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意美术教育8篇

时间:2023-10-31 10:25:43

创意美术教育

创意美术教育篇1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感;创新

情感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美术教学中也要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不仅是学习美术知识,传授绘画技能技巧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聪明,活泼,可爱,长大了有所作为。如何实现这一愿望?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话题。

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它不断地推动世界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创造力的产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对高中学生来讲,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转变与发展,促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更新,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可以表达,传递感情,使学生施展最大的创造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理解力,交流情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美术教育不仅与学校的纯技法教学不同,而且与较为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也不完全相同。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精神性与情感兼有的抽象活动,但是需要人们用理智来了解并认识它。如果美术教育的方法不正确,一味地遵循教条,那就会使这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活动变成毫无趣味的东西。因此,现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教育,并且也是一种较为张扬的教育工作。美术教育不但需要技术与知识,而且还需要较为成熟的情感,因为它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与创造艺术,全面地认识并掌握它,而不是用毫无生机和情感的教条及技术来束缚学生。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艺术感觉,而且能够使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二、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时刻不忘情感教育

老师可以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利用故事,游戏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作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充满想象的空间里绘画。实践证明,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有趣的美术游戏,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激情和创造力。

(二)创新思维来源于生活,情感教育充满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引到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瞬间,关注身边的事和人,从中发现美并创造美。学生具备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极为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学生对外界生活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美术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外部世界,体验生活,借助审美知觉来充分强化对美的认识欣赏,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融于大自然当中,为感性认识的经验向表象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励情感教育兴趣

教师应该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和世界,让学生在大脑中积累大量的表象,发现创造的具体价值,勤于进取。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式通常有: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诱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与空间等等。

(四)营造艺术氛围,激励师生情感

美术课堂教学是学校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绘画氛围,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创设“美术作品展”是增强美术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首先由绘画的作者具体来谈自身的感受及想法,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欣赏平价,在平价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自己的情感。开设“美术作品展”还能够激发学生绘画的动机和欲望,并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绘画当中。教师应该在“美术作品展”中积极为学生营造艺术的气氛,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的交流环境,促进学生思想的交流以及情绪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创新型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探索出一条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富有情感和创造力的美术教学之路。

创意美术教育篇2

关键词:水彩画;创意性学习;水彩教学

水彩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水彩画教学是对色彩基础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随着水彩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水彩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尝试,而不仅囿于传统水彩技法的沿袭,这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意性水彩画教学的新途径与方法。

一、在基础色彩训练中培养创意观念

在入校之前,学生们就有了色彩初级理论基础。科学而严谨的研究光色,进行光的分析,感受空间带来的冷暖对比,寻找形体结构与色彩的关系,追求画面色彩的整体统一等等,这些成为评价学生进行色彩练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们依靠艺考培训以来的作画惯性画下来,进入到专业美术训练中,也仅仅是把作品尺幅增大,将表现对象复杂化,色调要求更整体而已,却忽略了在学习阶段应亟待建立的色彩创作观念以及表现方法。色彩理论不仅包括色彩基础知识,也应包括色彩的创作规律及好的色彩创意,即专业的色彩理论教学应将学生从写实色彩转到观念色彩上来,并贯穿于学生色彩学习的始终,一直延续到毕业创作的进行。创意观念建立重要在于传统写生模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写生必须准确观察记录色彩、研究形体结构变化、营造立体空间气氛及提高画面意境美等视觉形式,追求画面与实体色彩高度统一,这样标准模式出来的学生因逐渐失去想象的经验而导致想象能力与创意的匮乏。在观念色彩中实体色仅仅是参照和感受的对象,教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想象,如感觉上强化对比,可以鼓励学生拉大暗部色与固有色的对比关系,以增强不调和感;或者围绕学生所臆想的情境而有意弱化对比,大胆用灰色,减弱甚至抛弃实体的固有色;抑或强调瞬间的感知而跳跃性排列纯色或不调和色,采用点彩法或色彩构成等等。在观念色彩创意性练习中,固有的模式被打破了,但这不意味着丢掉色彩造型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而是教师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阶段性地安排观念色彩课程,让学生逐渐锻炼思考和创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色彩创意观念。

二、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

具备一定的色彩基本技能后,学生选择性进入到水彩画技法的学习,并开始利用西画语言独立表达艺术观念。水彩画的技法表现多种多样,如水彩画干湿画法所形成的喷洒法(撒盐、洒水、撒色)、拓印法、吸色法、刮画法等等。这些本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却常常因为枯燥的讲授和单调的训练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教学中创作作品与技法练习割裂开来,甚至在毕业创作时,学生们常有因大画难以控制而不敢在画面上进行技法表现的畏惧心理。在技法学习阶段就培养创意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水彩技法的探索与教师对水彩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并行的两条主线,只有经历对水彩技法进行反复琢磨、不断研究、倾注精力和感情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好的技法创意,才能够产生创作的设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设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产生成熟的创作作品来。对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主要包括材料的创意、水色的创意和光色的创意。

