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质学发展史8篇

时间:2023-11-13 09:56:11

地质学发展史

地质学发展史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80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表现为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比较有利于学生广泛获得和巩固历史知识,更准确地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规律及影响,形成“古今贯通”和“中外贯通”的整体意识,提高历史学习和辨别能力,实现情感的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下笔者就这一方法在高中历史素养培养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将不同时期性质相似或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比较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有些表面看起来相同的历史事件,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有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使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时,可引导学生对俄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即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进行纵向比较。这两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重要,都引起俄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但前者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它们都发生在俄国,只是所处的时期不同而已,它们之间的可比性很强。与此类似的事件还有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中国古代史的商鞅变法和近代史的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区分它们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使学生在纵向比较中逐渐体验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连续性,逐步养成从纵向与横向等层面了解历史,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将同一时期性质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比较

事物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不例外。自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不再是各自封闭的,真正的世界历史也就开始了。因此,自海道大通以后,某地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通常不仅对该地区产生影响,而且还会或多或少地波及其他地区,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特别是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应组织学生通过横向联系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整体意识和国际意识。

例如,在讲高中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相关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将各国的发展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和分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一问题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共性和性的理解。通过横向比较,学生或许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主要途径有四种,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其典型有英国和法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其典型为美国;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其典型为俄国和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建立统一国家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其典型有意大利和德国。若再进一步比较,我们又不难发现,即使是同一途径,它们仍是各具特色,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虽然它们都属于东亚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都以挽救民族、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但由于它们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所依靠的力量和实行步骤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前者成功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而后者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不敢发动群众,结果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将同一历史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

人类历史的发展既具有延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因而即使是同一历史问题,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不同特点的,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历史。例如在讲中国历史的统一战线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在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哪些统一战线?每条统一战线有何特点和影响?其背景如何?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对统一战线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完整的认识,其贯通意识有所增强,认识到当前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类似问题还有中国近代史的土地问题,我们在讲课时也可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作一番比较。这三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要求,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斗争相比是一次历史的飞跃:《天朝田亩制度》实行的是绝对平均主义,在事实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说明农民阶级自身不可能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锁。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要通过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的办法来实现,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何况“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并没有真正实行过,这表明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使中国农民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锁。而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行和的广泛开展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亿万农民才能翻身得解放。总之,像这样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受到一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历史学科素养将会有更大提高。

四、将同一时期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主张与实践进行比较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这些矛盾又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不同阶级或阶层,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不同,其政治主张与政治实践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组织学生从这一方面展开比较和思考,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落后阶级或反动阶级的腐朽性、顽固性和先进阶级的革命性、进步性的认识。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可组织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中,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或阶层态度如何?他们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其结果如何?这样的问题讨论,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不同阶层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从阶级这一角度去理清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形成知识系统,并逐步认识这些阶级或阶层的本质,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升华,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与此类似的还有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都可以从社会的不同阶层的反应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逐步认清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的本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高瞻远瞩,同时也能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五、将同一历史进程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历史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观、不断发掘的新史料、生动感人的历史人物故事外,不断变换的历史视角与视野往往也是人们对历史探索不止的重要原因。以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历史进程,可能显示出很不相同甚至迥然相反的历史图景。比如在学习康乾盛世时,我们都知道18世纪的中国史,是在康乾盛世的历史光环下写就的。从纵向比较来看,此时清帝国经济之繁荣、政治之安定、武力之强大、版图之广阔,超过中国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但这仅是从自身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上看的,18世纪的中国已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还必须联系整个世界历史发展情况,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作横向比较。我们可以把康乾盛世放到当时已初具规模的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整体发展的坐标上,以一种站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的高度来观察。

六、将同一历史事件以不同史观审视进行比较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史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史观主要有全球化史观、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全球化史^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近代化史观是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应当相互包容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史观反思历史,也同样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比如以不同史观审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以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以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以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生活保障等问题;以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新时期的教师,应承担起教书育人重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所以我们的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而上文所提到的,就是力图教会学生从不同层面去分析历史事件,学会比较,并在比较中不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洞察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观念。同时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地质学发展史篇2

摘要:高职院校校史馆,“以史育人”,培养新生爱国爱校情怀;“以文育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以精神育人”,激励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以创新育人”,提高新生科研意识创新能力;“以网络育人”,拓展素质教育阵地。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导向作用,深人挖掘校史文化,充分利用和发挥高职院校校史馆在大学新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新生素质教育校史馆文化精神创新

