生就业的羁绊。不少大学生认为,舍弃专业就业等于大学几年的苦读付诸东流。有的是对医学的情怀仍然割舍不断,有的是为了给五年的青春有个交代,所以,为了能进入医疗机构(以后再转到临床岗位),在招聘时也就放低了自己的专业要求,进入医院的临床二线工作岗位,做些医政管理、后勤支持等工作,如在医保科、病理科、医务科、人事科等。这种情况不多,如果不是出于主观原因,进入医疗机构等一般能从事所学专业

2、进入了医院,是国家执业医师。根据1999年《执业医师法》,执业医师注册分为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等四个类别,在各类别的执业范围内从事相应的专业。因此,根据各专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在医疗机构从事中医专业。这是最正常的情况,只要想当中医医生,就必须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否则就是非法行医。理所当然地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是幸运之事。但是一部人觉得自己也学了很多西医知识,和临床类西医学生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自己也有中医优势,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想从事临床类专业,这样发展空间也要大一些。在众多调查对象中讨论最激烈也是这个问题:怎样从事临床类专业?

按现有规定,在考试资格上,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而实际上,由于中医专业毕业生大多系统地学习过现代医学,和西医专业毕业生一样,经过适当的复习,完全有能力通过西医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也的确是在《执业医师法》实施的前几期考试中,由于管理口径的不统一和历史余留问题,有部分中医类专业的考生参加了临床类别的考试,顺利通过取得了“注册范围”是“临床”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后来管理的持续改进,现在执业医师考试报名资格审核时,只有毕业证书上有“中医”二字,一律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但是由于各个医疗机构的情况均不一样,只要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的执业医师所实际上从事的专业也不相同,也就出现了第二种情况。

(2)在医疗机构从事非中医类的临床专业,但是在非手术科室工作。取得了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当中医医生,但从事临床类别的专业工作,也就是西医医生。

由于基层医院“缺医少药”,能有执业医师就已经很不错了。中医医院,县一级医院和县一级以下的医院很多,基层医院尤为普遍。广东省没有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64家,仅有1名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150家,仅有2名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共133家。即使在三级医院或地市级医院,也有一部分中医专业执业医师也在内科等基础科室执业,特别是在内分泌科、消化科、肾病科、血液科、老年科等专业科室里中医执业医师较多。

随着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患者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医院为了规避医疗风险,不会让非手术专业的医生来做创伤性诊疗活动。由于手术科室风险性大,技术难度高,对专业知识要求强,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假如主刀医生是中医医生,就是会以“非法行医”处理,对医生对医院都不利。那些中医背景的医学生特别想当外科大夫怎么办了?有一种那个办法,那就是考研。

(3)在医疗机构的手术科室工作。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执业医师没有进行临床手术的资格,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想在综合医院手术科室工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考研,考临床专业或妇产科、外科等专业,取得外科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然后再报名参加临床专业的执业医师考试。考研是唯一的途径,中医类别的以学生中,刚入学就知道自己的就业前景,所以在毕业前参加工过后考取临床专业研究生,和西医学生一样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医院从事理想的专业。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共有125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40%。中医学专业2004年的考研率为40%,2005年为40.54%;反映了学生求知欲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同样,三峡大学医学院是一所B区招生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不属于自主招生的院校,在我国内陆中部的鄂西山区,生源不是特别丰富,因此只要是通过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都能进入该校学习,所以很多中医专业的考生考入该校进入临床专业的学习,比如在妇产科、外科等硕士点学习,并且,学生在研二就可以报名参加临床类别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2007-2010年中,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157人中,研二考生中有63人,其中本科是中医药专业有28人,占44%,由于有相当的基础,研二的医学生95%的能一次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拿到心仪的医师资格证书。三峡大学医学院2010年毕业的22名临床专业研究生,第一学历是中医类有7人,占32%。

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2010年新招聘的医生中,有一位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肛肠外科方向的硕士生,只有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证,并且以后也不能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来,在肛肠外科也不能单独执业,招聘单位只能忍痛割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怎样就业,怎样在现有的环境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怎样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和医学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难题。

