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统计分析8篇

时间:2023-11-26 15:33:27

经济统计分析

经济统计分析篇1

关键词:经济统计;应用

一、统计经济学的含义

统计的含义就是社会调查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数量信息、数字表现的问题都是统计学要探索的内容。经济统计学的探索最早发现在1665年,经济统计学主要利用于统计国民收入,如:英国利用收入、支出的复式核算对英国国民收入进行统计、预测。但在该利用形式上,核算内容以及外在的平衡缺乏成熟度。虽然经济统计在很长时间实践后,还建立了国民账户体系。而且,受相关因素的影响,还为经济统计学建立了一定结构。我国经济统计根据历史的演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以及实施后,传统的系统已经不能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相关的研究和存在的实践经验,我国在1992年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并在期间进行了施行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实践过程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学在社会中也得到了完善与发展[1]。因此,经济统计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主要的应用学科,它主要以数据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要对数据进行采集、生成以及传输,还要利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产生的经济现象,以及经济系统存在的复杂规律,并使之能够为经济建设与管理建设作出有利决策。

二、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下的应用状况

经济统计学在现代的经济建设中可以看到,经济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还缺少一定的深度,只是将其停留在表面。要使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性及合理性,相关工作者及研究者就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要促进经济统计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就要根据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解决。而且,要保证经济建设的有效发展,促进各个领域在实践中的完善,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学分析现实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将其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较高要求,而且,经济统计学在实践应用中也还不够深入,经济统计要促进有利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深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优质服务,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效果。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经济统计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也没有形成牢固的基础条件。但近几年,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努力,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经济统计学的相关研究者利用数学手段对其发展的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在实践发展中可以看出,经济统计是实践发展问题与经济问题解决的主要工具,不仅能对经济问题进行判断,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决策。

三、统计学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经济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发展的状态形式已经爆满,这种发展形式使经济研究过程面对较大困难[3]。因为数据是信息发展核心因素,主管医院中的工资统计也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因此,经济的建设问题就是对数据问题进行分析。在信息研究领域下,都是利用经济统计学来进行分析、处理的,并能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和实践工作提供服务。经济统计学不仅仅能应用在工资的数据统计领域,在其他发展领域同样适用,但并没有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各个环节都是利用数据作为基本的分析条件,所以,利用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一定的实践意义,也能够不断对经济发展进行有利探索。

四、经济统计应用的意义

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工资统计方面[4]。主要表现为几点内容。其一,经济统计是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能不断对数据进行探索、研究。特别是利用定性分析对经济进行研究期间,数据成为有利的支撑条件。其二,经济统计能够对数据进行总结、归纳,能够表现出数据之间的变化形式以及体现的多样化结果,所以,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利用,能够将一些偶然现象变为必然发展形势。其三,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能够促进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以及完善性,由于每个原理条件都具有相对的真理价值,只有利用一些验证条件才能促进真理条件的形成。所以,根据数据对经济进行验证,并促进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因此,促进经济建设,就要利用经济统计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五、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经济发展进行统计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基础,而统计学就是促进数据获取途径的核心,因此,在经济建设条件下,利用经济统计在工作中加以研究,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性发展,还能分析出精确的数据。

作者:许欢 单位:唐山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刘瑞妮.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

[2]洪钦佩.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6).

经济统计分析篇2

从质和量的结合上把握客观经济规律,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¹。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曾试图借助曲线图并运用算式来确定危机的主要规律º。在《资本论》里,马克思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再生产的规律、平均利润率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列宁曾强调黑格尔的如下思想:虽然学者在认识经验数上的功绩是伟大的,但是“更伟大得无比的功绩却是使经验的规定量消灭,把它们提高到量的规定的普遍形式,使得它们成为规律或度的环节”。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许多著作中,都充分运用了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质和量的结合上把握经济规律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研究经济规律作出了榜样。

是不是所有的规律都可以或有必要加以数量化、模型化呢?我认为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经济规律时,提出绝对规律和趋势规律。一般来讲,绝对规律(如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规律)。偏重于质的分析,抽象化程度较高,数量化困难大且必要性小;而趋势规律(如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则在质的分析的同时,尚有量的分析,抽象化程度较低,数量化和模型化既有必要且困难小些。

本文论述的经济统计规律,按其存在方式,属于趋势规律。它体现着质与量的不可离异性,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它广泛存在于各个经跻领域、经济环节之中,具体地发生着作用。因此,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经济统计规律,对四化建设是有很大意义的。