高职院校校史馆,凸显高职院校的精神,优化校史文化环境,体现时代特征和校园文化特点。校史馆既应展示高职院校的办学历程,也应展示高职院校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色、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社会贡献等。通过校史馆,让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体会爱国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创新钻研,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校史馆作为新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野以史育人冶袁培养新生爱国爱校情怀

新生带着满腔的热情走进校园,对于学校的一切,他们都充满好奇,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学校,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尽快融入学校。对于新生来说,参观校史馆,这是他们进入校园的第一课堂。通过原始、客观、真实的资料、图片等素材,校史馆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办学特色、杰出的校友群体,以及辉煌的成就等,在一定程度上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新生面前,进而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直观、现实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是一般的说教难以比拟的。校史馆通过优秀的人物事迹、典型事例等,在潜移默化帮助新生形成和发展理想、道德、人格等,为学校组织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以史育人”的作用,通过对新生进行引导,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爱校情怀。[1]新生从心里认同学校,充满自豪感和激情,能更好地去学习、去融入学校、去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野以文育人冶袁丰富新生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指学校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它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总结了学校办学经验和成果,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精神内涵。[“1] 以文育人”,让新生感受到校史馆蕴含的学术文化底蕴。利用校史馆的平台,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校史学习,如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摄影大赛;选出优秀的学生,学习校史,担任校史讲解工作;在不同时期举行校史图片展、校史影视展;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参观校史馆感受征文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丰富新生文化生活。新生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生活丰富多彩,人际交往顺畅,心理更加阳光快乐,综合素质更强。

3 野以精神育人冶袁激励新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新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运用校史馆,为新生展现了学校不平凡的历史,“以精神育人”,激励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在学校发展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大道,常常会面临艰难险阻。这时要依靠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坚定地前行。校史馆凝聚着学校所有人的汗水与智慧,集结了优秀校友的风采,总结出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体现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校史馆可以定期邀请学校领导、老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进行校史、校情专题讲座,邀请知名校友结合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体会和走向社会后的成长历程,开展专题讲座。[2]新生看到学校艰苦蓬勃的发展、优秀校友的成功事迹、老师的辛勤成果,从学校、校友、老师身上,学到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新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精神支柱,为新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支持。

4 野以创新育人冶袁提高新生科研意识创新能力

利用校史馆,向新生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科研成果,学生和教师在科技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对新生开展专业和科技创新教育,激发新生学习兴趣,培养新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科研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校史馆为了进一步增强新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帮助新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并且对今后的规划方向、学习目标等进行明确,展出各专业的发展历程,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并且展示教师、学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另外,通过与团委进行合作,展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创业团队的事迹,以及科技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新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生根据校史馆提供的信息,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使得自身的各项潜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激发。比如校史馆中的各种知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科技类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设计精美的布局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5 野以网络育人冶袁拓展素质教育阵地

校史馆可以加强网络建设,将实体校史馆以另一种形式进行传承,展现内容可以更丰富,克服场馆和内容的限制,更加节省物力和人力。网络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更具有灵活性的优势,而且网络传播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可以弥补传统校史场馆的不足,在展览的内容上更具有开放性、成长性和包容性。[4]现在的学生掌握新技术,喜欢新鲜事物,对网络等关注,运用也十分普遍。利用好网络校史馆,如建立网络3D 校史展厅、校史馆资源库、校史馆展示网页、微博等,让所有新生能随时运用网络、智能手机等了解校史馆动态,熟悉校史馆的所有信息,将一时一地的教育,变为每时每地的教育,拓展素质教育阵地。

跻身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感受到时代大潮的涌动,知识的储备,增加综合素质,是学生迎接一波又一波考验的必要准备。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5]大学是一个集中训练营,大学新生在这里努力、坚持、蜕变。大家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经受挫折,全面成长,学生要在学校顺利发展,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导向作用,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充分利用和发挥高职院校校史馆在大学新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琴.高校校史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J].科学管理,2010.2.

[2]崔岚,刘长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论高校校史馆教育资源的利用[J].煤炭高等教育,2013.9.

[3]包西萍.校史馆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作用———以三峡大学为例[J].学习月刊,2010.5.

[4]詹衍玲,朱玉玲,何江,孙学政.高校校史馆建设及其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探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4.

[5]李冰.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4.

