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8篇

时间:2023-11-06 10:07:06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1

一、剩余经营收益模型评估公司价值的基本原理

(一)剩余经营收益模型的提出 剩余收益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剩余收益是指企业的收益按现行利率扣除其资本利息后所留下的收益。1938年Preinrech提出了早期的剩余收益定价模型,他的模型以股利折现模型为理论基础,但由于该模型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优于股利折现模型的特点,因而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司定价模型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Collins & Kothari(1989)等研究表明,会计盈余与公司内在价值相关。Landsman(1986)、Barh(1991)、Shevlin(1991)的研究认为,账面净资产包含公司未来活动的相关信息。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说,如果存在强势有效市场的话,仅仅运用账面净资产就足以进行公司内在价值的估计,这时其他任何信息都是多余的。在这样的研究结论支持下,不少学者推出了公司内在价值与剩余收益和账面净资产的函数关系,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F-O模型。

20世纪90年代,在深入研究干净剩余收益理论的背景下, Ohlson(1995)、Felthama and Ohlson(1995)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账面价值和未来收益的内在投资价值模型即F-O模型。F-O模型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应该等于当期资产账面价值与以后各期剩余收益贴现之和。F-O模型对价值评估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企业的价值来源建立在价值创造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与从价值分配角度来评估企业价值的现金流量折现等模型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Beaver(1995)认为F-O模型是近十年来企业价值评估领域取得的最重大的研究成果。F-O模型提出来之后,剩余收益模型理论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剩余收益模型也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它并没有将公司财务报表中报告的数字与公司价值有机的联系起来。所以,这个模型提出来后,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充分借鉴Ohlson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Penman(2001)对如何将剩余收益模型应用于证券估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在满足“金融负债(资产)按市价计价”的假设前提下,剩余收益模型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剩余经营收益模型。Penman提出的剩余经营收益模型最大的特点是把报表分析与股票定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从理论上弥补了以往模型的缺陷,在实践中也表现出更强的价值评估能力。但该模型对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提出革命性的改革要求。

(二)剩余经营收益模型对会计报表结构的基本要求 由现行现金流量表可知,公司从事的各种活动可以分为三类: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及经营活动。融资活动对公司的业务非常重要,但是其本身并不产生价值。而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都产生价值。为此,剩余经营收益模型将不创造价值的融资活动定义为公司的金融性活动,将创造价值的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统称为经营性活动。对于公司价值的分析,应重点研究公司创造价值的经营行为。

(1)剩余经营收益模型对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一,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经营资产是指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与总资产相比,它不包括没有被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金融资产。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主要标志是看该资产能否为公司带来利息或股利,如果该资产能够取得市场利息或股利,则列为金融资产。否则,则应归入经营资产。

第二,经营资产内部又区分为核心经营资产、尚未参与经营资产、其他经营资产。

第三,区分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经营负债是指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短期无息负债和长期无息负债,这些负债不要求利息回报,是伴随经营活动出现的,而非金融活动的结果。金融负债是公司筹资活动形成的有息负债。划分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的一般标准是有无利息要求。

第四,经营负债又可区分为核心经营负债和其他经营负债。

第五,各项目的基本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经营净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

经营资产=核心经营资产+尚未参与经营资产+其他经营资产

经营净资产=核心经营净资产+尚未参与经营资产+其他经营资产

经营负债=核心经营负债+其他经营负债

核心经营净资产=核心经营资产-核心经营负债

金融净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股东权益=经营净资产-金融净负债

(2)剩余经营收益模型对损益表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一,区分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金融活动的损益是净利息费用,即利息收支净额。金融活动收益与成本,不应当列入经营活动损益,两者应加以区分。利息支出包括有息负债的利息和取得借款的手续费等。利息收入包括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和债权投资利息收入。金融活动损益以外的损益,全部视为经营活动损益。

第二,经营活动损益与金融活动损益的划分,应与资产负债表对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划分保持对应。

第三,经营活动损益内部,可以进一步区分核心经营利润和其他经营利润。核心经营利润是指公司日常活动产生的利润,它等于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及其有关的期间费用,是最具持续性和预测性的收益;其他经营利润包括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变动和经营投资收益,它们的持续性不易判定,但肯定低于核心经营利润。这样的区分,有利于评价公司的超额竞争力。

第四,税收分摊原则。金融活动损益与经营活动损益都与所得税有关。但是调整前利润表中只有“所得税”这一个金额,所以必须把调整前利润表中的“所得税”的金额分摊到金融活动损益和经营活动损益这两个部分中去,使这两个部分都反映税后金额。

第五,各项目的基本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经营利润=税后核心经营利润+税后其他经营利润

净金融费用=税后净利息费用-税后金融投资收益

净利润=经营利润-净金融费用

(3)剩余经营收益模型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基本要求。现行的现金流量表的按功能划分现金流量,其结构优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但由于现金流量表在三大报表中的作用是从属性质的,主要是说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以及揭示损益表中利润质量的好坏。因此,现金流量表的改革也应从属于改革后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并与它们保持对应关系。

(三)剩余经营收益模型评估公司价值的基本原理 从权益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判断一家公司好坏,最主要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综合反映权益投资回报率的指标。剩余经营收益模型首先以“净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净资产”这个公式为线索,根据公司的主营业务及可持续的利润来源,严格地、系统地、一步一步地调整“净收益”和“净资产”各组成部分原始形态的财务数据;然后独特地、合乎逻辑地、一层一层地“解剖”各项财务报表数据;最后将其转化成对于评估公司价值很有帮助的数据,并最终利用这些数据对公司的价值做出评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把公司的业务活动区分为创造剩余收益的经营活动和不创造剩余收益的金融活动。在剩余经营收益模型中,从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中分离出一项新的构成内容——经营净资产;从损益表的“净收益”中分离出一项新的构成内容——经营收益。“经营净资产”比较“净资产”及“经营收益”比较“净收益”是更高质量的财务数据,因为它们净化掉了来自金融活动的影响。

(2)把经营活动区分为能产生持续剩余收益的经营活动和不能产生持续剩余收益的经营活动。在剩余经营收益模型中,把资产负债表中的经营净资产分为正在产生持续剩余收益的“核心经营净资产”、现在没有产生但在将来会产生持续剩余收益的“尚未参与经营资产”和产生不可持续剩余收益的“其他经营资产”;把损益表中的非经常的、暂时性的收益剔除,从而得到“核心经营利润”。“核心经营净资产”和“核心经营利润”这两个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公司未来创造剩余收益的能力。

(3)根据剩余收益模型推导公司价值的计算公式。

第一,推导“核心剩余经营收益”的计算公式及其驱动因素。

核心剩余经营收益=核心经营利润-(核心经营净资产×资本成本)

令:PM=核心经营净利率=税后核心经营利润/营业收入

ATO=核心经营净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核心经营净资产

则:核心剩余经营收益=营业收入×[PM-(资本成本/ATO)]

第二,利用“核心剩余经营收益”计算“核心经营净资产”的价值。

核心经营净资产价值=核心经营净资产账面价值+(核心剩余经营收益/资本成本)=核心经营净资产账面价值+{营业收入×[PM-(资本成本/ATO)]/资本成本}

第三,利用“核心经营资产收益率”计算“尚未参与经营资产”的价值。

核心经营资产收益率=税后核心经营利润/核心经营资产账面价值

尚未参与经营资产的价值=(尚未参与经营资产的账面价值×核心经营资产收益率)/资本成本

第四,“其他经营资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价值的确定。用“其他经营资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作为其实际价值。

