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茶文化的特点8篇

时间:2023-10-13 15:35:51

茶文化的特点

篇1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革新,加上消费模式进一步优化,茶叶及茶文化已经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发展旅游产业,壮大旅游产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茶文化作为整个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茶文化为核心,可以延伸开发形成系列产业链条。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丰富,传统的旅游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具体需求,因此丰富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完善发展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意义重大。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从而探讨研究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产品发展;融合探讨

从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看,目前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都形成了广泛的茶文化,无论是茶叶产地,还是运输茶叶途径等等,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可以说,我国茶文化资源开发基础雄厚。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逐渐成熟。而每一种成熟的思路都是在旅游市场影响和决定下有所发展的,而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在当地茶文化基础上,通过充分融入自然环境和该区域独有社会民俗活动,涵盖观光旅游、体验旅游等一系列功能的综合型旅游资源类型,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将无限延伸茶文化产业链条,同时有效推动发挥茶文化内涵与价值。在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影响下,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分析

我国是茶文化产生的源头,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茶文化逐渐形成了体系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茶叶生产,还是茶叶制作、运输,甚至是茶叶饮用等等,都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在茶文化形成的同时,就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旅游活动和资源。而这些汇总起来,就构成了茶文化旅游资源。而有关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概念也有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资源是以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游客通过参与其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相应乐趣的资源形态。虽然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各种界定,通过细化其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从旅游的目的、旅游活动的类型、参与动机以及旅游活动的内容等各种角度切入的,因此其都是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某一方面认知,并不全面。而通过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定义茶文化旅游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基于游客对茶叶发展、茶叶生产技术、茶文化形成等一系列元素有较高兴趣而产生的内心驱动,其主要表现方式为:欣赏茶叶成长、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参与到茶叶生产、制作过程,以及深入了解茶文化等。其参与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光、体验、参与等一系列途径,实现自身内心的享受等。茶文化旅游资源是通过旅游开发方式对茶文化进行体系化开发的资源利用形式,其并不是一种独立资源类型,而是将茶文化中可供旅游开发挖掘的资源予以开发的形态。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涉及面广泛,其涵盖了茶叶生产的全流程,是各种旅游活动综合起来的结果。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广泛,形成了体系化的资源系统。事实上,在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很少有人只参与其中某一种活动类型,其往往是综合性参与。

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分析

想要有效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发展,就必须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这一基础进行深度挖掘,而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具体分类的过程,也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是我们制定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和标准。

2.1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原则分析

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具体分类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相近和差异化原则。也就是在划分茶文化资源类型时,必须从其共同属性出发,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源进行融合,通过差异化区分出不同类型,而通过相近性纳入大类。此外,要坚持层次分类的原则。其指的是茶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复杂,在区分大的类型之后,要逐级对大类资源进行细化,确保一一对应,避免错位现象。最后,是体系化原则,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多种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坚持体系化开发旅游资源,将其最终纳入整个系统,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2.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划分依据分析

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时,首先要从其定义出发,通过具体定义来确定划分茶文化资源类型的范围以及其主要内容。其次,要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各组成项的属性来划分,比如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等。最后,要对资源各组成要素,其产生原因,具体特点、表现形式作为划分标准和依据。茶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多重要素,因此对其进行划分时,要认真依据以上三项标准。一方面,我们要结合三项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细化,界定其具体类型标准。而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由于茶文化体系涵盖了多重元素,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某一类资源类型,要有重点地进行资源类型划分。

2.3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分析

通过梳理茶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三大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型。即:茶叶生产的自然资源,如茶树、茶园和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等。二是与茶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比如茶叶生产古迹、茶馆、茶厂等等。三是与茶有关的社会习惯风俗等,比如茶文化节,茶博览会等。四则是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等,比如描述茶的诗词、著作等等。五则是茶与其他文化融合形成的复合型文化,比如茶文化与民族文化,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等相融合形成的复合文化等等。

3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具体思路分析

事实上,通过发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都是为了开发构建体系化旅游资源产品体系,通过有效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各区域茶文化特点及自身特点优势,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附加值的最有效挖掘。

3.1以创新为切入点,完善产品生产管理,注重旅游产品的品质

把控当前一些茶文化资源较丰富地区也陆续开始探索旅游产品开发,然而事实上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创新,以至于很多产品雷同率高,相差小,从而极大限制了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运营和产品开发。因此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发展时,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切入点,重视对产品的开发过程,通过有效研判市场发展趋势,充分结合客户相关需求,从而增加市场接受度。而在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时,必须注重整个产品的生产管理过程,无论是产品实物,还是相关服务,都必须重视强化管理,通过有效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品质把控,进而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体系化开发。

