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用风险的管理8篇

时间:2023-11-29 17:23:37

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1

Credit Metrics模型主要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信用等级转换矩阵和违约贷款的挽回率等来计算个别贷款或者贷款组合的 值。 是直接给出了在给定概率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或者贷款在下一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Credit Metrics模型确定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债务人信用等级转换的概率和债务人下一阶段出现不同信用等级的概率,计算在每个可能信用等级下贷款的折现价值,并以此来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贷款的 值,该 值就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债权人可能面对的最大损失。 值力图反映出:银行个别贷款或贷款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拖欠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同时根据马尔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存在资产组合的有效前沿,在这个有效前沿上的每个点都意味着在给定风险下收益最大,或在给定收益下风险最小。商业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达到银行风险―――收益的最优化,将银行资产进行有效配置,利用地区、行业、产品、客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风险分散,并可通过调整资产组合向资产组合有效前沿靠拢,在银行自有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收益最大。国际银行业日益重视银行资产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银行风险中的作用,利用分散化原则限制贷款的过度集中于某一地区、行业和客户,以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在组合的基础上对单个资产的风险贡献进行量化,从而合理地定价或调整资产组合,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1.法的原理

1.1风险度量原理及缺陷

VaR(Value at Risk)作为一种市场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工具最初是由J.P.摩根公司提出的,译为“在险价值”或“风险价值”,表述为“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的最坏的预期损失”,即在一定的持有期(如一天、一周、一年)和一定的置信度内, 由于市场的负面波动而导致金融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

VaR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Prob(P>VaR)=1-α (1)

其中P为金融工具或投资组合在持有期t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α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即可能的损失上限。例如, 持有某个投资组合一天, Pr ob (ΔP > 10) = 5 % ,其含义是: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该组合只有5 %的概率,在一个交易日的持有期限里损失超过10 美元。

但是当投资组合收益的分布不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时, 投资组合优化中使用VaR来度量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VaR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因为它不满足次可加性,这就意味着用VaR来度量风险,资产组合的风险不一定小于各资产风险的和,这与风险分散化的市场现象相违背;VaR不一定满足凸性,故在 风险控制下对证券组合进行优化时,可能存在多个局部极值,对整体优化在数学上难以实现,这是将 模型用于投资组合研究时的主要障碍;VaR只依赖于单一的损失函数的分位点,虽能以较大概率保证损失不超过之,但不能表明损失一旦超过 这种极端情况发生时的潜在损失的大小(尤其是在肥尾时)。

为了克服VaR的不足,2000年国外学者又出了CVaR(条件风险值)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2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风险 管理

一、出口信用保险简介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探索,在保证企业安全收汇、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增长35.8%,支持出口2936.5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3%,大幅高于10%的国际平均水平;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9.7%;全年支持企业获得融资4251亿元,增长62.0%;帮助企业追回欠款4.0亿美元;向企业和银行支付赔款11.8亿美元。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价值体现

1. 保收汇——借助风险转嫁,确保收汇安全

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在收汇风险发生时,可以将收汇风险转嫁给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及时有效地弥补出口企业可能遭遇到的财务损失,为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保驾护航。2009年已决赔款1.9亿美元;2010年已决赔款2.4亿美元;2011年已决赔款3.3亿美元,同比增长37.5%;2012年已决赔款11.8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一种保障在防范企业收汇风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抢订单——把握贸易机会,扩大业务规模

借助出口信用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企业在应对新市场、新客户的开发时,可以辅以灵活的结算方式,谈判能力更强,更有助于抢抓优质订单;对于老客户,可以给予支付方式的便利,稳定客源、争取更多的订单,同时巩固双方合作关系;当新产品上市,客户往往比较谨慎,不愿意提前预付购买产品,出口企业可利用赊销的方式,让客户先试用,达到客户的较高满意度。从这些方面讲,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增强企业的价格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营业额,使出口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有效防范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风险。

