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思想教育方法8篇

时间:2023-11-03 10:15:06

思想教育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篇1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思想教育教师队伍不规范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教师队伍体制不完善,从事思想教育的教师主要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经验不足、学历偏低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存在着专业任课教师兼职思想教育教师的现象。另外,高职院校缺乏专任的思想工作辅导者。高职思想教育教师本身素质的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误区,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想教育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提高教育水平。

(二)高职思想教育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的传统宗旨就是培养社会应用技能型人才,在传统培养模式下,院校往往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技能和专业的培养,着重定位在培养学生社会生存的技能,而不够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精神层面的培养。在重技能轻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发展模式下,形成了高职思想教育的边缘化、形式化,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日易凸显。学生如果在学校接受不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步入社会后可能会付出更高的代价来弥补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教育空缺。因此,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制定科学、规范的思想教育学科发展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道德素养,为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思想教育手段不恰当

1.教学方法单一化。思想教育的课堂往往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2.偏离实际化。思想教育的内容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思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3.内容陈旧化。思想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时代性,没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课堂内容已经失去解决现在问题的价值,教材没有与实际问题接轨,理论也没有与实践融合。4.缺乏创新化。高职思想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难起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创新力度,改善教育思路和形式,整合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思想教育新模式。

二、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教育方法低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凸显高职思想教育的无力

网络在校园盛行,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可以张扬个性,还让自己的思想受到各方面的熏陶,朝着多元化和前卫化发展。学生思想的多元发展体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课堂权威化的思想灌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院校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又显得相对薄弱,导致院校思想教育的无助,造成教育的低效性。

(二)院校教育和现实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如今高职院校面对的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接受的现实教育往往会多一些,因此他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现实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而不去相信课堂中教师传授的东西。正是由于现实教育和院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很难开展。另外,针对社会中道德风尚的败坏和不良风气,课堂教育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现实问题。这就让学生课堂接受的思想教育与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隔阂,让学生对如今院校教育的准确性产生了疑问和怀疑,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顺利进展。

(三)社会价值观的取向误导了学生思想教育

学生作为思想的先锋者,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既有新时代学生的朝气和活力,又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无知。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和谐因素的干扰,误入歧途,形成拜金、功利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使学生摆脱金钱、利益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难度,致使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较低。

三、新形势下提高高职思想教育方法有效性的途径

(一)在思想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以身作则,用自我感染学生和熏陶学生。高职院校应该从整体上,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并将其传达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在院校的引领和支持下,高职院校才能树立一股道德之风、品质之气,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政治发展方向,使思想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性。

(二)思想教育中拓展教学视野

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要打开校门,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进行更多更有意义的思想教育。比如,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组织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接受思想教育。因此,在思想教育中应加大课外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脱离束缚的课堂,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践,从而开阔视野,感受思想教育在实践中得运用,从而提升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教育中加大改革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快速的发展,对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思想教学模式创新的力度,让高职思想教育变得更加有效。高职院校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避免浮夸,同时借用网络、媒体等有效教学方式,创新方法和内容,让学生的思想教育变得丰富、有趣。

(四)在思想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引入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风尚。企业中的优良职业道德,比如爱岗敬业、团队合作意识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因此,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思想教育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教学中去,利用校企合作、冠名班等机会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接受企业的思想教育,通过企业文化和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让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变得更生动、具体、有效,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四、提高高职思想教育方法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和渗透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知识引导和渗透教育相融合的途径提高高职思想教育方法有效性。高职院校学生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不会只是相信课堂中的思想理论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调研、访谈、讨论的途径了解学生所需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模拟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处在一定的虚拟场景中,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思想教育,掌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模拟教育的方式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另外,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中还要渗透多样化、多形式化的教育内容,在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音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显性和隐性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除了公开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隐性教育,这对于学生思想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显著的。隐性教育是将教育内容潜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体会思想教育,在专业课中隐藏思想教育的内容,公开的专业课程成为隐性思想教育内容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和感染。

(三)静态和动态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知识灌输,而更要注重实践和学生的主动性,即做好思想教育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在课堂的静态教育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参与性、主动性,通过认知、行动合二为一,静态与动态教育相互融合,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将静态的理论应用到动态的实践中去,两者相辅相成,静态理论规范实践,动态教育指导理论认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理论探讨课的形式让学生同时接受静态教育和动态教育;还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上的思想教育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四)整体和个体教育相融合