一、经济统计规律的提出及其表述

人类的经济活动异常复杂。它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大类现象:一类是必然现象,一类是偶然现象。两种现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为了认识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在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时,主要采取抽象法,舍去那些偶然的、无关紧要的因素,从必然现象中找到本质或规律。近年来,随着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推广和运用,人们对经济现象中的偶然因素有了新的分析工具,闪而在对各经济要素的必然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可以研究和描述各经济要素的偶然关系,研究随机因素的变化规律。这突出表现在对经济活动中积累的数据加以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的处理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认宝胞含有随机因素的经济要素相互之lbl联系及变动的规律—经济统计规律。所谓经济统计规律,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活动中按一定方式搜集到的大量数据,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得到的反映经济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经验规律。经济统计规律不是一般的统计规律,而首先是经济规律。离开一定的经济理论作指导,就没有经济统计规律。我们需要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揭示经济过程中各经济量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在经济分析中形式主义地滥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就不可能找到经济统计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在玩弄数字和公式游戏而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证明;它只能在过程的吝个要素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以后对过程绘图说明。”那种认为经济统计规律是经济中运用统计方法的直接结果的看法是肤浅的。经济统计规律是经济学、统计学和广义数学有机结合的产物,科学的经济理论是其最重要的内涵。其次,经济统计规律又是在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往往可以归结为经济量,表现为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包括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大量的经济量中,或从某一经济量多次出现的情况中,都可以发现其有规律的分布,体现出统计规律。例如,国民收人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问题,通过对三十年来有关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一般认为积累率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比较适宜。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有待深入研究,但这类问题正属于经济统计规律研究的范围,则是没有疑问的。再比如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收入分配的规律。波兰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在分析波兰职工收人的统计资料中发现,职工个人收入服从正态分布。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收入分配规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收人服从帕累托曲线。帕累托是本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根据若干国家个人收人的统计资料,编制出累积的次数分布表。设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表示收入,Y轴表示人数,则收入分布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呈双曲线,其方程式为:其中。是最低收入。值为收入分酉己不等的量度,、和嘟是确定的正参数。此双曲线称为帕累托曲线,•此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再被验证。兰格认为,帕累托曲线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只适用于个人收入来白地产和资本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个人收人分配是不同类社会集团的分配,而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收入分配是同类社会集团的分配。经济统计规律一般可用经济数学模型来表示。这是因为:(1)数学模型(公式)为经济统计规律提供了简洁的形式化语言;(2)数学模型(公式)为经济统计规律提供了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3)数学模型(公式)为在各种经济规律之间进行推理和变换提供了方便。达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量和关系推求未知的量和关系时,具有逻辑上的可靠性。运用数学语言,展开数学推导、演算、分析,有助于揭示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理论分析的抽象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统计规律之所以能被数量化、模型化,就在于规律与模型之间有相同的结构。模型结构必须具备三个特征:(1)它是现实世界一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3)它表明这些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特征也正是每一个经济统计规律所必备的。这是经济统计规律可以被拟化的一个原因。如果从哲学角度来分析,经济统计规律之所以能被数量化、模型化,就在于它不是无法捉摸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存的联系,一种过程,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通过一定的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出来的,不仅以质、而且以量实存于时空之中。经济统计规律主要借助随机模型中的统计模型来表述。随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式为:f二f(又、脚。一石其中亨是因变量,是所需研究的各种指标Y,,YZ,,”,Y。的集合;X是预先确定的自变量,为xl、x:…、xn的集合;B是待定的参数b,、b:、•“、bn的集合;U是随机因素,它是各种复杂的随机因素u,、u:、…、u。的集合。

最后,应该指出,不能认为随机型统计模型都可称为经济统计规律。我们所指的经济统计规律,是有助于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的那些统计模型(或曲线),尤其是有助于揭示重大的经济活动领域中经济现象的本质的那些统计模型。

二、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

经济统计规律既具有一般规律的基本属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近似性。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是基本确定性下的不确定性,是基本趋势已定情况下的波动性。所谓基本确定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具有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们不能改变这种趋势,因此,规律中各个要素的相关关系具有基本确定性的一面。所谓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关系,往往带有随机因素,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规律具有一个波动的幅度,是以近似值、平均数存在的。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的规律,当作一种起统治作用的趋势,也总是按一种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不断变动的,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来发生作用。”¹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经济规律以一种近似方式存在和发生作用,完全适用或包括经济统计规律。

