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调查工作思路8篇

时间:2022-09-22 13:20:48

调查工作思路

调查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问卷调查;就业指导;期望值;多元化

为了解职业学院学生择业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就业意愿及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教学工作提供依据,2007年9月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文就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二年级学生为对象。面对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他们急需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了解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了解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针对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意愿、确定工作单位的首选因素等问题,共设计了13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题。另外,还采取了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有关有效信息。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450份,有效回收率99.6%,较好地保证了问卷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对就业前景持有乐观态度

在“您认为目前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怎样?”的选择中,48.9%的同学认为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34.2%的同学认为“有点严峻”,这两者的比例高达83.1%,这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甚多,能准确地预测到自己的就业前景,具有忧患意识,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当问到“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选择乐观的同学占53.6%,一般的占27.7%,不乐观的占12.7%,不清楚的占6%。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就业充满信心,对就业前景基本持乐观态度。但仍有近1/5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面对就业,有些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分析利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从专业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较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则相对较低。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同境遇,提醒我们要对某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增强适应性,拓宽就业面。同时,也应引起我们在专业设置上的深刻思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点,加速专业结构的调整,脱离市场的专业必然导致就业不畅。

(二)学生渴望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学生非常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开设得十分必要。学生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得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尤其集中在“求职指导”和“反馈就业信息”上。因此今后的就业指导要特别重视“求职指导”和“反馈就业信息”两项工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已成为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学生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问到“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你的就业单位”时,选择“学校招聘会”和“学校推荐”的学生分别为77.1%和34.9%,这足以说明学院的就业工作卓有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通过社会、家庭、朋友等其他渠道,对学校推荐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存在着“等、靠”的现象,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搜集就业信息,为就业广开门路。

(三)学生不再苛求专业对口,更加注重自身长远发展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普遍。本次调查显示,对于专业与工作的不对口现象,有63.1%的同学认为会给就业造成一定困难,但可以克服。12%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而选择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的只有1人。这说明我院学生在择业方面正在淡化专业观念,能够正视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对于不对口造成的困难,也有信心克服。事实上,高职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学生所掌握的只是本专业最基本的内容。大学生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就业领域,确立“宽口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也必须及时跟进,应教育学生在求职时寻求兴趣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

为了调查对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设计了问题“你认为找工作中哪些因素最重要(多选)”,有76.4%的同学认为是所学专业,这说明他们虽然不求专业对口,但所学专业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另有66.2%的同学选择各类等级证书,56.7%的同学选择交往能力,52.4%的同学选择求职面试的方法技巧。这表明学生很看重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企业所重视的,美国通用电气塑料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单伟航说,他们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是综合能力而不完全是专业知识。

当问到“你确定工作单位时对下列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时,学生重视程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成长与发展,同事关系与友爱程度,晋升的机会。最不重视的选项依次为:招聘广告的吸引力,招聘会的规模和声势,工作能否与个性相配。多数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看重职业所能提供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成熟。

(四)就业期望值偏高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会有一个择业期望。择业期望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及求职态度。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通过其就业期望值体现出来。国有单位相对稳定,待遇好,它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而集体、民营和三资企业则成为学生就业的第二选择。这一方面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相对陈旧,还未完全与市场和高职高专教育接轨,期望值偏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对口的问题上适应了时代变化,但在就业单位性质上又观念落后,深刻揭示了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矛盾心理。而由于受被调查学生专业所限,69.8%的学生选择了工商企业,表明择业目标相对单一保守。

另外,多数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比例达78.2%,这些城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给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充分表明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外部环境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县级城市提供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与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450人中仅2人愿到乡镇就业,而恰恰是内地中小城市及边远地区急需大量高素质建设人才,学生不愿下基层,出现有业不就现象,继续上演着就业工作的结构性矛盾。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生对专业、职业、就业问题上的认知与需求,结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对高职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就业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应以就业指导理论、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形势与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渠道、择业技能技巧、职业适应、职业发展方向等为内容,把它作为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若只在学生即将离校前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会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在选择单位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盲从心理,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所选择的工作岗位。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目前高职学院大学生择业观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但同时也表现出很多消极的方面,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慎重对待。

1.调整就业期望值。大部分学生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理想就业地区,在理想就业单位性质上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这表明他们都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但同时也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得到一个收益好且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并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过分追求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这不但缩小了择业的选择余地,而且导致择业价值观的扭曲,反而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2.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更趋多元化。因此,应教育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要树立灵活就业的思想,淡化捧“铁饭碗”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多形式多方式的就业。在就业的途径和方式上,要教育学生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培养主动择业的竞争意识,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就业。

