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8篇

时间:2023-10-13 09:34:19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1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下半年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2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下半年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3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今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今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下半年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 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4.5%,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11.5%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0.7%,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0.6%,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3.2%。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3.1%,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1.6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措施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7.5%过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6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3.3%至3.8%之间。对2016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6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0.05%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5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3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形成,但结构不平衡

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向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从图1来看,世界经济,包括各主要经济体都告别了2009年的经济谷底,经济增长率逐步回升。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结构不平衡。从图1来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复苏程度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美国的复苏进程缓慢,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见图2);欧元区整体的复苏态势并不平稳,边缘区域债务危机不断,复苏程度偏低;日本在遭遇这一次大地震和大海啸之后,复苏进程是否会被打断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本轮的经济复苏是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强劲增长所主导的,但是发达经济体相对缓慢、低效的复苏进程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大宗商品趋势性上涨,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陡升。

从图3可见,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各类大宗商品基本上从2009年2月触底以来持续攀升,黄金价格和铜价均创出历史新高,基本形成了趋势性上涨的态势。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继续保持,原因是:首先,美国高失业率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美联储在2011年可能仍将继续保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弱势美元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从而间接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构成重要的支撑因素;其次,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基本形成,尤其是新兴经济强劲的经济复苏,导致需求稳定回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商品市场行情的看涨;第三,中东地区的动荡局面、近两年偏多的自然灾害等限制了大宗商品供给的增长。

而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国内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导致对大宗商品需求持续扩张,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步扩散到国内下游产业,通胀压力快速上升,如图4所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CPI增长率自2009年触底之后迅速反弹,目前处于6%左右的相对高位,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通胀率也在危机之后持续攀升,处于5%左右的高位。而发达国家因为国内经济复苏力度偏弱,通胀压力目前并没有完全显现,如图4所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处于2%以下,但是,大宗商品价格如果持续上涨,可能会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比如美国最近的CPI增长率已经突破2%。

(三)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可能影响

这次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势必将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而具体的影响程度可能要取决于核电危机的解决情况。如果日本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当前核危机,我们认为,这一次地震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并不会很大。本次地震影响最大的东北地区并不是日本主要制造业和出口产业的分布区域,这不同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即使后者,重灾区生产能力的复苏也只用了半年。因此,这次地震可能在短期内因为生产线破坏、电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实体经济的停滞,也因为核辐射等问题引发各种心理危机,不利于实体经济恢复。但是在中长期内,因为震后重建等投入将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尽管地震初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是,我们认为,日本大量救市资金的投入和能源、食品等重要商品短缺的相互作用,将进一步拉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并导致在日本出现通胀水平提高的情况。此外,本次地震爆发的核泄露危机引发人们对核电站的质疑,从而在新能源发展水平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形下,传统能源产品的需求可能进一步扩张,从而在近期内对石油、煤炭的价格上升起到推动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复苏的基础依然薄弱。从世界经济危机史来看,在每一次重大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崛起新的战略性产业主导全球经济的增长,而这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复苏似乎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发达国家不能进一步增强其复苏力度,那么,在高企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形成滞胀的风险较大,而这对率先复苏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也不是一个好消息!

二、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

(一)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后,迅速实现V型反转,如图5所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快速有力的经济回升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具体而言,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根据图6,固定资产投资在危机期间的增速很高,依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但在2010年逐步下滑并趋于平稳;消费和出口的增速则于2009年底逐步回升,并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近期的表现和出于中长期内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考虑,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比较明朗的。实际上,现在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1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是重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的模式,实现国内消费与投资、出口并重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为了实现这种转型的目标,牺牲一点经济增长率也是可行的,经济增长率只要保持在7~8%即可,因为,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就业问题就凸显的阀值大约在经济增长率6%。

