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心内科的护理8篇

时间:2023-10-10 10:36:08

心内科的护理

心内科的护理篇1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自我维护

【中图分类号】R1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9-01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是指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我国当前的卫生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为深刻的转型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效果、及时性、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纠纷逐年增加,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士的工作负荷过重等问题造成了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压力过大。心血管内科,由于疾病病程长、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使护士的压力更大,以上诸多压力,严重影响了心内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

本文对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浅析如下:

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压力过重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心理方面的压力:心内科护士在上班时间内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为心血管病人病情变化快,心血管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其次,心血管用药非常精细,有些药物如洋地黄类、硝普钠等在用药过程极易发生毒副反应,如果稍有疏忽或观察不及时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后果不堪设想;还有,近几年心血管内科发展非常迅速,对护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护士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这也是造成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1.2体力方面的压力:随着优质护理活动的普遍开展,护士要为病人提供连续的护理,要做到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无形中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患者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而护士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使护士的劳动强度大大的增加;经常有危重病人的连续抢救,下不了班,超时劳动;生活无规律、频繁的上夜班等等都是造成体力方面压力的原因。

2工作环境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社会环境又涵盖医院环境、工作应激等,基层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上级医院[2]。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职业应激源均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3],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工作时间不固定的护士比时间固定的护士更消极地看待工作环境,有更高的工作压力。睡眠质量也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

由于目前多数护士都未受过系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4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高期望的个人价值和不相称的社会地位,使护士认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和肯定,造成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的不合理,也使护士产生自卑、失望等不良情绪[4]。

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

(1)忠于职守并富于爱心,体贴同情患者:心血管病患者因病程长,心理负担重,情感脆弱,易受不良刺激而使病情加重。这就要求护士给予患者极大的热忱与关心。护士的这种感情,应该是一种理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

(2)护士应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技巧,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技巧,应用各种减压的对策。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锻炼良好的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在心血管事件的救护过程中,护士应保持镇定自若的情绪状态,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准确无误、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又可以给患者带来安全感,患者也才愿意主动配合治疗。反之,护士若遇事就惊慌失措,缺乏基本的情绪控制能力,则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可能给患者造成终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5多参加社会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整个医学人际关系中,护士总是处于一个中心位置,是连接各种人际关系的纽带。护士要协助医患沟通,要促进患者之间的彼此交往,还要协调患者与家属的关系等等。其中与护士交往最多的是需要情绪稳定、不能受到任何精神刺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并且这些患者大多处于疾病状态下,他们身心失衡,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因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护士是不能胜任这一重要角色的。

6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士应学会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着应对。

7合理安排工作

护士应尽量做到班内全身心投入,班外完全放松,恢复体力。

8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4

[2]邱丽蓉,朱怀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1,8(4):50-51

心内科的护理篇2

关键词:舒适护理;心内科;应用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fortable nursing in cardiology,method and application value.Methods Collected in June 2014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eart patients with 300 cases,on the basis of accepting heart care on a regular basis with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analysis,given the corresponding basis of comfortable nursing,the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nursing,sleep comfortable nursing,comfortable nursing,bowel movement posture,comfortable comfortable nursing,diet nursing,etc.And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fortabl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fear,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state change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fter comfortable nursing the patients fell by 25.2%,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has fallen by 31.8%,the incidence of fear fell by 27.5%,P values

Key words:Comfortable nursing;Heart medicine;Application analysis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导致患病率升高,尤其是心内科患者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3]。而内科老年患者是一群特殊性的人群,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体质虚弱、年龄大等原因对护理有非常高的要求[4]。患者均存在生理、心理2方面不适,而过度的不适和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护理学中的舒适是指没有病痛折磨、精神放松且心情愉悦的良好体验,任何影响和破坏这种良好体验状态的原因都称为不舒适[5]。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各种不适感,是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有研究指出舒适护理是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及追求的结果[6]。然而舒适是一种生理和躯体性感受,无法用仪器来测量,这对护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本文对2014年6月~12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舒适护理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舒适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并接受舒适护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5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为(60.5±2.0)岁,均为神志清醒患者。

1.2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在接受心内科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分析,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心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给予基础舒适护理、环境舒适护理、心理舒适护理、睡眠舒适护理、疼痛舒适护理等舒适护理。护理效果观察指标:在舒适护理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见表1。舒适护理前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症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患者不适的因素