二、对策

第一,必须从政策法规、教育制度上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精神,制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层面扩大对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力度,夯实中医药事业繁荣的基本面。

国家也就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升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4月7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强调“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强调“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同时,2009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以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2009年7月,还专门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领导在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治未病”健康工作2009年工作计划》,并在《中医特色健康保健―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以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国内外已有的医学模式和健康管理经验、健康保险等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的开展,提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治未病理念落实于实践开辟了道路,为了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代人群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要,又在经济上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范式。这对中医药事业是个很大的促进,同时也为中医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发展前景。

第二,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很有必要加强就此事的沟通。学校培养学生,医院招聘医生,学生怎样成为医生就没人管了,以至于学校大量扩招,医院又招聘不到需要的医生,就造成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有岗位的医院招不到医学生的矛盾局面。

目前的中医药高校盲目扩招,颁发的文凭在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时又没有报名资格,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应该加强两个部门沟通,改善一方面差医生,另一方面大量剩余的医学生不让参加考试状况。在新的医药卫生改革中,应由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更加具体的医学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整合资源,设置适宜的专业等方式,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保证医学教育事业能够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具有中医类专业的医学院校根据市场调整招生方向。三峡大学医学院在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前招生一直很好,在2002年前后,中医专业类别毕业生还可恶意报名参加临床类医师资格考试,对招生没有太大的影响。2003年后,中医毕业生开始就业不理想,招生很困难,在2004年和2006年停止招生,2007年恢复招生也不是很理想。目前全民医保的覆盖,很多基层医师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医学生,招生情况开始好转,达到75人,是前6年的总数。这种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的策略应该值得肯定。从2006年开始富裕的教育资源开始投向乡村培训、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上。这对中医院校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配选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教育之本。三峡大学医学院2000-2010年中医专业招生人数情况,如表2所示。

第四,鼓励和支持中医类别毕业生到县一级以下的医疗单位进行就业。2007年底,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只有1.10人。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在宜昌市范围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湿全覆盖,农村病源是“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各医疗机构门庭若市,病源急剧上涨,对医学生的需求数量加大,以至于几个县级医院录用一个医学生情况。而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积累,使中医具有“简、便、灵、验”的优点,在基层或农村,中医药市场更广阔,中医的消费群体更稳固,更具生命力;中医类别的毕业生也在基层为广大老百姓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是毕业生参加大学生“三支一扶”活动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不但服务了当地居民,也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之前,中医类别专业学生的执业医师证书的注册范围是根据当时所从事的专业:从事外科的注册专业就是外科,内科就是内科专业,中医就是中医专业。即使在前几年的意思资格报名中,中医类别可以报名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也就是有很大一部分中医药背景的医生进入临床,而且是临床外科专业,在县级医院这部分人还占很大的比例。并从长期的临床工作和实践能力来看,由于其专业知识本身就有西医临床知识结构,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加上上级医生的培训指导,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也显示出独特的工作优势,可以胜任其临床工作,也没有造成过多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从现实来看,中医药专业背景的医学生是可以在县一级医疗机构胜任临床工作的,因此,在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对该考生的报名或执业范围给予太多的限制和行政制约,不利于我国目前的患者就医的困难局面,还导致了本可以在基层解决的小手术、小病种都能盲目流向了大医院,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劳动强度加大,患者的“三多一少”,没有根本上解决地市级医疗机构的“看病难”问题。

第五,鼓励想当外科大夫的医生通过报考研究生,获得临床类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后,再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临床类的医师资格证书。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善,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在2030年,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等因素,对医生的需求会不断加大。医学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学习的一门技能型科学,而且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特点,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医生。从2008开始,研究生也开始扩招,2009年开始临床类研究生、应用性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加大,考研的机会也在增加。所以,鼓励医学生不断取得高学历,对本人,对医院,对单位,对晋升职称,对涨工资等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好事,所以考研究生,特别是临床专业的研究生,更能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综合优势,不断开启新的医学领域和治疗模式,为人民服好务。

