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古典主义美学8篇

时间:2023-10-13 09:34:29

古典主义美学

古典主义美学篇1

关键词:自然 超验主义 古典哲学

美国超验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后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份缩影,自然是上帝的象征,强调精神,反对趋物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作家爱默生和梭罗,他们对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研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美国超验主义的思想主张。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是十九世纪美国超验主义的领进人物,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圣者”,他的著作《论自然》是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性作品。爱默生在发展超验主义的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另一位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品《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对自然对生活的领悟。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同样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说:“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这正是他所提倡的不为物役、追求精神充实的自然生存状态。

通过对爱默生和梭罗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于推动美国超验主义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在思想主张和生活态度上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以下就从人性、物质与精神追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超验主义的人性本善与孟子的“性善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性善说”中的“性”一方面是指人的心性、本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同时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善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人能够向着善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性”也指人的特性,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而“善”即是评定个人价值的一个标准。

爱默生在人性上与孟子的“性善说”相一致。他强调个人,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提出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尊、自助,个人的完美是世界的基础,相信人性本善。爱默生的这一观点与神学的“原罪说”是相背离的,在基督教中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偷食了智慧之果的亚当和夏娃,因此任何人生来即是恶人,只有笃信上帝,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爱默生人性本善的主张将人从原罪说中解脱出来,使人不再受“信仰上帝才能解脱”的禁锢,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变的更加独立自由,成为真正的个体,这也与超验主义强调的重视个体的精神相统一。由此不难看出,超验主义的人性本善与孟子的性善说虽然在理论思想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通的。

二.反对人为物役,追求精神充实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安贫乐道”

孔子曾称赞其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是真正的贤者,他住在荒僻的巷道,箪食瓢饮,生活十分艰苦,若是换了其他的人一定不堪忍受,但颜回却十分满足快乐,因此是个贤德的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的这种“安于贫而乐于道”的品德是孔子十分欣赏的,他赞扬颜回“无欲而天下足”,同时这一主张也是儒家提倡的立身处世的生活态度。

超验主义深受儒家这一思想主张的影响。超验主义者认为,精神漫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只是精神的象征,并认为“物使人异化”,因此强调精神的力量,反对趋物主义。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梭罗实践了这一思想主张。“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这是梭罗在他的著作《瓦尔登湖》中记述的他的山居生活的开始,同年7月4日他住进自己盖起来湖边木屋,此后在瓦尔登湖湖畔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梭罗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开荒,种地,打猎,伐木,剩下的时间观察自然、感悟人生。这样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十分艰苦和寂寞的,但梭罗却认为“寂寞有助于健康”,并说:“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蜂更寂寞。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

梭罗眼中的自然是鲜活生动的, 他的自然指的是田野性的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原始的存在。《瓦尔登湖》通过清新精美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与喧嚣的城市生活完全对立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人的心境是极其平静安宁的,虽然物质上十分简朴,但在精神上是极其放松和满足的。这种亲近自然远离物欲的生活态度与儒家所宣扬的安贫乐道精神是一致的,超验主义者试图从东方文化中的安贫乐道与西方当时的物质主义相抗衡,将人从物欲中解救出来,通过亲近自然的简单生活更好的感悟生活,获得灵魂的升华。

三.超灵与儒家道家的自然观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崇尚宇宙同一性,“天人合一”即是其根本观点之一,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后来经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在道家看来,“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自然,“天人合一”即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同时,天亦是万物的根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说的就是天地生万物,是万物的源泉所在。天地指的就是自然,即自然生万物,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乃至天地,都是自然的产物,以自然为归属。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是试图将人从各种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中解救出来,使人恢复自然的天性,“万物齐一,生死相等”。

在西方基督教的传统里,推崇天堂与地狱、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受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超验主义打破了西方一直以来的这种二元对立体系,提出天与人和谐统一的观点。超验主义的最核心思想是“超灵”,超灵是统辖世界的精神力量,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万物皆有其生,并成为其一部分。超灵为人所共有,每个人的思想都存在于超灵之中,人以直觉官能同它交流。 自然是上帝的象征,大自然是至尊至上的,它是有生命的,是超灵的外壳,人可以通过自然获得心灵的抚慰。爱默生相信世界的同源,认为超灵是世界的源头,万物源于同一精神。超验主义的世界同源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都认为世界是一体的,自然生万物,是万物的归宿。

爱默生与老子在自然观上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爱默生赋予自然以某种神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结合要通过“超灵”,自然是超灵的外部表征,人要想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借助超灵才能够实现。而老子的“道”是人对自然对天的直接领悟,人在领悟了“道”的同时,就是完成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二,在爱默生看来,具有神性的自然只具有工具的价值,自然的生机是为了服务于人类,体现出一种人类中心的思想,而非自然与人合为一体和谐统一的;老子的“道”则是将人与自然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具有整体性。

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接受和发展,对美国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验主义思想的宣传,在美国掀起了民族意识的高潮,促进了美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同时,超验主义亲近自然的主张以及超验主义者对这一主张的实践,使歌颂大自然成为美国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成就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的是,超验主义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吸收,其本质在于宣扬自身的思想理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儒家等思想的吸纳,其实质是为超验主义自己的思想主张寻找出路。然而无论是接受还是摒弃,超验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不仅对美国文学创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文化一体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2]《道德经》,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

[3]孙海通译注:《庄子――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古典主义美学篇2

[关键词] 当代电影;新古典主义;现代审美

中国电影在这些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包括主旋律电影《红河谷》《黄河绝恋》,抗战电影《遍地狼烟》《果儿满山红》《金陵十三钗》,历史题材电影《赵氏孤儿》《孔子》,还有青春类型电影《观音山》《山楂树之恋》等,多种类型百花齐放。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再解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交流等电影主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主流思想,在诗一般的美学画面内展现出民族情感、历史文化价值判断的同时,真正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普遍的人性力量。

一、个体情感与群体义务的和谐

古代中国的传统理念突出一个“和”字,保持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文化传统的精髓,因此传统文化突出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新古典主义则要求个人的情感要遵从民族和社会利益。从国内的一些主流价值观电影来看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为纪念国庆50周年所推出的电影《黄河绝恋》就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电影。片中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如观众熟悉的外国飞机驾驶员欧文,阳光活泼的小朋友花花,还有八路军女战士安洁等。那日,天朗气清,微风习习,阳光温柔,再和着优雅的乐曲,安洁就这般出现在欧文的眼前,对他说:“现在你是安全的。”她那样温柔地笑着,好像让那个战争年代都变得温暖起来。他们站在巨浪翻滚的黄河岸上,安洁仰头望天,阳光在她的脸上镀上了金线,环绕她的全身,欧文仿佛深深迷失在她的美丽中,不能自拔。与日军战斗使安洁身负重伤,为了挽救欧文及小女孩的生命,她毅然斩断吊桥绳索,阻断了敌人的前进,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安洁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赤红的旗帜深深地插入每个人的心中,尽管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碾过无尽的岁月,它都不曾在我们心中褪去颜色。新古典电影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从选材到内容,再到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新的艺术气质。

