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8篇

时间:2023-12-08 17:18:14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1

2010年1月-8月随机选取120例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术,采用随机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镇静,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由于儿科病人的特殊性导致患儿术中耐受性差,承受能力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但保证了诊治过程的安全顺利进行,而且明显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结合工作谈几点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儿120例,男88例,女32例;年龄10月-14岁,其中临床诊断肺炎1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0例,支气管哮喘5例,可疑支气管异物5例。

1.2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方法:采用Olympus BF-P260F型电子纤维结合型支气管镜,先端部直径4.0mm,工作孔径2.0mm。完善术前检查和各种术前准备后,静推咪哒唑仑0.1mg/kg,阿托品0.01-0.03mg/kg,术中患儿取平卧位,颈部略抬高、头略后仰,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全程心电及血氧监护。术前用2%利多卡因对双侧鼻腔、咽喉表面喷雾麻醉各3次,术中采用“边麻边进”的利多卡因气管内局部黏膜表面麻醉法,到达声门时、到达气管隆突前、进入左/右支气管后依次注入2%的利多卡因1-2ml。将电子支气管镜经鼻(个别鼻甲肥厚进镜困难经口腔进镜)、会厌到达主气管及各段、部分亚段支气管开口,观察有无先天气道发育畸形,进镜原则是先健侧后病侧、如双侧病变则先病变轻侧后病变重侧,观察病变部位情况。术中发现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时给予吸引,病变部位给予37℃的温生理盐水注射液灌洗,以免刺激气管内黏膜加剧咳嗽,每次灌洗量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病变部位决定,一般5-15ml/次,总量3ml/kg。注入速度要适中,原则上注入后立即吸引,负压吸引压力25-100mmHg,压力不能过大、过猛,中叶及舌叶回收量达40%以上,下叶及其他肺叶达30%以上。术前术中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准确及时做好标本的采集,术后及时送检。

1.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均常规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部分病例做支原体DNA、结核杆菌DNA、EB病毒检测。

1.4 观察术中及术后患儿的反应如低氧血症、出血、喉及支气管痉挛、发热等并加以处理。

2 结果

2.1 电子支气管镜术检查结果:100例临床诊断为肺炎患儿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诊断单纯气管支气管内膜炎95例,其中镜下诊断气管支气管内膜炎同时气管支气管软化或开口狭窄24例,镜下诊断支气管结核5例。10例临床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诊断慢性气管支气管内膜炎8例,气管支气管软化、开口狭窄2例。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镜下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内膜炎。可疑支气管异物5例:经检查确诊3例,排除2例。

2.2 BALF细菌培养结果:细菌培养阳性42例,阳性率35%。药物敏感试验提示,培养阳性的菌株多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和G-杆菌。30例支原体DNA检测阳性。5例结核杆菌DNA检测阳性。

2.3 本组经电子镜术诊治:患儿120例,术中、术后均常规进行吸氧、血氧心电监护,多数患儿治疗过程安全顺利,12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占10%,SpO2低于85%,退镜并给予增大氧流量后缓解。6例出现鼻部出血,占5%,以鼻腔黏膜出血为主,出血量较少,退镜后未予特殊处置而自行止血。4例出现术后发热,占3.3%,体温均在38℃以下,给予物理降温后热退。术中术后均无物过敏、喉头水肿、喉痉挛、呼吸心跳骤停、惊厥、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自电子支气管镜术应用于儿科临床以来,在呼吸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愈发凸显出其无法替代的优势,从常规检查发展到急诊、急救。由于电子支气管镜可弯曲性大、管径细小及转动灵活,职称论文能插入传统硬质支气管镜所不能到达的段及亚段支气管,视野范围大、成像清晰,能直接检查到传统放射线检查无法发现的微小气道内膜的病变,还能进行介入治疗,为越来越多的患儿解除了病痛,明显的提高了诊治水平。

3.1 患者的配合至关重要:与其他医学上的侵入性操作一样,电子支气管镜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儿科病人因其年龄的特殊性而导致依从性差,全身麻醉因费用昂贵及术后呼吸道护理繁琐等原因家长不宜接受,良好的局部麻醉可以解决上述矛盾,为电子支气管镜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2