经济统计规律呈现出的近似性,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自然规律客观性的客观性。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归根到底,在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物质以及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经济统计规律以近似性形式出现的客观性,归根到底,在于经济统计规律赖以产生的基础—实践这种物质的客观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现实的物质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外部物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实践作为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与认识相统一,但作为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又与认识相对立。实践具有目的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它是主体、客体、物质手段溶为一体的物质活动。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形式。经济现象之间的变化、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斗争不可分割。经济统计规律离开人类实践活动就不复存在了。实践既然是经济统计规律赖以产生、存在的物质,那么它的特性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统计规律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实践的主体对经济统计规律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考察实践的时候,是以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外部现实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的。经济统计规律揭示了实践主体有意识的活动与其活动产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素。这个联系是客观的,因为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而是受所有人意志的合力作用产生的;这些人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归根到底是受物质条件—主要是受人们无法自由选择的既成的生产力条件—制约和决定的。正因为如此,这个联系具有必然性,它成为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计划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这个联系又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互相联系的因素之间的变化不是完全成比例的,不是一一对应的,许多人的意志合成为总的力不是瞬间完成的,既成的生产力对每个人的制约情况又复杂到无法一一描述,自变量变化引起因变量变化要经过动荡、起伏、曲折的过程,这就使得统计量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无法消除的偶然因素,‘也就导致经济统计规律产生了不同于确定性函数关系的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

(二)实践的客体对经济统计规律的影响。所谓实践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现实对象,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经济统计规律产生了基本的确定性和程度有别的不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确定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随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随一定经济条件的消失而失去效力。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必然产生相应的经挤统计规律,因而使得经济统计规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具有确定关系。所谓木确定性,是指由于经挤条件以动态存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经济条件本身在不断发生着量变,因而使得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经济统计规律有了多种形式,虽然这些形式是很接近的。另外,’同质经济条件的非本质差别也会影响经济统计规律。经济统计规律中一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各种因时因地而异的客观因素(包括随机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同类经济统计规律的差异性,即经济统计规律的不确定性。

还应指出,经济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也有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经济规律组成为一个体系。各个经济规律在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有主有次,有深有浅,时间上有长有短。经济统计规律作为抽象化程度比较低的规律,受到抽象化程度较高或很高的一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经济统计规律就更明显地表现出近似性的特点。

恩格斯在给康.施米特的信中,就曾批评施米特在利润率问题上的看法绝对化,指出由于经济规律的相互作用,经济规律表现为近似值、平均数,是一种倾向。

我们提出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可能有人误把它当作认识和表述规律时难免出现的局限性,即自觉不自觉地从认识论角度理解近似性;而不认为近似性是规律本身存在方式的特性,即不是从本体论角度理解近似性。从认识论角度谈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实际上是指随机性经济数学模型在反映、表述现实时的近似性。我们不应该把这种认识论上的近似性与本文强调的经济统计规律本身存在的近似性混为一谈。

三、利用经济统计规律为四化建设服务

要想利用经济统计规律,必须认识经济统计规律,怎样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统计规律呢?首先,•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已经揭示出来的科学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去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经济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运动;经济因素也是复杂的,它包括了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自然的因素和社会、历史的因素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开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离开了社会主义一般经济规律的指导,就不能够正确地分析、处理各种经济量的关系,就不能认识经济统计规律,也就不能为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具体的量的变化规律的依据。那种认为经济统计规律只需要经验,不需要科学规律指导的想法是错误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某些成果。

其次,我们要在总结三十年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当前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经济统计规律。从一定意义来说,我国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反映在大量的经济数据中。我们应当按照当前经济研究的需要,对三十年的经济数据加以科学分析,找出具体的经济量运动的规律,认识存在于各经济领域、经济环节的经济统计规律。例如,国家现在每年负担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其它物价补贴已达三百二十亿元,财政压力很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价格补贴的合理数量界限。为此,我们就要分析解放以来我国有关价格补贴的各类数据,找出各类经济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得到若干具体的经济统计规律,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当然,,还应指出,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起几落,且统计工作一直很落后,因此,在对有关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还必须对数据的可靠性程度进行分析。不仅要进行量的分析,还必须进行质的分析。

