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等教育的概念8篇

时间:2023-12-26 10:37:10

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1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认证、质量评估这些概念是经常采用的,在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和辨析,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活动。 

   早在质量管理一词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学者们使用过很多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称谓或词语,如“质量保证”、“质量保障”、“质量评估”等。在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为了进一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实践探索,有必要梳理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进行异同比较。 

一、质童保证(quality assurance ) 

质量保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很多学者有时将它与“质量保障”不做区别),它不仅包括质量评估,还包括其他所有用来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英国国家学位委员会认为,质量保证是指成功地实施一整套多种多样的程序来帮助确定一门课程的标准是否达到或已经超过了国家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它表明为全体在校生保持和提高学术标准以及培育合适的学术环境确立必要的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性。质量保证在is08402:1994中的定义是指“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英国学者john sizer和diana green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是指特定的组织根据一套质量标准体系,按照一定程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包括了旨在确保维持并提高教育供应质量的所有政策、系统和过程,质量保证的落实与全员参与密切相关,它包括如下四个具体方面:单位中的每个人都对维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单位中的每个人都对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单位中的每个人都理解、利用并感到维持和提高质量的体系的存在;管理层(有时是消费者或顾客)定期地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将“单位”理解为高等学校时,学校就成为一个由致力于持续的质量提高并为之做出贡献的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所组成的自我批评的社团,认真地履行质量保证。根据质量保证的主体不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可以分为内部保证和外部保证两个子体系。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保证体系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内部为了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估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主要负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体系则是指在高等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与高教界之外的专家)对高等学校所进行的质量审计、质量评估和社会评价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和内部保证体系结合起来,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并举,共同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予以保证的功能。 

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质量控制在is08402:1994中的定义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形成产品质量的所有阶段进行控制,消除导致不满意的因素。这里的“作业和技术活动”是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和技术活动,而不是指组织中所有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英国政府在1981年的《高等教育白皮书》中将质量控制界说为“大学内部为维护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这种说法看起来表述得很全面,但也容易和质量保证一词混淆。此外,有的学者还做了这样的总结:质量控制是最早的质量观念,它重视的是找出并去除有缺陷的项目,检验和测试是质量控制最普遍的方法,此方法在教育中被广泛使用,以决定是否达到标准。质量控制强调事先控制,因为任何教育质量问题都是在教育投人和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对一些异常因素、消极因素在过程的形成中不加以排除,必然会在教育的最终环节中表现出来,因此,只有对提供教育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终达到对教育的“结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质量同产品质量不同,产品质量不合格可以返修、重新制造,而教育质量具有不可逆性,所以重视对教育投入和教育过程的事先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质量审核(quality audit ) 

在is09000:2000标准中,审核的定义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质量审核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质量活动及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安排是否有效实施并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而独立的检查过程。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过程是否合适、其运作是否合理,主要是通过校外的某种机构进行检查的,这种检查就是质量审核。它的重点不是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而是评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质量审核一般包括审核准备、短期访问、审核访问和审核报告等环节。高等教育中质量审核的引入,首推英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改革。英国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在1990年组建了由学术专家组成的“学术审核单位”,负责对大学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用来检查和提高其学术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活动进行评审、对大学维持其教育质量的程度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审,并对各校现存的校外检查系统的作用进行评审。 

四、质量认证(quality certification ) 

    习惯上把认证所包含的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称为“质量认证”。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认证亦称“鉴定”、“鉴认”或“判定”,是一种以院校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为基础,以满足公众问责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保障活动,旨在通过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科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某种合格标准的确认,使其有资格得到学生、社会和政府的信任。认证主要由政府的或非政府的认证机构负责进行,非政府的认证活动以美国最为典型,主要特点是:认证标准由院校和认证机构共同制订;认证程序主要包括院校自我评价、认证小组实地考察和委员会评判三个方面;认证活动属自愿、非政府性活动,不介人学校管理与运作。认证统筹了大学的自主与自律,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认证机构的认可上。认证的结果将使被评价对象按某些公认的或约定的标准获得认可,也可以有其他的结果,例如“不合格”等,这种认证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也可以由校际协会或协作组织进行。 

    五、质量评估(quality assessment) 