思想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古代;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文明也源远流长,这些都凝聚着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的社会或社会团体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准则、行为标准来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进行控制和约束。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存在。儒家思想一直以来在封建统治中占居主体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其中对伦理纲常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政治思想灌输等方面较为注重,统治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

一、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变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结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能够发现,中国的古代人性格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当然这也与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比如“德治”和“法治”,都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而提出的,“德治”是让被统治者从思想上接受统治者的统治,还要求在行动上服从于统治者,“法治”则是以通过法律、命令等的手段使得被统治者听从统治者的安排,酷刑就是“法治”的产物,若是被统治者不能从内心真正认可并接受统治者的统治,容易造成两者相对立的情况,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则能够达到一定的统治效果。

1.起源于原始社会

随着人类的出现,原始社会应运而生,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那时资源十分匮乏,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在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分配方式,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体地位,随着生产条件的发展,集体生产被个体生产所取代,出现了私有制。原始社会时期通过社会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时期政治性较弱,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采用精神奖励的方式去进行分配。部落首领或氏族首领较多的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因为没有文字,所依靠的就是绘图、岩画、肢体语言以及口耳相传等。

2.发展于奴隶社会

公元前2027年夏朝建立,部落之间形成统一的社会,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更加完善成熟,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内部的统治,通过德政、礼制等手段使得奴隶服从于他们的统治,并制定法律和酷刑来约束奴隶的自身行为,借助来迷惑奴隶。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时代正式出现伦理、道德教育

。3.繁荣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出现,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全面瓦解,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依托儒家思想,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站在个人立场上思索家、国、天下的统一关系,以国家利益为探究主体去思考个人理想的实现问题。孔子所宣扬“君权神授”理论,有利于统治阶级实现自身的统治,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利益相契合。

4.完善于封建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国家完成了大一统,秦始皇开始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单位、钱币等等,这些在全国推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条件。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新的诠释和解读,形成“新儒学”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全国的统一思想,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儒家思想贯穿于封建的专制统治,与封建专制统治相融合,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统治者又为儒家思想的确立和施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现将教育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以人性的角度去论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由于对人性认识的不同,导致道德教育的不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儒家思想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际上就提出了人们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指出了人的后天差异在于“习”,在于后天的学习和教化。以荀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是自私的个体,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够改变这样的本性。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道法自然”学说,认为人性无本善、本恶之分,只有通过后天的发展教育,才能形成性善和性恶。

2.以礼乐为基础,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礼乐是指礼仪规范和音乐舞蹈,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董仲舒将仁义作为人发展的最高道德准则,礼乐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仁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礼乐与仁义相辅相成,其中“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仁者爱人”是他的思想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所提倡的人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礼”反映出了等级差异和社会地位,是外在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仁”既是一种审美理念,又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强调自我约束性。

3.以形成高尚的理想人格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其中人格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君子和圣人的品质为主,“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以上指出了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品质。经过不断完善,儒家所塑造的“圣人”具有了以下品质:拥有圣明的智慧,明万物之理,集孝、悌、忠、义、直、礼、信、谦、勇等美德于一身[1]。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和圣人都应该是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具的人,要重义轻利,做到有理想、有志向,胸中坦荡,待人和善宽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要求做到自强不息。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能够维护封建统治。

4.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主要是个体的自身修养,不仅要依靠于外部的约束力,而且要提高自我认识,其中孔子“内圣外王”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内圣”从道德层面,强调个人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使自己的人格达到圣贤,做到“修身”,并借助一定的教育方法成为一名有道德、有品行、有德行的人。“外王”则要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慎独”以自我反省为基础,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教育方面,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侧重于人的内在认识,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做到知行结合,以行为本,不仅如此,还要看教育对象是否对接受教育存在学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提高自身修养,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的道德认识。

三、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由于中国古代的等级划分、社会条件、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体分为以下三种:

1.封建统治者灌输法

灌输历来是统治者为维护政治统治而普遍采用的手段,如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用这种灌输方式来顺应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宋代确立“三纲五常”纵横结构的政治伦理体系,更是把灌输思想发展到顶峰,故有人在评价此影响时,称其为“关键是很抓思想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环节”[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伦理道德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是仅仅从道德的教化方面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还不够,还要依靠法律等强制手段来约束受教育者的个人行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其专制的政治制度相匹配,其教育方法理所当然会带有强制性[3]。学校教育作为统治者灌输教育的主要载体,并将德育放在首位,课堂中以灌输“三纲五常”为主,为教化本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强制驯化,强制灌输,将封建伦理道德、礼仪等行为规范,寓于各项规定中,用以规范民众言行。

2.社会教育法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占主体地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推崇的一种形式,它能增加教育者,比较快速地解决问题[4]。其中,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最好的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教育下,有利于受教育者塑造理想的人格,通过已经拥有“君子”品质的人现身说教或感化,来激励受教育者去追求更高的道德水平,接受更多的道德教育。教育者通过以身作则来树立榜样示范作用,从而起到社会教育的功效。

3.自我内化法

中华文化对伦理道德较为重视,但是单从外界环境是不能完全起到教育作用的,所以还要从自身出发,完善人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强调了自我内化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督促等方式,达到约束自身行为的目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觉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个人行为,并且用统治阶级制定的标准来约束个人行为,通过自我道德教育,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准则。

参考文献:

[1]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2]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480.

[3]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1):30—34.

思想教育方法篇3

作者:马彩凤

一、对中学生进行化学思想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应把思想方法教学放在首位

对于高中化学来讲,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理论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理论。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学生学习中普遍感到概念多、方法多,学起来很不得要领,往往只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段,而形不成知识的锁链,很难把握住整体结构,所以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化学理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或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体现,这是由化学的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所决定的。

(二)化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深入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前提,熟练解答化学命题是学好化学的必要条件。然而,要真正学好化学,把握化学的内在规律、要点和联系,就必须领会和研究化学思想和方法,化学思想方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是进行化学发现和创造的有力工具。

(三)化学思想方法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日新月异,学习的任务应该由过去主要是学习前人得出的现成结论转向学习获得知识,人的一生中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即在重视传授现成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化学思想方法教育的价值

纵观科学发展史,学科思想方法的新突破,总会带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以力学为例,牛顿的时空、质量绝对化及物体运动的“因果律”的思想方法,建立了经典力学;拉格朗日用位形空间描述力学系统的思想方法,产生了优于牛顿力学的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的“最优化”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继往开来的哈密顿力学;爱因斯坦的时空、质量非绝对化及“引力几何化”的思想方法,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论力学(几何力学)。

好的教学成果不是课堂上直接教给学生的化学内容本身,而是使学生领会和掌握隐含在课本内容中的化学思想方法。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的精髓,是化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领悟化学的真谛,学会用化学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把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创造的源泉。因此,化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化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三、实施化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地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化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表层知识。化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它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

基于上述认识,给出化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操作―掌握―领悟,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1)化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化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的一定量的化学表层知识,是学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4)“领悟”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涵于其中的化学思想方法领悟、体会。(5)化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化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化学思想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

思想教育方法篇4

一、强化赏识意识,提高赏识能力

倡导赏识精神。赏识教育的成功推行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倡导和示范。学校要提出响亮的口号,不断增强师生的赏识意识,逐渐内化为一种思想文化。教育者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重视、信任、关爱每一个学生。只有重视,才会格外关注;只有关爱,才会欣赏帮助;只有信任,才会理解宽容。笔者所在的龙城高级中学的办学思想体系中,除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外,还倡导一种“龙城精神”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互相欣赏、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其中“互相欣赏、携手共进”就集中体现了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教育是爱的艺术,也是激励的艺术。一种思想精神的持续倡导和落实,将不断内化和强化师生的思想,影响师生的言行。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马克吐温曾说,“如果手里拿着锤子,那么眼里全是钉子。”我认为,如果手里拿着筛子,那么眼里全是金子;如果手里拿着种子,那么眼里全是果实。赏识首先要调整心态,要改变爱向学生挑毛病的习惯,学习正面思维,用心寻找闪光点;要多看优点,像淘金的矿工一样,多寻找沙土里的金子,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多浇水,多施肥。因为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