关键词 D-二聚体 呼吸系统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2; 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3-0039-03

Clinical value of D-dimer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GAO Hongxiang*, PAN Baishe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D-dimer is a specific degraded products of cross-linked fibrin under the effect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D-dimer detection is a sensitive index and has superiority in estimating the hypercoagulative and hyperfibrinolysis state of diseases so that it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clinical value of D-dimer detection in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KEY WORDS D-dime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clinical value

D-二聚体作为交联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疾病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敏感性指标之一。D-二聚体升高常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动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等,这类疾病合并感染后D-二聚体水平更高[1]。近年来,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不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综述。

D-二聚体的形成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在正常人体血浆中含量很低。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之一[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自1972年Gaffney提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监测凝血性疾病的“有用的工具”以来,科学家们就开始对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进行探索。1983年,Rylatt等首先报道了用单克隆抗体检测D-二聚体(乳胶凝集法),当时被誉为“金标准”。90年代,出现了ELISA分析法、乳胶增强型免疫分析法等。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免疫比浊法在血凝分析仪上实现了自动化检测。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

由于D-二聚体在循环体内并不是一个结构简单均一的物质,而是含有D-二聚体结构的大小不同片段的混合物。针对不同片段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同一份血浆中不同片段的结合能力也不同,因此目前尚无国际统一标准的单抗,也没有统一的参考方法。另外,免疫比浊法测定还受到乳胶颗粒特征的影响,各试剂制造商所选择乳胶颗粒大小不等,则结合单抗能力也有差异,反应后吸光特性也不一样。可见,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差异和试剂生产工艺的不同,致使各试剂间检测D-二聚体的结果缺乏可比性。各实验室需要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和cut-off值。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D-二聚体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肺动脉栓塞(PE)

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统称,PE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缺乏特异性。当发生PE时,血管内血栓形成会引发继发性血浆纤溶酶活性增强,相应D-二聚体的含量随之增高。研究表明,D-二聚体诊断PE的敏感度为92%~100%,阴性预期值可达100%[3],因此D-二聚体检测常被用于排除PE诊断的参考指标。此外,有研究表明,肺栓塞发生后的10~21 h内D-二聚体可明显升高,但24 h后可出现下降,如患者在发生PE之前有使用过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可能检测不到D-二聚体升高[4]。因此,在怀疑PE时,应给予D-二聚体检测,必要时还需进行肺动脉造影检查。

肺部感染

有研究显示,肺部感染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2]。人体凝血系统激活的程度和范围常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获得肺炎,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在医院外发生的或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在CAP患者中,多项研究证明大部分严重感染者的全身凝血酶被激活[5-6],导致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外沉积,从而引起多种细胞因子释放,这些释放的细胞因子刺激组织因子表达,在凝血中发挥作用[7-8]。在CAP患者中,测定D-二聚体的水平趋势可以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9],并作为逐步调整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及剂量的参考。有研究发现重症CAP患者的24 h及72 h血浆D-二聚体水平要高于普通CAP组患者的24 h及72 h血浆D-二聚体平均水平[10],且D-二聚体的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11]。D-二聚体cut-off值联合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或联合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系统(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SAPS)对此类患者预后判测有协同作用[12]。一项研究评估了90例ICU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情况,发现他们的D-二聚体和疾病的预后呈一定的相关性,且评价结果与APACHE 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的评分结果相同[13]。另有研究表明,当CAP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500 μg/L时,其病死率明显降低,且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该研究还指出,D-二聚体在患者的监控及导向治疗上效果不明显[14]。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合并肺炎的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同时单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阳性率也高于细菌性肺炎,提示监测血浆中D-二聚体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病理及病情变化,对判断慢性支气管炎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有一定意义[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具有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倾向,持续的肺部微小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及加重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COPD 患者急性发作期由于缺血、缺氧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因子释放,从而形成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其慢性呼吸衰竭或消化道出血与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是密切相关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可作为COPD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检测指标。