曾获多项大奖的电影《红河谷》所讲述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山河之美与战争带来的一片狼藉。剧中典型人物丹珠在敌人的野蛮屠戮下毫不畏惧,唱着震人心魄的歌曲坦然面对死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山上白雪皑皑,宫殿巍峨繁华,天空湛蓝如洗,每一种事物仿佛都融入了光明的力量与内心的情怀遥相辉映。人物形象鲜明立体,也为电影赋予了新古典主义的气息。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个人思想与国家民族精神共存的影片内容展现了当下中国电影逐渐散发的新古典主义价值观。由陈凯歌指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悲剧剧情作为主导,在老版本的《赵氏孤儿》里,正义势力最后战胜邪恶势力不是在正反两方经过调解达成一致,而是两方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斗争,牺牲了许多士兵和无辜百姓才达成目的的。陈凯歌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抛弃了传统解决问题的战争方式,也没有重点描述程婴的艰难复仇过程,电影剧情发展得也较为恰当。电影中的程婴身上充满了市井气质,与老版本的那种英勇、正义的性格截然相反,而影片中的反派人物屠岸贾原本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他的形象应该是做尽恶事的,而在陈凯歌的电影里,他在电影的后期转变成了一个可以和孩子打闹的慈祥父亲,懂得疼惜妻子的合格丈夫。因此,陈凯歌的版本并没有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作为影片的发展推动力,就算是在故事情节紧凑的前半段也没有明显的夸大和巧合,而是让主人公的命运推动剧情的前进。在程婴身上体现出了陈凯歌吸收新古典主义精神,弃用传统悲剧思想的理念――天命所归,他呈现给观众的是主宰自己命运的英雄,不是听从上天安排,这样的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卷入一些棘手的漩涡中,遭受打击的主人公会以坚强的意志力和过人的能力逐渐闯过难关,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然后开始报复那些仇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壮举。程婴在剧中说过“这就是命啊”。虽然命运这个东西人们无法改变,但是程婴最后所展现出来的忠义与之前的市井之气合二为一,屠岸贾的仇恨在父子间的亲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此时正义与和谐变得没有那么明显,有了统一的趋势。影片中个人将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首先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并且他又将集体利益与个人荣誉、情感和地位结合到一起,也就是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个人情感得到一定的满足。这些新古典主义思维都很好地体现在了《赵氏孤儿》里面。

二、现代意识与古典理想的融合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正处于社会快速转换中的人们在为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欢呼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代意识和古典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重点关注和吸取养分的源泉。影片《边城》中的许多场景都在试图呈现湖南当地特色的景致和质朴,清澈的湖水、屹立的白塔、洁净的天空、碧绿的山丘等,所有的东西都展现出了它原有的魅力,画面是如此的安静,又是如此的令人心潮澎湃。电影中,在青山绿水环绕的质朴空间里,翠翠是单纯至极的,爷爷的举止投足也是透露着原始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忘却人与人的狡诈,天地人三者相融。新古典主义希望通过对和谐美的极致追求来展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和谐美与形状美不同,它是想要从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基础上诠释“悠然美、健康美、生态美”。这些电影创作者正是按照这种方法,寻求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使用新型审美和传统文化拯救古典人文思想,从而解决目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也就形成了这种新古典主义思想。

影片《观音山》里,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相约走出家门,想要通过旅行找到人生的出路。故事的前半段,三个风华正茂又失意的年轻人一起租住在了孤身一人在家的中年妇女的房子里,这个女人名叫常月琴,她的丈夫和儿子都过世了。这些年轻人整天在夜店与酒吧之间游荡,丝毫不知道人生将往何方。到了故事的后半段,几个年轻人偷偷地爬上火车,跟着火车前往观音山游玩,在山上他们碰到了常月琴,几个人一起凝望着地震后观音山的遗迹。故事的结尾,几个年轻人和常月琴合力将地震后被毁坏的观音庙修缮。电影讲述的是城市青年的故事,导演李玉并没有将吸引人眼球的都市生活、繁华城市等元素融入电影中,而是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直截了当地展现现阶段都市中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几个年轻人偷偷爬上火车顶去往观音山,火车在山间和隧道之间穿行,此时的电影画面有时一片漆黑,有时白到让人刺眼,主人公南风的头发在空中随风飘荡,几个人迷醉在这个环境中,城市、火车、隧道、山间等几个场景交替出现,暗示了电影中几个年轻人的内心从迷失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也暗示了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电影中的这座观音山也和当地人一样遭受到了地震的毁坏,几个人一起修缮了观音庙,让这座庙焕然一新,也让几个人从压抑内心的阴影中释放出来,逐步走出人生和心理困境。在回去的列车上,几个人与观音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净化后的现代人与修缮一新的古朴大山交融到一起。这样的融合就如同现代文化思想与新古典主义思想之间的统一,是电影人以及当代中国人想要追寻的境界。

这些年的电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小人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和认可,例如,影片《一诺千金》中黄渤饰演的主角喜良就是一个典型。喜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工,还有一个家庭不幸的小孩是电影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两个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因为一句承诺被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与以往思想觉悟很高的英雄人物相比,喜良拥有小人物的性格,他很市井,他很不愿意遵守承诺,但是他善良,这已经足够让他成为让人敬仰的角色。正如电影题目一般,喜良始终将“一诺千金”作为人生信条,他同孩子共同经历贫穷和苦难。这种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善良、纯真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理念,这种道德理念与人性、人情交汇到一起,具有明确的时代个性,并且体现出新时代与传统思想融合的新古典思想。

新古典主义推动者注重开发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试图透过连续不断的改革完成现代意识与古典理想相融合的任务,目的是寻求一种最终的现代性理想,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交流、碰撞中反省与重生的精神历程。

