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互联网的新技术8篇

时间:2023-10-11 10:06:01

互联网的新技术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1

1、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应用移动化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移动化将极大扩展互联网应用范围、用户数量、终端规模。

在智能终端方面,据Strategy Analytics估算,2012年Q3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突破10亿大关,预计2015年将突破20亿。另据Gartner数据,2012年全球平板电脑销售量超过1亿台,增长近100%。预计到2016年全球平板电脑使用量将会达到6.65亿台。

在业务方面,2012年中国3G用户数突破1.7亿,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率超过70%,其中手机银行业务增长率更是高达600%以上。

2、各行业互联网化

各行业均加快业务互联网化步伐,形成新的业态。

在金融领域,工商银行73%交易量来自于互联网,远远超过3万个营业厅的业务规模。尽管如此,传统银行业仍然受到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巨大冲击。

在企业领域,传统企业正快速融入电商+支付平台。其中制造业B2B渗透率已超过40%以上,而苏宁等传统零售企业更是携强大资本优势大举进入电商市场。

在运营商领域,受OTT(Over The Top)模式的影响,三大运营商均开始组建独立的互联网公司或云公司,增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竞争力。

在政府领域,智慧城市、政务云建设方兴未艾,目标是完善其G2B、G2C服务能力,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方向。

随着各行业互联网化进程,新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如,各互联网公司有电商、搜索、微信、微博、安全、视频等不同的能力优势,而传统行业有通信、金融、物流、资本等能力优势,这些能力在互联网上可以相互开放及交换。未来的企业不仅仅需要依靠自主能力生存,还需有效吸收融合互联网上各种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这就是“互联网能力交换”(如图1所示)。

图1互联网能力交换

移动互联网及各行业互联网化正在打破IT、通信、互联网的传统行业边界,形成新的融合业务模式。在这种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来临。新一代互联网对IT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正在引发新一轮技术变革,变革的核心是使IT变得更加高效、敏捷、开放,以更好的适应业务互联网化、移动化的需求。

一、IT技术变革

2012年,Gartner了未来5年IT十大关键技术趋势,包括IT管理(自动化)、软件定义网络SDN、大数据及存储、混合云、客户端和服务器架构、物联网、设备变形、复杂性简化、虚拟数据中心、IT效率等,这些技术项以云计算、智能网络为核心,很好地诠释了新一轮IT技术变革。以下简要介绍几大热点技术。

1、虚拟化、自动化

虚拟化、自动化是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两者通常是组合在一起使用(如图2所示)。虚拟化技术将物理IT资源(计算、存储、网络)变成逻辑IT资源池,不但能有效提升整个IT的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还使IT系统具备更好的弹性。预计今后几年,虚拟化技术将在各行业规模部署;据Gartner预测,2016年中国70%的X86企业级服务器将实现虚拟化。

虚拟化只是实现了资源的逻辑化,要提供云服务,自动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自动化技术可将IT管理效率提升90%以上。例如,一台物理服务器可以虚拟成数十台VM,因此一个云数据中心可能会有数千台、数万台VM,这样的规模如果采用手工配置和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另外,自动化技术还可满足新一代互联网对业务快速变更的需求(变更周期从月到周,甚至以天为单位),构建更具弹性和敏捷的IT系统。

图2虚拟化、自动化技术

2、大数据Big Data

新一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为IT最重要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挖掘等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大数据分析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通常是基于类Hadoop算法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其系统容量和扩展能力远远强于传统数据库。Hadoop早期主要在互联网行业广泛应用。随着各行业IT互联网化,大数据的演进方向是融入各行业的IT系统,与传统关系数据库一起重构IT数据平面。在这种新型IT架构中,Hadoop平台用于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并可将处理结果导入关系数据库RDBMS实现灵活调用,如图3所示。

图3大数据与IT的融合

3、混合云

前面谈到了“互联网能力交换”,IT要将自身的能力与互联网上的能力融合起来,构建虚拟业务中心,其关键技术是混合云(如图4所示)。混合云技术要打通公有云、私有云的能力,实现资源调度和业务逻辑的统一化。例如,IT的计算资源包括私有云计算能力,也包括从公有云服务商购买的计算能力,上层应用需要在这两种资源池中迁移或相互备份。

混合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将推动一种新商业模式及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如果没有混合云技术,公有云服务商将面临数据兼容性难题,导致无法满足成百上千的行业个性化需求。

图4混合云应用

4、多中心一体化

传统IT数据中心大多采用两地三中心的建设模式,这种方式拥有很高的可靠性,但IT整体利用率并不高。多中心一体化是一种跨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自动化及上层软件的针对性设计,将多个物理位置分散的数据中心整合为逻辑上的整体。各数据中心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多活负载分担的模式。如图5所示,HP将其全球85个数据中心整合到北美的六大数据中心,实现业务逻辑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而腾讯在国内设置了包括四个核心阶段在内的100多数据中心节点,对外呈现的是一个超级虚拟数据中心。

