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本土学历提升8篇

时间:2023-10-11 10:06:01

本土学历提升

本土学历提升篇1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 历史教学 口述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83-01

随着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实施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史料。而乡土历史的教育,是―般国情教育的一个缩影。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乡土历史是学生生存环境的历史,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历史,学生的祖辈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可能事件就发生在学生居住的地区,就是学生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好像手捧一杯茶,拉过一把椅子可以促膝长谈的对象。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具有亲和力,既可改变空间上的遥远,也可缩短时间上的距离,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的,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此外,乡土历史的学习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我们黔东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寨,飞檐翘角、古朴坚固的鼓牵精描细绣、风情万种的民族服饰,嘹亮悦耳、情深意长的歌,饱经沧桑却依然静默屹立的古城,还有清秀的山,灵动的水,坚毅的苗侗民族……在教学中把乡土历史融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是时代所求,素质教育所需,且能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型的民风民俗和道德习尚,为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乡土历史具有生动、具体、真实的特点,便于学生感知、接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好素材。如学习《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左”倾错误做法和“”危害的理解。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向附近的长辈了解1966-1976年间发生在本地的重大事件,并记录长辈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或认识,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录音、录像,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这些收获。这样不仅诠释课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维护社会安定的意识,结果可谓是水到渠成,重点迎刃而解,难点不攻自破。

二、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时空的间隔,距离我们的现实一般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乡土历史是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运用本乡本土的史实来补充课本教材,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距离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如学习到农民起义时,我便要求学生收集黔东南民族苗族英雄张秀眉反清起义的历史史实及图片,甚至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去到张秀眉起义屯兵的地点--雷公坪考察。再如讲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时,让学生亲自到黔东南黎平县考察黎平会议会址,通过收集资料同学们认识到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前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对祖国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充实了教材内容,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也使学生对家乡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倍感亲切、自豪。

三、乡土历史教学让学生融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这样断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和谐发展,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兴趣是主动追求知识的前提之一,是学习的先导。乡土历史讲的是发生在本乡本土的事,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学习起来倍感亲切,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为相比而言,学生是更乐于去探究家乡的历史的。如学生在对黔东南苗侗乡土文化的收集时,了解了一种刺绣---锡绣,这是苗族同胞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美的展示,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妇女用针做笔,用线做墨,用布做纸,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书写她们的历史。同学们在采访和了解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历史并不是那样不可捉摸,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实,并且真正领悟到历史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素养是多方面的,如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在学习之余查阅资料给同学们分享黔东南的历史:春秋以前,黔东南被称为“南蛮”或“荆蛮”之地,属柯国和楚国的黔中地,后分属夜郎国。秦时置黔中郡,汉时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今从江、黎平、锦屏、岑巩和镇远县等地均属武陵郡的镡成县和无阳县,无阳县即今镇远县的前身。在隋代属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为“道”后,属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分属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广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改土归流”“开辟苗疆”,遂废思州宣慰司,分置镇远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隶属贵州布政司,黔东南也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清代区划基本袭明代。民国初改府、厅、州为县,今黔东南辖地分属黔东道和黔中道,黔东道驻镇远,领26县。1935年,政府在镇远设置行政督察区,所辖县区划多次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东南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开辟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何运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应使之与历史教学相辅相成,完美结合,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还能扩大了学生对黔东南的了解和认知,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也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充分发挥了乡土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姚锦祥. 乡土史的教学规范问题. 历史教学;2003(8).

[2]程根宝. 中学乡土历史教学的策略构建. 安徽教育2004(1).

[3]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本土学历提升篇2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职语文;渗透研究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8-02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1.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概述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资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文化,从历史开始,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好奇心。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有强大的内化作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内容时,可以同步开展"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趣味活动,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还能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或者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的探究式学习,也是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因此,在实际职业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和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历史学习的长期性课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本土学历提升篇3