三、审美取向与伦理价值的统一

时下中国电影之所以能够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主题,不只是中国电影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和促进现代与传统统一的探索精神,还有最主要的就是在这种探索精神的指导下恪守独立自主的审美理念。不管是《边城》里那浑然天成的质朴画面,《红河谷》里主角慷慨赴义的人性之光,还是《一诺千金》里恪守传统底线的喜良,这些富于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审美与伦理之间契合的新古典主义思想。张艺谋指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也体现出了浓厚的新古典主义思想。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沦陷的南京城,在一个教堂里一些互不相识的中国人、外国神父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电影选择在这种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表现人性的善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表现人性的光辉。张艺谋用诗歌一般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在这场民族耻辱的历史中存在的亮光――人性的魅力,很好地诠释了新古典主义思想内涵里面的审美思想与国家情怀之间的融合、协调。当影片中的秦淮河女人们用极具地方传统特色的语言和唱腔唱响《秦淮景》的时候,影片不觉地将观众从屈辱的现实拉进了古代时期的盛世南京,精致的腔调和美丽的回忆交融于悲痛的情绪和人性的光辉之中,个人、集体、人性、历史都在此刻融合。

新古典主义思想的关注点是个人在其生存年代的人生感悟和理解,把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归功于人性的发展,电影创作者所要展现的不是那个年代,而是要体现人性在那个年代的层次。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导演张艺谋再一次用他那穿透力十足的画面、让人深思的年代故事展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的悲惨爱情故事。电影的特殊时期是“”时期,用主角静秋的回忆作为叙事视角,向观众展示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小桥流水、山青水蓝、人心质朴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诗一般的场景不仅包含着恬静、典雅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维,还包含了创作者对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以及政治的反思。

四、结 语

每次对于过往传统和古典的回顾与发展,都说明人们正在用现代人的思维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些过往,当前中国电影形成的新古典主义思想,想要将新古典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人情融入特殊的历史时期当中,目的不是展示这段历史时期的景象,而是要寻求一条与人性发展和完善相协调的道路,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融合中寻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新古典主义思想把社会发展与人性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把人性发展看作推动力。新古典主义思想是电影创作者和其他艺术工作者对于现代社会和古典社会的反思和发展,它继承了两个社会的特点,新古典主义思想在美学与思想两者的碰撞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彰显人与世界的和谐――论当代电影新古典主义的价值取向[J].当代电影,2013(04).

[2] [美]布莱恩・J・斯尼,潘源.“软派电影”:科恩兄弟的新古典主义“新黑”[J].世界电影,2010(04).

[3] 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刘宇清,杨静琳.大批量生产的感觉: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J].电影艺术,2009(05).

古典主义美学篇3

一、个体情感与群体义务的和谐

古代中国的传统理念突出一个“和”字,保持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文化传统的精髓,因此传统文化突出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新古典主义则要求个人的情感要遵从民族和社会利益。从国内的一些主流价值观电影来看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为纪念国庆50周年所推出的电影《黄河绝恋》就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电影。片中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如观众熟悉的外国飞机驾驶员欧文,阳光活泼的小朋友花花,还有八路军女战士安洁等。那日,天朗气清,微风习习,阳光温柔,再和着优雅的乐曲,安洁就这般出现在欧文的眼前,对他说:“现在你是安全的。”她那样温柔地笑着,好像让那个战争年代都变得温暖起来。他们站在巨浪翻滚的黄河岸上,安洁仰头望天,阳光在她的脸上镀上了金线,环绕她的全身,欧文仿佛深深迷失在她的美丽中,不能自拔。与日军战斗使安洁身负重伤,为了挽救欧文及小女孩的生命,她毅然斩断吊桥绳索,阻断了敌人的前进,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安洁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赤红的旗帜深深地插入每个人的心中,尽管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碾过无尽的岁月,它都不曾在我们心中褪去颜色。新古典电影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从选材到内容,再到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新的艺术气质。

曾获多项大奖的电影《红河谷》所讲述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山河之美与战争带来的一片狼藉。剧中典型人物丹珠在敌人的野蛮屠戮下毫不畏惧,唱着震人心魄的歌曲坦然面对死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山上白雪皑皑,宫殿巍峨繁华,天空湛蓝如洗,每一种事物仿佛都融入了光明的力量与内心的情怀遥相辉映。人物形象鲜明立体,也为电影赋予了新古典主义的气息。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个人思想与国家民族精神共存的影片内容展现了当下中国电影逐渐散发的新古典主义价值观。由陈凯歌指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悲剧剧情作为主导,在老版本的《赵氏孤儿》里,正义势力最后战胜邪恶势力不是在正反两方经过调解达成一致,而是两方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斗争,牺牲了许多士兵和无辜百姓才达成目的的。陈凯歌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抛弃了传统解决问题的战争方式,也没有重点描述程婴的艰难复仇过程,电影剧情发展得也较为恰当。电影中的程婴身上充满了市井气质,与老版本的那种英勇、正义的性格截然相反,而影片中的反派人物屠岸贾原本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他的形象应该是做尽恶事的,而在陈凯歌的电影里,他在电影的后期转变成了一个可以和孩子打闹的慈祥父亲,懂得疼惜妻子的合格丈夫。因此,陈凯歌的版本并没有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作为影片的发展推动力,就算是在故事情节紧凑的前半段也没有明显的夸大和巧合,而是让主人公的命运推动剧情的前进。在程婴身上体现出了陈凯歌吸收新古典主义精神,弃用传统悲剧思想的理念――天命所归,他呈现给观众的是主宰自己命运的英雄,不是听从上天安排,这样的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卷入一些棘手的漩涡中,遭受打击的主人公会以坚强的意志力和过人的能力逐渐闯过难关,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然后开始报复那些仇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壮举。程婴在剧中说过“这就是命啊”。虽然命运这个东西人们无法改变,但是程婴最后所展现出来的忠义与之前的市井之气合二为一,屠岸贾的仇恨在父子间的亲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此时正义与和谐变得没有那么明显,有了统一的趋势。影片中个人将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首先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并且他又将集体利益与个人荣誉、情感和地位结合到一起,也就是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个人情感得到一定的满足。这些新古典主义思维都很好地体现在了《赵氏孤儿》里面。

二、现代意识与古典理想的融合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正处于社会快速转换中的人们在为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欢呼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代意识和古典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重点关注和吸取养分的源泉。影片《边城》中的许多场景都在试图呈现湖南当地特色的景致和质朴,清澈的湖水、屹立的白塔、洁净的天空、碧绿的山丘等,所有的东西都展现出了它原有的魅力,画面是如此的安静,又是如此的令人心潮澎湃。电影中,在青山绿水环绕的质朴空间里,翠翠是单纯至极的,爷爷的举止投足也是透露着原始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忘却人与人的狡诈,天地人三者相融。新古典主义希望通过对和谐美的极致追求来展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和谐美与形状美不同,它是想要从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基础上诠释“悠然美、健康美、生态美”。这些电影创作者正是按照这种方法,寻求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使用新型审美和传统文化拯救古典人文思想,从而解决目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也就形成了这种新古典主义思想。

