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8篇

时间:2023-10-10 09:49:11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1

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水利实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水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改善信息采集到服务的运行方式,使得所有信息处理的过程均具备智能、自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运行的效率。我国将现代水利信息化作为目前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水利系统的运行现状,在保障水利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预警、调度、速报等功能。我国在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提出了相关的目标,要求水利部门监督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化实现100%的覆盖率。我国地势辽阔,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必须要平衡我国各个区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以此来实现均衡发展。近几年,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利建设中各个信息化的系统基本投入运行,但是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大,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期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建设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向于缓慢,先要处理好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才能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价值。

2.现代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

根据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到位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建设期间面临多项因素的干扰,虽然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始终跟不上体系发展的速度,表现出严重的落后缺陷。基础设施不到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水利部门已经建成了信息服务网并投入运行,但是后期运营中受到服务器的阻碍,下属单位的服务网连接困难,通信质量差,进而影响了这些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导致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局限在区域级别,不能实现全地域覆盖。

2.2建设人才不专业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才不专业也是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得水利信息化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包括诸多技术方面的支持,需要专业的人才处理,如果人才缺乏专业性,即会在系统服务和技术操作上出现失误,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度。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普及,阻碍水利行业的发展。

2.3缺乏信息化业务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建设速度缓慢,无法达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预设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底,投运信息系统共计863套,其中省级水利单位占到87%以上的比重,这863套信息系统仅包括政务、管理、公式信息等内容,严重缺乏信息化的业务,2011年中旬,我国水利信息系统增加了6%,并未呈现出过大的增加幅度,信息化业务水平仍旧偏低,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化办理。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已经表现出业务缺失的情况,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3.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合理分配工农业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水利事业应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且也在积极协助完善基础设施。国家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水利信息建设基础设施的实际状态,制定财务方案,适当增加投入资金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制定拨款计划,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标准,积极筹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或者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实行政策性支持,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优惠条件。

3.2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方面,应该采取有针对的培训方式,目的是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满足水利行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人才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持,必须保障人才能力,才能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规范性的培训方案,可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要求建设人员选择新型的建设技术,以此来强化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基础,除此以外,水利部门还可组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在人才队伍内灌输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知识内容,促使部门内部具备骨干人员,辅助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升建设人才的技术能力,也可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或学习,强化水利部门内的人才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后备资源。

3.3拓宽信息化业务

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发展,必须拓宽信息化业务,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水利信息化业务需要结合水利事业所处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需求设计信息化业务,实际在拓宽信息化业务时,还要加强建设管理,确保信息化业务与水利建设的相符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模块,不能只体现在表面,还要深入水利信息化的内部,一方面拓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新型的业务模块,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多元化建设。业务信息化的模块比较多,需要3S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支持,主要是落实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倡导水利信息系统多元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业务的应用效率。

4.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2

关键词:水利发展;信息化;资源整合;方法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重要社会价值愈发突出,在提高业务系统之间关联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产生了强烈需求。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有效措施。

1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1确保水利信息化协调发展

现代水利信息实施节奏加快,水利信息运行与发展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为确保水利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协调发展,有必要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长期以来,国家水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水利信息化路径探索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实现了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的预期目的,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

1.2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平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现代水利主管部门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成效显著,克服了传统模式下水利业务系统在目标单一、共享受阻、效能落后、资源浪费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因此,通过实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有助于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平,推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面整合信息化资源的无限价值,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发展进程更加体系化、稳定化。

1.3减少水利信息壁垒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构成要素,均对信息化具有较强需求,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信息壁垒始终阻碍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发展脚步,严重降低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关键价值。因此,通过实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可从根本上打破水利业务系统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挖掘等方面的桎梏,提高水利信息化运行效率。

2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技术路线分析

2.1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

不同的水利业务系统具有不同的信息化需求,所采取的信息化资源整合技术路线也应有所差异,予以区别化对待。纵观广大水利业务系统建设实际,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系统性不足,共享环境发展受限等共性问题,制约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实效性的提升。因此,为提高水利数据信息的实用价值,必须以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水利信息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流进行宏观布局,集中采集、存储、管理与使用核心业务数据。只有建立在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之上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路径,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可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系统的构建以及一站式信息服务的运行奠定基础。

