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8篇

时间:2023-10-10 10:36:05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1

摘 要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在高校校园中已经非常普及,“教体结合”的改革在体育专业院校运行的非常顺利,同时对学校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学院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访问及研究,了解到学院开展的体育竞赛与课堂体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对学院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可利用的建议。经调查、分析发现,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多样化的,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也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融合 群众体育

群众性体育活动历来被认为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无论是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各球类项目、操类项目等的比赛,各体育项目的俱乐部成立等等,都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的体现,也是学校体育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补充的最佳展现,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反应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是体现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集中展示。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实行效果,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发展高职院校群众体育活动,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否有一定积极的影响,需要何种资源条件,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从“结合”到“融合”经历了漫长的改革,近年来,“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中组织相关竞赛,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都可以在课堂组织教学比赛,并融入相关裁判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院体育发展现状

学院力争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无论是在办学特色,还是在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课程设置方面都经过严谨的过滤与审核,并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工并举、崇尚实用”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认真实施“特色化、本土化、智库化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学院由最开始的建校500人,到现在万人的规模,各项学科的发展目标都在不断的深化、细化,体育发展的目标也逐渐达到顶层设计。学院体育工作者为完成学院办学目标,在体育工作方面加倍努力,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为学院建设“文化强校”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一)学院体育课程项目开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最开始的篮球、足球、健美操仅三项运动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到现在又增加了武术、乒乓球、瑜伽、排球、羽毛球、网球六个选项,一共九个选项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不仅满足了学院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为满足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院成立了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成立为学院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且使学生的行为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转移。

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组织的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策划、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院俱乐部由学生进行管理,设置管理机构及管理机制,组织活动、竞赛都能得到学院的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起到辅导和引导的作用,使得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井然有序,对学院的群众体育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院体育竞赛的发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以来,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举行的井井有条,学生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加,积极性越来越高;运动会中涉及的项目也逐渐增加。学院运动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学院领导、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师生同乐,共同锻炼,享受体育的乐趣,享受集体锻炼的快乐。

学院成立田径队和篮球队,并参加广东省的相关比赛,每次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特别是2013年12月田径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由九名队员参加比赛,取得了团体前八的好成绩,为学院挣得了荣誉。这一荣誉对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为学院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学院篮球队的成立不仅为学院每年一次并且持续近一年的“学院杯”篮球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院整体的篮球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创建出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是本人对学院2012级、2013级固定在校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随机调查,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大致情况,即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通过表1的数据只能得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否积极,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所以,本人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并一一记录下来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了解到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机:(1)喜欢运动;(2)锻炼身体,劳逸结合;(3)减肥,塑造良好的体型;(4)为参加学校相关比赛而锻炼,比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等;(5)看到田径队、篮球队和健美操队为学院挣得荣誉,也希望自己能参与,为班级争光添彩,并且提高自己;(6)受到老师的感染,在上体育课中觉得很快乐,老师的情绪和教学魅力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1)不喜欢运动,觉得很累,或者是喜欢运动但是找不到同伴;(2)喜欢的运动学校没有,或者同学之间没有水平高的,提不起兴趣;(3)学校的场地、资源不够,想去打球没有场地,特别是女生不愿意与男生在同一片场地上打球;(4)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体育项目都做不好,不好意思。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访问与讨论,了解到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学院体育俱乐部组织和开展的各项比赛,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规模的壮大,不仅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而且推动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础。

(二)建议

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更快、更好、走的更远,为解决学院学生想运动、运动难的问题,可以从学院的体育教学资源入手,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运动竞赛,将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在学院更好的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展体育教学项目,考虑到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困难,并给予解决;开设某些学生和教师能同时参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类的项目,不仅能让学生与教师锻炼身体,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国粹――武术的博大精深之文化,让学生在运动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学院创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试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6).