(三)重视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就业观念,作为一个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还要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即职业不仅是可以选择的,而且是可以创造的。要把学生由求职者变为创造者,由寻找职位到创造职位,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现阶段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来看,学生创业一直是学院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迄今为止,已有很多毕业生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中大多数运营情况良好。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要多管齐下,积极支持学生创业,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重视创业精神的传承,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宣传我院毕业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在校生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持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学生脱颖而出。为此,既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又要对他们进行创业的准备与创业风险防范的教育。要将这种教育理念植根于学生的教育中,在竞争与机会并存的今天,引导学生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过去将就业停留在谋生这一功利层面的观念,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努力施展远大的抱负,尽情编织美好的梦想。

调查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问卷调查;就业指导;期望值;多元化

      

为了解职业学院学生择业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就业意愿及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教学工作提供依据,2007年9月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文就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二年级学生为对象。面对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他们急需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了解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了解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针对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意愿、确定工作单位的首选因素等问题,共设计了13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题。另外,还采取了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有关有效信息。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450份,有效回收率99.6%,较好地保证了问卷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对就业前景持有乐观态度

在“您认为目前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怎样?”的选择中,48.9%的同学认为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34.2%的同学认为“有点严峻”,这两者的比例高达83.1%,这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甚多,能准确地预测到自己的就业前景,具有忧患意识,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当问到“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选择乐观的同学占53.6%,一般的占27.7%,不乐观的占12.7%,不清楚的占6%。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就业充满信心,对就业前景基本持乐观态度。但仍有近1/5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面对就业,有些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分析利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从专业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较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则相对较低。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同境遇,提醒我们要对某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增强适应性,拓宽就业面。同时,也应引起我们在专业设置上的深刻思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点,加速专业结构的调整,脱离市场的专业必然导致就业不畅。

(二)学生渴望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学生非常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开设得十分必要。学生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得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尤其集中在“求职指导”和“反馈就业信息”上。因此今后的就业指导要特别重视“求职指导”和“反馈就业信息”两项工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已成为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学生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问到“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你的就业单位”时,选择“学校招聘会”和“学校推荐”的学生分别为77.1%和34.9%,这足以说明学院的就业工作卓有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通过社会、家庭、朋友等其他渠道,对学校推荐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存在着“等、靠”的现象,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搜集就业信息,为就业广开门路。

(三)学生不再苛求专业对口,更加注重自身长远发展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普遍。本次调查显示,对于专业与工作的不对口现象,有63.1%的同学认为会给就业造成一定困难,但可以克服。12%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而选择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的只有1人。这说明我院学生在择业方面正在淡化专业观念,能够正视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对于不对口造成的困难,也有信心克服。事实上,高职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学生所掌握的只是本专业最基本的内容。大学生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就业领域,确立“宽口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也必须及时跟进,应教育学生在求职时寻求兴趣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

为了调查对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设计了问题“你认为找工作中哪些因素最重要(多选)”,有76.4%的同学认为是所学专业,这说明他们虽然不求专业对口,但所学专业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另有66.2%的同学选择各类等级证书,56.7%的同学选择交往能力,52.4%的同学选择求职面试的方法技巧。这表明学生很看重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企业所重视的,美国通用电气塑料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单伟航说,他们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是综合能力而不完全是专业知识。

当问到“你确定工作单位时对下列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时,学生重视程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成长与发展,同事关系与友爱程度,晋升的机会。最不重视的选项依次为:招聘广告的吸引力,招聘会的规模和声势,工作能否与个性相配。多数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看重职业所能提供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成熟。

(四)就业期望值偏高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会有一个择业期望。择业期望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及求职态度。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通过其就业期望值体现出来。国有单位相对稳定,待遇好,它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而集体、民营和三资企业则成为学生就业的第二选择。这一方面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相对陈旧,还未完全与市场和高职高专教育接轨,期望值偏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对口的问题上适应了时代变化,但在就业单位性质上又观念落后,深刻揭示了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矛盾心理。而由于受被调查学生专业所限,69.8%的学生选择了工商企业,表明择业目标相对单一保守。

另外,多数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比例达78.2%,这些城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给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充分表明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外部环境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县级城市提供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与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450人中仅2人愿到乡镇就业,而恰恰是内地中小城市及边远地区急需大量高素质建设人才,学生不愿下基层,出现有业不就现象,继续上演着就业工作的结构性矛盾。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生对专业、职业、就业问题上的认知与需求,结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对高职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就业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应以就业指导理论、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形势与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渠道、择业技能技巧、职业适应、职业发展方向等为内容,把它作为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若只在学生即将离校前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会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在选择单位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盲从心理,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所选择的工作岗位。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目前高职学院大学生择业观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但同时也表现出很多消极的方面,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慎重对待。