2.2构建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在储存数据、统计信息、统一标准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主体数据库的构建,应全面充分分析历史水文状况,搜集历史大洪水数据、水质数据、水情数据、雨情数据等,明确掌握不同地域的水资源管理状况、水土保持状况、防汛抗旱状况等。现状表明,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进程中,构建行之有效地主体数据库,可对水利系统各类专业数据库进行综合与重构,取得多元化、统一化的应用效果,知识管理支持等功能也随之拓展。

2.3数据环境重建

数据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整体效果,与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密切相关。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我国多个省份的水利主观部门均构建起了性能可靠、功能健全的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开辟了数据信息传递的高度通道,为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营造了优质的数据环境。在数据环境的支持下,数据文件及各类数据库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水源管理、水质监测、流量调整、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加强,所获取到的水雨情信息、水文流域情报等更加精确。

3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探讨

3.1强化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各类现代化、数字化、自动化的资源共享工具层出不穷,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因此,应始终坚持完善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硬件建设,构建性能稳定、功能强大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统一化管理,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于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数据信息交换与传递实现了无缝对接,切实提高部门协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重复与资源浪费。需要指出的是,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应遵循适用、科学、高效等基本原则。

3.2坚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方向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摒弃传统保守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思维,突破僵化固化发展模式的桎梏,自觉运用新形势下水利信息化发展理念,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应立足于水利事业发展现状,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发展管理制度体系,为相关具体措施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制度性依据与保障,使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时效性价值,任何背离了时效性原则的信息化发展策略,均难以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必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核心,推动形成良好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成效。

3.3优化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现状表明,因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而造成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缺陷和短板比比皆是,降低了水利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具体而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基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网络设施、通信设施、软硬件设施、安全配置设施等,这些不同的基础设施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应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相对分散的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化、协同化、高效化的有机整体。同时,要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动态化监测,对于监测到的故障隐患问题,第一时间做出技术处理。

3.4优化信息管理模式

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管理模式的特殊性不言而喻,高效可靠的信息管理模式可提高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工作效率。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可通过构建数据信息采集站网和采集系统的方式,制定行之有效地信息化管理方案,为信息化资源整合全过程提供方向性保证。同时,水利部门在优化信息管理模式过程中应当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及部门间的协调来确保信息采集的唯一性,并重点进行各类水利基础数据的整合,才能够建成的各类数据库为基础来实施数据库整合,为建设各层次的水利数据中心奠定基础。现状表明,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打造最为优化可行的水利信息管理模式,是极为可行,也是极为便捷的。

3.5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

首先,要明确信息资源规划的具体任务。根据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需求,合理确定信息资源规划范围,搭建信息系统规划数据模型,为各类概念性数据赋予不同权重,直观形象地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管理。其次,要确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具体包括网络工程总体方案、数据库工程总体方案等,并充分确保各个子方案之间的先后次序关系,实现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高度整合,对人员职责、内设机构、职责编制、职能转变等进行明确要求。再次,设立共享数据单元。识别定义业务主题,根据主题划分用户视图分组,并将其定义为实体大组,以及数据元素标准,在其基础上设立概念数据模型。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3

关键词:水文信息化;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V13 文献标识码:A水文信息化指的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对于水文信息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此来实现对于水文资源的深入探究,综合来说,水文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于水文信息的收集、处理、服务和储存服务。当前的国际大形势之下,水文信息化必需取得飞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水文信息的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因此,水文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全面推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进行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大舞台中,我们只有对于水文信息化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水文信息化带入我们的工作中,才能够将水文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随着水文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其在水利防汛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值得在今后的水利防汛工作中加强应用和推广。 下面本文中就水文信息化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就水文信息化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使水文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水文工作的开展。

一、水文信息化的特点

1. 水文信息化的定义

水文指的是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各种现象。水文信息化指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水文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地开采、收集,从而达到各种目的。水文信息化是针对水文相关工作,通过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来加强对水文工作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进而更好地提高水文工作的工作效率。

2. 水文信息化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因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水文信息化的深入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应当被给予其全新的高度与别样的内涵。因此,水文信息化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水文事业当中的资源共享与活动效率。