[2] 钱耀庭,等.学校体育学[M].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2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部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③ 顿志强.试论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群体竞体协调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3,7.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3

摘 要 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分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点,但在运动的内容、形式上有共通性,各自在实现目标时,所产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协调 发展

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最终取得51金21银28铜的历史最好成绩,超过美国,高居金牌榜榜首,从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到如今金牌数目笑傲群雄,中国体育走过的24年道路见证了我们竞技体育的崛起。但是,金牌第一并不等于就是体育强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仅凭运动员和奖牌数量,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经历了转变到按并列的两个子类来认识的变化。回顾中国竞技体育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个运动项目参加活动的人数越多,越有可能更快地提高参加这个项目的广大群众的技术水平。例如,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多年来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开展的基础好,普及率高。

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向导作用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竞争性身体活动,其实基本功能是娱乐。但是,通过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出相应的潜在功能。如指导娱乐产业经济功能;促进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以及独特的竞技体育礼仪庆典文化与道德规范文化整合功能;另外对外改善国际关系,对内维护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

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参加28个大项38个分项的全部比赛,运动员639人、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各个体协,包括42个少数民族,有利于中国运动员向各国,促进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

三、要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大发展

回顾中国竞技体育近几十年的历史,进步无疑是巨大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运动健儿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分不开,但同时更得益于“举国体制”这一发展模式。

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并不是矛盾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就以我们的乒乓球为例,容国团拿了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带动了当时全国群众的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开展,现在中国既是乒乓球竞技的第一强国,也是打乒乓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像2008年奥运会中国选手获得网球比赛的双打冠军,在国内肯定会掀起一阵网球热,群众的广泛参与,也会为中国网球早日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上升空间。

竞技体育具有示范作用,而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夯实基础。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比如人才、经费、场地等等。竞技体育正成为经营城市、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一个重要手笔。在沿海的厦门,马拉松已经成为城市每年一度的全民体育狂欢节,围绕仅仅半天时间的马拉松赛事,厦门人玩出了花样,对激发广大市民的运动热情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工作要贯穿科学发展观。当前,群众体育虽然获得蓬勃发展,但体育基础和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着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利用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尽可能提供充实的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和参与体育的机会,创造优质的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从而动员、吸引和引导人们在自愿参与中使体育需求得到满足,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工作主题伴随着北京奥运筹备过程,在深化了“人文奥运”理念的同时,极大动员了全社会参与健身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五、中国将迎来群众体育时代

在群众体育方面,我们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讲究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到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从推崇赛场竞技,到倡导全民健身,现代中国体育将迎来一个群众体育的新时代。依靠“乒乓外交”成功打开中国通往世界大门的新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艰难而又辉煌无比的崛起之路。至今日中国乒乓球依然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全民素质的提高,从运动员抓起,赛场竞技是手段,推动群众体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才是目的,让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齐头并进无疑是中国体育加强创新的一个亮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各类大型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各地的体育场馆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六、小结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点,但在运动的内容、形式上有共通性,各自在实现目标时,所产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必须认识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的关系,回顾过去,中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展望未来,中国体育事业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苏连勇.体育社会问题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职业圈.2007.3.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4

1.1举国体制最大限度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进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以51枚金牌登上了金牌榜首位,奖牌总数达到历史的新高。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举国体制在奥运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这一体制,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确立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优势。集中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我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分不开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基础薄弱,必须在资源调配等方面下工夫,举国体制便为竞技体育崛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竞技体育的进步,能够唤起观众对美、力量、速度的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荣誉、乐趣、活力、尊严、理念多方面精神需求。

1.2奥运会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

1.2.1奥运会促进了群众体育自发意识和学校体育的竞争意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人民群众自觉健身的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显著的变化,群众体育也相应地有了较大的提高。“谁是球王”乒乓球争霸赛、羽毛球争霸赛、足球争霸赛等一系列赛事的开展,从全国组织海选直至最后总决赛展现了我国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方面的广泛普及。体育场馆、健身广场扶植,广场舞、健身舞在城市、乡村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更好地迎合了大众的健身诉求。北京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体育举国体制和选材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基础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1.2.2体育设施建设在奥运会后起到促进作用奥运会为北京留下了众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专业性强,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北京奥运会后的“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的城乡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经常性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比例逐年增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扩大,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日益融入群众生活,健身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应地群众对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广场、体育健身器材需求也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全民健身工程的推广普及,在全国各地建成了市、县、乡、村的体育健身网络设施,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投入不断增加,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1.3体育文化交流在奥运会后得以加强奥运会是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盛会,集体育、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浩繁内容于一体。以奥运会为载体,中国的优秀文明、特色体育、体育理念及体育活动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不同的体育意识形态得以整合创新,在接受外国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和进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兼收并蓄地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国内的赛事、体育教育、全民健身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2奥运战略与群众体育之间的抵牾