第五,计算公司股权价值。

公司股权价值={核心经营净资产账面价值+营业收入×[PM-(资本成本/ATO)] /资本成本}+(尚未参与经营资产的账面价值×核心经营资产收益率/资本成本)+其他经营资产账面价值-金融净负债账面价值

第六,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剩余经营收益模型的评估公司价值的基本原理,用图1表示如下:

二、剩余经营模型视角下会计报表结构改革的建议

(一)财务报表服务主体的变革 现行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所要求的格式编制的,这种报表不是专门为股东服务的,它的服务对象名义上包括股东、债权人、税务部门、公司管理层、证券分析师等。由于历史惯性的原因,现行会计报表服务主体实质上是债权人,这与以银行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是相符的。为了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权益投资者的财务信息处理能力,必须改革现行的以债权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会计报表结构,建立以权益投资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会计报表结构。

(二)会计报表结构改革 根据会计报表的目的,可以推断,会计报表变革的目标是提供对权益投资者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而权益投资者主要关心公司的价值,因此,会计报表改革的目标应提高权益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价值的预测能力。

(1)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模式在公司价值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示,而在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中,经营活动则没有单独列示,这就使权益投资者很难比较经营收入与经营现金流量,以评价企业的利润质量,也不便于分析公司各种资源的获利能力以及各种营运活动对净资产带来的影响。第二,目前实务中,财务报表往往将内容相同但功能不同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进行汇总,这样可以简化报表,但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分析各项资产或负债在不同活动中的作用。比如,现行资产负债表将公司的金融负债与经营负债进行合并,但实际上它们对公司剩余收益的创造能力却大不一样。金融负债越多,说明公司剩余收益的创造能力越弱,但公司经营负债越多,则说明公司剩余收益的创造能力越强。第三,实际上,相同的资产负债,用于不同活动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现行会计报表则混为一谈。

(2)会计报表改革的基本内容:第一,将公司的全部活动按有关创造价值的功能分解为:经营活动、金融活动和所有者活动,这种划分叫做分部。第二,在分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将经营活动分为能产生持续剩余收益的核心经营活动和产生不可持续剩余收益的其他经营活动。第三,改革后的财务报表结构模式表1所示:

(3)改革后的财务报表结构模式的优点:第一,资产负债表不再仅消极地列示资产、负债和权益的余额,还要与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形成紧密地联系,并采取同样的分部、分类标准,使财务报表能够清晰地反映各张报表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每一张报表从不同的角度列报财务信息,对应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从而使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对投资者更加有用,这有利于投资者判断公司经营情况的好坏,预测公司未来的价值。第二,公司经济利益受各种交易事项的影响,有的交易事项对公司的影响是长期的,有的是暂时性的,改革后的财务报表能够清晰、概括地描述不同类型交易事项的活动过程与结果,便于投资者分清公司各种活动对其过去与未来财务状况、净利润、现金流量的影响,以便报表使用者合理准确地评价公司的过去、预测公司的未来。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2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 610041)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mpany,Chengdu 610041,China)

摘要: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新形势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聚焦提升公司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构建班组精益评价体系,探索班组管理精益提升途径,为公司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Abstract: The team is the cell of the enterprise, and is the foothold of all work in the enterpri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ate Grid Sichuan Electric Power Company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company operation quality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constructing team lean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searching the ways for team lean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and personne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ion.

关键词 : 电网企业;班组精益管理;评价体系;提升途径

Key words: power grid enterprises;team lean management;evaluation system;ways for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52-03

1 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聚焦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支撑省公司八年精益转型规划落地 新形势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勇于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上开拓创新、制定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精益转型规划(2013-2020年)》。开展班组精益管理,让班组聚焦于消除浪费和创造价值,聚焦于精益能力提升,才能有效支撑县级供电企业和地市供电企业实施精益转型,进而支撑省公司八年精益转型规划切实落地。

1.2 夯实班组价值创造能力,以班组卓越运营实现公司卓越绩效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创造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核心执行单元,只有在班组有效配置创造企业价值的资源要素,消除一切浪费,不断夯实班组创造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能力,深度激活企业的“细胞”,才能从“最小业务单元”推进“两个一流”宏伟目标的实现。

1.3 突破内部瓶颈和制约,切实落实班组减负 目前班组仍然面临工作模块化程度低,班组员工能力要求不精确,班组日常工作中重复劳动及额外临时性任务多、班组实际工作有效价值贡献率低、工作负荷不均衡、工作质量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亟待突破的瓶颈。

综上所述,开展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同时,该公司从2012年开始试点探索精益化,已经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单位有力推进、员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精益理念深入人心,精益工具信手拈来,精益能力日益提升,在现阶段实施班组精益化管理,适时应务,成果可期。

2 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思路

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紧紧围绕国网公司“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12751”发展目标,以精益理念为纲,以八年精益转型规划为要,以精益工具为引,通过构建班组精益评价体系,探索班组管理精益提升途径,系统规划班组管理精益提升途径总体目标和里程碑计划,以“精”促“优”,为公司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项目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3 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范围 重点研究如何减少班组必要非增值活动、消除一切浪费、提升增值活动的价值贡献,构建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班组管理精益提升途径,系统规划和有序推进班组精益化管理。

研究对象为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指导方案》及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国家电网人资〔2012〕69号)文件中市县公司建制班组,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共计43类班组。

3.2 研究方法 课题组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以精益方法工具为手段,结合文献法、典型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专家小组讨论法、数量研究法、标杆研究法等广义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严密的研究。

4 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过程及成果

4.1 研究过程

4.1.1 全面调研分析

4.1.1.1 全面调研班组现状 全省班组共计43类班组,详见表1所示。

全省班组数量为3030个。其中生产班组21类,共计1109个;营销班组19类,共计601个;农电班组1类,共计1170个;其他班组2类,共计150个。

目前班组的管理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配置不足,且流动性差;多头管理严重;不必要的会议、检查、培训多;临时工作安排多;人员技能水平差;岗位职责不明确;多头管理;报表重复报送;职工薪酬待遇低,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任务重,安全和优质服务压力大等。

4.1.1.2 选取三类典型班组深入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课题组利用典型调查法,分别从生产班组、营销班组、农电班组三大类班组中各选择一类典型班组进行深入研究,即市级二次系统检修班、县级营业班和供电所。课题组对这三类典型班组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全面细致地掌握了班组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

4.1.2 搭建班组精益管理架构

4.1.2.1 提取精益型班组核心要素 课题组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行业研讨、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准备工作。①理论研究。精益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后来学界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归纳了精益生产所包含的新的管理思想,将“精益生产”升华为“精益思想”,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②文献研究。课题组研究了64篇电力行业精益运营的文章,55篇其他行业精益运营的文章,100篇班组卓越运营的文章,对各行业的精益研究做了深入的分析,目前本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创。③实地考察、行业研讨与案例研究。课题组通过对一汽大众实地考察,参加全国精益研讨会,研究通用汽车、德尔福、上海电力案例,借鉴史丹利百得精益屋,构建了国网四川省电力企业卓越运营系统,如图2所示。

通过前期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行业研讨、案例研究,结合三类班组全省调研结果,最终确定电力企业的核心精益要素,即:供电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服务优质,成本合理,安全生产,人才精益。

4.1.2.2 构建班组精益管理模型 为构建班组精益管理模型,课题组对国内外最常用的四种管理模型(即波多里奇模型、EFQM模型、戴明模型和GPEM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取GPEM模型并构建班组精益管理模型,如图3所示。

4.1.3 构建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

4.1.3.1 确定核心专业活动和管理活动 课题组通过五个地市初步调研、专业部门访谈、班组实地调研、全省问卷调研等方式,梳理出了三类班组的所有专业活动和管理活动。利用因果矩阵和帕累托分析,确定班组核心专业活动和核心管理活动,并梳理核心活动对应的核心流程。

