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社会调研8篇

时间:2023-10-10 10:36:20

经济社会调研

经济社会调研篇1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理论分析框架 结构性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 社会建设的内容

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近年来将“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并列的内容加以强调,表明我国正在形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方面建设协调展开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不会自发地促进社会发展,但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通过对“社会的什么内容”进行建设,既能使经济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又能使经济受益于社会发展获得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建设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界社会建设研究中讨论的话题可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建设范畴;二是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建设的关系;三是适用于社会建设研究的理论。

(一)关于“社会建设”范畴

研究中已形成了一些共识。从建设“领域”看,社会建设是主要是“狭义的社会”进行建设。即对与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特定领域进行的建设。从建设“目的”看,社会建设是为了促进社会平等,维护社会秩序。从建设“主体”看,社会建设必须由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三类共同参与。从建设“方法”看,社会建设中须运用法律、沟通、经济、行政等多种方法。从建设“内容”看,社会建设是对“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矛盾,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公平正义”等进行建设。

但在“关键是对什么内容进行建设”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呈现出明显差异。陆学艺归结出了四种观点[1]:(1)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强调社会建设关键是发展民生性社会事业,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1];(2)社会体制机制建设。强调社会建设关键是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和改革社会体制机制[2];(3)调整社会结构。强调社会建设关键是使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保持协调[3];(4)重建“社会”。强调社会建设关键是使政府、市场、社会三类主体间权力重构,形成社会对政府、市场的必要制衡,完善民众权利意识和诉求的表达与实现方式[4]。此外,实际上还有未被纳入上面四类、但却值得关注的观点,笔者归结为(5)价值体系建设。强调社会建设关键是社会公平公正建设[5],是社会道德价值准则建设[6]。

关于“关键建设内容”的上述五种观点,表明学界对社会建设“内容”的把握,是在这五个内容之间展开的。这对完整地把握社会建设的内容有一定启发价值。但是,当前的研究并不能证明社会建设的内容就只包括这里的五个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区分维度、作用”讨论如何把握社会建设“内容”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社会建设的内容可从“三个维度”区分:一是“公共产品合理配置和多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二是“社会的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能力建设”的内容;三是“多主体的现代社会公共治理格局建设”的内容[7];有学者提出另外“三个维度”,即以“制度重建,组织重建,价值重建”区分社会建设的内容[8];有学者用“四种作用”区分社会建设的内容:一是“核心”建设内容,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建设。二是“基础性”建设内容,是优化社会结构的建设。三是“关键”建设内容,是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的建设。四是“着力点”建设内容,是制订和实施系统社会政策的建设[9]。

用“维度”区分社会建设的内容,对完整把握社会建设的内容有重要价值。但是,当前研究中相关学者尚未就“确定维度的理由、依据”作必要说明。因此无法证明所确定的维度的合理性、科学性。

上述考察表明,关于社会建设范畴的研究,在“社会建设的领域、目的、主体、方法”等方面形成基本共识的同时,在“如何确定维度区分社会建设的不同内容以便完整地把握社会建设的内容”和“关键是建设其中的什么内容”等问题上,学者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而研究中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学者们尚缺乏对各自所持观点的理论依据作必要说明。

(二)关于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建设的关系

社会系统中经济、政治、社会是三个“硬件”部门,文化是“软件”部门,各部门有各自的“运行原则”[10]。“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社会利益协调”是现代社会中三大基本机制[11];社会系统的四个领域都有各自的“内在价值”,不同的“内在价值”应能在各领域内各司其职[12]。但现代化过程中,经济、政治两部门的“运行原则”侵入社会部门,使社会部门中“运行原则混淆”,这是造成社会秩序紊乱的根源。因此,社会建设就是要促进 三个硬件部门之间形成联动的结构与机制[13];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14];要能够使社会领域按社会自身的“内在价值”运行[15]。

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认为社会系统各领域中,“经济”与“社会”两个领域的关系是各领域间关系的核心。社会建设就是调整社会结构,使其与经济领域已经发生的结构变迁相适应[16]。有的学者进一步强调“社会”与“经济”两个领域之间必须“相互”适应。社会建设中既要促进社会发展,又要避免脱离经济发展条件造成“过度建设”,要避免落入“福利主义陷阱”[17];这要求社会建设中既要解决以往经济改革中存在的负面后果,也要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基础[18]。

1.担负“适应功能”的因素:社会性公共资源的供给与配置

该因素指一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社会从经济发展中获取到的社会性公共资源的状况以及资源在社会成员中实现配置的状况。作为担负“适应”功能的因素,其“实质内容”是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的“适应性”。体现在三个具体内容:(1)从供给看,相对于一定时空中经济的发展,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的“同步递增性”。(2)从配置看,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总量中,配置到各类社会事业的比重的“经济发展促进性”。(3)从配置看,社会成员利用到的社会性公共资源水平的“均等性”。三个具体内容的状况共同体现着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适应性”的状况。

2.担负“目标功能”的因素:社会成员对目标、规则、结果的人格共识

该因素指一定时空中共同生活的成员们对一定社会体制下为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所“确立的目标”的情感、认知的认同状况。作为担负“目标”功能的因素,其“实质内容”是社会成员对确立的目标、规则以及目标达成结果的“人格共识性”。体现在三个具体内容:(1)各种成员对“确立的目标”的人格共识性。(2)对“设置的规则”的人格共识性。(3)对“目标达成的结果”的人格共识性。三个具体内容的状况共同体现着成员对目标、规则、结果“人格共识性”的状况。

3.担负“整合功能”的因素:社会行为模式

该因素指社会成员围绕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的日常社会行为方式中,利用到的法律、政策等规范性规则赋予的权利的状况。作为担负“整合”功能的因素,其“实质内容”是社会成员利用到的权利的“平等性”。体现在三个具体内容:(1)社会成员利用到的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的“实体性权利义务”的平等性。(2)利用到的“救济性权利义务”的平等性。(3)利用到的“展开自我保护的权利义务”的平等性。三个具体内容的状况共同体现着成员社会行为方式中“权利义务平等性”的状况。

4.担负“维模功能”的因素:“正确的平等”价值观

该因素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的“正确的平等”所作的合正义性解释的一致性状况。作为担负“维模”功能的因素,其“实质内容”是不同社会成员关于“正确的平等”的价值观之间的“共享性”。体现在两个具体内容:(1)对“正确的平等”所作的正义性解释之间的共享性。如,将“平等”作为正义,还是将“贡献、效率、权力”作为正义。(2)对具体时空中社会性公共资源如何供给和配置才是体现“正确的平等”所作的解释之间的共享性。两个具体内容的状况共同体现着成员关于“正确的平等”的价值观之间“共享性”的状况。

以上分析意在说明,把握“社会”的内容,需要通过对其内部四个因素的“实质内容”作出把握、综合评价。这意味着社会建设要围绕社会要素内部四个构成因素“实质内容”的建设展开。

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协调性”

从社会内部四个构成因素的“实质内容”看,市场经济原则自发作用,使社会平等、互尊原则“共享性被动摇”,利用到的权利“平等性被漠视”,确立的目标和规则“共识性被扭曲”,结果使得社会性公共资源持续供给与均等配置“适应性被破坏”。经济越增长,社会不平等越加剧。笔者称之为:经济与社会之间以往的“发展协调性”断裂。

对社会进行“建设”,就是要使社会具备按自身平等、互尊原则的张力合法、有效地规制市场原则自发作用的能力,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之间重新形成“发展协调性”。

这里的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协调性”,指两个领域的发展中什么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呢?

