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休闲农业的前景8篇

时间:2023-10-13 15:35:47

休闲农业的前景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点;发展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2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民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意义是,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1、观赏性

是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品种繁多,特别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农作物、林草和花木,对城市居民是奇趣无穷。这种观奇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种美感。

2、休闲性

指依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构成多种具有观光、休闲和娱乐性产品,供人们欣赏和休闲。在不同类型观光农业区设计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在树林中设吊床、秋千;在海滨滩涂区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钓、抓鱼、套鸭子、;在草原区设跑马场,开展骑马、赛马等娱乐活动。

3、参与性

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比如对其有趣的观光农业项目,让游人模仿和学习,如嫁接、割胶、挖薯、摘果、捕捞、挤奶、放牧、植稻、种菜等,还可以开展当一天农民的活动,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了解农业生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4、文化性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因此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必须认识这种市场定位的特点,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及其对观光休闲农业功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休闲旅游项目。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分重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1990年是萌芽和兴起阶段,在少数改革开放较早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首先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二是1991-2000年是初步发展和成长阶段,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三是2001-至今是较快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均发展起来,而且制定评定标准,走向规范化经营。回顾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休闲农业已从初期自发发展,进入有组织的规范性发展;2、休闲农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3、休闲农业产品从最早的采摘、农家乐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农庄、生态农园、休验农园;4、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5经营理念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一)按区位可分为4种类型:

1、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2、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3、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4、基地带动型。农业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5、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二)、按产业可分为7种类型:

1、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和菜园等,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物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2、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3、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4、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5、休闲渔园。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为游客提供垂钓、观赏、餐饮等活动。

6、市民农园。农民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一般以一分地为宜),将这些小块地出租给城里市民,根据市民要求,由农业园人员负责经营管理,节假日城里人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7、农业公园。利用农业环境和主导农业,营造农业景观,设立农业功能区,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

五、发展休闲农业效益、问题与措施

1、发展效益。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2、带动了运输、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有利于农民的转移和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3、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城乡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4、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5、提高了农民的生态观念,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6、有利挖掘、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7、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提高了农村资源和农产品的价值;8、加深了城市人对“三农”的认识,开辟了城市支援农村的新途径。

2、问题与措施。几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产品雷同,特色不明显;2、规划滞后,业态单一;3、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健全;4、经营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5、功能单一,文化内涵和生态内涵不强;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7、农民缺乏资金,发展受到限制;8、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客源不足。为此,建议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主要措施:1、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和扶持;2、做好规划,突出特色;3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防止城市化和商业化;4、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5、调整产品结构,树立品牌;6、加强营销,扩大市场客源;7、制定法规,完善行业标准。

六、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1、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有利时机,这要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里到郊区乡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改变环境,放松自己,恢复精力和体力。2、广大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以后,就会产生精神生活的追求,外出休闲旅游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城市在岗人员有了双休日,又有私人汽车,这也为外出旅游提供了可能条件。4、广大农村一般远离繁华的城市,具有优良的农业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悠久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农家生活,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前景广阔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3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立足农村,面向市民 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 围绕农业,提供休闲 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供产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 休闲功能 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 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 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 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 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 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4

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班讲师、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评委、中国(北京)泛休闲农业智库首席观察员。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用研究,擅长特色主题深度开发与互动体验活动策划。

问:什么是泛休闲农业?

答:当前对泛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解释为:泛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泛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

泛休闲农业的发展魅力在于整合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活跃要素,拓展了农业与旅游的功能,吹响了新一轮城乡互动的号角,因而获得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和自由的表现形式。

问:泛休闲农业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模式有哪些?

答:泛休闲农业在很短时间内,即从农家乐的初级形态跃升到现代农庄这一新兴产业,并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大幕,其一个重要特征是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非常注重文化创意的应用与人文精神的体现,其表现形态与发展模式变化多端,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模式:

1.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

2.民俗风情休闲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休闲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日庆典、民间歌舞等休闲活动,增加农业休闲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

3.农家乐休闲模式。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休闲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休闲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

5.休闲度假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等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推出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问:哪些地方适合发展泛休闲农业?