第六,大力宣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抓住“养生学”的机遇,开展“中医养生”业务,建立独立的中医药保健机构,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倡导,发挥祖国的传统医学优势。近年的“养生学”尤为流行,以致于一个“张悟本”骗了亿万国民。我们应该抓住时下盛行的“养生热”,和时代接轨,应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积极正面科学地介绍和引导,支持经过时间检验的养生方式,严肃抨击各种利用中医的伪科学和养生长寿的“幌子”和“骗子”,以正其形象和价值。

国家已经开始了“治未病”工程,我们中医类别专业学生应该当之无愧地积极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承前启后,挖掘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和精华,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和当代疾病谱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其独特优势,对公众阐释中医学的科学理论,对优势疾病证明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在种种有利形势下,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就会有很大的改善。以笔者所见,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不挑不捡,是完全可以就业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DB/OL].省略.

2、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3、林其胜.困境与出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3).

4、大力.高校最难就业38专业曝光,水产、材料排前两名[N].东方早报,2007-07-18.

5、李强,刘步平,刘凌云.影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医药导报,2008(1).

6、陈海啸,褚江洪,王耀辉.加强实施临床路径,优化医疗核心业务流程[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0(7).

7、芦琳娜.中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及弱化路径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13).

8、李广华,王文,祝金旭.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6(1).

9、余鹏程,陈涛.现行中医执业类别及范围有关规定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09(10).

10、李渊,白东艳.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

11、毛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及对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5).

12、高建民.基本卫生人力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研究,2006(10).

13、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DB/OL].moh.省略.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5

摘要:阐述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针对中医护理的现状提出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想及思路。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式;辨证施护;技能培训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科学、规范,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从临床中医护理实际情况出发,和同仁们探讨目前辨证护理的实用模式和工作体系。

1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一体化的先进护理思想[1]。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2],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2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3]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3%~10%[4]。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3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3.3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论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针对如何使辨证施护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陈颖提出将国际通用的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中医化”,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5],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难以开展。我院研究的实用中医护理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辨证证型结果,再去搜集与护理相关资料,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后,制订以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措施,用护理路径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落实于病人,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护理程序,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使新模式成为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3.4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管理思路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医院现行护理管理标准基本是借鉴、引用西医院的管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临床护理中常常出现医护之间思路不一致,步调不和谐,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中医特色的发挥。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管理目标以实用、对专业有促进为基础,重点加大辨证施护覆盖率,通过路径这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方式,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新模式的管理思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医内涵建设与发展,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的方法,开展中医的循证护理,制定出既符合中医护理学自身规律,又可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形成临床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控管理,护理部每月通过护士长手册对各护理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将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考核内容,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协调,定期总结效果,向医院强化中医特色领导小组反馈信息。同时每3个月组织护理人员召开1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交流会,介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体会,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护理质量。

4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现状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医护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是认清新模式的先进性,在人文主义前提下,立足于发扬传统中医护理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护理技术,创建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护理模式。“变而不失其正,遣形而存神”。相信通过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立学科的中医护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9.

[2]张华,魏红.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

[3]罗坤华.医院开展辨证施护现状调查分析与管理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6,12(8):68.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6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接受不同教育模式培养的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有无优势。方法: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组)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对照组)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有明显的提升。结论:整体化培养模式对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关键词:整体化培养模式;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94-02

在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学习经验、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校临床专业探索并建立了出了一套新的整体化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两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和就业满半年后满意度的分析研究,来说明整体化培养模式对本科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照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09、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629人(其中2009级249人,2001级380人),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研究组: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839人(其中2011级395人,2012级444人),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