(二)中国的通胀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焦点。

第一,中国的通胀水平较高,但还处于可控水平。从图7来看,8大类商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上涨,而且所有商品的同比价格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本轮通胀呈现出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相对而言,食品和居住的上涨幅度最为明显,这两类商品往往是生活成本的主要构成,从而导致居民对本轮通胀的更为敏感。而且,作为CPI的先行指标,依然高企的PPI意味着较高的通胀水平在短期内仍将延续。从通胀幅度来看,CPI整体水平并没有超过前期2008的高点,亦低于1990年代中期的通胀水平;中国目前的通胀水平虽然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根据图8,仍低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可控水平。

第二,中国当前的通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类: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中国的通胀三种因素兼而有之,且相互强化。

首先,就需求拉动而言,面临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实行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图9所示,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M1发行量的同比增速很高,即使在2010年明显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需求扩张政策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给物价水平的上涨提供了拉力。

其次,成本推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是本轮通胀区别于以往通胀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中国 “民工荒”现象非常突出,中国各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从而推进工资成本上升;普遍的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明显,这将进一步推动工资成本的上升;根据图1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在2009年12月终结价格下滑的过程,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上述生产成本的上升将传导到消费产品价格上,引起一般物价的上涨。

第三,国际输入型通胀问题需要重视。国际输入型通胀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资本流动渠道,国际热钱涌入加上我国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汇流入。从图9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增速尽管在2010年中期开始有所下降,但仍基本上保持16%以上的增速。外汇储备额的不断上升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量不断上扬,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进一步恶化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另一个是商品流通渠道,这主要是来自于国际能源、资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如图3所示),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在我国需求拉动下,价格飙升,将通过进口渠道推动国内相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涨价,从而加剧成本推进型的通胀。

根据上述分析,如何治理通胀成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焦点。自2010年以来,央行频繁提升存款准备率,到最近一次的调整,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自2010年10月份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连续加息4次,每次幅度为0.25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从非常宽松的形态回归到常态格局,亦表现出央行治理本轮通胀的决心。

不过,中国本轮通胀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未必能够起作用,尤其是对于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的通胀问题。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是供给层面造成的,那么货币政策层面的紧缩,利率的提升和信贷额度的缩减,都将增加企业的负担,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供给。一旦国际经济复苏进程曲折,那么,中国进入滞胀的风险也不是没有的。

三、中国应对之策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基础依然薄弱,所以,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经济回升幅度较大,但是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如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货币、财政双紧政策,并不可取,要综合使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

(一)需求管理政策

在需求管理政策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不宜实行紧缩政策。财政支出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影响我国的就业。虽然接连出现民工荒,但当前的民工荒主要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即熟练工和高级技工的短缺,另外也是长期低工资水平造成的,因此,在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就业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从2008年底、2009年初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率一旦低于7%,失业问题就凸显。因此,考虑到中国经济“刹车容易启动难”的特点,以及当前的通胀仍处于可控水平,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复苏态势的复杂性,我们仍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

同时,虽然不能绝对得把将物价现象等于货币现象,但是,对于当前仍为缓解的通胀问题而言,结束2009年以来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并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也接连四次加息。与发达市场经济体不同,我国利率是管制的,没有市场化,因此货币供给和利率调整之间没有明确的内生关系。单纯提高利率,并不能减少货币供给,而只会导致企业减少投资,形成负向的供给冲击;同时,利率的提升将引发逆向激励,导致企业和个人将多余的货币会流向高风险的资产市场,追求高回报率的投机利润;而且我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继续提升可能会进一步吸引国际热钱涌入,在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反而导致国内货币供应上升。因此,利率工具可能不是当前货币紧缩政策首选。对于量化工具而言,目前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M1、金融机构信贷的同比增长率目前已经回落到2004-2010年间的平均水平之下。在偏紧货币政策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他们恰恰是解决中国主要就业问题的群体,失业可能会引发比通胀更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实体经济受到损害和稳定就业的需要,货币政策的紧缩空间也并不大。

(二)供给管理政策

扩张性的供给管理政策可能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式的最佳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尤其是对于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和避免滞胀的出现。与需求管理政策比较而言,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更为灵活,通过在产业、区域、人群层面的细化,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精细化管理。