3. 利融资——提升信用等级,便利银行融资

与传统方式下的融资相比,信保融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授信额度获得放大。由于源自海外进口商的风险分担给了中国信用保险公司,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相应给出口企业提高授信额度或增加直接融资;二是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无需提供抵押、质押或担保,从而节约了融资成本;三是规避汇率风险。在该融资业务项下,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当货币还避免汇率风险;四是支持多种付款方式下的融资。包括D/P、D/A、O/A或L/C等为结算方式,付款期限通常不超过180天的出口业务。

4.助发展——强化信用管理,实现持续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利用其特有的资信评估、机构网络和专业能力,将出口信用保险各项服务有机嵌入企业出口所需的市场评估、客户调查、合同签订、收汇跟踪、商账追收等各个环节,有效的帮助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争取优质客户。同时,通过便利的融资来减少财务部门的呆坏账,增加现金流量。客户资信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双管齐下,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图1清晰表明了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见右侧图1)

三、出口信用保险项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上,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窄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窄,一些高风险、政府管制多的地区不在承保范围内,如针对石油机械产品出口的古巴、伊朗、伊拉克、苏丹、叙利亚等国不在承保范围内,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国,虽然承保但限额批复难度大、数额低。而这些国家是世界产油大国,是出口企业力争的客户来源国,出口信用保险不能发挥其保障功能。

图1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2.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过高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基本上在0.8%-1.0%之间,对东欧、南美、非洲等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平均费率高达2%[1]。过高的保费,超过了中小出口企业的承保能力。

3.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方式单一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采用了“统保”的方式。从承保人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定使承保面扩大,有利于分散风险。但从出口商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中小企业,过高的保额和费率,抑制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4.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普遍存在着重视和运用程度不够的问题。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投保程序、费用水平、追偿程序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不能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防范机制。

四、出口信用保险项下风险管理的对策

1.积极承保,进一步拓宽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领域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承保政策,同时充实出口信用保险市场风险基金,以此来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高风险国家和买家的承保能力。充实风险基金有效方式有:每年从出口信用保险创汇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在当前外汇储备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取出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持;引入国内外商业保险公司,与中外银行合作,经营一些具备商业化条件的险种[2]。

2. 引入竞争机制,适度降低投保费用

借鉴英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私有化和法国出口信用保险“双轨制”等国际先进经验,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率先实行商业化,打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独家非商业化经营模式,变垄断价格为市场主导价格,适度降低投保费用,使出口企业有更多的选择。

3. 积极促进险种创新,提高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灵活性

中国信保公司应积极进行险种创新,制定出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新险种,改变单一“统保”的承保模式。在出口信用保险中引入商业化市场竞争,是促进险种创新的有力途径。

4. 与当地政府结合,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

与当地政府结合,通过演讲会、推荐会等形式,把出口信用保险理念、风险防范机制、操作流程及政府给予投保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送达到企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使我国外贸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3

一、全面认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金融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一系列与信息科技有关的风险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以日均量估算,“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际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声誉损失令人痛心。再例如,2007年1月1日,北京工行所有网点系统瘫痪90分钟,2007年5月23日,工行网站出现故障120分钟后恢复,8月15日,工行网银及客服电话大面积故障及拥塞约8个小时。这几起银行业的信息科技事故表明,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

4.建立IT审计的长效机制。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4

[关键词] VaR方法 信用计量模型 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的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贷付款协议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很多业务活动如贷款、贴现、透支中都广泛存在,但最主要、最经常的是存在于信贷业务中。进入21世纪,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变得更为容易,这导致银行信贷越来越集中的面对高风险的客户-中小企业。因此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监控也显得格外重要。借鉴国际经验,将风险定量分析的VAR方法应用于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以降低不良贷款率,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当务之急。

一、VaR度量风险的含义

1.VaR的含义

VaR作为一种市场风险测量和管理的新工具,是由J.P摩根银行最早在1994年提出 。VaR的含义是“处于风险中的价值”,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条件下,在一定概率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上述定义可表示为:Prob(P≤VAR))= α(0