把差异和错误看成难得的教育资源。错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差异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出错,要求不犯错误,无论怎样小心谨慎的学生恐怕都难以完全保证。作为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要辩证智慧地看待学生发展的差异,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把差异变成宝贵的学习资源;要因材施教,允许异步发展,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

建立适当的评价标准。所谓适当,一是评价要多元。人的智能有多种,社会的需求也多样,成功的标准也应该多元。不要用文化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富于个性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方面表现出色。二是评价要因人因时而异。不要总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不必要求学生崇高和完美。对待特殊学生,有时标准不妨特殊一点。如果我们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评价学生,值得赏识的东西就会扑面而来。

认识和理解孩子。认识理解孩子是赏识的基础。认识孩子,指了解孩子的优点缺点,发掘孩子的潜能;理解孩子指读懂孩子的言行,掌握孩子的需要,避免忽视、误解、委屈孩子。人都是一样,不怕被批评,就怕受委屈。渴望受人尊重,渴望被关注、被看得起。赏识教育,无论是先赏后识,还是先识后赏,识的工作都要高度重视。老师要多关注学生,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家长、同学交流,增进了解。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孩子的知心人。只有这样,赏识才会有的放矢,教育才会真诚高效。

二、创新赏识方法,提高赏识艺术

赏识教育的形式很多。笔者搜索了网上一些学校创新赏识教育的做法,分类整理为9种形式:

1. 口语式。包括一般鼓励的语句,公开场合庄重的表扬,特殊学生特殊时候的悄悄话等。将表扬的内容编成快板书,让班内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进行“快板式”表扬;把表扬的内容编成“颁奖词”,教师或学生致“颁奖词”;把表扬辞逐一编号,不出现学生姓名,通过多媒体课件公示于众,让大伙儿猜猜他(她)是谁;创新的语言魅力无穷。

2. 表情式。如亲切的眼神,和善的微笑,鼓励的手势,关怀的态度,夸张的身体语言等。心灵的沟通让心灵更美好。

3. 书面式。评改习作时加上鼓励的句子;把对某学生的表扬写成小纸条,悄悄夹在他的书本或作业本里;把一些好人好事编成故事、集成对联等张贴出来;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和电子邮件等形式把学生的积极表现告知家长,并嘱托家长代为传告;把学生的事迹写成充满赏识之情的下水文,发表在校报或者自己的博客上;用照片制成证书样式,正面是学生参加某项活动的留影,反面写上学生获得的荣誉;把表扬词写成书法作品赠与学生;等等。

4. 行为式。行为激励主要有三个方面:在生活上有乐同享,有苦同当,有难当先;在学习上身先士卒,起表率作用;在态度上用行为表示赞赏、鼓励等。亲切地拍拍肩摸摸头,热情的鼓掌,赠送小礼物,和学生共进晚餐等等。教育者在某些方面的有意行为往往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5. 暗示式。暗示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乃至生理变化。对不够自信又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对少数学生要求进步的苗头,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暗示鼓励,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暗示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全面细腻的把握,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敏锐的感知力,以便利用或创造一定的情境,从侧面对学生的情感心理进行熏陶、点拨和诱发。

6. 榜样式。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化评价,评选学生之“星”,树立方方面面的榜样,让学生从同龄人中寻找模仿的对象。

7. 赋予责任式。让学生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把某个重要任务交给某生等。压担子意味着肯定,信任,往往能激发巨大潜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信任一个曾经是小偷的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向善的决心。信任与责任有时能创造奇迹。

思想教育方法篇5

一、运用矛盾的观点,进行两点论的思想方法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结,相互斗争,共同存在于一个矛盾体中。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在分析事物时,就应坚持两点论的思想方法,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义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以求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部分时,我们既要肯定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在思想、文化、教育、科学、经济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在思想、文化、教育、科学、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资本主义的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它既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通过这样辩证思想、学生对资本主义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不至片面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外国的月是比中国圆。再如,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时,我们既要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认为不应该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有害的,同时又要肯定我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有可能、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先进现代化的大事,看不见这一点也是不对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两点论的思想方法教育。