    在工商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并无质量评估一说。但在高等教育中,质量评估是存在的,而且近年来已经日显重要,这在英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尤为突出。早期的质量评估是指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作的外部评价,其基本特点有二:一是质量评估的标准是外来的,二是评估必须主要由校外人士予以实施。现在的质量评估是指国家、社会或高校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科专业课程质量的估量性价值判断。按评估主体不同划分,有政府主导的评估和元评估、社会主导的以认证和排行榜为特色的评估、学校主导的自我评估。根据欧盟的经验,质量评估一般包含四个元素:国家评估机构及其评估步骤和方法的制定;学校依据这些步骤和方法的自我评估;同行专家的实地考察;公布评估报告以帮助学校改进教学科研质量,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将评估结果与财政支持挂钩。但是,各国都认为,质量评估不应仅仅与抉择基金相联系,评估报告与经费决定之间不应建立呆板的直接关系,因为任何这样的关系都隐喻评估是进人经费决策的唯一因素,并在二者之间形成简单的线性关系。质量评估还可用于其他目的,如澳大利亚建立了学术标准机构,在每所大学许多学科领域(如物理、历史、心理、计算机科学)评议其课程,检测并定级统计。 

六、相关概念的异同比较 

    通过以上的概念阐述可以看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主体多是由校内机构组成的,而质量审核和质量认证则是由校外机构负责。表1是从主体、时间、对象、目的和行为等各个维度对这些概念所做的比较。在质量管理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都是高校为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内部体系所做的努力,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持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时间和管理对象上,这两个概念也有相似之处。在时间维度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质量管理的事前和事中。质量保证就是要在事前预防错误的发生,质量控制是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监视管理过程并使整个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在管理的对象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针对的都是高等教育系统,并需要对其进行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作业和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2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认证、质量评估这些概念是经常采用的,在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和辨析,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活动。

早在质量管理一词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学者们使用过很多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称谓或词语,如“质量保证”、“质量保障”、“质量评估”等。在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为了进一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实践探索,有必要梳理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进行异同比较。

一、质童保证(quality assurance )

质量保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很多学者有时将它与“质量保障”不做区别),它不仅包括质量评估,还包括其他所有用来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英国国家学位委员会认为,质量保证是指成功地实施一整套多种多样的程序来帮助确定一门课程的标准是否达到或已经超过了国家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它表明为全体在校生保持和提高学术标准以及培育合适的学术环境确立必要的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性。质量保证在IS08402:1994中的定义是指“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英国学者John Sizer和Diana Green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是指特定的组织根据一套质量标准体系,按照一定程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包括了旨在确保维持并提高教育供应质量的所有政策、系统和过程,质量保证的落实与全员参与密切相关,它包括如下四个具体方面:单位中的每个人都对维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单位中的每个人都对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单位中的每个人都理解、利用并感到维持和提高质量的体系的存在;管理层(有时是消费者或顾客)定期地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将“单位”理解为高等学校时,学校就成为一个由致力于持续的质量提高并为之做出贡献的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所组成的自我批评的社团,认真地履行质量保证。根据质量保证的主体不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可以分为内部保证和外部保证两个子体系。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保证体系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内部为了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估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主要负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体系则是指在高等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与高教界之外的专家)对高等学校所进行的质量审计、质量评估和社会评价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和内部保证体系结合起来,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并举,共同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予以保证的功能。

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质量控制在IS08402:1994中的定义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形成产品质量的所有阶段进行控制,消除导致不满意的因素。这里的“作业和技术活动”是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和技术活动,而不是指组织中所有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英国政府在1981年的《高等教育白皮书》中将质量控制界说为“大学内部为维护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这种说法看起来表述得很全面,但也容易和质量保证一词混淆。此外,有的学者还做了这样的总结:质量控制是最早的质量观念,它重视的是找出并去除有缺陷的项目,检验和测试是质量控制最普遍的方法,此方法在教育中被广泛使用,以决定是否达到标准。质量控制强调事先控制,因为任何教育质量问题都是在教育投人和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对一些异常因素、消极因素在过程的形成中不加以排除,必然会在教育的最终环节中表现出来,因此,只有对提供教育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终达到对教育的“结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质量同产品质量不同,产品质量不合格可以返修、重新制造,而教育质量具有不可逆性,所以重视对教育投入和教育过程的事先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质量审核(quality audit )

在IS09000:2000标准中,审核的定义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质量审核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质量活动及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安排是否有效实施并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而独立的检查过程。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过程是否合适、其运作是否合理,主要是通过校外的某种机构进行检查的,这种检查就是质量审核。它的重点不是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而是评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质量审核一般包括审核准备、短期访问、审核访问和审核报告等环节。高等教育中质量审核的引入,首推英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改革。英国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在1990年组建了由学术专家组成的“学术审核单位”,负责对大学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用来检查和提高其学术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活动进行评审、对大学维持其教育质量的程度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审,并对各校现存的校外检查系统的作用进行评审。