经济统计规律的利用机制具有与一般经济规律利用机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随机性经济数学模型,是经济统计规律理论研究和实际利用的中间环节。所谓实际利用,就是利用根据大量经济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求出的答案。这个答案表现为具体的数量。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经过科学抽象,进行一系列简化,提炼出合适的数学模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首先,要依据有关的科学理论确定几个基本量,以反映被处理对象的基本规定性。其次,要从抓主要矛盾入手,建立最基本的公式;然后,逐步加人必要的次要因素,逐次修正基本关系式。经过第一级近似,第二级近似,第三级近似•”…,使研究和计算结果逐步逼近实际情况。再次,要对有关量进行适当简化,以形成待解的数学问题。简化应使数学模式能上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

(二)经济统计规律利用机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得更为突出。这表现在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选择和控制上。一般经济规律具有确定性,其表现形式具有唯一性。人们或者违反经济规律,或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至于人们在办事的时候对经济规律符合到什么程度,就不可能涉及了。经济统计规律具有近似性,它所揭示的经济联系不是一个,而是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类;它作为一种有幅度变化的客观趋势,以错综复杂的近似状态存在,因而它本身提供了人们活动选择的基础。比如,当我们在计划规律的指导下,运用统计资料,通过数学方法找出借用数学模型表示的具体的经济统计规律时,它可以产生近似程度不同的多种方案供我们选择。这种选择的基础或合理性,正在于经济统计规律的基本确定性下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非唯一性)。

经济统计规律涉及到在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经济过程的控制问题。我们知道,人们所预期的目标与人们所采取的手段之间,存在一种规律性的联系。人们按这种规律去行动,就可以使经济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其结果表现出人们控制经济过程;反之,人们不按这种规律行动,就不能使经济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其结果表现为人们未能控制经济过程。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表现为改变或创造经济条件,使某一经济规律的作用或几个经济规律的共同作用发生变化,以此决定经济的发展过程。这里,人们对经济过程的控栩,‘只能体现在改变经济条件上。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在生产方式这个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或在各种经济条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对经济过程是否无力控制呢?不然。根据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人们可以在经济统计规律所允许的限度内,作出各种计划、决策,以控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一方面承认经济活动具有基本确定性,即必然性的特点,因而经济发展趋势是有方向的,可以预测的;另一方面,又承认经济活动中多种随机因素(主观的、客观的)造成了经济统计规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规律有一定的存在范围,有合理的波动幅度,因而为人的主观努力提供了活动余地,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上实现控制(有限度控制)的作用。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多个可行方案的选择上,表现在实行某种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地根姆新情况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变动上。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控制过程的可行性、合理性正基于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

经济统计分析篇3

关健词:安全生产;经济指标;定量管理;安全效率指标;安全产出指标;安全投入指标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126-03

安全经济指标是反映安全经济规律和状况的重要分析方法。安全经济指标有安全投入指标、安全产出指标和安全效益指标等。

一、安全经济指标体系结构

(一) 安全经济指标体系的含义

安全经济系统是一复杂的系统,用统计的手段是认识安全经济系统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事故伤亡、事故损失、安全投入及消耗等数量状况的统计,可以为研究和分析安全问题,为认识事故发生规律提供客观基础的数据,从而为安全活动(安全经济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等)的合理、科学决策提供可行的保证。

安全经济统计的基础要求确立或定义安全经济的指标。安全经济指标体系是由各种与安全因素相关的经济特征指标构成,它必须是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安全的任务、安全的状态、安全的效果等许多安全经济质量和数量特征的指标总和;它们应能对安全活动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规定,并且包含有反映安全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二) 建立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安全经济指标必须符合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

(2)安全经济指标必须符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3)安全经济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容安全经济系统的宏观特征(反映地区、行业、部门以至全国的综合安全经济特性),又能反映安全经济的微观特性(企业、项目的安全经济特性)。

(4)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安全经济效益的特征。

(5)安全经济指标体系就是社会、国家和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6)安全经济指标体系的结构应从安全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出发,指标的性质应反映安全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7)安全经济指标应既适应于计划,也适用于统计,即安全指标体系既包括计划指标体系,也包括统计指标体系。

(三) 安全经济指标的内容

第一,安全经济的绝对指标。包括;(1)投入方面:主动投入一一安措费、劳保用品费、保健费、安全奖等;被动投入一一职业病诊治费、赔偿费、事故处理费、维修费等;(2)后果及效果方面:负效果――经济损失量、工日损失量、环境污染量、伤亡数等;正效果一一生产增值、利税增值、损失(含经济和工日等)减少量、污染减少量、伤亡减少量等。