3.1.1生理因素 心内科的患者大多年龄大,发病突然、猝死率极高,生活自理能力差,常处于疼痛、寒冷、呼吸不畅,不良等不舒适状态。因此,患者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烦躁、抑郁、焦虑及恐惧等等负性不良心理从而感到不适。

3.1.2心理因素 患者病情重,而各种仪器的使用进一步加重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担心医疗费用高,愈后效果不好。因此患者常处于担心和焦虑的不适状态。

3.2.舒适护理模式 舒适护理模式是1998年台湾萧丰富先生提出的,又称为:萧氏双C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是本着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探讨摸索研究患者的舒适,使其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和缩短其不愉快的体验,真正从心理、生理、社会、精神方面达到舒适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健康和疾病的康服[8]。护理学中传统意义上的舒适护理亦被称为舒适度的干预行为,目的是让患者身心处于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且在整体护理过程中提升护理学科的水平和深化护理学理念。护理人员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应从各个方面帮助生理及心理缺少健康的患者从新获得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愉悦感、满足感及舒适感[9]。

3.3护理对策

3.3.1基础舒适护理 在做好心内科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身体皮肤的直接感觉和周围的环境是最直观的影响患者的生理舒适感的因素。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首先,护士面对患者时做到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主动招呼患者以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心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破溃,铺床换被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帮助患者咳嗽、排痰,防止肺部感染;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预见性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护士对患者的每一样护理操作都应尽量做到动作准确轻柔、表情自然和睦,操作过程中要本着对患者关爱的精神,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3.3.2环境舒适护理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清洁整齐,光线柔和,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控制在50%~60%。相关文献报道[10]病房内的色彩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内科内宜使用淡蓝或淡绿色的隔帘有且于减轻患者的忧虑、恐惧、头痛、发热、失眠等症状。心内科应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病房要定时开窗通风透气,保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与昼夜节律相一致。

3.3.3睡眠舒适护理 充足良好的睡眠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护士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做好晚间护理,睡前帮助患者用热水洗脚、听音乐、喝牛奶、帮助患者盖被等。尽量减少对患者夜间睡眠的影响,夜间护理治疗操作时间要尽量集中。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痛苦明显或精神抑郁容易失眠,可给予适当止痛或镇痛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恢复睡眠或睡眠质量。

3.3.4舒适护理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骨突及受压部位,并建立翻身卡,做好记录。在给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患者。协助清醒患者每30min被动活动下肢,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介入术后制动患者,护士应经常将手伸在患者腰下进行按摩,以减轻腰背部酸痛,增加舒适感。

3.3.5排便舒适护理 由于疾病及心电监护的影响,患者必须卧床,应耐心讲解床上排便的重要性,保护患者隐私,给予屏风遮挡,及时倾倒排泄物,维护患者自尊,同时饮食中应增加粗纤维的蔬菜,多食新鲜水果,注意补充水分,给予腹部按摩等,保持大便通畅,指导患者床上排便,排便时不能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养成定时排习惯,对排便困难者可使用开塞路或口服缓泻剂。

3.3.6饮食舒适护理 患者饮食应给予低盐、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低糖类、适量蛋白质、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以减轻心脏负荷。切勿饱食,因饱食后,胃部胀满,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塞[11]。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0mg/d,或100mg以下/每千卡总热量。脂肪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减少钠的摄入,每人的摄入量应首先争取达到10g/d以下,将来能减至5g/d以下为最好。不饮或少饮酒,量不超过30g/d。戒烟便的。

4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在传统意义上称为人性化舒适度的干预行为,而舒适护理是对拓宽护理领域服务的一种展现,它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任何时期和任何患者[9]将舒适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工作中,不仅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忧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亦能增进护患间的交流,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护土以患者需求为考虑重点,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顺应了现代护理的发展,拓展了护理专业的实践范围[12]。把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了护患双方在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同时高度敬业精神与责任感是舒适护理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关心患者身体上的疾患,还要关注由身体疾患而引发的各种心理反应。利用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服务技巧,为患者解除痛苦,从各个层面上满足患者的舒适需求,不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还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护士也能从患者的赞扬声中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吴风.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8):120.

[2]张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09.

[3]邱爱霞.舒适护理在心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意义[J].药物与人,2014.4.

[4]谭晓艳,许超,刘晓虹,郭伟航.个体化舒适护理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05):44-46.

[5]彭燕、何先弟、杨秀木ICU患者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1、(2)115.

[46]王芳,韩芳.舒适护理研究新进展[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0):9.

[7]杨莉.舒适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2004.1.