四、质量认证(quality certification )

习惯上把认证所包含的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称为“质量认证”。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认证亦称“鉴定”、“鉴认”或“判定”,是一种以院校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为基础,以满足公众问责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保障活动,旨在通过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科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某种合格标准的确认,使其有资格得到学生、社会和政府的信任。认证主要由政府的或非政府的认证机构负责进行,非政府的认证活动以美国最为典型,主要特点是:认证标准由院校和认证机构共同制订;认证程序主要包括院校自我评价、认证小组实地考察和委员会评判三个方面;认证活动属自愿、非政府性活动,不介人学校管理与运作。认证统筹了大学的自主与自律,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认证机构的认可上。认证的结果将使被评价对象按某些公认的或约定的标准获得认可,也可以有其他的结果,例如“不合格”等,这种认证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也可以由校际协会或协作组织进行。

五、质量评估(quality assessment)

在工商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并无质量评估一说。但在高等教育中,质量评估是存在的,而且近年来已经日显重要,这在英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尤为突出。早期的质量评估是指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作的外部评价,其基本特点有二:一是质量评估的标准是外来的,二是评估必须主要由校外人士予以实施。现在的质量评估是指国家、社会或高校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科专业课程质量的估量性价值判断。按评估主体不同划分,有政府主导的评估和元评估、社会主导的以认证和排行榜为特色的评估、学校主导的自我评估。根据欧盟的经验,质量评估一般包含四个元素:国家评估机构及其评估步骤和方法的制定;学校依据这些步骤和方法的自我评估;同行专家的实地考察;公布评估报告以帮助学校改进教学科研质量,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将评估结果与财政支持挂钩。但是,各国都认为,质量评估不应仅仅与抉择基金相联系,评估报告与经费决定之间不应建立呆板的直接关系,因为任何这样的关系都隐喻评估是进人经费决策的唯一因素,并在二者之间形成简单的线性关系。质量评估还可用于其他目的,如澳大利亚建立了学术标准机构,在每所大学许多学科领域(如物理、历史、心理、计算机科学)评议其课程,检测并定级统计。

六、相关概念的异同比较

通过以上的概念阐述可以看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主体多是由校内机构组成的,而质量审核和质量认证则是由校外机构负责。表1是从主体、时间、对象、目的和行为等各个维度对这些概念所做的比较。在质量管理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都是高校为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内部体系所做的努力,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持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时间和管理对象上,这两个概念也有相似之处。在时间维度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质量管理的事前和事中。质量保证就是要在事前预防错误的发生,质量控制是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监视管理过程并使整个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在管理的对象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针对的都是高等教育系统,并需要对其进行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作业和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3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认证、质量评估这些概念是经常采用的,在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和辨析,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活动。

早在质量管理一词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学者们使用过很多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称谓或词语,如“质量保证”、“质量保障”、“质量评估”等。在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为了进一步进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实践探索,有必要梳理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进行异同比较。

一、质童保证(quality assurance )

质量保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很多学者有时将它与“质量保障”不做区别),它不仅包括质量评估,还包括其他所有用来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英国国家学位委员会认为,质量保证是指成功地实施一整套多种多样的程序来帮助确定一门课程的标准是否达到或已经超过了国家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它表明为全体在校生保持和提高学术标准以及培育合适的学术环境确立必要的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性。质量保证在is08402:1994中的定义是指“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英国学者john sizer和diana green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是指特定的组织根据一套质量标准体系,按照一定程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包括了旨在确保维持并提高教育供应质量的所有政策、系统和过程,质量保证的落实与全员参与密切相关,它包括如下四个具体方面:单位中的每个人都对维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单位中的每个人都对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负有责任;单位中的每个人都理解、利用并感到维持和提高质量的体系的存在;管理层(有时是消费者或顾客)定期地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将“单位”理解为高等学校时,学校就成为一个由致力于持续的质量提高并为之做出贡献的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所组成的自我批评的社团,认真地履行质量保证。根据质量保证的主体不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可以分为内部保证和外部保证两个子体系。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保证体系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内部为了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估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主要负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体系则是指在高等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与高教界之外的专家)对高等学校所进行的质量审计、质量评估和社会评价活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和内部保证体系结合起来,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并举,共同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予以保证的功能。