2.VaR的计算

假设: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为每股50美元,每天价值变动的标准差σ为10美元,在99%的置信水平下要计算日VAR(股票价值遭受的最大损失额)。假设市价变动函数呈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函数的特点,可知第二天,股票价格有1%的概率超过73.3美元(50美元+2.33σ),也有1%的可能性会低于26.7美元(50美元-23.3σ)。也就是说,该股票持有人价值损失少于23.3美元(50-26.7)的概率为99%,即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该股票的风险价值为VAR=2.33σ=23.3。从此例可以看出,计算VAR的关键在于两个因素,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P)以及其市场价值的波动性或者标准差(σ)。

显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不可交易的贷款,会存在一些难度,原因在于:第一,市场价值(P)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因为大多数贷款并不交易。第二,因为P是不可交易的因此没有时间序列数据来计算σ(即P的波动性)。第三,上例中假设可流通金融工具市价变动函数呈正态分布,但对于贷款价值来说不尽合理。由于银行是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其业务特性-收益有限而损失无限(收益最多是利息收入,而损失的有可能是全部本金)决定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贷款价值的分布明显呈偏态分布。计算贷款的VAR值应考虑其服从于偏态分布。

二、Credit Metrics 模型量化信用风险的有益借鉴

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Metrics)是1997年由J.P摩根银行和其他发起人(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共同创建的将VAR方法运用到不可交易资产的价值评估和风险衡量的一种方法。如前所提,由于贷款不能公开交易,所以我们既不能观察到P,也不能观察到σ。然而Credit Metrics却提出,利用可得到的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下一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值和收益率就可能为任何非交易性贷款计算出一组假想的P和σ,并随之计算出一项贷款的信用VAR,基本步骤包括三步:

1.确定贷款信用级别变化概率

信用级别变化概率是评价贷款质量变化的工具,也就是同一贷款在一年后的质量等级发生不同变化的概率,通常用信用级别变化矩阵来表示。对于贷款组合而言,信用级别变化概率取决于组合内不同贷款同时发生信用级别变化的概率。

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两点:一是利用与借款人信用相同的公开交易债券的信用状况代替不可交易贷款的信用;二是利用与贷款企业同等级的债券的历史变化计算贷款评级转移矩阵[5]。以本金为100万,年利率为6%的5年期固定利率的贷款为例,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是BBB。表1是借款人一年后的等级变化概率。

资料来源:J.P摩根银行信用计量资料,1997年4月2日。

2.确定贷款的现值。

单个贷款的市场现值,等于资产全部现金流在该时点的折现值PV:

其中,A是本金,D是利息,ri是预期无风险利率,它可以通过现行国债收益曲线计算得出。si表示某一信用等级i年期贷款的年信用风险溢酬,它可以通过公司债券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曲线计算得出。贷款组合的市场价值是其内部各单个贷款的市场价值的算术和。

表2列出了本金为100万,年利率为6%的5年期固定利率的贷款在一年以后贷款等级迁移时贷款的市场价格。

资料来源:J.P摩根银行信用计量资料,1997年4月。

3.计算标准差σ和VAR值

根据上述计算原理,拟合贷款(组合)的价值分布,可以计算单个贷款在下一年度的均值和方差。

其中,S为信用等级级数,Pi为i信用等级出现的概率,μi为i信用等级下贷款的价值。然后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可直接求出在正态分布下该贷款的VAR值,即最大可能损失额。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贷款价值服从偏态分布,还应采用线性插值法对其进行调整。

资料来源:J.P摩根银行信用计量资料,1997年4月。

计算结果表明,在贷款价值为偏态分布的假设条件下,该笔贷款有5%的可能性在第二年的损失超过6.38万元,换句话说,该笔贷款有95%的可能性在第二年的损失不会超过6.38万元。因此,通过计算贷款的VAR值,银行可以对该笔贷款的风险状况有了明确了解,从而根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贷款的决策。此外,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100万元贷款需要最低资本是8万元,而在95%的置信水平下,若贷款价值服从偏态分布,需配备资本额6.38万元。与8%资本充足标准相比,贷款的VAR值考虑了贷款的信用等级与期限,因此为银行监管部门制定风险资本充足标准提供了更为合理和准确的参考。