2.1全民健身在奥运战略的大环境下地位降低随着人类社会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竟技体育在体育工作中必然是重中之重。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必然要把竞技体育摆在体育工作的中心。因此,在目前我国有限的体育资源条件下,必然要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从而使竞技体育和群众、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如今,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城市和乡村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拉大。

2.2东部沿海和西部,城市和乡村体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下,各地经济水平落差较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如此,体育消费作为一种非必须的消费类型,体育的发展在各地表现极为不平衡。在我国比较落后的西部农村以及老、少、边、穷等地区,很多人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很肤浅,更谈不上参与其中了。据调查,在我国沿海地区等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群众体育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西部的农村贫困地区,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努力,所以就根本谈不上健身了。这些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落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观念更是淡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周边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更进一步拉大了我国较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

2.3我国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加速发展的必要性现今,我国大多数农村体育运动的程度是较低的,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较低的体育运动水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体育文化在增强广大农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尽人意,农村为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致贫、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农村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下,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很难打开局面,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面积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农村学校和城市相比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不仅要在国际的重大比赛中夺取更多的金牌为国增光,还要通过普及群众体育来增强国民体质。体育运动的发展要以国民健康为本。

3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之路

3.1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入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没达到发达程度,群众生活习惯和理念不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体育活动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发展群众体育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特别是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群众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得不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力。设施管理不到位、缺乏懂管理人才,在基层尤为突出,因此,在具备普及群众体育的条件以前,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到完全具备普及的条件后,再全面发展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5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体育人口 强国之路

1.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成绩分析

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队获得的丰硕战果为中国竞技体育带来了荣耀,全球华人都无比自豪和骄傲。连续五届奥运会,创下了由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榜第四位到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位的伟大飞越,攀登上了竞技体育的一个新的高峰,中国代表团一届一个台阶,增长性和延续性非常明显,中国逐步成为奥运金牌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金牌分布来看中国奥运代表团,76%的金牌都来自于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田径、游泳及参与三大球项目上,处于十分尴尬的落后状态。可见,我国与其他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依然需要在欢喜之余清醒和理性地认识到金牌第一并不意味着是体育强国,应该由“金牌第一”反思一些问题――反思我们在田径等大项目上的弱势,反思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距离,反思很多项目上与世界顶尖水准的差距。

2.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推出并实施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至今已有20多年时间。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新突破,而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却滞后。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已经实施多年,群众体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

2.1体育人口匮乏。

所谓体育人口,是指总人口中从事体育或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那些人口。据官方统计,2002年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为33.9%,到2012年只有39.1%。实际上,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10%都达不到。然而,在一些国家中,体育人口比重惊人,比如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体育人口达到70%以上。显然,中国的体育人口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差距。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看,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特征,在城市里经常参加者也多为“老、少”人群,中青年相对较少。

2.2体育场馆资源不足。

尽管随着奥运会等众多体育比赛在中国举行,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体育设施,但人均场地设施十分有限,并且开放率只有五成左右,而我国运动场馆开放率长期在低谷徘徊[1]。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场馆的布局在规划上仍不够完善,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体育场馆的建设过分依存于竞赛的需求,出现场馆规划不尽合理的情况,在赛事日期的压力下,很多体育场馆缺乏足够的方案论证和规划设计时间,建成后的赛事利率低;二是体育场馆建设选址不当、功能定位不合理、影响赛后使用;三是场馆布局与城市发展结合不够,各区域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体育场馆的布局缺乏长远的目光,将大量的场馆集中在一个区域,不但不利于场馆功能的发挥,反而造成场馆运营的困难[2]。

2.3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指导力度较弱。

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体育锻炼是群众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在我国,群众体育的组织率较低,松散型较大,大多是个人或是结伴进行锻炼,没有系统地进行组织。据统计,我国城市社区锻炼点中是体育协会会员、俱乐部成员的占12%左右;群众体育指导力度较弱,没有科学、系统的指导体系,社会指导员及其缺乏且质量不高;现有的社会指导员的专业素养较低,无证上岗现象严重,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3]。

3.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强国之路

3.1政府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干预应侧重于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具有的多种属性中,有一种就是政治属性,正是因为竞技体育的政治属性,许多国家将出巨资将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演变成“政治”活动。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所获得的“金牌”也就被蒙上一层“政治”的面纱,产生政治效应。此时的“金牌”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或集体。因为金牌是由国家投入巨额经济打造出来的,它代表国家的荣誉。当这种行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的行政管理就必然发生一定的倾斜,即高度的竞技运动发展抑制群众体育的发展。当竞技运动变成政府行为而群众体育却不是政府行为时,体育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就会日益严重。此时,隆重推出“全民健身计划”、“阳光体育”正是努力“协调”的一种措施,就是力图弥补因对竞技运动的过度重视而产生的忽视群众体育的不足[4]。