答:发展泛休闲农业的前提是因地制宜,一般要考虑资源依托景区,客源依托城镇。未来的趋势是连片发展,优势互补,逐步形成生态泛休闲农业园区。相对而言,以下地方具有发展泛休闲农业的基础优势:

1.都市农业基地;2.依附旅游风景区;3.特色小镇;4.古文化村落;5.大型种养基地;6.新农村建设示范村;7.企事业单位后勤基地;8.房地产楼盘业主庄园;9.自然保护区;10.少数民族聚居地;11.大中型水库、湖泊、湿地;12.现有的各类农业园区。

问:泛休闲农业常用打造手法有哪些?

答:依托自然生态景观与农业景观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各地均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常用的打造手法包括:

1.运用创新的手法实现果树景观化、蔬菜公园化、民居别墅化、游道故事化、沟渠棚架化、种养立体化、农业多元化;

2.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就地取材、小题大做、移花接木、无中生有;

3.变简单陈列为动态演示,变呆板说教为寓教于乐,变肤浅参观为深度体验,变同质化游乐为情节创意型游乐,变单一业主建设为游客共同创造;

4.统筹各项要素,实现山与水的交融,城与乡的互动,动与静的结合,古与今的对话,中与西的合璧,情与景的升华。

5.落实到最后,泛休闲农业园区最终要解决十个问题,即看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住什么?卖什么?教什么?传播什么?

问:做好一个休闲农庄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一个农庄成功与否,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果把握好了以下“休闲农庄10个一”,这个农庄想不成功都难:

1.一个能体现农庄内涵的名字;2.一座标志性建筑;3.一个能提供在线预定的网站;4.一个高素质的前台服务员;5.一道叫得响的特色品牌菜肴;6.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7.一个具有支撑能力的主打产业;8.一个可供游客深度体验农耕文化的场所;9.一个专业的营销与导游团队;10.一家长期合作的创意策划服务机构。

问:什么叫五农整合高效发展模式

答:泛休闲农业智库在多年来农业规划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以高人气的休闲农业为载体,整合高附加值的创意农业、高品质的有机农业、高科技的生物农业和高效益的品牌农业的“五农整合”模式:

1.休闲农业――体验参与,示范推广――高人气;

2.创意农业――文化提升,市场细分――高附加值;

3.有机农业――返璞归真, 持续发展――高品质;

4.生物农业――尖端科技,引领未来――高科技;

5.品牌农业――标准生产,系统营销――高效益。

五农整合高效模式的研究方向:

泛休闲农业:文化创意、景观设计、体验活动、主题塑造、运营管理;

创意农业:产品创意、景观创意、活动创意、营销创意、科技创意;

有机农业:标准生产、产品认证、有机肥料、生物除虫、连锁专卖;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10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3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2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100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115座、智能化农艺园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35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21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1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1处、七彩廊道园林墙600m,3D画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7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6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桂林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2年国家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空间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支撑条件、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具体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桂林特色的绿色农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蒲彦伦等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邱云认为桂林依托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基本上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本文旨在分析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面临新的挑战,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桂林的休闲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广西乃至全国前列。桂林市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壮大“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的“一核三区”休闲农业发展框架。截止目前,已经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三星级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8个,获自治区级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首位。据桂林农业信息网报道,到2015年年底,桂林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个数达到1200多个,从业户数达4万多户,接待人数达超过1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桂林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

二、桂林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禀赋

桂林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农业。

(二)丰富的农业资源

桂林是农业大市,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近70%,动植物品种2500多种。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桂林优势产业之一,建立起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带,如湘桂走廊,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沿线,漓江流域、资江流域和湘江(含灌江)流域经济带。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8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达到343.09亿元、33.09亿元、139.73亿元、12.95亿元,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独特的旅游文化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奇山秀水美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除漓江外,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自然景观,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景点。桂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丰富的旅游资源给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发展平台。

(四)宜人的田园风光

在桂林的各县区,到处都是奇峰林立,阡陌纵横,绿树掩映的农家,一派田园风光。尤以阳朔福利、高田一带为代表,无论春夏秋冬,田园景色四季分明。利用宜人的田园风光,能够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如世外桃源、会仙湿地、阳朔遇龙河、灵川海洋银杏林等独具特色的景区都是充分利用田园风光的典型。