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质量控制在is08402:1994中的定义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其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对形成产品质量的所有阶段进行控制,消除导致不满意的因素。这里的“作业和技术活动”是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和技术活动,而不是指组织中所有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英国政府在1981年的《高等教育白皮书》中将质量控制界说为“大学内部为维护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这种说法看起来表述得很全面,但也容易和质量保证一词混淆。此外,有的学者还做了这样的总结:质量控制是最早的质量观念,它重视的是找出并去除有缺陷的项目,检验和测试是质量控制最普遍的方法,此方法在教育中被广泛使用,以决定是否达到标准。质量控制强调事先控制,因为任何教育质量问题都是在教育投人和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对一些异常因素、消极因素在过程的形成中不加以排除,必然会在教育的最终环节中表现出来,因此,只有对提供教育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终达到对教育的“结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质量同产品质量不同,产品质量不合格可以返修、重新制造,而教育质量具有不可逆性,所以重视对教育投入和教育过程的事先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质量审核(quality audit )

在is09000:2000标准中,审核的定义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质量审核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质量活动及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安排是否有效实施并达到预定目标的系统而独立的检查过程。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过程是否合适、其运作是否合理,主要是通过校外的某种机构进行检查的,这种检查就是质量审核。它的重点不是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而是评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质量审核一般包括审核准备、短期访问、审核访问和审核报告等环节。高等教育中质量审核的引入,首推英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改革。英国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在1990年组建了由学术专家组成的“学术审核单位”,负责对大学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用来检查和提高其学术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活动进行评审、对大学维持其教育质量的程度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审,并对各校现存的校外检查系统的作用进行评审。

四、质量认证(quality certification )

习惯上把认证所包含的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称为“质量认证”。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认证亦称“鉴定”、“鉴认”或“判定”,是一种以院校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为基础,以满足公众问责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保障活动,旨在通过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科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某种合格标准的确认,使其有资格得到学生、社会和政府的信任。认证主要由政府的或非政府的认证机构负责进行,非政府的认证活动以美国最为典型,主要特点是:认证标准由院校和认证机构共同制订;认证程序主要包括院校自我评价、认证小组实地考察和委员会评判三个方面;认证活动属自愿、非政府性活动,不介人学校管理与运作。认证统筹了大学的自主与自律,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认证机构的认可上。认证的结果将使被评价对象按某些公认的或约定的标准获得认可,也可以有其他的结果,例如“不合格”等,这种认证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也可以由校际协会或协作组织进行。

五、质量评估(quality assessment)

在工商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并无质量评估一说。但在高等教育中,质量评估是存在的,而且近年来已经日显重要,这在英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尤为突出。早期的质量评估是指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作的外部评价,其基本特点有二:一是质量评估的标准是外来的,二是评估必须主要由校外人士予以实施。现在的质量评估是指国家、社会或高校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科专业课程质量的估量性价值判断。按评估主体不同划分,有政府主导的评估和元评估、社会主导的以认证和排行榜为特色的评估、学校主导的自我评估。根据欧盟的经验,质量评估一般包含四个元素:国家评估机构及其评估步骤和方法的制定;学校依据这些步骤和方法的自我评估;同行专家的实地考察;公布评估报告以帮助学校改进教学科研质量,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将评估结果与财政支持挂钩。但是,各国都认为,质量评估不应仅仅与抉择基金相联系,评估报告与经费决定之间不应建立呆板的直接关系,因为任何这样的关系都隐喻评估是进人经费决策的唯一因素,并在二者之间形成简单的线性关系。质量评估还可用于其他目的,如澳大利亚建立了学术标准机构,在每所大学许多学科领域(如物理、历史、心理、计算机科学)评议其课程,检测并定级统计。

六、相关概念的异同比较

通过以上的概念阐述可以看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主体多是由校内机构组成的,而质量审核和质量认证则是由校外机构负责。表1是从主体、时间、对象、目的和行为等各个维度对这些概念所做的比较。在质量管理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都是高校为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内部体系所做的努力,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持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时间和管理对象上,这两个概念也有相似之处。在时间维度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质量管理的事前和事中。质量保证就是要在事前预防错误的发生,质量控制是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监视管理过程并使整个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在管理的对象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针对的都是高等教育系统,并需要对其进行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作业和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4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概念体系;理论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105-05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项目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作者简介:王良(1983-),男,山东乳山人,天津科技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梁卿,教育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因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应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首要任务。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之中,概念体系处于基础性地位。基于这一考虑,本研究尝试建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