三、Credit Metrics 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Credit Metrics模型主要是通过定量建模与模型的运用来实现信用风险的衡量与控制。以 CreditMetrics 方法为主要模型选择对象,并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新模型,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准确合理地衡量准备金和银行经济资本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该模型严格依赖于由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以及国家和行业长期的历史数据,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现阶段不论是信用评级还是数据库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运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因此放弃通过VAR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这个已被证明较为有效的管理方式。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应用VaR方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可取得的替代变量来近似计算VAR,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

(1)信用评级及转移概率矩阵。在构建转移矩阵参数上,一般都是通过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或比较短但有大量样本数据来进行的。由于我国在 1999 年才开始对银行实行五级分类,因此目前按以年为转移矩阵比较困难,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每一季度对贷款做一次分类,我们可以获得多个季度的贷款分类记录,通过巨大的客户数量,获得同一历史时期连续贷款评级数据,因此能够反映贷款在这一时期的等级转移,即贷款的质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状况,由此作为下一个相邻时期的转移概率的估计。

(2)远期收益率。远期收益率指不同期限、不同等级贷款到特定时期的收益率,对它的估计要考虑到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从投资的角度考虑要选择一种可以比较的无风险利率。国外一般作法是以短期国库券的市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替代,而我国目前没有公开发行的短期国库券,但可以用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为期限的国债回购利率的估计值作为以季度风险周期的无风险利率的近似值。

(3)贷款的违约损失率

我国贷款市场具有非公开性,同时企业债券市场也很不发达,并且缺乏流动性。难以通过市场交易情况来计算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务人所借入款项的损失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历史数据来计算不同信用等级的信贷客户信贷违约后的损失率。

2.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资产历史数据库

监管部门应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评级模型,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定量化的内部评级模型。并结合企业的行业地位,管理水平,地区间的风险差异等定性指标,确定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以便全面、真实、动态的反映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程度,从而得出债务人的最终评级。同时扩大信用评级范围,加快建设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实现行行之间的数据共享。

3.加强对VaR方法的研究

运用VaR方法量化市场风险已比较成熟,但对于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仍然存在争议。因此,金融机构应重视对VAR方法及模型的应用研究,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不断修正和测试,提高其适用性,增强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4.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虽然VaR应用起来比较简便,但模型的确立与计算机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对会计与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建立VaR模型后在风险控制、资源配置、统一监管等各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现状而言是个比较大的挑战,因此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为全面而有效的运用VAR方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潘蔚琳:以VaR方法计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J].经济导刊,2002,(6)42~45

[2]菲利普、乔 瑞:风险价值VaR[M].中信出版社,2005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5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由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组成。内部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治理主体组成。其中,股东大会由银行的投资人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受股东大会委托,在授权范围内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管理层根据董事会决策进行具体实施;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履职状况进行监督评价。

1.股权结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它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重点以及治理模式。按照股权集中度,可以将股权结构分为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分散性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信用风险可能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股权集中使大股东有监督和影响管理人员以保护他们投资的动力,以防止他们做出对股东财富不利的行为。这样,大股东的存在减轻了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股东与管理者的摩擦减小。另一方面,大股东可能利用资本多数决定原则、信息优势、人际关系等手段损害银行或小股东利益,进而引起银行经营信用风险的增加。

2.董事会结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董事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与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变得日益突出,董事会监督和管理着商业银行的整体运作,它可以在很多方面对农商行的治理施加影响。目前,有关董事会规模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较小的时候,董事就能对整个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在这个时候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会受到较多的监控,会表现出较少的个人自利行为,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偏向股东的利益,努力降低信用风险提高效益。而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对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有促进作用。因为规模越大,董事会的专业技能越多样化,在进行贷款决策时,考虑的因素也更加全面,就能做出更谨慎的决定,使银行的信用风险最小化。