3.2结合茶文化特点,突出特色融入,提升市场竞争力

进行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出发点是茶文化,开发手段是旅游方式。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必须重复重视对茶文化资源深入了解,通过有效结合其特点,让开发的产品具有文化内涵,让产品开发素材更加丰富。此外,还要认识到旅游开发的最大要求之一就是特殊性,因此在开发相关产品时,必须对本区域茶元素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挖掘其中最大特点,结合有效的特色融入,从根本上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以资源特征为切入点,细化产品类型,构造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构造体系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事实上就是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出发,结合特点切入,通过细化产品类型,实现完善产品开发。在研发旅游产品时,需要从茶叶生产、制作开始,通过充分融入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而打造满足所有游客需求的产品类型。在茶叶生产地,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在茶叶采摘、制作过程中,结合人们参与式、体验式需求,开发相应旅游产品,通过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特点,进而塑造可供参与的旅游产品。此外,将茶文化、相关茶叶历史进行包装,开发成供游客研究的旅游产品。同时,也可以深化与茶叶相关的饮食、产品等衍生内容,增加茶文化及茶叶生产制作链条。可以说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就是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基础上,通过充分考虑、结合游客需求,细化各种产品类型所形成。

3.4重视市场元素,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事实上,不管是从茶文化角度,还是从旅游产业角度考虑开发旅游产品,其最终还是由市场和客户来评判,市场反映如何,才是产品打造的重要依据,而在客观旅游活动中,任何一位游客在参与茶文化旅游活动中,都不可能只选择某一种旅游产品,游客会在旅游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组合。所以在发展茶文化旅游产品时,必须注重市场元素,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出发,通过融入游客的消费需求,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品牌也是重要影响力,只有充分重视构建产品品牌,才能持续提升和发挥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影响力。

4结语

虽然我们有着雄厚的茶文化资源,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极度缺乏。通过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及相应产品进行深度探讨,不仅能有效延伸茶文化产业链条,同时也是从旅游需求不断发展角度出发的。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因此茶文化旅游就成为时代消费热点,但目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形成体系化思路,其不仅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未能对茶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因此通过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深度细化,有重点的探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产品,将为深度挖掘这一资源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永生.论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学术论坛,2009(3):108-112.

[2]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2):55-57.

篇2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总结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2.1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2.2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3.1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3.2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3.3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3.4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特色景观。

3.5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3.6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成语、歇后语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3.7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篇3

关键词: 茶艺英语 中国英语 语言特征 功能

1.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我们不再仅仅是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世界的文化,而是要主动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党中央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时而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结晶,是长期累积下的文化精髓。在中华茶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茶艺英语尤为重要,中国英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可以有效弥补双方文化和语言的空白之处。

2.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差别最早是由葛传诚壬于1982年提出的,后来“中国英语”的概念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并撰写论文加以研究,比如汪榕培等。中国英语客观存在,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从1637年的中国最初接触英语开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皮钦语和外语。皮钦语是由于最初双方交际缺少必要的共同语所致;有汉语方言(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等)、葡萄牙语、马来语和英语的特点。外语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英语地位的确立;晚清明国时期的中国英语语体正式、用词华丽、语法结构复杂,其中国特征并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1949-1978)期间,中国英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政治色彩。改革开放后到现阶段,中国英语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中国特征(潘章仙,2005)。这些特征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词汇、语法和语篇及修辞。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英语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本文主要研究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

3.茶艺英语研究现状

茶艺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类别。广义的茶艺英语可指从种茶到采茶、制茶、售茶到泡茶、品茶的所有茶事活动的英语表达;而狭义的“茶艺英语”可指艺茶、品茶、茶馆茶艺服务以及茶文化宣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英语表达(李泉洁,2015)。李泉洁通过知网数据库中得到的语料,对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对茶艺英语的研究有四个特点:“小众性”、“必要性”“迫切性”和“困难性”。小范围并不代表不重要;茶艺研究在当前很有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已是刻不容缓(黄汝,2010);茶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范式,茶艺英语研究中的翻译研究也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茶艺英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茶学”或茶艺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翻译为目的的研究,以及宣传茶文化为目的研究三个方面。茶艺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从翻译角度出发对茶艺英语研究的成果不多,比如李丹、姜欣、张桂华等。以茶文化宣传为目的的材料目前唯一可寻的是《茶艺英语》,由林治和李~欧编著。本文以此书为语料来源,研究其中国英语特征和功能。

4.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唐代的陆羽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尊称为“茶圣”。现代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茶艺英语中有许多中国特有的事物,有明显的中国特征。

4.1词汇层面

杨莉认为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音译借词;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的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比如fengshui,jiaozi,kang等。(2)意译借词;将汉语词汇通过直译手段逐词借用英语的表述形式生成,比如Four Modernization,Floating population;(3)混合借用;把外来语成分与本族语成分结合在一起;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根构成复合词;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缀构成,比如Peking duck,Chinatown,Confucian,Manchurian等。

茶艺英语中有大量的音译词,主要是茶叶名称,如苦丁茶、杜仲、蒙顶黄牙、霍山黄牙、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等。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按照不同标准,茶叶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下又根据茶叶的产地、茶的特色、历史故事等有不同种类的茶。这些茶名正是中国丰富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根据意思翻译为英语的话会很唆,而且意思不一定明确。采用这种直译法,给茶艺英语增加了茶的地方文化特色。