图5 HP下一代数据中心工程

二、IP网络创新方向

在新一代互联网IT技术变革的背景下,作为IT基础设施的一部分,IP网络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如图6所示,传统的IP网络是“面向连接”的模型,其主要关注点是设备、协议和基本网络管理;而IP网络的演进方向是实现“面向应用”,保障端到端服务质量。要实现“面向应用”,IP网络必须与云技术深度融合,在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包括虚拟化、自动化、SDN(软件定义网络)。其中虚拟化、自动化是IT系统资源化整体要求,这个要求对计算、存储、网络是一致的。SDN通过集中控制和软件编程提供个性化服务,使“面向应用”成为可能。

图6 IP网络演进方向

1、网络虚拟化

从虚拟化技术整体来看,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相对成熟,业界认知也比较统一,但网络虚拟化却一直缺乏较清晰的定义。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网络虚拟化架构应该包括“虚拟设备、虚拟通道、虚拟服务”三个层面。

“虚拟设备”和服务器虚拟化很相似,主要包括1:N虚拟化(将一台设备虚拟成多台)和N:1虚拟化(将多台网络设备虚拟成一台)。“虚拟通道”包括各种静态、动态隧道/连接技术,针对数据中心、园区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会有不同的技术组合。通过部署虚拟设备和虚拟通道技术,网络变成了虚拟资源池,而“虚拟服务”则需要与网络自动化编排技术结合,实现面向应用的网络资源对接。

网络虚拟化能力通常在网络操作系统(简称NOS)实现,目前NOS正在由传统基础互联功能转向“虚拟网络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变革,网络将与计算、存储同步,真正变成逻辑化、可精细调度的IT基础资源。

2、网络自动化

网络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化编排、自动化管理”两方面。

“自动化编排”用于对虚拟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通常需要将网络能力提取、抽象、封装为可编排(Orchestration)调度的服务接口,形成预配置模板。在需要资源分配时根据已配置模板可实现自动化部署。

“自动化管理”用于对网络设备的自动化配置。由于传统的SNMP协议在管理效率上收到一些限制,目前大型数据中心开始应用基于XML格式的NETCONF技术。NETCONF可实现更高效率、更实时等管理方案,同时结合脚本编程可实现个性化管理平台开发。

通过网络自动化技术部署实践,整网管理效率可提升90%以上,且业务变更时间缩短95%以上。3、SDN(软件定义网络)

SDN是目前整个网络业界最热门的创新技术领域,其主要满足两个需求:集中控制、面向应用。

集中控制:传统网络并没有集中控制层,而是采用路由协议自协商;SDN增加了一个集中控制器进行整体路由调度,当然如果网络规模过大,目前也出现分布式逻辑集中控制模式。通过增加控制平面,可极大提升网络的管控效率及虚拟化能力。

面向应用:SDN为面向应用提供了最佳技术实现方式,那就是针对某个应用或者某类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开发;SDN需要提供丰富的API接口,不仅仅是标准OpenFlow协议接口,还需要基于虚拟化、自动化技术的更广泛API,这样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通过集中控制和面向应用的实现,SDN将引导整个网络产业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2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思潮与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中国的工业技术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几乎在同一时期推出,预示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2012年11月,美国GE公司了《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白皮书。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上半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个经济体不约而同地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并且都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在此背景下,分析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并揭示它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

 

从目前工业界关于工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实践情况来看,要想给出工业互联网的准确定义,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众所周知,全球互联网应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距今虽然只有短短的20年左右的时间,却带来了许许多多令人瞩目的变化。从电子邮件、企业与政府的网页,直到娱乐、购物、旅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感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今,人们已经感觉到互联网能够做的事情还远不止于这些,互联网还可以在智能机器之间的相互连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促成人与机器的高度协同。根据美国思科公司的报告,到2020年世界人口预计是76亿,平均每个人要连接的设备将达到6.58台,而这个数字在2003年只有0.08台(图1)。这充分说明随着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持续演化,工业互联网将赋予工业价值更多新的内涵,从而成为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新动力。今天的信息技术能够给工业互联网提供三种能力:一是机器与机器之间是可互通的;二是机器与人之间是可交互的;三是数据、软件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可重新定义的。工业互联网对于现代工业生产的意义在于它把“互联网的思维”作用到了产品设计、制造、应用和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了生产人员、机器和数据的有效连接与融合,从而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生产总拥有成本最低且品质最佳的目的。

 

除了工业互联网外,现阶段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的新概念还有云计算、物联网和工业4.0等热词。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些概念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云计算和物联网更多的是在技术实现的层面上去勾画一种计算资源与物理环境深度融合的体系架构,是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这类新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2006年,美国科学院的《美国竞争力计划》还提出了一种称作“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新概念及其相应的研究规划,这同样也是为未来更大规模的计算智能系统研究和应用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架构。相对来说,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更注重在工厂层面的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而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则更强调如何从产业链上去挖掘信息的价值,以及如何从大数据的融合中去全面提升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价值,从而实现更少的资源消耗、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好的技术性能、更周全的运维服务等目标。显而易见,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战略,都需要给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注入更多新的元素,使得自动控制、机器学习、网络通信、数据挖掘等一般方法能够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应用。

 

智能制造生产体系

 