3.管理层薪酬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管理层薪酬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层受雇于股东,股东通常将银行的经营业绩作为考核管理层任期成绩的依据,同时管理层薪酬也与银行绩效挂钩,因此,在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下,银行管层只得通过大力发放贷款来增加银行利息收入,从而保障自身利益。而由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滞后性的特点,管理层的短期行为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管理层薪酬可以有效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问题,因为管理者薪酬越高,管理者追求冒险追求自身利益的必要性就越小,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小。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保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改善信用风险形成的制度环境,最终极大地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1.实现股权多元化,引进合格股东,减少政府干预。新改制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中政府作用的变化至关重要,大多数银行仍然是政府控股这一事实决定了改善政府治理是提高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先决条件。政府股东干预银行的人事任免,为了本地的经济建设要求对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贷款等可能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制约措施,对于如何承担赔偿责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干预行为。预防政府股东的行政干预和经营者利益侵害的根本办法是引进合格股东。

2.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独立性。适当的董事会规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从农商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较大的董事会规模可以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监控,有助于风险管理水平的上升。完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提高董事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使得董事对本行的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进行风险决策的时候更加客观公正的思考问题,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为首要落脚点。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6

【关键词】赊销 同盟会 信用风险管理

一、目前我国企业信用风险凸显的原因

根据统计,许多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40%-50%之间,而且长期被拖欠部分占绝大比例。众所周知,由于信用危机而导致的应收账款拖欠的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最近的一项商业信用调查显示,因商业伙伴不守信用而遭受损失的企业竟高达89.3%。而当前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经营亏损,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有其必然的内在原因。

1、宏观信用环境差

我国有漫长的小农经济的历史,企业产权制度落后,而且受儒教影响较深,观念上“重义轻利”,强调道德约束,缺乏法制观念,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以至于常常发生有意占用对方资金或蓄意欺诈等行为时,法律法规不能及时与合理的解决,造成许多企业肆无忌惮。

2、商业竞争

这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激烈的商业竞争,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除依靠产品销售、价格、广告等手段以外,赊销也是扩大销售的手段之一。经营理念不当,盲目利用赊销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业绩及账面利润,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质量下降;同时企业经营中业绩评价只与销售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轻收款。

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薄弱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应有的信用管理机构和制度,即使建立了也是比较简单,不完善、不科学,造成了企业盲目地提供信用政策,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二、台湾地区的“同盟会”业务

“同盟会”是台湾地区银行设计的集收付和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另一方面银行也为他自己拓宽了业务,可以做到双赢。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其本质是把商业信用转换成银行信用。

要成为“同盟会”的会员,也有很多苛刻的条件。银行的业务员会调查你的资质,如连续三年无亏损业绩,信用额度,良好信誉,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只要加入了由银行审查通过的“同盟会”,你就享有银行提供的一些特别业务。比如你可以得到银行优先和优惠的贷款,如果你是供货商,你可以直接将销货发票(在银行规定的额度内)交给银行,银行即支付现款,同时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银行再与购买方去协商付款条件,按付款期限收取一定比例的借款利率。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只对他自己组织的“同盟会”中会员的买卖双方负责。会员中卖方可以直接将发票交给银行(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银行直接付钱给卖方。但银行可以和不同的买方谈妥各种付款方式,银行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如付款期30天,60天,90天等。各家银行可以有自己组织的有特色的(比如会员的要求资质条件不同)“同盟会”,银行之间可能更有竞争性。但各家银行的“同盟会”互不相干。