另一类是意译借词。茶艺英语中此类词汇有三类;首先是茶具;茶具是茶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茶具是中国特有的器皿,但有些是共有的,可以根据意思借用英语的现成语言成分去表达新的含义,比如和tea相结合的有tea canister,tea basin,tea tray,tea plate,tea cart。其次是一部分茶叶的名称,如black tea,white tea,yellow tea,Seven Son’s Cake,herbflower tea,Rose black tea,Big Red Rob,scented tea等。此类茶叶的名字和其特征有一定的联系,采用译借词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最后是其他方面,比如“God water”是天水,茶艺中将水分为天水、地水和再生水三类,其中雨、雪、霜、雹、露成为“天水”。采用GOD一词让人联想到“圣水”,自然也是茶艺中泡好茶的上等好水,使读者感受到茶艺中水的重要性及茶艺的奇妙之处。

第三类是混合借词。这类词表现在茶叶名称中,如Tieguanyin Tea,Longjing Tea,Biluochun Tea,Huangshanmaofeng Tea,Taiping Monkey King,Wuzi Xianhao Tea;采用英文TEA与汉语拼音的结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种茶,汉语拼音为英语的表达增添了异域色彩,体现了中国特征。这类词也表现在泉水的名称中。水在茶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有不同的名泉,如Baotu Spring,Huishan Spring,Hupao Spring;Yuye Spring,zhongling Spring等。“好水泡好茶”,茶艺自诞生之日起就特别讲究泡茶的水质,好的泉水便是泡茶者的福音。有的器皿表达也是这类词汇,如piaoyi cup,Gongdao Mug,Fragrance-smelling cup;还有茶叶产地或者器皿生产地的地名表达,如Yixing Province,Zhejing Province,等。这些地方大多因当地的茶叶或者茶艺器皿著称,将它们的汉语拼音表达保留下来本来就是在传播中国文化。

4.2句法层面

英汉句子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和。“形合”就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来链接句子成分;“意合”主要是靠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来链接(范勇,2015)。茶艺英语中的英语句式有的就具有汉语语句的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短句体现了其中国特征。比如“one tender and three verdures(一嫩三鲜)”,“one tender and three green(一嫩三绿)”等。“一嫩三鲜”是由康熙帝命名的茶叶碧螺春的特点,这个英语短剧很好概括了其特点:叶芽嫩,色泽碧绿,香气鲜美,滋味鲜甘。“一嫩三绿”是绿茶的特点:茶叶嫩,外形绿,汤水绿,叶底绿。绿茶事未经发酵的茶,这个英语表达也很好地表达了其特点。中国英语采用汉语特色的短句便于记忆。

4.3语篇层面

从语篇看,汉英在叙述风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汉语的陈述与描写讲究语言华美,英语则崇尚平实简洁;英语论说文委婉而含蓄,而汉语则直截了当(范勇,2015)。在茶艺英语中的茶艺解说词部分,有许多典故、名人故事等用词考究。比如“凤凰三点头”、“三龙护鼎”、“玉液移壶”、“乌龙入海”、“祥龙行雨”、“甘霖普降”、“绿叶镶红边”、“荷塘听雨”等。解说词是茶艺师在茶艺表演或是为客人冲泡茶时的语言解说,包括对茶的特点、历史故事、泡茶动作讲解、茶的保健功效、茶的冲泡方法步骤等多方面的解说。茶艺英语保留汉语的这种语篇特征,在茶艺解说词部分详尽细致,保留汉语的特色;其中的许多修辞手法是通过“归化”手法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如In the eyes of tea drinkers,“water is the mother of tea while the teapot is the father of tea”.When making Big Red Robe,the king of teas,only a “Great Bin Pot” will match it.(“在茶人眼里,‘水是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要冲泡大红袍这样的‘茶王’,只有英大彬壶才能相配”。)

5.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功能

胡晓丽根据语言功能理论研究提出“中国英语”在语言运用中呈现两大功能,既有在语标记语言使用者社会功能文化特征的功能,又是语言使用者达成不同交际目的的有效工具。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除了具备这两项功能之外,还有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首先,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它承载着中华茶文化信息和内容。比如在茶名称的英译中保留了中国茶命名特征和规律。在交流中标记了中华茶的文化身份,即茶艺是中国人财富的文化印记。其次是促进功能。在茶艺英语中,中国英语有效地促进了构建文化认同,建立了人际关系,达到表达情感和体现意识形态等多种交际目的,有效填补了英语中茶艺相关词汇表达的空缺。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You can call me Xiao Wang”,通过对“Xiao Wang”这一中国特色称呼的应用,茶艺师与客人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为茶艺服务打下了基础。在送客人走时,有中国语言的习惯,即对客人表示关心。比如“Mind how you go!Take care.”体现了中国人顾客至上的理念,拉近了人际关系,为下次做好了铺垫。最后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茶艺英语的服务对象或者读者是外国人士,茶艺英语承担着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出去的重任。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天然差异,英语不能完全充分地反映茶文化;中国英语正好填补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空白,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并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的事物(李文中,1993)。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有效工具。