影片《观音山》里,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相约走出家门,想要通过旅行找到人生的出路。故事的前半段,三个风华正茂又失意的年轻人一起租住在了孤身一人在家的中年妇女的房子里,这个女人名叫常月琴,她的丈夫和儿子都过世了。这些年轻人整天在夜店与酒吧之间游荡,丝毫不知道人生将往何方。到了故事的后半段,几个年轻人偷偷地爬上火车,跟着火车前往观音山游玩,在山上他们碰到了常月琴,几个人一起凝望着地震后观音山的遗迹。故事的结尾,几个年轻人和常月琴合力将地震后被毁坏的观音庙修缮。电影讲述的是城市青年的故事,导演李玉并没有将吸引人眼球的都市生活、繁华城市等元素融入电影中,而是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直截了当地展现现阶段都市中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几个年轻人偷偷爬上火车顶去往观音山,火车在山间和隧道之间穿行,此时的电影画面有时一片漆黑,有时白到让人刺眼,主人公南风的头发在空中随风飘荡,几个人迷醉在这个环境中,城市、火车、隧道、山间等几个场景交替出现,暗示了电影中几个年轻人的内心从迷失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也暗示了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电影中的这座观音山也和当地人一样遭受到了地震的毁坏,几个人一起修缮了观音庙,让这座庙焕然一新,也让几个人从压抑内心的阴影中释放出来,逐步走出人生和心理困境。在回去的列车上,几个人与观音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净化后的现代人与修缮一新的古朴大山交融到一起。这样的融合就如同现代文化思想与新古典主义思想之间的统一,是电影人以及当代中国人想要追寻的境界。

这些年的电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小人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和认可,例如,影片《一诺千金》中黄渤饰演的主角喜良就是一个典型。喜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工,还有一个家庭不幸的小孩是电影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两个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因为一句承诺被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与以往思想觉悟很高的英雄人物相比,喜良拥有小人物的性格,他很市井,他很不愿意遵守承诺,但是他善良,这已经足够让他成为让人敬仰的角色。正如电影题目一般,喜良始终将“一诺千金”作为人生信条,他同孩子共同经历贫穷和苦难。这种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善良、纯真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理念,这种道德理念与人性、人情交汇到一起,具有明确的时代个性,并且体现出新时代与传统思想融合的新古典思想。

新古典主义推动者注重开发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试图透过连续不断的改革完成现代意识与古典理想相融合的任务,目的是寻求一种最终的现代性理想,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交流、碰撞中反省与重生的精神历程。

三、审美取向与伦理价值的统一

时下中国电影之所以能够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主题,不只是中国电影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和促进现代与传统统一的探索精神,还有最主要的就是在这种探索精神的指导下恪守独立自主的审美理念。不管是《边城》里那浑然天成的质朴画面,《红河谷》里主角慷慨赴义的人性之光,还是《一诺千金》里恪守传统底线的喜良,这些富于诗意的画面展现了审美与伦理之间契合的新古典主义思想。张艺谋指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也体现出了浓厚的新古典主义思想。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沦陷的南京城,在一个教堂里一些互不相识的中国人、外国神父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电影选择在这种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表现人性的善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表现人性的光辉。张艺谋用诗歌一般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在这场民族耻辱的历史中存在的亮光――人性的魅力,很好地诠释了新古典主义思想内涵里面的审美思想与国家情怀之间的融合、协调。当影片中的秦淮河女人们用极具地方传统特色的语言和唱腔唱响《秦淮景》的时候,影片不觉地将观众从屈辱的现实拉进了古代时期的盛世南京,精致的腔调和美丽的回忆交融于悲痛的情绪和人性的光辉之中,个人、集体、人性、历史都在此刻融合。

新古典主义思想的关注点是个人在其生存年代的人生感悟和理解,把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归功于人性的发展,电影创作者所要展现的不是那个年代,而是要体现人性在那个年代的层次。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导演张艺谋再一次用他那穿透力十足的画面、让人深思的年代故事展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的悲惨爱情故事。电影的特殊时期是“文革”时期,用主角静秋的回忆作为叙事视角,向观众展示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小桥流水、山青水蓝、人心质朴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诗一般的场景不仅包含着恬静、典雅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维,还包含了创作者对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以及政治的反思。

古典主义美学篇4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现代美术

抛开时间的划分方式,就本质而言,目前美术史对现代美术开端的表述是模棱两可的。首先,权威教科书普遍认为“自印象主义崛起,欧洲艺术的现代风采方见端倪。”原因是“从这时期起,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跳跃的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从而引发了20世纪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出现崭新的面貌……”[1]

同时,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已经成为了常识,因为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其独特的主观色彩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大部分画家。”据此塞尚俨然成为现代主义绘画的先行者。

后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是“相左”的两种艺术潮流,因此林风眠将它翻译成“反印象主义”。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现代美术有两个不同主张的开端。而且,从逻辑上讲,无论是印象主义亦或是后印象主义,都是对“传统”反叛的产物,他们所解决的问题如“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等观念几乎是所谓的西方现代美术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基本任务,这也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正在着力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因此,我们要问,现代美术的开端到底在哪里?谁才有资格担当这个历史的、学术的重任呢?“现代美术的开端”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历史的拐点,是矛盾斗争的顶点,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质变的临界点。马克思认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飞跃。那么现代美术以反传统自居,其开端自然要推理到“传统”的顶点。

整个绘画史表明,美术一直处于不停的完善之中。黑格尔曾将世界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2]尽管他的讨论是形而上的,与现实的美术流派之间没有对应,但其对三种形态的艺术的普遍理念和感性形象,即精神和形式的统一与否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思路。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

美术史表明,对历史潮流采取吸收升华态度的新古典主义是“传统”在19世纪达到的巅峰。说新古典主义是“传统”的巅峰,是因为其吸收总结了过去时代人类造型经验的结晶,融合成完美的“典范”。首先,它集成了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经验,将透视、解剖、明暗、造型等绘画技法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并将真实的“再现”当作基本目标。第二,批判继承发展了17世纪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秩序、均衡、典雅,通过大卫、热拉尔、勒布伦夫人、格罗、安格尔等多位大师的努力,实现了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与伟大的静穆”的美学宏愿,也确立了壁垒森严的范式。

另外,新古典主义是“传统”的巅峰表明,其对传统造型的手段驾轻就熟。那种认为大卫和安格尔不重视色彩的观点是偏颇的,只要看一看他们的画就明白他们是色彩的大师。H.H.阿纳森说“虽然大卫是一个极为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但是……他倾向于使他的色彩服从于古典的观念。与大卫相反,安格尔把古典的明晰和浪漫的美感结合起来了,使用的是一块既辉煌又雅致的调色板。”[3]为什么后来的流派都要求解放色彩呢,其实就是反对新古典主义借助学院的威权确立的规范。所以,一直美术史教学都有一个误读,认为古典主义的色彩能力弱,殊不知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德素描和色彩之争焦点在规则,而非方法!

