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风险分析的定义8篇

时间:2023-10-09 09:27:55

风险分析的定义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1

一、风险的界定

“风险”一词来自英文单词“Risk”,迄今为止,对风险做出比较系统、完整,并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绝对公认的定义并不多。目前,关于对风险的定义及其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如何规范与测度不确定性;二是风险有哪些不利的后果;三是风险的真相或它的真实性是什么。美国学者海恩斯较早地提出了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描述,他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接受。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偶然性的因素用以划分风险的不同性质,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而定。如果某种不确定性发生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分担。”著名经济学家弗兰克・H・柰特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把可能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把不能用大数法则进行分析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真正的不确定性。而且提出只有不确定性才是真正利润的源泉的风险学说。美国著名风险管理学家威廉姆斯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关于某种给定状态下发生的结果的客观疑问。”国内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卓志教授认为:如果说“风险是损失的机会”,损失的机会本身的含义不明确,倘若机会指概率,那么当损失的概率为0或1时,损失不可能发生或者损失必然发生,这种描述混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本质区别,风险可以度量,而不确定性不能度量。他认为,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定义:一是从易于定性分析的要求来看,风险可以描述为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从易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可以描述为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对以上这些国内外流行的观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2、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在风险结果的不确定性、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及发生状况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相对差异;3、风险具有可测性,风险的可测性奠定了风险处理和管理的量化基础与方法运用。简而言之,在严格理论意义上的风险就是可以测度的损失或者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分类

国内学者对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研究多见于对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农业保险、农业风险的形成机理以及对策建议的理论研究上,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对农业风险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从产生来源讲,可分为生产风险(因其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故又被称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制度风险、信息风险、资产风险等;从风险性质上讲,可分为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按来源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这种划分一般应用于农业保险研究领域;按损失和收益状况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损失是否可以转移分为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其中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从农业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基本上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农业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提出农业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泛泛而言,这些分类都是有道理的。但严格地按照风险本身的定义来讲,有些分类是不严谨的。从农业风险的产生原因来进行分类,表面看上去似乎合理,也合乎我们的习惯。但是,如果从目前对风险的定义和理解出发,这种分类是存在问题的,很容易使初步接触农业风险的人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到以识别、估计、评价和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当中去。

本文力图以对农业风险的度量为目标,把农业风险缩小在它的两个主要领域:生产和流通领域。在生产领域中,农业生产者主要面临着由于自然因素而产生的农产品产量实际与预期的偏差,称之为农产品产量风险。在流通领域中,农产品的流通主要受到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不利偏差,称之为农产品流通风险。为了适应量化分析的要求,本文把生产领域的风险限定为产量风险,把流通领域的风险限定为价格风险。

三、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度量

(一)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风险度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到的

大量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以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使风险分析定量化,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风险度量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必要时借助计算机完成。

1、用方差或标准差度量观察值与期望值的偏离程度来测度风险。根据本文对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定义,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计算实际损失(收益)与预期损失(收益)的偏差以表示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大小。这也是经济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如凯恩斯就用平均报酬的可能偏差来衡量投资风险。希克斯和马尔切克把报酬的方法看作风险,马尔柯维和托宾则把方差视为投资风险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讲,标准差的单位与损失的单位相同,易于比较风险和收益的大小,因此我们用标准差度量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收益的标准差(风险值);R:第i种实际收益的观察值;R:预期收益;n:观察量。

2、预期收益未知情况下的修正。上述公式假定预期收益已知,而且每一种实际收益发生的概率均为,更一般的情况是,预期收益未知,每种实际收益发生的概率不同。因此,一般更为常用的方法是用样本的期望值作为预期收益来计算总体的无偏估计:

==

:总体标准差(风险值);S:样本标准差;R:第i种实际收益的观察值;P:第i种实际收益的发生概率;:预期收益(样本的期望值);n:观察量。

3、多种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组合。上面为单项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一个农户所有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由所有经营项目风险及其之间的相关程度决定。即:

=xx=P

:农户农业经营项目组合收益的标准差(风险值);:第 i项风险标准差和第j项风险标准差的协方差;P:第i项风险标准差和第j项风险标准差的相关系数;x:第i项风险占风险组合的比率;x:第j项风险占风险组合的比率;n:一个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组合项目数。