谈到工业互联网,就不能不涉及智能制造。因为如果没有工业互联网强大的计算与通信能力支撑,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也就无法建立。智能制造是指在工业制造的各个环节 采用高度柔性与高度融合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进行生产组织与产品加工的一种活动。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即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甚至于供应链和产业链之间,均已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生产过程的管理,包含资源的配置、流程的设定、效能的优化等事务均已采用数据融合、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处理。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在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已初步采用了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例如,美国智能制造领袖联盟 (SMLC)在2013年开始建造“开放的智能制造技术平台”,这是一种可以运用数据建模和仿真技术的通用平台,通过高仿真建模和新型传感器,可实现对过程设备的实时控制和在线优化,从而大幅减少能耗,并主动地管理整个生产系统、工厂乃至供应链的能源使用情况。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制造厂通过网络控制技术,使得工厂内大多数设备能够在脱离人类操作的情况下对零部件进行选择和组装。有趣的是执行这些智能控制算法的机器也就是同一个生产线的产品,这至少说明智能制造也并非是难以实现的复杂技术。

 

一般来说,智能制造生产体系是由复杂的系统组成的,其复杂性一方面来自智能机器的计算机理,另一方面则来自智能制造网络的形态。依靠这些复杂的元素,智能制造生产体系能够给工业企业带来相当多的效益。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智能制造需要更多的传感元件,也需要像机器人那样更加精巧的执行设备。这些元件和设备提供的信息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必要的控制和决策依据。在美国GE所规划的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甚至还包含了安装在产品(例如航空发动机)中的大量传感器,它们可通过工业互联网获得实时的信息综合,从而为这些产品的优化运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智能制造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由大量的生产环节或以产业链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能否协同执行,主要取决于它们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性能。此外,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不仅在机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工作方面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而且在制造执行层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大量的数据融合与分析。由此可见,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复杂性的背后,人们所遭遇到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去处理规模巨大的生产过程或产品特性的状态数据。20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中来,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推进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建设是在全球化经济模态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都想在这一领域中取得发展的先机。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就包含了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个重大工程的建设内容,其中智能制造是最核心的工程。这项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的工业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应达到能够进入国际第一方阵的程度,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这充分说明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已成为我国工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和产业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因此,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势必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研究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实质性投入,以便为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形成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行智能制造研究与发展的路线图规划,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做出研究路线、发展进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具体部署。作为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发展问题,也应该成为一个专题,并把它列入到相应的发展路线图中来。

 

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

 

作为服务于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它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是否能够建立一种通用性、灵活性、可靠性都很好的服务环境,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行业智能制造的需求,又能有效地控制工业互联网的开发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建设一种平台化的服务环境。一种技术环境何以能称之为平台,只因它能够给开发者提供科学高效的工具,能够给应用提供可靠稳定的执行机制,能够给管理者提供便捷灵活的监控手段。这就好比说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路网,只要它有平坦的路面、合理的交叉路口、科学的交通规则和严格的路政管理,那么它就是一种服务性的平台环境,因为所有汽车的拥有者,无论什么车型(对应不同的应用),都能够得到平台提供的相关资源和服务。这种路网平台只要有合理的属性(例如道路的宽度、坡度等),就能够为众多的用户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服务。用户只需要投资运载工具的费用和为相应的服务支付必要的费用(如过桥费),而不必为路网平台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发愁。由此可见,建设一种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就和建设一个路网平台一样重要,人们需要平台提供的工具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开发,需要平台提供的资源执行智能制造的算法,需要平台提供的方法管理智能制造的过程。

 

美国GE公司是工业互联网的积极倡导者。该公司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领导了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联盟(IIC),二是与网络技术巨头思科公司合作研究开发了Predix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GE和思科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平台作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将众多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尤其是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都融入到工业互联网中来,从中可获得巨大的收益。为此,GE的CEO在Minds+Machines大会上的开场白中直言:昨晚入睡前你还是一个工业企业,今天一觉醒来却成了软件和数据分析的公司,这就是现实中发生的巨变。在GE看来,Predix有机会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标准,而且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采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门槛。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也有不少专家认为,Predix目前还仅仅是一套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工具,它能够帮助企业把设备上的数据上传到云端,而真正有可能为这些数据提供分析能力的是GE的APM(企业资产性能管理系统)。那么,APM是否已经具有了适合所有企业生产体系的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一点显然是有存疑的。另一方面,Predix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平台,并没有赋予相应的智能制造控制层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功能,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不得不分处于两个独立的世界:一个是云上的数据分析层,一个是云下的智能控制层,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鸿沟。

 

能否填补这样的鸿沟,已成为这场由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很重要,它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它必须能够通达云上和云下的所有地方,也必须能渗透到智能制造系统的每一个控制环节。福建中海创集团研究开发的“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平台IAP”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者试图从Predix最薄弱的控制端应用开发切入,希望IAP的技术能朝着既是一种面向异构环境的智能控制软件开发平台,又是向着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操作系统方向发展,成为又一种工业互联网的软件开发平台。目前,IAP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智能控制算法的模块化组态工具和一种能适应于不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控制算法执行中间件——数据引擎,它一方面解决了异构控制系统的技术统一问题,为智能制造的应用软件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应用开发问题,为企业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具体来说,采用IAP控制平台,生产企业可以利用组态模块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设计,并通过互联网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前提下将应用组态下载到相应的控制器中。所有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控制器组态模块的实时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实时地传送到其它控制器或系统中,包括资产的性能管理系统。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在探索工业互联网及其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方面,工业社会目前仍然要直面巨大的技术挑战。例如,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管理能力,如何将基于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又如何将物理世界和软件世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总之,要在工业界全面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形成有利于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们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深度学习技术的探索。智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而深度学习是受到科学界高度关注的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因此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应该被列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子课题。深度学习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提供给学习机制的数据未来可能都得来自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各个方面,而且需要学习的样本数据随着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为此,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必须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先进控制等复杂系统管理和计算的要求,为智能制造提供更好的服务。