1.调整就业期望值。大部分学生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理想就业地区,在理想就业单位性质上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这表明他们都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但同时也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得到一个收益好且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并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过分追求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这不但缩小了择业的选择余地,而且导致择业价值观的扭曲,反而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2.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更趋多元化。因此,应教育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要树立灵活就业的思想,淡化捧“铁饭碗”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多形式多方式的就业。在就业的途径和方式上,要教育学生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培养主动择业的竞争意识,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就业。

(三)重视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就业观念,作为一个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还要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即职业不仅是可以选择的,而且是可以创造的。要把学生由求职者变为创造者,由寻找职位到创造职位,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现阶段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来看,学生创业一直是学院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迄今为止,已有很多毕业生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中大多数运营情况良好。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要多管齐下,积极支持学生创业,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重视创业精神的传承,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宣传我院毕业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在校生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持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学生脱颖而出。为此,既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又要对他们进行创业的准备与创业风险防范的教育。要将这种教育理念植根于学生的教育中,在竞争与机会并存的今天,引导学生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过去将就业停留在谋生这一功利层面的观念,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努力施展远大的抱负,尽情编织美好的梦想。

调查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铁路工务探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26-2

0 引言

铁路工务探伤是对钢轨焊缝、螺孔、接头以及擦伤的检测,在对铁路工务探伤安全管理中,由于受到员工安全质量意识、素质以及员工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铁路工务探伤的安全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对铁路工务探伤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工务探伤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1]。因此,调查与思考铁路工务探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铁路工务探伤安全管理现状

在原平工务段铁路工务探伤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工务探伤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完善,其安全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员工安全质量意识薄弱

在铁路工务探伤中,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对工务探伤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原平工务段探伤人员的工作中,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相对较低,导致工务段探伤的质量难以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对探伤安全质量管理效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原平工务段的铁路探伤中,出现下行右股钢轨折断现象,属于员工漏检责任[2]。可见,在探伤人员的工作中,部分员工缺乏责任心,导致其对探伤安全管理质量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2 探伤安全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在铁路工务段探伤安全管理中,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对探伤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原平工务段探伤管理中,安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对安全管理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探伤安全管理中,内部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其主要体现在对管理的考核方式方面,车间的管理考核方式主要以探伤质量为标准,但是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其次,在对探伤人员的工作安排中,企业安排不到位,尤其是特殊地段中,员工素质难以达到检测的需求,从而对探伤安全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3 员工标准作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原平工务段的探伤过程中,探伤人员的素质对安全质量管理存在明显的关联,但是在该工务段的探伤人员中,部分员工的素质难以满足探伤质量的管理需求,同时对钢轨的正常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4]。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工务段探伤过程中,领导人员对员工的指导力不足,导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得到科学的指导。另外,领导人员对员工仪器的操作指导不足,导致员工无法科学的发挥仪器的功效。第二,员工在探伤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工务段的探伤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4 探伤设备质量需要提升

探伤设备是保证探伤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可以提升探伤的安全管理质量,但是在原平工务段的探伤设备中,拥有钢轨探伤仪以及通用探伤仪的设备数量分别为15台和6台。在设备的运用中发现,通用探伤仪的合格率为98.9%,而在钢轨探伤仪的使用过程中,NJ8A型探测仪使用效率相对较低[5]。由此可见,在探伤设备的运用中,设备的质量因素对探伤安全管理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5 员工福利待遇激励效果不足

在探伤安全质量管理中,对员工发放较为丰厚的福利待遇,可以更好地提升员工的满意度,继而可以达到激励的效果。但是在原平工务段员工福利的发放过程中,由于员工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工资待遇方面,员工的工资主要以计时工资为主,导致员工的工作缺乏积极性。其次,在福利待遇方面,员工节假日的福利待遇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较低,无法全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2 铁路工务探伤安全管理对策

在铁路工务探伤中,工务探伤安全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但影响安全管理质量,同时对轨道的正常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探究铁路工务探伤安全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

2.1 提升员工安全质量意识

在铁路工务段的探伤安全管理中,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对探伤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以便可以更好地保障探伤质量。首先,企业需要加强对探伤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要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使员工在探伤过程中国,可以时刻注重自身的责任,从而可以更好地完成探伤工作。其次,在员工的培训过程中,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熏陶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如可以通过设置安全检测标语,引导员工树立科学的安全质量意识。总而言之,只有员工的安全质量意识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探伤质量。

2.2 完善探伤安全管理工作

在工务段探伤安全管理中,完善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提升探伤质量,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质量。但是在原平工务段的探伤安全管理中,其工作依然有待完善,因此,需要对其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探究。首先,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划分工作岗位的过程中,要严格分析员工的能力,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以达到探伤的需求,同时可以在相互学习中提升专业素质。其次,在探伤安全管理工作中,领导人员需要合理的安排工作任务,尤其是在特殊地段的探伤工作中,更加应该安排素质和经验丰富的员工,以便可以更好地提升探伤安全管理质量。