第二,安全经济的相对指标。安全经济的相对指标是相对于某种背景来考察安全经济绝对指标的特征量,往往更具实用可比性和客观性。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来相对指标来分析和说明问题。安全经济的相对指标主要以如下背景来相对地考察问题:职工规模、产量、产值、利税等。安全效益常常用相对指标来反映。从时间相关特性来考察,安全经济指标还可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特别是由于安全活动效果的滞后性、延时性等特征,往往需要用动态指标才能准确反映安全经济规律。

二、安全经济指标数学模型

为了系统地研究安全的经济效益及期规律,科学地评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建立一批反映安全经济效益的指标,以反映安全经济的各个方面和事故发展的全过程。

安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是由各种与安全因素相关的经济特征指标构成的,它是一系列反映安全任务、安全状态、安全效果等许多安全经济质量和的指标总和;它们对安全活动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规定,并且包含有反映安全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

(一) 安全投入指标

安全投入产出指标是一系列反映安全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通过这一系列指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全投入与安全产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安全投入是指一国或一企业用于安全有关的费用总和,安全投入包括安全措施经费投入、个人防护用品投入、职业病预防费用等。具体有以下一些指标能反映安全投入。

安技人员配备率:指安全专职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反映活劳动的消耗,可用于考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安技人员配备情况。

安全投资合格率:指安全投资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单位(企业)数所占的比例,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合理水平,用于考察地区或行业等宏观安全投入状况。

国民生产总值安措投资指数:指安措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安措投资的水平,是国家或企业负担安全之一。则国民生产总值安措投资指数=安措投资/国民生产总值(%)

安全投资增长率:指后一时期安全投资的增量与前一时期安措投资量的比值,反映安措投资的增减变化状况。

人均安全措施费:指每一职工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年)的安措投资量,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人均安措负担或消耗量。

人均劳动防护用品费:指每一职工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年)的人均劳动防护用品费,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人年均劳动用品费负担或消耗量。

人均职业病诊治费:指每一职工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年)的人均职业病诊治费,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人年均职业病诊治的负担或消耗量。

万元产值安全成本含量:表明每创造一万元产值需要花费的安全成本。

安全资金投入;指的是一国(或一企业)投入在安全上的资本要素,计算时可采用固定资产原值(或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计算。

安全劳动量投入:指的是一国(或一企业)在安全上投入的活劳动总和,计算时可采用安全投入的总工时或总职工人数计算。

(二) 安全效率指标

安全效率是反映安全投入效果特征的指标,包括:隐患整改率:指通过安全投入已得到整改和已消除的危险源数目所占的比例。

伤亡达标率:是通过安全生产投入使伤亡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的单位数的比例。

环境污染达标率:指通过安全投入使环境污染水平符合有关规定的单位数的比例。

损失直接比:指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倍比系数。

(三) 安全产出指标

根据安全原理的分析,安全的产出一是直接的增长产出,即指一国或一企业通过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成果或效益;二是减损,是指安全的减轻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功能,由于事故减少,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损害和物质财产损失得以减少。

安全产出指标包括如下两点:

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安人投入和由于此项投入而带来的产出之比,即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安全投入/安全产出,根据考察的范围不同,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最常的有全国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行业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等。

安全投入效果系数:表示为了获得Qj的产出需要在第 j类别安全生产上的投入。

(四) 安全效益指标

安全效益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安全投入与其所取得的有用的成果之间的比较。毫无疑问,安全生产能带来效益(包括是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但是安全生产的效益到底有多少,却缺乏定量的计算依据。安全效益指标是一系列反映安全生产效益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定性、定量地考核国家或企业的安全生产效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安全效益术语及指标。

安全经济效益:指通过安全投资实现的安全条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保障技术、环境及人员的能力的功能,并提高其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的利益。

安全的非经济效益:指安全的社会效益,它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企业或集体生产的稳定,对家庭或个人的幸福所起的积极作用。

安全增值效益:指安全对生产力要素的保障,维护与促进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使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效益、效率的增值。

安全边际效益:安全边际效益指当安全投入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总安全效益的增加量。