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可知,在防汛救灾的时候,对于水文信息进行正确和迅速地分析处理,将从根本上决定防汛救灾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决策水平,能够将灾情的损害降到最低的情况。因此在防洪救灾阶段,水文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步骤就是应当建立有效的水文信息化系统,这样才能够做到对于预出现的灾情做到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然后经过水文信息化系统对这部分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与客观的比拟,确定相对准确的科学依据,最后将这些依据呈交给相应的预险部门,为了应对即将的损失做出最正确的对策。水文信息化对于水文部门的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水文部门的资源共享和协调调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水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想要对水文信息化进行正确地评估,不能盲目地进行,那么,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对水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正确的评估,只有充分地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才能够对水文信息进行正确的查漏补缺,下面我们就对水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地探究。

1. 我国水文信息化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水文信息化发展起步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开始的,经过了几十年发展与创新,我国的水文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极大程度的进展。我国的水文信息化从20世纪的主要以人工收集转变成当今的主要依赖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效结合,用科技手段不断地支撑与发展着水文信息化系统的骨架,慢慢地发展成为当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测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实现了对于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水利工程的全面规划与建设和对于水害问题的全面预防等。其发挥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2. 水文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水文信息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今我国对于水文信息化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从思想上对水文信息化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将水文信息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水文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也就是思想觉悟不够明确,不懂得水文信息化对于我们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没有水文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感与忧患意识,这就导致了水文工作部门对于水文信息化高新技术的利用与创新发展带入桎梏,仍然是以一些比较传统的方法开展水文信息化工作,这一现象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对于实现我国水文的可持续发展非常的不利。

3. 水文信息化的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水文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很大的资金保障,如果资金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文信息化的发展。如果在水文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够得到有效地资金保障,那么就会使得水文信息化的建设无法得到广泛的普及,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能够得到满足,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文信息化的发展。

4. 水文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难度大

水文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会使得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者面临着建设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首先是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一些精密度仪器作为保障,这就对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仪器设备要求提出了挑战,并且会对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资金造成一定量的要求,如果不能够用资金作为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保障,将很难建设出适用于当今激烈科技创新竞争的大舞台。

②其次是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涉及范围非常地广泛,也就是需要很多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人才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不能够实现多个部门的有机统一,将严重的影响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进度。

三、水文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 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因此,国家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作为水文信息化建设资金的首要来源,同时也要重视资金的筹措,这样才能够保障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还有就是从全国的角度重视水文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2. 重视水文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人才资源是当今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性资源,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注重对于水文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3. 相关部门齐心协力

水文信息化建设是全国水文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所有的相关部门携起手来,为了水文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实现所有相关部门的联手协作,才能够实现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对水文信息化建设各项事宜加强沟通,以更好地推进水文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深入。

4. 加强水文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

在水利防汛工作中,水文信息数据工作是正常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信息化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字化,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功能在水中防汛工作是信息检索和。水文信息数据库通过专业的研究和开发,在应用的过程中,对水库实时防洪信息,降雨信息,泥沙浓度监测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然后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数据,最后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从而达到快捷化的信息检索的目的,确保视觉信息检索和清晰。通过水文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可以加强对降雨情况的预测,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各地的防汛指挥部门发出防汛预警信号。而各地防汛部门通过对水文信息化系统对当地水文信息情况的了解,从而将实时情况报告给当地防汛局。通过对水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提高了防汛预案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结语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出符合实际的水文信息化建设方法。也就是说水文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实时变化的。对于不同的水文信息化建设进行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够有效地增强水文信息化建稳步提升,实现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财.水文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策略[J].才智,2012(18):264.

[2]陈绘绚.GIS在水文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6-17.

[3]陈春华,程海云,肖志远.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考[J].人民长江,2015(3):70-73.

[4]杨攀科,高军.红河州水文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水利信息化,2013(3):64-68.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4

【关键词】医院建设 信息化 建设 管理

医院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复杂性比较高,基础性较强,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医院在建设与管理方面,表现出科学的积极性。医院在实际的信息化发展中,并没有取得高效益的建设成果,而且引发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制约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深入研究医院建设,保障其在信息化方面,表现出高质量的管理特性,达到科学的信息状态。

1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效处理医院的繁琐事物,维持医院正常的运营秩序。分析其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第一带动医院的科技进步,传统医院中缺乏科学技术的参与,导致医院发展止步不前,在信息化的参与下,医院吸纳大量的技术,不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在管理建设上,都体现出高质量的水平,带动医院进步,提升医院建设的科技含量,推进信息与科技的进步。

第二提高医院的运营水平,通过信息建设,可以发现医院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保障运营水平。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为医院提供全新的运营方式,确保医院抓住更多的社会机遇,满足经济效益的需求,促使医院创造更大的利益。