一、补充教材,丰富教学

例如,讲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中“秋收起义”这一知识点时,我特地补充了“江阴的秋收起义”中江阴人蒋云、钱振标等革命志士如何领导两次后塍起义,最终取得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农民群众的斗志的事迹。通过补充乡土史内容,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江阴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当然,我在运用乡土史补充历史教材的时候,注意到了这几点:正确处理乡土史与历史教材的关系,只适当补充一些生动的情节,不喧宾夺主,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最终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钓”起兴趣,推动教学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学生喜爱和重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加之教材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离现在的我们太久远,尤其在学到理论这一块内容时,学生尤其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因此,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补充一些乡土史,则可缩短学生与历史的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让学生贴近家乡,贴近生活,贴近历史。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乡土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乡土史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是触手可及。另外乡土史有相当一部分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趣味性强的东西,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课时,我首先展示了刘半农的一张图片,学生因不认识刘半农而感到一片茫然。于是,我接着呈现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让他们齐声朗读这首诗。很多学生都认为它是爱情诗,我适时引导,解释道,这是刘半农先生1920年在伦敦时创作的一首白话诗,是在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本诗中出现了“她”字,但在刘半农之前中国还没有开始使用“她”字,也就是刘半农第一个开始使用“她”。“她”字的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它不止对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让中国的女性在文字上有了一个专有的位置,我们女性同胞们应该感谢他。这首诗道出了刘半农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家乡的心声,他来自哪里?中国江阴。此话一出,学生一片哗然,从学生的眼睛和神情中,我看到了骄傲,这是对作为同是江阴人的骄傲。最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钓”起来了。

三、培养情感,升华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资源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力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家乡是生我养我之地,每个人对家乡都怀有特殊的情怀。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因此,课堂就成为乡土史教学的主要阵地。

例如,讲授《解放战争》一课时,我就适当地补充了江阴渡江英雄第一船和江阴要塞起义等有关乡土史。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王小弟的英雄事迹:“这是一艘普通的渔船,却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如今这艘船成为了千舟竞发、一帆当先的渡江战役的象征。” “江阴要塞起义,打开了军长江下游防线的重大缺口,使渡江部队切断了京沪线。此次起义在为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中具有战略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少量的牺牲换取成功的重要起义。”此举让学生与英雄人物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生对家乡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情感体验,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油然而生。

四、提升能力,有效教学

本土学历提升篇4

本土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0-03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中学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以开展搜集、整理和研究本土文史资料的活动为载体,深层次地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是使学生增进道德素养、塑造高品位人格、提升学习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校本课的提出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

(一)校本课立足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

新时期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目的上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方式方法上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对学生走上社会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可持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适应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级中学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的重要职责,必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们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以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全新要求为依据,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我校申报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

(二)校本课立足于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小国寡民的分裂主义等势力日益威胁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我国新疆地区的“东突”分子、地区的分子以及台湾地区的分子等活动日益猖獗;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渗透活动日益加剧,这些都在危害我国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尊严。我国当代青少年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未有亲身经历过战乱频仍、国家分裂、领土丧失等社会灾难,其居安思危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维护民族团结、捍卫领土完整是政府和军队的责任,而对人人有责的认识模糊。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统一祖国、防止分裂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本土文史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代、近代和现代维护民族团结、捍卫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是学生喜闻乐见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三)校本课立足于充分发掘与利用本土文史资源

全国各地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源,这些爱国志士、革命志士的事迹是开展校本课程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充分挖掘与利用本土文史资源作为载体,以开展校本课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平台,可以切实有效地对高中生进行励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广西钦州拥有作为“全国一百个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刘永福和冯子材的故居,拥有抗日名将蔡廷锴在桂南会战中驻扎灵山县指挥抗击日寇的纪迹。近代出现了打败过帝国主义列强的著名英雄冯子材,出现了援越抗法、在台湾抗日浴血奋战、誓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刘永福。抗战期间广西爱国志士和人民英勇抗击日寇,参加过血战昆仑关的战斗等。这些惊天地动鬼神的英雄事迹在本土广泛流传着。“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可使学生从中接受励志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目前,以本土文史资源为载体,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成熟的经验更是很少见。因此,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科学而严谨

要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进程。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和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此课题要使学生在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实现认识的两个飞跃,应该采取以下操作步骤。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发掘本土资源,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和组织学生瞻仰文史遗迹,调查、搜集、整理正史资料以及民间流传的文史资料,使学生们对历史名人尤其是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在本土抗敌、捍卫国家和领土等事迹形成感性认识。

(二)正确引导,使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理性认识。开办有关讲座,引导学生查阅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整理有关文史资料,使学生对本土历史名人尤其是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立体的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自学研究、质疑发问、升华认识。探究本土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在全国抗敌卫国斗争中的历史意义,以及其思想动因与现实意义。探究个人与民族、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从了解家乡升华到热爱家乡,从了解民族与国家历史升华到热爱民族与祖国的新高度。