2.培养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进行教学和临床实习,入学教育,进行医学导学教育,说明培养模式,告知学生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五年的医学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未完成的后果;基础知识模块,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桥梁课程模块,第三学年诊断学、药理学等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搭起了桥梁;临床课程模块,第四学年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医院见习;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A考核,在第三学年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集中考核(即A考核),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含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考核和基础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A考核中基础技能考核的一部分);基础知识考核采用笔试;B考核,在第四学年结束,考核包括临床知识考核(主要为临床课程知识,含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前期所进行的考核也为B考核中基本技能考核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模块,第五学年,在学生正式下实习点前,教学科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岗前培训,并配套《实习岗前培训手册》,规范所有准医生的医疗行为,随后M入临床实习阶段。C考核(OSCE),第五学年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包括基础和临床课程基本理论+临床实践技能,进行多个站点、多种内容与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临床能力,密切联系执业医师考试。教学方法:在整体化将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讲课中,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应用PBL、CBL、情景案例、翻转课堂等等教课方法。

3.研究指标。将陕西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的情况,对比2009、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接受传统培养模式教育的同时间点就业率、首次考研率、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包括患者和就业单位)3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整体化培养模式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优势。

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逐年递增,呈上升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率和首次考研率。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就业满半年的满意度亦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和传统培养模式比较,整体化培养模式能提高就业满意度。

三、讨论

传统的培养方式是简单的授课+理论考试的方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但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不能贴近临床,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医学氛围。创新型的整体化培养模式则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自觉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法进行讲课,包括PBL、情景案例教学、CBL、翻转课堂等等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牢固掌握医学知识;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技能考核(A、B、C三阶梯考核),并将这种结合的考核模式贯穿到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考核模式。整体化培养方式将“三早教育”(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研究生考试、执业医师考试等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学生可活动弹性大,自主安排空间大,最终培养出一名符合GMER(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的医生。

参考文献:

[1]于利,王爱梅,王琴.浅谈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41-43.

[2]谢地,陈卉芳,亓建洪等.模拟教育在台湾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2):54-58.

[3]黄小平,邓常清.浅谈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的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52-153.

[4]唐寒梅,高迪,达哇卓玛等.循证医学模式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6):92-93.

[5]罗杰伟,蔡昌平,欧阳肖肖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化工,2016,(14):285-286.

[6]曲巍,张锦英.医学人文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A),2015,(04):1-3,87.

收稿日期:2016-11-23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7

他从医35年,在医疗岗位上勤学不辍,解决了临床中的多种疑难病症;

他精通针刺,临床实践中擅长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及其合并症、血管性痴呆、运动系统疾患、神经痛、支气管哮喘、前列腺疾患等多种疾病;他善辟针灸临床实验研究,精通中西医理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对抗衰老及老年病研究见解独到;

他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引申基础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自由基医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及针灸学研究,将中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推进到基因分子水平;

他成功引进SAM老化鼠,奠定了我国老年病研究的坚实基础,填补了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的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了新路;

他是学者,始终刻苦学习。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和重大会议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论著

他是医生,视病人如亲人,繁忙中始终坚持为患者出诊;

他是导师,先后完成多项部级、部市级科研成果;

他是教授,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批国内外学生。

身为中医院年门诊量全国第一、超过百万人次的全国省级示范医院的院长,韩景献钟情于他的医学事业。

韩景献很低调。对媒体不断打进的要求采访的电话,他很少谈及有关他自己的话题。

面对成就,他一笑而过。他信奉科学,喜欢付出,热爱学习,相信努力必将会有所回报。

他喜欢别人和他谈中医文化,谈天津中医学院,谈第一附属医院,谈中国的针灸科学。

他的办公室在医院的一座老楼里,象一间小教室。简洁的房间透着忙碌的气息。办公桌的上上下下摞着一堆堆文件,秘书的电话不断,他的电话也不断。

他一肩多职,既搞管理、搞教学、搞科研、写论著、又出诊看病。

以科研成果打造名医,以“名医”塑造名牌医院是韩景献的战略构想。

作为医院院长,他肩负繁重的医院管理重担,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作为医学专家,他崇尚医德,医术精湛,为患者耗费了大量心智。他儒雅隽智,幽默风趣,充分显示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他善于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了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并在基础实验研究中不断开发新的课题。医院开设的一些特色门诊也是在他的指导下设立的。