1.对水彩材料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特殊,比如水彩纸的厚度、承水性能以及着色程度高低,水彩笔的吸水性与弹性、深入笔触的能力,水彩颜料在干湿状态的变化大小、色彩的鲜明度与颜料溶于水后的颗粒沉淀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决定水彩画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水彩画教学中,应该重视材料的探索与尝试,发挥水彩语言的优势,在追求效果的过程中熟悉一切可能的材料,比如比较水彩纸表面肌理变化带来的画面效果,或者尝试玻璃卡纸、油画布、夹板等多种不同于画纸的材料,体会在不同画面环境下底板的粗与细、光与滑、吸水多与少等情况产生的水分与笔触变化。

2.对水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中水色的变化是其体现的特殊效果之一,运用水之无形产生色的渲染与层次,在透明的水中追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效果,这都需要娴熟的水色技艺。掌握水与色的变化,即是深入研究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形成水彩语言独立艺术个性的重要渠道。创意性的水色学习,应该先研究自然物象中色彩的虚实、远近、空间关系,将水中潮湿、变化、透明的效果融入到气氛的感受当中去,比如说研究雨景带来的趣味:小雨的朦胧、中雨的清净与大雨的弥漫;或是观察水面的浮波、水中的倒影;或是分析柔软的边界、天际的云霞。在有了自然真实的感受之后,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水彩意境,并反复训练技法语言以追求画面意境的实现,这才能形成具有个性语言的水彩画创作来。

3.对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作为西画的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对光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不同光源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色彩倾向、不同时间中景物色彩的相应变化、婆娑树影下形成的大小光斑、透光大小影响到的画面氛围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真实记录光色变化的同时,扑捉寻找最能打动内心的光色瞬间,并利用技法语言尝试绘画表现,如光影中对光斑虚实、大小、疏密的安排,对色彩以及色调的把握,对干湿技法的控制等等。在完成技法训练后增加创意练习,如改变实景色调、抽象或夸大色彩关系、添加光色趣味等等。这些创意性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水彩中光色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对水彩技法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写生的创意性

面对水彩画的多种技法,传统水彩课程的开设相似于色彩基础粉画课程的训练,从静物写生、人物写生到风景写生,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生中度过了。虽然写生在水彩画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无论从光的科学分析还是对于色的研究感受,写生都是认知自然和技法训练的直接途径。然而过于依赖写生或者机械的照搬自然,其结果只能导致水彩作品失去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写生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每个学生对画面的处理与感受都有差别,重点表现也不尽相同,如画质感、画光线、画体块,或者画抽象、画水色等等,这些对形象的处理变化、构图的裁剪取舍、色调的设计与意境的传达,都是学生们独特的创意所在,写生的过程其实是实现创意并提高水彩表现能力的过程,水彩画写生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和感受,鼓励学生画出创意性的写生作品。而并非像在传统的水彩写生教学中出现的那样,教师摆放静物或者模特,提出课程目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思考者和传达者。学生画教师的兴趣,追求教师的感受,甚至有的连表现形式和方法都雷同,教师教学仅致力独立的艺术研究,而使学生成为教师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翻版。在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写生课程开设,直接影响着未来美术教育中学生色彩意象思维的培养。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教学应立足于大中专院校以及基础中高级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展开,注重色彩教学中色彩以及造型的创意,而不拘泥与描绘对象的外形及真实颜色,这为基础美术教学的创意性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前提。

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意性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水彩画教学方式也发展变化着。除了手绘示范以外,搜索网络图片和名家视频、制作PPT课件,或者查找水彩画印刷品、作品拍照、摄影等等各种先进的手段都可以辅助教学,学生们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在博物馆展览馆中鉴赏原作,甚至能够轻松查阅到国外水彩名家的作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课程在方式方法上应突出师范教学的特点,注重水彩在师范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在学时和内容中对水彩课程的安排不与美院水彩专业教学相雷同,这在具体教学中体现为水彩画写生和创作课程开设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设计类水彩课程,比如服装设计、室内及环艺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效果图的绘制,或者插图、装帧设计等应用型水彩画法训练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表现语言,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为培养优质的师范教师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