有研究显示,COPD患者D-二聚体有所升高[16]。另有研究对9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AECOPD)患者与同期住院的COPD缓解期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老年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患者[17]。AECOPD患者会持续使凝血激活,使D-二聚体升高[18-19]。

肺部肿瘤

D-二聚体在肺部肿瘤的检测中也有一定的意义。由于肿瘤细胞侵蚀了血管壁,造成血管内壁机械性损伤,导致肿瘤患者常出现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状,因此肿瘤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发病早期可检测到D-二聚体升高。有研究表明,肺腺癌患者中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者[20]。有研究表明,在肿瘤进展期,D-二聚体高的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短于D-二聚体正常的同期肿瘤患者,且化疗后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放疗前,如化疗后进展,D-二聚体可出现再次升高[21]。故可将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作为肺癌判断预后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结语

可见,D-二聚体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应用中具有前景。临床上,对患者进行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有利于了解其凝血和纤溶状态。但研究也发现,D-二聚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生物标志物,没有单独预测临床结果的价值。肺部疾病加重时,在其他实验室检测阳性的基础上伴有D-二聚体增高,可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及病情特点给予抗凝治疗,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尤其是对处于高凝状态的特殊人群或长期卧床的病人,应监测D-二聚体水平,及早进行病情评估,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夏璇, 黄清春.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7): 908-910.

李勇.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7): 1009-1011.

梅玲. 检测D-二聚体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34): 15-16.

刘春萍, 陆慰萱. 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与预后[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1): 34-35.

Shilon Y, Shitrit AB, Rudensky B, et al. A rapid quantitative D-dimer assay at admission correlates with the severity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3, 14(8): 745-748.

Milbrandt EB, Reade MC, Lee M, et al. Preval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Mol Med, 2009, 15(11-12): 438-445.

Querol-Ribelles JM, Tenias JM, Grau E, et al. Plasma d-dimer levels correlate with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Chest, 2004, 126(4): 1087-1092.

Martin GS, Bernard GR. Airway and lung in sepsis[J]. Intensive Care Med, 2001, 27 (Suppl 1): S63-S79.

Snijders D, Daniels JM, de Graaff CS, et al. Efficacy of corticosteroid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linical trial[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0, 181(9): 975-982.

华锋, 朱蕾. 动态 D-二聚体检测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判断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19): 2106-2108.

雷鸣, 卓志娟, 夏先考, 等. 降钙素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在评估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中的应用[J]. 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8): 1532-1534.

马晓春. 应重视脓毒症的抗凝治疗[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9): 516-517.

Salluh JI, Rabello LS, Rosolem MM, et al. The impact of coagulation parameters on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equi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J]. J Crit Care, 2011, 26(5): 496-501.

Snijders D, Schoorl M, Schoorl M, et al. D-dimer levels in assessing severity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J]. Eur J Intern Med, 2012, 23(5): 436-441.

张莉萍.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11): 2374.

Hartmann IJ, Hagen PJ, Melissant CF, et al. Diagnosing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effec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n the performance of D-dimer testing, ventilation/perfusion scintigraphy,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162(6): 2232-2237.

程莉, 刘茜. 老年 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分析[J]. 重庆医学, 2009, 38(7): 847-848.

Polosa R, Malerba M, Cacciola RR, et al. Effect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n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lotting and fibrinolytic markers in COPD patients[J]. Intern Emerg Med, 2013, 8(7): 567-574.

Casanova C, Celli BR. Microalbuminuria as a potential novel cardiovascular biomarker in patients with COPD[J]. Eur Respir J, 2014, 43(4): 951-953.

Zurborn KH, Duscha H, Gram J, et al. Investigations of coagulation system and fibrinolysis in 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adenocarcinomas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s[J]. Oncology, 1990, 47(5): 376-380.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3

(1.辽宁省黑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1400;2.辽宁省黑山县动物检疫站121400)

1猪肺疫?

本病可对养猪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患猪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41.5℃;咳嗽,常由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呼吸促迫,呈犬坐姿势;颈部的咽喉区域常肿胀,可见该处高热红肿;耳、颈及腋部皮肤有出血点,按之不褪色。?