地质学发展史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分析能力等实践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初中历史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了历史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学创新的方式,提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问题研究

1.历史问题中重视表象问题,轻本质研究

在当前的历史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历史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现象轻本质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到历史教学课程课时的制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问题本质的教学过程需要大量的教学课时进行分析。但是因为当前的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在教学课时资源中往往学时较少,本质教学难以得到开展。二是教育大纲的内容限制。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大纲对于历史教学内容缺乏教学工作指导,这就使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难以很好地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历史教学工作。

2.历史概念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与运用

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利用教学工作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对历史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保证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重视记忆教学内容,轻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主要与我国初中历史的教育理念有关。在我国长期的初中历史教育中,重视理论内容,轻视历史实践内容对学生的指导意义,重视历史时间段、概念的记忆,轻视历史对我们的影响,一直是历史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1.利用辅助教育内容做好历史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素质教育的实践效果,我们可以利用辅助教学模式做好历史教学工作。这些辅助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模式:一是兴趣学习模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历史与传统文化发展研究是社会的重要文化研究内容。所以对于历史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较多。利用兴趣研究开展业余文化小组活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开展课题教学工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较为简单的历史问题,利用学生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这种研究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了解历史本质,保证历史学习效果的提高。

2.做好实地考察学习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学习内容为主的理念,对于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的内容,做好实践性教学工作,保证实地考察教学工作的开展。这种实地教学工作的开展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博物馆学习。在当前的历史教育过程中,各地区历史博物馆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历史博物馆中的各类文物与文献内容的介绍与参观,对于学生客观认识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历史实地考察学习。在部分初中历史教学中,做好实地考察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历史观念的养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抗日战争历史教育中,参观当地的抗日战争遗址或纪念馆,促进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产生直观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学生历史观念的养成很有必要。

3.结合思想教育做好历史教学工作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与近现代历史中,各类思想家与名人在思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工作,利用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历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是历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将思想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对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将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对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这种结合式的教学模式将是今后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好历史教学内容的创新工作,是做好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正因如此,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针对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工作方法开展了实践教学研究,提出了历史教学内容创新的工作措施,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高久红.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历史人物价值引领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地质学发展史篇4

一、注重素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因此,教学过程要把唤起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作为根本任务。一堂好课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寻找生活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价值和辉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历史学科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吸收、摄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学会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策咯。

1.学会阅读。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可以从教材入手,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质,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几句话。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问题,使学生注意集中在所提问题有密切相关内容上。如比较汉唐对外关系的异同点,说明唐朝比汉更强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师提问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在阅读中探索提取、加工,逐步得出结论。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引导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潜能。

2.学会分析。学会用范例理论原理去认识和解决同类问题,使知识达到有效迁移。示范性的分析历史问题,向学生敞开教师理解问题的思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主渠道。胡绍炯老师在讲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时以“德国”为例引导,让学生用已建立的关于“德国”子目的认知结构去分析、概括19世纪下半叶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其它5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3.学会讨论。讨论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讨论历史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了历史的意义,训练了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观点,又解决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学会了历史思维,从而达到提高素质水平的目的。初中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讨论训练,如对岳飞、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但注意指导学生既要注意具体史实又要和阶段性物征相结合,从而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三、注重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条重要原则即是整体性原则,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二是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三是进行多种内容的素质教育必须取向一致,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以下分别说明: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根据人的素质培养过程规律看,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备学好历史科基础的潜力,虽然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它和现实关系密切,故事性较强,贯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设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学好历史可以学到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增强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改革后的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理论上说,没有学不好历史的学生,虽然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

2.要把素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光有“一般学识”或只讲“培养能力”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即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谐的发展。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好好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史学工作者,更应义无反顾地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德育思想。

地质学发展史篇5

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是指在山区中学任教的历史教师。山区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政府的投入又比较少,其办学条件(包括硬件与软件)等与城市中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专业素质往往与城市教师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是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差距都是明显的。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师工作生涯中,其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自身素养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素养的提高过程。显然,没有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而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探索新课改下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是实现区域均衡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思想建设

作为21世纪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历史教师思想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把历史教师培养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政治理论学习管方向,当地学校务必抓紧落实,让历史教师一直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比如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这些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理论,对历史教师坚定抓好课堂、培育人才的信心有直接的作用。其中,邓小平关于“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以及“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和“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组织教学必须从“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出发等论述,对指导历史教师搞好教学,激励历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学习政治理论可以让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学有方向,课堂有政治,言行有规范,活动有自律,从而为营造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和谐、科学、奋力、自主的工作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历史学科理念,不断提高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理念,对外是学校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对内是历史教师的自我鞭策。