二、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思想教育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经动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最终要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然而,面对现实社会,学生难免心存疑惑;社会主义真能代替资本土义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作何解释?这里就涉及到思想方法的问题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的。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向前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还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倒退现象。但无论怎样曲折。总改变不了向前发展的总趋势,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无不经历漫长、曲折、反复的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不例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必须通过长期斗争才能实现。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目前还处在幼年时明,尽管它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尽管在前进中有困难,在发展中有曲折,甚至出现倒退和反复。但是作为新生的、向上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未来道路有多么漫长和曲折、社会主义化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社会主义胜利进军的步伐。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坚定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又要肯定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将长期共存与斗争,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我们要善于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处,包括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三、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整体性的思想方法教育

思想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空间/仪式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除了教育内容上现实性与针对性不强之外,还在于方法与手段上的落后。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国民道德教育,都带有战争年代思想动员与思想改造的痕迹。在今天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依靠这些传统的模式与方法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预期目的,是不大现实的,应该引入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道德教化空间,构建新的道德教化仪式。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关注与讨论。

一、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意义与特征

这里所说的空间就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场所与范围,仪式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空间中进行的具有象征与表达意义的活动。①文化人类学者认为,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具有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的功能。道德教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未成年人掌握和运用既定的道德观念与规范;二是巩固成年人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规范。这两个目的不能随便和轻易就能达到,它要经过反复地引导、教化与心理暗示。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定程序与环节必须在特定的空间中,通过特定的仪式才能完成。如果不在特定的空间中,不经过特定的象征仪式,就无法达到教化的目标。在一个嘻嘻哈哈、极不严肃的场合,宣讲道德信条,不仅没有正面意义,反而会有负面效果。

人类社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和主动创设了丰富多样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从结构上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这种形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由社会权威组织(主要是政党和政府)构建的,有着较为规范边界和固定程序的道德教化仪式与空间。由于其组织者的权威性,这一空间的建构与仪式的创设有着比较丰厚的资源保证。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目标明确,程序严格而有计划,标准统一,集中实施,在评价上既准确又具体。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在整个公民道德教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类型的空间与仪式所不能代替的。比如说学校的道德教化场所与仪式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制度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是由政府主导的,有着严格规范与标准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2.生活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所谓生活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就是指日常生活中,形成与构建的一些不同形式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这种道德空间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空间构建的低成本性和它与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性。如果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制度型道德空间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分离,而呈现出规范与固定性的话,日常生活型的道德空间则刚好相反,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充满着临时性与流动性。正是这种临时性与流动性,将每个人都网罗到这个空间中来。在制度型的道德空间与仪式中,还可能有部分社会成员没有进入,但在生活型的道德空间与仪式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进来。只要他生活在社会之中,他就必须进入到这些生活型的道德空间中。生活型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是每个社会成员无法逃离的道德生存方式。

举个例子来说,最常见的生活过程——吃饭,就构筑起了一个道德空间,进行着一种道德教化的仪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合,吃饭都带有某种程度的道德色彩。这是一个让所有参与吃饭的人进行道德学习与体验的重要场所。首先从落座的方位来看,就是社会等级制度与血缘关系的一次演习,让人们再次强化对各种等级关系的记忆与认识。餐桌上的座次非常的讲究,每个人都必须按与其身份相应的座位入座。

3.宗教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宗教产生在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短缺的年代,它适应了控制生理欲望、强化自我约束、减少人与人之间为了少量的物质而互相残杀的人类道德要求。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不同程度的禁欲色彩。而实现禁欲的目标,就要克服人的生理欲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必须通过特定的空间和仪式来实现这种道德教化的目的,每一个宗教都不约而同地构建了自己的道德空间,开展自己的道德教化仪式。宗教的道德空间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建筑物——寺、庙、堂、观、庵。在这些空间中创设了一系列特定的仪式——朝拜、布道(讲经)、倾诉、忏悔等等。这样就把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道德观念与要求灌输到社会成员之中。事实证明,在这种庄严肃穆,表面上远离尘世物欲的空间中,通过一些对心灵收敛、精神提升的仪式,道德教化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当然,宗教的这种特性也往往被统治阶级用来麻醉处在物质被剥夺和精神被压制状态中的穷苦人民的工具。