他是个会工作会生活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虽然工作紧张,但自我保健时刻牢记在心。他20多岁时体重130多斤,现在也还是这个体重。他中等身材,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喜欢身着西装领带,更衬托出他那儒雅学者的风度。

他说,身体保健是从年轻时就要注意的事情,养生很重要,特别是医生,身体好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韩景献很刻苦。突破医学难关是他最大的快乐。一个难题突破了,他自己寻找的又一个目标马上就会到来。

坚定的信念让他“知行合一”

中医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之元素,是根本源头,一切都有道之存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中医将“天、地、人”,归为“三才论”。天地宇宙人事万物,皆由大道生。大道包罗万象,变化无穷。

“道”似乎摸不到、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但又绝对存在,是一种较难思议的抽象。人和道的关系非常密切。道,潜移默化,其道本身,不言不语,须人弘扬,圣贤之责。道赖圣传。目前,诸多脱序现象,“知”道者少,“行”道者更少,而真知真行的人,几乎是当代圣贤,难能可贵。然而,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契入大道妙理,社会和人民才能受益。

韩景献祖籍河北,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大学时代就喜欢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他,深信“博极医源,循道难;悟道过程,贵实践;学习积累,不断线”这个道理。他善于动脑,深悟现代医学之理,在医疗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从来都是筛选后加以研究,得出结论后应用与实践。

抱着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从事中医医疗6年后,韩景献又西学中3年,开阔了思维,对中西医理论和实践有了很深造诣,尤以针刺见长。他提倡中西并举,以疗效为先。理论上衷中参西,融会贯通;诊治上取长补短,注重配合,在理论和实践中丰富了自己,收获颇多。尤其在老年性痴呆、中风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老年性疾病的诊疗中,见解独到,自成一派,取得了良好效果。

还是20多岁的时候,他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和西医书籍,他最喜欢西晋集文、史、哲、医而尤长于医学的伟大作家皇甫谧,最喜欢《黄帝内经》、《灵枢经》和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

从医三十多年,韩景献始终喜欢动脑动手,重视针灸的基础实验研究。他从神经行为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入手,系统地研究针刺的疗效机理对针刺的应用,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老年性痴呆、中风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老年性疾病的诊疗中,赢得了医学界认可。见解独到,自成一派。

他勤奋好学,先后两次赴日本研修实验医学。利用在日学习的空余时间,编著了24万字的日文版《针刺技术》,被日本学术界公认为对针灸治疗学具有严谨规范指导价值的著作。回国后翻译了20多万字关于老化小白鼠培育、繁殖理论的技术资料。

今年59岁的韩景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我国著名实验针灸学专家、老年病研究专家、天津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治医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石学敏院士率领的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学科研梯队中的知名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工作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研硕果累累。

应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 针法治老年痴呆获突破

韩景献的梦想不仅仅是攻克一个医学难关,他的快乐来自于摆在面前的无数个挑战。

他的大脑在一刻不停的满负荷运转,每解决一个难题,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隐藏在一个医务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原始责任的慰藉。

2004年10月,全国各大媒体报出这样一则消息:“经大量临床观察,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景献教授特创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治疗老年性痴呆针法,可特异性影响衰老对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改善病人认知、记忆、社交等能力。他所领导的课题组还从神经行为学、免疫细胞学、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等方面研究了该针法的疗效和机理,证明了有50多种基因与衰老有关,针刺可部分或全部逆转衰老对其表达的影响。并被列为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消息一经发出,医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传统上,中医多将老年性痴呆分为髓海不足、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瘫浊蒙蔽、气滞血瘀、脾肾阳虚、五志化火等几大类型。韩景献总结自己多年

临床经验,博览中西医籍,认为该病与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具有独到的见解的全新立论。