从上述这些足以说明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不足,干预力度不够,呼吁国家在后奥运时期将我国的体育事业的侧重点放在群众体育上,采取具有实际意义的举措。要让中国更大范围内更多人获得健康,只有全民体育健康水平整体提高,才可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群众体育的干预力度,号召全体国民共同参与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活动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加大对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逐步改善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失调现象,无需夸大金牌的意义,更不能政治化。已经摒除自卑感的中华民族,不需要用不断增长的金牌数字证明自己。此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以全民健身为主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由“金牌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3.2让体育回归教育,回归社会。

中国体育要成功“转型”,打破“举国体制”,让体育回归社会、回归教育是必由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竞技体育腾飞,“举国体制”起了关键作用,它可以有效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运动员创造出最好的训练条件,消除运动员的一切后顾之忧,专心搞训练。正是由于这一体制,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组建很多“金牌队伍”。可是,事实证明,这种体制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逐渐产生弊端,其沉重的代价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我国应该尽快健全对运动员的保障体制,实行让体育回归学校,有助于解决中国竞技体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体育原本就是育人的手段之一,在我国体育育人的功能在逐渐淡化,更突出体育的竞技功能,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国家利益的替代品。只有让体育回归学校,才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和通过比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引进高水平运动员,让运动员获得知识和文凭。另外,现在许多高校都建成了非常好的体育场所和训练基地,并且拥有良好的科技研究条件,可以资源共享。通过高校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为国家输送更优秀、更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同时保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和运动生涯同步完成,而不是在退役后才开始。这样,他们才可能在退役后就具备自主择业的能力。如果我国健全了对运动员的保障体制,让他们退役后受到足够的保障,则将是对我国举国体制的一个很好的改善[6]。

我国的优秀运动员绝大多数是有国家出巨资培养出来的,他们参加体育比赛代表着国家的一切,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体育总局并没有给所有运动员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损害了运动员的利益。中国竞技体育需要更合理与透明的投入机制,形成高水平运动员成为企业代言人,并由企业支付培养基金的投入新模式。因此,我国应该吸引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参与体育产业,推行股权制扩展民营化,促使俱乐部实体化。在中国作为职业化改革的“试点”,中国足球走进足球俱乐部,在足球之后,篮球、网球、乒乓球等相继进入“职业”领域。职业化为中国体育作出不少贡献。职业化吸引了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竞技体育的投入已经从单纯依靠国家的局面逐步转变为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局,由此大大减轻国家负担。令中国体育多了一条发展道路,职业联赛也扩大了运动项目的影响力,深入推动了运动项目的社会化[6]。

中国体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体教结合”,必然要让体育回归教育。只有如此,竞技体育才会有雄厚的人才基础,才会有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中国体育要真正向全民体育“转身”,必须让体育回归社会,让社会去办体育。只有如此,竞技体育才能奠定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后奥运时代是一个中长期的未来,这个时期的一般表现特征为竞技成绩的“低谷期”和体育体制的改革期。在这一时期,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更多地参与到中国体育的发展中,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并同时避免竞技体育大滑坡,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一切有利与不利的局面,建议在侧重群众体育的基础上兼顾竞技体育的优势地位,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促使中国体育健康、有序、全面发展,使中国真正走体育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白耀东.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5.

[2]关于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现状的调研报告.

[3]唐岳年,管情安.“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09(4):142-143.

[4]李力研.再论“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文史,1996(03).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6

摘 要 本文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的利益格局公平实现的视角,一方面探索竞技体育体制转变和繁荣竞技体育市场,政府从中起调控和协调作用,完善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表达了促进群众体育乃至促进人的体质健康为社会之本的理念。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协调发展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党始终贯彻举国体制的思想,在世界体坛铸就“中国式的辉煌”,这些辉煌的成绩足以证明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国”,但“体育大国”并非是“体育强国”。衡量一个体育强国时,不仅关注奥运奖牌,而且重视奥运金牌在群众之间的普及程度,以及整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历史性的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但是辉煌的同时也给民众带来了思考。学生肥胖率在过去五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最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这些惊人的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是否对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及关注太少了呢?要从体育大国转变成真正的体育强国,我们必须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以改善群众体育发展滞后的不利现状。