一、概念体系建构的设计

本研究的现代职业教育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职业教育。所谓概念体系就是根据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构建起来的概念集合。基于这一理解,概念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就是:获取概念――建构概念体系。

在概念获取上,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即从已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文献中,提取职业教育的概念。职业教育的各类研究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知网期刊网CSSCI库中“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它代表了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教育大辞典》(第3卷)中收录的职业教育术语,它汇聚了数千名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权威工具书。这两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基本能够囊括职业教育的主要概念,从而能够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概念体系的建构上,本研究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概念的聚类一般有指称聚类和定义聚类两种类型。指称聚类指的是根据概念的指称,即术语来进行聚类。汉语经常采用在核心词之前增加不同修饰词的方式构词,核心词就是最高层级的概念,指称聚类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这个核心词。定义聚类指的是根据概念的定义来进行聚类。从理论上来说,只有经过定义层次的聚类,才能真正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首先搭建概念体系的框架,然后通过指称聚类和定义聚类相结合的方式,建构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采取德尔菲法对概念体系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在通过文献法和聚类分析法建构了职业教育概念体系初稿以后,采取通讯的方式,将初稿发给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10位权威专家学者。经过三轮征询专家学者的意见,专家学者的意见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得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

二、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

(一)筛选概念

建构概念体系的前提是确定作为体系要素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概念呢?可行的路径是以术语识别为基础,获取概念。其依据在于概念与术语之间的关系。概念与术语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概念先于术语,但概念必然表现为特定术语。所谓概念先于术语是指,人们总是先形成相关概念,然后再使用相应语词指称概念。所谓概念必然表现为特定术语是指,任何一个概念一定通过术语表示出来。基于这一关系,可以通过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的考察与分析,从中提取相关术语,识别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5

关键词:数学; 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59-002

目前,很多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孤立地记忆知识,没有将知识间的内在网络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因此,帮助学生将知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概念图作为当前中学教学中的新宠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角色。

一、理论基础

概念图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特教授根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的一种新型工具,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是一种评价工具。1999年国内学者首次将概念图引入到教与学的领域里来,后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概念图慢慢地走入了中小学教学的视野,成为了一种炙手可热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利用概念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促进意义学习的发生。

二、概念图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学数学中,数学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中学数学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概念图可优化数学教学,促进教师发展

随着人们对概念图的不断认识和研究,概念图由原来的一种评价工具,渐渐地变成了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教师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用概念图优化教学包括两方面:一是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备课效率;二是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益。

借助概念图,可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在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不知不觉中就经历了解读分析教材的过程。与此同时,在不断完善概念图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将知识背景,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学生认知水平等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而通过协作完成概念图,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变化,从中吸收了不少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与技巧的提高,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2.概念图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能有效地呈现思维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指出:数学上获得成功的能力,是理解数学概念和熟悉地使用它们的能力,如果数学知识仅保留在表面和浅表认识上,那么将失去数学应用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使用概念的能力就包括了建构概念的能力,而学生学习的主要屏障恰好就是不能较好的建构概念和知识网络,因此就将有趣的数学变成了无趣的死记硬背。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

3.概念图有利于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为不同形式的教育提供参考模式

概念图独特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它包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它利用面的宽度。康奈尔大学的Ednondson也认为,概念图在将内容图示化过程中,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使各学科的内容进行很好的链接。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数学模型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在学习这些模型时,通过链接让学生认识这些模型的原形,了解模型中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知识高度浓缩和结构化的概念图,也为其他形式的教育提供了契机与参考模式,比如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通过网络,利用概念图的优势,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所用,使学习者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有效的学习,可以说,这是一场席卷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三、使用概念图应遵循的原则

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正确认识和使用概念图,就可以解决零散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形象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为了使概念图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数学教学,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概念图构建时选材要合理化

使用概念图之前,教师必须要先给学生介绍概念图。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概念图这一新知识,就成了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概念图的建构必须依靠对上下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所以选取一个学生已经熟悉的主题来介绍概念图是最好的办法。在教师使用熟悉的例子来定义概念、命题和连接词的过程中,学生的旧知被唤起,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概念图制作中链接要标准化

将同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概念框中,把相关的概念和命题用连线连接,再在线上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样,同一领域及跨领域的知识都通过此网络结构发生了联系。在绘制网络、进行各级链接时,一定要对概念、连接词等标准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概念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一定要精选出要链接的概念,而且要慎重考虑连接词,尽量避免在概念框中用一些句子,否则会使人误认为整个概念图的下级结构是根据这一陈述建立的,而不是另一层概念群。