(二)定量分析的缺陷

1、当各个期望值不同时,标准差的直接比较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应使用标准差的相对指标,即离差系数或标准差系数才具有可比性。

2、标准差指标体系评估风险是以风险事件的正态分布或服从于正态分布为前提的,否则,计算出来的标准差(风险)是没有意义的。而正态分布只是事物的一种状态,不是全部,所以用标准差作为风险评估指标,只有在事件概率分布满足于正态分布的条件,并且人们追求的目标是稳定的情况下才正确。

3、标准差公式基于风险的定义: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也就是说,它只可用于可计算的不确定性(或可保风险)。农业生产经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里还存在着不能定量分析的其他因素,企图较精确地量化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目前仍未取得明显成果。

(三)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用标准差衡量风险虽然看似可以提供一个风险大小的尺度,但基于以上测度模型的缺陷,其有效性一直被质疑。再加上真实的样本数据难以获取,所以人们也常用定性的方法预测风险,以弥补计量模型过于严格的假设和许多根本无法量化的风险度量的不足。因此,对于不可量化的风险,一些专家提议,估计这类损失发生的概率可采用定性方式:

1、风险事件不会发生;

2、轻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发生,但不大可能现在发生,或在将来发生;

3、中度发生。风险事件已发生过一次,但预料将来某时还会发生;

4、高度发生。风险事件已发生过多次,预计将来仍会经常发生。

虽然这种方法不如定量方法那样精确,但它的优势在于:对有关风险的信息质量要求不高。

四、一个分析框架设计

(一)某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的收益风险度量。下面假设该农户单位时间内(1年)农业经营过程中影响产量、价格的风险只有四种可能的情况出现,是离散型分布,采用定性分析估算其四种发生概率对应的预期产量或者预期价格。

假设该农户1年后的农产品(假设共有n项农业经营项目)产量和价格会根据未来不同的情况而变化,不同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对应不同的预期产量和预期价格,设影响产量的风险事件不发生时的产量值为常量Q0,影响价格的风险事件不发生时的价格值为常量P0,以定性分析的原则对不同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下的对应产量值和价格值做如下假设。(表1、表2)

根据表1、表2,可以得出在影响产量和价格偏离的风险事件不同发生程度情况下的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收益情况。(表3)

(1)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预期收益:=Pi×=(0.01×0.81+0.04×0.54×2+0.08×0.18×2+0.32×0.12×2+0.16×0.36+0.64×0.04)Q0P0=0.2401Q0P0

(2)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收益的方差:Var=Pi×(Ri-)2=0.01×0.56992+0.04×2×0.29992+0.08×2×0.06012+0.32×2×0.12012+0.16×0.11992+0.64×0.39992=0.124901(Q0P0)2

(3)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价格的标准差(收益风险值):

==0.35341Q0P0

(二)某农户所有农业经营项目的收益风险度量。收益风险由两个因素决定:(1)组合中各个经营项目的风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构成比例(以w表示)――分配在各项收益的比例。

经营项目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是各单项经营期望收益的加权平均,权数为该单项项目占组合的比重。设组合中有n项经营项目,则:=w。

经营组合的方差不是各单项方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还要受到各资产之间的协方差的影响,具体为:

Var(R)=w2Var(R)+wiwjCov(Ri,Rj)

假设某农户同时种植了农作物A和农作物B,一年的总体收益中40%来自于种植农作物A,60%来自于种植农作物B。即:

wA=0.4,wB=0.6。=wAA+wBB

Var(R)=w2AVar(RA)+w2BVar(RB)+2wAwBCov(RA,RB)

这便是农户农业经营一年最终的风险值。

五、小结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2

【关键词】旅游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4] 孙华平,刘风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22(10):63-67.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3

关键词:财政风险涵义 财政风险分类 评价方法 未来方向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提醒人们风险在经济中是时刻存在的,对风险认识和管理的不当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次危机的背后都有着政府财政的身影,将国家爆发的这些危机称为政府财政风险的爆发也不为过。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不仅面临着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财政风险,还具有处于转型期的特点。这一状况为财政风险的管理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对我国的财政风险进行研究,对我国现有财政风险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便显得很必要。