二、中国体育结构畸形发展的因素

(一)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政治原因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清朝末期在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加上连连的自然灾害等,民众吃不饱穿不暖。西方国家蔑称中国为“东亚病夫”。建国后,美国害怕中国的迅速崛起,在政治经济上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的发展,新中国在外交上被孤立。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性的竞技比赛成为我国展示自我形象、友好交流、发展国际关系的门户。竞技体育因此承担起提升民族形象、彰显国力、复兴国家的使命而快速、畸形成长。

(二)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结构因素

群众体育的发展,存在时间跨度长,投入基数大,见效缓慢等特点。也正是由于群众体育的这些因素,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视觉满足。相较之下,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奥运会上,各项目管理中心完成金牌任务的情况,与这个项目从体育总局划拨的经费及配套设施直接挂钩。因此各省市体育局有关领导对于群众体育出现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三、发展群众体育的必要性

(一)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材

主席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要突破,必须要有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材,提供后备人材的源泉,便是群众体育运动。社会要进步,需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具有强健的体魄,而强健体魄的形成也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因此,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从长期来看,不仅为竞技体育的长盛不衰选拔了人才,同时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健康体魄的工作者,保证了整个民族的体质不断增强。

(二)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为体育产业开拓市场,体育产业的繁荣带动竞技体育条件的改善

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为引导群众参与相关运动项目起了推动作用,为带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机遇。群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必将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反之体育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势必会为群众体育乃至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用。事实也正是如此,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各城市社区、公园广场等普遍设立了便民的健身场所,并配备了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器械和设施。与此同时,利用体育产业所带来的税收,集资兴建和综合利用新场地,不仅提高了竞技体育的观赏性,而且有利于群众参与体育的环境,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积极性。

(三)提高全民素质,塑造民族体魄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锻炼休闲机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去亲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都市“现代文明病”逐渐滋生、扩大、流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提出了新的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四)群众体育工作,是发掘民族遗产,丰富文化内容的工作

追溯中国体育的历史,从东周时期就有记载,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运动项目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对它认知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为这些已经作古的运动项目提供了一个重生的机会,我们要利用这个契机使这些运动项目重获新生,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魅力,同时还极大得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闲暇生活。

四、发展群众体育的策略

(一)政府引导

政府作为体育事业的计划者和引导者,必须制定一整套政策、法规,明确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一,强化政府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坐出自己的风格,打造自己城市特有的精品项目,如万人长跑活动,迎元旦登长城等形式多样的健身项目,引导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第二,政府应加大经费的投入,首先转变群众观念,增强健身意识。

(二)完善配套制度,以制度解决困难

为确保群众体育活动有序进行,必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前正是由于对群众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觉能动性。应将群众体育工作成效纳入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之列,加大考核的比重。让群众体育政策执行效果与执行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次,有体育教学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挑选工作热情高、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委员,对群众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工作计划和方案,以提高群众的健身效果。

(三)举办群众体育运动会,放弃“唯金牌论”,加强体育的文化交流,构建正确体育价值观念

举办大型的群众综合运动会,加快本地体育发展的进度、促进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增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成为提升整个社会综合素质及凝聚力的一个新起点。政府应利用自身现有的自然资源及条件优势,尽快挖掘、发展适合于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交流。使广大群众能够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到群众活动中来,特别是要转变民众“尚文轻武”思想,构建适用于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提高人们的体质,达到终身体育目标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人们灌输正确观念,从而积极参予体育活动,培养终生参与体育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工作,调整体育人口结构

抓住北京奥运会的难得机会,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周”活动,推动引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规划、扶持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政府有计划的将农村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到体育发展规划之中,在这些人口中成立体育社团组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群众的需求和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做好政策,财政扶持,调动他们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

五、结语

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需要一种文化,那便是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为魂,培养大众的体育意识,对于群众参与也好,竞技体育也罢,都会产生积极地作用。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体育的生活正在不断的加快。51块金牌也好,还是博尔特的破纪录对于人们内在的冲击力正在减小。人们逐渐明白金牌是虚的,体质的提高是实的;竞技体育是少数人的事,群众体育则是大多数人的事。因此应当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体育思想。体育决策部门应以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更加关注群体事业的发展,井在政策、资金、人力、场地、组织机构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民众日益凸显的对体育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构建面向全体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向体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 常毅臣,魏争光.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5):6-9.