西画语言体系下的水彩画不追求用笔变化,在水彩表现过程中,即使有精彩的用笔也会随着逐渐深入的画面而被掩盖;除此之外,水彩画中水渍的晕染、色与水冲撞形成的巧妙效果以及画面东方审美下的传神意境等,这些水彩画命题在过去的西画正统教学中曾被忽视。“水彩的用笔和水色变化与中国绘画的笔墨有许多相通之处”1,作为本民族绘画语言的重要传承者,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画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比如借用中国画中的用笔用墨以及用色的变化,在水彩画中结合国画的色墨互撞创造性研究色与水变化;或者在意境以及用笔中追求中国画的神韵,创造疏朗隽逸的画面效果;或者在画面评价中借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注重画面的品格及精神境界的传达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对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这并非改变或者削弱了水彩画教学的西画特点,反而,这种东西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彰显水彩画种在西画体系中的表现优势。无论对于艺术传承还是艺术创新来说,只有秉持中国独有的民族绘画语言,才能够破除艺术间的隔阂,增强绘画作品中的民族认同感,并将独有的东方绘画推向世界的艺术之林。

注释:

创意美术教育篇3

【关键词】中国元素;创意;美术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日益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学校应大力开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不断强化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缺乏创意教育,逐渐难以适应社会对创意性人才的需求,将中国元素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打造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从而满足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创意美术教育的共同需求。

一、相关研究的现状

关于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国元素”的研究、以中国传统美术为切入点的学校美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研究三个方面,学者对“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传统美术”和“如何利用学校美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甚多,但对中国元素的概念却较少论及,对如何使中国元素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也少有论述。由于美术教师通常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有效地创意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元素”的概念和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方法进行相关论述。

二、“中国元素”的概述

“中国元素”主要是指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本质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元素。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中国元素”可以是美术作品中的经典图形,如象征吉祥的祥云,象征富贵的牡丹等,也可以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如表示吉祥如意的中国结,镂空艺术的代表作剪纸等,还可以是戏剧人物的脸谱,如表示忠义耿直的红脸,表示奸诈多疑的白脸等。在传统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综合,达到思维的创新,形成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

三、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方法

1.利用有趣的内容进行引导

教师在展开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中小学生的兴趣点,选择较为容易、能够符合中小学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从而能够使学生被教学内容深深吸引。如在开展中国古代经典作品鉴赏的教学时,可利用动画片《秦时明月》、《大闹天宫》等进行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鉴赏,提取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元素,从而做到灵活利用,进行再创作,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

2.实现对原型的启发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中,可组织学生选取部分中国元素展开联想,可通过对相关词汇或图形等多角度展开联想,从而通过某个元素的原型,得出较多的原型启发。如通过牡丹联想到牡丹纹样、洛阳、牡丹亭等,通过牡丹亭联想到昆曲、戏剧、音乐、电影等,通过洛阳联想到白马寺、洛神赋、龙门石窟等,通过牡丹纹样联想到各种纹饰等。在不断联想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对该元素的特征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在了解该元素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中国元素,开启艺术创造的源泉。

3.探索元素背后的原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传统元素背后的原理进行探索,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学会如何对中国元素进行重组再创造。如学生在鉴赏中国传统美术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发现当时的人情风貌特征,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在了解诸多元素背后的原理之后,便可以对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创作出现代版的《韩熙载夜宴图》。学生在掌握中国元素背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将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作品的创作中,做到古为今用,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如中国的传统工艺剪纸,利用镂空技术实现艺术价值,学生在进行服饰设计时也可以利用镂空技术,设计出各种女式镂空衫,通透性感且不失美观[3]。

四、结语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性思维,成为创意型人才。学校在进行创意美术教育过程中,可通过利用有趣的内容进行引导,实现对原型的启发,探索元素背后的原理等方法,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性的美术创作,实现美术教育的创意性目标。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J].美育学刊,2012,09(01):55-62.

创意美术教育篇4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育 感悟 想象 创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7-01

众所周知,中专美术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还会将绘画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具备基础的美术素养,所以机械的技能灌输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是每个中专美术教师所必需面对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来谈一谈“感悟、想象和创意”在中专美术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1 当前中专美术教育的现状

中专美术的教育理念呈现出这么一个趋势――特别注重人文气息在课堂中的作用――即突出“人”在课堂中的作用,而并非之前简单的将知识机械灌输给学生。一个气氛良好的人人可以踊跃发言并且积极思考的课堂,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教育方法手段的单一,机械的将知识装填给学生。显然,这样的教学老师会轻松许多,但是课堂效率极低,因为被动的接收远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接受。

2 感悟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想要表达时,才会有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潘绍元。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指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以及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所以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对于各种各样素材的探索,对于各种各样技巧实验,来形成更多的感悟,变以往单纯的传授技艺成更为科学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其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对作品的表现力。