三、利用“同盟会”业务,强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案例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案例公司成立于2000年,实际上是台湾母公司在大陆的销售子公司,客户都是台湾企业在大陆的工厂。公司主要销售塑胶模具之配件,这类产品无法单独使用,作为塑胶模具的一个导热系统必须装配在客户的模具上才能体现出它的使用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产品的售后服务,如装配、配合客户试模以及后续的维修服务。因为每家公司销售的热流道系统都互不相同,即没有互换性,所以客户在日后使用过程中热流道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只能请这家供应商来解决。从2000-2005年,公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采用传统的收款方式,收款条件为:合同签订后两天内需要支付货款的30%作为预付款,三周内交货时再支付60%,待装配、试模好了以后即支付尾款10%。由于热流道系统在塑胶模具行业中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专业产品,当时基本上只有10%左右的同行有一点点知晓,大多数人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热流道这个名词,供应商更加屈指可数。由于这时候大家刚刚开始认识并试用热流道,使用商都是大公司,并且客户所生产的均是出口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这几年公司收款率达到100%,资金周转根本不成问题。

2006年开始热流道系统被广泛应用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客户的付款方面,客户的付款条件越来越苛刻。合同签订后,客户不但不付定金,并从交货、装配、试模成功,开出发票的月结30天到90天甚至150天,也就是说从接到订单,投入生产开始至收到货款的一个周期,差不多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到客户处去讨钱,尝到了“跪着讨钱”的滋味,如果最终能够收到全部货款算是运气好的。这种收款方式的缺点就是如果客户不给你钱,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货已交给客户使用,发票也已经开出,对客户没有一点点的制约,除非等到需要维修了他才肯付款。这样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也使得公司的资金周转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例如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时期,有一家东莞客户的破产,直接造成了该公司的很大损失。2006-2008年该公司不但年销售额有所下降,收款率也急剧下降至70%。这个惨痛的教训使公司深刻地认识到信用风险和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台湾那边有一个支付联盟,联盟的企业不敢不付。

值得反思的是,同是一家企业,在台湾讲信用而到大陆来怎么就“不讲信用”了呢?我们应该学习台湾的经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提供几乎苛刻的优惠条件,利润越来越薄;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产生了大量呆账、坏账,使本已单薄的利润被更严重侵蚀。这一切,都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项严重缺陷――缺乏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和信用管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采用“同盟会”方式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公司如果再按原来的收款方式签订合同,则必然是销售越多,亏损越大。为此台湾母公司请教了财务专业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客户都是台湾公司在大陆的厂家),建议公司(台湾公司)去申请由银行牵线组成的“同盟会”。经过公司领导同意,决定加入该“同盟会”。虽然会失去一部分客户源(如果该客户不是“同盟会”会员就不做交易),销售业绩可能会减少,也会增加一点点的手续费成本,但是可以确保每笔销售都能100%收回货款,加速资金周转,增加现金流,可以大大地增加抗风险能力。实践证明,自从公司2009年1月加入“同盟会”会员以来,1-6月份没有一笔欠账,回收率达到100%。而且业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因为公司客户(即其他会员)都是些模具行业的大公司和品牌公司,订单业务量大,虽然市场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上半年的销售额已超过2008年的60%。

四、借鉴“同盟会”的经验,加强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

从上面案例中的公司实施“同盟会”前后,公司应收帐款回收率的对比情况来看,“同盟会”在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大陆的市场环境和信用整体环境不同于台湾,除了大力推行“同盟会”以外,还需要从保证“同盟会”实施效果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营造良好的企业应收账款宏观信用环境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可以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建立宏观信用监督制度。法制环境是维持一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终极保障。没有这个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通过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信用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应收帐款中账龄超过一年,其中65%属于有意欺诈。因此必须从立法到执法上对违约失信行为指定国家严厉的赔偿和惩罚机制,使得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利数额。

2、建立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从微观上要建立起企业信用体系。我国企业当前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前述信用管理问题,必须向信用管理的国际化、标准化看齐。企业信用管理不仅仅是“收账”,而是要实现信用销售的全过程管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建立客户资信制度,实现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建立和完善赊销管理与授信制度,实现信用风险的事中控制,完善应收账款收款制度,实现信用风险时的控制等等。

3、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激励机制是很不健全的。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在某些企业,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薪酬与销售收入挂钩,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导致大量的呆账、坏帐。因此我们在指定营销政策时,要将应收账款的管理纳入对销售人员考核的项目之中,即个人利益不仅和销售收入挂钩,也要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联系在一起,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奖罚条例,使得应收账款处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