财政风险的涵义

关于财政风险的涵义,理论界能达成一致的观点便是财政运行出现坏结果的可能性。学者们在论述的时候所选择的侧重点和对风险边界理解的不同便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财政风险定义。已有成果大多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财政风险涵义进行划分,狭义的财政风险是从财政自身角度来考察,是指政府资不抵债或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不能维持正常机构运行的风险,是从财政本身出发进行阐释,指的是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预算赤字巨大、国家债务剧增、全部或部分国家债券停止兑付的可能性(张明喜、丛树海,2009);广义的财政风险则从政府是社会风险的承担者的视角出发,认为凡是最终需要由政府承担的风险都可以称之为财政风险,包括经济方面的风险和自然灾害、政治、社会不稳定等非经济方面的风险(施青军,2000),指的是来自经济、自然、社会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致使国家财政、银行信用和货币流通出现混乱和动荡的可能性(丛树海,2005)。这种划分方法能够涵盖所有的财政风险,却不能更深层次地对财政风险进行揭示,缺少原因和结果间的逻辑联系。

从产生财政风险的原因和结果的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关于财政风险涵义的观点进行归类。根据学者们在给财政风险下定义时是侧重对风险产生原因进行解释还是侧重于论述风险的表现,将财政风险的定义分为原因导向型和结果导向型。

(一)原因导向型

从财政风险产生原因的视角对财政风险的定义进行阐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财政制度缺陷和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出发,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财政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吴厚德,2001)。另一类则是侧重于从财政收支不确定性来进行分析:就财政风险而言,它是指财政所面临的减收、增支以及由此引起财政危机的可能性(施青军,2000)。孙国相(2001)认为,所谓财政风险主要是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惰性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刚性以及两者合力所形成的财政困难,并可能引发的财政危机的一种状况。

事实上,这两种视角是统一的,财政收支的不确定性是制度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表现。财政风险是指与财政有关的经济危险,是国家在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财政损失、困难以及财政政策目标难以实现的可能性。

(二)结果导向型

结果导向型的财政风险定义方式也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政府不能履行职责的可能性出发:财政风险是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政府无法实现其职能的可能性(邢俊英,2000;武彦民,2003)。进一步讲,刘尚希(2003)认为财政风险指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观点是从财政运行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出发,认为所谓财政风险是指存在爆发财政危机的隐患或可能性(杨小军,1999;许涤龙,2007)。具体而言,财政风险是指财政面临支付危机的可能性,集中表现为赤字和债务的膨胀,当这种膨胀超越一国经济和社会承受力时,将演变成财政危机,并由此引发一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和社会动荡(丛明、何哲一,2001)。

事实上,这两种视角也是统一的,爆发危机的表现是政府不能够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政府不能够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时便会引发其他危机。从这个角度出发,财政风险可定义为未来政府在管理、调控、服务公共事务中出现支付危机的前奏反映,即在未来某时点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致于经济、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单大栋等,2005)。

财政风险的类型

(一)按照产生原因分类

按照财政风险的狭义和广义定义,可以将财政风险按照内外因的角度来划分。外生性风险是指源于财政系统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风险,如经济运行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等导致的财政资源浪费或效率下降的风险;内生性风险则是指源于财政系统内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风险,该风险导致财政资源浪费或效率下降。与外生性财政风险相比,内生性财政风险更容易控制,内生性财政风险包括收入方面的财政风险、支出方面的财政风险、公共投资的财政风险、预算赤字的财政风险、国债管理的财政风险、财政的公共风险、财政的制度风险、财政的系统风险、官员道德风险与职业能力风险(张志超,2004)。

(二)按照表现形式分类

1.根据财政风险在财政运行的具体环节划分。从财政运行的级次来看,财政风险可分为中央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地方财政风险又可细分为省财政风险、省辖市财政风险、县财政风险和乡镇财政风险(高志立等,2001)。从财政运行各环节的具体表现来看,财政风险可分为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具体来说,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功能弱化,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财政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财政的聚财功能日趋衰弱,预算内财政总规模相对萎缩,出现了“两个比重”不断下降的不良态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偿债负担越来越重;政府部门分配秩序混乱,预算外收入侵蚀税基问题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孙国相,2001)。