 

云端计算环境的重构。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应能够同时满足云上和云下的应用设计和运行管理要求。但是,目前这两种情况差异较大。云下的端设备依靠工业自动化厂商的技术,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智能制造的控制要求。但云上的应用开发方面,目前还缺乏必要的软件工具和成熟的技术环境的支持。而且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也不仅仅只有企业资产的性能管理这一个方面。事实上工业界非常期待在云环境中能够有一种可重构其应用设计的软件方法。

 

虚拟控制计算的研究。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对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让工业互联网直接进入控制层获取数据的做法,极有可能会带来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过程的控制性能。为此,需要在智能制造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建立一种与过程控制完全对称的平行系统,如果将该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对接,即可避免上述问题。但这必须解决技术上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为降低开发成本,平行的虚拟控制计算环境与智能制造的实际控制器的关系,在形式上应严格保持软件结构的一致性。

 

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使得比较敏感的工业过程的控制信息暴露在了公共环境中。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中,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是目前最为迫切的研究课题。采取完全物理隔离的方法不仅并不能彻底解决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反而制约了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在控制算法执行机制上进行深度的创新,是有可能建立一种独特的具有一定免疫特性的安全环境的,并将其延伸到整个工业互联网。除此之外,将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信息安全的实时检测,与企业资产性能的管理统一起来,也是对信息安全管控的一种贡献。

 

前景展望

 

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中承担着数据通信和信息融合的重要任务,是智能制造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能制造系统庞大、数据量大、时空分布范围广阔等特点,给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进程中,应该把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及建设,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放在同一个发展路线图上,在计划安排、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等方面予以协同和均衡的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功能定位与技术性能发生新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未来企业不仅要利用工业互联网资源进行资产的性能管理,而且要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云控制,将产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的协同机制建立起来,或将先进控制技术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创新水平。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生产智能化的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形,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先进制造领域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引领下,需要为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在内的技术创新设计更加周密、完善和可操作性强的发展及实施方案,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与规范标准方面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信息化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竞争,为在新中国成立100年之际跨入世界综合国力强国之列打好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3

一、移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

与普通有线网路技术相比,移动互联网在传输的带宽和距离、抗干扰的能力、安全性能等各方面已经接近有线网络,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传统的有线网络。市场应用价值较强,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之所以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因为有多方面的优势:

(一)具备较好的传输带宽。目前无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对数字加密的方式,已完全可以实现对用户上网的带宽支持,现在移动互联网络数据传输已达到54Mbp/秒,已经非常接近流行的100Mbps有线局域网,市场应用条件都很成熟。

(二)传输距离远、传输区域大。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网络而言,移动互联网的传输是通过空中的媒介进行的,可以覆盖有线网络不能覆盖到的地方。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随时随地上网,摆脱了传统有线线路和地点的制约。

(三)抗干扰能力较强。有线网络通过增加屏蔽层等方式来抵抗干扰。移动互联网则通过增强无线信号发射强度、频率以及频跳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干扰问题。

(四)安全性高。无线互联网技术采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五)应用广泛。移动互联网技术适用于流动性的应用场景,比如机场、火车站、学校、商业中心、大型会议场所、公园等。

(六)绿色环保。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无线网卡、集线器的幅射强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都在安全值内,移动互联网属于绿色环保的技术

二、移动互联网应用分析

802.11b标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应用最早、最普及的标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802.11a等新的标准应运而生。

(一)无线互联网速度方面的优势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使用Wi-Fi标准的无线互联网产品工作速率能够达到11Mbps/22Mbp ,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商务办公的需要。无线互联网技术不仅能满足使用E-MAIL、上网、使用音频和视频,还能满足从数据库获取办公文档这样的需求。

现在推出的802.11a标准无线访问速度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提升,使得电视会议、互联网电话这些交互式应用方式有了实现的可能,更复杂一些的图形设计类工作也得以在无线互联网中实现。 802.11a标准采用 5GHz频段,其最高传输速率能够达到54Mbps,传输速率的优势非常明显。 目前这类设备的供应商也已经形成了规模,能够对电信运营商提供有力的后台技术支持。

(二)无线互联网设备的制造成本与销售价格持续走低

一般用户的第一印象往往会觉得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价格会很高,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价格比较传统的有线互联网要低很多。

在传统的有线互联网中,单个用户的使用成本平均下来在250到400美元之间,而使用移动互联网时,每个用户的使用成本不会高于200美元。同时,在无线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还能降低单个用户的使用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成本目前出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当采用专用的集成电路时,每个无线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成本能进一步下降到大约100美元。

(三)使用无线互联网的成本也越来越低。

从最近的调查来看,无线互联网的使用成本在很多应用场景中比传统的有线互联网更具优势。目前蓝牙技术不仅能够替代LAN的技术,同时节省了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手机,PDA等之间连接的电缆,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