4.娱乐型道德教化空间

一个健康社会的娱乐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审美,而且还担负着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任务。中国传统社会特别强调“寓教于乐”,就是这个道理。各种娱乐活动中,也构筑起了一个又一个道德教化空间。相对于其它几种形式的道德空间来说,娱乐型道德教化空间结构更为松散,而且进入空间的社会民众带有很强的动态性与随意性。在这个临时的空间中,没有进出空间的强制约束性,所以它在道德教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比前几种形式的空间更为弱化一些,只是在实践仪式给人们提供娱乐产品的同时,构筑了一个乡村社会道德教化的空间,强化了社会民众对社会道德秩序与规范的认同与遵守意识。

举个例子来说,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娱乐方式——唱大戏,就是一个典型的娱乐型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在这个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场合,乡村社会的全体成员集中在一起,年长的或权威人物,端坐在这个空间的中央,年轻人和妇女坐在,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则在这个空间的边缘打闹喧嚣,同时伴随着这些孩子家长爱护性的呵斥,呈现出一幅动人的乡村社会守望相助、长幼有序、和谐共处的画面②。这就强化了人们对这种秩序与规范的认同与维护,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巩固了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联系。不管娱乐活动的内容如何,这一空间本身的构建就已经实现了乡村社会道德教化的很大一部分功能。

二、当前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困境与原因

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没有能够很好地承担起消除人们道德困惑与精神焦虑的责任呢?我认为,除了道德的内容(观念与规范)没有及时转换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陈旧落后,特别是与道德教化空间单一、道德教化仪式疲软有着直接的关系。

1.家庭道德空间功能退化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道德教化最原始的空间也是最有效的空间,中华民族向来以严格的家庭教养而着称于世。“子不教,父之过”。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下,与其家庭这一道德空间的教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对一个人的道德批评话语中,最常见的就是没有“家教”,可见家庭作为道德教化空间的重要性。然而,自从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对家庭的批判与控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会对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提出了质疑。再加之近三十年来推行

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小皇帝、小太阳)之后,家庭作为严格的道德教化空间的功能大大弱化,家庭道德教化的一些仪式与过程已不复存在。

2.会议与学习型空间功能老化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构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教化空间就是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把全体民众纳入到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会议之中去,会议就是学习、就是教化,一个长期不开会、不学习的人,其道德水平肯定是不高的。现在有些腐败分子,在总结堕落的原因时,其中一条就是长期不参加集体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社会成员游离于体制之外,他们不可能参加学习型会议,他们参加的会议是业务型会议,是一个如何赚钱、如何分钱的会议,基本上没有道德教化型的会议。

3.学校道德教化空间功能弱化

学校道德教化空间是目前中国惟一正式存在的道德教化空间,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是我国最为规范的道德教化仪式。从实际情况看,越低年级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与仪式越规范和严格,效果也相对较好一些,如小学道德教育就要比中学、更要比大学的道德教育规范与严格一些。然而,无论是哪一级学校,它都背负了太重的道德责任,因为它是目前制度化与规范化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当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学校必须承担重要的责任。然而,当前学校的道德教化形式与内容,空间与仪式都与这种责任存在差距。学校这一重要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空间的松散、仪式的淡化上。如道德课堂教学的构建不符合道德教化空间构建的规律与原则,大课堂、单向度是当前学校道德教化空间存在的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仪式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平淡与松散两个最主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作为一个重要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作为社会教化最重要的制度化场所,历来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源泉,源头活水被污染,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学校教育日趋功利化、工具化的变异之中,学校道德教化的功能正在可怕地退化。

三、重构道德空间与再造道德仪式的路径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要尽快构建多种道德教化空间,创设有效的道德教化仪式。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强化传统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功能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教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道德教育上的丰富经验,是我们当前重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的宝贵资源,必须加以改造、完善与利用。

(1)要保持家庭的这一道德教化空间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家庭的价值,让每个人都在家庭这个空间中接受道德教育,履行道德义务,优化道德关系。要提升家庭的空间价值,要提倡回家,除了工作与学习之外,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应该主要是家庭。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相当部分家庭成员特别是家庭主要成员有时游离于家庭这个空间之外,缺乏家庭这个道德空间的教育与制约,容易出现道德失范。从当前道德高危人群的分布情况来看,有两种类型最为突出:一是外出务工人员,二是所谓的一些成功人士(老板、官员、明星)。这两种人长期被动或主动地脱离家庭这个道德空间,造成了他们长期脱离家庭道德教化空间的控制与束缚,在外界条件的诱发下,容易出现各种道德问题。