2.3 提升员工素质

在工务段探伤过程中,员工素质对于探伤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原平工务段的探伤工作中,员工的素质无法满足探伤的发展需求,导致探伤安全管理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管理者需要致力于提升员工的素质,以便可以更好地满足探伤的发展需求。首先,在安全管理探伤工作中,企业需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包括员工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素质培养,使员工可以胜任工作岗位。其次,企业需要对员工设备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利用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

2.4 改进探伤设备质量

在原平工务段探伤工作中,探伤设备的质量对于探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探伤设备质量,以便可以更好地满足探伤安全管理需求。首先,企业需要对探伤仪器的合格率进行严格的检查,在设备保养期间,每个星期要对设备保养一次,并且对设备的使用率进行严格的排查,保证在工作期间,所有设备均可以稳定运行。其次,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在常用探伤地段中,加强对技术型设备的运用,使其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进而可以提升探伤安全工作质量。

2.5 提升员工福利待遇

在原平工务段的探伤工作中,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关系着探伤安全管理质量,但是原平工务段员工的工资绩效方式单一,同时福利待遇较低,导致安全管理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积极的改进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以便可以更好地提升员工的积极性。首先,企业在员工工资方面,应该将员工工资与探伤质量相挂钩,从根源上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其次,在福利待遇方面,应该注重员工的需求,以此来满足员工的生活需求。

3 结语

在原平工务段的探伤安全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探伤安全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但影响探伤安全管理质量,同时对轨道的正常使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对探伤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可以为大秦铁路有限公司的探伤安全质量管理带来相应的启示。

参 考 文 献

[1] 薛皓.探究铁路工务作业惯性违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4,34(02):90-91.

[2] 吴细水.树立严检慎修理念做好高速铁路工务维修管理[J].中国铁路,2014,11(08):13-16.

[3] 徐贵红,陶凯,刘金朝,等.铁路工务安全生产管理分析系统[J].铁路技术创新,2015,02(04):27-30.

调查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交通情况;调查;发展

开展公路交通调查是公路交通部门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我们通过对临夏总段管养的国道、省道、县道等公路进行连续式、定期间歇式观测调查,将各级公路交通流量、交通流分布、交通流构成、车辆行驶速度等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整理之后,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为总段的公路规划、设计、养护、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的依据,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统一规划、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1.临夏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

临夏总段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始于1980年,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后初步形成规模。截止目前管养国道2条(G213、G309)计220.885公里、省道5条(S2、S309、S310、S311、S317)计411.711公里、县道3条(X361、X362、X363)计76.718公里、专道1条(Z141)3.38公里,总计养护里程为712.694公里。在国、省、县道上共设立了10个连续式观测站,14个间歇式观测点,观测总里程达709.314公里(由于Z141线里程太短未设间歇式观测站),连续式、间歇式观测站的覆盖率达99.5%。

2.交通量观测仪现状与发展前景

1980年至2013年期间,在我段二十四个间歇式观测站先后配备了微电脑交通量记录仪,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统计工作的方式也从“九五”期间落后的手工操作逐步向先进的自动化过程转换,即由开始的交通量调查划“正”字,计算靠人工的原始作业阶段,过渡到使用自动及半自动观测仪器观测记录交通量数据,每月5日、15日、25日进行三次24小时不间断的观测。观测数据存储到IC卡后,将各种数据输入计算机中的交调程序进行处理,这样不仅省时省力,原始数据也更加准确可靠。对观测仪器记录的情况随时检查,发现异常就立即停止观测,转为人工观测,或启用备用仪器观测。2007年至目前我段在先后在新建的临合公路、康临高速公路、国道213线、省道309线、省道310线、省道311线安装了10个连续式观测站,通过网络传输,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此段路的交通量信息,通过网络查看观测点工作是否正常等。

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交通管理、公路养护等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交通量观测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未来的交通量观测仪器也必须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及时与深化及网络功能的开发利用方面要不断完善。首先在分型和计数的准确性上要不断提高;其次在数据处理方面要不断的深化,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开发,交通量调查数据的深入加工处理分析及应用工作也要很快发展;最后,要开发利用好网络功能,未来的观测仪应具有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输的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具有高度自动化、高度智能化的观测仪的出现,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交通量观测工作在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

3.不断加强公路交通量调查管理工作

交通量调查工作应严格执行省局制定的《甘肃省公路交通量调查管理办法》中规定要求,遵循“忠职守则,务实求真,科学规范,准确及时”的工作方针。交通量调查工作分三级管理实施,总段负责所辖路段观测站的具体管理工作,各公路管理段负责各自观测站的管理、汇总上报数据工作,养管站的观测站具体负责每月三次24小时不间断观测工作。交通量调查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间歇式观测站定员2人(兼职人员),均由正式培训的交调观测工负责观测、记录和统计,各公路管理段的交调人员统计汇总各自观测站的数据,录入由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开发的《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系统》后上报总段,总段的交调人员将所有观测站数据汇总分析后打印出季报表、年报表上报省局。