6.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特征及其功能,就语言特征而言,词汇层面最为显著,在茶的英语名称方面,三种构词法中国英语都具有;在茶具和茶叶相关的地名英语中,译借词居多;混合借词中,茶名称和与茶密切关联的泉水名称显著。句法层面体现为使用汉语式的简练句式,清晰明了,便于记忆。语篇层面主要体现在茶艺解说词方面,保留了汉语语言讲究、详致华美的风格。茶艺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人际功能,以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范勇.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黄汝.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

[3]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

[4]姜欣,刘晓雪,王冰.茶艺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

[5]李丹.茶艺翻译的文化图式构建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6]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评述[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7]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汪培榕.中国英语客观存在[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篇4

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茶文化可以扩大茶产品的销售传播渠道,可以推动茶产品的品牌建设,可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在国内有很多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茶马古道”,一千多年来,联系着内地与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今,古道已成为一种精神与文明的象征,这种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热,推动了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西湖龙井,品质上乘,但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赋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安溪铁观音,畅销全国,得益于多年开展的茶文化宣传活动,让安溪县从有名的贫困县向全国经济百强县华丽转变。

2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实例

2.1茶文化发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据报道,2013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宣传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示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发展的推动作用

广西六堡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品质及保健作用独特,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文化内涵长期得不到系统的挖掘整理宣传,仅有东南亚、粤港澳、广西和国内极少数消费者对六堡茶有所了解[5],严重制约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导致梧州长期存在茶园稀少、茶产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甚至一度沦落为边缘的“夕阳产业”。到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2家,产量不足1000t,产值不足2000万元,内需市场低迷,65%的产品供出口[6]。2004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把六堡茶培育为梧州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同时,有关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渐被重视挖掘宣传,政府和企业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六堡茶品茶、斗茶赛,相关的摄影、诗歌大赛,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内涵,展现六堡茶魅力。此外,越来越多介绍六堡茶的书籍《中国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发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极大地推广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六堡茶的价格稳步上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国内销售已从2003年以前的几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区[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共有38家,六堡茶年总产量达到了8500t,产值超8.5亿元[8]。据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达8.79亿元,在黑茶类列第2位,仅次于普洱茶,在整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这与茶文化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动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发展

广西桂林茶叶科技园,位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内,该园将茶叶科学、茶文化与旅游、经营相结合,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园内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设,设置有“二园”和“五厅一台”(茶树品种园和茶叶高产示范园,茶叶加工厅、科普厅、茶史陆羽厅、茶艺品茶厅、产品展示厅及了望台),以一个别致的窗口,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现代茶业。作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产品、涉外旅游定点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0万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4800多万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广西的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4茶文化旅游带动七仙峰茶场的发展

阳朔七仙峰茶场位于旅游名县桂林阳朔县城北十余里的山区,是著名歌剧《刘三姐》“采茶歌”的拍摄场地。茶场景区开设有茶叶科普区、产品展示区、制茶体验区、茶叶品尝区等,游客在景区里,除可以尽情游览优美的茶园景色外,还可以亲自采茶制茶,体验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品尝亲手加工的茶叶,品尝用茶叶烹调的各种美食,享受茶文化的乐趣。目前茶场已发展成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012年荣获广西第一批“新乐茶休闲游”新线路景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生态农家乐旅游景点,集观光、餐饮、住宿、采茶、茶艺表演、品茶购物为一体[10]。据李良活、陈新强报道[11],七仙峰茶场景区2010年春开始运营旅游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达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与附近城镇的年轻人为主,还有部分是前来阳朔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茶场2012年茶叶产量15000多kg,景区内销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价250元以上,茶叶销售收入450多万元。

3加快广西茶文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广西茶业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要充分重视挖掘整理具有广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广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广西茶产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1提高意识,做好规划

茶产业发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茶文化赋予茶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茶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茶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茶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意识,把广西茶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到广西茶产业发展规划中,拿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让茶文化更好地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

3.2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宣扬力度

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吕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产[12],应充分重视广西茶史资料的挖掘、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广西茶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地注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定期举办茶歌、茶联、茶书画、茶摄影创作等比赛,举办茶文化节、茶事活动;定期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适时邀请茶文化专家做相关报告,交流广西茶文化、茶产业经济的经验,探讨发展之路,等等,积极传播、宣扬广西茶文化,使广西的茶产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国市场。

3.3加强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

广西茶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品牌少,茶叶“有品无牌”,导致广西茶叶价值低,知名度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广西的茶叶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灵魂,是企业吸引民众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强广西茶叶企业的茶文化建设,以茶文化建设来支撑茶叶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茶叶企业要挖掘、提炼与总结茶文化元素,不断创新与提升,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茶叶生产、茶产品中,打造特色,以优秀的茶文化来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动茶企的经济发展。