(五)浓郁的民族风情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桂林市总人口的8.5%左右。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具有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的坚实基础。

(六)丰富的名优特产

桂林地处亚热带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落差较大,造就桂林农产品品种十分丰富,号称“桂北粮仓”,是广西最大的水果生产区,蔬菜产量稳居广西第二,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永福、平乐、阳朔和恭城等是中国名特产之乡,罗汉果、银杏、金桔、马蹄、沙田柚、荔浦芋等驰名中外,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可以不断探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

三、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优越的政策环境

《规划纲要》指出,在未来几年的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桂林将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大力度地推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使游客常年能够欣赏到“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为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做了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2015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分别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国家层面为桂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列入广西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东盟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等利好政策都必将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

近年来,桂林市紧紧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广西特色农业产业“10+3”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优先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启动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绿色农业工程”,其中“两高一优”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桂林市逐渐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必将带动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

(三)激增的游客群体

随着旅游胜地建设的加快推进,各项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来桂旅游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必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201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71.16万人次,其中,休闲农业游客接近950万人次,占总人数的25%,2015年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69.95万人次,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占总人数的36%,游客人数激增,将直接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四)便捷的交通环境

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推动下,桂林的航空、铁路、公路等立体旅游大通道不断完善,初步成为西南交通枢纽。在航空方面,通过复航、新开通多条国内、国际航线、扩建新航站楼,将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枢纽机场。在铁路方面,已经建成的贵广高铁、湘桂线在桂林交汇,使桂林高铁通车里程达440公里,占全广西高铁通车总里程的三分之一,成为国内首个“一市九站两高铁”的地级市。在公路方面,已经建成的多条出省大通道(如“灌凤”高速)及国省干线公路路网,使桂林拥有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达到1750公里。桂林西南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必将更加有力地拉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速前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品牌建设压力加大

近年来,桂林市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中,打造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培育了数条中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扶持了一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叫响广西甚至全国的休闲农业品牌,与《规划纲要》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品牌建设。

(二)发展规划执行不彻底

2012年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工作措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个规划是休闲农业的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打造桂林休闲农业品牌、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随着国际旅游建胜地建设的深入开展,部分发展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但是如何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与落实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还需要不断努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农业行业的属性及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休闲农业的旅游景点、景区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按照目前的基础建设条件显然不能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要求。

(四)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与单一传统的农业和单一的旅游业不同,抓好休闲农业的发展既需要一批既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多是当地从事农业的村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无法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需要。

五、对策措施

(一)抢抓政策机遇,培育发展环境

以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契机,积极编写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国家及自治区支持的的政策和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融入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施方案中,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强化产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在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将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传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夯实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如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点,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桂黄公路全州段、龙胜大寨村、草坪乡等地建立冬油菜、红花草观赏示范点等。

(三)落实发展规划,创建特色品牌

各级各地应根据职能与分工,全面贯彻落实《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打造“一核”即雁山、七星、叠彩、秀峰、象山五城区及临桂、灵川两县城郊型休闲农业核心区,“三带”即南部、北部、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带,“四园”即资源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龙胜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发展格局。将“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要内容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打造成特色品牌。