三、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学得有劲头,学习效果才会好。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选择恰当的载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实现如期的目的。为此,课题组选择在本土流传十分广泛、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刘永福、冯子材、蔡廷锴抗敌卫国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料作为自主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载体;并且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由感性认识(感知现象)到理性认识(理解实质)的研究步骤。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成熟”、表现自己有能力,初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那么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群众、实地调查,亲自动手查找、记录、整理文史资料,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自己思考探索而得出结论;从了解本土文史资源升华到热爱家乡,从了解我们伟大民族与祖国升华到热爱伟大的民族和祖国。为此,课题组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1.近代、现代历史课与语文课、专题讲座相结合,发挥学科互补的作用;校团委会、学生会组织学生参观故居,凭吊旧战场等历史遗迹,走访调查群众等,采取协同攻关的方式方法。

2.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组老师指导下,学生走到社会上、深入社区里、走到群众中调查了解,翻阅历史文本、查阅文史资料,亲自整理归纳、研究探讨、得出结论。

四、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实际发掘本土文史资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课题组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深入社区,瞻仰刘永福、冯子材故居,参观蔡廷锴部在桂南会战中的战场遗迹,调查了解本土抗御外敌入侵、捍卫国家领土的文史资料,开展了解本土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发起了采集本土抗敌卫国故事征文比赛。

学生们采访长辈、邻居,查阅《灵山县志》《钦州志》《蔡廷锴自传》《广西通史》《广东革命斗争回忆录》等文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家乡近代历史上在抗敌卫国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刘永福和冯子材等英雄的事迹,抗日名将蔡廷锴率二十六集团军将士抗日战斗的故事,本地爱国志士、人民群众同日本鬼子进行的殊死搏斗的有关故事,写出了700多篇文章。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本土近代英雄人物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俯拾皆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讴歌,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社会调查活动,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也使学生增强了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以参观与瞻仰本土文史遗迹、拍摄本土文史遗迹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亲自观察、感受、拍摄本土文史遗迹,产生一大批优秀摄影作品。课题组从中选取部分优秀摄影作品在全校展示,对学生们产生很好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包括开办讲座,查阅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整理文史资料。

学生们搜集本土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料,记录抗敌卫国英雄们的感人事迹,撰写爱国志士与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初步掌握了比较分散的、带有个人感情倾向的感性材料。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课题组因势利导,在历史课、政治课或主题班会上采取宣讲、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本土文史资料,积极地到本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关于本土英雄人物事迹的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采访本地老人,进一步挖掘群众流传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文史资料的做法,培养了学生社会交际和调查研究等综合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课题组邀请对本土文化与历史有较深研究的灵山县文联主席给学生作了题目为《蔡廷锴将军在灵山》的报告,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题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土文史资源,使这些文史资源变成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活教材,促使学生们主动地搜寻、整理本土文史资料,对本土抗敌英雄和爱国志士形成了客观的、完整的、立体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自学讨论、质疑发问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方法。探究本土爱国志士浴血奋战行动的思想动因,及其在全国抗御外敌、捍卫领土斗争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此,课题组举办辩论会,举办论文比赛,使学生交流了体会,加深了认识。

课题组和本校历史组联合举办了论文比赛,探讨近代历史上广西出现刘永福和冯子材等英雄人物的人文环境方面原因,探讨他们成为抗敌英雄的思想动因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近年来,某些国家公然挑战我国领土。捍卫国家领土是政府和军队的职责,也是广大青年一代当仁不让的责任。利用本土文史资源,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本土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立志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提高了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协作攻关的能力。

本土学历提升篇5

关键词:历史课程;开发乡土资源;实践;探索

一、历史课程开发乡土资源的实践

1.在新课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组织全体历史老师投入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中来,根据每个老师的知识优势、年龄优势、区位优势,安排具体的调查研究课题,系统整理,形成完整的课程资料。

2.在资料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研究活动和进一步的修改讨论,有的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让学生参与讨论,收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提高课程资料的完整性和教学实用性,保证课程资料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将资料印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安排历史老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视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和直观感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目前,我们已经开发、收集和整理的历史乡土课程有:

第一讲:安阳历史沿革编写(整理出7个历史时期)

第二讲:安阳风土民情编写(整理出12种民俗)

第三讲:安阳历史名人编写(整理出10位历史名人)

第四讲:安阳名吃名产编写(整理出11种特色名吃)

第五讲:安阳名胜古迹编写(整理出21个主要代表景点)