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它追求的是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真正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新的制高点,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和支点,必须鲜明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及要求,如“以史启德”“以史启智”“风采历史,回归本原”“魅力历史,启迪人生”等。明确了历史学科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就能满腔热情地对学生、对教学、对课堂、对自己,更主动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活动建设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建设。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教研活动,才能凝聚力量,实现教师的发展目标。但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从而使教研活动容易停留于表面,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种状况限制了教师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1.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反思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获得的历史教育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历史学习的资源,只有经过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育经验才能成为历史教师的财富。如果一个历史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历史教育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即使有20年的历史教育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历史教育工作的20次重复。历史教师只有善于从历史教育经验中吸取教益,才能使自己的历史教学得到改进。

学校要根据本校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活动,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历史教师在教研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开展历史学科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所教的每节课都可能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是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努力形成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各种需要,指导教师科学选题,引导教师采用切实可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历史教师开展好学科教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教师把学科教研真正摆在教学的工作日程上,鼓励教师开展学科教研,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发挥作用,建立县、市级教研活动基地

学校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变化的内在潜力,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社区资源上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首先,在人力资源上要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管理、师资上的优势和潜力,输出管理“软件”和部分师资,成为培养师资的摇篮。要把普通中学、薄弱学校的师资调进示范性高中进行培训提高,轮换交流到普通、薄弱中学支教,让示范性高中的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其次,挖掘财力资源潜力,广开门路,开辟符合政策的勤工俭学渠道,办好校办工厂、农场、商场,解决教工家属就业问题,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在开源节流上发挥示范作用,为学校建设和提高教工福利待遇提供财力保障。再次,组建县、市级历史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校外历史教育基地,架设学校、教师、社会互相联系的桥梁,形成立体式的育人网络,以促进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山区的学校大多存在教师编制紧张、培训经费困难的现象,要想让所有历史教师都有外出机会去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在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但由当地教研室出面组建县级历史教研活动基地,对历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为了能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能充分调动广大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教育教学新路子,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不断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及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优化历史教师结构,有计划补充青年历史教师

目前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极少有年轻教师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能够留在山区学校任教的只有年龄较大的当地教师。山区教师素质下降,条件艰苦,收入微薄,除了统发的财政工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他们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县城中学教师的,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山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学校要发展必须拥有优秀教师,而要拥有优秀教师,对于比较贫困的山区中学来说,一定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让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去留倾向,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山区中学要狠抓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在狠抓其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引导其开展在职学习,不断提升其学历。提升学历的过程就是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自我充电的过程。还要适时引进历史本科新教师,充实并壮大历史教师队伍。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责任心强、能吃苦、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安心工作。这种因校制宜的用人标准,会使青年教师在中年骨干历史教师的带领下,迅速熟悉历史教学常规,认真地把课上好,积极地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从而在“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型”的道路上发展。

2.建立县城与山区的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 组建跨学区的历史教研组

建立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是针对山区中学学科教师分布不均,合理配置现有历史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为此,当地教育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县城中学历史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方案,每年组织部分城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山区中学支教,选派部分偏远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县直、城区中学挂职锻炼。对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进修机会,他们与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一起上课、听课、评课,一起参与教学研究,一起探讨教学疑难问题,一起组织教学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生动的教研工作实践既为他们的学有所用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又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县城中学要主动地承担起下乡支教的任务,并在本校历史教师下乡支教的过程中训练受援学校教师,提升该校教师水平,发挥自身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地质学发展史篇6

关键词 历史影像;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64-02

1 前言

人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取得非常有效的进步,带动了历史影像的发展与完善。现代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史影像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提高课堂历史知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2 历史影像可以创设优秀的历史课堂学习情境

历史影像的图片、影像展现功能可以有效地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活跃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将高中历史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科学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点,积极运用历史影像来辅助教学。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与高中历史课本教学知识相关的影像,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苏教版高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出现漏洞,再加上西方工业化和侵略战争的发动,作为西方拥有强大国力资源之一的英国开始向中国倾销具有毒性的鸦片来通过汇率的差价谋取巨额的利润……”由于这一历史事件距今已过去100多年,学生仅仅通过历史书本中的书面文字是无法真正体会和理解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展现功能将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到历史书本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到旧社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与压迫,从而加深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历史影像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影像图书设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减轻历史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历史知识面涉及范围非常广,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因此,高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时而会遇上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普通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而影像图书设备的影像组织和展示功能可以直观地将高中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高中历史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