4.1.3.2 构建核心专业指标库和管理指标库 基于确定的核心专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以及活动对应的流程,课题组梳理了各活动对应的所有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形成班组的核心指标库。

4.1.3.3 锁定核心专业指标及核心管理指标 利用因果矩阵和帕累托分析,选择评分前80%的指标作为班组的核心专业指标和核心管理指标。

4.1.3.4 对核心专业指标及核心管理指标赋权 利用单准则构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

4.1.3.5 构建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选择5-6西格玛水平作为班组专业精益指标和班组管理精益指标的目标值,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单位、数据精确度、权重、定义及计算公式、权重、精益指标值等内容,构建了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

4.1.3.6 验证与修正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对班组精益管理水平进行试测,验证指标体系对班组精益现状的探测度。根据验证结果,适当修正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

PLi分别表示n个专业精益评价指标的现状值(i=1,2,…,n);PLSi分别表示n个专业精益评价指标的标准值(i=1,2,…,n);pi表示分别给n个专业精益评价指标赋予的权重(i=1,2,…,n),p1+p2+…pn=100%。

MLj分别表示m个管理精益评价指标的现状值(j=1,2,…,m);MLSj分别表示m个管理精益评价指标的标准值(j=1,2,…,m);pj表示分别给m个管理精益评价指标赋予的权重(j=1,2,…,m),p1+p2+…pm=100%。

班组精益管理指数=P1×专业精益指数PL+P2×管理精益指数

P1和P2分别是根据班组专业精益指数和管理精益指数的重要程度给予的权重。

班组专业精益指数给予的权重P1=0.8,班组管理精益指数给予的权重P2=0.2。

4.1.4 提炼班组精益管理途径提升途径

4.1.4.1 输出三类班组精益化管理工作指南 对班组的精益现状进行评价,了解班组精益水平,分析弱项指标,针对性制定提升举措,最终提升弱项指标。

根据典型班组精益提升试点结果,总结提炼输出所选取三类典型班组精益化管理工作指南。

4.1.4.2 制定班组精益管理总体规划及里程碑计划 课题组分别从生产类班组和营销类班组中选取县级输电运检班和市级抄表催费班两类班组进行精益评价指标试测,验证了班组精益评价方法切实可行、行之有效,能客观准确反映班组的精益管理现状。

根据典型班组试点结果,目前全省班组精益水平位于2-3西格玛之间,尚不精益。如图4所示。

课题组根据目前班组现状,制定了班组精益化管理的总体规划和里程碑计划,即用六年时间,全面实现班组精益管理指数达到5西格玛水平。如图5所示。

4.1.4.3 输出班组精益化管理工作指南 再次高度总结提炼,输出适用于所有班组的《班组精益化管理工作指南》。《指南》包括精益型班组定义、班组精益化管理总体思路、班组精益化总体规划和里程碑计划、班组精益化管理实施步骤和方法。

4.2 研究成果 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图6所示。具体包括:构建班级精益管理模型、构建班组管理精益评价指标体系、输出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总体规划及里程碑计划和形成班组精益化管理工作指南。

5 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成果应用及价值

①他山之石,为其他网省公司实施班组精益化管理提供借鉴。研究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和工具,可以直接为国网系统内其他网省公司借鉴,应用于实施班组的精益化管理,以点的优化,推动线、面的优化,继而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②看板展示,准确把握全省班组精益水平现状。省公司可以绘制班组精益水平地图,准确把握全省班组精益水平,针对性制定改善规划,引导班组关注过程改善,持续提升过程能力,不断激发班组活力,不断提升班组精益管理水平。③取法其上,有力指导地市公司提升班组精益管理水平。市(县)供电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以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更好牵引班组改善活动,提升班组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对市(县)供电公司管理指标和业绩指标的支撑度,对班组精益化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控,提升管理效率和效能。④有章可循,支持班组自主开展精益化管理。有效支持班组自主开展精益提升活动,有序规划自身精益提升路径,把握自身精益提升轨迹。

6 结束语

班组管理精益途径提升研究,通过构建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用班组精益评价指标体系牵引班组提升过程能力;通过探索班组精益提升途径,改善班组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通过班组精益规划和里程碑计划,支撑市(县)供电公司整体转型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八年精益转型规划有序实施,用班组整体精益化管理打造以卓越运营为根本、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精益型班组,以“精”促“优”,以点带面,以班组精益支撑公司整体精益,为公司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郑士贵.车间精益管理的研究和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1999(08).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3

摘要:教育权威评价活动关系我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具体主体是政府等机构,其评价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的矛盾是造成当前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完善评价机制,确立制度权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教育权威;评价;矛盾;制度

建国60年来,特别是在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育的普及程度,受教育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整个民族教育程度的提高等方面都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无法企及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且呈多元化,教育发展本身存在着一些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方面,甚至在社会上引起部分群众的诟病。

我国是政府办教育,教育事业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因此,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教育发展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或者说,各级政府部门衡量教育发展的准则是什么?这不能不涉及教育评价活动,尤其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权威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优劣的标尺。教育评价对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卓有成效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教育评价活动及格局进行理性反思,尤其在评价论的视域中审视教育权力、行政等部门开展的教育权威评价活动,有助于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克服教育评价活动的盲目性,推进教育评价活动及教育的深入发展,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教育评价活动的几种主要形式

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开展的评价活动。主体性是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教育评价主体范围看,我国当前教育评价活动存在着三种基本形式,即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活动、政府等机构的教育评价活动和公众的教育评价活动。

(一)学校的教育评价活动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活动是我国教育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一。当前对教育评价的界定也多是限定于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活动,其评价对象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

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活动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活动和学校领导层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活动。学校内部教育评价活动的目的是强化教育教学效果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学校内部评价活动的内容,最主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从学生的学业成就、智力和能力、个性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评判。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对教师来说,评价结论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的反映,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学校领导层的评价活动具体包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和对学校的教务、后勤部门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活动,一般通过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平时表现等方面,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学校领导层以评价结论督促教师的工作。学校领导层对教务处、总务处等为教学服务的部门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务处组织和管理全校教学的工作,对总务处为教学工作提供后勤支持的评价,这有利于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学校运转的绩效。

(二)政府等机构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评价活动以各级政府、人大和政协等机构为主体对教育活动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外部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中主要是政府的教育评价活动,也叫教育行政评价活动,“教育行政评价是依据政策法规以及政府对教育实施全面领导管理的总体要求,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各级政府(包括市、县、镇、区、村)的教育工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1]。

作为评价主体,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标准作为评价要求,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明确提出,并借助于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包括学校在内的具体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展开评价活动。近年来,国家的“211工程”

高校评估,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等,都属于以政府为主体的教育行政评价活动。政府的教育评价活动是鉴定学校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是否具备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行政评价活动能区分不同学校办学水平上的差异,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办出特色,增强办学效果,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此外,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教育工作的视察和监督也是一种教育评价活动。

(三)公众的教育评价活动公众的教育评价方式是“无机方式”[2]。在黑格尔的表述中,“无机方式”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没有经过某种程序的组织而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方式。