(2)要强化会议与学习型空间的功能。会议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道德教育与阶级认同的重要仪式。如前所述,这种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曾经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从道德教化空间的结构上,还是道德教化的仪式过程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因为集会是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升社会成员的集体认同与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对于非功利意义的集会产生了一种拒斥现象。现在要开会特别是开“务虚”性质的会议很难,一些成员往往是一些特别应该参加的成员不愿参加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道德教育上最有效空间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和重视的问题。现在要逆势而上,虽然一些人不喜欢、不愿意开“务虚”的学习型会议,但还是必须开,要强制性地构建这种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道德教化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艰难过程,如果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会造成更大的恶果。因为道德教化就是克服人的自然的一面,而提升其社会的一面,肯定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但这是必要的,否则,人性就会堕落、退化。

(3)要利用与改良民间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中国民间有着大量的道德教化的空间与仪式。这些空间与仪式有着其两面性,虽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色彩与因素,但其形式生活化与世俗化,深得其社区成员的欢迎与喜爱,因而在这一空间与仪式中进行道德教化的效果较好。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避免其落后的一面,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并赋予新的内容。如民间一些庙会,在一些地区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也承担了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庙会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脱节。这就给新时期道德教化新空间的开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通过这种大规模的人员聚集空间,与传播一些反映时展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能起到较好的教化效果。

2.创设新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

作为一个道德治理性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完整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过程。这些是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这些毕竟是一种传统的资源,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可能指望这些传统的道德资源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道德困境,也不可能指望这些传统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来培养出一代道德新人,因而必须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结构,创设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这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搭建几个场所,举行几个仪式就能解决问题的。从当前我国道德教化的形势与发展特点来看,在创设新的道德教化空间与仪式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应该给予关注的。

(1)高度关注“生人”道德教化空间的建构。所谓“生人”道德空间是相对于“熟人”空间而言的,就是指互不相识的人在共享一个道德空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流动性空前增强,活动空间范围扩展,且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切割。这就造成了在这些不断切割的空间中活动的成员随时都在变动,成员之间互不相识。这与传统静止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是相对固定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起码是相互认识的。也就是说传统的道德空间是一个“熟人社会”③。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生人社会,生人社会的道德空间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与熟人社会道德空间中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在现代社会中必须高度关注“生人道德空间”的构建。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公共场合的道德教化问题。如商场、公共交通工具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就可以履行道德教化的功能,使社会成员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得到道德的教化与引导。这就要求对这些公共空间进行认真研究,在空间结构与空间的内容上,精心布置,保证进入这一空间的社会成员受到明显的道德影响与感化。如一个安静整洁的空间,就会让进入这些空间的成员养成遵守秩序的道德习惯,反之亦然,一个混乱的空间,会诱发进入这些空间中社会成员的道德陋习。

(2)注重虚拟道德教化空间的控制。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网络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一虚拟的道德空间,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目前还只是处于自发状态。其道德教化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要尽量减少虚拟空间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内容。网络中的“黄、赌、毒”现象泛滥,对于进入这些空间的社会成员产生极其严重的道德负面影响。虚拟空间中的“坑、蒙、拐、骗”的内容,对社会成员的非道德和反道德行为,起到了某种催化作用。在尽量减少虚拟空间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内容的同时,要向虚拟空间提供更好的道德内容,并与传统道德空间中的内容有所区别。应该充分结合虚拟道德空间的特点,提供给虚拟道德空间的成员以明确而具体、形式上生动活泼的道德内容④。