第六讲:安阳殷商文化编写(整理出3个专题12则目录)

第七讲:安阳之最编写(整理出14个专题)

二、历史课程开发乡土资源的探索

1.“乡土历史课程”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定义,它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性和方向性。

2.开发和挖掘乡土历史课程应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个部门重视,加强地方历史的档案管理和记载编写工作,让历史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前进,让教育和教学有广泛的社会资源的支撑。

3.历史老师在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使命感,为学生、家乡、社会、祖国以及教育和人类作出自己更多的贡献,增强历史老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研究的兴趣。

4.学校领导要为乡土历史课程的开发和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以及物质经费上的保证。促进教师和学生了解、热爱、建设家乡的热情,进而增强奠定和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土学历提升篇6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03-04

本文所讨论的乡土历史课程及教学,限定在基础教育领域。

记得英国的课程专家曾就乡土历史课程的学习时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即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当学生欲进行系统的历史学习时,本着地域位置“先近后远”的原则,先由家庭(家族)的历史出发,进而涉猎社区(乡土)历史,再到本国史,最后才是外国史。这个观点为很多国家所采纳,有些国家即便未在本国史的系统学习之前专列乡土史,其本国史的开篇部分也总不忘先从家庭(家族)的历史引出,进而涉及社区(乡土)史,然后才算“言归正传”,开始本国史的学习。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世纪也曾采用这种历史学习的序列。中国大陆在最近的五六十年中,则多将乡土历史的学习置于中国史与世界史(严格意义上似应称为“外国史”)之外的“辅助”地位,也就是所谓“结合乡土历史资源”开展教学,或者虽将乡土史课程单列出,但设置上则作为选修,其从属性的地位不言而喻。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对于乡土历史教育的逐渐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地位似有所抬升,但其从属性的地位并没有本质性改变。这一时期,乡土历史教育自民国后再度被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即所谓“爱家乡是爱国家的前提”。基于这种观念的乡土史教学也以获取可信的历史知识作为强化这种教育的前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由知晓而生关爱之心”。这种认识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既然以获取知识为基准,以知识直达思想教育为鹄的,那么严格意义上讲,不必走出校门,在课堂上由教师“布道”乡土历史知识,岂不也能达成这种目标?这也就难怪,直至今日,乡土历史教学能以穿插式、专题式进入常态课堂,已属不易,间或有抬出“读了常易忘记,做过遂入人心”的教育心理学理论,采用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学习方式开展教学的,其基本的立足点也异化为“实地去看看”或“了解到真相”,即认定借此可获取无可置疑的历史知识,因而也就很难说这是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更谈不上史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及贯通了。

如果我们对这样的观念,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教学现状习以为常,乡土历史的教学恐怕也就无所谓前景而言。好在当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渐人人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这样的观念及现状,因而也就觉得乡土历史教育的目标内涵应予拓展,乡土历史教学中的史学思想方法应当彰显,乡土历史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实质性的完善,或许只有这样,乡土历史教学才会有新的前景。

一、拓展目标内涵

当下的课程改革,认定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因而,乡土历史的教育自然也应以公民教育为目标。毋庸置疑,爱国家爱家乡仅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民教育还包含着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以及仁爱与包容、自由及民主、反思和批判等内容。

因而也可以这样说,爱国家从爱家乡做起,关心国家、了解国情从关注身边的人文历史开始,从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应该把乡土历史教育抬升到公民责任、公民人格的培养角度去审视。透过乡土历史,固然可以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振兴祖国大业,唤起他们自立世界之林的公民觉悟,也能激发其传承人类文明、保护文化遗产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或许更为直接,更具显性的操作价值,所以理应成为当下乡土历史教育致力的方向。

不难想见,因为了解家乡数百年来石拱桥建造的历史,因为目睹家乡古石拱桥当下堪忧的维护现状,便油然生成“保护家乡古石拱桥”的意识;因为了解到虹口八字桥畔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因为惊诧于当今来往于八字桥旧址的人们已普遍遗忘了那段过往,便觉得应该自发编制、分发宣传页提醒人们勿忘前事;因为了解到霍元甲及精武体育馆的历史,因为感慨于旧址的荒废及旧事的湮没,便奋笔疾书,呼吁有关部门善加管理,并希冀将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直至事成。不甘于仅是知晓过往,不甘于将历史承载的爱国之情仅是蕴于胸中,而是秉承公民的责任,通过具体的行为将这种“知”与“情”,化解“惊”与“忧”,这种不甘于“坐着说”,而是“起来行”的观念及实践,这种由自觉、倡议、激发周遭更多的人来关心身边历史的人文情怀,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的体现。