[2] 张楠,孙占峰.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群众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27-28.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7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53-02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体育强国,既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运行体制逐步完善,我国文体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可以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物质供给和知识供给。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科学运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了巨大消费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提升体育水平的新方法,努力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体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宏观层面的问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不协调,阻滞了体育强国战略的执行。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脱节

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引领下,我国制定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竞技体育发展策略,在全国范围内协调资源,集中选拨、培养、训练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目标就是拿名次、获奖牌。这种举国机制催生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使我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瞩目成就。

但是近年来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群众特别是中青年人群体质下降,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健康类疾病增多,并有向青少年延伸的趋势。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群众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也凸显了现行群众体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必将导致竞技体育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持续优选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也难以产生更多的金牌项目。

(二)区域体育发展水平失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各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方面,在培育优秀运动员、全运会成绩、奥运会贡献等方面,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群众体育的普及方面,在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率、体育设施、人均场地面积、体育消费水平等比较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落后地区。三是学校体育方面,先进地区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到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中,对在校学生也进行体育特长方面的奖励,但部分地区对学生体育锻炼不重视。

这一问题,不仅阻滞了落后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丧失积极发展区域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动力。

(三)运动员文化和素质教育缺失

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下,采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运动员。这种培养将“获得好名次”作为最主要的培养目的,片面注重体育技能训练,不重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少数专业运动员文化技能和道德素养的缺失,出现了一些不守纪律、自由散漫等行为。另外,也导致了运动员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出色的体育明星可以广告、真人秀等商业活动,获得巨额收入,而大量普通运动员的薪酬相对微薄。

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运动员自身素养和培养方式的问题,但会引发更深层的问题。诸如:由于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短期性,大部分运动员并不能在服役期间获得好名次,也不能获得充足的物质基础。而退役后,由于缺乏其它工作技能和学历,也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这不仅会影响大部分运动员从事体育事业的信心,还会降低体育专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丧失体育强国战略的群众基础。

整体上看,产生上述三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没有实现包容式发展。其中,^度强调“效率”,片面发展竞技体育,导致区域体育水平差距较大,运动员之间收入差距大。没有重视“公平”,导致忽视群众体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保障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等现象,难以形成全民运动、持续培育体育人才。

二、包容性发展理论解读及借鉴

(一)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包容性发展理念提出后,被应用不同层面和领域,到众多组织和学者也对之进行了不同解读。笔者认为,符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解释为:秉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促进机会平等和收益平等,鼓励个体更加广泛且平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就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发展理论包含三个重要因素:机会平等、生产性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简要来说:包容就是“公平”,就是给予个体公平的竞争机会,并依据个体的努力和能力给予平等收益,这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础。生产性就业是指生产效率较高的就业和劳动,就是强调高产出的“效率”,这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核心方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普遍激发个体积极性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高产出就业劳动,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体育包容性发展的界定

国内外对体育包容性发展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借鉴包容性发展的一般含义和要素,本文认为:体育包容性发展,是指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通过政府制定管理规划和提供公益支持,通过体育企业提供有偿支持,并重舆论导向和市场调解作用,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率,提升竞技体育产出率,引导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体育发展基础的机会均等。人人享有参与体育的权利,平等地参与体育发展的过程,享有体育发展的机会,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不同地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求同要求体育发展的总体方针、方向是一致的,存异是尊重别人的发展方式、发展项目。二是体育发展动力的高效率。要通过政策规划、市场调节、舆论引导等多种策略,鼓励群众、专业运动员、企业、媒体、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注重投入产出比,要在各取所需、追求自身价值获取的基础上,提升体育发展效率。三是体育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通过发展群众体育,不断发现并培育优秀运动员,不断提升体育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竞技体育,不断树立运动标杆,鼓励全员健身,并直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通过改进学校体育,提升运动员综合素养和工作技能,打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壁垒,消除竞技运动员后顾之忧,并缩小收入差距。

三、我国包容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做好宏观协调,确保发展机会公平

一是要加强合理规划能力。国家要依据国情和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引导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地方政府要以发展区域体育产业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体育企业,丰富区域体育物品种类和供应量,为全面发展体育夯实物质基础。二是鼓励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大力推行健身教练、各体育项目教练资格认证,并鼓励体育服务类创业。三是评定加大公益性体育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促使落后地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四是通过舆论引导和广告宣传等措施,培育全面健身、科学运动和合理养生的社会文化。五是将体育协调发展作为对下级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督促下级行政单位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二)企业要提升效益,满足体育消费需要,保障发展效率