本病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达5~15天。最急性型突然死亡,看不到临床症状。亚急性型病程稍长,体温41℃左右,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呼吸困难,有时呈犬坐姿势,咽喉发热肿胀,口流泡沫,发绀、皮肤出现红斑,1~2天死亡。慢性型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肠炎,病猪表现持续性咳嗽与呼吸困难,鼻流脓性分泌物,进行性营养不良、消瘦、下痢,最后衰竭死亡。?

药物治疗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九一四和磺胺类药物等,但必须在发病早期用药。猪肺疫的病原菌主要有A型和B型,两者无交叉免疫,同时接种两种血清型的疫苗。仔猪40~50日龄后用A型猪肺疫疫苗(菌种731株)T和B型猪肺疫病苗(菌种EQ630株),用铝胶生理盐水溶解后头仔猪注射1头份,种猪每年接种2次,每头注射2头份。可与猪丹毒疫苗混合接种。?

2猪霉形体肺炎?

猪霉形体肺炎又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发的一种慢性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

本病的潜伏期为7~15天,主要症状为咳嗽、气喘。在早、晚或夜间突然驱赶,则症状明显。病初轻咳,继而呈现痉挛性痛咳。患病中期出现喘气症状,腹式呼吸,每分钟达80~100次;后期呼吸深而慢,张口呼吸,站立或犬坐,最终窒息死亡。慢性病程很长,可达2~3个月以上,开始食欲变化不明显,随病程的加重,减食或不食。身体瘦弱,生长发育停滞。?

为了保护猪群不受喘气病的侵害,需要及早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在仔猪感染支原体前就要进行免疫,这时诱发的免疫保护效果会很好,而且保护时间会很长。由于无法预测仔猪在何时会受到感染,所以仔猪出生后,就应尽早进行预防接种。另外,早期进行免疫接种要考虑到母源抗体对疫苗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的抵抗力。购进猪实行隔离观察,严格检疫,防止传染本病。坚持自繁自养,减少猪的流动。病情严重的患猪前期将土霉素油剂与卡那霉素交替使用,效果较好,猪喘平、四环素、金霉素也有一定疗效。?

3猪流行性感冒?

本病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常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原为猪A型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对一般消毒药物敏感,对日光和热的抵抗力较弱。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生,部分地区架子猪发病率高,经产母猪、仔猪发病率低。病毒经呼吸道吸入后,在易感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很快发病并向外界排毒。往往2~3天即可传播全群,多呈地方性流行。但有时可呈跨地区的暴发大流行。本病发生和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春夏秋的季节之交,特别是天气骤变、忽冷忽热时最易发生,部分地区5~9月份为高发季节。?

本病潜伏期平均为4天,呈急性经过,患猪发病突然,体温可高达41℃;食欲废绝,精神萎顿,喜卧,四肢有痛感,步态不稳,流清水样鼻液,咳嗽,呼吸加快,病猪多在1周左右康复,死亡率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常可继发感染肺炎、胸膜炎、弓形体、附红细胞体、链球菌等,则死亡率增高。?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4

【关键词】 疾病分布;流行病学;分析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是衡水市区惟一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临床各系统专业分科较细,而贵宾病房(以下简称我科)是我院特设的一个内科综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较广泛,没有做出特殊的规定与限制。所以,对于区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 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63.76岁;<45岁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岁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岁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镇居民730例,农村居民434例。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按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期标准(即:<45岁为青年,45~60岁为中年,>60岁为老年)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得出上述基本资料。同时统计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出院第一诊断疾病分布情况 前五位的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消化和泌尿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见表1。表1 1 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分类)

2.2 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 前五位的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见表2。

2.3 患者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 前十种疾病:在<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表2 1 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急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胃肠炎;45~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后循环障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食管癌;在>60岁的老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见表3。表3 1 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统计)

2.4 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统计依据,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5~60岁的中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后循环障碍、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见表4。表4 1 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

2.5 出院的第一诊断和1种及1种以上合并症者 一体多病发生率(构成比):在<45岁占16.67%(28/168);在45~60岁占57.87%(147/254);在>60岁占56.47%(419.742)。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区域的疾病流行病学状况,故进行我院综合内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仍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这表明,在青年阶段,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住院率高,这符合年轻人的内外环境特点。所以,年轻人要以预防呼吸道疾病为主。