首先,考虑实施减税政策。实际上,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基本上高于GDP增长率,政府税收占GDP 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当前企业人力、原料、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形下,通过减税来抵消成本上升对企业增加的负担,增加总供给。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包括行政、金融、劳动力等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通过改进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融资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三,考虑建立各主要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的商业化储备,以应对通胀预期,打击恶性价格炒作。第四,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五,考虑适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升值,这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虽然,人民币上升也会对企业出口形成负向冲击,但是通过利弊权衡,小步升值更为有利。最后,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偏高的资源部门,保障国内能源、原材料供应安全,同时也能消化当前巨额外汇储备,从而降低货币供给扩张压力。上述政策都将使得中国的总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在增加供给的同时抑制通胀,避免滞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每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都是由重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来终结的,中国要抓住这一机遇,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承担起主导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Stiuation and Prospects2011,2010.

[2]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 厉以宁.厉以宁论文选(2008-2010)[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

[4] 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1(1).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6

一、上半年全区经济下行态势趋稳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和11.6%,分别比一季度回落0.9个、0.4个百分点;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和11%,分别快于一季度1.3个、1个百分点。其中,1-4月、1-5月、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11.6%,趋稳态势明显。

(一)从需求看,全区三大需求呈“投资增速企稳、消费平稳增长、外贸大幅下滑”格局,整体处于下探走势

1.投资

从投资增速看,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主要投资领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9%,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662.67亿元,同比增长20.5%,低于去年同期16.1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投资2090.86亿元,同比增长20.8%,低于去年同期38.6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509.40亿元,同比增长21.9%,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

我区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时,投资加速是“锦上添花”,而处于经济放缓期时,投资减速无异于“雪上加霜”,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区经济的回升。

2.消费

2013年以来全区消费市场整体呈下行,但趋势渐稳。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20.22亿元,同比增长11%,比一季度高0.7个百分点。在当前经济趋弱的环境中,应将消费作为稳定全区经济的重要抓手。另外,进入2013年,CPI总体上呈逐月走低态势,但6月份CPI的数据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达3.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高达第9位。

3.外贸

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摩擦加剧及汇率负面变化等因素影响,2013年上半年全区净出口出现大幅度回调,一季度增长0.8%,1-4月增长7.3%,1-5月增速回落至2.7%,上半年进出口增速跌至零点以下,达-1.8%,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二)从工业看,全区工业生产处于低缓走势通道,继续呈偏冷态势

进入2013年,内蒙古工业总体呈下行态势。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低3.4个百分点,1-4月、1-5月、1-6月增速均为11.6%,1-6月增速较上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第13位。工业用电量从一季度的10.3%逐月回落至上半年的6.9%,这预示着全区工业经济活跃度偏低,偏冷态势明显。

当前,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工业企业经营环境。上半年,全区工业产品销售率以及煤炭、平板玻璃、载货汽车等主要产品产量持续下降。1-5月,全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一方面,主营业务收入(5.8%)、利润(-15.5%)大幅下降,压缩了企业效益空间;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净额(24%)、产成品资金占用额(10.4%)持续增加,挤占了企业大量现金,这一挤一压,企业经营环境日益艰难。若短期内企业生存环境难以改善的话,全区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将会持续加大。

(三)从收入看,两大收入增速均有放缓态势,但城乡居民收入基本稳定,财政收入告别持续高位增长,偏紧态势明显

经济的持续下行对全区财政和城乡居民增收带来一定困难。2013年一季度全区财政收入增速为-6.9%,1-4月为-3.7%,1-5月为0.1%,上半年达到5.3%,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仍较上年同期增速低10.8个百分点,而且财政增速偏紧态势明显。从财政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增长4.3%,非税收入增速达28.2%。税收和非税收结构失衡,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乱收费、重复收费问题,在当前企业经营环境日益艰难的情况下,尤其值得防范避免。经济趋缓的态势,对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造成一定影响。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为9.8%;农牧民现金收入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为13.3%。

二、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比较分析

一是下行趋势较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平缓。2010年二季度以来,全区经济呈持续下滑态势,但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直线下滑的程度,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曲线相对平缓。