3.概念图的制作工具要高级化

如今编制概念图的软件有很多,比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Activity Map等。在学习概念图的初期,我们更多的会选择使用手工绘制,但是随着对概念图的不断学习,我们不能一直处于使用手工绘制的初级阶段,更多的应该选择使用高级的计算机技术制作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将隐性知识可视化,将概念关系具体化的有效工具,利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可以优化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教育及我国课程改革均倡导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相信概念图必将成为新课改下一种强有力的教学策略和工具。

参考文献:

[1]左浈.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5)

[2]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3]鲍贤清,储慧峰.协作建构概念图——合作学习的新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0)

[4]邱彦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5]刘荣玄,罗贤强,徐向阳.关于概念图在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1,(4)

[6]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7]希建华,赵国庆.“概念图”解读:背景、理论、实践及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6,(1)

[8]张丽平,刘建军,何琪.概念图及其教学功能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9]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229)

[10]吴菁.概念图,提升课堂和备课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60~61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剖析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突出教学中的方法教育过程,是物理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理论新观点的具体体现。本文就这一研究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引出的若干问题,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旨在总结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突出方法教育的一些共性问题,以求提高方法教育的自觉性和高效益。

一、方法教育的意义及原则

1、方法教育的意义

方法教育泛指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的教育。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认为按其普遍性程度可分成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的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理化方法等等。另一层次是各门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等方法。再一个层次就是哲学方法,它是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

2、方法教育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他们对方法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初中阶段应着重进行观察、实验方法的教育;对于科学思维方法,只能隐性渗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2)从隐性向显性过渡的原则

对同一种科学方法,教育中可能多次用到,应注意教学要求应按层次展开,逐次递进。如控制变量法,教材中多次用到,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一般不作介绍和强调这一方法;讲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适度介绍这一方法;讲欧姆定律时,应具体讲解怎样应用这一方法;讲液体内部压强时,可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了。类似这种教材中出现多次的方法,如此值定义法等也可按层次从隐性向显性过渡。

3)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教程中,各种科学方法交织在一起,不可能在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如牛顿第一定律推导,就综合了多种科学方法;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滚下——控制变量法;平面越光滑,运动距离越大,如无摩擦小球一直匀速运动下去——合理外推;而平面无摩擦——理想化方法。

二、概念教学与方法教育

我们选择概念教学作为加强方法教育的突破口,是确立在以下的一些基点上的。首先,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核心和基础。其次,概念的建立有其共性可寻。它一般需要通过实验的观察或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提出问题,揭示物理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总结而得出。概念建立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方法教育因素。如,在提出问题中需要用到观察、实验等方法;揭示本质特征时,需要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在进行总结时需要概括、归纳、推理论证等数学方法。

三、概念教学过程中突出方法教育的注重点

1、在提供引入概念的感性材料时,要强化“实验条件”及比较方法。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比较,或在引入概念的有关同类现象中直接比较进行。而比较是在一定的标准(条件)下进行的,没有标准,无所谓比较。因此,在运用比较方法时,要特别强化比较的标准。

2、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要突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初中许多物理概念是以同化的方式建立的,它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把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被它所同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理解新概念。因此,用同化建立新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新概念与以前学过的有关概念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概念的建立阶段,要特别注意突出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一些方法。

3、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概念间的比较、类比。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而概念每一次具体化,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分析、习题训练,使学生巩固概念,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为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类比的方法。

1)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类比。例如,压力和压强,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往往把压强的大小看成是压力的大小。笔者曾在“压力和压强”教学时,做了如下实验:把一个凸型物体平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若将凸型物体倒放,则天平是否再平衡?37%的同学认为天平不再平衡,他们的理由是接触面积改变了,压力改了。当教师指正后,再做课本上图2的演示,将同一凸型重物放在海绵上,问海绵受到总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几乎全部同学都说不相等,图乙受到的压力大。为此,我们又在两个程度基本相同的班级中进行比较,一个班级通过压力和压强的本质特征的类比,课后测试此题,它的错误率可减小到20%;另一个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先后指出压力和压强的本质特征,但没有类比,此题测试的错误率则达到41.3%以上。因此,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类比是理解和深化概念的一个好方法。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7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办学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时空“跨接概念”。所谓的“跨接概念”是指“办学模式”的概念在时空上跨越和链接了“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两个概念。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内容“复合概念”。所谓的“复合概念”是指“办学模式”的概念在内容上涵盖了“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两个概念。即:办学模式 = 办学体制 + 培养模式。所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办学体制” 和 “培养模式”两个概念是掌握“办学模式”概念的前提和基础。“办学体制”规定了学校的举办者及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培养模式”规定了培养学生的方式(途径)。“办学模式”规定的是学校举办者培养学生的方式(途径)及其在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