(一)社会与经济之间“关联性”的理论意涵

帕森斯认为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相互提供能量”的关联性。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可能性。社会的发展则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行为模式[1]。帕森斯将这种关联性看作能够在社会化和社会控制两种机制下“自动形成”,显然缺乏对“市场自发性”以及对“社会控制、社会化的作用受国家权力制约”等变数的必要关注。但有启发性的是,“相互提供能量的状况”是把握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必要意涵。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社会与经济的关联,体现在他关于两者“结构性原则”之间的建构与反建构中[2]。他“结构”范畴中,“经济”以互动主体各自“利用到的配置性资源的状况”为内容。“社会”以互动主体“利用到的法定权利的状况”为内容。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是社会中权利平等原则的张力与市场经济中收益最大化原则的张力之间的相互型塑。其中有启发性的是,“法定权利被主体平等利用到的状况”与“主体利用到的配置性资源的状况”之间的吻合性,是把握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必要意涵。

布迪厄实践理论中社会与经济的关联性,用阶级成员在经济场域中拥有“经济资本”的状况与他们在社会场域中拥有“文化资本”的状况之间有内在联系,解释经济分化与社会分化的关联性[3]。有启发性的是,“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基本平等”是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必要意涵。

哈贝马斯沟通理论批判现代生活中市场原则侵入社会取代了平等原则,科层制取代了公共领域,强调现代生活必须“重建公共领域”[4]。这里有启发性的内容是,“公众广泛参与讨论为市场原则的作用确立目标,设立规则”是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必要意涵。

葛兰西的“国家-社会”关系讨论中,认为是国家使得市场经济原则成为主导经济活动的原则。他主张建立“公民社会”,就是强调社会成员要能够运用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在市场中行动,回应市场原则的挤压[5]。但葛兰西缺乏对国家何以可能将民众的利益诉求确立为公民权利作进一步分析。这里有启发性的内容是,“以法律形式固定市场关系中所有成员的公民权利”是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必要意涵。

波兰尼的“经济-社会”关系讨论中,用“自我保护机制”解释社会如何以自身的原则自发地对市场原则造成不平等作出回应[6]。这里有启发性的内容是,“社会具有合法展开自我保护的能力与机制”是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必要意涵。

布洛维的“国家-市场-社会”关系讨论中,强调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背景下,必须用社会的运行原则“规制”权力和市场的运行方式。形成世界范围内联动的社会展开自我保护的能力与机制[1]。这里有启发性的内容是,将社会的“平等、互尊原则”明确为对市场的“收益最大化原则”有规制作用的基本价值观,是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必要意涵。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涵义与内容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协调性”,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之间在各自的发展中为对方的持续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内在关联性。基于上述理论考察,可归结为四方面内容。

1.“为对方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的状况(帕森斯、布迪厄强调的必要意涵)

“为对方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指的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所形成的“产出品”中为社会平等的维护与完善提供必需的“社会性公共资源”;另一方面,社会平等建设所形成的“产出品”中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必需的“创新性人力、信息、制度”等具有经济意义的资源。

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之间越是存在“为对方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的关联性,表明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协调性越具备物质基础。反之,表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协调性缺乏物质基础。

2.“公共领域”的状况及其在社会展开自我保护中所起作用的状况(哈贝马斯、波兰尼、布洛维强调的必要意涵)

该方面内容指出现市场经济对社会平等造成侵害的情形时,社会以怎样的能力和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展开协调。是以自发的社会冲突方式,还是以合法社会运动的方式展开自我保护。这里“公共领域”,指各阶层民众参与其中真诚地争论、讨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完善社会平等应如何确立目标与手段的场域。实践中,这样的公共领域既可以是实体空间(如社区)也可以是虚拟空间(如英特网)。

“公共领域”的作用越规范,起作用越常态化,不同社会成员围绕社会与经济各自发展的目标,手段进行沟通的机会越多,越有益于达成共识。而对社会、经济各自的发展目标、手段的共识性,是两者之间发展协调性的情感、认知基础,也叫政治基础。

3.社会成员利用到法律赋予权利的状况以及对自己所属阶级社会地位现状的可接受状况(葛兰西、吉登斯强调的必要意涵)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协调性状况如何,一方面要由社会成员按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获取到的社会性公共资源的状况来评价。另一方面要由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是否利用到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参与各种竞争机会来评价。该内容的实质是,无论作为社会成员还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社会行动中是否真实平等地利用到法律赋予的权利。

社会成员利用到的法律赋予的权利的状况,以及他们对所属阶级社会地位的可接受状况,既是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内容,又是评价两者发展协调性状况的标准。

4.社会成员以平等、互尊作为基本价值观解释社会行为的正确性的状况(布洛维强调的必要意涵)

该方面内容表明社会相应阶级的成员在争取社会权利过程中自觉将“平等、互尊”作为正义价值观解释社会行为的合正义性的状况。公共领域中,各阶级成员不仅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手段展开沟通,更会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展开沟通。在社会期待“平等、互尊”、企业期待“收益最大化”、国家要求“政权稳定”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确立有较高共享性的“优先原则及发展比例”。各阶级成员之间共享的“优先原则及发展比例”,是社会与经济之间发展协调性的精神文化基础。[2]

五、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政治、文化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与经济之间不会自动形成发展协调性。尽管“经济增长”为“社会平等”的改善展现了更多物质可能性[3],但经济增长不会自发促进社会平等。社会与经济之间形成发展协调性,要求“社会”对“经济发展”具备作出回应的能力与机制。回应的内容包括:社会能从经济增长中获取到维护和促进社会平等所必需的社会性公共资源;能将获取到的社会性公共资源的适当的比例配置到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必需资源的相关社会事业;能将社会性公共资源均等地在各阶级社会成员间进行配置。受市场新的挤压时,社会能合法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从“回应的内容”看,社会不可能自动具备这些能力与机制。社会具备这些能力与机制的状况,政治层面看,受国家“权力运用方式状况”的制约,包括国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相应的税收与公共财政政策等。精神文化层面看,受国家“意识形态或核心价值体系状况”的制约,包括国家的基本社会价值观及其在一定时期中关于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定位。

问题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和“精神文化”两要素的什么内容,制约着“社会”回应“经济”的能力与机制呢?

(一)社会-经济形成发展协调性的“政治”条件

“政治”要素,是社会系统中“担负为共同生活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则功能”的要素。其内容包括,以怎样的“组织方式”(科层制还是公共领域)确立目标和规则;成员在其中“利用到的权力资源”或“拥有的社会资本”的状况及构成的“支配-屈从”关系状况。“评价政治要素的状况”的社会学标准,是不同经济、社会利益的主体对于确立的目标、规则及目标达成的结果的“人格共识性”。

政治要素以“谁有权力确立目标和规则”,“谁的动机或利益充分体现在目标和规则中”等内容,制约着“社会”回应市场经济挤压的能力与机制。只有通过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相应改革,收缩权力运用的边界,赋予各阶层社会成员平等的公民权利的条件下,“社会”才会具备回应市场经济挤压的能力与机制的政治条件。

社会建设中围绕“目标、规则的人格共识性”展开的社会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我国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相应内容作出改革,使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经济形成发展协调性的“精神文化”条件

“精神文化”要素,是社会系统中“担负维护社会关系模式功能”的要素。其内容是,以怎样的“组织方式”(科层制还是公共领域)为共同生活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不同成员利用到的社会价值观资源的状况;或拥有的符号资本的状况及构成的“支配-屈从”关系状况。社会学视角中评价“精神文化要素状况”的标准,是不同经济社会利益的主体各自关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之间的“共享性”。

3.平等价值观“评价环节的共享性”建设

指在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形成了一定结果的情况下,对国家、社会组织、企业就所形成的结果中蕴含的平等所作的合正确性解释之间“共享正确性的机制”的建设。

社会建设实践中,有些情况下是基层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使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形成了特定的结果后才受到社会关注。供给或配置结果中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平等需要作出评价。

对形成的结果中蕴含的平等所作的解释之间“共享正确性机制”的建设,要求设置必要的“评价环节”,以便相应主体对结果中蕴含的社会平等提出质疑和进行质询。相应主体有就结果中蕴含的平等作出“合正确性解释”的义务。确立这样的“评价环节”,对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实践纠正造成不平等的结果,取得广大民众的谅解,是必要的。

平等价值观“共享性建设”,是社会建设的灵魂,它的建设状况,决定着社会成员“人格共识性建设”能走多远,进而决定着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适应性建设”能持续多久。

(四)对成员社会行为模式中权利义务“平等性”进行建设

学界当前将社会建设表达为“关键是调整社会结构”的观点,是将该因素的建设突出为社会建设全部内容的核心。社会结构是相关联的社会位置及相应角色(权利义务)的体系。调整社会结构,实质是调整各种社会位置上社会成员的质量及其社会行为模式中利用到的权利的状况。

对社会行为模式中权利义务“平等性”进行建设,指对社会成员利用到的法律、政策等赋予的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权利义务平等的机制”进行建设。包括三层具体内容:

1.对社会成员利用到“实体性权利义务”的平等机制进行建设

指对各种社会成员平等地利用到法律、政策等规则赋予的获取到一定水平的社会性公共资源的权利的机制进行建设。可围绕相关实体性权利的宣传、公开、透明、监督、评价等内容展开相关制度建设。

2.对社会成员利用到“救济性权利义务”的平等机制进行建设

指对社会成员利用到的实体性权利存在不平等状况时,相应成员平等利用到相应的救济性权利的机制的建设。可围绕相关救济性权利的宣传、公开、透明、监督、评价等内容设立相关制度。

3.对社会成员利用到“自我保护性权利义务”的平等机制进行建设

指对社会成员利用的实体性权利和救济性权利可能存在不平等的状况,使社会成员平等地利用到上位法律或上一级政策赋予的权利展开自我保护的机制的建设。可围绕相关上位法律或上一级政策性设立的权利的宣传、公开、透明、监督、评价等内容设立展开制度建设。

社会行为模式中权利的“平等性”建设,是社会建设四个基本内容中的“焦点”。因为,社会秩序是以“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方式间有较高整合性”为实质内容的。即使确立的目标、设立的规则再好,平等价值观再正确,如果不能真实体现到成员社会行为方式的权利平等中,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仍然会出现供给不足、配置失衡的状况,社会的自我保护仍然会以社会冲突的方式展开。对其他三个因素进行的建设也会因而功亏一篑。

结论

1.社会学理论资源中蕴含着“对社会建设展开科学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学理论体系发展中蕴含着对社会系统展开科学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称为“四要素分析框架”。从该分析框架看,“社会建设”就是对社会系统四个构成要素中“社会要素”的内容进行建设。社会建设应置于与经济、政治、文化诸要素建设的关联性中进行把握。

2.社会建设的“性质”可以从“对社会要素担负系统功能的能力进行建设”的角度把握

社会要素担负的系统功能是“整合社会行为”。其担负功能的状况,理论上看,取决于成员社会行为方式中“利用到的法定权利的平等”状况和“利用到的社会性公共资源的均等”状况。因此,社会建设,性质上就是促进社会成员之间权利-权益的平等。

3.社会建设的“内容”是对社会要素内部“四个构成因素的内容”进行建设

社会要素内部也由担负特定功能的四个因素构成。区分社会建设内容的“维度”,可从因素“担负的功能”角度把握。因此,可区分为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对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与配置“适应性”的建设,对确立的目标、规则的“人格共识性”的建设;对社会成员平等价值观“共享性”的建设;对社会行为模式中权利义务“平等性”的建设。

4.社会建设的“理由”是社会要素难以“通过自发的自我保护机制”维护权利平等

社会要素会“自发启动自我保护”回应市场经济对社会平等造成的挤压。但这种“自发性”的保护行动,既会破坏社会秩序,又难以降低社会不平等。通过社会建设,可以建构社会“合法展开自我保护”的能力与机制,使社会具备在有序条件下有效维护社会平等的自我保护能力。

5.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维护社会平等

社会建设要维护的社会平等,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平等,而是社会系统运行中与经济要素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平等。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平等。

6.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使社会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形成并保持“发展协调性”

尽管社会建设不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但却不能不以其产出品中包含有益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容为“必要目标”。因此,社会建设中既要以社会从市场经济发展中确保能够获取到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的能力与机制的建设为目标,也要以“社会”确保将获取到的社会性公共资源中适当的比例配置到有“经济发展促进性”的社会事业中的机制的建设为必要目标。

7.社会建设目标达成的“制约条件”是政治与精神文化两个要素适应社会要素建构的状况

社会与经济之间形成发展协调性的状况,取决于社会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中争取到的社会权力空间,取决于确立正确平等价值观中从国家意识形态中争取到的社会精神空间。社会建设中“对确立的目标、规则的人格共识性”的建设和“对社会成员平等价值观共享性”的建设,分别对政治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产生建构性,政治和精神文化两个要素对社会要素这两方面建设作出适应性改革的状况,制约着社会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发展协调性的状况。

8.关于社会建设的“关键内容”,是学界形成社会建设研究不同学术流派的平台

经济社会调研篇2

同志们:

今天,我和市委秘书长XXX同志、办公厅主任XX同志、政研室主任XX同志、工信委主任XX同志、规划局长XX同志等来____,进行专题调研,我非常高兴。这是我履新后第一次到____来,以前或是陪同领导来,或是巡回看变化来,每次来____我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收获。我此次来也是带着目的来的,主要有三大目的:一是看变化,二是交任务,三是提希望。

一、看变化。主要是看这几年,尤其是今年省委____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以来,____在抓工业、抓城建、抓项目、抓社会维稳等工作的新情况、新动作和新打算。今天上午和下午,我们看了____一些建设项目,确实是有看点、有亮点、有兴奋点,看了之后令人振奋,特别是黄田里组团建设,又现当年“淮海战役”场面。刚才,听了朝辉同志的工作汇报,让我们觉得____的工作非常扎实,成效非常明显。近年来,____县在以XX同志为班长的县委班子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扬长避短抓发展,心无旁骛干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在XX同志调到共青任市委常委、共青市委书记之后,县委书记岗位一直没有定下来的情况下,县长XX同志主动担当担责,县四套班子主动履责、协调配合,各级干部主动作为,到目前为止____县的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属不易。一是保持了项目推进力度。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抓项目的进度和力度始终没减。在工业方面,新引进5000万以上的产业项目11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在城建方面,加快老城区改造新城区的提升,新建了信用联社、华伟矿业、金瞬大厦、万象新城、中央首府等一大批总部楼宇和商务楼盘;在三产方面,也引进了一大批重大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同时也有一些商贸和专业市场项目。二是保持了工作开拓创新。在黄斌同志调到共青之后,朝辉同志主持全面工作,____的工作在保持稳定性、延续性、继承性的基础上,显现了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工作上有新举措、新思路和新成效。三是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从今年1-8月份来看,财政总收入已经突破12亿元,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亿元,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7%,增幅全市第二;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增长25%,增幅全市第一。出口总额接近3亿美元,增长51.6%,增幅全市第二。除了财政收入的增幅之外,其它的几项指标增幅均大大高于全市水平。四是保持了浓厚干事氛围。县四套班子始终以推动____加快发展为己任,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可以说是人心不散、力度不减、工作不断,四套班子不分一线二线,不分台前台后,个个挂项目,人人推项目,各级干部同心同向,全县上下真抓实干,干事创业浓厚氛围不断高涨。五是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征地拆迁任务繁重,社会利益深刻调整的环境下,产生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性问题,但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得到了有效遏制,化解了矛盾,为____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坏境。

二、交任务。省委____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____字方针,同时提出了“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具体战略部署,对九江的发展作了重新定位,强书记和鹿省长高度重视九江的发展,对九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市四套班子就如何做大九江进行了专题研究讨论,也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了相关思路和建议,战略重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做大经济总量、扩大城市体量、放大潜在能量。目前,我们与南昌的差距还是很大,GDP和财政都只有南昌的一半,中心城市的面积也是他的一半、人口是它的三分之一,这些指标要赶上南昌,短期内很难实现。现在我们的财政收入60%-70%来自工业,50%左右的GDP来自工业,面临这样的形势,我们要做大九江,争得“双核”地位,首先必须做大经济总量,要做大经济总量,工业是突破口、是关键。工业总量做大了,财政收入和GDP也就做大了。为此,我们提出了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五年过万亿”的目标,也就是到2015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2017年超过一万亿,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真正实现了“四分天下,九江有其一”,九江的“双核”地位才会名副其实。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的路径是“一个联动六个打造”:一个联动就是昌九联动,主动加强与南昌的合作与对接,重点要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互补、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实现一体化。实现对接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等,要做到三个先行启动:先行启动发展规划编制,目前发展总规和各个专规在同步推进;先行启动项目建设,做规划但不能等规划,要边规划边建设边推进边落实,当前我们正在推进昌九高速“四改八”,项目明年全线开工,完工之后九江到南昌将由原来的1小时20分钟缩短到50分钟以内,赤码板块、八里湖新区、共德永板块、星子县、昌北经济开发区将连成一体。先行启动互联互通。在 交通方面,已开通了南昌至永修的城际公交,加密了昌九城际车次,增开了九江至杭州、九江至长沙、九江至厦门的直达列车,这就拉近了九江与长三角和海珠经济圈的距离,有利于发挥九江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助推九江做大。“六个打造”是指:打造T型工业发展格局、打造九江都市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先导区、打造区域枢纽港口、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一流环境品牌。今天,我着重强调打造T型经济格局,沿江(长江)是一横,沿路(昌九高速)是一竖,由五大板块组成,分别是赤码板块、城西板块、城东板块、彭湖板块、共德永板块。按照每年保持27%的增速,分解到五大板块的目标任务是:城东板块1150亿元,城西板块1750亿元,赤码板块1500亿元,彭湖板块1500亿元,共德永板块2300亿元。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山湖板块,包括____、武宁、都昌、星子四个县,共要完成1500-20__亿元。你们做的越大,贡献就越大,其它板块的压力也就越小。____是九江的大县,虽然不沿江、不沿路,不靠湖,但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明显,这是其他县(市、区)无可比拟的,只要把这些资源优势发挥好、利用好,____三年实现500亿元,五年实现700亿元是可以达到的。这是市里交给你们的任务,也是你们自己应当争得的份额,你们要以倒计时的紧迫感,加快完成落实。