他认为:“三焦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路,乃气水传化之道,其在下台于肾与膀胱,在上关连于心肺,在中聚于脾胃。膻中意在疏利上焦气化,调补宗气,以行气血;中脘、足三里意在促进中焦气化,益气和中,以生气血,化痰浊;气海意在总调下焦气化,培补、振奋和升发元气。四穴通过调节三焦各部的气机,进而调节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气机,既各司其气,又上下贯为一体,协调共济,以保证全身气化功能的通畅调达,加上血海的行血养血,共同维持其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状态,使全身气机流畅,气化守常,共奏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功,以恢复脑的正常智能状态。上焦宗气、中焦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下焦元气,合而称为真气(正气)。上取膻中理宗气,下用气海壮元气,中选中脘调水谷之气,三穴调理气机,分治三焦;而中脘、足三里、血海三穴又可补益气血,培补后天”。“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的特点在于:调理三焦,以通利元气;培补后天,以充养先天。

运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在神经生物化学层面上,促使了胆碱类物质在大脑内含量的增加,兴奋性氨基酸水平下降,对促进生成抗衰老基因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免疫细胞学层面上,经针刺后,发现了老化鼠体内与记忆有关的海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形态良好。还发现了针刺对清除自由基有明显作用。通过对60例患者临床观察,证明该针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老年痴呆病的有效率达到82%,显效率达40%。

1001年10月,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首发脑梗塞,左下肢行走不利,反映迟钝,检查发现脑两侧基底节、顶区、右丘脑、脑干区多发缺血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闹病,脑萎缩。其痴呆主要表现在近期记忆力减退,时空间定向障碍,计算力减退。韩景献采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治疗,患者性情和近期记忆力等有了明显好转。

一位66岁的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其痴呆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定向障碍,计算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减退。韩景献采用此针法针刺7次后,患者症状出现明显改善,言语较以前流畅清晰,反映敏捷。

为创立这套针法,韩景献付出了大量心血。

此项研究深化了医学界对针刺抗痴呆的认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应用老化小鼠进行抗衰老实验研究第一人

过去半个世纪的医学和兽医学的进步,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大,疾病的发生率比过去显著减少,……假使没有使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工作,这种进步是不可能的。

传统中医学.只有临床学科,其知识体系中缺乏生物学基础,基础理论十分薄弱。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本质功能之一就是进行中医基础病理研究。1990年以前,我国中医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在经历了散在发生。方法尝试、初步总结和实用期四个时期后,大多还是依靠人工造模。韩景献心里十分着急。

他是个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人。认为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用新观念来要求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这一新的学科。

1987年,已经从事中医针灸诊疗工作15年的韩景献为汲取国外医学的先进成果,东渡扶桑,来到日本国北里大学研修针灸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实验医学。研修过程中.京都大学竹田教授研究的老化鼠实验动物模型引起了他的极大的兴趣。

原来,竹田教授在美国留学时,带回日本一种纯种鼠。半年后,纯种鼠快速出现一系列老化现象,从两年寿命变为一年。竹田教授用心选种、配对,筛选出快速老化鼠和正常老化鼠。快速老化鼠又分为老年痴呆、骨质疏松、老年白内障、老年肿瘤等多种类型,这正是中国开发老年医学实验研究所需要的。

1988年9月,韩景献转到日本京都大学专门进行老化鼠的研究。在这期间,他在面临学习、科研、生活三重压力的情况下,一年当中将8本中医学教材译成了日语,与日本医学专家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

韩景献研究高血压小鼠发病机理的论文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轰动。他在京都大学期间对老化鼠的正常血压生理参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肯定性的结论,此项研究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9年11月,在还有一年签证的情况下,韩景献毅然谢绝了竹田教授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临别之际,竹田教授动情的对韩景献说:“回去准备好设备,我把老化鼠无偿赠送给你。”

1993年,韩景献从京都大学带回的第一批老化鼠,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应用老化小鼠进行抗衰老研究第一人。通过对老化鼠的应用,韩景献独创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可以延长正常寿命九分之一的效果得到了证实。他研制开发的中药“增寿益智散”应用老化鼠进行实验观察,起到了增智、益寿的明显效果。服用“增寿益智散”的老化小鼠在达到寿命极限15个月后,仍有50%成活,有两只小鼠竟然怀孕了,其中一只还成功产下了5只小白鼠。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在老化鼠引进到中国的12年时间,仅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应用老化鼠模型进行科研公关并取得的科技成果的项目就多达20多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的2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另有10多项正在进行中。