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发病率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表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较青年阶段分布广泛得多,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17.72%)、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38.19%)和冠心病(25.59%)、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异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时期即已经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1]。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

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与高血压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说明,老年阶段的疾病系统和病种分布,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相近,均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25.61%)、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40.03%)和冠心病(30.46%)、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异常(11.05%)。由此可见,老年时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阶段疾病分布的继续,即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同时也提示我们,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点要做好中年时期疾病的防治[2]。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5

关键词 肺功能检查 基层医院 临床应用

肺功能检查是一种物理检查方法,对身体无任何损伤,无痛苦和不适。肺功能检查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1]。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诊断、严重度评估、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内容,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2]。肺功能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是一些肺部疾患的早期诊断手段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肺功能测定有助于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判断手术完全性。肺功能检查项目大致有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阻力、运动心肺功能等检查。未开展肺功能检查时期,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及CT检查来诊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确诊率低、漏诊和误诊率高,咳嗽变异性哮喘更是无法确诊以致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对于外科胸腹部手术病人,我们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判断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有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引起医患纠纷。开展肺功能检查以来我院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漏诊和误诊率明显减少、确诊率大大提高;外科胸腹部手术能做到有的放失,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使我院的诊疗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分别整理采集我院2003~2005年与2007~2009年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500例,男258例,女242例,年龄40~78岁;2007~2009年:500例,男255例,女245例,年龄为42~80岁。采集我院儿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03~2005年: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5~11岁;2007~2009年: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11岁。采集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003~2005年: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50~80岁;2007~2009年: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48~80岁。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CT检查;而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也是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或CT检查来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自从我院2006年引进意大利科时迈肺功能仪,于2007年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以及对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评估肺功能检查(包括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激发试验、舒张试验、气道阻力等)已成为常规。

结 果

我院2003~2005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只有26.9%且这些患者已经为中晚期,早期患者漏诊率几乎为100%,大大阻碍了慢阻肺的防治;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为35.6%,主要是通过经验性治疗后得出诊断;而咳嗽变异性哮喘漏诊和误诊率几乎为100%;其结果延长了病程及患者的痛苦、浪费了资源。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9%,导致原本手术非常成功的患者最终因肺部并发症致残甚至失去生命。

我院2007~2009年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的确诊率达到97.5%,做到了对慢阻肺我国第三大疾病杀手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和舒张实验呼吸内科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支气管哮喘的确诊率上升为85.6%;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通过肺功能检查中的激发试验确诊率上升为72.9%。外科胸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为8.3%,这大大提高了我院的诊疗业务水平,方便了患者,体现了患者的利益。

讨 论

肺功能检测方法是让患者鼻子被夹住,保持用嘴呼吸,尽可能含紧连接传感器的呼吸过滤器口嘴,保证测试过程中不漏气,尽可能配合操作者的口令,即时做呼气和吸气动作尽最大可能吸气,然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出。肺功能检查是无创的,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与X线胸片、CT等检查相比,肺功能检查更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1]。肺功能检查对于早期检出肺和呼吸道病变、诊断气道病变的部位、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评估肺部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健康体检、劳动强度和耐受力的评估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据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致死的常见病因,高居农村人口死亡病因的第1位,城市人口死亡的第3~4位。在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是非常常见和多发的慢性疾病,其肺功能损害缓慢但不断恶化,因无相应的检查,故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病情越来越严重而求医时,其肺功能损害常常已不可逆转,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未雨绸缪,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肺功能检查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肺功能的研究和应用已有60多年历史,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开展,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对肺功能检查忽视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对喘息病人从来不作肺功能检查,对胸腹部手术病人术前也不做肺功能检查,术后出现并发症再去找原因,尤其在基层医院普遍。从我院实例来看,在基层医院开展肺功能检查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响应钟南山院士的呼吁把肺功能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6

2017年5月2日是全球第19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Better Air,Better Breathing”。为提高哮喘患者及家属对哮喘疾病的认知,帮助哮喘患者规范诊治,从而逐渐走出哮喘阴影,自由呼吸,我院于5月2日—5月7日启动“世界哮喘日”宣传周活动。

一、宣传周活动安排

(一)哮喘知识科普宣传

5月2日—5月7日,医院门诊大厅哮喘知识科普图片展览。

(二)专家专题讲座《儿童哮喘诊治进展及对成人肺功能的影响》

(注:因人员限制,专题讲座仅针对本院医务人员,敬请谅解!)