比如苏教版高中三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中的“德国的发展与分裂”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对于德国的政治与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较少,再加上对于德国的背景与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也相对而言较为不足,因此,这一“德国的发展与分裂”历史知识点对于他们而言理解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影像资料的展示功能,将这一历史知识点完美、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影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1]。

4 历史影像可以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

历史影像是现代化科技的产物,它融合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因此具有强大的历史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历史影像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范围,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提高和增强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积累,促进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科学发展。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历史书本上的知识点毕竟是有限的,是经过高度浓缩和提取的。因此,学生要想提高高中历史知识素养,拓展历史知识学习视野,加强高中历史学习能力,必须积极拓展历史书籍的阅读、学习范围和阅读量。然而,传统的阅读大量课外历史书籍的学习方法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较低。

历史影像是学生最好的辅助学习手段。现代历史影像的历史教学资源储藏量非常丰富,涉及的历史知识面也非常广阔,可以有效达到深化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层面的目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历史影像来辅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涉猎范围,深化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层面。

5 历史影像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选取要点

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和水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影像来选取教学资源时,需要注意历史教学资源的选择是否合理,使历史影像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严格选取最为符合史实真相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它的信息库中所包含的对于历史事件讲解的版本有很多,不同的历史事件的版本对同一个史实的讲解是不同的,而且有的历史教学资源的讲解中加入强烈的个人感彩,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故意修改、捏造历史史实。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从众多的历史影像中选取最为符合史实,并且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的历史影像教学资源。

第二,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要有针对性。历史影像教学资源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是为了利用历史影像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历史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历史影像教学资源的选取必须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历史课本和课程上所需的教学资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这一历史事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如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列强之间的战争、西方对于非洲各国的侵略战争和人口贩卖等知识点。这些历史史实知识点虽然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与结束”知识点中的一部分,但是教师并不需要全部都选取出来给学生讲一遍,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了,不然很容易导致偏离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拖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度。

6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优秀的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地质学发展史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途径

一、引言

为迎接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全面启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历史知识是形成人的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体现人的文化素质高低的窗口。只有优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才能实现。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摆脱陈旧传统模式的束缚,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1、历史知识是形成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古代夏商至春秋时期的文化,集中反映在孔子编订的“六经”中,历史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历程的记录,所以早就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司马迁写《史记》搜集了从远古到汉武帝时期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天文、地理、礼乐等等。正是因为历史记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以这些学科与历史有着“血缘”联系。自然科学的研究同样也离不开历史知识。如数学史、生物史、天体史、医学史等等,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可见,要研究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就必须具备通史知识。

2、历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规范从形式到内容,从制定到实施无不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点,体现历史的功能。通过开设历史课程,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人文索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教育就是学会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对历史史实、事件及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身历史的文明进程,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坚定政治理想和信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3、历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资料记录了人类的发现和发明以及经验和教训,记录了各朝历代的治乱兴衰,记录了无数哲人的智慧成果。历史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历史问题解决方案相比较并进行新的选择。如此反复训练和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思维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它的弊端,这就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

4、历史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而伟大的民族。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史,显示出我们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历史教育以其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在较为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祖国辽阔的河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了解增进其爱国情感;通过对中华民族在近代所经历的屈辱事件和奋发向上的优秀民族精神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使其产生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以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设计,使之成为整体的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可接受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要留给学生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学会”提高到“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素质。

2、创新课外历史教育。历史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定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历史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主要形式和途径有以下方面:一是组织学生观看历史资料片;二是结合教学内容到名胜古迹、考古点、博物馆参观学习;三是建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并开展广泛的调查、总结;四是举办历史问答竞赛;五是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3、优化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为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创造了契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如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既加大了知识容量,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素质教学的目标。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影视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全和交互性,进一步凸现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4、改进历史教学评价方法,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选择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其次,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活动的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除了书面考试外,还应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记入成绩。。

四、结论

地质学发展史篇8

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课本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仅不能冷落课本,反而要读懂、读精、读深。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要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学生形成历史能力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对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要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其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比较,学生能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其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纵向联系。如讲到世界史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再如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便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三、点面比较

点面比较是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可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眼界。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有的高中生在学习中国史时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么说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而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提出了激烈的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