办学模式属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顶层概念,是从学校、专业两个层面对教育现象形成的观念和认识。办学模式并没有涉及到更微观一些的课堂教学层面。办学模式是在概念层面上高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术语。换言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四个术语属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宏观范畴,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术语属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微观范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层面,直接由教师主导、学生直接参与的微观范畴。高职教育宏观范畴(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办学模式 )主要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设计.高职教育的微观范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主要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进行设计(此处的课堂教学既包括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学,也包括实训室教学、顶岗实习教学。此处的教师既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也包括企业的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宏观范畴和微观范畴的掌控者不同,这也是区分高职教育概念范畴的重要依据。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地位与作用

在高职教育的概念体系中,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是处于顶层的3个概念。办学模式作为办学体制、培养目标的跨接概念和复合概念,仍然处于高职教育概念体系的顶层。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且从某种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高职教育要素。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处于仅次于培养目标的第二要素(办学模式不仅包括办学体制、也包括培养模式)。可以认为,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两个最顶层的概念。也可以认为,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概念体系中的3个最顶层的概念。上述两种认识都正确,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便利表述的视角诠释教育现象。

三、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决定因素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生源的质量结构;三是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所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源的质量结构、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三个基础性决定因素。

四、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符合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具备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的模型形式。需要特别指出,稳定性与可重复性是模式具备的两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符合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模式形成的过程性突出体现了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渐趋完善特征。

五、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最新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容表述是教职成[2011]12号文指出的3项内容12个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的实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了学习的内容必须是职业工作任务;二是规定了学习的途径,即学习过程必须与职业工作过程(职业行动)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将教职成[2011]12号文中的“校企合作”归纳为“9个合作”,即: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校企合作联合组织学生实训:校企合作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顶岗实习”的实质是学生顶替职场员工走上岗位进行实际工作的学习。处于顶岗实习学业状态的学生可称为“学员”,即兼具“学生”和“员工”双重角色,一般需要配备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继而言之,“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失误责任需要“指导师傅”和“指导教师”承担。

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要素体系中,位列培养目标、办学体制之后,可称为高职教育概念体系的“第三要素”。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形成了高职教育概念体系顶层的“3w”,即“what”---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who”---由谁来培养---办学体制(办学者);“how”---如何来培养---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作用是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即要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来培养专业人才;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来培养专业人才;要通过“顶岗实习”的途径来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隐性作用是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内容,即教学内容必须是职业“工作内容”,换言之,学习任务必须是工作任务。“培养”的内容必须是属于企业的内容,具体言之,“培养”的内容必须是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

高等教育的概念篇8

【关 键 词】教育概念;发展历程;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37-03

在社会文化教育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中,文化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是教育的共性是没有改变的,育人、促进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是教育在变革历程中的共性,也是其特殊属性,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种应用性的人才,注重人们素质的提高。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世界文化处在一个相互交融、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培养人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注重人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教育内容正是教育概念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一、教育概念的历时性

(一)早期的教育概念

在我国,“教育”这个词语最早的出现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教育”一词的意思是“教”和“育”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据资料显示,我国古人,经常用到“教”、“育”、“学”、“习”等与教育相关的语词,这也就是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含义追溯。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古人教育生活中,“教育”一词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只是到了近代社会,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才根据我国古代对教育的普遍提法,来进行教育文献翻译。随后的20世纪,我国才从国外引进“教育”一词,“教育”一词才在我国广泛的使用开来。

著名的毛礼锐先生称《学记》为“教育的雏形”,《学记》深入探讨了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问题,这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没有清楚地表述教育的概念。在文中表述教育概念的时候,作者用了“教学”、“教”以及“学”词语。这里的“教”重点指的是老师的教学,“学”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达到教育概念的高度集中与浓缩性,缺乏教育概念的外延性。

在14世纪之前,国外并没有注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发展速度非常慢,没有人愿意深入分析教育概念,其长期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教育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这时候对教育的理解与分析经常带有哲学韵味,教育并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多半倾向于德性培养,教育与道德密切相关。