最初,公众的教育评价往往以个人自发的、分散的形式表达各自对教育的看法,这时的意见是分散、零碎的。对于教育中存在的焦点问题的共同关注,使这种分散、零碎的意见逐渐集中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从而在关注者中产生共鸣,形成较为集中的社会舆论意见,表达了公众对于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的评价。社会舆论意见有多种传播方式,主要方式是民间的口头传播,各类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络媒体的报道、讨论等。当某种社会舆论意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洪流。当前社会上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就是由自发的、分散的看法逐渐形成的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表达着人们对于教育公平性的关注,更期待去除教育活动中的不公。公众的教育评价活动的倾向性影响着公众的判断,推动着决策部门采取措施,朝着舆论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意愿的方向发展。社会舆论在推动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由减少到免除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活动、政府等机构的教育评价活动和公众的教育评价活动分别从不同的主体视角开展教育评价活动,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但也各自存在着不足。

二、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主体评价论

视域下将以政府等主体的评价活动定义为教育权威评价活动,其主体就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机构。

(一)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实际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其产生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因此,在社会群体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都以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以教育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和经济、政治的内容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关系内容的多样性。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内,教育关系和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所维系的社会群体往往是同一的。作为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活动直接起源于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活动满足了社会群体的生产和生活的教育需要,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群体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实际主体就是一定的社会群体。

在我国,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因而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发展方面的需要。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要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有具体的目标;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社会群体逐渐出现了具体利益的分化,他们对于教育发展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因此,就具体的教育需要而言,也要对不同群体做具体区分。

(二)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现实主体是教育权威评价机构现代社会中,社会群体主体更多地以组织化的“有机方式”出现。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总有一个居于最高地位的机构,由于能意识到该群体的根本利益,因而是该群体根本利益的集中代表者。

教育权威机构在社会群体中居于最高位置,通常能够自觉地意识到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教育需要,即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教育权威机构在意识到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后,通过社会群体内层层相叠的教育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地传递教育利益的信息,使具体的机构和组织也能够了解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

教育权威机构利用在社会群体内的权威地位,能够做到整合社会群体成员的意志,统一和协调成员的行为,认识教育活动的意义。教育权威机构能够集中地代表社会群体对教育的需要和利益。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权威机构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总被认为是从社会群体教育需要出发的,是以社会群体的利益为标准的。教育权威机构因其权威性使评价的结论具有对全体群体成员的约束力。教育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就成为社会群体主体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教育权威机构就成为社会群体主体进行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现实主体。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权威的评价主体主要有两种。最主要的是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的教育行政评价活动。教育行政评价活动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活动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的总体要求,对辖区内学校的教育工作实施教育评价活动。各级人大和政协也是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现实主体,他们的监督作用发挥了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三、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评价标准

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评价标准,是教育权威机构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

在社会群体中,个体主体对于教育的需要在社会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中,逐渐转化成社会群体的教育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到社会群体的意识中,就转化为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从而成为社会群体对教育活动评价的标准。教育权威机构作为社会群体的教育需要和利益方面的现实主体,一般会自觉地意识到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这样,社会群体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就转化为教育权威机构的教育评价活动的标准。

这就要求教育权威机构要自觉地从社会群体的教育需要出发,以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为评价标准,来评判社会群体和教育活动之间是否存在价值关系,并估量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而根据教育活动对于社会群体教育需要的满足状况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教育权威评价活动是教育权威机构对教育活动价值的反映,并逐步形成教育权威机构的教育价值观念。这些社会基本教育价值观念得到一定社会群体成员的认同,成为社会群体成员关于教育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同时必然由此蕴有指导诸成员应当如何行为规则的涵义。这便成为教育的基本规范。教育的基本规范在具体的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又衍生出具体的教育规范,基本教育规范和具体教育规范构成教育规范体系。教育权威机构也必然接受和认可教育规范并依据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教育法律和法规,并设定相关指标,建立教育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成为教育权威机构进行具体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标准。教育权威机构就是运用教育规范开展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活动。

四、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的矛盾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是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主要矛盾的展开和表现。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的主要矛盾有:教育权威机构的“两重性”之间的矛盾,教育权威机构内部层级之间的矛盾,优先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一)教育权威机构的“两重性”之间的矛盾教育权威机构就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最高地位的教育机构,是一定社会群体教育利益的代表形式。

权威机构一般能比较集中地代表其所属群体的整体教育需要和利益。教育权威机构所进行的评价活动被认为是从所属群体的整体教育需要出发,以群体的整体教育利益作为标准。另一方面,教育权威机构的成员是社会群体成员的一部分,他们也有自己的具体需要和利益,因此,由这些成员组成的教育权威机构同时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具体的社会群体,也有自己的需要、利益。

教育权威机构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和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代表者之间,其成员的教育需要和利益与社会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冲突的。由于教育权威机构在社会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可能在确定权威评价活动的评价标准时,以自己的团体利益代替整个群体的利益,使得评价活动产生偏差。

(二)教育权威机构内部层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群体中,相对于教育权威机构,其他的机构都是非权威机构,他们共同构成社会群体教育组织体系。

这个组织体系的中间环节的每一个非权威机构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育权威机构评价的权威性指令就是通过社会群体内的教育组织体系从较高层级依次向下传递,以整合社会群体的意志,协调其行为。正是通过权威评价信息在自上而下的层级间一次次传递,教育权威评价的结论最终能够发挥指导教育活动的作用。这符合社会群体的整体利益。

教育权威评价的结论在传递过程中,因其与层级中的某一级的自身利益相左或部分冲突,很可能出现这一级的机构将自身的利益主观地和权威评价的结论结合继续传递,也有可能完全以这一级的利益取代权威机构评价的结论。这样,教育权威机构的评价标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被具体的教育机构以自身的局部利益的标准代替,从而使评价结果背离社会群体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

(三)优先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整体教育利益中,各种具体教育利益之间也存在优先实现的问题。

社会群体的教育需要是在社会群体成员的个体教育需要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教育需要体系,是社会群体的基本教育需要。社会群体的基本教育需要可以分解为不同方面、不同层级的具体教育需要。教育需要反映到教育权威机构的意识中,形成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无论是基本教育利益和具体教育利益间,还是各种具体教育利益间,他们的地位是不平衡的,甚至还存在着矛盾。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博弈。教育权威机构应根据现实的条件决定优先实现某种具体教育利益。

上述矛盾在教育权威评价活动中具有典型性,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教育权威评价活动可能背离人民群众根本的教育利益,阻碍教育的良性发展。

五、解决的对策

为了解决因教育权威评价活动带来的教育发展的问题,构建完善的教育权威评价体制和强化体制的权威是基本的出路。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权威评价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权威评价体系是避免和克服现有矛盾的前提。第一,在涉及教育事业的同级立法、行政等不同部门间,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教育权威机构间,进行合理分权。第二,通过引入专业的中介评价机构,以公众的评价活动推动教育权威评价活动,构建专业化的教育权威评价机制。

(二)确立制度权威,加强制度监督我国教育权威评价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根本上确立制度的权威,以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制度权威本质上是人们对于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关系的结构性和秩序性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的服从关系。制度权威的建立基于两个前提:第一,制度具有强制性,通过政治、法律的力量迫使人们服从制度。第二,当人们看到了遵守制度所产生的利益,自然强化了其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4

关键词:企业效益 效益审计 指标体系

一、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

企业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其内容包括:1.审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得的成果;2.审计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和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以及各业务环节之间的协调和各业务部门的作用发挥情况;3.审计企业占用的各项生产资料、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4.审计企业管理情况;5.审计企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利用情况。

二、构建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企业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效益指标组成的,能够反映被审计总体内在效益本质特征的有机整体。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效益审计过程中能够通过效益指标体系指标的运用掌握被审计事项效益的基本情况;能够对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可以分析和揭示被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借以查明产生效益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影响效益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从而为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提出建议和对策。