二是下行周期较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长。根据国家与我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数据对比,我区年度经济走势和全国基本一致,虽然短期内变化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下行时我区生产总值变化滞后于全国3-6个月。

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从2008年一季度开始下滑,受其影响,我区经济2008年3季度开始下滑,比国家滞后两个季度。这主要是由于我区煤炭、电力、钢材等上游原材料产业比重较高的结构特点决定的,因为从消费品生产传导需要一个滞后期。本次,全国经济2010年一季度开始下滑,我区经济在2010年2季度出现下滑,亦存在约3个月的滞后期。从周期性变化规律来看,经济下行时我区变化滞后于全国3-6月的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从周期长度来看,本次我区下行周期要比金融危机时期更长。国家也不会出台类似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现像金融危机时期“V”形反转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出台的措施主要以稳增长、调结构为主,规模及干预程度都不会太大,这些措施对于我区经济的拉动不具有直接性。在没有投资直接拉动的情况下,消费将成为拉动本次经济回升的重要力量,但消费并非我区拉动经济主导力量,而且要启动消费,必须先去库存,才能逐步带动下游生产能力的释放,这将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轮内蒙古经济下行周期将比金融危机时期更长。

三是下行影响较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缓和。数据显示,2008年2季度—2009年2月初,全区36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82户企业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近1.98万人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相比2008-2009年,本轮经济下滑对全区经济的影响相对缓和。目前企业虽经营艰难,但关闭、停产现象不多,企业也没有出现大范围裁员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自治区政府要求地方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措施尽量维持企业生产,整体市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坚守市场,以避免经济回暖后失去原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当前普遍存在的招工难问题也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裁员。

四是受冲击的产业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基本相同。当前,内蒙古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特征的“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与金融危机时期相同的是,本次经济下行受冲击较严重的行业仍集中于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其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三、下半年全区经济走势分析

受国家经济周期性回落、国内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全区经济将缓中趋稳,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10%左右。

(一)受国家经济周期性回落影响,下半年我区经济增速需保持低位调控

2007年我国经济进入经济调整下行期,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国家推出4万亿投资的反周期刺激政策,实现经济“V”形反转,但周期性调整并没有结束。自2010年2季度,我国GDP增速连续9个季度回落,其实质是2007年调整周期的延续。按照我国经济周期基本为10年的周期性规律,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周期性回落探底阶段。受此影响,内蒙古经济也将相应的由以往“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

(二)受全国工业、投资、出口增速趋稳及消费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半年全区经济有望逐步回稳,但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月、5月、6月分别增长9.3%、9.2%、8.9%;外贸进出口增速1-4月、1-5月、1-6月分别增长14%、10.9%、8.6%;投资1-4月、1-5月、1-6月分别增长20.6%、20.4%、20.1%。同时,6月全国新出口订单指数47.7%,环比下降1.7%,这显示外需疲弱,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可能继续在较低水平徘徊。同期,全国企业家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呈回落态势,预示下半年企业投资意愿仍较低。内蒙古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下半年国内需求压力依然较大,我区经济回稳面临较大挑战。

(三)受全国制造业市场回落影响,下半年我区重工业生产形势更趋严峻

作为重工业主导型经济,内蒙古工业增长同重工业走势高度关联,重工业的增长势头对全区工业走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内蒙古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特征的重工业结构又极易受市场影响。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和需求仍是影响全区重工业回暖的关键因素。6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从主要品种看,采掘业生产资料价格跌幅最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降幅都超过了2个百分点,说明需求萎缩导致价格下跌已成不争事实。考虑到生产资料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煤炭、钢铁、有色库存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下半年价格持续下滑压力依然较大。

从原料需求看,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时隔4个月再次逼近50%的荣枯分界线,经济增长势头继续放缓。特别是新订单指数已降至50.4%,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表明未来企业开工率将走低,供需矛盾会凸显。因此,下半年,在价格不断下降、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下,我区重工业生产形势仍较严峻。