SAM老化鼠的成功引进,奠定了我国老年病研究的坚实基础,填补了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的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提出全新的“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

为中医老年病学的研究成果寻找到与西医理论相辅相成的契合点,是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韩景献一直没有间断探索新的科研课题。

“钙离子重新分布学说”就是韩景献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发现的关于导致人体衰老根源的一种全新理论。

研究表明,老化只是全身老化的一部分,全身老化的实质是细胞老化,各种原因导致的生物膜损伤是形成老化的关键病理环节。

生物膜损伤会使钙通道功能异常,钙细胞内流增加,胞内线粒体钙库释放,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主要脏器组织内钙含量增高),细胞内钙超载,加速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其结果会导致脏器老化并发生脑损伤、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早老性和血管性痴呆等疾病。同时,骨钙外流使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老年性骨质疏松形成。

关于钙离子重新分布说,是韩景献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实验中获得的。

为了实验“益气调血,扶正培元”针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疗效,韩景献选择了30只骨质疏松型老化鼠,将它们分成三组研究观察钙的代谢及分布。

在对自然老化组观察表明,随年

龄的增长,小鼠尿中钙排泄量增加,血清中钙下降,骨质内钙含量显著降低,脑、肾、心、肺中钙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一结果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与钙的重新分布有关。

在给予第二组小鼠重点进行针刺并喂食钙剂治疗观察,骨骼内发现有大量钙离子沉积的同时,脏器细胞内的钙离子数量也有明显增多,细胞在钙化同时也加快了鼠体老化的过程。

在给予第三组小鼠喂食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和钙剂后表明,二者均可提高血清及骨质中钙的含量。就强度而言,钙剂对血清中钙含量影响较大,而钙离子拮抗剂对升高骨质中钙含量的作用更强。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钙细胞内流,促进了骨骼内钙的沉积,从而对骨质疏松起到治疗作用。

这项研究表明,钙拮抗剂能有效调节细胞内钙的水平,纠正钙代谢紊乱,使之保持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可显著提高血清和股骨中钙含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肾脏中钙含量,对脑和肝脏中的钙含量也有降低的趋势。

按照现代西医的理论,人的老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各个脏器的老化。韩景献提出了人的老化归根结底是由细胞老化决定的。细胞由于受到体内自由基攻击,存在于细胞间液的生物膜遭到破坏,使细胞失去原有的保护,造成无法阻止多余的钙离子流向细胞内,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钙化(老化),从而导致衰老的发生。

“钙离子重新分布说”的提出,倡导了科学补钙的全新观念,或许会为传统补钙带来一场“科学补钙”的革命。

韩景献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热爱祖国,是一名严谨治学、有着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研究精神的医学专家。他的辛苦,职工看在眼里,学生看在眼里,患者也看在眼里。

他带领着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庞大的医疗团队,正在祖国传统医学浩瀚的海洋上遨游。

这是一个大家庭,拥有1600多名职工,461名高级技术人员,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授衔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3人,博导9人,硕导32人;获科研成果126项,专利5项,出版医学专著百余部;培养博士22名,硕士70名;与德、美。日、法、罗马尼亚30余国进行广泛医疗合作学术交流;

这里有一个崇尚科学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1300张病床,12年不间断病房使用率超100%,每日住院人数通常保持1800人以上,持续17个年度“门诊总量”超过百万人次;突出的“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五专特色支撑起医院总体架构;

它集医教研于一体,是综合型多学科、发展中西医结合实力雄厚,且拥有自己西医优势学科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化中医医院;是国家确立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炙专科医疗中心。

韩景献管理思路清晰,注重把握科技和经济的关系,重视人才培养,谈笑间凝结着智慧、驾御着一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韩景献既是一名学者、管理者。一名深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也是一名倍受患者喜爱的好医生、好专家。他始终在忙碌,为的是弘扬祖国传统医学。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用则满目俊杰,弃则遍地糟糠。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韩景献这样说。