第三推进医院的持续发展,传统医院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通过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拉近医院与现展的距离,实现管理建设在信息状态下与社会发展接轨,推进医院在竞争市场中持续、稳定的发展,以此保障医院的运营价值。

2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医院信息化的状态,提出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医院信息化的能力受到影响。

2.1 医院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加强医院对信息化的认识,可以确保医院建设与管理的主动性,部分医院认为主要具备信息化体系即可,认识不到后期管理与维护的协调性,例如:医院信息体系非常完善,但是在操作上不和谐,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部分医务人员不熟悉体系的操作流程,仍然不能发挥信息体系的效率。所以,合理的认识能够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2.2 医院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力支持

人才是信息化的支持,医院必须拥有高效的人才团队,才可以实现信息建设、管理。实际建设时,医院过分注重技术人才,忽视院内医务主体,造成两者之间过大的差距,一方面不能为技术人才提供和谐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无法保障医务主体的权益,导致医院内部人才结构不稳定。

2.3 医院对信息化的定位问题

信息化是医院建设和管理的方向,但是需要合理的定位,体现信息化的层次发展,但是医院在信息化方面,定位过高,忽视基层建设的重要性,导致建设和管理上,出现较大的压力。由于定位问题的出现,信息化在医院中表现出诸多矛盾,最明显的即是建设与实际管理不相符,信息化管理不能跟上建设的速度,促使医院虽然表现出高质量的信息化建设,但是缺乏合理的管理,仍旧会对医院造成发展负担。

3 如何提高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

综合考量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提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途径,保障医院具备信息化的环境和条件。

3.1 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信息化实质上是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体现转型价值。提高信息化水平,需要确保建设与管理是以医院的实际角度为出发点,保障医院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例如:在医院服务信息化的方面,一定要遵循信息化状态的需求原则,展示医院的建设与管理水平。首先引进信息系统,实现挂号到取药的一体式服务,体现医院工作的时效性,时刻满足患者的需要;其次保障医务人员在信息系统中的操作水平,熟练掌握系统的各项操作,避免由于认识不足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后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便捷支付、医疗优惠等,展示医院信息化的形象,进而发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优势,发挥医院信息化的真实含义。

3.2 合理优化人力资源,满足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

医院需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发展,达到优化建设与管理的状态。主要是优化医务群体与技术群体,促使医务人员在信息管理中发现不到位的因素,及时反馈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通过合理的建设,解决信息化的问题,保障两者处于良性合作的状态,最大化的提升医院信息化的水平。最主要的是做好权益保障,促使双方在执行建设与管理权力时,可以获取相对应的利益,保障双方的平衡发展,为信息化的建设、管理提供优质的平台,确保信息化的高效管理和优质建设。在人力资源的支持下,促使医院与患者处于和谐的发展水平,利用信息化的因素,提升患者的就医质量,提高医院的社会地位。

3.3 利用新型理念,正确实现医院信息化的定位

医院对信息化的正确定位,推进医院的顺利建设,便于层次性转变医院管理方式,促使管理手段的实时更替。例如:通过理念建设,定位医院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硬件、软件,保障软件与硬件之间的适应性,形成信息化的工作模式。理念型的定位,平衡建设与管理,梳理两项因素的连接性,避免建设与管理中存在制约发展的矛盾点,稳定医院信息化的状态。将理念与发展相结合,主要是为信息化的定位进程,提供科学的途径,防止医院信息化的盲目建设,既要体现建设管理的顺序性,又要展示信息化的建设条件和管理作用。

4 结束语

信息化是医院建设与管理的方向,可以改善传统的运营方式,优化医院内部的服务结构,促使医院运营处于高效状态。为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体现信息管理的意义,我国深化医院的各项系统,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渠道,推进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促使医院发展符合社会现代化的理念,提升医院管理的能力,进而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唐源.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12,(28):46-48

[2]崔国兴.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科学规划[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03):89-91

[3]管理,刘慧.“和谐理念”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1,(12):26-28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5

关键词: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水利工程。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当中都在应用高新科技。水利设计是一项具有专业化、科学化、艺术化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水利设计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水利设计的水平,更可以提高水利设计服务的范围,将水利设计工作做到全面地提升与深化。应该从水利设计的应用系统建设出发,达到水利设计的设施基础,在坚持水利设计信息化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思想来进行水利设计,提高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