4.公路交通量调查在公路建设、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我段的交通量统计调查资料先后为G213线兰刘收费公路、G213临合收费公路、S309线康临收费公路、康临高速公路的公路建设工可评估、设计等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计算依据,同时对G213永东路、S309临大公路、S311定新公路、S317康蒿公路的改建和总段的管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公路交通量调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调查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数据调查;调查方法

一、概述

辽宁省县级以上普通公路在2007年、2008年进行过一次路况普查,普查内容仅限于《中国国家公路数据库》中部分内容,未能涵盖整个公路资产状况,且经过几年的建设,公路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现有路况数据内容及真实性满足不了省局业务及管理的需要。适逢2013年普通公路路网调整,调整后全省国道16条,净里程合计约6716公里,省道57条,净里程合计约9671公里。新增国道7条,省道13条,新增总里程约4000公里,新路网各项数据需要重新整合,综上所述,对公路资产的全面调查势在必行。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数据调查工作必须采用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的工作方法,数据处理、成果等必须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基于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

二、调查内容

1.公路基础数据采集,7大类61项。

1)路线概况集

路线基本信息、公路列养情况、分离式路段、技术等级、车道特征、用地宽度、平曲线、纵曲线、纵坡、横断面、重复路段、养护范围、城管路段,平面交叉、立体交叉、断头路情况、左侧绿化、路中绿化、右侧绿化、里程对照表、隐患路段、山区公路、红线范围内建筑物情况、安全防护缺少情况

2)路基集

路基现状、路基左防护、路基右防护、路基左排水、路基右排水、路基左边坡、路基右边坡。

3)路面集

路面等级、路面类型、路面宽度、路面结构。

4)构造物集

桥梁概况、隧道概况、涵洞概况、公路渡口、过水路面、无构造物河流情况。

5)沿线设施集

养护工区道班、超限运输检测站、交通管理设施、路面标线、护栏、轮廓标、照明设施、防眩设施、隔离栅、隔音墙、公路服务设施、公共设施、地下管线、标志牌、拌合站、料场。

6)交通量集

观测站点信息。

7)沿线环境集

沿线村镇、公路沿线地形、公路沿线地物、公路沿线行走位置。

2.路中线和特征点坐标采集

建立全省长基线GPS平面控制网,在每市至少布设1个控制点。

采集公路中线点位坐标,拟合平面线形。对桥梁、隧道构造物、里程碑等进行坐标采集。

三、调查方法

上述调查内容按调查方式与调查顺序分类可分为基础数据采集、资料调查、坐标数据采集三大类,每一类的调查方法如下:

1.基础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车配备编码器,以显示实际桩号(初始桩号和上下行可设),检测时以实际桩号为准,同时记录实际桩号和落地桩号,调查人员对应桩号将所各调查子项目内容详实记录到外业调查表格内。每一调查项目均进行拍照,要求能够准确反映普查内容并具有代表性。

2.资料调查

对于路面结构养护历史等信息采取到各市处、区县段进行资料调查。在设计文件中调查路面结构形式,在竣工资料中调查通车日期、施工、监理单位等情况。

3.坐标数据采集

坐标数据采集即又要满足数据专项调查工作的需要,又考虑到辽宁省数字城市中数字交通建设的需要,数据采集成果以GIS数据标准构建道路信息数据库,作为数字交通的数据依据,为行业应用奠定地理空间数据基础。

采集工作利用全省最新高等级GPS点(B级点)起算,布设覆盖全省的高等级GPS控制网,形成我省交通系统的平面基准;获得各种坐标系统的高精度转化参数,可实现各种坐标的转换;采用长基线RTK实时采集+内业后处理方式获得亚米级定位精度,满足需要。

(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建立全省长基线GPS平面控制网。

控制网布设控制点个数为17个,分别架设在辽宁省各市公路处、各县公路段,控制点按照永久控制点进行架设,方便以后长期使用;同时又采用8个B级网控制点进行联测以获取控制点的准确坐标。

(2)点位采集

基于事后RTK作业方式进行中线点位采集。作业时基站架设在平面控制点上,每天24小时连续观测。每组设1台流动站,流动站设于检测车上,作业半径

采集完毕后,将基站和流动站的数据组合到一起,利用专业的解算软件求解中线和特征点位坐标。

(3)平面线形的拟合

采用AutoCAD将中线点位和里程碑位置绘于平面图中,利用路线软件人工确定转角点坐标和桩号、偏角、平曲线切线长(T)和外矩(E)后,采取人机互动方式设置平曲线参数(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从而达到最佳拟合状态。