综上所述,无线互联网摆脱了物理线路的限制,具有有线互联网不可比拟的一些优点。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根据通信市场的调查结果分析,移动互联网在21世纪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欧美的一些大学校园、美国硅谷的微软软件园属于早期的应用者。要在较大区域将成千上万流动的学生和职员通过互联网联接起来,移动互联网无非是最理想的方式。

根据我国通信市场的发展,对于大学院校、政府机构、机场、火车站、大型饭店、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等区域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将对电信运营商提供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业务增长点,市场前景非常诱人。

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单位成本目前下降也非常迅速, 这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很多重点领域,移动互联网已比传统的有线互联网更具优势,与传统有线网络要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重点区域,移动互联网也很适用于小型办公室、商业分支机构和家庭,所以很受广大用户欢迎。现在,很多家庭用户不仅仅有一台电脑,这些拥有数台电脑的用户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从应用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点和适配器的价格现在下降得也非常厉害,与传统的铜轴电缆相比成本已相差无几, 在有线网络接入系统中,如果两幢大楼、两个城区之间缺乏路径,区域连接就成为一个难题,点对点的移动互联网连接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4

【关键词】社交网络 智能搜索 移动互联网 聚合技术 开放平台

新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呈现,如社交网络、网络电话、视频、各种平台等等新技术都人们传统的产生生活格局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而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电信业的发展影响尤为严重。以下从互联网的新趋势、新技术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而详细说明互联网带给电信业的影响。

1 互联网新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电信业的转型,下面从几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以作参考。

1.1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短短的几年间,社交网站的会员已经占据互联网用户的80%,并且随着社交网站的不断更新完善,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小型的网络社会,同时,这些社交的网站也通过广告等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社交网络是将在互联网上的人们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平台,建立一种互联网的交流模式,从而为方便人们的沟通交流。比如当前的网络聊天、交友、视频等都存在着这种网络模式,不仅如此,很多商业性的网站也加入到了社交网络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也是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通道,有着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

1.2 网络视频

电信业的发展直接的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在随着光纤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速度不断提高,网络视频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网民不断增加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了众多网民娱乐、学习的重要平台,网络视频能够更好的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优质的互联网服务,是互联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网络电视、网络视频等已经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一部分。2006年10月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了YouTube,这标志着互联网已经开启了网络视频的重要时代。世界各地的电视台也退出了各种网络点播视频、在线视频、网络直播等业务。我国的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启了网络上视频业务,一方面使互联网使用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也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1.3 智能搜索

网络搜索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很多人用互联网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对网络搜索应该都不陌生,可以这样说,网络搜索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信息获取,发挥了互联网独有的优势,也使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于互联网的所有需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来获取,并且搜索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搜不到的。国际国内都重金打造互联网搜索平台,这也使互联网更贴近用户的需求。

1.4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概念的出现是随着各种中断设备的出现而产生的,以往互联网使用的工具通常都是PC机,而无线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终成为互联网技术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已经不再需要通过传统PC机来接受信息,只需要使用无线设备即可访问互联网,无论是办公、休闲都有了极大的便利。

2 互联网新技术

上面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技术也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动力,甚至某些技术会对互联网和电信业同时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P2P技术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但却对电信业务和运营造成了巨大冲击。下面介绍的互联网新技术不仅影响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同样被电信业所关注。

2.1 聚合技术

互联网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但网络上提供的内容过于分散,聚合(Mashup)技术的发展让集成互联网上的数据和服务成为可能。通过聚合技术将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2.2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即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象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工智能开始把自己的触角延伸至这一领域,并且散发出了极大的活力。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具体的体现,比如语义网络、网络智能机器人、智能搜索等等。

3 对电信业的影响

上面介绍的互联网新趋、势新技术不仅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电信业。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推动电信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和电信网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入,电信圈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如Google、苹果、微软。另一方面,电信商在运营过程中往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因此,目前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随之而来的是电信业在新技术新环境下要做出的改变,这种改变也是带动电信业发展的动力,为互联网和电信网的融合提供可靠的基础。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打破电信运营商对业务的垄断,“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将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而且最接近用户的终端厂商对价值链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移动互联网才是手机发展的未来,并且将改变终端厂商在电信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苹果公司了震惊业界的iPhone,它具有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在全球拥有一大批粉丝而且数量还在快速上升。iPhone具有内容捆绑和拥有大量用户的优势,这让运营商不得不接受它苛刻的合作条件。

4 结束语

电信业与互联网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产业的更新换代,对于电信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由于互联网和电信网都是统一建立在IP技术的基础上,因此业务上也有互相关联、互相协调的效果。电信业和互联网最终的发展结果也可能是二者合二为一,从而建立一个更广阔更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姚博文.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战略[J].通信企业管理,2009(04).

[2]何玉莹.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策略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3]打造融合型移动互联网综合平台[J].通讯世界,2010(07).