一、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1、应用基础水平低

随着近年水利信息化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前的网络建设仅限于眼前的应用,并没有顾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水利设计信息化的作用十分有限。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仅在水利工程内部就分堤、闸、坝等分项以及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机械电气类等多个专业。以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信息化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影响了信息化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水利设计信息化工作以局域网、数字加工、办公信息化为主要代表,在水利设计工作中办公软件以OFFICE为主,绘图软件以AUTOCAD为主,这些应用软件和系统已经在水利设计中得到广泛而成熟地应用。但是,我们要看到水利设计信息化是一个讲求无缝连接、无障碍沟通的概念,当前的应用系统还存在不同部门、专业之间的相关沟通和连接的问题,这导致,应用系统间不能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阻碍了水利设计速度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3、水利设计基础设施的现状与问题

在现实的水利设计工作中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水利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机,在网络技术上,高速的局域网使水利设计单位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和远程化交流,这有效提高了水利设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特别是水利事业扩展的速度迅猛,这会导致水利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数量需要呈指数性的增长态势,这就产生了基础设施和水利设计发展的矛盾,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巨量的信息需要传输,如果依旧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无疑将会延长水利设计的时间,出现对水利设计效率的影响。数据库缺乏共享通道,存在系统条块分割现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及运管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网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相互之间没有必要的互联通道,因此无法交流沟通,造成不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系统条块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各部门在技术利用、任务分配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割界限,各部门、专业彼此孤立,经常存在信息之间的矛盾和重复现象。

4、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往往独自占有,甚至信息提供方在提供完信息后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信息,形成信息壁垒。

二、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1、 普及专业设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利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渗透到水利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水利设计单位,如果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是按专业分配任务,信息化便无法真正融入水利工程之中,而成为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关系。要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化,就必须在专业的设计人员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信息化需求,然后再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深化和细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到水利设计当中。

2、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水利知识作为水利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对各水利工程知识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能与其深度沟通,进而提出更深的要求并做出合适的方案,从而设计出真正融合信息化的现代水利工程。

3、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要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就必须真正实现信息的共

享。信息共享依赖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因此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和部门的共享网络,在网络中设置分布式数据库,各类信息采用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读取,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硬件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各设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保证信息可用性。

4、推进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起集成化的水利设计应用系统,实现水利设计中办公、管理、技术等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实现彼此间相互的沟通

与共享;要做好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为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效率和质量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建立起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流程管理、分解管理、跟踪管理等各种措施使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做到全面对接和联系,确保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质量。另一方面,当前应该大力实现三维设计在水利设计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实现水利设计信息的共享、优化,达到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目标。

5、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新技术和新网络系统软件对当前的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结合具体需求对无线网络资源进行划分,为局域网高效运行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以适应未来对大量数据流传输的需求。加大对网络信息化硬件系统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各种应用服务器并配置网络数据存储设备,确保数

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再次建立管理数据库、电子文档数据库以及设计规划数据库等,以此为支撑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实现数据共享和再利用提供可靠保障。加大信息安全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配置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软件实时监控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并对不利状态进行实时干预避免内部人员非法应用网络资源的行为给网络管理带来混乱。

6、体现环境保护思想

在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融入到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加大水利设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在设计人员的思想深处,这样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设计是形成水利工程技术功能和使用周期的基础性步骤,也是水利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将高新科技元素全面地应用到水利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使水利设计符合时代和行业的趋势,创新出水利设计的新局面。水利设计信息化就是当前适应发展和趋势的一条捷径,要把握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认识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类问题,通过对水利设计信息化深入地研讨,探寻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方法和措施,维持和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们国家的水利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伟.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4(12).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6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

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成为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资源,成功列于社会发展的3大支柱之一。水利信息化属于现代工业化的范畴,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水利资源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行为[1]。具体表现为:收集水利相关信息、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保存后加以利用等,提高应用水平和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水利建设效率。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信息化是多种高科技手段融合并运用的过程,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信和电子技术等。

2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定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其在水利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将信息化运用于水利之中,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有利于对水利作用的推进。特别是在党的十召开之后,对水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水利的信息化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为实现现代化水利奠定了基础。