实验针灸学专家韩景献

韩景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实验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始终从事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知名专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6年生于河北省,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历任针灸部部长,老年病研究室主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9月1日至今,担任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抗衰老科技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基础医学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一副主任,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学会委员,中国天津针灸学会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研究

1991年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中医学院优秀教师;1993年获天津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先进2等奖;1995年获天津中医学院先进个人;1996年被评为天津中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获川医学奖学金优秀归国进修生奖;1998年获天津市优秀回国人员奖;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被评为天津总工会“九五”立功者;2002年荣膺天津市卫生行业第3届十佳医务工作者。

主要贡献

①推动中医老年医学实验研究成就突出,成功引进日本SAM老化鼠,奠定老化研究坚实基础,填补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新路。

②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擅于总结临床经验,引深基础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自由基医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医及针灸学研究,将中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推进到基因及分子水平。

③对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主持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和市级奖。

④临床实践中擅长诊治脑卒中、脑血管疾病及其合并症、血管性痴呆、运动系统疾患、神经痛、支气管哮喘、前列腺疾患等多种疾病。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篇8

关键词:医学八年制;临床教学;标准化病人;OSCE考站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缩短医学教育时间,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尖端人才。如何切实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也是检验临床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1]。临床实习是临床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是对实习医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切实提高医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对近年来的八年制宗濂班临床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改进及优化临床实习的经验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1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现状

医学八年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使其成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优秀接班人。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医学院校实行“2+2+4”课程模式,即2年普通基础教学,2年医学基础教学,4年临床专业教学。目前八年制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规范性及计划性,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

2八年制医学生规范化实践教学的实施

八年制医学生自身素质较高,自信心强,思维活跃,理解及接受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我教研室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PBL教学和标准化病人等,进一步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并通过OSCE考站进行效果评价。

2.1翻转课堂在八年制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由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3]。八年制医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既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理解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在查房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传统课堂强调的是“教”,而翻转课堂强调的是“学”。“教”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学”则是学生主动,教师辅助。将翻转课堂融入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2PBL教学在八年制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以病例为中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探索式课堂教学模式可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4]。带教教师围绕病例特点及重点内容备好课,以教学大纲为重点,辅以新进展、新技术,书写教学查房教案,并制作PPT课件。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带教教师通过梳理疾病的基础知识,讲解疾病的诊断及相关的鉴别诊断,逐渐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3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在八年制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SP指通过对病人或正常人标准化、系统化培训,使他们能够准确表现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从而可用于临床教学与考核工作[5]。在教学查房过程中,SP可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临床信息,有利于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4教学效果评价为了进一步评价临床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6]。OSCE是一种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估方法,考生通过一系列事先设计的考站进行实践测试。将我校2010级及2011级八年制宗濂班(各29人)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010级采用传统带教法,2011级采用创新教学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OSCE考站共包括5个部分:病史询问、神经查体、辅助检查判读、病例分析和答辩。结果显示,实验组以上5个部分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八年制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八年制医学生在实践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神经病学课时短,定位定性诊断复杂,因此实践教学具有很大挑战性。我教研室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PBL教学法和标准化病人等,进一步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并通过OSCE考站进行效果评价,证实创新教学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临床实习虽然只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部分,但通过优化教学查房,能够显著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调动医学生的临床积极性。相信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总结及改进,八年制临床教学工作会更加规范与完善,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殷晓丽,陈洪捷.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分类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99-104.

[2]KhanIA.Bedsideteaching-makingitaneffectiveinstructionaltool[J].JAyubMedCollAbbottabad,2014,26(3):286-289.

[3]Moraros.Flippingforsuccess-evaluatingtheeffectivenessofanovelteachingapproachinagraduatelevelsetting[J].BMCMedicalEducation,2015(15):27.

[4]赵娣.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查房模式与传统式教学查房模式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1):1674-1675.

[5]何勇,沈诚,胡义杰,等.标准化患者模拟结合案例情景在胸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34):3676-367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