(四)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发展活力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元性;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休闲农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的悠闲与安详,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意大利、奥地利成为休闲农业的诞生地,之后休闲农业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青睐,形成了农业经济体系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各国的休闲农业,大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既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民族风情等多种休闲经营模式。城市市民在休闲农业中体验到了乡村生活和乡土情趣,获得了心理上的宁静和情感上的快乐。我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起步也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市民渴求的一种消费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出现,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浙江省依托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多种特色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的休闲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其它地区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交通网络健全、交通路线畅通,加之各类农业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休闲农业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层面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局面。从发展模式上看,浙江省的休闲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1.农庄休闲模式。农庄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庄,具有相对开阔的农业资源区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农田观光、种植体验、养殖体验、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等休闲服务内容。农庄休闲模式的消费群体主要面对一些高端客户,在田园风光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端的休闲服务。此类模式的代表,如绍兴郊外的绿林竹海农庄,农庄内竹林如海,傍依兰亭景区、会稽湖泊,景色别致、幽雅清新,让消费者的身心松弛、精神愉悦。2.农户休闲模式。农户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户家庭,侧重于让消费者体验农民生活,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在农户休闲模式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品尝农民饮食、居住农民宅院、操持农民家务、体验农民乐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模式。此类模式的代表,如衢州下辖的七里乡,各村农户大多开展了个体休闲农业经营活动,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自制豆腐、年糕等农家食品,亲手采摘小园里的瓜果蔬菜,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返璞归真的情调。3.园区休闲模式。园区休闲模式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科技,通过向消费者展示最新动植物品种、最新农业生产设备、最新农业生产技术,间接达到科普示范、推广宣传的目的,在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放松消费者的心态,也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此类模式的代表,如杭州下辖的萧山开发区,不仅兴建了温室大棚基地、绿色果蔬基地、高档盆栽花卉基地,还引入了克隆展示项目,吸引了大量农业科技爱好者的到来。4.景观休闲模式。景观休闲模式的基础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复合景观,以景观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景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此类模式的代表,如奉化市下辖的向阳海岸,这是一个典型的依托海洋景观和渔业资源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消费者在享受阳光、沙滩、海岸的美景时,游览海岛、品尝海鲜、垂钩海钓,享受浓浓的渔家乐趣。5.特色休闲模式。特色休闲模式的基础是特色,以与众不同的农业特色达成对消费者的吸引。这种特色可以是农业资源上的,可以是农业生产环境上的,也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以特色、新颖、不同之处带给消费者特殊的情趣。此类模式的代表,如丽水市下辖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在稻田中养鱼,种植与养殖浑然一体,真山真水,品鱼观鱼,极具特色。

三、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从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巨大的成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各方通力合作的结果,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丰富且有针对性。如前所述,浙江休闲农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构成了浙江休闲农业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具有良好结构化特征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与不同消费者以足够的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酌定参与何种休闲农业模式。不仅如此,浙江的休闲农业,特别注意本地域内的实际情况,注重休闲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从不盲目地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2.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长期的筹建和准备工作,由此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资金需求。浙江省的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浙江省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同时也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股份制建设。到目前为止,浙江休闲农业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既有政府投资,也有个人投资,更有企业投资和外来投资,从而为其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3.休闲农业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休闲农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投资者不能过于短视、不能过于追求获取利益的快速性。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准确把握各地区特色的同时,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和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浙江休闲农业不仅获得了应有的投资回报,更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目前,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正是浙江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最好力证。

四、浙江休闲农业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其它省份、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其它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1.因地因时而宜地构建发展模式。每一个地区和其它地区相比,都有不同的农业资源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更有着不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农业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深入地分析自身的情况,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气候征象,挖掘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才能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有助于树立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各地区发展自己的休闲农业,切忌盲目地照抄照搬,就算是同类模式的学习,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2.切合实际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新领域,也继承了这一基本属性。这不是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进行准确的模式定位以后,各地区的休闲农业要以发展模式为依托,以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合理可行的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考虑到初创期的各种困难和应对措施。当休闲农业进入收益期时,更要避免竭泽而渔,而是要合理分配收益,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品牌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注重投资的多元性和经营的合理性。休闲农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资金,尤其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如果再综合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单一投资主体一般都难以保证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重休闲农业投资的多元化,政府既要给与一定比例的投资,更要引导其它投资进入,并努力拓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这其中,休闲农业会直接惠及参与建设的农户,因此鼓励农户投资也极为关键。项目进入具体经营过程以后,一定要注意经营方式的合理性,特别是考虑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的合理性,既能保证各方的投资回报,又达到多方共赢得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孝平,王福鑫,许思洁.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5,3:202-205.

[2]田嘉.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都市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机制的构建[J].世界农业,2015,8:210-213.

[3]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

[4]蒋颖,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05-411.

[5]赵仕红,常向阳.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10-119.