(四)受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影响,下半年全区投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当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全区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少企业面临两难境地:全产能开工意味着当期投资亏损,不全产能生产则意味着前期投资亏损,这将极大影响企业后期的投资意愿。生产者价格的环比下降和新增订单缩水均显示需求继续疲软,而去库存的压力依旧较强。

由此可见,下半年,全区煤炭、钢材、有色等主要行业的去产能化过程还将延续,若在此阶段,以扩大投资消化过剩只能积累更大的产能,导致更大过剩。因此,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下,下半年,全区的投资空间还将被压缩,从而进一步制约全区经济企稳回升。

四、下半年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

当前,全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归根结底,围绕两方面存在:一是企业增效难;二是政府增收难。因此,下半年经济工作应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工作思路,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领域中的重点问题,确保全年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关注工业企业效益问题

去年以来,受市场需求萎缩影响,内蒙古主要工业品价格明显下降。1-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5%,增速创2000年以来新低。主要行业中,煤炭行业利润下降28.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38.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2.8%。与此同时,企业资金流呈紧张局面,应收账款净额持续增加,达到2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了12.2%,属今年高位。上述情况表明,当前内蒙古经济仍属于典型的速度效益型和规模效益型,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依赖于速度和规模,增速一旦回落,企业效益就会下滑,距离质量效益型的目标较远。

当前,内蒙古要保增长就必须防止企业效益进一步下滑,防止亏损面扩大,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等措施。因此,要着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落实好自治区优惠电价政策,对符合自治区要求但未享受电价补贴政策、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在现行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下浮0.02元。同时,加大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补贴力度,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资金补贴。

(二)关注政府债务问题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7

今年一季度,内蒙古经济运行呈现良好开局,为二季度乃至全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向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二季度全区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加快。

从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看,首先,经济景气进一步向好。全区宏观经济景气运行自去年9月以来逐月上升;全区物价总水平走出了自1998年以来的下降或低位徘徊;一季度全区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4.8点,其中工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同比分别提高5.5、9.5和7.6点,保持近几年最好水平。

其次,新的经济增长点比较多。一季度,全区工业生产的高增长与新建重点工业项目投产多密不可分的。2002年下半年以来,TCL移动通信(呼和浩特)有限公司、内蒙古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包钢薄板生产、包铝技改、呼和浩特丰泰发电有限公司和包头伊利液态奶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对我区工业快速增长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据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区新建企业拉动工业生产增长约9个百分点。今年我区仍有部分新建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将陆续建成投产。另外,原有的骨干企业生产今年订单较多,任务饱满,将会对全区工业经济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使建筑业发展快速回升,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带动了建筑材料需求的扩大。

第三,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共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增长将趋于稳定。一是随着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大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效应逐步显现,全区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和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增长将保持稳定;另一方面,投资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非国有投资更趋活跃。今年一季度,我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开工个数比上年同期增长57.6%,开工项目本年计划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倍。工业领域投资力度加大,以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东方希望铝业、蒙牛液体奶等为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以及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陆续开工建设,有力地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生态保护和建设、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我区交通运输将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预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25亿元左右;随着各地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一季度全区已开工项目到位资金3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6%,良好的资金到位情况为后几个月投资增长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二是消费增长稳中趋升。随着国家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力度和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加之国家启动消费的一系列措施的共同作用,预计上半年消费增长将有所上升。三是出口增幅明显回升。一季度,我区海关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快11.9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第四,从全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也明显好于年初预期。据国内经济专家预测,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但并不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带来直接冲击,我国经济已在去年稳定增长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加速上升的新阶段,特别是社会供给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社会总需求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一季度,全国GDP的增长可达到9%左右,而全年增速有望超过7%的预期。宏观经济全面复苏的迹象已经在一季度显现,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在得到加强。