三、提希望。在未来的五年,希望你们围绕已确定的目标,继续保持奋发有为、奋力拼搏、奋勇当先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咬定目标不放松,强化举措抓落实,扬优乘势促发展。刚才,朝辉同志也谈了下一步的思路和打算,让我们看到了大县要有大作为,大县要挑大梁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在朝辉同志讲的基础上,结合____实际,提三点希望。

第一要走特色路。____发展任务繁重,但发展优势并不明显,既不沿江,也不沿路,更不靠湖,还不通铁路。但____作为九江市国土面积最大、乡镇最多、人口最多的县,也有着许多资源的优势,比如你们有绿色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等,充分挖掘好这些资源优势,就可以在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当前,____的最大短板就是工业。从1-8月份来看,虽然你们的增幅不错,但是总量还有差距后,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市排名第10位,主业务收入总量全市排名第9位,总量不是很大,排名比较靠后。这有客观条件的因素,但不能唯条件是论。为此,必须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是要做大矿业经济。要积极整合矿产资源,坚持规模化开发经营,整治小乱散弱现象,推进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实力企业靠拢,这样才能把矿业经济做成龙头产业。要加强与神华集团的沟通对接,推进页岩气开发,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与中国五矿沟通对接,适当给予压力,敦促其扩大产能、加大投入,改变这种资源掠夺性、剥削性的开发现状,推进资源深加工,形成矿产资源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二要做大飞地经济。你们务必要珍惜市委市政府给予你们在在九江经济开发区的土地,进一步加大投资强度,把它当做稀缺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走出去招商,既要招引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更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三要做大返乡经济。____有20万人在外务工,他们积累了信息、资金和技术,要给足返乡创业成功人士政策、荣誉、待遇,吸引在外务工人员投身家乡建设。同时要加强太阳升项目区、吴都项目区、九江项目区等园区建设,为做大返乡经济搭建平台。

第二要建中心城。近几年,你们围绕打造三省九县3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城市框架已基本拉开。下一步,一要由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转变。要把重心由做规划、拉框架转移到大开发、大提升上来,不断完善道路管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商住楼盘、商贸物流等配套体系,增强中心县城的承载力。二要由政府主导向社会主导转变。新区建设,仅靠政府投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以社会投资为主导,做到“政府投资有序退出、社会投资强力跟进”,确保新区建设力度不减、投入不降、项目不断。三要由夯实基础向聚集人气转变。____现有人口83万,城区有18万人口,按20个百分点算,还可以增加16万人。当务之急,要把聚人气、旺财气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①要以镇村联动聚集人气。通过整乡整村搬迁,引导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等地农民,进城进园、集中安置。②要以繁荣产业聚集人气。要利用____地处湘鄂赣三省中心的区位优势,打通边贸通道,打造特色商城,把____建设成批发、零售的中心区,工、农、副、特等产品的集散地和区域“小义乌”;加大古城旅游开发力度,特别是要把新城开发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以旅游项目来做实城市建设。通过繁荣城市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带来人气聚集。③要以降低门槛聚集人气。进一步放宽县城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外来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新就业人员到县城转移落户,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经济社会调研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协调度;协调度模型;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05-04

引言

土地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我国人多地少,且土地资源质量分布不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就需要在协调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土地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学界对于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明晰土地利用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做出科学指导。

随着咸宁市城市规模的扩展,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以2004―2013年为研究时间段,以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因素,建立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协调度分析,提出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咸宁市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咸宁市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是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协调度低说明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无序;反之,则表示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协调度是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更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程度或整体功能的大小,有学者还引入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协调发展度是度量和评价区域内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与发展程度的定量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包括人均土地占有量、耕地比例、林地比例、园地比例、其他农用地比例、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水利设施用地比例;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居民消费水平、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农民纯收入。

(二)数据标准化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即当X为正效应时:

Sj为第j项指标原数据值,Smax为原数据指标最大值,Smin为原数据指标最小值。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多种,如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这里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

(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函数构建

设{x1,x2,x3...xm}描述土地利用结构,{y1,y2,y3...ym}描述经济效益,{z1,z2,z3...zm}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

那么,土地利用结构函数为:f(x)=Wix′i

式中,W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的权重;x′i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标准化值。

同理可知经济效益函数:g(y)=Wjy′j,社会效益函数 h(z)=Wzz′k。

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λ为调节系数(λ≥2),本研究中选取λ=2。

(五)协调度等级评价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就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胁迫,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一个演化周期内,整个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度的等级及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基于此,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D=C×T (3)

式中:T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计算公式为:

T=α×f(x)+β×g(y)+χ×h(z)(α,β,χ为权重) (4)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咸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

根据《咸宁统计年鉴》和咸宁市土地变更资料,2013年咸宁全市土地总面积975 149.92公顷,其中农用地为830 954.1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22%;建设用地70 437.5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22%;其他用地190 543.3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7.56%。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比例较大,耕地199 247.38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0.43%;林地543 860.45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5.77%。

近年来,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2013年,咸宁市生产总值为872.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7∶48.5∶32.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增长28.9%。常住人口248.5万人,城镇化率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581元,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480元,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协调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确定

(1)数据标准化,运用公式(1)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指标里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除了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负效应外,其余皆为正效应。

(2)根据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 2所示)。

2.协调度评价结果分析

(1)结果

采用表2 的数据,根据公式(2)至(4)测算得出咸宁市2004―2013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经济效益评价分值、社会效益评价分值和总协调度C 值,综合评价指数体系T、协调发展度D,确定每年度的协调度结果(如表3和下页图所示)。

(2)分析

第一,从总体状况来看,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总体呈增长趋势,这是由于咸宁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逐步协调。2005―2006年从严重失调到濒临失调,这是由于2005年开始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效益提高;2007―2013年一直保持平稳上升,从濒临协调到良好协调。这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处于越来越合理的阶段,加之咸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三者互动效应逐渐加强,使得协调程度越来越稳定。

第二,2004―2013年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总体从2004年的0.4781增长到2013年的0.6251,其中2004―2008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的结构和布局随之发生变化,咸宁市的人均耕地比例从2004年的0.21259%下降到2008年的0.1982%。园地从0.0306%下降到2008年的0.0303%;其他农用地比例从0.0692%下降到2008年0.0687%;居民点工矿用地比例则从2004年的0.0366%提高到2008年的0.0378%;林地比例从2004年的0.4276%提高到2008年的0.443%;说明这一阶段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导致耕地等农用地面积下降过快,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因而其评价分值从2004年的0.4781直接下降到了2008年的0.1714。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评价分值则一直平稳上升,说明随着咸宁市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各个指标逐渐达到相应的平衡,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第三,2004―2013 年咸宁市经济效益发展水平一直逐年稳步增长,其评价分值从 2004 年的0.0151增长到2013年的1.000,呈快速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咸宁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其地均GDP从2004年的2.1 万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94万元/hm2;人均GDP从2004年的7 402元/hm2提高到 2013 年的29 408元/km2;地均财政收入从2004年的1 505元/ hm2提高到2013年的8 399元/hm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4 年的2 36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 812元,提高幅度非常大;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从2004年的0.38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1.51万元/人。可以看出,地均GDP、人均GDP、地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指标都在逐年增长,经济结构发展逐步变得合理,因此从2004―2013年咸宁市经济效益评价分值一直持续增长。其中,2010年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分值快速上涨,是由于借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和鄂南经济强市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使得整体水平大幅上升。