[8]邵素云;鲍丽;杨茹;刘巧;王金婉舒适护理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11.

[9]运怀英,满力.论舒适护理的美学要求[J].护理人员学杂志,2006,21(5):74.

[10]王婷.重症监护室患者82例舒适护理人员[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109.

心内科的护理篇3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9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患者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人性化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1.84%,住院时间为(19.74±2.14)d,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78.57%,住院时间为(31.14±3.24)d,人性化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常规护理;护理满意度

近年来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更是逐年提高。心血管疾病由于发病快、发展迅速,可造成患者的机体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1],因此除给予患者必要的、及时的临床治疗外,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也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对近年来心内科收治患者护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研究选取西安市北方医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脑血管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3.14±3.15)岁。观察组中男67例,女31例;对照组中男56例,女4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调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调查研究,均能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排除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CT、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诊断,其中冠心病患者88例,高血压患者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心力衰竭患者26例。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监护心电图,降血压、血脂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其方法为:(1)营造人性化护理环境:通过营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归属感,缓解其对医疗环境的紧张感。医院通过改善医院环境,设置便捷的服务,如微波炉、便利店等,方便患者的生活;设立健康宣传标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知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工作,随时保持室内的环境的整洁,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对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应给予帮扶,使患者感到温馨,降低其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心理。(2)加强心理护理与沟通: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其心理压力相对较大。由于担忧病情或者是对家人造成负担等,极易产生抑郁、紧张、自闭、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对护理人员产生抵触情况,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由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间接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原因,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满足其正常的心理需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也要耐心的进行解答,并对其进行护理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和依从性。(3)人性化用药护理:心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服药依从性相对较低,容易产生错服或者漏服的情况。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监督和管理及指导工作。如服用降压类药物的患者,容易造成性低血压,护理人员应提示患者改变时需将动作放缓,尽量轻柔;对于服用具有镇静、催眠效果药物的患者,需告知其当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保持卧床状态,不可运动;对于便秘的患者,应科学安排其使用泻药的时间,避免对患者的休息造成影响。

1.4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指标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本组患者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患者满意度为91.84%,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性化护理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们除了对护理效果提出了较高要求外,对护理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2],对优质护理工作的关注度也明显提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有助于推动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3-4]。人性化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患者的需求、痛苦、渴望,并且尽最大努力去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自信、平静、积极的心态去营造良好的护患人文氛围。在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时,需坚持以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为原则,进行患者的统一管理。同时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中,应以调动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主,不应强制性增加其工作内容,避免护理人员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由于护理工作是一个整体合作的过程,所以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团队精神的培养,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有效发挥出整体团队的合作力量[5],将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到工作当中。此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为提高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可以有效避免患者临床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降低护患矛盾的发生率,同时也为医院营造了积极的医疗文化[6-8]。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刘红.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2):65.

[2]徐文贞.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9):153-154.

[3]刘昭君,岳仕鸿,钱涵,等.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9):54-57.

[4]吴洁.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63-65.

[5]尹华商.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8):133-134.

[6]李碧玉.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73-74.

[7]郭燕红.适应形势锐意进取促进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05-307.

心内科的护理篇4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心内科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8岁,平均(56.7±2.5)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1例(36.67%),高血压10例(33.33%),冠心病9例(30.00%)。试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4~79岁,平均(58.3±2.4)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例(33.33%),高血压13例(43.33%),冠心病7例(23.3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基础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换药、保证科室内卫生及环境整洁。试验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干预,护理方法包括:①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给予鼓励与支持,使其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愈、转归,并向其说明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适感,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③面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患者,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向其解释疾病治疗的难点并与其家属做好相关沟通作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④护理人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以维持良好的情绪及心态。疗效评价指标: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下的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将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①显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心情愉快,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②有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心理状态及情绪有所转变,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好转迹象;③无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情绪较差,不愿主动配合医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迹象。总有效=显效+有效。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对比: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9例(30.00%),有效11例(36.67%),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12例(40.00%),有效17例(56.67%),总有效率96.6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心内科的护理篇5

【关键词】护理质量;互补增值原理;高度的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63-02

1心内科护士的护理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各种各样的心内科疾病,另一方面,心内科病患的发病通常都没有很明显的征兆,但是,心内科病患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护理及治疗,他们的生命又会随时受到威胁。所以,这就需要心内科护士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化自己的护理质量,满足众多患者的健康需求。只有心内科护士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做到为病患带来好的护理质量。