既然新古典主义是集大成的流派,他能启发后面流派的“革命”吗?众所周知,现代美术就是一场大大小小的“革命”思维串联起的历史,否定之否定原理的表演场,思维原理片段化、发散化的艺术实践。“革命”的动力和示范效应就来自新古典主义,这是历史造就的。

首先是启蒙运动的冲击,在法国,由于社会、政治和教会的压迫,启蒙运动表现得极为激烈,影响也大。新思想的传播导致革命,尊重人类理性和人权几乎是一切近代哲学思想的特征,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在18世纪耳熟能详。新古典主义美术正是在这种社会形式中发展起来的。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向封建阶级夺权的呼声上升,他们需要一种足以鼓舞自己的高大形象来促进革命的成功,用以排除罗可可艺术所造成的萎靡胭脂味。因此,新古典主义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苏格拉底之死》看起来是古典主义血脉的延续,其实它的精神是和阶级社会变革连在一起,是封建时代的丧钟。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及其后的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1831年和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新古典主义经历了19世纪欧洲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历练,大卫本人的命运也在反复斗争中浮沉。新古典主义美术由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同时,质疑权威、质疑规范的种子就在新古典主义操纵的学院派中滋生。1830年代,浪漫主义声名鹊起,几乎大部分浪漫派的重要的画家都出自于古典的阵营,是古典派大师的学生,几乎都没有例外的出自学院。甚至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晚年也倾向异域情调,并注重官能性的表现,也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

而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于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抗戏剧性的产生了,这为现代美术理念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和理论的温床,即解放了艺术家的个性,也在颠覆权威的演示中将艺术得以蜕变的因素一一提出。

第一个问题是理性与感性的现实矛盾。古典跟浪漫这两种概念亘古以来就存在,古典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是一种倾向理性的追求。但是19世纪开始认为那种永恒的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当下感受到的情感是真切的,必需把它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在题材选择上,一个讲究和谐与崇高感,一个偏爱冲突与争议性。具体而言,古典画家希望藉用古代已经有的某种典型来表达他们对现世的诠释。而浪漫派的画家则倾向个性的发挥与夸大情感的表达,他们偏好描绘当时的新闻事件而舍弃历史记载的叙述,以至于像船难、西奥小岛上的希腊与土耳其民族的屠杀这种骇人的新闻、七月革命等,都被积极地搬上画面。

第二个问题就是色彩与素描之争,其实就是造型观念和手段之争。新古典主义用自己的威权唤起了人们对画面本体的重视。色彩和素描所包含的造型要素被后起之秀解析。一方面,“(安格尔)的素描,作为线条的抽象性质的表现,把他的艺术和德加、毕加索的艺术联系起来。”[4]另一方面新古典主义对色彩的克制,遭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炮轰,推动印象主义发现了“光谱式的色彩”,“他们企图摧毁存在于三度空间中的三度实体,去重新创造在有限深度以内起作用的色彩形式的固体和间隔”。[5]直至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的冷热抽象。

第三个问题是画面空间表达的问题。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对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消退法”形成的画面空间尝试“严格限制”。他认为“绘画是古典浮雕的变体”,因此运用“实墙、中间色背景或不透明的阴影这一类的东西,来封住画面深度。”这种探索,H.H.阿纳森认为可能“在最终导致20世纪抽象艺术倾向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看法是可以争论的。”[6]

结语

自新古典主义达到“传统”的巅峰,艺术的曲线在此发生转折。重温19世纪那个艺术的分水岭间隔的两端,新古典主义以及站在其对立面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形式上互斥,实质上互补地共同构成了19世纪现代美术的精采开场白。“古典的一侧引出了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浪漫的一侧导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抽象表现主义。”[7]

现代美术、后现代美术的发展,诚如黑格尔所言。他认为古典型艺术的局限性是依靠外在的感性材料去表现在本质上无限的普遍性,即心,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完成的。于是他让浪漫性艺术区取消了古典型艺术不可分裂的统一。但是,“感性现象就沦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了”。[8]目前现代美术的发展处于一种价值迟滞迷失的状态,艺术家关心的要么是技巧、形式,要么是高韬的艺术理念。确立现代美术的开端,也就是要找到人类美术精神和内容分离分化的分水岭,追寻美术本质的原点,为美术精神的回归做理论的铺垫。

参考文献

[1] 《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M]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次印刷,169页。

[2] [8]《美学》(缩译彩图本)[M]黑格尔原著 燕晓东编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次印刷,24-31页。

[3] [4][5][6][7]《西方现代艺术史》[M]H.H.阿纳森原著(美)邹德侬 巴竹师 刘E翻译 沈玉麟校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第二版,第1-17页。

古典主义美学篇5

论文关键词:古典主义,风格,形式因素

 

如果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古典主义艺术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秉承古典精神的艺术。而新古典主义,则相对古典主义而复兴的,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所以“古典”这个词充斥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而我们现在谈的“古典”则是指这三时期的精神,由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没有油画,一般所指的古典油画也就以文艺复兴时期为重要代表。而在这里我们所讲述的古典主义油画的形式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形式特点。在一幅画产生的印象中,静穆、伟大和重要等概念将作为决定性要素浮现出来,而不理会所描绘的实际题材,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古典主义油画时形式因素,需要明白画面中所包含的形式特点。下面就从构图、色彩、线条四个方面对古典主义油画中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

1. 古典主义平稳的构图

古典主义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对称是平衡画面的总则,古典主义油画构图中最大的特征是三角形构图。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古典原则需要艺术家由理智、艺术、对称、平衡、精选、坚信来引导。”这是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个强劲的宣言,它奠定了文艺复兴古典艺术大厦的基石。同时,自远古时代就为人类所熟知的黄金分割律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系统的运用,使画面成为一个整体,和谐一致。几何学的严格和科学透视的融合,产生出在构图上无以伦比的平衡完美的作品。古典传统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的。对称是平衡画面因素的总则。几乎所有古典主义构图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底部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下部,拉斐尔的许多作品就是采取这种格式。