信用管理部门要指定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对信用销售实施全程监控,经常性地检查与信用管理的有关部门和个人执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纠缠;定期、不定期向董事会或总经理报告信用控制开展情况,并对相关信用管理的部门和个人提出奖惩意见。企业审计委员会应根据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责任问责制度,经常对信用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等等有关机构就信用风险控制业绩进行考核,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受的业务坏账,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本公司,都要保留问责其责任的权利。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7

一、加强客户信息搜集与档案管理。进行合理信用评级

为保护客户资源,提高客户质量,科学识别客户风险,为业务拓展提供决策支持,必须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具体包括:(1)客户信息搜集与档案管理。客户信息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资源,必须从业务部门或市场部门中选定一部门专门负责客户信息的集中管理,确定档案的建立、维护和保密措施.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负责,并实时将客户电子信息报送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在建立具体客户信息档案的过程中至少需履行如下工作流程:对初次接触的潜在客户,业务人员应于接触客户几个工作日内向其部门经理和信用经理填报潜在客户接触情况;对于拟发生业务往来的客户,业务人员应于业务往来前二个工作日内向其部门经理和信用经理填报一般客户情况;对于重要客户,须补充填报重要客户情况;对客户信息有重大变动的,业务人员应在客户发生重大变动后几个工作日内进行更新。(2)客户资信调查。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与信用评级,关系到客户风险的防范及客户关系的维护。业务开展前,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须结合客户信息从客户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分析、信用评级及建议授信额等方面出具《客户资信报告》,以其作为指导公司决策的重要信息基础。业务开展后,在每半年核查、更新客户信息的同时,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须针对重要客户更新《客户资信报告》。(3)客户信用评级。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将直接影响到对客户风险的防范和客户关系的维护。我们将客户分为CA1、 CA2、CA3、CA4、CA5、CA6共六个信用级数,其含义及要求分别如下:

当客户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后,须根据重大变化及时调整对客户的信用评级。

二、制定信用政策、授信审批流程,加强业务合同管理

为明确与客户的信用关系,以信用期限、信用限额为中心定量控制客户风险,健全企业内部信用决策制度,需要加强对销售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信用政策、授信审批、业务合同及结算方式的管理等。

在信用政策上,须结合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供应商给予的信用期和信用额度,赊销的风险成本及赊销收益,自有资金总量以及对外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将对各级别客户的信用优惠细化到具体的天数、金额等明细项目。企业的原则性要求可参考如下标准:对CA1级客户可给予优惠的信用期、信用额度,数额视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埘CA2级客户可给予较大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低于CA1级;对CA3级客户可按一般情况给予适中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低于CA2级;对CA4级客户可给予少量的且低于CA2级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加强信用监控,增加资信调查及信用评级的频度,以及时调整信用政策;对CA5级客户应采取现金结算,或在提供适当担保后给予一定的信用优惠,但应低于CA2级;对CA6级客户应采取现金结算或预付备用金结算;对NR级客户原则上不得给予信用优惠。

在授信审批流程上,须体现如下控制环节:

在业务合同管理上,凡是给予信用优惠的客户,除须按前文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外,在业务开展前原则上均须签订合同,并对合同资料集中统一管理。业务合同的签订,须报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初审后,再报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的副总经理)签批。

三、明确对操作、结算流程及相关岗位的要求

操作与结算环节是保障服务质量和履行服务合同的关键环节,需要加强操作和结算环节的质量控制,为各个操作岗位和结算岗位作出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作业指导,以确保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服务的顺利完成。

首先,操作环节内部链条的设置应尽量缩短,以提高沟通效率。操作环节叶中应加强对单据(业务单证、费用单据)流转和交接时间、单票业务的各类单证制作的时间、操作中业务发生变更后通知相关环节的时间、操作中确认的业务完成时间、操作中收付费项目及金额的审核、确认时间等的重点控制。