三、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将若干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效益指标组成的能够反映被审计总体内在效益本质特征的有机整体。建立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效益是一个广泛而综合的概念,除传统的经济效益范围外,还应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微观经济效益占较大比重。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比重得不断增大。因此,评价指标既要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又要能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

(二)先进合理性原则

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相对先进的基础上,才能起到促进作用。相对先进水平要合理、恰当,要适合我国当前的技术水平,要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

(三)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效益体现在方方面面,其效益指标种类纷繁复杂,因此评价指标应在保证效益概念全面综合的前提下,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指标,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均应力求简单,易于应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四、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企业效益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从总体上做出评价,还要深入分析其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和各环节,找出影响其效益的主要因素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也应相应地分为综合效益指标和单项效益指标两大类。综合效益指标是能反映被审计单位整体效益状况的指标;单项效益指标是反映被审计单位某一方面效益状况的指标(如图1所示)。

综合性指标是多种因素、多种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审计时从各个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有助于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的审查分析提供思路和导向;单项效益指标对构成综合效益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项评价,分析某项资源的利用情况,或某一工作的效率、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意见与建议,深入挖掘提高

经济效益的潜力。

(一) 综合效益指标

综合效益指标主要由净资产收益率和社会贡献率组成。

1.净资产收益率。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净利润体现了企业的最终营业成果,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所得超过所费的绝对数额。净资产收益率体现了投资者投资的目标,是衡量企业当期业绩的综合性最强、代表性最强的指标。

2.社会贡献率。企业在追求自身的效益时,也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所作的贡献。企业的社会效益也是企业效益的主要构成,可用社会贡献率进行评价。社会贡献率是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能力的指标,从企业向社会所作的贡献角度评价企业外部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公式为:

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是指企业为社会或国家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包括工资支出(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支出)、劳保退休统筹、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年计提的职工福利费总额)、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净利润、公益性捐赠等,但不包括投资者的净利润。

(二) 单项效益指标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可分为生产经营活动、财务管理活动、投资与研发活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四个方面。利用单项效益指标可以对上述各方面的效益状况进行评价。

1.反映生产经营状况的效益指标

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供、产、销”三个环节,销售是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最终实现阶段,通过对该阶段的考评可以直接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效益状况。而对这一阶段的效益审核可以借助以下指标进行:

(1)销售利润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2)产销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产销衔接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产销率=销售产值/总产值×100%。

(3)销售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销售变化情况,用以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增长率=(当期销售量/上期销售量-1)×100%

2.反映财务管理状况的效益指标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较低的代价、合理的方式筹措资金,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二是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三是对实现的财务成果(净利润)进行分配,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和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对这三方面可以采用以下三个指标进行审核评价:

(1)资产负债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的高低,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总资产周转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和营运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3)资本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的保全性和增值性。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净资产总额/期初净资产总额)×100%

当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时资本保值,大于100%时为资本增值,小于100%时为资本减值。

1.反映投资与研发状况的效益指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外投资和研究开发活动。

(1)尽管对外投资的目的多种多样,但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和实现最大限度的投资增值是企业对外投资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对投资效益的评价可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投资收益/平均对外投资额)×100%

(2)研发活动带来企业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也包括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方面的进步。技术进步不仅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主要源泉,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和关键。可以采用“科技进步对净利增长的贡献”考评研发活动的效益,该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科技进步对生产发展的贡献,表明科技进步总净利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

科技进步对净利增长量的贡献=(年科技进步引起的净利增长量/年净利增长量)×100%

由于科技的作用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可能直接算出科技进步引起的增长量。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个企业的经济增长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以资本量增长为代表的长期资产的增长所引起的;二是劳动数量的增长引起的;三是科技进步所引起的。前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可以计算的,那么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就可用“倒挤法”计算。

4.反映人力资源状况的效益指标

人力资源表现为企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对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价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惯用的指标,另外还可以用“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进行考核,以反映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所有投入与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所得之比。

(1)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劳动效率,反映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总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但应注意,有时由于非生产人员过多,全员劳动生产率表现为不高甚至非常低,此时应结合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来分析被审计的实际生产效率的高低。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总值/生产工人平均人数

(2)人力资源价值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所有投入与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所得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源收益总额/人力资源投资总额)×100%

其中: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是指企业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人力资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其他费用。其中开发成本包括企业为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招聘费、选拔费、教育费、培训费;使用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使用人力资源所支付的费用,即计入成本的职工工资;其他费用是指除开发及使用成本以外的一切为激励和保护人力资源的其他支出,包括:1.不计入工资总额的创造发明奖、技术改造奖等;2.职工劳动保险费用支出;3.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退休或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4.职工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5.职工出差伙食补助、误餐补助;6.属于人力资源范畴的其他支出。

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总额是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v+m),即企业净利润及工资、福利费。

五、结束语

在运用上述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时应注意:不同的企业,行业性质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其效益审计的评价体系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实力、科研实力、发展战略、经营范围和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其效益审计的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

参考文献

[1]邢俊芳主编.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曹慧明.审计探索与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5

【关键词】企业 会计收益质量 评价方法

一、会计收益质量的涵义

会计收益质量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只是在证券行业中使用,此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7年6月公告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全面收益》(fas130)及于1998年6月又了fas133《衍生金融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准则,由此增加“收益”这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可以反映的全面收益理论还仅限于理论探讨阶段,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确认与计量在内的全面收益准则来指导实践尚需时日。

fasb在其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明确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用户提供信息,所提供信息有助于他们估量有关企业期望的净现金流入的数量、时间和或然性。在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出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指会计报表信息必须与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信息应及时并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随着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预测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收益作为会计的核心信息理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净现金流入的数额、时间和或然性。所以,会计收益质量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对比可反映在过去的会计期间账面收益的真实性,体现收益信息的反馈价值,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适当性和会计收益确认过程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中立性和适当性。其二,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尽管会计收益的有用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但西方学者的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收益信息能解释证券报酬。fasb在1979年的《关于报告盈利的讨论备忘录》提出一种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两步法”:首先,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必须先预计未来盈利;其次,为预计未来盈利,需要历史盈利信息。因此,历史盈利对未来盈利及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价值主要取决于历史盈利的现金保障水平及历史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笔者认为,会计收益的质量应侧重于相关性研究即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满足预测性、反馈性、及时性)。

二、会计收益质量的特征

会计收益质量的特征同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一样,应服从于会计目标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全面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率。根据传统的研究成果,企业当期取得的利润水平和投入产出比的高低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尤其是投入产出比指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企业投入资产的运用效率和盈利能力。

2.合理的利润构成。目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总括收益观”计算会计利润,企业的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差额两部分组成。如果企业的主营业务突出且经营活动稳定,其营业利润必然是利润总额的主体,营业利润的不正常变动是收益质量下降的反映。投资收益比例的变化应与投资规模的变化和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联系分析,以判别投资收益质量的变动情况。至于营业外收支差额则是属于偶然事项带来的收益,正常情况下不应构成企业利润的主要部分。总之,只有主营业务利润占主导地位并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未来收益的持久性和延续性,其收益质量相应较高。

3.稳定的利润增长趋势。经营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企业不断发展和扩大的资金保证,是企业成长能力和收益质量的体现。影响收益增长的因素较多,从战略角度看,处于潜力行业和新兴行业的企业,在享有技术优势和国家政策优惠的条件下,企业处于战略成长期,决定了企业具有长期盈利能力;从战术角度看,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费用开支和适当的广告投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后劲,相应地保证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使企业收益有较高的质量。