第四,2004―2013年咸宁市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其评价分值总体上从2004年的0.1282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0.8582。虽然其中也有小幅波动变化,但增长趋势明朗。2004―2010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一直处于0~0.3的低值区,但2010―2013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持续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0.8582,这是由于自2011年以来,咸宁市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使得社会生态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因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4―2013 年,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D值从2004年的0.0474增长到2013年的0.8605,总体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咸宁市强化土地管理力度,实现工业进园的制度,大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外延式扩张为内涵式发展,控制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速度,加上招商引资的效应,GDP增速较快,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逐渐趋于合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二)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建议

经济社会调研篇4

一、以民族地区市情本身为依托,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本地现状,把握住地区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市情

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地跨北纬25°23′-27°56′,东经99°23′-101°31′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3.5公里。东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宾川三县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两县,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毗邻。

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地区,全市辖一区四县,即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县,有两个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22个民族乡,3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11个,少数民族人口66.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1%,全市总面积21219平方公里,高原坝区占7.7%。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3.76万人。贫困人口42.1万人,占总人口的43.3%。人口密度为53.6人/平方公里。是省民族乡最多的两个地区之一。

历史上就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市孕育了丰富多彩、神奇灿烂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婚姻、丧葬、生育、节庆、饮食、服饰、待客、礼仪、娱乐活动以及心理素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多姿多彩的风格。各民族有众多的特有节日,如纳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节、三朵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普米族的吾昔节,摩梭人的转山节和他留人的粑粑节等。这些旅游资源开发后,是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支撑点。

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土资源、人文资源及交通发达,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较好,我认为可以通过重点投资,重点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地区的中心,不仅可以进一步繁荣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能够就近引导带动各个民族城市的经济,并对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现状

1.少数民族村及自然村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村及自然村基础设施包括村道、安全饮水、通电、广播电视、民居建设、农田建设等等。

就拿市建设情况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村357个,比上年增加31个,通汽车的村431个,增加3个,通电话的村394个。全市新增农田灌溉面积680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681公顷,增长42.0%,其中:天保工程造林1957公顷,退耕还林造林14334公顷,增长133.5%,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73720公顷,增长4.90%。

全市先后完成了华宁路、玉龙县西线游路、华坪二级路、丽大路、丽宁路、香格里拉大道、丽华通县油路、南过境改建工程、祥宁线、瓷厂至永胜县二级公路、宁蒗县城东过境线等一批经济干线和旅游干线的建设,建成了机场并已经开通国内航线14条。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2005年全年货运量1011万吨,客运量604.11万人次,并提前10年实现机场年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电力方面,建成了黑白水二级电站、三级电站;白浪花电站、金庄河电站;永胜五郎河一级电站;宁蒗干布河电站、拉都电站;华坪新庄河一级电站、四级电站等一批水电工程。到2005年,全市共有大小电站85座,总装机容量17.24万千瓦,年发电量7.09万千瓦时。

建成了市程控电话本地网,并与国际联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区县间和部分乡镇为大容量光纤传输,县城至乡镇为光纤传输。至2005年底,固定电话用户14.1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4.81%;移动电话用户18.16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30部;开通了无线寻呼和移动市话;全市邮路总长2058公里,邮政业务总量2481.85万元。

全市各县城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扩建,小城镇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到2000年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有24个。主要城镇加强了交通道路、绿化美化、供水排水、环卫园林、市容市貌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2.社会事业发展

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旅游、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务输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等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教育上,“十一五”期间,巩固、完善并新建自治县、边境县(市)民族中学,在2万人以上的民族乡和边境乡镇各建设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加强41所省定民族中小学建设,建成全省民族中学的示范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双语”教学,积极推广普通话。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办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继续实施科技示范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医疗卫生上,十五”期间,投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共计24个,资金96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2个,村卫生室22个,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我县16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上划管理工作,并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和分配制度改革;113个村卫生室实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了对口支援、巡回医疗、考评、奖励制度,积极挖掘中医药宝库,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务输出上,地区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结束,经济形势好转的良机,充分发挥3个培训基地的作用,把开展对贫困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2015年3个基地计划培训2500人,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引导性培训5000人,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旅游业上。鼓励开发建设天然旅游风景区、休闲度假旅游、特色旅游小镇。多层次开发旅游业,建立旅游文化影视基地、生态旅游基地、民俗文化旅游基地、特色工业旅游基地,配套发展旅行社、拓展旅游交通运输、旅行食宿设施等一条龙服务,发展星级农家乐等,促进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推进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情况(安居、温饱、异地搬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预计全市各类扶贫投入达33219.5万元,比上年增加6687万元,增24%。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6974万元(中央、省6016万元,市级财政扶贫资金560万元,区县财政扶贫资金398万元);扶贫贴息贷款19500万元(信贷扶贫贴息贷款10500万元、小额信贷资金9000万元);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1623万元;各级挂钩单位直接投入资金、捐款捐物折资共859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协调引进项目10个,投资3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20万个工日,折资3600万元。扶贫项目覆盖1396个贫困自然村,6.7万户28万人,预计减少5万贫困人口。

4.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语言、服饰、民居建筑、礼仪、节日、习俗等)。

当前地区特别是市在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与构建和谐宏伟目标而奋斗。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之一,是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改革和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我市也和国内一些地区一样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在失去其生存条件的严峻形势。老一代的民族文化传人因自然规律离开人世,大量的文化遗产正在失传、损坏、流失,一些口传文化遗产正在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严重毁坏遗弃或流失等,这将影响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市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部分民族文化资源正在流失和面临濒危。没有传承就意味着不复存在,传统文化是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传承就是有效的保护,没有传承就无所谓保护。政协市委员会对此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和区县政协用半年的时间,集中力量进行了专题深入调查研究,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对策建议。

5.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良好

6.生产生活水平与本地比较情况相差很远

7.“十一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担配套资金的,应根据实际困难降低配套资金的比例,财力确实困难的,应免除配套资金。

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重点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

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民族自治地方高等级公路到州、二级或三级公路到县、硬化路面到乡,县乡公路通畅,乡村公路通达和村村通路。提高村村通电话率,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完成农网改造及县城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提高城镇化水平,每个县(市)发展2—3个特色鲜明、辐射功能较强的小城镇,扶持以一个农村集贸市场、一条文明路或商贸街、一所设施完备的中心小学、一个卫生室、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为主要内容的小集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水利和农村能源建设,要使边境县(市)和民族乡90%以上自然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有条件的自然村农户基本用上沼气等洁净能源。

8.“十一五”规划中以民族问题的形式,需要反映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民族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对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贫困落后问题还比较突出;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各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但因利益关系、风俗习惯、等因素引发的磨擦和纠纷仍然存在;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反渗透的斗争形势更加复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

9.“十二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0.把少数民族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要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事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少数民族事业与国家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落实规划实施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协调监督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相关内容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工作计划,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委委员制,充分发挥委员单位和兼职委员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制定和完善支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政策,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事业的支持,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贷款需求,加大信贷投入,采取优惠政策,优先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继续搞好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口支援,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参与少数民族事业建设。

四、加强民族事务管理和监督检查能力建设

推进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手段,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和民族事务管理网络系统建设,提高民族事务管理水平。各级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监督检查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本级政府报告。建立科学规范的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综合评价监测体系,关系少数民族事业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事前要听取民族工作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坚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社会监督的原则,实行公开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少数民族事业进展情况,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有效机制。

经济社会调研篇5

努力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____村委会的调研思考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__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安排本人联系指导__镇__村委会,为能实实在在的体验民情、体会民生、体察民苦,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取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重实效,2014年3月5日、3月7日、3月27日,自己多次深入到__村委会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开展民情访谈和民情民意收集活动,并对__村委会的村情、民情、民苦、民盼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就如何提高贫困山区村委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了深入思考,现作如下探讨。

一、__村委会的基本情况

__村委会地处__镇西北角,东与__海良、大会村委会相接,南、西与__县相邻,北与丽江永胜县相接,距__镇政府25公里,距宾川县城35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325户,总人口1189人,主要有汉、彝、土家、傈僳、藏、白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人,全村耕地面积1530亩,其中水田400亩、山地1230亩,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贫特困村委会。