一是要实施精益管理,消除浪费,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努力研发符合当代群众生活习惯的新体育产品和新运动项目,再创造新市场、获得新利润的同时,吸引更多人群形成持续运动的习惯。三是积极开办运动培训业务,聘用退役运动员作为专业教练,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科学运动知识,还能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四是积极与体育管理部门合作,鼓励体育用品的使用者关注重要赛事,提升体育运动关注度。依据学员成绩,鼓励体育类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参加比赛,提升学员积极性,并提升企业知名度。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扩大体育用品的宣传力度和销售范围,并有偿提供体育运动锻炼视频等资料,方便群众学习并参与运动等等。

(三)其他相关群体要积极参与,实现体育协同发展,促进我国体育持续发展

一是媒体要将宣传引导。对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合理的健身方法、良好的健身案例等正面信息,要大力宣传赞扬,坚定群众持续锻炼的信心。对运动员违规、不良运动习惯、因不运动造成的疾病等负面案例,要进行曝光和批评,不仅维护良好的运动风气,还要引导群众合理运动。二是学校重视学生的身体培育。通过适度增加体育类课程数量、拓展体育培训项目等措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牢固的运动习惯。对体育专长的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经济管理类、工程类、社会学类等知识的培训,增强这些学生的就业技能。三是街道办、居委会等基层单位要积极发挥服务职能,合理组织活动场地,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定期维护公共运动设施,保障群众运动顺畅开展。四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身要重视群众体育,配置员工需要的体育设备,定期组织职工运动会或健身活动,并发放奖励,鼓舞员工参加运动、持续锻炼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新常态”理念的提出,为体育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体育的包容性发展。我们要真正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单纯依靠竞技体育的在奥运会上的争金夺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良好,体育发展地域平衡,体育项目发展均衡,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既兼顾效率又兼顾公平的新型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当不必问题,积极探索我国体育革新发展的新机制。本文借鉴包容性发展理论,提出体育包容性发展新的界定,并提出“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多方参与”的实施策略,期望能启发政府、社会、企业、人民群众、其他利益群体的思考,进行更多的研究,为推进我国体育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2014年APEC峰会专题:发表重要v话[N].http://.cn,2014.12

[2] 陈林会.竞技体育包容性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2013(9)

[3] 杨浩然.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选择――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D].武汉体育学院,2013(6)

[4] 邸玉娜.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测度与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6(2)

[5] 苗治文.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包容性发展[J].体育学刊,2013(11)

[6] 马向前.包容性发展理念下中国竞技体育优势对外合作输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7)

[7] 汪波.体育公共服务包容性发展理论、实践与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5)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篇8

一、体育体制改革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政治在国家和政党活动的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无意对体育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群众体育的领导权由国家性质决定;人民享有群众体育的权利由国家制度决定;群众体育事业的基本性质和根本任务由党和国家的根本宗旨决定;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由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决定。而现时群众体育发展的大环境,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形成的,这在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进步上起到了有力而巨大的作用。群众篮球运动作为在中国群众体育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的部分,毋庸置疑受到了政治的重大影响。

二、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的影响

调查中显示,大多数的专家均认为影响着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的显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是社会发展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作为群众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篮球运动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有着关键性作用。再者,经济发展决定了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和社会投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的机率越高,投向场地设施建设经费的机率也越高。另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到限制。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收入水平是挂钩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群众篮球运动有显著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对群众篮球运动的影响

就一般规律可言,体育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我国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模式是由社会经济的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苏联的体育模式,形成了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的体育模式。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总体社会结构中,国家基本占用了全部重要资源并对全部的社会生活实行着全面的管理,在此环境下,包括群众篮球运动在内的群众体育在规划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之内。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过度强化了政府的宏观操控,因而抑制了社会群众参与群众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也让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受到了阻塞。另一方面,微观管理事物对政府的群众体育管理机构造成了影响,使群众体育宏观管理的职能受到了削弱。面对这种矛盾,一场从根本上的变革势在必行。于80年代中期起步,为了使原来高度集中的模式得到改革,国家进行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体育模式改革。并且这个由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并充满生机的体育模式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三)职业篮球运动与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