作者单位

1.中国电信白城分公司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5

关 键 词 互联网;班级管理;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领域都在加速介入信息化,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学习方式,给教学带来了变革,使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那么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它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运用数字成像技术,助力良好习惯养成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常常会在用餐、路队、集会、纪律、文明等方面组织学生评比,针对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引导,或处罚,以此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然而,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一旦脱离监管,学生不良习惯容易出现反复,根源在于其对有关行为规范理解不到位。[1]据此,利用数字技术直观形象、多元互动的特点,能让学生对行为习惯的理解和养成事半功倍。

1.在“镜像”偶遇中引领

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开始用手机拍摄学生日常举动,捕捉他们当中的良好习惯行为,比如早晨安静阅读、认真值日的画面,课间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上室外课时收拾干净桌面并摆放整齐桌椅的举动等。如此把镜头当“便笺”,记录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夕会课时一一呈现,让他们通过“镜像”来观照“自我”,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逐渐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在视频细节中体悟

微视频有形象直观,制作简便,随点随播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辅助手段。比如关于用餐纪律,就可以从排队、分菜、用餐、整理等几个方面来拍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加深理解。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拍情境短剧,在编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素材,更深刻地理解了规范。而表演的过程也能让学生领悟到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规范”。另外,展播这些学生作品,则更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认同了规范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将正确的行为准则内化于心。

二、借助群体召集功能,激发学生自主管理

当前,QQ、微信已成为国人最基本的社交工具,且大部分学生也都活跃其中,或学习交流,或讨论互动,既给学习带来助益,也让生活多了色彩。如何因势利导,开发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群体召集功能,让其为教育所用呢?对此,班主任必须积极探究。

1.搭建自主管理平台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日常班级情况大多由值日班长在笔记本上记录,相关信息“一对一”传递给班主任,因此班级情况如何基本上由值日班长“说了算”。其弊病显然。就此,班主任完全可以引入有关网络技术,让这一切悄然改变。

比如,在我们班的QQ群上,每天都热闹非凡。大家除了交流学习问题,开展“一起读书吧”活动,还能随时关注值日班长对本班一天学习、生活情况的总结。而且,每当值日班长的总结一,大家便会各抒己见,或补充,或申辩,在互动交往中学会沟通,明辨是非,规范行为。由此,班主任只需刷一下屏就能轻松了解班级情况,捕捉学生情绪,有效实现情感沟通。另外,对一些不便公开言说的内容,班主任还可通过私聊及时予以引导教育。这样,即使外出学习,班主任也能即时了解班里的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2]

2.打破活动组织形式

腾讯QQ具有强大的群体召集功能,因而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群平台,借助这一平台,班主任可以对群体活动进行各种演示和指导。

例如,学校广播操比赛前,班主任总要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反复训练,由于形势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往往被练得无精打采,而教师也喊得口干舌燥,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了QQ群,班主任就可以把视频发到群里,让学生回家后对照练习,最后集中组织进行一两次演练即可。必要时,班主任还可要求学生用手机摄录自己的练习视频,并上传群里,验证或比试训练效果等。QQ群的强大功能,让班级活动的组织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改变。

3.优化活动评价模式

QQ、微信等网络社交圈群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后,以其即时、开放、互动等特征,显著地改变着单一评价的方式,使得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既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这种相互叠加、影响的多元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建构和自我反思,同时也让学生对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

比如广播操练习的视频上传Q群后,大家都可以做出点评,因此为了不“出洋相”“丢面子”,每个孩子必然都会练得极为认真。其他如仰卧起坐、跳绳等,学生也会在群里每天上报练习情况。这样大家你追我赶,想不提高练习质量都难。

三、善用即时交互软件,促进家校教育融合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带好两个班,一个学生班,一个家长班。在体验过家校联系本、飞信这些辅的交流工具后,微信朋友圈成为现阶段家校沟通的最新“利器”。利用微信的即时直观交互功能,能多维立体地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打造引领学生成长的家校教育共同体。

有了微信朋友圈后,无论学校通知,还是班级大事,班主任都可第一时间在圈里。这样的信息传递速度,远比发短信、打电话等传统方式更为高效,且信息准确率也能大大提高。另外,每当有新的班级活动,只要在微信朋友圈里招呼一声,马上就会得到家长志愿团的积极响应。而多彩的学习生活,学生比赛获奖等信息,都可略加统整后,连同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材料,即时分享到朋友圈,让家长们周知、反馈或点赞。久而久之,家长们也渐渐尝试着运用这一交互软件,及时记录孩子的生活片段,为孩子积攒一份特殊的成长档案。 同时,家长间的互相点赞交流,更增进了情感,也使得家长、家校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

总而言之,互联网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呼吸和血液之中,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因此,班主任须积极利用好这个虚拟的大舞台,构架自己的班级文化体系,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精彩。

参考文献:

[1]游伯龙.习惯领域[M].韩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3.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革新

1、宽带网络将大规模普及

按照国务院在2013年8月1日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规划的宽带普及提速发展时间表,2014年到2015年为我国的宽带推广普及阶段,重点解决网络覆盖。因此,2014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高峰,城市地区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将加速扩大;农村地区将采用无线技术加快宽带网络向行政村延伸;3G覆盖范围和深度将持续扩大,并将推动TD-LTE规模化商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加速互联互通;国家骨干网络得到进一步优化。