近几年来,__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群众收入稳定增长。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6元,群众收入呈增长态势。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加强。实施了投资近246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了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面通达工程,实施了2个村小组的村间道路硬化,投资28万元打了一眼受益人口600余人、受益面积700余亩、深150米的深进。三是产业调整迈出步伐。除主要种植玉米、白肋烟、香叶等农作物外,种植有少量的葡萄、柑桔等水果产业。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与宾川县国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发动村组干部试种香葱30余亩并进行全额收购,迈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二、__贫困山区发展中存在的因难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森林覆盖率低,干旱缺水严重,除有3个村民小组有龙潭、山箐水可供一部分农田灌溉外,其余村民小组无水源,只能靠天吃饭,如团山村民小组中有14户62人因无任何水源,多年来一直靠政府送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土地贫瘠,全村约75.5%的耕地面积是山地,干旱贫瘠,土地产出率极低。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通达能力差,全村只有7公里的进村弹石路,还有9公里土路,同时只有2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间道路硬化,坡陡崎岖,通行不畅;农田沟渠不完善,不配套,渗漏於阻严重,农田灌溉极不方便;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全村6个村民小组没有一间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和贫乏。

(三)群众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脱贫依赖心理严重。村民素质普遍偏低,小学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有一定难度。贫困人口“等、靠、要”心理严重,加之还有大约17.5%的农户处于极度贫困和温饱线下,村民脱贫致富工作任务艰巨。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和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以传统农业为主,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经济,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难于推广和应用,产业结构调整难,加之农民种植意向盲目“跟风”,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对收益造成一定风险。

三、对提高贫困山区发展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夯实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山区的人口素质。要免费为山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加大对山区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基础,提高山区群众人口素质,增强其抵御贫困、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加大贫困山区劳务输出、外出务工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带动山区人民增收致富;镇人民政府要以村委会为活动平台,多开展一些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并要以点带面,对条件较好的小组率先争取启动实施建设老年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二)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要破除山区群众“等、靠、要”思想,积极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雄心壮志,教育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帮扶和挂钩联系部门要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坚持在一线了解情况,与贫困山区一道认真研究上级政策,主动对接业务部门,扎实抓好政策落实,做到想事情、做决策,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切实帮助贫困村组解决问题。

(三)加强基础建设,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争取救济救助与推进“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发动群众自筹的基础上,财政每年应划出一部分扶贫专项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的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五难”民生问题,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制止和杜绝乱砍滥伐行为,同时开展好四旁植树活动,绿化美化家园。要大力倡导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生产生活对植被的破坏,促进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经济社会调研篇6

【关键词】石柱县;民生导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是重庆市唯一集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县份。全县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2%,是重庆市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

由于历史、区位、基础、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该县至今仍是部级贫困县。曾长期在全市综合排名靠后,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市低位,属于两翼中的落后区县。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民族自治县科学发展新路径,初步实现了由边远区县向枢纽门户、传统农业向特色工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阶段性跨越。为深入总结石柱经验,进一步为重庆市区县尤其是渝东地区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石柱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现状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2亿元,比2006年增加49.5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比2006年增加55亿元,年均增长3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7亿元,比2006年增加77.7亿元,年均增长29.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7亿元,比2006年增加10.5亿元,年均增长5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亿元,比2006年增加18亿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1元,比2006年增加3524元,年均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55元,比2006年增加7946元,年均增长14%。三产比由2006的24.8:32.8:42.4调整为2011年的20.5:43.1:36.4,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34%,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3亿元,比2006年增加37.2亿元,年均增长27.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实现了辣椒制品、莼菜、黄连、五倍子等农产品直接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00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强力推进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成6.4万农民转城任务。加快“双轨住房”建设,建成廉租房15万平方米、商品房160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开展“三权”抵押贷款,发放抵押贷款6亿元。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4+1”培养模式在全市推广。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招商引资从零起步、大步跨越,合同引资额累计达到43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80亿元。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享受城乡低保21965人,城乡医疗救助32.7万人次、1976万元,临时困难救助1236人次、65万元,计生扶助5807人、639万元。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分别达到95.1%、91%。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成绩明显,78.6%的农户提前实现万元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由3.5:1缩小到2.77:1。

二、石柱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要经验

1、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营造争先创优的发展氛围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生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跨越赶超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商旅活县”四大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着力建设“五个石柱”,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着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增进人民福祉;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的思想理念,统一干群的发展思想,坚定干群的发展信心,鼓足干群的发展勇气,倡导打破常规、求新求变的改革意识;坚决克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守业思想,坚决冲破坐井观天、闭目塞听的封闭思想,树立放眼世界、洞察未来的开放意识,通过打开思想的大门,进而打开发展的大门,使党委领导的心思精力向经济发展凝聚,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向经济发展引导,县域财力物力向经济发展倾斜。注重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党员干部能力,确立了“论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原则,推行开放式选拔使用干部、动态式考察调整干部两种方式,激发各级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一心奋力苦干实干”的发展氛围。

2、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框架,增强经济实力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保持和实现了黄连、辣椒、莼菜、长毛兔四个全国第一。黄连常年在地面积5万亩,产量占全国60%、世界40%;长毛兔圈存量连续14年保持在250万只以上,规模位居全国县级第一;种植莼菜1.3万亩,列全国三大莼菜基地之首;发展辣椒30万亩,是“中国辣椒之乡”。四大特色产业覆盖全县95%以上农户,形成了“村村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项目”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突出发展特色资源加工业:工业园区连续四年被重庆市政府评为“优秀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70.6亿元,建成和在建面积达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8家、投产62家,全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220亿元。2008至2011年,连续四年被市政府评为“优秀工业园区”, 实现了由“概念园区”向“蓝图园区”和“优秀园区”的历史性跨越。

三是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民俗生态休闲旅游业实现重大突破。完成旅游投资30亿元,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创新成立西南地区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黄水人家”。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8.5倍和16.9倍。

3、化解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解农村发展“三大难题”

一是创新农村金融方式:有效破解了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探索试点,有效解决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现状,实现了“银农双赢”。同时,打捆建立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贴息基金,组建村级资金互助社,为广大农户创业增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三权”抵押贷款6.3亿元。

二是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建立了“一院校+一产业+一部门+多乡镇”的农业科研及推广模式。深化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

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的“县校(院)合作”关系,先后邀请16位知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建成辣椒、黄连、长毛兔、马铃薯等研究中心,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30余期(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建成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5万亩、科技示范点26个。

三是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形成了“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培育重庆小天鹅、贵州百花药业、北京国港、山东康大等龙头企业47家,农产品年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组建农资供应、技术管理、保护价收购、加工销售“四统一”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275家,入社农户达40%以上。建成中国最大的黄连交易市场和年交易额2亿元的木材交易市场,开工建设以辣椒、中药材、农资、建材、汽摩配件和小商品市场为主的20亿级渝东综合市场群,拓展了小生产进入大市场的广阔空间。

三、石柱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几点启示

1、只有充分发挥党委的统筹、统领、统率作用,才能统筹兼顾谋划发展全局

五年来,石柱县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统领统率作用,紧紧围绕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渝东枢纽门户和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按照“三步走”战略,统筹兼顾谋划发展全局,既注重宏观战略把握,又注重微观思路创新;既注重当前工作,又注重长远发展;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民生改善,形成了经济社会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2、只有围绕中心、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才能以点带面加快发展步伐

围绕中心,才能抓住关键;集中精力,才能攻坚克难;突破重点,才能带动全局。五年来,全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握紧拳头,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狠抓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和民俗生态休闲旅游等重点工作,以各项重点工作的快速突破,加快了全县发展步伐。

3、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于创新,才能广泛聚集要素拓展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有活力;唯有开放,才有出路;唯有创新,才能破解发展难题。五年来,石柱全力推动思想解放,突破思维峡谷,冲出心理大山,针对发展中的诸多弊端不断深化改革,针对封闭落后的特殊县情着力扩大对外开放,针对相关工作中的制约瓶颈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了活力,增强了动力,聚集了要素,拓展了发展空间。

4、只有大力发扬苦干、实干、巧干精神,才能抓好落实取得发展实效

苦干与实干体现作风、锤炼意志,巧干关乎智慧、彰显能力。五年来,全县持之以恒加强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大力发扬锲而不舍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创新创优借力巧干的工作作风,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攻克难关,以务实创新的举措落实工作,以团结协作的精神推动发展,各行各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5、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注重和谐,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发展合力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五年来,全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导向、科学发展、发展惠民、富民优先,赢得了民心,形成了合力,促进了跨越发展。