其次,操作人员应认真审核已发生业务的费用项目,避免漏收、多收、漏付、多付,确保费用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操作人员应根据业务实际发生情况,确保与销售人员、结算人员沟通的及时性、主动性。

第三,结算环节内外部链条的设置应尽量高效,确保信息流和单据流的顺畅。应明确结算环节内部信息、单据的流转步骤和时间性要求;明确操作与结算环节、财务环节、客户、供应商之间信息和单据的流转步骤和时间性要求;对于特定的重要客户,可确定特定的结算步骤、结算时间,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增强客户满意度。

第四,结算人员应认真录入、审核费用数据,积极与客户、供应商对账,认真开具账单或发票、做好单据衔接流转等。具体要求如下:(1)准确性。结算准确性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单位收付款的金额。因此结算人员务必保持结算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与客户产生争议、形成坏账、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及时性。结算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和收款速度。因此结算人员应尽力缩短业务完成日与账单开具日之间的时间,以加快收款速度。(3)主动性。结算人员应主动与客户方结算人员沟通,主动与其对账,保证双方账目的准确一致;对于有争议的费用,应及时、主动地向销售人员和操作人员反馈,并争取共同协调解决。(4)协同性。结算人员应做好与操作人员、财务人员等的衔接工作,严格执行单据传递流程,确保原始单据的完整、数据流转的高效。(5)服务性。结算人员在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中应体现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态度,在本单位业务人员查询收费情况时提供良好的服务及配合。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信用风险

应收账款作为公司的重要资产,须按保持业务发展和资金流动性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控制:(1)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将总量分解到各下属单位、各客户、各业务员。(2)加强对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控制,并将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的分析深入到具体客户,结合授予客户的信用期、信用额度,对客户进行综合评定、分析,以确保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3)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账款控制,将应收账款按账龄分为预警期、协调期、通牒期、专门追账期进行严格管理。

五、强化债权保障措施,控制坏账风险

信用风险的管理篇8

关键词: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4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37-01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信用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已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从对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不高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从而带来信息失真现象,加大了管理中的操作风险,难以实现与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统一性。(二)、基础数据库不完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差。基础数据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这使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去。(三)、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一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控制权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基础薄弱;二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这种横向体制造成了金融效率低。(四)、监管机构不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信息化工具与手段,无法实现对被监管对象进行持续、全面、有效监管。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品种与交易量大增,交易信息电子化、无纸化,业务的复杂性、风险的隐蔽性也越来越高,单靠手工方式,以有限的人力资源按照传统方式翻阅账本、传票等,难以有效识别金融机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一)、旧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有效的规划,而新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又较难。面对信用风险管理对于信息支持的要求,首要问题就是以前开发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能否支持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需要的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来看,数据其实是庞大的,但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支持所需要的信息却还远远不够,数据冗余与信息缺失并存现象严重,主要是由于数据规划工作做得不到位。(二)、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用体系和信用理念。少数人、少数企业、少数地方,不讲信用,不诚实守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当不诚信在一些时候比诚信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可能导致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地方在更大的范围内不讲信用、不守诚信。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这种欺骗现象、不诚信现象渐渐地向银行蔓延,影响银行信用,造成银行贷款被逃废,信用卡被恶意透支,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等银行信用风险时常发生。(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落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形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没有关于权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没有合理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等等,致使银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内部监管缺位各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的发展动机,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四)、缺乏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而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三、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一)、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投入,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二)、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三)、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保证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具体的:一是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二是做好信用评估工作,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三是健全商业银行的领导体制,完善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总经理)负责制;四是改革和完善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四)、完善外部监管体系。监管部门通过采用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工作进行检查,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其防范风险,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此外,中国银监会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主体,要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和地域职能范围,改变过去监管工作各部门或各地之间不协调的被动局面,逐步形成完善、有效、规范化的监管新格局,进一步完备与商业银行监管相适应的各类经济法规,力求使商业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完整配套、协调灵活、操作性强。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参考文献:

[1]蔡玉林等.我国商业银行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观察.2004.7

[2]赵卫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