比如,以前有的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课堂中学生的作用,是课堂变成单纯的技法传授课,这样的课是枯燥无味的。长此以往,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也会消磨学生的个性并使其渐渐的失去创新意识,让他们的作品平庸而单薄,这样的作品是缺乏灵魂的。但是美术作品恰恰要体现作者的意志以及情感,所以,不能体现作者意志及情感的美术品不能叫做美术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自主感悟,鼓励学生对所学技法进行实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变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近几年来,有的人为了配合或者迎合所谓老师的“想法”,使部分作品可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样子,但实则空洞无味,表达苍白。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脱离本源的艺术是苍白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领学生回归本源,进行平凡朴实的创作,作品要基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才能称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3 想象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人不能缺少想象,想象对于美术作品的创作更为重要。正如一千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想象是不可或缺的。想象是创作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认为这个东西就应当这么画,这么画是对的,那么他的思维就已经变僵化,他的创作也就变得公式化了,这对艺术创作是极其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失去了想象力,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西泽克曾说:“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因为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益。”虽然西泽克是针对儿童美术教育说的,但是同样适用于此。若一个人的想象力被抹杀,创造又何曾谈起。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尼古拉斯・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羊人》,在美术史上被称为高深莫测的作品,何谓“高深莫测”,“高深莫测”就是想象的动因,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对作品下定义,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他们会让学生静静的思考这幅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以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对于中专生的美术教育,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不拘泥于传统,抛弃那些先入为主的思想,解开所谓技法的束缚,引导学生去想象,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对他们日后的艺术创作将大有裨益。

4 创意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创意与想象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没了想象那谈何创意。的确,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教给学生这里该怎么画,那里该怎么画,这里该如何构图哪里该如何构图,让作品变得有法可依。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两幅美术作品是完全相同的。作为中专生,当其走入社会上之后会用到例如Photoshop、3dmax等软件,这些软件具有的扭曲、旋转、遮挡等功能,如果学生缺乏创意将很难驾驭这些软件。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达芬奇小时候曾画过鸡蛋。虽然他画的是同一个鸡蛋,但是在光影、角度、技法的不同之下,画出的鸡蛋是不相同。而他也明白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

所以,笔者认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大胆的使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创造,这就是创意。当然,创意也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有创意而忽略了实际情况无异于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

但是该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创意?一支曲子、一句话、一首诗歌、一个实验就可激发学生们的创意。所以,教师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般情况,教师说的越多,加给学生的束缚就越多,加给学生的束缚越多学生的创意就会越局限。但是作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对个别有问题的作品发现与修饰,发散他们的思维,不仅能够让他们对所学技法的理解加深,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做将对他们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5 结语

作为一名中专美术教育工作者将面对个性多样的中专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授以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任务。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单纯的授以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自主感悟,让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想象,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将是以后教学的重点及关键,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中专学生,使其走向社会时自己真正有一技之长。

参考文献:

创意美术教育篇5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意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跨界人才和创意人才日益重视。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对幼儿美术技巧的培养,难以满足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需求。随着国内中小学升学压力的增大,美术逐渐沦为副课,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培养。而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的空间日益变小,社会各界为保护与开发幼儿想象的能力,强烈要求进行创意教学。

一、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幼儿学习美术主要是临摹前人的绘画与书法,注重对绘画功底的训练,因此,幼儿的美术技巧通常能够得到培养与强化。然而,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通常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受到严重的限制。人们通常认为,幼儿临摹得越接近对象本身,就越能体现绘画功底,然而一味地临摹对象造成幼儿的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

1.确定幼儿美术教育的方向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创意与跨界受到人们的欢迎。何谓跨界?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也可以是跨文化,逾越两种或多种边界,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向创意与跨界方向发展,突破传统单一的绘画边界,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感知性与创造性,在探索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实现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日益提升。

2.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

幼儿在早期绘画的过程中,通常会依据自身的意欲与情感进行想象与发挥。教师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与引导幼儿,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给予幼儿太多的限制与约束。营造一个自由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感知美的存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对画材、造型、色彩等进行严格规定,而是鼓励幼儿随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画,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灵感,使其拥有更多的独特的构思与创造。

3.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在进行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如组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创作、集体互助创作或户外写生等,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此外,美术活动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前人绘画的临摹上,而是让幼儿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兴趣,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从而不断发现自我。

为了实现幼儿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绘画媒介,如可以利用木棒、贝壳、小汽车、废弃卡纸等有趣的物品作为印刷图案。通过各种形状、色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使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或组合进行绘画。