3我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七五”时期是我国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再到目前的大规模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从数据的采集、传输、接受、处理、监控到联机洪水预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水文基础数据,全国流域机构的水情信息逐步互联,目前全国已经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公里,微波站500多个,特别是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初步成效[2]。尽管如此,我国水利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水利信息化认识方面不够到位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水利单位都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但仍然有个别水利部门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大局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比如,个别水利单位还没有将水利信息化纳入到总体发展战略当中,没有制定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工作规划,特别是由于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够到位;再比如,尽管很多水利单位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而且制度体系不够完善[3]。

3.2水利信息化标准方面比较滞后

众所周知,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多学科领域,涉及到众多的专业,因而确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至关重要,这将有利于全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但从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衔接和综合利用不够重视,导致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无法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客观上造成了“重复建设”。比如,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水文符号标准、水文基本术语、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等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

3.3水利信息化人才方面十分匮乏

水利信息化要想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依靠一大批水利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从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水利信息化人才必须同时具备水利、计算机、信息化等专业知识,但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单位在这方面缺乏综合考虑,不注重水利信息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同时也缺乏教育和培训机制,造成了现有人员能力不足、外部人员不想进入的尴尬局面。

4加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标准意识,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这就需要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提高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加大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推动我国自上而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更要落实好国家关于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规范数据和业务应用系统模式,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国自上而下共建、共用、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和完善自上而下的水利信息化管理机制,使水利信息化更具规范性、协同性和效能性[4]。

4.2 加大现代化技术应用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利信息化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特别是水利行业应用 3S 技术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设备维护与数据运算成本越来越高,而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成本较高的问题,并且由于云计算技术是基于网络、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因而也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对于解决我国水利基础资源、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难题具有重要作用。

5结语

我国正处于深入改革的深水区,水利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少信息化工作,水利的建设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水利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势不可挡,是提高民生水利的动力引擎和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 密梦怡,丁强.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市场解析[J]. 中国水利. 2016(13)

[2] 潘贺. 关于大庆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01)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7

[关键字]水利规划 信息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39-1

1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简介

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当前在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客观需求。如今,大力加快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综合提高水利工作科技水平,是切实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水利信息化是行业信息化范畴内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巨大工程,所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发展范畴内的工程。水利自动化则隶属于技术范围内的概念,是采用自动测量、控制等方式来实现重要水利、水文信息的自动搜集并传输、处理的过程。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有利于实现水利工程和相关水利设施的自动化监控并进行科学的调度。

如今,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涵盖了控制论、信息论自动控制等多个方面,自动化技术成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换言之,水利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现代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和调度技术、水环境实时监测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当前,我国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充分体现了自动化技术是实现水利信息化最为必要的技术途径,水利自动化建设和研究必须与水利信息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加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数字水利”这一概念是随着“数字地球”的出现而诞生的。“数字水利”以空间信息为基础的专业化系统平台,融合了多种水文模型以及水利业务。“数字水利”是以数字化模式再现了真是的水利和水文过程,采用实验室和计算机等多种媒介,真实的反映出水利、水文的各种活动信息,成为水利、水文实情的真实写照。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将不同时间段的水利水文情况进行检索和分析,并统计得到一定规律,实现数字仿真模拟。“数字水利”的应用范围比较广,通常在防洪抗旱、水量调度、水土流失监测等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水利水文信息。“数字水利”的存在不仅保证了水利工程的顺利运作,还为大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数字水利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人类和水利和谐共存作为终极目标,利用以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改造水利水文活动,提高水事活动能效。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由采集层、数据层等七个方面组成,是一个系统全面的体系。归根到底,数字水利应用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水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平衡水利资源、保持水利系统环境、防汛抗旱,为人民顺利的开展各项水利水文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以全面提升水事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过程。

3水利自动化建设应对措施

3.1建设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水利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规范性,并有效提高水文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速度和质量。水文基础数据库是用计算机存储、管理和检索经过水文资料整编、水文调查考证的数据及相关数据组成的综合全面的系统,系统中涵盖包括水利工程信息基本数据库、水文信息基本数据库、水文基础空间数据库等众多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的建立,能够实现不同自动化系统之间、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归总和共享,一方面,这个综合全面的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中心能作为水利水文信息搜集并处理的活动中心,而且能将各类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方便人们随时查找有用的信息,同时,这种系统的存在也方便统一进行管理,利于有限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交流。