二、贯通史学方法

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审视,历史无疑是基于史料证据和视角的解释。因而,历史并不是不需要怀疑和证明的,那种把历史当做绝对客观真理的做法,极易导向历史认识的教条主义或是虚无主义。同样,因为将历史学习定位于“绝对相信”,历史教学也就很容易陷入“背多分”的泥潭。

历史认识是基于史料证据的。从史料学的角度看,乡土历史的学习会更多地用到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这便与学习中外历史课程的常态教学有很大不同,因为常态教学是相对偏重文献史料的。虽说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但其毕竟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口述史虽然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但其毕竟扩展了获取证据的渠道及数量。史料的求证过程是“疑”字当先的,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排除了这种“疑”,方可获得可信的历史。因而,发掘并借助实物、尤其是口述史料学习乡土历史,对学生史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而言大有裨益。当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尽可采用文献、实物与口述三类史料参证及互证的方法,以形成历史认识的证据链,能够有效提升认识乡土历史的信度与效度。

以上文提到的“家乡古石拱桥的保护”为例,学生由当下家乡古石拱桥的现状引发忧思,接着便可从区(县)志、镇志及有关档案文献中搜集并摘录关于家乡古石拱桥建造的年代、人物、背景、作用等历史信息,将其整理成表,进而在地图上标示;在文献检索时尤其要注意古石拱桥的原始照片,可复印后贴在表图的相应位置。然后,采用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并行的方式推进。实地考察这些古石拱桥的现状,并以笔记报告辅以摄影、摄像方式(这便是获取实物证据了)记录下来,根据受损及保护隋况分成若干等级,在表图上做好标记,最好把历史上的原始照片复印件及实地所摄的照片置于相邻位置,以便于比较,从而更好地说明问题。同时,可以访问生活在古石拱桥附近的老人,请他们谈谈对这些桥的印象,说说这些桥的历史,同样以笔记报告辅以摄影、摄像方式(这便是获得口述证据了)记录下来,在表图中做好标注。最后,把文献、实物、口述三方面的证据摆在一起,互相印证,去伪存真,留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便可撰写关于“家乡古石拱桥的历史及保护现状”的调查总报告。之后将报告文本以书面形式递交有关部门,以此呼吁保护古桥建筑,珍惜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如上乡土历史的学习过程,其对于各类史料证据价值的认识无疑会有所提高,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有所帮助,这种浸润着史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式,便是在倡导历史学习“疑而求证,证实方信”,“无征不信,孤证不立”的思维品质,较之一味传达所谓“绝对可信”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方式,高下立判。其实,上文提及的“八字桥的回忆”和“精武体育馆的历史”两例,也可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学习。

历史认识不仅是基于史料证据,也是基于多重综合视角的。因而,乡土历史教学一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一样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有重点地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联系、特征、作用与影响;一样可以指点学生运用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创新意义的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解释与评价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特点及贡献、作用与影响;也一样可以点拨学生运用时间与空间、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量变与质变、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的概念和范畴,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但审视乡土历史,或许最重要的视角还在于从乡土的历史管窥国家的历史,构架起乡史与国史之间的关联。如何从近代乡土历史及其家乡生活习俗、人物命运的变迁中透射出国运盛衰的跌宕起伏?如何看待国家历史的荣辱嬗变、社会思潮的喷涌碰撞投射到家乡历史的变化轨迹,乃至乡里乡亲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何从乡史与国史相似的发展墨迹中看出细致的差别?如何从两者间不同的表征中看破其内在的联系?

以上文提及的“精武体育馆”为例,对于这样一个近代历史文化的遗存,其认识既要置于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民族觉醒、民族抗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又应关注清末民初武术是如何被抬升到国术地位,“以武保国强种”的社会思潮如何激荡普通民众心灵的时代特征,还须揭破为什么要在上海这个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创办精武体育会,同时点明以霍元甲(尽管他不是上海人)为代表的近代武术家倡导“弘扬爱国、正义、修身、助人的精武精神”背后的传统文化因子。如此,就将一个历史遗存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视野下来看待,所谓“物中有人,物中载史,物中蕴魂”,从而赋予了历史认识所需贯通的史学思想方法。也只有这样,方能真正窥破今天对于保护精武体育馆、弘扬精武精神的现实意义,乡土史的学习也就在这意义上有了“精气神”。