2、4G催化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创新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TD-LTE牌照。在3G商用近五年之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终于拿到了启动4G商用的资格,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手机游戏、手机视频和网络音乐等不再过多受移动网络速度限制,用户和流量将显著增长;个人云服务会被赋予更多云计算的含义;移动电子商务等将更加普及;可穿戴式设备将进入普通消费层面;家庭智能应用将为流动性较强的客户提供方便;高速的4G网络给无线城市提供广阔空间。

3、终端设备厂商布局移动终端研发

面对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终端厂商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2013年12月联想移动互联(武汉)产业基地的落成,正式宣告了这家PC厂商正在向PC+厂商全面转型。抛弃PC,完全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对新产品定调,迎合移动信息消费的策略,让联想锁定苹果和三星作为新的竞争对手。智能Google glass、咕咚手环、iWatch、运动感应器等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不仅有助于传统硬件产业的转型,还给可穿戴计算、传感器、材料技术、医疗等相关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C2B服务雏形改变传统电子商务

移动和O2O时代的电子商务将会具备随时随地随身、数字化顾客管理(CRM)、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大数据和延伸线下服务场景五大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不再受“在线”的局限,用户信息、便捷支付、积分和会员卡数据体系,促使用户黏性更高,传统零售企业将可以更加方便的开展CRM数字化管理,并进一步开展全商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帮助商家开展需求调研和品牌分析、指导商品研发、生产。“天猫预售”于2013年9月打造的海尔3721项目,正是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采用了模块化定制和软性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C2B新型商业模式服务已逐渐成型。

5、巨头并购布局移动互联

2013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争夺最为惨烈的一年,曾经分属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巨头,纷纷涌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抢占用户入口、瓜分数据流量。在传统互联网领域,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对移动互联入口的抢占从竞购布局走向直接对抗。腾讯最先凭借微信与运营商对话。阿里巴巴参股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图,投资丁丁优惠、快的打车等产品,针对微信倾力营销“来往”客户端,快速布局移动互联网;百度收购91无线,为爱奇艺并购PPS视频业务,向糯米投资,进行“移动搜索+地图LBS+APP分发+移动视频”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基于社交的精准营销和数据储备,将助推传统产业中的美食、旅游、租车、房产等典型产业的变革。

6、BYOD时代的移动办公趋势

3G乃至今天4G落地,wi-fi覆盖铺开,为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和企业网奠定了基础,也为桌面虚拟化技术等BYOD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先决条件。丰富的终端类型、海量的APP、多样化的周边系统,对BYOD系统也提出了更强的开放性要求,比如办公应用从传统PC向智能终端平滑推送,与企业现有系统的对接(CA、AD、ERP等),与APP的联动等。随着云存储、底层原生跨平台语言、兼容技术、接口技术、智能终端/外设等的发展,移动办公的区域更广泛、沟通更及时、条件更完善。随着移动互联网进程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入到BYOD的浪潮中,享受移动化办公带来的便捷。

7、互联网金融将向深层次领域发展

阿里小额贷款、百发、众安保险等新名词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炙手可热的新亮点。尽管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进军已经摆出了强势态度,但从政策层面来看,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互联网企业经营金融理财产品没有获得国家相关的资质许可,必须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合作,以提供网上金融理财产品销售的网络渠道和平台支持方式开展金融业务。但是,随着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成立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出台,预计2014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涉及的业务将更为多样化,营销方式将突破与传统金融企业合作这一单一模式。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7

【P键词】 移动互联网时代 信息安全 新技术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而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及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原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离不开时代的,所以信息化时代的各种产物正在以一种高姿态服务与社会。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人们对于其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无论是网络本身原因还是黑客职业的盛行,都促使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因此,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新技术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同态密码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一起了额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为了更好的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各种各样的密码锁被广泛的应用于开发。同态密码技术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在众多的密码技术当中,同态密码技术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与特殊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同态密码技术当中可以通过加密的数据直接进行明文信息的运算。同时也正是因为此种优点使得其可以在数据库、电子投票等方面当中被广泛的应用。

同态密码技术的应用技术有很多,在云计算的安全保护当中,采用数据加密实现对于用户信息的保密,在权限管理上采用身份认证技术进行保护。

二、可信计算

可信计算是由计算机平盟所提出的一个数据加密计算技术。但是目前对于可信计算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并且这其中有一个较为费解的问题,就是内部人员对于可信计算的理解也各自不同。可信计算组认为可信的定义在于,一个实体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简单的来说就是,如果这个实体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则这个实体就是可信的。可信计算的特点在于其可以通过增强现有的终端安全性,从而提高整个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并且在此期间每一个终端都是具有是合法的网络身份,然后共同搭建一个诚信体系。可信计算平台的建立,首先是建立一个可信的根,然后发展出相应的可信链。最后实现可信链到可信平台、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的应用。

三、计算机取证技术

计算机取证技术指的是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提取,寻找到可以最为法庭证据的信息提取技术,在这个技术当中,其具体包括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内部的数据获取技术。例如对计算机系统取证过程,对移动硬盘或是磁盘的取证技术、对于已将删除的东西进行内容恢复、重建技术等。另一部分是数据的分析技术,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寻找出可以进行利用的信息。就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来说,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历史不过十几年,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而开发符合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计算机取证技术是打击网络犯罪的主要手段之一。