3.2有效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水文系统建设

虽然不同地区水利工作各不相同,但是从功能上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部分:供水调度、防汛抗旱、水资源监控管理、行政管理和工程管理。只有充分掌握水利自动化建设的目标和需求,才能促进水利自动化的科学建设。通过分析水利需求可以得知,水利自动化系统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建立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水利水文系统的建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具体包括项目建设管理、水利规划、人事人才管理业务应用等多个方面。系统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以上各个项目的逐步完善来实现水利水文的科学整合和规范管理,以及在服务水平、业务管理层面的提升。

3.2.2建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水利基建费用中拨出一定比例,用于水文站和站队结合基地建设、设施设备建设改造,并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要建立在水文信息监测网络的支持下,实现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能有效获得并能够及时准确传递给指挥部们。所建立的防汛抗旱指挥部们要具备针对降水、旱情等重要讯息做出重要决策的能力。

3.2.3建立水质状况实时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水质状况实时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的建设要建立在能实现水质信息的有效采集的基础上,要保证常规信息得到定期监测,突况讯息能快速传递,同时,要能够提供科学有效的预测和分析水质信息服务,要能够科学的预示特殊水质情况,针对主要污染源要能提供有效的预防或解决措施并进行科学评估,要将水质状况实时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建设成为水质信息采集系统、水质评价系统和水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结合的综合的体系。

3.2.4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建设要建立在实现工程监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设内容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建筑物工程监控监测等系统。

3.2.5建设水资源信息公众服务平台

水资源信息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水利机构与职能、区域水利概况、水利新闻、水利科技等。水资源信息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的需求来建设的大方向,做到将该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技术先进、预报及时准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服务和管理体系。

4结语

水利自动化和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要建立在能实现水利水文数据资源共享、交流的基础上,这个综合系统的存在要能有效促进水文数据共享,满足基础水文数据处理、交换、存储、维护、信息和应用服务等需要,提高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石。

参考文献

[1]宋文平,浅谈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3) .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精确定位应用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神舟六号的发射、回收,需要测绘的支持;国家“十二五”要制定各类和区域地域、空间有关系的规划,需要测绘保障;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地质、气象的重大灾害的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测绘先行;各类大型工程的建设,需要测绘贯穿其中;老百姓要出去旅游、出行、探险,需要测绘的服务。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1.现代测绘技术简介

测绘技术起源于社会的生产需求,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现代测绘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

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它要求积极促进地理信息应用社会化,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现代测绘装备制造、网上地图服务以及经营性测绘等产业,测绘的应用更为广泛。

2.测绘技术在精确定位与导航的应用

人们进入了使用电子地图时代,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导航系统作为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在汽车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地图、手机导航的需求量和使用量也越来越大,生活中,人们利用电子地图寻找美食、店铺等。测绘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我们生活的便利、丰富添彩。

GPS即为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中国自主研制和建立的用于导航和定位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正式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3.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进入21世纪后,测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发达国家的信息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出现了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精细农业等来称谓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农业信息化系统通过GIS与GPS、RS以及INTERNET的集成,实现农业相关资源信息的搜集、监测和分析。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就。当前,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利用GIS技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苗情、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再利用GPS技术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RS)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GPS、RS、GIS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农业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它能够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灾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农艺、农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获取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测绘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现代测绘新技术实现了对灾害过程的实时监测,为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指挥调度、快速响应、联合行动提供着可靠依据。灾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灾害的监测、预报、评估、恢复、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与地理空间信息密切相关,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尤其目前将“3S”(即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使用,可以更好的预测预报灾害,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实时的决策参考。

例如,应用GPS技术可监测活断层的现今活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状态,利用测出的地壳变形资料等可对地震活动进行预测,也是对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依据;RS可进行对活断层

遥感技术(RS)能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及时监测, 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遥感技术还可调查地下水资源状况,监测水污染。在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需对水库大坝、大型桥梁等进行连续的、精密的监测。现代测绘技术提供了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或数字测图技术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应用GIS的分析决策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水库大坝选址、库容计算、引水渠修建、受益范围等设计工作,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建立了众多的灾情预报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为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5.现代测绘技术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力争完成全部333个地级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市的数字城市建设。

建设地理信息数字城市,所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管理和运营对象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重要的基础,它管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等空间数据,以及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城市管理本身也从单纯的管理、执法,向管理、执法与服务相结合过渡。借助GIS这个平台,城市管理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基础功能和公共空间服务,使全体市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

结束语

测绘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克等. 地球信息科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