2护理质量提高的方法

2.1 时常尽心基本功训练。 要提高护理质量,首先,护士自身需要有很好的基本功,能够熟练的对医疗设备以及仪器进行操作。这样一来,护士就必须时常进行基本功的演练。医院还可以每年举办护士基本功大赛,每位护士的基本功操作成绩都将与年末总评挂钩。医院还可以对心内科护士们在基本功中的表现实行奖惩制度,提高护士投身于基本功操作训练的积极性。医院也有必要定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服务理念以及操作技巧的培训,使护士的专业技能以及操作技巧得到很大的提高。

2.2 定期举办护理讲座。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护理工作也是这样的。即是护士已经在医院工作,但是,医院时常会引进新的医疗设备,护士必须更新自己的护理技巧。医院可以邀请专家对心内科的护士进行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使护士能够更好的掌握护理技巧。在讲座上,讲座内容也可以印成小册子,宣传单之类的形式,使护士能够更方便的阅读。同时,我们不仅仅邀请专家,我们还可以邀请患者与护士面对面交流,这样,护士就能从患者那里认识到自己哪里做的不足或者哪里做的不对,这样一来,护士与病患间的关系融洽了,护士的护理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2.3心内科护士夜间排班可用互补增值原理。 互补增值是指由于人力资源系统每个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因此在人力资源整体中具有能力、性格等多方面的互补性,通过合理互补可发挥个体优势,并形成整体功能优化。[1]我们都知道,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护士来说,实习护士以及新来的护士都缺乏相对的实战经验,尤其是低年龄护士。低年龄护士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单独值班存在基础护理不到位、危重患者病情观察记录及护理措施执行不及时、应急处理能力差等问题,护理风险相对增加[2]。再加上心内科是一门对护理质量要求很高的学科,所以,护士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夜间给护士排班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护士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技巧的掌握程度来排班。这样一来,不仅仅护士的自身价值能得到充分体现,病人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从而使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4 注重对护士的鼓励和认可。 每个人都是需要得到一定的鼓励和认可的。护士的工作也需要得到患者以及医院的肯定。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鼓励以及认可能够起到积极态度,护士的护理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让护士意识到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的个人价值是得到大家的肯定的,这样,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才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护士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护理服务对病人的重要性。

2.5 培养护士高度的责任心。 高度的责任心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一个护士,只有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有可能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心内科护士的高度责任心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健康的负责任。我们知道,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琐碎以及单调的,但是,他们的工作又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病情,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在高强度的重复工作下,护士难免会有松懈,所以,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态度是非常必要的。护士应该做到在严格遵守操作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准确地完成心内科护理工作。一旦发现病患有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地反映给医生。可以想象,如果护士没有严谨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未能细致观察,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这样很有可能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2.6 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病人有着不同的情况以及心理,想要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护士要做到对患者一视同仁,视患者如亲人,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心内科手术的治疗过程中,护士应该做到向病人介绍相关的手续,介绍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例如,护士可以将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演示图粘贴于病区楼道内,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的特征,并且护士还要积极配合医生对实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成形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总之,每个护士只要具备了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再加上一颗视病人如亲人的爱心,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护士。参考文献

心内科的护理篇6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管理;风险管理

通常情况下,心内科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治疗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同时具有极高的猝死率,因此,在对心内科患者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护理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在心内科护理过程中应当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便有效降低护理差错,避免风险事件,进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笔者将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接收的心内科患者118例进行护理治疗,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接收的心内科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9例,其中男37例,女22例,年龄在51~81岁,平均年龄62.5岁;观察组59例,其中男34例,女25例,年龄在54~83岁,平均年龄63.4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采取风险控制对策培训之后展开护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资料加以统计,同时对其心内科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统计风险事件,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1]。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护理治疗,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风险事件,具体为换错液体,风险发生率为1.69%,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风险事件,其中有2例为沟通方面的事件,1例为标本送检错误,1例为跌倒,1例为坠床,其风险发生率为8.47%,观察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低,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心内科疾病特征与护理特点 在各个临床科室当中,心血管内科是一个风险极高的科室,在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护理风险。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发生速度快,预见性较差,死亡率较高,且往往出现抢救或者是突发性的事件;另外,患者个人体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疾病的耐受性也不一样。由此可以发现,心内科护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急"、"难"、"险"以及"重"等,这就要求心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能力[2]。