2.按照财政风险矩阵来划分。很多学者在分析财政风险时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展开。如刘尚希、赵全厚(2002)在分析财政风险时便依照财政风险矩阵来展开。将我国财政风险分为直接负债:国债、欠发工资而形成的债务、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的亏损挂帐、乡镇财政债务;隐性的直接负债:养老保险基金债务、失业救济的负担也不断加重;显性的或有负债:其他公共部门的债务、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隐性的或有负债: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对供销社系统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援助。唐龙生(2001)从中央政府借款、地方政府借款、国有企业借款的角度对财政风险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与财政风险矩阵的划分是相似的。

事实上,按照原因来划分和按照表现来划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不过是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而使得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从财政风险原因的视角入手并提出对策的的分析方式一般是按照财政风险产生的原因来划分的;在分析财政风险的结果,并对财政风险状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一般会从表现的角度来划分。

财政风险的评价

(一)直观分析

直观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政府的债务规模对财政风险进行评价。这种分析主要采用国债依存度、赤字率、债务率等指标来进行衡量,采用财政风险矩阵的分析也属于此类。童本立和王美涵(2002)对我国的赤字规模进行了分析。马拴友(2001)对我国公共部门可持续赤字水平进行测算。陈共(2003)对我国的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进行分析。

有一些学者认识到仅仅考察政府的债务不能够很好的对财政风险进行考察,还需要结合政府的资产来分析,由此提出了应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评估财政的可持续性(张春霖,2000;丛树海、郑春荣,2002)。刘尚希、赵全厚(2002)亦对政府直接负债和政府或有负债进行测算。但是,从广义上来说,财政风险显然不仅仅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还包括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的经济、自然等风险,因此对财政风险分析时也应该将范围扩大。刘尚希(2003)提出了评估财政风险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单大栋等(2005)沿着刘尚希的思路,认为一方面政府拥有的资产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政府承担的负担较重。

(二)建立财政风险评估模型

建立模型法是通过借鉴国际上的已有模型或者借鉴其他学科风险评估的模型,选择相应的指标计算我国的财政风险,对我国的财政状况进行预警。

一些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财政风险或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各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出我国的财政风险状况(欧林宏,2003;张振川,2004;马恩涛,2007)。这些学者研究中的区别在于对风险分类和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但是基本结论都表明我国财政风险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还有一些学者在使用风险模型时,更加偏重对财政风险的预警,所以这部分研究被称为财政风险的预警研究。如顾海兵(1993)、长春税务学院“中国财政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课题组(1999)、米建国等(1999)都对中国财政风险的预警方法的选择和指标的选取做出了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使用了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风险测量工具对我国财政风险进行预警,如张明喜(2009)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对我国财政风险进行分析。

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财政风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在对财政风险的定义、分类、评价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是,相关数据的缺乏却阻碍该领域研究的继续深入。数据的缺失或者不易获得,使得在研究中要对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主观的估计或者舍弃一些重要的研究项目,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结果的差别。例如,在指数预警方法下预警指标的选取中舍去一些重要的财政风险指标,如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的结构风险指标、使用风险指标等;也有一些被选取指标的统计资料没有反映指标内涵的全部内容,如财政赤字统计就没能反映一些以财政欠账、挂账以及预征税款等形式的隐性赤字(丛树海、李生祥,2004)。由于数据的缺乏,使得一些指标很不准确,而一些项目根本没办法进行评价(刘尚希,2005)。

数据是财政风险研究的基础。数据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风险研究的进展,对那些没有数据支撑的财政风险要么不能进行定量研究,要么需要估计相关数据,导致结论失真。缺少相应的数据,对财政风险的定量研究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具有稳定性,同时也不能为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因此,未来对财政风险研究的重点之一应该是体现在数据提供上,对财政风险研究和管理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改进这些数据的核算和统计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3(5)

2.吴俊培,张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中的财政风险[J].财贸经济,2012(1)

3.郭玉清.逾期债务、风险状况与中国财政安全―兼论中国财政风险预警与控制理论框架的构建[J].经济研究,2011(8)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4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要积极应对企业风险就必须要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最大限度的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充分的准备,编制计划必须要有合理充分的依据。(1)企业的战略计划;(2)企业的业务程序;(3)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及要求;(4)企业对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5)企业所面对的主要风险类型。这些都是制定企业风险管理计划所必须考虑的方面,它使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与其风险紧密结合起来,使风险管理更具针对性。