三、完善学习方式

如果说拓展乡土历史的目标内涵,是为了使学生由知晓而理解,由理解而热爱,由热爱而形成保护传承之心的公民人格意识,那么,贯通史学思想方法则将这种知晓和理解赋予了讲证据、重逻辑等史学特有的理性,从而使历史的学习方式更趋完善,也显得更有质地。

乡土史教学中史学思想方法的传达,离不开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模仿与迁移;学生模仿与迁移的前提是教师的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便是接受与理解)。因而,即便是今天常态课堂中,以“穿插式”“专题式”引入乡土资源开展学习的,教师也务必要基于“我们如何知道(过往)”,“我们如何认识(历史)”的史学思想方法作出相应的示范,即重在对引入资源的证据价值进行信度与效度的判断、揭示,重在对引入资源的释史视角进行逻辑分析、比较,而绝非导向。对历史资源、历史信息的盲从偏信。尤其不要出现“拿当下的实物照片叙述过往的历史场景”,“拿单个人缺乏旁证的口述揭示历史真相”的荒唐逻辑,至于拿某些“戏说”历史的影视片段说事,所谓展现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就更要不得了。

乡土史的学习方式要以史学思想方法作为主轴,甚至是核心,仅仰仗教师示范是不够的。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机缘,学生的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比对排梳等,是推动模仿与迁移史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参观“一大会址”,考察家乡的历史场馆,还是针对移民城市的特点探究“家乡的居民从哪里来”,抑或是以家庭账本、票证为载体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又或者是以家乡的作坊、邮局、报馆、交通、学校等管窥近代包括经济、市政、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在内的发展轨迹,凡此种种,均要着力体现对考古发现、档案文献、笔记回忆等不同资料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的认识;致力于对包括小说、诗歌、楹联、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作品在内的各类史料价值的判断;重视“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的区别,明了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历史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习惯于以多元视角综合解释与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明成果;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乡土史的学习必须运用以上史学思想方法而达成学习方式上的实质性转变。也只有这样,当学生以一个乡土史问题的探究作为自身综合素质评价的课题时,才能显现出其特有的质量与水准。一是在选题上会显得颇具匠心,至少会使人觉得具有家乡的文化情结;二是在探究方式上显露出史学的专业意识,即借助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获取资源,并引入了史料价值的判断和历史认识的多维视角。因为有自身基于乡土意识的实践经历和心得感悟,就有可能规避人云亦云的误区。至少,比起选择一个大而无当,或前人学者已做过深入研究的非乡土史课题而言,在缺乏新材料的大前提下,以一个十来岁中学生的阅历与感悟,要想另辟蹊径找到新视角对历史再作诠释,几乎无望。比之简单地拾人牙慧,乡土史的探究学习还是有望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的。毋庸置疑,借助于史学思想方法的实践,可以转变传统意义上以摘录、汇编、介绍为主要流程的乡土史学习方式,如果能进一步考虑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史学探究能力与课题的规划、组织、协作等运作能力相结合,这便是从本质上完善了乡土史的学习方式。

本土学历提升篇7

(一)初中音乐教学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媒介,做好这一环节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将有利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从初中生的组成来看,当前国内初中音乐教学招收的初中生组成复杂,分布广。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年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明都有着十分吸引人的魅力。每一个初中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初中生置身于其中,也必定会受到中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感染和熏陶,并通过他们独有的方式,不断地向外推介和交流。由此两方面来看,初中音乐教学针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进行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能让他们更加意识到自身使命和任务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国家和人们展现和继承中华文化。

(二)初中音乐教学是一个传递国际正能量的桥梁,做好这一环节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将有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提升

从目前国内初中生的特征来看,他们普遍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上还处在有待提升的阶段。这对于一些意志薄弱的初中生来说,往往会出现信仰迷茫、价值扭曲等问题。在此条件下,做好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不仅有利于保障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困难的抵御能力,快速深入地适应初中的生活,并在不断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传递出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正能量,打破一些人对国人的偏见。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部分初中对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偏见。部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学习能力提升了,初中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另外一些教师认为,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应该让专门的教师队伍去解决这个问题,与自身无关。这导致一些教师在此方面的投入不够,深入程度也不够。