经济社会调研篇7

一、**省中央**的历史贡献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形成了包括**、江西21个县250万人口的中央**。中央**,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在*北、赣西南地方武装暴动的基础上,由、直接领导开辟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当年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全国原中央**县现共有28个,其中江西13个,包括赣州市11个、抚州市2个;**15个,我省中央**主要集中在*北,包括三明7个县、龙岩7个县(市、区)和漳州平和县。

**省**是原中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辟井冈山道路之后,创建中央**时所打造的最初根据地之一,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和重大牺牲,在全国革命老区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一)全国较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地方,原中央**的核心区域之一。早在1928年夏,沙县夏茂就建立了*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沙县支部。直属中共**省临时省委。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古田会议之后,为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率红四军进入宁化、清流、明溪(归化),建立红色政权,革命烈火迅速在*北燃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著名词篇《如梦令.元旦》中所描绘的壮美场景,正是当时**如火如荼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1930年6月,中国红一方面军在长汀成立,*北各地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形成中央**的东北门户和联结闽浙赣的交通枢纽,是中央**的战略要地。*北**的许多政权建设经验是中央**政权建设的基石。

(二)一代伟人革命实践的地方,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29年红军三次入闽创建革命根据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为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在这里,同志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特别是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是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可以说,新型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

(三)五次“反围剿”起过重要作用的地方。为粉碎反动派的第二、三、四、五次反革命围剿,、、等先后进驻建宁、泰宁。在建宁,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最后的具有决定性一战的胜利。为此挥笔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光辉词章。、、等中央领导在建宁期间,在这里形成了许多反“围剿”的重要战略决策,取得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重大胜利。

(四)是为红军长征作出贡献的地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有两个在**的长汀和宁化。*北**直接参加红军、新四军游击队的人员达10万以上,其中有3万人参加长征,约占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三分之一。红三军团第四师从宁化出发向江西于都集结,开始长征。在关系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由宁化籍红军战士为主组成的红三十四师担任后卫任务,与数十倍敌人浴血奋战,血染湘江,壮烈牺牲。红军到达陕北后,一万多宁化籍红军战士幸存的仅58人。

(五)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的地方。*北**是中央红军提供给养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筹集款项、募集草鞋、衣服,赶制大量军需用品来支援红军,从物力上、财力上为红军反围剿和长征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北共有革命基点村1485个,在册革命烈士28406名。被反动派毁灭村庄达834个,烧毁房屋18.8万间,被灭绝6万余户,被杀害17余万人,五老人员21785。1955年全国授军衔时,**省籍将军83人,其中**占87%,成为全国著名的“红军之乡”、“将军之乡”。这是中央**的骄傲,也是中国革命的造福。

(六)坚持革命斗争“红旗不倒”的地方。*北**是中央红军扩红支前的重要区域之一,**人民踊跃参军,为红军输送了最鲜活的有生力量,壮大了革命队伍。红军北上抗日后,中央**的斗争环境日益艰苦恶劣,在**老区人民的支持下,龙岩、三明**、老区继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大田县武陵乡为中心成立了闽委,建立了抗日武装,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5月,省政府内迁永安,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和进步学者也汇聚永安,永安成为当时东南进步文化活动中心。

二、**省*北原中央**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原中央**县的发展始终十分重视和关心。总书记继1999年亲临龙岩之后,2006年1月又第二次亲临我省龙岩和永安,充分肯定了**省中央**的发展变化,并表示中央将会继续支持**、老区的建设与发展。6月,总理专程到龙岩视察灾情时,对关于请求国家对中央**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的请求给予了肯定,表示将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政策、基础设施项目上支持**、老区的发展,并建议**省委省政府在工作和运作机制上加强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在制定规划、研究政策、推进项目和安排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贷款专项扶贫资金,特别是在农业、水利、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安排、资金补助和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布点等方面,均对革命老区(原中央**)给予了一定倾斜。在历次确定和调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时,均对革命老区适当放宽了标准,给予相应照顾。中央财政自2001年起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单独设立了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以龙岩为例,全市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996年以来,共得到国家2亿元的资金支持,国家财政每年给予300多万元的补助。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海西发展战略以来,*北**县积极融入海西建设大局,把中央**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

龙岩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前、通、借、联”发展要求,借助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对内联结等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和闽粤赣边生态型枢纽,努力发挥龙岩在海西纵深推进中的前锋作用和**、老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效。龙岩市2007年与2003年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77.3亿元增加到556亿元,年均增长12.6%,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75亿元增加到248.6亿元,四年累计628.9亿元,超过前25年总和,财政总收入由39.95亿元增加到96.5亿元,年均增长24.7%,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2亿元,增长4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8.9亿元,增长30.5%,财政总收入64.3亿元,增长27.6%。

三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前锋、基地、枢纽、支撑”的发展要求,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经济社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551.3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比上年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14亿元,增长50.5%;财政总收入53.29亿元,增长23.9%,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7.49亿元,增长24.8%;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增长17.4%;外贸出口8.09亿美元,增长5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28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46元,实际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141元,实际增长7%。

可以说,近年来是中央和省委扶持老区发展政策力度最大、老区改革持续推进、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取得较好成效的阶段,这为老区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省原中央**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1、经济发展滞后,龙岩市2007年人口占全省的7.7%,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78.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7.5%和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据调查的三明五个**县统计,2006年人口占全省2.5%,但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9.16亿元,占全省的1.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12亿元,占全省的0.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7亿元,占全省的0.97%。群众收入偏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6元,比全省同期低53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6元,比全省同期低519元。2、产业基础较差,重大产业项目少,经济发展缺乏大型企业支撑。2007年龙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占全省的5.9%,亿元以上企业数仅占全省的3.7%。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煤炭、建材、钢铁等资源型产业还占很大比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艰巨。3、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拉动的大项目,经济增长后续乏力。如三明市今年市级139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工业项目数量占54.68%,但投资规模仅占21.76%,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还有待增强。

(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北老区基础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还相对滞后,与老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有距离。1、交通问题非常突出。龙岩市全市建成高速公路仅174公里,尚未形成网络。对外通道明显不足。二级以上公路仅占规划总里程的50%,等外路里程多,有5000公里的农村公路需新建或改造。三明市有四个**县目前仍处于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等“三无”境地;同时,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紧缺的问题突出。2、电业发展严重滞后,水利设施普遍老化。3、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综合生产能力低,水土流失治理艰难。

(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欠帐较多。尤其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社会保障水平低,以龙岩市为例,全市城市低保为人均月补助88.1元,位列全省后列,企业退休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低保水平和覆盖面都较低,农村养老覆盖率很小。目前,全市还有50%的村未通自来水,35%的村不通客车,63个村无村部,164个村无医疗所。在医疗卫生方面,设施陈旧,骨干匮乏。从调查的三明五个**县看,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6.22%,53个卫生院中有的设备总值不足10万元。

(四)县乡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龙岩市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上划中央级收入比重大且逐年大幅上升,2007年达到62%,高出全省16.5个百分点,为全省最高。全市有6个**县是财政转移支付县,要靠转移支付缓解财政困难,维持正常运转,而政策性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去年武平、长汀、连城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26亿元、1.38亿元、1.36亿元,但支出高达4.1亿元、4.9亿元、4.3亿元。到2007年底,全市县乡负债面达98%,债务总额43.5亿元,其中县级34.7亿元、乡镇8.8亿元。三明市调查的五个**县全是财政转移支付县,2006年财政总收入4.77亿元,占全省的0.47%;2006年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89亿元,占全省的0.53%,仅占财政支出的1/3左右。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目前五个县还有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5.14万人,占总人口的5.8%。因道路硬化等,村级负债严重,公益事业无钱办,村级组织运转非常艰难,严重的地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对今后老区发展产生影响。

四、**省原中央**县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劣势的限制,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原中央**地处偏僻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信息不灵、教育文化落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八个设区市(扣除单列的厦门市)财政收支总数在全国仅排名全国15位,只属于中等水平。而*北原中央**,虽然在中央和省的重视关心下,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去年,龙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6亿元,仅为福州市的28.1%、厦门的40.4%、泉州的2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福州市的66.7%、厦门的32.1%、泉州的66.0%。三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51亿元,总体还落后于龙岩。随着宁德核电、莆田lng等项目的推进,原来处在同一发展层面的几个地市已赶超龙岩、三明。