企业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管理方法――对可能用于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和信息来源进行明确的定义;(2)岗位和职责――对涉及风险管理的岗位和职责进行定义;(3)预算――建立风险管理的预算;(4)时间――实施风险管理有关活动的频率及确切时间定义;(5)评定和解释――对风险管理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解释说明方法进行定义;(6)承受度――对企业对风险承受的能力进行定义;(7)文档格式――对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格式及各方面信息沟通的方式进行定义;(8)反馈――对建立文档资料、方便今后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和回顾方式进行定义。

二、企业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感知风险,即了解企业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分析风险,即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分析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只有通过感知风险,才能进一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感知企业风险的方法:

1.生产流程法。工艺流程和加工流程的顺序,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潜在的风险,挖掘产生风险的根源。

2.环境分析法。企业生存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影响内部环境的因素有:企业的生产条件、规章制度,工人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等;影响外部环境的因素有:原材料供应商、市场需求情况、企业的筹资渠道、企业与顾客及竞争对象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与外界的其它联系等。

3.组织图分析法。组织图分析法是适用各类企业的风险识别,使企业感知风险的最一般而又必要的方法之一。(1)财务状况分析法。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可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表和财产目录及资料)。(2)专家调查法。由专家组成专家调查组,每个人都畅所欲言,以识别潜在风险。(3)分解分析法。将一复杂事物分解成容易被人识别的简单事物,将大系统分成小系统从而容易识别风险。(4)慕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曲线将企业未来某种状态进行描绘,从而识别风险因素。(5)风险清单。逐一列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风险同企业的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以便发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6)事故树分析。事故树分析是对可能引起损失的事故进行研究,并探究其原因和结果的一种方法。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识别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在能保证效果的情况下,要避繁就简。

三、企业风险估计

企业风险估计是指运用概率及数量统计方法估计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后果的频度、性质,以准确的估量损失的严重后果。风险估计包括对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的估计和损失严重程度的估计。

风险估计的程序:(1)风险事件在确定时间内(如一年、一月或一周)发生的可能性即频率的大小,估计这些风险造成损失的严重性。(2)根据风险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损失严重程度估计总损失额的大小。(3)风险管理者预测风险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损失严重程度,总损失额度等(平均损失频率× 平均损失严重性=平均每年预期的损失金额)。

1.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的估计用定性方式来进行估计。其主要根据有:(1)企业风险管理计划;(2)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3)风险的类型;(4)历史经验数据。

风险事件发生频率的估计的成果:(1)企业风险发生频率的清单;(2)需进一步分析的风险清单。

2.损失严重程度的估计。(1)损失程度估计的范围,既应包括频率很高,损失额比较小的风险损失,也应包括频率较低,损失额却比较大的风险损失;不仅包括损失的直接后果,而且包括间接的损失后果和财务影响。(2)损失的严重程度与发生损失的单位数量密切相关。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同时考虑一个特定时间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以及他们对企业的最终影响。在评估任何损失的货币价值时,还应重视损失对财务的最终影响。

损失严重程度估计的成果:(1)企业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清单;(2)企业发生的可能的损失金额;(3)损失对经营及财务影响的情况。

四、制定风险应对计划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是制定控制风险方案和措施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实现企业目标的机会,减低对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威胁。通过这一过程使对企业经营和财务造成损失的风险得到有力地控制。

在上面的每一阶段中都形成了一些有用的档案,这些都是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时的根据:(1)风险的严重程度;(2)企业风险发生概率的清单;(3)企业风险严重程度的清单;(4)企业对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5)企业的战略计划。处置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嫁。对不同的风险可用不同的处置方法,对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处理。风险回避是指设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单位和中途放弃某些既存的风险单位。它是处理风险的一种消极技术。

采用回避技术通常在两种情况下进行:

(1)某特定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时;

(2)在处理风险时其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益时。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5

在西方,应急管理或简单地被定义为是处理和规避风险的学科,或较为详细地定义为是社会对所有自然灾害、恐怖主义、人为灾难进行广泛而主动的反应[2]。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认为,应急管理可定义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而突发事件是指事前难以预料的、突然发生的不利事件。未来的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的风险。换言之,应急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后,中国迅速提升了应急管理在社会事务中的地位。2006年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为了确保北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全,2007年2月11日北京市应急委“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关于做好奥运期间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北京市的应急管理从以事件管理为主向事件管理与风险管理并重转变。