(二)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内容一般集中在一些流行音乐之中,对于弘扬地方文化方面的音乐教育还不够。另外,教育内容更新不够。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内容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形势等结合不紧密,也不够深入。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内容仅仅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三)教育的方法创新不够

目前,一些初中开展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的方法,还十分的传统和老套。大多只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效果不佳。其没有很好地结合初中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没有综合考虑初中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领悟能力、思想意识形态等;忽视了初中生自我完提升、自我完善的引导,使得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方式方法不适应当前初中生自身提高的需求。初中生被动接受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的方式,根本无法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加强和完善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的具体策略

转型时期下,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已经变成联络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我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更新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工作的价值观念

鉴于初中生特殊的心理、思想和政治表现,要做好其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要使得初中生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更强,适应社会的实践性更强,更符合初中生自身发展需求,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开放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价值观。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要不断地向社会开放、向初中校园开放。通过信息媒体、网络新媒体手段等多种现代化的方式向初中生实施正确的引导,提升初中生在现阶段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交汇的生活环境中的辨识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中生对各种社会环境、各种文化思潮等的接受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的教育内容

在当前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内容必须是符合时代要求,与初中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内容的选择上,要让初中生选择与他们的成才观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环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初中生必须在中华文化熏陶的大环境中,积极吸收中华文化的精神,转变自身的生活、学习态度,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向上的、诚实守信的环节特性,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思想得到提升,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三)进一步创新初中音乐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工作的教育方法

本土学历提升篇8

乡土美术幼儿师范教育意义内容质量措施乡土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地域特征和历史痕迹浓厚。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乡土美术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就当前乡土美术在幼儿师范教育中的情况来看,乡土美术教育得到了可喜发展,但也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鉴于乡土美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必须重视教育的质量问题。乡土美术的教育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且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提升幼师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一、乡土美术的内容

乡土美术作为美术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其地域色彩相当浓厚,是一种独具传承魅力的民间美术形式,乡土美术往往是和当地的乡土文化密不可分的,美术在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培育下,成为一个亲民的美术体系。乡土美术和其他的美术不同,更接近寻常老百姓的生活,实用性强,且审美独特。乡土美术的内涵也很丰富,最基础便在于它体现着该地区的自然风貌,其实大自然才应该是最伟大的审美对象,表达自然的风味便是最本真的作品。

不仅如此,乡土美术这个整体,一般是由饱含乡土特征的美术表现及内容来组成的,其中涉及的表达对象更加丰富,包括具有地域特征的多样的生活器具,这些美术成品具有很大的装饰作用,比如用作建筑物上面的彩绘图画、木石刻画,或者是用在服装上的印染花纹、刺绣,当然,生活中的各种民俗剪纸、手工艺品、绳结,以及当作地方景观的雕塑品等等,都是很离不开乡土美术这个重要的元素。乡土美术早已凭借其很高的艺术价值、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国内民间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与现代流行艺术平分秋色,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做着贡献。

二、乡土美术在幼儿师范教育中的情况

1.乡土美术教育的可喜发展

乡土美术是本土文化中的一种常态,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而从未停止自我完善的步伐。近些年的改革大势逼进,我国的乡土文化发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乡土美术的教育也逐渐得到更多重视。国家相关部门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对美术教材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补充。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学习乡土美术时,用的是和含有乡土美术内核的省编教材,课程设置也更多地偏向于这个方面,而有的地区则是把乡土美术相关知识当作自学课程,并将其引进课堂教学中。

2.乡土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

由于乡土美术的教育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土美术教育领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成几种:第一种,是乡土美术教育的核心把握不够准确,许多教育机构的乡土美术教育都是把理论当作关键问题来把握,而忽略了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这就无疑会造成乡土美术教育枯燥无味的印象,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和积极性。第二种,教学办法单调不科学,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乡土美术教育的优点,也忽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情和感受。第三种,乡土美术教学意识不够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这种意识完整地体现出来,依然照旧地运用老一套的规矩来办事,对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及时,学生也不能切切实实地把它当作重点能力来培养。

三、幼儿师范学校开发学习乡土美术课程的意义

乡土美术作为极具地区风貌及文化特色的一大艺术形式,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地区历史的记录和文化的标签,也是多元文化糅合提炼出来的精华,在教学中发掘和传承乡土美术文化是塑造民族精神、保持地方特色的有效手段。而开设乡土美术教学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弘扬其本质的文化部分。