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促进普及,二者相辅相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篮球运动中,普及会受到宣传、体育健身观念、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提高也会受到其它因素的限制,如科技、选材、训练方法等。

1.群众篮球运动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基础作用

“水无源不流”,此道理在篮球运动中也得到体现。没有群众篮球运动的基础,竞技篮球运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专家认为,群众篮球运动的普及,在发展我国竞技篮球中将会起到显而易见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历史资料数据显示,群众篮球运动从50年代起迅速发展,在50年代末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这一时期的竞技篮球运动也在国际大赛中屡获佳绩,接近了世界强队水平。在群众篮球运动全面倒退的70年代,竞技篮球运动水平也跌入低谷。进入80年代后,群众篮球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竞技篮球运动也走向高峰。然而,据研究结果表明:群众篮球运动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基础作用并不是明显地同步,而是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群众篮球运动从49年开始发展,到59年形成高潮,在此期间,竞技篮球运动也得到发展。国人勇战欧洲强队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当时,我国还没有形成从少体校到国家队的一整套的训练网络,专业队员都是通过基层选拔,如出自码头工人的国家男篮优秀中锋刘二柱。1959年,“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正式出台是在中央批转的国家体委报告中提出的。报告指出:“开展群众性的业余体育运动和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伍相结合,实行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是当前体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在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体委采用“集中力量猛攻尖端”的方法。60年代,国家体委将运动训练工作方面列为工作重点,致力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以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或重点业余体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络已初步形成。从此,在竞技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训练的因素所占比重逐渐变大。这个问题在70年代的情况中得到了充分说明。一般说来,普及促进提高,而提高总是在普及之后出现的,而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群众篮球运动的普及并没有在70年代使竞技篮球运动体现了应有的高水平。研究后发现,从1966年至1970年,整个业余训练工作完全停止,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断层是造成我国竞技水平落后的原因。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群众篮球运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20多年期间呈现出繁盛活跃的景象。进而,在80年代竞技篮球运动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步入90年代初,女子篮球队取得奥运会、世锦赛双料亚军得佳绩,男子篮球队也获得世锦赛第8名,纷纷进入了世界强队行列。但此后,女篮成绩开始出现滑坡,同事男篮也屡在亚洲赛场失利,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的态势。归根接轨,问题在训练体制方面。而后70年代,三级训练网络在我国逐步恢复。从1978年起,我国篮球队渐渐跟国际联系的加强,广收博采各国先进技术经验。1980年初,在给中央的请示报告中,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指出:“在我国,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比例、有重点地分配财力、物力。这样就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使体育上得快一些。”在80年代,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思想在我国进一步明确。同一时间,随着研究和训练工作不断改进、发展,我国篮球运动跟上了迅速发展的国际篮球运动趋势,形成我国篮球自己特色和风格,。到了80年代中期,“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战略发展方针被国家体委提出,此方针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得到协调。然而,在竞赛“指挥棒”的调节下,地方各自为政的“全运战略”、“省运战略”出现,篮球等集体项目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导致在90年代中后期竞技篮球运动的低沉。

2.竞技篮球运动对群众篮球运动的促进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篮球作为一项极具魅力的运动项目,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也会对开展群众篮球运动起着一定的促进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民族,国人每一次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功都能振奋全民族。同样,在体育赛场上,每当国家篮球队在国际上取得好的成绩,都能激起全国人民的兴奋与热情,即使是失利,也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1952年初,国家成立了中央体训班男、女篮球队(国家队),在篮球爱好者的心目中他们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体训班男、女队除了自己坚持训练外,还到基层到各省、市表演篮球赛。作为当时的专业队,“八一”队及一些地方篮球队也经常下基层表演,指导群众篮球运动,群众篮球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促进。50年代末,我们与欧洲强队多次交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文革”时期,专业队“开门训练”,还把赛场设在厂矿、农村、学校等地方,这对群众篮球运动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广泛的促进作用。80年代起,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持续上升,屡获佳绩。国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体育信息,如现场直播,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从中感受现场的气氛,感受到祖国体育事业的强大,从而激起了人们纷纷加入到篮球这项体育运动来。在90年代中期开赛的甲A联赛,凭借主客场制特有的魄力以及主办单位、赞助商、俱乐部对球星的包装,广大青少年和篮球爱好者对其喜爱有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