为了建立健全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提高风险控制和应急管理水平,维护首都的安全稳定,2010年4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加强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北京市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向常态化转变。

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效提高风险分析的水平,是确保我国长治久安最经济的途径。

一、风险管理发展三阶段

目前,国际上仍无一致认同的风险定义。大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风险是一种客观现象,风险的大小由客观现实和事物发展的未来决定。心理学家和部分社会学家则认为,风险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同样的客观环境,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他们心中的风险就不一样。笔者根据“风险”的中文释义提出了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基本定义:“风险是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一种未来情景”。

今天,人们仍然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争论不休。例如,国际风险分析学会将风险管理视为风险分析的一部分;ISO31000(风险管理国际标准)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对风险的指挥和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事实上,由于风险无处不在,任何力图降低风险水平和规避风险的人类行为都可以称为风险管理。为了规范表述,笔者定义风险管理为:“风险管理是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结合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有关因素对风险进行管理决策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过程。”

无论是个人或企业的风险管理还是政府的风险管理,也无论是简单风险管理还是综合风险管理,更无论是精细的风险管理还是粗放型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本质都一样:对不利事件防范于未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生存成本。

有效降低生存成本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命题,肩负此重任的风险管理,无可置疑是除资源和科技以外国家强盛的第三块基石。

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的国家常常陷入战乱,大量财富被消耗而不能积累,根本无法强盛;风险管理不到位的国家安全事故频发,流失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动辄上百人死亡的煤矿爆炸事故,不仅仅是局部的人道灾难,而且是影响国家强盛的精神毒瘤;风险管理失措的国家,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必然引发社会动荡,严重时可能导致经济倒退、社会崩溃。

纵观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发展中风险分析核心内容的变化,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技术风险管理阶段、综合风险管理探索阶段、政府风险管理能力提升阶段。

1.技术风险管理阶段

自从人类有组织的社会出现,到1970年,是第一个阶段,称为技术风险管理阶段,重点是从技术层面上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

这一阶段中早期的风险分析,是一种原始本能,多以定性为主。人们识别风险源、判断自身面对的风险大小,完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采用的技术,完全来自经验。例如,人们依山临河建造村庄,既便于取水,又便于逃避战乱。

现代数理逻辑出现后,风险分析向量化分析发展,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分析技术。战争运筹、地震区划、洪水区划、流行病学、核电站设计安全、飞机设计安全、工矿企业生产安全、投资风险、保险等是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技术风险管理的科技基础相当厚实,从核电站设计安全到各种自然灾害区划,水平均是国际一流。但是,由于风险管理的水平受法律、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转型期的我国在技术风险管理方面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科技实力,生产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各种恶性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防灾减灾的措施很难落实,许多民用建筑质量堪忧。

2.综合风险管理探索阶段

从1970年至2001年,是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阶段,称为综合风险管理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的环保、法律、政策、心理研究人员,大量的官员、非技术人员等,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工作中来。

现代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时期中开始形成。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合理的决策。人们正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开始研究涉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风险问题,贫困、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核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控制、全球化、自然灾害中的生命线安全、环境污染、转基因食品安全、禁止克隆人类等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在调动社会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国在综合风险管理方面的探索一直处于国际前沿。2005年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在中国召开年会,会上的风险管理的综合分析框架,至今还在影响全球综合风险管理的发展。2011年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中国分部成功在美国德州召开了第三届风险分析与危机反应国际学术研讨会,说明我国多学科的风险管理力量已经具有了世界影响力。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6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定义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是离不开市场风险的,一般而言,市场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由于巴塞尔协议影响的广泛以及用法的普遍,巴塞尔商业银行监管委员会所采用的广泛的定义也越来越普遍。其广义的定义是:由于因市场价格波动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而狭义市场风险的定义指的是股票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对市场风险给出了全面而完整的定义: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类

分类是在定义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延伸,由于市场风险的定义没有统一明确,商业风险的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实践活动,分类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前提和依据,对市场风险进行分类是必不可少的。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标准就是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有限性,其市场风险主耍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