(二)展期期的教育概念

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人性发展的思想,被鲜明地提了出来。现实中,教育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注重教育在社会中的实践运用,逐步提高了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制度出现变革是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将教学的方法问题突出地摆到了教育者的面前。增加接受教育的人数,普通民众也能接受到教育,为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许多教育家进行教育改革或著书立说,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看法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知识的天性,但是这种天性是要通过后天学习教育开发的。洛克主张“人心是白纸”,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并使其成为习惯,使之成为绅士。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其核心是回归自然。同另外的教育学者相比,赫尔巴特给出的教育定义却很不同: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使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在身心上得到成长,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有裴斯泰洛齐的“完整的人的发展说”和斯宾塞的“教育即为未来人的理想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著名的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概念做了深刻的解析,使教育的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获取其核心思想运用到现代教育中,为研究现代教育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熟期的教育概念

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奠定了现代教育科学的基础。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了形式完备的班级授课制,应用了几个世纪至今仍未完全失去其历史作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教育思潮不断出现在欧美等国,随着这些思潮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一场大范围的教育革新运动出现了。这一时期的人们更深层次地、广泛地理解了教育的概念,逐步延伸到教育概念的外延。教育概念的外延包括正式、非正式教育两种,其中正式教育又由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组成。20世纪初,在教育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的是世俗教育。国家统治阶级把正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杜威学者对“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答:教育相当于人们的生活、相当于认得成长。其对教育做出的定义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形成了教育。这个时候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他主张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会思考能创造的人。由此可看出,人们理解教育冲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正式的教学教育的束缚,把眼光更多地放在社会生活、个人的范围,解读什么是教育,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概念的外延。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概念。

二、现代性教育概念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应该是同步的。社会发展到现代,现代社会应该有现代教育与之同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现代教育从传统教育中逐渐脱离出来,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现代教育概念地位的确立

教育是在完成两种转变的基础上确定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 教育从依附于宗教和政治,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从原始社会解体,正式学校的出现,教育开始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但是在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中,宗教和政治思想逐渐渗透到教育思想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逐渐开始不为政治和宗教所独占。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若干经济、社会和文化知识的变动,扩大了学校的责任。它使社会需要更多的有文化的民众。20世纪初,工业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日益加速,也带来了教育上的变革。在社会教育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联系起来,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加强了教育的独立地位。

2. 教育从过去代表阶级与等级地位,转变成为代表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地位。过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长期占有学校教育,其主要代表了皇权贵族身份地位,如我国古代的唐王朝曾广设六学、二馆,但是能够进入六学、二馆的人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子弟,平民百姓很难进入。在欧洲也是同样,一个人的社会等级和等级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受什么样的教育;而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并不能决定他的社会地位。在过去,教育双轨制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是欧洲的主要教育经营模式,普通群众和上层人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上层阶级比普通群众的教育水平要好得多。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主要是人们知识的不断发展,科技越来越注重知识,科学技能主要依赖与知识。

(二)现代教育概念的基本特征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实践。现代教育的成功,主要是其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实践。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把这一目的放在现代教学实践中,这是以往的教育无法企及的。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即培养现代人,或者认为教育问题就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学会生存》中提及“培养完人”的观点,其目的是为社会不断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人们形成的普遍共识是21世纪社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创新思维的人才。

2. 科学、人文精神相结合。科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核心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是科学知识。科学教育与经验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打破了传统经验常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进去精神。当然,片面强调和发展自然科学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在新的社会文化形势下,应该力图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结合起来。

3. 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自觉性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理性活动。这是超出感性范围的理论。现代教育科学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地升华。

4. 不断加深民主化程度。在不同的时期,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其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第一,普及化的教育。第二,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特别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普及教育的年限呈现延长的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等,逐步转变为积极地教学参与,在深度上完美的表现了教育民主化。第三,现代教育更多地注重民主、民族以及国际教育之间的联系。

5. 存在形式不断变革。不断对教育进行变革又不失其本质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如果教育的概念固定不变,那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变革的产物。在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社会大变动和教育大变动的时期。后来,争取普及教育和实科教育,争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争取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争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都是经过或大或小的变革。所以,教育只有经过不断的变革,迎合主体的需求,教育概念才会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深入解读教育的概念,从中外教育史料的变革中进行(下转36页)(上接38页)深入分析,概括现代教育的变革历程和特点,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我国现代教育实践起到推动作用,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都比较宽泛的现状,研究者应该考虑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度,根据实际需要,对现代教育概念做出界定,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