四、云计算安全技术

云计算安全技术是信息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云计算可以将其看为并行计算与分布式计算。其低成本、高性能的优点,使其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对于云计算安全问题的防范还有非技术对策,如法律、监管等。其中,法律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非技术保障手段。云计算的安全包括太多方面,其防范重点和采取的技术手段也不同。

五、结束语

网络技术是现阶段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随着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加,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并且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保证用户的体验效果与信息安全,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因此,无论网络技术发展到了何种程度,都不能忽视了其安全技术的发展。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技术进行了概述。虽然现阶段的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但是技术的革新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 考 文 献

[1]赵越,李子臣,曾学工,吴昊天,刘秉镰.云计算安全技术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9(1):86-89

[2]张建勋,古志民,郑超.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36-38

[3]陈康,郑纬民,李丹琼,吴礼丹,李德升,张小娟,苏超.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14(5):260-266

互联网的新技术篇8

1 ZigBee技术简述

在无限互联传感技术中,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型、开放的短距离、低功耗、低速率的无线互联传感技术,它是一种介于无线标记技术和蓝牙之间的技术提案。这种技术目前只适合应用在一些短距离的无线网络通信等方面。

ZigBee是基于IEEE 802.15.4的远程监控,其中其应用已经渗入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无线测绘以及医疗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在2001年成立了ZigBee联盟,为以后的技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技术指导。

2 ZigBee协议栈体系结构分析

ZigBee协议栈主要有物理层、网络层、链路层以及应用层等组成。一般物理层主要负责最基本的无线通信,经常是由调制和传输以及数据的加密及接收等构成。而链路层主要是提供设备之间的单跳通信和可靠传输以及通信安全。网络层一般主要提供通用的网络层的功能,常见有拓扑结构的搭建和维护、寻址和安全路由等。而应用层一般主要包括应用支持子层和ZigBee设备对象以及各种应用对象。而应用支持子层主要是提供安全与映射管理的服务,ZDO一般主要负责设备的管理,其中包括安全的策略和安全的配置等的管理,并且应用层提供对ZDO和ZigBee应用的服务。

3 ZigBee网络结构分析

在ZigBee的规范定义中,对ZigBee协调器和ZigBee路由器以及ZigBee终端设备进行定义。其中ZigBee协调器主要是负责启动和配置整个网络,一般在一个ZigBee网络中只能允许有一个ZigBee融协调器。而ZigBee路由器它是属于一种支持关联的重要设备,一般一个网络可以有多个ZigBee路由器,它主要是将消息进行转发到其它的设备上,但是其在星型的网络结构中不支持ZigBee路由器,但是ZigBee的终端设备可以进行执行与其相关的基本功能,从而使网络和设备之间的通信。

4 ZigBee技术的应用分析

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中,ZigBee技术的发展为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提供革命性的变化,它的低速率和短距离以及传输数据最少的特点,填补了我国自组网的传感器领域应用的空白。下面对当前几中无线互联传感网络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应用的领域,通过分析可知,ZigBee技术更适合在一些大量的微小传感器之间进行传输通信,是一种新型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工业、军事、农业、环境以及医疗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应用价值。

ZigBee技术的发展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常见的有网络传输和射频技术以及底层软硬件控制等技术。一般在应用ZigBee技术来进行实现无线传感器网时,一般需要考虑网络的节点硬件的设计以及实现相应功能中所需要的软件设计。目前,市场上在硬件上的设计主要是应用ZigBee的射频芯片及片上系统,例如,TI公司的CC2420和CC2430以及Ember公司的EM250和260等等,一般这些芯片大大的降低了硬件的设计要求,一般在芯片上加入一些少量的元件就可以实现应用的节点,而对于其软件设计主要是利用ZigBee协议栈,它是ZigBee技术的核心部分,可以实现数据的收发和校验以及各种网络拓扑和路由计算等复杂的功能。随着ZigBee联盟对ZigBee协议栈的逐渐开放,从而降低了软件上的一些限制。

目前ZigBee技术的提供有三种方式:1)利用ZigBee RF+MCU ZigBee协议栈然后在MCU上进行运行的方式,其主要具有超低功耗和较好的无线电性能以及成本低等特点;2)利用集成的MCU和RF收发器以及ZigBee协议栈进行的单芯片集成SOC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占位面积小和集成度高以及成本控制地等特点;3)利用ZigBee协处理器和MCU双芯片的组合方式,其方式在用户进行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弹性和灵活度,一般不需要牵涉到较多的ZigBee开发技术,经常可以任意进行选择MCU和加速产品。

5 ZigBee技术发展的展望

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中,ZigBee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开放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由于其具有短距离、低功耗、低速率的优越特性,因此,奠定了其在以后的短距离传输中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但是这种技术只适合短距离的传输,因此,在远距离的传输中还是面临一定的问题。同时这种技术带动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且解决了一些传统的通信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从其整体性来说,ZigBee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还是处于比较有优势的,同时需要技术人员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ZigBee是一种新型、开放的无线通信技术,在一些短距离的传输过程中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其实现的成本还是相对其他技术的要高。随着国际化组织和ZigBee联盟的推动,相信ZigBee协议的发展会越来越完善,为以后其他的领域应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文仲、段朝玉,ZigBee无线网络技术入门与实战[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9.

[2]崔逊学、左从菊,无线传感器网络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27):34-3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