安全经济贡献率:指安全生产对社会、国家经济成果的贡献率。

事故伤亡减少率:指后一时期事故伤亡养活量与前一时期事故伤亡量和比值,反映事故损失的增减少变化状况。

安全成本下降率:指后一时期安全成本的降低量与前一时期安全成本量的比值,能反映安全成本下降变化状况。

安全项目投资回收期:指一项安全工程投入的劳动消耗与项目年有用效果之比,反映安全项目投资的回收期限。

安全项目投资收益率:指安全工程项目年有用效果与劳动消耗之比。

上面给出的安全经济指标,仅是基本而有意义的部分。一方面不同的指标组合还会产生新的指标;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问题的论或评价,将会要求一些更为综合或复杂的指标。因此上述给出的安全经济指标仅是基础性的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根据特殊需要设计和定义客观的具体指标。

三、事故经济损失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

在安全经济学的研究中,事故经济损失的计算或评估是重要的内容。评估事故和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分析安全效益、指导安全定量决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了对事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后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首先要解决事故经济损失的计算问题。

经济统计分析篇4

随着国际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脚步开始迟缓,并且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经济泡沫出现、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瓶颈出现等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走向进行回顾,总结规律,并且对2012年的中国经济趋势进行预测。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经济统计分析篇5

【关键词】传统会计循环经济会计比较分析

一、引言

与传统经济的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理论研究、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人们对循环经济的需求在增加,人们提高对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视,加强对会计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对循环经济分析研究之前,则需要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的区别有更加细致的理解[1]。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概述

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循环经济思想在美国开始萌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理念开始迅速发展。然而,不仅受到水平机制的影响,更会受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起步相对比较晚,之后于2003年,我国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宣扬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会计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后我国于2006年便开始出台相关的研究的报告,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实质性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奠定循环经济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进步,在社会生产方面存在较大的危机,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由于企业需要采用循环经济,促使循环经济会计的出现。由于传统的会计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无法确保计量与处置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不能够准确地对企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资源信息进行准确地核实与披露,由此便出现循环经济会计。大量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会计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且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三、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比

(一)本质比较

基于传统会计理念下,视会计为一种较为重要的工具,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好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然而,与传统经济存在较大不同,循环经济会计将以下几点重要内容纳入至管理单位之中。分别是:自然资源、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等,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2]。

(二)目标比较

传统会计着力于记录好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为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更为准确与全面的参考依据,循环经济会计工作同样具有上述几点重要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基本工作目标。此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间和谐的发展的相关的信息,都会由循环经济会计向政府反映,此外,循环经济会还需要仔细地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回收的废弃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对象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所包含的工作对象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资金与资金运动,以货币衡量的方式体现出来。然而,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充分地考虑资金与资金运动,更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如:所回收的废弃物数量与效率、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

(四)比较基本假设

首先,需要比较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主体。其中,传统会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例如:首先,所特定的企业;其次,在会计报告中指出的主体。然而,循环经济的会计主体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如: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以及破坏周围自然环境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其次,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比较。通常情况下,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在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别,两者都需要充分地考虑会计分析以及持续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为永久性经营企业;最后,货币的计量,传统会计会以货币为基本的核算单位,而循环经济会计则需要评估以下几点重要内容,如:植被破坏水体资源等,然而,其无法使用货币形式对其进行开展核算工作,这就要求复合计量方式的使用[3]。

(五)原则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应当保障会计确认以及计量的准确性,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应坚持以下几点重要原则开展会计工作,如: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然而,在上述几点原则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还添加生活环境保护,以及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重要原则。总而言之,循环会计理论在具有传统会计理论内容基础上,在本质、对象、基本假设等基本原则基础上,添加一定的内容,进而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具体进行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的过程,则需要充分地考虑两者间存在的不同。

四、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措施

(一)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理论

1.开展学术交流会。

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应用自身具有的自然资源,召开循环经济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的会计内容内外环境、框架以及必要性展开讨论与研究。

2.出版相关的专著。

会计学界与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可以成立进行出版的资助基金。在循环经济理论通过专家学者的审批之后,则可以对会计学术专著提供出版的资助,促使整个会计学界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的发展。

3.加强试点运行的研究。

首先;会计学会在指导下,构建一个试点运行的评估小组,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此外,需要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强化实践研究

1.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企业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循环经济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相关的理论技能与操作等方面内容,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2.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相关的基本法律,给予循环经济工作更多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完善基本法律构架与法规体系,进而约束循环经济会计的各方面,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施行的平稳性提供重要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会计,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与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更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可以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不同,在企业的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剑波.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5,14:45.