三、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

1.利用瓶盖、纸板进行印画

瓶盖与纸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利用瓶盖与纸板进行作画,在印画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并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利用瓶盖进行印画的过程中,首先在瓶盖表面涂一层颜料,之后将瓶盖的颜料印到纸上,幼儿可根据自身的想法,印出如乌云、花朵、青蛙等各种图案。对颜料厚薄的控制和印画过程中的轻按与重按,从而造成不同的印画效果。幼儿在印画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绘画,使画面元素更加丰富。纸板主要是利用瓦韧纸,将纸板折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种形状,在纸板一侧涂上颜料,再将涂有颜料的一侧印到纸上,印出如雪花、树木、风车等多种图案,幼儿通过将纸板折成不同的形状,从而能够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2.利用手作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会利用手势造型的影子,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如拇指相连、双手张开是鸟儿的形状。幼儿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双手创造出各种轮廓,再加上绘画与上色,形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有时同样的轮廓,经过幼儿的想象,可以画成不同的动物,如同样是五指张开的形状,部分幼儿可以描绘成孔雀开屏,而部分幼儿则会把五指想象成大象的鼻子与四条腿。除手势之外,幼儿还可以利用手指作画,描绘出各种不同的人脸或者动物的形状,幼儿的想象力在利用手作画的过程中得到发挥。

在幼儿早期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意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通过确定幼儿的美术教育方向,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实现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利用瓶盖、纸板、手等工具进行作画,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幼儿创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洪艳.创意美术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4,4(2):253-254.

创意美术教育篇6

关键词:幼儿园;创意美术;教育: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幼儿依葫芦画瓢,模仿老师范画。老师则较注重技能的培养,如注意物体的外部形状、色彩的搭配,画面的空间安排;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也仅以“像不像”为唯一标准。这样,幼儿在绘画时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抑制了自我表现力,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还有一种一味追求发展想象为主,让幼儿自我表现,没有一定的绘画技能要求,幼儿在创作时经常表现为无目的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会走极端,要么“以结果为重,以学技能技巧为主”,要么“以发展想象为重,以放任自由为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模仿学习和鼓励创新两者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合适点”,鼓励幼儿进行美术创造。

一、改变对美术教育的认识,重视素质培养。

作为教师,切不可追求一时的教育效果,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或有盲从的心理,更不能过分强调绘画技巧,要呵护好孩子心中的艺术之芽,进行科学的美术教育,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纲要》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生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这里所说的真正世界也是幼儿进行创意的美好世界。

二、利用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加强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组织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活动的第一步,也是绘画的基础阶段。所谓“表象训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幼儿观察、发现、理解、记忆,最后让幼儿说出绘画的主要部分,让幼儿做到心中有形、脑中有影,再进行绘画。表象训练首先是选材,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或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在平时多创设情境和环境让幼儿经常接触此内容的图片或玩具,利用观察训练强化幼儿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

比如在绘画斑马的教学活动中,可先选用一张孩子感兴趣的斑马图片,让孩子先观察,然后提问:①图片中有什么?②斑马的头和身体是什么样子的?③斑马的身上有什么?④斑马身上的条纹是怎样的颜色和形状这样不断深入的对细微环节追问下去,使孩子的注意指向点越来越小,持久性越来越高。经过多次训练,最终让孩子看到东西能集中注意力,从整体到细微的观察下去。然后让他们根据图片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进行创意性绘画。

三、有效地创设美术环境,增进创作兴趣。

首先我们在美术区域环境中,投放了各种材料,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反复探究,与材料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种在玩中学的教育方法对我们幼儿创意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孩子们利用晨间游戏、区角游戏等自由游戏时间到美术区角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活动,有的进行变形拼贴、有的刷色、有的塑形等等,逐步加强幼儿的创造技能练习,让孩子无拘无束的创造与想象,提高了幼儿的自信与创造力。其次我们利用班级的主题墙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并为孩子创设了作品展示墙和活动瞬间照片墙,孩子们在展示墙中互相欣赏,学会交流,学会创造,并且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我们还在园内设置了创意坊、巧手坊等美术工作室,让幼儿随时可以参与到创作活动中去。通过我们合理利用空间和材料,从不同角度出发,为幼儿营造了更好的游戏与活动环境,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四、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创新思维。

幼儿期是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所以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时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幼儿思维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发展。

1.用新颖的手段激发幼儿创新思维。以游戏形式:小朋友喜欢捉迷藏,老师可以抓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和小朋友一起玩变色游戏。以绘画方式:油水分离画时孩子们先用油画棒画网,再用水粉涂色,一张网马上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在刮蜡画活动中先用各色油画棒涂底色,然后盖上一层黑油画棒色,再用牙签刮画,一种全新的画跃然纸上;我们还尝试着用透明胶先在纸上勾勒出想要的图案,再上色,撕去胶纸……