古典主义构图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黄金分割律的使用。在远古时期,黄金分割律就为人们所熟知,可是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被艺术家运用到画面中分割形体使得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和谐统一。几何学和科学透视的融合,将会产生出无与伦比平衡完美的作品。所以达芬奇在他的绘画中的科学性中说:“科学与艺术不但不相违背,反而因为彼此相互融合而产生更强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艺术的表现力将大大失色,它可以通过科学使其更具有张力。如果没有艺术,科学将只能通过逻辑的语言去阐述,失去了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表现力。”所以,在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1]。

2. 古典主义微妙的色彩

就色彩分析古典时期的绘画,冷暖色彩变化极其微弱,几乎谈不上有真正的冷暖色彩对比关系,色彩是素描的附属物。所以古典绘画更多的总是以故事、形象和素描来打动观者,而不是色彩和笔触。西方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就色彩在艺术中的从属地位问题作了决定性的评价。他说,“在绘画和雕塑中构图是关键……给草图添辉的色彩是构图的一部分,色彩以它自身的方式可以给我们观察画面增添一种生气形式因素,但色彩自身绝不能使画变美。”这就是说,色彩不是绘画中的决定因素,充其量只是构图和画面的点缀而已。在康德前后好几个世纪中色彩的地位一直如此。[2]再现绘画体系的发展和写实技法的完善受到了色彩从属地位的制约,随着素描体系发展越来越完备,色彩语言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3. 高贵的线条美和有节奏的韵律美

线条是视觉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之一,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抽取和归纳的主观创造。线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成果,又是人的感觉、领悟和想象的结果。线条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时对经验的一种总结,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讲述:“线描风格是由塑形感的清晰性的风格,多半表现固体的

[1] 戴勉译 《达芬奇论绘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

[2] 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对象,其平静的、光滑坚实的、清晰的边界轮廓给观者以安全感,以致产生触觉的效果。这种风格的形象具有持久的、可测量的、有限的形式。”正是古典主义油画中高贵的、富有节奏感的线条美使得艺术家对古典主义绘画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正如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所说:“弹性的线条愈独特、醒目和坚韧,艺术品就愈完美;如果线条愈柔弱、模糊,艺术品就显得愈粗糙,想象力就显得愈贫乏,……舍弃线条就等于舍弃生命。”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表现的观点来分析拉斐尔的线条,与15世纪过于琐细的轮廓线相比较来评述它的极高贵的风采;我们可以在乔尔乔内的维纳斯的线条运动中感觉到它同《西斯廷圣母》的密切关系。两人彼此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代表着十分严谨的线的设计类型。而拉斐尔的崇拜者安格尔对线条的运用更是极为重视,他认为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安格尔喜欢用有?性的∠弑硐秩颂澹有大小不同的∠咦槌傻牟ㄐ蜗撸它的延伸方向缓慢起伏变化,而大大小小的∠呦嗔形成类似音乐般的韵律感,与和谐的古典审美趣味相适合。安格尔在素描中的线条是外显的,他的素描线面结合,线条对于?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造形体来说,具有很强的 归纳性,以线带面,给人明确的形体感,干净利索。安格尔认为:线和形越是简练,就越富有美感和魅力。安格尔的油画充分体现出他在素描上用线的高度技巧形式因素,把线条内化在形体中,这种由弹性线条形成的节奏韵律,像音乐一样流淌在整幅画面中。

总之,古典主义油画几乎孕育了后来油画的所有风格,巴洛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都是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油画在造型上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美感,其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并能加以适当的主观处理。在造型时对形体态做了变形,形成有节奏的曲线,加强流动感,甚至为了符合自己的审美追求对自然形进行夸张改造,以获得古典主义油画理想化的丰满和圆润典雅。也就是说,古典主义油画家在作画时有一套高度的古典主义形式美的形式法则,这种形式法则将抽象的古典美与具象的古典写实技巧发挥到极致。严谨、雄伟和简单明了,加上精细的绘画以及清晰的形式与崇高的内容的完全一致,这一切作为古典主义的要素在诸如毕加索、马约尔和穆尔这些晚期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中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2]姚扣根赵骥《外国艺术十六讲》上海百家出版社

[3]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4]唐敏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性

古典主义美学篇6

论文关键词:古典主义,风格,形式因素

 

如果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古典主义艺术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秉承古典精神的艺术。而新古典主义,则相对古典主义而复兴的,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所以“古典”这个词充斥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而我们现在谈的“古典”则是指这三时期的精神,由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没有油画,一般所指的古典油画也就以文艺复兴时期为重要代表。而在这里我们所讲述的古典主义油画的形式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形式特点。在一幅画产生的印象中,静穆、伟大和重要等概念将作为决定性要素浮现出来,而不理会所描绘的实际题材,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古典主义油画时形式因素,需要明白画面中所包含的形式特点。下面就从构图、色彩、线条四个方面对古典主义油画中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

1. 古典主义平稳的构图

古典主义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对称是平衡画面的总则,古典主义油画构图中最大的特征是三角形构图。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古典原则需要艺术家由理智、艺术、对称、平衡、精选、坚信来引导。”这是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个强劲的宣言,它奠定了文艺复兴古典艺术大厦的基石。同时,自远古时代就为人类所熟知的黄金分割律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系统的运用,使画面成为一个整体,和谐一致。几何学的严格和科学透视的融合,产生出在构图上无以伦比的平衡完美的作品。古典传统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的。对称是平衡画面因素的总则。几乎所有古典主义构图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底部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下部,拉斐尔的许多作品就是采取这种格式。

古典主义构图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黄金分割律的使用。在远古时期,黄金分割律就为人们所熟知,可是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被艺术家运用到画面中分割形体使得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和谐统一。几何学和科学透视的融合,将会产生出无与伦比平衡完美的作品。所以达芬奇在他的绘画中的科学性中说:“科学与艺术不但不相违背,反而因为彼此相互融合而产生更强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艺术的表现力将大大失色,它可以通过科学使其更具有张力。如果没有艺术,科学将只能通过逻辑的语言去阐述,失去了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表现力。”所以,在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1]。

2. 古典主义微妙的色彩

就色彩分析古典时期的绘画,冷暖色彩变化极其微弱,几乎谈不上有真正的冷暖色彩对比关系,色彩是素描的附属物。所以古典绘画更多的总是以故事、形象和素描来打动观者,而不是色彩和笔触。西方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就色彩在艺术中的从属地位问题作了决定性的评价。他说,“在绘画和雕塑中构图是关键……给草图添辉的色彩是构图的一部分,色彩以它自身的方式可以给我们观察画面增添一种生气形式因素,但色彩自身绝不能使画变美。”这就是说,色彩不是绘画中的决定因素,充其量只是构图和画面的点缀而已。在康德前后好几个世纪中色彩的地位一直如此。[2]再现绘画体系的发展和写实技法的完善受到了色彩从属地位的制约,随着素描体系发展越来越完备,色彩语言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3. 高贵的线条美和有节奏的韵律美