3.4进一步发展茶文化旅游

篇5

关键词:茶器具;花鸟绘画;艺术特色;传统文化;价值理念

现代我们所说的茶器具多指的是茶壶、茶杯等饮茶器具,然而在我国古代,依据茶艺文化的差异,茶器具设计的种类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器具也各有特色,随后为了让茶器具更为美观,我国的能工巧匠逐渐开始在茶器具上进行绘画、书法,而且通过所绘画内容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好的茶具绘画能够将茶汤的颜色衬托的更为清亮,增加茶器具的整体美感。花鸟绘画作为茶器具绘画的代表,具有很好的渲染价值,为整个茶艺活动增加更多美的体验。

1茶器具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类型分析

1.1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源头。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之前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南方的气候适宜茶树的生长,因此最早种植茶树是现在我国的巴蜀地带,随后茶叶由于它的味道清淡,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我国盛行,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茶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到了唐朝,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关茶的活动已经上升到理论规模,并且茶文化还与我国的宗教之间进行相互结合,从而产生出一系列有关茶的文化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茶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1.2茶器具发展历史分析

我国历史记载中最早提到茶具这一概念是在西汉时期。最初的茶器具十分珍贵,皇室内将其用作赐品。随着我国陶瓷技术的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茶具逐渐被设计出来,依据不同的品饮方式设计出不同的茶器具,而且也从最初的皇室专用流向平民百姓家中,它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我国从粗旷的羹饮发展到细嘬慢饮的历程。唐朝是我国陶瓷业发展的第一高峰期,茶器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随后的宋朝饮茶成为普遍的事情,现代所使用的茶器具多产生于宋朝。

1.3茶器具的主要类型分析

依据茶器具用途的不同,茶器具主要可分为茶杯、茶滤、茶壶、茶盘和茶巾。唐朝的茶壶为瓶状,随后到了宋朝改良为腹部较大的形状,便于装更多的水,而上面的口较小则有利于放茶和注水;按照茶器具产地的不同,可分为越窑、汝窑、钧窑等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景德镇窑产出的茶器具,具有白如玉,声如磐的特点。

2花鸟绘画的主要特点分析

2.1以写生为绘画创作的基础

我国的花鸟画是在整个发展历程中成熟最为晚的,因此它的技艺最为精湛,花鸟画的主要绘画对象是动植物,是我国传统三大画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以写生会整体绘画创作的基础,又可以细分为花卉、蔬果、鱼虫以及鸟类的翎毛。花鸟画集中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并通过这一手法表现出内心的细腻的情感,按照绘画手法的不同,分为工笔花鸟画以及写意花鸟画,以色彩差异产生明显的对比,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内心。

2.2将情感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国花鸟画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将情感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它的抒情不像人物画可以通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细致刻画而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花鸟鱼虫生命张力和它们各自具有的特征进行创作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将现实中存在的花鸟模仿出来,而且它善于抓住花鸟在特定时期与人类的精神情感上的相似之处,并且通过艺术创作的夸张表现,集中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2.3“兼工带写”的特点

介之于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的成为兼工带写。工笔画是通过用浓淡墨勾勒不同形象,而写意画则是简练的概括所画的形象,介于它们之间的花鸟绘画作为我国民族精神审美的代表,风格十分多样化,它同时具有工笔画的细腻和写意画的潇洒,以线描为主要的手段,对花鸟图案进行勾勒,并借此表达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抒发出具有个性的情感。它积累了大量我国其他类型的绘画特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大量创作经验,成为当今世界绘画之林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之一,为现阶段世界绘画发展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3茶器具上的花鸟绘画艺术特点分析

对于花鸟绘画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花鸟绘画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表达,同时也是设计思维的诠释和展现,相对于传统的设计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其中缺乏文化内涵价值和时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结合当前整个时展趋势看,花鸟绘画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只有充分注重表达和融入艺术元素和价值理念,才能实现整个花鸟绘画艺术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3.1针对茶器具特点进行设计

近些年来我国的茶文化产业再次繁荣起来,茶器具作为饮茶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研究。花鸟绘画类的茶具属于彩瓷,是通过在瓷胎上直接描绘相应的图案,然后在涂上一层透明的釉,随后在窑内经过高温烧制而成,针对茶具的用途不同,所绘制的花鸟图案也各有特色,以不同类型的花鸟进行搭配,相映成趣,增加茶器具整体的美学特征。例如茶壶面积较大,因此绘制的多为大型的花鸟图案,而茶杯上多绘制的是竹子,色彩淡雅可人,增添了茶具的魅力,而其他的茶器具则配合茶杯和茶壶进行设计,花鸟绘画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给茶器具增添了许多文化艺术气息。