2.用独特的方法拓展幼儿创作思路。平时都是画平面的图片,现在可以创作成立体的造型。比如先用报纸做基本凹凸面,再用胶纸加以固定,最后用餐巾纸加乳胶定型上色。五、多元化利用生活材料,开展创意美术活动。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陈鹤琴先生也曾经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色彩、造型都很漂亮、别致的废瓶、包装袋、包装盒,扔了都挺可惜的。还有如蛋壳、种子、布头、吸管、彩纸等等,都是制作的好材料。用它们作为一种美术活动材料,请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把他们制作成一件件有趣的艺术品,既可以废物利用、保护环境,又可以引导幼儿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一是引导创作。根据废旧物品的形状进行引导创作,通过观察,让幼儿讨论这些材料可以做什么,需要哪些辅助材料,用哪些作画手段?通过示范,启发幼儿对废旧物品的创作兴趣,并掌握简单绘画形式、粘贴、组合等。主要是教师引导为主,熟悉创意美术的活动形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勇于创新。二是综合浓缩创作。一种是把各种美术形式、内容浓缩到一个有趣的主题故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的展开,将简笔画、创意画、拓印、渲染、版画、线绳画、立体纸塑、纸的不同形态、各种美术技巧揉到故事情节中,使幼儿的创造更有趣、更有意义。三是生活用品的再创作,比如不用的木质椅子,给椅子改变外形,准备材料水粉、丙烯、油画颜料,幼儿自主选择进行创作,通过创作幼儿会发现这三种颜料的不同,水粉干了后,一碰会脱落,画不上等,即使能画上,但还是遮盖不住椅子原来颜色,因为丙烯没有那么强的覆盖力。

五、结语

进行创意美术教育主要以独特、新颖、形象、生动的幼儿美术创意作品为主,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 幼儿的个性发展,从材料的选择到内容的设计以及方法的运用上,都力求做到“趣味”、“创造”、“独特”的美感。引导幼儿 多角度多感官去观察、发现、讨论、思考,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美术形象,让 幼儿 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创造地表现美。创意美术活动,为孩子搭建一个广阔的创意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尽情地表现美、创造美,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创意之门”。

参考文献

创意美术教育篇7

一、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具有直观性、可取性。这些自然材料能给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一是充分发掘并利用农村特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内容;二是让幼儿通过美术创作活动与大自然及农村生活尽情对话,让幼儿充分接触自然、接近生活,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情感,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随着本课题“秸秆资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综合利用的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多种形式表现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幼儿美术创造能力,让现有的农村资源在孩子的创作下变得活龙活现是我们一直探索与研究的。我们努力挖掘、利用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将之与我们的创意美工活动连接起来,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际操作秸秆资源,活化农村乡土气息

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可供幼儿操作、欣赏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自然环境,如美丽而和谐的田园风光,多彩多姿、颜色不同形状各异的花瓣和叶子,五颜六色的果实、果皮,粗细长短不同的草叶、秸秆,孩子们百玩儿不厌的沙石、泥土等,这些自然材料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几何形状和天然美色外,还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基于废物利用的原理,秸秆是我们的首选对象。

而所谓“秸秆资源”之一就是“稻草资源”,即在农村每年到了春秋收获时节,稻子打出大米后剩下的秸秆。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气灶、电饭锅,原本用来做燃料的稻草,渐渐地成了生活的累赘,农田产生的稻草没处去。农民们往往图省事,把大量的稻草、秸秆在田中就地焚烧。造成空气污染。为何不通过我们的力量,让稻草废物变成稻草资源。一来为宣传禁烧秸秆,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二来稻草有着很多的用途,可以活化我们幼儿园的课程。衣食住行都能用着稻草。根据它的物理特性,特别是晚稻草质地柔软,它可以盖房子,取名叫草房。可以打绳,广泛运用于捆扎,如我们苗木移栽时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做成草鞋,在农耕时代,农民利用劳动的间隙,自己打草鞋,草鞋不管晴天雨天都能穿,而且不花一分钱;可以用于冬季蔬菜的保温、催芽;可以当作燃料。把稻草进行再加工,可以进行无粮造酒、可以生物制造纸浆、可以糖化猪饲料、可以加工碳黑、加工成硅胶或者泡花碱等等。

三、展开秸秆资源研究,探索内在教育价值

我们幼儿园的幼儿几乎全部来自农村,对秸秆比较熟悉,如何充分利用“秸秆”这一资源呢?因此我们就对稻草进行了研究,进而充分挖掘它内在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培养孩子主体能动的学习品质、实践与探究能力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稻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首要价值是促进孩子的发展。稻草资源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亲历性具体化,稻草资源是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现实世界,一提起来就如身临其境,能说出来画出来,十分形象具体;二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幼儿可观察、可触摸、可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因此若用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幼儿就有丰富的内容可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又因为稻草资源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可以使幼儿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更能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使爱祖国教育具体化。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素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要学会开发利用稻草资源,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熟悉并掌握各领域的目标与特点,具备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丰富课程内容,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增添教学活力。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幼儿的实际,及时把新信息、新成果等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而正因为有了丰富的稻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教学活力,显示出其诱人的魅力。此外,还有利于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和满意度。