从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看,有些对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而有些尚属不确定。从区内发展环境看,一是农牧业方面,目前东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通辽、兴安盟降水偏少,旱情比较严重,农资价格上扬增加了农牧民生产成本。二是工业生产进入下半年后,随着去年下半年新建投产企业有了可比基数,工业增速将有所回落,加之近一个时期以来煤、电、石油及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将产生不利影响。三是虽然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已开工项目资金到位率较高,但是尚未开工的项目资金情况还不确定,资金能否及时到位,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尤其是大项目能否按期开工,关系到上半年及全年投资的完成。四是城镇就业压力增大,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尚需努力。五是随着住房、教育、医疗和退休生活保障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城镇居民的支出预期增强,使潜在消费能力不能尽快释放出来。从国际环境看,受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影响,虽然不可能对我区经济建设与发展格局带来很大影响,但不可避免对我区外贸出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加之今年入世的效应在进出口方面的进一步显现,二季度出口增长速度将趋于稳定。

综合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区投资、消费需求增幅将稳步提高,外贸出口增速趋于稳定。预计上半年全区经济发展走势将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同期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左右,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同比上涨3%。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10%以上。

二、下一步主要调控建议

下一阶段,全区各地要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着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区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继续努力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力争完成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此,建议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着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各地区要在不断巩固当前我区良好发展形势和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紧紧围绕强区富民的第一要务,针对今年一季度全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抓好工农牧业提质增效工作,积极支持结构调整,解决好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畜产品卖难的问题,不断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切实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有一个明显增长。

2、抓好春耕备耕生产,支持农牧业结构调整。今年我区春耕备耕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东部粮食主产区降水较少,旱情严重。化肥、农膜、柴油等农用物资价格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牧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要增加救灾防灾资金投入,全力支持春耕备耕生产和农牧业结构调整,配合全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工作,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积极创造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渠道,继续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清理整顿限制农牧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在提高农牧民增收的措施上应突出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牧区非农产业,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3、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做好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实使用好国债资金,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舍饲禁牧工程”、“生态移民和异地移民工程”;争取国家加大对内蒙古的支持力度,确保生态建设的有序进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以水力、电力、交通邮电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投资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实施的“西电东送”发展战略,做好一批重点电力项目建设。

4、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规划,择优扶持,开拓国际市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领域,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把引资的工作重点转向生态和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继续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优先办理重点出口企业的退税,支持外贸出口。继续巩固和扩大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全面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和提高我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篇8

(一)21世纪以来南非经济快速增长

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1994―2000年经济平稳增长,2002―2007年则进入较快增长周期,GDP年均增速为4.78%。其中,制造业和采矿业是南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2―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1.1%和8.31%;金融、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南非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南非矿产资源丰富,在非洲地区范围内制造业水平较为发达,因此,南非的主要出口以煤炭、金矿、铁矿、钻石珠宝以及机械和车辆类产品(主要是出口到非洲地区)为主,此外,南非大量进口石油和石化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机械和电子类产品,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印度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高失业率、不平等和贫困是南非长期面临的问题。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失业率有所下降,但2007年仍高达23%;黑人的失业率高达28%;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另外,随着2002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非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高于7%。

(二)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实现复苏,但2012年以来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暂衰退后实现复苏。2008年第四季度南非经济增速下降,2009年南非经济下滑1.5%,2010和2011年经济开始复苏,增速分别为3.1%和3.6%。2012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受欧债危机和国内工人罢工事件的影响,2012年经济增速降为2.5%。

2013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经济增速大幅放缓。2013年第三季度经济仅增长0.7%,为危机后经济复苏以来最低值,全年经济增长仅1.9%。二是通胀压力较大。全年CPI变动率为5.7%,仅略低于央行6%的警戒线。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劳资矛盾激化,罢工事件频发,2013年南非失业率为24%。其中,15―24岁和25―35岁上的青年人失业率分别高达48.9%和28.3%。四是兰特急剧贬值。与年初相比,贬值幅度高达18%。五是经常账户逆差和财政赤字扩大。2013年贸易逆差较2012年增长98%。南非由于危机后实行反周期的财政扩张政策,2009年年开始由盈余转为赤字,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六是资本市场大幅波动,2011和2012年外国对南非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净购买额分别为248和852亿兰特,2013年降为13.29亿兰特。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和脆弱性凸显,南非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成为公认的“脆弱五国”(“Fragile Five”)。