3.2心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3.2.1护理人员因素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责任心、职业素养、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都构成了护理风险因素[3]。当前,一些医院的护理人员比较少,每名护理人员所负责的床位比较多,工作负荷比较大,护理人员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另外,医院护理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不足,仅仅只是关注护理的操作技术,而忽视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提升,无法有效的展开整体护理,这是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

3.2.2患者因素 心内科大部分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自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在行动上极为不便,同时还有许多危重患者,患者的精神状态、语言障碍等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加大了护理的风险。

3.2.3环境因素 这里所提及的环境为病区的环境。针对心内科患者而言,年龄大,身体素质差,视力不好,同时还有许多重症病患,他们对环境的要求相对比较高。例如夜间如厕的次数较多,倘若一些防护措施没有做到位,如地面滑等,极易出现跌倒事件。

3.3风险管理的预防对策

3.3.1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 在心内科临床护理、危重患者的处理、心血管介入治疗以及配合抢救等不同情况下,都存在护理风险。所以,可以在护理查房时采取提问的方式来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考查,并且以当前患者的病情为主要主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对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效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提升其观察能力与防范风险的能力。

3.3.2提升服务意识,强化有效沟通 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服务的态度。较好的护理服务态度,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进而能够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应当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患者的自身权利予以充分的尊重。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提升自身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通过理智的态度来压制非理性的冲突,并以较好的服务态度来接待患者及其家属,同时加强两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或减少护理风险。

3.3.3完善有关的护理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加强"慎独"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当在察觉安全隐患时,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当严格贯彻规章制度与护理操作流程,应该让心内科护理人员清楚了解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护理风险,进而对护理风险采取主动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发生。在风险事件将要发生以前,积极主动的采取防范对策,展开前瞻性的干预管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业务素质,改进护理工作程序,健全临床护理规范与应急方案,进而将护理工作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综上,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之前进行了风险预防措施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可见,在心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出现,并且还可以提升心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小娟,李思静,黄宇美,等.风险管理对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86-87.

心内科的护理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相对应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在选择就医时不单单是看重医院的医疗技术,还看重医院的护理质量,人们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都希望能够得到好的护理,然而,目前我国的心内科护理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亟待我们去解决。本文以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为中心展开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心内科;疾病;护理;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本文的患者资料是经过笔者收集的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的64例心内科患者的有关资料。其中34例患有高血压,19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5.6岁;17例患有心绞痛,9例男性,8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8.2岁;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为31.8岁;8例心肌梗死,4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2.3岁。

1.2研究方法

对64例心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护理病历观察、分析,针对潜在的护理管理风险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2.结果

在对64例心内科疾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后,笔者发现共有20例存在护理风险,得出的心内科护理管理风险数据分析如下表所示。从该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心内科护理管理风险中,护理风险占了一半的比重,是目前心内科风险管理中的主要潜在威胁。

2.1用药方面存在风险

用药是医院各个科室都很注重的一个方面,用药关系到了心内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痊愈速度,甚至对心内科患者的未来都会有影响。药物治疗是心内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一般除了对患有心内科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外,还会不间断的进行药物治疗,以药物来控制病情。因此,用药风险是心内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之一,多数护理人员对于心内科疾病治疗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自主用药的现象居多,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加上心内科疾病的给药方案比较复杂,错服、漏服药物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2.2护理记录不详细,保存不完整

心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护理记录是患者的个人诊疗记录,包括了治疗记录和护理记录,同时也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治疗周期长,加上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偶尔会有护理记录不详细,或者是护理记录保存不完整的情况出现,使得心内科护理管理存在风险。

2.3护理人员素质低存在护理风险

护理人员是心内科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主要活动对象,所有的患者护理管理工作都是由护理人员进行执行。近年来,我国的心内科疾病病区扩大较为迅速,床位数也随着增加,低年资的护理人员数量增多,导致了护理的水平和质量被整体拉低,并且由于护理资历不深,时常有操作不熟练、经验欠缺、协作能力低下、缺乏责任心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医护人员自身的不思进取、违规操作、超负荷工作等都属于护理管理中的风险。

2.4设备仪器带来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和开发,我国各领域的科技换代都十分迅速,医学领域也不例外。心内科的设备仪器在近年来的科技风暴中也已经进行了换代升级,护理工作中的技术程度逐渐加深,对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大了设备仪器方面的风险,影响了心内科护理的安全。

2.5环境设施存在的风险隐患

心内科疾病患者一般都是属于心脏承受能力较低或是年纪比较高。心脏承受能力低就意味着该类患者不能受到惊吓,因此对于治疗环境的要求会相对较高,并且高龄患者还会伴有老花眼、行动不便等情况,导致了心内科患者对于环境设施的要求都比较高,普通的医院配备的环境设施对于心内科患者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