四、创意美术教育活动,享受独特美感体验

利用秸秆,还可以进行“民间编织”,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与乡土气息。农村常见的玉米外壳、玉米秸秆,经过我们老师和孩子们的巧手改变,成为了一件件独特的艺术品,给孩子们带来独特的美感体验。

创意美术教育篇8

美术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美术的内涵和外延是无限丰富和扩展的。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强调,美术“应该作为使年轻的头脑具有成功的应付每门课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的三大中心领域来进行……第二大中心领域是视觉训练,学生从学习中将视觉现象作为特有组织的思维的主要途径来处理……”显然,美术教育并不单纯是传统技法的传授,而是一个开启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个人不可能单凭美术技巧就完成自我个性的最好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

创新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教育,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身发展的教育。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知识的生命,缺少创新就无所谓知识。这正如人类的发展一样,我们回顾人类的文明历程,可以发现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可今天,人类却在地球上创立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及现代人所给予他们的体验决定了他们具有极强的创新潜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生活、亲吻自然、认识社会,完成自身的发展。我们说生活、自然、社会作为一种客体,无所谓创新不创新,而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如何把握客体,如何通过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完善自己,就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因子孕育于童年、成长于青少年。这是由于学生作为个体经验零散,意识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因而比成年人的思维更大胆、更丰富、更具个性,创新意识也更为活跃。他们会在一条绳子上产生联想,会在木板上做文章,会给纸张孕育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向成人展示了他们非凡的创新意识,而他们就在这自由的创新中快乐地成长。

(二)大学时期形成的意识直接影响成人时期的行为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全面素质的基础。大学时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思维比较稳定、活跃,想象比较成熟、深刻,意志比较坚定、有力,是可塑性极强而成效显赫的时期,也是意识形成的最佳期。因此,在大学时期发现、保护并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步。

(三)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是保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大学传授给人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是受益终身的技能,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较高的品质、情操及行为习惯,为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探求新知的能力,是理念和实践的能量储备。可以说,大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和普通中等教育所给予学生的成功是人生体验与知识、能量,在大学得以延续与提升,创新技能也蕴含在其中,它是小学和普通中等教育的纵深发展。换言之,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是既互相连接又全然不同的教育机构,它们在课程安排、教育手段、环境设置、生活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客观上造成了衔接的坡度,我们不能单纯地强调让学生适应某一层次教育的要求,而是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学生的发展,确立一致的育人目标,既要考虑到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又要考虑到人的发展的连续性,特别是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更应当强调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与和谐性,这样才能在基础教育的升级阶段确保教育改革的深化。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克服学校教育中的诸多弊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不仅深化了教育改革的内涵,也使教育的目标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该说,在大学教育中开展创新意识的升级板教育,应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围绕着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大学的美术教学中也以强调基础为本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课堂教学中作品的唯一性,阻隔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试问,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国际竞争的需要?美术教育应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活动,我们在大学时期应当高度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构思与创作等,这样无形中克服了大学教育过程诸多弊端之症结,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只满足于传授一点知识和技艺并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

(一)保护自信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

所谓自信,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由于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估计,因此,往往是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勇敢地步入生活,才有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自信心强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升能力,自信心强的学生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用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他们的经验与判断应该得到高度的尊重,学生将不再仅仅是拥有记忆和理解功能的学习机器,学生将在体验鲜活实施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享受生活、孕育思想、培养价值追求。教师在保护、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环境的营造。为学生建立一个温暖、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是形成自信的温室。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其身心的发展会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能够促使其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2.成功的体验。这是保护自信的养料。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作美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大学时期正是学生各种能力趋于成熟时期,自信与成功相伴,自卑与失败相依,因此,帮助学生获得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别人的赞赏里获得自信,这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3.正确的评价。这是培养自信的助长剂。会鼓励、善发现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必须高度重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与引导会起持久铭记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愿望,保持创造的乐趣。我在面对学生的创作时从不指手画脚,而是从内心深处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健康向上的语言激发他们的灵性,让学生从我的评价中得到感动、鼓舞与奋进。如:“我从你的创作中看到了你的努力……”“你的色彩用的非常鲜明……”4.适时的启发。启发是知识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激扬为表象,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产生新思维、新思想。这是教育者引导学习者积极思维、发展学习者智慧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主动发展是创新意识形成的灵魂

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自觉、自愿地学习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主动发展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灵魂。实践证明,学生的主体发展必须有以下几方面作为支点:1.好奇的引领。所谓好奇心,即是指对某事感到疑惑,并力图弄明白真相,所以,它往往是创新意识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好奇心是一种认知冲动,其实质是一种力求获得创造成果的强烈内在动机的体现。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理解需要,使他们形成对某一领域广泛、持续、深入的好奇,转化成兴趣和爱好。正是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才有创作的欲望与动力,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2.兴趣的保护。所谓兴趣,是事物引起的一种注意倾向,是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在活动中体验到的愉受。兴趣可以说是引导学生主动从事某一项活动的内部动机。学生如果对某一活动感兴趣,就会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状态参与进去,并主动地排除外界干扰进行探究,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条件。3.教师的支持。教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分析、选择方法和材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三)引导探究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