1.利率风险

对利率风险的定义为:利率的不利变化导致银行利息成本升高、投资或贷款收益降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下跌而导致银行利润减少的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利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汇率、股票和商品的而价格都与它息息相关。比较笼统的说法是利率就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率风险是指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固定收益证券的价值将会下降的风险。但是,在利率敏感性的复杂资产组合中,大量风险可能来自于不同到期日、名义价值、工具重置日和现金流等资产类因素和负债类因素。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特定货币敞口或者特定货币资产的不完全对冲而引起的风险。这里的外汇资产不一定是由于任何交易某一货巾头寸的目的而产生的,可能是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汇率的波动可能会使公司在同国外投资者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

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并抑制投资。汇率变动的不完全相关性以及国际利率的波动是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涵义

市场风险管理的定义: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银行为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就必须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而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也在于此。商业银行只有充分识别、准确计量、续监督所有交易中的市场风险,才能有效控制经营活动中的市场风险。并把市场风险与银行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

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程序

依据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1)市场风险的识别

市场风险的识别是指对银行面临的各种潜在的或存在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认识,在其基础上进行鉴别和分析。银行为了能够应变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市场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要分析自身的市场风险暴露。重点对其成因和特征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能管理、控制好市场风险。

(2)市场风险的计量

基于风险识别之后,就必须要对风险进行计量,市场风险的计量是指对市场风险水平的分析和估量,包括计量各种市场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常用的计量方法包括利率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风险价值方法等。评估市场风险的大小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获取利润都十分重要。

(3)市场风险的监测

为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就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市场风险的监测是指商业银行应该具有完备的市场风险监测系统,满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以及财务、审计部门的管理耍求。风险防范是离不开监测的,监测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商业银行在整个业务中对风险因素进行检查、反映。建立健全风险监督系统,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侧面的反映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4)市场风险的控制

市场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程序,市场风险控制是指对现有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后,运用科学有效的理论及方法,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经济活动。商业银行可采取规避、分散等相应策略有机结合,,通过对风险源头的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程序,达到预防和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

3.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方法

在长期的风险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保险管理法、投资管理法、衍生工具管理法三大类。

保险在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是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然而,按照可保风险的标准,市场风险大都是不可保的。保险可保的部分仅是部分有形的风险。对于股票、债券买卖等金融交易的风险,属于不可保的范围。

运用投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对冲一部分风险,采取的策略包括:?用组合投资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采用指数化方法管理市场风险;?用证券组合保险的方法管理市场风险。

然而经济形式的发展要求有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上述两种风险管理手段操作不够简便,面临新的经济环境形势无法发挥有效地作用。为了应对利率、汇率以及价格变动风险的加大,随之产生了以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工程手段。它们的特点就是可以把风险通过衍生市场集中后再分配,使得套期保值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规避正常经营中的一些风险,从而起到降低风险的目的。由于衍生交易的杠杆比率较高,可以使套期保值者以比较小的代价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市场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管理理念也相对落后。很多银行从业人员不能正常的理解市场风险管理,更有人会把它视作是对银行业务扩展的障碍,不能像国外商业银行一样,认为控制市场风险是有助于创造利润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耍集中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忽略了对市场风险,。现行金融体制下,承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凤险的主体是国家,缺乏专业的银行管理者。市场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数据库不完善、以及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同时制约了市场风险管理理念的推广。

2.市场风险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不完善

市场风险一直在我国银行得不到重视,大多数银行也就没有设置相应的风险资本,预防控制市场风险体制不健全,更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存在横向交义现象。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3.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匮乏量化管理薄弱

现行的金融市场还没有足够多的的风险管理工具,对这些风险管理工具的缺乏,在某些方面制约了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的发展。比如,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所提供的市场风险管理?具非常有限。在我国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重视定性分析,忽视量化分析,以至于量化分析手段相对落后,也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量化管理相对十分薄弱。

4.市场风险管理数据储备不足信息系统不完备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各类交易数据分别储存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各个系统之间又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导致数据分类、蹄选和整合的过程十分繁琐。市场风险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不能够很好的整合,甚至于银行内部在制作分析报表时没有统一市场数据,从而阻碍了市场分析的进行。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7

购买推荐

助理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描述了影响供应链的主要因素.提供了如何定义和分析风险的细节,并且创建了相关规则,及应对风险的不同方法。