(3)注重道德教化仪式过程的设计。空间只是道德教化的场所,道德观念与秩序还需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完成。如前所述,中国有着优秀的道德教化仪式,这是我们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财富与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新的道德观念与秩序的形成,不能够仅仅依靠传统的道德教化仪式来实现,还必须创设新的仪式。尽管这方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与程序,但起码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注重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教化仪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化仪式必须体现经济利益的原则,创设一些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与秩序相关的仪式,如契约观念与诚信意识的养成仪式,可以通过经济交往中的签约仪式中的道德教化内容来完成。二是要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与主体性的特点。那些冗长、拖拉而效率低下的道德教化仪式是不符合现代社会成员接受习惯的,因而达不到教化的目的与效果。那些“我讲你听”的灌输式的道德教化仪式,同样也不会为文化水平与选择能力较强的现代社会成员所接受,也就达不到教化的效果。应该创设一些参与性、互动式的道德教化仪式,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参与这些仪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与选择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与秩序。

注释:

①参见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34-36页。

②鲁迅:《社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思想教育方法篇7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一、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四、表率示范法

思想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政治;行为教育;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27-01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介,过早的接触了社会的阴暗面,电视电影等科技产品,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其中的负面情节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不能给以正确的引导,任他们随外界的影响而自由发展,后果将是无法想像的。而且社会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成为了直接的竞争力,学校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时,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做起。

二、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责无旁贷,而且体育这门学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条件,譬如说,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学生会感到累、疲倦甚至是痛苦,但是必须坚持,老师要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克服困难,教导其不怕吃苦,贵在坚持。

(一)行为教育。体育教学的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譬如体育课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方式,没有任何要求限制,有的学生可能会打打乒乓球或者羽毛球之类的,有些学生则会溜去图书馆、小卖部等等,达不到运动的效果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运动,所以,教师应该要有全面的安排,保证每个学生的运动量,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很重要。上体育课应该是着运动装,老师在进行着装检查的同时也要说明,不规范着装可能带来的后果,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后也要立即进行纠正,老师发号施令时,学生应该严肃认真的对待,然后按照要求去做,保证老师命令的实施,当然老师要先确认自己的要求的可行性,在开展活动时,要有规律,有秩序,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如果是竞赛类的活动,则要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杜绝为了比赛结果而投机取巧,损人利己。

(二)思想教育。对于体育教学,集体主义思想很重要,不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强调集体,就算是一个简单的集合,也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和配合,如果有一人出列,队伍就不会整齐,所以集体主义的思想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来教导学生,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在参加校运会时,整体的素质表现是一个很大的评分点,如果有一个人行为出格,就会影响整体形象,但是如果一个同学赢得了比赛,也会是班级的荣誉,在所有同学都为他高兴时,其本人也会体验到内心的愉快和喜悦,这是两种强烈的对比,在教育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时,这些实例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让每一个同学都知道自己代表不仅仅是个人,还有集体的形象,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把握集体荣誉感这一点,一次来培养学生热爱组织,热爱集体的思想,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无论在什么时候,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总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交往性,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中,爱国是最基本的思想政治要求,也正是因为它的交往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能起到推动作用。首先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古代体育文化,如华佗的保健操“五禽戏”,是世界的一大创举,还有中国的武术,气功,太极拳等,都是在我国的特殊历史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武术大家李小龙闻名中外,世界各国也纷纷邀请我国的武术运动员出访表演、传授技艺等,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遗产,还有由我国首创的足球、围棋、象棋等,由我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的娱乐项目,为无数的人带去了快乐,我国的体育事业也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健儿从世界性的运动会上拿回奖牌,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民族感到自豪。在了解我国的体育知识时,这些实例的讲解也是一种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道德情操教育。运动能提高人的思维活跃性,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学生大都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集中注意力,随时注意身边活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这个时候的人都会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卸掉平时的伪装,譬如有的急躁,容易发脾气,有的沉稳、冷静,总能掌控好一切,有的则比较懦弱,容易放弃,所有的这些真实表现,都便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通过不同的类型的活动来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譬如长跑就能锻炼人的意志力,对于那些比较懦弱的学生,鼓励他们锻炼长跑,在第一次跑完后,就会发现坚持并没有那么难,以后继续努力,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样就会逐渐的克服心理障碍,变成一个坚强的人。集体比赛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凝聚力,艺术体操的教学是一种美的熏陶,在正确的引导下会使学生形成行为美、心灵美。通过对课程的复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

结束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持之以恒,体育教师应该挖掘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其他学科的优越性,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汉中)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