二、对当前南非经济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南非经济形势的恶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美国宣布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后国际资本流向逆转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尤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负增长,为促进经济复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在受到短暂冲击后,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金融市场也相比较发达国家较为稳定。国际资本在此情况下大量流入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投资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前文已讲到,2009年以来国际资本对南非股票和债券的净购入额持续增加,导致南非对外债务急剧上升。

(二)信贷繁荣和经济较快增长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持续

在外需减少造成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南非采取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银行机构对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贷款大幅增加。

一是经济增长的同时风险资本价值上升过快。国内外充裕的资本进入市场,不同程度带来投资、消费和进口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出口减缓,矿业、制造业等部门的投资受到影响,容易造成风险资本价值的上升过快。2010年和2011年南非经济增长3%以上,同时股票市场价格涨幅较大,明显高于美国和除土耳其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

二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局部领域矛盾激化。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足、初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不足造成的劳动力技能不能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收入在不同群体间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

三是出口结构单一和进口需求刚性带来经常账户赤字急剧扩大。南非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结构以铂族类金属和钻石为主,而进口以石油、石化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机械类为主,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带来经常账户赤字的不断扩大,导致本币的贬值压力,本币的贬值在出口需求增加有限而石油和机械电子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又加剧了经常账户赤字的扩大。

(三)国际资本流动环境的变化和资本流出迹象的出现

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美联储2013年12月宣布保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减少证券的购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收紧的启动,以及美元升值的预期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造成了投资者对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的投资兴趣降低,从而引发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新兴市场国家。2013年第四季度南非已出现了资本流动逆转的迹象,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下证券资本的净流入显著减缓,2014年以来出现净资本流出。

(四)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凸显背景下,经济面临负反馈的风险

资本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投资信心、产能利用率,还包括国内结构性问题,如家庭负债、政府负债、经常账户赤字。

第一,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南非的国内私人消费需求是GDP的主要构成,由于经济增长信心的变化,国内对家庭的信贷增速下降,加之,南非储蓄率较低,国内储蓄总值/GDP不足15%,家庭债务/可支配收入高达70%以上,另外,劳资矛盾激化情况下,生产性投资受到影响。这些都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

第二,通胀压力上升。资本流出使得经常账户赤字较大南非兰特本币急剧贬值,通胀压力加大。为控制通胀,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但这无疑加大了资金成本。

第三,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债收益率趋于上升。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013年11月份以来呈现出上升态势。

第四,经济低速增长背景下收入差距扩大和高失业率导致矛盾激化。2014年金属制造协会工人号召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资本家实际上从法案中受益更多,而就业市场没有好转。基于罢工形势的恶化及其造成的生产损失,部分外国资本计划撤出其在南非的矿产业投资,将会导致就业人数的减少,失业问题趋于严重。

总体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的繁荣是不可持续,国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没有显现出矛盾,而是在发达国家资本流行性大幅扩张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信贷繁荣的同时,延迟了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使得发达国家资金收紧时,由于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凸显和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使得国内经济面临较大风险。

三、南非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进入2014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较好,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涨2.5%,其中,石油和化工业、钢铁、非有色金属产品和机械业增长较快,由于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1―2月份贸易逆差同比略有下降,尤其是2月份由于对非洲地区的顺差增加,而对其他地区的逆差减少,出现小额的顺差。但是,南非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首先,本币贬值,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月份1美元兑换的兰特达到2003年以来最高值,1月和2月CPI变动率分别为5.8%和5.9%,2月份环比上涨1.1%,从物价上涨的因素看,主要是食品、原油和健康保险价格的大幅上涨。南非中央储蓄银行(简称南非央行)已于1月份改变从2012年以来基准利率5%的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至5.5%。

其次,工人罢工事件不断,南非矿业与建筑工人协会于1月23日发起对全球三大铂族金属生产商的罢工,持续至4月份,而3月份金属制造工会又发起全国联合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第三,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由于南非的汇率灵活,资本账户的开放,因此,资本市场的变动,会造成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13年出现非居民的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4年1月份出现306亿兰特的资本净流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