3.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鼓励人们参与风险管理

为了避免和降低心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风险,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于存在的风险隐患要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医护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心内科患者的用药上,护理人员应该小心谨慎,遵循医嘱进行用药,叮嘱病人按照医嘱进行服药,降低错服、漏服药物的风险,并且积极的鼓励所有医护人员参与风险管理,降低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1]。

3.2完善风险监控系统,加强用药监督

风险监控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完善的风险监控系统能够提前预知风险,相关的人员可以及时的启动风险应急方案。由于心内科护理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医学知识和护理知识较多,因此,应该完善心内科护理的风险监控体制,系统的对心内科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用药不规范等可以避免的风险出现,加强用药方面的监督,对于用药出现错误的医护人员进行惩戒,以儆效尤,使得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用药时能够更加小心谨慎[2]。

3.3提高医护人员素质,提升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医护人员的素质是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关键。护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护理的水平和质量,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在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上都比较丰富,并且熟悉护理工作,能够熟练的完成任务,责任心比较强,而素质低的护理人员医疗知识可能比较缺乏,对于工作内容不熟悉,责任心不强,对于患者不负责,容易造成护理风险。因此,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全面提高上岗人员的素质,并且对于在职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护理知识考核,保证医护人员的素质处于较高水平,并有针对性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谨防护理管理风险的出现。

3.4做好医患间的沟通工作

医患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在医院,患者除了和前来照顾的家人相处之外,相处时间最多,接触最多的应该是医护人员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能使患者信赖医护人员,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稍有不舒服会及时向负责照顾的医护人员进行汇报,也能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心情,防止患者出现抑郁等情况。因此,心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积极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及病症,防止出现因医患关系不和睦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出现,降低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3]。

3.5定期进行设备仪器的检查更新

设备仪器的检查、更新和维护是对患者负责的一种体现。批次不同的设备仪器检查出来的患者数据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差异,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仪器检查出来的数据精确度差别相对较大,因此,应该对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更新,及时的发现设备仪器中的小故障并进行修复,防止因为设备和仪器故障的问题影响医生判断,对患者造成安全风险,增加护理管理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田艳华.浅析心内科护理的潜在风险及处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5):.

[2]潘莹.浅析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07):.

心内科的护理篇8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满意度

护理是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1]。近年来,受各类社会因素影响,心血管患者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中,护理风险也在加大[2-3]。2012年8月以来,我院加强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对象,现有床位54张,护理人员22人,CCU床位5张,护士8人。年龄20~48岁,平均(30.4±6.5)岁;工作年限2~30年,平均(14.2±4.7)年。

1.2方法 以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8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限,比较2010年8月~2012年7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和2012年8月~2013年7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两个阶段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术前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明确小组分工。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学习,提高护理能力。术后住院期间,做好安全管理,防止患者跌倒、坠落。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严格用药护理,仔细核对药物种类、剂量,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严格交接班。保障设备运转正常,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并实行专人负责制。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掌握患者康复情况。严格生命体征监测。定期召开护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上一阶段护理经验,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2.1风险管理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风险管理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我院心血管内科不良事故总发生率为7.66%。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不良事故总发生率为2.83%,显著低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χ2=5.163,P

2.2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护理满意度为89.78%。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74%,显著高于实施前(χ2=7.916,P

3讨论

护理风险作为临床不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4]。如果不能有效预防护理风险,轻则影响患者治疗,重则会导致患者死亡[5]。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风险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重、潜在危险因素较多,降低护理风险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

我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针对重症患者,加强了护理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评价、积极干预、提升素质等措施,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护理风险发生率为7.66%。但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至2.83%,较实施前下降了约5%。研究还证实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改善心血管重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后的护理满意度为98.74%,较实施前提升了约9%。

上述结果证实了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改善护理满意度。这可能与护理风险管理系一种预见性管理,在术前就制定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个性护理方案。同时,护理风险管理注重护理技能的提高,着眼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培养。此外,护理风险管理还将健康教育、沟通交流纳入管理之中,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需求和看法,并提高他们的自护理能力。

总之,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积极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小红,陈伟琼,黄惠香.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06):733-734.

[2]赵忠秀.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防范和评估探究[J].北方药学,2013,10(06):109-110.

[3]徐雯.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风险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341-34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