3.2不同时期的茶器具艺术设计特点不同

不同历史时期茶器具上所描绘的花鸟艺术特点不同,例如我国唐宋时期喜爱富丽堂皇的颜色,因此在茶器具的花鸟图案选择上以富贵的牡丹和凤凰为主,而我国清朝时素雅的图案非常流行,所以使用的花鸟绘画图案以梅、兰、竹、菊为主,通过对花鸟图案的写实,表现出品茶时的高雅情操,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到了近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在对花鸟绘画的茶具创作上更加细腻逼真,整体画风也更为成熟,让花鸟绘画的茶器具成为热门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3丰富融入文化内涵,诠释时代精神

茶具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重要载体之一,从茶器具的花鸟绘画艺术特点来分析,花鸟图案的不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也不一样。宋朝的绘画细腻精细,体现出宋朝时整体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元朝时期的绘画则是借物抒情,茶器具上的花鸟图案成为文人抒情的最佳载体,清朝时期的绘画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个人意识,对我国现代茶器具的创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茶器具上的花鸟绘画图案体现出我国和谐社会中文化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茶文化发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

4茶器具花鸟绘画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思路探究

实际上,茶器具花鸟绘画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应该从体系化、完善化、层次化的整体视角来具体开展和全面认知,而完善的茶器具花鸟绘画艺术设计活动,能够为茶文化元素和花鸟绘画艺术的全面、有效应用提供重要帮助。在茶器具花鸟绘画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从茶器具自身的具体特点出发,通过优化设计思路,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茶器具花鸟绘画艺术设计的追求可谓日新月异,而茶器具作为传统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其在对图案艺术设计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避免其受到其他各种形式的冲击而逐渐没落,不断进行创新,突破目前该茶器具花鸟绘画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最佳应用。而创新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思路,尤其是将其与时展的具体特征和价值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活动中,从而实现这个茶器具应用的最佳效果。持续创新、系统化完善,是当前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活动开展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在当前整个时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从市场需求发展看,客观、具体的需要实际上是当前整个时展过程中,创新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理念,能够为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有效应用提供重要帮助。当然,充分调查实际需要,才能优化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对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先对目前市场上的流行趋势进行一定的了解,在充分调查市场需求之后,力争走主流的设计路线,利用图案间不同色调的对比,设计出合理完善的元素内涵,通过强化设计的主题,内容表达要丰富而统一,将整个茶器具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要带给人以视觉感官上的冲击,体现出茶器具花鸟绘画设计的独特之处。

5结语

茶器具上的花鸟绘画艺术根据茶具用途、所处的时期的不同而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经过宋朝的写实主义,元代的抒情主义和明朝的开放主义,形成了现阶段独具一格的茶器具艺术特点,对我国现阶段茶器具整体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礼仪的来源,研究古代的花鸟绘画则能够为未来茶器具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研究古代茶器具上的花鸟图案能够让我们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加之我国不同地域下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让整个茶文化中的茶器具上的花鸟图案的表现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纵观我国古代茶器具上花鸟绘画的艺术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是整体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产。

参考文献

[1]王官旭.飞潜动植入画图———论花鸟画题材和寓意的发展与演变[J].福建茶叶,2013(6):247-249.

[2]钱里乐.“文创”时代下传统制茶器具再设计[J].理论界,2013(18):179-182.

[3]王鑫.浅谈宜兴紫砂在茶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2-36.

[4]朱郁华.基于禅茶精神“正、清、和、雅”的茶道辅助用品设计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26-33.

篇6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中国绘画元素;文化价值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背景下,中国的茶文化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茶叶包装设计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受茶文化影响,茶叶包装设计也体现出多元化特点,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随着人们对商品的审美需求的增加,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人们与茶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茶叶包装设计不仅体现出深刻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中华文明的重大责任。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国绘画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元素与茶叶包装设计相融合,不仅能够体现出茶叶包装设计的民族性,而且也进一步展现了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1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现状

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迁。茶叶包装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相融合,既体现出中国茶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貌,同时也能够迎合时展需要,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从当前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现状来看,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反复使用,茶叶包装设计缺少地域性和文化内涵,中国绘画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虽然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得并不广泛,但由于设计水平与效果还有所欠缺,因此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特色,也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制约了茶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在大部分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主要以绿色为主,意在体现其清新自然,造型也多以如意纹等图案为主,茶叶包装以茶盒为主,这些茶叶包装设计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茶产品的地域特色,使人难以对茶叶品牌进行区分判断,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通过对其文化的了解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的艺术特色。茶叶包装设计要体现出地域性和文化内涵,就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中国绘画元素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通过中国绘画元素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能够提升茶叶包装的品质和审美价值。当前茶叶市场上的茶叶包装设计之所以出现无法识别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设计师受到了传统思想的禁锢,由于文化的雷同造成了设计的雷同,这种现象并不是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设计师造成的,而是由于长期的文化影响所形成的。传统的中国绘画主要包括人物和山水花鸟等,画面主要体现意境之美,展现不同的思想情感。这种传统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背景影响了绘画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使茶叶包装设计更趋于雷同性,缺少创新性,难以有大的突破。对于茶叶包装设计师来说,茶叶包装设计要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和依托,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独特性。例如可以将茶叶原产地的自然风光和标志性建筑作为茶叶包装中的主要元素,或者根据茶叶的特性来选择中国画的类别,使茶产品与绘画风格相一致,产生别样的艺术效果,茶叶包装设计也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2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特点