4.较低的收益风险。收益风险的大小是指企业利润水平对外部环境和企业管理当局战略变化的敏感性程度,它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管理当局的管理策略和水平的高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管理策略的不同组合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的风险水平,而经营风险又不可避免的导致收益风险。如果收益对风险十分敏感,企业内外环境稍有变化就会使企业未来收益大幅度波动,说明企业收益的风险过高,这种高风险的收益是其质量较低的表现。

5.充足的现金保障。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根据配比原理和谨慎性原则,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计算的会计收益。由于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以及谨慎性原则的滥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引发的会计判断性差异较大、会计收益核算存在主观操作空间而产生的人为操纵利润、甚至凭空捏造会计事项产生的会计欺诈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会计利润的高低仅仅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外在特征,属于一种“观念利润”,并不能代表企业实现了现金净增加。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现金的支付,没有现金,即使有再多的利润也不能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账面上有较多的利润,由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的案例国内外屡见不鲜。所以,是否有充足的现金保障是检验会计利润质量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三、会计收益质量的评价方法

1.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评价会计收益质量

如前所述,会计收益质量可通过收益与现金流入的吻合程度来反映。收益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入主要有两种方式:现销和赊销。现销能够直接增加企业的货币资金,而赊销会增加当期的应收账款,它的回收使未来现金增加。应收账款回收期限的长短,能够说明收益质量的好坏。应收账款回收期限的长短主要通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或应收账款周转率来体现。

(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一个衡量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大小的最常用指标,用来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收回赊销款项的能力,体现应收账款的催款进度和周转速度。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短,表明企业收款速度越快、坏账损失越小、收益质量越高。反之,如果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过慢,那么对于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真实性就应有所怀疑,有可能是确认了虚假销售收入,也可能是收账政策制定的不合理。由于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信用销售,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如何能更快将这些应收账款收回变为真金白银对公司持续运转至关重要,如果周转天数延长,回款速度变慢,公司将不得不通过借债等方式来补充营运资金,会造成成本的上升和经营的被动。在相同行业内,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短的公司通常有较强的竞争力。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加上存货周转天数再减去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即得出公司的现金周转周期这一重要指标。

(2)应收帐款周转率;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应收帐款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应收帐款余额年初数+应收帐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销售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的比值,也就是年度内 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说明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等。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的资金周转。存在一些影响该指标正确计算的因素:季节性经营的企业使用这个指标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大量使用分期付款结算方式;大量地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人可以将计算出的指标与该企业前期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类似企业的指标相比较,判断该指标的高低。

2.从利润表的角度评价会计收益质量

从利润表的角度看,通过净收益营运指数、销售毛利率和资产净利率三个指标来反映收益质量。

(1)净收益营运指数

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税前损益×(1-所得税税率)。

其中,经营活动净收益是指经营活动本身产生的净利润;非经营税前损益是指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净收益营运指数越大,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净收益的比重越大,可持续盈利能力更强,也反映会计收益质量越高。这是因为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相反,净收益营运指数越小,说明会计收益质量越低。这是因为净收益营运指数越小,说明企业的净收益是由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带来的,也说明经营活动没有占据主导地位。长此以往,企业就应该改变经营方向。

(2)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表明企业每1元销售收入所带来的毛利,反映企业销售业务的获利能力。没有足够的销售毛利率就无法形成企业的最终利润。同时,销售毛利率的高低也提供了一个重大信息,即该企业有多少富余资金可投入研究发展、推销活动及管理活动上,代表企业负担营业费用的能力。该指标高,说明企业产品定价科学,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销售业务市场竞争力强,销售成本控制得较好,获利水平高,有能力负担各项营业费用。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净利率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所提供资金的获利能力。此项指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反之,则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行利润表上的利润没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所以,用会计利润扣除权益资本成本后得到的经济增长值来评价收益质量就更加科学了。

3.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评价会计收益质量

1975年10月,美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w.t.grant公司宣告破产引起商界的广泛关注,而令人不解的是,grant公司在破产前一年,即1974年,其营业净利润近1000万美元,经营活动提供营运资金2000多万美元,银行扩大贷款总额达6亿美元。更令人不解的是在1973年末,公司股票价格仍按其收益20倍的价格出售。为什么银行会为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发放贷款,而且投资者也乐于购买其股票呢?问题就出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未能对该公司的现金流动状况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果分析一下该公司的现金流量,就会发现早在破产前5年,即1970年,该公司的现金流量净额就已出现负数。早知如此,投资者们决不会对一个现金严重短缺、且毫无偿债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而正是该突发事件促使了美国研究投资的人们希望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更多地提取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

这些事件,确实使投资者认识到,只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及利润分配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并不能完全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而要想知道为什么盈利企业会突然破产?为什么亏损企业也能发放股利?为什么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并不相同?这些问题均可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得到回答。

以上是根据现金流量表,利用比率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全面了解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动状况及其信息,还可将本企业的财务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标准比率,或本企业历史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财务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四、评价会计收益质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1.会计收益质量评价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它与分析者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和风险偏好密切相关。分析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2.评价资料的局限性。无论哪种评价,其依据的信息有局限性,并且不充足,由于管理当局提供可信度较低,还有一定滞后性,更易出现分析偏差。分析者应将财务报表评价和企业整体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恰当的评价结果。

3.趋势分析与行业分析结合。单一期间收益易受偶然不正常业务的影响,纵向比较就可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行业比较有助于了解具体企业的真实面目,在行业普遍不景气时,一支独秀的公司收益可能存在问题。

4.公司的管理者们可能会设法采取措施避免他们的财务报告揭示公司的真实状况,为了能使投资者相信他们报告的低质量收益时,通常会为他们的行为编造一些表面上看来合理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汝莹,符蓉.信息非对称下的会计收益质量探析[j].四川会计,2003,(10):5-6.

[2]周浪波.收益质量及其评价探微[j].财会月刊,2002,(10):09-11.

[3]闻会新.会计收益质量的特征及其甄别[j].财经视线,2006,(01):64-65.

[4]黄中生,褚友祥.会计收益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j].现代财经,2004,(10):35-37.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6

一、企业现有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常用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企业的风险特征、理财行为特征及投资价值,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多种多样的盈利能力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也为评价企业绩效提供有效基础。

(一)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亦称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股东投入的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不受行业限制,是企业综合评价中使用率最高的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盈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还可以判定企业的投资效应,制约着所有者的投资决策和潜在投资人的投资倾向,影响企业的筹资方式、筹资规模,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趋势。

(二)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辅助指标,它可以衡量企业投资者拥有企业资本的完整性、保全性和增值性。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的指标,更加谨慎、稳健地反映了企业资本保全和增值状况,它体现了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侵蚀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三)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期间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该时期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表明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及实现利润的能力,用以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盈利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通过对总资产利润率分析,能使企业管理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资产与利润关系的概念,即企业要想创造高额利润必须重视“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合理使用资金,降低消耗、避免资产闲置、资金沉淀、资产损失浪费、费用开支过大等不合理现象,并且能够考查各部门、各生产经营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利于分析内部各有关部门的责任,从而调动各方面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四)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的净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反映了企业所费与所得之间的关系,是从总耗费的角度考核利润情况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成本费用×100%

式中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五)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对比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收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该公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百元销售收入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多少。销售净利率低,表明企业经营者未能创造足够多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两方面兼而有之。该指标数值越高越好,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通过分析该指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该指标适用注重当期效益的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而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应将该指标的数值与净利润的内部构成结合分析,以避免营业外项目发生较大变化时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做出错误判断。

(六)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企业净收益与年末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的比率,反映了某会计年度内企业平均每股普通股获得的收益,用于评价普通股持有者获得报酬的程度,因此只有普通股才计算每股收益,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股收益=净收益/年末普通股股数