四、建议

1.此次数据调查数据量大,涉及面广,已经超出省局各单一的数据库,为更好地利用数据,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应建立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统一、开放的数字化公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有序存储、深度挖掘、全方位展示,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共享与服务的公路资产管理系统。另外系统提供接口实现与路况数据库、统计数据库、桥梁及路面管理系统、交通量调查数据库等对接,为上述程序提供基础数据。

2.调查的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公路都进行大中修或危桥改造、交通安全设施的完善等工作,为保证数据准确、可用,每年应对发生改变的数据进行跟踪调查。

3.现有路线技术等级划分是根据道路的曲线半径、设计时速依据路线设计规范的规定而确定的,对技术等级的划分全省应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规定。

参考文献:

调查工作思路篇6

摘要:农村基层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存生活状态,在基层践行群众路线的效果最真实地反映党的工作情况,群众工作到不到位决定党和群众的关系,影响党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从党员干部建设角度分析,当下农村基层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依旧存在群众工作思想认识层面不高、群众工作作风不良、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调查研究工作不落实,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缓解和解决农村基层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的实效性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党群关系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破解问题的路径。

一、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的意义

1.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群众路线的主体包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基层是群众路线得以真正实现的土壤。首先,运用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需要干部和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是与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亲的党的干部,在农村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抓手,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人民群众是群众路线必需的参与者,人民群众的主体在基层,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就理所当然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第一线。其次,“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从群众中来”意味着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获取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吸取群众的智慧,基层群众就成为调查研究的主要范围和主要对象;“到群众中去”,是将从群众那里获取的智慧转化为政策方针运用到群众当中,对症下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群众是方针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理论自身的结点。由上可见,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2.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往往根源于基层,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实现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赖于民心顺、民心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有赖于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群众问题解决不好会威胁到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最好途径是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确保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和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要就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正确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能够抓住群众矛盾的症结,更好地协调民众的利益关系,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规律,对症下药,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最终将社会矛盾控制在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的范围内,确保党的执政之基的稳定。

二、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思想认识层面不高

在农村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是践行好群众路线的前提。党与群众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党是群众的领导者,群众则是党的服务对象,因此‘群众路线’要求党同时领导并服务群众,而且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领导者通过‘群众路线’来服务群众。”①反观现实,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和群众关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党对群众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也浅薄地停留在了解、认识、意识层面,停留在讲得好、说得好的表面层次上,没有将群众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上升到信念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源动力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冷淡,深入群众的主动性不够,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不足,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不强。服务群众理念的缺失和淡薄,不能够保证将群众路线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实在的工作当中,这种没有上升到信念的认识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久性,使得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大打折扣。

2.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事关人心向背。影响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的主要有官僚主义作风、享乐主义做法和慵懒作风。首先,农村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官本位”的官为主体的思想导向,与服务群众的以群众为主体的理念相冲突,不仅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疏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官僚主义作风屡见不鲜,干部看重自己,高高在上,看轻群众,远离群众,支配群众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依旧存在,服务群众的认识不够深刻,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淡薄,等待群众主动反映问题几乎成常态。其次,“物本位”思想的外在体现鲜明。基层干部在工作当中唯利是图,乐己之乐,以满足自身物质追求为出发点“联系关心”部分群众,没有从义务的角度出发看待服务群众的工作责任,不是以全体群众的客观实际出发,缺少对所有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与感情的交流,嫌贫爱富,更愿意为有利可图的群众“服务”,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次,慵懒作风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进村不进社,进社不入户,入户不调查”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出于“躲避麻烦”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对群众生活状况和群众问题加以主观判断的情况时有发生。

3.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

群众工作重在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落实方面依旧存在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文件学习忙、工作应酬忙为借口,缺少调查研究;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自认熟悉当地群众的情况,不需要调查研究;纵使有调查,当中仍旧存在调查态度不严肃、调查行动不落实、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结果不真实、光调查不研究的现象,主观认识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唯心不唯物,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敢于担当是干部走好走实群众路线必备的品质。在谈到好干部的标准时就指出,“要将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②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标准之一,是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群众工作唯上不为实,持推诿态度,害怕压力、不敢较真,害怕责任、患得患失,害怕困难、避重就轻。再次,党的方针政策畅通下达到群众当中是解决相应群众问题的先行因素,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有效上传是完善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实现的是全部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特殊群众。但是,将党的政策向部分群众传达或者进行干部内部享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者歪曲报告群众情况屡见不鲜。