(三)大型义诊活动

2017年5月6日在我院门诊一楼举行大型主题义诊活动。

大型义诊具体安排:

(一)活动时间:2017年5月6号(周六)上午9:30 ~11:00

(二)活动地点:余姚市人民医院门诊一楼 健康大讲堂

(三)活动安排:现场义诊,另免费提供小儿肺功能检测10名、成人简易肺功能检测20名

(四)义诊号源及预约方式:

本次活动共提供小儿呼吸(哮喘)疾病义诊号80个;成人呼吸

内科疾病义诊号40个。(注:义诊预约不指定专家,就诊现场由工作人员随机安排)

1.现场预约:门诊一楼 总服务台

2.电话预约:请拨打xx(本院客服中心)进行预约

(五)专家简介:

吴xx 主任医师,现任大内科主任兼呼吸内科主任,宁波市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宁波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

擅长呼吸内科疑难杂症;呼吸危重症;介入肺脏病学。

糜xx 主任医师,1983年温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任儿科主任二十年,现任浙江省儿科分会委员,宁波市儿科分会委员。曾在杭州上海儿科医院专科进修培训,对儿科呼吸,神经,发育,新生儿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魏xx 副主任医师,儿科综合病区(儿一)主任。擅长儿科各类常见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小儿呼吸系统(哮喘)疾病、小儿心理行为疾病的诊治。

符xx 副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儿童哮喘的诊治。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在校门诊就诊的5227名士官学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士官学员2031人,男士官学员3196人。

1.2方法 根据在校学员学习时间安排,以暑假为界将全年分为上学期(3~8月),下学期(9~2月)两个学期。将门诊疾病分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伤、皮肤科、五官科疾病(包括口腔)、妇科及其他。

2 结果

2.1从表1结果显示,各类疾病发病率由于受寒暑假影响,1、2、7、8月就诊人数最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在3、12 月份由于季节温差变化病例明显增多,消化系统疾病和皮肤病在9月和10月就诊人数最高,其它类病症的发病率与月份无明显关系。

2.2通过表2看出,不同疾病中排前3位的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最主要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以急、慢性胃肠炎为主,外科疾病主要是急、慢性运动性损伤。

3 讨论

3.1门诊就诊疾患者次居首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是重点防治的疾病。其原因可能是:①士官学员来自海、陆、空各大战区,气候、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集体生活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②有明显的季节气候影响因素,冬春交季和秋冬交季时,气温昼夜变化比较大,感冒人群明显增多,往往一个宿舍多人发病;④与士官学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学员冷水洗头、气温骤降时不注意添加衣服等;③石家庄2013年持续的雾霾天气,空气中浮游大量尘粒和烟粒、粉尘、污染物病毒等,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3.2运动性损伤病例与学校课程安排和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密切关系,引起运动性损伤的原因:①是士官训练不科学,运动量过大,恢复期基本没有;②是士官学员集体荣誉感较强,"轻伤不下火线"的情况比较多,结果小伤变成大伤。

3.3消化道疾病在疾病中位居第2位,以急、慢性胃肠炎为主, 6月和10月是明显高发期,这可能是饮食不规侓、生冷饮食较多以及新生水土不服生等原因。

4 预防措施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篇8

妇产科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部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人才济济,医疗梯队完整,专业设备齐全,学科发展均衡,实验仪器精良,现设有产科门诊、妇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妇科常规门诊、妇科肿瘤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妇女保健门诊、滋养细胞肿瘤门诊、急诊、特需门诊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221张。该科室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宫颈疾病、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异常、生殖功能异常、围绝经期疾病、性发育异常及各种复杂疑难性妇产科疾病,擅长做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胎儿镜等检查及宫外孕手术、异位环取出术、附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及各类人工流产术。