(二)政策支持和长效机制欠缺,“政策的洼地”不利生产要素集聚。由于政策的一刀切,没有特别有效的对原中央**扶持的法律支持和长效机制,造成了我省中央**在享受政策方面,既体现不了东部的优势,也得不到中、西部的优惠的两难境地,“政策的洼地”造成的“外部要素难以集聚,内部要素流失”,是**发展的现实困难。建国以来,**地处沿海对台前沿,在享受国家政策方面被“边缘化”,得不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后,龙岩、三明作为“东部的西部”,在享受东部的扶持政策方面“先天不足”,在国家出台支持东部政策时,由于龙岩、三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有效利用,而且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不少方面*北不如沿海优惠。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区域发展的政策不断调整,因为**属于东部地区,很多原来的发展扶持政策调整或取消,新出台的扶持西部、中部等政策又无法享受。如江西的老区和原中央**,经中央批准已有四个市比照执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范围,有41个县执行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而**省目前没有一个**县列入此政策范围。在水利项目赣南因享受西部政策国家补助的标准以按项目总投资的70-80%申请,而作为东部地区的龙岩、三明(原中央**县)却只能按项目总投资的20-30%申请;卫生院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赣南可低至20%,而作为东部地区的龙岩、三明(原中央**县)却要求不低于70%。

三)由于历史欠帐过多,社会保障负担重,公共服务压力大。我省原中央**县由于自身发展条件较差,加之在革命斗争时期遭受严重的战争创伤,建国后又长期处于对台斗争前沿,影响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基础很薄弱,一些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态,长期以来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中央**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如较高的优抚支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维护、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等优抚安置单位建设、革命“五老”人员优抚支出、革命基点村建设等,社会保障负担重,公共服务压力大,也影响了中央**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思想认识不足、观念陈旧。从主观上看,有的同志革命老区、中央**意识还不够强,对老区建设特殊意义认识不足,工作还不够到位。部分老区群众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市场观念比较淡薄,小富即安、小农思想、小步渐进,缺乏竞争意识和敢闯敢干的精神,有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革命老区、原中央**基层组织薄弱,也是造成革命老区、中央**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五、加快**省原中央**县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央**建设正处于上下同心、群策群力的大好时机,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加快中央**的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要加快我省中央**发展,必须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大力度的、创新性的具体对策,把中央**发展作为一种制度来扶持,来发展,走开放与开发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道路。

(一)加大宣传、弘扬精神,营造关心、支持原中央**发展的氛围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更不能忘记**人民。中央**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特殊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但从发展现状看,由于客观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央**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许多地区仍然是贫困地区、灾害多发区,因而由政府财政给予相应的扶持和补偿是十分必要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加强对革命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在全社会中营造关心、支持革命老区、中央**发展的氛围,树立和弘扬支持中央**发展是一种“感恩回报、关心补偿”的理念,不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老同志的感情和恩赐”行为。

(二)加大国家对原中央**县的政策扶持力度

1、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扶贫开发以及其他政策等方面,要对原中央**县予以“同等优先”的照顾。扶持革命老区是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对中央**这种标志性老区,中央政府应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对中央**发展的深切关怀,也对中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特殊贡献和重大牺牲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回馈。扶持措施应立足现有中央预算科目框架下,加大对中央**老区基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应随预算规模大幅增加的同时,相应增加老区资金的资金规模,并对原中央**给予特殊倾斜。(1)将原中央**县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地区,全部中央**县(市、区)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扶持。(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鉴于**省中央**几十年扶贫资金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并协调相关部门,逐年按比例增加中央财政对中央**扶贫资金的安排。(3)扶持中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中央**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国道、省道改造和战备公路建设项目,汀江、沙溪河流域、闽江源治理项目,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在建设资金方面尽可能安排国家政策性贷款和专项建设资金,不留或者少留资金缺口。(4)扶持中央**产业发展,本着“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将中央**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电、高新技术企业,视同中西部地区的同类项目予以确认为鼓励类项目,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央**扩大对外开放,享受进口设备免税政策。(5)加大对中央**社会事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参照中西部地区,争取国债和财政资金补助与地方自筹70:30比例予以补助,扶持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的提升改造,扶持红色旅游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央**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参照赣南地区比照国家西部政策扶持。**省中央**和赣南地区作为原中央**,地理位置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面,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沿革,都是山水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地都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较少,都是原十八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贫困面都较大。从去年的地方级财政收入来看,赣州38.9亿元,龙岩36.7亿元,三明27.5亿元,可用地方财力基本相当,由于赣州享受西部扶持政策,中央财政补助部分远大于龙岩、三明,去年赣州实际财政支出比龙岩多56亿元,目前**、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对参照实施西部地区政策反映越来越强烈,迫切希望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重视和解决。为此,我们要继续向中央呼吁:加大对中央**的扶持力度,同时把**中央**作为参照赣南地区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扶持,进一步推进中央**又好又快发展。

(三)科学制定革命老区(原中央**)发展规划。

老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区,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扶持老区特别是原中央**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加快革命老区(原中央**)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新时期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指标任务和实施步骤,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提出扶持革命老区的具体政策措施。建议中央尽快组织有关力量编制《全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根据各地的资源秉赋和实际情况,把原中央**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以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科学制定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革命老区、中央**建设。

(四)省委、省政府要加大和落实对**原中央**县的各项扶持措施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加大对**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央**加快发展,中央**的发展将成为海西经济区的短板,将影响海西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老区大省,我省有必要先行先试,在两个“先行区”建设,在加快革命老区、中央**发展上,进一步加大和落实对革命老区、中央**的各项扶持措施。

1、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坚持不懈为老区办好事实事。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闽委办[2007]54号文件),在所有的工作当中都体现对老区的倾斜,包括政治上的倾斜,扶持上的倾斜,政策指导上的倾斜,切实落实好对老区“八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到“八个优先”。并把为老区办好事实事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坚持下去,积极支持配合、跟踪督查,认真抓好实施,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确保办实事项目的按时保质完成,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切实帮助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把国家给我省中央**县的转移支付和各类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地落实好。省有关部门要帮助原中央**的市、县政府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革命老区、中央**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要求,理顺工作渠道和各类资金的扶持渠道,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加大自身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地落实好。

3、加大对中央**欠发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大,从协调区域发展的角度,也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央**欠发达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在中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的基础上,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根据省级财政能力的提高,加大省级财政向**县乡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率先在*北原中央**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我省作为我国沿海发达省份,应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在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做出表率,对*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区予以补偿,考虑*北地区是属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并在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五)加快老区立法,进一步完善国家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由于老区分布广、比重大、底子薄、基础差,虽然进行多方面扶持,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不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彻底改变老区面貌,既对不起革命先烈,对不起老区人民,又直接影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要真正体现十七大报告精神,切实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就必须把老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把老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议尽快组织制定相关老区立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国家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明市已就有关老区立法的制定提出了议案、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在多年的努力下,老区立法已取得初步成效。省委、省人大也要尽快制定和出台《**省老区发展促进条例》和我省中央**经济社会发展5-10年规划,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省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的实施细则,明确我省中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向,明确省直各部门支持中央**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项目、资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促进我省中央**县达到我省中等发达县的水平。

经济社会调研篇8

一、基本情况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源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2、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委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贫困。

3、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4、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5、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设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四村具体目标,应扎实抓好以下工作,切实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加大帮扶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仍需从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支持。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特别是干旱年景,群众生活用水却极为困难,更谈不上生产用水。因此,除完善现有水利设施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家庭水窖,田间水窖的建设上来,争取80%以上农户建有水窖,省效缓解缺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2、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进行产业的培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抓好传统支柱产业烤烟外,应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药材、养殖等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走多业并举的路子,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科技培训,实现增产增收。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农村适用科技特别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针对不同产业及各个时节,有针对性邀请相关方面的科技人员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以科技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发展。

4、做好宣传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已到了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鼓励农民承包土地适度流转于种田大户、种田能手上,特别象靠临矿山的村民小组更应如此,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是相应的合作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5、提升品味档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当地起步早,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车流、物流的增多,第三产业发展在该村委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应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支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