三、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的解决

1.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

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前提就是要有清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有坚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端正才能行为自觉。”③基层群众工作对干部过硬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容置疑,端正态度对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做实群众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要摆正对群众的态度。党的执政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广大群众赋予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替代的,“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任何执政资源代替不了群众工作。”④干部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要敬畏人民群众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无小事,要将群众的事情摆在首位,而不是将文山会海摆在群众工作的先头。其次,要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干部要主动服务群众,而不是干部被动等待群众反映问题。

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过程实现的,服务群众是责任,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群众路线最终的目的。干部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要有真正的人民公仆的意识和作为。再次,重视端正态度的作用。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享乐思想、官僚思想就会有所淡化,增进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为自己服务、为特殊群众服务的行径就会有所减少。因此,把握好思想态度的总开关、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的作用,不仅仅是态度改观,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作风转变。

2.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党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更是开展群众工作必需的重要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群众路线当中“从群众中来”的主要内涵,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走实群众路线的基础。

首先,调查研究要做到主观见之于客观。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⑤只有走近群众,经过调查才能具体真实地了解基层群众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调查研究做得到位不到位,关系到大小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最直接地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正确、准确地实现和维护,从根本上决定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调查研究要求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走进群众生活当中,走近群众的心理,才能够从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将群众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有利于准确快速找到群众问题的症结。正如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是“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⑥再次,调查研究还涉及作风问题。有没有走村进户,有没有嘘寒问暖,话有没有说到群众心坎里,事有没有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深刻体现干部的工作作风,是衡量干部有没有务实的标准之一。干部慵懒散,调查研究无从谈起,求真务实更是空中楼阁。为此,当好党的干部,做好人民的公仆,必须积极主动、勤跑勤问地做好调查研究。

“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基层干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群众工作当中,始终严肃遵循群众路线的要求,践行群众路线才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农村基层干部只有端正群众工作态度,将群众工作真正当做自己的责任,做到有担当敢于实事求是,有魄力敢于攻坚克难,才会推进群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局面;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反省自身的言行,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才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引文注释

①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1).

②大别松涛.提“五条标准”当成“好干部”自觉追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630/c241220-22022184.html.

③杨玉玲等.群众路线教育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123.

④何录春.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2(2).

调查工作思路篇7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201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索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力求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思想、有价值的调查研究成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二、调研重点

(一)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和“五翻番一突破三提升”目标实现,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基础设施改造、发展环境优化和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等方面课题的调查研究,提出符合政策导向、县域实际的建设性意见建议。

(二)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14年奋斗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和县政府1号文件分解下达各乡镇、各部门的任务开展调研。

(三)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动员会议的安排部署开展调研。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扎实安排。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政务调查研究作为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抓手,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出专门安排,要组建专题调研小组,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明确工作人员和完成时限,确保调研工作扎实有效。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调研小组要认真研究讨论,修改完善,经主要领导审核把关签字后上报县政府调研室,坚决杜绝敷衍了事、胡乱应付等问题,确保政务调研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深入开展。

调查工作思路篇8

抓住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排兵布阵,做好统筹协调,提高全流程、各环节工作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调查研究】党课辅导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安排我给大家做个党课辅导报告。我也一直思索,该选择什么样的一个主题呢?思来想去,最后确定围绕“调查研究”和同志们进行探讨、交流。在党的一中全会上,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座的都是县处级干部,都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我觉得,做好调查研究对我们定政策、做决策、抓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体会和感受。

一、调查研究的理论意义

调查研究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调查研究的实践方法、技术规范和理论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治党治国的重要法宝。毛泽东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写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坚实的主力军。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郑重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还写下了包括《寻乌调查》《才溪乡调查》《兴国调查》《调查工作》等诸多文献。要持之以恒地读经典调查研究文献,常读常新,从中获取理论经验。

丰富的调查研究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视角,既继承又原创地给予了调查研究更深刻的内涵、更全面的功能和更高层级的性质挖掘。

一是全面定位调查研究的性质功能。比如“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二是构建了完整的调查研究理论体系。比如:关于调查研究的效用,指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关于调查研究的目的,强调要“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关于调查研究的重点,总书记说,“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三是提出了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和作风要求。如“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坚持“求深”“求实”“求细”“求准”和“求效”等等。

四是有力地设计了调查研究制度保障。他强调调查研究的“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从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强有力的制度化、常规化保障。

二、调查研究的思想价值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在党的调查研究历史进程中,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要深刻认识调查研究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密钥,深入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基于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党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环节。

三是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佳途径。要不断对实际情况做深入系统的而不是敷衍了事、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尊重规律,遵循客观实际。

四是深入调查研究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思想作风,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将有助于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调查研究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不到位,导致群众利益受损、引发社会矛盾的事情屡见不鲜。