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京东商城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录

1 了解风险

1.1 风险与管理

1.2 风险管理的发展

1.3 供应链中的风险

1.4 本章小结

2 定义风险

2.1 风险的特征

2.2 决策与风险

2.3 决策结构

2.4 确定性决策

2.5 不确定性决策

2.6 风险决策

2.7 无知决策

2.8 管理风险

2.9 本章小结

3 供应链管理

3.1 定义

3.2 供应链的结构

3.3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3.4 物流活动

3.5 物流的重要性

3.6 供应链的风险

3.7 本章小结

4 影响供应链的趋势

4.1 风险增长

4.2 供应链管理的趋势

4.3 集成供应链

4.4 降低成本

4.5 灵活物流

4.6 电子商务

4.7 全球化

4.8 外包

4.9 物流的改变

4.10 本章小结

5 风险管理的途径

5.1 定义

5.2 风险管理的发展

5.3 供应链风险管理

5.4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

5.5 风险管理步骤

5.6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原则

5.7 本章小结

6 识别风险

6.1 风险的种类

6.2 识别风险

6.3 分析过去事件的工具

6.4 收集意见的工具

6.5 分析运作的工具

6.6 风险识别出现的问题

6.7 本章小结

7 分析风险

8 应对风险

9 风险网络化

10 创建弹性供应链

风险分析的定义篇8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95-02

自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投资覆盖范围到2006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定稿,操作风险作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的第三种重要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标准正式进入大家的视野。操作风险是中国现阶段商业银行在业务的经营和发展中要面对的主要风险。因此,如何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降低由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是中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1.操作风险的定义

业内最初在对操作风险进行定义时,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总体而言,分为直接定义和间接定义两个部分。间接定义即把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统称操作风险。由于该定义过于笼统,缺乏关键性描述。因此,英国银行家协会直接将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与人为失误、不完备的程序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它是由技术缺陷和系统崩溃引起的。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包含了法律风险,但是不包含策略性风险和声誉风险。这个定义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2.操作风险的分类

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带来的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的等七大类。

英国银行业协会(BBA)把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其中,前三种操作风险为内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失误风险。第四种为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杠杆风险。

国内学者巴曙松将操作性失误风险作了进一步的细分:执行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事件风险六个方面。

二、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在对银行风险的判断上依然停留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方面,对操作风险缺乏足够重视,行内员工在业务操作期间缺乏相关法律意识,对个体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缺乏足够的认知。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员工素质偏低,领导层防范意识薄弱,更容易发生由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

2.缺乏对操作风险的相关实证研究

欧洲各银行现已在全欧洲范围内建立起了损失数据库,为欧洲各国商业银行提供数据支持。然而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采取的应急措施仍然不完备,长期以来数据缺失严重,收集难度较高,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精确的定量研究仍未达到一定水平。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没有定量的研究支持则很难从简单的定性分析中获取操作风险的危害性。

3.内部控制体系不规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一些规章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瑕疵。在当今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制度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出现风险覆盖不完全的现象,给操作人员提供了违规操作的条件。有些即使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却存在落实不到位,有制度不遵循的情况,没有强大执行力和有力的监督措施,为风险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内部管理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事件进行管理和监控,如果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紧急处理,造成的损失也无法及时追回。

三、商业银行规避操作风险策略

1.加强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对操作风险的量化,通过实证研究对已经发生过的银行操作风险的数量以及损失金额进行统计,以此来进行分析,可以更直观和清晰地了解到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因此,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风险事件数据的收集,建立操作风险数据库,利用数据模型对操作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准确选择风险计量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科学测量和预测。

2.加强内部控制、完善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业务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梳理,建立更完善、严谨、科学的规章制度,对操作的流程进行风险分析,使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具体。建立全面覆盖的规章制度,使操作人员没有漏洞可钻。

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执行力是必要的保证,当内部控制和银行的效益相矛盾时,一定要分析利弊,不能一味地让内控为效益让步,这种有章不循的现象必然会加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大力引进或培养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积极向国内外同行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役计符合中小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综合业务素质。加强推进案件防范、廉洁自律和风险提示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遵纪守法,遵章办事的意识。以具体案例为教材,推进思想作风建设,使全体员工从思想和行动上了解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汪建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