每股收益是评价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基本和核心指标,该指标具有引导投资、增加市场评价功能、简化财务指标体系的作用:①每股收益指标具有联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功能;②每股收益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了股东的收益数量;③每股收益还是确定企业股票价格的主要参考指标。

二、企业现有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一)指标计算中的分子、分母计算口径不一致。企业常用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在计算时存在分子、分母计算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如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未考虑利润分配中的现金股利对年末净资产的影响;在计算总资产报酬率时未能真正从债权人和股东获得收益的角度分析;在计算成本费用利润率时使用的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相匹配的费用支出等。

(二)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基本上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计算并且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所创造现金流量的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三)用相对指标评价的企业盈利能力不全面。企业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时,体现的均是相对指标,然而,绝对值指标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主营收入净额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规模,资产总额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资产规模等。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最好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影响。企业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时,体现的均是财务指标,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由于财务评价标准的局限性以及环境的变化,使得仅仅以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会导致一些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行为。因此,综合考虑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三、完善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议

(一)改进企业现有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即分母分别取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与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较为合理。但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其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改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初净资产+年末利润分配前的净资产)/2]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净资产主要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而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总资产报酬率的分子应改为“净利润+利息支出”,就更趋合理,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意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按此思路改进的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100%

式中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二)补充新的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1、每股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反映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公式为:

每股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平均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是对每股收益的补充,因为现金流量中包含了所提的折旧,该值在反映企业进行资本支出和支付现金红利能力上要优于每股收益。该指标只能作为衡量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进行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但不能作为替代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指标。

2、净利润现金保证比率。净利润现金保证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指标是评价企业净收益质量的重要比率,反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

净利润现金保证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公司盈利状况就越好。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3、净资产现金回收率

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净现金流量/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反映投资者创造现金的能力。

4、现金毛利率

现金毛利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100%

该指标是对销售利润率的有效补充,可以识别权责发生制下利润率计算不实或虚增的问题。

5、非财务信息分析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它应该表现为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市场竞争地位。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消费者或客户对该企业产品的认知程度越高,企业在该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越明显。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它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竞争地位的优劣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领先和产品(包括服务)奇异。成本低、质量好的产品必然有广阔的市场。它间接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水平。

(2)质量和服务。质量和服务是指企业可以给顾客的优越于其他产品的,可以在一定价格下使顾客得到更多东西的品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来自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企业基础工作,人员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管理、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售后服务、辅助生产和运输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各方面。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为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做出贡献。维持产品的这种独特性,就是维持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体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创新能力。一个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是靠不断创新来维持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会由于竞争对手的创新和自己的停滞而丧失。在关键技术和成本改进方面的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都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有无技术开发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有无率先从行业外引进新技术的能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引进人才方面的投入量有无优势,等等。

(4)员工的培训。对员工的培训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它和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相关。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是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一个方面。

(5)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是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只有技术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或产品奇异化方面作用显著,它才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三)构建新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新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可比性、实用性以及公开性和保密性的原则。设置的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主辅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体系首先应有一定的主干指标,它们能从总体上概略地反映企业状况,还应在主干指标基础上,设置起补充作用的细分指标,从而形成一个主辅结合、详略得当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2、指标定变结合、灵活可调。财务指标体系整体上要有相对的固定性,但也要随分析主体对信息需求的特点而作相应增减,形成定变结合、适时可以调整的指标体系。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 分析目的 分析方法 问题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厂网分离的结束,主辅分离、主多分离即将开始,新的电力企业格局也已基本形成,电力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不断加大,需要应用财务报表数据在不同的电力企业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另外,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最终结果都是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与企业有关联的机构,如投资者、政府机构、债权人、债务人,也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比较。因此,新形势下财务报表的分析尤为重要。

1 不同财务分析主体有不同财务分析目的

财务报表分析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达到决策有用性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

(1)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

(2)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3)检查企业的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理人员业绩,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4)对比经营同类商品不同企业(或有可比性企业)之间的财务指标优劣、差距情况,为找出标杆指标或标杆企业提供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的以上4个不同目标,预示了财务分析内容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由财务分析主体关注重点的不同造成的。

2现行主要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及分析方法

1. 重置成本法。它是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价值等于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之和减去负债。

2. 市场分析法。市场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成熟和有效的股票市场。在使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挑选一个或几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企业,分析、比较被评估企业和参照物企业的主要变数,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参照物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后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3. 现金流折现法。这是目前评估企业价值的主流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价值,是企业产生未来收益的现值。

无论财务分析主体是谁,为了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需要对公司财务的健康状况进行多方位检查――核实各项财务数据、计算各项财务比率并通过各种比较得到所需信息。我国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主要由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及企业发展能力等指标构成。而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测度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是以“会计利润”为核心的一系列比率,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由于会计利润受行业、资产规模、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因而会计利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比性。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由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构成。前者由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构成,后者由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构成。这些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对各类债权人的还债能力,但它忽视了债务的偿还是以现金及等价物为保证的,如果上述比率中资产的管理及周转出现困难,计算出的比率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营运能力指标由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及流动资产周转率构成。这几个指标缓解了偿债能力指标存在的一些缺点,但其忽视考察企业现金流转能力指标。

例如,有A、B公司,其盈利水平、现金流及应收帐款的指标见表1。

表1 A、B两公司财务指标万元

公司 A公司 B公司

年度盈利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 23 000 16 000

主营业务成本 21 000 14 800

利润总额 1 500 950

经营活动现金流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15 700 15 850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16 000 12 00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 -300 3 850

年末资产负债情况 应收帐款 5 500 150

应收商业票据 1 800

应付帐款 2 000 1 200

从盈利能力的角度,A公司的利润总额1500万元好于B公司的950万元,利润总额绝对额A公司是B公司的150%,主营业务利润率6.53%也好于B公司的5.94% ,但从现金流的角度和资产质量角度评价,A公司当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人亏300万元,实现的主营业务销售收入中仍有7 300万元的销售商品款项尚未收回(A、B公司均不考虑年初应收款)。而B公司当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人为3850万元,增加了公司当年的现金流。

从A、B公司现金流和资产状况看来,A公司实现的利润总额还存在如下问题:(1)应收帐款的坏帐风险;(2)承担着为销售产品垫付的资金或支出的风险;(3)承担着应收商业票据到期不能兑现的风险。而B公司现金流回收正常,还占用供应商的应付款,即得到了一笔无息的融资资源,因此从A、B公司的比较可看出,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不能仅注重利润指标,应结合应收帐款等指标加强现金流量指标的分析。

3财务报表指标分析体系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充分应用现金流量的分析

现金流量和会计利润反映了不同维度的会计信息,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现实环境下从发展及实务角度看,现金流量分析及经营安全分析应加入到现行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中。这是因为,企业经营获取的现金及其等价物较之会计利润,从理论上讲,更具客观性与稳健性;从实务上讲,分析现金流量,有助于投资者客观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及其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正确评估企业收益及风险,对债权人来说,分析企业现金流量有助于稳健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进而测量企业经营安全程度。

(2)引用多年的报表数据和不同项目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就分析方法而言,在使用财务比率方法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结构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将被更多运用。结构分析法是把常规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项目表示为百分比,进行财务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评价公司一段时期财务报表百分比的水平和趋势,让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潜在的改善或恶化有充分的认识。