休闲农业的前景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9-03

1.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休闲农业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列。

1.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旅游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方向、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阳朔县世外桃源、恭城县红岩村等11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阳朔县龙潭门村、兴安县桐木冲村等28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都名列全区第一。阳朔县、恭城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阳朔县兴坪镇、灵川县大圩镇、龙胜县平安乡龙脊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5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三个十佳”评选中,恭城红岩村、龙胜大寨村获“十佳休闲农业名村”称号,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被评为“十佳休闲农业名品”、恭城“桃花节”获得“十佳休闲农业名节”称号,获奖数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

1.1.2规模大,发展快 到2011年,全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长18.49%,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25.09%,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加1.56亿元,增长26%,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同比增加0.32万户,增长9.36%,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60元,增加1960元,增长17.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桂林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去年12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市召开,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与会400多名代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1.3构架好,线路精 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一核三区”为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叠彩、秀峰、象山四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县)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三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从时间布局上看,重点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26条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外地旅游者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很好选择,丰富了全市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存在问题

桂林休闲农业在广西区内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以及国内其它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较多 目前,桂林休闲农业尚未有完整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随意发展,有的还是破坏性开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建设简单雷同,规模不大,主题突出的精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认知与体验项目较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则更少,大多数停留在吃吃农家饭,或者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观光的层面上,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旺季落差大,缺乏创意与文化内涵。

1.2.2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自治区、桂林市都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不多,或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扶持资金无法落实,休闲农业投入多为农民或企业自发。同时由于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很多有创意、有前景的休闲农业项目处于无钱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2.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部分休闲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严重。

1.2.4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桂林现有的休闲农业景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有些采取“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对经营户进行约束和管理,如阳朔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有些景点的经营活动则是由村委会管理,如兴安县桐木冲等,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休闲农业点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分散的、自发的个体经营占主体,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有些景点游客可进入性较差,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令人担忧,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经营者大多数是个体工商老板转行或当地农民,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桂林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2.发展方向

2.1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桂林制定并实施了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规划,优势产业明显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性特点鲜明,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荔浦的芋头和马蹄、兴安和资源的葡萄、灵川大圩的草莓、大岭山和海洋山的桃子、越城岭的罗汉果等,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同时,桂林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知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地――阳朔西街,有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景观――龙胜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也有一大批特色乡村主题的乡村建筑群落一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渔村、兴坪古镇、秦家大院等等。桂林乡村田园风景和谐自然,有“山水田园”、“诗境家园”之美誉。因此,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农业与旅游资源和基础,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业产业、农业体验、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品牌化发展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院、干干农家活的低端产品定位,充分利用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好、森林生态条件佳、山水田园风光秀、国内外游客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国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养生等需求,积极开发、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全面推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村踏青赏花、新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发展,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主题会所、主题农庄、主题度假园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比如,可以依托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有机蔬菜观光农园、兴安葡萄大庄园、资源红提生态农庄等农业观光农庄;依托百寿镇寿文化基础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政府应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区域建设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制定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及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

休闲农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比如,发改委部门要把休闲农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给予立项和向上申报,争取更大的扶持;农业、林业、畜牲水产部门要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旅游部门要做好休闲景点(景区)打造、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交通局、新农办负责乡村道路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等。部门之间要强化配合联动,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农村饮水、清洁能源、城乡立面改造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来,在资金使用上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倾斜,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3.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有序、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桂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县(区)也要根据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性、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条件为依托,加快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休闲旅游农业,特别要重点加强26条精品线路周边乡(镇)、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点的规划,认真谋划好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参与休闲农业投资开发;大力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4加强宣传,做好促销

一是建立桂林市休闲农业网站,大力宣传桂林休闲农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指南。二是大力兴办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壮大。三是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广播电视报》、其它地区主要新闻媒体及市内公交车、旅游车船上开辟休闲农业宣传专栏,播放宣传片,推介精品线路及景点、景区。四是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关系,把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纳入桂林大旅游圈,进行休闲农业促销。五是在主要旅游景点(景区)路段、交通要道上设立休闲农业指示牌、宣传图板,引导游客消费。六是各园区、景区、景点针对性地制作小传单、小册子、图册、宣传片等宣传资料广为散发,多渠道宣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