茶叶包装设计不仅是向消费者传达茶叶信息,同时也对树立茶叶品牌,推广茶产品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成功的茶叶包装设计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他们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消费。中国传统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融合,可以从中国绘画元素中找到一定的灵感,以获得更有效的设计效果。在茶叶市场上,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茶叶包装设计作品,例如一款茶叶包装中,运用了青竹和青花瓷的图案,青花瓷本身有蓝白相间的色彩搭配,而且造型十分精美,青竹与茶叶色彩一致,绿色与蓝白色都属于冷色系,这种色彩与造型的搭配,生动地体现了茶叶十足的韵味与浓厚的文化气息,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在茶叶包装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运用的图案是否产于当地,如果是当地特产,则能更好地与文化相融合,体现出茶叶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中国绘画元素中的色彩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够产生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传达出更浓厚的文化气息,使消费者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例如武夷山大红袍,这类茶叶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就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可以运用红色打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意。同时也可以搭配黄色,这两种颜色都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给消费者更直观的视觉刺激,同时与红茶浓郁的茶性特点相一致,具有很好的寓意,因此也是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较多的色彩。充分考虑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不仅是中国绘画元素的展现,也是茶文化与茶道精神的体现与延伸,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

3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中国绘画元素的运用

3.1设计理念

中国绘画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主要元素,要让传统文化得到长远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而要迎合时展需要,与现代审美艺术相融合,呈现出更具时代风貌的艺术价值。茶叶包装设计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使茶叶包装设计得到有效发展。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西方文化也不断渗透到国内的文化设计领域中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融入西方的设计理念,将西方的设计精华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则能够使茶叶包装设计更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融合,使茶叶包装设计更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不仅与时展步伐相一致,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有一款茶叶包装设计就极具特色,它以扇形纸盒作为茶叶包装造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茶叶包装盒的造型模式,而且在茶盒上面装饰了红色的中国结造型,这种造型寓示着团结幸福,不仅做工精美,而且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使整个茶盒更加灵动别致。此外,在茶盒中的每个茶包都单独置于一个特别设计的凹处,茶盒上再以中国画作装饰,整个茶盒的画面充满了意蕴之美。这种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且也更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更有利于茶产品的推广与销售。

3.2设计元素

我国的茶叶种类丰富多样,茶性特点也各不相同。茶叶包装设计要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就要对茶叶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选择更恰当的设计元素。中国绘画元素中的色彩对茶叶包装设计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能够使茶叶包装更具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对于茶叶包装设计师来说,无论是原创设计还是其它设计,都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和前提,充分体现其中的色彩寓意,可以根据茶叶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喜爱进行茶叶包装设计,将中国绘画元素与地域性相融合,使茶叶包装的风格与内涵更体现文化内涵,以满足消费者需求。3.3设计风格成功的茶叶包装设计作品不仅能够提升茶产品的文化审美价值,而且更能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树立良好的茶叶品牌,促进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进一步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发展。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中国绘画元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田园画的运用。在一些茶叶包装设计中,田园画的运用并不少见,这类画的风格清新淡雅,能够突出茶产品高雅的品质。田园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不仅能使传统茶叶包装造型得以突破,而且能够体现出灵动性和人性化,既反映了茶叶包装的原创特性,同时也更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次是山水画的运用。目前茶叶市场上有许多茶叶包装设计都运用到山水画的设计,但是由于大部分茶叶包装缺少时代特色,也导致了色彩缺乏灵动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区分茶叶品牌。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极具创意的作品,例如一款西湖龙井的茶叶包装设计就很有特点,它采用了杉木的材质制成茶叶包装盒,采用中间圆形配合两边的镂空窗格的造型,再配以西湖山水画,整个造型图案都极具地域特色,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设计方式给人以亲近感,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最后是花鸟画的运用。这种绘画元素也是最具生动性与趣味性的设计,不仅能够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人性化,也提升了茶叶包装的艺术性。

4结束语

中国绘画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茶叶包装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茶叶包装是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设计,只有真正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和依托,同时融合现代艺术理念,才能迎合时展潮流,促进茶产品的发展与进步,提升茶文化的审美性和影响力。

作者:夏云峰 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范胜男,肖继彬等.浅谈茶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5-46.

[2]肖丹,汪德智.浅析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J].才智,2009,36:31-34.

[3]李鸿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意义[J].中国包装,2010(4):89-90.