(3)注重实物量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分析

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如主营业务收人、成本的增减是建立在产品销售数量、销售单价的变化基础之上,因此对此类指标分析应结合实物量指标一起加以分析,对远距离输送还应考虑实物量损耗指标。如电力的售电量线损指标,在电网企业目前没有单独的输配电价,靠购售电差价倒挤的输配电价空间,输配电线损的高低直接挤占企业输配电价的盈利空间,而目前电网企业购售差价很低,且电量很大一部分靠远距离输送,尤其应注意线损的分析。购电单价为320元/(kW •h),则购售电差价为130元/(kW •h),输电线损率为7% ,折算消耗输配电价空间22.4元/(kW •h),则此笔买卖不考虑其他成本,扣除线损成本后毛利107.6元/(kW •h),而线损成本已占输配电价空间的17.2% 。

(4)考虑收益的组成部分中偶发性收益和持续性收益

企业的收益中除正常的经营业务收人外,往往持有一次性的偶发性收益,如营业外收人、其他业务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等,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需引起注意,区别于正常的主营业务收益。

(5)注意不同财务会计主体之间数据的可比性

同样的利润水平,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不同,运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利润内涵不同。如经营较好的企业,采用盈余管理策略,通过提高折旧率等提前回收投资成本,增加了企业现金流,而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6)企业集团公司需合理设计报表格式

财务报表分析引用的数据绝大部分是财务报表数据,因此报表格式、体系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应加强企业财务报表的合理设计,尤其是企业的内部管理报表,使其反映的数据具有可读性、可比性,能够反映其真实内涵。

四、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策略

1. 关于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改进

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人、财、物”三大资源的比例和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源与财务资产的比例,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价值。

(1)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计量

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用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这种方法计算简便,数据可靠性强,可用于群体价值的计量。二是商誉评价法。商誉评价法是将企业商誉评价的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属于产出法中根据劳动者以前所创造的部分价值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三是经济增加值法。经济增加值法是“将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在未来特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收益的预测值中按人力资源投资率计算出的属于人力资源投资部分的现值作为该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的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2)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加如下几个账户:一是人力资产账户,会计主体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本企业的人力资产科目设置明细账。二是劳动者权益类账户“人力资本”,用来核算劳动者投入到会计主体中的人力资源资本。三是在费用类账户中增加“人力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中应于当期费用化的部分。四是在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及“人力投资”科目。“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的借方归集人力资源受雇佣后其成本应根据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服务的年限进行摊销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取得、维护及开发人力资源的支出,贷方登记人力资源交给有关部门使用后,结转到“人力投资”科目。本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新员工正在接受会计主体的培训,则有借方余额。“人力投资”账户的借方归集由“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结转来的本会计体支出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贷方登记每期转入损益类科目的金额。五是在利润分配科目再增加“人力资源未分配利润”和“人力资源分红”二级科目,分别核算本年度实现的应归属于人力资源的利润及分配给人力资源的利润。六是在负债类账户中增加“应付人力资源分红”科目,用来核算应付未付给人力资源的利润 。

2.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来实现的。非财务信息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除了对财务报表的基本解释性内容外,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有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二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五、结束语

公益活动表现及评价篇8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的实际效果(社会评价)并不一致,其社会评价约略可以分为三类:正向评价、中性评价、负向评价。

正向评价

正向评价是指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后,该公益广告传播效果极佳,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起到了公益广告应该起到的“公益”作用。很明显,主持人的气质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曾将优秀主持人的气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

儒雅型,即以举止的端庄、自然、典雅,以及知识的广博和丰厚见长。在主持过程中往往如行云流水,波澜不惊,具有超凡的应变能力,时常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其主持语言既不乏生动、含蓄与深邃,又口若悬河,娓娓动听。

严谨型,即以行为与谈吐的庄重和严谨著称。其主持的过程以理性的阐释为主,往往以论理的深刻、精辟,以及逻辑的严谨和力量取胜。他们的魅力在于其坚实的理论功底,不多流露情感色彩,善于将情感隐藏在理性之中。

恬静型,即以表情的恬静以及语言的娴雅、温馨给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这类主持人以女性居多,她们富有青春气息和天然的活力,与受众最为贴近,易于沟通,较少有心理上的距离,时常以情感的丰盈和诚挚使公众受到感染。

幽默型,即以举止和语言的幽默、诙谐充盈于主持过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他们富有智慧的火花,不居高临下,以其个性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风趣、活泼又具有思想深度的境界。

我们知道,优秀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公益广告借用他们的优势,一定要考虑主持人的气质因素,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公益广告如果涉及的主题比较严肃庄重(如反腐倡廉),主持人就应该是严谨型的;如果涉及的主题是家长里短,恬静型、幽默型的主持人都是可以胜任的。

气质吻合,是公益广告获得正向评价的重要因素,但主持人良好的公众形象和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公益广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性评价

中性评价是指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后,该公益广告传播效果一般,社会影响力不大。相较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而言,中性评价在实际中所占份额更大。

公益广告同商业广告一样,广告创意是成功的核心。那些认为仅仅依靠明星(主持人)出场就能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认知很明显是浅薄的。

既然创意在公益广告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杜绝一般化的表现就成了公益广告的重点。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口号式的语言,就是公益广告一般化表现的典型。主持人的出场并不能改变整条广告的平庸,社会也不会因为主持人的出场,就彻底改变对该公益广告的基本认知。

要使社会对主持人参与其中的公益广告的中性评价向着正向评价发展,应该消除以下几个认知误区:

一是认为著名电视主持人在公益广告中起决定作用。

二是不顾及主持人的特点,“乱点鸳鸯谱”,认为公益广告只要有主持人参与就行。

三是公益广告中有著名主持人参与,就不需要在制作时反复修改。

负向评价

负向评价是指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后,受众对主持人在其中的表现不满意,使公益广告传播的理念损伤很大,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起到了负向作用。这种评价在公益广告中并不多见,但也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负向评价呢?细细梳理,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主持人的风格形象与公益广告传播的观念极不协调。主持人的风格千差万别,再加上社会各界很多人士也以各种方式在客串或加盟主持人队伍,这使得主持人队伍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就连曲艺界的很多演员,今天也在客串主持人,比如上海清口演员周立波和天津相声演员郭德纲,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些人角色混杂,如果请他们参与公益广告就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二种情况,负面新闻较多的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主持人队伍因为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社会中的各种诱惑,一些主持人负面新闻较多,社会对这类主持人的评价往往较低。如果这类主持人出现在公益广告中,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一则提倡助人为乐的公益广告,如果一个唯利是图的主持人参与这样的广告,其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同理,一则提倡健康生活的公益广告,如果一个绯闻缠身的主持人参与这样的广告,其传播效果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三种情况,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不尽责。良好的主持人形象的营造,不仅在电视屏幕上,也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一个负责的、敬业的主持人,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好评。一个主持人在公益广告中的表现,受众会体察入微。如果参与公益广告的主持人在其中表现失常,不够尽责,受众对该人和该条公益广告都不会有好评,甚至极端反感。

为了规避公益广告出现负向评价,在实际操作中除了避免以上三种情况外,我们还要对公益广告有一种清醒的认知:“公益广告的形象是一种道德楷模形象,因为它在推崇健康文明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式,关注的是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以重德为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就有了一种亲切且正直的感召力。”②

结 语

“公益广告既是时代文化的产物,综合地直观地反映着时代文化的整体风貌和发展水平,成为该时代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它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时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积极参与时代文化的建设。”③主持人参与公益广告无疑是在积极参与时代文化的建设。如何让二者在共同推动时代文化的进程中,有机融合,取得最大最好的传播效益,是广告人和电视人在新时代环境中共同面临的严肃课题。

注释:

①甘秋敏:《试谈节目主持人的气质与审美共鸣》,《剧作家》,2010年第1期

②谭瑾 郭晋生 陈刚:《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现状及展望》,《电视研究》,2002年第9期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