线条是视觉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之一,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抽取和归纳的主观创造。线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成果,又是人的感觉、领悟和想象的结果。线条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时对经验的一种总结,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讲述:“线描风格是由塑形感的清晰性的风格,多半表现固体的

[1] 戴勉译 《达芬奇论绘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

[2] 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对象,其平静的、光滑坚实的、清晰的边界轮廓给观者以安全感,以致产生触觉的效果。这种风格的形象具有持久的、可测量的、有限的形式。”正是古典主义油画中高贵的、富有节奏感的线条美使得艺术家对古典主义绘画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正如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所说:“弹性的线条愈独特、醒目和坚韧,艺术品就愈完美;如果线条愈柔弱、模糊,艺术品就显得愈粗糙,想象力就显得愈贫乏,……舍弃线条就等于舍弃生命。”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表现的观点来分析拉斐尔的线条,与15世纪过于琐细的轮廓线相比较来评述它的极高贵的风采;我们可以在乔尔乔内的维纳斯的线条运动中感觉到它同《西斯廷圣母》的密切关系。两人彼此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代表着十分严谨的线的设计类型。而拉斐尔的崇拜者安格尔对线条的运用更是极为重视,他认为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安格尔喜欢用有?性的∠弑硐秩颂澹有大小不同的∠咦槌傻牟ㄐ蜗撸它的延伸方向缓慢起伏变化,而大大小小的∠呦嗔形成类似音乐般的韵律感,与和谐的古典审美趣味相适合。安格尔在素描中的线条是外显的,他的素描线面结合,线条对于?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造形体来说,具有很强的 归纳性,以线带面,给人明确的形体感,干净利索。安格尔认为:线和形越是简练,就越富有美感和魅力。安格尔的油画充分体现出他在素描上用线的高度技巧形式因素,把线条内化在形体中,这种由弹性线条形成的节奏韵律,像音乐一样流淌在整幅画面中。

总之,古典主义油画几乎孕育了后来油画的所有风格,巴洛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都是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油画在造型上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美感,其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并能加以适当的主观处理。在造型时对形体态做了变形,形成有节奏的曲线,加强流动感,甚至为了符合自己的审美追求对自然形进行夸张改造,以获得古典主义油画理想化的丰满和圆润典雅。也就是说,古典主义油画家在作画时有一套高度的古典主义形式美的形式法则,这种形式法则将抽象的古典美与具象的古典写实技巧发挥到极致。严谨、雄伟和简单明了,加上精细的绘画以及清晰的形式与崇高的内容的完全一致,这一切作为古典主义的要素在诸如毕加索、马约尔和穆尔这些晚期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中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2]姚扣根赵骥《外国艺术十六讲》上海百家出版社

[3]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4]唐敏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性

古典主义美学篇7

【摘 要】法国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新古典主义绘画中向现实挑战的积极因素已消失,此时浪漫主义兴盛起来。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艺术主张是将个人感情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不受任何形式与法则的限制。作为一种艺术思想,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是对立的,但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和文艺运动,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人拟从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着手,寻找论证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继承。 【关键词】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继承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66-01一、浪漫主义美术的绘画创作理念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是在反对官方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审美思想上注重个性化和感情的发展,重视色彩的对比,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善用象征、寓意、夸张、对比等手法。与古典主义重视以线与轮廓为主导的严谨素描造型相反,浪漫主义特别重视用色彩来饱满形象,用奔放的笔触创造有生命力的动感造型,在浪漫主义绘画创作方式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是席里柯、吕德、德拉克洛瓦等。二、德拉克洛瓦作品中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众所周知,德拉克洛瓦是著名的浪漫主义画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雄狮”,但在他的身上除了闪现着浪漫主义的光辉外,还体现了古典主义精神,艺术都是相互吸收和继承的,作为浪漫主义的画家,正是有古典主义的积累,才有浪漫主义的精彩,在德拉克洛瓦的身上,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德拉克洛瓦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革命精神,流露出对高尚、伟大和崇高的追求。德拉克洛瓦成名作品《但丁的小舟》,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片段,描绘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但丁乘舟来到地狱中斯蒂吉河的情形。画面色调阴暗,给人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这正是波旁王朝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曲折反映。这幅画引起巴黎艺术界的巨大轰动,同时也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以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剧性的力量、对于人类灾难的真实描写,流露出对高尚、伟大和崇高的追求,这种倾向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绘画的继承。其次,德拉克洛瓦对人物形体的准确把握。虽然与古典主义美术相比,浪漫主义美术更注重画家内心的表达,但是画家的内心世界靠画面形象传达出来。浪漫主义画家虽然对轮廓线和素描关系不像古典主义那样重视,但是浪漫主义画家并没有完全扔掉古典主义绘画中对客观形体的“具象把握”,作品中的形体仍然力求准确真实,但是相较古典主义绘画而言,浪漫主义绘画不再像古典主义绘画那样事无巨细地把客观对象表现出来,浪漫主义作品除对主体人物细致地刻画外,对次要人物及背景进行了概括提炼,主要是为抒发自我感情服务的手段或素材,这点明显区别于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过于客观性。如他的作品《但丁之舟》《自由引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等可以看出,德拉克洛瓦对形体的准确性绝对不亚于古典主义绘画,从这点上面可以看出浪漫主义绘画对古典主义绘画的继承。第三,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产物,题材也都与革命运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两种艺术流派的产生都是关注现实生活的,自然题材中都流露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如新古典主义大师大卫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作品及浪漫主义巨人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都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现状及人民疾苦而动荡,因此无论是在新古典主义作品和浪漫主义作品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这也是这两个画派最为进步的一面。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德拉克罗瓦到摩罗哥和阿尔及利亚去旅行,这次旅行是德拉克罗瓦创作的分界线,之前的作品都围绕着浪漫主义主题与形象而进行,这以后的许多作品,由于脱离生活,唯美倾向越来越浓厚,如《阿尔及尔妇女》就是一幅以色彩的协调与交错组成的复杂而美丽的作品;另一幅作品《摩罗哥犹太人的婚礼》表现的是研习古典传统举办的婚礼,画家着重描绘了宁静和谐的气氛,而这两幅画的笔触之细腻,形象之完美,让我们联想到了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画风。三、结语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是在浪漫主义的画家身上却闪现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光辉,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在对立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任何新艺术的出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合创新的。参考文献:[1]席尔顿.德拉克罗瓦[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1960.[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3]徐晴平,邓惠伯.西方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英)伍德福德著,钱乘旦译.剑桥艺术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5]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德拉克罗瓦著,李嘉熙译.德拉克罗瓦日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作者简介:王秀贞(1986-),女,汉族,籍贯山东,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古典主义美学篇8