篇7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区别

一、内涵存在差异

茶作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

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汤,分别是炖菜、烤鱼、拌凉菜以及大酱汤。

点茶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年11月持续到来年4月份

使用的地炉,另一个是剩余时间使用的风炉。

茶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的月份煮茶时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则是指提供饮茶以及做茶的空间和环境,这也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构建。道具是整个茶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总称,其中包括着烧水、壁龛、添炭、点茶、茶事等。

我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茶人、茶艺、程序、环境以及主题,这也是整个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构成。茶人是饮茶人和煮茶人,茶艺是制茶的技术,主题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个品茶的流程,环境是品茶的空间元素体现。

三、制作工艺存在差异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艺,并从中找出差异化表象,中国制茶工艺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艺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同一个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给饮用者带来很多意境的体现。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细节化的处理,礼仪的过程化,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同时常常是以煎茶法为主,所以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对于茶的理解和差异。

四、流派存在差异

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流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探讨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内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传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师,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禅宗茶道为思想内涵。最后以死捍卫茶道尊严,被后世敬仰。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贵族阶层、雅士团体、禅宗领域以及世俗市井。这也更加的说明了我国茶文化是全社会的文化景象特征,因为各个阶层皆爱茶道,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时也能够寻获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饮品文化,并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其中最为驰名的两个代表分别是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国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间的特征和差别,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茶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园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便成为了一种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茶文化一直与农耕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喝茶习俗、品茗作诗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诗词中都能反映人们对于茶的喜爱,陈照年先生曾将茶定义为中国的过瘾,并全面的总结了茶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满足大众饮茶的物质层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哲学理念的追求。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园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茶文化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魅力的人文风景,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茶园的资源丰富,包括了以茶为中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茶叶的消费者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使得服务也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茶文化的旅游效应,可以带动茶叶生产、科教、以及生态旅游这一系列的环节,使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传承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具有生态特点的观光茶园的建立,让茶文化渗透到茶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涵盖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工程,将茶叶与旅游业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观光生态游”就将茶叶文化与旅游业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宣传和销售,促进了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茶园文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其规划和设计上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其本身的意义。纵观我国各大重要的茶叶主产区,大多数茶园的规划设计显得比较单一,甚至是出现了较多的雷同现象,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为了更好的发展茶叶旅游,对茶园的规划设计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风格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主要表现为在名门别院中将山水风景精致化,表现出对生态自然的遵从以及对视觉感官的重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过叠合、引入的方式将园外的风景与园内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园林空间狭小这一缺点,使得园林布局更加饱满和合理。颐和园里的玉泉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种方法构成: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借景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为其借助的点。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假山设计、建筑、峰林等,将园中的景物进行隐藏,避免较宽大的园林给人一种空旷冗杂的感觉,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观赏中通过不断地发现景点,带来一种欣喜的感觉。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将园林的美逐渐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2.3 隔景

其作用与障景相类似,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来,通过对游客的视线进行阻挡,减少相连景^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丰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过在园林设计中对景物进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园林的构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景点圆明园中,既具有无锡特色的寄畅园,又有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这种造景手法,解决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异不能被很好的欣赏的问题。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复制景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好会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需要对景象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

茶园文化是在茶叶生产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其进行设计可以将茶园文化很好的展示出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虽然三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就思想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以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主,而茶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到茶园设计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茶园设计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对自然因素的遵从,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茶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认真的分析茶园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间布局,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地形、地势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茶园文化,不仅要将茶叶种植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还要将茶园的园林景观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茶园生长的茶树和周围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划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献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的茶园的风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与茶园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上保存其独特的自然风味,使得游客在欣赏中能够起到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3.2 以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为改造点

茶园设计对带动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茶园的设计中也应该要体现出茶文化的特点,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在茶园的选址上,就要以自然风景区和郊外为主,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茶园的设计主题上,要突出一种修身养性、安谧静雅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来的那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人为造景上,要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使得茶园设计能够很好的突出超脱的茶文化意境。在实际设计时,不仅要在空间构造上下功夫,使其体现出一种灵秀之美,更要顾及茶园的整体氛围,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发扬中华优秀的茶叶文化。

3.3 以整体观为设计原则

茶园设计需要实现游客可以在茶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要融合“和谐大自然”的理念,将其贯彻到茶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体现景观一致的原则,由于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将景观空间的性质与建筑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心理,在茶园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要与茶园的整体风格相呼应,提升茶园景观的特点;要注重景观的完整性原则,茶园设计是一个将整个茶叶生产、生态旅游等环节相联系的过程,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茶园文化设计,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将茶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幽舒适、养生宜人的氛围,使得游客在茶园观赏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够对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进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创意元素为特点

针对现阶段茶园设计不能突出特点,雷同现象多的问题,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创意融入设计理念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茶园文化。设计师要给茶园定一个设计主题,突出其地域特色、茶叶特点,如:“福建武夷山脉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红袍为设计点,形成了以大红袍观光为一体的茶园。”要发掘茶叶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出茶园的独特的风格,针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热门的现象,借鉴优秀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园,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茶园设计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会获得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茶园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场地,要认真的对待茶园设计这一概念,借b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茶园设计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园设计既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让游客在生态观赏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其促进作用。茶园设计要汇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创意理念,达到其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田.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 (02).

[2]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3]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05).

[4]王婷.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J].生态旅游,2016(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