探究行为主要是指学生自身对客观环境的参与,或是对客观环境所做出的主观能动的反应行为和反应活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与其自身特点相吻合的求奇、求新、求变的精神状态及思维方式,独立观念与自主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1.提供探究的条件。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对千奇百怪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环境的尝试动机及尝试行为,目的是为了了解事物、满足求知的欲望。由于受学习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探究必然会有很多被动、不情愿、想当然的特点。所以,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详细了解他们探究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探究条件,鼓励、引导学生开展有益、有目的的探究行为,并针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水平。2.鼓励探究的行为。我国宋代朱熹说过:“大题则大悟,小题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许多发明家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尊重和了解学生不平凡的提问,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发问,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发问是借助教师的力量对周围环境和教学内容进行认识上的探求行为,他们通过质疑问题来了解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中培养求异思维和创造想象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包含着强烈求知欲和探究精神。教师要通过问题分析和探究,不断提高他们的发问水平,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四)科学运用教材是创新意识形成的保障

创造性地设立课程、科学地选择教材的一个终极表现是开创适合本院、本专业学生的有特色的教学,使其具有创造性、独特性风格。只有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创新过程中的完美统一。创新性使用教材的要求:1.教材的目的性:以学生的创新为出发点,适时地开展活动。2.学生的接受性:结合学生的现状及教学内容的可靠性来安排教学活动。3.未来的发展性:从学生的深度发展及社会的变迁来思考教材的内涵建设。

(五)鼓励保护投入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

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或是有趣的事物能全神贯注去倾听他人的解说,去注视他人的表演,全神贯注地去思考,全身心地去从事研究或是实验,完全浸入兴奋快乐之中并寻求问题的解决,这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教师应从时间、空间、材料及心理等各方面去给予保证,不随意打断、终止学生的创造活动,尽量减少学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并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入手,给学生以建设性的关怀,积极的约束,让学生看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使学生懂得通过努力才可以获取成功的道理,保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三、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思考

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是指发生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学生的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则以帮助者的角色出现。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由于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具有自由、自主、快乐、可操作等特点,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经验,主动发展,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活动主体的自主化

学院的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教学活动作为学生的基本活动,是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因此,构建有效的自主性教学活动,学生的探索欲得到了满足,天性得到了肯定,才华得到了施展。学生真正的从教学活动中得到了主动、独立、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所带来的快乐。如本学期,我们学部开设了传统图案这个课程,从对传统图案的分析来了解传统图案所体现的寓意,感受传统图案的精华、特点,找出其表现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现代元素来设计新的图案,表现色彩、时代所赋予的美感。图案的设计过程中学生自主思索、创新,充分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这种自主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快乐与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过程的探究化

教学活动探究化就是将学习活动与探究活动有效整合,改变以往单一的照临、简单的变异和单纯的活动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性,加大探究过程中的目的性,鼓励学生大胆开放及变异。活动中学生间相互自由交流、自由选择,而观察、协助则是教师指导探险究性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大大激活了探究欲望,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如在立体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开始很难表达创造的意念。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们赋予它探究的新内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去探究与立体构成相适宜的材料,主动构思相关的知识结构,进而生成用纸杯制成的“环保卫士”、用树枝和木条制作的“三维结构的小屋”、用旧磁带和铁丝制作的“摇滚的人偶”等一系列主题。在图案的设计中学生们也是在理解传统图案所带来的内涵、规律及象征性的基础上去思考,使重建后的花、鸟、鱼、虫有了新的生命与排列,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又给它以新的活力,即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彰显了时代的人文精神,充分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活动成果的展示化

活动成果是学生思维、探究、操作、创新的集中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生活动的过程,活动成果展示化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是学生互动的一种表现。活动成果可以集体展示、分组展示、随机展示。集体展示凸显学生宏观的成果;分组展示能表现出小组的智慧,而且不会去干扰其他学生的探究;随机展示可以抓住学生创新过程中的某一亮点,既可以使其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又可以给全班同学以思维上的启迪,如果随机展示处理得好,可以使学生的探究过程跃上一个新的平台。活动成果的展示有各种形式,如:作品展示、思维过程展示、动作展示、表演展示等。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学生创新为重点,在展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传统图案设计展示中,有的学生用吉祥娃为主体来构图;有的把传统文化中的鸟为主角来展示;有的在色彩上表现老、旧;构思及用色上的巧妙表现使传统的文化在现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形式各异的展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再学习的环境,而且可以使学生间相互启发,进行再创造。

(四)活动评价的鼓励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