1.乡土美术教育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

乡土美术课程是顺应时展而开设的,它也满足现在加强素质的教育目标。幼师生作为培养幼儿教学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影响着幼童的学习环境,幼师生要加强的不只是自身的知识含量,更要注意艺术情怀方面。幼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入社会大环境中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家乡自然与人文的情感认同。比如幼师生加强对乡土美术的学习,就可以更多地亲近某一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历史沉淀的气息,增加自己的涵养。

2.乡土美术教育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现在的很多地区,基本看不到带来本土特色的城镇、民居、建筑,一切都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手工艺品由于时间人力成本高而不具备高额的经济效益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产的工业科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乡土美术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中国的现代美术也会渐渐丢失赖以存在的基础。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渊源长久,孕育出了无与伦比的乡土美术形式,这是上天的赏赐,不应丢弃。加强教育,是对无形财富的珍惜。

3.乡土美术教育提升幼师生的审美境界

乡土美术,从某个角度上说,是对生活的感悟,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是对民族性格的反映。乡土美术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包括了生活中或高雅或低俗的文化和现象的影子,涉及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等。如果幼师生加强对乡土美术的学习,不仅可以得到全面的知识感悟,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在此基础上,在以后长久的幼儿教学事業中更好地对孩子们进行艺术方面的启发。

4.乡土美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乡土美术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不断吸收地区的新文化,并自行沉淀,它便像一个敦厚的老者,一边记录,一边讲述,像后来的人们讲着千百年前的故事。幼师生加强学习各种文化背景中各异的乡土美术,可以使他们走进不同的地区环境氛围中去,在各种审美情怀和差异性文化的熏陶下,不学会用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得到独特的艺术审美体验。如果幼师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风度和素质,将能够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以一种大师的气度去教导学生,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审美,教他们更好地做人和生活。

四、怎样提升乡土美术在幼儿师范教育中的质量

1.改变乡土美术教育观念,彰显时代性

乡土美术教育是传统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为了提高其教育形式,就要注意利用新社会中的信息技术、紧贴时代脉搏。乡土美术中大批的作品丰富了广大群众的娱乐和精神生活,同时也为整个美术文化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脉,更是一笔可贵的教育资源。随着乡土美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教育工作者思想更趋于开放,把眼光从局限性的课本上转向更广阔的平台,培养多元化的艺术品味。同时,这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必然要对乡土美术的传播形式有比较熟练的驾驭,同时兼具现代化和前沿的眼光,能带领着同学们不断接触时代的新鲜成果,同时利用思维进行自主创造。打破乡土美术已经过时陈旧观念,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2.把促进乡土美术国际化作为教育目标

中国古代王朝盛极一时,影响力辐射周边许多国家,乡土美術文化的交流自是不可少。至今,全球联系加深,中国乡土美术借此机会走出国门,闪亮了一把。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凭借其历史价值、音乐价值、文化内涵,享誉全球。如中国西北民间佛教壁画这一极具中国传统色彩的民间美术,亲民、简单、自由、历史价值深刻,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受到国际的欢迎,现在这些美术作品在国际上都得到认可,其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可观的。而国内还有许多其他的乡土美术精品,也应该得到弘扬,幼儿师范教育也可以作为实现这一使命的手段。

3.改善乡土美术教学的方法

由于方法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方法的重视。首先,审美潜能的觉醒离不开对生活的体悟。一切的学习对象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的表达也是以生活为基础并高于生活。对乡土美术的学习也不应该单纯地局限于校园,这无异于闭门造车。其次,乡土美术本身就是贴近社会和生活的,也能从艺术的根源来领略艺术本真的韵味。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品味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乡土美术作品,可以与各地的美术爱好者交流心得。同时,教师讲学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和网上学习讨论组等方式,以音像、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示美术作品,丰富教学形式,使作品的讲解更为生动具体,有利于新生更直接地感受歌曲,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内涵,加强教学效果。

4.开展探索式教学模式

处于现代环境下的乡土美术教学必须紧扣现代教育的时代脉搏和核心主题,老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生要提高实践能力。新型的教学提出了实践型和创新型和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创新对于乡土美术这种传统特征明显、容易受流行元素冲击的美术形式而言尤其重要。老师要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积极学习和适当创新,从不断的体悟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内容,学校应该热情地组织筹备实践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其次,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东西,如果只是抱着书本朝九晚五,成果都难免是纸上谈兵,应鼓励在同学之间大量的讨论和对新东西的发掘,讨论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