问题出在哪里?还是出在调查研究上。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虚晃一枪”,走一圈、看一下、听一遍、讲一通,下去就是为了出出镜、露露脸,坐在车上转,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浮皮潦草“看表演”的多,带着问题专题研究的少,蹲点研究的更少,直接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不会调研、不懂调研、不愿调研。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

调查研究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听实话、察实情、收实效,解决社会方方面面面临的现实问题。

进入新时代,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注重汲取党的调查研究历史经验,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靠着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出台了许多正确的大政方针,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部署,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三、调查研究的策略方法

多次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调查研究是正确制定决策、推动政策落实的重要方法。“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身体力行,把调查研究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方法。

一是高频次、全覆盖、极深入调研。亲临一线调研、跑遍工作范围是的高度自觉、工作习惯和铁定规矩。在正定、宁德、浙江、上海任职,他都做到了自己所提出的“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调研范围遍及全国,脚步遍及世界六大洲,内容涉及改革发展全方面。他曾说:“看,总比不看要好;多看,比少看要好。”

二是以调研开新局、破难题、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开创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对重于善于以调查研究来谋事成事,达到精准号脉、精准执政的最有力注解。比如在谋新开篇上,首次出京调研选择广东,向全世界宣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改革开放40周年再来广东,更充分向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旗帜必将举得更高更稳的信心。

在顶层谋划上,深入京津冀调研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雄安新区。在产生新思想上,赴福建、江苏调研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赴重庆调研提出新发展理念,考察长江沿线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在破解重大现实问题上,在浙江调研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次赴东北三省着力破解东北发展困局。

在推动重大工作落实上,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在加强党建上,赴河北、河南、浙江、安徽参加和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三是用调研带班子、察干部、树新风。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创造了以个人工作的“调研开局”带动省委常委班子“调研开路”的工作格局。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开会研究、作出批示,部署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总书记把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

闭幕后第三天就研究部署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驰而不息纠“四风”。也以自己轻车简从、减少陪同、作风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形成了“头雁效应”。调查研究还成为考察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一项重要标准,“在调查研究中还可以考核干部,实地了解干部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作风状况,发现人才,用好干部。”

四、调查研究是作风建设重要体现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的直观体现,也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都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研究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促进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持续好转。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久久为功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通过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锤炼初心使命、提高工作能力,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具体要做到“六到”。

一是身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要深入做好调查,就必须亲自去实践、了解真实情况,身临其境,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对老百姓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查,听真话、察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是眼到。百闻不如一见。下去搞调研,切忌听完就走,不要被基层干部牵着鼻子走,要深入到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去了解实情,看到问题记在心里。

三是耳到。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情况,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更要特别重视反面意见,要明白自己想听什么,要让耳朵灵敏起来,不听阿谀奉承的话,只听实话真话。

四是口到。在调研过程中放下架子,多问老百姓情况,向基层群众虚心请教,既要问好的事情,也要问不好的事情,学会与基层干部促膝长谈。

五是心到。在调查过程中,要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不能敷衍了事;要对掌握的实情进行客观思考,注重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静态与动态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六是手到。调查研究结束后,要分析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发现不清、不实、不准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调查,丰富详实调查资料,形成有建设性意见、有操作性措施的调查报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杜绝“拍脑袋”式决策,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剖麻雀,分析典型,从现场和一线中了解真实情况、发现真实问题,进而制定正确决策、提出有效方案。要加强政策执行和决策落实的调查研究,防止“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发生,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及时准确反馈政策执行和决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沟通协调和改革创新,让中央的大政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五、调查研究的实施路径

强调,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守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问题是人民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向导。调查研究最关键的,是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正视问题,追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第一要务。

党员干部要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着眼于落实党的精神,多到各种矛盾集中交织、违纪违法问题多发频发、政治生态堪忧的地方去解剖麻雀,透过形形色色的外在表象,敏锐捕捉经济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要在调查研究中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想尽一切办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现在新情况新任务很多,我们现在工作量大,干了很多原来没有干的事,还继续会有很多新的任务,新的领域拓展。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去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科学、精准、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是精准设计调研内容。要以更精准的调研内容设计,紧扣现实需要深入调研。如,针对发现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我在去年两轮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六月份,又带队深入全市各县区基层农村调研,梳理出问题清单,既对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又针对普遍性问题,研究制定下步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既明确了整改内容,也提出了量化要求,为基层进一步把党建工作抓实抓具体、落实落细落到位,明确了实现路径和具体方法。

二是深入细致开展调研。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没有准备的随机性调研,与人民交心、向群众请教、与基层交流,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革主观世界和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树立求真务实作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做到结论产生在扎实深入调查研究之后,以真正解决问题,用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调查研究的朴实作风带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清明。

三是科学归纳调研成果。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武器,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领导人、调研者、涉及部门各方面也都要积极推动调研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切实把正确、深度、实用的调研成果充分运用到解决问题、指导工作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