郎景和医生简介:

郎景和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上世纪70年代初,郎景和主任曾协助我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林巧稚教授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2年,他首次在国内实施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并把手术的各个关键步骤、手术的彻底性评价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推向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主任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并提出抗粘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的内异症治疗理论,并于2001年获得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郎景和主任擅长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畸形、妇科肿瘤及各种妇科疑难杂症。

边旭明医生简介:

边旭明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产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优生学会理事。边旭明主任197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曾赴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妊娠期高危重症及分娩期合并症的诊治、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及治疗、重大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及产前筛查。近年来,边旭明主任多次承担国家卫生部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呼吸内科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呼吸病专业科室之一,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创建,目前已成为我国一流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及研究中心。该科室历史悠久,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涌现出罗慰慈、朱元珏、黄席珍、林耀广、李龙芸、蔡柏薔、陆慰萱等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目前,该科室开放住院病床82张,拥有在编人员37人,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3人,技术人员1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科内设有肺癌诊疗中心、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诊疗中心、肺功能实验室、血气分析实验室、支气管镜室、细胞学实验室、基础研究实验室等亚级科室。

肖毅医生简介:

肖毅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呼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和结核病学会睡眠学组成员、亚洲睡眠研究会专家、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毅主任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诊治睡眠呼吸疾病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蔡柏蔷医生简介:

蔡柏蔷医生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现为呼吸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美国胸科学会(ATS)会员、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资深会员、欧洲呼吸学会(ERS)会员。蔡柏蔷教授师从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朱贵卿教授,曾多次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医学中心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呼吸内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的疑难杂症,尤其在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基本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成立于1921年,是该院建院之初即成立的核心科室之一。数十年来,在历届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室在国内率先细化并建立了十余个外科专业组,包括胰腺专业组、胆道专业组、胃肠专业组、血管专业组、乳腺专业组、肝脏专业组、外科营养专业组、重症专业组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基本外科疑难重症的诊治及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共有住院床位158张,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主治医师25人,博士21人,硕士13人。该科室擅长诊治各类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胆道疾病、肝脏疾病及各种外科疑难杂症,尤其擅长做各类外科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赵玉沛医生简介:

赵玉沛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基本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亚洲外科学会主席、国际胃肠肝胆胰外科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玉沛院长从医近30年,一直工作在基本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第一线,擅长诊治各种基本外科疾病,尤其擅长诊治各类胰腺、胆道、胃肠、甲状腺疾病。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特别关爱患者,深受百姓的信赖。赵玉沛院长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刻苦钻研,提出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胰腺癌的误诊误治率。同时,他还提出并建立了“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进而规范了胰腺癌的诊治流程。这对于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领导的课题组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例通过腹腔镜摘除胰岛素瘤的手术,使患者避免了因剖腹手术给其带来的痛苦,缩短了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医学界的同仁赞扬说:“赵玉沛院长的手术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手术做得又快又好,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皮肤愈合好,深受病人的拥戴”。

于健春医生简介:

于健春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营养支持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营养学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于健春主任曾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进修,擅长诊治各类胃肠疾病、胆道疾病、甲状腺疾病,尤其擅长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胃肠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胃束带减肥手术及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营养置管术。

血管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外科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著名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该科室就已经率先在国内开展诸如大动脉瘤等各类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工作。目前,该科室共开放床位39张,每年接诊人数高达2万余人,每年收治住院患者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及血管外科手术700余例。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擅长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包括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布加氏综合症,尤其擅长做各种动脉疾病的血管重建手术及血管微创治疗,包括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和腔内隔绝、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和微创治疗、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主髂动脉闭塞的髂动脉支架和主髂动脉架桥等。

刘昌伟医生简介:

刘昌伟医生现为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药物评审专家组委员、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刘昌伟主任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曾先后两次赴美国进修,此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血管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在诊治各种血管外科疾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能,擅长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和支架治疗及糖尿病足的血管腔内治疗,特别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