[2]陈伟.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4:188.

经济统计分析篇6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上,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出了更多挑战。面对新的情况,如何从统计学知识体系来渗透经济分析方法,并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问题来探讨其发展趋向,对于提升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关键问题

从概念上来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统计知识为核心,围绕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也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以计划经济为主时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利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来完成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和平衡。同时,借助于政府统计系统,从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中,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改进下一阶段计划经济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对于统筹兼顾、优化管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我国统计学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概况的讲,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来展开,如利用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从各个核心部门、核心指标、核心统计体系中来分析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借鉴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同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方法,逐步实现了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比性,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

一、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主要依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经济循环理论下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标准、统计分类等内容。宏观经济统计,从概念上理解为从宏观上来探讨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统计范围来看,主要从经济活动中来获取统计数据,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类统计部门设计的用于统计实际数量的调查资料。统计学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各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样本总量的推断;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内容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关联统计法、变化率统计法、总量统计法、结构统计法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和地位更趋重要。概括来讲,经济统计分析从统计方式、统计数据上来全面认识经济获得,并从有效分析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及搜集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相类似,在现代经济统计中,增加了软统计内容,如抽样问卷、心理量表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实证经济分析来处理统计结果。从概念上来看,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的经济活动较多,不仅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内容,还有其他与国民经济管理相关的统计分析。微观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从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中,来构建统计分析模型,并从统计分析变量或指标中探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研究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三项内容,对于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象,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等建立均衡统计分析,从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中来构建各项统计指标,如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统计分析、消费-投资需求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结构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统计分析。如创新型国家经济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主要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等层次化统计数据基础上来开发,围绕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统计方法创新。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归结为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专题型或问题型统计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中,围绕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中来搜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并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表现上来剖析主要问题和成功之处;对于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对执行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从存在问题中来提出应对建议。如国家统计局和各下属统计单位,每年要对上一年度的统计工作进行汇报,以经济分析白皮书形式进行综合。制度化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能够从社会生产、市场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场化、国际收支等多方面进行呈现,既有动态指标,也有近期、中长期发展趋向分析。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主要是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从经济问题中来展开针对性调查统计分析。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专题具有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调查方法来实现对专题问题的全面分析,如抽样调查、软实力调查、问卷调查等的综合使用;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用网络化平台技术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数据质量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问题,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方法,也有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有基于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总的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统计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中动态经济分析、静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经济学问题,能够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体现目标、过程、方法、绩效、因素等统计描述信息,改善统计分析的应用实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对于不同经济变量体系的描述,根据经济运行过程及数量特征,从所选定的指标变量上来进行估计,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应用,从构建基本逻辑架构中来分析客观存在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中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动态性,需要从经济分析的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中,运用分层回归、分位回归以及协整分析方法来转换,以促进对各项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同样道理,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对大量微观性数据,如何发挥统计变量测度及过程变量特征分析优势?实践中常用统计系统描述方法,将系统分类及归纳至分位、分层、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从探索各关系变量及因素之间关系上来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中,对于各类模拟系统方法的运用,主要从各因素的顺序识别和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上来实现动态过程的科学推断,提升核心主体的统计分析精度。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趋向研究

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来看,当前社会环境下面对更多挑战,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决策导向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来挖掘科学的信息资源,来优化和辅助市场化竞争、产业竞争及区域、国际间的竞争需要。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对于海量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将席卷商业界、学术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细化测量行为研究,从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来拓宽延伸,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从协同政府、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来完善社会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从中长期发展政策分析中来进行科学谋划和实施。对于统计信息平台中的活动、业务、行政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要按照统计数据的统一化要求进行科学转换,增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决策科学化能力;三是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统计分析工作,围绕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从国家科技政策制订,到各项经济统计工作的实施,都应扎实推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和驱动地位;四是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模型,围绕我国全面转型过渡期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料,从构建“三高一低”产业结构高端化统计目标入手,加大对信息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及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进程转移;五是注重金融统计分析,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设金融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发挥统计手段来全面跟踪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服务环境,挖掘金融数据,加大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依托大数据时代数据集中化平台,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合作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大数据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01).

[2]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

经济统计分析篇7

关键词:基本问题;统计分析;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实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作者:张勇 单位:太原市迎泽区社会经济调查队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经济统计分析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