关键字: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审美观

艺术,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每一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方向都以其所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变化,作曲家的创作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该时期的音乐审美观的影响。从狭义上说,古典主义时期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形成于德奥地区的音乐流派;而古典主义音乐美学则是对古典主义时期整体音乐风格、创作手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描述。浪漫主义时期是指19世纪初叶至中叶半个多世纪的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①;而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早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就已出现预兆,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古典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18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目的在于封建王权和宗教腐朽的统治。古典主义音乐受启蒙运动影响,力图恢复古希腊古典艺术,追求古希腊古典文化中形式与结构上的和谐,力求简洁、清晰的音乐表达。人们开始不再认为音乐是上帝的恩赐,只能歌颂上帝,而是可以服务于人,满足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受启蒙运动中“理性”力量的影响,古典主义将“理性”的音乐放在第一位,追求客观的音乐表达。理性并非只是单纯的严肃和平静,更多地表现为普通的人性,注重内在激情的表达。作曲家们在创作中擅用客观和非写实性的表达方式,十分注重器乐的创作,突出音乐自身的美感,力图实现一种不通过文学、语言或音乐以外的其他因素来理解和表现音乐,这种审美观下创作的音乐被称为“纯音乐”。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音乐美学家,他的情感论观点在音乐美学领域内产生巨大影响。早期美学观点认为语言和艺术都被归于同一个范畴之下——模仿的范畴,语言是对声音的模仿,而艺术是对周围一切的模仿②。而卢梭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模仿是表达情感的手段③。于是,卢梭将模仿说与情感论相结合,使模仿成为情感表达的必要条件,而情感是模仿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作用。音乐通过模仿自然、模仿人类,来描述事物和景象,从而表达一切情感。与卢梭情感论相对的是以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为代表形式主义学派,他们认为“美”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它并不依赖于内容而更多是形式上的美感。康德主张音乐自律论,提倡无标题的音乐,无标题音乐本身不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概念性,他们既不指代什么特定的客体也不表现什么,无标题音乐是自由的美,对客观的理解与欣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音乐的感官娱乐性和形式自律性,使音韵能表达情感而不需要依附文学艺术确切的表达。

二浪漫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随着179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寄托不抱幻想,这些思想表现在艺术上形成一种不满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同时,浪漫主义时期开始音乐家们拥有了真正的自由音乐家身份,不再依附于贵族宫廷和教会,开始能够随心所欲的去创作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人们逐渐厌倦了过于理性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追求热烈的个人主义表现。为了纠正启蒙主义将理性绝对唯一性,重新唤起对自然和神的崇拜,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力图恢复中世纪音乐文化。但与中世纪所崇拜的天主教的“神”所不同的是,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通过赞颂“神”使人放弃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作曲家们题材多选自东欧和北欧的神话故事与民间,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态度。由于创作环境的自由和音乐评论的高度发展,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家和各种音乐美学观点相继迸发。以情感论为代表的他律论和主张音乐本身形式美的自律论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领域内的两大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中以柏辽兹、瓦格纳、李斯特为他律论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将音乐和文学、戏剧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相结合,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汉斯立克(eduaraHanslick,1825-1904)和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自律论学派主张延续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从音乐以外的因素去获得和理解音乐。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1897年)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之中,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创作中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

三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性

古典主义时期对音乐体裁和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突破对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主调音乐的高度发展及总谱的出现对人们音乐审美观产生巨大影响。主调音乐创作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巴洛克时期以复调音乐为主的音乐创作,崇尚简明,注重内在激情。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和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其审美价值的形成是对古典主义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以勃拉姆斯、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被誉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者,他们是古典主义时期康德客观理性的音乐美学观的延续,追求结构规整及无标题的纯音乐审美趋向。莱比锡乐派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之中用理性的思维传达内心的敏感情思,将德意志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与古典主义形式美的纯正美感相连在新时期迸发出时代的火花。莱比锡乐派否定想象和飘忽不定的情感,主张作曲家应描绘客观的音乐,避免过于个人主观化的表达和主观喜好的偏颇。这些审美观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都得以体现,他在创作时首先保持情感上的“中立”,并沿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命名方式,作品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美。以柏辽兹为代表的革新派——新德意志乐派是在卢梭情感论美学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情感论的美学观点在浪漫主义音乐美学中占主导地位。情感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体现,音乐的内容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所描述的“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即其自身的情感历程,是古典主义情感论的再现。

四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发展性

浪漫主义时期快速发展的沙龙文化和大剧院的公开演出促进了音乐艺术的高度繁荣,音乐评论的范围之广、专业化程度之高使人们开始拥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讨音乐。浪漫主义审美观在继承古典主义时期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受浪漫主义风潮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类精神的表现力,一切艺术创作来自于人的主观需要。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创作虽继承了康德的形式美,但不可避免的受到浪漫主义风潮影响,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某些特质。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富有浪漫特质,作品中首尾乐章结构庞大,与古典主义中使用的主题对比技法相比,音乐中更多的使用动机或主题变奏的手法,展开部不再负担戏剧性,变得简洁清晰,高潮部转移到再现部,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新德意志乐派也在卢梭情感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音乐更加注重体现人的内心情感,突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尝试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透过音乐加深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瓦格纳对综合艺术的要求就是浪漫主义者的终极幻想,他将音乐与诗歌、舞蹈、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相连,强调音乐内容的表现,将形式至于次要地位。浪漫主义时期各种音乐思想和美学理念的相互碰撞,使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理论趋于成熟,人们的审美观向着较为统一的方向发展。以自律论和他律论为代表的审美价值和对艺术自由追求态度,对传统的理性主义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对音乐艺术乃至其他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将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审美观进行比较分析,浪漫主义音乐审美观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浪漫主义两大音乐审美观之一的自律论是对康德音乐美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应注重音乐的形式美,反对音乐的功能性和标题性。而浪漫主义另一审美观他律论则是在卢梭的美学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强调音乐的功能性,突出综合性艺术,重视音乐的内容。这些音乐美学理论在实践创作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后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变革产生巨大影响。注释① 于润洋.浪漫主义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J].音乐研究,2004(1):88.② 何乾三.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1984(4):11.③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35-236.

参考文献

[1] 何乾三.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1984(4):39-44.

[2] 于润洋.浪漫主义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J].音乐研究,2004(1):88-102.

[3] (德)卡尔•达尔豪斯著,尹耀勤译.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